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

第1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行业解决方案与时俱进

“一张CT扫描图像,就含有约150MB的数据;一个基因组序列文件大小约为750MB;标准的病理图的数据量接近5GB。如果将这些数据量乘以人口数量和平均寿命的话,仅一个社区医院累积的数据量,就可达数TB甚至数PB之多,而且其中还富含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更别说规模更大的医疗机构,甚至是地区医疗主管部门汇集的数据集了。”嘉和美康副总经理范可方摆出的数据充分说明原有行业解决方案急需针对大数据做出调整和升级,以满足医疗行业对数据处理的需求。

从建立大数据存储、管理和查询平台入手,嘉和美康不断优化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以帮助医疗单位跨过大数据这道门槛。“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前景和收益是嘉和美康最根本的驱动力,作为医疗行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嘉和美康必须在产品上、技术上、应用上迈上一个大的台阶。”试想,小到辅助临床医生做出更为科学和准确的诊断和用药决策或帮助医院根据患者潜在需求开发全新个性化服务及自动服务,大到帮助研究机构实现突破性的医疗方法和药物革新或支持地区甚至全国医疗行业主管部门优化医疗资源及服务配置,这些美好规划实现的前提即是大数据好好为医疗行业所用。

“嘉和美康在电子病历的基础上,推出了新一代的临床数据中心系统――基于CDR的临床信息系统。” 范可方介绍,这个系统是面向临床的深度应用,基于CDR平台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推出的新一代产品。

携手英特尔

“和英特尔的合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早在2010年,嘉和美康就展开了基于Hadoop的研究,我们非常看重Hadoop技术。但是我们又非常困扰,Hadoop是开源项目,技术支持、产品交付过程中的调优、软硬件综合优化,嘉和美康都需要合作伙伴的帮助。” 范可方简单回顾了与英特尔达成合作的过程。他强调了几个因素:一是英特尔Hadoop商业发行版的开发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这将对本土企业形成很好的支撑;二是基于通用x86架构开发的Hadoop系统,英特尔在软硬件的组合调优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三是英特尔一直关注医疗市场里的最终用户并具备一定影响力,也就是嘉和美康用户的用户。

第2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4月23日,北京戴尔全球商用渠道事业部与医疗业界专家及行业IT解决方案渠道商共聚一堂,探讨医疗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需求。

数据整合是趋势

“最近两三年,从国家政策到各个区域性的医疗机构,大家都在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戴尔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看到的是医疗行业信息化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陈杰认为,医疗行业信息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医院信息化、数据安全和数据连续可用性等。在区域医疗的推进过程中,医疗数据的整合越来越急迫。例如病人去医院看病时,医院需要查看病人之前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这就需要各医院之间电子病历共享。

“从计算资源和信息传输资源管理,到信息的存储、访问、保护、安全,戴尔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可以将各类信息进行匹配。在很多厂商的支撑平台上,都需要配合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共享,但是戴尔的解决方案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完全开放的。尽管业内很多厂商也号称是开放的,但是很多它自己内部的东西跟其他厂商不兼容,戴尔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二,戴尔以效率著称,它的系统性能和性价比都比较高。另外,戴尔对市场的反应很快,并且可以进行很好的定制化。”陈杰介绍,“对于区域医疗市场的变化,我们将在6月份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将为县、乡、镇乃至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帮助。”

建设广泛的渠道优势

戴尔遵照原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提出的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了医疗领域战略咨询和转型、应用系统建设、基础架构设计以及运维外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医疗行业里的绝大部分信息化问题可以通过戴尔相应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解决。“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最根本的是顶层的架构设计,戴尔在这些架构设计上具有领先技术和丰富经验。2009年戴尔收购美国佩罗公司,增强了戴尔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佩罗公司是做顶层设计起家的,它是美国医疗行业中的第一大IT咨询服务供应商。” 陈杰向记者介绍。

“戴尔在医疗行业有明显的优势。一个是解决方案,另一个是合作伙伴。戴尔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除了开放、高性能、性价比高、服务的快速响应这些优势外,其覆盖范围也很广,基本上覆盖了医疗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在业界中很难找到和戴尔一样全面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此外,戴尔的合作伙伴众多,目前我们正在和很多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深度合作,开发出很多定制化的东西。”陈杰说。

第3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4月8日,在官方正式公布新医改方案之后的第二天,IBM在中国高调宣布,推出针对中国区域医疗卫生和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团的两大类共四个“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一类是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医疗机构的成熟软件医疗解决方案,包括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和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解决方案; 另一大类是IBM智慧医疗目前重点投入的医疗解决方案,它们代表着医疗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为医疗用户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医疗协同平台和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IBM期许,上述方案的实施,将帮助中国卫生领域实现“智慧医疗”的目标,这也是IBM今年以来在全球力推的“智慧地球”战略在卫生行业的体现。

1.区域医疗信息网络 (RHIN/Regional Healthcare Information Network)。该方案为各种医疗机构的人员及系统提供集成与协作的信息环境。医疗机构各方及病人通过标准的电子健康档案来共享和交换信息。区域病人主索引系统维护病人在区域内的全局标识,使电子健康档案与各医疗机构的系统有效集成,并保证各医疗机构的系统能够维持病人的局部标识。医疗机构各方提供的健康服务通过健康服务总线连接起来,协同完成医疗服务流程,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2. 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 (CHAS/Clinical & Health Analytics & Sharing)。即“以病人为中心”,实现跨医院的临床信息集成平台,从而实现以数据深度利用支撑临床科研的创新模式。它基于IBM医疗集成框架,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统提供一个开放的、以标准为基础的、可互操作的电子病历解决方案; 有助于病历实现标准化,极大地方便了医疗分析,为医学研究和临床质量控制提供数据基础; 可以帮助医生实现跨部门和跨地区医疗机构之间病历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为医疗信息行业实现国际公认的标准降低技术门槛。

3.医疗协同平台 (Healthcare Collaboration Platform)。IBM统一医疗协作平台提供各种医疗机构的人员及系统的集成与协作环境。通过对各种医疗资源系统的整合,为医生提供了实时的、集成的、可操作的数据,从而能够为患者提供准确诊断,降低成本,减少医疗事故。该平台同时提供了以医疗机构的业务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功能,为病人方便获取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提供工具,其中包括个人门诊服务预约、个人健康档案及管理、健康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和健康常识等。

第4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将达到290亿元。近几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增长速度都在25%以上。其中,IT解决方案(软件和IT服务)市场大约30亿元左右。中国医疗IT占全部IT行业的比重约为2.2%,远低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具备极强的发展潜力。业内人士预测,2011-2015年中国医疗IT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9%,增长速度在所有IT子行业中仅次于消费用IT产品。

中国医疗IT市场现状

按发展阶段的先后以及普及程度由高到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主要分为三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医院临床信息系统(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GMIS)。其中,HMIS以财务收费系统为核心,HCIS涉及整合电子病历和身体检查资料等临床功能,GMIS则涉及医院之间、中小城市之间或者大城市各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

HMIS在国内的建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较为普及。目前,医疗信息化正在向HCIS支持为主的第二阶段过渡,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广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实现区域内的联网使用,而未来5年,GMIS将成为医疗信息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随着医患纠纷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难题,群众对医疗服务效果普遍不满,效率低下、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突出。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2545元,占其全年可支配收入的13.3%;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694元,占全年纯收入的11.7%。这种情况之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HMIS的应用大大简化了挂号、划价、收费、报销等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的自由转换,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开始向家庭延伸。老年人作为突发病的高发人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病情进行跟踪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带有感应、检测装置、报警和求助系统的便携性医疗设备进入家庭,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控。例如东软推出的健康管理平台“熙康”,通过构建全方位的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能有效实现远程健康监护的家庭、社区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面对这一块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虽有优势,但市场整合能力不强。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信息化阶段更有竞争力。据统计,在HMIS阶段,外商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5%,而中国本土企业达到75%。但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的中国医疗软件市场中,排名前6名的公司只占40%的市场份额。

在软件及服务方面,中国企业实力也稍显不足。据华通医疗研究统计,2007年中国医疗信息化硬件市场份额达70%,软件和服务市场份额仅为30%。预计2012年,硬件市场份额将达45%,软件和服务达55%。因此,软件与服务将成为本土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而国内一些看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大企业,已经将业务重点放在了软件及服务上。这其中的典型事件包括,金蝶医疗斥资1.2亿并购有14年医疗卫生信息化经验的广州慧通、华为“医疗云”战略,为医院提供以云管端为基础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三足鼎立格局

从实力上看,中国的医疗信息业已形成本土企业与欧美、日本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东软是本土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医疗信息化业务比较全面,涉及医疗IT业务、卫生行政、医院信息管理、医保、个人健康服务等多个环节。东软在医疗IT领域的业务包括HMIS、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HCIS、EMR、PACS等软件解决方案和产品。东软偏重于行业解决方案和嵌入式软件,目前全国3000多家大中型医院都运行着东软的系统,近几年还加大了卫生行政业务的发展力度。

目前东软业务中软件外包占35%,医疗设备占15%-18%,行业解决方案占47%-50%。近来,东软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旨在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立可扩展的应用架构。目前东软在全国三甲医院中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在社保和医保领域的市场份额亦稳居第一。现在备受欢迎的熙康行表和熙康益体机,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可以动态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实现家庭实时跟踪与监测,是东软医疗电子商务由B2B向B2C转型的开始。借助本土化优势,东软还为唐山、郑州、无锡、沈阳、都江堰、海南省澄迈县等20多个城市提供健康城市解决方案,构建起了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区域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此外,东软还积极与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合作,向家庭和个人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通过并购与战略合作,东软不断拓展新的产品线。例如,与圆刚科技携手开发医疗影像设备的软件和硬件。2011年初,东软斥资1.141亿元收购最好的ERP提供商望海康信73.14%的股份,正式进军ERP市场,创下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

除了东软,本土医院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卫宁软件,势头同样强劲。卫宁软件主要从事医疗及技术服务业务,在HMIS市场占有优势。在其软件系统收入中,医院信息系统的占比超过70%。随着医改的深入,卫宁也逐步进入整体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等领域。尤其是在2011年7月上市之后,其专业医疗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定位更加清晰,目前在卫生部两批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中,卫宁软件的电子病历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0%。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卫宁软件开发出了SAAS“软件即服务”的新的业务模式。

立足自身优势,卫宁软件通过加大投资、加强合作等方式推进医疗信息化力度,与微软、IBM、HP、华三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核心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09年末,卫宁软件已拥有55家三甲医院客户,在全国722家三甲医院中占7.62%。2010年,业务区域扩展至28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1.59亿元,预计接下来几年,增速都将超过30%。

本土企业之外,受中国医改政策利好驱动,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且多以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进入。总体而言,欧美和日本企业在中国医疗信息市场具有优势,与中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三大阵营。

欧美企业在IT系统架构、医疗器械领域方面具备技术优势,在大型数据存储分析、数字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亦基础深厚,借助其在高端市场优势,发力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现在,英特尔、IBM、甲骨文、思科等都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行业部门。IBM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亿美元专项资金,整合IBM在系统集成、云计算、分析和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高品质、循证式的医疗护理服务。在巩固其在高端医院优势地位的同时,欧美企业另一方面也加紧进军中国的基层医疗市场。例如,西门子与浙大中控合作研发针对中国基层医院的全方位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GE2011年提出的针对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春风行动”等。

日本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较早,业务集中在以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领域,整体影响有限。富士胶片较早进入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重点推出数字医疗影像业务,NEC主要瞄准高端医院的医疗解决方案市场,日立数据中国(HDS)则致力于为医院提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还协助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解决了医院大规模信息、图像信息搜索和动态归档问题。

韩国医疗企业和IT企业在韩国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实力,但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韩国首尔三星医院等医院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优势,但目前未进入中国。以SK集团为首的韩国企业尝试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但商业化应用不多。2011年,哈工大与SK集团合作成立医疗信息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至今尚未产业化。

信息共享和系统整合成趋势

尽管中国医疗信息化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需要政府整体推动,特别是加强整体规划和标准制定,避免项目成为孤岛。

例如,一个完整的HMIS系统,至少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国家拨款只占卫生事业支出的10%左右,投入主要靠医院,受赢利影响,医院热情不高。医疗信息化是系统工程,但目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等都是分开推进,项目间缺乏联系,政府需要制定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

HCIS和GMIS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信息系统集成至关重要。而HMIS作为内部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和区域信息系统的基础,将进一步向集成系统发展,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超高稳定性、可靠性和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随着HMIS与社保、医保甚至银行系统的业务及数据交互越来越频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解决好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移动医疗和家庭医疗是未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但都需要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日益强大和3G移动时代的来临,远程医疗会诊已经成为各级医疗单位的强烈需求。

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仍有优势。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领域有技术和客户基础,下一步,由临床医疗信息系统模块整合带来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给国内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政策向基层医疗信息化倾斜,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国企业业务整合能力不足,未来在技术和软件方面有待提升。临床医疗信息化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对企业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和业务块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中国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需要加大协同合作力度,以应对强势外资巨头的竞争。

大规模数据集成、整体架构搭建是一些外资企业的强项,是外资企业的市场机会,但由于中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外资企业未来需要选择更加本土化的路径。基层医疗信息化是“十二五”建设重点,市场潜力大,但地方政府是其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寻求与政府合作是切入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大型医院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处于强势地位,外资企业拥有较多的高端客户,需要把握好医院的需求,并通过其向基层医疗机构渗透。(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技术产业组研究员)

图表一:

中国医疗IT市场规模(IT花费)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肖宏亮(2011) “中国医疗行业IT解决方案2011-2015预测与分析”(CH8037309T) IDC中国

主要国家医疗IT市场比较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IDC公司、BMI(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UK Trade & Investment

图表二:

第5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字:数字化医院; 建筑智能化; 医院信息化

引言:数字化医院作为一种全新的医院管理模式与理念,通过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效率,促使医疗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上发生结构性变化,进而达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数字化医院融合架构

数字化医院是由医院建筑智能化、数字化医疗设备、医院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医院运营体系。在新一轮的医院变革历程中,数字化已被明确定位为变革的重要环节。而信息化技术与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医院正致力于楼宇智能化与业务数字化的建设,以期改进就医环境、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整合资源,提升患者满意度,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服务型医院转变。

延华智能作为专业系统提供与集成服务商,多年来在探索医院业务及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深入了解各类医院各科室的工作性质、功能、流程及发展需要,并结合医院管理者的要求,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医院智能化和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它集成了医院管理流程中诸多复杂的环节,将诊疗信息化和管理智能化集为一体,“以病人中心,以医疗信息为主线”,以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现医院诊疗自动化、建筑设备管理智能化、管理信息集成化,并以信息的互通和互操作构架各类应用系统,形成诊疗手段完备,管理科学,信息一体化、高效节能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

数字化医院总体架构

2.数字化医院基础平台解决方案

数字化医院基础平台建设解决方案针对医院的基础硬件平台建设和现状,从弱电综合管线、综合布线、无线信号集成覆盖、计算机网络、数据与语音整合、信息安全、数据存储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医院基础平台的系统整体构架, 为医院用户提供端到端品质保证的融合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的融合通信平台。

2.1医院公共区域智能化解决方案

医院的公共区域主要包括门/急诊大厅、候诊区、公共走廊/通道、停车场、就餐区等场所。这些公共区域是医院人员最密集的公共场所,同时又是医院多种流线的交叉点。根据公共区域与各功能科室的相互关系,通过智能化技术,从多媒体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视频监控、门禁管理、防盗报警、巡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一卡通系统、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和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系统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公共区域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系统整体构架。

2.2门/急诊数字化解决方案

门急诊数字化解决方案既是一个面向医院医疗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又是一个面向医疗服务的信息服务系统。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分诊、信息和语音导航等手段,设计出合理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和数据流程,尽量避免操作的繁琐、数据的重复和信息的冗余,使患者在挂号、候诊、就医、检查等各环节都感受到安心、快捷、有序的一流医疗环境和服务水准。

门/急诊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触摸屏多媒体导诊与查询系统、预约挂号系统、排班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分诊排队叫号系统、门诊信息系统、门急诊收费系统、门急诊医生工作站、门急诊护士工作站、门诊电子病历、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手术管理系统、门诊部管理系统、体检管理系统等。

2.3住院数字化解决方案

住院数字化解决方案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和智能化技术进行住院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业务流程涉及医疗、护理、检验检查、药房、收费和病案管理等医院多个部门,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病人获得更为适宜、便捷和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延华智能住院智能化解决方案包含了住院处管理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住院电子病历、住院药房管理系统、配液中心管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PDA临床支持系统、无线查房系统、RFID无线定位系统、重症监控及家属探视系统、病区医护呼叫对讲系统、可视对讲式病房家属探视系统、病案收缴归档及借阅系统、病历数据分析挖掘系统等。

2.4手术智能化解决方案

医院手术智能化解决方案根据手术部的业务流程和其功能需求,从手术洁净空调系统管理、手术室的群呼/专呼/背景音乐系统、手术麻醉系统、手术示教系统等多个方面整体建立手术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架。

2.5医院医技管理解决方案

该方案为医院各医技科室提供实验室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ACS/RIS)、超声信息系统、内镜信息系统、病理信息系统、核医学信息系统、心电信息系统、血库管理系统等完整的数字化医技建设架构。

2.6医院物流智能化解决方案

根据现代化医院的需求和国内外医院物流发展趋势,解决方案提出院内物流信息化管理及其自动传输系统。其中医用物流传输系统用于医院内各种日常物品传送,可传送药品、医疗器械、单据、标本、血液、血样、X光片、敷料、处方等等,实现医院内绝大多数物品的自动化快速传递。而物流的信息则通过药库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卫生材料管理系统、制剂和试剂管理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物资流向监控与质量管理,达成院内物资的高效流转

2.7医院节能和设施管理智能化解决方案

医院人员密集、设备密集,医院建筑设施管理和节能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对医院建筑设备如:HVAC设备、供配电及照明设备、给排水设备、电梯等进行统一管理,用能量计量系统对医院内的用电量、水量(冷水、生活热水)、医用气体(氧气、压缩空气、负压空气、笑气)、空调热能实现量化管理,建立自动抄表系统,即时提供系统的能耗数据,建立单床能量消耗的统计数据和节约分析的意见。是提高后勤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手段。最终创造一个高效、节能、环保、舒适的医院环境,并对医院设施的突发事件做出紧急反应。

2.8多功能厅/会议室/应急指挥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

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建筑,设计和配置完整的多媒体电子会议系统已成为医院内部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医院综合业务的基本要求。

本方案根据各种会议室的规模和功能定位,从多功能电子会议系统、远程诊疗支持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多功能厅/会议室/应急指挥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系统总体构架,在满足医院日常会议需要的同时,可按需与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管理机构的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形成统一指挥立体应急体系,提高医院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9医院管理中枢智能化解决方案

信息中心机房和消控机房是医院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中枢。机房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各类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化设备只有通过稳定、可靠的运行才能发挥其效益,机房的环境条件是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础保障。方案针对医院信息中心机房和消控机房的需求,从机房装修、机房电气、机房空调、气体消防和机房环境监控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立管理中枢的系统整体构架。

2.10医院办公管理解决方案

医院办公管理解决方案旨在为医院提供一个专属于医院的定制开发的全数字化无纸办公办公系统。它包括了自动化系统(OA)、医务科管理系统、护理部管理系统、医院感染管理及疫情报告管理系统、医院医疗信息查询系统、医院药品信息查询系统、医院物资信息查询系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医院财务信息查询系统、绩效考评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医院经济和经营分析系统、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分析系统、患者关系管理及市场预测系统等。在数据单点录入多点授权后共享的建设方针下,提高全院协同工作的效率,真正建立涵盖全院的简洁、有序、资源高度共享的办公自动化体系。

第6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当前的医疗服务面临几大明显阻碍。从医院层面而言,其担负着为区域内群众提供适宜医疗服务的职责,而近年来医疗需求的不断上升,使得很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人才短缺之惑,且医疗成本也不断上升;对于政府而言,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之困,50%的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而患者则为此承受了就医奔波之苦。

“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年轻的华为公司将此作为其发展愿景。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而在10年前,华为公司的掌舵者嗅到了医疗领域对于更好、更便捷的信息化服务需求,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凭借自身优势,了解医疗机构实际需求。华为企业领导者认为,远程医疗将是在现行体制下解决困境的适宜出路。

在6月7日于河南郑州开幕的2015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上,华为公司了其新研发上线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方案从业务层、平台层、终端层三个层面完整展现了远程医疗产品,其业务实现了远程管理与(移动)会诊、诊断、监护以及医学教育、医护协作、慢病管理等程序。在大会期间,华为企业统一通信与协作产品线总裁赵勇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专访,就远程医疗发展困境与趋势、信息安全、华为在远程医疗的市场定位与战略等话题进行解读。

《中国医院院长》:目前来讲,开展远程医疗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华为在医疗领域的中长期规划是什么?

赵勇:从技术角度而言,首先的困难就是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不同的用户接入了联通、移动、电信三个不同的运营商,因此这三家运营商之间互相接汇就成为了问题。其次是在视讯方面的问题,除了华为之外,还有很多家提供视频设备的厂商。这些视频设备要保留客户的投资,以前原有的设备在以后扩容设备后,也能无缝接入。再者就是业务层面的互联互通,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数据是否能在院内、院与院之间共享。

同时,我们很关心业务的安全性与持续性问题。因为医疗机构无论是通过5G网还是因特网,医疗卫生数据的安全性要首先得到保证。企业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国内的标准,还要满足国家化标准。患者的信息都是秘密,安全性必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医疗活动本身存在风险,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医疗活动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从社会层面而言,当然还存在患者就诊习惯、医师诊疗习惯难以改变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机间的磨合,这些问题都能逐渐克服。

华为作为一家一直做信息通信技术(IcT)业务的厂商,我们正是看到了客户实实在在的诉求,才涉足医疗行业。因此,我们不断地将自己所掌握的IcT核心技术应用到医疗业务并助力公司长远发展。华为公司有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定位就是“被集成”。华为聚焦自身最擅长的IcT解决方案,在业务层有很多合作伙伴,通过开放API接口,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与医疗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对接。

“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这是华为的愿号。现在既然已经涉入医疗行业,我们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远在乡村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专家资源与高端设备。

《中国医院院长》:华为的远程医疗方案提到“全方位”。您如何理解这一定位以及华为与软件供应商间的关系?

赵勇:全方位的概念就是端到端。其包含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比如在纵向上,远程医疗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基础设施层面,如建设云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存储等;第二是视讯部分,远程医疗系统解决听和看的问题;第三是业务流程层面,患者的数据如何共享,流程如何升级、审核等,然后我们的合作伙伴做业务流程开发,把我们的设备予以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换个角度而言,所谓的“全方位”包括存储、传输、视讯等解决方案。每个环节中,华为都有相应的设备。华为的定位还是坚持做“被集成”,我们一直在强调设备的开放性。我对于开放性的理解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有更多的开发商和设备商在平台上;再者是各个设备、各个厂家之间的互联互通,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我们这一产品和理念已经实现了很好落地,华为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的远程医疗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了河南省内全部市县的远程互联,这是原卫生部远程会诊试点工程的首个项目,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一套远程医疗系统。

《中国医院院长》:您如何解读当前医疗信息化领域热议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概念?其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前景如何?

赵勇:这些概念到现在已经不再是设想。现今新技术的出现让更多实际的应用逐步落地,一些大的变化正在出现。医疗信息化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这是医疗机构的现实需要。一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从而对数据的存储、提取与深度挖掘很必要。21世纪最值钱的是数据,数据和信息是未来的黄金。

云计算,实际上就是分布式的资源集。打比方而言,原来我们没有电厂,每家每户一个自发电,现在通过电厂把电力资源集中,每家每户只要把插头一插就可以享受。云计算就是这样,其计算能力相对集中,每家每户都可以享受没有天花板的计算能力。

未来的医疗是智慧的医疗。通过这三个概念的应用,我们应该搭建以“感、知、行”为核心的智能远程疾病预防与护理的平台。“感”的挑战在于如何长期、精准、及时采集各种人体关键生命体征数据;“知”的挑战在于如何从采集到的数据中挖掘关键的生理特征,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行”就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数据筛查模型,实现大规模的健康查询快速、准确的响应。在我看来,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医院院长》:华为相关人员讲到,其远程医疗解决方案的一个优势是易用性。华为如何更好地提高远程设备的易用性?

第7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医疗云能解决什么问题?攻克癌症?不能!控制流行病?可以!

医疗云的核心在于建设一个覆盖范围广大的医疗信息平台,能够让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的医疗数据互通互联,能够促进医疗资源在全社会共享,能够为医疗大数据提供一个基础平台。所以,医疗云不是让医疗水平变得更高,而是让医疗资源覆盖更广,为民众和患者带来切身的利益。

医疗云解决了医疗卫生行业应用存在两大的浪费,一是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二是系统重复开发。这个很好理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医院硬件条件差异巨大,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更多需要这些资源的人无法享受这些服务;另一方面,医院之间的信息闭塞导致系统开发质量参差不齐,而且面对相同的需求重复开发。通过医疗云对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但是,现有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不等于医疗云。现在,HIS(医院信息系统)和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医院来说,实施到这一步是可喜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仅实施到这一步尚不能形成合力。目前,电子病历还是业界谈论的热点,而云计算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层面。

现状:分散的系统和孤立的信息

实现医疗云的宏伟目标,首先要走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但实际看来,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系统复杂,用户分散,标准不统一,专业人才匮乏。

过去,绝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是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尽管实施了先进的电子病历、PACS,但这些数据仅限医院自己使用,医院和医院之间无法做到数据共享。如果说不同医院选用的系统不同,相互没有通用的数据接口,不具备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我们尚可理解,但更为最糟糕的是,有的医院由于软硬件配套不到位,连院内的共享都有问题。

私有云的建设能解决内部信息互通的问题,却无法改变对外的情况。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对于目前的IT系统来说,硬件已经不是问题,主要还是软件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医疗云平台建设无标准可依。

鉴于这些现象,有的专家认为医疗信息化差异性太大,信息化过程太复杂,云计算无法支撑大医院的核心业务,而信息化水平偏低的小医院和乡村医院更无从顾及。

产业链上,服务商也仅仅处在尝试阶段,并没有可以普遍推广的模式。产业链的问题在于,不少所谓的医疗云解决方案,实质上依然是一套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并没有触及医疗云的内涵。

医疗云是消除信息孤岛的有力武器,但目前最大问题是缺少顶层设计。

契机:“十二五”确立新医改信息化要求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到了新医改信息化的要求:互联互通、保障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并且要求建立数据中心以及三级平台等。新医改提出来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给医疗云的建设带来一线曙光。然而,系统性的设计依然没有落地,比如各项标准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尽管国家拨出大笔资金投资促进新医改,但在全国范围看却是杯水车薪。

不管怎样,现在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会首先考虑信息共享的问题了。尽管医院的信息系统具备特殊性和复杂性,包括业务的复杂性,流程的复杂性,而且系统的规模也非常大——这些问题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的设想,好在这些技术问题的攻关是服务商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只是过去并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做。

实践:国家引导建设医疗云产业链

实践中,顶层设计应该由国家来引导实施。比如国家3521工程的两个应用,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由国家卫生部做引导,建立一个数据结构标准,搭建一个数据平台。标准建立之后,后续开发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软件系统都要符合这个结构标准,这样就从一开始保证了互联互通。可以说,国家3521工程为医疗云大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在一些试点城市比如厦门,医院之间初步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但是更多的人还无法享受这一便利,比如北京虽然基本普及了电子病历,但电子病历的共享还未实现。只要政府出面引导和推动,这个问题也很快会解决。

医疗云无法脱离医院的业务来建设,当前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已经有章可循。从病人到医院就诊,电子病历就发挥核心作用。这个时候私有云的作用显现出来,所有的就诊流程均在医院的统一平台上进行操作。伴随就诊的过程,药物、医疗耗材等消耗都会在这个过程里进行自动采集,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传输过程。同时,费用信息流伴随着病人的整个诊疗过程,自动记录,可以使用一卡通支付,甚至全程都不用现金。总体来说,医院内部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

医院之间形成的“信息孤岛”,主要还是指电子病历信息和医院诊疗信息不公开。出于对利益的考虑,有的医院不愿意共享这些信息,有的医院又迫切希望共享这些信息。所以大系统上需要国家的引导,医院来配合。现在走得比较靠前的医保工作是一个榜样,异地医保已经实现。当然,这其中有个关键问题要解决,就是如何保证医院的利益。

第8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中医医案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著一直是中医药探寻者们热衷研究的对象,相继出现了很多对中医医案总结归纳、统计分析的文本形式,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时代在进步,中医药相关研究也应与时俱进。笔者现依据循证医学的理念,将数据库、案件推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医案研究结合起来,以考察它们对中医医案现代化研究的意义。

1 中医医案与循证医学

1.1 循证医学概念及与中医医案的关系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指基于最好的证据,兼顾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进行医学实践的科学。另外,基于医学实践有针对个人和集体的不同,EBM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EBM是在强调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医疗模式的转变等21世纪面临多种临床挑战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EBM强调的是任何决策和实践都有据可依,这里的“据”就是证据,而且要考察证据的质量,证据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医案就是中医在临床决策或研究时所参考的证据,但从EBM角度而言又不能把传统的中医医案称为证据,因为它们的内容过于混杂、不规范,且个体性太强,没有广泛的适用性等。没有了证据,EBM就无从谈起,因此,将传统的中医医案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建成完整的证据体系是中医走上EBM之路的必经过程。

1.2 中医医案在循证医学角度的证据等级与研究方法

EBM的关键是证据,提倡有证查证,无证创证查证。证据的有无很关键,证据的质量也是EBM最强调的。EBM将证据分为5个等级,等级越高,证据的质量越低。

对于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整体性诊疗模式而言,中医医案(也称“病例报告”)就是中医循证实践过程的证据,它是中医诊疗活动的记录,即由医生将患者的症状、病因、脉象、舌象、病机、诊断、转归、治则、注意事项等作概括简要的记述与分析,同时录下药物名称、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法等治疗措施,从而形成的文字资料[2]。中医医案在公认的证据等级中是1c(全或无案例系列),即1级证据中的第三等级,位于同质性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1a)和可信区间狭窄大样本多中心单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b)之后,高于其他所有类型的临床研究[3]。这意味着中医的循证实践是可行的。

从科学研究设计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中医医案是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产物。从先秦中医医案的萌芽开始到清代的鼎盛时期,中医医案是一代又一代中医名家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某个医案形成之初,它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因此,可以认为它是观察研究产生的。在被后人引用借鉴的时候,它又在不断地被验证,最好的医案才会被引用至今,因此,又可以把它当作是实验性研究的产物。

2 中医医案数据库的建立及现状

循证医学中也将互联网作为证据传播的最好途径,Cochrane图书馆就是以系统综述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全世界范围的数据库[1]。因此,建立标准、统一、规范的中医医案数据库是实施中医实践的关键。

中医医案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涉及数据源。目前有关研究的数据源大多数来自理论性著作,即专家经验和意见(如《内经》)与医案即病例报告(如《名医类案》);另外,还有治疗性的病例报告,以及相当的著作是用来阐述医案规范的,如明代喻嘉言的《寓意草》等。现代则依据1997年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以及中医药高校教材和《中医药主题词表》,从医案专著到规范标准的建立,对相关数据库建立及数据挖掘都具有现实意义。将历代名老中医临床医案建成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使分类、命名和诊断严重不统一的中医证候统计规范化,并能为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数据。

在医案数据库建立展现成果的同时,转化的瓶颈也不断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①中医古籍中古今词意义的差异比较大;②国内的数据处理还不统一,无法获得公认;③数据的知识产权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迄今还没有公开的中药规范化数据资源;④偏倚依然存在,未用一些方法进行处理。

目前的中医医案数据库尚处于初级数字化成果阶段,只解决了中医古籍的保存价值与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并未能充分体现中医古籍数字化的真正优势。因而对中医古籍进行数字化智能处理显得更有意义。

3 2种智能化数据处理技术在中医医案中的应用

3.1 案件推理技术

案件推理技术(Case Based Reasoning,CBR)是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和推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重用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是一种对专家思维的模拟。推理循环由4个基本过程组成,分别对应着案例的提取、重用、改编和保存(学习)。CBR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给用户提供与问题类似的以前的解决经验[4-5]。CBR的推理模式与基于医案推理的辨证施治是一致的,随着医案形式化表示和辨证论治数字化关键技术的逐渐破解,使案件推理技术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成为可能。CBR的应用如下(见图1)。图1 案件推理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执行过程

笔者认为,CBR在中医决策过程中的使用正契合了我们要回归中医药研究任务的本质问题。在现行西医思潮深得人心之时,先给出药理药效解释被认为是真正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医药因其很多药物的药理作用甚至有效成分不能阐明被认为是不科学的。

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者向西医学习,开始了以药物作用机制为主的研究模式,药效变得次要了。然而,笔者更认同,以药效为主导的研究模式才是最符合中医药的特殊发展路径。当医生给患者做临床诊疗的时候,通过CBR技术检索的结果刚好是以药效为主的参考模式。

3.2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DM)是一种智能化的数据库技术,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数据的查询和遍历,并且能够找出数据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促进有用信息的产生。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海量、复杂的计算统计系统,而中医医案数据库是一个蕴含庞杂信息的大系统,要对这样一个系统进行科学评估和归类统计,DM是首选的方法之一。

经过DM对医案整理可以发现,不仅医案本身有对中医理论的阐发,而且知识挖掘可以发现一些隐含的内容,对中医理论亦有升华。DM在医案信息挖掘中的过程如下(见图2)。图2 医案信息的挖掘过程

在医案信息挖掘过程中,应该:①明确目的,提出问题。问题是检索想要结果的关键,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步,这可以参考EBM中患者-干预-对照-后果(PICO)提问原则,鉴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特殊诊疗过程和数据库本身的特点,可以设计更加可行的提问原则,但原则和规范要配套。②选择信息。选择出适用于数据挖掘应用的信息,如医家、病名、方名、药名、药的性味归经及炮制、症状、证候、病位、病因、病机等。③处理信息。a.删除无用或重复的信息;b.统一信息的表达方式和类型。④挖掘。找出未知、有用、相关的信息,整合成新的数据。⑤解释评估新的结果。⑥应用指导决策。

另外,数据挖掘的结果是通过循环挖掘过程得来的,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由于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结果是对大量中医医案统计分析的结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具有很大的应用普遍性。

上述2种计算机智能技术在中医医案中的应用已经改变了数据库单一查询的功能,能够进行统计与分析,挖掘出很多原来隐形但很有用的数据关系。不过,目前还存在缺陷,在中医医案上架构了IT的思想,缺少了中医的特色,如中医临证是一个辨证施治的过程,其案例记录与数据挖掘的大样本量是矛盾的;另外,进行数据挖掘的数据源的质量无从考证,或者考证的科学研究设计方法是需要重新设计等。

4 结语

让EBM理念渗入到中医药中来,建立完全符合中医医案特色的数据库,对传统数据库进行智能化处理,指导个人决策,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患者的权益,同时也能指导集体决策(医疗机构行政部门或者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但相应的问题依然存在,建议政府出台相关的规范化政策或者联合相关单位确立统一的指南,让中医医案研究者们在努力的同时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 Muir Gray,唐金陵.循证医学-循证医疗卫生决策[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3-28.

[2] 洪燕珠,周昌乐,张志枫,等.中医医案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 2008,7(3):62.

[3] 杨红,费宇彤,刘建平.中医临证医案与专家经验的报告方法[J].中医杂志,2008,49(3):216.

第9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此法案是于2012年6月27日,由新罕布什尔州众议院和参议院州长的否决权后通过(见链接)。换句话说,此法使原告方和被告方达成协议,原告方不用诉讼方式控告院方或医生,即可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

此法律的选用,完全由双方自愿选择。《早期赔偿提议法案》的诞生,在全美尚属首创,它改写了美国医疗纠纷法的历史。

医疗过失诉讼方式

在法律定义上,遭受医疗伤害者寻求经济补偿的传统手段是诉讼。原告方依据《民事侵权行为法》,包括《医疗专家审核检查筛选法律》,或是《诉讼法律》,提供诉讼必备的证明材料。

一般而言,诉讼材料包括:被诉的医疗人员和医疗机构对患者负有救治的责任;被诉人员和机构没有尽到救治责任;由于这一原因而直接对患者造成了伤害;此伤害对患者造成了经济、肉体或精神上的损失,控方有举证的义务。

诉讼证明材料准备就绪后,双方等待庭审。在庭审之前,双方可以私下达成和解,控方撤诉。

而《早期赔偿提议法案》的宗旨,是为受伤害的患者和医疗服务者提供一个及时、公平的解决医疗纠纷的机会。其指导原则是,所有涉入事故方,完全自觉自愿地使用此法律条款,双方均不能强迫采用。

《早期赔偿提议法案》的基本前提比较简单,即双方达成共识,在4~6个月内尽快和解,原告方得到一些经济补偿。

如果走传统的医疗诉讼途径,新罕布什尔州的平均诉讼年限是4年零4个月。在美国其他州,医疗诉讼也少则需要3~5年,多则耗时7~10年。有些地区已发生了妇产科医生集体转业的情况。因为妇产科医生被告的可能性最大,他们的误诊保险费用也十分昂贵。这使得妇产科医生的工作利润过低,而所承担的风险相对很高。因此,还不如选择放弃行医。

这种现象的发生,为法制社会敲响了警钟:医疗诉讼最终的受害者是谁?

为了远离诉讼,医生被迫转业,这将导致所在区域医疗覆盖面降低,选择医生的机会受限,医疗质量也将受损。

而且,即便患者胜诉,律师成本费的平均额度占赔偿费的30%~40%,劳民伤财,患者自己最后又能得到多少?对于医生来说,无论判决结果,只要遭遇诉讼,就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避免被诉才是医生最希望的结局。

以上也是《早期赔偿提议法案》通过的原因之一。

《早期赔偿提议法案》步骤

该法案的思路源于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的一位法律学教授。他相信,在医疗事故伤害案中,在理论上应该允许原告方获得快速支付的有限补偿,以补救其损失,前提是受害者一旦接受补偿,就要放弃诉讼权利。

该法的建立,正为解决医疗事故纠纷案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法庭诉讼不再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唯一途径。

是否选择《早期赔偿提议法案》,完全是由原告方/人决定。

如果原告方选择此法后,他们的律师将收集所有由医疗疏忽行为造成的医药和治疗费的证据、丧失工作期间所失去的薪水证据,及在任何伤残期间导致必须享有照顾服务的费用证据。原告方要把这些证据发送给有嫌疑造成伤害的被告方,并附有“伤害通知信”,其内容包括伤害的相关信息、伤害造成损失的证据和补偿费用款需求。其中,补偿需求依据法规规定,包括丧失的所有工资薪水、医疗费用、外来照顾服务费用。

而者一旦采用《早期赔偿提议法案》时,必须签字放弃的权利。

医疗事故伤害种类的判定,是根据全国医生数据库(National Practitioner Data Bank)制定的。它提供了9个医疗标准度,供确定支付费用参考。根据医疗标准度的设计和《早期赔偿提议法案》的计划,如果者仍在接受治疗或暂无能力工作,者会得到额外的非经济损伤补偿,用来补偿精神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损失。这种非经济损伤补偿,是针对不可能单纯用钱来衡量的伤害的相应补偿。

多数者有委托律师,所以《早期赔偿提议法案》还保证支付律师20%的成本费。而在传统诉讼过程中,是不可能保证支付律师费用的。

如果原告方考虑进入早期赔偿提议法案程序,却没有律师的话,该法案要求必须提供中立性的法律顾问。法律顾问的背景必须是律师,其责任是帮助人了解程序并给予指导。而且,法律顾问的费用也由原告方支付。

当被告方(或承担被告的保险方)接到伤害通知信后,有90天的时间对通知信做出反应。如果任何一方提出“独立医疗检查”(Independent Medical Exam,IME)的请求,那么被告方将有120天的时间回应。

被告方选择《早期赔偿提议法案》也是自觉自愿的。

如果被告医师或医院认为和解有价值,并且有道理,将给予对应于法律要求的回应条件。如果被告方因任何原因,倾向于在诉讼中为自己辩护的话,他可以拒绝和解。如此,原告方可以无约束地自由进行法律诉讼。

如果被告方给原告方提出和解条件,方有60天时间受理或拒绝和解条件。

法律并不要求被告方给原告方寻求确切的补偿金额数字,这是为保护被告方免于受到原告方漫天要价的可能。

然而,如果被告方提供的补偿数额比原告方寻求少很多,原告方有60天接受此低和解条件,或请求由中立听审官主持听证调停。听审官有权根据法规调整被告方提出的和解条款,听证费由被告方承担。而且,如果听审官发现被告方提出的和解条件是草率、轻佻的,可以依法对被告方处以罚款。这一保护措施是为了防止被告方虚报低价。

即使赔偿数额已经满足了原告方的要求,法律并未要求原告方必须接受听审官的裁决。此举是为了保护原告方仍享有控告诉讼的法律权益。

同时,为了防止原告方以虚晃一枪的办法试探被告方的和解条件,其实并没有任何诚意接受和解,仅是希望观望被告方愿意承担的支付底限,以达到未来诉讼的战略目的,《早期赔偿提议法案》也设立了相应条款避免此类情况。

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律师在给自己潜在客户提供诉讼或是早期赔偿提议选择的道德原则是什么?

全美律师协会(American Bar Association,ABA)职业规则建议指出:当争端可能介入诉讼时,律师有必要清楚地向客户交代各种合理解决争端的法律形式,包括《早期赔偿提议法案》。美国律师职业品行规则亦要求,律师向客户提供法律建议,应充分地、公平地解释两个选择,以及不同选择的实用性,并审慎地修正他们的标准成功酬金协议,以方便客户做出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