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精选(九篇)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

第1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略谈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来源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面临的困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档案的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相对应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还缺乏完整的管理途径和方式,重要的是突出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起点缺乏公正,制度保障的缺失和档案管理的资金缺失等问题。

(一)起点不公正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比较晚,相应的政策不能够全面的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同样的相应的扶持政策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农村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方案推行难度大。在1999年国务院整顿规范文件下发后,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按档管理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得到建设。由于,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严重的影响着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不能适应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明显的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远远的滞后与城镇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档案管理的起点不公平,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损害着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资金供给不足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需要社会资金的支持,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比较晚,仅仅是靠提取3%管理费作为经办机构经费来源,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费用,由于缺少相应的保障资金,养老保险就不能有效的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不能有利于社会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开发与利用。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需求,也影响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途径

(一)齐抓共管,健全网络管理

针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形成了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县档案局和社会保障局要负责统筹规划、监督指导,引导档案的有序管理,组织协调,抓好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成立综合档案室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解决好档案管理的人、财、物问题,发挥中坚作用;总之,每个部门要各施其职,协同做农村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

第2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通过对养老保险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将养老保险档案实体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形式,不仅信息处理速度能够提高,而且有利于节约存储空间,为档案调阅提供更多的便利。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的实现,档案信息的完整度和可靠性有了大马哈有人提升,有效的保证了养老决策和管理的正确性,而且通过远程服务,养老保险档案信息有效的实现了共享,为档案信息的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工作缺乏重视

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受制于自身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往往觉得将档案资料输入到电脑中即实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工作人员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上面,对于利用先进技术来对档案进行管理存在着抵触心理,这不仅影响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而且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二)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档案起草、修改、印发等工作人员都是在电脑上完成具体的操作,档案资料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计算机数据库里进行保存,为档案信息的复制及修改带来了较大的便捷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档案的原始性缺乏,当前电子文档是否具备法律效力等问题存在争议,这也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较多的麻烦。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目前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建设过程中,软件还存在着不统一性,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与机器及配件存在不致及质量差异大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开发语言不统一的现象,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规范,不仅影响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而且阻碍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档案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

在当前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即熟悉养老保险知识,又熟悉档案知识及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十分缺乏,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院校对于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也导致当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不足

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都以电子文档的格式进行保存,这为档案检索和利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但这也给不法分子在档案窃取和伪造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信息技术安全方面还有所欠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还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加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设备,选择适宜的软件,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不仅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对档案利用、保密等工作开展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二)完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服务方式

我们要想让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可以开发养老保险信息资源和创新服务方式的先进技术。例如:已经在档案管理部门初步实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服务,可以设立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这样可以大大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过度浪费;还有可以采用缩微技术服务,用这种技术来存储和保护一些珍贵的档案,可以收到非常显著的成效;也可以启用相应的公共网络服务系统,利用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公共网络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注重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当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做好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战略,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设定合理的内容,确保培训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作为培训人员,也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多与其他培训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规范标准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

要想建立起规范标准化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就一定要确保档案管理网络的安全性。我们可以努力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机制,逐步统一各项工作标准,细化各项工作,制定各项安全措施;统一档案管理标准,这样能够保证档案资源库的正常建立,使整个档案信息网络工作保持畅通,顺利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的资源共享。

(五)强化信息技术的支撑

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管理部分可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将参保单位和个人的所有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方便、系统的服务;也可以建立电子档案检索系统,把能公开的信息制作成电子档案,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制作和维护,其他单位和个人只能查阅无法更改;还可以开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中心的网站,只要输入自己的养老保险编号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等情况,为人们提供方便。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正确的方针对其进行积极指引,加快推进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通过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机制的完善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而加快促进养老保险档案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3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解,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分歧。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农民自愿参加,以富裕农村地区的基层社区为依托,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含义,同时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但是却没有很好体现出社会保险覆盖全民、互济性等特点。所以,笔者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定义如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贯彻社会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由国家或政府政策引导,结合我国农村本文由收集整理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以覆盖全体农民为目标的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强调个人交纳为主不同,新政策明确了公共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责任,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还会相应增加。根据这一政策,今后中国凡具有农业户口,男16周岁到60周岁,女15周岁到55周岁的各类人员,均可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缴费金额,乡镇及市区政府会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根据缴费标准的不同,参保人在年满60周岁后每月可以领取到数额不等的养老金,但均高于当地农民月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尤其是档案管理的规范与完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很多方面来提高,过去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大多被动的承担着档案管理职能和档案利用服务职能,职能范围较小,如今,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来优化自身的职能。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档案工作涉及面广

我国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12 字方针: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根据全国老龄办的《2009 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9 年年底,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714 亿。“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 亿。而在1.6 亿60 岁以上老人中,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约1.07 亿,且我国75 岁以上老人每年以3.62%的速度增长。因此,农村养老需求强烈而迫切。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则是反映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料和重要历史凭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档案涉及符合参保条件农民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基金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环节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参保农民权益的真实记录,是确定参保个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虽然目前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社会保险将基本覆盖所有中国居民,由此产生的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资料数量必将越来越庞大,加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因此涉及面比较广泛。

(二)政策性强、操作标准要求比较高

农村养老是亿万农民自身面临的现实需求,已成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也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尚没有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能全部解决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日常护理等内容的养老需求。加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尚处于摸索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

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目前对此加以规定的大多为党的政策,缺乏强制性与稳定性。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农村养老的全面覆盖、标准多层次、模式多元化为目标,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体系,是一重大课题。与之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因关乎每位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因此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长、操作规定要求高的特点,各乡镇要本着对党负责、对农民群众负责、对农保事业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下转第39页)(上接第35页)调,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监督指导;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协调,抓好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建章立制,依法治档

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的自2009 年9 月1 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法律法规体系要求涉及参保农民信息从收集、分类、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到档案内容进行补充更正、保管、鉴定、利用的全过程,为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将促使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走上依法治档的轨道。

(三)统一标准,注重规范

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系统、准确,并保证案卷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奠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好基础,必须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相同步,与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相适应:一要统一分类标准。为便于管理,根据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内容,在保险业务档案一级类目下划分成投保类、发放类、转退保类、解款登记类4 个二级类目,在每一个二级类目里按保管期限统一编排案卷顺序号;二要统一立卷。每年定期将上年度县、乡农保部门形成的保险业务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立卷,保证业务档案材料及时立卷归档;三要统一质量标准。做到保险业务形成的全部表、单、证、卡等材料收集完整,编目合理,装订规范,检索工具齐全。

第4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在现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越来越重要,它是推动我国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随着现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农村参保人数越来越多,在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上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困难。所以我们要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档案的管理,就变成了我国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上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就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及怎样加强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

一、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出现的规范性问题及如何加强

随着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参加养老保险。但是关于农村养老金保险的管理工作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关于农村和城镇的起点不同问题,因为城市的发展更加的迅速,相对于农村来说,国家也会给予更多资金上的支撑,所以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上,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而农1险制度本身就要落后于城镇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的档案管理也就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这就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缺乏应有的的规范性,这是农民群众不能很好的享受应有的利益,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面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规范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下几种方法进行加强:

1.建设相对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制度,所以在档案管理上存在很多的漏洞。如果想要尽快的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一个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2.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相对于农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想要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来给予支持。

3.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论在什么方面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是管理工作上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可以更好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管理。

二、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出现的法律问题及加强方法

到现在为止,我国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法律基本没有,所以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上没有相对的法律规范。由于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的压制,人们在对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出现懈怠,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十分的不稳定。还有就是农民们大多文化程度并不高,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也就导致了不能很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给很多不法行为创造了空间,以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滞后。所以为了可以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我们要有一个相对的法律制度。这个法律制度的建立,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最基础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法律,来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相关法律宣传,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可以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档案保存的问题

目前来说,农村养老保险档案都是用纸质手写进行保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流动的人口越来越多,就涉及到了档案的调入和调出的问题。在这种档案经常的流动的情况下,这些档案就会出现一定的破损和丢失。还有就是环境的因素,在农村生活的环境相对较差,国家建立的相对的机构的建设也没有很全面,不论是办公地点还是办公设备,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还有就是对于档案的存放地点,它的环境要相对来说更加差。就是因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残缺和丢失,这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对于档案的丢失、磨损、参缺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得去降低档案的受损与丢失,并且建立档案丢失后的应对对策。

1.降低档案的丢失和受损。我们可以提高档案存放的环境,管理人员对档案要做定期的维护。

2.可以建立两个份档案,一份固定存档,一份流动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有一份备用的档案。

第5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档案;特点;作用;管理;举措

养老保险档案是在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的,将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和声像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养老保险档案是对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全过程的真实记载。近年来,由于各企事业单位改制和调整,这就需要做好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能够与新情况有效的适应,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一、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

(一)涉及范围广。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如个人、企业和社会经办机构等,养老保险档案是对养老保险业务全过程中的真实记载,因此所有与养老保险业务相关的都需要纳入到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范围。

(二)信息化要求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当前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中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信息化具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大部分业务都需要依赖信息技术来完成,这也决定了养老保险档案需要高度信息化才能更好的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符合,更好的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保管期限长。养老保险档案具有保管期限长的特点,养老保险档案多是对参保人员个人信息进行的记载,这也决定了其保管期限需要长达数十年。对于社保机构来讲,只有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继续,则档案保管工作就不会停止,而且部分档案甚至需要永久性保存。

(四)安全性要求高。养老保险档案多以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为主,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部分内容还会涉及到隐私问题,因此需要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注意安全性,在做好养老保险档案的妥善保管和备份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非法窃取、删除和篡改养老保险档案的不法行为进行有效的防范。

二、养老保险档案的作用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应该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为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档案的建立,可以对养老保险的办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记录,为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所以对于档案内容一定要遵照事实,准确而全面的记录养老保险办理内容。因为养老保险档案记录了整个业务的办理流程,并且参保人员的各项资料都很健全,所以不仅能够及时的掌控养老保险的发展动态,并且能够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完整的服务。在信息化办公条件下,通过档案的建立,可以将养老保险信息进行平台共享,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的作用。在社保档案整合的过程中,养老保险档案的数据资料比较齐全,并且分类清晰,整理规范,是其他险种参照的重要对象,为促进社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三、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养老保险档案基础性管理工作

需要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强化养老保险档案基础性管理工作,做好养老保险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养老保险档案的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二)做好养老保险档案的分类和整理工作

分类和整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能够对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分类工作中可以从养老保险政策、工作中的各种记录及参保人员的相关资料三方面入手,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类工作。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有序整理。一是要规范编号,包括个人身份证号、养老保险编号、单位编码、社保登记证号等,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都要进行整理和规范。二是要把握业务规律,比如日常业务、月度业务、年度业务等,在养老保险档案中要能清晰体现。三要做好动态管理,对于已经办理完毕的事项,相关材料要及时分类归档,对于还在办理过程中的事项,要注意及时跟进,掌握动态。四要做到常态管理,经常性、制度性的整理养老保险档案,保持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

(三)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档案保管制度

社保经办机构和企业应建立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和职责,对档案建立、维护、交接等环节进行制度化管理。档案纸质材料应当排列整齐有序,储存在专门的场所,重要材料应复印备份,档案电子数据应当有比较强的网络安全性,必须做到异地备份,数据格式要有清晰的说明以便日后升级维护。这里特别要强调交接环节一定要尤其重视,严防脱节,否则会给后续工作带来无法预计的困难。比如少数铁路单位就是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中没有对养老保险档案的交接给予足够重视,造成单位几经变迁后,原有资料或不知所踪,或部分丢失,又或存放零乱,给继任者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例如农民合同工补缴花名册、精简职工花名册等资料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一旦损毁就无法弥补。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交接环节的管理,可以结合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督促管理人员既要在在岗时认真履行好职责,又要在换岗时做好交接工作,以保证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延续性。

(四)强化养老保险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功能和网络平台,建立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和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数据传递快速便捷等优点,而且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统筹层次方面也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是开展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档案的建立,可以对整个业务办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记载,在为养老保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依据的同时,又可以为参保人员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时代,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程度,对于推动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建君.浅析社保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J].职业时空,2013年02期.

第6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http://

关键词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需要,更是当今政府部门工作质量及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工作人员重新调整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思路,确立出符合当今国情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框架和方法,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尽快实现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一、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将档案实体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它的优势体现在信息处理快速、节约存储空间、调阅档案便捷以及利于保护档案原件等诸多方面,这就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向着全面信息化时代迈进,也意味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正在朝着各环节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和档案信息利用电子化的方向发展。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很多方面。

1.可以方便档案的检索和使用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使用者只要输入 http://

关键词 ,计算机上就会快速呈现出所要查询的相关资料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效率。同时还可以采用电子加密技术对档案进行机密处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2.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走向开放化,使新型的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取代传统的档案保管和利用职能,这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提高和优化了养老社会服务。

3.可以支持养老保险决策和管理的及时正确运行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档案信息的完整可靠程度、加速信息化管理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养老保险决策和管理的及时正确运行。

4.可以提供智能化服务,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信息通过远程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大大缩短了档案的编著时间。要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运行,就要使广大的工作人员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将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照片档案和实物档案统统纳入管理范畴,努力将复杂工作简单化,简单工作规范化。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库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以满足档案信息共享、快速检索利用的需要。

二、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工作问题认识不足

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受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对于信息化管理的理解还相当片面,认为只要把档案资料输入到电脑中就是信息化管理了,认识不到档案优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很多工作人员的办公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上,对于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工作模式非常陌生,甚至对该新工作模式产生不良的抵触心理,使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2.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自身的不足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档案的起草、修改,还是档案的印发都是由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完成的,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里,这样虽然便于复制和修改,却也使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不复存在,导致电子文档是否可以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效益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工作人员带来很多麻烦。

3.制度法规与规范的不足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规范化、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计算机软件普遍存在机器和配件型号不一致、质量差异大、开发语言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阻碍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档案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

当今养老保险管理部门既熟知档案管理知识,又具备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政府还没有把培养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纳入到主要的工作任务进程当中,这也是导致档案信息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5.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不足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档案,这样虽然便于复制和修改,却也给不法分子窃取和伪造档案信息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档案需要长期保存的性质要求计算机的软硬件寿命都非常高,需要应用的计算机质量要有保证。

三、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1.加大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我们要想让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大对相关人力、物理和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投入。比如为单位购买配置优良的用于存储养老保险人员档案的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聘请具备计算机信息化应用能力的人才等等。这些优质的工作资源不仅能够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档案的查找、阅读和保存变得更加便利,为档案存储的区域设置加密保护,增强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保密程度。

2.完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服务方式

我们要想让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可以开发养老保险信息资源和创新服务方式的先进技术。例如:已经在档案管理部门初步实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服务,可以设立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这样可以大大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过度浪费;还有可以采用缩微技术服务,用这种技术来存储和保护一些珍贵的档案,可以收到非常显著的成效;也可以启用相应的公共网络服务系统,利用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公共网络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注重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相关领导应该认真制定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战略,力争达到科学、合理、高效。掌握这方面的各项内容,做好培训前的充分准备工作,然后再根据设定的培养策略对其进行培训,从而收到最好的培训效果。与此同时,可以让培训人员根据制定好的学习计划进行自学,让他们之间多沟通交流,增加对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探讨,强化这方面的知识,从而达到使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高效实施的目的。

4.建立规范标准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

要想建立起规范标准化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就一定要确保档案管理网络的安全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机制必须规范化。我们可以努力从这两方面做好: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机制,逐步统一各项工作标准,细化各项工作,制定各项安全措施;统一档案管理标准,这样能够保证档案资源库的正常建立,使整个档案信息网络工作保持畅通,顺利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的资源共享。

5.提高技术支撑,实现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

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管理部分可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将参保单位和个人的所有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方便、系统的服务;也可以建立电子档案检索系统,把能公开的信息制作成电子档案,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制作和维护,其他单位和个人只能查阅无法更改;还可以开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中心的网站,只要输入自己的养老保险编号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等情况,为人们提供方便。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实现需要国家正确方针的指引以及社会和全体国民的通力配合,相信只要从加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善档案信息化工作服务方式、重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建立规范标准的档案管理机制、提高技术支撑这几个方面下大功夫、做足工作,就一定能够使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得以快速实现。

http://

参考文献

[1]李百旭,李凤柱. 造就大批赶超时代潮流的现代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J].黑龙江史志. 2008(17) .

[2]陈发益.探析信息化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J].黑龙江史志,2009(13).

第7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关键词:二元经济 农民社会保障 制度透视 养老保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由分离到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在现在特点的阶段中,由于计划经济下优先发展工业等制度的安排,导致中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中,我国的城镇建立了覆盖城镇职工的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一整套的社会保险制度,另外建立了救灾、救助、社区社工、社区帮扶等社会保障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保障。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较晚,并且在保障水平、保障力度、保障范围方面远远逊色于城镇。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最大的部分之一。因此,其改革和试点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我国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农村的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接受着巨大的挑战。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现代社会的挑战

我国整体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剧,与之相对的农村老年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农村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我国“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并且,由于部分地区农村土地的征用以及土地的流失等问题,农民土地的拥有量的下降导致土地养老困难。二元结构下劳动力流动加快,并且在计划生育体制下,“养儿防老”越来越举步维艰。

2 农村养老保险的缺失阻碍发展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不同步。以至于在农村,因老致贫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种贫困与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平是不相称的。农村养老保险的缺失会阻碍构建和谐社会,阻碍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样,这样不健全的或是缺失的农村养老保险也加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3 农村保险制度的建立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风险因素加大,特别是老年风险对于个体的冲击力也在增加。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国家全面稳定、发展、持续的需要。

二、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

在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和发展中,我国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方案。这些方案都受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这些方案包括个人账户积累制度、免费的普惠型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和集体补助并存等方案。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 个人账户积累制度――《养老保险基本法案》

1991年民政部公布了《养老保险基本法案》。法案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度即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分别记在个人名下,投保人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后,按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发放标准。依照《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方案》 规定,保险对象为农村人口,一般以村为单确认,组织投保,缴纳保险费的年龄为20周岁到60周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一般在60周岁以后。资金筹措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参保人的月缴费标准设 2、4、6、8、10、12、14、16、18、20 元 的10 个档次,供不同地区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交费标准范围的选择及按月或按年交费,均由当地市县政府决定。领取养老金从60岁开始,根据交费的标准,年限,确定支付标准。投保人领取养老金,保证期为十年。领取养老金不足十年死亡者,养老金余额可以继承,领取养老金超过十年者,支付养老金直至身亡。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现行的以个人账户积累为基础的以农村养老保险。

1.1优点

第一,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明确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的责任突出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原则,不给政府增添负担。第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弄明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都纳入个人账户,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 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第三,农村务农、经商人员采用同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便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第四,个人缴费,个人使用,不会给下一代遗留问题。代际之间比较公平。

1.2缺点

1.2.1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由于实行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度,使得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账户积累期限和积累规模,投保期限越长,缴费金额越多,受益越多。这就导致了保险只保小不保老,只保贫不保富。方案规定的目前投保对象为 20 至60 岁的农村居民,相对于如一次性缴保费 100 元,对于现在 20 岁的人来说,60岁时领取保险金每月能拿 104 元,对于现在 40 岁的人每月只能拿到 11 元,对于 59 岁的人来说, 60 岁时每月拿不到 1 元钱。因此现行制度只能是未来老年人受益,而现实老年人和中年人将成为农村养老保险的真空人群。而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领取计算表》计算,投保 2 元 / 月的农民交费 10 年后,每月领取养老金 4.7元,15 年后每月领取 9.9 元,如果考虑管理费上涨,银行利率下调,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到的保险金会更少。

1.2.2共济性差,风险大

个人积累制的农村养老保险一般是以县为单位运行。以县为单位运营,一方面,共济性差。将社会性的养老风险在县一层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很有难度。因为县域内的人口指标差别很小,同一年龄层的老龄系数、疾病谱、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趋同,这就是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储蓄基金以县为单位运营。受到相应的决策层的决策水平的影响加大,又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所以风险较大。

2 免费的普惠型养老保险制度

普惠型养老保险制度以免费为前提,在农村老年居民年老以后可以从政府得到相应的等额的养老保险金。普惠制会减轻农民的负担,特别是减轻了农村低收入这的负担。对于政府来说,没有基金增值压力。但普惠制不能体现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强调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是全球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 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规模大,完全依靠政府养老难以实现保基本生活的目的;而且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完全由政府承担的普惠制养老制度的可持续性值得商榷。

3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是单一的,是与其他系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个各种相关政策的目标组合,也是不同价值观的组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该纳入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框架之中,构建自成体系又相互协调的目标组合,将各种单一计划整合覆盖在总体计划之中。可在此基础上拓宽农村养老金筹资渠道,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方投入的新的缴费机制,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具体确定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结合的运行方式,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层次需要;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城乡相互衔接,统一体系下的差别养老保险,保证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转移;注重发挥家庭和土地、社区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功能,实现农村土地和家庭传统保障各具特色又优势互补。

3.1 优点3.1.1 打破城乡界别

养老保障体系按年龄纳入老年保障制度或新建立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五统一”,即保险制度、缴费标准、保险待遇、衔接办法及基金管理的统一。据悉,这是全国首个省级范围内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城乡差别,有利于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

3.1.2 城乡居民可弹性缴费

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具有银川户籍,男年满16周岁未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未满55周岁(不含在校生),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或不符合参加银川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城乡居民,可参加城乡居民保险。城乡居民保险制度采用弹性缴费办法,居民可在缴费标准的上下限之间,按照各自缴费能力选择。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若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可按月享受养老待遇。弹性制的方法有利于参保人员依照个人的情况缴纳保费。一方面,扩大了参保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有利于参保人员的现时生活的基本保障。

3.1.3 可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是不符合基本养老保险资格的人员。实现了制度的衔接。

3.2缺点

第一,省际转移不灵活。目前这种保险制度只有几个相对发达的地区存在,对于上述政策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省际转移仍然有困难。第二,城乡使用同一最高缴费标准。银川市城乡收入差距为正在加大,使用同一标准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第三,对低收入者不利。第四,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集体补贴和政府补助能力较弱。保基本困难。

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它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可以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覆盖面。其实传统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发展,不是两种保障方式之间的简单替代,而是家庭与社会在承担养老义务中主次角色的换位。农村养老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体现了社会资本共筹和成员间风险共担,是衡量一个社会群体成员间的社会凝聚力,相互信任、互惠和团结。深刻理解和把握老龄化引发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制定适宜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真正的有益于民生、经济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卢新波,中国经济体制的二元特征及评价,《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2朱有明、张薛梅,60年来中国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第8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早,发展缓慢,而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又有较强的需求。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为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重要契机。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做好战略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落实实施措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黑龙江省落实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一个契机。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而且要在2012年实现千亿斤粮食发展战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惠农制度应该在全省提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减少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自己多年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回报。

一、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民政部制定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1994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基本方案》的内容颁布了《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大力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但由于《基本方案》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加上中央政府机构调整等原因,1998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展缓慢甚至陷人停顿状态。1999年由于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业务进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新参保人数锐减。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111个县(市、区),70%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07年底农村人口已达1 762. 9万人,仅有184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08年6月末全省共拨付农保基金306. 45万元,涉及到26 892人次,领取保费的有67 568人。目前全省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领取标准每月只有几角钱的占25 %,每月领取五六元的占50%。以阿城市为例,每年续缴率仅为1%,从2000年至2005年阿城市新增参保人数每年为6人。阿城市共有355人领取农村养老金,社保部门每月共计发放2 320. 30元,月人均领取6. 5元,其中月领取养老金超过60元的只有7人。可见,虽然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

然而,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有较强的需求。2008年一项对黑龙江省依安县、双城市、五常县、肇东市四个市县的调查显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人之后,农民最想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民养老观念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率低,仍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深刻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展。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降低,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已不足以保障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在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国家政策提供重要契机

2009年9月1日,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任务目标是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国家为每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年龄满60周岁时开始领取。

2009年黑龙江省的宝清、宁安、依兰等13个县市区参加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使170万农民受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黑龙江省落实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契机,全省要结合省情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进而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全省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达到农民生活安康,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做好战略规划。国家规定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黑龙江省要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覆盖,农村参保居民月领取养老金达到90元,2012年覆盖率达到60%,农村参保居民月领取养老金达到75元,2009年试点地区农村参保居民月领取养老金60元,每年涨5元,做好规划更利于制度实行。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方案,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并结合黑龙江省实际,要区别不同地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条明晰试点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实施办法等。同时要特别考虑农村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农村特殊群体包括三类人:一是农村的“五保”户、贫困户,他们是农村社会救济的对象。二是失地农民,尤其是进人老年的失地农民,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没有了土地的生活保障,成为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首要针对的对象。三是那些因缺少劳力而陷于生活窘迫的家庭,尤其是无子女在身边照顾的单身老人和老年夫妇应该特殊考虑。四是计划生育户即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按现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当其夫妇一方或双方年满60周岁时,可领取每人每年600元的养老扶助资金,该奖励只是杯水车薪。

第9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F840.67

一、引言

职工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其中之一,而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则是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业务载体,其记录、保管都应准确完整,它是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基本保证。企业由于出现生产力布局的不断调整,单位合并、拆分、新设、改制等情况,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管理都应能很快适应形势的变化,并未后续工作奠定基础。若台账不齐、资料不全、交接不畅等问题出现,其下步职工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就较难开展。

二、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基本特点

1、养老保险档案的定义。根据《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其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可以定义为:企业和各经办机构在办理养老保险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因此,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不仅是对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全过程的记载,也是有关文件、个人台账和经办业务的记录(如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台账、花名册、变更表、各类报表以及有关财务凭证等)。它不仅是书面记载,而且还应有数字化记载。

2、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①涉及面大。职工养老保险管理涉及到与个人、企业和社保经办机构及财务部门,凡是与养老保险业务有关的,都应纳入养老保险档案范畴,应是工作全方位的记载。②信息化程度高。现代化的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必须采用高度信息化的工作平台,使很多业务都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以其高度的信息化,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③保存期长。与参保人员个人有关的记载,要保存达数十年,那么企业和社保经办机构就更长了。只要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在持续进行,养老保险档案的记载就不会停止。有的养老保险档案的保管期长达几十年,甚至百年,还有是永久性保管的。④安全性性高。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有纸质记载的,也有电子记载的,有些记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个人手册、个人基数确认表等;还有些记载涉及到隐私问题(如个人收入或待遇、单位工资总额等)。这说明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要特别注重安全性。除了要妥善保管、有效备份外,还应防止网络化的盗窃,特别是要防止不法分子对数据信息的非法窃取、删除或篡改。

三、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健全与完善

1、充分认识到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性。现在人们还缺乏对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没有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机制。许多单位的各种材料、档案还是杂乱无章,眼前的管理只不过是沦落于一种形式,根本无法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价值。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其重要性,端正态度去管理好这项工作,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利。

2、健全制度,专人负责养老保险档案的保管、安全存放与人事变动交接。作为企业的社保机构,首先应建立健全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和职责,对档案的建立、维护、交接等环节实行制度化管理。纸质档案材料应排列整齐有序,储存在专门的场所,重要材料应复印备份,档案电子数据应当有比较强的网络安全性,要做到异地备份,数据格式要有清晰的说明以便日后升级维护。在交接环节上,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严防脱节,避免后续工作带来无法预计的困难。加强对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交接环节管理,可结合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督促管理人员既要在在岗时认真履行好职责,还要保障在换岗时能做好交接工作,确保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延续性。

3、职工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分类、有序整理。档案分类是档案管理中的一个工作程序,它在整个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性作用。没有科学的分类,养老保险档案从建立之初就无法进行有效地整理和组织,更谈不上健全。因此,确定分类标准,实现科学分类,这是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建立健全的基础,也引导着其它各项后续工作的有序展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养老保险政策,可以按文件的出处、类型、文号、实施时间等要素分类归档,对经办机构和企业在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记录(社会保险登记证、各类报表、说明或证明材料等),可以按归属部门、材料类型、时间等要素分类归档。对于与参保人员个人有关的材料(如缴费手册或卡片、人事命令、账户转移情况表等),应为每一个人单独建档进行管理。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有序整理,重点是:①规范编号(包括个人身份证号、养老保险编号、单位编码、社保登记证号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规范。②把握业务规律(如日常业务、月度业务、年度业务等),在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中要能清晰的体现。③做好动态化管理。对已经办理完毕的事项,相关材料要及时分类归档;对还在办理过程中的事项,要注意及时跟进、掌握动态。④做好常态化管理。经常性、制度性的整理好养老保险档案,保持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

4、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必须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功能和网络平台,建立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也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和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要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数据传递快速便捷等优点,而且还要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对于提高统筹层次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四、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主要用途

1、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是职工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延伸。对于准确完整的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来说,不仅能提高业务经办效率,而且能推动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工作,又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其具有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合理转化的功能。

2、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是开展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职工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的办理,有凭有据,符合国家政策,能经得起检查。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准确、翔实和完整的记录,能有效保障企业和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3、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是整合社保档案的必要条件。国家各险种的统筹层次、归属经办部门不同一,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职工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中也是实施最早的,其数据最齐,具有可靠的工作基础,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档案,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台账。完善的社会保险档案,也是社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和统筹层次提高的创造必要条件。

4、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是提高统筹层次的必要条件。因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问题,各地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也互不相通,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档案,逐步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这也是为了提高统筹层次创造必要的条件,也是实现高效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五、结束语

保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以致整个社会保险工作的积极发展,强化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手段,切实保障国家、企业和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很有必要。作为社保部门,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建立健全职工养老保险档案,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做出更好地服务,并有力推动职工养老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振江.浅谈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创新[J].中国档案,2006,(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