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能源产业规划精选(九篇)

能源产业规划

第1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第一句话:产品是基础、队伍是保障、决胜在终端、核心是品牌。

第二句话:只有通过有效规划,才能够有效放大产品资源。

放大产品,简单的说就是把产品卖出去,更多的卖出去,只要卖得多,销量大,产品资源就得到了放大。

产品要卖出去,需要有人去卖,这就需要有队伍。一支有战斗力的销售队伍是产品资源得到放大的保障。

队伍要把产品卖出去,就要把产品进到终端,再通过各种促销方法帮助终端把产品更快、更多的卖给消费者。终端之战是战术之战,是“持刀见红的肉搏战”,是单兵作战的“巷战”,同时也是促销战术实施的团队之战,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终端开发方法和促销方案,终端产品将处于自然销售状态,尽管依靠有战斗力的单兵作战将产品进入了终端,但也将难以实现产品销量的大幅提升。

产品要卖出去,就要有人去买,消费者教育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而,如何选择主品,如何将主品打造成品牌产品,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进而达到带动整个企业产品销量提升的目的,这将取决于高层领导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整个公司的战略执行能力。

1、 产品是基础。

产品是资源,是终端作战的“武器”,是消费者对企业认知的载体,是实现企业对消者者承诺的载体,没有产品,就没有一切。

产品是资源,但并不是拿来什么产品都可以去卖,都有可能在终端上量的。终端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哪些产品适合你的终端?哪些产品不适合你的终端?零售终端需要哪些的产品?医疗机构终端需要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公司是否有批文?是否可以生产?不能生产是否可以委托加工?

没有的产品怎么办?是否需要OEM?哪些产品需要进行OEM?OEM产品什么时候能够到位?

自有产品和OEM产品在你的产品中的比重是多少?如何进行平衡?

哪些产品线是重点产品线?哪些产品线是次重点产品线?

在产品线中,哪些产品是重点产品?哪些产品是利润产品?哪些产品是销量产品?哪些产品是阻击产品?

如何选择主品?如何规划主品,打造主品?如何对主品进行品牌规划?

要想有效放大产品资源,你就不得不回答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否则,你就会发现,你的销量做起来了,但却是众多产品的堆砌,没有特别突出的产品;有销量的产品却难以成为主品;做重点产品的产品却难以打造成品牌产品;有些产品销量起来了,缺突然面临断货,这时才发现是OEM产品;零售终端的产品,你却规划了尚未成为普药的处方药产品,业务员不愿意推,终端也难以产生销量。也许,只有到这个时候,才会发现产品规划是多么的重要!

2、 队伍是保障。

卖产品,需要有战斗力的队伍。

在队伍的不同层面,需要不同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拿战争做个比喻,终端开发犹如巷战,凸显的是单兵作战能力;终端上量犹如攻城战,需要的是团队作战能力;而一个企业整体产品资源的放大,则犹如“解放战争”,要“进行三大战役”,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不仅需要单兵作战能力,不仅需要团队作战能力,更需要的是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

我们的队伍是多品类混合的“杂线”队伍,还是按产品线划分的单产品线队伍?

杂线产品品类丰富,终端容易接受。但多支队伍都是杂线必然会产生内部竞争,产生资源内耗。

单产品线队伍产品品类较少,在终端销售上量较难,需要销售队伍付出更大的努力,对队伍的战斗力要求更高。

队伍体系如何建设?保证队伍能够发力的市场体系如何建设?队伍各层级需要什么能力?这些能力如何能够快速提升?

这些又是规划的问题。

3、 决胜在终端。

产品是在终端卖出去的,终端必然成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变成钱的最后阶段,是“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

产品进入终端后,终端动销必将成为终端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动销?

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终端推荐,二是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促销活动。

终端推荐的根本是利益驱动,推荐成功率的高低则取决于终端营业员推荐技巧的高低,期间的纽带是终端业务员的客情工作。利益驱动需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设置,而终端推荐则需要有产品培训和业务员持续、有效的跟进。

终端促销活动的成功率则取决于能否吸引消费者,能否让消费者即时消费。

这两个方面所有的厂家都在搞,为什么有的见效,有的不见效,有人用见效,有人用不见效?

关键有二:一是针对性、二是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案。

为什么是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案?

因为,各地的实际市场情况都会有所差异,任何方案都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都需要本地化,标准化方案总体不会变化,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需要因时因地不同而略作调整。

像某企业的“乡村诊所推广会方案”、“一镇一店消化线产品推广会方案”就是标准化方案的案例。

但,标准化方案不仅仅限于大型活动方案,日常中小型活动同样需要标准化方案,如抽奖活动、买赠活动、乡村药店放电影活动等等。

业务员的跟进同样需要标准化方案的指导和规范。

再进一步说,业务员的日常工作是否需要标准化范本?终端经理、地总、省总的工作是否需要标准化范本呢?

要想解决以上这两个关键,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支持体系,包括市场策划体系和培训体系。

4、 核心是品牌。

有了产品就要做大,这是一般企业都会想到的,但是优秀的企业还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保持我们的产品能够持续做大,做到领先,并持续保持领先?

这就要设置竞争壁垒,抬高竞争者进入的门槛。

这个壁垒就是品牌。

第2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1需求分析

国土部门的矿产资源规划职能为组织编制和实施本级部门管理范围的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环境规划,并指导和审核市级下级国土部门的相关规划工作。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职能和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要求,矿产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目标应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矿产资源规划的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形成相关的信息化标准、对矿政管理系统中业务进行规划审查、提供对矿产资源规划的修编、为国土部门的矿产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持[2]。开展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任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建立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和开发规划管理系统。系统建设应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GIS技术、网络技术等,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和要求进行。建立系统后在规划管理工作中逐步推广应用,为规划审查工作服务、为国土资源政务管理服务。以下对这两项任务的目标开展分析。

1.1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该任务是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的标准,建立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满足规划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实时性要求,实现对数据的科学管理、更新和维护。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包含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库主要用来存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涉及到的所有属性数据,包括矿产资源规划信息,管理类表格和证明类文件,以及各种规划成果数据;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标准地理底图信息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勘查规划图、地质要素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等空间信息。

1.2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建设其任务是为了提高矿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满足国土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需求。应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为依据,立足于规划工作的实际,满足规划国土部门实施矿业权审查以及规划成果管理、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的需要,实现对规划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土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矿产资源规划的信息平台[3]。

2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

2.1数据库的组成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同时与矿政管理的其他数据库进行联通,与土地规划、地籍数据库也做好对接。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主要包含三个部分:规划成果数据和规划实施管理数据和规划编制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等。从数据库建设的角度,是按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进行建设,因此笔者也按这两种类型开展分析。

2.1.1规划成果数据规划成果数据既有属性数据,也有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主要为矿产资源的基本信息、储量信息、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信息、矿产品需求量与产量预测信息、开采规模信息、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信息等。空间数据主要为标准地理底图信息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勘查规划图、地质要素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等。

2.1.2规划实施管理数据该数据一般是属性数据,包括计划指标数据和项目审批数据。其中计划指标数据主要是矿产资源规划控制指标,如规划指标、计划指标、统计数据等。项目审批数据主要是国土部门进行项目审批有关信息,存放审批办公中涉及到的项目申请表、审批表以及各种资质表单、证书信息等。

2.1.3规划编制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实施矿产资源规划是为了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因此该数据库中也应包含相关的社会与经济数据。属性数据包含规划区域内的人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交通信息、环境信息、地方经济发展数据等。空间数据主要为城市规划图、行政区域图、水系图、交通图等。

2.2数据库建立流程数据库建立的流程主要包括资料收集、预处理,建立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开展元数据处理并建立元数据库,最终,将以上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具体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4]。在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按照行政区划分为国家、省、市三个级别分类,为每个行政区划创建单独的图形数据库,将不同行政区划的图形数据及其属性数据分别保存在各自的数据库中,这种管理方式便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自由转换与挂接,使性能更加高效[4]。

2.4培育构建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工作作风和行为规划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挂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矿山企业由于地处偏僻等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员工对企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要利用这种优势,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及使命感,提升企业形象,这将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

2.5适时调整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开展运营转型工作,提升资源利用及盈利水平流程再造是指对企业的现有流程进行调研分析、诊断、再设计,然后重新构建新流程的过程[6]。企业组织机构经过长时间的运转,会存在对新情况、新问题有些不适应,办事效率变低,造成企业内耗。为此,企业应围绕核心竞争力重新优化管理流程。根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矿山目前的管理流程、管理体制进行深入思考,减去影响企业工作效率的不必要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内耗。流程再造或流程优化是运营转型工作的一部分。运营转型是指企业管理层发动的,为了实现极具挑战性的目标,有意识开展地彻底、持久的运营变革[7]。通过对支撑业绩的职工能力、观念、制度和流程的持续改善来实现根本转变。运营转型的实质是实施精益管理,是以运营系统为核心,以优化管理架构和提高人员理念和能力为支撑;以建立目标倒逼机制、实现挑战性目标为动力,以高标准、高要求的管理动作为基础;以推行现代管理工具和理念为手段;以强化专业协同提升处理问题能力为重点;以持续改进、不断巩固完善为工作模式,建立管理规范、基础扎实、快速响应、协同力强的管理体系,深度挖掘和高效集成经营内在潜力,提高资产利用率,扩大经营效果,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2000年以来,矿业行业市场比较景气,许多矿业企业大规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流程作了一些调整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市场调整的情况下,原先的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不适应目前的生产经营要求,必须针对目前的生产情况和市场情况对企业运营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调整,使得管理体制机制尽可能地科学合理,减少企业内部“浪费”,使其最大限度地促进矿山的生产发展,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3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设计

3.1总体架构设计从总体上来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架构分为四层,如图2所示。基础设施层是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包括操作系统、ARCGIS软件、SQLSERVER软件、服务器、机房以及互联网、国土资源政务网、局域网等网络环境。数据层包括规划成果数据、规划实施管理数据、规划编制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等[5]。在实际存储中,是按照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存储。另外还有维持系统运行的支撑数据库。业务层是构建矿产资源规划系统的各项业务模块。此外,为了能够与采矿权系统、探矿权系统、地籍系统、土地二调系统等系统相互共享数据,还提供数据共享接口。处于最顶层的是应用层,通过对前面三层的构建,形成了矿产资源规划系统,给不同的访问用户赋予不一样的权限和展示页面。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应参照国土资源相关标准规范,以避免形成信息孤岛。矿产资源规划系统与采矿权系统、探矿权系统、地籍系统等相互关联,相互共享数据,共同为国土部门服务[6]。

3.2功能结构设计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功能总共分为五个模块,如图3所示。

3.2.1规划成果管理规划成果管理包括图件成果管理和文档成果管理。主要是对各种图件、文档进行存档、调阅、查询统计。能对各种图件中专题图层的图形及属性进行编辑,对图层、图例进行管理。提供图件、文档成果的各种表现形式的输出[7]。

3.2.2规划审查管理规划审查包括采矿权、探矿权、调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的规划审查。能够导入项目申请属性表,可从探矿权、采矿权等现有的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自动提取。能够对系统中的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生态环境等信息进行管理,并在审查过程中自动提取这些信息给审查人员参考。提供填写、打印和输出审查意见表的功能。

3.2.3专题分析提供针对系统数据的专题分析能力,对业务的开展提供辅助决策能力。对规划指标进行分析,对已审查探矿权项目和采矿权项目的统计分析,实现图形查询、拓扑查询、属性查询、图文互查等功能,数据分析主要实现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空间分析等功能。

3.2.4数据输出主要将用户查询统计结果和规划审查结果打印输出。数据显示包含文本模式、报表模式、地图模式、专题图模式,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输出。

3.2.5后台管理给系统运行提供支撑,设置系统参数和业务参数,对不同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提供接口与采矿权系统、探矿权系统、地籍系统、土地二调系统共享。4基于ArcGIS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实现通过以上的设计,本文采用的GIS平台为ArcGIS9.3、开发工具为.NET2008、数据库平台为SQLSERVER2005完成系统的实现。基于这以系列软件构筑国土资源管理相关的应用系统,已逐步成为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域的成熟的GIS解决方案。在数据库的建设中,我们基于ARCGIS完成了建库,按照数据集、要素类和图幅导入到相应数据库的要素类中,进行批量数据的批量导入,并开展了数据入库质量检查,包括数据基本情况检查、位置精度检查、属性精度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时间精度检查[8-9]。在系统开发中,用ArcsDE管理图形数据,利用ArcGISServer完成B/S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库管理中心,与SQLSERVER2005数据库及ArcGISServer应用,构成了一种三层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系统5结语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土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从信息收集编制过程到最终成果的表现,以及规划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撑。本文基于ArcGIS技术,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管理,完成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构建出了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国土部门对矿产资源规划的有效管理、提高规划水平,提升监管能力。从长远意义来看,能够以信息化带动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提高矿政管理水平,以及促进矿产资源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如此,矿产资源规划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进,结合业务需求和最新的信息技术逐步完善。

第3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对策

1引言

林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在林业生产之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当前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对整个森林资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森林的面积、种类以及相关数据等。然后对林业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主要是合理的“分割”,规划具体的生产方案,进而保障林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额开发与利用。目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具体策略。

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意义

2.1有助于林业资源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所提升,但是仅仅具备一定的保护意识还不够,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指导。要真正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掌握林业资源的基础信息是关键,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作用逐渐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林业调查规划对树木数量、树木种类、树木质量以及地理环境等相关信息的采集,为林业相关部门制定实践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有助于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1]。

2.2有助于林业生产科学合理的实施

林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林业生产涉及到各个行业,如造纸业、家居等,这些行业都需要大量的木材。但是我国林业管理还不够规范,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基本保护,尤其是一些造林难度过大的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很多林地成为了荒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以科学的角度进行规划,对需要开发的林业地区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做出综合的评估之后提出预见性规划。因此,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能够让林业生产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2]。

3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调查问题

实地调查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才能制定客观、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目前,我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关于实地调查,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实地调查的重要性,导致没有将实地调查放在工作的首位,从而影响到实地调查的质量。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造成林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阻碍了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林业调查目的在于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长、消亡的动态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经济、经营等条件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并不断提高其潜在生产力。为满足伐区设计、抚育采伐设计等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查,需要对林木的蓄积量和材种出材量要作出准确的测定和计算。在调查过程中,对采伐木要挂号,根据调查对象面积的大小和林分的同质程度,可采用全林实测或标准地调查方法。因此,林业调查必然会因时间因素、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等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而且部分特殊项目要求的时间都比较紧,任务重,势必会影响到实地调查的质量[3]。

3.2规划问题

我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失去了正确的指导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当前林业调查规划的现状来分析,在林业规划业务建设、林业规划设计组织建设、林业规划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林业资源调查的过程中,开始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时,还没有对应的机制或者不够完善的机制给予保护,导致很多森林资源失去了基本的保护效益,从而影响到林业资源后期的开发与建设。由于规划方面的问题,林业调查设计工作难以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

3.3资金不足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需要充足的资金才能进一步保障各方面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需要对应的设备、专业人才等,无论是设备,还是专业人员的培训费用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目前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在森林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没有真正重视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在调查规划方面投入的资金并不足,从而导致工作具体开展时各种问题的发生。调查设备的齐全、先进程度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整体质量。

3.4林业调查规划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最近几年,我国对森林建设的力度较大,对林业调查规划也比较重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方面还没有具备对应的管理制度,或者对现有的制度没有切实的执行,尤其是关于林业调查规划制度当中一些有关技术规划的理解不够全面。我国部分林业部门在实际开展林业规划调查的过程中,没有对相应的工作进行必要说明,没有从地区森林的实际情况入手,导致很多林业规划调查技术无法切实地开展[4]。

4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改革的具体对策

4.1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1)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总体设计需要不断的加强,若要提高森林调查的整体规划质量,首先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整个规划设计必须要合理,要让整个规划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其能够落实到位,而整个管理环节必须要根据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来执行。这些都是必须建立在对森林资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未来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国家林业部门、地区林业部门要提高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重视力度,要明确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现实意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对森林资源进行测量是基础工作,要加强实地调查的力度,结合现代化发展理念,从而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让整个森林地区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2)林业调查规划管理内容要加强调查规划与设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才能将设计落到实处。林业调查规划的相关设计人员要对调查部门实地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森林建设的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让林业生产能够完全按照林业规划的设计方案开展。

4.2提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林业调查规划是一项反复开展的技术性工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性、实践性比较强,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岗位所承担的责任不一样,面对调查过程时间因素、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地调查工作开展之前,要对林区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好调查的方案,并且根据方案严格执行,尽量克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实地调查开展之前要明确本次调查的实际目标,同时还需要了解每一个调查项目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林业规划与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林业规划人员要全面认识林业生产活动,了解林业生产经济活动涉及到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对林业生产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林业设计人员要对调查规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从整体角度去分析调查规划,结合实际的情况设计好方案并落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森林的开发面积要细分,要对具体的开发任务进行设计,设计要精确到开发与利用的步骤当中,才能让林业产生能够根据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来严格开展。

4.3合理协调生态与林业生产发展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源。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够在保护好林业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还有生态经济发展是两个无法分割的概念。我国大部分森林地区为了更好的发展,重视经济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很多珍稀植物受到严重的损坏,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失去平衡。因此,要摒弃传统的理念,必须合理协调生态与林业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的维护。这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必须永远重视的原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过程中,以保护为前提,以发展为辅。林业生产活动过程中,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基本目标,才能进一步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4.4加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资金投入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对投资投入的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进一步满足林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资金需求。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要考虑到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长远意义,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更多的资金,促进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让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过程中相关设施设备与技术人员得到全面保障。其次,关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金问题,还应该从社会各个渠道入手,让国家、社会重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意义,对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资金与物质进行对应的供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一旦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为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提供更多的机械设备,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培训机会,而且还能够建立较为稳定的投入机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调查工作人员的在野外工作的生活条件,让林业调查规划中能够稳定的开展[5]。

5结语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在我国林业管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调查规划直接影响到林业生产的活动。只有做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才能对当前的林业资源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完善林业调查规划制度,国家林业部门要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与资金筹集,全面提高调查规划的整体水平,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滕明本 单位:云南省文山州不动产登记中心

参考文献:

[1]柯于恒,柯文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6(17):247~248.

[2]郝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5(18):116,121.

[3]夏琦义.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2013(33):137~138.

第4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

一、引言

迈进信息时代的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最急需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根据不断变化、调整的组织战略进行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和观念陈旧对此形成挑战。

二、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

1.企业基本经营战略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种卓有成效的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缝隙市场战略

(1)成本优势战略。企业在采取这种战略时,力求使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成本上较低,因而可以用低价格和高市场占有率保持竞争优势。

(2)差异化战略。企业采取这种战略是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保持独特性。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可能生产创新性产品,或具有竞争产品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

(3)缝隙市场战略。这种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个行业细分市场中进行生产经营,努力使自己在一市场中缝隙中专门化,弥补他人产品的不足。

2.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分以下四种:

(1)成长战略。企业在市场中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成长时通常采取成长战略,以抓住发展机会。主要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集中式成长战略。第二种是纵向一体化成长战略。第三种是多元化成长战略。

(2)维持战略。当市场份额和产品结构相对稳定,且被几家竞争企业分割经营时,处于其间的企业常常采取维持性战略。在企业管理运作中注重产品生产的低成本投入高价值的产出,强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对产品市场开拓的战略上,坚守自己的市场份额、客户和经营区域,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

(3)收缩战略。当企业的产品进入衰退期或因经营环境变化而陷入危机时,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略以扭转颓势,走出困境。

(4)重组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寻求发展的战略。

3.人力资源规划

在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被理解为: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预测企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策略,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使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规划,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内容,而人力资源战略又属于企业的职能战略。每年度企业都要根据目前和将来的情况,对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发展趋势和可能提供的条件,对组织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数量、质量做出预测,并制定人力配置优化方案以获取最佳效果。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进行适时、动态的规划。

1.基于企业基本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1)成本领先战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主要是通过低成本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成本的考核及财务预算上的限制对人力资源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控制人工成本,企业往往严格控制员工数量。在人员招聘上,企业往往采取从内部招聘的办法。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少且强调与工作相关。在工资规划方面,强调以工作为基础的薪资。这种薪酬制度主要包括职务等级制和岗位等级制。

(2)企业差别化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主要以创新性产品和独特性产品去战胜竞争对手。这种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员工的创造性,这就需要吸引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员工。基于这种情况,在招聘时可采用外部招聘的办法。为了激发创造力,必须注重开发和培训,注意培育良好的劳动关系。在工资规划方面,强调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薪资。

(3)集中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的目的是很好地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它的关键在于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结合了上述两种企业战略中采取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

2.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和员工发展等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配合,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1)集中式单一产品发展战略。企业采取这种发展战略时,往往具有规范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在新酬上,这种企业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家长式分配方式。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以单一的职能技术为主,较少考虑整个系统。

(2)纵向整合式发展战略。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仍较多实行规范性职能型的运作机制,但这种企业更注重各部门实际效率和效益。因此,企业在人员的挑选招聘时,较多依靠客观标准,并同时进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招聘。员工在培训时注重开展正规的技能培训,员工的发展仍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主,少数通才主要通过工作轮换来培养和发展。

(3)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同产业的产品系列,其组织结构较多采用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权事业部制。在人员招聘和选择上较多运用系统化标准,并尽量从内部招募。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往往是跨职能、跨部门的系统化开发。

四、结语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比起传统的、静态的人员规划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由于它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是人力资源需求的分解,它与企业的营销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等共同构成企业总体目标的支撑体系。

其次,企业战略目标是依据企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的,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的变化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预测人力资源的供需,采取措施,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最后,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变化,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得到修正和完善,使得企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企业因而更富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鸿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第5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中国城市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应当考虑哪些问题?

董锁成(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研究所研究员):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模式如何转型,战略制定非常重要。战略制定过程中要明确三大目标的实现,即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具有浓厚的中央计划经济特色和城市工业重化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机制体制问题尤为突出,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城市转型的重要障碍。战略制定是多目标系统的自我实现过程,这个过程要始终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

《中国城市经济》: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大体有几种模式?

董锁成: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增长方式。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塑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循环经济是延伸产业链,拓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传统增长方式的最佳模式,并已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和成功模式。二是资源替代与产业替代模式。从资源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资源输出地区在全国或全球范围的不利生存环境来看,不管是资源枯竭、濒临枯竭还是资源基础状况良好,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必须及早因地制宜,发展替代产业,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身的积累能力和竞争力。三是科技创新模式,更多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战略应依托工业化战略创新和一定的区域创新体系来建立,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又必须以一个或几个创新基础较好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科学技术扩散通道的建设带动中小资源型城市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形成技术进步体系。四是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解决资源型城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居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着力建设生态城市。其关键在于以构建城市生态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恢复城市生态功能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要手段,推进城市生产――消费――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开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新型可持 续发展模式。五是机制体制创新模式。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政府机制体制创新指明了方向。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形成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接续产业援助机制和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资源开发补偿和环境治理新模式。

《中国城市经济》:在实践中,规划者一般怎样选择确立资源型城市的接续产业?

王宁(产业规划高级顾问):根据我们的经验,资源转型城市在产业选择过程中,有必要建设起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跟随产业、机遇产业、配套产业、保障产业这一复合产业结构体系.我这里有一个表,通常我们在选择接续产业主要从集聚拉动性、经济效益规模、社会效益规模、成长性、稳定性、区位比较优势这六个方面来考察。当然,在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选择判断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城市的所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结构、区域资源与周边环境、产业技术趋势、环保能耗指标及社会需求趋势等要素,对以上定性判断作适度权重调整。选择接续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中国城市经济》:您在多年产业规划研究过程中,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有什么样的经验体会?

王宁:一个城市或区域,其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资源系统,从狭义资源角度看,土地、人才、技术、资本、矿产资源、基础设施等直接服务与产业发展的要素都是重要资源。从广义来看,消费市场、区域格局、区域文化与制度平台也是重要的发展资源。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之初过度依赖矿产、林业等天然资源,其产业布局与发展路径也具有较大的依附性,随着天然资源的枯竭,其产业发展必然陷入瓶颈。在实际的规划中我感到以下几个评价应重点考虑。

第一个方面,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首先就要对其资源系统着重审视与评价。这种评价与一般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评价理论在内核上是一致的,在实际研究与规划过程中,则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在否定过度依赖天然资源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否定在以往发展模式中积累在的相关资源。如我们在吉林省辽源市产业转型研究中发现,辽源的煤矿虽然接近枯竭,但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煤为龙头的产业链条中,积累了大量的煤矿开采技术人才队伍、管理团队,目前以技术、资本输出为龙头的,与其它资源新兴区域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与经济共同体。此外该市煤矿采选机械在省内具有较大比较优势,这些资源都是产业转型的重要资源,要给予充分重视。二是不要过度强调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调整往往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等现实制约因素,所以部分政府在产业转型中急于招商引资,片面强调政策优势与劳动力比较优势,但我们要知道产业发展是具有非常大的路径依赖与极化效应的。片面强调劳动力比较优势,只会吸引依附加值产业,这种产业规模一旦形成规模,一方面其相对优势会自然降低,另一方面也会对未来的产业提升造成新的门槛。三是对自然环境资源要有足够的重视。一个国家也罢,一个区域也罢,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其自然环境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贡献度,相反如果肯牺牲一些环境指标,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则有明显的改善。但这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征,如果从大的格局审视,无论是投资生活环境还是旅游消费环境,区域自然环境资源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要素凸显。这也是最高决策层再三强调保护环境统筹发展的出发点之一。着眼于长期战略,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选择切不可急于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

由于产业发展本来就是区域发展战略多目标体系的组成,其自身的任务分解也具有多指标性。是先解决就业还是先解决产业结构,是强化主导产业还是坚持多元化发展,是以龙头企业为动力带动发展,还是打造适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这些选择判断不能拍脑袋,不能以一个或两个简单的标准划线选择,必须结合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多方要求后确定深入地进行多目标体系研究,再依据多目标体系务实规划,才可能制定适于当地,而不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产业发展模式与产业规划。

第二个方面,资源转型城市产业选择要求较一般城市更多制约条件,尤其是经济与社会组织能力均需评估。

关于产业选择与发展模式的执行过程就是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与西方三百年市场经济建立的城市成长模式有较大不同,最重要的差别点就是如何评价与界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范围。

无论有什么样的产业选择方式,我们都必须对资源转型城市的经济管理组织做恰当的能力评价,并基于这种评价修正我们的产业选择与发展模式。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学过很多专业课,也有很多特长,如何设计他的职业发展不仅要全面客观的审视他的成长环境、自身资源,包括他是怎么想的,他希望怎样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离开了经济管理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就无从谈起具有可实操的产业规划。

如何评价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的战略把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政策执行能力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从目前工作实践来看,资源转型城市尤为需要。

第三个方面,民生为底限的硬性目标存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要考虑建立多角度产业筛选体系与多层次产业发展结构。中国式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首要任务是民生问题,就业压力与经济发展责任在产业选择过程中通常会以刚性目标存在。然而为资源型城市做产业规划,就不能为这种短期的迫切的制约所限制,我们必须要看到解决民生与就业问题后,未来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就可能又陷入“低产业模式依赖”的陷阱。

《中国城市经济》:您感觉国内外专家在面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上有什么不同吗?

高庆国(英国PA咨询集团中国区事务总经理):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是区域性的竞争,也不再是本国国土之内各个地区间的竞争,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对投资的竞争。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地区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这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无论国内专家还是国外专家,都主张根据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接续产业。

要说不同却也略有些不同,一个是国外专家在产业选择上更加重视国际化的视角,同时非常重视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及规划项目的执行,一定要“项目落地”;一个是专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得许多国外的大集团可能“慕名而来”,还有对政策的理解,国内专家更强一些。但这只是一方面,总体来说差别并不大。

《中国城市经济》:您对当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有怎样的理解?

高庆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不仅仅是产业转型,需要围绕产业转型进行全社会全方位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转型能够以最优的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取得快速的成果以及收益的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规划实际上就是要规划一个新城。这既有挑战性又令人十分振奋。挑战是资源型城市大多有其相伴的发展制约因素,如地理位置欠佳、经济结构单一等。而在另一方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再规划可能会给该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无限的发展机遇。因为在设法规避和改变原有的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当中,进而彻底改变城市的面貌和未来的发展命运。

科学的产业规划是发展接续产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寻找本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发展空间与发展定位,避免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同周边城市出现同质化竞争。产业规划需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即产业做大与做强:做强就是尽量有效延伸产业链条,而做强就是将每个产业链做宽。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化发挥职能的理念打造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我们可以从国外的经验中受到什么启示?

高庆国:世界上有很多著名并且充满吸引力的城市,人们都想到那里生活、工作。 PA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和城区改造的策划项目中对世界上这些伟大城市有过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城市除了各有鲜明的特色外,又都拥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即: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城市用地规划合理,拥有一个或几个著名的地标建筑、充满活力的市中心区及完善的居民区、交通便利,依水而建的城市风景区、城市周边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等。显然,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具备上面的所有或某些要素,但通过全面、准确的发展战略定位和科学的空间和产业规划,及对现代科技的充分利用,我们可以预见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将如浴火凤凰,重现辉煌并更加光彩夺目。

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成功一般要经历一个相对比较长的阶段。纵观世界上转型比较成功的城市,大多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其实,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城市(如美国的匹兹堡、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等)的转型基本上都围绕资源产业、城市经济、劳动力就业和环境整治进行,建成了以工业遗产旅游、高科技产业、农牧业生产基地、特色农业经济、大型购物和休闲产业等各具特色的转型模式。

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历史上是传统工业发达的城市,但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这些资源型产业如煤、钢铁等开始衰退,于是开始进行转型。过去三十年来,格拉斯哥成功吸引和发展了信息技术,旅游,生物技术,医药等新型的产业,加大对培训和教育的重视,现在成为一个具有诸多娱乐设施的时尚城市,成为其他转型城市的榜样。

借鉴格拉斯哥成功转型案例,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首先,一个转型城市从改革到发展完善需要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因此,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一定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产业规划。应该避免只重视短期效益,再次走上盲目规划、盲目招商的道路。其次,在分析格拉斯哥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应该注重新兴产业的科学选择方法和研究过程。资源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上经济结构单一,生产要素配置极度不合理的现状,根据本地区的综合条件,营造有利于新型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环境和投资环境。营造新型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围绕城市变革的一些重要的推动因素,特别是人才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城市经济》如何通过规划提升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竞争力?

高庆国: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投资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分析与评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吸引外来投资的竞争力,必须侧重潜在投资者的商业选址偏好和决策标准,也即需要从潜在投资者商业选址的角度来看待区域竞争力,只有这样的评估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才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在资源转型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分析模型,更要立足于当地的特点进行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必须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同时,在资源转型城市的定位规划中要注重项目的有效执行。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选择资源型枯竭型城市的接续产业的主要原则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闫宪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我从两个方面两个层次上说明,一个是哲学层面,一个是产业选择层面,这两个层次不是并列的,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产业规划的原则问题,一定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不仅是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所有城市发展的产业规划选择问题都面临一个本源的问题,说简单了就是指导思想。城市(产业)规划必须有指导思想,而且这个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创建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一样,是为了保证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比我们从前的机械性、线性思维的造成的巨大伤害的深刻反思。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因此产业选择问题首先要树立起长远的、科学的、动态的规划指导思想。

我要强调的是,人人都强调科学发展观,也知道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但是恰恰在实践中没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很多城市的选择产业存在短视、唯资本导向和关系决定论。这不但造成资源的错配,还造成了城市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个现象令我迷惑,但也激起了我的兴趣,也让我得以认真考虑此现象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回顾近60年来新型科学的发展,科学文化发生着如下深刻变化:从实体中心论转向关心中心论;从孤立研究事物(封闭系统)转向在相互联系中研究事物(开放系统);从以静止的观点研究事物(存在的科学)转向以动态演化观点研究事物(演化的科学);以单纯研究物理转向同时研究事理、人理;从主要揭示和阐明事物的还原释放性转向主要揭示事物的整体涌现性;从只要看硬要素、硬结构、硬环境、硬力量转向同时看重软要素、软结构、软环境、软力量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进步,直接导致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出现。配合生态文明的出现,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给工业文明提供智力支撑的近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宇宙观是机械论的,方法论是还原论的,主导思维方式是分析思维。而生态文明需要的科学新形态应当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世界观是有机论,方法论是涌现论的,主导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可对比表一)。这些年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产业规划就产业研究产业,将一个城市产业当成孤立的单元,组合来再组合过去,仅仅停留在产业规划层面研究问题。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五个层次:哲学,桥梁科学,揭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社会实践。放到城市发展中来,我看到的现象却是应用科学的“拿来主义”和“组合主义”。都在重视应用层面,很少有规划者,甚至是地方决策者有时间向下思考,考虑适合我国城市产业规划的桥梁科学和哲学的内涵。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常及时,为我们指明方向,而且当前各个城市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非常有必要,城市的决策者能在嘴上、脑子里和实践中都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我们规划人员来说,能够减少巨大的沟通时间和成本。

第6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字:产业链;村镇联动;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单独探讨村镇产业经济建设规划、建筑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占多数,针对性地研究村镇一体化建设规划也较多,而关注村镇产业和空间之间的关联互动建设规划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从村镇产业和空间关联互动建设规划的角度去解决以下问题:为什么自然村、城缘村和集镇能够形成区域产业链?为什么通过村镇区域产业链的形成能够带动村镇空间的联动建设规划?又如何使村镇产业链的发展带动村镇空间的联动建设规划?这些问题的解答为不同区位和不同产业类型村镇联动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村镇现状分析

(一)产业现状

通过长期的欠发达村镇规划的实践,可将不同的村镇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的工业,如陶瓷工艺厂,第三产业生态旅游服务业等。本文所研究的是在欠发达村镇占主要地位的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为主的产业空间联动建设规划,如木槿花、葡萄等花卉苗木和生猪养殖、渔业、紫薯、草莓、西瓜等特色产业。但是产业在村镇的布局凌乱,层次模糊,缺乏相应的产业结构规划,从而导致产业价值不能达到最大化,也意味着村镇各项设施和空间规划失去了经济支撑。

(二)建设现状

集镇和村庄的产业、居住、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都处于彼此独立,不能与周边的城缘村以及偏远的自然村形成一体化的村镇区域和村镇带。主要表现在以下:首先, 村镇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集镇农副产品交易基地相对集中,但是村庄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不能适应现代的产业发展。其次,村镇建筑布局较为密集、混乱,商住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没有合理的布局。建筑风格整体不协调,历史建筑缺乏保护,亟待修缮。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人畜混杂,村庄环境较为脏乱,特色消失。最后,集镇与城缘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没有依据村镇主次关系有层次有序列地规划,导致村镇设施重复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分散而浪费。

二、村镇联动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建议

基于村镇空间规划和各项设施的缺乏相应的经济开支的现状,可以在村镇规划中纳入产业链规划,可以借助村庄地域自然资源下的特色产业凸显村镇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性。基于村镇产业和空间规划彼此独立、没有整体的规划层次和次序的现状,可以对不同区位的自然村,城缘村,集镇进行合理有序的空间联动性建设,因此村镇建设可采取“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策略”。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村镇具备“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一)产业链的形成

亚当・斯密(A.Smith)明确提出了“地域分工”学说,20世纪20~30年代,俄林(B. Ohlin)用相互依赖的价格理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进一步提出“域际分工”学说。这两种学说都以商品生产为前提,其核心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经济优势,故具有相应的科学性。村镇地域差异是地域分工的物质基础,生产专业化是地域分工的具体表现,地域分工后形成的生产专业化是产业链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我们就来从产业链的两大属性来分析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在村镇空间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1.具备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

产业链的产业结构指存在地域差异的村镇地域分工后形成的具有上下游关联关系的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结构,不同类型的产业链组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网状村镇产业网,因此产业结构是产业源点、连接点和中心点形成的网状结构。村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已经具备以下基础和条件:

首先,自然村处于产业的源点,为中游和上游环节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在土地方面,拥有较充足的产业基地,将荒废的农田和荒地集约利用转荒地为宝地,是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加工基地,将土地集约规模经营能够降低村镇单位成本。在灌溉方面,自然村的水塘长期储蓄的雨水、河水以及修建的水沟提供充足的水源灌溉,发挥当地土地资源和灌溉等资源,大批量地进行产业的生产和加工,保证自然村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与农业协调并行。

其次,城缘村处于产业链的连接点,连接下游和上游的纽带,将中间产品制作为最终产品送入市场。在地理交通方面,连接集镇和自然村的纽带,可以充当产业技术交流和示范的重要角色,如果城缘村靠近通往境外的道路的地理优势使其又充当产品运输的中转站。在土地方面,由于拥有比集镇更多的土地资源,不仅可以高效利用为产业技术示范基地,更是村镇空间建设规划的示范点。

最后,集镇处于产业链的中心点,上游和中游产品送至下游的交易,任何产品只有通过最终消费才能实现价值,否则所有中间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实现,集镇正是实现产业价值的交易中心点,下游环节也向上游环节和中游环节输送原料和服务,优越的地理优势使境内和境外的产业运输和交易方便快捷。

2.具备产业价值形成的基础

村镇产业价值属性指在各产业环节存在价值之间的的相互交换,交换的方式为以道路交通为载体对产品、原料和服务的交换,地域差异的村镇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地域分工的价值基础,也是将地域资源转化为产业最终价值的基础,在自然资源方面,如村镇拥有木槿花、葡萄、西瓜等花卉苗木种植和生猪、太空乌鸡养殖等特色的自然资源。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大量的村民在外务工,留守的是儿童、老人和妇女,这已是很多欠发达村镇的普遍现象,属于村镇本身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在外务工村民回乡就业。

(二)产业链的规划带动村镇空间的建设规划

1.产业价值的实现为村镇联动建设规划提供经济基础。

村镇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是地域分工的物质基础,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地质、地貌、水纹、气候、动植物差异上,地域资源是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的物质基础,有了地域分工和专业化才能实现村镇产业合作和产业环节之间价值的交换,最终生成产业经济价值,反之生成的经济价值又为各产业环节提供联动建设规划的经济基础,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是村庄环境改善,产业链升级,村镇空间优化的经济条件。

2.产业结构的上下游关联互动关系为村镇联动建设规划提供联动动力。

村镇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环节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环节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自然村对城缘村加工和示范原料的供给,自然村和城缘村对集镇交易的产品供给等,村镇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表现在产品、原料和服务的流通,这种连续循环的供求关系为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提供可持续性的联动力。

三、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策略

基于村镇产业价值基础如自然资源的地质、地貌、水纹、气候、动植物等条件下,形成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后形成特定农产品的生产专业化体系,即产业结构,使每个农产品通过交换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进入市场,因此村镇的产业价值基础影响产业结构的空间规划。村镇产业空间可划分为自然村的生产、加工基地,城缘村的示范、加工和运输基地和集镇的交易基地的建设规划。

对于如何联动建设村镇产业空间的问题,在规划中需要沿道路结构布置产业区域,通过道路在村镇的网状布局连接各个产业环节的产业区域,对农民、产品和服务的流通,促进各产业空间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运行,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空间结构,因此产业空间的规划要基于产业链的引导下沿道路进行联动性规划。

而影响道路的规划是村镇的地域资源的布局,村镇各产业环节的之间价值交换是以道路交通为载体对产品、原料和服务的交换,最终达到价值的实现,因此道路规划应根据地域资源在村镇的布局来规划,规划的原则是使村镇的资源高效转化为最终经济价值,而道路的规划方式又影响产业价值的实现程度。

综上所述,将产业链纳入到村镇的联动建设规划中,消除村镇相互独立的建设现状,这才是村镇的一体化、城缘村融入集镇,村镇自身的发展的关键,最终以更为可持续的实质性关联互动来实现村镇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秋全,刘昆轶,陈浩.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7.

[2]冯敏,寇建波,邢增余.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策略研究―――以淄博市村镇体系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

[3]王克忠.城镇化路径[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陈志华.乡土瑰宝――村落[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第7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0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北、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陆续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由于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投资基本依靠国家、城市的产业超重化且结构的单一性、国内和国际贸易结构以资源性产品为主体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内部循环、飞地经济、外部性、经济波动等诸多现象。煤炭产业属于典型的上游产业,因而往往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价格上扬时,煤炭开采初加工产业成为高收益的“短平快”产业,资金等经济要素一拥而入,经济建设“无暇他顾”,其他产业难以得到有力的扶持和发展;在市场条件不好时,与煤炭开发相关的产业全线“溃退”,经济要素全面“紧缩”,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建设“无力他顾”,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同样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而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口流动、户籍管理、产业发展、社保就业、国土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存在着时间、空间、逻辑等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城市领导者善于系统思考和学习,能够从局部看到整体、从表面洞察到其背后结构,进而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文中为此具体探讨了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内涵

1.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建设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基础,是市民生活的载体,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无论生态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一不是城市风格与品质的反映。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体现为城市外貌特征的改变上,比如建筑、街道、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建设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城市建设不只是竖几栋建筑,造几个房子,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凝结着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城市建设不仅在当下被市民和社会评价,更会在城市史和社会生活史中被深层评价

1.2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化,城市变得更为亮丽的同时,其功能也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备。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对于居民而言,无外乎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完善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发达、完备的基础设施,这是最基础的内容。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从建筑设计到环境设计,市规划局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普通百姓关心的住房建设规划到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再到社区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医疗、养老、菜市场、公厕、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严格执行配套标准,确保配套公建按规划实施到位,均衡发展。这一系列规划,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大幅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2)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3)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当前煤炭工业城市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现状

2.1空间布局分散首先是工业生产区的分散,由于一般矿产资源分布区域面积都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需要划分为若干个井田开采,井场间距一般在5km以上,从而形成一个个分散的采矿工业点;其次,在早期煤炭工业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条件下,要求职工上下班单程时间不超过30~45min,这就使居民点必然随矿区呈现多点分散性布局。

2.2城乡交错分布对于大多数早期煤炭工业城市来说,由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导致城市中心区与各矿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其间往往穿插分布着大面积的农田、水域、乡村等非城市化景观,形成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象。

2.3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部分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地上形象工程,而忽视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缺少城市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措施、灾难应急方案、专项防灾减灾规划等,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改造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屡屡出现强拆现象,造成和群众的矛盾。同时目前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强,投入与规划有关人力、财力还不够多。规划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确实加强规划落地能力。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造城市经济增长级。

3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措施

3.1总体原则一是实行产能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缺乏安全保障的小煤矿,通过产业的升级优化和改造提升,巩固和增强煤炭生产优势。二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秩序,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实行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限制新上单纯的煤炭开发项目,按照煤-电-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等产业链群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煤炭的后续加工和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群体系。四是重视煤炭开采利用的技术创新,创新煤炭技术服务模式和技术贸易机制,塑造煤炭技术和服务的新优势。

3.2设计与发展措施

3.2.1工业区布局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要尽可能立足煤炭工业现实和城市功能及工业园区布局,搞好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要做到规划适度超前,避免再修正所造成的浪费。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做到规划出台后就不折不扣的执行,决不随意变更。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对规划进行修编,坚决清理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要合理利用土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要通过政府的投入和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如内蒙古自治区以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战略目标,鼓励煤炭、电力与化工等相关产业联营,围绕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合成油、煤制天然气、聚氯乙烯等主导产业链,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制油和天然气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形态。其中,神华集团一期108万t/a煤直接液化项目已打通全流程;伊泰集团16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4.1万t,并在煤耗、催化剂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每年计划安排矿业权收益专项资金6亿元,对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霍林河市、鄂尔多斯市等8个资源型城市的1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规划治理面积约120km2。实现了大规模开采与脆弱生态区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资源保护性开采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协调的绿色矿业之路,为全国建设同类型矿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2.2居住区布局城市领导者要向书本学习城市发展管理理论。一要学习城市规划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城市规划的调控力;二要学习城市运营知识,广泛学习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筑节能、市政公用、建筑市场监管等行业业务,成为专家型领导,夯实领导城市发展的专业基础;三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引入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运行整体效率,保证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城市领导者要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基层干部群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直接实践者,也是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工作的根本动力。城市领导者应当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真心倾听市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呼声,学结他们的鲜活经验。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建设运营、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3.2.3市政布局一是依托煤炭资源,拓展企业转型发展空间。根据煤炭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关系,按照产业链发展模式,发展前向和后向连锁的关联项目,或通过与具有纵向关联特点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纵向一体化。二是依托园区发展平台,明确“技术创新基地、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化支撑点”三位一体的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扶持非煤产业,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重心转向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同时城市规划不能仅重在安排城市的形体建筑、街道,还要注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人口发展的匹配。当人口发展出现超预期增长时,规划部门应及时统筹考虑,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能任由一个个排污口肆意排污。一个城市的水出了问题,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全方位的,会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健康和舒适度带来严重的问题。

3.2.4生态布局一是实行绿色开发策略,推进外部经济内部化,促进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二是实行清洁生产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清洁化。三是要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定期淘汰落后环保装备。四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企业的环境义务。五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扶持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六是要重点抓好共生矿、废弃物、污染物,特别是污水的再生资源化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用园区和工程的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和工艺扩散,走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

第8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对优化矿山企业结构、促进矿产资源整合作出了宏观上的、方向性的要求,但没有具体操作路径,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明确规划实施路径,推进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并把整合工作常态化管理目标分解,统一纳入到年度计划来管理。统一认识、规范矿产资源管理需要推进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目前,国土资源部经过矿政管理方面的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四级三类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同时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领域还有矿业权设置方案、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驾护航。但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与利用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相关的管理依据也不少,例如: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矿产资源整合方案。在管理实践中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各自的定位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据各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反应,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在实际管理中常出现重叠、交叉、冲突等问题,不利于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资源调控作用的发挥。如何协调两者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上升为理论,这就要求把年度计划作为一个缓冲或者过度,在年度计划管理中逐步统一认识,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

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制定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基本原则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严格落实总体规划中关于矿产勘查、总量调控、布局结构调整、矿业权设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土地复垦等目标任务,按年度分地区进行分解落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依据国家产业政策,明确勘查开采方向,优化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加强部门配合,严格监督检查矿山企业执行开采总量控制情况,促进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标的确定要依据总体规划,同时要做好地方宏观经济发展的分析预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年度计划有效地起到调控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制定年度计划,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严格落实总体规划中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重大工程,促进矿业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贴近矿政管理实际将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和重要环节分解在年度计划中,使矿政管理有规可依,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提供有力抓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主要内容合理分解落实重要矿产开采总量指标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提出本地区重要矿产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根据矿山企业状况、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等因素分解落实。重要矿产包括: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优势矿产和紧缺矿种等。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结合各省实际再选择3~5种重要矿产。涉及共伴生矿种的,不得因开采主采矿种而导致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超开采总量指标。对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提出年度安排主要对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开采规模结构等规划目标提出年度工作目标并进行合理分解落实。通过引导矿山企业规模开采提高矿业集中度,促进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地质找矿新发现、新突破经严格论证后及时纳入规划和年度计划中来,实现规划的动态调整。主要指标包括:矿山数量调控,大、中、小型矿山比例结构,新发现矿产地,矿业权灭失数量等。对矿业权设置总量提出年度调控指标在明确开采总量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分布特点、最低开采规模、预期开采能力等因素,以及整顿和规范资源开发秩序、整合资源,提出矿业权设置的年度控制计划。主要指标包括:重要矿种的探矿权、采矿权总量控制指标;其他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投放的矿种、数量、规模、地区等。对重大工程推出年度支持重点统筹考虑总体规划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总体规划中本级财政出资安排的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和矿区土地复垦等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年度分解落实,要明确年度内的实施主体、资金配套和预期成果效益。主要指标包括:投资规模、工程数量和矿区土地复垦面积等。对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作出年度安排在加快推进已确定整合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勘查专项规划、矿区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业权进行全面梳理,确定整合范围,编制整合方案,提出年度整合目标和指标,并做好与矿产开采总量指标的对接整合后及时调整矿山企业的矿产开采总量指标。

第9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功能特点

中图分类号:P7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本着“结构转型、创新城市”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在发展和壮大本地煤炭产业的同事,积极引进绿色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将大路新区打造成部级煤基清洁能源转化工业园区。

大路新区“一区两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准旗政府借中海油煤制气项目进入的契机,提出在现有的两基地的基础上,新打造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区。三个产业基地合并为“五个一体化”的国内一流煤化工基地。

1、该项目为煤制气产业园区,其规模及产量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最大煤制气项目,也是全世界煤制气项目中年产量最大的项目为年产40亿方的大唐国际克什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而新规划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区的年产量达到了200亿方,其中中海油集团一个煤制气项目年产量就达到40亿方,其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用地规模上看,为国内最大的煤制气产业园区,其研究范围涉及2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市政基础设施,包括竖向、道路、桥梁、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绿化景观、管线综合。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部级能源示范基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成果具有代表性。

2、规划理念超前,提出“五个一体化”的创新理念

现状两个产业基地相互独立,关联性差。新产业基地的建设利用“五个一体化”的理念,将三个基地变为整体,代表了我国园区建设与世界接轨的先进性。这五个一体化分别为:

1)产品项目一体化,利用化工产品上下游关联特点,形成化工项目链

2)公用工程一体化,对园区能源供应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网络

3)物流传输一体化,通过输送管廊、管网、仓库、铁路、道路等,形成整体物流运输系统

4)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内设立环保中心,统一处理废水、废渣、废气。并对各个企业污染物排放提出相应指标。

5)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为园区提供一站式办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3、建立了全新的控制指标体系。

控规根据不同用地的特点与控制目标,提出分别按照工业、仓储、其他用地进行指标分类,采用不同的指标控制标准,突破了目前控规采用的单一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国家对工业项目与非工业项目的控制目标已有分化,规划根据工业项目应注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而非对容量的控制,对现有指标体系加以调整。同时工业项目、仓储物流的特点突出,在多个指标上差异巨大,本规划指标控制上采用区间值、控制下限、上线多种形式来分别加以引导。新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整个产业区的合理建设。

4、涉及内容繁多、复杂,成果综合性强,对未来我国同类园区建设有指导意义

由于本规划为煤制气产业区的规划,产业工艺流程、物流运输(公路、铁路及皮带运输的相互关系)、能源供给的特殊要求、渣料运输与处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保护都是这个规划急需要解决的难题。各专业在设计的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的前提下,统一布局,综合考虑,集约用地,尽可能的节省工程投资。本规划有很强的综合性,处理并解决了煤制气整个流程的各个问题,其规划的编制与园区建设对将来我国同类园区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5、现状分析全面、论证合理。与现状条件衔接紧密

规划范围内现状地形复杂、周边环境复杂、公路穿越、地块支离破碎难以利用、原有两工业基地已经实施难以衔接、上位规划在修编中、和物流关系密切的铁路在设计中,项目外部不确定因素给设计带来很大困难。

项目综合分析周边条件、地形地貌、已实施产业基地的工业项目规模、产品、能源供给等条件,提出产业区项目、规模、循环经济模式、物流组织、成品输送、能源供给、废物处理等具体方案。

6、设计成果可操作性强,对下一步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通过现场调研,设计完善了区域的规划方案,对下一步具体设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本设计对市政能源的接入点、接出点以及管网走向进行了详有力的论述,工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论述充分,能有效地指导下一步的工程设计。目前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