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

第1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概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30-02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自动化专业概论》课程是在入学之初,为引导自动化类专业新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动化专 业的性质以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 使学生认识自动化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自动化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动化专业的培养 目标和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为今后在校学习激发学习潜力,打下良好 的专业背景基础。因此,《自动化专业概论》可作为一门面向大学一年级自动化专业和电气 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学新生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控制科学与工程属于一种交叉性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其研究成果也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中。例如,计算机、机械、机电、纺织以及管理等多个专业都涉及 到自动化技术。因此,为促进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加快交叉性学科的发展,《白动化 专业概论》又可作为一门选修课面向全校其他专业开设。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可初步了解自 动控制专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对本专业的特色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分清本专业与其 他专业的区别和联系,理顺本专业所学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关系。另外,“自 动控制”不仅仅是机器的控制,也不局限于自然科学中,从宏观上理解“控制”的含义,在 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以及各种政治斗争中都存在着“控制的思想”[1]。因此将 “自动控制”的观念和思想应用到其他专业,甚至人文管理科学领域中,有利于学生综合能 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所需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本课程的教授对象或者是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入学新生,或者是对本专业所需基础知识掌 握较少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经管专业以及艺术专业的学生),同时该课程学时又相对较 少(16个学时左右)。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快速入门,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 思想是教学工作的难点所在。

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所有选课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讲课的起点较高, 很多先行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一带而过,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并且课程侧重较多的定理证明和 推导,从而造成所讲内容晦涩难懂,使得很多学生难以入门,并很快就对该课程失去兴趣,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单一化,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能够充分调动

以往的教学形式 主要是单一的 课堂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同时,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由思考的空间很小,这样也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 习兴趣,因此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培养[2] 。

3.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涉及较少

以往的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讲解,对最近儿年的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讲述较少,甚至 欠缺,造成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时代的进步。而自动化的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比 如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甚至新的研究 领域诞生。例如,云模型理论、仿生模式识别理论等分别是我国李德毅院士和王守觉院士最 近几年刚刚提出的新理论,并在当今的科学界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些新诞生的理论往 往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而且这些理论的最初应用成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日本 利用人工情感理论研制出情感机器人等。因此,在概论性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理 论的发展方向,可以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些新内容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出现 在教材中,因此仅仅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概论性课程的教学,学生就无法了解当今专业的前沿 和热点问题,也就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概论性课程改革思路

在当今的节约型社会中,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一直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概论性课程改革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1.建立课程新体系

(1)围绕中心,实例讲解,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省去繁琐的公式和理论推导过程,将重点放在对自动化技术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上。在讲课过程中,从实用角度出发,通过实例来讲解基本原理,重 点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容易地接受专业知识,同时注 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精选教学内容,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衔接自然的总体编排原则,重新调整各章节讲述的顺序

第1章“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要求”是自动化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的起点,进行介绍性讲解;第2章“自动化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第3章“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和组成”,以及第4章“控制的基本方法”是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也是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讲解;第5章“自动化的应用范畴”和第6章“自动化的展望”是自动化技术当前的应用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展望,该部分内容可结合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讲解。这样,既可以快速引导学生入门,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2.教学形式多样化

本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1)理性传授和多媒体感性展示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精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而对于某些应用实例,可采用与多媒体视频技术(Flash影视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掌握所学内容。

(2)课堂讲解和现场教学参观相结合

在教学改革中,根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在课堂讲解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实验控制系统的演示,如足球机器人比赛系统, 多阶倒立摆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实验装置。通过观摩各种控制实验,可帮助学生进一步 形象化地理解“自动控制”的概念,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范围。

(3)课堂讲解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在课堂重点讲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同时,开设大量的关于自动控制领域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系列讲座,让学生自主选择听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知识量, 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内教学和课外专业思想讨论相结合

根据课内所学知识,让学生组成讨论组对某个专题展开讨论,同时以报告的形式上交讨论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5)指定答疑和网上答疑相结合

建立网上答疑系统,学生可以在指定答疑以外的时间进行网上答疑,并且可以给授课教师提出听课意见和建议,从而可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3.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使其将专业热点和前沿内容带进课堂

过分地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必然跟不上学科的发展,也不能够站在学术的前沿。为了 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尽量与世界的学术发展接轨,我们采用前半部分课程进行 课堂 基础知识讲解,在学生掌握了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后,后半部分课程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展 开。讲座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举办:第一种,邀请本校或其他兄弟院校和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 作学术报告,结合他们所研究的较前沿的自动化领域的某一专题举行讲座,营造学术气氛,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某一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第二种,课题组或者其他教师参加国内外 的学术会议,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回校后进行整理,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该 领域已经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和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今年本校的教师就参加了神 经网络大会、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ificial Intelli gence等多个国内外 学术活动。通过参加这些学术活动,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又可为学生讲 授最前沿的学术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晋宽,于丁文,张健.自动化概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 6.

第2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越来越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的结合、重视学校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衔接。随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当下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理论知识丰富、拥有一定实践经验、并且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成果。

1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1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相比于一般工科,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对接。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开展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效教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瞬息万变,只有对市场充分了解,准确把握市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对专业建设准确定位,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思路。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教学,注重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将企业技术骨干引进校园,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贴近实际工作的专业教学。同时也可以让企业人员充分了解职业教育教学现状,从而提出宝贵意见,保证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的一致性[1]。

1.2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入技术型、应用型的实用人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必须过硬,充分体现出专业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实践教学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如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时间、如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是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仁慈啊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还存在行业背景不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家等问题,难以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因此,必须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2]。

2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2.1积极开展市场调研

职业教育办学最忌讳闭门造车,必须高度关注市场动态,积极进行市场调研,从而及时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与市场的接轨,立足于市场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专业建设指引方向。如果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被市场所接受,那么专业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动态[3]。

2.2积极建设实训基地

为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培训相结合,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展两者相结合的教学需要有适合的教学场所,因此必须积极建设电气自动化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在已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相关设备的引进,不断改善电气自动化教学条件,使之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4]。

2.3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

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合办学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活相结合,可以充分借助企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实际生产经验的不足,也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需要的人才。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生活,并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自身的不足,然后回到学校及时补充。

2.4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离不开对传统课程体系结构的解构和重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在教学上应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法,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案例和开发项目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不断促进教学一体化改革的进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并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进行调整。新时代对职业教育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熊中刚.“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5,(24):178-179.

[2]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14-216.

[3]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3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一、当代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求毕业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知识点有着准确的掌握,对工作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2],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

(二)持续的创新能力

持续的设计与不断更新的产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活力源泉,是生存发展的基石。自动化人才应始终拥有创新的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产品设计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原有的品级,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上看,创新特点的人才非常受企业的欢迎。

(三)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内容,新的设备介入[3]。只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继续完善知识体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突出对于技术发展的认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身的岗位需求,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实际内容。

二、面对人才需求的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解放人的思想意识,开放性的态度理解世界,提倡个性发展。把创新的意识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知识体系的形成,正是不断突破前人的创新所形成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其提出问题,利用他们认为可行的思路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首先从教师开始,他们的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根本性的,整个教学的展开都牢牢的体现这一基本点,把最新的发展动态,取得的学术成果,理论突破在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创新的意识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根据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级逐渐养成。大一介绍自动化发展历史重要的人物,重要设备、主要理论创始人的名字、学历,职业经历等基本内容。大二时介绍当前研究领域的难点,近些年的突破点,研究的方向,学校专业的带头人,取得的成果等。大三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以兴趣小组、社团、创新实验课题参与等多种方式亲自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大四为分水岭,就业的面向企业的生产实际,通过实习的途径了解企业需要的改进和创新的方向,继续深造的同学则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科技文献,亲自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时,理论研究、分析和讨论是有效的方式。邀请学校知名专业老师、企业的突出技术人才,甚至还可以邀请创新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分享经验,介绍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灵感的源泉,困难的解决思路等。讲座时,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把已有的科研项目、创新计划,与学生们分享,从新的思路分析探讨,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评定,进一步提高对创新的认识。

(二)重视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时期的学习本身上就是“自主的学习”,虽然有教师教学指导,但是大部分时间却由学生自己来把握。这段学习时间利用率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体系建立,关键知识内容的储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作后的适应性,职业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意义的学生“独立”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步骤的能力形成。安排学习主线,现在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非常完善。需要补充的只是课堂外的内容,充实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宽度,对于兴趣点加深深度。成立若干个自学小组,由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力争在组内解决问题。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反馈到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答疑,或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解答。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即使出现失败的情况,分析失败的原因,经过多次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明显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应强调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时,强调知识点的理解,发展性的分析和记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现状,层层推进,对于存在的知识掌握不清,理论混乱的情况,选择突出的问题利用答疑时间处理。还可以抽出少量的课时,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讲解,增强他们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方式与思路

(一)专业教学方向的创新

1.创新方向确定的方法教学创新和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创新方向,只有方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广泛,在明确创新改革方向时,首先需要对社会上各大电力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市场需求,通过分析市场数据,从而制定出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需要对历年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就业形势,从而制定详细的改革措施。最后,要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范围,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电机电气维修、电气自动化控制、自动装置的安装以及电气设计等领域,结合不同的领域要求和规范,需要明确各个领域的侧重点,从而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2.培养目标的确定高校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时必须立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其中培养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规律进行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且要兼顾其他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既要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也要培养生产、服务型人才,因为电气行业不仅涉及到电气设计和电气制造领域,而且还有电气产品的销售领域,所以在进行专业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侧重点。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1.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性强、实践性高,大部分岗位要求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时必须依据理论实践双向发展的原则进行。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占据绝大部分,所以,在创新中应该加强实践内容的比例。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这样分配到每科的学习时间就会相对减少,教师很难讲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全部讲完,学生要完全理解吸收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在教材中加入实例分析进行辅助教学。在教材内容改革中,首先,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框架,然后加入实例分析,从而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次,要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将社会生产中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引进教材当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使学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最后,在课后作业题中加入对工程技术领域的探索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专业发展与进步方向的探索,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2.专业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这一现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育发展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但是,就课堂教学的理念却是可以得到创新。首先,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高等教育不同于初高中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其次,善于利用现达的通信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能容,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电子图书、音像、模拟软件等的利用。再次,教师应该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于电气专业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是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的考核观念要改变,在制定考核计划是,不仅仅是为了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上。3.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首先,建立双向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校教育和在岗实习。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学习,在岗实习主要是学习时间技能。两个阶段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其次,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扩大创新型实验的比例,降低验证型实验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自主思维的能力。最后,加强研究型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研究型的思维,增强学研究能力,发展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实习阶段的模式创新

首先,学校所选择的实习单位应该是电力行业的单位,要严格按照专业培训的要求进行选择,并且要考虑实习单位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培养学生。其次,要创新实习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职位进行实习。最后,要在最后毕业考核中加重实习成绩的考核,可以和单位签订合同形式的实习方式,如果用人单位和学生意向在毕业后在实习单位就业,可以免除用人单位的考核期。

四、结束语

加强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结合,既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模式创新,为社会提供合适的电气专业人才,也能促进社会电气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解大,贾玉健,刘东,等.“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78-82.

[2]陈海霞,王锁萍,熊田忠.面向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190-193.

第4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学前教育系副主任,省级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主要教授《学前儿童心理概论》《学前儿童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及著述50多万字,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4项,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教师荣誉。

“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者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感悟。从时间属性看,教育者只有理解了儿童的过去,才能理解儿童的现在;只有理解了儿童的现在,才可能达到儿童未来良好发展的愿景。从空间属性看,“理解儿童”,不仅要理解儿童即刻身处的环境,而且要了解儿童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更要明白儿童将要为之服务的未来社会图景。可见,对儿童的理解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和未来的模糊性。当面对现实的儿童时,教育者只有站在“理解儿童”的时空交叉点――“当下”,教育才会促进儿童的发展,达成教育的目的。因此,儿童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对儿童最为真切的理解。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美国教育对儿童“当下”的理解,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是中国父母对儿童“未来”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儿童教育行为:美国教师关注儿童当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中国儿童则在强大的推动下向未来的目标冲刺。可见,“理解儿童”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育行为,它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程,也就必然成为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所不能忽视的原点了。

一、“理解儿童”应成为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基本诉求

“理解儿童”不仅是整个世界的口号,还应该成为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灵魂。从儿童出发,从社会出发,还是从教师出发?不同的思路会导致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异向性。一个充满对儿童理解的教师专业标准不仅不同于以往的医生、律师等职业标准,也应该有别于一般教师的专业标准。

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NAEYC)制定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包含了5项核心标准,其首要标准就是要求所有的幼儿职业从业者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理解幼儿的特征与需要。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在优秀教师标准中对优秀幼儿教师有9个方面的规定,其中第一项就是“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有5个方面33条内容,其中第一款第三条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以不同的思维或立场理解教育事件,以启发、引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单位及一些专家,非常关注“理解儿童”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中规定: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儿童积极、充分、富有个性地发展;能正确认识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个体,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潜能和特点等。

从以上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共识中可以看出,离开了对儿童的理解,儿童教育将从实质上消亡;离开了教育实践,儿童教育将是无效的过程,其结果仍然会导致儿童教育的消解。所以,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过程也应该是在“理解儿童”基础上的教育实践过程;没有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也就没有对儿童的理解,儿童教育也就不复存在。只有把握了在实践中“理解儿童”的过程,幼儿教师培养机构才能有效地完成职前培养、入职和职后培训的目标,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在“理解儿童”的同时,在实质上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相统一。

二、幼师课程学习是“理解儿童”的捷径

“理解儿童”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持,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承担教育儿童的重任,幼儿教师的职业专业化也就成为必然。幼儿教师群体的工作对象是“儿童”,他们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去引导和帮助儿童的发展,实现儿童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人群是需要专业的儿童知识和高超的沟通技巧的,因为儿童不同于成人,而且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独立个体。

理解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建立在对客体的充分感知和推理基础上,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为了能够理解他人,人们不仅要通过观察、学习等手段去积累有关研究对象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移情、想象等能力和技巧。“认识你自己”之所以会成为名言,就是因为有时人们对自己本身都很难理解。可见,“理解儿童”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靠经验“理解儿童”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且必须和儿童一起生活,如多数父母就能较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当教师接触到一个儿童时就必须尽快“理解儿童”。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其职业专业性的重要表现。因此,教育者对儿童的理解必须有科学的、高效的途径,这就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教育。

幼儿教师的专业结构建设应以“理解儿童”为目的。台湾学者林瑞钦把教师的专业结构分为3个部分: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智能以及教育专业精神,并把“教育专业精神”解释为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信念和专业理想。我国幼儿师范学校也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性向(或专业情感)作为培养目标。如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把“贴近儿童,理解儿童,引领儿童,美化儿童,全面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来建设。我国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把“儿童为本,实践取向,专业学习”作为基本理念。根据“儿童为本”的理念,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理解儿童”来设置的。如,学前心理学让学习者知道儿童的需要;学前卫生学告诉学习者儿童生理结构、功能及其变化和保健;学前教育学让学习者明确如何才能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艺体课的训练等教授学习者如何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化儿童。当然,为了克服儿童教育中的困难和获得职业人生的幸福,准幼儿教师必须自己坚定对儿童教育的信念和发现儿童教育的价值,这就是人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了。目前,一些幼儿园聘用英语、艺术类等非幼师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而拒绝接受大中专幼师毕业生的事情已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一些幼儿园的管理者已抛弃了“理解儿童”在儿童教育中的核心意义,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而且必将伤害从业人员的职业情感,除非对这些高学历毕业生从头进行补偿性的“理解儿童”的教育。

普适性的儿童科学理论为教育者描述了一个概括的、抽象的、历史的、静态的“概念化儿童”,而作为儿童教育实践的对象,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指向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具体的儿童。要解决儿童教育中现实的问题,“理解儿童”不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命题,而是每一位幼儿教育者都必须面对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证实和建构的命题。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假设,当职前培养为准幼儿教师给出“理解儿童”的模式化路径后,准幼儿教师上岗的第一任务就是在实践中去检验和批判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获得对儿童真切的理解,向儿童真实的心灵进发。

一个优秀幼儿教师需要丰富的儿童科学知识和教育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将这些知识用于教学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能力。这种专业化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教育培训,还需要有效的教育实践培养过程,并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经常性的实践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一些幼儿园在招聘时首选有教学经历的教师,就是看中了实践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价值。甚至有些园只招年龄偏大的教师,更是看中了他们“有养育儿童的丰富经验,对儿童有更为深刻和准确的理解”这一优势。

“理解儿童”需要合作,合作需要团体和组织氛围。一个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群体,必须不断发现和交流对儿童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幼儿教师在面对一个独立的、个性化的儿童时,他对儿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儿童的过去及儿童当下生活的了解基础之上,因而需要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儿童伙伴等“关系人”的支持。可见,“理解儿童”需要一个专门化的组织和群体给予支持,一个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只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是科学的、儿童所向往的;只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是有效的、真实的!

三、国家幼儿教师标准应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为“理解儿童”的专家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是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普适性的制度,需要关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兼顾教师发展不同层次和阶段的目标。

颁布于2003年的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新任教师、熟练教师、娴熟教师和主导教师4个阶段。4个专业等级围绕3项专业要素(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形成7大标准。该标准框架明确了对各等级教师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要求。

我国目前的幼教队伍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因此,在制定幼儿教师标准时必须考虑到层次性和教师发展的阶段性,使标准不仅成为评估从业人员的尺度,也要成为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和专业水平发展的理想目标。

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目标是毕业生能够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零对接”,但在实践中这一点却很难实现。通过访谈多位幼儿园园长和学前专业毕业生,笔者发现,一个职前教师入职要经历艰难的历程:通过在校学习知道儿童(抽象的儿童)――经过见习感悟儿童(表象的儿童)――通过实习了解儿童(具体的儿童)――通过入职真正“理解儿童”(本质的儿童)。一位优秀园长告诉笔者,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实战”(即教师完成带有一定责任的教育活动)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职前教师的成熟和对儿童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达成的。所以,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一定是一个能迅速“读懂儿童”的专家。这种“读懂”不只是一种行为上的理解,而且是一种包含情感交流的心灵沟通。只要一个教师喜欢这种“理解儿童”的挑战性工作,他就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生活,在目前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累的境遇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愉快地、幸福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当今社会不就需要这样的幼儿教师吗?幼儿和家长不也期盼着这样的教师吗?

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解儿童”的前提下,国家就可以建构起一套适合国情的幼儿教师发展体系,而不是制定限制教师发展和幸福的条条框框。当然,由于认识水平、从业年限和实践经验的不同,幼儿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层次也是不同的,但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该能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为“理解儿童”的专家。借鉴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关于“理解儿童”的9个要点,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笔者尝试对幼儿教师“理解儿童”的要求作如下层次的划分。

职前幼师(幼师毕业生):能够理解概念化、模式化的儿童。即拥有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的相关知识,了解当前关于儿童发展和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懂得儿童的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认识到创建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物质与精神环境的重要性,并具备教育“模式化儿童”的一般方法、策略和技能。

入职幼师(在职1~5年的幼师):能够理解具体的、个性化的、“当下”的儿童。熟悉儿童所在社区和家庭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并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拥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能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课程和进行时间安排;知道何时需要适当地干预、支持、引导儿童的行为;认识到儿童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儿童是在具体经验中建立起对世界的理解;通过开展游戏、自由探究、有引导的发现、创造性的戏剧表演以及其他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发展想象力的机会;具备和幼儿、家长及同事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能多方面、立体化理解幼儿的需求并掌握满足儿童需求的策略和方法。

专家型幼师(在职5~10年的幼师):能够理解儿童的本质并发现儿童的未来。知道儿童的社会性、个性、社会交往、智力等是如何发展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班级秩序,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动;认识到在有机会的条件下儿童可以实现适度超前发展,特别是技能方面更易实现;具备在研究中“理解儿童”、在交流中“理解儿童”、并向儿童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及情感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在“理解儿童”的同时帮助儿童理解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能通过有效手段满足每个儿童的发展需求。

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儿童是世界为人类精心准备的书卷,儿童需要理解,儿童必须被理解,“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永恒的主题。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曾有这样一首诗。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

但是儿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

血液正在生成

心智正在发育

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这首诗在表达,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儿童――这个每一个人曾经的过去,对成人来说太陌生了!因而,幼儿教师需要用心去“理解儿童”。正如陈鹤琴先生在去世前一年为《幼儿教育》杂志题的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对儿童的理解会让幼儿教育者把真正的爱送给儿童,也会在童真的鼓舞下更加“理解儿童”。带着了解儿童的愿望,教育者自然会去研究儿童,掌握儿童需要的文化和技能,积极地去和儿童的父母、社区工作者沟通。为了赋予儿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热爱,教育者会加入团队,和同行一起探讨教育儿童的策略和智慧。当教育者充满爱意地出现在儿童面前时,谁能阻挡得了彼此之间愉快的互动呢?

第5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电工与电子、电力控制与信息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宽口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气信息基础知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工与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控制。就业方向为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器设备研制等工作,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2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这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思路。与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相比较,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 教学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陈旧,新的控制方法、控制理论不能及时走进课堂。例如:智能表的应用、变频器的综合应用等,这一类教材在市场只有理论方面的教材。

2.2 教学中理论教学多,实验教学少。一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开设了一些实验,但只是该门课程的实验,整个专业的实验并没有形成体系,使学生不能系统掌握专业的要求。二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验设备不够先进,缺乏创造性。例如:PLC的实验设备是以程序验证性为主,学生在实验中只是掌握了程序的编制,而PLC在自动控制中怎样具体的应用,学生却一无所知,这有悖于高职的教育教学特点。

2.3 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缺少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同学只有在学校接受老师传授的机会,很少有到工业企业第一线参加实践的机会,不能接触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应用。

以上三个因素,使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电气自动化专业滞后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步伐,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达不到教育标准。

3 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3.1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要勇于探索新的领域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是以应用教学为主,它不同于传统的电气自动化理论教学,因此其课程设置要灵活。为了和当前的工业电气自动化相结合,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第一,精选教材。高职教师要针对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现状,精选教材,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参考,应该结合实践情况作更多的延伸,一些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是先有说明书,然后才被编入教材。第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对课程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深入剖析其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联系对口的科研和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改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丰富资料。制作的课件内容里包含了大量的网上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授课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灵活,能够依据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作相应的、及时的调整,保证电气自动化的课程设置不落后于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

3.2 改变教学法,实施系统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疑问,这门课程学了到底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和方向,而系统教学法为学生解答了这个疑问。系统教学法是基于一个真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就会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渗透性,强化学科知识的系体化。系统教学方法在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按岗位需求目标来设置课程,整合课程的内容。如要培养一个生产线安装,调试和维护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操作人员,将以类似的生产线作为一个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去讲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知道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始终以一个系统为起点,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讲解,即由整个系统到某个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个系统的教学方。

3.3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习、实训工作要积极和企业联系

第6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意义在于为接下来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提高学习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更好的帮助病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1]。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护理人员的工作也从对病人进行护理,转变为对病人身心的帮助与协调,将个人主义转化为群众主义,这也使护理教学出现着新的机遇与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就是让学生掌握能够从事护理职业的知识与动手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护理工作的作业,有专业的护理素质,能够造福社会的实用性人才。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解剖学教学过于呆板、理论化

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在课堂上大多以理论性讲解、解释、论证和看图为主要讲解方法,脱离了学生和社会实际,使学生的解剖学知识过于形式化,缺乏对解剖学的深度理解,只有过程没有效果[2]。教师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生硬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思考,没有结合实际,不能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解剖学的敷衍态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缺乏对解剖学足够的理解。

2.2解剖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操作

解剖学是医学生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与操作的提供了理论知识。解剖学的内容包含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方面,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学科。而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只是简单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并没有讲述在护理工作中需要的专业临床知识,不能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护理专业素质。

2.3高职学生的素质问题

高职学生大部分由于自身原因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其文化基础比较低,学习态度不积极,综合素质不高也是影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一个因素。且由于现在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着偏见或者看法,使得学生在专业技术的学习中收到不良影响。

3解决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问题的思路

3.1创新解剖学教学的方式

解剖学有着知识点众多、内容繁琐、记忆困难的特点,是解剖学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创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印象加深,防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学的心态。教学过程中使用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点进行更好的记忆[3]。在记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建立结实的基础。

3.2注重解剖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应用与许多临床实践中,要求学生有专业的临床护理操作水平。解剖学教学要求能让学生充分人生人体结构形态、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表现。解剖学教学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培养专业的人才,同时要求了解剖学教学中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水平,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方法。

3.3转变思维,鼓励学生

高职学生入学是的分数虽然没有其他大学生那么高,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有点,这要求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良好的交流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认识与情感,很多高职学生对教师可能存在隔阂与抵触心理,就会产生厌学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调整自己的情绪,尊重学生的看法,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解剖学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第7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民航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79-02

一、引言

自动化专业英语是为了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所学领域英语文献和资料的阅读能力,及在未来工作环境中需要的英语表达能力而开设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向专业更高层次发展,尤其对今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教学内容范围广是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它涵盖了大学期间多门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内容。对于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普通的自动化专业英语常常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自动化专业英语作为一门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业词汇特别多;语言特上多采用论证说明的表达手法,语句中多使用被动句、各类从句,并且句子较长、较散。这使文章阅读起来晦涩困难。另外,自动化英语属于严肃的书面语体。语言严谨周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并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1][2]。基于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性,课程主要侧重于阅读、词汇,偏重书面化,因此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很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对民航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一些观点用来探讨。

二、教学的现状

民航大学自动化专业英语是在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36学时,选用的教材是由王宏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共有6个部分,30个单元的内容[3]。专业英语时间点的设置是这门课程首先面对的问题。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上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也仅仅是《电路》。然而,《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中涵盖了自动化方向的很多课程,其中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电力拖动”这些正在学的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这些还未学的内容。这使得教师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讲解。自动化专业涉及到的专业发展方向非常广泛,如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网络化与信息化控制等,如果只是单纯的单词和句子的罗列就失去了专业英语的意义。但是,如果教师讲解学生未学知识的话,就又会触及课时的问题,自动化专业英语“信息量大,内容超前和绝对课时少”的问题就尤为明显。教材的局限也是这门课程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们所用的非民航类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科书当中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到民航领域中使用的专有词汇,而这些词汇又是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须掌握的东西。所学内容与未来实际工作相脱节的情况也导致了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用贴近行业背景的教材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上,根据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师采用的多为“词汇讲解+翻译”或“段落讲解+翻译”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较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控制教学进度,但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训练[4][5]。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重复学习、做无用功的想法,使得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形式,类似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英语教学的普遍规律。

三、教学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扩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未来从事工作的行业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内容。中国民航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机场电气、自动控制及信息技术领域知识,具备较强的机场设备开发和维修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及电气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过培训后直接参与飞机的维修。从总体就业情况来看,机务维修人员大都接触的是与国际化接轨的管理和操作模式,他们就不可避免地与专业的英语文献、工卡、手册零距离接触,甚至需要英文的写作和与外方工作人员的直接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讲解控制理论和其他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的相关内容外,还要安排学时让学生接触未在教材中体现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常打交道的内容,例如常用的维修手册和工卡内容等。然而这就会面临在本来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增加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体呢?这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内容。

2.教学模式的更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内容多,课时少”的尴尬境地。“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课下阅读、理解为主,而以课堂上教师讲解为辅。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内容设置作业,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前布置的作业,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查阅网上数据库的形式查找答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可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上交作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保证。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适时补充一些反映所讲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英文文献,包括民航专业学术论文,设备使用说明书。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英文文献,教师在文献中提炼几个问题进行提问并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对文献的阅读、理解、讨论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掌握了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7]。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阅读课文,相关文献,在课上通过PPT用英语讲解,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问的方式。通过上述课堂实践观察发现学生对内容的学习由于自身参与性的提高变得积极起来,课堂气氛和效果也有所提高;通过考试成绩来看,学生有了平时的练习,对考试当中的大篇幅翻译能力也有所进步。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单纯地灌输知识点,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这种教学方式革新的核心内容,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手段上,除了采用传统教具外,还需要结合多媒体。要学习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把较难理解的内容和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视频剪辑等手段表达出来。这既锻炼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如果能够请相关企业的外籍工程师选择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进行讲解,就会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考核方式的变化。专业英语是在专业领域上的一种实用工具,实现它的工具性能和可操作性是这门课程的诉求。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在期末笔试卷考的基础上参考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性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判断,另一方面也会无形中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民用航空是我们国家现在十分重视的行业,民航人才是推动民航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作为培养民航未来人才的专业本科院校更应当遵循民航特点进行教学。在特殊专业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更应该突出“以专业背景为指导方向,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理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主要指导和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外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工作中应用知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樊萍,陈莲珍.浅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工I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

[2]刘怡.电子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

[3]王宏文.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李文娟,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7).

[5]李峰,佟春生.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第8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学生管理 服务外包专业 措施 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服务全球化的浪潮下,无锡市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产业为切入点,努力突破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等发展瓶颈,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把握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大趋势。鉴于无锡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地处无锡新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办学思路,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为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立了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致力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随着服务外包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研究新问题、探索和实践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解决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院自去年5月由信息系转型成立二级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以来,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全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工作重心下沉系部,各系部配备支部书记及系主任助理分管学生管理工作和党建工作,完善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的各项评比检查中都较原信息工程系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真正与专业教育渗透到一起,辅导员参与工作的面更广,对本系部学生的专业特点更为了解,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同时专业教师也更为了解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学生活动,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但我院毕竟成立一年不到,还存在不少问题、困难与不足之处:辅导员工作还停留在日常事务性管理中,头绪繁多,没有真正对学生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班主任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还不够及时和深入;系内学生间沟通较多,系部之间学生的沟通变少,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艺术专业、中外合作等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的管理没有针对性,没有制定出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办法。针对以上情况,我院认真进行了各个层面多种形式的调研工作。

二、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调研情况及分析

1.学生对学院管理制度的认同度调查及分析

本次调研访谈了35位教师、45位学生,发出问卷694份,回收有效问卷688份。有超过50%的学生对学院和系学生管理规定不太了解,小部分学生对学院和系学生管理规定带抵触情绪。占55.4%的学生对学生管理规定只了解一些或完全不了解,占26.6%的学生认为学院和系学生管理规定只有小部分正确和可行或完全不正确和可行。这说明,我们在转型为二级学院后,虽然针对服务外包专业高职生的特点及要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但由于我们在制订学生管理规定后,组织学生学习和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工作方式方法还有缺陷,使学生对学生管理规定了解的不多,理解的不透,甚至还有26.6%的学生对我们的规章制度采取了不认同的态度,这无疑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或许,有些制度的制订,还是要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

2.教师在教育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中存在的矛盾

高职院校中的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不仅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还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和教学实践任务,而学生管理工作日常事务性工作头绪多,工作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尤其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管理经验不足,不会统筹管理加之部分教师本身对服务外包这个新兴产业不甚了解,因此在学生管理中不免带来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能力,尤其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工作,不仅是提高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关键。

3.服务外包专业殊专业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

(1)中外合作类学生

我院中外合作类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差,个性强,好胜心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荣誉感较差。而中外合作类专业对外语要求较高,而学生普遍外语水平差于普遍非中外合作类学生,而该专业学生没有较好地认识到这一点,以致没有达到本项目的初衷。

(2)艺术专业学生

我院有三百多名艺术专业学生,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该部分学生反映我院对于普通学生的管理制度有一些并不符合他们的专业特点,例如他们晚自修如要在固定的普通教室进行,他们无法进行素描、色彩、拷贝制作、动画制作等专业性极强的知识的复习和技能的训练,如他们到这些专业教室去复习功课的话,又与学校的晚自修检查制度产生矛盾;艺术类学生学习工具较多较大,给宿舍卫生整理上带来一定问题。

同时艺术类学生还存在自由散漫的特点,对于思政课、心理课等一些理论课存在大面积迟到旷课现象,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比普通专业学生较差。

(3)软件、网络专业学生没有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同时,我院软件、网络专业学生大都配有电脑,但相当多的学生利用电脑只是进行长期上网,长时间游戏,并没有真正利用到学习和实践中来,这不仅仅影响学习成绩,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让同学们自觉地使用电脑和网络资源,是我院学生管理中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因势利导加强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与思考

1.明确目标,激发基层活力,树立全方位学生管理工作新理念

为培养新兴行业的高技能人才,仅凭传统的校内学生教育管理来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确立全方位的学生管理新理念,向开放型的模式发展,在育人机制上,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责任心,开展“全面、全程、全员”育人活动,重点抓住课堂主阵地的教育和管理,激发基层系部的工作活力和热情,指导系部学生工作在新形势下,树立新观念、新思路,不断实践新方法。

2.以学生为本,探索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管理有效措施

在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把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与热点结合起来,等等。

我院初步摸索了以下具体措施:积极开展适合中外合作学生群体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活动,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加强与他们家长的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针对中外合作类学生违纪现象较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用兄弟院校成功中外合作学生的典型案例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树立他们中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让他们带动一批学生进步。

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我院初步探索为:建议学校应允许该群体学生不拘泥于传统晚自修形式,改普通教室晚自习为素描教室以及拷贝教室自习;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兴趣班、社团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扎实其基础,目前我院数艺系专业教师利用晚上的时间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无偿进行课外辅导和第二课堂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学生使用颜料等较多,有些评分标准可适当降低,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

3.改革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人文素质教育

我院历来重视与企业间的合作,目前我院与各知名企业间有联合招生办学、有校企冠名班、有实习实训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合作,因此我院应加大课程改革和开发力度,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除了专业课,还可将政治课、道德课、法律课和就业指导课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使学生熟悉企业氛围,了解企业文化,缩短成为社会人的过渡期。我院还积极邀请社会名流、知名学者、画家、陶艺大师来我院开展人文素养讲座,大大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明行为的养成。

4.了解行业趋势,互建基地,在实践环节中体验企业文化

我院与国内各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著名的对日软件外包企业软通公司在我院成立了就业基地。这些基地的成立,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我们依托规模较大、技术较强和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可以使学校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企业,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熟悉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操作流程,企业的严格管理会使学生感到压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

例如,我院与睿泰公司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方公司长期派驻公司高级员工对我院学生进行各类培训,在实践环节,我院睿泰冠名班学生全体进入睿泰公司进行准员工培训,效果非常好,学生素质得到较很大提高。

5.制度创新,将企业制度引入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管理

下阶段,我们会把一些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让学生会来组织制定并加强实施。特别是学生行为的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学生将来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举措,企业非常注重学生的品行和综合素质。因此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在接受普通高校管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强化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时,注重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积极出台相应制度和举措,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上述措施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将形成教育引领管理,管理融于教育,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服务外包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企业、学校强强联手,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意识,以育为主,以管为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公寓管理、自律自查活动、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充分依托企业优势,缩短学生与企业距离,以实习和实训为纽带,使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从而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感受新兴的服务外包行业,从而培养出优高技能、高素质的服务外包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仕武.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J].职教论坛,2005,(17):21.

第9篇: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理性思考 教师 专业化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撑。广大一线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专业化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另一方面,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所以,从这一层面上看,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最终要看教学。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地位,特别是一线教师的专业化地位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

面对新课程,教师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有专家认为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理解、领会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开发能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的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由此可见,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既可以成为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助力,也可能成为阻力。因此,要冷静、理性地看待教师专业化发展。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呢?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定,国际社会通常有三条公认的标准:一是所有成员有职业的实践系统理论作支撑。二是成员能把服务对象放在首位,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三是教师在专业性方面有较强的自,别人不能替代。所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该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并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方面,从“状态”的意义上看,教师专业化反映着一个国家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或水平,如学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社会地位等。另一方面,从“运动”的意义上讲,“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追赶先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发展完善的过程,因而也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些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有三种主要的活动形式:一是教育教学活动(工作);二是相关业务学习活动(学习);三是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研究)。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工作)、业务学习活动(学习)和教育教学研究(研究)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相互兼容的。教师在学校中展开的教学研究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确定问题和寻求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对策的“学术”过程,实质上却是教师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完善自我,进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共同创造新课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情况对课程方案进行调适、批判和发展,从而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参与者。当然,教师也需要寻求以多样、多元的观点为基础的问题,并尝试着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由此,教师又成为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者。那么,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和解决哪些问题呢?

二、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价值引领。教师只有真正解决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才能在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在争当名师的环境中感悟人生的精彩。因而,学校应该提倡教师把教育学生当作自己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让教师明白:只有热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才能感到教育生命的真正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迸发出专业发展的动力。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文化奠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因此,学校要大力推进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建设,让读书成为教师最重要的精神选择。学校要经常不断地给老师们选购一些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图书资料,通过读书笔记、读书沙龙、校园网站、教书博客、校报校刊等方式,努力打造浓厚的学习及交流环境,让书香不断浸染教师的人生。

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搭台。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平台。学校可以开展“每日教学讲评”、“每周讲坛”、教育故事交流、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案例剖析、优质课评比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专业化发展有三条途径:一是依靠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二是通过读书、听报告等方式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学习;三是开展着眼于解决教育问题的探索性实践。通过第一条途径,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为有经验的实践工作者,但其成长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一般教师要用上20~3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定经验的积累;通过第二条途径,教师能较快地开阔视野,获取较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然而,书本知识要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理念和日常行为,还需一定的时日,还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过程;第三条途径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结合自己的工作,有计划地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较快和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实质上这一条也凸显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问题上的主体地位,即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校本教研。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真正的专业发展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育教学中的脱产培训,而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只能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只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才能逐步确立。这样,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自然地落在了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上。因此,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集体。具体来说,是要通过教师的团体合作形成一个浓厚的教与学的氛围。当然,学校还需要积极帮助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加强以下五种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是用心倾听的技能。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却反映出了一个教师最基本的内涵和素质;二是勤勉学习。因为新课程改革是对知识与教学概念的重构,它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课程概念及实施中所需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对每位教师来说都会有不适应和不熟悉的地方,所以必须进行学习;三是积极合作。新课程实施不是哪个教师个人的事,可以说是一个集体项目。因此,需要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需要教师群体的团队合作;四是自觉行动。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从传承走向创新,为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去自觉行动;五是经常反思。面对新课程,教师在开始实施时往往没有经验,必然是一个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顿悟、内化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

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分层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不尽相同,当然对老师们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一致,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校都应根据教师的基本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分层推进的教师培养工作制度,帮助教师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自身的情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不断从精神到物质方面进行奖励,以充分调动老师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