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外企汉语言文学精选(九篇)

外企汉语言文学

第1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 国际推广 服务理念 竞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G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20-02

汉语国际推广要向全世界人民提供标准的汉语学习产品和优秀的中华文化产品,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就是在服务,就有必要强调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服务理念”。

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也应从中得到启示,明确并推行我们的服务理念。同时我们也要有相应的策略转变,走市场化道路,以便在激烈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国内专家也提过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然而,它只是一个思路,且内容也没有明确体现汉语国际推广的“服务理念”和竞争策略。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服务理念”

汉语国际推广,要推广的是汉语和相关的文化。这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它主要是精神或意识层面的。借助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力量,全面推动汉语及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推广,实现提升中国大国软实力的目标,从面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之时,我们要全力打造先进的“服务理念”。

(一)汉语国际推广“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服务,最终主要是由各高校自派教师和汉办组织选拔的汉语国际推广公派教师、志愿者完成。尽管总体目标一致,却由于来自不同的组织单位,缺乏市场化意识,且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汉语的推广力度,影响了推广效果;同时不同的人员在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表现方面都互有差异。

我们国家千百年来传统的“天地君亲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教师为尊、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迫切需要汉语国际推广主管部门明确地表述出我们像市场化企业一样要有自己的服务理念。

因此,即便是像汉办所说的诸如“2010年学汉语的人数将超过一亿”、“申请举办孔子学院的都要在大使馆门前排队”等,感觉汉语和汉文化是“卖方市场”,我们也不要因此而忽视服务理念,相反要时时刻刻强调服务意识。因为,日语、韩语、德语、西语、法语等都在争夺市场份额,更不用说世界第一大语言英语的市场份额在继续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意识就是竞争意识。

(二)汉语国际推广服务理念的构建与推行

一般所说的服务理念,都跟具体的服务企业有关。而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汉语国际推广服务理论由谁构建提出并推行呢?我们认为应中代表国家的具体主管单位机构。当前,可以是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或是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

1.服务理念的构建

向全世界人民提供的汉语国际推广优质服务的组成要素,我们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适宜的多功能服务,主要是表现在高效快捷提高服务效率上,如孔子学院大致就能提供适宜的多功能服务,但有待进一步提升质量。二是足够选择的习得汉语接受文化的方法,现在的情况是服务人员缺乏,方法单一。三是汉语国际推广者胜任服务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服务理论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四是足量的优质服务产品(汉语和相关文化)的补给。五是周密的“跟踪回访”服务,汉语学习者接受服务后的反应,满意的程度以及改进的意见等,需要及时收集并反馈给主管机构。六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所在国家政府、当地政府、社区或学区、学习者的家庭等都应建立良好的关系。

除孔子学院、服务商品补给外,其他都对服务人员个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跟一般服务企业在定义服务理念时一样,汉语国际推广机构必须要特别考虑服务理念对汉语国际推广人员的素质性格和服务技能的要求。

汉语国际推广服务人员对服务项目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一,汉语作为一种重要商业语言的实用价值和潜在价值正在提升。推广汉语教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用途已经越来越广;汉语所代表的优秀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的积淀,越来越成为指导现代人生活的智慧和知识的源泉,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一般服务企业在要求雇员提高对消费者尊重程度的时候,首先要求雇员增强自尊,增强雇员对工作的满足感。借鉴企业服务理念,我们更加要求增加汉语国际推广人员的尊重,这不仅停留在说“这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方面和上述认识上,更要体现在所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即提高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的待遇和权益。

因为汉语国际推广是新生事物,是古人和前人没有做的事业,它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最好的办法是用法律保障汉语国际推广人员的相关权益,我们也应该借鉴相关国家的做法,加快这一项法律的制订与确立。

主管机构应按相关的法规来指导服务理念的构建。

而服务技能的评价则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以前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后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证书》,近年来又出台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不过,汉语国际推广不仅局限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国际汉语教学”,它的范围更广。因此,需要制订一个“汉语国际推广服务技能标准”类的参照标准。使去海外推广汉语的人员(不管是高校、企业或其他机构单位,还是汉办直接选拔),在服务技能有明确的参照。应至少涉及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

2.服务理念的推行

汉语国际推广机构要想推行服务理念,必须注意总体市场、分割市场以及定位。

首先汉语国际推广要有全球意识,注意总体市场。全球意识,或国际意识,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是一种全球化的观念。是一个服务机构主体和服务人员个人在看待整个国际形势发展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度、关注度及其了解的深度等。简而言之,全球意识就是能够自觉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全球国际社会。当前,汉语正加快走向世界。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美国“国家安全语言倡议”中,把汉语当成“关键”外语,主张加强汉语等“关键”外语的教育;英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的汉语教学都已经进入了其国家的正规教育体系;日本有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拉美、中东和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迅猛增长。同时,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将超过20万人;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市场非常广阔。

汉语国际推广的总体市场的定位,应该是整合国内国外有利的因素、各种力量、各种资源,打造“孔子学院”等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增强汉语言文化的竞争力。

从分割市场来看,不同的国家地区,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需求不一样。不同的消费者个体,其需求和期望也不同;因此,需要对汉语和中华文化国外消费者市场进行分析。一个消费者分割市场要尽量与其他消费者分割市场区别开来,并且给予区别对待。当前,从消费需求角度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需求,即华人华侨为了传承文化和传统习俗需要学习。另一种情况是自愿需求,即为了互相交流,希望了解这个有魅力又有活力的国度;尤其是通过汉语文化的学习,以期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在对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的调查中,职业目的正成为越来越多的选择。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会晤中国国家主席时曾说到:法国青年人学习汉语,这是对未来的一个极佳选择。

由于每个细分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时也要作相应的变动,尽量为顾客量身定做。因此,欧、美、亚、非等地应有不同的汉语国际推广服务的市场定位,对华裔华侨与非华裔的汉语服务情况非常不同,汉字文化圈与非汉语文字圈也要相应的服务措施。此外,即使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汉语文化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的特点等等因素,都需要认真考虑,以便提供不同的服务。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竞争策略

当前国际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角逐,文化影响力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新标准“软实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硬实力”以及被“硬实力”所重构的世界格局,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国际经济、政治大局未定,变数甚多的时期,文化的竞争和较量随时随处存在,汉语国际推广已经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尽早筹划汉语国际推广的竞争策略。

(一)增强市场化意识,培育汉语文化国际市场

汉语国际推广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它能也必须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产业,最终走市场化道路。市场化服务,反过来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向前发展。

目前汉语国际推广仍停留在政府出钱、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出力的局面。

由国家力量或计划体制的汉语国际推广,它的优势是明显的,能集中一切有利因素、资源和力量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然而也显露出需求与供给较突出矛盾,一方面海外急需大量汉语文化推广者,另一方面国内培养的大量相关专业对外汉语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些体制会制约汉语国际推广的良性发展。

我们应该逐渐把汉语国际推广当作产业来经营,并且须把这个产业的市场化提到重要地位,支持更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到汉语国际推广中来,利用企业的灵活机制、市场意识,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对外汉语产品和服务。

(二)扩大汉语的国际交际价值

汉语在国际交往中成为常用或通用的语言时,其竞争力自然变得强大了。我们应有相应的竞争策略来保证汉语交际价值的实现。一是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汉语国际推广竞争战略;二是争取把汉语作为各种境内外国际会议、组织的工作语言;其三是营造经贸、旅游、留学、外交和国际会议等领域汉语需求的氛围;其四是制订国际互联网汉语信息开发策略,扩大汉语在虚拟世界中的作用;其五是扩大汉语影视传媒在海外的影响,向世界输出优秀的汉语电影电视、文学文化作品。

(三)加大汉语国际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加大汉语国际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其在GDP中的比例。利用巨额投入增加汉语国际推广的海外基地的建设数量,提高推广汉语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充分利用海外汉学研究的力量,整合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汉语汉学研究资源。这也是提高汉语文化竞争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百科 服务理念”

?fromTaglist

[2]郑梦娟.汉语的国际传播: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3]陈永莉.汉语国际传播的制度建设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57-61页。

第2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正因为这样,据调查显示,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方向,而目前被社会所公认的事实是,90%以上的人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具有发展潜力。据北安高考网的调查显示,在XX年,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二是这些年教师的待遇节节拔高,出现喜人改观。XX年,师范类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占据首位。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就业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XX年刚毕业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对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应该基本满意,但经过三四年,他们会是很强的潜力股。据调查在城区,工作三四年的中学教师平均工资XX元~3000元,在一些企业办的学校,骨干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之广,是其他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也是本专业极好的出路。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也是极其必要的,在大学期间积累扎实的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气质,为踏足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云南民族学院的老师们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积极的心态,必备的技能,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人脉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培养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文化宣传、新闻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因适用面广、适应性强而受到社会欢迎,历年就业率均。居文科专业前列。

具体到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作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考第三批录取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氛围、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也是过硬的,本专业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在规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等学校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宣传及秘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中等学校、新闻出版单位、党政机关、中外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宣传、编辑、文秘、策划、管理等工作;也可以从事与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工作,在考研深造方面,由于有着天津师范大学完善的教育教学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授点均有设立,因此也有着极大的深造机会。

总体上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现实意义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之高,就业待遇之丰,足以让相当一部分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同时,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辛勤工作,这就为社会消除了一大部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文化的浓重氛围和民族精神的强烈吸引力的存在,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最初设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与飞跃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并且因为这种影响力的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莘莘学子们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3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实践教育 对策分析

1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1.1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1.2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攻方向 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市场的专业需求中,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传统教学理念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转变的根本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实践教育在应用型大学势在必行。针对实践教育的内涵特点,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就业市场,建立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计划;第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第三,针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质,改变传统授课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本质改变;第四,针对专业特点、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真正的实现将“理论”落地,让实践教育不流于形式。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实一个专业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即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素养。经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社会调研以及企业咨询,具备纯文学知识的中文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面向企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譬如文字处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现代办公技能,交际公关技能,对于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新闻广告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企业平台中。我们结合汉语言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夯实汉语言专业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可将“现代办公与管理”、“全媒体采编”以及“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折射在就业“取向”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类工作,如“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中小学教师”;第二,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如报刊、电视、广播;第三,从事“AE”、“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等工作,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上述人才的专业需求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中文的单一化培养目标,而倾向于多元化培养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2.2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性差,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也停留在主观课程的延伸中,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在“985”,“211”的学术型高校的毕业生还拥有足够的市场,但是在经济知识的时代语境中,却使得独立院校抑或民办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学历”优势的竞争力。为此,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着学生“宽口型”的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不能变动,否则将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地走向实践教育的视域内,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就要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群与实践课程中调整比重,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因此,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学校毕业生的回访、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的走访调研,我们构建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群,即“6+1”公共选修课群。“6”由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组成;“1”是针对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等升级考试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同步指导,“6+1”模式公共选修课群的建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持小班授课,践行分组式教学。六大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宽口型就业的目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3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 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旨在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各个方向实践课程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定向”培养模式中,每个学生需要在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中进行自主选择。此阶段,学校采用师生双向选择方式,每名学生申报两个选修课群,再由各选修课群的主要负责老师进行集体面试和测评,以通过学生的特长、性格、生活环境等全方位衡量学生适合的就业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着选择毕业以后的去向,即“就业”和“考试”。就业倾向参与实践,而考试需要注重对考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复习。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和大学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引,同时实践课程是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而“分层次”的培养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实践教育有条不紊并且有效的实施。

3 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实践教育的实施

3.1 宏观与微观课程体系的有效平衡

3.1.1 微观:学院实训课程。微观实训课程构成了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学校逐步树立了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设计体系中,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体采编”方向的实训课程,如“自媒体实训”、“报纸排版与网页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实训”等,这类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对媒体基本技能与实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体理解能力”、“报纸排版网页设计能力”、“新闻摄影能力”等。

3.1.2 宏观: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是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实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实训,提高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对接。其主要开设于大学四年级,主要形式是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其实习单位一般为学院所在城市的本土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是由学院、家庭以及其他关系引荐。顶岗实习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工作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育环节。

3.2 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 众所周知,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一般采取边教边练的教学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行专业实践时,实现了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一方面由教师向学生提出实训任务,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个体技能;另一方面由学院或教师统一安排集中实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实训任务。这些实训使得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力求在初入职场之时能够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对学生个人简历、自荐信、应聘着装、应答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为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综合业务知识、良好的业务操作和商务交往能力的一流商务人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景华,高珊.产学研合作:地方高校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陈皓明,姚期智.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1).

[3]刘树郁.高校实践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6).

[4]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第4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热 汉语国际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 世界文化多元化

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汉语热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股世界性的汉语热伴随着中国市场的更加繁荣,参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方兴未艾。截至2009年12月,世界上共 有7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约300多所。1990年――2008年,国外参HSK(汉语水平测试)的人数累计超过132.4万人次。在美国从1992―2002年间上大学前学习汉语的人数从6000人增加到24000人。法国有12000 人在学习汉语,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

二、汉语国际传播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现代汉语是现民族使用的语言,它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含义是指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广义的含义统指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在台湾称“国语”;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称“华语”;英美也有称现代汉语为“官话”或英语“mandarin”的译音“满大人”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信息产业的资源。一种语言被传播的程度与其所属国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在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拉丁语是古代西方的“超级语言”。17世纪法国崛起,法语取而代之。而如今英国的发达与美国的霸权使英语成为现代西方的“超级语言”,称雄于全球,几乎成了世界的通用语。而中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周礼》及《礼记》中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对外语言传播[3],始于汉朝,大兴于唐代,汉武帝时期,帝国疆界向四面八方大大扩展 ,中国的语言被传到了中国以外的许多地区,尤其是汉字对东亚、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世界向多元文化发展之际,世界人民向往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之时,把汉语教育推向世界,并且是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战略国策来实施,这是完全必要的。

三、商业机会是世界汉语热的源动力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已从单纯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转为凭借懂汉语的语言优势或到中国就职或与中国人做生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拥有13亿庞大人口数目的国家,为世界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例如韩国仅在山东一个省注册投资的韩资企业就达8586家[4],同时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都需要大量懂得汉语的“老外”管理,现在中国人出外旅游消遣的也越来越多了,这就需要有大量懂得汉语的导游、导购、娱乐、餐饮、旅馆等相关行业的服务人员。

四、世界华人的殷切希望

从前华人华侨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歧视和不公平,如今随着中国日益强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愈来愈大,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巨大成就对人们影响力最大,在短短的五年多时间里,就顺利完成了航天飞船神六、神七、以及神八的成功发射,以及神八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顺利的对接,这一切使华人华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恢复了民族复兴的信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正在加强。

五、增加话语权,化解误会的必要

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不仅使经济快速腾飞,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是一日千里。同时国家的国防军队也正朝向现代化迈进,中国的制造业正蒸蒸日上,中国的市场正一派繁荣,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加强,而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对中国的责难不断 。事实上西方早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将西方文化的理念、意识形态通过文化产品和语言对中国渗透、冲击,来保持西方文化在全球的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将“汉语国际推广”提高是为了增大中国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高度来认识,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各国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消除或避免误会,这样才能创造出双赢或共赢的局面,使冲突减少,建设和平的世界,使全世界的人民安居乐业、无忧无虑。事实上中国一向主张尊重各国的内政,主张和平共处,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而自豪,注重礼仪精神,体现在含蓄、善良、温和、宽容的处事哲学上,接人待物温、良、恭、谦、让,礼貌周全。孔子的儒学强调“和为贵”且主张“和而不同”,其意义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中国希望世界文化百花齐放,共享繁荣。在此意义上讲,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六、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问题及建议

首先,在设置课堂时,首先要考虑到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需要。促使课堂从当地的中学开始就学汉语,这样才能使其基础深厚,便于理解语言背后深层的民族文化。几年后作为两国的亲善大使,促进交流、信任、合作。不但如此,而且最好的建议是尽早开办小学或娃娃班,这样文化传播将会更持久,更深入人心。由此他的父辈、祖父辈以及小朋友的阿姨、叔叔、舅舅,凡是关爱他的人们都会注意到“有关汉语的学习”。

其次,可以开办各种各样活动扩大影响力。例如可以借助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春节包饺子;元宵节吃元宵、赏灯、猜谜语;中秋节吃月饼、划龙舟、赏月、吟诗等等。这其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的高低酌情处理具体的情节。例如,五月初五吃粽子可以简单讲解吃粽子的传统,但如果是汉语基础深厚的高年级学生可以借机讲解屈原的离骚及其爱国精神,甚至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还可以讲茶道、学剪纸、写书法、练武术、听民歌,使其浸儒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样学汉语不是很有意思吗?

第三,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得到良好的办学效果,和持久不断的生源,除了课程有吸引力外,最主要的莫过于该学校有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不一而足,需从多方面考察。但最主要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对海外的或其他的不懂汉语的学生教授汉语时,他自己首先要热爱汉语,热爱发明和使用汉语的民族与国家。他还要深爱他的工作,深刻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

第四,学校办得好除了上述之外还要有符合学生不同要求、不同学习目的、不同汉语基础、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国别来源地学生的教材,总之教材必须是具有针对性。因此一定要对教材的选取或编写慎重。要注意其有趣性、知识性、系统性、结构性、循序渐进性、字词重复运用、句型结构、段章的理解、诗意的文章、交际的功能,还要记得要深入浅出,因材施教。总之,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灵活地运用适宜的教材,包括网络多媒体的资源和途径,作为一个海外华文教师,只要尽职尽责,千方百计,辛勤工作,像园丁一样,一定可以迎来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满园春色。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为汉语国际推广尽全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清宇多元文化融合与上海汉语国际推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8(4):45-47

[2]林妙娜。联合早报,新加坡新闻2011,11:7

第5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

[中图分类号]F7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1-0072-03

[作者简介]黄晓雄,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江西南昌330099)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向世界,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在商务交流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商务交流像一座跨越中西方商务的桥梁,把中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推向了世界,把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资金引进了中国,使得中国的企业飞速发展同世界发达企业的发展在缩小差距。

这种跨文化商务往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通过语言交际来沟通的。在当今世界上,国际通行的商务语言主要是英语。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局部交叉渗透。

语用学是一门科学地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就英语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思维、个性、价值观、言谈举止、风俗习惯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注意这些不同,另一方面又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中国涉外企业在商务往来中就极其容易产生文化迁移,导致英语语用失误,从而对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

1.跨文化商务往来中受汉语的语用规则及汉语文化的干扰。“本族语者(native-speakers)和非本族语者(non-native-speakers)之间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形成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思维方式、说话规则、价值观念、词汇的社会内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误解或谈话中断,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s)”。“语用失误”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Thomas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中西方往来中文化语境不同,人们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容易形成“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民族中心主义往往表现在交流传递信息上,因此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本民族文化负面迁移。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商务往来的语用失败。

比如说在商务往来交际初次见面互相介绍场合,“老经理”是我们有时表示对年纪虽不老但资格老的人的敬语,而在西方文化里,“老”(Old)表示“过时”、“没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冠以“Oldmanager”(老经理)的“头衔”,西方人肯定迷惑不解甚至不悦。他们喜欢用“experienced”(有经验的)这个词来表示赞赏和尊敬。

2.对员工只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忽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无庸置疑,涉外企业对员工的英语掌握有一定的要求,非常重视对员工的英语培训。但是,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英语语言技能,反复练习英语的词句、翻译、会话等,却忽视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员工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显见,外语培训需要文化学的支撑。人们在使用语言交际的同时,又在传递着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文化创造力的参与,文化创造力是员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语用策略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良好的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并不是说可以较好地运用英语语用策略进行得体的交流。在涉外商务交流中,由于语用失误而造成互相不理解、不接受从而丧失很多商务机会,甚至造成经济损失的教训很多。比如,北方有家企业向英国出口“山羊牌”羊绒被,他们把中文里的“山羊牌”说成英语“Goats”,结果虽然羊绒被的品质上乘,但却滞销,这是因为“Goats”在英语里含有“色鬼”之意。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个语言的文化差异问题。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要理解语言,归根到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无论是理解或表达,都需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句。而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语用失误。因此,涉外企业提高自身跨文化商务往来的英语语用策略研究是必须的。

1.加大员工英语技能培训时跨文化交际的训练力度。在企业培训中,除了加强员工的英语学习,还要加强员工的跨文化训练,加强员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给员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如邀请有经验的涉外专家对和本企业经常有商务往来的一些国家的历史和风俗作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播放录像、DVD等让员工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并对有关西方文化问题组织讨论;经常让员工了解有关在跨文化商务往来中英语语用出现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让员工结合自己在涉外工作中的经历分析和研究案例,并以此为鉴;引导员工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其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广泛地进行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必要时可以让员工进行角色体验型训练,就是训练者指定受训者一定的角色,由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人为地制造另一种英语文化环境,让受训者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员工多和西方人士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访问网站,与西方网友交流,让员工在直接的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2.注意英汉语言的语用差异,恰到好处地使英语语言适合其语境。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语用失误表现在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容易套用汉语的语言习惯、格式、套话,含有本民族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容易使对方产生歧义。

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又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其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对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否胸有成竹。我们在用英语语言交流时应该避免英语语言不适合其语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注意不要两种语言在用词上一一对应。这是在英语交流中常见的问题,汉语里喜欢用重叠的成语来加强语气,比如“处理和对待”、“贯彻执行”等等,如果在英语都去找其对应词,那么是不符合英语语言规律的,显得很生硬,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二是不要把汉语里的“套语”完全“套”成英语。比如,在开正式商务会议时,发言人喜欢最后祝福与会代表“家庭幸福、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等客套语,如果把这种“套话”完全“套”成英语,未免使英语人士啼笑皆非,因为在正式会议场合,英语国家不用这么长的句子来表示客套,如果用,只需简单的词和句子一带而过。三是注意处理好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独特”的语言。在汉语里,我们喜欢以简单的词和词组来概括很丰富含义的内容,比如“出口转内销”、“暴发户”、“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等,诸如此类的很多词在汉语里有着其独特的典故、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的内涵,对于这应该加以解释说明,以便让对方很好地接受,不至于产生迷惑。比如,在向外商介绍投资环境时,把一座城市的优点概括为“三城五优”,若只是把这四个字直译出去,不加任何解释,那么外商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作进一步的解释,“三城”是指“文化名城、旅游名城、新兴的工业城,“五优”是指“优越的环境、资源、服务、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效益”。有了这些解释,效果就会极大的不同,生硬难以理解的表达一下就可以生动起来。四是切忌初次见面询问一些对方忌讳的问题。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懂得和了解这些一般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常见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3.克服文化自卑崇洋和“面子”心理,以平等的语用策略进行跨文化商务往来。有些西方大企业自恃资金雄厚,在商务往来语用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文化优势,涉外企业在这种情形下要采取应对措施,保持不亢不卑的英语语用策略。每一种文化都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结晶,不存在孰优孰劣。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借鉴和融合。所以,涉外企业无论在商务谈判还是在商务接洽时都应该采取平等的语用原则,以不变应万变。遇到对方挑衅,可以针锋相对,义正辞言。

另外,“面子”问题是一个老调重谈的问题。我们一贯强调中国是礼仪之帮,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顾及“面子”,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有时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强调客气。比如,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maybe,perhaps),“随便”(Whatever)等。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用得过多过滥便会起反作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性格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和中国人商务交往非常困难,会产生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印象,其结果造成商务往来困难和无效率。涉外企业在对外商务往来中应该积极地以文化适应态度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交往,一方面,懂得英语语境和汉语语境差异性。由于商务往来在目前大多为英语,若以汉语语境和思维模式用英语表达,势必造成语用失败。因此,应该尽量适应和融入英语语境;另一方面,应该积极适时地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文化背景,避免由于文化理解可能造成的对外商务交往冲突。克服“面子”困惑,不要因小失大。

4.在跨文化商务往来中注意非语言交际,以实现英语语用最优化。非语言交际是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触、体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Samovar说过:“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专家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对于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我们的信任程度有多大并不重要,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一般是和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加重语气、重复、表明态度和好恶等作用,但也有不和语言一起使用的,比如时间观念、体距等等。一般来说,非语言交际如果能够配合好英语语言交流,那么对英语语用优化是一个促进作用,它能够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得体大方、彬彬有理;反之,则可能破坏语言交流的作用,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可见,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往来语用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如何采取恰当的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策略,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是每个涉外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涉外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车丽娟,胡英坤.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5).

第6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职业汉语;课程;必要性分析

之前,除了语文类专业外,大学普遍的将语文类课程淡化出大学校园。2007年以来教育部力促“大学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逐渐挽回当前高校汉语教学缺失的局面。随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推行,在非汉语类专业中,《职业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开设在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当中。

一、职业汉语课程概述

《职业汉语》课程,是伴随着国家劳动部职鉴中心组织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而出现的一门学科,并作为一门公共基础类课程陆续开设在许多高校中。《职业汉语》课程的教学标准通常是紧紧围绕着ZHC的测试标准,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阅读、语言表达、职场礼仪、职场文书写作等,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汉语运用能力。

二、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意义分析。首先,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在国内职场应用中最为广泛。在高校中开设《职业汉语》课程,重视对母语应用的教学与培养,能够有助于提高广大高学历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业汉语能力,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但影响到劳动者自身在职场的发展和企业的高效运行,还往往代表着母校、所在单位、甚至所在地区、所在行业以及国家的素质水平和形象。

(二)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范围分析。因为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母语教育往往不受重视。在中学时代,学生们就凭借母语的先天优势普遍不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将学习精力主要放在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高考主科方面。到了高校阶段,学生们又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英语等级考试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研究方面。因此,母语教育的丢失导致了大学生们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很多大学生们论文不会写、参加工作后工作计划总结不会写,单位公文函件不会编撰、竞标谈判不善说辞。面对这样的现实背景,众多高校不得不思考在校大学生职业汉语素质能力的培养问题。这是高校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背景,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提高的一个切入点所在。

职业汉语的应用范围广,覆盖于幼教、工业、传媒、司法、交通、电力、金融、农业等职业领域,基本覆盖了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现代社会职业工作离不开语言与文字,因此对职业汉语来说是从事某一职业的核心工作能力,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需求。在高校,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汉语》课程的建设有着深刻而紧密的联系。在高职专业目录中,文化教育大类专业中有汉语专业、文秘专业,教育大类专业中有语文教育专业,这几个专业是专门的汉语应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所开设的课程都属于职业汉语的范畴,因此可以不开设《职业汉语》课程。除此之外,既然高职教育具有面向职业的特征,则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汉语>课程。

(三)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必要性分析。“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推广以来,在社会用人单位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公务员考试为例,公务员考试所需的基本能力素质与《职业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高度吻合和统一的。按照劳动部的说法,ZHC服务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服务于各种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部门。ZHC成绩是这些部门人员招聘、选拔、任命和晋升的重要参照依据。职业汉语能力今后势必成为文教、传媒、司法、咨询、翻译、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许多涉及文字语言行业的准入门槛。虽然ZHC推广多年以来,还没有真正实现“准入门槛”,但是这个趋势不可否定。

从企业用工招聘来看,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的语言素质能力的选拔考核。企业也更加注重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汉语培养,在行业、企业中出现了很多与职业汉语应用相关的培训与拓展训练。

从国家公务员考试、劳动部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企业的用人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影响,许多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将之定位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把职业汉语素质能力作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理念之一。

三、结束语

教育部近期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当前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但与此同时却是学生汉语能力下降、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不只是学生,中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都下降了,中国青年报民调发现,80.8%的受访者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汉语危机之忧早已引发学界关注。因此,在高校开设《职业汉语》课程,提高大学生职业汉语素质能力水平,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第7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1、该专业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

2、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报考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经继续深造可在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可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汉语学校及国际中、小学从事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其他部门从事文员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隐喻在商务英语中非常普遍,对商务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对商务英语隐喻的特点及中英文化隐喻化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关联理论的翻译视角探讨了商务英语隐喻汉译方法,指出商务英语隐喻汉译可采用直译、意译和转喻法。

关键词 :隐喻;关联理论;商务英语;汉译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57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22—03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张秀梅(1962— ),女,江西黎川人。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隐喻认知

隐喻在传统语言研究中通常只被看成是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它是一种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因此隐喻式表达被认为是属于非常规语言范畴。而现代隐喻研究不仅将隐喻看成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认为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人们对事物、事物结构概念的形成和语言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因为隐喻是人类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人类的认知系统是隐喻构造的。隐喻是从一个‘始发模型’(source model)向‘目的模型’(target model)的映射(mapping)。”[1]在隐喻结构中,人们往往把两种看上去根本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谈论,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此,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正感受,可以说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商务英语隐喻的特点

商务英语也被称作外贸英语,是经济生活顺利运行的媒介和载体。在商务活动中,人们为了更好地沟通、合作、协调,喜欢用相对为大家熟悉的经验去理解商务领域中不熟悉的概念、行为和理论。由于隐喻概括性较强,它的运用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简明扼要,强化了语言的表达。这种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且人们喜欢把两种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The electricity failure caused the train service paralysis.这句英文的中文意思为“断电致使火车运输处于瘫痪状态”,paralysis一般用来指人“瘫痪”,但在这句英语中比喻火车运输完全瘫痪。

商务英语隐喻可分为形象性隐喻和概念性隐喻。形象性隐喻包括有生命的形象性隐喻和无生命的形象性隐喻,如blue chip(绩优股)为无生命的形象性隐喻。概念性隐喻包括实体隐喻和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指目的域和始源域都是实体,downstream (后续企业)为实体隐喻。概念隐喻是指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概念,如price war(价格战)。

商务英语中隐喻主要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方式表现。例如: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商务的行为、运作等,一些动词flow、shrink、sharpen等被运用于商务英语中。

商务英语隐喻有固化的特点,喜欢把经济喻人化,将商场比作战场、市场比作液体等,如economy recovery,trade war,currency float等,这类表达法已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的一部分。

三、中英商务隐喻化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隐喻在英汉商务语言中的应用较为普遍。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还是文化现象。由于隐喻普遍存在,人类认知活动来自于人们日常的身体体验,在本质上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是相似的,因此,各种语言间的隐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商务英语中,人们喜欢用另一个熟悉的结构概念来类比想要表达的商务概念。例如:对股票行情的隐喻,英语中用bear market(熊市)来比喻股票市场的萎靡不振。中英文化一般都喜欢用战争来形容经济活动,这是由于战争是人们普遍经历过的。例如:The cola wars in China are heating up.这句英文的中文意思为“在中国展开的这场可乐大战正日趋白热化”。

有的喻体相同,含义也相同。但是,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人类本身对世界的认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存环境、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标准的影响。各种语言的隐喻化系统并不完全对等。商务英语隐喻明显与中文商务语言存在差异性,它带有英美文化特征。有时喻体不同,含义相同。如表示某公司在各地纷纷建立子公司,英语用mushrooms 表达,而汉语用“雨后春笋”来表达;商务英语中用cash cow 表示挣钱的门路,而汉语中用“摇钱树”,两者虽然都是实体隐喻,但一个是动物实体隐喻,一个是植物实体隐喻。

鉴于商务英语领域隐喻的普遍性和中英文化对事物的隐喻化认知存在的差异性,在商务活动中正确理解和翻译商务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关联理论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自然语言理论里的一种。1986年,法国学者D.Sperber和英国学者D.Wilson共同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关联。因为关联理论涉及的主要是语言交际的问题,所以,该理论的关注点是交际和认知,它的作用就在于对人类认知和交际的规律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听话人对话语有不同的理解可取决于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无论在任何场合听话人未必能理解话语所传达的所有意义;对于话语听话人所能做的只有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这个标准完全可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2]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强调:为了给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如果想把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表达给听话人,他就有必要给予一些明示行为;听话人进行推理主要靠对方的明示行为来寻找关联。听话人对话语里所暗含的意思,如隐喻和言外所含之意,主要通过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也等同于竭尽全力寻求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听话人为了达到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的目的,会不同程度地加以努力,力求在推理中选择最为合适的语境,以达到话语与语境两者之间的最佳关联。[3]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是:译者要认真研究并分析语境,尽最大努力找出原文与语境两者之间存在的最佳关联,最终目的是要理解原文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意思。但是,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对交际双方来说,在文化背景和认知环境方面都可能不同,双方对于同一语境的理解和推理很有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即可能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企盼不相吻合。此时译者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想传达的意图,另一方面要认真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接收能力和习惯。译者不能完全受原文的词句和原文的内容的约束,而应把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在认知上的差异情况充分考虑进去,在仔细分析原文与译文语境后再确定最佳关联,并且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将原文的交际意图再现出来。

五、关联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隐喻汉译方法

依据关联理论的观点,商务英语隐喻汉译实际上也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理所当然应对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企盼进行取舍,一些相关因素的趋同度可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好的译文应该是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与原语文本方面使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企盼取得最佳关联。在翻译时译者用译文读者熟悉的隐喻特征来达到顺利进行商务交易的目的,产生最佳相关性。依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和商务英语隐喻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商务英语隐喻的汉译:

(一)直译法

当商务英语隐喻和汉语的隐喻有相同之处时,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的映射方式相似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保留原文的喻体形象和喻义。

例如:一些含隐喻的英语商标的汉译可以采用直译法,汽车“Blue Bird”可以译成 “蓝鸟”。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译者首先确认了原文作者的意图,想表达车子速度飞快的含义,同时,译者又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认知接收能力和习惯,找到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在这里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企盼比较吻合。

又如:The price rocketed up.这句英文可以译为“价格像火箭一样飙升”。这个英语句子里rocket是喻体,表达价格像火箭一样快速上涨,汉语里也有这种比喻和喻义。该句翻译达到了原文和译文的关联。

(二)意译法

有时商务英语里的隐喻具有较深层的文化内涵,而汉语无法用相同或相近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时译者就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应保存原文的思想内容,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例如:baby bond,如果直译为“婴儿债劵”,与汉语读者的企盼不一致,会使人产生误会,以为是哪个机构发行的一种特殊债劵,而实际上英语里是指“面值小于1000美元的债劵”。所以,这时可采用意译法,翻译成“小额债劵”较为准确、合适。

又如:You will miss the boat if you consider much about your family.[4]这句中的miss the boat如果直译为汉语“搭不上这条船”或“误了上船的时间”,估计人们很难理解。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意译为“坐失良机”,所以,此句可译为“过多地考虑你的家庭,你将坐失良机”。

再如:What foreign businessmen find encouraging is that ideology is no longer in the driver’s seat.这句英文可以翻译为“让外国商人感到令人鼓舞的是意识形态问题不再左右一切了”。在句中in the driver’s seat含有“控制”的意思,如果直译成“坐在司机的座位”,不符合汉语读者的认知接收能力和习惯,为了使原文的意图和读者的企盼较为一致,翻译为“左右或控制”较好。

(三)转喻法

当商务英语隐喻和汉语的隐喻喻体不相同,但喻义一致时,翻译可采用转喻法。这种方法既能保证原文意思的准确性,又能保留生动性,一举两得。

例如:blanket price译为“一揽子价格”。blanket的原义为“毛毯”,喻义为“总括”,为了使汉语译文和英语原文保持最大限度的契合,译文要尽最大可能靠近原文,译者可以用喻体“一揽子”来取代英语中的喻体“地毯”。

又如:在商务英语中经常用waterloo这一英语典故隐喻说明某个人或团体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在汉语中“走麦城”可以表达这个意思,所以译成汉语时可以采用借用法翻译为“走麦城”,这种翻译使译文达到了最佳关联。

在上面的两个例句中,译文表达了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译者先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然后根据汉语的文化背景,使文本和译文最终取得了最大关联。

在汉译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译者要切实把握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特点,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化、思维关联的相同、相似和不同性,尤其要特别关注一些英汉文化中不甚相关的隐喻。总之,在汉译商务英语隐喻时,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再现原文作者信息,译者务必要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并且做出较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要充分考虑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企盼取得最佳关联,坚持对等、关联、相似的原则,用汉语读者熟悉的隐喻特征,采用适当方法把英语隐喻很好地用汉语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Lakeoff George,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D.Sperber.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 功能目的论 企业外宣资料 翻译原则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并增加经济效益的时候,其对外宣传资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英企业外宣资料在词汇、句式、语篇特征和宣传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导致其英译中的中式英语、不恰当翻译及无法达到外宣预期功能等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外宣资料英译的现状令人担忧(王长宝,2014)。目的论因三大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对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有着指导意义。本文把苏南部分企业的外宣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功能目的论,对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原则和作用,通过增译、减译、改译三大策略进行分析,希望提高外宣资料译员翻译质量。

二、理论框架

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的功能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第一次在功能范畴中加入翻译批评的一种新翻译批评模式。在该模式下,出现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语篇类型、语言功能和翻译策略。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李成明,刘春,2012)。随后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由译文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这就是目的论。后来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提出了翻译是受目的影响并以其翻译结果指导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翻译行为理论。该理论与目的论有着许多共同点,因而弗米尔将这两个理论进行了融合。20世纪90年代,又一德国籍学者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目的论(张美芳,2005)。总的来说,以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为核心理论的功能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雏形、80年代的发展期和90年代的成熟期”(黄林娟,2013)。

三、企业外宣资料的概念

企业外宣资料是企业为了把公司形象、品牌或服务宣传到国外,用比较生动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企业进行包装和全方位介绍的应用文体。这种宣传材料有利于将企业的核心理念和品牌向外部宣传并使其迈入国际市场。

莱斯曾将文本分为三类: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召唤型文本。莱斯认为,召唤型文本主要关注接受者行为反应,号召读者按照文本的意图做出反应。由于信息型文本的真实性,翻译时必须把保证信息准确度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为宣传对象提供相关真实信息,从而帮助宣传对象真正了解宣传者。因此,以莱斯的文本划分标准,企业外宣资料同时具备真实性和感召性特征。

四、苏南中小企业外宣资料功能目的论实例分析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涵和外延是十分广泛的(周玉忠,1997)。中英这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差异,其外宣资料侧重点各有不同。汉语外宣资料将召唤型文本特征放在首位,为吸引潜在客户在语篇上常常会以发话者为中心行文并使用夸张语气,行文公式化。英语外宣资料侧重于信息型文本特征,辅以召唤型文本特征,表达客观具体,用词通俗易懂。鉴于在表达方式上中西方企业外宣资料上的差异,翻译时必须遵循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我们要合理运用减译、增译、改译等方法适当地调节和改动源语言的结构和顺序。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文化知识的差异要求对原文明示的信息和暗含的信息M行调整,另一方面,特有文化类型对文本的不同期待要求对目的语文化语境和文本规范进行改写(贾文波,2004)。

1.增译

在汉语外宣资料中常常会看见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及非国际化的荣誉称号和奖项。在译这些包含大量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和荣誉奖项,还有一些不为大众所知晓的商会时,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以便被目的语受众理解,从而达到渲染外宣资料召唤型特征的效果(黄林娟,2013)。

(1)原文: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并引进一批经验丰富的人员。成立初期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商会无锡商会的会员之一,且是常务理事单位。

(无锡嘉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分析:汉语企业为增强自身的魅力和竞争力,会在其外宣资料中充分利用已加入的一些商会进行宣传,比如“中国国际商会无锡商会”。像此类商会在国内也许赫赫有名,但对国外客户来说并不熟知,所以在给商会名称翻译的基础上还需要介绍其性质,让目的语读者能够了解该商会的影响力。

译文:After several years of hard work, the company has developed and grown continuously, with many experienced person. In its’ early establishment period, our company has become a member of the Wuxi Chamber of Commerce belonging to the China Cha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COIC―a state chamber of commerce representing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CC)), and is the executive director.

(2)原文:迈科集团注重技术革新,独立开展研发创造,严格执行完善的安全,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2008、ISO14001-2004认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

(苏州迈科集团)

分析:为了彰显本企业所取得的成就及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力,在企业的汉语外宣资料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但是外国人对这些荣誉并不是特别熟悉,因而在翻译时应予以解释和说明。不同于“ISO9001-2008、ISO14001-2004”等这些得到国际化标准认证的称号,“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只用于中国境内,大多翻译成the China Environmental Labeling Product Certification,指授予具有质量合格、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产品的认证。类似于这样的荣誉,在翻译时最好加上它的用途,达到让目的语读者清晰明了的目的。

译文:Mecan Group focuses on technical innovation, conducts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strictly observes the full set of safety,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having passed ISO9001-2008 and ISO14001-2004 and obtained “the China Environmental Labeling Product Certification”(a certification awarded to the product with passed-quality, low-toxicity and less-harm, resource-saving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able to adapt to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s.

2. p译

汉语外宣资料多使用结构复杂、含有并列结构的长句和意思相近、富有感召力的词汇,尽可能让读者感受到本企业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发掘潜在客户。英语外宣资料重逻辑,文字简单明了。因而,需在保持原文信息和美感的前提下,根据英语简洁的表达习惯,采用删译的策略,删去汉语中的冗余信息,以此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宁晓静,2008)。

(1)原文:公司所在地无锡,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太湖之滨,东离上海120公里,西距南京150千米,交通十分便捷。

(无锡斯威福国际贸易公司)

分析:句中“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太湖之滨”、“东离上海”、“西距南京”这几个四字词,让人读起来觉得整个句子富有音韵美。尤其是“人杰地灵”、“东离上海”、“西距南京”,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出来就显得冗长,在遵循连贯性原则的前提下意译,无论是“东离”还是“西距”都是距离的概念,简单地翻译成如下译文:

译文:Our company is located in Wuxi City,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 in the center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ith beautiful scenery of Taihu Lake producing outstanding personalities. The transportation is very convenient: it is 120 km to Shanghai and 150km to Nanjing.

(2)原文:公司以开拓进取、自强不息为企业精神;以诚为本、广交天下为经营方针。

(苏州迈科集团)

分析:在这句话中,“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其实表达的意思相近,而且企业精神本就是一个褒义词,包含这层意思,因而不需要把这两个词翻译出来;“以诚为本”、“广交天下”这两个词简而言之就是讲诚信和广交流,故不需全译,抓两个关键字“诚”、“交”。

译文:The Group adheres to 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business policy of integrity and communication.

3.改译

目的原则作为功能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翻译时译者应该先将因文化差异给目的语受众带来的影响考虑在内,能够保证在相同方式下原文信息及功能被目的语受众接受。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这一行为是在包含形式、功能、情景的言语行为框架里在三者之间的互动(司显柱,2005)。在翻译企业外宣资料时,要让译文的表达习惯充分符合目的语境,达到自然流畅的效果。

(1)原文:为扩大业务,恒瑞人还将不断努力提升专业素质、更新服务观念,创新品质、挑战卓越从而达到客人和市场的要求。

(苏州恒瑞进出口有限公司)

分析:此句中的“创新品质、挑战卓越”其实就是要提升品质,以此挑战卓越品质的意思,总的就是要表达“创新品质”的一种目的,因而可以将其放在“扩大业务”的译文后面,而且“挑战卓越”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过程,所以用“pursue”代替“challenge”更符合连贯性原则,使得后面三个短语的译文能够以相同的形式呈现,读起来更有气势。

译文:In order to expand business and pursue excellence, we will make our best efforts to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quality, renew our concept of service and innovate our products. Only thus can we meet the demands of our customers and the market itself.

(2)原文:经营理念:以诚实取得信任 以质量求得生存 以技术赢得市场 以效率争得利益

(常州煜明电子有限公司)

分析:四个“以”字短语构成了常州煜明电子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非常简单明了,但是当其翻译成英语时,原译文都用“by means of”表达就会觉得过于繁复。因而,此处应作如下处理:

译文:Business philosophy: Rely on honesty to gain trust,quality to seek survives, technology to win the market, and efficiency to obtain the interests.

五、结语

在原文形式不能适应目的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为有效实现译文的文本功能,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可重组或调整原文的语言结构,m当使用增译、减译、改译法使译文地道流畅,明白易懂(李哲,2011)。企业外宣资料作为同时兼有召唤型文本特征和信息型文本特点的特殊文本,最终目标是把原文以原汁原味的目的语呈献给目的语读者,实现原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再者,文化差异、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常常会影响翻译所达到的效果,因此,译者应注意到这些会对译文理解造成影响的因素,并在遵循目的论三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翻译技巧消除,从而保证原文与译文具有相同的感染力和渲染力。

参考文献:

[1]Germany. Reiss,K.& Hans,V.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Skopos Theory Explained[M]. Christiane Nor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2]黄林娟.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企业宣传资料英译[J].语文学刊,2013:63-71.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2004.

[4]李成明,刘春.从功能目的论看汉语交通公示语的英译[J].岱宗学刊,2012(16):65-66.

[5]李哲.企业外宣资料英译策略初探[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274.

[6]宁晓静.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

[7]司显柱.言语行为框架理论与译文质量评估[J].外语研究,2005(5):54-58.

[8]王长宝.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外宣资料英译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

[9]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外国语,2005:60-61.

[10]周玉忠.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之一[J].宁夏社会科学,1997(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