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第1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最近,笔者走访了湖北省随州市孙家畈村、兴建村、肖店村等5个村的农家书屋,并和书屋的管理人员、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交流。

农家书屋建设已初显成效

随州市地处鄂西北,位于丘陵和平原交界地带,在湖北省居于中等发展地区。2007年以来,农家书屋建设在随州市全面铺开,2010年已完成大半,2011年底将实现1000多个行政村“村村有书屋”。

笔者在参观5个村的农家书屋时看到,书屋全部建在村党支部小楼内,有的单独占一间小屋,有的在大会议室,有的和计生办、党员远程教育办公室在一起。每个农家书屋都是3个红漆书柜,里面整齐地排满了新书,每本书上都有编号。下面柜子里也摆满了书。粗略一看,文学类的不少,约有一多半,也有农业科技类、儿童读物类,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还有光盘之类的读物。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等都上了墙。有的定在二、四、六开放,有的定在工作日开放。据几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介绍,书的数量大约有1500多册,全部是按照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的清单,由政府采购配置的。所以,笔者在5个农家书屋内看到的书目和种类基本大同小异。

在兴建村农家书屋,笔者看到五六个年轻人在看书。一问,其中两个是村里的中学生,一个是在南京上大学的大学生,另外的是来拜年的亲戚,听说农家书屋免费阅读,就过来看书了。笔者问起他们感觉如何时,大学生笑着回答:“不错啊。在农村能够有个免费看书的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了。虽说条件一般,但有,总比没有强啊。”

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几笔经济账

笔者在走访中看到,农家书屋虽然由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各级政府部门配套资金资助,书籍由政府统一采购,但到了村里,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家书屋的作用仍然不能发挥到理想状态。笔者和几位村党支部书记探讨了影响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笔经济账:

缺乏图书管理员工资的专项支出,农家书屋进不了“农家”,只能建在村党支部。孙家畈村党支部书记周和义说,以前农家书屋准备建在农民家里,但是,农家书屋是公益性的,农民借阅不收费,管理人员又没工资,所以没有农民愿意承担这些事情,只能建到村党支部,由村委会管理,图书管理员由村委兼职,平时工作忙,就定在每周二、四、六开放。笔者问及农家书屋建在村党支部,是否方便农民借阅时,兴建村党支部书记胡道元说,当然不如建在农家方便,兴建村有近20个自然村,方圆16平方公里,跑十几里路借阅一本书,肯定是不方便的。

缺乏图书更新的资金,农家书屋里的书不能及时更新,对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肖店村党支部书记朱洪喜说,在1500册书中,大多数是文学类的,现在农 村中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基本不看这些,小孩要上学,也看不懂这些;小学生真正想看的,现有的书又不够看、不够借;村里面养殖专业户倒是想看养殖方面的书,但适合的书数量又少,不够全面。因为适合村民个人爱好的书数量有限,看几次后村民就不来了。

缺乏支持图书流通的资金,农家书屋之间不能实现互相流通交换,资源未能盘活共享。笔者在和村党支部书记交流时曾经设想,如果每个村的农家书屋都拥有1500册不同的图书,随州市的农家书屋存书总量将会达到150多万种,相互之间流通的话,好几年都转不过来,这样农家书屋书的来源就会极大丰富,对农民的吸引力将会不断持续,总投入也不会增加。几位村党支部书记都很赞成这个想法,但他们都提出同样的问题:“谁来给钱作流通呢?”

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想法

在走访农家书屋的过程中,笔者听到最多的词是“缺钱”。推进农家书屋建设,钱的确很重要,但光靠政府投资,恐怕仍然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需放开思路,打开大门,创新机制,借助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打造农家书屋品牌,推动农家书屋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清当前农村农民文化需求的“基本性”与“多样性”的区别,提高农家书屋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一本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阅读的,一定是特定对象读特定的书;农村中的老人喜欢戏曲、电影、电视,对“一月一场电影”的政策十分欢迎,但不一定爱看书;上学的小孩也爱看各自喜欢的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的书也不同;养殖专业户要看养殖专业的书,不同专业要看不同的专业书。农民的这些文化需求,属于“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而公益性的农家书屋在当前是满足不了这些需求的。但是,农民的“基本性”文化需求仍然存在,农家书屋的公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例如,农家书屋内设置给孩子们提供安全的上网服务,工具书服务,专业讲课服务,全国农家书屋统一提供的音像制品服务,与图书馆联网查询借阅服务,电子图书阅览服务等,只要公共文化服务内涵足够丰富,紧跟当前文化潮流,满足农民基本文化所需,农家书屋仍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2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读书笔记写景,请您阅读。

读书笔记写景1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住的人过着这般生活,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携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屋中。

人们过得生不如死,却也无可奈何。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共产党没有先修达官贵人们的住处,而是先挖这条臭水沟,男女老少一心向党,轮番上阵,终于疏通了新沟,堵上了旧沟。

从此,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无可比拟的改善,日子蒸蒸日上。

不错,这正是老舍的话剧作品《龙须沟》,它生动再现了中国解放前的黑暗生活以及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令人惊叹、欣喜。

现在的生活更是让人舒心,衣食住行全都不用担心。

许多低保户都得到了党和zf的关心和帮助,一些党员主动为他们送米面,捐钱财。

中华大地沐浴着共产党神圣的光辉,在党的阳光下正一天天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富足,更加强盛。

我很同情那个极为不幸,失足淹死在龙须沟里的小女孩——小妞,她若是有幸能看到当今国泰民安的状况,一定会感慨万千。

激动不已,这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现在的孩子恰是生活在好时代;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着免费的教育,在宽敞平整的操场上愉快地玩耍。

我们的住处也在改变,由漏雨的茅草屋,到灰砖的瓦房,再到混凝土的小平房,直至我们现在住的高楼大厦。

这些情景一定会使解放前的人们羡慕不已——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到了这个新时代,竟然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时代在变迁,物质生活也在逐步改变,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改变。

但是,党徽依旧闪耀,党旗仍然鲜艳,党员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奉献。

不变的只有我们的共产党!

父辈人拥戴起的共产党,用烈士的躯干为我们铺垫了一条平坦的大路,他指引我们走向幸福、成功,而我们只需要怀揣着一颗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心,在党的阳光下健康地长。

读书笔记写景2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战争以及二次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读书笔记写景3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读书笔记写景4这段时间里,我沉浸在这本《激荡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吴晓波先生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透过民间观察的角度,用真实和激情相交融的优美文字,整体和个体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企业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客观、全面、细致、生动地再现了几代企业家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与迷惘、喜悦与伤痛、成功与没落、经验与教训。

“这是一个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借用这样一句颇为矛盾的话语可能的确反映了1978到2008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作者按照编年的体例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每年出现的重要事件或现象,并归纳出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并在每年都附上一个典型的案例介绍,如广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宝的沉寂等。可以说颇有当代中国经济资治通鉴的感觉。作者以尖锐的视角帮我们概括了中国这三十年这样一个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早期、初期,在国家呵护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国营企业拔地而起,茁壮成长,但当时代渐渐步入改革开放成长期后,国家开始放手这些溺爱的“孩子”时,他们开始掉队了,他们原有的市场开始不断遭到自主能力更强的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的猛烈蚕食,有些国企甚至砰然倒下。这10多年间,国营企业、私有企业、以及股份制公司的兴衰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政府和民营资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经济资源,而改革便是让民营资本一步步向国有经济领域发起进攻,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挣扎,于是便有了书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中国企业的三十年历程,有多少激动人心的辉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陨落。过去我们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现在我们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一时风光无限,不久就销声匿迹。即便是一些巨型企业,也难以幸免地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这个激情年代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涌动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企业崛起大戏,可也正是这种过度泛滥的激情把中国的市场推向了新的无序和盲动,使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更要时刻警觉的是,一旦我们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胀、急功近利而丧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毁人亡的冰山一角。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两个道理,时势造企业,识时务者为俊企业。在中国特定的国情背景下,事业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时关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历史的风向,因为根据“丛林法则”——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只有能够不断适应政策及时代变化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盛不衰。企业这样,人亦如此!

读罢《激荡三十年》,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在历史的长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于处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背景中,却显得尤为不平凡。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作者的写作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为这段高歌猛进同时又充满曲折的30年商业史歌功颂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饱醮激情的笔触,“在事实和理性的层面上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一个空前复杂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时代”。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进入改革发展事业的“深水区”,更要摒弃早已泛滥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热焰”,以一种更理性的思想状态,更良好的职业操守、更奋发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业的不朽。

读书笔记写景5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我感悟到我们向雷锋学习,就要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从身边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你就是一个爱清洁的环保小卫士;帮助身边有困难的老人,你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珍惜每一分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你就是一个爱学习的标兵;见到老师,问一声好,你就是一个懂文明,讲道德的人;过母亲节时,你送给妈妈一束康乃馨,或为她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献上一曲动听的歌等等,来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的具体表现。

这一切,不仅让别人得到了快乐,你自己同样也享受着快乐的。

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我还体会到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也值得我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挤时间钻研!我以前学习马马虎虎,能偷懒的地方就偷懒。

自从了解到雷锋叔叔为工作、学习都非常认真、刻苦钻研时,我也暗下决心认真学习,为祖国效力读好书,做一个有能力、出色的人!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为自己的将来而读书。

读《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做不完的!我们应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多做些好事,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听上去很伟大,行动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难。

第3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 功能 价值 环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掀起了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样一场潮流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学校,课外阅读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阅读功能、价值的认识

我国历来是个重视读书的国度,“不读诗,无以言”,“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认为阅读对一个学生不仅有获得新知、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还有提高说与写能力的作用。读与说、写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读的升华,并又反过来影响读。好多学生说的、写的干瘪瘪,毫无文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小,肚子里没货。总之,只有全面、准确地认识阅读的功能、价值,才能端正阅读的目的、态度,从而使阅读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

二、读什么

“减负”令和新教学大纲颁布以前,教师虽然或多或少地在课外阅读工作上有些指导,但着眼点在中考上,阅读面狭窄,学生在厌倦了应试类文章后,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了。“减负”令和新教学大纲颁布后,许多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一套套打着“中学生课外阅读”旗号的“营养大餐”。打着“中学生课外阅读”旗号的中学生课外读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给中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多是年代较远、部头较大的经典作品,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名著学生不愿意去读,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其他出版社的丛书选的多是短文,比较适合学生阅读,但也无法全部选择,只选择一种,学生显然“吃不饱”。另外,大量的时文无法入选是最大的遗憾。鉴于此,我认为,教师还应作必要的指导,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没有入选的名家名著,当代中外长篇小说(获诺贝尔、茅盾文学奖的)也可推荐。其次,还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看的报刊,让他们多读时文,紧跟时代,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可让学生相互传阅。再次,学校阅览室、图书馆应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三、怎样读

培根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地读。”这实际上是谈泛读与精读的问题。不用说已有的书就浩如烟海,仅每年新出版的书就达10万种以上,报刊近万种,即使其中仅有极少的一部分适合中学生阅读,这个数量也够大的了。我们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有些书、文章要“通读、细读,反复地读”,而有些书、文章只须泛读就可以了,或“浅尝”,或“吞咽”,或“只需知其梗概”,做到涉猎广泛,并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量,是难以提高阅读能力的。我认为,限于中学生理解能力、时间等,长篇巨著及一般的文章可泛读,而文质兼美的千字文和古典诗词则要精读。

课外阅读还要与记读书笔记结合起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说出了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一个未见过的字、词、成语,一个精彩的句子,一段优美典雅或振聋发聩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读后的感想,鉴赏评价,都可以记到读书笔记上。记读书笔记贵在持之以恒,要有恒心,有毅力,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耐心指导,定期检查。对读书笔记记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读书笔记要传阅,要展览,强化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意识,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还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是靠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大量做题来提高中考成绩,还没有把课外阅读提到应有的地位上来。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课外阅读重要,但它的价值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且是隐性的,故不敢放手去搞课外阅读。

第4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畅销书;选题策划

畅销书是近年来常常被人提及的一个名词,各类畅销书榜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而优秀的畅销书大多开始于选题策划阶段,图书选题策划对于图书的出版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畅销书来说这种影响就更大了。本文试分析曾在清代盛行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的畅销原因,从中找到它对当代畅销书选题策划的种种启示。

一、《阅微草堂笔记》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时所创作的一部文言小说,它的创作经历了十年之久。全书原本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问》《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个独立的部分,纪昀的门生盛时彦将它们汇编成为一部小说,后人将其简称为《阅微草堂笔记》。小说以一个个独立的篇章记载着种种奇闻异事,最终又在整体上描绘出了一幅涉及作者所生活年代方方面面的宏伟画卷。

《阅微草堂笔记》的畅销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证实:

第一,纪昀与盛时彦自己的记载。纪昀自己曾记录说“曩撰《滦阳消夏录》,属草未定,遽为书肆所窃刊,非所愿也。然博雅君子,或不以为纰缪,且有以新事续告者。”①这说明书的影响有一定的范围,以至于人们纷纷向作者提供素材。而盛时彦编辑完全书后,在给书所作的序中也提到“而先生之书,则梨枣屡镌,久而不厌,是则华实不同之明验矣。顾翻刻者众,吪误实繁……”②,再次说明这部小说被大量刊印。

第二,当今所存的版本众多。《阅微草堂笔记》在被合刊之前早已有书肆私刻的各部分单行本出现了,因此现在传世的有多种不同版本,这些刊本虽有不同,但是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在故事的分则上略有不同。如此多的再版次数以及现存版本数量的众多也可从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当年的畅销程度。

二、《阅微草堂笔记》畅销的原因

1、纪昀的身份影响

《阅微草堂笔记》的畅销原因,首先应当提到是来自作者方面的影响。纪昀(1724—1805),字晓岚,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时人尊其为学界领袖、文坛泰斗。因此,纪昀在当时读书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因此纪昀良好的声誉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号召力,这些为《阅微草堂笔记》在当时的畅销奠定了基础。加之这部作品又是纪昀晚年力作,他将自己对于文学、人生的理解以及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融入了这部小说,使得这部小说备受使人追捧。

2、独特的风格,详实且有价值的内容

首先,《阅微草堂笔记》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其语言淡雅、质朴、自然,往往仅用短短几百字便使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同时故事情节还不失精彩曲折。这些都与同时代盛行的那种讲究章法、矫揉造作、缺乏真性情流露、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截然不同。

其次,纪昀以鬼神狐怪的独特角度切入来说理写事颇为独特。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这一特点为“托狐鬼以抒己见者,发人间之幽微,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③。纪昀笔下的善恶两类鬼神狐怪组成的一个虚幻世界使得作品亦真亦幻、文采斐然,可读性大增。

3、内容贴近大众,写作方式亲民

《阅微草堂笔记》畅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内容和写作上的亲民,贴近读者的生活,整部小说中故事的脚本都来自民间,这其中既包括作者自己的见闻,也有亲朋好友提供的素材,作者是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文学创作。所以大部分故事在开头或结尾处都会写明“某某曾说过这样一件事”,如《姑妄听之四》第二则:“戴东原言,有狐居人家空屋中……”。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这些来源于民间的生活趣事、乡野怪谈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有吸引力的。纪昀讲述的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奇闻异事,使读者阅读时觉得亲切、真实,很容易能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便于读者的接受。

4、编辑对《阅微草堂笔记》内容的加工

编辑盛时彦对于《阅微草堂笔记》所进行的加工对这部小说的畅销尤为重要。盛时彦作为纪昀的门生,编辑这部小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收集整理原稿,编辑校对,合编为一部。正如前文所言,整部小说原本是独立的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各自的单行本。但是由于创作完成之后便会有人前来要稿刊印,于是就有了“翻刻者众,讹误实繁”④的问题,导致“读者病焉”⑤,所以在征得纪昀同意之后盛时彦进行了“合五书为一编,仍各存其原第”⑥。可以说盛时彦的编辑工作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流传有着重要的影响,没有他的编辑也许没有这部小说的畅销。

三、《阅微草堂笔记》的畅销对于当代畅销书选题策划的启示

所谓畅销书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书籍。畅销书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某一方面的阅读需求。图书的选题通常是指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或自身构思,在图书出版之前所列出的拟出版题目。而从这些拟出版题目出发所进行的相关信息采集和论证活动便是选题策划。从前文已经提到的《阅微草堂笔记》的畅销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到对于当代畅销书的选题策划着重要启示。

1、依托作者名望,深挖作者潜质

在策划一本畅销书的过程中,选好和选准作者十分关键。优秀作者往往可以以自己的创作能力、思想深度凝聚一批的忠实拥趸。作者名望可以保证相当的销售量,这也许是《阅微草堂笔记》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我们以易中天为例,起初他讲“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奠定了他在电视观众心目中“学术超男”的地位,于是在节目播出的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便策划出版了他的《品三国》《品人录》《读城记》等几本图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乎本本都是畅销书。以当年(2006年)上海书展的统计来看,前十名的图书中易中天的书就有四本,而《品三国(上)》更是以14725册的销量居于销售排行榜首。此类畅销书还有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于丹的《〈论语〉心得》等。

2、内容为王,突出特质

“内容为王”始终是畅销书选题策划所应遵循的黄金定律。所谓的“内容为王”就是要将图书内容放在第一位,要考虑所出版图书的内容是否有特色,能不能吸引读者,还要能够填补图书市场的空白,使图书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

以《鬼吹灯》为例,2006年9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网络小说《鬼吹灯》的第一本实体书,反响不俗,而之后跟风出现的那些盗墓小说却难以如此,究其原因是《鬼吹灯》是“内容为王”的,它之所以盛行很大程度上源于在内容上填补了奇幻小说中“穿越和盗墓”领域的空白,主人公在盗墓过程中刺激的经历,夹杂着秘术、墓葬知识、异兽、鬼故事以及作者的奇思妙想,这些元素汇在一起开启了这类题材小说的先河,从而使内容奇特读来有新鲜感,它恰是畅销书“内容为王”的一个例证。

3、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目标市场特点

《阅微草堂笔记》采用亲民的立场、朴实的语言、民间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编辑盛时彦在出版该书时还担心读者不明白全书的主题,而用加序的方式特意告诉读者这本小说的出版目的是劝诫。这些都是《阅微草堂笔记》以读者为中心进行选题策划的表现,在今天同样是值得借鉴的。

一本书要畅销的前提是能够让大多数读者读懂,这就要求在选题策划时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这样才会有较多的购买和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才可能会畅销。

仍以“百家讲坛”系列畅销书为例,从理论上来讲,学术类的图书的读者市场应当是窄众化的,可是这批图书却畅销了,原因就是它们浅显易懂,不似一般的学术著作般深奥难懂。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便是以节目讲稿为基础之上整理而成,虽然相对于演讲稿来说整部书更加的书面化和规范化了,但并未改变其通俗的风格。上海文艺出版社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出版了这部书,事实证明这种以读者为中心分析读者市场特点的做法是成功的。

4、对作品资源的整合,提升竞争力

通过整合已有的资源,在现有的材料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整个书稿的竞争力是图书选题策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盛时彦将《阅微草堂笔记》各部分合并为一部便是使用了这种策略,这不但提高了小说的整体质量,也对小说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不小作用。

近年来的一些畅销书恰恰是利用结集出版的形式取得成功的。比较典型的是余秋雨的书。比如他第一部散文合集《文化苦旅》,便是以合集的形式收录作者的多篇散文并按照历史、文化散文和回忆散文分成两大部分。这种方式的选题策划最终使余秋雨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形成了一阵“难以想象的旋风”,可见结集出版的威力。

一本书的畅销离不开成功的选题策划,当我们在总结和分析《阅微草堂笔记》的畅销原因之后,得出了它对于当代畅销书选题策划的种种启示,希望这些启示能够对当代的编辑策划畅销书有所启发,以推出更多优秀的图书。

参考文献

①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187

②④⑤⑥《阅微草堂笔记—盛时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汪贤度标点本),1980

③鲁迅:《鲁迅全集—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13

第5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收藏维艰,著录流传更难。庞元济收藏宏富,名闻寰宇,更以其著录《虚斋名画录》与《虚斋名画续录》(以下简称《续录》)驰名于世。《虚斋名画录》16卷,共收录历代藏画538件,起自唐代,止于清代,每种详记材质、尺寸、题跋及印章,书前有郑孝胥序及庞元济自序。《续录》4卷,补录后来收画200件,其中包括补遗6件。1915年,为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庞元济又印行一部目录,即精装中英文对照本《中国历代名画记》,著录其藏画78件(一说81件),皆为藏画之精品。

庞氏收藏以中国古代字画为主,由清入明,由明而元宋,直至五代、李唐,循序而进,终成大家。翻读《虚斋名画录》《续录》,有以下5个特点值得提及:一是历代名家齐全。庞氏虚斋家藏历代名人字画数以千计,有唐代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书法家的名迹,有南北宋名家董源、巨然等画家的佳构,有元明清及海上众多名家之精品。二是精品多,门类广。庞元济鉴别精审,藏彝(jǔ)宏富,仅《虚斋名画录》记载唐宋元三朝名迹即占3成。上海博物馆曾有名扇集出版,其中80余成扇即源于庞元济庋藏,藏品之精,可窥一斑。庞氏虚斋收藏法书、扇面,本拟另出专册,惜天年不假,未能如愿。三是聘请专家管理。初期聘请陆恢、张砚孙、张唯庭为其书画藏品编目与整理,其中陆恢在庞家服务时间最长,前后有20余年之久。后期则主要是由张大壮、邱林南为其掌管书画。张大壮后来成为海上花鸟画一代大家,恐与其早年于虚斋遍览历代名家书画不无关系。四是著录详尽规范。不是家藏,非经披沙拣金所目见者不轻率入选。世间显赫名迹,虽经前人编录,仍然首尾登载,使人知道此真迹仍在人世。文字损坏模糊不能辨认者均以方框代之。书画印章均用原样款式标出,并下注朱文、白文,以便后人按图索骥。五是藏品社会共享。庞氏乃开明收藏大家,所藏字画,逢有所好之士提出观赏临摹,无不慷慨应允。关于这一点,吴湖帆日记和谢稚柳文章都曾多次提及(参见《吴湖帆文稿》《谢稚柳系年录》)。

提到庞元济,述及《虚斋名画录》《续录》和《中国历代名画记》者颇多,却少有人说起庞元济生前曾出版过一部重要的藏画精品集,即珂罗版精印《名笔集胜》。即便言及,或词不达意,或误人视听。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岁月流逝,时过境迁,了解当时实情的故人甚少。另一方面,《名笔集胜》分5册印行,每次1册,历时近一年,加之珂罗版印数受限,最多不过200余册,所以,时人能亲眼目睹完整版《名笔集胜》者已为数不多。

笔者有幸收藏有珂罗版《名笔集胜》的5册全本,下面谈一点自己对《名笔集胜》的研究心得,供同好参考。

《名笔集胜》与《虚斋名画录》比较,最大特色在于以画示人,详其纸绢、尺度、作者传略、简短说明并译成英文,免于后人每以未能直观古人真迹为憾。庞元济凡所收藏,虽有《虚斋名画录》及《续录》刊本流传,而真迹未尝影印。在编者的商请下,庞元济不但慨然许可,出其珍秘,摄影制版,以珂罗版分期印行,更不惜物力财力,力求印刷精良,既为学者提供观摩之便,亦可为赏鉴家作披览之参考,诚为艺林增一巨著矣。

5册《名笔集胜》只收立轴,卷子和册页均未收进。共收有唐画1幅、宋画5幅、元画13幅、明画29幅、清画32幅。其中王蒙《夏日山居》、戴进《蜀葵蛱蝶》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倪云林《渔庄秋霁图》、沈周《九月桃花》等现藏上海博物馆,宋徽宗《鸲鹆图》、夏圭《灞桥风雪图》等现藏南京博物院。尚有许多收入《名笔集胜》的画卷,不知今日栖身何处,只得留待有志于考证的人们去寻觅、去探索了。

《名笔集胜》系民国29年(1940年)由上海墨缘堂印行,由庞冰履、姚子芬、樊伯炎、吴振平、吴彦臣、丁广平6人合编。西泠印社奠基人之一王|篆体题写书名,平添一分古色。5册共收庞元济藏画80幅,分5次印刷,每册精选16幅藏画,分别集唐宋元明清于一身,既可拥收全5册以成一套,也可独抚1册而细读各代名迹。

《名笔集胜》的几位编辑人限于资料和篇幅,不能一一介绍。仅举樊伯炎一例略作说明,以期读者对编辑群体之精鉴水平有所了解。

樊伯炎,擅画山水,兼工花卉,上世纪40年代与山水画家吴琴木、徐绍青、吴孟欧并称“上海画坛四公子”。曾长年受聘于庞虚斋,得以摹宋临元,艺境益进。父亲樊少云乃吴湖帆、郑逸梅老师,著名琴人,家学渊源。其祖父樊子云亦为一代画家与著名琴人,曾师从陆恢学画多年。樊伯炎夫人庞左玉为庞元济侄孙女,民国著名画家,曾得览摹虚斋名画,擅长花卉、草虫,风神秀雅,笔致工稳,颇具恽寿平、华侵神韵。据郑逸梅先生言,庞虚斋惮于应酬,其晚年作品大多出于樊伯炎。

细览珂罗版《名笔集胜》所收之画,无一不是我国画史上的至精之品。涉及作者56人,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代,有唐代的郑虔,宋代的李迪、郭熙、马远、夏圭,“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清六大家”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恽寿平、吴历等。同时,还分别收录有元代高克恭、柯九思、马琬等大家,明代董其昌、陈道复、倪元璐等大家,清代石涛、髡残、罗聘、戴熙等大家的作品,各个时代的主要流派基本上都有画作选入,既为学者提供观摩之便,亦可为赏鉴家作披览之参考。得益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笔者查阅到《名笔集胜》中的20余幅作品现藏在一些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当年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领衔,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为成员,其鉴定之权威水平不容置疑。

第6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请您阅读。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1《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用书信的形式给儿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虽然家书是无声的,但却满满地承载者父母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

和田一夫曾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佰伴的总裁,然而他在72岁时。突然遭到了致命是打击——他苦心经营的集团倒闭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国际知名的企业家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许多人以为他将从此一蹶不振,潦倒众生,但出人意料的,他很快调整心态,又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挑战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办起一家举世闻名的网络咨询公司。勇于正视现实,面对挫折使他再次东方再起!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曾经在考试中,排名一落千丈。父母的指责,同学的讽笑使我变得胆小。我多次想要逃避它,想把它从我的记忆里抹去,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怎么做都没法把它抹去。这时我便想起傅雷先生的这句话与和田一夫的故事,我开始尝试正视它,并想办法解决它。吸取前车之鉴,调整心态,在紧接着的考试中我再次排上了前30.渐渐地我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对待各种挫折。磨难,挫折使一个曾经胆小,经不起打击的自己锐变成坚强的自己。我感激挫折,我相信只要正视现实,也许挫折不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醒格和升华!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多么令人深刻的一句话呐。它像暗谷里的指路灯,帮助我通向光明,让我明白: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2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问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但是我知道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听取父亲的教诲并且深深的记住,身体力行的去实现。

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3合上《傅雷家书》,轻轻地呼出一口气。蓦然想起老师在教《傅雷家书两则》时,自己很懵懂地阅读,然后分段及抄笔记。过后,我并没有很深的感悟。今时今日,我把《傅雷家书》认真地读完后,才发现它所蕴藏的魅力。也许,那个时候的我,真的太小了,很多东西都不懂。

年少的我,不懂得父爱的可贵,也不晓得父母对我的在乎。直到现在,我背井离乡,远在他方,倍偿世间辛酸苦辣时,才发现家是最温暖的港湾而父母对自己的爱原来是如此地深且珍贵无比!

有一回,我寄了一封家书回去。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晓得父母收到我的信后,会怎样呢,会不会怪我写得不好呢?后来,母亲来电话,说收到我寄回的家书,并说他们的心里很高兴。母亲还说,你写的信很感人,你爸看完后,一个大男人居然被你这个死丫头给弄哭了。母亲还说了好多好多关心我的话,还带着一点祈求语气问我,有空时可不可以多写点书信回来,你爸你妈都不会上网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上你们口中所说的QQ?电话的这头,我说没问题。放下电话时,眼泪在眼眶里一点点打转。心里总觉得对父母的亏欠,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想到,短短的一封家书,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原来,子女在父母的心中,是占了那么大的地位。原来,父母想要的不多,只是,我还没注意到。爸爸妈妈,我想你们!

《傅雷家书》让我明白到,亲情,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伟大的。我想象不出,当傅雷夫妇决定离开人世时,他们的内心该是多么悲痛呀。尤其是让傅雷夫妇割舍亲情而远去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时,他们是否在一瞬间痛得撕心裂肺呢?而我,只能深深叹息一声,深感世道的不公。

曾经年少不懂父母对自己的爱,如今成年要懂得珍惜与把握。孝顺父母,珍惜亲情,从小事做起,更从心灵出发。能够和父母一起朝夕相处,伴他们左右,伺奉他们,那是,一种无言地温馨与幸福,更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4“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只是没有时间。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5与大多数父亲不同,傅雷的大儿子傅聪,向他的父亲一样选择了艺术这条路。文艺是条羊肠小道,不好走。可傅雷父子竟然双双在这条小路上走出精彩。并且获得极大的共鸣。他们的关系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到两个惺惺相惜艺术家。如果说傅雷凭借的是时代造人,在那个**的年代抓住“天时”,经受磨砺之后,终见光辉。那傅聪这个伟大的音乐家。

可完完全全依靠“人和”。有那样一位知性的父亲,不成功怎么说得过去呢?“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一位老人竟然能如此客观清晰的看待艺术,丝毫没有迂腐偏见,这样的老人,即使在所谓“新社会”的今天也是凤毛麟角。可在那个年代,傅雷的艺术修养达到如此境界,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

傅雷的视角是从国际出发的,这与傅雷多国游历是密不可分的。这提醒着我们现在很多人记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条祖训。“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阅历礼自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什么阅历、城府的话,是永远不会成熟的。

傅雷夫妇在浩劫中遭受身体与精神的蹂躏,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晨在家中双双自杀而亡。在傅雷夫妇留下的遗书中,注明自己的后事交由妻子朱梅馥的胞兄处理,并将事项一一列出,其中还包含保姆的生活费与他们夫妇的火葬费,傅雷夫妇不畏死亡,而世人为他们的遭遇深感惋惜。傅雷夫妇生前所留下宝贵的书信,不仅影响了傅聪的一生,更是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我想,不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这些都是我们最该珍惜和挽留的精神财富。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6这是《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家书是家人之间所通的书信,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读过《傅雷家书》后,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第7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转眼间半年多时间过去了,以“专注、高效、创新、发展”为理念的读努门人在产品研发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就在记者拨通胡总办会室的电话,准备把本刊的问候带给他的时候,得知他此时正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高峰会”上,读努门品牌获得“低碳消费・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殊荣,这也是我国教学教育用品行业首家和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品牌。

这个消息实在令人振奋,记者旋即萌生了对胡总再次采访的念头。

虽然事先已经预约,但胡总的办公室仍坐满了客人,他的秘书告诉我,那些客人都是外省赶来的商。我不忍心影响胡总和他的商之间的交谈,便随秘书到了会议室,观看了一段他从北京带回的音像资料。

“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高峰会”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消费者网联合举办的,它的宗旨是“倡导低碳消费、打造低碳品牌、营造低碳环境”。在峰会上,胡总发表了题为《净化讲坛环境,建设环保教室,打造低碳绿色学校》的演训,他以真实生动的事例,向与会领导和数十家新闻媒体介绍了他研发读努门低碳环保教学产品的动机和过程,受到了与会者们的热烈欢迎。演讲一结束,中国环境报社长兼总编杨明森走上前台,提笔在绿膜黑板上写下了“引领风尚”道劲的楷书;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消费者网主任刘秀女士也欣然上台,挥笔写下了“低碳环保水性笔、绿色健康新校园”这句美好的祝愿。

两位领导的现场演示,使会场的气氛变得异常活跃起来。而此时的胡总,却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原来,组委会专为读努门举办了一场新闻会,中央电视台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粉笔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几百年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研发一种新型的代替粉笔的板书笔,既需要漫长时间,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市场推广和产品普及也一定有很多困难,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下定决心冒这么大的风险研发环保型的教学产品?胡总微微一笑,说:“我很喜欢一个词:颠覆。就是对不适应时展的,对社会进步起到阻碍的旧传统、旧事物进行彻底的颠覆。不颠覆,就意味着不够彻底地创新。就拿粉笔来说,确实是有很长的历史了,它对人类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功绩。但是,由于它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危害太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太严重,因此,它必须退出历史的舞台。”

“当我萌生研发新一代低碳、环保教学产品的时候,我当然想到了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经费投入,以及投放市场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可是,我不能因此望而却步。因为,我曾经是名老师,我有责任为改变师生的身体健康做点贡献。”

当另外一名记者问他是如何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首要责任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很是低调。他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社会责任心,当一个企业领导人缺乏社会责任心。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企业就没有社会责任。我个人认为,企业的首要责任,是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才能有能力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我相信,这些话是胡总的肺腑之言。

音像资料还没看完,胡总就请我到他办公室,说他的商们刚刚离开。我本想看完后再和他交谈,胡总说,一会儿还有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要来。我起身跟他来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拉开了话题。

记者:胡总,获得如此殊荣,您心里有何感受?

胡总: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各行各业都把“绿色环保”纳入了日常管理当中。近年来,参与绿色环保的民众也越来越多,这使我想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我作为一名企业家,能为低碳环保做出贡献,我感到很荣幸。

记者:您认为企业家的首要责任是企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就您的企业而言,如何才能使其健康发展呢?

胡总:我们企业在参加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高峰会之前,即5月28日,还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此次科博会的主题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的企业要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围绕这两句话来做文章。

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我个人认为还做的不错。比如说,在读努门品牌之前,市场上就出现了水写笔。这些产品由于技术含量的原因,在市场销售上并没有受到欢迎。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研发人员反复强调两句话:超越、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超越。读努门品牌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是离不开超越和创新。

记者:读努门品牌与同类产品相比,都具有哪些明显优势?

胡总:有六大优势。第一,读努门产品被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支学助教工程’指定为环保教室唯一支学助教捐赠产品。与此同时,读努门公司被广州交易会进出口有限公司认定为优质供应商(证书号为20091025044),国内教学行业能获此殊荣的绝无仅有。第二,2009年12月,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有关专家对读努门产品进行了全面评估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定,该产品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能改善师生上课环境,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有效保护学生视力,降低学校运营费用,有助于绿色学校的建立,应予大面积替代粉笔推广使用。2010年3月,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下文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推荐普及使用。同年5月,全国环保教育用品发展中心向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推荐使用。第三,读努门产品通过了广州市质量监督局企业标准,产品技术指标超越了同类产品在国内的企业标准,该标准将作为国家标准参考技术指导生产。第四,2010年4月,读努门被“CHC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推选为“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首选推广品牌”、“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唯一重点推荐产品”。第五,2010年5月,读努门被“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组委会”评选为“低碳消费・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这是教育用品行业获“低碳”认可的首家产品。第六、通过一年多的市场运营,仅广东地区就有超过10000个教室在使用读努门产品,深受

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好评。目前,已在北京、广州、重庆、新疆、甘肃、宁夏、浙江、江苏、河北、河南、贵州、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几十个省市建立了示范工程。

记者:能否谈谈读努门品牌的特点?

胡总:读努门品牌简单来说有五大特点:一是无毒无害无粉尘;二是书写流利、字迹清晰、色泽鲜亮;三是字迹易干,容易擦拭;四是可循环使用,可灌墨水,可更换笔头;五是绿板、绿膜极易清洁,对学生的视力有保护作用。

记者:学校在更换教学产品时,不能不考虑到效益二字。读努门品牌都有什么明显的效益?

胡总:有四大效益。一是投入低,综合使用成本近于零;二是改造快,一两天全校课室即变成环保教室;三是实施快,金额小,能快速采购,短期内就能实现全校使用;四是见效快,当天使用当天见效,师生感觉明显。

使用读努门产品,除了这四大效益外,还有三大好处,那就是实现低碳教学,实现节能减排,推动环保教育健康发展;对师生健康有好处,可杜绝因粉笔灰引起的教师职业病;对电教设备能够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粉笔灰对设备造成故障,延长设备使用时间,大大减少学校在这些方面的经费开支。

记者:您的目标是什么?

胡总:目标有两个;读努门以打造卓越的民族品牌为目标;读努门以奠定环保教室“第一品牌”的领导地位为目标。

记者:听你们的商说,读努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

胡总:读努门人一切以师生的健康为中心。

记者:您前面提到CHC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这个机构名称,请您谈谈这个机构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它的服务宗旨。

胡总:为了贯彻中央“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精神,1996年由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建设部等九部委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组建了全国高科技产业化协作组织,简称全国高科协,英文缩写为CHC。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品牌的号召,全国高科协牵头成立了“全国该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该机构的工作宗旨是:兴中国自主品牌大业,促经济和谐科学发展。

2010年4月,读努门品牌在全国品牌委列为“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首选推广品牌”、“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唯一重点推荐产品”的同时,我有幸被全国品牌委推选为“全国教育环保用品行业主席。”

记者:身为上任不久的全国教育环保用品行业主席,您准备如何履行这一职责?

胡总:在充分掌握全国教育环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后,以“动态联系,通力合作、协调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方法和“政府行为推动、市场行为实施”的工作模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在全国教育环保行业和学校中开展“净化讲坛环境、建设环保教室、打造低碳环保绿色校园”为主题的评比活动。搞这样活动的目的,就是能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尽快走上低碳环保发展道路。我想,从现在起,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为中心这句话,不再是读努门人的座右铭了,它将成为中国教育环保行业共同的追求目标。

记者:在绿色环保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您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为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胡总:绿色环保的观念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肯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就拿教育行业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教育硬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要使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为目标顺利实现,我有如下建议:

1、以行业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治理教室污染领导小组,以打造“环保教室”为目标,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室无尘化改造的实施;限制黑板粉笔的使用,扶持无尘教具的研制开发,并把教室无尘化作为建立绿色学校的一项硬指标。

2、政府从财政上拨出一定的专项基金,作为改善广大师生身心健康的一项投入,在支持和鼓励无尘教具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向黑板等粉笔书写板生产厂家、流通企业和使用单位征收一定的环境污染费,补充教室无尘化改造的基金。

3、加大舆论宣传,大力提倡“关爱师生、低碳教学”的环保教室的建设,正确引导教室无尘化改造,让全社会共同关注教室粉笔粉尘的危害,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新型无尘教具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教室无尘化的改造上来。

21世纪的今天,绿色、健康、低碳、环保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打造环保课室,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广大师生梦寐以求的愿望,更是全社会责无旁贷的义务,这不仅仅是一项科技创新成果,更是一项爱心工程,一项很大的社会工程。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导演来了,我从他们的寒喧中得知,胡总正在筹建拍摄一个MTV,通过一首公益歌曲来呼吁社会对低碳环保的重视。我从心里说,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创意,这首歌曲如能广泛流传,必能掀起普通民众改变世界未来的力量。

……离开胡总的办公室时,我的眼睛在他的墙壁上停留了片刻,那里陈列着数十个聘书和证书。那些证书和聘书,无不彰显着读努门品牌在全国教育环保行业中的影响力。我猛然想起虞世南的一首《咏蝉》诗:

垂矮饮清露,

流响入疏桐。

居高声白远,

非是藉秋风!

第8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近年来,欧美国家出现了踊跃的可持续消费公民行动,环保、劳工组织经多年宣传,成功建构了“生态消费”和“公平消费”的议程,倒逼作为品牌商的跨国公司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和公平化。

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稍高的购买价格,同时解决了外包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血汗劳工”等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济学家柯纳·伍德曼在他的新作《与全世界做生意II :你买的是什么》中,阐述了公民行动驱动形成的道德认证对供应链的真实影响。他曾辞掉伦敦的金融工作,踏上环球做买卖的冒险旅程,出版了第一本《与全世界做生意》。

这一次,伍德曼走访了中国、老挝、刚果、阿富汗、尼加拉瓜、坦桑尼亚和科特迪瓦,深入了解了经道德认证的咖啡、海鲜、苹果手机、服装等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过程。探询的结果是,弗里德曼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没有过时,相当多道德认证项目本质上只是“漂绿”行为,实质的改变却并不多:环境污染、“血汗劳工”问题依旧,道德认证甚至被当做一种采购砍价的口实而进一步恶化了劳动环境;欧美国家消费者为经道德认证的产品所支付的溢价,也没有落入发展中国家工人和农户手中,而是变成了公平贸易组织收取的认证费用……在尼加拉瓜的一条海产品出产最为丰富的海岸线,产量不断增加,大量潜水捕捞员都在增加捕捞次数,这一切换来的结果却是劳动者越来越穷,甚至出现“渔民吃不起鱼”的怪诞现象。书中指出,与尼加拉瓜海岸线相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加纳的可可种植田、苹果手机的中国生产企业等全球许多角落。品牌商收获了好名声,生产商和贸易商赚到了钱,消费者似乎也更为心安理得,“生态消费”和“公平消费”却成了一纸空文。

伍德曼在刚果的走访,可以用惊险来形容。刚果这个战乱频频、人权纪录糟糕的国家,向世界出口锡矿产品,也因此被纳入到政治层面更高的“公平生产”议程,从联合国到欧美国家,普遍呼吁甚至颁布法令禁止与刚果开展任何贸易。作者曾以为这种禁令是合乎道德的,但在刚果的土地上,他目睹到的真实情况却是,当地人民除了采矿并经出口换来聊以糊口的粮食,别无其他生活来源;联合国和大国越是出于人权理由而对刚果实施制裁封锁,贸易商就越能卡紧采购价格,采矿者所能得到的收入就越低,就更容易促成人们舍弃正当职业去铤而走险,形成恶性循环。

柯纳·伍德曼希望,欧美等国家的大企业、公民组织、消费者,应当为“生态消费”和“公平消费”付出更多更深入的努力而不是现在这样停留于表面。

他认为,大企业完全有能力控制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不要因为采购或外包链条过长就虚化道德责任。

他的这番期待,在当下可谓欧美国家消费者和公民组织的共识。即便不能在短期内变为现实,也必然会向经济全球化的供应链传递更大的压力。这当然也会对中国的贸易商和外包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阅读推荐

《与全世界做生意II》

作者:[ 爱] 柯纳·伍德曼 著闾佳 译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名:《目标》

作者: 杰夫·科克斯 齐若兰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目标》这本书谈的是科学与教育。我相信一直以来,这两个名词都被过度滥用,被拱上了崇高的地位和神秘的迷雾中,以至于尽失原意。对我和许多受人尊敬的科学家而言,科学谈的不是大自然的奥秘,或甚至真理,科学只不过是我们用来尝试推敲出基本假设的方式,透过直截了当的逻辑推演,这些假设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为何存在。不知怎么的,我们似乎把科学的含义局限于极其有限的几种自然现象中。我们研究物理、化学或生物时,我们就说这是科学。这本书尝试指出,我们可以用少数几种假设,来解释极其广泛的产业现象。读者可以自行判断,本书的种种假设所衍生的道理,是否足以把我们每天在工厂中看到的现象解释得天衣无缝,至于你会称之为“常识”。常识其实并不真那么平常,常识是我们赋予一连串用逻辑推演出来的结论的最高礼赞。假如你是如此,那么基本上,你已经让科学脱离了学术的象牙塔,把它放在科学原本归属的地方,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科学,并且把科学应用在我们周遭所见的事物上。

书名:《社会征服地球》

作者: E.O.Wilson

出版社:Liveright 出版社

我们是什么,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

本书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一次干脆彻底的回答。

威尔森首先探究了他曾经在其中独领的进化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要理解人类的状况的关键在于理解我们这个物种如何发展出了高度社会化生活及所需要的利他行为。

威尔森从社会心理学、考古学和进化生物学中引用了一些近期的证据来组建一个压倒性的、多方面的论断:达尔文是对的。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活的物种,或称为真社会体- 包括一些蜂类、蚂蚁、白蚁和我们自己- 勉勉强强算是成功的物种,而且种类还极为稀少。

“真社会体是在生物体个体之上的下一个主要生物学组织形式,在仅有的二十多个进化出真社会体的动物进化分支线中,我们祖先处于其中一条分支上。”威尔森写道,“ 在真社会体中,超过两代以上的群体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照顾幼体,进行劳动分工,且分工会让部分个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成员在繁殖时处于更有利地位。”

书名:《陈年旧事》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是叶兆言的新著,收录将近五十篇文章,写民国年间的老人老事。无论题材还是行文,在这类随笔合集当中,难得的整齐。几年前他还出版过一本《陈旧人物》,两本有点像姊妹篇。

我读此书,觉得有趣之处颇多。文笔、内容自不必说,各种掌故和段子活泼生动;值得赞叹的是,编排上也藏有玄机,前后篇文章所写的人,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有点像语法修辞里讲的“顶针”。

《陈年旧事》既写了蔡元培、胡适、林语堂这样妇孺皆知的名人,也写了王伯沆、陆费逵、柳诒徵这样现今一般读者不熟悉、但其实当年赫赫有名的大家,这些材料背后,不难看到叶兆言“真正读书人”的身影。而题材的选择、行文的津津乐道,又足以看出叶兆言“旧文人”的趣味——要读多少闲书,才能读出这么多的掌故。

书名:《哈佛经济学笔记2》

作者:陈晋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第9篇:国民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出版;管理制度;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22-03

一、引 言

当前,我国的出版界正面临转型改制,在这新形势下,一些出版社不免滋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看到这是一个重视、强调经济效益和抓紧时机开拓图书市场的良好机遇,而忽视了图书的质量意识[1]。现今的图书出版单位,在内部管理上大多以图书经济效益来考核编辑及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味追求图书码洋,产品质量无所谓的现象。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出版物的质量低劣,尤其是内容质量上不去,这种图书还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产品,面市后更会贻害百姓,因此说“出版物重在质量,没有质量的繁荣就是虚假的繁荣”。针对全国出版行业的整体现实状况, “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建立即是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这是出版业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对每个具体从业人员的一种具体要求及工作重点。其实强调图书质量与追求经济利益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相反,图书质量是经济利益的基础,经济利益是图书质量的内在动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协调互补关系。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现实及出版业界的客观实际,笔者认为,只有严格执行各项出版制度才能保证图书质量。而这其中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是业务流程。编辑流程是编辑加工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严格规范的编辑流程能够使书稿的编辑加工符合其自身的规律,有效地保证书稿的质量[2]。二是管理规定。这其中包括资格准入制度,选题论证制度,稿件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样品检查制度,成品评审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次品召回制度及严格的奖惩制度等。

当然在明确这些管理制度的程序和内涵后,人的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即专职技术人员的素质及责任心就成为图书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在此,我对其中几项管理制度的理解总结如下。

二、选题论证制度

在图书编辑流程中,选题论证及确立是图书质量保障的始发地。显而易见,若图书选题的风格是低级的、庸俗的,文字内容再精彩,再流畅,这样的产品也不能算得上是质量合格的产品。因为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属性,而图书作为一种传播知识,宣扬文化的精神产品,内容属性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精神内涵进行质量把关,坚持并完善选题论证制度是内容质量的重要保证。坚持选题论证制度进程中,在大的方面必须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力争两个效益具佳。在具体的个体图书选题时,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读者群的喜好,对比市场同类图书的定价,开本,装帧等出版要素,最后形成一个选题报告,从而确立图书选题。

三、中期的稿件三审制度

这一制度可以说是保障图书质量最根本的制度,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在这三审环节中,始终要注意稿件政治性和政策性的问题,同时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问题。但在新形势下,此项制度又赋予三审过程新的职责,在强调上述审读职责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适应市场与时俱进,迎合目标读者群的阅读习惯,需要对原稿进行适当的加工与修饰,以达到促进发行量的目的;而对科技类书稿,更要注意数字、用语的规范统一,体例的整体和谐。作为责任编辑更不能只停留在对文字的审读修改,更应对文字编排,版式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出具一个与图书选题论证相匹配的设计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时代的三审特色,也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这项制度的确立充分体现了责任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和各个环节的重要地位,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责任编辑制度,重在“责任”,在当今形势下,一本图书从策划到选题确立再到最后的成书出版,责任编辑可以说是整个项目的经理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协调并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决策中,对于整本书的运作成功与否、对图书的内容及装帧质量负有极大的责任。而在这过程中,作为主体,责任编辑更应有“责任意识”,这其中包括对作者、对读者、对社会的责任。只有有了这种“责任心”才会生产出不仅合乎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更会是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产品。对于作者,责任编辑必须本着“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心态,对作品精雕细琢,不仅要保证原著的风格特点和正确的学术观点,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更应运用自身所长,审读加工,使原稿衍生出新的内容,从而体现出编辑的创造力。对读者负责要有强烈责任心把好关,审好稿,使自己的图书真正对读者有益。同时,在出版形式,装帧风格上,能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读者爱不释手,喜闻乐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在精神层面上有所享受。对社会负责,要求责任编辑必须有社会大局意识,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树立一种意识,即我们运作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质量(包括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软实力提升。责任编辑作为精神家园的耕耘者,在此间所承担的任务之艰巨是不能被忽视的。责任编辑制度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责任具体化的集中表现。

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加深,电子版(打印)稿件数量逐渐增多,原稿质量逐步提升,这造成的情形是一方面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另一方面使得编辑常常忽略或不重视校对工作,认为可有可无。其实责任校对制度,在出版流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在校对过程中校对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稿件进行规范、校正,是图书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要确保图书质量,绝不能编校合一,在这过程中,也体现出了程序的重要性,而且在校对环节上必须坚持三校一读的工作程序,即要由不同水平的三人分次进行校对,责任校对人员必须参与到各校次。即一般书刊都必须经过初校、二校和三校及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型。而且重点图书、工具书还应增加校次,二校、三校和通读必须由出版单位内具备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其中更不能忽略通读的作用。通读是校对过程中最后一道校次,校对员需脱离原稿阅读检查校对,通读时要消灭校对过程中所遗留的所有错误。尤其在电子原稿的校对过程中,“通读”成为主要手段。

六、样品检查制度

样品检查制度(24小时样书制度)可以说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关卡,指的是在图书印制好未大批量装订之前,送出版社最后在内容印刷等方面进行检查的机会,这项制度的重要性,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充分体会了其重要性。

中国人口出版社作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出版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后即承担了出版发行单行本的任务。由于出版任务重大,在稿件经过多次校对与审读后才付型印刷,在最后大批装订前,社领导严格按照出版流程对印刷厂送来的24小时样书找多名相关编辑校对人员进行最后的审核,笔者作为编辑人员也参与了最后的检查。由于社里始终强调要认真对待每一出版工序,因此对于这最后的样书检查也不敢掉以轻心。在翻阅样书第一页时,笔者发现有一句“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感觉很是别扭,就迅速查找了原文,发现原稿中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即不尽相同,更何况是出现在共和国国家法律书籍中。因此,笔者将此情况紧急向领导汇报后,就及时通知印刷厂进行改正,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出版失误。不仅将经济损失减少到了最小程度,而且也避免了因一字之差使共和国的法律失去权威性产生的政治影响。通过这次事件,也深深体会到了坚持出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工作中,笔者也更加细心严格对待24小时样书检查制度及每一项出版管理程序。

其实每一项出版管理制度对于图书质量保障来说都是至关重要,都不应忽视,像在图书成书后的成品评审制度对于督促出版技术人员求精求好有效;业务学习制度对于出版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益;次品召回制度对于出版社品牌建立及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培养确有帮助;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职工能动性有益。总而言之,这些出版管理制度的科学建立及严格执行对于图书质量保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确定好制度后,执行的人就成为关键因素,编辑作为出版流程的始动者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中心性的。在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工作的相对独立对于图书质量保障又提出了新的课题,他们的工作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笔者尝试从保障图书质量角度出发谈一下对策划编辑工作的粗浅认识。

细化出版环节分工,把策划工作突显出来,使原来一部分 “一把抓”的编辑独立出来专门从事图书策划工作,专攻产品的研发,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发展必然,是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特点之一。但在强调保障图书质量更高要求的指导下,策划环节的相对独立似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有的策划编辑只把眼睛盯在市场,不放在稿件内容质量上;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关心社会效益;按岗位目标责任要求只注重选题通过率,而不关心后续程序要求及制度约束;只是一味迎合读者口味而不顾社会舆论导向等。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障图书质量,对交稿前的各环节要严格把关,争取使问题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采用必要的过程控制手段,保证出版质量[3]。根据笔者在策划编辑工作岗位上的实际体会,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

(一)树立责任意识

在实际出书过程中,策划编辑虽然工作内容细化了,但重要性却增强了,因此一定要树立责任意识,这其中包括对读者、对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心。在提到策划编辑时,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如何抓市场、找定位,其工作重点应是经济效益,只要读者大量地购买他们策划的图书,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他们的工作就是最出色的。其实这并不是全部,除了要熟悉市场规律把握读者阅读心理,为读者提供的图书内涵应是优秀的精神食粮,绝不能为迎合一些读者低俗庸俗的口味而策划“不良食品”,这就是一种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在这种责任心的驱动下,编辑就应尽力挖掘作者资源,建立优秀的作者队伍。在稿件编辑与作者交流过程中,要取精华,去糟粕,尽量保证作者写作风格的同时,不使新的观念或思想受抹杀,也不使错误的观点或知识流传开来,从而在一个更大的范畴内上升到一种社会责任感。出版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出版工作是一种文化工作,编辑在其中更是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内心绝对要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版物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记载,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二)树立精品意识

要保证图书质量,必须从出版流程的源头抓起,这就要求在策划编辑这一环节树立一种精品意识。策划编辑绝不仅仅是调查市场、分析数据、创意选题的简单工作。策划编辑的工作业绩经常决定了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和口味,若一味求经济效益,求销售码洋,那么将会把出版社带入“死胡同”表面上光鲜,近期经济效益漂亮,但不会发展持久,也不会得到读者及社会的全面认可。当然在市场销售上的表现是精品图书重要的一面,但注重发行量同时,我们更应关心图书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学术价值。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学术类选题时,图书价值档次的高低并不体现在发行量的多少而是内容的优劣、作者水平的高低,笔者在运作此类图书时,深有体会。只有引导策划编辑树立精品意识,出版社才有可能出版时代图书精品,弘扬社会主旋律。

(三)树立协作意识

在编印发的传统年代,并未将编辑的策划与加工环节细分,主要矛盾大多集中在编与发之间。当某些图书发行效果不好时,编辑可能会说是发行工作不到位,而发行反过来会说是编辑组稿质量不高,选题不对路,这也是出版界普遍矛盾。现今,当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开后,好像又多出一对矛盾:当策划编辑组来的稿件拿到加工编辑那时,若是因图书质量问题产生矛盾,加工编辑会说策划编辑组来的稿件本身质量不佳,或者说是作者的水平不高;而策划编辑则会说策划编辑的职责是选题策划,而审读加工是加工编辑的本职工作,加工编辑应该做好。这样各说各的理,从而产生矛盾,耽误工作。解决类似问题,作为策划编辑应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树立一种协作意识,有大局观,多与审读编辑沟通,确立写作内容和特点。另一方面从社里的角度来说,要明确分工,完善管理制度,以岗位目标责任来调整好策划与加工编辑的关系与职责。

(四)树立积累意识

策划编辑工作不是在提交的选题获得通过后就算结束,而更应在图书出版后,在市场发行过程中注意收集反馈意见,听取读者的建议,这也应被看作是策划编辑进行市场调研的一部分。笔者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品牌定位与自身特点,特邀请儿科和妇科专家组建了一条读者咨询服务热线,将号码及相关情况介绍印在相关种类图书的封底上,以此来收集读者反馈信息。一方面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促进图书销售,三方面是收集读者反馈信息,在改版或再版时或今后图书选题论证时,提供好的基础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动态保证图书质量。在进行读者相关信息积累的同时,策划编辑还应与发行出版部门多联系沟通,及时与他们共同总结,分析市场,进行行业内专有信息的积累。

综上所述,严格执行出版管理制度,就能保障图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琪.浅析转制时期精品图书编校质量的保证[M]//齐学进.论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