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父母总是满怀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然而,不管是“精英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一直在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可是,事实上,学校每天都在让某些孩子掉队。很少有哪个校长和教师故意为难学生,校长和教师接受了家长和社会的委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负有责任。可是,无论校长和老师多么努力,总有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一
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小A是一个高一学生,但他与其他学生不同,在普高里,他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他的听力不好,需要戴上助听器才能听到他人的谈话内容。因此,他不是很愿意融入班级,也不愿意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他在学校里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还不错。平时不怎么搭理同学,也不期望老师多关注,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有一阵子,其学习成绩下滑,英语默写也出现很多问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面对老师的关心与询问,他只说没事,可能最近休息不好。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这位学生的父亲。与其父亲的交流沟通中,我认识到,这是一位很关心、很爱儿子的父亲。但正因为父亲“过分”的爱护,做任何事前都是拿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比如说:孩子刚进入这所普高时,他就默默地来到学校,期望学校能把他的儿子安排在一个有认识的初中同学的班级里,希望孩子不会感到陌生、孤独;入校学习后,他又找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期望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希望孩子在校不“被欺负”;在家里,也时常对孩子要求严格,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时刻都不放松……这位父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情。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尽自己所能帮助孩子安排好一切,以为孩子也喜欢他的这种安排。但儿子知道后,根本不领情,反而大发脾气,甚至出现了“叛逆”的行为。
当知道我是学校的心理教师后,这位父亲用迫切的眼光注视着我,提出了他内心的疑问:“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每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一点也不理解,甚至都有点恨我了呢·”
对此,我与这位父亲进行了多次的详谈,他也认识到了平日里的观念和方法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期间,这位父亲也很配合,不断改善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最后,孩子与其“冰释前嫌”。在后期的反馈中,我了解到,父亲体会到了与孩子交流不仅仅就是默默地为孩子安排好“自己认为好”的一切,也不是去“统治”孩子的行为与思想,而是要走近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去尊重他、关心他、理解他……孩子也体会到了父亲的改变,由以前的“专制”变得更民主、更可亲,感受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在真诚的沟通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二
随着本案例的圆满解决,笔者对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一块也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爱——读懂孩子的心
对于父母为什么觉得很难读懂孩子的心·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父母在“品读”孩子时,都是从孩子的“行为”入手,而非“心灵”。
我们平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了,父母就开心;一旦孩子不按父母的期望去做事,表现出了异于平常的行为,父母就会愤怒,甚至感到不可思议、无法理解,而这些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语言是“你应这样做”,“你不该那么做”……这也许就是许多父母感到孩子难管难教的共因。
现实生活里也不乏这样的父母:他们关注孩子的心灵,会更多地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隐情,去关注、探索孩子不肯轻易表露的内在情感,这些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语言是“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需要是什么”……以平等的态度去了解、感受孩子的内在需要,这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
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处在青春期的高中孩子,其内心世界更敏感、更脆弱,表面上,他们不愿与师长交流,但其内心很期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注,因此,家长要把握时机,在爱的包围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二)倾听——给予孩子“发言权”
高中生大都还未成年,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生理上的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一个最有想法但又很不成熟的时期,最爱发表自己的看法又难以全面看待问题的时期,最期望有人倾听、有人理解(特别是想得到师长的肯定)的时期。可我们很多的家长都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还冠冕堂皇地解释说,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孩子只要按着父母的话去做,肯定没有坏处。一旦遇到孩子不听话、出现叛逆行为会感到很困惑、很失望,感觉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多次的心理咨询及他人的教育案例让我明白:只要孩子愿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问题发现在早期,及时解决,更可以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说”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释放心灵痛苦的途径。医学上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有些病该发烧的时候就应该让它发出来,而不是用药强压下去。相同的道理,孩子心中的困惑强压是压不住的,积聚多了,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而那时的结果也许就无法想象,到时再想解决,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父母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位有思想的发言者·还是成为一头“沉默的羔羊”·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把发言权还给孩子,在平日里,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真诚地去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对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否定,听完整后,对于不是很恰当的想法,再作适当的引导也不迟。
(三)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讲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对子女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也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了孩子的参照。所以,父母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事事给孩子树起榜样。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幼儿阶段的成长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就要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孩子一起成长,陪孩子走过人生的初始阶段。调查显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急于求成,教育理念不够合理,这样就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构建和谐的成长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个家长探讨的重点,本文就结合实际探讨了如何构建3到6岁幼儿的成长环境,促进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自然环境
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自然环境在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部分家长认为要促进孩子的成长就要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早做好准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很多幼儿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足够时间玩耍。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调查显示游戏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但是很多家长忽视了游戏的重要性,认为游戏就是单纯地玩耍,对以后的成长完全没有帮助。
随着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好的专业培养。很多家长就把孩子送去各种教育机构学习各种技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家长觉得无法理解,这些不全是课外活动吗,孩子应该很热爱才对,怎么一说到学习这些课外知识就无精打采的?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与孩子的发展阶段不够合拍。“五道杠”男孩的出现就是现代教育失败的一个表现。这里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制定成长计划,要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人生成长中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另外家长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违背成长规律。为孩子造就合适的家庭文化和环境,并且帮助孩子树立实际性比较大的目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家长的鼓励,所以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并且鼓励孩子勇于尝试,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念。
二、重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孩子年龄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正确表达内心的看法,可能会通过各种比较幼稚的语言以及肢体动作表达内心的想法。如果家长不注重与孩子的心理的沟通的话,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厌烦的情绪,由于无法正确表达心里的想法,孩子可能会出现淘气、过于调皮甚至一些不良情绪。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家长对成功的定义不够科学过于偏颇,认为高分、高薪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最终表现,这是一种最为不合理的理念,如果家长以这样的理念教育孩子的话,孩子必将不会得到最科学的教育。3岁到6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辅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可以孩子以后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真正的成功是一个人具备的良好素质,孩子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起独立、乐观以及诚恳等良好的素质。家长一定要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仔细询问孩子的意见,观察孩子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我们这里有一个家长,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弹钢琴,在没有征询孩子意见的情况下为孩子报了钢琴辅导班,但是孩子并不喜欢钢琴课,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孩子的钢琴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这位家长非常着急,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盲目增加孩子的训练时间。孩子的反抗情绪也因此表现出来,这位家长非常的迷惑,最后平心静气的与孩子沟通,在平等的氛围下,孩子表达了不乐意学钢琴的想法,虽然这位家长觉得非常遗憾但是不再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并且仔细询问了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的其他爱好。
三、制定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计划
与孩子共同成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工作压力比较大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共同成长,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耐心,这些都是影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成长计划,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要调整教育理念,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情况,这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还有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注意创新,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一直充当领路人的角色不能停下脚步与孩子一起成长。所以为了保证家长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建议家长制定共同成长计划。比如,为孩子制作成长日记,记录孩子每一天的进步。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与孩子共同成长,如为孩子设立成长QQ,以孩子的角度记录成长的点滴。
四、营造与孩子交流的和谐氛围
交流是沟通的重要措施,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就要做好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一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树立平等的理念,总是高高在上,不允许孩子对自己有任何质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不乐意与家长交流。
关键词:倾听行为;现状;原因
一、概念界定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不听话,殊不知,要想让孩子“听话”,首先家长要学会如何“听孩子的话”,学会如何倾听孩子。在本文中,我们将幼儿家长的倾听行为界定为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认真地听取孩子想法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的过程。从倾听方式来看,由于倾听对象的年龄特殊性,对于3―6岁没有掌握太多书写汉字技能的幼儿,既包括言语的沟通,也包括非言语的沟通。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调查问题涉及家长倾听意识和技巧两方面。同时通过网络和现场谈话,对幼儿家长的倾听行为进行调查,获取一手资料。
二、幼儿家长倾听行为的现状1家长失聪
作为父母,没有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不等于一言堂,不等于家长说了算。调查发现,很多家长没有倾听意识,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存在失聪现象。认为家长在教育方面就要说了算,家长负责安排孩子的一切事情,家长没有必要去听从孩子的建议和想法。这类家长大多数采用命令、惩罚等方式教育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要求时,通常用责备、唠叨、恐吓等方式表达意见。而这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比较僵,孩子和家长互相都不满意。
2片面倾听
片面倾听指的是家长只听懂了孩子说话的表面意思,或者只听到那些满足自己需要和符合自己心意的声音。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在午睡后问家长:“妈妈,我睡醒午觉以后你干什么?”,很多家长会直接回答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想过分析孩子问题背后的隐含意义。其实孩子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妈妈,你看我午睡表现这么好,睡醒以后你如果没什么事情的话能否带我去游乐场玩?案例中的这位妈妈只听懂了孩子说话的表面意思,却没有读懂孩子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由于家长拒绝孩子过多等原因,孩子有时候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意思直接说出来,常常是含蓄委婉地转个弯儿说出来。还有一些话,甚至不是用语言“说”出来,而是用眼睛、脸部表情、身体动作“做”出来。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能够倾听孩子“说”了什么,尤其要去倾听语言里面包含的意思是什么。
3虚假倾听
虚假倾听表现为心不在焉地听,没有回馈的听和否定式的听。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跟妈妈说:“妈妈,我一点不喜欢我们班的李老师”,妈妈在看电视,没有说话,孩子又说“妈妈,李老师总是批评我!”妈妈只顾看电视,没理睬孩子,孩子又说“她还说我嘴馋,真烦人!”妈妈依旧没说话,继续看电视,还是没理睬孩子,这时候孩子有些恼怒了,“妈妈,你在听我说话吗?”妈妈说,“恩,你说吧。”孩子说:“我讨厌死了李老师!”妈妈又不说话了。孩子说,“妈妈,你真烦人,不听我说话!”妈妈说:“我听着呢,我能一边听一边看电视。”孩子说:“坏妈妈,不跟你说了,哼!”妈妈心不在焉的虚假倾听,会让孩子感到懊恼。这场由孩子发起的亲子沟通,不欢而散。
虚假倾听的另一种表现是否定式的听。一个女孩的白雪公主图案的雨伞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被风吹坏了,回到家后情绪不好,跟爸爸说:“爸爸,我的白雪公主的伞坏了”,爸爸说“这有什么难过的?不就是一把伞吗!”小女孩说:“可是我很喜欢它。”说完哭了起来,爸爸继续说:“别哭了,不就是一把伞吗?有什么好哭的,真是的”小女孩哭得更凶了,爸爸也生气了“别哭了,再给你买一个就完了,真是的,这
孩子,真小气!”小女孩反而哭得更厉害“我不要新的,我就要那个白雪公主的雨伞!”“真是无理取闹!”爸爸说完自己忙自己的事情了,不再搭理小女孩。否定式的虚假倾听只会让孩子的坏情绪更加恶化。
4倾听无方
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具备倾听孩子的意识,但是苦于经验有限,不知道如何去倾听,在孩子表达感受时不知如何去应对。当看到问卷中的答案选项时,有很多家长从来没想到过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很多家长从未想过让孩子通过画画去表达情绪,也从未想过解读孩子说话的深层意思。即使有的家长知道让孩子通过画画表达情绪,但是孩子画完却不知如何分析和解读画。
三、幼儿家长倾听行为现状的原因分析1教养观念落后
很多家长认为,家长应该“说了算”,教育孩子就要采用命令的方式,否则以后就很难教育。在调查中有些家长认为与孩子互换角色并且承担家庭的责任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孩子小,什么也不懂,让他们承担家庭责任就会乱套。而且,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养成“父母命,行勿懒”的“好习惯”。家长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落后思想导致在家庭教育中自以为是,不尊重孩子,没有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在面对孩子说话时,总是打断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有个孩子在命题画《我的妈妈》的画中,将妈妈的嘴巴画得很大。经了解,这位家长在家属于说话不停且命令式语言居多型。
2缺乏科学的儿童观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儿童观,但是很多家长的儿童观却不科学。家长认为儿童是这个家里的私有品,只属于这个家庭,不属于社会,更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认为孩子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导致很多家长在家里只顾自己的事情,孩子想与之沟通时,没有积极认真地给予回馈,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沟通的动力,对于家长的信任也越来越少。
3教养方式不恰当
典型的教养方式有四种:贴身侍从型、暴君型、放任型和关心尊重型。
侍从型父母一切包办,孩子的自由自主空间太少,孩子不自立,依赖感强,在遇到问题时,家长总是急于告诉孩子答案,没有用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暴君型父母没有耐心,对待孩子只有命令。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的真实想法不敢表达,父母的倾听就无从谈起。
放任型父母只顾自己娱乐,对于孩子不管不问,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失去了表达想法的欲望。
以上三种都属于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还要安排专门时间来倾听孩子,多阅读一些家庭教育的书籍和资料,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园 家庭教育指导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温床与摇篮;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虽然现在家长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家庭条件相比过去更为优越,许多家庭都为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可孩子却比过去更任性、更难管。所以针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经变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幼儿园正是承担这项指导工作的最佳机构,因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及丰富幼儿家庭指导理论变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二、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几大误区
1.忽视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是人类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如果在这个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那就为孩子将来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可现在仍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没什么好学的,用勺子吃饭,自己穿衣服,上厕所……这些事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了。男孩A都已经上幼儿园了,却总会尿湿裤子,几次后他都有些恐惧上厕所了,小便憋到快忍不住了才跟老师讲要上厕所。之后我们跟家长沟通后知道原来A在家里都是用尿不湿的,因为父母觉得一直要带他上厕所有些麻烦,而且上厕所这种事没什么好学的,所以从没好好教过他如何上厕所,看似一件小事,但这对孩子的影响已经从生理逐步转向心理方面了。
2.教育方式不科学。
(1)家里以孩子为中心。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家都十分宠爱,替孩子包办了所有事。在幼儿园里,这类孩子占较大比例,平时大多都由爷爷奶奶带着,生怕孩子累着,委屈着,做什么事都顺着孩子,把孩子当掌上明珠一样捧着。幼儿B在幼儿园里遇到什么事,总会说:“老师,我不会。”“不会”甚至成了他的口头禅,就连找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座位对他来说似乎也成了难题,其实事后我发现他都能自己找到,只是家中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幼儿园,觉得幼儿园也和家里一样,说一句不会就立即有人帮他完成。过度的关爱反而会对幼儿的成长反作用。
(2)两种极端:过于夸张鼓励,不打不成器。要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可对孩子进行适当鼓励,但过于夸张的鼓励却有可能适得其反。现在许多家长内心其实是想通过鼓励的方式激励孩子,让孩子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弥补,可有时候,孩子得到的赞赏越多,他的性格有可能越顽劣。有些孩子在家得到家长大量的夸奖,可当他离开父母在幼儿园做同一件事,没人再像自己父母那样给予赞赏时,甚至老师可能觉得这样做不对时,他有可能会感到迷茫,或许更接受不了这一时的挫折。
打骂孩子是最万万不可的教育方式了。一位奶奶来接小班的孙子,孩子的玩具不知忘在哪里了,奶奶知道后直接当着很多家长和孩子的面对孩子凶了起来,就看见孩子吓得头也不敢抬一下。小朋友刚脱离爸爸妈妈身边,进入幼儿园的大环境,情绪等各方面还没稳定下来,心灵也比较脆弱,自己的亲人突然对自己这样,毫无疑问是对孩子极大的否定和不尊重。
(3)无视孩子的想法、需求。孩子自懂事后,就开始思考他所在的这个世界,思考他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孩子们对这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就说明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是非常可贵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并倾听孩子的诉说,当孩子想要向成人诉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应该给予最大的赏识和尊重。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
(4)重智力轻行为。望子成龙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思维,孩子原本应该拥有充满欢乐的童年,可有部分孩子从小就被迫机械地背诵各种故事、枯燥地认字、长时间地上各种兴趣班,导致年纪小小就已经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还没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就已经不想学习,和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在这种“重智力轻能力”的影响下,教育出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很难甚至无法与其他同伴融洽相处,将来进入学校后学习将会更困难。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幼儿自进入幼儿园,教育幼儿的任务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需要家园配合,对幼儿实施一致的教育。但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如在教育思想上,教师与家长不一致,造成幼儿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教师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本领,家长则通过让孩子死记硬背获取知识;教师主张孩子自主发展,而家长则认为自己想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按照家长的想法发展,不考虑孩子是否感兴趣,就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等等,双方从教育目标到具体的教育内容都存在偏差,导致教育力的衰弱。所以就要家园共同为幼儿创造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使得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
三、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
1.幼儿园通过各类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丰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1)定期举办一些教育讲座,给家长提供的教育讲座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家长,采取集中、分班、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热点说明教育道理,提高教学时效。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家长了解到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也能及时掌握新信息,并逐步调整自身的教育活动,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2)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家园双向沟通的重要渠道。家长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优缺点,和老师共同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商讨出可行的方案,家园一致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孩子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缺点得到及时改正。
2.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家长的实际需要及时给予帮助,推进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
(1)通过与家长的谈话、填写家园联系册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沟通,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各方面情况。家长也可随时给幼儿园提出宝贵的意见,使教师能了解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2)在家访工作上采取家访与来访相结合的方法,平时由教师根据情况个别家访或接待家长来访,每月至少联系5位以上家长,做到个别问题个别访,重点问题重点访,特殊问题特殊访,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协调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
(3)通过网络这一工具,建立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论坛,不但可以发表留言,还可以上传优秀文章,发送照片和视频,而且不再是教师单方的,家长同样可以发表留言与教师沟通,上传优秀文章,发送照片和视频,互动性更强。
(4)家园共同制作“幼儿成长档案”,“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自己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的成果记录,其中有着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幼儿的作品、照片,以及家长和教师及幼儿自我评价等各种反馈信息,反映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也是家长和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可以通过作品和资料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为将来孩子更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瑞芳.综观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2]张诗雅.试论改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3]黄丽丹.幼儿园外来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和策略研究.
[4]浅探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 好奇心 探究意识 问题意识 探究能力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影响幼儿教育的水平,影响幼儿的成长与成才。幼儿教育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好奇”,致力于孩子探究意识的激发,极力引导孩子点燃思维之火,打开身边问题的谜团,鼓励孩子大胆实践,培养探究能力等,这是幼儿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
一、幼儿好奇心的培养策略
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不能忽视对幼儿好奇心的重视和培养,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认同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对待事物的看法在成年人看来常常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让人啼笑皆非,而这正是幼儿最真实的一面,伴着对事物的好奇,用自己的想法探究事物。例如,脱掉鞋子变成“彩虹脚”的教学游戏,老师将五个脚趾涂上红、橙、黄、绿、蓝五种不同的颜色,脱掉鞋子,颜色很鲜艳,引起全班孩子的好奇心。脚趾孩子们都熟悉,但孩子们好奇的是脚趾的神秘色彩。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辨别不同的颜色,也可以教孩子穿鞋、脱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认同,还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
第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不是“哄孩子不哭”那样简单,而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科学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反映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幼儿对待事物的好奇心常常是缺乏目的性的,只是简单的好奇而已,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的脚趾变成“彩虹脚”,很好奇,也想看看自己的脚是不是也发生变化,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教会他们如何脱掉鞋子,再穿上鞋子。
第三,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的实践证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是培养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创新教育手段,认同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说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他人发现问题的讨论中。每次教学过程完成后,孩子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这种好奇心的培养过程就是日常的经验积累过程,加上教师的总结分析,以及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都会让孩子与真理更进一步。老师要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好奇心发现的问题,学会交流与分享,让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培养好奇心,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展示力,奠定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
二、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
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是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式教学活动,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挖掘,探究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可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通过最直观的感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
第一,以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目的的幼儿探究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用符合幼儿特点的意识激发形式,意识激发一定要建立在幼儿对事物有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接触一些能见到的小昆虫,使孩子从对事物的图片认知上升到客观真实认知,这有助于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欲望,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像蚂蚁运虫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以看到,这样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蚂蚁合作的力量。
第二,以展示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不同孩子对待同一事物的关注点存在不同,这反映的是幼儿的不同思维方式,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眼中的某一现象或者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幼儿彼此的展示中体现了不同的侧重角度。老师要鼓励孩子展示自我发现,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出彼此间对待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个人想法,对展示中的优点或者比较有特点的角度适当提出表扬,并鼓励其他孩子多学习对方的长处;对于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要指出,不能回避或掩盖,要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观点,帮助孩子树立改正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以这种交流展示作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
第三,以推测为突破,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时期孩子都有好奇心,这个时期的大胆想法需要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幼儿的大胆尝试不应该被无端制止。实践证明,一些时候幼儿无较强目的性的推测,往往是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甚至在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成为某种发明创造的意识雏形或者假定前提,这种探究意识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给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根据某些现象做大胆的推测,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都主动求知。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想法进行指导和修正,对于能够验证个人推测的孩子给予鼓励,对于推测缺乏逻辑性孩子的表达勇气给予表扬,让幼儿的探究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孩子勇于探究问题的信心。
三、幼儿探究能力的养成策略
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很强,一些常被成年人忽视的细节却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对于以后的执着创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利用活动保障幼儿探究。幼儿是一切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综合水平,保障幼儿探究。例如,让孩子讨论泥球、木球、纸球在水中的状态,各种声音都有,老师让每个孩子都动手操作几次,最后得出结论同样大小的球哪个更重,哪个更容易下沉,轻的更容易上浮。在活动中,幼儿的很多方面都实现突破,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第二,灵活手段引导幼儿探究。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未来创造能力的发展状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手段要更灵活,且有利于幼儿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幼儿探索突破。幼儿的探究主要始于对待事物的特殊发现,教师给予积极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探究,而且,教师要给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又能推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启发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更专注自己的发现。再者,教师采用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幼儿的特点,每个具体环节都对幼儿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将更有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美华.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9).
关键词 中美 家庭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中美家庭文化由于自身在家庭结构、教育方式方面的不同,使得中美家庭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等方面来分析中美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
1中美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差异
1.1中式家庭教育
在中国,骨肉亲情至高无上,中国家长都将孩子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在家庭教育方面常常具有下面这些特点:
1.1.1过度溺爱孩子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护在世界范围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自从孩子降生开始,父母就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在实际当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并没有好处,不利于发展孩子的能力,孩子遇事不会处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1.1.2包办孩子的事情
很多中国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已经为孩子设计好了以后的人生道路。在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可以给予很多指导。但如果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不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也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就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在孩子成长中,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优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
1.1.3比较孩子的优劣
中国家长都喜欢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进行对比,这个对比会一直到孩子长大,在对比中,家长会因为孩子出色的表现而感到骄傲。中国孩子的优势是家长早早定制的,不利于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孩子在成长中只能接受家长的安排。
1.2美式家庭教育
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运用的教育方式也与中国家长存在很大不同,主要有:
1.2.1强调自己去做
在教育中,美国家长善于利用引导和启发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对孩子说:“自己去做。”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自己去研究周围环境。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要求孩子明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1.2.2尊重孩子选择
对于孩子自己的想法,美国家长都会在孩子面前认同、尊重孩子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采用民主和开放的教育形式。在教育中,美国家长常常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和孩子共同商量各种问题。这种家庭教育气氛有利于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使孩子易于形成独立思考、勇敢开拓、大胆尝试的性格,使孩子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1.2.3注重孩子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美国家长不会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对比,在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鼓励的教育方法。在评价孩子方面也是依据孩子的要求,促进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使孩子自由成长,所以很多美国孩子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家长一般不会决定孩子的特长,会指导孩子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
2在家庭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2.1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特征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所国际公寓发生火灾,在这所公寓当中住着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四种人都有不同的表现,犹太人先把他的保险箱搬出来,法国人最先救他的情人,美国人最先救他的妻子,而中国人最先救的是他的母亲。这说明在中国人眼中,父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普遍都尊重年长的人。在家庭当中,长者具有最高的权力,年长的人可以教育年轻的人,对于孩子来说,只能听从长辈的劝说,自己不能有意见,从而使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不能与长辈平等沟通。现在更是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当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成为家中一切事务的核心,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所以在家庭关系上也处于不平等地位。
2.2美国家庭成员关系特征
在美国,老人和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平等,再有,老人在年老时也不会和孩子们住在一起,而是自己到老人院生活。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也不会全部包管,对待孩子就像朋友一样,家长允许孩子具有自己的秘密,在家庭生活中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允许孩子具有自,在达到一定条件时,孩子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事情,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自行解决。家长认为孩子与自己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孩子理解正确的言论,父母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家庭当中,美国孩子有着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差异原因研究
3.1历史文化不同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人们的思想也受到很多约束,人们的处世风格大都是内向和保守,一般情况下不会冒险,并且中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思想的影响,在家庭当中也有着稳定的结构,具有严明的等级顺序,所以中国家庭文化过于保守。
美国是一个历史发展较短的国家,居民当中大部分都是移民,受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复兴的影响较多,不受任何思想的约束,文化发展呈现多元性和外向型,经济发达,人们的思想活跃,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由发展,所以,美国家庭成员地位平等、互相尊重。
3.2价值取向不同
价值观在民族文化当中占有核心地位,我国家庭文化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所以要求人们普遍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在遇到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在任何时候会将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是家庭的附属品,个人价值会因家庭的存在而存在,人们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家庭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在美国当中,家庭文化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个人主义、个性自由发展都是美国人的追求目标,在美国家庭当中也是这样,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权利、有意识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不属于家庭,他们认为“更多的人可以你的成功而庆祝,但遇到困难时不能让家庭和亲友共同承担”,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文化是民主和自由的。
3.3教育体系不同
中美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在中国教育中,人们强调以家庭利益为主,人们普遍追求“光宗耀祖”的价值目标。还有,在中国家庭教育中,人们过于注重“德”的教育,要求儿女一定要以孝顺为主,对年长的人要尊敬,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和他人相处时要友善等。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同时出现了一些教育问题,如父母包办孩子的生活内容、经济上不约束孩子的行为、学习上过于严厉,所以,这种现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严重影响,也会出现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美国家长则意图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在生活中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运用开放式教育。为了使孩子能够独立,美国家长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但不会放任。在家庭教育中,美国家长会为孩子成长创造锻炼机会。不放任就是宁愿让孩子吃苦,也不会娇惯他,虽然家中很富有,但不会任由孩子花费。在教育中,美国家长重视方法的教育,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美国孩子会有这样的思想,父母抚养自己是一种法律义务,不用对父母感恩,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生命属于孩子自己,也不能要求孩子长大后孝顺自己。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分别处于不同的教育系统中,所以导致家庭文化也存在很大不同。
4结语
总之,在中国和美国中,因为历史发展、价值观念、教育系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家庭观念和成员关系,致使两国的家庭文化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世界范围内,各地文化多姿多彩,对于不同地区的文化而言,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对于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我们还应积极吸纳和借鉴,才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通过研究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文化,笔者希望此文能够对创建和谐社会和美好家庭有所贡献,也希望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应注重文化差异,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400字至500字一 我们认为家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的熏陶对孩子良好道德行为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独立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每一位家长的迫切要求和希望,我们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对孩子的培养,让她在正常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以身作则,让孩子有一个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初的言行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在平时,我们自己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待人,对自己的事业从不懈怠,从各个方面给孩子做一面镜子。并常对孩子说,要想别人对你好,首先你得对别人好;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做好事的故事,引导孩子在班级里与每一个同学都要好好相处,要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要乐于帮助同学,让孩子明白只有自己喜欢同学,同学才会喜欢自己。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正直友善、勤奋上进的良好作风。
二、时时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孩子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能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就不能了解孩子成长路上遇到的问题。因此每天回到家里,我都会与孩子进行一小段时间的聊天。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会像听故事一样倾听孩子给我讲她一天的感受。考试得了满分得到老师表扬,作业中写了错别字被老师批评,和同学闹矛盾了心情不愉快,学校的花儿有好几种颜色。每天坚持听孩子讲述她自己的事情,听起来好像琐碎,但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家长像朋友一样指出她的优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关键。
三、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我们一直向孩子强调,任何时候学习都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很配合学校的教学措施,平时积极阅读各种教育杂志,从中学习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教师联络,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正规学习,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因此我每天晚上陪着孩子做作业,辅导作业,背书听写,阅读课外书,纠正孩子坐姿,等等。慢慢的,孩子形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我们家长开始陪读,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自己专业书籍,由辅导作业变成了检查作业,着重指出孩子书写中的不认真或者作业中粗心的地方,进一步让她养成自觉改错的习惯,同时,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加固,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啊!而孩子看到家长以身作则,就会以家长为榜样,更加努力认真学习了。我常常听有些同事说,孩子在做作业,家长要么看电视,大声谈笑;要么就是邀约一帮人在家打麻将,我认为这样对孩子是非常不好的,无论是身还是心!
四、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学校,其他时候和小朋友玩耍的时间少之又少,而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人为的扼杀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有很多的心理问题,要么孤僻,要么自傲。因此,为了不让孩子有这个缺憾,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周末,我们尽量让她多接触小朋友,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而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她不仅有了很多好朋友,而且还有了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孩子从小到现在,参加过钢琴、书法、唱歌、画画、舞蹈、小主持人等等方面的兴趣学习。对这些兴趣爱好,我们都只要求孩子快乐地学,尽情地玩,并不强求她必须要达到什么成绩。因为没有压力,孩子学的轻松而愉快。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性格变得开朗大方,对小朋友热心友好,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成为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
时下特别流行两个词,智商和情商,现代社会,光让孩子在学习上争优是不够的,让孩子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智商是生存的资本,但情商是生存质量的保障。作为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个过来人,都明白要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让孩子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优秀儿童,成为未来优秀的人才。
我的教育理念是: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分享孩子的成功和挫折,给予孩子理性的指导。我愿意和所有家长一起用微笑和激励照亮孩子的生命历程,做孩子心中永远靠得住的大山。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400字至500字二 老师好,各位家长你们好,我是xx的妈妈。很荣幸被评为了优秀家长,其实我觉得在座各位都是优秀家长的模范。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区老师芳老师还有阿姨,甜甜一天天的进步离不开你们一直以来照顾和教育,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方法,下面我说说自己的做法。
一、 多与孩子沟通。要和孩子做朋友,别把孩子当成管制的对象。
我们每天会尽量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会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知道她最近在想些什么,孩子最近心情好不好,需要怎样的帮助当然,只有真心付出才能有所回报。此时的我们应该降低自己的身份,让孩子把我们当成一个朋友。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即使是孩子犯错误时,尽量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例如上个学期,孩子闹情绪不愿意上学,原来是练舞的时间太长孩子也有一点娇气吧,所以不愿意上学,为了让孩子情绪稳定,我打电话和老师请假,并说明原因,让孩子也与老师保证明天一定上学,今天就休息一天,孩子也听取我们和教师的道理,第二天真的按要求回园了,所以我们尽量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
二、 积极配合老师工作。
关键词: 沙箱画教学 环境创设 教学方法
一、环境创设方面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心理环境的主导作用,同时物质环境是幼儿主动、自主发展不可或缺的媒介。本次活动中我采用如下方法。
1.心理环境的创造
(1)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心理状态。课前心理调试:借班上课有很多不可预期性,不知道孩子的整体发展水平,总会给我们一些担忧。首先老师要有好的心态,“你是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孩子的,你会尽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给孩子”。其次和孩子玩一些好玩的游戏,如这次课前我们玩的游戏是认识简单的沙画技能:实勾、虚构和漏,并让孩子试一试、玩一玩。
课中平等对待: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活动中尽量给每个孩子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自己也能行,如活动中选择一些不太举手发言的孩子,让他们回答一些问题,并给予鼓励。
(2)给孩子一个有趣的氛围。在活动一开始孩子们选择一个地方跟着老师学习小螃蟹走路的方式进场,配上一首旋律轻快的《螃蟹歌》,边走边欣赏假象的一些情景:瞧,河里的小鱼在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挥挥大钳子和小鱼打声招呼吧。这样的氛围欢乐和谐又切合主题。
活动中适当的幽默感增趣不少,如孩子在示范画螃蟹的时候四条腿和螃蟹的身体有些分离,这时老师一句:这只螃蟹怎么啦,腿怎么断啦?孩子在风趣的氛围中意识到老师在帮忙自己解决问题。
(3)尊重孩子的每一种想法。美国爱德华兹教授在《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提到: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与游戏说话的方式。
活动中孩子们对漏的技能掌握得不是很好,在请孩子示范漏螃蟹圆圆的身体时,这个孩子漏得不是很光滑,发现这个问题后我马上问:这只螃蟹的壳漏得怎么样?那怎样漏才能让螃蟹的壳儿看上去很光滑呢?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解决,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孩子们就会刻意注意这一点。
示范画螃蟹大钳子第二次的时候,我请了一位女孩子,她可能没有听清楚我说的话,本来只想让她添画螃蟹的八条腿,然而她把整只螃蟹画出来,同时和我为她准备的螃蟹身体离得很近,当她画第一下的时候,你不可能阻止她,我默默地等她画完,说:哦,你把螃蟹的身体也画出来,真不错。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反思自己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语言组织方面需要更清晰的同时也要用行动告诉孩子应该在哪里示范。但这个小小的失误给我一些惊喜,我顺时添画螃蟹的四条腿。然后提问:这只螃蟹怎么了?孩子说:被挡住了。我又问:你怎么知道被挡住了?这样一个本想在孩子创作时指导的问题被解决。
这时候想说的是感谢孩子的一百种想法和思考,不要回避孩子的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正视孩子的每一个画面和想法。
2.物质环境的创造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这节活动细想来,东西准备很简单,沙箱如孩子的美术活动主要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一样。简单的东西才是本真吗?孩子们半圆围坐在中间,老师的电子白板还有沙画台在正前方摆放着,四周亮堂堂的沙箱包围着,就像在一个艺术殿堂内,沉浸在沙的奇妙幻想世界中。
二、教学方法方面
《纲要》提出“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目标,这是我在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呈现。
1.体现美
沙画本身就是给大家艺术的享受,活动中沙子在指尖的流动呈现出的画面更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如画螃蟹的壳儿的时候,先是漏,漏完还要轻轻拍一拍。教师除了注意镜面示范外,还要注重拍下瞬间的美感,将手抡圆了轻轻拍,目的在于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注重“拍”这样一个动作,给孩子释放“提示、提醒”的信号,同时有自然的美感。
2.创造美
创造美我认为就是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不否定孩子的认同,帮助他们完善画面。
就像在沙画台上,孩子的可能性是千变万化的。如最后创作沙画的环节中,给孩子一些想象空间:“你的小螃蟹会做些什么开心的事呢?”不同的孩子思考不同,画面中会一一呈现出来。
3.表现美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也更在乎独立的感觉。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出现一些叛逆心理,是普遍的现象。如果家长仍然喜欢对孩子指手画脚,随意发出指令要孩子服从,而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意图,要么不服从,要么盲从,都具有危害性。
我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的亲子关系一直很和谐,即使青春期,两个孩子都少有叛逆心理。我觉得,这与我尝试的赏识期望法、自主决定法等教育方法有关。
孩子小时,我常给以赏识和期望 每当下班回家,孩子会向我汇报一天中发生的“大事”,有趣事,有感想,也有犯的错误。我的原则,不管孩子说什么,我几乎都说好。孩子说了自己的错误,我也表扬“知错想改就是好孩子”。孩子上学后,只要我有空,就会引导孩子讲讲学校里的事,或同伴关系,或学科学习,或校内见闻。我的方法就是不住地点头,并适时提出期望。当我选择以赏识期望为主的沟通方式时,孩子就喜欢对我讲,这样就让我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我还意外地发现,让孩子多讲,不仅只是平等沟通,对作文水平提高、对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也都有好处。
孩子总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觉得这个错误非教不可,我的方法是,把孩子叫到房间,关起门来讨论、批评。批评前,我会听听孩子的意见。平等地表达,孩子更能口服心服。至于批评什么,我会保密。当孩子接受批评并决定改正时,我的批评结束,打开门时我就表扬了,“这孩子真不错,这么上进,有点错马上就改”。
平时我注意“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优点清楚、缺点糊涂”“可以改的错误清楚,估计一时难改的错误糊涂”。在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不允许有偏差,而非核心的东西,就相对宽松。即使孩子犯了错,我尽可能注意就事论事,避免算总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