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涉及梨花的诗句精选(九篇)

涉及梨花的诗句

第1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一、诗歌鉴赏题一览表

二、诗歌鉴赏命题总体特点及备考启示

1. 从诗词选取来看,基本延续了2012年的做法。全国各地18份试卷中,2012年唐宋诗词占有13份,而且大都出自名家。2013年,唐宋诗词更多,占有16份(宋词占6份,宋诗和唐诗各占5份),也基本出自名家;元曲、明诗没有涉及,唯有清代诗词各出现1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卷连续两年考的都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同一首诗――《春江晚景》,只是题目有所不同。这暗示,在备考中必须注意:①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代表,元曲、明清诗等只是一种继承与延续,因此,复习重点依然应该放在这一领域。过去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客观地讲,会鉴赏唐宋诗词了,其他的也当不在话下。②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迁移。一方面,高考不避名家,而中学阶段课内所学大都是名家名作,如果对课内所涉及的诸多名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势必为解题提供良多方便;另一方面,对复习到的每一首诗词,都要以读懂读通为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题目的答案,否则,即使像上海卷一样出现原先见过的诗词,题目一变,照样得不到什么便宜,甚至会产生很重的挫败感。

2. 从分值题量来看,近几年题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为两到三题,但赋分有越来越重的趋势。最少的7分,仅有5份; 8分以上的占大多数,达13份,有3份高达11分。过去,因为不容易得分,有不少同学不愿花太多的力气来复习,甚至抱着侥幸心理,碰到简单的就认真对待,碰到难的就随便应付。但是,随着分值的加大,认真与不认真导致的得分差距必然拉大,所以,必须在心理和行动上给以足够的重视。

3. 从诗词题材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思乡(广东卷);②山水田园之美(湖南卷);③羁旅愁思(安徽卷、山东卷);④借古咏怀(北京卷);⑤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大纲卷、浙江卷);⑥送别抒怀(福建卷、天津卷、湖北卷);⑦厌倦官场(江苏卷、重庆卷);⑧抒怀言志(江西卷、新课标Ⅱ、辽宁卷、四川卷、新课标Ⅰ);⑨借景抒情(上海卷)。其他常考的思远怀人、闺情宫怨、爱情思慕、伤春、边塞征旅、登临凭吊、失路之慨、家国之伤等,没有涉及。了解已考、未考内容,目的在于弄清楚复习时必须关涉哪些诗歌类型。不同题材的诗作其特点与表达技巧各具特色,了解越全面越深入,应考就越能得心应手。复习不能盲目地以量取胜,毕竟古典诗词千千万万,只有依据类型选取典型作全方位的解读,才能以少驭繁、事半功倍。

4. 从考点分布来看,涉及六个方面:①形象(意象、诗人形象);②语言(词、句的内涵、特色、表达效果的鉴赏与探究);③表达技巧,主要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比喻、用典、烘托等,在这一层面,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考查识得什么手法,更考查如何运用手法达成什么效果;④概括情感;⑤评析思想;⑥分析风格。有个别试卷有选择判断、名句填充和故事简述。总体说,考查的重头戏依然在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三大块,这也就启示复习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对各种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格)要作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训练,切不可停留于粗浅了解,不然像浙江卷中“赏析对比艺术特色”、四川卷中“赏析对比妙处”这类题就难于应付了。另外,理解典故是个难点,对课内诗词要烂熟于心,江西卷就关顾课内所学。而在思想情感层面,更多指向比较鉴赏与问题探究,这也是不能不在意的。

三、应对方略

1. 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

何为完备?根据考纲规定的考点,既要讲究面上的系统,又要讲究点上的深入。从系统上说,首先要复习好课内所学,然后要熟悉:常用意象内涵及其象征意义,各类表达技巧的辨识及其作用,常见典型创作风格的基本特点(豪放、婉约、飘逸、沉郁、平易晓畅、奇崛古奥等),常见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浓墨重彩、简洁洗练、质朴无华等)。从深入上说,其实就是对每一相关概念要理解得准确并且尽可能彻底。比如谈风格,就应该知道不管解析那种风格,无外乎五个方面的内容――流派(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意境、文思、语言、情怀,并以此对应具体事例真正领会各种风格的内涵。像李白的飘逸,可以《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为蓝本,概括为:变幻莫测、浪漫绮丽的想象;异彩纷呈、神奇瑰丽的意境;摇曳多姿、一泻千里的文思;活泼隽永、明丽自如的语言;海雨天风、热烈奔放的情怀。如果对风格了解到这样的程度,面对今年湖北卷和天津卷的两道风格题,解答起来自然就没有多少障碍了。

2. 建立答题范式。

什么叫答题范式?简言之就是正确审题、有效答题。试以今年广东高考题为例说明。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xì):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xíng):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像第(1)问中,“上片”规定答题区间,“怎样借景抒情”规定三个要点――用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手法是什么。把这都弄清楚了叫正确审题。有效答题就是,针对题干所问需要什么答什么,每个意义点都一一满足,不说不着边际罗嗦无用的话,同时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明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平常训练中,如果我们看参考资料里的答案显得高声莫测时,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之转换成简明的自己熟悉的用语。当然要规范答题,还需要把握各类题型的解答规则。这一点,老师会帮助总结的。

有时审题也会有一定难度,像第(2)问,需要结合前文读懂意思,“不是苏堤也皱眉”指作者折的柳不是故乡苏堤的但自己依然也皱眉头,如果意思弄错了,就会答非所问。

[参考答案](1)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注:用典手法是个难点,“楼上谁将玉笛吹”是用典,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落落梨花雨一枝”,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孤寂形象的名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2)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3. 学会利用多维暗示。

鉴赏古诗词,无论怎么说,其实读得懂才是硬道理。怎么读懂呢?除了多见多知积累经验,就是要善于利用多维暗示形成临门一脚的实战技能。暗示点一般包括:

①诗词题目。题目有时就是揭示诗词内容的窗口,这是第一要注意的。比如,今年安徽卷中韦应物的“秋斋独宿”就直接透露氛围的凄冷与个人的孤独。

②作者。有不少名家,他的生平经历与诗作特点课内就有诸多了解,解题时自然也是可用的暗示点。比如,今年江西卷中豪放的辛弃疾;大纲卷中以关心民生疾苦著称的杜甫;新课标卷中一生都希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他们本身就是理解诗作的标尺。

③写作背景。这背景有时是命题人直接给出的,这叫明背景,像今年江苏、江西卷等就是如此;有时可从诗文中读出,像湖北卷欧阳修的“临江仙”中有“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的句子,表明作者写作此词时自身的处境,这叫暗背景。

④诗词中揭示主旨的关键词句。词,多注意孤独、客居、天涯沦落等词;句,像广东卷中的“故乡惟有梦相随”等。

⑤命题人给的注释以及在题干中的提示。这一点应该人所共知。

⑥诗词结构。这一点常常被忽略。

词依词牌,以分上下两片者为多,常见上片写景言事,下片侧重抒情。所以读词,要重点琢磨下片。比如广东卷《鹧鸪天》、湖北卷《临江仙》等就是这般。

古典诗歌中格律诗居多,其创作有范式,分起承转合四联。首联叫破题,奠定感情基调;承联补足意蕴,和首联构成相对完整的意义整体,很多时候把律诗的一、二联抽出来就是一首绝句;转联是古人创作最为着力的地方,认为决定诗作的成败,要求和前两联尽可能情趣迥异,以别开生面、顿起波澜,同时又必须和前边的内容抱而不脱;合句则顾名思义,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这一范式,只要回顾杜甫的《登高》和《登岳阳楼》等,就该有所领会。当然,并不是所有创作都要像杜甫那样合辙合度,但最后两联才是诗意的真正所在。因此,读诗关键在推敲后两联,至于前两联主要看它和后边是如何关联的。大纲卷的《客从》、江苏卷的《醉眠》等都如此。

⑦意象。凡诗,不能不依赖意象,就意象的暗示来解诗是日常读诗最为关键的一步。读意象从形、声、色、质、象征意义五个方面读,如果形状高大美好、声音优美动听、颜色多彩绚丽、质地清爽宜人,寄予的情怀一般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消极忧伤的。把这份感觉和象征意义对应起来,多半就能把握真正的寄意。看安徽卷:

秋斋独宿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这里的意象,“霜”颜色是惨白的,质地是阴冷的;“鸟”发声是惊的,属于“明月惊鹊未安枝”类;霜中的“窗”自然属于寒窗,结合诗题中的“独”我们可以判断诗人情感中有孤独忧伤。但另两个意象“月”是高远皎洁的,“竹”则经霜而不凋,象征高洁不屈,同时“霜”又有和月光相辉映的阔大亮丽的一面。因此综合起来,就可得出结论:诗人内心既孤独忧伤又能恬然自持。

第2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一)古诗文常识填空。

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诗经》这样的诗歌总集。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文学样式的辉煌,我们经常这样说:汉赋、唐诗、_______、元曲、明清_______。

2.古代的文人学士,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还常常有自己的“别号”,以示风雅或者明志。你知道下面两位古人的别号吗?

①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

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

3.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有人称词为_______。

4.我们经常说的“唐宋家”,他们分别是唐代的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5.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每联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_______,第三联叫_______,第四联叫尾联。

(二)连线题。古人曾说“诗言志”,其实,诗词除了言志外,还有许多的写作对象,大凡花鸟草虫、鱼虾鳖蟹无不可以入诗,当然更少不了风花雪月。下边几句诗词都是写风花雪月的,请你把它们对应连线。

风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松、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又被称之为“四君子”,古人经常用它们来比喻人中的君子或标榜自己、赞颂他人人格的高尚,因此在各种诗词中常常被作为吟咏的对象,请你各写出一句以之为题的诗(词)句。

梅: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上下旬。

1. 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

3.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

4. ______________,各领数百年。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

6.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二)理解型默写。

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直抒作者的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全篇主旨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涉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目的却是干预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叫做“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常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形容某些人思想工作做得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

(三)原文默写。

1.请默写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三、古诗词分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你还知道他的“______________”一词。

2.“破阵子”是词的_______,这首词分为上下两_______(填词的术语)。

3.文中能点明是在夜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能表明作战季节的一词是_______字。

4.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人物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在你班有个叫诸葛小亮的同学特别聪明,可是他不爱学习,不珍惜自己的时间;作为好朋友和班干部的你不忍心看着他这样荒废学业,老师也要求你做他的思想工作。那么你能用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来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吗?请把你要运用的句子写下来,至少要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同学要转学到很远的地方去,临别时,他请你留言作为纪念。你能不能用古诗词中的句子作为你的留言,以表达对他的祝福、惜别以及激励他努力进取?请把你要写给他的句子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文扩展默写

1.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学课本中选了他的很多诗词,除了在教材中学过的之外,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词,请写出一首。

2.词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不管是词的艺术水平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你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宋词,现在请你完整地写出一首宋词来。

附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常识

(一)1.宋词 小说 2.东坡居士 青莲居士 3.诗余(诗之余) 长短句 4.韩愈、柳宗元5.颔联颈联

(二)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而已,可以有多种)

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

1.羌笛何须怨杨柳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道是无晴却有晴 4.江山代有才人出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7.斜风细雨不须归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理解型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醉翁之意不在酒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原文默写(略)

三、古诗词分析

1.宋朝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或永遇乐(千古江山) 2.词牌片(阕) 3.“挑灯” “秋”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只要是有关珍惜时间,激发人上进的诗词均可)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3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白居易诗歌 《枕草子》 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诗而作。”他对日本文学影响尤其重大。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平安时期传入东瀛,为皇室贵族为代表的知识阶层所珍爱,学习、借鉴和模仿白诗成为时尚的风习。

一、《枕草子》中的白诗

日本重要的女作家清少纳言的随笔集《枕草子》中,据统计,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共计二十九处,被引用的白诗达到十九处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雪のいと高い降りたるを,也被人称为“香炉峰雪”段。与之对应的是《白氏文集》卷十六有《香炉峰下新卜山居》一诗:“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歌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在这则随笔里,清少纳言以“将御帘高高卷起”即“拨帘看”的行为,十分得体默契地应对中宫“香炉峰的雪怎么样啊”的发问,因而赢得中宫的会心一笑,可谓风趣十足。

清少纳言的引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引用或点化白居易的诗句:卷三的第三十五段“树木的花”中有这样一段:梨花是很扫兴的东西,近在眼前,平常也没有把它附在信里寄去的,所以人家看见有些没有一点妩媚的颜面,便拿这花相比,的确是从花叶的颜色说,是没有趣味的。但是在唐土却将它当做不得的好,做好些诗文来讲它,那么这也必有道理。勉强看,在那花瓣的尖端,有一点有趣的颜色,若有若无地存在。说杨贵妃对着玄宗皇帝的使者哭时的脸庞是“梨花一枝春带雨”,似乎不是随便说的。那么这是很好的花,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吧。这里是直接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诗,原句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是借用白诗的语境,用口语形式表达出来。第八十一段《弹琵琶》:“在中宫休憩处的帘子前面……也可看出中宫的姿态:直抱着琵琶,穿着红的上褂,说不出的好看。里面又衬着许多件经过砧打的或是板贴的衣服。黑色很有光泽的琵琶,遮在袖子底下的情形,非常美妙;而从琵琶的边里,现出一点儿雪白的前额,真是无可比拟的艳美。我对坐在近旁的一个女官说道:‘从前人说那个半遮面的女人,实在恐怕还没有这样的美吧?况且那人又只是个平民罢咧。’”由于谙熟白居易的《琵琶行》,清少纳言在描写中宫直抱琵琶的仪态之美时,与白诗中的琵琶女作了比较。白诗的原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三是借用白诗的诗题或词句作随笔文章的题目,同时化用白诗的语境。第九十五段《南秦雪》:“将近二月的晦日,风刮得很厉害,天空也很暗,雪片微微飘落下来,主殿司的员司来到黑门大间说道:‘有点事情奉白。’我走了出来,来人道:‘是公任宰相的书简。’拿出信来看时,只见纸上写着:‘这才觉得略有\春天的意思。’这所说的和今天的情形倒恰相适应,但是上面的半首怎样加上去呢,觉得有些麻烦了……主殿司的员司只是催促,说道:‘快点,快点。’实在是既然拙劣,又是迟延了,就更没有什么可取了,随它去吧,于是写道:‘天寒飞瑞雪\错当樱花看。’颤颤地写好了,交给来人带去,心想给看见了不知道怎样想呢,心里很是忧闷。”这里所依据的还是白居易的一首诗,题名《南秦雪》,中间有句云:“往岁曾为西邑吏,惯从骆口到南秦。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在清少纳言的笔下,公任宰相的后半句诗就包含“二月山寒少有春”的意思,作者接续上句的意思,就应该是“三时云冷多飞雪”,应对得恰好好处。这种被日本人称之为“和歌”的文学样式,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联句”,亦有独有的风雅之处。在这篇随笔中,不但“和歌”的诗歌意蕴来自白诗,连题目也直接借用白居易的诗题。

最有趣的是,就连《枕草子》的书名都与白居易的一首诗歌相对应。《白氏文集》中《秘省后厅》一诗云: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在这部书第三百零五段,清少纳言本人所作的《题跋》中,对此也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有一年,内大臣向中宫进献了本子,中宫说道:‘这些拿来做什么用呢?主上曾经说过,要抄写《史记》……’我就说道:‘若是给我,去当了枕头也罢。’中宫听了便道:‘那么,你就拿了去吧。’便赏给我了。我就写了那许多废话、故事什么的,把那许多纸张都写完了,想起来这些不得要领的话也实在太多了。”

二、白居易的诗词对清少纳言《枕草子》的影响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论及诗的境界时,认为诗有三境界,即物境、情境与意境。物境指的是实物表现的具体形式,而情境则是通过物境表现出来的感情,意境则更高深,指诗歌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同样的,不仅是诗歌,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概括在这三个类型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点看;白居易的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

首先,从物境上看,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极致。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夜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清少纳言由于受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的影响就好平易浅畅,又在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的作用下趋于精练,加之其为人聪慧又坦率直接,所以就形成一种简洁、清爽的语言风格,如开篇的四时之趣“春是曙,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完全的白描加一句“春是曙”,简劲到极致,又如一些判而不评的段落如“猫,以上半身全黑……”,那种“什么以什么为好”之类的句式数量不少,甚至还有纯列举性的段落如“时节以二月、三月、四……为佳”等。

其次,从情境上看,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却别有一番意趣。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尝黄醅新酎忆微之》)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坛经》说佛心”(《味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从中可以看出,晚年的白居易自觉致力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有意识地创造诗意的生活环境,建立一种以人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休闲生活范式和追求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清雅脱俗的精神享受。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的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随想。在随想的章段中,内容不仅涉及山川草木,人物活动,还有京都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如: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是很有意思的。清少纳言用轻妙而富于变化的文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的感觉世界。作品中充溢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变化的微妙之美,以及属于平安时代的斑驳的风俗世相、复杂的人情世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的瞬间之美。《枕草子》记叙了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作者出身于中层贵族,这部作品也反映社会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时代的忧虑。

最后,从意境上看,清少纳言的美学思想来自于对汉文学的选择性吸收和对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的发挥。清少纳言家学渊源,其汉学功底不可小觑。然论对其美学思想产生影响最大者,还是白居易诗歌作品中的那部分“情致之作”,如“香炉峰雪拨帘看,杨柳新枝翻几回”、“梨花一枝春带雨”“三时云冷多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等。清少纳言从白居易那里和和歌中学到“应该在文学创作中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逻辑修饰之学使人善辩。出生于世代文官家庭的她能读汉书,对汉学的造诣颇深。汉诗对她的成长与性格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她个性中率然的一面又使她有别于“为赋新诗强说愁”之辈,超然于平安文学的“物之哀”迷雾之外。不同于当时王朝贵族们沉湎与欣赏飞花落叶的感伤情调里,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动植物时,采取积极的态度赞赏纤细的,动态而和谐的美,企求清新明亮的世界。所表现的一种“をかし(明快)”之美,与当时王朝审美意思的主流,“もののあわれ(物之哀)”的审美思想并驾齐驱,代表日本平安王朝另一种审美趋向,开创新的美学范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诗歌对于清少纳言《枕草子》的巨大影响,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白诗在日本平安时期受推崇的程度。可以说,白居易的诗,已经影响到平安时期上层知识阶层的审美的倾向与行为的方式。管中窥豹,白居易的诗歌给平安文学以深远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43(2):58-62.

[2]高晓华,横山邦治.日本古代文学史[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6.

[3]王雅楠.浅议白居易对日本平安文学的影响[D].2010,6.

第4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一、阅读诗歌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

1、语言障碍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再有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

2、语法障碍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展开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这里省略了个因果连词,并且把语序做了调整,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竹”“莲”两个高洁雅致的意象,倒装句也让人耳目一新。

3、诗歌用典所带来的阅读障碍

古诗很讲究用典,援引史实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使诗中的形象负载丰厚凝重的文化内蕴,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往往关注对这一考点涉及的各类题型及其答题模式,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却忽略了鉴赏诗歌最基本的前提:读懂诗歌。否则,一切鉴赏都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真正读懂诗词,即使我们注意了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结果也往往是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因此,拿到一首古诗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读懂的问题。

二、怎样才算读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研读题目

大多数的古诗词的标题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特别是感怀诗和怀古诗,标题的指向非常明确,抓住了这些信息,就能大体知道诗歌的主要内容。

例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例2:《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从题目看以知道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2、借助注释

古诗词中的注释往往包含了这些方面的信息:

第一是作者写作的时间、地点和背景;

第二是诗词中比较难于理解的字词;

第三是作者写作此诗(词)时的心境。

杜牧的《初冬夜饮》①

淮阳②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释】①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②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

诗人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只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字里行间流露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3、抓住关键词(句)

(1)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例: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由关键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知道作者当时旷达乐观、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

(2)关注诗歌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例: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以乐景写哀情,写思归之情。

4、关注意象

古诗词中,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个个物象上。这些物象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的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下面举例介绍一些常见意象:

(1)杜鹃:常用于表达难以抚平的思归的愁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湘竹: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思。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3)哀猿:常用来表达心中的哀愁。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4)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表示美好的时光。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常用于表现伤春、惜春之情。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5)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阮籍《咏怀》:“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悲秋)

以上介绍的均为常见意象的约定性的涵义。这些常见意象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5、知人论世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5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观剧诗 清代整体风貌 《观剧绝句》

纵观历史,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往往会对汉文化有很好的继承和学习,甚至是发扬光大。早在元代,蒙古族建立元朝,便很好地保留了宋代的说唱艺术和表演艺术,对表演艺人给予了很高的待遇;金代更是如此,南宋政权也曾多次向金政府进献杂耍、说唱艺人。可见,说唱艺术的审美期待是不分民族、不分朝代、不分地域的。因此,满族人入关之后,戏曲作为宫廷与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 清代观剧诗创作繁盛的原因

清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治,正如沈德潜所说的“国朝圣圣相承,皆文思天子”[1],统治者出于安定民心、稳定知识分子情绪的角度,给清初诗坛注入了新的生机,文人墨客纷纷从遗民情绪中走出来,重新审视社会生活。同时,“诗歌从历史沿革来看是一场前后连贯的运动,一系列前承后续浑然交融的表现形式。”[2]乾嘉时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多彩,观剧诗作为新涌现出的文学题材样式,其发展壮大并被文人墨客欣赏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统治者和文人的关注。清代统治者在提倡重视文治的同时,对汉民族文化也有很大程度的学习和继承,观剧之风在宫廷之内颇为盛行。乾隆帝十分喜爱观戏,“在位六十年间,凡六度南巡江浙,沿途臣民皆以大戏承应,遂造成了戏曲空前勃兴的盛况”[3];每逢节庆或宫中有喜事,宫廷中都会组织戏曲、杂耍等表演,四大徽班进京更是使宫廷观戏之风达到鼎盛。统治者的喜好往往会影响官员和一些文人的注意力,此时的戏曲作品不再是单一的民间创作和少数的文人创作,乾嘉时期已有大量的文人投入到戏曲作品的写作中,“以文采论,亦以语意流畅,见解通达,富有文学性而成为同类作品的翘楚”[4];还有一些人身集文人与官员的双重身份,其作品的内涵更加多元化,如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蒋士铨的《香祖楼》等。这些文人创作的戏曲作品的相继问世,促使戏曲逐渐雅化和文人化。

其次,戏曲表演艺术自身的发展。戏曲自产生之日起,流传千年,经历了起伏兴衰,清代可谓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完结时期,因此,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的积淀,博采众长的清代戏曲达到了繁盛。清代戏曲观念传承了一贯的重曲轻戏的戏曲观,尽管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了宾白、剧本等叙事因素的重要性,但在清代戏曲欣赏者和评论家看来,曲的因素往往仍然更重一些。在清代宫廷戏曲表演中,唱腔和舞台表演十分突出,曾由官方主编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乾隆时期舞台设置和建造也有了新的发展,多层戏台的出现,便于多场景同时空表现,戏剧的表现力大大增强,皇家贵族、富贾名绅看戏成为一大娱乐,“乾隆时,淮商夏某家之演《桃花扇》,与明季南都《燕子笺》之盛,可相颉颃。淮商家豢名流,专门制曲,如蒋苕生辈,均尝涉足于此。”[5] 因此许多与戏曲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纷纷涌现,文人的关注点不仅仅限于戏曲创作,同时也有评论戏曲表演状况、剧本内容、演员情况等题材的观剧诗流传。

再次,观剧诗兼具文学文本与文学评论的双重意义。咏剧文学是以戏剧活动为表现对象的文学样式,可以体现为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它伴随戏剧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乾嘉时期为清代杂剧的全盛时期,“流派纷呈,俊采星驰,与繁荣的经济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盛世的画卷”[6],戏曲作品不断增加,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正是由于这一时期戏曲的全面发展,咏剧文学的创作也由最初的无意识转为有意识的戏剧批评,使得咏剧诗兼具双重意义,成为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风貌。

二、 乾嘉时期观剧诗的创作情况

进入“十全”盛世之后,戏曲艺术百花争艳,更吸引了诸多文人的关注,加之“以学为诗、以诗饰世”[7]之风的提倡,这一时期的观剧诗创作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其创作动机和思想内涵而言,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对戏剧表演情况的记述。这部分观剧诗并非着眼于剧本的内容或者人物的性格,而是记录了何时何地、因何而作此诗、观剧时的情景、对邀请者的感谢等,《南巡秘纪》中记载“班中脚色有不足或非标新领异,出人头地者,拟广购吴越间聪颖子弟施以训练,俾臻纯熟,又聘名流编撰新曲,外间所未尝梦见者,以此准备,其品第当不在都中梨园下”[8]。同时,这些表演的场景与状况也屡现文人笔下,钱谦益的《仲夏观剧,欢燕浃月,戏题长句呈同席许宫允诸公》[9]中有云:

浃月邀欢趁会期,老夫也追随。可怜舞艳歌娇日,正是莺啼燕语时。中酒再年少病,讨花重发早春痴。闲身好事浑无赖,看取霜毛一番迟。

这首诗是钱谦益自谦年迈,应邀仲夏夜观戏的情景,浃月赏戏,心情愉悦而作,“舞艳歌娇”、“莺啼燕语”正是对演出盛况的概括,同时言语间也不乏流露出诗人对青春的向往和对自身迟暮之年的慨叹。

二是对演员高超技艺的赞美。如何将戏曲文本变为生动感人的演出,全依赖演员们的表演技艺,唱、念、做、打,甚至一个眼波流转,都可以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为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男脚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脚色。”[10]因此,演员的演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出戏剧的流行程度,很多文人也作诗对伶人技艺大加赞赏。如朱彝尊的《观剧四首》[11]写道:

四照亭开桂树丛,夜凉风细蜡灯红。人间亦有霓裳曲,绝倒吴趋老乐工。

三径秋花露新,重携酒伴过城阑。只应夜夜西江月,留照筵前旧舞人。

烛下清歌杨叛儿,手中团扇谢芳姿。胜他幅幅缠头锦,赚得张郎拜月词。

历历羊灯树杪楼,恣修箫谱散觥筹。龙钟莫怪尊前客,弟子梨园也白头。

这四首诗从描写舞台布置入手,其间多伶人技艺的赞赏涉及了乐工、舞蹈、演员等角色分工,既对其表演技艺赞叹不绝,为之所动,同时又对梨园弟子的艰辛表示同情,可谓是咏出了梨园心声。

三是对观剧所思所感的表达。这类观剧诗最能表达诗人自身的情感诉求,其间不乏“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作,有的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的是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有的是针对剧情出发,表述自己的看法,金德瑛《观剧绝句》中的诗均属这一类型。这类的观剧诗数量较多,文人墨客纷纷借剧抒怀,如赵怀玉《安澜园观剧》[12]中:

枯肠自笑久抛杯,酣酒王郎歌莫哀。留得新翻春乐府,木犀香里待重来。

这首诗是对应王学的《再生缘》而作,诗中有着“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鼓励友人不要灰心的同时,也是在激励自己,以壮志抱负为重,不要害怕失败,此诗即以戏剧为情感的触发点,表达自身的豪迈情怀。

可见这一时期观剧诗创作呈现出多题材、多视角切入,关照戏剧表演本身的同时融入诗歌自身咏怀的特征,为文人所喜爱。金德瑛本人虽无戏曲作品传世,却是观剧的行家,其《观剧绝句》更是观剧诗中的佳作。

三、 《观剧绝句》与乾嘉观剧诗

金德瑛(1701―1762),雍正十三年(1735)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会试夺魁,为官数十年间,先后担任过江西、山东等地学政,清正廉洁、体恤民瘼;曾充任“大清一统志”、“钦定授时统考”、“八旗通志”各馆纂修[13],博通古今。

金德瑛作为高宗身边重要的文学侍从,与高宗一样爱戏观戏,曾作三十首观剧诗,收为一集,名为《观剧绝句》(其中写人的11首,写事的19首)。这些诗不但描绘出演出的情况,还有对剧本内容的评论等等,体现了桧门老人的戏曲观念。在金德瑛看来,咏剧诗同样可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借诗讽喻,虚虚实实,可谓是咏史诗的变体了,“稗官院本,虚实杂陈,美恶观感,易于通俗,君子犹有取焉。其间亵昵荒唐,所当刊落。今每篇举一人一事,比兴讽喻,咏史之变体也”[14]。清初提倡理学思想,崇尚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金德瑛也受其影响,虽然在山水、交游、题画等题材的诗歌创作中罕见借古喻今之笔,但在观剧诗的创作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金德瑛戏剧观的形成除了理学教化思想的熏陶外,与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虽然他自身没有进行戏曲创作,但他对戏剧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加之当时观剧诗的创作形成了诗歌创作题材上的新风尚,戏曲和观剧诗不再是单一的娱乐方式或民间表演样式,而是由俗至雅地逐渐走进了宫廷生活,其间蕴含了文人深刻的审美内涵,如《岳忠武》:

十二金牌三字狱,七陵弗恤况臣躬。天护碑词随地割,龙蛇生动《满江红》。

本诗基于《精忠记》而作,《精忠记》描写了爱国英雄岳飞的戎马一生,曾经的“十二金牌”的风华却不敌“莫须有”的三个字,便葬送了一位金戈英雄,空留一首《满江红》。这首诗便是借咏剧来咏史,再现了宋王朝政治腐败,奸臣当道,英雄报国无门,枉作孤魂。同时也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要保持政治清明,重视人才,方能政权巩固。

金德瑛的观剧诗写事明晰通透,写人更是丰富多彩。他的门生杨潮观在《吟风阁杂剧・凝碧池忠魂再表》中也曾赞同这一戏曲观念道:“凝碧池,思忠义之士也。妻子则孝哀矣,爵禄具则忠哀矣,上失而求诸士,士失而诸伶工焉。昔晏子有言:‘若雷海青者,其可同类而共薄之耶?’”[15]《观剧绝句》中写到的另一位塞外英雄即是千古传唱的王昭君《明妃》:

蛾眉一误赐单于,为妾伸威画士诛。贤传含冤今报未,琵琶还带怨声无?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徊,竦动左右”[16]。《明妃》中也写出了王昭君被赐出塞和亲的缘故,因其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长期未能得到汉元帝的召见,诗中前两句即点出了这一典故。若在终身处于深宫之中,王昭君的命运可能就与一般的宫中女子无二了,正是被赐和亲的机缘,使得汉朝与匈奴和好,增强了汉族与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边塞的烽火熄灭了五十年,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后世歌颂王昭君的戏曲作品十分广泛。

可见,金德瑛的《观剧绝句》中融合了历史感、文化感和理学观念于一体,分别从写事和写人两个角度切入,与乾嘉时期的文化生态紧密相连,同时又切近戏曲演出本身,综合了表演与叙事艺术,向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观剧感受,因此后世许多文人争相唱和金德瑛的《观剧绝句》,向这位观剧诗的前辈致敬。

注释:

[1]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湖南:岳麓书社.1998年.第1页.

[2]【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3]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页.

[4]许指严.南巡秘纪[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2页.

[5]徐珂.清稗类钞・第一一册.戏剧类.“昆曲戏”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013页.

[6]李治亭.清康乾盛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63页.

[7]严迪昌.清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590页.

[8]许指严.南巡秘纪・水剧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9]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四部刊景明崇本.

[10]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路下.清乾隆刻本.

[11]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十.四部刊景明崇本.

[12]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清道光刻本.

[13]金氏如心堂家谱・瓯山第一.西支祠兴孝堂藏本.第4页.

[14]金德瑛.观剧绝句.清光绪刻本.

[15]杨潮观.吟风阁杂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页.

[16]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九.湖南:岳麓书社.1998年.

参考文献:

[1]金德瑛.桧门诗存.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叶德辉.观剧绝句.叶氏观古堂光绪刻本.

[3]金兆蕃.金氏如心堂家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刻本.

[4]杨潮观.吟风阁杂剧.清乾隆刻本.

[5]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清道光刻本.

[6]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四部刊景明崇本.

[7]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刻本.

[8]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刊景明崇本.

[9]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0]许指严.南巡秘纪[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1]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李治亭.清康乾盛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湖南:岳麓书社.1998.

[14]【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15]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M]・清代编.安徽:黄山书社.2008.

[16]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第6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思乡;勃朗宁;布鲁克;《异国思乡》;《士兵》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勃朗宁是19世纪一位重要的英语诗人,也是维多利亚时期两位代表性诗人之一(另一位是丁尼生)。他出生在英国伦敦的坎伯韦尔,家境殷实。父亲热爱文学艺术,会多种外语。母亲是虔诚的福音派新教徒,信仰中包含人道主义成分,热爱自然和音乐,家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勃朗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勃朗宁自幼便阅读大量书籍并对写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读书和写诗上。与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的相识给他的生活及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二人谱写了英国文学史上一段恋爱佳话。1846年9月,勃朗宁和伊丽莎白秘密结婚,婚后二人私奔到意大利,定居在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虽然他和妻子在那里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但是对祖国的眷恋和思念却时常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1845年,勃朗宁写下了著名的抒情短诗《异国思乡》。

布鲁克・鲁伯特(1887-1915)是英国空想派诗人,也是“乔治派诗歌”(这一名称源于一些诗人的诗被编辑的时候恰逢乔治五世刚刚登基)[2]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拉格比市,父亲是拉格比学校的校长,在那里布鲁克学习了意大利语和希腊语,并开始了写作生涯。他因论文《约翰・韦伯斯特和伊丽莎白戏剧》(John Webster and the Elizabethan Drama)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录取。1913年他成为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布鲁克在诗歌、散文、游记和文学评论的写作上都很活跃。战争初年他的诗句被人广为传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立即入伍,先到比利时作战,后又到了土耳其,1915年在那里因血液中毒身亡。[2]布鲁克的《士兵》创作于大战爆发前,描绘了一幅士兵背井离乡,为国捐躯的场景,深刻的反应出作者对祖国的挂念及深爱之情。

二、《异国思乡》和《士兵》的相似点

首先,不同的内容却引出同一主题即爱国和思乡。勃朗宁的《异国思乡》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优美的英格兰春日风景图。开篇第一句“啊,但愿此刻身在英格兰”[1]直抒胸臆,将读者带入他对英格兰的美好回忆中:四月的英格兰,“小小的嫩叶已显出一片葱茏”,“苍头鹰正在果园里唱歌”。[1]紧接着作者又对五月家乡的画面作了更加细致的描绘:“燕子都在衔泥”、“白喉鸟筑巢”、“梨树的花瓣洒满苜蓿田”、[1]聪明的鸫鸟更是将美妙的歌曲唱两遍以显示第一次动听的声音并非偶然。每一诗句都能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足以见得故土的一草一木已深深地刻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两句诗人将意大利的甜瓜和故土的毛莨花作对比,并直指甜瓜的俗是无法和故土的毛莨花相提并论,直接抒发了勃朗宁对祖国真挚的爱恋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布鲁克的《士兵》同样开篇第一句“若我战死沙场,请这样记住我”以恳请式的口吻立刻带领读者走入一位漂泊在外游子的世界。士兵背井离乡,为国而战,要随时迎接死亡的命运。可他却告诉读者“在异国他乡的某个角落,那儿永属英格兰”,无论他身在何方,只要心系国家,哪里对他来说都是英格兰。接着士兵又将自己比喻为一粒尘土,“一粒在英格兰出生,长大,获得心智的尘土”,“一粒曾经欣赏过英格兰的鲜花、徜徉在英格兰小路的尘土”,“一具呼吸过英格兰的空气”,“接受了家乡河流的洗涤,沐浴过家乡太阳的,属于英格兰的身体”。英格兰就像士兵的母亲一般哺育照顾着他,所以士兵最终选择将自己的躯体献给国家来回报故土的恩情。随之他又继续告诉读者他是如何获得永生:他的心会因死亡而远离一切邪恶,士兵的魂也会将英格兰曾给予他的一切归还给未知的永恒国度。最后士兵更是将英格兰比作天堂,那里有着故国的风光和声音,朋友们的笑声也充满了整个天堂,只有在那里士兵的心才会得到彻底的安息。诗人借士兵之语抒发自己内心之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其次,两首诗在并未直接出现“思念”或“爱”这类直白文字的情况下,都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成功表达出了同一情感。尽管布《士兵》是战前诗歌,但这首诗基本上承袭了传统英国抒情诗歌的表达方式。[3]最后,读者可以发现在阅读两首诗歌时,几乎无法感受到其中一丝的悲伤之情。《异国思乡》虽说在后半部分中表露出了作者的伤感之情,但最后两行诗又将情绪带回,一扫之前的低落情绪。同样,在《士兵》中,虽然战士是以献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是通读全诗,却未发现丝毫的悲凉氛围。所以在积极乐观的情感铺垫方面,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异国思乡》和《士兵》的迥异之处

首先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迥然不同。《异国思乡》重在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式是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此外诗人还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充分地调动起来。比如人们开篇首先看到的是榆树和灌木,接着就听到燕雀唱歌,在五月又看到了梨树花瓣的飘落,听到鸫鸟美妙的歌声,整首诗呈现出了一幅充满动感而又生气盎然的画面。而《士兵》,既不像《异国思乡》拥有如此多艳丽的色彩,也不同于勃朗宁的借景抒情,布鲁克则是通过一位士兵的军旅命运来表达主题。诗中虽然有对故土风景的描写,但并未像勃朗宁那样做生动详细的景物刻画。《士兵》中所涉及到的风景仅仅是一些普通的景与物,例如诗的第一节中提到的鲜花、道路、河流和阳光,尽管普通,但这些都是英格兰给予的,没有它们士兵不会茁壮成长,也就是在这些普通的景物中士兵才深切感受到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诗中还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战士躯体在河水中的洗涤,太阳下的沐浴象征着身心的洗礼和净化,战士为国捐躯的壮举象征着最终的救赎,灵魂在此刻得到永生,从肉体上升到灵魂,主题也随之再次升华。

在文体风格上两首诗也各有特点。勃朗宁的《异国思乡》是一首自由体诗歌,全诗分为两部分,每部分都有自己的韵脚。第一部分为ababccdd,第二部分内容稍长,韵脚为aabcbcddeeff。整首诗音调比较自由,语调随情感起伏,从而更加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故国的牵挂和珍爱之情。而布鲁克的《士兵》则是一首典型的彼得拉克十四行诗,韵脚为ababcdcd efgefg。全诗也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重在描写。第二部分重在抒情。整首诗形式工整,音韵柔美,充分表现出士兵对英格兰的思念和爱恋之情。

罗伯特・勃朗宁与布鲁克・鲁伯特相差75岁,生于不同的年代,因此《异国思乡》和《士兵》是在不一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但两位诗人却拥有同一片故土――英格兰。乡情犹如一颗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两位诗人将浓郁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真可谓“月是故乡明”。(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英)Browning,R著,勃朗宁诗选:英汉对照,飞白,汪晴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

第7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复习方略:

1.确定范围。《考试说明》所列古代诗词(20首)及文言文(10篇)

2.明确识记原则。重点放在那些有较深的文化积淀、较强的积极意义的名句名篇上。

3.复习时一定要动口、动脑、动手,易错的字一定要动手写。

4.结合原文进行理解记忆。

练习:

1.《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大海的句子有:________,山岛耸峙;树木丛生,________。你知道抒发壮志的诗句有:________。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曹操的《龟虽寿》千古传颂,表现其远怀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三峡》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意思相似的唐诗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问题写出诗句。

(1)莲,深受人们喜爱。许多诗人都有咏莲的诗篇。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以月亮或月光入诗文。请写出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一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经常引发人们的思索。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雨的句子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时而萧瑟,时而明快。请写出古诗词中对秋景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诗人经常在诗词中表现出感国伤时的意味,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马说》中作者对在位者埋没人才强烈愤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马说》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人的一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形容这种情形,我们常引用苏轼《水调歌头》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中秋佳节,几个朋友相聚小酌。此时,月上中天,清冷的光辉撒向大地。家在外地的小李不禁触景生情,说道:“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古人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只能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了。”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唐代诗人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山坡羊》表达对劳动人民疾苦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再写出一句相同含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

18.《饮酒》中描写傍晚山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作者志趣与爱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包含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同思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体现边塞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红白映衬、色彩鲜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一句相同内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

21.《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抱负,蕴含站得高、看得远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着再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

22.《送东阳马生序》中开篇即指出了作者对于学习的偏爱: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有关学习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

23.《醉翁亭记》中作者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在文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此意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醉翁亭记》中表现四季景物的名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表现酒醉与山水间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描写山水景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

2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景物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

26.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7.①《破阵子》是_____为_____写的一首表现作者_____词风的词。

②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作者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

28.《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出师表》中,表现形势危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曹刿在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采用后发制人取胜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克之。

32.古人读书很注意学思结合,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教导弟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33.这次分手,我们再见面的机会也许微乎其微,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又何必在乎山水之隔呢?

3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我们经常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论语〉十则》中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陋室铭》中与古诗“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诗不同,诗里蕴涵的人性也不同:五柳先生的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一线,黄菊一枝,把一个特立独行,啸傲林泉的隐士高人活化出来。

39.《出师表》中揭示前汉后汉衰落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论语十则》中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水何澹澹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4.我欲乘风归去。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1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2.余幼时即嗜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2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2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7.①辛弃疾 陈同甫 豪放派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③马作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9.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8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电影片名;翻译;归化;异化;应用

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影响不在文学翻译之下。片名翻译与一般文学翻译有共同之处,如要求译者对中英文有深厚的功底,在翻译时需对原文、甚至内容深刻理解,对译文字斟句酌,掌握“信、达、雅”之原则等。此外,片名的翻译也有自己的特点,译出的片名应通俗易懂,富有美感,体现文化内涵。本文拟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应用。

一、英文电影片名的特点―西方文化思维的折射

英美电影在片名的使用上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片名的语言特色是言简意赅、建构简单。英文片多以人名命名,如:Gandhi《甘地传》、Emma《爱玛》、Annie Hall《安妮・霍尔》;以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命名,如:Titanic《泰坦尼克》、Grand Hotel《大饭店》、Noting Hill《诺丁山》;也有以影片表现的主题命名,如: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线无战事》、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英文片名大量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在1928年至 2011年奥斯卡 83部最佳影片中 66部片名为名词词组。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一种物质载体,从英文片名中我们可以一窥英语国家特有的文化思维哲学。英片短小精炼,符合西方人崇尚简明的美学理念。西方文化的导向强调准确而具体,着眼局部或要素,以部分的性质说明复杂的事物,重视个人权利。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信念,在英文电影中得到了极大地反映,电影始终有着悲天悯人的情节;个人被放在极为突出的位置,他们的名字作为个人身份特征加以强调。片名大量采用了决定故事发展主线的要素――人名。

二、中文电影片名的特点―受中国文化思维哲学的影响

在汉语语言特点和汉文化思维哲学的影响下,国产影片片名展现了自身的独特之处。影片名更喜欢用动词或动词词组,显得动感十足、大气磅礴,如 《千里走单骑 》、《四渡赤水 》、《看上去很美 》。汉语是声调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的韵律美能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 汉语讲究凝练、和谐、音韵美、言简意赅。也有很多与成语相近的四字短语,这些短语庄重稳定而又不乏灵活性,片名中也多用四字短语,如 《不见不散 》、《天下无贼 》、《霸王别姬 》等。

三、英语片名翻译中的归化策略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规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 (Venuti 2001: 240) 由此来看,归化就是立足于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文化认同感,主要通过意译、补译、创译等翻译手法,使原作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和欣赏心理,使其在尽可能小的语言文化障碍下理解影片内容。施莱尔马赫提到:“翻译者尽可能不要打扰读者的安宁,而将原著带到读者的面前。”

如英文影片《人鬼情未了》Ghost、《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这些佳作均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片名字数不多却令人心领神会。译作者采用归化策略使片名更符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将影片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介绍给观众并留下一定的想像空间,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观赏欲望。以影片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为例:讲述老少恋的故事。由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名著拍成的电影的译名。译名出自我国诗人苏轼对一位朋友老来纳妾而作的调侃诗句“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意指老夫的白发,“海棠”是指少妻的鲜艳欲滴。之后,“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为老夫少妻,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说法。片名巧妙地将中国的古诗名句与电影主题结合起来,不仅形象切题地传达了电影的内容,而且给中国观众创造了高雅的意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归化翻译策略的成功运用,使得“异域性”最小化,达到使观众心领神会,提高票房的效果。

四、英语片名翻译中的异化策略

Venuti把异化总结为: “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Venuti 2001:240) 应用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上,指中文译名保留了英语的语言文化特点,产生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能够增强观众的文化差异意识,给观众原汁原味、别样的体验。在异化策略指导下,译者可以用直译、音译、创译、补译等方法将英文电影的异域风情带给中国观众,从而使观众充满好奇主动去理解感受并接纳影片带来的外来文化。如 God Father《教父》、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Gladiator《角斗士》、 The Lord of Rings《指环王》等。

翻译中可以理解为,归化要求译文用译入语原有语言习惯描述原文涉及的文化或语言现象;而异化要求译文用原语言特有的使用习惯呈现一种异国风情,让读者自行领悟。经异化的译语在出现当初难免晦涩,但假以时日重复使用,成为译入语的组成部分。以 The Seven Year Itch为例:

The Seven Year Itch讲述了一个结婚七年的出版商面临的婚姻危机以及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克服了这一危机的故事。该片名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成 《七年之痒 》。随着该片的传播,“七年之痒”被大众接受,指在婚姻生活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后的婚姻瓶颈,后慢慢发展为描述很多事情在发展到第七年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异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增强了汉语的时代感。

五、结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辩证统一

归化与异化策略可根据翻译实践需要应用于片名翻译中,并无优劣之分。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种艺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片名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审美与文化交流的体现。归化与异化策略是解决文化差异的好办法,且相辅相成,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1.

[2] 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第9篇: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漫游” 文学创作 关系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1 何谓“漫游”

“漫”字含义很丰富,在这里指“随意”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漫”字第15条义项:随意;胡乱。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逰”和“游”本是两个词,两者的本意是不同的。

“逰”字:《诗·唐风·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来游。”毛传:“游,观也。”①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逰,逰必有方。”②

可知“逰”字最初的含义为游览、云游。

“游”字:《诗·邶风·谷风》:“就其浅兮,泳之游之。”③

《诗·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毛传:“顺流而涉曰‘遡游’。”④

可知“游”字最初的含义是指在水中游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毙。”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的最早含义当是指在水里游泳,和今天的“漫游”有所区别。后来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渐渐的“逰”和“游”两个字通用了,意思也逐渐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漫游。

“漫游”:《辞源》作随意遨游。《汉语大词典》作随意游玩。

本文所使用的“漫游”一词,不能是指泛化的随意游玩,还要着重与“旅游”概念区别开来。现代学者给“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审美、游览、商务等非就业的目的而在异地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一切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总合。⑥这个概念当中所包含的“非定居者”、“非就业目的”、“异地旅行”这几个特征都是我们所说的“漫游”也同时具有的,但是现代旅游还包括商业旅游、公务旅游等等,本文的“漫游”把这种形式的旅游排除在外。

这里的“漫游”是指古代文人进行的随意的游历山川、探寻古迹、观览名胜的的旅游活动。可以把“漫游”看作为旅游的一类,但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漫游的重要特征在于随意性,如上所论,漫游指随意游玩。随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时间上的,一为空间上的。一般来讲,漫游的时间也比较长,比如王勃在蜀地所漫游的时间长达两年以上,李白杜甫等漫游的时间也都是以年计算的。这也是漫游和旅游的重要区别。再者,在空间上,漫游活动的地域十分广泛,古人漫游活动的地域遍及海内,无论是西北的边关广漠,还是江南的灵山秀水,都有所涉及。

古代文人在漫游过程中的副产品——文章和诗歌,必然与漫游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2 “漫游”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览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⑦《王子安集注》卷十五:“野旷川明,风景挟江山之助。”欧阳修《和圣俞聚蚊》诗云:“江南美山水,水木正秋明。自古佳丽地,能助诗人情。”

刘勰的“江山之助”论,应该算作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说的是造化自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作家创作情感和创作冲动的激发。他所举的例证,便是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说法,也得到后代文学家和文论家的赞同。历数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二谢、李杜、王孟,韩柳等等,无不是走遍天下,遍游四海,见闻广博的大学者。

文学作品中“江山之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的新奇性:

山川的新奇性也就是异域事物的特殊性,清代赵翼《论诗》诗:“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这里强调的是天工造化的新奇性,审美对象的新鲜度。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之下,一旦置身于陌生环境之中,便会对主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作者的审美感觉就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例如沈佺期《过蜀龙门》:“伏湍喣潜石,瀑水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作者看到龙门水石激荡,汹涌喷薄,作为长期在朝中为官的学士,他恐怕从来都没有见过此等雄壮的情景。这种视觉冲击力所带来的新鲜感立刻就起了作用,诗人把他的赞叹与惊奇诉诸笔端,写成诗歌,传与后世。杨炯《广溪峡》一诗写到:“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堰高百尺、瀑布千寻、惊涛拍岸、漩涡急转,使人读了以后感觉三峡奇险,历历在目,如临其境。作者的审美感受也来源于自然造化的新奇独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几句便形容内地人到了边塞,便感到景致也与中原差异的巨大,这种感受作家的加工,再经过审美的传达,就形成了“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千古名句。

(2)自然美的丰富性:

在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丰富的山水美景和人文传统。从大的方面来讲,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两个地域从地理地貌、民风民俗、语言等等各个方面都很不相同,甚至说生活在这两个区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区别。当然,这种区别对文学创作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试看《楚辞》所使用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思维方式就可以知道,楚地文学创作和中原地区风格差异很大。从小的区域看,越中、江南、岭南、皖南、巴蜀、西北边塞、大漠等等,各地都拥有卓有特色的自然风景,所产生的文明成果更是丰富多彩。

例如江南和巴蜀同以山水著称于世,但不同的是巴蜀多山,江南多水;巴蜀以山水的奇险名世,而江南则以山水的灵秀著称。李白《陪族树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江上望皖山》写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而在他的《蜀道难》中描绘的蜀地山水风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暴流争喧豗”。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江南皖南的清灵俊秀和蜀地山水奇险雄浑之区别。

(3)主体情感的深挚性:

文学创作中反映了出游者的见闻和思想情绪。《诗经》反映先秦人民真实的生活和真情实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不适意的事情,可以通过出游来使自己的忧愁郁闷发泄出来。这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今天社会的人们在现实中失意时也会选择出游。很显然这出游并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仅仅就是去接近自然,感受造化所赋予人类的无穷无尽的山水美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解放感。有了这些见闻和感受,作家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它诉诸笔端,形成了情感充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