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精选(九篇)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

第1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幼儿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一种积极、必要的社会活动,在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有很多,而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就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就主要分析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改善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幼儿家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改善措施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长在家庭生活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与影响[1]。通俗而言,就是家长依照自身期望借助家庭环境、言语行为、心理氛围等多种方式对子女产生一定影响,子女结合自身表现反作用给家长,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家长要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期望,还要尊重幼儿的意愿,但当前很多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都忽略了这一问题,使得很多家庭教育都步入了误区,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1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0-3岁的幼儿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信息都照单全收,进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智慧、一种人格、一种意志等[2]。加之,0-3岁的幼儿很多时间都是在家庭里,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语行为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为此,当幼儿出生后给家庭和父母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永远的养育与教育责任。家庭,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幼儿一生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基地。只要在家庭里或是跟家长在一起,幼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一生中极具影响力,在幼儿接受的所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2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2.1家庭教育理念误区。

家庭教育理念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重视分数多于品德。经笔者对所在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调查显示,有30%多的家庭最重视幼儿的分数,其次才是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行等,虽说分数对是幼儿以后考取中学、大学等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忽略幼儿的品德却很容易让幼儿的品质走滑坡路,直接影响幼儿的一生。(2)重视学习多于劳动。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对孩子也比较溺爱,很多时候都看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抓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余事情都为孩子一手包办。这对孩子生活能力、毅力、处理事情能力等的培养都是不利的。(3)重视特长多于其他。很多家庭都误认为孩子必须要学有所长才能有出息,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驱使,使得不少家长都不顾孩子喜好和意愿,一味要求孩子学习这学习那。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影响。(4)重视智商多于情商。很多家庭都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希望孩子更聪明,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情商,如孩子的情绪变化、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等很多家庭都不重视[3]。

2.2家庭教育方法误区。

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很多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就是“宠爱”、“溺爱”,幼儿遇到什么问题都帮着解决、幼儿想要什么都直接满足、幼儿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总之,只要是幼儿想要的家里人都会千方百计地想尽各种办法去满足,这样的宠爱和溺爱教育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2)体罚教育。一些家庭对幼儿一但犯错误、不听话的情况就直接是体罚,或棍棒教育,或罚站,信奉的是“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这样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自闭心理,不敢说、不敢做,认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受罚[4]。(3)物资刺激教育。适当的物资刺激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很多家庭都把握不好物资刺激教育的“度”,不管什么事情都跟物资扯上关系,这样很容易让幼儿陷入“利益交换”的误区,认为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物资交换,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幼儿家庭教育的改善措施

3.1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幼儿意愿。

家长们应积极转变幼儿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培养,要知道分数并不是唯一能体现孩子学习成绩的方式,注重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对幼儿成长有积极作用,对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都有促进作用。要注重劳逸结合的教育,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要知道一次的吃苦很可能就是孩子的一次成长,不能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包办了,这样等到孩子再次遇到同样问题时仍然是不知所云。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很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尊重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当前很多家庭都应做到的,家长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最后就是家庭要注重幼儿情商的培养,多关心和观察幼儿,一旦发现幼儿情绪变化或是其他问题就要及时沟通或是引导,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

3.2转变教育方法,科学培养幼儿

3.2.1幼儿家庭教育应把握好“度”。

每个家庭都宠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过分的宠爱就变成溺爱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此,家庭应把握好宠爱的“度”。就拿孩子间小吵小闹或是打架的事情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庭第一反应都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不少家庭不明是非、不论对错,就认为一定是自己孩子受委屈了,这就值得思考了。这就容易让幼儿形成一种错误思想:不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都有人给自己撑腰。长此以往,很可能让幼儿养成蛮横无理的性格和不良行为习惯。这就是典型的家庭过分宠爱孩子,形成溺爱,最终让孩子不能明辨是非。

3.2.2摒弃对幼儿的体罚教育。

家长们应该摒弃体罚教育,改变“不打不成才”的家庭教育误区,不能遇到什么事都直接打骂孩子,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例如:在一次离园时,一位奶奶到幼儿园接自己孙子,接到孙子后发现孙子新买的玩具不知弄到哪里去了,这位奶奶还没有弄清缘由就当着很多家长和孩子的面凶自己的孙子,只见那孩子吓得不停掉眼泪,不敢抬头,连哭都不敢哭出声。这件事虽说是在幼儿园发生,但这位奶奶在幼儿园都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这样凶骂自己的孙子,可想而知在家里一旦这个孩子犯了错误面对的又将是怎样的责骂,甚至还可能挨打。而且孩子面对奶奶的责骂连头都不敢抬,哭也不敢哭出声音,不难想象平时在家里这个孩子接受的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果幼儿长期接受这种体罚性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都会有很大影响。

3.2.3适当对幼儿进行物质刺激教育。

就当前社会来说,很多家庭的生活虽说不富裕,但也是吃穿无忧,孩子一出生基本上享受的都是最好的,特别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买什么就买什么,即便有些家长不给孩子买,但孩子一哭二闹家长也就没辙了。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让幼儿形成一种“自我思想”,认为大家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给自己买。这对幼儿以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我班上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玩新玩具,自己也想要,于是就跟自己妈妈撒娇,希望妈妈也给自己买一个同样的新玩具。但这位妈妈并没有一下答应孩子的要求,但也没有拒绝。这位妈妈只是对孩子说“想要玩具妈妈可以给你买,但不是现在,你要得到大红花,回到家里得到爷爷奶奶的夸奖,妈妈就给你买。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自己去努力,去争取。好吗?”这位孩子听完自己妈妈的话之后,就很高兴的点头答应,还说自己一定会拿到大红花,一定会让爷爷奶奶夸奖自己。虽说这位妈妈与孩子间就简单的几句对话,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妈妈很会教育孩子,这位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正确的。这位妈妈懂得如何运用适当的物质刺激教育,激发孩子努力学习,交给孩子正确的做人道理,这是值得很多妈妈、很多家庭学习的。

3.3积极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幼儿。

这里的积极沟通交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家庭与学校以及幼儿教师的沟通交流。家庭与学校以及学校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步入幼儿园后家庭和教师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全部依靠幼儿园教师,家长们就撒手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家庭应该多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表现,征求教师的意见,在家里应该着重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或是向教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确保家庭与教师两者间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如在幼儿园教师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相应本领,在家里家长就让孩子自己死记硬背,这显然是不行的。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或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早晨出门时孩子还没醒,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与孩子交流少,对孩子的情况也不了解,很容易不问事情缘由揪着小事情就打骂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跟父母间形成隔阂。而父母多跟孩子的爷爷奶奶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就会知道怎样跟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心和关爱,也就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了。

4结语

第2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小主人观念;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93-01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家长将孩子托付于幼儿园代为照顾,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主人公意识。因此,教师应实事求是地教书育人,改革教育方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拓展幼儿教育的思路,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孩子有小主人观念意识,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强化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真正成为一名会生活、会学习的“幼儿园小主人”“家庭小主人”和“社会小主人”。

一、小主人观念与教育的关系

小主人观念是孩子对于自我存在的肯定,对“己”的理解,对其所见世界的主人公意识。增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使其知道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逐渐学会对生活中的每件事情进行正确的把握甚至是掌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这样就能形成小主人观念。教育这个词语有两重含义,一重是“教”,一重是“育”。教孩子读书写字是“教”,培育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育”。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小主人观念,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养成自信和有责任的品格,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小主人观念的体现

小主人观念体现在孩子有了自主的意识,有了做主的意识。何谓做主?在家是家的主人,在社会是社会的主人,对自己所有物品具有掌控力,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判断及把握。孩子的成长,直接体现在行为的成长,间接体现在说话、思维的成长。举个例子,就是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从幼儿到儿童的成长。简简单单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渗透着好习惯、好品行的培养,为孩子美好人生奠基。“我就应该自己来完成”“我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应当自己收拾”……教师应当经常这样教导孩子。同时,要教会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无论是谁,都有可能出错。孩子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盲目地模仿别人。“说不”游戏,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说“不”的勇气。家长可以故意出错,让孩子挑出错误的地方。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戏,提出问题让孩子回答。比如,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冒,引导孩子想出各种各样避免感冒的方法。家长也应该注意,对孩子的想法不应该指责、批评,应鼓励孩子多方面想象,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解决方法,原来自己也可以想出那么多的好主意。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孩子变得更有主见,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评价、自我成长。

三、小主人观念的重要性

通过培养小主人观念,可以引导孩子的行为,进而引导孩子的思想品德。孩子如何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应该通过培养孩子的小主人意识,来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播种好习惯、好品行。孩子是每一个家庭最大的期待,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义务就是把寄予满满期待的每个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品行、有责任意识、有生活能力、有知识技能的合格公民。

四、培养孩子小主人观念的策略

培养孩子的小主人观念,需要的是合适的教育策略。如何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孩子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要让孩子有意识地参与教师精心准备的各种教育活动,然后,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孩子的学习与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正确意识。比如,可以进行角色类游戏。孩子是主角,他们就能积极投入到游戏之中,通过各自的理解掌握玩法,这也是孩子们最爱的活动形式。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经验知识,还可以丰富幼儿各方面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促进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游戏也是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起源。有一次,进行买菜游戏的时候,发现很多操作材料掉在地上。于是,就让孩子进行讨论,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增加监督卫生工作的角色,解决了游戏中材料乱丢的问题。这样,不仅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他们有主人公意识。要培养孩子的小主人观念,还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根据孩子发展特点的不同,提出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目标,让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还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挫折。一个总做不好事情的孩子会非常不自信,并且不愿意努力,他们会觉得反正不会成功又何须再去努力。因此,教师要格外关心不自信的孩子,要让胆小的孩子多一些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变得自信自强自立,这也是培养孩子小主人观念的有效方法。

五、结束语

培养孩子的小主人观念,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充分体现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把握能力,促进孩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国,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先指责孩子,而会先问事情的原因和孩子当时的想法。听完事情的经过后,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方式会使亲子间形成互相信赖的关系,孩子会认真面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法国家长会采取简单对话的方式,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法国家长从来不逼孩子去做某事或者要求孩子应该怎样做,他们认为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因为那里才是他们的自由空间。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家长会让孩子自己装饰房间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法国家长还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让孩子感受生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他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们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更多接触社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第4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1.中美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教育思想。

(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家庭制度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动而变动。在中国,由于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实行“同居共财”的制度,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依赖家庭共同财产生活,家庭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不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家族本位主要表现在把整个家族看得比个人更重要,重视家族成员间的伦理关系。而在美国,中世纪中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内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为个人本位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的独立性,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个人本位使得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很多,造就了美国人习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和努力,独立生存与发展,不依赖家庭和父母的习惯。

(2)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即自然观和宇宙观。中国与美国文化基本差异表现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相分”。“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普遍规律;人性即是人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受西方哲学观的影响,美国人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利;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

(3)从民族性格看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人有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别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他们更在乎自己的想法,对于别人的干涉和建议不会太过在乎,如果遇到困难,他们也更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试图独立面对、解决问题是美国人的一贯作风。而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就是: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而表现出来的,个人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只有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他的人生价值才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善于掩饰内心真实想法,不会刻意回避矛盾,喜欢直接地面对矛盾,解决矛盾。中国人讲究说话的艺术,善于委婉表达,不直接暴露矛盾,谈话时总是给对方留有足够的余地以便对方能够接受。美国人很少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们充满活力,性格直爽。中国人感情内敛,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较美国人来说更为含蓄。美国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总是给自己与别人竞争的勇气和机会。中国人容易满足,不喜欢和别人竞争,从成语“知足常乐”中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易于满足的性格。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认为人应该为自己而活,所以谋求个人利益也是理所当然的,集体利益不应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与自由至高无上。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提倡集体团结协作。美国人不拘小节,崇尚自由,而中国人则崇尚礼仪,秩序井然,师生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员工和上司之间都体现出尊卑和长幼之别。

(4)思维方式的差异。纵观中美文明发展,不难看出美国人更注重演绎、抽象和分析的逻辑推理,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具有垂直观、直觉和顿悟的特征。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语言乃其浅表,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识层面,其下就是情感和意志等,处于更加深层的就是以潜意识状态存在的观物态度。中美间思维模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观物态度。所以,我们可以将西方思维归结为逻辑推理型,中国思维归结为直观直觉型。

2.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1)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父母认为自己有权利处理孩子的任何事情,孩子的想法是可以被忽略的,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想法是肯定错误的,也一定会失败的,他们必须听父母的才会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才有可能成功。中国人不仅不会向孩子学习,还极度轻视孩子的重要性。而在美国,由于崇尚个人本位,家庭成员彼此间相对较为独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相对平等,这里也表现为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美国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隐私,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2)培养观念的差异。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相信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于爱的表达和方式不太一样。在中国,家长对于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已不知不觉与孩子的成绩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无一例外地都在为学校教育服务,孩子的好与坏都只被家长用成绩这一方面来判断。所以,中国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很少关注甚至忽略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中国流传下来的古句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读书与考取功名的重视远大于其他。而在美国,父母更加注重孩子各种能力的获得,美国家长认为孩子的知识和学习是在学校内完成的,家长和家庭对孩子的作用就体现在素质能力和适应力的培养上,所以普遍来说美国孩子的文化知识素质偏低。另外,中国父母注重结果,而美国父母则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

(3)独立性的培养。在独立性的培养上,中国是远远比不上美国的,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和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响,中国父母习惯于让孩子依赖,替孩子解决问题,他们觉得孩子始终是孩子,不相信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导致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没有独立担当的勇气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基本上18岁之后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父母绝对不会插手帮助,尽量都依靠孩子自己去完成。美国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4)德育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德育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培养方法却是各有自己的一套。中国父母擅长说理,进行思想教育,他们善于用历史典故来引导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在思想上给孩子塑造一个道德典范,让孩子向这些道德人物和行为学习,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父母则擅长行为教育和实践教育,即在事情发生、处理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一步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这样做才是对的,他们可以容忍孩子的顽皮和淘气,不拘于小节,不约束孩子,会鼓励孩子的奇思妙想,为孩子个性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5)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的小孩从小就习惯于屈服在父母的权威之下,他们从小就知道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因为中国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何为听话?就是顺从,父母说一不二,孩子很容易压制自己的想法,甚至变得没有想法,中国的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其实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美国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教会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做自己喜欢和向往的那种人,他们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强迫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在美国,有一种共识,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

3.中国家庭教育之不足

首先,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分重视学习成绩,把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学校学习,在家里还是学习,中国孩子的童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课余的时间都被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可以说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辅助,一切都是为成绩服务,家长围着成绩转,毋庸置疑地忽视了家庭教育本来的职能,没有把对孩子生活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培养放在眼里,让孩子每天生活在学习和成绩中,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快乐,身心疲惫。其次,中国现如今越来越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特殊的现象使得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大家庭的越来越多过分的保护,因为在家长的眼里,这唯一的孩子太珍贵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篇》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现在的中国,十之八九的父母都是在源源不断地送给孩子这可怕的礼物。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在这种“保护”的观念下,许多孩子变成温室的花朵,娇气、懒惰、自私等不良习气在孩子的身上不断体现出来,很难在孩子身上找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子。最后,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注重说教,而不习惯或者说不喜欢身教。有句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们古代教育孩子言传身教,现如今父母更喜欢动动嘴皮子,把道德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自己的实际行动往往又是另一番样子,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说的和做的没必要一致,道德行为是不情愿的、迫不得已的,并不是自愿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没有被个体真正地接受并且融会到行为中去,反而成了一种道德束缚,给孩子造成不良思想影响。

4.美国家庭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5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也就在这个时候,校内的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发现了我的困惑。她笑着问我:“小陈,你不如到我们班级去听听课吧!”我欣然接受了她的邀请,来到她的班级听她讲了一课,课堂上,她们班级的学生的表现我不是很满意,我觉得她的学生还有需要训练和提高的地方。回到办公室后,我就和她谈了我的想法。她笑着说:“小陈,那是一群孩子,他们还很小,你怎么能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呢?我看你应该好好的去重新思考一下。其实,正如你所看到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且不止一个两个吧!可是我们做老师的,如果每天只是盯着孩子身上的这些不足不放,那么你想,你在批评他的同时,你是否就真能够让他们改正身上的这些毛病呢?不信,你可以回去再好好看看你身边的孩子,他们其实很可爱的。”

这些道理我也懂,而且也经常会教育学生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扬长避短”之类的话。可是我觉得我是教育工作者呀,哪能老去夸孩子这个好,那个好呢?我们应该将自己发现的孩子的不足之处及时的告诫他们,然后想办法来帮助他他来改正这些缺点。难道就因为孩子们不爱听就不说了吗?

正当这些困惑围绕着我的时候,我参加了建平县师校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在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为我们解读的“赏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使我的教育观念,同他人相处的心态有了变化,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学生,我的生活。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它告诉我们的是在向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时候,这种批评往往是刺耳的、是难以接受的。毕竟从心理上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其他人的肯定。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往往都是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他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而且重要的是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是不稳定的,是不成熟的,他们不能够良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不能很好的规避自己所遇到的是是非非,教师和家长的有些做法,是他们现在这个年龄多半还不能理解的。

有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让我想到了农民种庄稼,这两件事情的道理其实是很相通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我们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其实是在一心一意的替孩子的成长着想。我们爱这些孩子,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可以经常数落这些孩子的不足,可是听到其他人说起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不愿意接受的。但是我没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说,我们不理解“爱”,我们不能好好的去感受这个字的。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其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我开始用看待朋友、同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我说过后,如果我是孩子,会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老师的批评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深深的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充分的尊重,信任自己的学生

把激励、理解、宽容作为教育学生进步的主要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珍珠,他们有着不同的形态,散发出来的是不同的光芒,一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这世界上绝对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二、构建心灵桥梁,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关系

每个孩子的心灵其实都是那么单纯,可是他们又都有自己解不开的一些心结,他们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去好好询问一下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毛病,恐怕他们根本就说不上来,所以,与其急于去批评他们还不如静下来找到孩子们谈一谈,通过沟通,通过了解,帮助他们改掉这些毛病。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调整心态,做一个合格的朋友

心态,在赏识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无论怎样去理解赏识教育,要想在实践中得到效果,首先就是要调整好我们自身的心态。我们也是平常人,在家里,学校中,只要是与人相处,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很多烦恼。这些烦恼是不是自寻烦恼呢?其实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钻进了牛角尖,却在不停的埋怨别人。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就宽广了。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呢?我们是教师,是因为人们赋予了我们这个神圣的使命,而不是告诉我们的地位比学生要尊贵多少。我们把自己放在孩子们当中,我们将孩子们当作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你会发现,很多话,很多事情其实我们是不会去做的。因为我们不会刻薄的,严厉的,高高在上的去对待自己的朋友。我们总是宽容的对待我们爱的人,那么,爱自己的学生就多欣赏他们吧!这时候你会发现更多的快乐。

第6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幼儿教育是教育领域中有待开发的领地,对幼儿教育的探索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创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幼儿教育与心得,供大家参考。

幼儿教育心得1我花了一个上午认真读了《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深深地体会到父母也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在这本书里我真的是学到了不少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或者忽略了的育儿知识。

首先看第一部分:无穷的宝库。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一个无限的宝库,等待父母去启发、去发掘,第一部分提到的特质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具有的,也是所有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作者提到孩子的各种能力,可能都是父母比较容易忽略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影响深远的,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下。比如想象力让孩子拥有超能力,而想象力的游戏,就是想象力最佳的训练方法,读了这部分后我会更有目的地培养女儿的想象力了。

对于自然力的无穷力量我深有感受,我一直相信大自然是身心快乐的源泉,大自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开心和喜悦,虽说小区花园也不错,但一有空时我和老公都会带女儿出去外面玩,让女儿尽情地拥抱大自然。说起神通力我还有点陌生,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孩子的神通力,总是希望我们能够去发现和赏识,不要只是把孩子送去潜能开发和学习,父母本身也需要开发,跟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也能让孩子将来的人生越来越成功!

再读第二部分:危机就是转机。当孩子的人格、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时,作者提醒父母不要急,不要慌,好好地静下心来,危机就是转机,应付危机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其实很多小孩子的问题多缘于父母的问题,比如缺乏耐心易让孩子成为多动儿,父母要思考很多的问题,是否自己不够有耐心啊,有时我就是这样,如果女儿调皮撒赖时我就容易激动,很快失去耐心,今后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行。说到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最易得自闭症,小区里有个小男孩就有自闭症,虽然我没跟他父母深谈他们自己本身是不是有安全感的大人,但我只到看到他出来时,我都会鼓励女儿去跟那个小男孩交流。

《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让我受益良多,希望有机会再一次捧起来深读!

幼儿教育心得2暑假时看了《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心里感慨良多。从根本上说,尽管东西方文化上存在差异性,尽管东西方在人种上也存在差异,其实育儿理念是一致的。本书是从理念和具体操作的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体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读书的收获是读完后忘却内容而沉淀在思想深处的东西。没有一本书可以完全教会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关键要能掌握其精髓,这样,我们才能在遇到任何问题和困惑时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采取科学的方法,只要努力这样做,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的很多中国的父母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从出生到上学,德智体美恨不得样样优秀,可结果怎么总是事与愿违呢?付出那么多,怎么没有成绩呢?原因是出在孩子身上吗?不是,关键还是在于家长。功利心太强,愿望很美好,可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如果不理解孩子,怎么能让他听你的话呢?其实关键是没找到技巧。这本书通过引导你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从而和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书中利用一些生活中与孩子相处的常见情景做为案例,通过漫画和文字两种形式,分别使用正确和错误两种沟通方式来进行对比训练,来启发读者掌握孩子易于接受的沟通技巧。我曾跟孩子一起来看这本书,每个正确和错误的案例用四格漫画来表现时,左面一页是负面教材,右面一页就是正面教材,然后问他“你喜欢左边的妈妈(爸爸),还是喜欢右边的妈妈(爸爸)呢?”无一例外,孩子总是选择右边那个书中推荐的沟通方式。在我读的过程中,感觉书里面那些反面教材就像一面镜子似的,从里面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禁自我反省……

这本书写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一直渴求的良师益友。最后书中的结尾写道,我们用适当的方法跟孩子交流,更让孩子学会怎么与人交流,使他长大以后也用适当得体的方法与他的同学、朋友相处融洽,甚至是很好地处理他自己与他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合上这本书,书中的方法、作者的感受都历历在目,我如获至宝,把它放在床头,时刻提醒我,用智慧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也学会怎样做父母。

幼儿教育心得3读了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我个人认为《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对于我这位不合格的妈妈来说,有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读了刘维隽老师的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一书让我懂得了教育孩子,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外还有新的家教方法。让我从中的到了新的育儿经验,同时也增长新的知识。

刘维隽老师这本书,是在自己小外孙女小荷,结合西方的教育方式为题材。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融入生活从中发现孩子的长处,利用陪在孩子身边玩耍。让孩子通过玩耍来不断地探索、发现自己身边的事和物。从中提高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来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从事情的各个方面来增长自己的阅历和判断能力等。

《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是利用一个个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来告诉我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告诉我用什么方法把爱传递给孩子,让他如何去感受到我的爱。同时让我学会了怎样与孩子沟通,怎么说他会听你的,能让他明白你的意思。教会了我如何把握孩子在不良情绪时怎样去安抚他,让他乖巧的解开心结。也让我懂得了陪孩子一起玩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现在工作忙,工作压力也大。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但我认为还是要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从玩耍中培养孩子的性格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让他自己去判断什么谁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需要什么和自己要要去做什么等。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习惯养成中最好的老师。就是陪孩子做一个游戏或是一家人出旅游货是一起在外面吃顿饭对孩子的帮助和熏陶因为是很大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幼儿教育心得4选择读《幼儿教育学》的初衷很简单,这是一本幼教理论的书籍。常常听一些专家的讲座,反复的强调要幼儿老师读过读懂读通《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游戏理论》等理论性书籍。其目的在于这些书籍囊括了幼儿教育的一切领域,应该是从事幼教的入门书籍。

这本书在这一学期没有读完,下一学期还要继续读。其中,想从中外一些幼儿教育专家的思想与做法入手,来对比今天的幼儿教育。

一福禄贝尔:游戏是生命的镜子

福禄贝尔在19世纪中叶在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他的教育思想有:幼儿的自我发展原理,保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除去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命令式的,强制式的,干涉性的教育方法对幼儿无效。制作的玩具,取名叫做“恩物”。他强调要让孩子在爱中成长,父母应该多给孩子爱的教育。为此,首先就必须教育母亲,所以创立了世界上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

自己的感想:

1福禄贝尔的“恩物”,的确名副其实。孩子们喜欢玩具,更喜欢玩玩具。每一个孩子的家里大大小小都有自己钟爱的玩具。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为孩子们准备充足的室内外玩具和玩玩具的时间。通过玩具有机的组合,锻炼幼儿方方面面的能力。我们有责任为幼儿准备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玩具。并且把玩具从玩具架上让孩子们拿下来,每天都能够接触是底线。

2不成熟的想法,我们也准备在下学期酝酿一个例如“讲习所”的机构,让父母成为会员,或者采用会员制。通过对孩子父母的教育,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一些营养方面的讲座,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打造一个父母参与的平台。通过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从而文而化之,以便统一思想,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打下基础。我园准备以“读书”为切入点,来开展幼儿园与家长的活动。

二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儿童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有: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重视环境的作用,自由发展的环境,有秩序的环境,生气勃勃的环境,愉快的环境;教师的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

自己的感想:

1室内的互动墙饰一直是我园的软肋。虽然有一些作品,一些内容。但只不过是简单的墙饰,称之不上互动。一面墙做好之后,想让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弄得花里胡哨,或者神神秘秘的,都是老师从自己想当然的角度出发,一点实际的意义也没有。首先墙饰应该从孩子的角色和孩子的作品出发,让孩子关注这一面面墙,让每一面墙会说话。室内的主题墙饰高高在上,孩子看不到,家长看不着,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今后的工作中,包括气象角,主题墙,互动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2教师的包办代替

老师什么事都愿意做,幼儿的话替幼儿说了,幼儿的事替幼儿做了。不会给自己时间,更不会给幼儿时间。停下来,听听他在说什么,停下来,听听他在想什么。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展现,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想。什么叫创设?一个剧本,创设就是编剧。什么是观察,观察就是摄影。什么是指导,指导就是导演。主角是谁?孩子啊。

三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生活及教育,游戏及工作。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制教材。组织幼儿参与种植和饲养等;五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

自己的感想:

1当今的在园的幼儿缺少社会实践,其根本原因在于安全这条红线。但是幼儿真的喜欢亲身融入到社会之中,他们真的喜欢大自然,喜欢山,喜欢水,喜欢花草鱼虫;喜欢超市,喜欢市场,喜欢风雪雨电等等。我们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给孩子们创设这样的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多多亲近自然接触自然。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孩子们喜欢的事物,丢掉书本古板的讲解,让他们自己亲亲,摸摸,尝一尝。

2我们敢解放吗?不敢!首先,不敢解放自己,就更不敢解放儿童的头脑。你不敢让他遐想,因为你认为他在瞎想。你不敢解放孩子的双手,你怕他瞎弄,出伤,弄坏书本,弄坏玩具,弄伤别人。更不敢让孩子在老师看不到的空间里自由存在,更不敢把充足的时间交给他们。只想大手拉小手,这样我们心里才踏实。我想,想变革,想创新,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四陈鹤琴:

陈鹤琴1920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以自动代替被动,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做中教,做中学;五指活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

自己的感想:

陈鹤琴的“五指活动”就是今天的五大领域,都快一百年了,我们孩子沿用。只不过是把文学换成语言,而我本人更倾向于叫做文学,语言肯定没有文学的范围更广。让孩子和家长多读读书,多看看报,在网络上,在电视里面挤出一点点时间,有点书香气。

幼儿教育心得5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转岗培训”远程学习开始,我系统地学了《幼儿教育学》。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美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儿童本身的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他的身心发育状况都不一样。现在,在我们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三四的孩子,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可是家长,就是要求老师一定要教孩子写字,真是苦了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太可怜了。在私立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幼儿园的领导,为了拥有更多的生源,也不得不迎合家长,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又能怎样?有时感到很无奈,很悲哀。但我相信,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让孩子们身心健康、自由、快乐成长的科学的教育观,很快就会让家长们接受。

第7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子女敬而远之,像雾像雨又像风

在一项中美日三国的联合调查中,对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在美国、日本两国中学生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位必有一位是父亲或母亲。日本的调查结果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的调查结果是:父亲、迈克尔・乔丹、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自己喜爱的歌星、影星之后,母亲排在第10位,父亲排在第11位。三国调查得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结论――中国的孩子最看不上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我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呢?

旧时的春风不化雨

当时针指向21世纪,中国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的大门,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各种新的习俗观念、外域文化的冲击下,知识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使现在的孩子在观念、知识等方面比他们的父辈要占优势,现在的父母正在丧失着他们过去在孩子面前拥有的天然权威,一贯以老子自居而教训小子的模式正在转变之中。与此相应的,就是“父为子纲”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家长不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其控制权自然会土崩瓦解。当我们的家长还在梦想着“不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应该听”时,孩子早在一旁撇起嘴“凭什么让我听你的,就因为你是爸爸(妈妈)吗?”综上所述,家长依然存在的控制欲望与自身能力的严重反差,是不受孩子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想改变这种尴尬的状态,必须从家长自身着手。

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家长

家庭教育是两代人的教育,首先是教育家长,其次才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

做家长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尽管认识自己很难。只有不怕认识自己,才能面对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进而自觉地提高自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实自己,再重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这样你的家庭教育将会面目一新。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指出:“不只是教育别人,而且是自我教育(这很重要)”,“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者自己提出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素质的提升,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努力。由于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提高家长素质,首先要在家长的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其次是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再次是家长要掌握科学教子的知识和具有相应的能力;最后才能具有合格家长应具有的素质,做合格家长。

转变家长的观念

更新观念是家长的第一任务。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同时受个人经验、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观念的形成或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人们为此做出长期的努力。有人说美国人在家长要尊重孩子这个问题上,前后花了近两百年的时间。

时不我待,今天的家长应该怎么办?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中的自我中心倾向。所谓自我中心倾向,就是家长在教育中,经常有一种“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的想法,在教育中,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左右孩子的一切,这种“主观”的做法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不利的,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转变这种自我中心倾向,要求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同孩子进行互动,采用引导而不是命令的方法教育孩子,要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不仅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孩子”,更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家长也要“天天向上”

据对高中一年级的亲子关系调查表明,对父母状况(包括职业、素质)不满意的学生占30%之多。一位学生在问卷中写道:爸爸妈妈总是认为我们还是小孩子,其实我们比他们想像的要懂得多,甚至比他们自己知道的还要多,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人。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因为社会变迁的剧烈,必然会产生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要改变过去靠自身经历来应付的老方法,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以更好地教育孩子。比如现在的很多父母缺乏有关电脑和互联网方面的知识,而互联网正是孩子增添课外知识、扩大视野的主要途径,如果家长在这方面能够给孩子一些有益的指导,势必会使孩子对你刮目相看,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除了知识的积累之外,家长在个人素质方面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有人说,家庭教育中“不教而教”。这一说法不见得准确,但却有一定道理,即家庭教育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潜移默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知不觉地在影响着孩子。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

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本身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亲子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充满亲情的关系,这也需要家长作出努力。

陈以诚在1999年9月17日《中国妇女报》上所开的亲子关系处方,值得父母们借鉴。其处方是:

①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关心和接纳他们的。

②除了学业成绩外,每个孩子还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潜能和拓宽发展的领域。

③由于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因此,不要执拗于一种答案而与孩子发生冲突。

④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开发各种潜能。放下面子,去倾听各方面的教育经验。

⑤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

此外,要密切亲子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互信任。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第8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作为教育人,笔者不禁联想到了庐阳区教体局部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现代化转型之中,社会结构大幅度调整,对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变革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就转化成了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探索,就是以中学生当下生活及未来之生活为基础,把中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我国学者和教师群体在理论逐步趋于完善的基础上,正转向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我校作为实践研究的最前沿,所申报的子课题《中学生不良习惯矫治的个案研究》就更具有实践研究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而要做好研究就工作,我们首先就应对研究的主体“中学生”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笔者认为,教师在年龄上是学生的长者,因此,中学生尽管年龄已十多岁,但在教师的眼中从来都是“孩子”。只有这样认识,你才能“变成一个孩子”。为什么给孩子加上引号,其原因自然是由陶行知的《教师歌》引发的联想――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三个”角色。

一、他(她)只是个孩子

所谓孩子,即未成年人,他们的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懂事。生理不成熟,知识不完全,能力不健全,处事欠考虑,接人待物多不周全,特别容易犯错误。通俗一点说,就是:错误反反复复,成绩起起落落,做事马马虎虎。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天将大任之人如是,更何况于孩子?所以我们应该,以孩子的眼光看待错误,以长者的姿态包容错误,以朋友的身份“呵护”错误。一位课程专家说过,错误是一种课程资源,错误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此语可谓天籁之音,让教师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孩子们需要我们去教育,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去教育。决不能奢望教育一次、两次就想收获,就想一劳永逸得到理想的结果,就想从此以后不再烦神。俗语害人,所谓“事不再三”、“事不过三”,这个“三”在我们的教师心目中,可为概莫能“大”啊,仿佛孩子先后犯了同样的三次错误或三次以上错误,就罪不可恕,就无药可救。殊不知,我们回想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又何尝同样的三次错误犯过就嘎然而止呢?就是现在,恐怕也很难做到。变化一下角色,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合乎成长的规律。

孩子们需要我们去等待,而且怀着欣赏的心态去等待。他们正在成长,他们的潜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同一棵树上,没有同一片叶子。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同的遗传因子,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期望,不同的心智,他们都是唯一的,都是“这一个”。我们应当有善待每一个花苞的心态,去等待它们次第吐苞、开蕊,坚信下一朵花会开放,坚信后开的花会更美、更香。面对荷叶上一颗晶莹的露珠,当你凝眸迷醉于它的剔透时,一阵微风吹过,你有何想法?你肯定担心在荷叶上滚来滑去的露珠一旦被骤风吹落,再也无法找寻。对待孩子不也是如此吗?孩子们需要教师用爱去呵护,而且是小心地呵护。

尊重孩子们的人格,相信孩子们的潜力,理解孩子们的个性,善待孩子们的错误。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二、他(她)若是你的孩子

大凡天下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拥有本能的、自觉的伟大厚爱。这种伟大厚爱表现的方式是包容。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哪怕在他人的眼中微不足道,但作为父母却打心眼里高兴,逢人就说,遇人就夸,真的有点“沾沾自喜”,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当孩子不听话、犯错误、成绩下滑的时候,“恨铁不成钢”也只是埋在心中、含在眼里,即使忍受不堪,也只会在家中发怒、指责,绝不会在外人面前“丢丑”。

爱自己的孩子,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爱自己的学生,则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爱吾子以及人之子”,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当怎样去爱学生呢?

多一份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经历,需要体验,更需要历练,其间的坎坷、挫折、摔打是必然的。风雨中,教师要扶持;困境里,教师要引领。耐心等待,细心观察,如同自己的孩子,只要根正苗直,就是眼前歪曲,扶持它,关注它,不愁它长不成参天大树。即便是一棵小草,也应让它绿意盎然,快乐摇曳,在阳光下带着晶莹的露珠含笑,带着欲滴的苍翠自豪。

多一份宽容。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磕磕绊绊、反反复复,更需要宽容。用长者的宽怀去呵护,用长者的慈目去关注,用长者的聪耳去倾听,用长者的睿智去开导。想想自己当年是孩子时候的情形,想想当今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想想所带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想想教师节、春节或其他的节日,往日的“调皮”学生的电话祝福或看望的场景,教师就会心胸开阔、放眼学生未来。同时,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降低自己的位置,容纳学生的多彩个性,优点、长处自不在言,重要的是容忍接纳他们的缺点、短处,甚至不可宽恕的“罪过”,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里,让他们在自我建构里、在宽容的教育里,有规律地快乐成长、成熟。

多一把尺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孩子也自然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其他不全是优秀,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其他方面一定有优秀之处。多一把尺子,就是多一个衡量因素,多一个衡量标准,自然也就多一个“优秀”的孩子。正因为此,教师的视野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孩子个性、赏心悦目的孩子天然。要求学生成绩固然正确,但是一味要求学生成绩肯定错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学生的“平均”发展,是教师和家长的理想,但不可奢望、奢求,更不能苛求。

三、他(她)毕竟不是你的孩子

与学生家长接触,特别是后进生家长接触,你时常会听到他们说这样的话,孩子不听话,你随便骂、随便打。作为教师的你绝不能随意听从而“上当”!因为他(她)毕竟不是你的孩子,退一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过程也不能触犯法律。

近年来,教师因不知法或不守法,违背职业道德的言行,在媒体上频频曝光。有的让人扼腕叹惜,有的则使人触目惊心,由此引发社会对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信任危机。如何解除这种“高压”,关键在于依法从教。

首先,知法而敬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六条明确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三条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同时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指出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之一: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八章在法律责任部分,第三十七条强调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第四十七条同时强调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学校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处分或者解聘: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以上法律条文核心词语就是:尊重,适应,保护,教育。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敬畏法律、敬畏学生、敬畏社会。

其次,守法而育人。各级各类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守依法从教,不能越“雷池”,不能跨“红线”。应该承认,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又不能否认,教育过程中的变相体罚还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最为普遍的是“冷暴力”――语言霸权引起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就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怎样让孩子直面自己的错误,接受老师的批评呢?笔者觉得,教师关键要理智,不能简单的情绪宣泄(特别对那些经常有过错的孩子),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孩子当时的特定心理,理解孩子当时的真实想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时孩子暂时不接受教育,或因为心里害怕,或因为情绪抵触,或因为青春期逆反,或因为逃避现实,如此等等,都是师生的心灵隔阂所造成的,因此,批评教育孩子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一定得讲究方式和艺术的。

懂得教育的真谛,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探寻孩子年龄特征和心理诉求并把握孩子特定阶段的教育艺术,依法从教就是一种“自然”。

学生的“孩子”角色是教育的核心话题。怎样来看待学生,决定了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怀、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夏D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师“变成一个小孩子”,对教育来说十分重要。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前行,我们坚信,修炼中,教师只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就一定能够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第9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中国家庭比较注重家庭观念,孝顺老人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品质。在家庭关系中,家长一般要教育孩子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去质疑长辈的决定,严重者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业有成,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解放孩子天性,而是为了“考级”。在生活中,中国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孩子并不做家务,家长认为做家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中国孩子一般是尊礼忠孝、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太善于独立思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在生活方面,美国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开睡觉,坚持被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思想方面,美国父母往往尊重孩子的想法,更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否跟父母的观点一致并非是最重要的。在学习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创新,不以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虽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为先。在日常教育中,思想方面,家长会向孩子灌输“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的思想,在考试中要在成绩方面“敢为人先”。在行动中,家长会将家庭变成学校的衍生品,给学生买各种试题,帮助其提高成绩。在培养道理品质方面,家长会要求孩子读各种名人故事,用古人的高尚品格来影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之中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美国家长就会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带领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运动的美,帮助他们对整个世界产生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欲望。等孩子进入学校,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家庭聚会。

3.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是“服从性教育”。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孩子服从父母和父母服从孩子。从一方面来讲,有些父母是通过言语来说服孩子来服从自己的意志,当孩子的想法同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往往会找孩子聊天,通过讲道理来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还有一些父母通过斥责、体罚等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比较让父母满意之后,父母会无条件服从孩子。不让他们做家务,不惜花重金为孩子配置各N奢侈品作为学习成绩好的奖励。据调查,在中国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但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生活不能自理。

美国家庭教育的方式。首先,美国父母通常采用平等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采用平等的姿态同孩子对话的。其次,美国父母通常使用鼓励性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生的财富。当孩子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遭受挫折时,美国父母从来不会过分苛责孩子,而是鼓励孩子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最后,美国父母更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在学习方面,父母会陪着孩子一起创新,分享创造的快乐。

二、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是受中国传统思想以及现阶段中国国情影响的,其存在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中弊端逐渐显现,我们需要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优势。

1.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教育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培育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孩子具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同孩子平等的地位,打破父母孩子之间的代沟,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好朋友。比如,在选择特长班学习时,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并且在特长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以考级为目的,我们应该坚持以让学生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快乐成长为目的。不论何时,当孩子跟我们发生意见分歧时,我们不应该立马加以斥责,而是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理性地分析对错。

2.我们要树立更合理的教育目标

目前几乎所有中国父母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其实这是片面的。美国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创新能力,这些品质都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在孩子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知识”不能一枝独秀,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十分重要。中国父母应该突破考试对孩子的限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此外,我们应该坚持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单一,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经验。一方面,我们应坚持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其实,斥责和打骂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比如,当我们的孩子不尊重老人时,我们不应该对其打骂,而是应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用古人的故事感化孩子。与此同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采用鼓励性教育。自信心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应该从小培养就,这就需要我们应该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做更多的尝试,争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