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城市应急管理培训精选(九篇)

城市应急管理培训

第1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了大多数高密度人口城市的选择。随着国务院对城市轨道交通审批权的下放,全国各地轨道交通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然而,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随之带来运营人才的匮乏、居民对轨道交通安全的认识严重不足等安全问题。北京地铁5号线屏蔽门夹人事故、上海地铁7.23列车冲突事故,无不给地铁安全运营敲响警钟。因而,积极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质量,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要求,不仅有助于城市窗口形象的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更是对乘客生命安全高度重视的体现。因此,展开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稳健、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不难发现,人、车辆、线路及其他相关设备、外力因素、管理因素等是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人员

员工:人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控制因素,特别是行车指挥和列车驾驶等关键岗位,由于人的安全意识麻痹、不安全行为和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可能直接引起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乘客:安全乘车知识匮乏、自救能力欠缺。

二、设备

a)车辆。车辆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机械故障、电气故障、制动故障、车门故障等主要部件的损坏、系统控制失常、人为破坏等因素,可能造成列车脱轨、列车火灾、列车冲突等事故、并可能引发拥挤踩踏等次生灾害。

b)线路系统。线路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断轨、轨道胀轨变形、道岔伤损、道床病害等造成的列车延误、限速、停运等,严重时可能引起列车脱轨等事故。

c)供电系统。供电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牵引供电、接触网、动力供电系统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运营中断、火灾等。

d)通信信号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轨旁ATP或车载ATP故障、道岔控制故障、信号联锁系统故障、调度指挥系统中断,可能造成列车冲突、运营指挥失控、运营秩序紊乱等。

三、环境

e)a)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有恶劣天气、洪水、地震等,可能导致停运、设备故障、结构变形、基础设施破坏等。

b)运营环境。地铁车辆和车站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且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在发生各类突发事件时事态扩散速度快,危险程度高,人员疏散困难,现场控制难度大。

c)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有乘客的不安全候、乘车行为,人为破坏和恐怖袭击等,可能导致运营设备损坏、运营中断及乘客伤亡等。

四、管理

管理方面的风险源是因管理制度缺失、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管理不到位、处置不合理等影响运营及人员、设备、设施各方面的安全问题。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提升策略

在认真分析和充分了解影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之后,广大城市轨道交通工作者们应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积极采取策略来有效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质量。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轨道交通应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夯实安全基础、建立安全体系、树立安全意识

以教育、培训为主,奖罚为辅的“一侧两翼”策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夯实安全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建立以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和执行层为主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满足运营安全管理要求;二是规范安全管理工作,紧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各层级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例会等各项活动,全面实施过程管控;三是重视安全基层建设,建立员工个人安全教育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借助行业内的事故事件案例组织全员学习,提升安全意识与技能;四是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结合行业及企业特点,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建立安全体系主要工作有:一是积极开展危险源识别、评价工作,启动危险源管控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规范现场危险源管控;二是推进职业健康体系建设、环境体系建设,识别并收集相关律法规及标准,按规范要求做好检验检测,邀请行业专家对职业健康、环境体系进行工作指导,认真做好“三标”体系审核工作。

树立安全意识工作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活动树立全员安全意识。一是组织事故处理、故障分析、演练现场在内的“三个回头看”活动,针对运营事故事件、应急演练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回头看”活动,查找规章制度、人员技能、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二是全面落实安全管理三级培训,三级安全教育不合格不得上岗;三是随时、随地、随人的即时安全教育活动,督促现场开展员工业务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开展班前安全预想、周/月安全例会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四是加强安全绩效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实施处罚。

(二)强化安全队伍培养,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按照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现场需要既懂安全管理,又懂现场生产的新一代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应积极按照《安全生产法》要求,制定安全管理人员准入机制、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安全管理准入门槛。可以制定措施,支持安全管理人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安全工程师),并通过创新安全条线队伍培训管理形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安全条线队伍的培训,拓展安全管理视野,同时加强车间、班组层级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创新安全培训教材,健全培训手段,跨部门、专业组织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座谈、现场观摩等互动活动,提高培训效果。

(二)强化乘客安全乘车教育,提升乘客应急自救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乘客因安全意识薄弱而引发乘车事故的不良现象,如某乘客在警报声后仍冲向地铁,导致其严重夹伤;又如上下班高峰期,乘客乘车过于拥挤,而踩踏摔倒人员的惨剧。基于此,必须坚持强化乘客安全教育,增强安全乘车的宣传力度,从而促进安全乘车意识的有效养成。例如,可通过持续循环播放有关安全乘车的宣传视频、在站台站厅内张贴上醒目、易懂的安全标识等声色传播,提升乘客的感官意识;通过不断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乘车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加强乘客与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互动;通过安全乘车现场活动,帮助乘客解疑答惑,倾听他们对地铁安全管理的建议;通过邀请乘客参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加强对轨道交通企业的了解;通过邀请乘客参与应急演练,切身体会突发事件如何应对;还可以通过在乘客中聘请“安全使者”、志愿者帮助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扩大乘客安全乘车宣传面。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是轨道交通事故事件能否得到及时、正确和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围绕着“预防、预备、响应以及恢复”的工作核心,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运营应急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培训,以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各级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使企业的应急处置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

首先,认真组织危险源排查及风险分析。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并精心制定实用、可行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其次,结合事故(事件)现场处置实际需求,建立接触网/高压、车辆脱轨/倾覆、通信或信号、轨道等专职救援抢险队伍,确保队伍稳定,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培训,保证应急救援能力。

按需配备应急处置专业设备、器材、通讯工具等装备、物资,制定应急物资装备检查、维护、清洁保养制度,定置、定人管理,确保应急救援物资装备日常完备有效。

强化应急演练,提升实战能力。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的评估、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四)持续提升技术与装备水平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能够有效提升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正常性,显著降低突发事件、事故以及故障的发生概率。具体应用如表二所示。

表二先进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上的应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日益增大,安全运输管理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中的作用将会越来愈大。为了充分确保行车安全与人身安全,广大轨道交通建设者们应积极寻求有效策略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输管理质量,从而推动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大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129-02

“危机”概念最初来源于希腊语(crisis),后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危机”一词首先用于企业管理中。在18世纪至19世纪,“危机”一词逐渐被引入政治领域,表明政治体制或政府面临的紧急状态。著名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 在其2001年版《管理危机:威胁、困境、机会》一书中,他对危机的概念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危机研究长期以来为自然灾害、外敌威胁和突发灾难所主导,这些概念对现代社会的危机来说是有些狭窄,今天的危机不是具体的事件,而是各种力量以不可预见和破坏的方式互动过程的演进,现代危机越来越具有复杂性、相互依赖性和政治化的特点。

一、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是一个人口、财富和产业高度聚集的地方,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各种危机事件就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必然表现。近来年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几乎都发生在国际大城市。如“9・11”发生在纽约;非典在北京、广州等地蔓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大城市大范围停电等。危机具有不确定性、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等特点。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不断向城市偏移,安全风险也随之向城市集聚,中国70%以上大城市的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北地区,在这些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对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的安全风险在不断增加。城市安全在国家公共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危机管理已成为现代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当前各级城市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城市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危害城市安全的突发事件,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减轻损失,以保护公民的合法人身和财产权益,维护国家安全。中国的城市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经过2003年的SARS危机后,中国政府对危机管理越来越重视,2006年,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但中国的城市危机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

二、中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中国各大城市已经相继建立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如深圳的紧急事务管理体系、广州110社会联动系统、上海城市综合减灾体系,武汉城市应急管理联动系统等。这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多数起到了信息共享、多部门联动的作用,的确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它们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局限性。

1.城市危机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一个综合常设的权威机构。现行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覆盖全城市各方面的联动机制未能形成,致使政令不畅,不仅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2.城市公共安全基础建设较为落后。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是城市运行的生命,其运行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安全状态。而近年来大规模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构成极大威胁。另外,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重点工程防灾标准低,防护系统薄弱,缺乏全国系统的公共安全工程规划,技术基础薄弱和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尤其是在重大安全事务的应急反应、洪涝灾害和火灾防治等方面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

3.法律体系不严密。至今还没有一部成型的法律对危机状态的各个阶段的划分、内涵的界定,具体实施细则、权利的授予等做明确的规定。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产部门化色彩过于浓重,现有的成文的危机管理办法只是分散其中,并没有得到系统整理和总结,一旦危机发生,分散在其中的被严重分割的条款也严重限制了各部门间的协作和功能的实现。对公民的权利保障没有底线,这样,造成了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有效保障。

三、完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分析

危机发生并不可怕,只要政府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那么绝对不会演变成全社会的大危机,反之,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一个很小的危机就可能引发一场大的恐慌。因此,政府控制力的强弱无疑将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1.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危机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该系统不仅体现一国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同时也扮演着危机管理核心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色。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以总统为核心的危机管理机制,总统可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危机形势,也可以组成高层工作班子帮助总统作出适当的决定,处理危机的高层班子通常由副总统、国务卿、中央情报局长、财政部长等组成。在国家层次上建立全国危机管理委员会作为管理的中枢决策机构,并以立法明确和规范其相应职责。危机发生后集中、统一行使管理状态下的紧急处置权,制定出有效的危机防治对策,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使用,确保各种资源得到最佳运转和合理使用。

2.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重视法律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是很多国家危机管理的典型经验。在法律的框架内治理各类公共危机,对于减少危机中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严格的立法保障了政府及各部门在非常时期行使紧急权力,并使紧急权有法可依。这是保障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也是公民权利不受侵犯的制度保证。如美国一贯重视通过立法来界定政府机构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和权限,先后制定了专门针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事件的法律法规。中国当务之急应尽快出台制定《紧急状态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由立法机构授权政府颁布紧急状态的法规规章。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证国营经济及公民安全,维持基本物资供应,保护基础服务设施,政府可以制定适用于紧急状态的法规。城市政府应在国家的法律框架内,根据本辖内的危机情况制定相关的公共危机管理规范性文件。确定公共危机预警级别及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居民应急避难的场所,建立危机管理的资源储备,明确公共危机信息渠道等。

3.建立专门的危机处理机构。中国没有一个独立的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机构。每次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程度,各省政府办公厅临时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应付省内的危机,当遇到单个省市无法处理的事件时,中央政府会成立一个临时工作小组,协调各个省市的救灾与危机处理工作。这种临时成立的领导小组有很大缺点,每次都需要政府各个机构合作,需要大量时间与相关机构协调。可借鉴外国经验,成立一个类似于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那样的危机处理协调机构,以法律授予其在紧急状态下对其他政府进行协调和调度的权力。

4.建立城市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当社会出现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各种流言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封锁消息不仅不会稳定局势,反而会为流言传播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一个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体系,构筑一个完整的应急通讯、信息传输网络,以便于指挥调度、上下沟通,缩小决策与执行之间的时间差异,从而确保重要决策在第一线迅速得到贯彻落实。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中,一些国家的媒体作为政府危机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扮演着政府危机信息代言人的重要角色,被誉为“政府危机管理形象的塑造者”。如法国有一套比较健全的新闻制度,从国防到外交,从自然灾害到恶性事故,在事件发生后,基本都能在第一时间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信息,以杜绝社会上的猜测和不良传闻,显示国家发言人的权威。

5.培养国民危机意识。国民危机意识强弱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许多国家不仅注重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者的危机意识,而且不惜花费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如美国对普通民众组成的“社区应急反应队”的培训,就先考虑了民众的实际情况,根据计划,社区救灾反应队的培训,需要七个星期,一个星期需要一个晚上的培训时间,每次培训一个小时,培训内容有灭火;如何安全使用灭火器扑灭一场小型火灾;如何对流血、休克者实施初步抢救;学习搜索救术并进行灾难模拟等。

开展社会公众危机应对教育十分必要。基层政府要加强危机的利害宣传工作,新闻媒体应该长期开展危机预防和应对的公益宣传,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另外,基层政府应与居委会、企事业单位,联合机关应急单位,开展危机应对情景训练,提高科学的危机应对技能,以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让国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

参考文献:

[1]徐家良.美国政府危机体制比较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4,(2).

[2]李泽洲.构建危机时期的政府治理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3,(6).

第3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一、城市志愿者的招募确认工作

结合*奥运会城市志愿者报名工作和录用工作的安排,*区志愿者招募人数计划为7万人。目前已报名并完成录入8万人。6月15日前基本确定本区志愿者人员计划,从6月15日开始,按照“逐步确认、逐步上岗”的思路逐步开展招募确认工作,7月15日前全部完成承诺书回收工作。

二、城市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根据《*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通用培训大纲》对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对*区城市志愿者开展全员培训工作。20*年,在*大学等单位建立四处*区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培训基地,实现全年培训5000名骨干志愿者的工作目标。20*年,分别开展城市志愿服务站站长培训班和团干部军训营活动。又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建立四处培训基地,加上各街乡、高校自主开展的分散培训,目前共培训志愿者两万余名,初步实现了应训人员全覆盖、应训内容全培训、参训人员全合格的目标。

三、城市志愿者的安全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平安奥运”的有关要求,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和培训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区的城市志愿者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采取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的方式,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把安全管理的工作任务向基层明确,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基层。编印《城市志愿者管理手册》,采用多种形式对城市志愿者进行人身安全和风险防范教育。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定岗、定员、定责,确保万无一失。

四、城市志愿服务的站点建设工作

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根据*奥运会、残奥会赛事需求和*区的实际情况,多次实地勘测考察全部拟设立站点位置,制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规划方案。并根据志愿服务需求的变化和市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要求,及时进行调整,最后确定120个站点。目前已经协调区内城管、市政各部门及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周边单位,为站点岗亭的安装提供便利,确保顺利施工。

五、城市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

及时将市里统一制作和配发的城市志愿者工作装备和站点设备发放到位。做好生活保障工作,为全区城市志愿者提供上岗服务期间的用餐和饮水。加强风险防范工作,为城市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协调区公共委为城市志愿者开辟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根据服务工作需要,为站点配备地图、急救药品等服务必需品。

六、城市志愿者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建立*奥运会、残奥会赛时工作体制的要求,参考市级相关做法,成立*区奥运赛时城市志愿者工作指挥部,分为安全和督察指挥部、组织动员指挥部、宣传和后勤保障指挥部,下设东西南北四个片区。明确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和通讯联络方式,负责统筹开展*区赛时城市志愿者工作。各片区设有专人担任安全联络员和宣传联络员。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度,一般工作信息每日报送,大事、急事信息随时报送。

七、城市志愿者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城市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培训。指定专人做好城市志愿者信息数据导入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7月15日前完成全部数据导入工作(80000人),并根据城市志愿者服务意向和“就近就便”的原则,将导入数据库的城市志愿者信息调配到全区29个街道(乡镇)。指导和监督各街道(乡镇)、站点在上岗前,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前完成上岗排班工作,在每天服务结束后,及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记载服务记录、站点日志和站点物资清单等事项。

八、城市志愿服务的赛时运行工作

根据*奥运会、残奥会赛事的安排和需求,完成好城市志愿服务站点100天的服务工作。根据市里相关要求,具体确定*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的上下岗时间安排和排班情况,并报*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备案。组织、实施好*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的运行工作。

按照“逐渐预热、普遍行动、掀起高潮、适度休整”的基本思路,*区*奥运会、残奥会城市志愿服务工作分为六个工作阶段:

1、第一阶段为7月1日至19日共19天,*区在此期间每天组织本区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文化场所类的44个站点上岗服务。

2、第二阶段为7月20日(奥运村开村日期)至7月31日共12天,*区在此期间每天组织本区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文化场所类的87个站点上岗服务。

3、第三阶段为8月1日至8月26日共26天,*区在此期间每天组织本区120个站点全部上岗服务。

4、第四阶段为8月27日至9月5日共10天,*区在此期间每天组织本区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文化场所类的44个站点上岗服务。

5、第五阶段为9月6日至9月25日共20天,*区在此期间每天组织本区120个站点全部上岗服务。

6、第六阶段为9月26日至10月8日共12天,*区在此期间每天组织本区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文化场所类的44个站点上岗服务。

九、城市志愿者的宣传工作

根据市级相关要求,建立城市志愿者工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媒体采访受理制度,编写《*区志愿者宣传工作提纲》,统一志愿者宣传口径。由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担任本区城市志愿者工作新闻发言人,并在29个街道(乡镇)和12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确定专人负责新闻媒体采访受理工作。做好*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宣传材料的内容审核、统一印制、存放保管和有序发放等工作。服务期间每周编印《青春?*——*区志愿服务行动工作快报》,指导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站点编印快报;在区内媒体开设专栏,全方位宣传城市志愿服务工作;在打造精品站点,配备优良的人力、物力资源,提供高水平的站点服务;建立并完善优秀志愿者个人和团队的发现、培养和选拔机制,随工作进展动态调整并及时上报。

十、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及时领用市级配发的城市志愿者装备和站点设备,按时按量发放到位。制定并完善*区城市志愿服务资产使用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对相关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拥有相关资产的使用权。

十一、城市志愿者的激励表彰工作

按照“四要六必须”的工作规范和“十化”的工作要求,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量化考评分数,开展考评工作;开展“五星级站点”评选工作,分阶段对站点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站点、优秀志愿者个人、优秀志愿者团队在全区范围进行评比表彰,并推荐参加市级评比工作。

第4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 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42-02

完善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功能强大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应对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实施医疗救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建设和管理,提高紧急救援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存在多种建设和管理模式,虽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特征都是以医学专业化建设为特征,因此,在急救医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现将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1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组织架构

1.1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

1.1.1 概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是隶属于泸州市卫生局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指挥调度平台实施全市120呼救集中受理,按照就急、就近原则统一调度指挥。指挥调度系统配备有线通讯、无线通讯、计算机应用技术、GIS技术、车载信息终端GPS等。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沪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已完成了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建立了17个急救站,有急救车52辆,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2 243平方公里,480.696万人口,城市区内实现6公里急救半径,15分钟以内响应。

1.1.2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职责

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检查、督促各急救站及网络单位执行《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设立“120”医疗呼救指挥平台,24小时接受呼救(通过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多途径通讯实现)并进行分诊;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对社会急救医疗网络进行管理、维护,定期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建立、健全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负责把拒绝接受调度或参与抢救的急救站或医院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向市政府或市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在社会急救医疗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并提出表彰建议。

1.2 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急救站

1.2.1 概况

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实施紧急救援的基础,也是实现紧急救援“快速”的前提,应根据市区人口情况,合理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制定急救半径与急救反应时间的新标准,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制。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政府举办的市级、(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驻泸的省级单位医院(包括泸医两所附院)组成,现已评定了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共4家为一级急救站,(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12家为二级急救站。

急救站以各医院急诊科为基础,组成医学专业院前急救队,配备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配备先进的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终端,形成指挥平台、急救站、急救车辆相互间的通讯网络,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整合医院内急诊相关科室,形成院前、院内紧密配合的急救“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快捷、高效、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急救医疗服务。

1.2.2 急救站职责

急救站应服从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社会急救医疗任务,接受急诊病(伤)员及转诊转运急诊病(伤)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服务,开展急救常识的宣传,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负责急救信息的收集、报告、传递,参与维护急救“绿色通道”。

1.3 泸州市紧急救援储备医疗机构

为应对特重大型突发事件,将所有未加入120急救网络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作为储备,纳入紧急救援体系管理。储备医疗机构职责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接受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调度指挥,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接受急诊病(伤)员及转诊转运急诊病(伤)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具备急救条件的医院转送。

2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管理模式

2.1 概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为市卫生局直属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为单纯指挥调度型管理模式,以制度管理网络的方式运作,网络管理实行准入制、责任制、考核奖惩制。与全国其他城市的管理模式相比,此模式科学地整合了卫生资源,减少了区县急救中心的重复建设,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强化了医疗急救专业化队伍建设,缩小了出诊半径,缩短了反应时间。不足之处是此模式由于各入网单位的人事权、财权互不约束,因此存在网络管理难题,120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的权威性缺乏保证;各接诊医院把病人送往本院为主,各医院间存在协调沟通不畅的问题,易出现不按患者病情送往有救治条件医院的矛盾等。

2.2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管理架构

2.3泸州市120急救医疗网络运行架构

3 泸州市紧急救援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恐怖事件等均涉及人的安全问题,包括受害人员、施救人员的安全保障以及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按照政府应急预案要求建立与 110 、119、122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日常状态下以各业务分散接警、分散指挥,应急状态下实现联动处理、集中管理、快速反应,构建全面的城市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大大提高了城市对突发、应急、特殊和灾难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4 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紧急医疗救援专业队伍和提高紧急救援中心救援质量的关键。根据本市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人员素质、资源条件,按照现代急救管理理论和方法制定了一套急救网络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出台了《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规划》《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体系120急救网络入网标准》《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标准》《院前急救若干规定》等,以制度来管理网络,规范了院前急救医疗行为,明确了各个岗位、各类各级人员的职责, 对泸州市紧急救援网络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泸州市医疗紧急救援工作规范、快捷、高效与优质的服务宗旨。

5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

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承担着对调度人员、急救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的培训任务。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质量。

5.1 中心调度接警人员培训

接受岗位专业训练,掌握接警技巧。车辆调度、现场急救处理指导、大型事件病人分流,熟悉全市地理概貌、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等相关知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5.2急救医护人员培训

院前急救人员经培训须重点掌握检伤分类、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气管插管、清创缝合、防毒和隔离消毒等基本技能,医师应具有医师执业资格,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实行持证上岗。

5.3 驾驶员、担架员培训

重点掌握急救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外伤抢救四大技术 ( 止血、包扎、 固定和搬运),并实行持证上岗。

6 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建设,120指挥中心已形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的紧急救援医疗服务体系, 在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时可紧急调动全市医疗资源,实现了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并取得了以下成效:整合全市医疗资源,降低急救的运行成本,减轻了政府财政再建投资和运营成本负担;急救站布局合理,有效缩短急救半径使市民得到了方便、快捷、有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紧急救援医学专业化队伍;实现了泸州市急救医学服务人性化、结构网络化、反应快速化、指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经受了大型突发事件、旱灾、洪灾、火灾、乙脑疫情等事件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第5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面对严峻形势,山西晋城市委、市政府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山西省委、省政府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部署和要求作为地方政府第一要务,书记、市长重点抓,主管市长亲自抓,“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科学处置”,稳定了市民的恐慌心理,确保了全市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井然、健康运行。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防控工作

甲型H1N1流感疫情刚发生,2009年4月29日,晋城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和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召开了“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立即通报了疫情情况,全面安排部署全市流感防控工作。5月4日,晋城市市长王茂设深入市疾控中心调研防控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听取了卫生、畜牧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对全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作了重要指示。5月5日,市政府成立了晋城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协调组,设立了办公室、疫病监测和防治组、生猪防疫组、出入境检疫检测组、宣传组、保障组和专家组,并召开第一次领导协调组会议,明确了各部门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的职责,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市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紧密配合,及时沟通协调,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协调、顺畅、有效运行。

5月11日,四川省发现一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针对疫情流行的严峻形势,李章宏副市长立即组织召开了领导协调组第二次会议,对防控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也立即按照市政府的部署,召开会议,成立领导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措施,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流感疫情。

――加强储备,落实经费,做好物质保障工作

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晋城市拨出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各级卫生部门积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各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迅速清点现有防护用品、消杀药品、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实验室检测试剂耗材等应急储备物资数量,一方面本着填平补齐的原则,积极向当地政府申请必需的物资储备和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经费,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流感大流行,向晋城市发改委提供防控应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储备计划,目前部分县区防控专项经费已落实到位。各级畜牧部门也都按照省定标准,积极更新和补充应急物资储备。

――依靠科学,有序应对,不断提高技术储备

晋城市各级卫生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的部署和要求,依靠科学,积极有序应对流感大流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成立了防控领导组、医疗救治专家组和预防控制专家组,根据疫情特点,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诊疗等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了对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尤其是对发热、不明原因肺炎、流感样病例要进行病史询问,近期有无接触禽类和生猪史,是否到过疫区等。各疾控机构与教育部门联合,加强晨检制度,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开展流感监测,一旦发现流感暴发疫情要按时及时报告和处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2009年4月30日开始加强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发热门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隔离室,市卫生局确定了市医院为全市定点收治医院,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定点筛查医院,各定点医院和转运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加强了技术培训,做好了床位、车辆、设备、药品和防护用品等的准备工作。各级疾控机构组建了流行病调查、消杀防疫、卫生检验等应急小分队,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24小时随时待命,以应对突然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综合防治能力。

晋城市卫生局积极组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卫生部、省卫生厅举办的视频讲座和培训,以提高防控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疾控机构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等举办的多期甲型H1N1流感防控、诊疗等知识培训,同时市卫生局还下发了2000多份辽控诊疗培训手册和250多份光盘,对全市医护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各单位也采用集中培训、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对医疗卫生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

――强化监督,联防联控,保障防控依法有序

为确保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依法有序开展和经济、社会平衡和谐发展,畜牧、工商、质监、药监、卫生等部门依职加强了执法监督,畜牧部门采取“十项措施”,在对生猪加强流感疫情监测的同时,加强生猪产地检疫和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执法,严格活猪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工商部门加大了猪肉市场的监管力度,并对各种利用“防甲型H1N1流感”名义从事的各种违法活动加大查处力度;质监部门对全市测温、医疗仪器设备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对消杀、防护用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药监部门对防疫用药品和医疗器械进行质量监督;卫生监督机构加大了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院感控制、生物实验室安全、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广泛宣传,正确引导,提高公众防护能力

第6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按照事件划分和职能划分的比例分别为26.4%、23.0%。从地区分布来看,A、B、C类城市均以抽调骨干为主要方式组建队伍,其构成比分别为47.1%、44.7、53.3%;另外,A类城市以事件划分为原则组建队伍的比例也较高,占38.2%,B类及C类城市也有较多的机构以承担职能为应急队伍划分原则,构成比分别为28.9%、33.3%,2.3卫生应急队伍的组织管理各地普遍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各区县CDC均成立了卫生应急领导小组,74.7%的区县CDC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管理日常卫生应急工作,其形式有“办公室专设”和“办公室挂靠”两种,分别占23.1%、76.9%,挂靠科室包括疾控中心办公室、流行病科、传染病防控科等。地区间比较,C类城市建立应急办公室的比例高于A、B类城市,且应急办公室专设的比例也较高,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制度有74.7%的区县CDC制定了“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对应急队员的入选资格、职能、绩效考核及奖惩机制进行规定,但具体内容存在差异。其中,规定队员入选资格、岗位职责要求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7.7%、98.5%;分地区来看,B类城市对“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各项内容做出相应规定的比例均高于A类、C类城市。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调查显示,54.0%的区县CDC制定了队伍建设方案;94.3%和89.7%的区县CDC建立了应急培训制度和应急演练制度,为提高队伍的应急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建立了应急培训制度的机构内,培训考核制度的制定比例较低,为56.1%。从地区分布来看,C类城市在“建立应急队伍培训”及“建立演练制度”等方面情况较好,见表4。2.6卫生应急队伍运行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突发性的特点,使得卫生应急队伍遵循着“平战结合”的工作原则,即应急队员平时在各科室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则通过紧急动员,组成应急分队,负责事件处置。应急分队的形成方式可分为2种:“团队形式”与“非团队形式”。前者是指应急队员在平时即以团队形式存在,参与日常培训演练,突发事件发生时,以团队形式开展应急处置,团队成员及职能相对固定;后者则指应急团队平时并不存在,所有在册队员均参加日常培训演练,事件发生时临时组建。调查显示,92.0%的应急分队是以“非团队形式”组建的,只有7支应急队伍是以“团队形式”组建;其中,A类、B类、C类城市中以“非团队形式”组建的比例分别为97.1%,92.1%,80.0%。

充分认识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基层卫生应急能力本次调查的8个城市均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这些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尽管各区县均建立了专业化的卫生应急队伍,但在队伍的人员数量、组建方式、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规划和措施、运作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说明部分地区的卫生应急队伍的功能、管理水平和事件处置的综合能力存在不足,反映出各地对区县卫生应急队伍的重视程度和管理能力不一。国内外卫生应急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以及基层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应对SARS、H1N1等突发事件中,基层卫生组织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创造了“关口前移”、“网格管理”等切实有效的应急管理理念与方法,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3]。美国突发事件应急当局在总结以往应急工作的经验后,于1998年进行了应急管理的战略性转变,将过去以联邦专业队伍为主的应急策略,向基层转移,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以及社区的应急功能[4];世界卫生组织也重视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出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策略、方法和工具,为世界各国开展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5]。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卫生队伍的建设,国务院专门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强化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卫生部也开展了全国卫生应急示范区建设,将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作为“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区县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并开展培训演练[6]。

各级政府要调动一切可调动力量,通过对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提高区县级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7],使国家政策落到实处。明确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原则,兼顾地区差异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对的原则[8],部级、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分别承担应对一级、二级、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而区县主要针对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协助上级卫生应急队伍处置四级以上的事件。目前,针对部级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目标、人员数量、组建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相关规定,山东、山西、安徽等省也对省、地市卫生应急管理的建设与管理做出具体要求,而对于区县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目前还没有原则的规定,使各地的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基本无章可循,这也是各地队伍建设与管理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队伍组建应以事件性质为依据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和部分省级卫生应急队伍,主要是以突发事件性质为依据组建的,一般分为传染病、急性中毒、核和辐射、医学救援等四类队伍[9]。这种组建方式是事先确定相关业务科室的人员为应急分队成员,例如来自流病科及检验、消杀等科室的队员共同组成传染病应急分队,这种组织方式使队伍针对性强、有利于日常培训和演练、动员迅速、效果较好;按职能组建的应急队伍,是以专业科室为基础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管理方便、效率较高,不足在于专业科室往往独立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相关科室配合时的协调成本较高;临时组建方式是根据具体事件的性质与特点,从在册队员中临时选择,组建应急队伍,这种方式是目前多数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的组建方式,其方便、灵活、针对性强,不足在于缺乏平时的配合与演练,现场处置效率相对较低。各区县应结合当地实际来开展应急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区县可逐步过渡到按应急事件类别组建卫生应急队伍。

队伍人数应满足实现应急功能的最少人数目前区县卫生应急队伍人数差异较大,这与国家缺乏对区县级队伍人员数量没有明确规定有关。宁芳等[10]在对国内外卫生应急队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最小功能单元”为基础组建应急队伍,即应急队伍,由1个或多个“基本功能单位”构成,这种基本单元是能够独立处置事件的最少人员的集合。理论上应存在一个数量、质量、结构最合理的队伍,要确认此队伍的组成,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建立统一的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原则及管理规范在卫生应急实践中,各地不断探索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理念和思路,在队伍组建方式、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应急队伍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但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危险因素和隐患最多的地方[11]。卫生应急工作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建设全国统一的模式是不可取的;但同时,各区县级CDC的卫生应急职能是相同的,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这就要求对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及管理进行统一的规范。因此,应在对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基本职能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以及各地的先进经验,提出应急队伍建设的一般原则、方法和要求,并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各地区可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提出队伍建设及管理的具体方案。

作者:崔娜 李香蕊 刘燕燕 王亚东 孙静 赵君 丁璐 梁万年

第7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今年以来,质监中心在公司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动摇,深入建设、生产一线开展质量安全生产专项监督整治活动,督促责任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召开安全会议情况:今年组织召开季度安全会议4次。

(二)质量安全检查整改情况:共进行各类现场日常检查160次,季度及各种专项安全质量检査15次,发出工作联系单60份,提出整改问题186个,完成整改186个,各种隐蔽验收58次,初步(竣工)验收26次,如1月份组织南流江流域玉林城区段和周边农村直排囗截污工程竣工验收,9月组织玉林市南流江清湾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江滨路(城站路至一环西路)改造工程竣工验收等。质保期满验收25次,如8月参加云良水闸2标(设备标)质保期满验收,10月参加市文艺中心(歌剧院与会议中心)装修工程质保期满验收工作等。

(三)组织学习培训情况:全年共组织外出培训学习3次, 共计50人次。如6月份,到容县逸城悗府项目参加标准化样板工程观摩学习, 8月份组织集团技术人员参加广西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检查理论及实操培训班学习。

(四)组织安全生产评优评先工作:按计划要求组织完成2020年年度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工作。

二、工作亮点

(一)督促各子公司按计划开展各种安全应急演练及安全教育:如瑞林公司组织抗震救灾应急演练和消防安全培训演练;金品公司通过网络平台,组织了搅拌楼安全操作和泵车安全操作的培训学习;爱民公司组织职业病危害培训及受限空间作业应急演练;佳家公司组织了员工利用开展线上学习新冠病毒防疫防治的有关视频和文件,组织销售人员对复工复产后新冠病毒疫情的防疫防治措施及流程进行演练等。

(二)外出考察培训取得良好效果:通过标准化样板工程观摩, 参加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检查理论及实操应用知识专家讲座以及项目先进管理经验学习等, 提高公司技术人员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取得良好效果。

(三)圆满完成上级检查:按照要求,积极准备,圆满完成玉东住建局、市住建委、市安监局、市环保局、市国资委等単位。对我公司进行的季度及专项安全大检查活动,并获得好评。

(四)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召开“安全生产月”总结大会,巩固成果,并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组织各项目管理部和各子公司对施工现场或厂区安全等进行质量安全检查,主要是针对临边围护、脚手架施工、消防、汛期防御、设备检修等方面,通过深入一线查找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职工安全,保障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五)按照《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林市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奖励办法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对2019年到期的城投集团、瑞林公司、美林公司等6家单位开展安全生产三级标准化复评工作,目前已有金品、美林2家单位的通过安全生产三级标准化复评工作,其它4家自评报告已报送至市应急管理局,等待市应急局组织专家到集团及子公司进行现场评审。

(六)加强支援项目建设:根据清莲苑项目要求,质监中心人员派驻现场办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存在不足

本年度公司层面对各员工的质量安全培训力度较比往年有所增加,但还是稍显不足,特别是在施工新技术控制等专项培训工作上。

四、2021年的工作计划

(一)安全生产评优评先: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管理“评优评先”工作,激励部门及员工的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性。

(二)按计划进行日常和专项监督捡查, 定时召开季度安全会议。

(三)质量安全培训:加大对公司各相关质量安全技术人员的质量、安全培训力度, 学习培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观摩各安全文明工地。

第8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一是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力争到2013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卫生强基”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保证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切实抓好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探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工作。四是抓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和规范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率达到50%,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60%。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60%。

农村卫生以开展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一是强化农村卫生与医政工作的衔接,规范乡镇卫生院临床诊疗和执业管理,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抓好基层人员培训和提高。二是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纵向联系,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继续抓好承办工作。三是落实乡医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逐步解决乡村医生执业资格问题,稳定乡医队伍。四是做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收尾工作,保证全部达标。五是巩固发展新农合作制度。2013年,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不低于120元,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建立健全各级新农合管理和经办体系,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探索总额预付和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支出。开展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试点工作。建立新农合基金内部稽核制度,严格监管,规范使用。

二、着力实施“公卫优先”工程,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新突破

一是扎实推进“6+9”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细化实施意见和推进方案,加强考核指导和监督检查,严格项目管理,规范服务内容,保证服务质量。二是开展医疗机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专项治理,健全规范婚前、孕前、孕产期、产后保健等生育健康服务,确保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5/10万和6‰以下,落实三级预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三是深入开展“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年“活动。健全卫生应急与相关部门之间,以及与医政、疾控、卫生监督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决策指挥机制、监测预警机制、预案体系、应急队伍建设、应急储备等工作。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四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强化传染病监测和疫情管理,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五是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政策措施,重视抓好农民工传染病防治工作。六是进一步加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和儿童免疫预防信息化建设,抓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全力推进“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实施,巩固消除麻疹成果。全市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七是巩固发展地方病、寄生虫病、麻风病防治成果。做好迎接国家和省消除碘缺乏病考评准备。八是积极开展建设健康城市工作。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的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0年完成建设健康城市的健康社区、健康医院、健康学校等试点工作。九是加强爱国卫生长效机制管理,继续巩固与发展迎十一运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果。开展好第2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全民卫生综合水平。十是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巩固全国灭鼠灭蝇灭蟑螂先进城市成果。不断加强全市消杀队伍的专业化、正规化、整体化建设。发挥单位积极性、群众的主动性,做好除四害工作,继续巩固除害达标成果。尽快修订完善我市除四害管理办法。十一是以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搞好农村爱国卫生专项治理。按照《十一五农村改厕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年内完成12000座国家农村改厕任务,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加强平阴、商河77个村、24个饮用水监测点的管理,保证农民饮用水安全。

三、着力建立基本药物供保机制,实现医患权益和谐平衡新突破

一是切实做好83个社区卫生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和章丘市20个乡镇卫生院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试点工作。二是加强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继续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工作,并不断总结经验,将配送机制逐步扩大到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供保工作中。三是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四是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比率使用基本药物。五是探索基本药物供保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和落实相关政策,维护公立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并取消药品加成后,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保护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六是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和交流经验,确保顺利有序开展。

四、着力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新突破

开展“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年活动”,探索建立全市集中消毒供应中心。七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制定护士长三年培训计划,推广整体护理、无陪护病房的经验做法,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八是规范医院投诉管理,创新医患纠纷调解机制。九是加强急救网络和能力建设,做好在我市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急救知识与技能大赛筹备工作。十是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平安医院建设、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疗质量示范科室创建活动。十一是统筹做好全市80万中小学生查体工作。

五、着力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实现卫生监督管理能力新突破

一是继续推进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制定落实城乡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的保障政策。二是深入贯彻《传染病防治法》,重点抓好开展消毒产品违法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的专项整治。三是积极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四是推进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和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加强涉水产品监督管理工作。五是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加快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扩大职业卫生服务覆盖面。六是健全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对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卫生监督。七是进一步密切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加大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严格稽查制度,防止出现有案不查、有法不依、以罚代刑的现象。八是进一步理顺体制,切实做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监管各项职能的衔接,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风险评估、标准制定、信息公布、检验资质认定和检验规范制定,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确保食品安全。

六、着力中医药继承融入工作,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认真落实《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尤其要加强市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二是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集中优势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实施好省中医药服务能力项目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临床疗效。三是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开展中医医院评审工作,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中医医院特色评价工作,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医院的特色优势,促进中医医院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管理与指导,组织实施《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五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中医药对保障人民健康的贡献率。六是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和中医药文化建设。

七、着力健全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卫生人才培养新突破

一是继续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泉城卫生学者”培养期管理,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二是不断提升卫生科技创新水平。组织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省市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三是巩固和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规范管理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重点专业的科研整体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四是积极推动适宜卫生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五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有效预防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六是切实抓好全科医学培训、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和乡村医生培训计划的实施。在保证培训效果的前提下,探索创新培训形式,采取网络培训、函授培训、业余培训等多种形式。七是加强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范管理。抓好培训基地的申报认定,探索考核工作和激励的新机制。八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九是筹备召开全市卫生科技教育工作会议。

八、着力创新医药卫生信息化工作,实现卫生信息化建设新突破

一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依托市卫生信息平台,加大投入,积极探索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实用共享的目标。二是加强社区卫生和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行电子病历。三是抓好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公示。四是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疾病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五是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增强透明度,提高监管效率。

九、着力强化卫生文化建设年活动,实现卫生文化建设新突破

第9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燃气安全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061-02

1引言

近年来,城市燃气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由于用户燃气知识有限、燃气管网老化、城市建设对燃气管网的破坏等原因,城市燃气安全事故频发,显著影响了燃气公司的经济效益。

2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备的应急救援预案

城市液化石油气、燃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城市燃气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因此,加强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应急救援预防是为了提高在燃气事故发生后,燃气应急体系和应急部门的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通过反应快速、职责明确、处理有力、统一指挥的应急体系,把燃气事故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然而,一些城市燃气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预案措施在体系、机制等方面仍然欠缺系统性、协调性。一些城市燃气应急救援预案缺乏实用性,片面强调事故类型、救援队伍、领导组织等,忽视了应急救援的资源协调、外部力量、救援细节等,导致在应急救援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燃气应急救援综合体系。在实际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着救援力量分散,组织不协调,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启动、运作机制,难以在第一时间快速有效的反应。

2.2过于繁琐的安全运营管理流程

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需要公司中全体员工共同协作完成。在具体的工作中,一个步骤处理到下一个工作处理的连续步骤,就是工作流。将全部的工作环节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工作流程。在流程管理中,基本的流程与流程规范主要包括: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引、业务运作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流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提高公司运作效率,提高公司运营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然而,一些城市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流程过于繁琐,组织机构庞大,官僚化程度加大,部门间合作不畅,决策时间长,流程执行不到位。这导致了有时即使发生的燃气事故较小,也会兴师动众,按照既定的流程将全部人员召集起来,导致权责不明,不利于及时处理事故。

2.3人员配备不合理

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中,存在着人员配备不合理的问题。燃气公司缺乏燃气安全管理的专业人才,有时有燃气专业的人才,却被安排在了公司的其他岗位,没有从事燃气工作。不合理的人员配备给城市燃气安全运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弊端。人力资源配置的宗旨是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效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改善人力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短缺的局面,实现人才、岗位、事情之间的合理安排,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是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应当重视的问题。

2.4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为了更加有效地预防发生城市燃气事故,一些城市燃气公司开始在燃气管网运营和安全监控中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高城市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水平。例如,利用GIS系统、防腐层检测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系统、SCADA系统等,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燃气运营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在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城市燃气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事前预防、事中保障的安全运营,并且提高了燃气事故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了燃气运营管理的总体水平。但是,目前城市燃气公司的信息化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系统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部分和管理人员仍然凭借经验预防、判断和处理燃气事故。城市燃气公司没有综合信息决策管理系统,不能有效地汇总来自各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信息,从而制约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不利于及时、准确地制定决策。

3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公理的对策

3.1应急救援预案完善

安全性、系统性、戒备性、长期性、紧急性是城市燃气应急预案的特点,在制定燃气应急预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目的。应急反应需要准备充分,尽量降低燃气事故损失,避免燃气事故扩大,防止事故给环境和公众健康带来不利影响。(2)城市燃气事故预案应包括救援设备检查、维修计划以及实施程序等。(3)城市燃气应急预救援预案的有效性应以良好的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为基础,应急救援预案需要涉及预案的演练、修正、检查等,涉及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训练、考核等。燃气公司在供气区域、供气规模、燃气输配设施等出现变化时,应当及时地调整燃气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程序制定时,需要分析区域资源的可用性,综合考虑地域管理,不断地完善城市燃气应急救援预案。

3.2安全运营管理流程优化

优化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流程,能够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提高公司运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公司资源的利用率,能够集中精力处理燃气运营的核心业务,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公司利润。城市燃气公司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改善不合理的内外部流程,缩短公司运营周期,降低人为延误预差错,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针对存在的流程问题,适当地简化燃气安全运营管理流程,明确权责,确保城市燃气的安全运营,预防发生燃气事故,有效、及时地处理燃气事故。例如,可以将城市燃气的带气焊接流程简化为:带气申请、查看现场、制定方案、方案审批、方案下达、现场指挥以及整理档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相应的部门人员负责,做到了权责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清晰明了,从而提高了城市燃气日常运营效率,提高了城市燃气事故预防、处理的效率。

3.3人员配备优化

城市燃气公司在安排岗位人员时,应当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尤其是对燃气专业知识有着较高要求的岗位。如果难以做到专业对口,就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燃气知识、工作内容、燃气安全等培训。由于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的特殊性,员工需要掌握燃气安全使用检查、燃气储存配送、燃气管道安装、燃气经营等知识,避免应欠缺必要的燃气知识而导致发生燃气安全事故。通常,城市燃气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燃气管道岗位、燃气检修岗位、燃气用具修理工岗位、燃气用具安装岗位、燃气输送工岗位、燃气化验工岗位、燃气运行工岗位、燃气调压工岗位等。定期的培训是优化城市燃气公司人才配备的重要措施。在具体的工作中,城市燃气公式可以现将一些员工安排到基层锻炼,从中选拔技术掌握熟练、有责任心的员工安排到燃气运营、管理的一线重要岗位。

3.4信息化管理系统健全

为了改善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情况,城市燃气公司可以选用综合信息决策管理系统,将ERP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防腐层检测分析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微机监控和数据采集调度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生成燃气安全运营管理所需的分析报表,及时准确地制定决策。其中,ERP系统主要用于经营计划、设备管理、档案管理、工程管理、物料供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主要用于用户服务热线、业务投诉受力、业务申报受理、信息查询、业务咨询等;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燃气管网的围护和运行管理;微机监控和数据采集调度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供气调度、质量管理、燃气运营管理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为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4结语

城市燃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城市燃气公司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强燃气安全运营管理。为了解决安全运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城市燃气公司应当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优化安全运营管理流程,优化人员配备,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龚晓钢.加大对燃气安全的管理力度[J].劳动保护,2005,(l):96-97.

[2]蒋宏.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城市安全应急系统[J].城市燃气,2006,(l):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