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精选(九篇)

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

第1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微课;培育模式;三分融合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2-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各级政府与各高等院校都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并采用集中面授、田间指导、基地示范、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积极采用远程广播、网络教育等新型传输手段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3]。这些有益的实践为农民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获取市场信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受时空局限,有效覆盖不足、传播速度慢并且缺乏视觉直接感观,给农民带来的培训获得感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要,新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迫在眉睫[4-5]。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正深度渗透农业科技领域,现代教育手段与方式逐步引入新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成为农民教育一种新模式、新趋势。马池珠等(2016)探讨引入Moodle平台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取得了积极成果[6];郭小粉等(2015)基于智能手机设计新型农民教育平台,并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教育培训[7];胡建平(2014)依托ZLMS平台设计了农民混合培训模式,对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以及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具有显著作用等[8]。受以上学者启发,笔者针对农民学习的时间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目的务实化的特点,尝试利用微课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等优势,将微课资源整合成体系以图克服农民教育培训中时间与地点局限,成本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将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满足农民对多样农业科技知识需求,最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试点工作,颇具成效。但同时在培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局限,职业意识不强,参训热情不足,思维成定式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历史潮流的发展中,几经更迭,古语“士农工商”体现了农业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农业大国也是中国的一大标志,因此,农民培育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但是,现在大部分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思想在农民心中也已经根深蒂固,“不培训也能干活”的想法大有人在,缺乏变革精神与竞争意识。农民是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这种思维定式观念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参训热情不足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培训师资匮乏,配套政策滞后,落地实施混乱,工学成禁锢

目前培训的教师大部分从农业院校、农业系统临时抽调,缺少专职专业的农业培训教师,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培训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付,资金到位缓慢,需要由培训主办单位自己垫付教师经费或是学员自己垫付。部分民办培训单位为了追求效益对培训教师的资格缺乏制约,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国家战略级政策,全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虽然目标一致,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涉及部门太多。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致使各地的培育工作缺少统筹安排,职责分散,资源分散,评价标准不一,加上农民工学矛盾突出,导致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落地实施混乱。

(三)项目缺乏创新,内容过于理论,时间安排紧促,学用成困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细分,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新产业新要求需要由新项目新形式来支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培训中农民的时间冲突问题。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安排过于理论化,偏向于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的培训与提高,却忽略了农民自身实际需要与内部素质相分离的状况,导致新型农民培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同时,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满足,培训时间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缺乏连贯性、实用性、时效性,理论多、实践少,学用困境也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推进缓慢。

二、运用微课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深远、目标明确,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路径探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针对问题创新培育方式。随着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成为学习中一种有效载体。利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具有新颖性,提升农民认知水平,打破思维定式

微课教学形式主要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辅助动画、音频、文本、讲义等作为教学工具。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新兴教学方式,微课在教育界迅速走红并得到应用。运用微课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形式新颖,并且既能够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平台、新课堂、新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够从文化、科技、道德、法律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国家素质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打破一定要进学堂学习的传统思维定式。推动农民自主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农村发展。

(二)教学时间具有伸缩性,激发农民学习热情,冲破工学禁锢

微课教学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之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核心仍是课程,包涵教案、课件、习题、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传统课程以45分钟课堂为主,网络课程大都在30-45分钟。农民学习基础差、精力有限、学习进度慢,微课教学时间的伸缩性,不仅很好的契合了农民学习精力集中时间,可以解决传统培训模式的时空限制,同时微课制作简单、人人可参与又可以补充现代化教育的不足与空白,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而且一般微课程涵盖知识点单一,符合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微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会因学习而耽误了农活,冲破了工学禁锢。

(三)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直面农民问题需求,突破学用困境

微课教学内容具有可扩展性、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围绕单一知识点展开,教学环节充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职能齐进。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内容灵活,能够随时随地制作、更新、上传,并且可以全民参与。在农民学习的过程中直面农民的问题需求,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课可以长期保留,能够现学现用,突破学用困境。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建设

(一)建设原则

运用微课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一种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的新兴教学方式,若微课资源知识点孤立不成体系,内容之间缺少衔接,将导致微课教学难以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过程。微课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成本浪费。因此,运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构建合理实用的微课体系,结合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微课的特点进行体系的建设,满足以下五个原则:

1.适农性原则:教学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学习能力,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2.全面性原则:内容涵盖理论与实践,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体现培育过程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3.系统性原则:体系设计紧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将培育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分段设计,达到三分融合的系统性设计。

4.动态性原则:体系具有动态性与拓展性,在时空上、内容上能够进行动态实时更新。满足农民多样性的分工需求,不断的完善体系。

5.标准性原则:微课设计与制作要具有示范性与标准性。在教学设计、时长、内容、视频音频格式、字幕等方面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来设计制作。

(二)微课体系构建

为了让农民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有必要将庞大的微课群建设成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9-10]。按照适农性、全面性、系统性、动态性与标准性的原则,依据国家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要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的层次与目标相对应[11-12]。如图1所示。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按照培育分层,专题分类,知识点分段的系统设计思想进行建设。由一系列的知识点分段构成一个专题,又由一系列的专题分类构成一个培育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整个体系就像图书馆的架子一样,第一层是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微课,专题可分类为:文化、科技、道德、法律、心理、身体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提升教育微课,专题分类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专题等。第三层是职业价值体现教育微课,专题分为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等。同时在专题分类中将同一专题的各个知识点分段衔接。运用微课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使培育目标更明确、知识结构更完整、资源整合更充分,有利于使散乱无章的微课向有序化、模块化、专业化发展。

(三)微课体系资源的运用:以棉花生产为例

运用微课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微课体系资源的建设要围绕实际教学来构建。以现代棉花生产为例,运用微课资源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体应包括:前期调研、资源建设、培训教学、效果评价四个阶段。

1.前期调研。前期调研主要目的是根据农民棉花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育方案,将培育对象细分化、培育目标明确化、培训内容具体化。如棉农培育重点对象是面向从事棉花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扩大承包棉花生产经营的承包户、有志从事棉花生产务农创业的农民工等。棉农培育内容是具备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的生产技能,能从事棉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具体包括:棉花生产技术、棉花质量安全技术、农场经营管理素质等。

2.资源建设。资源建设重点解决棉花生产系列微课程的知识完整性与内容实践性。棉花生产属于:专业技能提升层――生产经营型――棉花生产类。现代棉花生产经营技能知识点可以概括为:棉花经营计划与准备、棉花良种繁育、棉花育苗和苗床管理、棉花整地与栽插、棉花大田生长期管理、棉花收获与贮藏、棉花效益分析与增收增效七个片段。每一个知识点分段都要制作一个微课程。譬如棉花生产整地与栽插微课的制作,设计制作标准可以参照全国多媒体微课程制作标准来进行。内容涉及垄作规格与施肥技术;栽插密度与栽插方法;地膜覆盖技术;地下害虫与杂草防治。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时长约为15分钟,可以让农民了解当地整地的质量标准,掌握垄作高产的技术,掌握抗旱栽插方法,掌握地膜覆盖技术,掌握应对害虫与杂草的防治措施等。棉花生产在培育微课体系中的定位如表1所示。

3.培训教学。培训教学主要是运用微课资源体系进行职业棉农的教育培训,让农民自己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同时依托农村农业信息化平台的远程呼叫、双向视频等功能实现培训讲师与农民学员的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4.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估微课体系资源对培育对象的实际结果评估。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要求,采用简单方便、真实有效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棉花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生产水平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棉花生产培育对象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达到国家认定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四、运用微课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平台建设

如何将微课运用到我国的教育中还处在摸索学习阶段,目前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大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运用微课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首先要从整体设计微课网络平台。建设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的综合型学习平台,从素质目标、技能目标、学历目标等多维度学习环境来建设操作简单、层次清晰的网络平台。同时要能够实现导航、个人学习记录、信息推送、资料下载、师生互动、学员交流等功能。

(二)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资源开发

微课资源建设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顶层设计,要成体系成规模。微课本身知识碎片化,要改变微课资源离散化、单独化的现状。要按照整门课程或者完整专题的方向去创建与设计微课资源,要将课程内容化零为整,成模块、成专题、成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图、体系图等方式使知识点既能相互独立又能有机联系成章节。使农民学习更具计划性和系统性,能够完成课程或主题知识的自主组建。

(三)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推广应用

运用微课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善于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推广宣传,以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以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媒介为载体,以微课设计制作为契机,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微课网络平台与手机智能平台。同时要借助媒体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推动高校教师与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微课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大众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2]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59,63.

[3]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4]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5]沈红梅,霍有光,张国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J].现代经济探讨,2014(1):65-69.

[6]马池珠,王宏,秦路.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模式的实验验证及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0-56.

[7]郭小粉,李磊,李敏.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新型农民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湖北农业科学,2015(7):1734-1738.

[8]胡建平.基于微课的新型农民混合培训模式研究与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14(9):124-127.

[9]李沛智.基于知识网络的个性化微课教学系统建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赵竞,郭磊,鞠盈盈.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6):53-56.

第2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微课;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专业发展

1微课提出的概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喜欢以一种简短精炼的方式获取知识,而微课正以这样的特点冲击着传统教育,简短、精炼、突出知识点的教育新模式,在在线教育领域喧起了一片浪潮。此外,知识点的系统化、区域资源建设规模化已成为微课发展和努力的方向,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在线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深度结合,幼儿教师的培训以微课为契机,研发幼师微课培训资源,基于资源共享的微课网络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带动周边农村幼儿教师远程培训“一带一路”的发展模式。在国外,人们对微课准确界定还在不断的探讨之中。最初提出微课的是来自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他提出了60秒课程[1],随后来自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提出在极短时间内怎样快速精炼的掌握核心概念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2]。2006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微课教育的网站,该网站以提供在线学习、进度跟踪等服务、全新的授课模式,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关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正式演变成微课程,2008年来自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提出微课程的制作分为五大步骤:找出核心概念;极短时间内解释和提出核心概念背景核;录制视频1-3分钟;设计课后任务;上传课程到管理系统[3]。目前国外微课做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可汗学院及TED-Ed,且涵盖很多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微课配套资源也相当的丰富。在我国,首次提出微课的研究员胡铁生指出,微课不仅是一种视频课程,还承载了学科知识点构建新型的网络课程教育资源[4]。目前,各大网站也在纷纷加入微课的制作团队中。其中,中国微课网、凤凰微课、浙江微课网和微课网是做的相对比较好的微课平台。面对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中小学生,这些微课平台主要形式是优质课程的评比,老师对其借鉴、学习。在国内的微课平台,专门针对幼师培训的课程还没有出现,基于当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就幼儿园培训成本的考虑,运用微课培训的模式无疑会缓解农村幼儿园的经济压力。

2微课应用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可行性

2.1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存在诸多问题,依据张云亮等人对649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培训形式单一,以集体培训为主;缺乏明确的培训制度;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少;农村幼儿园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有自我发展意愿,但地域环境因素阻碍了其的自我提高[5]。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朱召萍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研究中认为,当前培训模式研究太过于宏观[6],需要解决如何从微观角度出发具体设计合理、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从研究者宋寅喆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急需在职培训,近半数的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少,且认为目前的培训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7]。参与的培训,只重形式且单一,重要的实践环节则是缺乏。培训内容方面,实用性不强,缺少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学者李莉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策略研究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体现灵活机动[8]。不难发现,目前的培训存在着形式单一、培训内容实践不够、培训评价真实性缺失、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培训的机会有限等问题。

2.2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优势

2.2.1培训形式丰富多样,更多选择性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虚拟化的共享平台为基础,幼儿专家和工作者可在平台上设置不同形式的课程,如基于平台在线研讨、专家讲座、入园观察、案例分析等。不只是单一的集体培训的方式。另外,专家们在共享平台上就可以上传录制好的课程,无需奔波,去各个地方做讲座,在平台上与学员沟通交流,丰富完善课程。对于两方来说都是更加方便沟通的。

2.2.2培训内容多元化,更多针对性

相比传统的培训课程,以教材为主,微课以数字存储为介质可以包含大量的信息,且微课把培训的内容要点精简,层层递进,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对知识点分类逐点讲解,不同层次的培训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的内容,如可按照专业的培训体系设置选择培训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也可从培训课程内容设置,如科学、语言、艺术、安全、社会等,不同领域选择所需要的。无论是从培训内容的广度上,还是培训课程针对的人群上,更符合幼儿教师的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幼儿教师的情况。

2.2.3培训评价可诊断,更具可靠性

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而在微课平台的设计上,加入评价环节,幼儿教师可参与课程进行评价,教师可在评价界面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学习。当然为了了解培训者是否掌握培训的内容,其需要完成一定的测试题,系统会对测试者进行评分,根据等级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2.4培训课程可回放,更具实效性

多数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后,都会忘记培训的内容,然而采用视频教学,学员随时都可以反复回看视频内容,可谓温故而知新,课件视频可永久性的存贮。并在微课的平台上设置后期跟踪调查,方便培训者掌握幼儿教师培训后期的效果,培训更具实效性和真实性。

2.2.5培训机会公平化,对象广泛化

共享免费是微课的又一特点,培训者下载微课平台的客服端,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学习观看视频,无需选拔,培训机会公平,每个想要学习的教师都可以参与进来,并且分享自己的心得,在共享资源的平台下学习交流,也是幼儿教师培训的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体现,不只限于幼儿教师、家长、幼教爱好者,更广泛的普通群众都可以利用优质资源学习。

2.2.6培训成本低,更具普惠性

通过对农村幼儿园的调查了解,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最为关键的阻碍因素是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在培训中幼儿教师的车旅费、食宿费、培训费用都增加了幼儿园成本,很多情况下,机会也就放弃了。而微课直接就跨越了这些阻碍因素,利用微课平台的免费资源,同样可以达到培训的效果,甚至会比集体培训的方式更好,效果更佳。

3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案例应用

基于微课的特点与上述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间有着互补性,即将微课运用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课后答疑、小组讨论中,达到两者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这里以《农村保育员对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参与》主题培训为例。

3.1微课课程设计

3.1.1课程目标

以往培训课程因为时间短,内容多的原因,对培训课程目标设计,没有做出具体的设计,参训者往往不知道课程目标,自己听课是要掌握什么。现利用微课将培训课程大目标逐步分解成小而具体的目标,对培训者做出明确的要求。区别传统课程讲授,微课在此的应用更注重分解后小目标的具体指向。以农村保育员安全教育为例,在此主题培训中,分解农村保育员对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上的目标,先分解成预防与应对两大目标,再进一步的分解从入园晨接、入厕、饮水、进餐等安全问题.

3.1.2课程内容

微课授课内容是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者解决某个教学的难题,相比传统课程来说的一种课程内容精炼而微小的课程,然后再将单个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课程。即便是现有的远程网络课程,一节课程所涵盖的众多知识点,在短时间内参训者也是没有时间学习的。通常在幼儿教师培训中,极短时间内要完成许多培训课程,专业知识这部分内容,在培训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对于专业知识掌握不好的老师来讲,在短期的培训中是无法提高的。如今将专业知识如幼儿心理知识、教案制作以单个知识点形式呈现,更好帮助幼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3.1.3课程实施

一种是课前观看,培训幼儿教师先观看培训讲师录制的课程,课堂上解疑的个性化辅导模式;另一种是微课嵌入式教学,即在必要的知识点处,播放事先录好的视频,再加入传统的教法。视频课程的课后,我们设置了关于课程内容的习题,如果没有完成习题,是无法进行下一阶段的微课学习的,以此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最后根据答题正确率,系统会推送一个学习报告给学员。

3.1.4课程评价

在微课平台上设置无记名的课程评价反馈调查,防止培训的主办方只是注重培训的形式,不进行培训后期效果追踪。当然对于课后学习,有一个时间的限制,推送邮件提醒培训者完成选课任务,没有及时完成的,将面临降级,学员在完成每一个课程后将以游戏升级的方式升级,以此调动培训者的积极性。

3.2课后答疑

课后答疑环节不止限于参加过有组织的学员,只要登录微课平台参与了系统学习的学员都可以留言发表观点,学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解答,参与活跃学员也将得到加分升级的奖励。根据问题的关注程度,我们的培训专家也会集中解决问题,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状态。

3.3小组讨论

根据学员的意愿,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在此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且效果可嘉。利用微课课后线上与线下的讨论,可以实时通讯,也可面对面的交流,学员更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找到知识的突破点。

4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发展中的策略

微课能否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是离不开培训环节中主体、客体、辅助客体,即幼教专家、教育部门、幼儿园管理者、农村幼儿教师几者的互动,为促使微课有效地应用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幼教专家积极参与,丰富国内微课幼教实践性的培训课程

在搜索了国内权威的微课平台,并没有发现关于微课应用在幼儿教师培训的课程,在这方面,目前还是空白。如何实现微课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的幼教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同挖掘它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价值,将自己完善的幼教理念、教学技能传播的更远。目前较为权威的中国微课网,在专题管理上做的较为好,分为了赛课、翻转课题研究、翻转课堂平台、教师专业培训和互动交流社区。但是在教师专业培训模块下,幼教课程还没有,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幼儿教师职业特点是实践操作性的,且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艺术类培训,这就需要幼教培训者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使培训内容更接地气。

4.2教育部门鼎力相助,购买专业服务,建设配套资源

微课配套资源的建设、平台的维护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基于人力财力的需求,相关教育部门应肩挑大任,做好微课配套资源的建设。当然,微课配套资源的建设涉及相当专业的技术要求,教育部门在技术上无法提供支持,在此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的教育机构建设。教育部门做好质量检查,建立微课评估机制,筛选出优质的幼教培训课程,为培训者把好质量的关。

4.3幼儿园管理者建立线下学习共同体,共创学习氛围

微课平台的建立为广大的幼儿教师提供了结交专业人士的机会,在线上幼儿教师能很容易的找到志趣相同的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而在线下,由于种种工作关系,没能找到共同学习的群体,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园管理者建立学习共同体,在线上线下共创学习氛围,可在线下将在微课中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打破听课的随意性,达到一种“通过理解、体验或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9]。

4.4幼儿教师锐意进取,增强个人知识管理意识

任何一种培训的模式只是辅助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关键在于个人知识的管理。很多幼儿教师接受各种专家培训、各种团体学习,其过程往往是人云亦云,走过场,迷失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而个人知识的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达到对知识的管理和优化,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当外界的学习环境不可能尽快改变时,教师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才可能提高个人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自己才是支配自己的核心力量”[10]。

5小结

基于上述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有效利用,但不免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观看视频随意性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的教师,可能无法按时完成相应的培训课程,也就需要幼儿教师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针对幼儿教师这样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群体,幼儿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手工与环创、音乐与舞蹈等需要实际观察操作,仅靠观看视频是无法达到效果的。微课只是给广大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了一种学习的途径,真正达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则需各方共同出招。

作者:姜永燕 徐东 伍美玲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5]张云亮,汪德明,时莉.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现状评价及其需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2,(1):33-38.

[6]朱召萍.近年来我国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研究现状及其改进[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6):26.

[7]宋寅喆.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李莉.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12):9-11.

第3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微课件;开发探索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15-2

1 微课件开发分析

1.1 微课件特性分析

①教学时间短。微课件的时常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5分钟,这个时间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说符合学员认知结构,时间太长学员容易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低下。

②教学内容少。每个微课件只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重难点或是一个易错点,主题突出,内容短小精悍,学员更容易掌握。

③实用性强。微课件以知识点为核心,课件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员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

基于以上特点,学员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对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件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1.2 微课件开发内容分析

①必须具有科学性。须确保知识科学,内容符合相关规程规定,措辞准确,行文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②必须具有针对性。须有明确的适用人群,能够充分满足公司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生产技能人员的学习需要。

③必须具有交互性。须做到界面美观、操作简单、提示恰当,体现人机交互,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反馈,做到进度可控、导航清晰。

2 “1+1+1”微课开发模式基本原理

无论是E-learning 形式还是面授形式,课程都是培训的主要依托,企业培训中的课程开发常遵循一定的过程模式,比如ADDIE(Analysis Assessment、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模式,以及纳德勒提出的应用于短期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事件模式。这些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为培训课程开发提供了合理的实践操作模式,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模式未能保证课程的质量,因为它们只是描述课程开发流程的整体性框架。夯实每个课程开发环节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基于数据的逻辑联系,才是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关键。

2.1 企业一线专家――分析学习需求,甄选学习内容

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能力发展,能力是头脑中知识的累积并形成了适于知识应用的内在结构,因此课程开发不能脱离知识而空谈能力目标,知识应成为课程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策略选择的坚实基础,而需求分析的实质也即获得工作、社会、自身发展对个体的知识要求。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①确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②确定目标状况和学习者当前状态的差距,理想状态和员工当前现状的分析是需求分析的核心内容。

以往的培训组织者,不能说不重视员工的培训需求,比如也进行受训者的培训需求调查,但只是停留在泛泛地填写一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诸如希望得到哪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等等。企业一线专家因为贴近实践、了解生产,岗位知识理解透彻,他们可以根据工作场所绩效需求找出相应的学习需求。并且因为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传帮带的师徒制模式,使得一线业务老师分析得出的工作场所的绩效需求与相关的需求最为一致。

2.2 培训业务专家――制定培训目标,设计教学策略

培训目标指向的是课程开发项目的需求,它只是课程目标的约束条件,而课程目标是对学员在能力与价值观领域表现的预期。课程目标在本质上表现为能力体系和所需的态度、价值观。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实事求是的需求评估,需要培训业务专家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2.3 媒体专家――设计表现形式,完成技术制作

课程是知识内容、资源组织以及学习方式的内在统一体。多媒体微课件是基于手机、IPAD、PC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整合美术、动画、创意及系统构架,实现视频、图片和文字高度整合的互动体验手段,产品极具有科技感,强调学员的参与,更真实地展现技术特点和使用场景,提高受众学习满意度,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以有效辅助面授培训。

3 “1+1+1”课程开发模式在生产技能专业微课开发中的应用

公司根据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履职考核标准,对涉及高级工及以上等级的技能模块进行了开发。

3.1 业务分组

通过认真讨论,项目开发组编制了课件开发工作方案,确定了课件开发计划。课件开发项目从管理模式上采用“迭代式开发模式”,并结合实际需求将项目开发划分为七个阶段,如表1所示。

为了保证课程内容严谨准确,公司协调各级单位,抽调相关技术骨干组建了内容专家组,包括企业一线专家与培训业务专家,进行课程内容编写与把关工作。在开发期间,项目组逐渐形成“内容--制作”双条线的业务模式,针对内容专家在业务上的优势与技术组在呈现表达上的特长,两队“人马”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2 开发标准

在开发标准上此次微课件开发项目以“1+1+1”模式为基础,参考目前被普遍应用的ADDIE模型(如图1所示)。

3.3 开发分工协作

培训业务专家从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件结构等五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4 实施效果

4.1 统筹专家资源,实现“需求、内容、呈现”各个环节的有效联结

“1+1+1”课程开发模式,以知识网络为基础,有机结合企业一线专家、培训业务专家、课程制作专家的经验技术,把需求分析、目标制定、内容和策略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联系起来,在保证课程开发理性的同时,还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4.2 做好教学设计,保证课程产品的高质量和优良效果

需求分析阶段对学习者在实际生产中所需的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和判断,课程开发技术框架为其提供了实操性技术,而教学策略设计则表现为在约束条件下(已定的工作情景与岗位类型)的创造。“1+1+1”课程开发模式的使用使得此次开发课程具备以下几项特点:

①以模块化知识点为体系要素,采取短而精的“微课”形式,一个课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不做“大而全”式课程。

②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内容划分难易结合、知识讲解贴近实践,课程符合成人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

③课程开发环节大量使用“三维图像或动画形式”,

第4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 微课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77-02

微课以短小精悍并符合数字化时代人们碎片化学习的特点,迅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高校对微课理论研究偏多,且还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就更是纸上谈兵。无论是微课的设计方面还是开发制作环节,均存在着许多问题,距离微课真正走进课堂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鉴于此,本文从高校管理激励机制、微课教学设计培训、微课制作技术培训、团队协作共建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促进微课建设的策略,以此促进微课进入高校教学应用,发挥其对教育的影响力。

一、微课及其特征

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David Penrose明确提出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授首先将微课引入国内。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全国首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自此,微课教学理念的普及开始在我国高等院校拉开了序幕。

目前我国对微课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定义微课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焦建利教授定义微课: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定义微课:是指在10分钟时间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n程。从众多定义中可以凝练出微课的特点为“小”“实”“新”。其中,“小”意指内容少、时间短,内容少则方便教师灵活组织教学内容,时间短,则有效地集中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效果更佳。“实”就是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上确有价值,并不只是形式上花哨、而缺乏实质内容。“新”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教学形式的创新性,微课不是简单地对一堂课的部分内容的截取,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开发具有趣味性、交互性、更具吸引力的特色微视频,这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

二、高校微课建设的意义

(一)微课是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骨架

传统“填鸭式”教学弊端已日渐显现,教师对着多年未更新的PPT“满堂灌”,学生早已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契机,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而支撑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发展的“骨架”是微课,微视频以生动活泼有趣且讲解清楚、富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在家自主观看,通过微视频的学习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学生基本掌握了知识内容,在这种背景下,课堂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微课的发展促进教学结构的进一步变革,朝着更丰富的方式转变。

(二)微课建设有助于促进教师知识更新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传统教学中,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老教师提供的PPT,或是网络下载的教学资料的帮助下直接给学生授课,可以说是PPT行走的播放器,对45分钟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任何教学设计与编排,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微课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微课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兼顾实用性、趣味性、条理性、交互性,一堂微课好比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对开发者的设计制作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需要重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将知识点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的设计制作,需要教师反复修改,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师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三)微课建设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学生面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晦涩难懂的原理图、僵化不动的图片、毫无激情的讲解,早已失去了兴趣,微课的制作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兼顾实用性、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微课内容少、时间短,符合当代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且可以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这些他们喜欢的设备上随时播放学习,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课堂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高校微课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微课开发制作激励机制

高校应对微课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积极开展宣传与动员工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确保这项工作稳步前进发展。一方面,校内开展微课建设评优工作,如高校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样,定期举办优秀微课评选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广大教师对微课建设的积极性与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开展以评促建工作,将微课建设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进行考核,优秀课程的申报必修完成一定数量的微课制作,以评促建可以将微课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增加教师建设应用微课的内在动力。

(二)自建团队协作共建微课程

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技术规范等多个方面,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难以完成,则需要协作共建。一是教学团队的建立,由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授课教师为主导,梳理课程知识点,建立课程结构体系,甄别学科重难点,选择适合当前大学生的求知需求的专题进行快、准、精的微课选题。二是微课制作技术团队的建立,微课的制作者通常是一线教师,由于拍摄、制作和编辑水平的限制,一直是制约微课制作的瓶颈。建立专业拍摄制作人员的技术团队是高质量微课的技术保障。三是微课制作保障团队的建立,由高校党委统一部署,各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负责,建立微课制作保障团队,各学院从教育经费分拨一部分建立专业的录制场地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让教师感觉制作微课并非难事一桩,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录制微课的动力与意愿。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微课教学设计培训

微课以短小精悍的特点吸引了广大学习者的眼球,微课的教学设计有其独特之处,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多媒体工具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等,是微课制作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广大一线教师缺乏对微课内涵的深度理解,以至于很多微课作品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应用于教学,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微课的教学设计直接决定着制作出的微课能否真正满足学生者的需求,能否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因此是微课制作的关键环节。采用案例法开展微课教学设计培训,理论讲解结合优秀微课案例观摩,从各个方面感受“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并对微课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剖析,通过案例明白微课设计的步骤与具体的实施方法,有助于教师迅速地掌握微课的教学设计,并为教师的微课制作积累经验。

(四)采用现场演示法开展微课制作技术培训

微n摄制技术的缺乏制约着教师制作微课的热情,一线教师认为自己制作微课的不足也主要是技术层面的,从一些微课作品中可以看出,存在视频画面不清晰、视频拍摄不稳定、录制手法单一、后期编辑粗糙等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对教师开展微课制作技术培训已迫在眉睫,专业技术培训人员在高校自建的录制场地现场演示视频拍摄中要点与注意事项,如拍摄机位的选择、拍摄的角度、语言的通畅性、教师的着装要点等,同时进行多样化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如录屏软件、剪辑技术、视频后期编辑软件,供教师灵活选择、综合使用,只有克服这些技术障碍,才有可能使更多的教师自觉参与到微课建设中来。

四、结语

微课理念给高校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也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微课必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影响力发挥的前提是有更多的教师愿意投身微课建设的热潮,丰富微课资源,将微课引入教学,真正服务于教学,否则都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制作微课的热情,降低微课制作难度、促进教师制作微课的动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未来微课对教育促进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广大教师的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4)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3]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4]黎加厚.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

【基金项目】2014年高校教育研究课题(GJKTY2014-21)

第5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反转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慕课的兴起,如何提高高校课堂吸引力的话题被热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问题,大学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高校改革主体的高校教师无论从改变教学现状还是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各高校相继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在培训方式上,多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在培训模式上主要采取面授模式,模式单一,忽视了教师专业学科背景、学习能力强和工学矛盾等特点,不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为提高培训实效,各地培训者对培训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反转教学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反转教学也称为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是运用现代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尝试。即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探索实践,探究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切实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

二、反转教学本质

翻转课堂并没有改变教学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其基本思路是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流程学习知识,第二流程内化知识。不过,翻转课堂对这两个流程所处的环境做出全新再造,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递放在了课前,知识内化放在了课中,因此,反转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次序的“破坏性创新”。翻转教学依然承认并遵循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强调优质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翻转课堂并没有彻底放弃对“教”的强调,但翻转课堂在双主体间更加偏向“学习”的一端,师生角色并没有颠倒,而是塑造新的师生关系。翻转课堂中承载的一些新理念、新思维、新做法,预示着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

三、翻转教学应用在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优势

(一)培训模式契合了高校教师的特点和需求

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坚韧的学习毅力,教师学科专业背景相差比较大,高校教师往往面临工学矛盾、科研任务重等特点,教师希望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在教师培训时,如果利用教师这些特点使教师个性化的、有选择、目标明确的提前观看视频、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然后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惑提炼出来,和其他参训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将促进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与动力。

(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构建教育技术知识

高校教师有自己的经验基础,往往要基于自身的经验去理解和接受培训的观点,他们往往是带着职业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来参加学习的,大多希望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实施这一模式,可以让教师了解翻转教学这一模式,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根据自己所授学科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或创新。

四、教育技术“反转”培训模式构建

国内研究者结合中国学习者特点,构建了很多本土化的翻转教学模式,虽然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视角不同,但都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课前的知识传递和课堂的知识内化,结合高校教师的学习者特征和教育技术培训实践,构建如下的翻转教学培训模式:

1.训前设计

(1)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是给参训教师使用的,主要有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以及学习任务、困惑与反馈等项目组成,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任务单时要简洁、明了、清晰,可以操作。(2)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是翻转教学中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微课往往是基于某个知识点建立的,因此微课可移植性很强。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相关案例,也可以自己制作微课。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原则:首先,基于学生的视角。微课主要用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时用的。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其次,聚焦。因为视频呈现时间短,所以微课设计与制作时切题要迅速,讲授线索要清晰,课后小结要快捷精要。(3)学习材料的推送与自主学习效果的收集与检测制作好的微课通常需要到网上,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持。功能完善的、稳定的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2.集中培训设计

集中培训是课前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完成知识内化和能力的拓展,如何设计出高效有序的课堂活动对培训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设计课上活动所用到原则应该遵循:①用评价贯穿始终,强调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设计和课前学习难度相当的检测题或初级活动,调查学情,再次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其成就感。再通过课中设计难度稍大作业或更高层次的任务,让其感觉靠课前的努力还是不够的,需要更加专注于课堂的学习。②协作讨论。不管哪个类型的知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进行同伴学习。③展示互评。通过展示互评活动,让其向同伴解释、阐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将所学新知识立即加以应用,这种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记忆保持率也最高。

3.训后设计

利用翻转教学培训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不仅让参训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知识,更是让教师体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而不是空的口号。还可以让参训教师体验到技术如何融入到教学中,有利于参训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因此,训后设计可以鼓励有兴趣的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进行翻转教学模式尝试,培训者可以通过微信辅助平台进行交流和指导。本研究以教育技术一级培训内容信息技术(word)部分对本校部分教师进行了反转培训模式的实践。首先,课前,调查参训教师的需求。由于学科专业背景的不同,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梳理不齐,有的教师还有职称计算机考试的需求。其次,梳理提炼相关知识点,将教学目标转为达成目标,编写自主学习任务单。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录制了相应的微课资源。然后,将学习资源通过微信及微信公众平成资源的收集与发放。课堂上,给出样张和相应的素材,检测课前学习效果。设计综合性作业,让参训教师对各自作品互评。课后,访谈参训教师对这种培训模式的看法及修改建议,鼓励教师将这种模式用在自己学科教学中。

五、总结与反思

在一个提倡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里,反转教学完全符合个性化的学习理念,它的出现为教育技术培训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尝试以此理念构建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并在实践中实施与完善,希望藉此找到新的突破口,提高教育技术培训质量,进而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更新。

参考文献:

[1]张金磊.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36-38.

[2]尹铁燕等.翻转课堂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15(1):5-7.

[3].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21-23.

[4]徐哲.促进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56-58.

第6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岗位能者,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是我们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方向。在“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职业院校所提倡的“教、学、做、考、评”合一、“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活动上的设计,提高中专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是药品质量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所授内容是该课程第三章鉴别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药品质量检验的重要程序之一。根据此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本节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两课时完成。在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显微镜鉴别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显微装片的制备以及显微镜的使用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第二课时,以完成检验鉴别中药制剂“牛黄解毒片”中大黄、雄黄为课程最终目标。整个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模拟药厂质量检验培训新员工的流程,创设情境,展开教学。

二、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

本节课属于理论教学内容,如果枯燥地在课堂上讲解装片的制备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步骤,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可将理论课程设计为实训的教学模式。在实验室中,让每一个同学扮演药厂质量检验部门的新员工,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后,可以对药品进行鉴别检验。同时,教师“担任”质检部主任,检查、指导“员工”的操作情况,并将“员工”填写完成的产品检验原始记录作为考评依据。课堂上,根据“员工”的学习培训情况,颁发“岗前培训合格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对知识点认知、感受,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教学效果显著。

三、教学过程的缜密设计

本节课选取的鉴别检验对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中药制剂“牛黄解毒片”,以典型实例设计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展开时,将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下一个环节服务的,环环相扣。首先,以“培训师傅”的身份,演示讲解“牛黄解毒片”的装片制备过程,学生观察后,自己动手制备装片。通过感官的触及,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点。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利用制备好的装片来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讲解。教师每演示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操作一步,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跟上教学步伐,实现教师在“做中教”。环节三的内容是在第二课时完成的。学生进入角色,按照药品质量检验标准对“牛黄解毒片”显微鉴别,并且填写产品检验原始记录作为检验结果的依据,这是模拟企业产品质量检验的工作流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职业要求。本节课的前两个教学环节是模拟“员工”岗前培训内容设计的,是为学生独立完成显微鉴别检验所设计的必要知识准备,教学环节紧密连接。最终通过“员工”完成“牛黄解毒片”鉴别检验情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教师向鉴别检验表现优秀的同学,颁发“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学生活动的悉心展示

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通过讨论――实践――评价,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好习惯。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节课主要设计了如下的学生活动:环节一是装片制备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练习――讨论这五个步骤来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比较、观察、总结自己的学习效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环节二是显微镜的使用,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改进、完善自己的操作,真正体现学生在“做中学”。环节三是学生利用显微镜检验“牛黄解毒片”中的各原料成分,进而完成产品的质量检验。当然,本课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遗憾。有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生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时,教师演示操作步骤,部分同学在观察时受到实验室环境的限制,造成教学细节上的盲点和误区。部分同学为了能够跟上教师的操作步调,而没有注意到操作细节,导致学生在独立完成检验时,操作不规范,总是遇到异常情况。如果教师课前能够拍摄一些操作图片,并在细节部位做上标记,学生结合PPT展示的图片,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操作,然后多些时间,让同学之间相互比较,互相帮助,争取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准确操作,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第7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微课概述 可行性 存在问题

一、微课概述

微课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形式,“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应用于中职数控实训教学的可行性

中职数控实训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管是传统的实训模式,还是校企合作实训新模式,微课的一些特点都可以与之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数控实训水平,与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相吻合。

1.教学时间较短

微课是一种浓缩型课程,微课在时间、内容、形式上都体现了“微”的特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并且主题明确,只有一个,可以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不易分神。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师生可流畅地利用各种终端设备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教师可以把实训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反复观看练习,尽快的掌握实训操作的重点和技巧。

3.容易分享和反馈

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微课能使学生通过终端设备在任何上课时间、任何上课地点进行碎片化学习,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利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微课的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它更适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学生不论在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还是在顶岗实习,或者在假期的实习中,遇到问题都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多媒体终端来观看微课学习。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键来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并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对课程内容发表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4.制作不受限制

现在很多的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我们数控专业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非常需要企业里的技术骨干来校给教师和学生讲授数控工艺方面的知识。而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技能大师来校授课的这种方式受时间、资金、数控实训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开展起来并不理想。但是通过微课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在企业内通过拍摄微课程为学生上课,不仅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同时又可以利用企业的数控实训设备授课,不仅解决了中职学校数控实训设备及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们也能通过微课程更直观、更形象的学习相应的技能。

三、微课在中职数控实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中职教师在开始数控实训中利用微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微课在具体的数控实训应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1.构建完整的微课资源体系

微课应用到中职数控实训的时间不长,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还未形成完整的数控资源体系。一部分教师设计时缺乏整体考虑,只注重视频的录制和播放,忽略了教学设计,导致目前的数控微课资源零散、不系统。至少要将一学期的总课时做个整体规划,对于数控实训中哪些部分用微课教学,如何用、何时用、用多长时间、是否聘请企业专家录制视频等等还未做具体规划,未形成一个完成的微课数控实训资源体系。

2.微课的生动性与必要性

微课教学前都会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录制微视频,目的是分担工作量,每个老师上课时都可以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在播放“微视频”的时候,老师站在一边,与学生共同看着屏幕上的课件,听着自己的声音,俨然成了一个旁观者,既然老师就在现场和学生面对面,为什么不直接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解,整堂课堂老师倒像一个视频播放员,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少了,整个课堂显得单调乏味,课堂的生动性明显减少了,这样微课在数控实训中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3.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加强

微课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面对教材这种单一媒体,数控实训车间中教师的演示也不再是单一的示范方式。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学习资源以及可以跟任何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但是目前中职学校还未开设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会存在一定困难,对网络的利用效率会很不理想。在这种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来就较弱,到时很多学生会利用网络上网、打游戏就使得学校网络的利用率大打折扣了。

4.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各种自主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也要发生相应转变,但是大部分老师仍然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有些个别数控实习老师强调因为录制微课花费了不少时间,大大加重了备课的工作量,所谓的“微视频”就变成了“课件加旁白”所以,教育技术能力稍低的教师在微课制作时会变得举步维艰,中职学校对教师的定期培训也要重视,还要开展分层次培训模式,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虽然微课引入在数控实训教学中起着催化剂、新元素、新概念、翻转课堂等作用,但是在教学改革实施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及反思。如果我们老师能够不断提高技能、表达能力和制作微课的水平,还有不断给学生灌输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信,微课能极大地促进中职教育改革的技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7).

[2]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1).

第8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为了改变这种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首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竞赛形式——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征集评审活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微课这种全新的资源类型及其建设方式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首届活动共征集到1700多节规范优质的教师微课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微课的教学形式丰富,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佛山微课”一经推出,便成为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亮点,获得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省内外众多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2012年和2013年,佛山市又连续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市微课作品征集和应用大赛,目前基本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超过5000节,基本覆盖了中小学各学科的主要知识内容)和区域特色(符合本地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佛山市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库,并全面开放,供教师和学生点播下载和交流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在佛山微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全国的中小学、中高职、电大系统、高等院校甚至一些教育企业、培训机构也陆续开展了微课建设,掀起了一股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

区域性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周期较长、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微课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术开发过程,还涉及微课的管理、培训、应用、评价、机制等多个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协调运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优质的微课学习资源库。区域性微课资源的建设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前期需求调研

区域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做好前期需求调研工作,重点了解区域原有资源的利用现状、教师的资源需求及应用方式、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需求及应用方式等,为区域微课建设内容的规划和平台功能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2.微课平台开发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而不主张学校或教师个人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交流、评价和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内容规划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基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资源组织和呈现方式,传统的基于教材章节或单元课时的资源组织方式和建设方式不再适用于微课了。因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相当于建设蓝图),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确定建设的先后顺序、重点建设的学科微课),形成建设技术规范和微课建设体系。各学校或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建设,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4.开展技术培训

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构成的一种交互式、情境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微课的开发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技术、视音频编辑技术、课件制作技术、交互网页技术等多个开发技术。其中,视频技术(包括拍摄、制作、编辑、合成、录制、等)相对于制作课件(主要以PPT为主)、教案和试题(均以Word编辑为主)来说,其技术难度更大一些。因此,有必要对教师开展微课设计(理论、观念、策略、方法、模式等)及微课技术(重点是视频的拍摄、录制、制作与编辑、上传等技术)的培训,排除教师的开发微课的技术障碍。

5.组织微课建设

微课的制作是微课开发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通过大赛活动面向一线教师征集优秀作品并进行评比,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或奖品)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科组或研究机构,以项目或课题研发的方法,承担某个学科、专题、类型的微课建设,其优点是促进微课建设迈向课程化、系列化、完整化,有利于学生学到完整的微课知识体系)。微课制作阶段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微课设计、视频拍摄或录制、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进入应用阶段。其核心建设流程如右图所示。

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流程图

6.共享、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目的,教师上传的微课作品在共享应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要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通过组织各种应用活动(公开课、研讨会、教学大赛等)来促进师生广泛应用微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应用微课进行预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区域网上教研、“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模式的探索研究。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各环节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关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都是优质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中重要的环节。

区域性微课资源开发的思考

由于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它的设计理念、建设策略、开发技术、应用方式等都不同于传统的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佛山市是国内最早开展区域性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地区,目前已举行了三届全市微课征集与教学大赛,其核心的建设理念就是“让学生花最短的时间学到最重要的内容”。而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佛山市微课的建设经验、措施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微课建设(含大赛)要有时间保障。因为微课的开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选定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制作加工、微课上传等“建设”环节,还要包括微课展播、推广交流、教学应用、学习应用、评价反馈等“应用”环节;每一个微课的制作过程,就相当于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过程。因此,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一般要3~5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证其质量。

2.重视对教师的微课设计指导与技术培训工作。微课的设计是微课开发的首要工作,是决定一个微课作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大赛或建设活动大规模开始之前,就要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开设现场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利用网络开展微课在线培训(提供技术帮助文档、录制培训视频、设立论坛交流、QQ群答疑、开通免费热线电话咨询等);同时,还要提供多种制作方式供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技术水平者、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最佳传递方式来合理选择,并提供开发建议,借助可汗学院的经验),提供微课范例和微课的开发软件工具。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帮助服务。

3.充分发挥微课评审指标体系的引导和评价作用。在开展区域微课建设(大赛)时,要同步大赛指南和微课作品评价标准。这样教师在设计开发时就能对选题依据、技术规范、活动流程和评审指标有个全面了解,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而不至于偏离方向,这样容易达到活动预期的效果。

4.合理规划与引导区域微课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一定要先公布各学科的知识点微课建设体系,供教师有选择地开发;同时,对上一年已建成的知识点微课,不主张或不组织学校再次开发,鼓励教师开发尚未开发的学科、单元或知识点内容,这样可以尽量扩大微课的覆盖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引导到关键性知识点课程上,而不必重复开发,并在政策(文件通知)中规定,重复开发的(如开发与已有的课程章节或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微课不能参与评奖。

5.采取征集评审式和专业拍摄式相结合的微课开发策略。征集评审式是指教育局每年开展微课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基层征集作品到市微课平台。其优势是征集的数量较多,涉及教师和学科的面较广,但存在制作质量不高的问题。为制作一批精品优质的示范微课,佛山市教育局是以项目形式外包,聘请拍摄制作公司和教育教学专家,从全市范围内挑选1000位各级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到专业演播室拍摄,专业公司从教师微课的设计、资源准备、现场拍摄、后期加工、共享等环节,进行专业指导和操作。为鼓励名师积极拍摄,佛山市教育局为拍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学时学分、免费赠送自己教学的精美DVD光盘,并对所拍摄的微课进行评比评奖。教师参与微课拍摄与应用的积极性非常高。

6.开发“一站式”微课平台。佛山市教育局与专业软件企业合作开发了国内先进的微课管理与应用平台。平台功能可满足教师的微课选题、在线设计、作品报送、作品管理、微课、交流展播、互动评价、教学应用、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需求。教师只需实名注册后,微课的建设、管理、应用、评比、研究等工作都可“一站式”完成。

7.创新评审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是微课建设与竞赛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之一。一是评审方式采用分布式专家在线评审和大众用户评审(根据浏览量、下载量、星级评价和留言反馈等指标),使评审结果更客观、公正、公开;二是在奖励机制上,在原来只对优秀微课作品的学科教师个人进行奖励基础上,为了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开发高质量的微课,还对优秀微课作品获得市二等奖以上的教师团队(如微课设计者、课件制作者、视频拍摄者、教学实施者、撰写应用案例报告者等)进行集体表彰(把微课当成一个“微课题”研究成果来表彰);对于积极参与或组织微课开发的单位设立最佳组织奖;为鼓励优秀微课的创新与发展,佛山市微课建设在奖项设计上还借鉴奥斯卡电影的设置,从获得一等奖的微课作品中再评出一批最佳设计奖、最佳拍摄奖、最佳编辑奖、最佳效果奖、最佳人气奖等,广受教师的欢迎。

8.利用课题研究引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微课研究提供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2012年,佛山市教育局申报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并获立项。该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子课题申报活动,目前全国各地包括高校、中小学、特殊教育、幼儿园在内共申报立项了40多个子课题,涵盖了微课设计、开发、应用研究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第9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课化”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是培养能够为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进行服务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而创新型、高技能的高职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倾斜,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但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优化人才的方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重要困难之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改革的新方向。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高职学校平台、资源的建设以及整合,将视觉感官、课堂、实训有机融合,真正的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因此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以及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历年来都被许多专家与学者争相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部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都是关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等。针对“微课”的研究最近两年来虽然很多,但是很多针对如何拍“微课”、如何设置“微课”课程以及如何建设“微课”资源平台。但是对于“微课”与课堂教学以及实训三者结合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应用到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方面的研究。

“微课”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在资源建设的大军中迅速崛起。“微课”主要是以微视频作为媒介呈现课程内容,对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的资源,是为了支持1:1的学习行为,如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类别的新型学习行为方式。“微课化”就是打破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并且与实训平台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并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物流成本管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成本控制是与企业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之一。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且使得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不与高速发展的社会脱节,所以,本论文采用“微课化”的形式,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真正的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3)将课堂教学与“微课”融合;(4)将“微课”、实训平台相结合。使学生在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中,通过新技术与方法迅速掌握专业知识。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优化人才的目的。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微课”及《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现状

1.1 高职“微课”现状

“微课”在高等学校教育方面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它成为许多高校紧跟经济时展的步伐,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微课”在开发的过程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高职教育的“微课”资源主要是为了实现培养高新技能人才的目标,因此,它主要是按照目标导向的教学法进行开发。主要形式如图1所示。

“微课”的出现,掀起了教育的改革热潮。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建设“微课”资源库,另外也有部分高校在进行“微课”比赛等一系列创新教学方式的途径。从许多获奖的“微课”中可以看出,这些获奖作品制作都很精美,但是许多“微课”都是独立于课程而存在,系列化的“微课”较少。许多专家和学者顺应时代潮流研究的“微课”设计、制作很多,但是针对以一门课程为依托,开发一系列的“微课”资源的研究很少。

图1 目标导向的“微课”设计

1.2 高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现状

物流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控制过程,不能把它看做静态的成本计算之后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管理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管理》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与《采购与仓储实务》、《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等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流成本管理》是研究如何利用成本管理的手段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研究与学习本课程,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物流成本管理的概念,并能够独立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分析、预测以及控制。在该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任课教师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训手册的撰写,但是这些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同等地位的其他几门核心课程相比,《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与创新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缺乏衔接点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训也是采用原始的手工计算方法,即使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例,但是学生很难去把握案例与脑海中的成本概念到底有多大关系,也很难记住知识点。课堂教学与实训各自独立,很难让学生真正的实现学习与技能同时提升,这也就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知识点零碎且多样化,缺乏合适的教材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成本管理》教材都不一致,内容更是多种多样。教学大纲不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具体。目前使用的课本中部分以物流成本的分析、计算、预测和控制为主要思路,侧重于理论研究;另外一部分是以物流的各功能的成本分别计算为主要思路,侧重于计算方法。任课教师在选择参考书以及推荐参考资料时很被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生,对于理论和计算的学习能力稍差,因此对这种课程提不起兴趣。合适的教材是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困难之一。

2.3 枯燥的理论知识偏多,缺乏合适的案例

授课过程中,合适恰当的案例可以将知识点与实际融会贯通,使课堂生动、活跃。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而物流成本管理方面合适的案例相对较少。原因是成本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在进行运输成本的核算时,首先应该确定运输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计算方式不同),其次是确定商品包装方式(商品运输包装不同计算方式也不同),再次确定装卸搬运方式,最后确定运输路线。这样才能够进行成本的计算。在具体计算过程中要考虑商品损耗等因素。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而目前的教材,没有提供需要全面分析的案例。

2.4 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实训教学软件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训的内容多是课本基础知识加计算,与物流基础课程的实训内容多有重复,距离核心课程的实训要求还距离甚远。在企业的管理中物流成本管理很少被企业重视,因此很少有公司会有独立的管理物流成本的软件。高职院校开设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相关实训教学软件也缺乏。未来的企业竞争主要体现在成本的竞争,现在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基本的数字化计算成本的方法肯定要学会,因此该门课程需要一个专门的实训软件。

3 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效率的措施

3.1 以《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目标为导向,设计系列“微课”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的载体由原来的面授变成现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国外的网络教学已经相当成熟,比如国外的开放大学,开放资源库等等。国内许多院校也在开设网络课程,尤其以中小学为主。高等教育的网络教学模式也成为大势所趋。“微课”、“慕课”等的出现,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开始进行网络授课模式以及“微课”比赛、“翻转课堂”风采展示等。“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刻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内容上较一般课程精炼,形式上比较微小,主要是追求整体效果的妙处。

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系统的理论学习是一个最痛苦的过程。《物流成本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知识零碎且多,如何让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并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知识是许多《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头痛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物流成本管理》的技能目标为导向,进行“微课”教学改革。首先,将物流成本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例如:物流成本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物流成本预测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物流成本控制方法-目标成本法。将这每一部分提取理论知识和实训题目,做成一个个视频,供同学们在课后以及实训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查阅知识以及解题方法。

实施“微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高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精力去进行实践学习,在微小轻松的氛围里掌握理论知识。既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又可以节约时间,来完成高职学生更重要的实践过程。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2 根据改革思路,设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物流成本管理》“校本教材”

目前选用的教材多是零碎的知识点的组合,以物流中七大功能的物流成本为主线的教材,而高职院校现在许多课程均采用项目化教学,因此现有教材不能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趋势,自编《物流成本管理》教材以项目化教学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编写。比如,在编写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先易后难或者积累为主的教学方法,将一个具体的任务细化,每一个小项目都是一个教学目标,根据实际的项目去编写教材,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微课”(每一个知识点的视频)相结合。

3.3 开发实训教学资源,创建《物流成本管理》实训平台

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不管从事物流方面的哪种职业,与物流成本都有一定的相关性,所学的理论知识都将运用到实际。但是现在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业务操作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将所学知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

目前的《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在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时运用的是手工计算方法。比如运用作业成本法-资源、资源动因、作业成本、作业动因、产品或服务进行计算,首先作业成本法的物种要素的网状关系学生就很难理解,在进行计算时更是容易出错。在具体的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时,成本核算部分包括成千上万条数据,如果手工计算,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没有任何价值。更何况企业一般是以操作为主,因此需要将企业实际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产学研”等校企合作关系开发适合学校以及企业员工操作的实训以及工作平台。

3.4 转变任课教师思想观念,建设“微课化”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已经不能达到现代高职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材、“微课”资源、实训平台三者具备的基础上,需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转变《物流成本管理》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网络教学以及实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实施方案师的教学思想,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 总结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高职的专业课程的课程改革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伴随着“微课”的盛行,本文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物流成本管理》与“微课”结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设计的知识点更符合企业的实际,讲授的方法更引起学生的兴趣。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新技能、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烨.“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经济管理,2013(5).

[2]程岚,肖贵桥,王英,朱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张世军.物流成本管理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

[4]李慧兰.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质量,2009(3).

[5]郑宁.Excel在运输路线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1(1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