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培训精选(九篇)

电子信息工程培训

第1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

开展教育干部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在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多年来,接受培训的大批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证明,培训是继续教育和提高校长素质的有力手段。但培训面积大、人数多、形式多样、人员调离与转岗、学校合并等原因也给培训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培训电子档案,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特点

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既有电子档案的共同特点,也有别于其他电子档案的特性。

1.共性

依赖性。电子档案的形成、存储、转移、输出等均须借助计算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才能够完成,一旦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档案就无从谈起。电子档案依赖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数字编码、硬件、软件、技术设备更新和安全加密等。

数字性。电子档案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人们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电子档案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所有的操作处理实质上都是数字信号的相互转化。

共享性。电子档案容易复制,便于传播,发达的网络技术平台能够实现电子档案资源的共享。

2.个性

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子档案产生之初,由于培训工作任务的突击性和时间安排的局限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训,同一时期可以有不同类别的培训,基本上不按照学期或者学年规划,具有任意性,电子档案的形成时间出现延迟,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具有分散性、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二是由于受载体寿命、保存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容易遭到损坏,从而影响到电子档案的安全。

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电子档案的归档整理过程中,是由教育干部培训类型的多样性和电子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具体体现在档案类型和档案形式上。根据培训形式,可分为常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各种专题培训、异地办班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等;根据培训学习方式,可分为学分制、脱产、半脱产等;根据培训目的,可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研修培训等;根据档案形式,可分为文件、培训方案、领导讲话、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讲义、科研课题、教学质量评估等。培训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目标不一,对象参差有别,直接造成电子培训档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立卷归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电子培训档案归档和检索的过程中。从办班开始到结束,每期培训都有一系列有序的组织实施过程,如确定办班意向、上报领导审批、制定培训方案、组织报名注册、组织课堂教学、资料录入、证书审批、证书发放等。在归档时需要广泛收集各个环节中的相关资料,经过精心的整理、组卷、编目,成为一套完整的培训档案,方便今后检索查询。

二、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分类

培训档案主要分为学员培训档案、培训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储备档案三个大类。

1.学员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档案是培训管理部门为受训者建立的体现受训者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培训项目的记录性文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职称、单位、参加培训的名称、培训日期、培训学时、培训机构、授课人、培训结果、培训费用等。

2.培训班管理档案

培训班管理档案是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过程性文件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建议书、培训项目评估报告,培训中心及外聘培训师资档案、培训证书打印发放和继续教育档案、培训业务定点联系机构档案等。

3.培训知识储备档案

培训知识储备档案是由培训管理部门负责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数据档案,主要包括以专业类别划分的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各种介质形态的培训书籍和讲义、培训实况影像记录光盘,另外还包括以发生时间为分段的同一培训课程的版本修订、知识补充与变更情况档案等。

三、建立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保存及开发利用是培训档案管理要面对的新课题。由于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是数字化, 文档处理需要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是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又是多样化,造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保存轻利用的现象。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档案保存的目的都是利用,存而不用只会失去档案的价值,造成档案的浪费。时代在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为适应校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必须建立培训电子档案。

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提高培训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相关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节约人力物力给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电子档案存储信息量大,便于归档整理和编目,有利于信息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培训对象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培训,方便各类人员的检索查阅,使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更加人性化、公开化和方便化。

1.收集整理归档

培训档案内容很多,从培训班前期准备时就应着手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归档和档案的电子化。自培训班筹办之日起就开始建立培训班档案和学员档案,培训班的档案包含培训班通知,培训班学员报名表,培训班实施方案,培训班教学讲义、提纲,培训班教材、课件、参考资料,培训班音像资料,培训班照片,领导讲话,学员名册,考勤表,研讨交流论文,研讨交流会议记录,考试试卷及成绩,教学效果测评表,培训班教学意见、建议表,教学质量评估资料,培训班总结,宣传报道等内容。

学员档案包含学员培训情况登记卡,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及考核成绩,考勤情况,班主任鉴定,培训机构意见,人事部门意见,学员考试成绩、参训学员花名册等。以班次为单位建档,凡属培训班档案的基本内容均逐项录入电子档案。

每期培训结束后,都要及时做好培训电子培训系统的电子报送工作,将培训的办班计划、课程表、校长培训审核表、学员成绩等报送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审批,待审批合格加盖省教育厅公章后及时做好计算机证书的打印及发放留档工作。

2.载体的管理

培训档案的载体主要是只读光盘、一次性可写光盘、可擦写光盘、磁带等。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归档后的培训电子文件需要集中存放,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三份,一份封存保管,一份供查阅使用,另一份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存储培训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上标明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等;归档的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存放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要远离强磁场,与有害气体隔离。

3.制度上如何规范

培训电子档案从形成、归档到开发利用,中间经过许多环节,培训的电子文件类型包括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多媒体文件,还有学员成绩数据库、学籍管理数据库等。将如此复杂、数量众多的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因此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归档工作有章可循。可根据《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结合各类培训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电子文件归档细则》《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文件,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4.人员的培训管理

《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努力探索干部培训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代化的成果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业务水平。

培训中心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大档案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注重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教育及职业引导,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上广泛的教学资源,结合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按需施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5.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

此外,培训部门要注意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培训部门要主动走出去,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横向联合,打破各个高校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培训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建立局域网、培训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网站等,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面对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干部培训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朱燕.“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视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隋春玲,刘晖,罗发奋.“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应凸显网络优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3]王伟平.试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J].科技档案,2004,(3).

[4]白莉,张莉英.论学校电子档案的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0,(3).

[5]屈秀红.成人教育培训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云南档案,2008,(5).

[6]梁秋英.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22).

第2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市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还比较低,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根据四年来公务员计算机培训的情况,**共有1200多名公务员,其中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这说明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提高**市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一、**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训

要使**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务员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必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在思想提高和具备应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使用好公务员。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领导干部、公务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培训,对于进一步提高公务员在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工作水平,推动电子政务顺利有序地发展,强化各级干部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重大。

(一)**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是指学习和掌握与电子政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与传统的公务员培养相比,**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务员培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培养的主要内容是电子政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培养内容具有特定性;二是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培养具有部门性。为了解决信息化人才匮乏这一关键性的制约问题,**市委、市政府及党校给与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于**年初成立**市行政学校,行政学校与市委党校实行一个领导班子、两块培训牌子,其主要职能就是为**的广大党员干部、公务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思想政治培训、信息化技能培训、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截至目前,**市委党校、行政学校培训人数已超过万余人次,其中接受了信息化技能培训的公务员人数约占15%。三是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培养具有多样性。为了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训工作力度,**市委党校、行政学校在市委、组织部的领导下,与市委、政府各部门紧密联系,加大培训力度,培训方式多样:第一是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信息化技能方面的培训;第二是在党校、行政学校的各类培训班上都开展了信息化技能培训,例如行政学校的公务员计算机培训班、党校乡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中青年后备干部理论培训班、南疆挂职干部培训班等主体班次以及其他单位委托办理的计算机培训班;第三是组织各类培训班学员利用单位、学校的公共网络自学电子政务方面的知识。

电子政务是一门系统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以应用为目的,是培养的基本特征;根据培训期间的抽样调查,**市70%——80%的公务员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电脑操作。但问及这些公务员的学习方式接受脱产培训的很少。目前90%的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许多公务员都拥有了便利的学习条件,有些公务员是在自学和同事指导下逐步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因此,从总体上看,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具有分散性、局部性、随机性的特点。

(二)**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制度、统一标准和培训大纲,统一订购高质量、实用的培训教材;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纳入党校、乡镇党校以及行政学校的教学计划,举办各个短期培训班,对公务员进行在岗培训,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相关培训;制定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等级考试制度,将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纳入公务员业务考核范畴。

(三)加强和改善公务员培训工作

针对以上公务员电子政务培养的特点和现状,本人认为有必要加强和改善公务员培养工作,为**市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公务员对信息化技能知识学习的思想认识,注重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培养。加大**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学习,提高公务员学习信息化技能的自觉性、主动性。为此,在每期培训班开班前都进行12个课时的学前教育,在课程安排上,安排相关的理论专题课,比如,现代科技应用、信息安全等课程,以此提高公务员对学习计算机信息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信息及信息网络已成为现代政府的神经系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培养,使他们强烈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力量”。当公务员认识到信息在现代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价值和作用时,他们就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将信息适时地转化为社会财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2、加强对公务员信息能力的培训。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伴随着政府信息化的推进,我国现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代之以一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全新管理模式。因此,**市委党校、行政学校在公务员培训中开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具体安排了如下培训内容:Internet网络基础知识、网络资源的搜索、网络信息的处理和加工、网络信息的传输、网络的协同办公等,培养他们熟练应用、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赋予他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进行现代管理、提供全新服务、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3、加强公务员信息道德的培训。在信息化的电子政府中,公务员既是信息生产者、加工者,又是信息传播者、使用者,他们是否严格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是否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保守商业秘密、维护信息安全等都事关政府的正常运行,事关社会的安定,因此只有强化公务员的信息道德教育,使信息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信息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严格自律、自觉践行信息道德义务,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保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使用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合理使用。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应紧紧抓住公务员的招、选、用、留等关键环节,精心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各种人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激励鞭策公务员队伍中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用贤任能的原则,不唯上,不唯亲,不唯顺,不唯全。要不唯文凭论水平,不唯年龄看本领,不唯资历看实绩。要以德举贤,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知人善任,大胆选拔和启用素质高、政绩突出、群众满意、有管理能力、有发展潜力的杰出人才。特别是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人才要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来,让中青年人才担重任,挑大梁,增才干,出成果,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第3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三位一体”;电子书包;信息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205-02

作者简介:高金枝(1986-),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刘力(1953-),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

1电子书包教学现状

(1)国外现状。

2000年初,新加坡教育部门就开始在一些中小学校推广“电子书包”,新加坡是最早试行“电子书包”的国家。2001年4月,马来西亚教育部在吉隆坡及其周边地区200所中小学试验性推广电子书包,登嘉楼州政府也将开始向州内324所小学的2.5万名五年级学生免费提供电子课本,以此取代现有的纸质课本。2003年,香港有10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的试验,开始向全港1 000多所中小学推广。2009年6月,美国加州计划分阶段让州立的各级学校舍弃传统纸质课本,转而让学生使用电子书包。韩国也在2012年让学生放弃纸制书本,以电子书包取而代之。

(2)国内现状。

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市20所学校内率先进行试用。2002年,台湾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同时展开了数字化的科技计划,成立了电子书包发展促进会并推广电子书包的教学实际应用,先后有大批的中小学校陆续加入电子书包试行行列。2003年,香港10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开始向全港千余所小学正式推广。同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开始使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

2010年,宁波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开始试行“电子书包”教学计划。2012年4月,唐山荆各庄小学用电子书包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经过两年的电子书包实验,教师和学生同时得到提升,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改革。2012年12月,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云技术班”正式开课。

2013年4月,福田区教育局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等活动,实施全区中小学WiFi全覆盖,将使用“电子书包”的试点学校增至18所。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电子书包教学的实验,像上海、北京、南京、深圳等城市的许多学校都在使用电子书包教学,还有很多城市在实验阶段。电子书包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若想有效地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必须的。

2基于电子书包教学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基于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学中要实现教师端与学生端的有效连接以及与外部网络的连接,还需要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电子白板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开发和创造教学资源。以下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分为硬件使用能力和软件使用能力两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1)硬件使用能力。

利用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电脑、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教学过程中电子书包作为教材和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工具,电子书包承载了各学科知识、练习题库以及工具书等数字化教学资料,教师必须能够使用电子书包的各个功能,来辅助上课、布置作业、检查作业以及与家长沟通。教师需要培训的是电子书包的使用技术,以及能够支撑电子书包教学的其它信息技术能力。

(2)软件使用能力。

电子书包教学是借助电子书包应用其承载的一些教学软件来实现新形式的教学,电子书包教学软件分教学环境软件如电子教室系统、辅助教学软件如PowerPoint、电子词典以及教学游戏软件如拼音打字练习等软件。

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上课时必须使用这些软件,若想有效实施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应用电子教学软件,并且在网络中能够找寻适合教学的软件。

(3)资源开发。

教师若想自如使用电子书包教学,必须熟练应用这些软件。教师在使用之前必须要有计划地接受培训。教师不但要能够应用这些教学软件,还要能够进行资源开发,以及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利用。

3“三位一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将高校与实验学校联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具体化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3.1“三位一体”模式结构

“三位一体”团队模式,即以高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接受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三位一体的培训梯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由高校教师带领、研究生培训、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配合共同完成。

(1)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根据调查访谈情况及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制定分层教学方案。分别设置初级班和提高班,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始实施“三位一体”团队培训。

高校教师是整个培训团队的灵魂人物,领导从前期的调研到培训的具体实施,带领团队其他人员展开工作。

(2)研究生。

研究生主要是指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或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在校研究生。在高校教师的指导和领导下,研究生主要负责培训前期的调研分析和“三位一体”培训模式中的具体培训工作,并负责对教师的练习进行指导。

研究生是“三位一体”培训团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配合团队任务进行培训工作。

(3)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指被培训学校负责信息技术教学及设备管理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多变,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科课程的设计者和教授者,同时还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者,新设备与新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者。信息技术教师在“三位一体”新模式中,还是教师课件制作和开发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不但要起到带头作用,还要帮助其他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多媒体化,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3.2“三位一体”模式特点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是一个互利互惠的高校与基层学校交流的形式。既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又能够为高校研究团队提供研究的环境。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了解一线电子书包的教学环境,有针对性地在观察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研究具体化、实际化。

(1)针对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具有针对性,体现在对学校的针对性和对教师的针对性。对于学校,团队会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安排培训内容。对于教师,团队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会根据培训学校的教师的实际水平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的种类有很多,以往信息技术的培训之所以形式大于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是根据培训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目的是使培训效果更加有效。

(2)实时有效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的有效性体现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除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过程中还有相应的练习。培训过程中,高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校信息技术教师具体指导教师的练习情况,以达到有效培训的目的,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培训内容。

“三位一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区别于其他形式,就在于团队的构建和培训的切实有效。培训团队打破了以同样的培训内容培训所有教师的形式,“三位一体”培训团队先对教师们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分析情况,再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配合练习,以达到最有效的结果。

(3)可持续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具有可持续性。高校与培训学校的合作是可持续性的,培训往往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目的,团队根据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培训期间的接受情况,制定下一步的培训方案。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数字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对所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不可能面面俱到,进行可持续性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高校和培训学校建立的合作关系,不但能够使高校建立实验基地,还能使学校获得信息技术培训,这即是“三位一体”培训模式的互利且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4培训效果

根据接受培训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具体、实时的培训内容能让一线教师切实应用在教学工作中。在“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中,经过教师的具体培训指导,培训效果相当好。同时,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进一步网络指导和答疑,甚至再培训。

模式实施的建议是希望学校教师能够真实地提供前期调查的数据,以及反馈出教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以实现预期培训成果的有效实施。

另外,希望“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能够为其它地区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供借鉴,并逐渐构建和营造一种培训文化。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向晋榜.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

第4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因此探索“电子设计综合实训”的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意识人才,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尤为重要。电子设计综合实训是以工艺性和实践性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它是指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于“工程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训练。[1]其目的是要求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电子设计综合实训的现状

教育部信息与电子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四种技能要求是:(1)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与应用以及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与电路测试的能力;(2)综合运用电路知识进行电路设计与实验的能力;(3)利用系统环境CAD分析与设计的能力;(4)利用虚拟仪器的能力,[2]基于以上的四种要求,目前大部分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在学生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重点放大第一项上,也就是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常识,熟悉仪器仪表的使用,通过手工焊接练习,学会组装一个“简单的电子系统”,如万用表、稳压电源、超外差收音机等。这种传统的训练模式内容单一,手段落后,主要是以工艺性和实践性为主,极大的限制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

三、电子设计综合训练改革与实践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计综合实训”的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教育部四种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和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电子设计综合训练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初步构建了“一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在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一主线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个层次。并且完善了“电子设计综合实训”培养计划,拟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目标和综合实训的教学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面向社会和生产实际,其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原有硬件条件基础上,对实践教学必修内容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实训内容上设立了三个必修模块,即印刷线路板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电子工艺装配等内容,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内容分为“必选模块”与“自选模块”,对于“必选模块”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来选择实训内容。在必选模块的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目的是满足参加“电子竞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自行确定电子设计实训方案,在设计中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对“电子小系统”的设计。这种把“必选”与“自选”内容结合起来,引入模块化和层次化的教学理念,可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

四、构建电子设计综合实训评价体系

构建电子设计综合实训评价体系是对学生整个实训效果的检验,是整个实训过程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对学生的实训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其主要考核内容是:开题报告(前言、序言)5%、方案设计5%、电路图设计5%、软件设计10%、电路仿真过程10%、印刷板设计10%、印刷板制作10%、元器件检测5%、装配工艺5%、通电前检测5%、通电静态调测5%、通电动态调试5%、整机调测5%、故障分析维修5%、综合实验报告10%。同时在电子设计综合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加强各环节的指导工作[11]。

五、结束语

第5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同志们:

今天,第一期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班正式开班了。首先,让我代表县委向培训班的开班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培训班是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省、市组织人事部门《关于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的通知》要求举办的,目的就是,“让机关干部先学一步,先接受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县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我县党群部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搞好这次培训,对于构建“高效、务实、清廉”的新型社会,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引发一场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并极大地推动着人们的观念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务信息化、电子化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我县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电子政务应用、管理水平,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必须看到,掌握信息技能是适应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引起了一场伟大的“信息革命”,使人类大步向“信息时代”迈进。作为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神经中枢,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党群机关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并有效管理来自各个领域的大量信息资源,就无法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警,就无法及早发现、应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延误行政决策的最佳时机,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损失。因此,提高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应用和管理水平,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干部的素质教育问题,更应当看到,这是一个牵动全局、影响深远的战略问题。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党群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就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信息技能。

其次,必须看到,掌握信息技能是实现管理方式更新的重要途径。更新管理方式,是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与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形成高效、优质、廉洁、透明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流程,这正是我们国家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同步推进的根本原因。科学利用政务信息化这一工具,有助于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保障职能到位、推动办事公开,有助于部门工作方式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党群机关领导干部是我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担负着规划、组织和指挥我县经济建设的重要责任,其水平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其能力决定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因此,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适应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第三,必须看到,实施电子政务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互联网、网上办公、网上交易在各种领域已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优越性。适应形势发展、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只有提高全体干部的信息化水平,电子政务才能快速有效的推行,也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我们的干部才不会落伍,不会掉队。这次培训,就是要使广大干部在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了解电子政务的内涵、特点和主要应用形式,明确实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帮助大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建设经济强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二、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务必使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取得实效

为了使这次培训收到良好效果,真正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借此机会,我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次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与考试工作,县委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并责令县委组织部和花园中学选派专人负责,不培训的坚决不能发培训上岗证。此次培训班共举办两期,涉及人员多、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密切配合,支持班主任和老师的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要珍惜机遇。当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信访稳定等工作都非常繁重。但组织上仍然安排大家集中5天时间专门学习微机操作,这样的机会可以说非常难得!希望大家要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把这次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作为一次学知识、长本领、强自身、提素质的大好时机,增强自觉意识,切实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三是要学有所获。这次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使大家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正确使用计算机;掌握应用软件安装的驱动与登陆互联网的方法步骤;掌握局域网和办公软件的应用,这些都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培训结束后,省信息化培训中心将统一出题,在网上进行考试,计算机自动评分,考试合格的,省里统一颁发证书。因此,大家一定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学而不厌的精神,潜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实践,互帮互教,互学互惠,真正达到学有所获,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6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84-02

我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已逐步走向科技创新的新模式,而电子信息工程正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电子信息工程以其快速的创新优势占据了科技创新的大部分份额。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电子信息控制以及处理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子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电子设备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这些方面都紧密关系到现代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当电脑、智能手机、车载导航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和电子信息技术已息息相关了。正因为这种关系电子信息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变得稀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适应不了现代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的变化,只有建立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缓解当前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将从构建新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意义、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来综合研究分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 构建新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已不再适用现代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几乎涉及现代各大行业。为了适应对于电子信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的需求,不少高校都已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些高校刚刚起步,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相对缺乏,虽然培养了不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工程行业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到的手机、电视、电脑等,这些东西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电子信息工程行业涉及非常全面,基本上占据了电子行业的全部份额。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不具备创新型能力,这样使得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现今社会中没有过多的创新精神,而是机械的沿用以往的技术。但是电子信息行业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有一项新的电子信息技术诞生,所以沿用旧技术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同志曾说过,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且人才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解决了社会上对于这类人才的稀缺情况,而且也落实了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只有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得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变得日益成熟,并适应未来更具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

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主要是为其所对口的职业培养专业人才,这种专业人才首先是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其次是具备多种电子信息技术的操纵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术和创新能力。其培养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电子设备及电子系统的研发生产、调试维护、技改以及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2.1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紧密联系专家,依照社会上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要求来制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要使课程符合社会实情,并且按照社会的发展来及时修改课程教材,保证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有用之才。关于人才建设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人文素质方面,要使得其有基本的职业素质;(2)基础能力方面,要对其进行关于电子信息有关的课程教学;(3)岗位能力方面,要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解决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技术问题;(4)拓展能力方面,即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拥有对电子信息方面的创新精神,能对电子信息工程方面提出新的技术创新。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学习,可以使得参与培养的学员能具有解决并维护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技术问题,并且能够利用综合知识在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研究出新的技术。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撰写

对于人才培养的教材要与时俱进,不要持续沿用老教材。新教材的编写应该由各专家学者根据最新的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发展近况来综合编写,要符合社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要求,要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以及职业需要。在新教材的编写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了解社会需求,还要分析教材编写的任务、课程的结构,最后确定教材的设计标准。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以及中期的分析论证,新教材要紧密联系实际并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新技术提出新的展望,要做到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2.3 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好的教师,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聘请优秀的教师。而且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和企业合作,做到学习期间能够挂职锻炼,最好能够出国留学或者在高校实验室进修,这样便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锻炼。在选择优秀教学团队时要培养专业带头人,即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具有前沿知识并且创新精神强、经验丰富的学生挑选出来予以重点培养,例如安排长时间实习锻炼以及高等教育机构见习或者留学培训,这将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知识见闻。同时,还要将优秀教师派送到各高校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培训,只有拥有好的教师才能将学生教育的更好。

2.4 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本来就是适应社会对电子设备的高需求,所以培养新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要紧密联系企业。在企业的建设中要形成电子信息技术的特色,即做成校企合作的基地。学校要有自己的研究仪器并能做相关研究,而企业则是利用其优良的设备以及充足的经费来使得学生更好地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企业又将新技术开发成为新产品,这样便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主要是将电子信息技术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相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主要是学校及企业,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做实践,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技术运用于实践中,不仅可以完善新技术还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使得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更新更加迅速。

3.1 校企合作

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商富士康科技集团与不少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都有合作关系,这种工学结合的模式将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其动手操作能力,无疑使得学生更加优秀。

3.2 强化学习,提高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以及替岗实训。首先学校要通过基本型实训来锻炼学生正规正确的操作方式以及培养严谨的研究态度,完成基本型实习之后要进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即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来模拟现实工作实景,最后让学生去企业顶替工人来实际学习,即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产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行业是一门朝阳产业,建立一个新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及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东红,何利娟.构建新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电脑,2012(05).

[2] 王皑.基于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流程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2(06).

[3] 韩建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第7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办公自动化、信息化进程是今年县上确定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县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政府网站已开始运行,视频会议系统已进入调试阶段,OA办公自动化平台也已建起,开展电子政务培训迫在眉睫。按照县上的统一部署,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总体分三期进行,首期主要培训县级几套班子办公室机关工作人员,二期主要培训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三期主要培训县级部门工作人员。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首期电子政务培训班,这标志着我县电子政务培训计划已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首期电子政务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向精心准备培训工作的电信部门和授课技术人员及提供培训场地的洛南中学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增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辛勤努力下,尽管我县电子政务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没有建立公共平台和联网,乡镇、部门公文流转无法实现,已建成的软、硬件设施基本处于睡眠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县乡党政机关、部门大多数同志对电子政务建设一知半解,对OA办公自动化系统更是知之甚少,如不开展培训,不熟练掌握电子政务操作技能,我们建成的软、硬件设施就会成为摆设,电子政务建设就无法推进。因此,大家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重要性,充分认识搞好电子政务培训的紧迫性,增强加快办公自动化的责任感,认真搞好这次培训,务必学好知识,学会技能,推动工作。

必须看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办事透明度,对于党政部门建立廉洁高效的工作机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公自动化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进以流转电子文件为主的办公自动化和以交流电子信息为主的电子政务。适应时展潮流,在全县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势在必行。二是科学管理、依法行政的必须趋势。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和信息资源共享,进而促进行政管理上的创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管理的能力及政府效能。利用办公自动化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促进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三是提高办事效率、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以后,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服务等,使我们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实现办公自动化以后,拟稿、审阅、修改都在网上进行,各类文件、简报都通过网络电子版,既提高了效率,又大大减少了纸张的消耗和印刷、邮递成本,各级、各部门联系工作,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减少通讯费用,这些都可以节约大量的办公经费和资源。对此,希望大家深刻认识,认真把握,切实学会学通学精,以实际行动推进政务建设。

二、加快步伐,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县委、县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副科级建制的电子政务中心,负责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那么如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这就要靠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联动,要靠在座大家的学习和努力。为此,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转变思想,增强信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关键不在硬件设备上,也不在软件技术上,关键在人的思想上。办公自动化系统虽然功能比较齐全,但操作并不复杂,只要肯学肯用,稍加培训,就可以掌握。大家要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形势,明确推进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目的意义,增强推进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信心。

二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关键在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希望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带头推进、带头学习、带头应用,当好信息技术的应用者、倡导者、传播者。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是本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本地、本部门、本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

三要精心培训,认真学习。电子政务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是一门应用学科。电子政务能否顺利推进,办公自动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大家的学习和努力,因此,希望讲授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的各位老师精心准备,精心授课,深入浅出地讲授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使大家都能够听得懂,学得会,会应用;希望参加培训的全体同志,珍惜学习机会,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学习培训内容,力争学有所长、学有所获,争当行家里手,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做贡献。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办、人武部办的领导秘书、政务秘书以及参与政务工作的同志必须学会学通学精,这要作为一种硬指标,严要求,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务必在短时间内真正学会技术,学会应用,指导工作。同时,县级几套班子办公室要确定学习骨干,这次培训后,这些骨干就是本系统的技术指导,要负责本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办公自动化方面的一般问题的处理和其他同志的培训。领导秘书要负责县级领导的培训指导,力求使县级领导学会应用。

三、精心组织,确保电子政务培训达到预期效果

举办电子政务培训班,既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迫切要求,又是县委、县政府部署安排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家一定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虚心好学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学习培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一要加强领导。县级几套班子办公室要切实把电子政务培训工作作为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加强对这次培训的组织领导,要合理安排单位工作,确保培训人数,确保参加培训的同志能够安心、专心学习培训。如无特殊原因,班子成员要全部参与,带头学习;各大办公室确定的培训人员必须参加,认真学习。这次培训结束后,各大办公室要组织培训骨干,在本系统迅速掀起全员学习、普级电子政务知识的热潮,力求使人人都会学习应用。

二要严肃纪律。考虑到办公室工作比较忙,日常上班时间抽不开身,这期培训安排在双休日,因此,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两天的学习机会,必须按时参加培训,遵守培训纪律,保持培训课堂安静。决不能迟到、早退、更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请各大办公室自觉检查培训人数,对于不遵守培训纪律,不认真学习的要严肃批评。

第8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本文基于对现阶段普通高校中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揭示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来体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意义。从新开课建设对本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高水平的优秀教学效果的影响突显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实施的作用。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意义;作用

在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近20年的建设与执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日趋成熟。随着电子信息新技术和半导体新产品的出现,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1,2]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建设[3-5]和课程建设[6-8],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从2012年开始至今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开设了多门新开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突出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意义

(一)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现阶段,因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已成为大部分理科考生的首选专业。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突出专业特色,曾对该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各方面进行了多次不同程度的修改,添加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和相近专业课程,如计算机、通信、电气、自动控制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而不专的现象,专业学习迷茫,不能突出专业特色,不能把握专业重点和核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为了适应技术更新和发展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和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了特别彰显本专业特色,并辐射其他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从而带动其它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学科群建设。

(二)有利于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是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和实践能力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创新是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上的能力。因此,大力发展这些技能不仅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和创造必要的实验课程,还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自主教育,这是创新意识和培训团队合作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的途径。首先,我们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它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把电子工艺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环节加入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在电子工艺实践中,学生在了解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对安装和调试电子设备的能力训练。在EDA和ASIC电路设计中,通过熟练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设计与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设计中,则对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上教学内容是整个大学四年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并辅以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高频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开设了《射频技术》及实验,将所学的专业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和通信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及运用。其次,加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安排在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主题,使用电子CAD工具独立完成设计。信号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给定的信号采样策略和信号采集系统,并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对信号的分析和处理,这一环节注重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集成是在电子电路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训练进行了两个链接后,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全面的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测试。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工作,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单位的工作,毕业设计的主题多是结合单位工作内容并决定,也有一部分是基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或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改革的一部分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基本能力,在大三下学期,特开设了《电子设计竞赛基础》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提高学生制作电子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强化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大学教育中,需要体现和落实到每一教学环节上。针对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把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设计类似的组织形式运用到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来,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由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整个过程,提交设计原型和设计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的整体思想,技术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分工与合作,在毕业设计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的培训和考试。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作用

首先,高校教学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建设,包括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之一。根据多年的新开课程建设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建设涉及到相关课程教学及其相关链接的方方面面,是许多因素的集合,包括教师、条件、效果等等,这些工作通常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会遇到。因而有效解决这些环节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链接的建设,如能使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内容更新、改进课程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影响,使其标准化和科学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电子信息工程的新课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甚至是已建成的高质量课程也面临更新与发展。在教材建设,例如,一部成熟的教材在内容方面,虽然相对稳定,但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知识的滞后性,所以改革旧的内容,补充成熟的技术前沿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建设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条件建设,几年不发展,不变换,将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对高校来说,课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高低。高校是通过实施教学计划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是构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须常抓不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最终目标是如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旦违背了这条规律,就相当于违背了高校的根本任务,也就意味着改革失败。所以,高校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一切改革应顺应其自身规律,围绕教学改革来进行。新开课程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教学改革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但教学改革的核心不会变,即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也是新开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高校的技术要求较高。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本质,因此,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投资渠道。长期以来,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有限资源和实现高效益教育目标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不足与创新素质课程的矛盾。二是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如何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浪费,是教育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理论提出后,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与本专业内的相关事情分清主次,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找到了该专业合理的投资渠道,即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物力,优化投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上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具有远见卓识。许多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建设是分期分批进行,尤其在重点课程的高级人才引进、教学设备更新、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可以创造出该专业高水平的教学成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内涵清晰、投资明确,使其相比于其它课程来说有更清晰的方向、更严格的组织、更多有利的条件、更高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且容易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对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开设的课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掌握新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特别是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如春,沈永增,贾立新.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1(101):150-152.

[2]李国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戏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4(3):30-33.

[3]谢勇,胡学龙,蔡钧,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20-22.

[4]郭宝增.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等理科教,2011,5(99):133-137.

[5]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28-30.

[6]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0.

[7]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第9篇:电子信息工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培(1962-),男,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教授;何春莲(1984-),女,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助教。(云南 蒙自 66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云教高(2009)77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62-02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再到十七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是我国的发展战略。

红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了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2009年,建立了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我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创新试验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培养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地位

在信息工业化融合模式下,人才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本行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1],着力于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在实践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将实践教学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平行地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次对红河州相关企业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学计划修订中构建了电气工程的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校内实训、实践创新训练,校外实践平台拓展训练三大模块,从信息素养技能培养、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四个层面,形成由单一到综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可以用图1来表示。

1.课程实验教学训练

实践教学是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增加计算机类选修课程内容,依托学校信息化环境,开设网络课程,逐步对整个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以基础性试验、应用型试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验教学训练体系。通过电子信息实验中心模块加强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通过计算机类实验中心加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设置VISIO、PROTEL、EDSA、MATLAB、AUTOCAD等电气工程专业软件练习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电路、电子线路、电气控制线路等电气工程领域的绘图及模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通过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加强综合实验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使其具备科技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实验能力和基本素质。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3~4周的时间独立完成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型的课程作业。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和运用仿真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

毕业设计选题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设计完成,选题内容与生产、科研和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将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到学校,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学校共同研究开发,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建模,转化成工业产品,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校内实训、实践创新实验训练

(1)建立了高级电工维修实训中心。围绕专业特点安排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内容,如:将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电气控制柜的制作、安装和调试,电路板的焊接,PLC系统的软硬件调试作为学生实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各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完成了作为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有关基本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工程设计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此外,为了配合实践教学,在生产实习中开发制作了物流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流程,使学生更充分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区通过整合工学院各相关学科方向的资源,创建了符合现代工程训练要求且具有鲜明电力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共规划了9个主体实验室,目前已经按规划完成了过程自动化及虚拟实验室、电机及拖动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PLC控制技术实验室、电子信息中心(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等6个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其余工控软件实验室、配网自动化实验室、工业运动控制、柔性制造、物流(中心)实验室等正在建设中。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模拟的工程实践环境中,针对发、输、配、用电系统及相关基础技术对学生进行高度综合的工程技术训练,使学生在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3)跨专业综合开放性实验。跨专业的综合开放性实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余的学习研究中。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4],我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对实验模式进行改革,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将部分基础实验室列为开放实验室,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实验内容方向。开放实验室面向实验区的全体学生,只要学生本人有一定的想法和构思,都可以与实验室老师联系获得指导,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案和调试工作。这种实验模式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4)开展丰富的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专业资格认证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了解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校外实践平台拓展训练

立足红河州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发展的这一大环境,实验区加强与地方骨干企业联合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实验区已经与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屯采选厂、红河钢铁有限公司、蒙自矿冶公司铟锌冶炼厂、个旧振兴冶炼厂等建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协议。学校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全程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专业见习1周、金工实习3周、专业实习6周、生产实习3周,每年实习前,把实纲发过去,与校外实践基地负责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实习内容和安排。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根据实纲的要求安排好现场上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熟练工程师),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一些热门技术的培训。无论是集中安排的校外实习还是根据一些课程的需要分散安排的专业见习,对本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而对学生来说,能面对面地熟悉各种电气设备,增进对电气工程技术具体应用的了解,更深入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5]。因此应尽可能地增强校外实习实训的效果,除做好安排外还要加强师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

三、结论

在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要不断实践、反思,通过借鉴国内其他专业两化融合的人才培养经验,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吸纳和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构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教学实践理念、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校外实践拓展平台训练、校内实训实践创新训练、产学研教育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应用,不断反思,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明,梁旭,董长宏,等.基于“两化融合”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1).

[2]赵巧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3]肖根福,肖冠云.欠发达地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