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艺术文化教育精选(九篇)

艺术文化教育

第1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1.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加强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些高校偏重对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降低了人文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尤其在一些理科院校中,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其中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师不多。在一些学校中,由于管理者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没有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职业培训,教师难以全方位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增加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难度。这些原因导致一些学校难以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引导,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2.师生比例失调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艺术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要。但是在一些学校中,师生的比例存在失调的问题,如,一些院校的学生人数是教师人数的数十倍。师生比例失调的问题必须依靠学校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解决,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促进艺术教育改革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者队伍的建设要保障艺术教育改革的效果,必须要培养优秀的教师。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适应艺术教育改革的发展。其次,高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这就对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高校艺术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交流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身作则,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不断学习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进大学艺术管理工作的科学进行,促进艺术教育改革的多元化发展。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民族的发展。就艺术教育来说,艺术是需要灵感的,如果没有灵感,艺术的发展会受到限制。而这份艺术的灵感就来源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在大学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灵感和创新能力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美妙的艺术作品。

第2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文化教育;反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49-04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艺术”一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强调“术”到注重“艺”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它是被当做诸如造物、种植等生产过程中用来完成任务所采用的“技术”来认识的。在我国“艺术”一词中的“艺”,其本意有三个:技艺、艺术、种植。我国古代的“薮”、又通“艺”,意为“种植”之技。即便是今天,仍有人对艺术的认识仅停留在“技艺”的层次上。在西方人们对“艺术”一词的界定,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古拉丁语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意指完全不同的某些东西。它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匠、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和专门形式的技能。文艺复兴时,一些艺术家也将自己看作工匠。直到17世纪,才开始从关于技巧的概念或关于技艺的概念中将艺术与美学概念分离出来。18世纪,英国史学家乔治・科林伍德认为“优美的艺术并不是指精细的或高度技能的艺术,而是指美的艺术”,将“优美艺术”与“实用艺术”区别开来。19世纪,“艺术”一词在理论上从技艺中完全分离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一词的理解和界定,有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与实践。

受上述认识的影响,长期以来,艺术院校一直将专业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与教育作为其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教育方式上,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尤其是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对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育则重视不够。受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艺术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影响和困扰其自身发展的难题:即学生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文化理论的学习包括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厌文化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理论素质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显然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利用专业学校艺术教育的优势资源,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将不失为艺术院校解决该难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和途径。

一、艺术及其教育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物质手段,塑造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社会功能,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彭吉象所言:“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它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艺术,在人类的众多需求中,艺术需要已成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艺术教育也成为组成人类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需要艺术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证,他认为:艺术和审美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属性,是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要方面;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相应增多,为人们的艺术和审美生活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即“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还是从社会实际方面考虑,可以说,人的生活离不开艺术,人人都需要艺术。

尤其是到了当代,艺术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艺术需要的满足与否、保持与否,是衡量当代人类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增补和装饰,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将其视为自身综合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趋势下,现代人和现代教育试图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正是基于此,目前,社会上各类艺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而且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教育就是在适应人们延续艺术文化、传播社会艺术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过程中产生的,并随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逐步成熟。

艺术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艺术文化;以艺术为媒介,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获得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这一涵义表明,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轴心和基点的,是艺术和教育的合二为一。根据二者的侧重不同,可将其分为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其着眼点是艺术本身,即由艺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艺术文化;它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横向和纵向传播艺术知识和技能,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其着眼点是教育,即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艺术教育,以艺术作为教育的媒体,追求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它通过艺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情趣、意志和创造能力等基本素质,通过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健全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其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二、文化教育是专业艺术教育的内核

艺术院校作为专门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艺双馨的合格艺术人才、传播艺术和弘扬国家文化的双重任务,在教育任务上它是艺术家和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艺术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一条重要渠道,传播者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及科学素质将影响其传播的方向和效率。因此,艺术家和艺术人才除了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技巧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其文化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这些文化修养与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这种学习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及同时代的国内外艺术家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各门文化科学理论。通过学习,积累和提高其文化知识及综合素养。

无论是从事艺术学习活动的学生,还是将来从事艺

术创作活动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深刻地领会、揭示和表现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作品;更好地呈现其作品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从而较好地传播艺术和弘扬国家文化。而在学生的各种文化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的素质。邓小平曾指出:“学校应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因而,学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与学校德育工作有直接的关系。

德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等,通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其理论和经验也很丰富,其中以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他们提出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的思想,强调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本阶级培养人才的需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强调“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必须从修身做起,认为修身关系到天下兴衰、国家存亡、个人荣辱。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董仲舒也特别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从义远利”。这种“德育中心论”的教育思想,至孔子后被历代教育家和统治阶级所采纳和运用。中国共产党自建党时起至今,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社会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日本、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关注学校的德育,突出表现在它们对待学校德育的态度上,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为‘德育投资’”。可以说,德育是“根”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做得好,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因而,重视德育教育已成为古今中外统治阶级及教育家们的广泛共识。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渠道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教学任务,主要是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即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完成基本理论、思想品德、各种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专业艺术院校就是通过开设各门专业及非专业文化课程,进行各学科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水平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与综合素养,从而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目标。

显然,在专业艺术院校,文化教育在德艺双馨合格艺术人才的培养中是其不可或缺的内核。文化知识与思想素养对艺术活动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专业艺术院校开设多门文化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均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而,艺术院校在文化教育中,利用艺术教育自身的优势发挥其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具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三、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

艺术教育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的教育功能就包括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和劳技等功能。

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主要指通过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益智与辅德等作用,即无论是艺术教育的过程还是结果均会不同程度地对智育和德育等产生一种辅助或帮助的作用。这样,在艺术院校文化理论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考虑并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及其资源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其专业优势与特长;让学生在文化学习中,也能尽量享受到像专业学习时那样的愉悦与乐趣、感受到专业学习时那样的成功与满足;从而突出艺术教育在文化教育中的益智功能和辅德功能。

艺术教育之所以对文化教育具有反哺功能,这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智力的多维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教育的种类很多,从场所的角度而言,有学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和家庭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是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的艺术教育,包括专业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作为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既具有系统、规范的艺术专业课程,同时又具有相应的各门文化理论课程,二者共同构成专业艺术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学生的智力结构上,既包括理性的维度,也包括感性的维度。专业艺术课程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偏重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的激发,各门文化理论课程所进行的智育则偏重于理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学校教育无论是偏重理性方面,还是偏重感性方面,都不可能获得圆满的教育效果。而学校的任何教育科目都具有双重的功能,即除了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会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行为特点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其众多的专业学科必定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起到发展和完善人的精神和肉体,促进人类文明提高的作用。

对此,艺术院校充分认识自身这一重要资源的教育价值,重视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将会缓解和释放学生受到的来自智育所带来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压力,这对有效解决艺术院校学生轻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甚至厌文化学习的难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突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艺术教育具有益智的功能。

当艺术教育独立存在,并作为一个与科学相对应的领域,而不是仅作为智育范畴里的一门知识而发挥作用时,这种审美的、艺术化的艺术教育便具有了智育的功能。国外许多学者对艺术教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作过研究,如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登纳认为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类智能的发展,他提出人类具有音乐、语言、逻辑一数学、空间、身体动觉、人格、交往等七种智能。而其中的音乐、身体动觉、人格、交往等至少四种智能与艺术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他指出:“没有艺术教育,这些智能将会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体因而会变成一个智能不健全的人。”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教育对个体智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他说:“艺术作品的巨大优势之一就是,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即足以向学生提供独立发展他们自身心智源泉需要的训练一艺术作品的智力追求在于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知觉经验的各个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彻对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上音乐课的儿童的空间智商有46%的提高,而不上音乐课的儿童仅有6%的改善。他认为音乐学习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进而得出结论:“音乐教学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甚至永久。”

上述事例说明:艺术教育能有效减轻智育本身对学

生身心所施加的压力,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趋于平衡,从而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觉思维能力、空间智力和时间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提高和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整个智力结构的发展和完善。这大概就是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非专业学校艺术教育都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或偏好而对文化教育则表现出厌学或感到比较抽象、枯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第二,艺术教育具有明显的辅德功能。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古老的问题,一直被视为道德教育的补充,具有明显的辅德性。如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提出的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就包含了音乐,并把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在西方,从古希腊到近代,艺术审美教育也一直被视为净化灵魂的重要手段。亚里斯多德就把艺术教育当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讨论了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他认为,工业文明捣毁了人性的和谐,带来了人的异化现象。面对这种异化现象,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还明确把德、智、体、美四项教育并提,使美育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和任务。

事实上,德、智、体、美作为人类教育的四个方面,各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和方式,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可见,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它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艺术教育的辅德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由于艺术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德育中辅之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美,这样,德育便可得到人的感性支持,学生对于道德品性,便不仅知之,而且好之,进而乐之,最终达到以美辅德,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第二,通过艺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年)明确指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辅德性。艺术教育不仅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而这种有机的、整体的反应方式,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基础。总之,艺术教育与完美人格的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历史上,不少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实践家们都将艺术视为道德教化、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

正因如此,艺术院校应积极发挥其专业艺术院校的优势及其资源,发挥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

第3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一、艺术采风是高职高专艺术教育中理论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美育相结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艺术工作者为了创作艺术,往往要进行一系列艰苦的艺术素材搜集工作,这就要求开展艺术采风实践活动,同时它也被誉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近年,艺术采风作为培养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实践课,用于完善其艺术教育技术与民族文化美育相融合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提高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常指除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以外,走出校门,参与有计划、有组织的深入到考察对象锁处的环境中去。它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体验自然、认知传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综合素质能力。不但填补了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空缺、还在传统文化、民族意识、爱国情怀等情感方面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采风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美育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美育是审美和教育相互交融的产物。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城邦保卫者的教育中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更是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中国西周的学校把“乐”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乐”更是以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但把“美育”作为独立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912年,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而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现今,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文化的艺术鉴赏和审美心理。艺术采风活动作为各大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技能实践课,被广泛推广。它让学生走出校园、探访民间,通过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亲身接触、了解、鉴赏、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更好地推动再创造的想象能力,这样才能把前人留下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华传承给下一代。同时艺术采风不仅对艺术创造起着深远的影响,对民族文化美育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深入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艺术采风,让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感受其民族民间艺术精髓,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生息繁衍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回、京、仡佬、彝等12个世居民族同胞,另有25个少数民族。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社会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异常的民族文化艺术。今年是我校建立艺术系以来,为开阔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在实践教育课程中实施艺术采风活动的第三年。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自然生活状态,考察、学习和体验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我作为柳州师专艺术系音乐教育08级的实践指导教师,于2010年11月16日带领我系08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广西阳朔进行为期三天的艺术采风。这次采风使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从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等方面身临其境的体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艺术创作和人们自然生活之美,这不仅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域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弘扬广西民族文化有了深远意义,还能使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及民族责任感。

(一)艺术采风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艺术魅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必亲身行万里路就知天下事,但是,任何高科技的产生都替代不了人们的亲身感受,如摄影与绘画、录音与现场音乐会一样。在课堂上我们无论借助哪种高科技手段来教学,还是不能达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桂林阳朔艺术采风的实践中,大学生们真正地步入民族艺术殿堂,俯仰四顾,艺术品比比皆是,他们与当地居民一起劳动、生活、载歌载舞,通过亲身经历、亲自观察后得到的体会、感悟到了平时在课堂和屏幕中看到的文字和影像都无法描绘的真实生活。

(二)艺术采风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需要协作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在这次艺术采风中学生观看了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它是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景区的核心工程,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及两位年轻导演——王潮歌、樊跃加盟;经历五年零五个月,十易其稿,两百多位艺术家、六百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经过一百零九次修改演示方案,努力制作而成;2003年10月1日至7日首演,之后被10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印象•刘三姐》集漓江山水风情、汇集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整场演出着重突出“印象”二字,可能观众不一定能看清具体道具、人物表情,但在一连串的印象中看到源于这座山水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春、夏、秋、冬四季和晨、曦、雨、雾等不同的自然气候,创造出神奇魅力;这部实景歌舞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经典山歌、漓江渔火等元素融入自然,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俯仰四顾,感受艺术比比皆是,体会自身被艺术立体式包围。

第4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策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3-0123-02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人们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艺术的美丽,了解人生哲理。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幼儿基础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发展方向,只是通过枯燥的教学讲解的话很难让年龄较小的幼儿园学生理解,如果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缺点,寓教于乐。但是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渗透措施,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民间艺术文化简述

1、概念

民间艺术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艺术。民间艺术文化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渐产生的一些生活现象或文化的集合。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民族的不同的民俗、民风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民间文化艺术是人们在历史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能够让更多普通的人理解、喜爱并产生共鸣,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更适合于用在对低龄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合于幼儿园教育的民间文化内容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而是应该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简单易懂、贴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内容。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比较适合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第一,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了一些民间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第二,民间音乐,主要是一些民间的童谣、歌谣、民族歌曲等内容;第三,民间戏剧,包括一些民间戏剧、舞蹈、皮影戏等;第四,民间美术,主要包括泥塑、画画、折纸、剪纸、刺绣、编制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选取一些学生更感兴趣并且适合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内容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丰富幼儿园教学的内容。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意义

1、增强教学趣味性

由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针对的主要是年龄较小、知识面狭窄的刚刚进入学习生涯的幼儿,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不可能像初高中教育一般更多地使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说,课程的趣味性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有了最直接的一种意义,即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一些民间技艺如折纸、画画、泥塑等,这样的课程对于好奇心较重的幼儿园学生来说比一般的识字课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升华教学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对幼儿园学生的教育教学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塑造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教学也就具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意义的一种补充和升华,将这种教学行为上升到民族和文化的高度,让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民族艺术文化熏陶。只有从小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学生才能够被培养成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主动承担起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责任。这种教育与文化的渗透能够让教学不仅意味着教授知识,更意味着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改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教学的最崇高理想。

3、促进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许多艺术文化形式因为得不到传承而消失,这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非常惨重的损失,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学生如果能够从小就接触并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就更有可能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工作,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未来某一种民间文化的继承人。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教育下已经有所体现,例如,我国的戏曲文化目前就有许多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加入到戏曲学校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更有许多学生在国家举行的戏曲文化比赛项目中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与文化的结合,可以让祖国的下一代充分了解国家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更加优秀的文化继承者,避免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失去继承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继续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民间艺术文化素质训练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都依靠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首先就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训练。由于许多幼儿园教师是刚刚毕业或者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也不是十分丰富,因此首先可以安排教师到专业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地或者教学地点进行学习,让教师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其次要让教师在学习参观中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改变关于民间艺术教学的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民间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艺术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较为灵活,因此可以有效地在课程中进行民间文化艺术的渗透。例如,教师在引入课程时,可以通过一小段的民间文化艺术引入,比如说在认识数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剪纸形式将这些数字制作成漂亮的剪纸形式展示给学生,既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又很好地利用了民间文化艺术方法;或者是在学习某一个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皮影戏形式向学生还原故事情节,再让学生观看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形式不仅新颖有趣,更能够通过一种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记住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对于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中专门教授学生一些不同内容的民间艺术文化,例如专门开设剪纸课程,从基本的知识和技巧讲起,逐步教学生学习剪纸艺术,最后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剪纸等需要使用工具的课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3、创造民间艺术文化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一个色彩缤纷的学习环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积极开朗的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也离不开一个充满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例如,幼儿园可以建立专门的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区,在这里展示一些比较有名的民间艺术代表作品,通过合理的环境结构创造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民间文化艺术氛围的环境;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创造一块学生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展示区,将学生自己的作品也融入到整个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艺术文化环境。

4、在交流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阶段,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最为频繁的,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关心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需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开导,教师在这些丰富的交流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内容,让学生对于民间艺术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争抢东西而吵架,老师必须要进行调解,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严厉的批评或者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塑造一个榜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向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孔融,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的目的,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晓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61-63.

[2]魏建林.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35-35.

第5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一、认识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多样性、民族性、地方性、原始性等特征。往往有人一谈本土文化资源就带上“老”字,如老房子、老字号、老玩具等。其实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都是老的。本土文化资源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古老的历史资源,而且包括许多现代的、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就铜陵来说,它虽是一座新型工矿城市,但也是一块历史悠久、本土文化丰富多彩的土地。如铜陵之所以称被为“古铜都”,是因为其具有源远流长的铜文化历史。为了让学生认识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查找有关铜文化的资料,挖掘铜陵本土文化的特征,这样师生共同学习,也认识了本土文化历史。另外,师生走出课堂一起寻找铜文化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可以发现铜文化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里有很多形式不同的铜雕塑,如小花园的“思考者”、小广场的“编钟”、皖江游园的“四喜铜娃”等,这些铜雕塑美化和装扮了我们的城市,使城市富有文化韵味。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发现了美术的魅力;而教师既传播了本土文化,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育目标;更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本土文化,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提高本地区的社会知名度和居民的自信心、自豪感的需要,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了解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数千年无数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弘扬、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在本土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切不可忽视,如过年做年糕、过节舞龙灯等。学校开设美术特色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等,让学生深入学习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校本教材,如“我也做年糕”特色课程,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年糕;“大家一起舞龙灯”特色课程,让学生用绘画形式展示;等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再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铜陵县顺安镇赶集,摆摊设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这就是“三月三逛庙会”的习俗。这是铜陵地区比较隆重、热闹的一个节日,与本地区的乡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庙会中小到食品大到庆祝活动无不洋溢着喜庆气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课,让学生认识传统庙会的功能及其庆祝形式,通过观察、回忆、想象表现庙会中有特色的庆祝活动,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懂得运用艺术去装饰美化生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的民俗、民风,注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活动,学生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高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及小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6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想超越现实, 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 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 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 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

[1] [2] [3]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 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第7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

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

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第8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提出的,但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直到近代才出现。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种类型,其校园文化和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在概念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其所涉及的群体、共同意识及物质载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隶属于校园文化范畴的一种特殊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成员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对高职院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教育教学的载体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学校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急需找到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正确方式。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美的形式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整个教育中最具活力与色彩的领域。艺术教育就是要以立足于艺术普及,立足于提升学生素质,立足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立足于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面向全校学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的目的。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谋而合。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仅指知识技能的全面化,还指感情、审美、人格的丰富化。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只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却没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性格,缺乏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操,这样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教育。艺术教育通过浅显易懂的理论和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师生对艺术文化的认同。艺术教育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对课堂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其一,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人文氛围。例如,通过成立摄影协会、影评协会、话剧社、书法协会等艺术类社团,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下,举办校园音乐节,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中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其二,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普通学科教育中,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引导师生重视艺术教育。其三,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师生筹划组织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参与艺术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有利于增进院校合作交流

一方面,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纯真的友谊,提高校园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通过各类各层次的文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艺术教育课程,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必修课建设、艺术选修课开发等方面,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合理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各高职院校建立艺术课程管理体制,对艺术教育进行定期评估,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艺术教育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价值和地位,合理利用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转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进而发展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艺术教育,通过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使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同时,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开设类型丰富的艺术类课程,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最基本的艺术教育。

(二)构建艺术课程体系

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艺术课程体系。为了使学生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高职院校应设置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低年级可以开设艺术基础课程,例如艺术鉴赏、美术基础、艺术概论等作为必修课,教授学生初步的艺术理论。高年级则可以开设不同门类的艺术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课程的开设要多样化,应考虑到艺术门类的齐全性和连贯性。通过开设绘画、表演、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满足基础各异、爱好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成败,高职院校要开展艺术教育,就必须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逐步增加专职艺术教师的数量。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师人数少,且工作量大,有的教师甚至身兼数职,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要不断增加专职艺术教师的数量。其次,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为教师购置和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再次,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使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精神。

(四)探索多元的艺术教育途径

一方面,确保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合理位置。第一课堂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也是加强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将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中接受真善美的洗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第二课堂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有效、最重要的阵地。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如合唱队、舞蹈队、模特队等,营造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扩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举办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讲座和培训班,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艺术欣赏类讲座,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举行各种艺术培训班,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

(五)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开展质量高、效果好的艺术教育,学校需要提供充足的经费作为后盾。通过建立艺术研究基地和艺术教育中心,提升艺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推动艺术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和良性循环,从整体上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大艺术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独有的育人理念和校园氛围,使校园文化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树立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开展艺术教育对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校团委、学生会、艺术团等部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校各方面协调发展,最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23.

[2]张 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2.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

[4]邓党雄等.校园文化建设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37.

第9篇:艺术文化教育范文

深刻认识艺术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功能

1.艺术教育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民族在历史上积淀的优秀文化,往往以各种艺术作品的形式得以保留和呈现。艺术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粗略地分为书画、建筑、雕塑、音像等。这些艺术作品中,往往因为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情感意志等丰富的内容而得以长久流传后世,深入人心,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人们以教育的方式培养后人认知、理解已有艺术作品,从而间接实现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艺术教育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缺失和忽视艺术教育,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将会断流。

2.艺术教育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而且更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求新求异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好的艺术教育,将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而且也将通过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国本民族文化,并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3.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渠道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教育至少应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求真、人文达善、艺术合美,唯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实现真善美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有效统一,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渠道。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缺失了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伤及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为此,必须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的这种独特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

积极探索艺术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1.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艺术教育具有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特点。清华大学着力加强艺术教育通识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在本质上区别于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艺术素质、艺术技能、创新思维为目标,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从2002年开始,学校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全校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建设,力求艺术学科门类完整,覆盖面宽,分层次、多类型,理论课与艺术实践课并重,重在发展学生能力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公共艺术类课程系统化、学科化。目前,学校每学期开设50余门次,课容量达到7,000人/学年,教学效果良好,在全校教学评估中,公共艺术类课程连续5年获得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管乐合奏与交响管乐合奏”连续两次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在课程教学之外,学校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个人兴趣和特长,自发组织成立了各类艺术社团,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成为课内艺术教育的有机补充。例如,学校艺术教育中心组织的“文缘艺粹”系列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5年以来累计举办了40余场高水平演出,吸引了每年近2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成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

2.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在艺术教育中提倡发散性思维模式,即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地展开,主动融入社会,借助外界力量和利用社区周边环境开展活动将成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积极联系校外高水平的艺术团体,将各种优秀的演出带进校园,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电影、文艺文化讲座等,融汇中外,贯通古今。中央芭蕾舞团来校演出、在校园举办“20世纪中国油画精品展”等高水平艺术活动,让学生能够多渠道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面对面、零距离地直接感受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学生艺术团曾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汇报演出,反映老一辈清华人“两弹一星”精神的原创话剧《紫荆花开》等在校园里、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学校百年校庆期间,学生艺术团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专场音乐会。李岚清同志特为音乐会题词:“艺术教育让清华学子更有智慧,更有创意,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都是学生的需要。学校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在发展中形成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覆盖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离退休人员,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每年新进校研究生和本科生都会参加“一二·九”歌咏活动和合唱比赛,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20多年,成为新生入学的最有效的以艺术形式为载体的爱国教育活动。院系学生节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将广为流传的古代故事,如《白蛇传》搬到现代,也有的将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搬进校园,通过融入现代元素,配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大学生活、青春故事、校园爱情,也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与反思。师生同台表演、同场竞技,也可以自娱自乐与锻炼提高并举,展现学生风采、加强师生沟通。校学生艺术团已有99年历史,曾走出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清华学子,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各条战线,成为清华人的骄傲。艺术团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宗旨,以“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校园生活”为己任,目前设有交响乐、民乐等11支队伍,有近千名学生成员,在全国和北京市等各级艺术汇演、展演、比赛中屡获殊荣。艺术团学生在各个院系、各个班级的文化活动中均发挥着骨干作用,践行着“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原则,播撒着艺术的种子,让艺术之花绽放在清华园的每一寸土地上。

4.坚持专业与业余相结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国内领先的专业艺术机构,具有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批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艺术家和学者。学校新建了6万平方米的美术学院大楼,重视专业功能需求,空间处理层次多样。依托专业师资力量和完备教学设施,不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专业人才,也为全校学生提供欣赏和领会艺术作品的契机。美院不仅招收其他院系学生攻读双学位,而且支持教师定期为全校学生开设人文讲座,阐述美术创作中的审美观念。每年举办毕业生设计展览,表现了美院学生对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美院鲜明的专业特色。特别是近年来,美院加强艺术与科学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在推进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着眼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水平

1.更新观念,进一步贯彻艺术教育“两全”理念

学校长期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早在蒋南翔任校长时,就提出了“文艺代表队”的教育思想,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新时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的“两全”教育理念,为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此,学校“十二五”规划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重要任务进行部署,进一步完善以艺术教育课程、学生艺术团因材施教、校园文化活动构成的艺术教育体系,着力提高全校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

2.深化改革,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的体制机制

经过多年的摸索,学校目前形成了一套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业务训练紧密结合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艺术教育中心承担着全校师生文化艺术活动、艺术类学生社团的艺术指导工作,为全校学生开设了近40门艺术类课程。学生艺术团直属学校团委领导,团委派出由辅导员组成的工作组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指导艺术团成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校团委艺术团工作组与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们相配合,组织各队的业务教学、节目排练、大小演出及各项活动,既保证了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艺术教师骨干队伍,现有全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有两名教师获得学校教书育人优秀奖,多位教师分别在相应的学术团体担任重要工作。同时,学校聘请多位校外艺术家和学术水平高的文艺文化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地拓展了人才培养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各院系还注重充分挖掘利用具有艺术特长和精深文化造诣的教师潜力,使他们成为参与艺术教育特别是指导学生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力量。

4.加大投入,努力改善艺术教育的硬件条件

高水平的艺术教育,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百年校庆期间,学校利用校友捐赠,新建了新清华学堂和蒙民伟音乐厅,能够举办高水平演出和大型会议,成为新百年的标志性建筑。新场馆的建成,将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基地、文化交流的平台、对外交流的窗口,使学校有条件开展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