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精选(九篇)

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

第1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司伟(1983-),女,山东梁山人,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关于审计收费问题,很多学者已经从经验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真正决定审计收费的应该是审计风险。本文首先提出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审计风险入手,根据审计期望报酬率模型来确定审计收费的大小。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 审计市场

一、审计期望报酬率

审计服务是审计人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业务,是带有风险性质的服务。风险是指在审计意见得出后,由于审计风险的出现,使得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而要求审计人做出赔偿,以及审计人故意出具不实审计意见被监督部门发现而承担相应责任。审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资产,因其具有风险性,理论上应该适用于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首先根据风险资产定价理论的前提假设,增加如下假设:一是审计具有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有讨价还价能力或定价能力。根据这项假设可以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由审计风险来决定。二是审计市场的有效性。假设类似于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指审计市场价格公开,信息对称,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价格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即使存在信息不真实导致超额利润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回归真实价值,即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审计风险的价格。三是存在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在现实中是没有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的,但是审计风险很小几乎为零的被审计单位还是存在的。如经济效益很好的国家垄断行业,本身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信息造假风险都很低,声誉和信誉也相当好,基本可以看作无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按照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的模型:审计期望报酬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审计风险补偿率。其中,审计期望报酬率是指注册会计师希望得到的报酬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是指对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时所要求的报酬率;审计风险补偿率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补偿审计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由该模型可知,如果要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先要知道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和审计风险补偿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根据审计市场上的数据得到;审计风险补偿率要计算审计风险的大小,然后根据审计市场均衡状况下审计风险的价格来确定。从模型中可以发现,公式的数据都是审计市场均衡下的数据,这主要依赖于审计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完善审计市场与优化供求关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模型的使用和规范审计收费。

二、审计风险

(一)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导致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大多数国家的审计准则都是这样定义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类审计风险。而这类审计风险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因为审计风险不仅应包括未能揭示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而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还应包括对本来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正是由于审计实践中前一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并且此时注册会计师遭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普遍采用前一类风险,而忽视后一种风险。在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下,审计风险的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来自修订后的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并非简单的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而成,包括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两个层次。

相比普遍采用的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中的风险模型,笔者更倾向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提出的比较著名的审计风险决算模型EAT,因为这一模型体现了贝叶斯统计决策理论思想,对定量分析更有帮助。该模型为:

(二)狭义的审计风险对应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类风险并没有归入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之中,但可能发生并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损失,因此,在狭义的审计风险中,笔者将这类风险也考虑在内。相应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如果假定等式右边的两项检查风险是相同的,都是审计人通过合理的审计程序未能正确评价财务报告的反映情况,出具与事实相悖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且在将重大错报和正确披露两种情形下分别作出相反判断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这样模型可以简化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如果假定两项检查风险是不同的,实际中这种情况应更为常见。由于审计人的谨慎程度不同,对风险的喜好也不同,厌恶风险的审计人会加大正确披露情况下的错误判断的可能性,相反则会加大重大错报情况下错误判断的可能性。笔者认为现实中重大错报的检查风险较高,因为这种情况下审计人承担的责任更重,公众最关注的也是重大错报的情况。在检查风险不同时,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可能性×检查风险(1)+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2)。从这一角度也将审计风险决算模型EAT进行修改,审计风险就变成两项条件概率的和:

(三)广义的审计风险美国学者海尼丝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广义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虽然出具了正确的审计意见,但因为客户关系使自身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或遭受直接损失。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中,因为一般假设:在被审计单位正确披露的情况中,审计人能持续为该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业务。所以,只有在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时才有必要考虑经营风险。在论及广义的审计风险时,将狭义的审计风险称作审计意见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就包括审计意见风险和经营风险,但并非两者的简单相加,确定审计风险时应分开确认。而且对于审计期望报酬率而言,也不应该简单包括两者所决定的报酬率。

经营风险是审计人在审计市场中的风险,包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可以简单表示为以下关系式:审计经营风险=审计市场系统风险+审计单位非系统风险。其中审计市场系统风险是整个市场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由国家宏观大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引起,是不可分散的,因此前文所提到的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即由审计市场系统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相应的审计无风险报酬率的无风险就应理解为审计活动无风险。审计单位非系统风险则是指审计单位自身经营特点以及业务安排造成的具有个体差别的风险,可以通过改善经营方式、合理安排业务、消除客户依赖性的方法来尽量降低。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出非系统风险不应强加于被审计单位,因为这部分风险是审计人自身因经营问题所造成的,不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因此审计期望报酬率中不应包含此风险对应的报酬率。但对于系统风险,是市场环境所致,需要相应的补偿审计人才能持续提供服务,其对应的最基本的报酬率即审计无风险报酬率。综上所述,对于审计风险补偿率,仅包括审计意见风险所要求的补偿率。

三、审计风险的确定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确定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对原本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很小,且损失很小,所以在分析审计意见风险时对这类风险忽略考虑,仅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科学的确认方法。确定了重大错报风险后就可以根据现代风险审计模型确定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财务报告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还引入战略管理理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以及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财务报告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了解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了解阻碍被审计单位实现经营目标的因素;了解被审计单位战略管理流程和经营业务流程,特别是其中的关键程序;衡量和评价流程是否有效发挥作用;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明确重大错报风险内容后,接着确定各个审计风险点,然后根据风险点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析确定其相应的风险程度。由于财务报告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有较大差异,所以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点时将对二者进行分别确定,其具体内容见(表1)、(表2)。由于(表1)中各种风险所占比例以及在不同情况下所赋予的权重只是出于直观说明的需要,并没有经过实践验证,所以数据仅作参考,但所列示的各项风险点应该比较完整,具有参考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风险比例以及权重基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以往经验,结合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及资本市场所反映的情况综合考虑得出的。因此,同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因审计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值。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重大错报风险地确定需要良好的计划和较高的成本,这样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审计成本,而且在审计市场及资本市场比较有效的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的确定成本会处在较低水平,基本不会影响审计收费。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德尔菲法,选择审计人员和专家,对影响审计风险的各要素根据重要性程度赋予分值从而建立调查表,对审计人员和专家通过调查表进行单独调查,重复多次,最终综合所有意见确定权重。

(二)检查风险的确定 确定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意见风险后,根据审计风险模型,最终得出检查风险的大小,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意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根据计算出的检查风险可以确定相应审计范围及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审计成本随之确定,结合前文所确定的审计期望报酬率,进而确定合理的审计收费金额。

四、研究结论

第2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社会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上市公司便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上市公司与传统公司相比,由于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复杂多变,上市公司在各种财务活动中往来的资金规模日益扩大,方式日益多样,由此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更大。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到期无法偿付债务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则是指公司在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各种影响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更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公司所有的经营风险,因为公司所有经营风险都会引起、反映、形成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对于狭义财务风险的研究,更适用于传统的公司,因传统公司偿还债务是其主要的财务风险。对于更广义的财务风险的研究,则需要研究与公司经营所有相关的风险,例如法律风险等,涉及面过广。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财务风险,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筹资风险。上市公司筹资风险是指因筹资而引起的不能还本付息以及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上市公司的资产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成,因此筹资渠道也有两种,一种是负债,另一种是所有者投资。负债需要明确金额、期限、还款方式,借款筹资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能否足额、及时地按照规定的方式还本付息。所有者投资涉及上市公司是否被市场认可,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否可以及时、足额地被认购。(2)投资风险。上市公司投资风险是指由投资引起的不能收回投资资金,并获取预期收益的风险。公司投资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和公司经营的不断变化,投资风险不可避免地伴随投资行为。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资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润的投资。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以预期获取一定收益的投资。(3)营运风险。上市公司营运风险是指在营运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在营运过程中,公司在将产品及服务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再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这两个转化过程中的面临风险。在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过程中,公司面临产品或服务能否适应市场要求,消费者认可的风险,也面临着存货积压,营运资金效率较低的风险。在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过程中,公司为开拓市场,有时会采取较为宽松的销售信用政策, 忽视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货款不能及时回收或全额回收的风险。公司虽然账面盈利,但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和坏账损失同时也在不断增加。(4)收益分配风险。上市公司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行为而引起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包括收益的确认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风险。收益的确认风险是指由于主观会计方法不当或客观影响,造成收益确认的不确定性。收益的分配风险是指公司对所有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不恰当而导致的财务风险。收益的分配需要确定公司留存资金与分配给所有者的份额。公司留存资金是公司扩大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分配给所有者的资金是维护其权益的重要体现。收益分配的不恰当,必然会引起公司的财务风险。

第3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20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环境、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起诉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克雷格对安荣事件”,到“巴罗·韦德和格斯理的赔偿案”和“厄特马斯公司对杜罗斯公司案”,再到近年来的“巴·克里斯事件”和“韦斯特克事件”,无一不昭示了这一趋势[3].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的“原野”、“中水”、“忠诚”、“石油大明”、“琼民源”和“东锅”等事件都是这些法律产生效果的产物。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曾经发生的多起相关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帐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的复杂性

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

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

1)提高人员素质 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造就一批同CPA审计工作相适应,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具体措施是:1提高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事务所应定期举行政策法规特别是新税制、新财会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法规的讨论,制定事务所人员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考核、奖惩的办法,以规范和约束CPA的行为。2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规范进行岗位培训。

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 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CPA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从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实行专业分组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专业分组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如资产评估等综合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3)审计作业的质量控制 重点抓好以下环节的控制点:1事前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4],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估计检查风险,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编制实施计划。2事中阶段控制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包括审计的、范围、完成的时间以及人员分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判断是否恰当;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

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3.防范违约风险违约

第4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市场经济的进步带来的是对现代化企业高速发展的要求。企业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时,往往会忽略风险-收益的对等问题,追求高收益的企业必然面临着高风险。而在众多类型的风险中,财务风险就是影响力较大的一种。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但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规避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目前关于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基于此,选取财险风控的靶向作用这一主题,围绕财务风险控制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在投资活动中的作用、在筹资活动中的作用和在分配活动中的作用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了财务风险控制在风险预警中的靶向作用,旨在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二、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一)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风险的产生是企业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根据风险的定义,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广义的风险和狭义的风险。广义的风险泛指事物的不确定性,即包含不利的方面和有利的方面,广义的风险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收益或者损失,机遇或者挑战。和广义风险相对应的是狭义的风险,狭义的风险仅指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损失,如企业销售不当造成的资金链断裂、投资不当造成的投资亏损、资本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高资本成本等。本文站在狭义的层面来定义风险的概念,即认为风险总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要对风险加以控制和规避,目的就是把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从企业的内部来说,风险又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其中,财务风险主要由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产生,和企业资金链挂钩,同时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风险的大小与收益的高低是几乎对等的,因此,企业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就成了企业决策或交易中必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财务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财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一种,但是却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财务风险具体是指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分配等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例如财务结构的不合理、融资方案不当等原因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从而导致的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包含多个类型,具体有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四类。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在短期内不能变现造成的财务负担或资金亏损,通常情况下,流动性风险是由于长期性资产占比较大造成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不能按时偿还所欠本金或利息从而导致的信用评级降低,对外信誉受损的风险;筹资风险是财务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通常是指在企业的筹资活动中,由于信用评级较低或资产负债率较高等原因导致的筹资困难,当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时,通常很难筹措到资金,可能导致企业运营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最后一种是投资风险,具体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可能会面临的不利后果,如本息不能及时收回或投资亏本,既包括债务性投资,也包括股权性投资。根据财务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可以看出,财务风险控制不仅仅能指导企业的资金筹措问题,还能引导企业经营、投资等各方面的科学决策,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财险风控的靶向作用分析

(一)财务风险控制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经营活动是企业的基础性财务管理活动,有维持企业运转、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作用,在经营活动中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能提高经营活动效率。以一个小案例来阐述,如A企业正在进行一项经营决策,决策内容是X、Y的定价和销售结构,X是企业的基础产品,Y是创新性的研发产品,Y的生产成本是X的4倍,在这项经营决策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就是新型研发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如果企业的管理层未能采取风险预警措施,可能会将Y的价格设置在X价格的4~5倍,将销售结构设置在60%~80%,这样一来,消费者宁愿购买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X产品,也不会选择初次问世的Y产品,这样可能导致Y产品的积压,会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但如果管理层能预测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那么就会大大降低Y产品的初次问世价格,仍然以X产品的销售为主线,这样既不会亏本,还能抢占先机,从而给A企业带来很大优势。

(二)财务风险控制在投资活动中的作用

投资活动是企业将资金投入经营资产以外的其他项目以赚取投资收益的活动。财务风险中的投资风险就与企业的投资活动紧密相关,在投资活动中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是指制定科学、有效的投资措施。企业的投资者在对投资交易进行财务预测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已有的现金存量、目前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以及资金一旦投出是否能够循环运转,如果不能,那么就需放弃当前的投资方案或改变投资决策。所以,在投资活动中及时地控制和规避财务风险,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避免短视行为的发生。

(三)财务风险控制在筹资活动中的作用

筹资活动为企业筹措所需资金,弥补资金链短缺,但也是在这一阶段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隐患,在筹资活动中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引导管理层的决策,使企业的资本成本更合理。例如,B企业目前正在考虑一笔资金的筹措方式,究竟借款筹资、债券筹资、股票筹资和留存收益筹资哪一种或哪几种方式对企业更有利呢?借款筹资和债券筹资的财务负担较重,需要定期偿还本金和利息,但资本成本相对较低,而股票筹资和留存收益筹资不需定期还本付息,但需要承担较高的资本成本。不同的筹措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隐患,对企业信用等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管理层必须全面分析,综合权衡,选择财务风险最小的筹资结构,这样的资本结构水平才是目标资本结构,才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因此,财务风险控制引导着企业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的动态变化,指导企业制定筹资方案和资金流动计划。

(四)财务风险控制在分配活动中的作用

分配活动是企业资金退出正常循环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向股东分配当年股利,并向股东传递企业发展的有关信息。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包含了固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剩余股利政策和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不同的分配政策对企业来说会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而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有利于稳定股价和维持目标的资本结构。一旦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就会影响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向外界传达错误讯息,导致股价估值的偏差,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和进一步的投资、筹资活动。在企业维持正常资金水平的前提下,合理地制定本年度的股利分配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和调动利益相关者投资的积极性,能促进股价的进一步上涨和企业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在分析了总体风险和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围绕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预警中的导向作用展开,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分配活动四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财务风险控制的指导性意义和关键性作用。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的预测模型,时刻分析和记录企业的财务风险隐患,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全面、及时地制定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措施。只有不断地加强风险意识,增强危机感,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或影响,只有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监管和控制,才能指导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引导企业更加健康、长远地发展。目前,关于财险风控或风险预警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对于财务风险的作用研究,也有待在充分的实践中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作者:王新华 单位: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婉婷.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3(23):77-79.

第5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强调风险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只与负债经营相关,没有债务也就不存在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筹资风险,还应包括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

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外部因素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等,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界总是处于一种运动变化之中的,而自然灾害往往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这些最终都要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社会因素的影响。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社会制度与文化、顾客的消费习惯与价值尺度、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财政信贷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市场总是处于高度的变化之中的,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水平的升降、各国汇率的变动、竞争对手的策略调整,以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

内部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和加快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在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收益取得等方面的风险日益加强。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或服务质量、经营条件、工作效率、员工素质等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风险。

2、防范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减少到最低

第一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在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基于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要地位,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不应只局限于会计继续教育,还要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能够准确地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以便能够及时做出防范措施,以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二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经常有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历史情况表明,财务风险并非在一朝一夕内形成,而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时期,因此有必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信息反馈,在财务危机的萌芽状态预先发出危机警报,促使经营者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改善管理,防止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以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

第三要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清内部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第四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3、总结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和进行控制的。企业只有在对财务风险有了一定认识,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财务风险,定期对企业各类财务信息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企业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之后,才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实现最终的目标,获取更多的收益,健康持续地发展。

第6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控制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务风险是公司风险的一种,是用来衡量公司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一种风险。通常理论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在公司的各项财务活动中间,由于各种不确定、无法控制的因素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造成财务系统的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财务活动结果包括收益(财务活动成果)和财务状况(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因此财务风险也指收益减少和财务状况恶化的可能性。

狭义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则是指举债经营给公司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股东权益收益率(ROE)或每股收益(EPS)的变动(标准差、财务杠杆等)描述财务风险的大小。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负债比重的大小。如果公司的经营收入到期不足以偿付利息和本金,就会使公司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一般情况下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符合人们的理解,便于人们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分析财务风险,所以笔者采用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寻找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以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1.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要统一

对于具有高风险的创业板来说必须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监管制度。创业板上市公司从监管入手,转变监管理念,真正贯彻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接纳符合规定的公司进入创业板。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创业板公司制度创新功能,在创新中发挥创业板疏通资本市场渠道的功能,引导和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确保投资市场的稳健发展。

2.防范我国特有的政府管制风险

创业板市场应认真贯彻市场机制和市场原则,尽可能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行为。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为了一己私利,通过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支持公司上市,并将部门意见强加于公司和股市,造成公司运作机制和股市运作机制双重扭曲,从而影响了创业板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在整个上市公司的发行与上市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减少政府的干预行为,防范政府管制风险。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1.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加强现金流管理。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处于创业期,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现金流管理。首先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用于量化公司的现金流量,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其次,建立有效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式,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这四方面来分析,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风险。

寻求最优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所以寻求最优资本结构仍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合理安排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 使其达到最优组合,即在资本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提高负债比重,进而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加强投资风险的控制。首先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加大对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的投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是加强投资风险控制的方法。通过投资组合来降低长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公司也可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处置等环节的严格控制,用于控制公司投资风险。对于公司的短期投资,则可以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加强存货的流动性以及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同时选择适当的长、短期投资数量也是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方法。

2.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阶段管理

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更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各个阶段的管理。

事前控制。一方面要求公司建立完善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等提前预测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公司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人员建立和管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专业能力,从各个方面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事中控制。包括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筹资活动、资金分配活动。建立健全各种风险防范制度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时调整财务策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降低财务风险的影响。

事后控制。首先要在经营管理者的带领下及时认真的总结公司风险管理的经验与不足,以发生过的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指导公司未来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档案,记录和分析已发生的财务风险,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王芳云,2005)。

3.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散化

第7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68-01

财务的正常运转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财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财务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企业如果想在当今如此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利于不败之地,应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监控,把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对于财务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措施,使企业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会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预期收益下降。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由融资或者筹资带来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不稳定性、系统性、不确定性。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财务外部环境变化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产业政策、利率、通货膨胀、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变化。

(二)企业财务人员意识和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意识不足,对财务风险的预判和预防不够,也是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四)财务监审制度缺陷

目前在许多企业中制定的财务监审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按照制度执行,难以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收益分配缺乏科学性

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离不开收益的合理分配,如果企业收益分配方法缺乏科学性,不遵循企业的实际状况,会对企业的财务结构产生影响,从而破坏企业财务的收支平衡,形成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各部门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

要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就必须首先处理好企业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这一问题不解决好,企业将无法做到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和充分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在处理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应坚持集权适度,分权合理的原则。

(二)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整全程控制机制。

(三)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的控制包括财务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防范环节。风险预测是基础,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就是在增强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都能预见风险的存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的管理。

(四) 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规避财务风险

首先应建立资本积累的约束机制,不断充实资本。其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负债规模。再次把握借款时机,审时度势,合理决策。最后预测负债筹资的使用效果,权衡成本收益,优化债务结构。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是融资决策。将不同的债务按期限合理搭配,以减少偿还债务的压力,保证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融资金额大小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状况。企业应当努力使资本结构最佳,融资成本最低。

(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

1.良好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财务风险防范是在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的基础上,提取特定的信息,满足管理的需要。因此,要求企业财会部门必须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功底,牢固树立信息观念,掌握了解市场政策、市场供求、市场经济发展等内部外部信息,并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反馈给企业,为开发和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资料。

2.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蒙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3.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财务部门,财会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风险防范的成功与否。财会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积极建议和处理方案,发挥财会在企业经营中的参谋作用。同时要求财会人员具备与生产、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对知识不断更新。

第8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审计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20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起诉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克雷格对安荣事件”,到“巴罗·韦德和格斯理的赔偿案”和“厄特马斯公司对杜罗斯公司案”,再到近年来的“巴·克里斯事件”和“韦斯特克事件”,无一不昭示了这一趋势[3]。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的“原野”、“中水”、“忠诚”、“石油大明”、“琼民源”和“东锅”等事件都是这些法律产生效果的产物。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曾经发生的多起相关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帐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网络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

1)提高人员素质 社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造就一批同CPA审计工作相适应,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具体措施是:1提高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事务所应定期举行政策法规特别是新税制、新财会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制定事务所人员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考核、奖惩的办法,以规范和约束CPA的行为。2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规范进行岗位培训。

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 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CPA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实行专业分组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专业分组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如资产评估等综合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3)审计作业的质量控制 重点抓好以下环节的控制点:1事前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4],分析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估计检查风险,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编制实施计划。2事中阶段控制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包括审计的内容、范围、完成的时间以及人员分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判断是否恰当;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

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3.防范违约风险违约

风险防范是风险防范全过程的首要环节,它的控制质量直接影响到以后各阶段的风险控制质量。因此,CPA面临的是审慎选择客户及其业务,即对客户品质的选择和客户业务的选择。1CPA要采取措施了解客户的历史情况,包括是否存在法律诉讼案件,是否存在特别企图;客户对其职工、行业主管、金融、财税、工商等部门是否有不正直行为,以免陷入客户设定的圈套,或受到客户已有诉讼的牵连;对企业经营的集权程度,下年度企业组织结构的预期变动情况以及企业与CPA业务关系的亲疏情况;企业外部债务的多少等,企业有争议的会计问题的多少。CPA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特别注意,以免成为面临破产客户的替罪羊而涉及法律责任。2严格签定业务约定书,这是CPA避免法律诉讼风险的关键一环。业务书应当列明服务事项、目的范围、应负责任的程度、报告形式及其他要求和条件,同时表达要清楚、严谨。

4.建立风险保障机制CPA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恪尽职守,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出现风险和引起法律诉讼。因此,通过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尽管不能免除受到法律诉讼,但一旦出现风险,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补偿并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CPA事业要取得发展权,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胡元春.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39.

[2]徐政旦,胡元春.论民间审计风险[J].审计研究资料,1998,(1):7.

第9篇:财务风险狭义和广义范文

关键词:电信企业;资产价值;途径

近年来,电信企业逐渐开始重视资产价值的提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行业的企业均开始了内部变革,因此电信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鉴于此,中国联通、移动、电信分别出台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长效的内控机制、设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虽然这些措施对企业的资产价值提升有所帮助,但成效却不明显。

一、电信企业资产价值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有效性不强

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有效性不强是电信企业资产价值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对资产的控制,内控建设风险控制不到位造成了电信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或者资金管理工作的不畅通,不能有效的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电信企业在内控建设风险方面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市场前端承包业务流程中不能有效贯彻内控制度,而且承包业务的合同签订授权没有规范的审批程序,对资金收支不能及时地在账面上反映,极大的削弱了电信企业的资产价值。二是各个层级部门不能有效的核实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且没有与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信息终端部门实施密切的合作,这为有效的控制内控建设风险及电信企业的资产价值增值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固定资产管理保障力度不足

固定资产管理保障力度不足是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是固定资产缺少统一的管理部门。在电信行业中,固定资产占整个行业的60%以上的资产比例,但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职,这样就导致职责不能明确化,使得固定资产的监管不到位,不益于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提升。二是电信企业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机制。企业内部固定资产保障力度不够,不能保障资产的有效管理,同时现存的固定资产管理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这给电信企业固定资产价值增值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积压问题及缺乏对固定资产有效管理意识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值过程。

3、EVA管理不高效,资产拓展狭隘

EVA(经济价值增加值)管理不高效,资产拓展狭隘是目前电信企业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EVA理论来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和莫顿・米兰对公司价值的研究成果,是一种以企业长期价值为导向的的业绩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经济价值增加值核算管理不高效及资产拓展狭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一是大部分电信企业目前没有建立以EVA为主的价值管理体系,即使中国电信已经引入了EVA价值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导致效率不高。二是当下电信企业资产拓展狭隘,只是片面的核算账面价值,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如数据资源和用户数量。总之,EVA管理不高效与资产拓展狭隘是信息时代衍生出来的新问题,也是电信企业在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势必要解决的问题。

4、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

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是当前电信行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是国家的信用体系不完善。这直接导致了电信行业无法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为资产价值增值过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二是由于资产管理保障不到位造成不良资产的产生,缺少资产的动态管理,不能借助会计软件核算系统实施信息共享、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没有责权利对等的资产价值监督与管理体系、资产责任体系。三是缺少资产的流动管理,资金占用率较高,低值易耗品的配置流动性、随意性大,专用性强、价值量大的物资配备分散。

二、提升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途径

1、完善内控建设机制

针对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内控建设风险控制有效性不强的问题,建议企业要严格完善内控建设机制。首先,要成立一个完善的内控工作机构以协调电信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间关系。鉴于电信企业建设内控的特殊性,必须要完善网络运营部、销售部等资产使用部门与财务部工作协调流程,优化电信企业内部资产价值跨部门核实程序。同时,内控部门要强化与宣传资产价值增值方面的意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优化内控管理细则,明确内控管理内容。其次,要强化内控建设的风险控制。可以在采购流程内控建设中规范集中采购流程,在内控建设中实行重点防范管理内控风险,严格控制与识别未经审批的采购活动、不科学的采购计划带来的风险,避免内控风险为资产价值增值过程带来损失。最后,要深化电信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制度,保障审计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外部审计要招聘进行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审计以提升财务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这是建立在企业财务报告公开透明的基础上的,进而可以及时发现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保障资产评估的有效性。

2、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建议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60%-80%,而且我国的电信企业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这为电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固定资产具有其特殊性,如折旧率高、种类多、维护成本高等。因此要对固定资产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如借助完善的决算与预算机制加快决算与预算进度,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采购数量,严格控制对资产的更新程序与更新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要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规定执行,随着3G、4G、4G+网络的迅猛发展,每年的设备更新数量与更新周期变化很大,对于这些固定资产的变动要做好科学的调度工作,建立适合本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登记与调度、维护制度。最后,要试图依靠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对其固定资产进行动态核查,保证账实相符,也可以将检查情况绩效化。鉴于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设备分散性较大,需要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核查制度。

3、深化EVA管理,拓展广义资产

深化EVA管理,拓展广义资产是当下电信企业急需采取的有效措施。首先,EVA管理对于提升资产价值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建立电信企业的EVA指标体系是深化EVA管理的重要途径。建立EVA管理体系主要是从激励制度、公司理念、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实施。在目前电信行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具体操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可持续增长。要维护存量、抢占增量,保障增值业务的多点拉动以及宽带业务的战略扩张,以强有力的战略抢占农村的电信市场,以增量带动存量增长与发展,推动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种类与数量的提升,要转换商业模式,必须大力推广电信行业内EVA为正的业务,持续创造资产价值,保障企业在发展中平稳转型。其次,要控制资产的成本与费用,建立完整的资产维护成本定额体系,试图从项目管理与整体使用的角度建立维护资产成本效益的测评机制。如武汉电信经过有步骤的推行与深化EVA管理,经过2―3年武汉的大部分电信均有效的应用了EVA管理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资产价值创造水平,将资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1%以上。最后,要将广义资产的拓展深入至各层级,由原来的账面资产拓展为广义资产,将广义资产概念实践化,如数据资源、用户数量、渠道资源、品牌资源及人力资源等资源价值的潜力巨大,广义的资产价值运营具有长期性、全员性及集团层面推动性。事实证明,广义资产价值提升效果显著,具有巨大的资产价值提升空间。

4、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当下电信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针对电信行业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提出的。首先,要规避不良资产的产生。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与减少资金占用率,尽量尝试实行零库存制度,在预算编制有效合理的基础上,提前申报物资设备购置计划,以减少物资设备的购置成本与增加资金的周转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资产价值。对低值易耗品进行总量控制,鉴于低值易耗品流动性强、随意性及不易管理等特点,必须完成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进行动态管理,进而提升低值易耗品价值的增值。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施资产的动态管理,优化财务结构,利用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简化不必要的财务结构,达到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三、结语

据相关资料显示,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60%-80%,因此资产价值的增值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值。但是20%-40%的资产主要表现为资源价值(广义资产),广义资产价值的提升是当前资产价值提升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通过发现在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其中探讨层面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信息手段、广义资产、EVA管理方法及制度建设,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苏泽雄:基于EVA体系的电信企业价值诊断及路径提升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