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精选(九篇)

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第1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 种业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50-02

1 政策风险

1.1 税收政策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以及发行人营业执照确定的经营范围和实际经营情况,发行人及所属控股子公司生产销售种子、种苗产品,自第一笔销售之日起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且自2001年1月1日起继续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此外,根据国家规定的免税范围,发行人及所属子公司从事自繁、自推、自育种子的所得,以及良种供应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税收免征对种业企业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国家取消相关税收优惠,就会对种业企业的净利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防范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及国计民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对农业将会一如既往予以支持。种业企业将通过与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加强对国家政策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变化趋势预测,并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继续享受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谋求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迅速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盈利水平,以降低风险。

1.2 产业政策方面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产业政策是大力支持而且也呈现出一定连续性,但政策如发生微调,就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如退耕还林政策,虽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而影响销售量;再如降低农作物收购价格,不仅打消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还导致种植面积下降,影响销售量[1-2]。

防范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减少耕地时,可以通过复垦废弃地、治沙造田等办法来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或少减少。小麦、玉米等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主要是供作口粮使用,其次为饲料。同时针对产业政策变动的风险,种业企业要加强研究、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增加种业企业应变能力,以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新品种研发方向和种业企业的经营活动。

2 技术开发风险

随着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物新品种不断出现,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广方式的不断更新,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新品种的培育要求其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特征高度稳定,因此培育一个新品种周期较长。而新产品的开发须经过田间栽培和生产试验,并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试验、审定才能确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防范控制:种业企业一方面通过连续不断地推出新品种、新技术,以保持在行业当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健全全国推广经营网络,不断地以自主培育的审定品种来替代原有的可能蜕化被淘汰的老品种。针对新品种开发的风险,一是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正确确定新品种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避免走弯路,提高成功率;二是加强对试验的监控,确保试验过程的完整、顺利;三是建设全国定位的试验网点,通过严格的试验、筛选,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要求的新品种。

3 经营管理风险

种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水平,否则将会影响业务的顺利开展。具备市场营销、管理能力的专门优秀人才对种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有些种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尚不完善,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人力资源争夺战会对种业企业进一步吸纳专业人才带来一定影响。

防范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大部分种业企业已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企业已经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其次,企业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决策程序和管理程序,使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垂直化。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制度等;最后,利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吸收和消化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

种业企业将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坚持与完善对员工的选择、培训、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保证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首先企业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人才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灵活的分配机制等,引进并留住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术人才;其次对现有员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每年招收一批大学生,形成有梯队的人才结构和稳定的员工队伍,保持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4 市场开拓风险

过去我国的种子公司是按行政区域的框架设立的,种子经营权被县级种子公司垄断。目前市场销售仍可能受此影响,形成一定的市场销售障碍[4]。由于种业企业的品牌产品知名度较高,市场上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防范控制: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正式实施,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成功打破了地方垄断现象,有利于种子行业的有序竞争。种子企业要根据《种子法》规定取得获准在全国经营种子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具有种子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业务范围。企业市场销售网络要伸展到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黄淮海等主要玉米种植区,并投入资金进一步健全市场销售网络,目标是建立县、乡、镇等各个基层直销网点。由于种子行业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了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的查处力度,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企业进一步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部门间合作,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打击伪劣种子行为;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销售网络,增加直销网点,采用统一商标、包装和使用防伪标签等技术手段,保护企业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防范市场风险[5]。

5 生产风险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较长的特征,作物种子生产也有相应的季节性。以小麦种子公司为例,每年8月确定生产制种面积,当年10月田间种植、种子生产,次年6―7月开始回收,8月进行种子加工、包装,8―9月销售。小麦种子行业跨年度生产、销售和季节性特点,导致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银行借款、现金流量等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小麦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农产品种植周期影响较为明显,存在一定风险。

防范控制:种业企业要深刻理解行业特点,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合理调节种子库存量,积极稳妥地组织好生产,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保持销量稳步上升;利用企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在每年生产旺季和销售旺季来临之前做好资金平衡工作,有效地降低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产品仓储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了适应公司发展对产品仓储规模和质量的要求,要不断引进国外更先进的仓储设备和技术,加强责任管理,提高仓储品质检测技术水平。

6 财务风险

一是因企业决策失误、营销策略不当,造成大量种子积压,占压流动资金,增大直接成本开支,弱化支付能力,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决策风险控制和强化营销管理来规避。二是因企业财务管理不善,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呆账过多,使企业蒙受巨额亏损。

防范控制: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和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定赊销行为的审批权限,建立赊销担保责任制[6]。在销售过程完结后,及时调查赊销客户的实际销售情况,按合同清收货款和回收剩余产品。禁止赊销新、俏产品。要逐步试行建立客户保证金制度,客户交纳保证金后可在企业进货(赊销),但累计赊销货款不超过保证金数量或一定比例,以确保企业货款顺利回收。

7 对公司关键人员依赖的风险

种子行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人员掌握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社会和经销商也非常看重具备丰富经验和知名度的技术专家品牌效应,这些核心技术人员一旦流失,将对公司的行业影响力和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种子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及国外公司的介入,使得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业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尽管目前大部分种子企业具备健全的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但受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部企业的招揽可能会造成科技人才队伍的不稳定,从而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防范控制:一是用人决策。决策层要提高自身修养,在用人问题上避免任人唯亲;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用人标准。首先要有进取和创新精神;其次要有协作和团队精神。二是引进人才决策。立足于本企业稀缺的基础上,且以盈利为前提。三是人事制度决策。首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其次,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制度,考核时能充分体现创新效益、节约效益、协作效益、增量效益[7-8]。

8 参考文献

[1] 张春桂.种子经营企业风险规避初探[J].种子科技,2003(3):129-131.

[2] 赵秀珍,常斌,郭俊超.种业企业风险的种类和规避风险的方法[J].中国种业,2009(4):18-20.

[3] 20100825三星农业研究报告[EB/OL].[2014-09-15].http:///link?url=JarH4ShrH0ExajAmGUZEi_m2hJwTS_0uffEnCy3HFaTce L164eELlaJZwfpAGhHKlE93q7eZWSmYdXoZCd3fC2HfleAYC_ecLkPI 0oQPOTi.

[4] 严菲.杂交水稻种子经营风险防范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5] 谢秋云.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6] 目前玉米种业公司现状及分析[EB/OL].[2014-09-14].http:///link?url=H9p9bVxA5x6xA_4bdQnvjQz7S5wXN-6oM-oztkGKAys 3r0a45C8ippJy_nniyxWTLtSXixT8Wspwrpgdss7qntEXE9xu8CZtOH0jN AGDdUq.

第2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

风险是企业自始自终面临的一种客观事实,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经营风险。近年来,一些案例表明,失效的内部控制是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的企业,经营运行平稳,风险不容易发生,相反则会导致经营风险的发生。因此,企业管理只有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新形势的内控体系,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经营风险,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拟从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经营风险发生八手,说明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以此出发提出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基本对策。

一、内部控制失效是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国有两句俗话:“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分析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发生的原因,一例资产损失或者一起案件的背后,往往都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部控制体系与内部控制失效有关。表现为没有实施积极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措施零散,不系统,监督检查的环节不到位,内部控制不稳定,长期预防和控制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创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理解不准确,执行不力

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完全了解内部控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准确,不完整,有几种倾向:一是认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是整章建制,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归集,忽略了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控制机制;二是认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重要,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制约,对内部控制手段与方式方法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的不准确,不完整,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配合有关部门检查、审计工具,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控制措施难以落实,失去了其应有的刚性与严肃性。

(二)费用支出增加,亏损加大

一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对业务招待费、汽车运输费等没有加以约束控制,使原本利润不高的企业出现了亏损,而亏损企业则亏损加大。还有一些企业财产物资管理薄弱,材料采购和营销体系松散,存货采购、检验、储存、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没有进行限额审批,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多年来的积压、滞销、报废、毁损等和物资不做处理,致使库存中隐匿了一部分潜亏,造成企业盈亏不实,连年亏损。

(三)对外投资失控,损失巨大

在许多企业,对外投资失去控制,虽有部分投资失败是出于对新入领域不熟悉所致,但有相当大一部分投资失败完全是由于个别领导决策失当,投资失去控制;同时坑蒙拐骗等现象也大量存在,造成了巨额亏损和诉讼纠纷。出现问题时,这些领导避重就轻,企业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四)权力制约失衡,资产流失严重

表现在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行为、决策行为缺乏责任感,制度约束性差,出现少数不法人员损公肥私。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业务经办人、财务人员利用内部控制的漏洞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勾结,使用假发票,非法侵吞企业资金及其收益,牟取不正当利益;自发的或非正式的私有化,在承包名义下实施控制权的转移;在企业组织转型或公司制改造过程中侵吞国有资产。

(五)控制环节失缺。漏洞明显

有这样一个案例:上海某研究所采用了银行提供的新型服务――“转账”方式发放工资,由银行直接将工资款项划入职工的个人帐户。其工资核算员王某利用工资发放中款项支付无需收款人签字的漏洞,采用虚设人员、多发工资的办法,篡改工资数据,将企业资产据为已有。在两年时间里,王某先后多次利用该方法,将225万元公款据为已有。“转帐发放工资”这种新型的业务虽然方便了职工,提高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却存在很多隐患,给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

二、加强内部控制是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健全的内部控制包括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机制、规范严肃的人事管理机制、相互独立的职责分离机制、严格有序的授权和审批制约机制、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制。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完善会计管理体系,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健全风险测量和监管系统,防止和及时发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违规、欺诈行为,查错防弊,堵塞漏洞,使整个业务过程和操作环节得以全面控制和相互制约,也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防范经营风险是有效的。

基于此,不少企业将内部控制视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计划、组织、领导、决策等管理职能的实现。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必须借助于加强内部控制。这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会计职业界不惜花费巨资重新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在他们已颁布的新的内部控制的报告中,拓宽了控制的定义,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中的主要内容等。这些报告均着意于增加组织的权力和责任的分散(授权),当企业面临外部风险增大时,通过内部控制这一传导机制将风险分散于组织的各个水平上,能增加组织的稳定性。内部控制已成为服务企业管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第27条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内部监督(即企业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职能)的基本要求,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其重要性、有效性,并阐明了建立的必要性。

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基本对策

(一)构建起健全、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机制

构建完善的经营控制机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1建立起经营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一是事前控制,即在对某一方案进行决策之前,既需考虑获得的收益,又要兼顾风险。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客观分析,制定出灵活可行的管理措施,以便保证意外风险发生时能有效地应付。二是事中控制,即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通过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利用各种凭证、票据来防范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发生,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及时性调整财务活动,控制偏差并制定出新措施。三是事后控制。首先企业应

及时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以经营风险各种资料作为评价、指导未来财务管理行为的依据,制定今后风险管理的方向和措施。其次对于已发生的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总结管理的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风险再发生。2建立和完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规避对外投资和资金管理风险最有效途径是建立经营预警系统,加强经营危机管理,对企业的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通过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分析,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或减少损失。3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的动力机制。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管理者、职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权、责、利三位一体。

(二)按照相互制约原理,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体系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产供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企业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的客户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会签制,禁止某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日常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专门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决策机构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日常稽核、监督审查、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等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起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具有突出作用。

(三)强化相关人员思想认识。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一切好的内控制度和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对会计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就目前一些案例来看,出现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因此,一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解,观察他们近期出现的反常情况,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从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二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力,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从业。双管齐下,使内部控制工作得以有效执行。

第3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企业风险管理已深入到了各个企业当中,很多企业也确实是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他们主要负责的是企业各种风险甄别及测定工作。伴随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风险管理机构显然已是设备制造企业的重要职能部门,与企业计划、审核、财务等一样,一起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一般而言,风险管理分成几大类,有市场、法律、操作、道德、技术方面的风险管理。从某种意义上分析,风险与回报是相互影响且不可分享的。以同一事项来说风险度相同,但是因为人的控制方法不同而造成其发生的概率与实际发生的损失也是不一样的。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之下,市场主体经营产品基本相同,同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或风险经营水平的竞争。风险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其支付风险成本比较低,更有着市场的竞争能力。

2现阶段设备制造企业在风险管理、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2.1未有风险防范意识在发达国家,一些公司是专门有风险防范管理的组织。且人员基本是兼职的,一般是由公司部门领导和外聘人员组成。确保企业在有风险来临时,可快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化解风险事件。但是,在我们国家的企业中,例如,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是基本没有这种组织的,他们大多数认为企业经营风险是无法预测,更是没有办法管理的,所以不会设立这样的机构,也不具有足够的风险控制意识。当前,我们国家还处于一个体制转型阶段,制度不完善,有的甚至互相还有矛盾,而这些都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

2.2内部控制的制度无法发挥真正作用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资产、财务管理的重要凭证。但是,我们国家的设备制造企业虽已构建了内部的审计机制,但是却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也不具有可行性,缺少可行实施方案及具体的落实环节,根本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最后造成控制力度的弱化及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并且资产损失也无法避免。2.3技术生产风险产品的技术文件一般包含图纸、安装使用及配套使用说明书、合格报告等。其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容易带来风险。比如产品使用不规范,容易引发事故。产品功用、参数设置的风险;产品在厂内无法组装带来的风险;产品主体结构、机构的风险;特别是在结构细节上出现较大问题。新产品或改动较大的产品容易发生数学模型与力学模型差错。还有因为买方带来的风险,由于合同价格是针对整个成套设备的,主要表现在技术资料、相关的设计、技术服务及技术培训等方面,这些都是买方付费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组成部分,应全部在合同范围中明确为卖方的义务,并与合同价格条款进行呼应的规定,确保买方付费确实物有所值。

3设备制造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方法

3.1构建起风险意识对我们国家的设备制造企业来说,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是让其步入至经营危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构建起一定的风险意识,企业才可采取主动、有效的可行防范方法,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构建起风险意识,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教育、培训。在经营人员构建风险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方法教育设备制造企业的员工,一定要让员工都认识到风险的必然性与普遍性,还有可控性和客观性的特征,要让所有的制造员工都明白风险控制的必要与重要性。同时还要加强风险的甄别,对于不同类型与量级的风险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一般来说,其方法如下:第一,如何避免风险。在考虑风险存在、发生都存在可能,在事先之前,要采用措施避免风险因素,或者主动放弃、拒绝实施某种可能造成风险损失的方法。第二,如何分散风险。设备制造企业在经营中,要将风险分散至关联度小的不同性质或是类别的业务上,尽量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三,如何对风险进行转移。在不违法的前提下,通过正当的业务手段,把风险转移。第四,如何控制风险。在承担风险的时候,要加强对风险因素的一些关注,如果出现了风险来临的前兆,要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止风险的恶化,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3.2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系统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控制设备制造企业经营风险的必要及基本的条件,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组织内信息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并且保证财务部的所有部门与人员的责任是清晰明了的,更要保证组织内风险反应机构以及专门的授权。只有这样才可确保组织内信息的畅通以及权力责任的明了,如果有任何风险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地关注与处理,这样不会造成实质性的风险损失。并且,还要积极发挥审计、会计等人员的作用,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类型偏差。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只可进行控制,而不能化解或是转接。对设备制造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机率大的且企业可承受的成本风险,要通过自己的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对发生机率小的则应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程度。

3.3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要求,根据价值观的竞争规律等构建起设备制造企业的规范治理体系,让其具有产权明了、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点,以解决长期来企业管理存在的集体决策的情况,确保设备制造企业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此外还要重视企业制度与法规方面的完善,实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制度,才可得到各方的支援,加快设备制造企业健康的发展。

3.4构建风险评估团队设备制造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构建起具有专业水平的风险评估以及管理的团队。对企业在运营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专业的处理。风险评估团队不是一个单独的组织,而是要由高层管理部门及人员所构成的专业团队。第一,领导人员要明确成员的有关责任,通过专业培训,明确企业的运营中有可能出现的法律、财务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方法;第二,团队里的成员要针对各角色进行担当,拟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理方案。特别是财务管理部门,一定要针对整个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风险预案拟定。

3.5优化模式,构建风险防范制度当前,设备制造企业已慢慢形成了企业风险管控制度,但是风险管控能力正在成长的时期,要将国家风险管制作为基础,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控体制,把风险管控理念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有机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在基层上实现风险的管理、控制。在提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设备制造企业一定要根据风险管理团队,对企业经营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从根本上形成风险防范体系,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最有效的保障。设备制造企业经营模式要根据经营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改进,由国家政策、法律融合,同时构建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制度。

4结束语

第4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同时存在,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即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协同性。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含义与关系

1.经营风险的含义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利润变动,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利润变动的风险。而所谓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指企业税前利润变动率和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经营风险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售价、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场需求等。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等,这些因素使企业在运营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债务集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不过债务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这种关系直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协同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如果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高风险并存时,可以适当地通过增加财务风险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产生影响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因素

1.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在企业经营中,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内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制度、人员管理情况、销售政策等。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根本,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内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处,那么企业经营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说内控制度是企业产生风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员管理涉及了较为广泛的内容,其中人员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一些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才都纷纷选择跳槽,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如果较多产品生产加工工人同时离职,那么企业生产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损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员管理不容忽视;销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内容,销售政策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而且还会影响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好的销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相反不好的销售政策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库存量逐渐上升。

2.企业财务资金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继而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流动资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资金项目管理。而导致财务资金管理问题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流程、会计人员素质等。资金管理、回款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经营风险的防控措施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较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和控制适合的管理体系构建,包括企业组织机构构建,部门和岗位的设立,工作流程的设置等方面,同时要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等多个分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大多数公司发展的失败主要源于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企业发展中战略决策方式必须依靠董事会集体的民主决策;其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业可以这些信息及时了解高端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因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所以要想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尽可能完善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各个环节。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中,要注重每一个可能出现财务问题的环节,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将各种有效资源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还要不断地优化各种业务,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第二,企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构建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可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财务管理业务变得更加轻松有效;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第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等问题。所以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从提升企业领导的意识开始。

四、结语

总之,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而且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将这两个风险降到最低,企业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不断地完善企业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逐渐地消除导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率也在逐渐加强,在这种发展局势下,国际间的资本流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而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很多企业的投资目光都向海外聚集,促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虽然能增加企业海外市场利益的获取,但受国际市场环境复杂性的影响,会导致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多风险,严重影响着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和长远发展。此时,要想有效地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还需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认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予以规避。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风险特点

(一)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它的表现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投资区域较为集中。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这不仅是因为两个地区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比较突出,还因为两个地区和中国的政治关系比较密切,资源互补性较高,而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因中国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的缺乏、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的差异,投资风险较高,投资力度并不大。[1]第二,投资行业比较狭窄。在海外投资的项目中,中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附加较低的商务服务和批发零售业中,针对技术获取型、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的投资比例不是很高。第三,投资动机规划不够。自改革开放之后,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种粗放式的模式,国内自然资源明显短缺,资源需求矛盾导致海外自然资源的投资力度得以增强,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国内海外投资力度逐渐加强,但还存在战略动机不够明显的问题,传统优势逐渐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第四,面临多重投资风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是跨国企业的关注焦点,而和国内投资市场相比,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更多、更复杂,风险种类较多。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分析,它主要表现在客观性、不确定性、项目投资风险可变性、投资风险多层次性四个方面:第一,客观性。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发生是由各种决定风险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每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内,这种风险都处于一种无处不在的状态,只要企业存在海外投资行为,风险就不能避免。第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特征,虽然投资风险的存在可以确定,但风险的发生却是不能确定的,而它的不确定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呈现什么状态、产生什么结果等方面。[2]第三,海外项目投资风险的可变性。海外投资风险的可变性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中,它的存在会导致各种风险的质与量随着项目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在这一发展变化中,有些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风险也会在项目的发展中产生新的变化。第四,海外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性。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导致风险发生的数量也比较多而杂,所存在的风险发生因素也比较多,而在这种状态下,各个风险因素和外界的交叉影响就导致风险的发生呈现出一种多层次性。

三、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

(一)生产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受东道国政治环境、生产原料、器械设备、技术人员、生产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均会导致产品在生产环节无法按照规定完成生产计划。但是,产品的生产作为企业海外经营活动开展的第一环节,它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海外投资企业来讲,企业的预期收益往往是依靠生产资料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转化成产品来决定的。企业海外投资生产中,因对当地生产环境认识程度的不足,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生产的完成度,而产品生产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企业的经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在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风险的规避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企业海外投资中都会面临的一种风险类型。[3]

(二)销售风险

销售风险就是企业产品海外销售中所产生的一种风险类型,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产品生产过剩、海外销售市场认识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通所导致的。首先,企业产品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导致生产量大于需求量,产生产品滞销,但因海外投资企业所在国和投资国环境差异的存在,销售风险是不能避免的,还需企业在产品生产前就对市场做好准确、客观的分析,这样才能减少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销售压力。其次,因每个国家和消费者所需产品的样式、品质和价格都存在差异,若产品无法被海外投资国所认可,这就存在着产品滞销的风险,而要想减少这种风险的存在,还需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丰富产品的种类,提升产品的质量,合理调整产品的价格。最后,销售渠道作为提升产品销售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外投资企业在进入到新市场后,需要积极打开销售渠道,提升销售量,降低销售风险。

(三)投资决策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中,其存在的投资决策风险主要存在于投资区位选择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三个方面。在投资区位选择风险上,企业海外投资区域的选择会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差异、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企业对亚洲地区的投资偏爱,正是因国家地理位置较近、文化差异较小的影响,和其他地区相比风险较低,稳定性较高。在投资项目选择风险上,因不同国家间消费动态不同,企业若在投资中没有对他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实时掌握全球市场的动态信息,不仅会导致风险隐患决策的出现,还会导致经济收益受到损失,导致整个投资活动的失利。在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上,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式都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这主要是投资企业在财力、资源、实力比较雄厚和充足的情况下,跨国并购具有降低成本风险、双方资源共享、收益获取较高的优势。因此,企业跨国投资的方式还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战略目标合理选择。

(四)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它作为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风险因素,是指公司内部不合理的财务构成、筹集资金不当所导致企业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4]目前,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不仅有实体性的投资,还有很多金融性质的投资,这种投资环境的存在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杂,而资金的运用、管理和各国财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而在此基础上,不仅各国之间财会制度的差异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企业资本构成状况的不合理以及利率的波动均会引发各种财务风险,给企业的收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加强海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面对各种风险要想有效规避,还需加强对这类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首先,政府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投资信息,在投资形式和方式上给予政策性的指导,以帮助企业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并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咨询机构的培训,形成一个系统的海外企业风险诊断制度。当然,风险的诊断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企业自身还需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展开针对性的咨询,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的效率。其次,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审批放权不足的问题,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手续,适当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给予竞争力较强和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一定的投资自主权,以增强企业海外投资管理的灵活性,提升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再次,针对海外投资项目和投资行业的管理问题,采取投资申请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将海外投资分为鼓励性和限制性两种投资项目,按照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对外投资产业方向展开合理规划。[5]最后,加强海外投资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力度,让企业能够在这一平台中准确掌握当期或之前海外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变化情况,全面掌握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和行业区域分布情况,以及发展现状,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盲目性。

(二)主动防范海外投资中的商业经营风险

和国内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比较,海外经营中的风险不仅较大,还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更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的商业经营风险,跨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给予防范:第一,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产权结构的清晰程度,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中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转。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诊断制度,加强对企业日常风险诊断程序化的分析和处理,这不仅降低风险的处理成本,还能有效预防突发性风险的发生。第三,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项目向优势较高的产业和产品聚集,通过合资开发和战略合作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技术,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以提升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及风险的抵抗力。第四,明确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决策的权限和责任,在管理上既不过严,以保证其经营活动中的灵活性,也不能过松,以防止海外企业投资自行决策中投资失误和失控行为的发生。

(三)充分利用海外投资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

在现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其涉及的功能有损伤补偿、市场开拓、融资便利、信用提升、风险管理五个方面,在运用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它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合适的投资保险模式,目前,国际上的海外投资保险模式主要有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双边保证制度,以德国模式为主的单边保证制度,两组制度各有利弊,选择不同的投资保险制度,所关系到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和补偿内容也有差距,而当前比较流行方式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灵活使用。第二,选择合适的海外投资保险保单产品,就目前海外投资中所存在的股权保单、债权保单、租赁保单等形式而言,股权保证以承保投资者投资的资本和收益为主,适用于股本投资;债权保单以承保债权融资的本金和利息为主,适用于银行带环和其他债权性的融资;租赁保单以承保租金收益为主,适用于租赁。海外投资保险产品的选择中,若选择合适,能有效防范海外投资中的经营风险。[6]

(四)建立海外投资安全监控的会计管理体系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海外资金的安全性和财务审查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也是保证企业财务得以动态监测,有效规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上,可根据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信息优势,以会计监督为核心的投资风险管控体系。[7]在这个体系中,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以有效解决企业与海外投资风险相关的财务预警、决策、预测等方面的问题;建立海外投资运营即会计信息联动平台,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生产角度问题、会计核算规制的设计问题、投资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和会计规范的适应问题;建立海外投资的绩效监督体系,以负责海外投资企业的资本投出安全监控、审计和绩效评价为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上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第6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企业 负债经营 风险控制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关系着企业生存和发展,而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筹资是不可避免。负债经营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手段,是企业以自有资金为基础,通过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方式来筹集资金,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发新产品的自己需求,并将这些资金投入到企业再生产中,以获取财务杠杆收益的一种经营方式。但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会伴随着相应的财务风险,因此,正确认识负债经营,并采取防范措施,保证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用

(一)为企业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因为企业利息支出是固定并且与盈利水平无关的支出,当企业的总体资产收益率产及利润增加时,企业是盈利的,带来留存利润的增加,同时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企业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地下降,这就是负债经营能为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最终为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提高了股东收益。在这种负债经营下企业获取的资金利益大于负债资金利息率,资本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对企业的经营是非常有利的。

(二)减少通货膨胀的损失

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等原因,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资金购买力下降,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市场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 ,而企业负债的偿还的本金及利息是固定不变的,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样企业实际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移给了债权人,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必然低于其所借入时款项的真实价值。因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可通过负债经营相应地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减少了因通货膨胀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特别是在投资借贷中长期负债所占比例越大,企业获得购买力利益就越多。

(三)有利于企业强化内部管理

负债经营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使用资金的责任心,以及企业在固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压力,使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更有计划性和实用性。负债经营下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会做好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价,以更加经济的观点来对待项目,从而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负债经营与筹资融资相比并没有分散股权,债权人也不会因为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而影响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

(四)及时补足资金,增强经济实力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资金需求,如果面对市场机遇却而又遭到资金短缺的困扰时, 企业就会难以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形势。因此,企业采取负债经营可以有效支配更多的资金,弥补企业资金不足,合理地协调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运用比例关系,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以提升经济实力,加速新产品开发速度,提升企业规模和竞争力。负债经营获得的资金富有弹性有助于解决企业困扰, 即使企业处于自身资金充裕的状况下进行负债经营也是很有必要的,能帮助企业优先占领市场抓住时机以获得较大收益。

二、负债经营的风险

(一)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与财务杠杆紧密联系的,是伴随着企业的债务而存在的, 虽然债务的到期还本付息不受企业是否盈利的影响,但企业在负债经营中要求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成本率,否则将收不抵支发生亏损。事实上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很难完全把握的,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负债数额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偿债能力将会下降,可能产生盈利能力低于债务成本,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造成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下降,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二)造成财务杠杆反效应

风险与收益是同比的,虽然杠杆效应确实能够提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 负债经营也能使权益资金收益率下滑。企业由于市场或管理等原因企业经营状况陷入低潮时,就可能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 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将会大于负债利息率。负债带来的利润只能或不足以弥补债务利息, 而到期的固定本金及利息的支出又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这样就会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大幅下降, 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企业将逐渐丧失偿债能力,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继而面临破产威胁。

(三)降低企业再融资的功能和信誉

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适度负责经营可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但如果企业负债规模过大就会导致债务负担过大, 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那么企业自身资金的流动性就较差,如果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债务,就使得短期债务长期化,迫使企业到期的债务不能足额还本付息,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同时过高的负债率会使企业对债权人的保证度降低,若企业再产生资金危机,那些经常拖欠债务的企业就很难再筹集到资金,从而增加了筹资成本并加大筹资难度。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一)树立风险意识

企业主体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及经营者,都是自我经营和自负盈亏并独自承担其经营中存在的所有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前,必须正确认识并承认风险,科学分析企业内部状况以及外部环境,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来降低预期与实际经营的偏差,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对突发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举债过多会造成资金的闲置,而举债不足又会影响企业经营,因此企业在资金筹集上应以需求为依据,避免错失良好的投资经营机会,以及利息支出和资金浪费。企业还应加强经营管理,尽量把负债筹集的资金运用到收益好的项目中去,降低资金占用额,缩短生产周期,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

(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预防财务风险是对风险控制的第一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要使财务风险在刚发生时就得到化解,进行事先识别、分析和判断存在的风险,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范围之内。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将利于对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利于企业在资本营运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对财务活动中各种细微的变动迹象进行捕捉和监视,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应对出现的各种异兆,从而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四)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

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是―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周期和竞争环境。从企业的营业收入状况确定,当企业营业收入稳定上升趋势时, 获利有保障,现金流量好,可以适当提高负债比重。即使企业负债筹资数额较大, 也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因为企业筹资顺畅能够获得到期支付本息。相反,如果企业营业收入不稳定, 企则其现金流入不确定性,应适当降低企业的负债比重。如果负债规模超过临界点,企业不但会陷入偿债困境,而且可能导致破产。从行业的竞争情况来看,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比较激烈, 经济衰退、萧条的大环境下,为避免偿债风险,应考虑降低负债。相反如果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稳定增长, 市场的供求旺盛,竞争程度较低或出于垄断地位, 则应提高负债比例。合理进行负债经营,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所处的经济环境, 估计每一项投资能为企业带来的利润, 选择适当的时机提高或降低负债比率, 避免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五)充分考虑利率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

因为利率会直接影响企业应付的利息以及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所以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财务风险。企业应关注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做出合理的筹资安排。当在利率处于高位时,应尽量少筹资或不筹资,并以短期资金为主,以便降低资金成本;在利率处由高变低时,也应尽量不筹资或采用浮动利率为主;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选择长期固定利率负债融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因外汇借款带来的汇率变动风险也应当关注。而控制汇率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应从预测汇率变动的趋势入手,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针对汇率变动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在筹资战略上和具体筹资的过程中做出防范风险的安排。

参考文献:

[1]靳远文.企业负债经营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企业,2009,(7)

第7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识别与衡量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实现预期财务目标收益。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民营企业经营不应简单以追求技术创新、办公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充分获得信息等为经营目标,应特别重视销售收入状况和成本一收益关系,应特别重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备利,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有一个转变,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观念,使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协调资本负债关系

(1)确定筹资使用的方向,做好筹资预测。首先要确定资金的使用目的,要选择利润大、风险比较小的项目。然后对相应的项目做出市场调查,以确定筹资的可行性,资金成本越低,企业筹资的风险就越小,主要是预测最终的收益和资金成本的大小,如果收益率大于资金成本率时就表明筹资是可行的。筹资的预测也要与企业的项目规模、现有的能力相结合。(2)确定合理的筹资数额和还款期限。筹资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要对资金的需求量做出一个科学的估算,筹资多了会增加成本,少了则满足不了企业的经营需要,其需要量应该是企业为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低需要量。也要注意还款期限,这也是从筹到资金开始投入,一直到这部分资金退出企业经营的一个期限。(3)要合理地运用一些财务手段,对资金进行科学的运用与控制。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优化筹资的结构,使得筹到的资金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使得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风险加大。(4)了解国家的政策,对宏观的一些变化要有相应的对策。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也会使企业的筹资风险加大,企业应该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对策,将自身的风险减小。

三、重视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民营企业经营每日均需支付各种成本的开支,一旦现金流发生断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可能陷入暂停甚至破产的困境,保证金流动性至关重要。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实践也相当重视资金的流动性,但它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是通过各种公关活动筹措临时借款来解燃眉之急,不重视从资金结构和财务结构上彻底解决好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缺陷,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势必有一天,在无法筹措到临时资金的情况下,企业经营陷入全面危机。事实上,缺乏流动性在财务关系上成为“财务危机”,要防范由财务危机所引发的经营危机,就必须在日常财务管理中重视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主要做到:一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二要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三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

(1)改进会计方法,提升会计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能力。企业会计收益计量的不准确性是造成企业收益分配中过度分配的一个主要诱因,在采用传统会计记账时,要注意各种可选择方法的实用范围,尽量选择能真实反映企业客观收益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引入通货膨胀会计等会计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计算会计收益的同时,注重企业收益质量,现金流量的分析,选用合适的收益分配形式。(2)统筹企业的资金安排。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筹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力争使总的筹资风险在合理控制范围内,注意安排好企业的流动资金,确保企业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不因企业收益分配影响到期债务的偿还。(3)注意收益分配过程中的信号传递作用。在资本市场环境中,收益分配的方式、时间和稳定性往往向投资者传递着某种信息,影响企业未来的筹资,企业在决定收益分配政策时,除要考虑影响收益分配因素外,还要考虑收益分配向资本市场所传递的信号及资本市场可能做出的反应,考虑对企业未来筹资的影响。(4)注意做好与股东员工等员工相关利益者的协调沟通,兼顾相关利益者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收益分配中的一个重要风险是来自于不能正确处理财务关系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当不能有效处理这种关系时可能会造成企业未来向股东筹资困难,员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上应积极的与其进行沟通,既要考虑到短期利益,也要考虑到长期利益,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一、企业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融合了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企业实际经营活动提供了多方面指导。在经营中发展,在风险中成长,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具有极强的风险控制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规避风险。财务分析法使用要注重方式的选择,不同企业对象所用分析法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财务部门熟悉各种分析方法,选择与企业经营实际相配套的分析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将企业不同年份的财务报表数据对比分析,找出单项在每个年度内的差异和变化,以此来总结某种趋势。通过多项指标对比,可以发现企业经营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前做好内部风险防范工作,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二)指数趋势分析法

以某期数据为基础,将数据值设定为100,其他年份的数据转换为基期数据百分数,比较分析相对数大小,得出有关项目的趋势。在企业中,指数趋势分析法强调了数据的波动性,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财务指标比较

将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变化、变动幅度,并且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四)会计报表比较

将连续会计报表金额并列在一起,比较相同指标增减变动幅度和金额,判断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发展变化。如财务部门选择某季度报表数据,利用财务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集中反映会计报表结构层次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五)相关比率

它是根据经济活动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在比率分析法中,相关比率是一个相对综合的分析方法,其可以按照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筛选,选择有关指标进行对比即可。

二、以财务分析手段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了实现快速发展,片面追求利益,往往有悖于市场的规律,盲目地投资扩大再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和控制风险程度,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企业财务的工作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的做好财务的管理工作,以此降低企业的风险。例如要完善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容,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在经营中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等等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工作系统

财务分析作为企业抵御风险、规划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在企业中因为决策者失误带来的风险,对于维持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系统,结合企业的内部发展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化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各部门预算到企业整体预算为基础、预算外领导审批为基本要素与多角度的全面监控为外部管理三方面相结合的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完善企业会计工作系统。

(二)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企业中影响财务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的要求需要提高。如果想通过财务分析的手段控制企业经营的风险,必须要针对财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出现各个环节之间的问题和漏洞,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细节分析完成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

1. 完善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

在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进入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预估的手段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对于整个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完善,以防止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和问题。

2. 结合企业实际构建财务管理系统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水平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实现了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企业内部要积极地对于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经验进行学习和引进,打造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才能更好的预估和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引进先进管理系统时,不能盲目跟随,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3. 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其能够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进行预先警示,因此对于预警系统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做到足够的重视,通过预警的内容和提示,对于财务管理的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财务手段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提高决策者的财务决策水平

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决策者的决策和领导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企业领导在下达任何一项决策命令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对可能给企业财务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估计和考虑。就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经营发展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负债率较高的问题,企业在进行融资之前首先就要考虑到由于负债率较高而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之后在选择融资方法的时候,优先选择内部融资,这实际上是兼顾企业采取发展与安全的明智之举。

(四)树立正确风险意识

在现阶段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企业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对内亦或者是对外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会遇到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使风险分散,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然,财务风险是收益性和损失性兼有的,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能主主观的放大其收益性,而人为的忽略其损失性,应该全方位的分析可能给企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在决策的时候一定要秉持收益和风险均衡的原则来进行。例如,企业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对公司的内部财务资料进行审核,对各个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检验,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引进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的需求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财务模型,这是保证企业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

(五)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将各个不同类型不同效果的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选出适合企业当下生产经营活动的融资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第9篇: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文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纷纷开启了国际化进程,然而,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使跨国经营企业面临巨大的文化风险。本文建立了文化风险的识别机制,通过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因素的分析建立文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风险指标评价模型以确定关键风险因素,最后提出控制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的综合对策。

关键词:跨国经营企业 文化风险 识别机制 风险控制

风险是企业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赵曙明,1997)。本研究将跨国经营企业的文化风险界定为:由于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通过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而形成文化认知差异并影响着人们情感情绪和具体行为活动,导致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跨国经营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乃至冲突问题(Suku Bhaskaran, Nishal Sukumaran,2007),文化差异使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面临两难境地(Fons Trompenaars;Peter Woolliams,2007);它是每个跨国经营企业都要面临的核心问题,常常给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诸多问题,甚至导致跨国经营活动的失败(Laurent,1983;Rapaille,2001;Rosinski,2003)。而不同文化的风险感知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OrtwinRenn, Bernd Rohrmann,2005)。而且,随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程度的不同、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稳定性的差异,企业遇到的风险会有不同,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大不一样(Lance Eliot,Werner, Steve, Brouthers,1996)。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很多,其中文化风险问题尤其值得引起关注(罗良中,2007)。但目前,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的研究主要从定性的角度加以阐述,而对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定量化的研究还比较少,但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可能面临的文化风险,才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从而避免遭受损失,或进一步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的识别

(一)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识别机制的建立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风险识别,有学者将风险识别的焦点集中在识别机制应该包含的内容上(李筱光,2006),也有学者认为风险识别的动态性实际上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全过程(熊小奇,2003),还有学者认为风险识别机制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分析风险和评估风险两大子系统(许晖、李硕,2009)。本研究认为风险的识别包括对可能的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两个部分,对可能的风险因素的识别是通过对所收集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对关键风险的识别则是通过对指标体系中的因素进行评价之后确定关键风险因素,其逻辑模型图见图1。

从图1 可以看出,风险的识别机制是最终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关键风险因素进行确定的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搜集所有可能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不确定性的文化因素,并建立风险清单,再根据企业自己设置的标准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分别考查风险源、风险概率及风险后果等,并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最后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企业所面临的关键文化风险。

(二)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自身特征,借鉴一些学者对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的研究成果,将我国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文化风险归类为精神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和物质文化风险四个方面,并在分析各种文化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对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的模糊评价

在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因素中,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现象和多种不易定量的因素。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要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定量化处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出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的等级,以最终确定关键风险因素。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可知: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因素集U={ U1,U2,U3,U4 },其中,每个子集Ui={ui1,ui2,ui3……uik}(i=1,2,3,4);各子集的权重,得权重向量为:A=(A1,A2,A3,A4),其中,各子集中因素指标的权重为:ai=(ai1,ai2,ai3……aik)(i=1,2,3,4);将文化风险因素指标分成5个等级:很高(V1)、较高(V2)、中等(V3)、较低(V4)、很低(V5),则有:V={V1,V2,V3,V4,V5};确定隶属度及模糊关系矩阵R。

本研究中将通过以下方法确定指标因素的隶属度:首先由行内专家或评价人员根据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状况,给出每一评价因素的相应数值。然后,根据每个评价因素的相应分值及其相应的权重计算该风险指标的隶属度。公式如下:

Ri=∑Vik×aik

其中:Vik―风险指标类别i中风险指标k的评分。aik―风险指标类别i中风险指标k的权重。从而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Ri:

矩阵 Ri中第k行第j列元素rk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因素Uik来看对Vj(j=1、2、……、5)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根据业内专家评定所确定的模糊权重向量ai=(ai1,ai2,……,aik)得到Ui的模糊评价的数学模型Bi=ai•Ri:

经归一化处理得到:Bi′=(bi1′,bi2′,

bi3′,bi4′,bi5′)

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确定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各种风险的等级,并明确影响跨国经营企业的关键文化风险因素。

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 加强跨文化理解并协调文化差异

首先是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形成文化的自我意识,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往中清楚地识别自己的文化和他国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异同。霍夫史塔德(Hofstede)的文化模型表明,我国属于“儒家文化圈”的范围,文化层面和管理形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这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还要充分理解他国文化,其中了解对方文化价值观中哪些方面与自己的不同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本国文化的约束,既能从另一个文化参照系(他国文化)反观自身的文化,又能对他国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不盲目地落到他国文化的框架之中(Kamal Fatehi,2001)。另外,还要培养对他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在公司内部建立各种跨文化传播组织和跨文化沟通渠道,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以保证跨国公司在跨文化沟通中将彼此理解和信任中的障碍减少到最小值。

(二)构建企业理念体系并融入当地文化之中

许多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企业内形成一个基于跨文化理解的统一的价值观体系,并在此条件下形成高效率的,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和企业核心技能,决定着该企业的兴衰成败(黄伟文,2001)。因此,要真正实现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必须构建较为完善的、并不断创新的企业理念体系。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上主要强调目标、宗旨、信念、价值准则等“软”的因素,较少涉及工作评价标准、操作要求标准、组织构建原则等这些与企业实际运作直接相关的“硬”的因素。

而一些成功的跨国公司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企业管理理念体系。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包括“通用电气价值观”,全球化、服务和六个西格玛质量标准等三大增长措施,对领导人要求的4E品质:Energy(充沛的精力)、Energizer(激发别人的能力)、Edge(敢于提出强硬要求)、Execute(执行的能力),对管理的三手段T(技术)、P(政治)、C(文化)等独特理念体系,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理念体系,还要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这里海尔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海尔开发海外市场的观念是:要让当地人接受其产品,首先要让他们认同产品所属人的品质及其文化,让海尔文化本土化。

(三)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合理的激励机制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有关负责人曾指出: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不同,我国企业一个尴尬的困境是: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我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企业的盲目行为大量存在。因此,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必须改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用一个透明、开放的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尽可能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接轨,或者借鉴成功的跨国公司的经验来完善管理制度,避免盲目行为的发生。

另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激励机制的失效,甚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对降低制度文化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机制包括薪酬体系、考核机制、奖惩制度、压力制度等,最终就是要解决成员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问题。我国企业必须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水平;要有完善的薪酬结构;要确定适当的加薪因素。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文化风险的识别机制,通过对跨国经营企业可能存在的文化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以最终识别关键文化风险因素。最后,结合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自身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总而言之,我国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协调各种文化差异,将文化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甚至将文化差异转化为企业的优势资源。

参考文献:

1.赵曙明.跨国公司在华面临的挑战: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J].管理世界,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