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第1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2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1 林业生态圈配置的基本思想及原则

1.1 林业配置的指导思想

为充分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想,首先要以绿色城市理论作为指导方针,以绿色人居环境作为基本要求,在正确的指导下充分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构建林业生态圈的基本原则

(1)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降低环境污染,大面积种植城市绿地,树立人们保护自然的正确意识,促使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2)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将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重点项目,加快实现林业包围城市的构想。对于城市的林业的规划要合理布局,充分结合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和立体布局,将三者以不同层次的绿化单元有效结合,做到整体协调,局部均匀,促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一方面具有观赏性,一方面又有实用性。最大效益的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为人民提供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

2 林业生态圈配置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2.1 我国林业生态圈布局

我国主要致力于“点、线、面”于一体的全国林业生态圈建设布局,以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为主要的点,而后向周围的小城镇辐射发散,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网状分布林区。在我国江河边、山脉边、公路边、海岸线等都属于我国林业生态圈的线,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科学合理的组合乔木、灌木以及草立体防护带,从而有效对道路、海岸、堤坝进行保护,并起到防止风沙、浪潮侵犯的作用,同时还具备抑螺防病的功效。然后以东北、西北等林区为面,以各江、河、山脉或者流域为重点区域,包括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区,从而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基因、保持生物种类多样性、防风固沙等作用。

2.2 林业生态圈配置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林区中建设林业生态圈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东北地区构建林业生态区主要是为了保护森林植被,并提供一个优良的休养生息基地;西北、华北以及东北等地区则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并且进行全面治理;华北平原区则主要是为发展混农林业以及种植业提供一个适宜场所;南方林区则主要是为了向我国提供更多的优良木质,构建一个优质林木基地;东南热带林区则主要是为了对热带雨林以及沿海地区的红树林进行保护;西南林区高山峡谷区则主要是为了创建一个生态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林区;青藏高原等海拔高、温度低林区则主要是要尽力采取全面保护措施,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现以一颗树作为例子,来分析它的生态价值:

首先,作为一棵树的本质属性而言,它能够作为木材,现今市场价大致为300美元;众所周知,树木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大气污染,此生态价值折算成现金则为62500美元;树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折算成现金大致为31250美元;此外,树除了能够产生大量氧气外,还能够生产出大量的蛋白质,也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折算成现金则大致为2500美元;树是鸟和其他动物的家园,能够为它们提供一个栖身之所,具有巨大的环境价值,折算成现金大致为31250美元;树的根部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并且还能有效改良土壤,对于防止荒漠化、保持水土具有重要意义,其生态价值折算成现金大致为37500美元;树的根部除了能够有效保持水土外,还能够涵养水源,而水是万物生存之本,因此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折算成现金大致为31250美元。这就是一棵树能够创造出的生态价值,因此,林业生态圈的配置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林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存问题

3.1 林业的发展模式单一

即使我国全面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但由于我国的林业资源为国家所有,其属性为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对我国的

林业发展模式造成一定的限制,导致我国的林业发展模式单一化。

3.2 采集与种植失调,利用不充分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似乎有所增加,但是在人均拥有率上,我国离世界的平均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还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3.3 生态补偿体系有待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有偿使用。为有效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我国实行了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对于商品林而言,在合法利用资源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还应当缴纳一定的补偿费用;对于生态公益林而言,虽实施了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但补偿制度不够完善。

3.4 林业的监管制度不健全

从整体上看,我国对于林业的保护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监督工作,都进一步加大了力度,但是,对于某些地区的监管部门来说,林业的保护工作似乎可有可无,其工作态度十分懒散,不仅缺乏监管力度,对于基本的林业保护工作也常常落实不到位。

4 优化林业配置,促使林业生态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4.1 调整林业的产业配置

林业产业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对于第一产业优化配置,应该加大林业产业的建设,对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应扩大培育范围,对速生丰用的材林、竹林以及一些名贵特殊的新型经济园林,不仅要扩大种植面积,还要合理分配其种植地区;从第二产业方面来讲,要不断研究新产品,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实现低层次的原材料通过精深加工转变为高层次的原材料,使每一次种植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第三产业方面来看,要使花卉产业在林业的不断优化下得以发展,从而带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将这三方面的产业进行调整,对于林业的配置进行优化和改善,将局部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整体,提高市场竞争力。

4.2 促使林业生态发展

生态林业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状态下,在不破坏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努力做到以三点:

(1)将林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要实现林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就要使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模式,充分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促使林农业的结合,发展多种经营,逐渐形成一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林业生态圈。不仅如此,还要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等种植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2)大面积造林

扩大造林的规模和面积就是提高了生态效应。这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增加了环境的观赏性。例如发展苗木基地和经济果林,既可以增加林农的收入,又扩大了绿化面积,无疑是一举两得之事。

(3)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由政府协调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进一步建立完善生态林补偿制度。一是由财政设立生态林专项补偿基金。二是落实受益者补偿制度。要根据“资源共享、利益共担”的公平原则,落实谁受益谁补偿的政策,从电费、水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生态林补偿基金,使林农不仅成为社会效益的提供者,而且成为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受益者。

4.3 加强林业的规划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每一项林业保护措施,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彻查与解决,严禁拖延任务的执行。同时,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宣传,提高相关人员对林业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使管理的质量与经济效益直接联系,实行管理区域责任制,进行定期考核,对一些工作态度不端正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作风不良的职工给予更换和调整,严重者给予撤职处理。

4.4 实行法律保护

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国家不仅颁布了《森林法》,更是在其实施的相关条例中对于森林管护、植树造林等方面提供了实现林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法律依据,这充分展现了国家对于林业建设的关注和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尤其是国家建立了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私有林经营权益保护制度以及森林采伐监督制度等等这些相关条例,更是进一步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明道路。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的优化配置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它一方面满足着人们的生活需求,一方面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了资源,同时,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促使林业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乾,李明忠.三门县林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概论[J].农业与技术,

2013(5)

第3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普遍认同,对于我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比其它城市要大得多。在21世纪,我国将不可避免的遭遇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多、人均资源和人均生存空间拥有量较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上人口 “三大高峰”(劳动力人口、总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的相继来临、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急速推进、区域不平衡的不断加剧、宏观发展战略的两难选择等现状,使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产生尖锐的矛盾。面对两者的矛盾,我们应该呼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主动和自然握手,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大庆加强生态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降耗双重压力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大庆经济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特别是工业能耗也在快速增长,由2006年的2351.1万吨标煤到2012年大庆市能耗总量为4143.4万吨标煤,据推算到2015年,大庆市总能耗将达到6000万吨标煤,要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指标逐年下降的目标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城市迅速扩张,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居民能源消费不断增长。近年来,大庆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口不断增长,据统计, 1960年大庆市户籍人口75万人,截止2012年大庆户籍人口已达281.71万人,平均每10年增长近29万人左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居民将拥有更多的耐用消费品、更多的交通出行、更大的人均居住面积和更多的能源消费。

(二)产业结构偏重,结构调整难度大

一是第二产比重偏高。我市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一直保持在78.8%以上(见表1),石油、石化产业始终占据绝对比重。从用能结构来看,大庆第二产业用能在能源消费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2012年,大庆市第二产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77.78%。(见表2)

表1:2005—2012年大庆三次产业比重(%)

表2:大庆市分产业能源消费构成(%)

二是重点行业能耗比重高、节能减排难度大。大庆第二产业中,石油、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高达69%以上(见表3),而石油石化行业,特别是中直大企业,节能减排的难度越来越大,没有突破性的技术,能耗很难有大幅度降低。

表3:2009-2012年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工业比重情况

三是低能耗行业缺乏规模优势。2012年大庆规模以上工业中低耗能行业(除5大高耗能行业外的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62.4万吨标煤,占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29.94%,实现增加值2042.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 79.96%。从各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73.71%,其它行业占比重都很低,有三个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占比重在1%左右,除此以外的其它行业比重均在0.5%以下(见表4)

表4:低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

三、建议

(一)政策先行,持续综合推进环保法规体系建设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根据国家、省政策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等,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修订完善《大庆市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和《大庆市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办法》等地方性环保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相关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政府引导,培育健康环保产业市场

搭建开放的环保技术服务市场。搭建环评、环保工程设计和运营、环保咨询等领域的技术服务市场,创造条件让建设单位自主选择环保技术服务单位。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环保技术服务市场,促进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庆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09,2010,2011.

第4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高新技术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41-0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中心,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环鄱区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以低消耗和无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其发展状况如何,能否可持续发展,这直接影响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出发,讨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156.6亿元,同比增长33.7%;工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26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7.1亿元,增长28.9%;总收入由 2009年的911.1亿元增加到1217.4亿元,增长33.6%;净利润达到68.7亿元,同比增长29.9%;实际上缴税费由2009年的84.7亿元增加到103.9亿元,增长22.7%。环鄱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活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强劲发展的生力军。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2010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54家,同比去年增加14家。从企业科技投入情况看:R&D经费支出达到39.8亿元,R&D人员共16521人,分别同比增长24.9%与39.2%。从自主创新能力产出情况看:该区高新技术企业共开发和研究科技项目2007项,同比增长56.2%;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分别是1316件与859件,同比增长分别为94.9%与127.2%。结合企业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情况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3)逐步形成了以新材料与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所涉及领域涵盖了新材料与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核应用技术等领域。目前,该区已逐步形成新材料与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技术为主的产业集群。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也迅速发展。所属新材料与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电子与信息领域、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有98家、150家、28家,所占总企业数的比重分别为42.4%、27.6%、7.9%,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9.5 % 、12.8%和11.3%。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培育了诸如赛维 LDK太阳能、江西联创光电等一批知名度高、潜力大、实力强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形成了国内著名的能源和光伏产业基地,具有低碳与生态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

2.1 自然条件优越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汇聚着我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集名山(庐山)、名水(长江)、名湖于一体,其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区位优势明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京九铁路国家开发轴和长江开发轴上,处在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该区域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与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形成数小时空间距离,在省内也与南昌、景德镇、鹰潭、上饶连为一体,形成了数小时距离经济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3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给予了含金量较高、力度较大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及给予重大项目支持。《规划》别指出: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加大对政策性险种财税支持力度;在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上优先安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开发区、工业园扩区升级,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这些政策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大的支撑。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1)要鼓励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科研、知识产权同步发展,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2)可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学城院校、先进技术研究院,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高新技术研究的支撑能力;促进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支持交叉技术和关联配套技术的联合开发,提升系统集成与协同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对国际先进技术进行跟踪和关联性分析,引进关键技术、设备和人才,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2 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环境建设

加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路网基础建设力度,构建等级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加快建设连接鄱阳湖各区域的轨道交通,打造鄱阳湖高新区数小时距离交通网;统一规划通信与网络平台,构建整体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搭建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加速人才、产品、信息的流通,加强区内信息化建设,促进要素高效配置;加强中介机构体系建设,支持科技人员从事科技中介服务,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营运环境。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引入创新实体,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3.3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区域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培育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增强区域内高新产业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形成与鄱阳湖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集群式经济圈。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J06))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jx.省略/jxzw/2010-02/22/content_19070288.htm.

[2] 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报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第5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如何在经济法中贯彻与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使经济法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立法的途径,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特征与具体内容,融入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中。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贯彻有了重要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对经济法内容的必要补充。“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重大行动中,有关立法和法律的实施占重要位。”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三者的统一。其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经济的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的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其实质,就是要求以人类长远的、持续性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就从人与生态环境、生态与经济、经济与社会这三个层面对于经经济法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探讨:

一、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原则

人类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不应该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的人类发展持续性的体现。可持续性追求人与环境、资源等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经济法在实践中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必要将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确立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从而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真正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社会的每一段发展历程都是属于这个生态系统的,都是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作为生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是与其他生命物种共同拥有整个生态系统的。人类的行为要注意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一定要遵守自然法则,与其他生命物种共同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其他物种和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互惠共存,协调发展。

当然,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的受制于自然法则的,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动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世界的两大系统。其中人类社会是由以人类为中心在特定物质基础之上形成的各种的关系所组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环境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为了发展,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与利用。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法则要如何统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正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是经济法的本质要求

经济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协调好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鼓励与支持个人发展的同时,为防止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通过经济立法赋予国家政府一定的公权力,来防范因个人发展的盲目扩张而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成危害。另一方面,国家拥有法律赋予的公权力,个人处于弱势地位,经济立法特别强调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救济,赋予个人必要的监督权,有效的防止公权力的滥用,制约国家非正常的干预经济行为。综上,经济法要求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最优化配置,以此使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得以兼顾,从而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

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类既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任意的破坏自然,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盲目受制于自然。我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人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法同样要求人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经济法通过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调节,以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安全、社会稳定为目标,强调个人的发展是要承担一定义务的,而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经济法秩序下个人权利的行使要受到社会利益的限制,由国家法律进行规制。

但经济法中传统的“社会本位”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其所谓的“社会利益”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人利益,其所调节的重心主要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与时俱进,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法中应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理念,即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本位”观念。同传统的“社会本位”相比,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1)突破了单纯的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与生态的协调。要求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协调发展以此来保障人类与生态利益的平衡。(2)生态本位的目的不仅是当代人的发展,而是包括后代人在内的永久的、持续的发展,强调当代人有责任与义务,为了确保后代人也享有至少不少于当代人的环境资源,在生态自然允许的限度内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二、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强调人类的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因为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一起生活在地球上,与周围的任何物质之间都存在联系,都共同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基础正在消失,人类逐步意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遵守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生态规律。以地球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必须坚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持续发展发展道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要由粗旷型向集约型转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合理、有度,杜绝野蛮式地开采,能源开发重点逐步由一次性能源向可再生资源转变。提倡节约型社会,提高个人的生态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应当辩证地对待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经济的发展要有一个好的物质基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致力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才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经济法一般认为是社会本位法,总是以社会的总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强调社会与个人利益的均衡,在优先调整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经济法站在共同利益的高度来协调着各层次的利益关系,来实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维护着社会利益。虽然同可持续发展原则认为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共同构成了统一社会相比,经济法的社会本位中的“社会”本质略显狭隘。但两者的追求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要实现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调一致、和谐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可持续性的。经济法上同样认为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是最大利益,要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禁止一切危害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经济法就是这样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和控制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经济法地制定与实施,我们也可看出经济法是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基本理念的,注重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例如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与社会民生保障方面的立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维护生态环境利益,例如人口、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立法。具体在经济法的立法与实施中表现为:环境保护法等部门法应把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劳动法等社会保障的立法与实施,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达到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产业政策法方面,完善对弱小产业特别是生态产业如环保类、养殖类产业的扶持。制定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强调国民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要注意结构调整的整体性规划与整个社会相协调,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注重公平与效益

人类的发展总是会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共同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是统一存在的,要重视两者和谐统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在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另一方面要讲究经济效益,尽可能多的发掘社会生产力。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我们还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冲突矛盾。克服“本位主义”和“短期行为”,坚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的发展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上。

(一)可待续发展的公平价值观

比较权威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社会公平不仅仅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同时也包括对未来后代的公平发展,这一公平也就是代际间的公平。它所追求的公平不是局限于一个区域内的,而是一种能够确保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公平。

首先,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了公平价值观,它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平等的关系。个人的发展,不能够建立在侵犯他人的利益之上,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能够以牺牲个人的合法利益为基础。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公平价值观,而且这种公平不仅仅要体现在当代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间,这种公平更要体现在我们当代人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来。

其次,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开发和谐统一的经济效益观。明确了在可持续发展中两者是相互依托、互相作用的。人类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发展经济是以一定的生态资源作为物质基础的。如果一味发展经济,盲目开发生态资源,对资源造成永久性破坏,那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阻。经济得不到发展,人类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态资源的保护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一个资源管理系统所追求的,应该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并把系统的整体效应放在首位。

(二)平衡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是经济法的价值所在

公平和效益同样是经济法的重要价值追求。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总是和谐统一的。完全公平的现象往往并不是有效益的行为,而有效益的行为又往往会带来不公平的现象。在经济法研究领域对于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一直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他们认为经济法最主要的价值目标就是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近代自有资本主义时期,每个人能够通过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对于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选择。也就是说除了自身的的经济效益外,不考虑社会利益,为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实现不顾甚至损害社会利益。

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针对于各项法律进行严格的研究与效益评估,建议只保留那些能带来最大化效益的法律。效益成为法律权利义务分配的惟一标准,经济分析法学似乎无暇顾及传统的公平价值理论。但是如果只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作为经济立法的价值追求,把样势必会造成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造成经济的衰退以及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法注重的效益,并不是简单的指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管理的法律。经济法所追求的效益观也是一种社会效益观。“微观和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经济法应该确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价值观,确立公平与效益并重的价值观。

同时,经济法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确立公平与效益的价值观时,要特别注意可持续发展观所追求的公平。当代人只不过是作为后代人的资源的管理者,我们有责任为后代提供可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将健全和完善的生态环境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经济法上体现为,在发展的问题上要公平的对待当代人与后代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剥夺后代人发展的持续性,这也是经济法价值观必须作出的选择。

做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以上述三个原则为指导,改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倡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从政治、财政、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协同努力,而且其中最有效的还是要依靠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施。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法的立法与实施工作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要时刻与时俱进,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经济立法,使经济法成为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R].第三章.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5).

[3]许少波.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0,(2).

[4]陈泉生.21世纪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德)舍尔,黄凤祝.阳光经济――生态的现代战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6]曹明德.略论从生化经济到生态经济的变革[J].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2004.

[7]李平.经济法的价值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8]曹明德.略论从生化经济到生态经济的变革[J].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2004.

[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10]齐建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法的基本理念考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1]余庆赋.经济法制的价值目标选择――从计划经济立法的公平观念向市场经济立法的效益观念转变[J].社会科学,1993,(2).

[12]王家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问题[J].中共中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纪实,法律出版社,1995.

第6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经济学;发展;前景

尽管经济学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探讨已经进行了几个世纪,但是一直持续到“可持续经济学”出现,才广泛应用在环境、资源和生态经济学当中。随着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等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恶化,当代我国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与前景研究中,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可持续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概述

(一)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般而言,可持续经济学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构建的一个基础理论,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自然与人的关系公证,同时旨在解决未来不确定因素。具体来说,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三种关系,既同代人之间的关系、代际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中,代际间的关系和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种现代人人发展而又不损害后展的能力,是一种关系的公正。与此同时,上述二者的关系公正充分反映了人类中心学说中有关公正的观点。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关系公正。因此,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就是一种自然与自身的保护理论体系。

因此,根据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可持续经济学的定义应当为构建在道德上的,不浪费使用稀缺资源、自然环境而发展经济的一种学说。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清晰的、有特点的学科。但是关于可持续经济学中是否“浪费”对于各种关系的公正是否有影响还有待考证和阐述。

(二) 可持续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和主题

可持续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构建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基础,因此,可持续经济学研究的目标和主题也应当是有关自然与人的。简而言之,可持续经济学研究主题应该是公平和效率的结合,是区别于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是结合了二者的研究目标和主体的。因此,关于可持续经济学研究目标和主题可以概述为如下两个方面:

1.认为可持续经济学是一种认知上的兴趣理解。

2.认为可持续经济学是一种行为上的兴趣管理。

兴趣理解方面的目标保持了可持续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学的特征,而兴趣管理方面的目标则强调了可持续经济学中人与自然管理的方面。因此,可持续经济学是一门“相关科学”,其研究目标和研究主题是综合了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而形成的。

(三)可持续经济学的特征

根据笔者上文所述的内容来看,可持续经济学的特征是区别于普通经济学领域学科,又是经济学领域中各学科综合形成的。因此,可持续经济学与经济学领域中的一般科学是具有区别的。

首先,关于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也是其首当其冲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也强调了可持续经济学的视角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系统。因此,可持续经济学在具备科学性的同时也就具有了广阔的开放性。

其次,可持续经济学中“持续”是重点,也就是说它的第二个特征便是其必须要对未来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究。

再次,可持续经济学是将道德和效率两种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代表的是一种正确、合理、科学使用自然资源,并不构成浪费的方法。

最后,认知和管理的双重性是可持续经济学的最后一个特征。管理和认知二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可持续经济学是一门跨科学的学科,也是一门提供知识指导的学科。

二、 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意义

近年来,经济的增长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已经广泛引起了经济学业界的关注。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的经济增长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是中性的,亦或者是有益的。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相关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解决了当下发展中的一些环境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一些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必定会造成环境的恶化,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环境保护的成本也将不断加大。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大,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相当厉害。因此,在经济增长之后,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经济学领域以及广大人民对于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费不可超出生态承载力的认知,也阐明了自然生态圈中资源和能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可持续经济学中有关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耗、温室效应等的阐述也让很多国家将经济发展的原则构建在“可持续”原则上。因此,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奠定基础,实现我国来自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的一种平衡。

三、可持续经济学发展的前景和展望

(一)可持续经济学发展前景中的挑战和机遇

可持续经济学从出现到发展经历的历程是相当坎坷的,但是其的发展前景也是良好的,是有助于我国和世界经济良好、科学发展的。但是,可持续经济学发展前景中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首先,任意性的客户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挑战。在经济学往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人们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出现任意性将不会采取理性手段,进而使得可持续经济学的前景不明朗起来。

其次,关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资源经济学三者与可持续经济学的关系划分必须要清楚。

最后,可持续经济学是的总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因此,个人参与到可持续经济学的研究当中去将为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可持续经济学的前景更好。

(二)可持续经济学的展望

总的来说,可持续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领域以及非经济学领域各种学科的内容,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带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经济发展,并未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平衡提供保护。未来几十年内,可持续经济学将会出现一种迅猛的发展态势。(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张世秋.使发展更可持续[J].中国投资,2009(02).

[3]代明,覃剑,丁宁.恒态经济学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09).

第7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53-01

一、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实际上在营林的发展背景下,应该始终认识到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又有着不可分割的促进和发展的辩证关系。首先我们来考虑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制约关系。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那么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之后,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对于负效益的尽量杜绝,则是每一个营林生产者都希望看到的。

二、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前这个经济社会为主的发展模式中,一项经济行为实际上主要考虑的还是投入后的回报问题,劳动者和营林生产者能够得到劳动后的回报,而且能够得到经济上的收益,这种获得是直接可见,这些都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也就是说考虑眼前的经济收益则是主要的,而生态建设或者营林生产的另一个隐形目的,则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但是发展可持续性的林业经济是未来的一种有效发展途径,要加强营林生产与可持续性生态林业的发展关系,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

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开发与有效运用,还要注意开发后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持续和长期的保护,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保护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话题。加强林业产业的生态发展动力对营林生产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推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营林的种植与生产能力,林业产业依靠树林生产的能力,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必须要合理、科学的建设好生态林木基地,才能更好地改善林业发展环境,帮助营林生产更好地提高自我的经济价值。

三、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现阶段,在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环境问题是林业生态发展的重要转变,只有不断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的绿色覆盖面积,帮助森林重新建设功能齐全和原料种植品种齐全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林业资源的供给,也能保证森林基因库的存在,实现大自然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在传统的发展思路之中,很多次都是先破坏了环境之后,才考虑到了恢复环境,对大自然的破坏,影响了其自身的平衡价值,打破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影响了林木生产,然而在营林生产过程中,未来必须要注重环境建设,实现营林生产与大自然自然生态环境的邮寄结合与均衡发展,这些年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环境问题,还是由于我们破坏了大自然的有机平衡,打破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际上经过了太惨重的教训后我们才意识到营林生产的价值和作用所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所以要充分地尊重大自然本身的规律,不能破坏性的开采,而应该考虑到营林生产本省的内在发展规律,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特别是能够在维护可持续发展呢的前提下,把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发挥出来,这样就能够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2)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3)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4.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次、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最后、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第一、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

第9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