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精选(九篇)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

第1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中;人文素养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会让他们的胸怀更加宽广,看得更远。人文素养其实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对自身和社会关系、自然关系的一种认知和认知能力。这就要求高中生具有审美情操以及实操能力。因此,人文素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

美术鉴赏是以美术作品及其相关内容为媒介的艺术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创造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对美术鉴赏的学习,逐步提高美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是一门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的专业课程。美术鉴赏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美术鉴赏以主体为主线,大量展现东西方的名家优秀作品,让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去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开阔美术视野,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不仅仅可以满足高中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高中生的思想情操、提高高中生的精神境界。此外,美术鉴赏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扩充知识领域,帮助高中生娱情怡神,促进身心健康。因此,美术鉴赏是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

美术鉴赏要运用到人类的全面感知以及鉴赏经验,来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定与欣赏,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了解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与意象。

一、教学设计注重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

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艺术美的意识,认识到艺术美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艺术美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艺术美培养学生的人格。上课内容、上课方法和预期效果都应做一个前期的设计和准备。美术课教学目标不仅有知识目标,还有情感目标和拓展目标,后者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欣赏大量的中外美术作品,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蕴含在美术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慢慢积累。只有明确了这些教学目标,才可能在课堂上积极体现美术鉴赏内容的人文性。

二、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人文精神贯穿于美术鉴赏中

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视听教材、挂图等,增强美术鉴赏对学生产生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术鉴赏的魅力所在,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也可以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渗透更多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让学生在亲眼所见的艺术品中体会艺术魅力,领悟艺术内涵,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雕塑:凝固的艺术生命》时,教师可以从校园内的铜质塑像下手,从材质、造型和寓意等方面让学生去思考和欣赏雕塑的几个要点。除了美术鉴赏课,可以定时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美术馆。学生和一些美术品近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更能引起他们的内心感触,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更好地完成审美体验。此外,可以融入音乐和文学来传递美术作品中所含的情感与思想。美术教师应挖掘我们身边的艺术美、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应注意采用多样的教育评价,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

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及发展性。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对于少数不太感兴趣的学生,要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要侧重评价其自身提高的幅度和努力的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体现人文性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给学生提供和别人交流的机会,在对别人的评价中,学生也会严于律己,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与人相处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要好好利用课内的教学资源,还应当注重挖掘课外的课程资源。例如,城市雕塑、城市园林等,这些都是美术教学可以用得上的课外资源。教师应注重发掘周围相关的一些资源,与现行的教材整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总而言之,美术鉴赏是美术教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师应当通过美术鉴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秦明芳.浅议高中美术鉴赏课[J].学理论,2011(32).

第2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摘要 声乐鉴赏的过程就是享受艺术美感的过程。声乐鉴赏在其艺术形式上,具有非常主观的审美价值观念,它的美感价值因人而异。但在鉴赏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声乐的艺术鉴赏作为艺术审美与大众传播区别开来,更要在审美的过程中,注重声乐的艺术知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声乐的传播表现方式对听众的影响。

关键词:声乐鉴赏 艺术美感 文化属性 体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艺术表现的目的就是进行美感创造。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就需要美感意识,美感意识能影响歌唱者审美创造的全过程。声乐鉴赏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鉴赏者的思维能力差异直接影响到鉴赏的效果。我们知道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自我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声乐鉴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汲取。但是在声乐鉴赏过程中,我们往往由于知识不足、艺术理解能力的差异、声乐知识的欠缺导致在欣赏声乐的同时,不具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也就造成了在声乐鉴赏中错误地理解声乐的艺术表现。本文根据平时实践,就声乐鉴赏的特点与价值、声乐鉴赏的艺术表现与声乐鉴赏的内涵做几点简单的探讨。

一 声乐鉴赏的特点与价值

声乐鉴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声乐鉴赏理解成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具体实现。声乐鉴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通过鉴赏活动,培养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个人的艺术表现能力,也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体现在艺术熏陶过程中声乐鉴赏个体形成的美感意识。

声乐鉴赏还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熏陶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的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鉴赏这个环节中人们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

声乐鉴赏具有以下特点:

1 培养美感意识是声乐鉴赏的主要任务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声乐鉴赏中应培养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声乐艺术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声乐的鉴赏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声乐艺术就需要鉴赏、欣赏与传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声乐艺术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是声乐鉴赏和声乐艺术表现的动力,它能使声乐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声乐鉴赏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人们对声乐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声乐受众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欣赏与甄别各种艺术作品。

2 声乐鉴赏对声乐艺术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声乐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声乐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声乐艺术鉴赏中,个人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鉴赏过程中能否调动起受众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声乐鉴赏成败的关键。声乐鉴赏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受众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受众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声乐艺术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受众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

由于声乐鉴赏的特殊性,其鉴赏的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受众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其次要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声乐艺术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手段形象生动地捕捉到声乐艺术的艺术知觉;再有就是在鉴赏过程中受众的理解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最后是在技巧的鉴赏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声乐技巧的突破和发展,所以就要求受众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素质。

3 声乐鉴赏是声乐艺术的重构

艺术修养和音乐鉴赏力的提高是无止境的,要真正懂得“看门道”,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注意主题发展与掌握整体结构,这是必须注意的两个重要环节。在声乐鉴赏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重许多中国的民族曲目。可以想象声乐艺术的生命之树的根应该深深扎在民族的土壤中。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音乐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各个地区的民歌、曲艺、戏曲的唱法代表着我国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声乐艺术形式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包含着一定的民族风格、欣赏习惯,并且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某一民族的语言、感情、心理、气质等。试想,如果一个中国人连中国歌曲也唱不好,连自己的语言都不能在歌唱中运用自如,即使演唱技巧再高,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宗白华所说: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十分丰富多彩。中国民族很早就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

从上述可以看出,声乐鉴赏是民间与学界共同的精神镜像,在切实做到对声乐艺术鉴赏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以变应变,探索艺术的魅力所在。声乐鉴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进人们的艺术理解与艺术思维,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声乐艺术的蜕变,以实现声乐艺术的重构。

二 声乐鉴赏的艺术表现

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这说明歌唱表演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歌唱者要有真情实感,只有挖掘人物内在的情感内涵,才能使歌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声乐鉴赏中,只有把培养受众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完美结合,才能在声乐作品中更好地诠释其艺术魅力,使受众产生共鸣。

1 培养美感意识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关键

一个对音乐美毫无心理感受的人,不可能感悟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内在美,更不能唤起他的审美感受。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艰苦的努力和在欣赏中有意识的培养。声乐鉴赏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受众要在其积极的审美活动中,注意体验不同作品的丰富感情、文化底蕴、艺术知觉来丰富和提高声乐鉴赏过程中的意识美感。

2 艺术实践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决定条件

欣赏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受众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欣赏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声乐鉴赏的艺术表现中,欣赏者能以自己的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理解作品,可以使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3 艺术知觉是声乐艺术表现的沟通途径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艺术知觉是指在声乐鉴赏过程中受众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在鉴赏过程中,欣赏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声乐欣赏理解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效地深入到作品的背后去观察创作者与表演者的真实情感,在与这种情感交融的同时,产生审美思维的自性。所谓用头脑去欣赏,就是用思维去欣赏。一种美好的音色,洪亮、圆润、丰满的声音,或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演唱等,这些都是演唱者的外部表现,它们都是歌唱者通过正确的思想指导,身体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正确用力的结果。我们要通过发出美好声音的外部表现,去寻找他们内在的用力方法、正确的力度和心理活动状态,也就是受众要去感受有机的生理、心理协调配合的过程,变无形为有形,变难于把握操作为易于把握操作,从中获得正确的感觉记忆、情感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听觉记忆、读字记忆,并使正确的感觉记忆与听觉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想实现声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知觉的沟通不仅是单纯的欣赏那么简单,还要形成各发声器官协调平衡配合的生理、心理状态。

4 审美观念是声乐艺术表现的灵魂

在声乐鉴赏中必须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为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受众要观看层次比较高的声乐艺术演出,以求达到声乐艺术表现的准确性;在鉴赏过程中,通过思维感官来理解声乐艺术的表现并做出评价,判断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否是想象的那种声音;尽可能地阅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及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著作等,并研究演唱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艺术处理等,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有针对性地多听一些中外著名歌唱家的录音,提高辨别正误的听觉能力。正如贝尔尼斯・帕斯考利夫人所说:“经常能听到最好歌唱家的演唱,自然会比被一个劣等歌声包围的人进步得更快。”

总之,在声乐鉴赏过程中,受众从思想上要明确声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去追求美、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声乐艺术表现的效果。

三 声乐歌唱欣赏的内涵

声乐歌唱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欣赏声乐歌唱要用耳朵,但有健全的听觉的人,未必都能欣赏声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具备“音乐的耳朵”,培养音高、音程、音色的辨别力,旋律、节奏、调性、调式、和声及多声部音乐的感受力,以及音乐的记忆力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音乐的耳朵”的一方面。欣赏声乐歌唱是一种能动的(也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尽管耳朵很灵敏,能够毫发不爽地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但如果仅仅把声乐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接受,而不能感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和再创造音乐的演奏演唱家发生思想交流,那就只能算是接触到了音乐的外表,只是在音乐的大门之外徘徊,还没有能够登堂入室。李白听蜀僧弹琴,能够进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境界;苏东坡听客人吹洞箫,能够听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白居易听舟中妇人弹琵琶,托尔斯泰听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都听得泪湿青衫,是因为他们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感情体验与音乐发生了共鸣的缘故。

在声乐歌唱的欣赏过程中,首先要培养欣赏者正确的思维能力;其次要认识到声乐学科是以声乐演唱为主旨,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多元素为一体的一门音乐学科,并具有深刻理解;再有就是欣赏者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观念要结合声乐鉴赏的表现特点与声乐歌唱艺术的特点去科学的改变;最后是要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

声乐歌唱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一样,要求欣赏者要在实践欣赏过程中掌握声乐歌唱的表现技巧,并能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达到欣赏与舞台演唱效果基本同一性。要使欣赏者具有这种能力,就必须培养克服来自心理方面的种种障碍的能力。在声乐歌唱艺术欣赏中,多数欣赏者注重歌唱状态与舞台演出效果相互结合,但是在欣赏中,声乐表演环境、舞台条件,包括欣赏者的水平的差异性都必影响到声乐歌唱欣赏的效果。因此,在声乐歌唱欣赏中,注重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才是声乐歌唱欣赏的关键所在!

声乐鉴赏过程中,无论是声乐的艺术表现、声乐的内涵,还是声乐的特点与规律,作为鉴赏者应当用心去感知、理解。只有这样声乐艺术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丰富起来,也才能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鄢丽娟:《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

第3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关键词 音乐鉴赏课;思辨性;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29-02

Combing Music Apprecia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Students’ Speculative//Sang Xiao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how to lever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students’ speculative in a college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Firs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ed for a college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speculative culture, secondly,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method that improve students’ speculative in a college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Key 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specula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ouguang, Shandong, China 262700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和艺术观,使他们能够抵御各种落后的、错误的、腐朽的美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这就要求大学生教育要注重学生思辨性的培养。从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批判性都较中学时代显著增强,大学校园内丰富的学术资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又为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必须看到21世纪是网络开放的世纪,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往往要经受各种观念的冲击、多元思想的涤荡、各种社会现象纷繁芜杂的宏观形势,对新时代的大学艺术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艺术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心灵之美、启迪大学生智慧之门,成为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讨论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充分利用高校音乐鉴赏课堂来加强对学生的思辨性培养。

1 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辨性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大学生音乐能力的基本途径,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的关键因素。目前,在大学中往往以选修形式为主,但是在潍坊科技学院却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音乐欣赏的过程包括动情、想象与思辨,其中通往“思辨”的路是最高最远的,如果进入“思辨”境界,音乐鉴赏将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浪漫乐派钢琴家舒曼在谈到自己的思辨性创作时,曾经这样说:“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政治、文学、人类都使我感动;对于这一切我都按照我的方式进行思考,然后一切都通过音乐来发泄,去寻求一条出路。……”反之,如果能够在音乐鉴赏中达到思辨境界,还原音乐创作者创作时的背景与心境,对音乐将会大彻大悟,对人生也将大彻大悟。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夫人蒋英教授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尤其擅长德国古典艺术歌曲。1991年10月,钱老在接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发表讲话谈到音乐艺术对科学工作者的深刻影响:“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音乐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如此可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思辨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人文价值,这是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也是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要目的。

2 音乐鉴赏与信息技术结合,提高学生思辨性途径分析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规律,要结合由表及里的心理过程,加强信息技术的服务性、辅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提升其审美价值为最终目标。

2.1 用信息技术加强音乐鉴赏的体验性,为思辨性培养建立前提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符在时间中流淌,优美的韵律感染听众;音乐又是一种情感艺术,各种音乐要素完美组合,一步一步渗透听者的心灵。大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首先应以体验为主,发挥听觉功能,并积极调动一切主观能动性,在陶冶心灵的过程中达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所以音乐鉴赏课程应首先抓住音乐自身的规律,以体验为基础,建立学生思辨的前提,积极探寻音乐的本质。而在体验功能上,信息技术往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网络环境的资源性优势、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优势、微博等交互平台的互动性优势等,这些都可以增强音乐鉴赏的体验性效果。因此,音乐鉴赏课的教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验,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各种层次的音乐,建立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

比如,笔者在给大学生上音乐鉴赏课的时候,就首先选择莫扎特的音乐放在第一课时,听起来“顺耳”的音乐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兴趣的指引下,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音乐的本质与深层次魅力,在大学生的鉴赏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思辨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后,再去听海顿、贝多芬的“出其不意”“不顺耳”却能直指心灵的音乐,就会使其审美能力大幅提高、思辨力再跨上一个台阶。在整个过程中,资源全部由网络下载,播放过程全部结合多媒体,给学生最为直观的感触。

2.2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实践,寻求思辨的途径

艺术鉴赏课程离不开艺术实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鉴赏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历史研究、文化拓展、对比分析等方法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思考音乐,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思辨性,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在历史研究、文化拓展、对比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中,都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自己去拓展发现。

如本文前面所讲的莫扎特,是大学音乐鉴赏课上的重量级人物,他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其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流传于世的500多部音乐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末启蒙运动的时代精神。课堂中在鉴赏其音乐时,就可以联系他的出身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理解其作品中的市民阶层思想,以及其追求浪漫、自由、平等的精神。莫扎特将世俗的欢乐和崇高的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依据此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莫扎特音乐与莫扎特时代的双重剖析,加深对其音乐文化的理解。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搜集。

3 结语

由此可见,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可以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对大学生的思辨性进行培养。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给学生良好的体验以及丰富的实践过程,只有这样,音乐鉴赏才能从聆听表层走向思维深处,并通过系统的学习变感性的情感共鸣为理性的思考思辨,大学音乐鉴赏课才能支撑起艺术教育的重担,为素质教育所用。

参考文献

第4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为了贯彻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美术学科特点,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制定如下计划。一、美术鉴赏及选修模块情况分析: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学习内容包括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以及国画书法四部分。内容建议学习鉴赏基础??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 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察报告。鉴赏内容??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外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2、成就标准通过“美术鉴赏以及模块教学”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5)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7)掌握一些国画和书法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一些特长生铺好道路(8)能够更深一层理解国画和书法的内涵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 1、从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学会感受艺术的语言美。 2、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和形式。 3、掌握外国绘画的各个时期和各时期一些着名的画家及其作品。 4、了解中国优秀的建筑和雕塑并感受他们的内在表达语言。 2、理解目标:(1)、学会分析一些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2)、能够说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3)、理解和体会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和艺术语言。 3、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山水画、楷书以及行书的基本技法(2)、掌握中国画的墨色运用(3)、了解各种字体的特点以及国画的不同表现技法三、具体实施计划: 1、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高中美术欣赏课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接触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渠道去了解美术。也可以经常的改变一些形式,从而使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很好的整合,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欢迎。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课堂教学延伸为了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优秀美术作品,优秀的画家或者是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很容易找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美术知识。在课堂上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有趣的有特点的美术知识。使他们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上一些内容单一、枯燥的东西,让学生自我选择想了解的有趣的,丰富的艺术世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四、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教学内容高一(双周)1、美术鉴赏及意义;2、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3、走进具象艺术;4、走进意象艺术;5、走进抽象艺术;6、艺术美和形式美;7、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8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9、中国古代绘画撷英;10、外国古代绘画撷英。高二(单周)中国山水画以及楷书和行书的联系与创作。

第5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关键词:艺术认识艺术鉴赏艺术创造

在生活中,一个人有了良好的艺术素养,那他就会用美的视角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使自己的人生变的有意义,同时也会更加有见识地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更加深入地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

一、认识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艺术美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美的几个基本特征:一、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它们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二、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三、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美。

二、学会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因此对于艺术品看得越多的人她的审美能力也就越强,就越能看出艺术品的优劣。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大量的鉴赏古今中外的代表性美术作品势必能达到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如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我么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同的画家的个人坎坷生活经历,而他们的经历或许就是我们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如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的彩陶、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艺术和民间美术等等优秀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漫步中国历史长河,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品,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领域。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三、体验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通常指艺术创作,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艺术创造要具有生产的材料,材料是艺术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巨匠和艺术大师,都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的,比如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曹雪芹等人都有不平凡的生活际遇,为其创作储存了丰富的素材。

第6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关键词: 艺术认识   艺术鉴赏   艺术创造

        在生活中,一个人有了良好的艺术素养,那他就会用美的视角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使自己的人生变的有意义,同时也会更加有见识地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 更加深入地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 

        一  认识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艺术美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美的几个基本特征:一、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它们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二、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三、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美。

        二  学会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因此对于艺术品看得越多的人她的审美能力也就越强,就越能看出艺术品的优劣。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大量的鉴赏古今中外的代表性美术作品势必能达到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如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我么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同的画家的个人坎坷生活经历,而他们的经历或许就是我们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如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的彩陶、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艺术和民间美术等等优秀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漫步中国历史长河,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品,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领域。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三  体验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通常指艺术创作,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艺术创造要具有生产的材料,材料是艺术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巨匠和艺术大师,都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的,比如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曹雪芹等人都有不平凡的生活际遇,为其创作储存了丰富的素材。

第7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关键词】美的体验;美术学科特征;文化情境;地方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1]美术鉴赏课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对于中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1]

本文以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第9课《中西古典园林》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美特点。

一、把握美术学科特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鉴赏课对园林的鉴赏和语文课对此鉴赏有着本质的不同。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西古典园林》,是对美术中的建筑门类――园林艺术进行鉴赏。建筑艺术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鉴赏中西古典园林,要把握住建筑的美术特点,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审美品位。笔者设计本课中的鉴赏重点为中国的苏州园林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作对比。鉴赏苏州园林部分,按照三条线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来鉴赏。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首先利用多媒体,将图片配音乐,以烘托气氛,穿梭于苏州园林的山水建筑、花木、风、光影之间,感受苏州园林自然之美。使学生理解,私家园林将住宅与园林合一,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中的山林”。感受苏州园林之美最具神韵的元素。帮助理解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是“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一。

2、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丰富又耐人寻味的空间?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空间美中国造园手法运用的是诗文手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园林也是讲究曲折有致灵活多变。利用视频片段,音配画,空间分割手法的具体案例分析等环节,理解: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园林中游玩,仿佛人在画中游,步移景异。

对苏州园林自然美、空间美两部分的学习侧重对园林建筑艺术特点的学习。

二、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1、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

建筑艺术是一门相对持久的艺术。许多古建筑遗迹都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本课的导入部分,引用了昆曲《牡丹亭》的剧照和唱词片段,由《牡丹亭》的故事导入,因为昆曲与苏州园林有着殊途同归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名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引出课题,并理解园林的内涵和审美欣赏功能。

在理解苏州园林的人文美部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造园者是什么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学生从“了解历史典故”、 “欣赏文征明山水画作品 《千林鬼仗图》”、“鉴赏园林的四季美景”、“师生总结苏州园林的人文美”四个层层渐进的环节去鉴赏拙政园。深层理解:园林已不仅有审美客体的存在,而是有了更多审美主体情感的渗透和介入。[2]

本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以游览拙政园为例,通过讨论、师生问答的形式,由多个知识点引出人文美的结论,在设计上,以绘画、文学作为切入点,在高中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绘画鉴赏能力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

2、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使用过多个版本的教材,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高中教学将中西比较更好,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对比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本课的设计第二部分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凡尔赛宫园林为主,了解凡尔赛宫园林的历史由来,欣赏其园林景观,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直观的画面,配符合意境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感受法国皇家园林的雄浑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这也是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一种观念。[3]

三、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启发学生探索发现生活的美。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按照此精神,美术鉴赏过程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体会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在园林艺术鉴赏的拓展环节,设计了“探索身边园林之美”的活动,请学生“探索发现”身边园林景观之美――本地区孔府后花园,孔林,沂河公园……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展示搜集成果,小组间相互评价等环节,师生共同讨论孔府后花园(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沂河公园(现代园林的代表作品)手法的异同,在自我探索、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课程对人本主义精神的探求。

美术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形象记录。鉴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美术作品,从人文角度去理解美术作品,如:理解本课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从绘画、戏曲、文学等多种角度鉴赏,帮助中学生品味不同的文化艺术。美术鉴赏课,既要注重美术的学科特色,这是前提,也要注重创设文化情境,以具体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去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吕晓伟,胡晓蕾.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J].中国园林,2003,(12).

[3]王贵祥.中西文化中自然观比较[J].重庆建筑,2002(l).

第8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关键词:艺术认识;艺术鉴赏;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45-01

在生活中,一个人有了良好的艺术素养,那他就会用美的视角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使自己的人生变的有意义,同时也会更加有见识地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更加深入地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

一、认识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艺术美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美的几个基本特征:(一)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它们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二)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三)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

二、学会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因此对于艺术品看得越多的人她的审美能力也就越强,就越能看出艺术品的优劣。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大量的鉴赏古今中外的代表性美术作品势必能达到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如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我么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同的画家的个人坎坷生活经历,而他们的经历或许就是我们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如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的彩陶、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艺术和民间美术等等优秀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漫步中国历史长河,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品,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领域。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三、体验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通常指艺术创作,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艺术创造要具有生产的材料,材料是艺术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第9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艺术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美育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强调和凸显,影视鉴赏课程也逐渐走进了大学课堂。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民生学院自2011年起面向全院师生开设了影视教育课程,这其中包括了影视鉴赏、微电影欣赏、影视欣赏与心理健康等多门影视通识教育课程。由于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特点和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得影视鉴赏类公选课在我院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欢迎,产生了良好而较大的反响。但是当前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存在着看片积极、听课消极,学生欣赏趣味与老师大相径庭,课时少、影片观摩数量与质量满足不了学生的观影需求,教师指导学生能力急需加强、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为切实实现本门课程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改变影视鉴赏课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影视鉴赏课在教育观念上整体比较陈旧,应当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实际,在突出素质教育思想性、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对于大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因此观看电影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接受和认知,通过接收和认知,提升自身的鉴赏感知。高等院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既不是无用的,也不是要培养出艺术家来,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发艺术创造力,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影视鉴赏课教学应当主动承担起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层次,使其具备应对高品位艺术性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把那些沉湎于娱乐性影视作品的大学生引领到正常的审美情趣中来,自觉地进行理性的观赏和思索,多一些文化关照,多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审美愉悦。通过观赏影片,增加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展现多彩的生活图景,让艺术作品的艺术感召力转化为人文精神的源泉。

(二)创建特色教学内容,完善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作为课程目标的第一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应容纳丰富和适当的教学材料。创建特色教学内容,丰富、完善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影视鉴赏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必由之路。

1.注重经典作品和影视发展史的点线结合,彰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影视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从诞生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通过电影史和经典电影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电影艺术的认识,既要拓展影视发展史与影视作品鉴赏的比较研究,将影视鉴赏放在正在进行的影视发展“现在时”中进行学习、评鉴,又要侧重研究时代潮流与文化发展,将只有百余年历史的影视艺术放在其生长孕育的大环境中,更能比照出其思想特色和艺术成就。

2. 兼顾经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艺术与通俗、公益与商业等作品,彰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气息。电影的艺术和技术处在快速的发展和变化中,因此关注电影最新发展动态,指导学生分析当下的电影现象、鉴赏最新的电影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联系学生实际,吸纳学生资源,师生共建特色教学内容;

将学生“自拍自演、自拍自导”的作品引入课堂,既贴近了学生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又使课堂妙趣横生,丰富了教学内容,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建设高效高容量的网络教学平台。

影视鉴赏课如果离开现代教育的支撑,就会变得单薄、没有生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有序。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影视鉴赏能力的获得和提高需要建立在鉴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之上,学期初,即可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多看作品,有目的性的选择影片欣赏。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外拓宽学习途径。通过电影社团、微电影社团以及学生普遍运用的qq群、论坛、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搭建观影的平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外更进一步的感受影视作品的影视魅力和人文关怀。

在影视鉴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采取横纵向比较法、讨论法、观摩鉴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启发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把影视学习和鉴赏同文化批评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尝试写作影视评论,尝试进行剧本制作、场景布置、现场表演、画面拍摄、后期剪辑等过程,让学生把学来的电影知识、电影语言、对美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有机会用实践来检验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表演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设计个性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供学生选择,实现教学考核的多角度、多方位。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看事物不能只看一面,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也应当如此,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衡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既考虑学生的考试情况,也要兼顾学生在课上、课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上及课下自主学习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影视评论的整体写作能力;团队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不能再将期末提交一份影视评论作为唯一的考核方法,因为它既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也不能将影视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

其实,要真正讲好这门课,真正发挥影视教育通识课程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影视鉴赏方法,能够系统分析影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意蕴、风格,才能在学生和影视艺术之间架起一座审美理解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聂芳,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

2.罗丽娅,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