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精选(九篇)

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

第1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经颅磁刺激;综合疗法;ABC量表、CARS量表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是一种以社会交互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为特征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38%的孤独症患儿不能独立生活,需终生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大脑刺激技术,被应用于儿童孤独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为了探讨其疗效,现将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均符合国际孤独症ICD-10诊断标准。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龄2~6岁,平均4.3岁;研究方案经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患儿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原则下,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且所有入选病例均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共患癫痫、脑瘫等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30例患儿,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①多感官训练:前庭平衡训练(主要采用滑板、滑梯等);触觉训练(主要给予触觉球、大笼球、平衡触觉板);本体感觉训练(采用袋鼠跳、阳光隧道滚筒等),以及听觉、视觉、嗅觉、音乐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训练。②行为训练:包括游戏、音乐唤醒、图形辨别、语言训练等。③神经康复治疗: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9000AU)/支,每次用18μg配合无菌注射用水2ml肌肉注射;经络导平(取穴:大椎、命门、内关、三阴交);脑超声波扫描(部位:额区、双颞区、椎基底动脉区);。每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0-15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按1:1配对原则,观察组30例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刺激疗法:采用北京华星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造的经颅磁刺激—HX-C型脑病康复治疗仪,治疗体磁强度14mT,磁频率在5Hz、10 Hz 、20 Hz 、30 Hz 、40 Hz 、50 Hz六种频率中间自动变频,隔日1次,每次20分钟,每10天1疗程,连用4个疗程。

1.3评估工具 两组患儿于治疗4个疗程结束后,由专业医师于治疗前后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分,观察得分变化情况[2]。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X2 检验、t 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和标准差( x ± s) 表示,P

2.结果

2.1治疗前后ABC评分变化 表1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前的ABC评分无差异性,治疗后的AB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

3.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存在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脑内神经元数量和活性下降、脑结构异常、脑代谢异常、脑血流灌注下降和脑干机能障碍。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使之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引起一些列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磁刺激技术[3]。该项技术可以兴奋大脑皮层中水平走向的联结神经元,并可使大脑皮层局部代谢水平增高,在儿童孤独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卢建平, 杨志伟, 舒明耀, 等. 儿童孤独症量表评定的信度、效度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13): 119-121.

[2] 王红怡,温晓梅,杨健.孤独症研究的若干进展[J]. 海南医学,2011, 22 (1): 105-113.

第2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暨孤独症儿童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会议于4月8日在广州举行。中国残联康复部、卫生部疾控局、公安部三局有关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精协等专家教授,CBM中国办代表及部分省市残联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就贯彻落实2011年汕头会议王新宪理事长讲话精神,加强精神残疾人保障政策建设和执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暨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二五”实施方案、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实施办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各省市残联介绍了开展精防和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会议的议题其实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另一个是孤独症儿童康复。

先说精防。

“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对780万名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防康复。这个数字占“十二五”全部康复重点工程任务1300万人的60%。去年开展的实名制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表明,精神残疾人对医疗康复的需求高达80%,要解决这些人的困难,做好精防工作,首先要解决对精神病人的康复救助问题。解决康复救助问题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做好“普惠”。国家去年先后出台的两个文件,已经分别明确了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精神病人日常服药的报销政策,据卫生部同志介绍,在不久前的一项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日常服药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部分地区精神病人医疗费自付部分已经减少到35%左右。但地方残联的同志反映,这个数据可能稍显乐观,目前某省在已经取消起付线并调高精神病人报销比例15%~20%的情况下,精神病人医疗费自付部分还稍多于40%的水平。无论如何,可以看到,尽管各地落实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国家出台的两项政策毕竟使精神病人医疗费自付部分大大降低。二是做好“特惠”。“十二五”期间国家公益金拿出7.5亿元救助20万名精神病人,这大大带动了地方救助的力度。安徽省级资金每年救助已达6万多名,加上市县救助,总数近10万人;江苏、广东、浙江、湖北、江西等省的救助人数也各有数万不等,全国各省的救助数额有待统计,但数倍于中央资金的救助,是可以期待的。普惠的报销,加上特惠的救助,可以使精神病人的医疗负担大大减少,各地同志应更好地落实报销政策,并不断加大救助力度。安徽的荣小平同志说,他们那里已经有许多精神病人基本不用自付费了。

《精神卫生法》去年10月在全国人大已经“一读”,估计可以很快出台。该法出台以后,肯定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那时,残联的角色也会得到相应规范。卫生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医疗康复职责,而残联组织将在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注意加强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力度。广东的康园工疗站、上海的阳光心园、福建的福乐家园都是很好的探索。但目前我们的社区康复(包括精神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机构定位不够明确、人员和设施设备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运行没有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很多地方的社区康复机构还是空白,开展社区或家庭康复缺少手段。结合社区康复的整体推进,规范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创造条件,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次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的精神残疾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将是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

很多专家还提出了精神病二代药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问题。多数患者长期服用一代药,存在副作用大、血检困难多并花费大、强化病耻感等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把部分疗效较好、价格可以接受的二代药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范围,改善精神病人的康复条件。

再说孤独症。

第3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艺术;儿童孤独症;音乐治疗;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22-05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至今病因未明的、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发育异常。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孤独症多起病于3岁以前,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智力低下的特征。自1943年Leo Kanner教授首次在John Hoopkins医院发现并报告孤独症至今,关于孤独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孤独症在我国的诊出率呈逐年增多趋势。根据2001年对全国六省市0~6岁儿童的抽样调查,在0~6岁儿童中精神残疾现患率约为0.101%,全国约有0~6岁精神残疾儿童10.4万人,其中孤独症占绝大部分。调查结果还表明,孤独症的发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孩明显高于女孩,比例约为5:1。但临床观察发现,女性患儿的症状往往较为严重。

孤独症对人的社会化功能损害极大,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必须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孤独症儿童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在确诊的精神残疾儿童中,有50.82%的精神残疾儿童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诊疗与康复,这其中有父母不重视的因素,有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有诊断技术和治疗途径的影响。而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辅治疗,无疑是一种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办法。

1 孤独症的病症、病因及发病机理

根据现有资料和临床观察,孤独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孤独离群。喜欢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不善于也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单独行动,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反应冷淡,甚至带有一定的恐惧或敌对情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极度封闭,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与体会,我行我素,旁若无人。二是语言障碍。多数患者不善于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很少向人提问或回答问题,平时言语很少,极度严重的甚至终生不语,日常词汇有限,声音很小,常常以手势代替语言,喜欢自言自语和重复单调的话语。三是思维偏激。脑筋多“不转弯”,不少患者有异于常人的专注力,能长时间做一件常人认为比较枯燥的事情。行为非常刻板,喜欢单一的重复,对一切事物都强烈要求保持原样,如有变动则会有明显的焦虑反应。四是智力障碍。有3/4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低下,少数患者智力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部分患者由于专注力极强,一旦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会表现出超常的天分,呈现智力孤岛现象。针对上述特征,医学界逐步建立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并通过行为评定、诊断访谈、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等方法进行筛查和诊断。

研究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先天因素关系密切,而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等后天因素无关,其先天因素表现为母体的情绪、营养、饮食习惯,以及出生时的异常情况等。通过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我们可以将儿童孤独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隐伏期(1-2岁),病症尚未显现出来,不易引人注意;第二阶段是分化初期(2-3岁),病症逐渐显露,患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低下,并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第三阶段是分化成熟期(4-6岁),孤独症特征非常明显;第四阶段是分化晚期,个体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并趋于稳定。可见,4-6岁是治疗孤独症的希望时间,而2-3岁是治疗孤独症的最佳时间。

目前,有关孤独症的病因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尚不十分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孤独症的发生可能与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而导致的功能障碍有关。许多研究发现,大部分孤独症儿童都有过器质性脑病的历史,如在胎儿期和围产期脑损伤,则后天发生孤独症的可能性较大。同时,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异常、神经生化改变、神经疾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等都与儿童孤独症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会起到一定作用。调查显示,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睦的双亲关系对孤独症儿童的培养教育、促进其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 音乐在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和理论基础

当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治愈孤独症,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教育和训练等。从史前时代“法师”、“巫师”使用鼓、圣歌、歌舞进行魔法和宗教活动,到古埃及的长老医生将音乐作为心灵的药物,把歌曲治疗作为医学活动的一部分(Feder和Feder,1981),人类早已经意识到音乐对于思想、情绪和身体健康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亚里斯多德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良药”。由于孤独症儿童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感知,不同程度地存在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的问题,围绕声音刺激对孤独症儿童心理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在临床治疗中的生理/物理、人际/社会和心理/情绪等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音乐作为治疗孤独症的一种干预性手段得到了医学界和音乐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相当成功。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伴随着愉悦的进行的强有力的感观刺激和多重体验,包括可以听到的声音和可以感到的声波振动。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而选用合适的音乐可以有效地消除人的紧张情绪,促进人的身心放松,减少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长期紧张而对人体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尽管,孤独症儿童具有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但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手段比其他方式更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刺激孤独症患儿的听觉神经,成为改善其身心功能、协调心理健康、建立良好情绪、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手段。美国孤独症研究院院长Dr.Rimland认为,孤独症患者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尽管他们对周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对音乐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患者甚至会表现出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美国音乐治疗之父Gaston指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非语言 的内涵”。这种非语言的交流特点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对普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的孤独症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媒介,它可以在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形成有助于治疗成功的基本动力。正是由于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特殊感知与反应能力,以及音乐具有舒缓心理、矫正行为、消除障碍等作用,运用音乐进行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干预训练,来恢复、保持、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增强其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了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与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是源于笔者狭隘的民族心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的维度,影响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它的理解、感悟和认同。虽然,孤独症儿童从小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很少受到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但他们仍然可能会因人种差异和代际遗传而被打上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烙印,表现出对所处民族和地区文化的心理认同,而对孤独症成人来说,对这种音乐文化差异性的反应可能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这只是笔者一种无谓的猜测、疑虑和担心,有关孤独症儿童跨文化的音乐治疗问题有待日后另行研究和探讨。

3 个案选择与实验研究

为进一步探明中国传统音乐对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效果和作用,笔者从2008年开始对特殊音乐教育和特殊音乐治疗进行专题研究。2009年3月,又在南京市某特殊教育学校选择了8名孤独症学生进行对比试验,前后历时5个多月,获得了第一手实验数据。

3.1 对象选择

根据南京市某特殊教育学校提供的孤独症学生档案,笔者从中选择了7男1女,共8名学生,年龄均为9岁,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名。这8名学生肢体发育正常,说话吐词不清,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和与人交往能力都很差,不能进行学习和计算,并于2006年前后被南京市脑科医院诊断为孤独症。

3.2 研究思路、模式和技术

本研究尝试地运用心理学、神经生理学、教育学和音乐治疗等学科基础理论,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演听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模仿、感知、协调、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训练方法。

针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社会交往、感知反应和行为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本次实验综合采用接受法、主动法和即兴演奏法等三种技术。

(1)接受法。接受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听到和倾听两个听觉程序,改变孤独症患儿的情绪和心理,并对音乐产生积极的反应。例如,通过聆听旋律优美、轻松活泼的中国传统经典曲目,使患儿舒缓情绪,身心放松,引发和促进其与治疗教师非语言的情感交流;通过音乐听力训练,使患儿提高通过声音获取信息的能力,改变其“充耳不闻”的毛病;通过听觉辨别,提高患儿对音乐的理解力。

(2)主动法。主动法强调的是通过听觉引导,在患儿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并激发和使他们产生健康的变化,逐渐由聆听音响发展到亲身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例如,让患儿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改善症状,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和调节;通过模仿性演奏、歌曲演唱和呼吸训练,增强患儿口、手、眼的协调能力,让患儿在自己熟悉的音乐情境中学习掌握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等。

(3)即兴创作法。让孤独症患儿在潜意识和半意识的指引下,自发性地甚至创造性地进行器乐演奏或自由演唱,以帮助他们随心所欲地抒发和宣泄内心情感。患儿即兴创作的乐器一般比较简单,多为不需要经过学习便可以演奏的节奏性或旋律性打击乐器。如小鼓、摇铃、三角铁、钢片琴等。

3.3 方案设计

3.3.1 治疗目标:短期目的是减少50%的刻板、四处走动的行为,减少50%情绪干扰行为,增加50%集中注意力演奏打击乐器;减少50%的焦虑、情绪发作和躁动,增强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患儿的社会融合性,消退干扰行为,提高注意持续时间、学会沟通、消除爆发性的情绪干扰行为。而从显性目标来看,主要是增加患儿随老师做动作的时间和次数。据此,我们确定靶行为A:减少不当行为――攻击性情绪扔、打物品;靶行为B:增加适当行为――将攻击性情绪转移到打击乐器的演奏上。

3.3.2 时间和地点选择:本实验在特殊教育学校约30平方米的音乐治疗室内进行,室内配有摇铃、铃鼓、小鼓、响板、木鱼、打棒、沙槌、三角铁、电子琴、钢片琴、奥尔夫音块、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音乐治疗以个别治疗为主、集体治疗为辅。个别音乐治疗每周1、3、5分别进行1次,每人每次30分钟左右。集体治疗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左右。

3.3.3 训练安排: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陈述,进一步对实验组患儿进行观察和评估,并根据每位患儿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治疗计划,以听觉刺激和节奏训练为主。(1)听力训练。主要让患儿多听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活泼明快的音乐作品,舒缓他们的紧张心理,使之熟悉并发生兴趣。(2)演唱和记忆训练。选用患儿熟悉或者具有生活意味和特定情感的歌曲,让他们跟着音乐的旋律进行模唱,引发其与音乐相伴生的情感和记忆。(3)演奏训练。在治疗教师的带领和指令下,进行简单的演奏训练。(4)发音训练。伴随着音调变化,进行呼吸调节和发声练习。(5)协调性训练。跟随音乐的节奏,完成拍手、行走、舞蹈等运动。

3.3.4 音乐选择:不同的音乐会引起人的不同心理体验,使人变得或倦怠,或活跃,或胆怯,或兴奋,因此针对每一位孤独症儿童选择合适的音乐十分重要。本次实验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的多为中国传统经典曲目。开始时,主要选用每位患儿所喜爱的音乐作品。随着治疗过程不断推进,逐步选用风格多样化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3.4 治疗过程

在确定了治疗对象和治疗方案之后,2009年3月至6月和2009年9月,我们对实验组中的4位患儿分别进行了针对性治疗。每次治疗结束后,详尽地记录下治疗的日期、时间、训练方法、目标行为持续时间和目标行为频率等内容。5个多月的治疗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和训练内容,具体实施计划常常应时而变。由于4位患儿从未接受过音乐专门的学习与训练,缺乏音乐基础,所以,治疗过程从最基础的乐器触摸、最机械的敲击训练和最简单的儿歌模唱开始,让患儿跟随老师做简单的动作,逐渐形成他们对音乐的基本印象,从而建立起患儿与治疗教师的情感联系和对音乐的第一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尝试性地采用音乐伴奏方式让孤独症儿童感知音乐的节奏;让患儿自由地即兴演奏乐器或无拘束地哼唱歌曲,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让患儿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增强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让患儿在治疗教师的指令下完成各种音乐活动,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实现对要求的遵从和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同时,我们还通过歌曲学习 和呼吸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语汇和节奏,形成对音调和节奏的正确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主动表达意识和能力较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情绪波动大,有时会拒绝合作,治疗状况偶有反复。目前,针对上述患儿的音乐治疗仍在继续。

3.5 疗效测试与评估

本次实验在综合参考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丹佛智力发育筛查量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儿童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儿童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等的基础上,结合音乐治疗的自身特点,设计了一套《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测量用表》(囿于文章限制,在此不作详细介绍)。量表共分7大项、58个小项,每小项3分,总计174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动作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二是乐器演奏技能(包括儿童打击乐器、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和音乐感受能力;三是情绪控制和与人交往能力。

量表中的所有内容由学生家长和未参与实验的教师协助填写,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每个月各填写1次,由此获得了每位患儿的7份数据。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量数据分别计取算术平均值,并通过这7组数据的纵向对比,以及实验组与参照组的横向比较来验证中国传统音乐在治疗儿童孤独症方面的作用。

图1数据显示,对照组初始测量数据稍好于实验组,且前2个月两组的数据增长相差不大,有关变化可能与患儿的自然增长有关。随后的2个月里,实验组学生的测量数据大幅提高(71.75-64=7.75),而对照组学生的变化不太明显(66-64.25=1.75)。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7月和8月暑假期间,两组学生的测量数据均有所降低,相较之下实验组的数据下降得更多一些。接着在暑假之后的第1个月内,实验组的测量数据又有较大提高(73.5-70.5=3),而对照组的测量数据变化很小(65.75-65.5=0.25)。从这一连串的数据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音乐对治疗儿童孤独症的实际效果,然而这样的治疗应当长期坚持。

第4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孤独症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三维世界,那个世界离我们如此遥远,就好像天上的星星。因此,孤独症儿童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在每一个孤独症儿童背后,有着整个家庭的伤痛、教师的困惑、医疗机构的无奈……

1. 患儿们在老师的“一对一”带领下做游戏

2. 一名患儿在进行感统训练

3. 音乐会上,2名患儿在表演节目

4. 患儿们在挑选自己喜爱的糖果

专家简介

柯晓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副所长。擅长儿童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等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干预。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背景资料

我国大约有150万孤独症儿童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起病。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异常、刻板的兴趣行为是孤独症的三个主要症状,同时在感知觉、智能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我国的孤独症患者大约有150万,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1~9:1。

孤独症需要综合治疗

孤独症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和多种生物学因素有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对所有的孤独症孩子有效,对付孤独症需要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如行为和教育干预、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完整的治疗需要医疗和特殊教育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目标是减轻患儿的症状,帮助患儿保持和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生存能力,尽可能地融入社会。两三岁开始接受专业干预的患儿,有10%可能自理和自立,有50%能够初步自理,但是不可能完全独立走向社会。而那些有轻度孤独症倾向的孩子,经过干预极有可能恢复正常。

生活实例

佳佳是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的一名孤独症孩子。两年前,在幼儿园,4岁的佳佳是个“另类”:老师说“坐下”,小朋友们都坐下了,只有他还站着;他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从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别人跟他说话,他就跟没听见一样,看都不看别人一眼;他特别喜欢转圈,经常一个人不停地转,好像永远都不会头晕……幼儿园老师不止一次地找佳佳妈妈谈她的“问题儿子”,后来干脆以“照顾不过来”为由,让妈妈把孩子带回了家。多家医院的结论都是:佳佳患有孤独症。对妈妈打击最大的是,这种病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只能进行干预训练,尽可能缓解症状。刚开始,妈妈很不甘心,总觉得孩子没什么大问题,一定能治好,于是辗转各地求医。然而,妈妈得到的却是巨大的失望,甚至绝望地想带着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现在,为了陪儿子接受训练,妈妈被迫辞职,每天带着儿子在家和训练机构之间来回奔波。苦点累点没什么,可别人看儿子目光里的异样,让她感觉特别无望。

孤独症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超乎想象

大众医学:佳佳的例子只是150万孤独症患者家庭的一个缩影,它不能代表每个家庭所承受的伤痛,但仅仅从这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心有多苦、有多痛。您认为,目前孤独症患者的家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柯晓燕:每个孩子都会给家长带来困扰,如经常生病、偏食挑食、不听话、学习不认真等,这些可以算是“成长的烦恼”。而对于孤独症患儿家长来说,孩子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成长的烦恼,更多的是入学难、求医无门、周围人的歧视以及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其中的酸楚远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得到的。

首先,入学是个大难题。症状稍微严重一些的孤独症儿童,上幼儿园就会被拒收,到了6岁左右要上小学的时候,家长更是心急如焚,没有学校愿意接受他们的孩子。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吧,心理上又很难接受,因为这将意味着接受孩子是个残疾儿童的事实。

其次,孤独症儿童往往在当地得不到专业的治疗和特殊教育。我国对儿童孤独症有研究的专业机构比较少,家长带孩子四处求医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孤独症儿童,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在同一个地方得到综合治疗,即在专业诊断、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医疗和特殊教育。可是,目前全国有能力进行这种综合治疗的只有南京、北京、广州等寥寥数家医疗机构,更多的医院只进行诊断和单纯意义上的治疗,没有能力开展特殊教育。即使以上几家可以进行综合治疗的机构,也只能同时接受几十个孩子,这对于全国150万孤独症患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此外,家有孤独症儿童,家长受到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也是巨大的。不仅仅家长遭受着周围人的歧视,孩子也是如此。有些症状不是太严重的孩子,能够随班就读,但是他们怪异的行为被老师认定为“不听话”,常常面临受批评、被罚站、被别的孩子轮流“监督”等不平等待遇,成为同学们的笑柄。

家长需转变观念,客观理智地进行孩子的康复

大众医学:为了治好孩子,不少孤独症患儿家长多方求医,甚至有的还把工作辞了,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期待着有一天奇迹能够出现。我们非常理解他们的做法,可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柯晓燕: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一位家长刚开始的时候都抱着很大的希望,到处看病,寻求帮助,甚至辞掉工作。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现在也有不少机构,摸准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只强调他们的训练或治疗效果,让家长误以为只要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或治疗就能让孤独症儿童变得跟正常孩子一样。这显然是个美丽的谎言。

虽然孤独症的预后不容乐观,但其与症状严重程度、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治疗是否正确、及时、持续有关。我们希望,孤独症患儿的家长们在得知孩子的病情后,首先要向专业人士咨询,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孤独症的各种治疗方法,反复权衡利弊后,做出客观、理智的选择。家长应该做到既不盲目乐观、抱着过高的期望,也不一味悲观、轻易放弃,而是要给孩子恰当的治疗和训练机会,利用和发挥孩子已有的能力,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能够从事简单的劳动,尽量达到生活自理和独立生存,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

而这最重要的一点,恰恰被大部分家长忽视了。他们迷失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而忽略了对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自理能力的锻炼和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瘸腿的孩子,家长应该教他学会适合他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一心想完全矫正瘸腿,让他跟正常人一样,因为依靠现有的治疗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必须面对现实,作出理智的选择,让孩子得到专业的诊断和评估,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发育情况、智力水平、适应能力等制定出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且,这种治疗是终身的。如果家长能够做到这些,将对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大有帮助。

“家长应该做到既不盲目乐观、抱着过高的期望,也不一味悲观、轻易放弃,而是要给孩子恰当的治疗和训练机会,利用和发挥孩子已有的能力,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能够从事简单的劳动,尽量达到生活自理和独立生存,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

民间训练机构意义重大也存在不足

大众医学:因为医疗机构和公立特殊教育学校不能满足众多孤独症孩子的训练需求,近年来,民间出现了不少专门接受孤独症儿童的机构,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解了很多家长的燃眉之急。您认为这样的机构有什么积极意义或存在哪些不足?

柯晓燕:有需求就有市场,应运而生的民间训练机构确实对缓解孤独症孩子的训练难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公立的还是民间的机构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部分机构都在开展应用行为分析、程序结构化教学以及感觉统合、认知、语言、游戏、音乐、美术等训练,但很多“形似而神不似”,看上去开展了不少训练,可并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提供全面的、专业的服务。而且,疗效评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家长没法知道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不过,国家“十一五”计划已经将孤独症纳入了残疾人的范畴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孤独症将被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能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教育机构将会形成网络。同时,孤独症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评估也将会得到专业的支持。

TIPS:民间训练机构面临师资和资金双重困境

陈洁(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负责人):目前,我国有近100家大大小小的民营训练机构接受孤独症儿童,对他们进行训练和教育。孤独症儿童难以在小组学习的环境下去主动学习,对他们,只能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训练,所以师资力量不足是个大问题。从事特殊教育,苦和累不说,心理压力大,待遇又低,因此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特殊教育并坚持下去的人很少。而且,训练孤独症儿童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我们的老师需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摸索。除了师资不足以外,民间训练机构自负盈亏,资金也很紧张,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师资力量的不足。

为了缓解师资和资金的不足,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如招募志愿者、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较低的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一群体,上海自去年开始,凡是在政府认可的孤独症训练机构接受训练的0~7岁儿童,将每年得到3000元的补助。我们现在只能同时训练30多个孩子,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我们还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让家长们掌握训练方法,自己在家庭和社区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训练。

公众需要宽容地接纳他们

大众医学:现在,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并帮助孤独症这一群体,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如果身边就有这样的患儿,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

柯晓燕: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怀着包容的心态,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帮助他们。特别是学校和老师,更不能歧视他们,应该给他们融入集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尽可能地容忍他们的“怪异”行为,多花一点心思,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跟他们沟通、交流。事实也证明,有些孤独症儿童被别人关注后,会慢慢主动地去关注别人。我想,如果公众能够做到用宽容的心去接纳他们,是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和家庭的最大安慰。

编后:随着人们对孤独症的逐步了解,相信家长能够比较客观、理智地给孩子以恰当的治疗和特殊教育,相信学校、老师能慢慢理解并接受这样的孩子,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怀着包容的心态跟他们进行交流……这样,“星星的孩子”才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TIPS:我国部分孤独症治疗、教育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病学研究室、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

青岛市市北区自闭症研究会以琳自闭儿训练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沈阳市儿童医院心理科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

湖南省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中心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哈尔滨市小天使育才学校

第5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日。

而在3月3日晚,东方卫视播出的一期节目内容被一些自闭症患者家庭质疑。节目中,一个马场负责人介绍了正在举办的一项通过骑马辅助治疗自闭症的公益活动,称已在半年内“康复”了3例自闭症患者。 动物疗法只是辅助手段

“这在医学上没有循证依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李斐对《t望东方周刊》说,“一两个案例的事情,除非有确凿的科学依据才能令人信服。”李斐说,除此以外,还需要对患儿确诊:是发育迟缓,是语言障碍,还是轻度或重度自闭症等,“不要盲目送到某些机构去进行康复训练”。

针对社会上风传的“海豚疗法”,即通过观看海豚表演、熟悉海豚与海豚接触,使海豚发出的超声波不断刺激自闭症患儿沉睡的脑细胞,李斐也表示不太认同。

她说,与其把病情寄托在海豚或马等动物的身上,不如找正统的机构做正规的治疗和干预。

在她看来,所谓的动物疗法,可能会对某些症状有辅助干预的作用,例如能提升患者的触觉、运动感知能力等,但这不是治疗,普通人都能得到提升。

李斐强调,自闭症的全名之所以叫做自闭症谱系障碍,是因为每个自闭症的孩子症状表现都不完全一样,他们的病症落在一个相当宽泛的谱系内。比如,有的孩子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技能方面都严重受损,只能说出一两个别人能听懂的词语;有的能够说出几个句子;有的仍然有看似正常的互动,只是对互动的反应有些怪异。

“治疗和干预必须因人而异”。她说。 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同步

本刊记者了解到,神经发育障碍的共病率很高,约70%有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有一种共病的精神障碍,40%的自闭症孩子可能有两种或以上共病的精神障碍。药物并不能直接“治愈”自闭症,但是可以很好地缓解自闭症所引起的焦虑、抑郁以及强迫症状。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主管药师范本冲向《t望东方周刊》表示,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相关治疗儿童自闭症的特效药,只有一些针对症状的药物,如哌甲酯缓释片(适应证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对于自闭症孩子,越早被识别、评估,接受治疗的效果会越好。

“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以改善,一般认为自闭症治疗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不同自闭症儿童的预后差异很大。轻症儿童如果早期干预得早,效果明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高鸿云对《t望东方周刊》说,除此之外,要做好“长期干预、终身支持”的准备。

现在使用最广泛的自闭症干预训练方法,是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建立和强化新的行为,鼓励积极行为,阻止负面行为,从而帮助孩子培养社交和语言技巧。

在家里,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的情况来制定计划,分析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弱势,分析哪些行为格外容易引起问题,帮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于有计划的活动上。

李斐认为,自闭症康复机构的选择非常重要。比如,在她工作的医学中心里,有大量的患儿数据。患儿就诊时,医生可以通过数据,因人而异地对儿童的语言、行为和患病程度等进行准确评估。在诊断和评估过程中,也要注意有没有与自闭症共病的其他精神障碍。临床常用的是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同时进行。

而某些所谓的康复机构,并不具备医疗资质和基础,只简单地、盲目地对儿童进行语言的康复、纠正刻板运动等。“家长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没有确认的事情上,这是本末倒置的。”李斐说。 自闭症儿童的希望

“为什么我的孩子就得了自闭症呢?”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们表示,他们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总是被无数次地问及这个问题。虽然科学家对于孤独症的认识和研究已经长达70年之久,“但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 陕西西安曲江海洋极地公园内,一名自闭症儿童志愿者的帮助下,“零距离”接触海豚

英国权威杂志《自然》在2014年11月刊登的研究报告说,科研人员从全世界收集了超过1.5万份DNA样本,将其中近4000份“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样本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后,新发现了100余种会增加自闭症患病风险的基因变异。

近期科学界为解开这个谜,又迈出重要一步: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让转基因猴“患上”了自闭症。

2016年1月下旬,这项最新研究成果报告的作者、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表示,在影响人类神经系统调控的众多基因中,一个名叫MeCP2的基因会导致自闭症。

仇子龙的团队将人类的MeCP2基因有效地插入食蟹猴的基因组之中。目前相关研究人员正在对自闭症猴进行详细的脑成像研究,并借助基因编辑工具,对这些携带自闭症基因的转基因猴进行基因治疗。他们期望可以在自闭症影响最重要的脑区将转入的自闭症基因消除,扭转被基因决定的命运,从而最终治愈自闭症。 走出自闭症的十大误区

1. 认为自闭症就是性格孤僻。

2. 认为孩子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

3. 认为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

4. 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自闭了。

5. 认为孩子没有同情心,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

6. 认为自闭症儿童都是“爱因斯坦”。

7. 认为自闭症儿童不会说话。

8. 认为经过药物医治,自闭症儿童能够成为正常儿童。

第6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作者单位: 342300江西省于都人民医院儿科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应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并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训练教育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加强对患儿家长的营养教育,增加患儿食物摄入的种类,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根据患儿就医主要疾病给予相关的对症护理。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期以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或刻板行为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1],患病率为5/10000~10/10000,随着临床诊断标准、公众意识的提高其患病比例呈上升趋势,虽然目前尚未报道能治愈或改善孤独症的症状药物,但在临床护理中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孤独症患儿因其他疾病到医院就医。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些患儿,提供更专业的帮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11语言发育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与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典型的特征是语言发育迟缓,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会讲话,约50%的患儿根本无口语表达能力,甚至终生保持沉默,也是患儿就医时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儿虽然说话不晚,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存在着明显异常,经常是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缺乏肢体语言、缺乏主动与人交谈的能力。不能正常应用人称代词,常将代词混淆用错。严重者表现有语音和语音节律方面的障碍,类似于聋哑儿童。

12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是儿童孤独症最常见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为眼球接触回避,在儿童期缺乏对父母的安全性依恋感,对父母的亲近没有愉,被陌生人拥抱时不会紧张害怕,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寻找亲人的安慰。缺乏主动与人交往,不愿建立个人间的友谊和不了解他人的感受和缺乏同情心,喜欢独自活动,对集体活动无兴趣,甚至主动回避。年长后表现为行为自封孤僻,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

1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孤独症患儿与一般儿童的活动和兴趣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行为、兴趣及活动模式呈局限性、刻板性和重复性。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但对个别物品或活动依恋,喜欢固定的节目或重复某一简单的动作,某些患儿还有维持环境不变的愿望,不愿改变生活规律和环境中的细节,稍有改变便感到不安和烦躁。

14智力发育与感觉异常儿童孤独症在智力发育方面25%患儿智力正常, 25%轻度智力障碍(IQ50~70), 50%存在中重度智力障碍(IQ≤50)。孤独症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人。但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特殊现象,表现对音乐、绘画、计算和机械记忆有超常的能力[2]。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感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特别喜好或恐惧、有些则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喜好或恐惧。患儿感觉迟钝,不喜欢被人拥抱或亲近。

15孤独症的治疗儿童孤独症病因至今尚不明了,临床治疗以减轻症状、改善语言功能、矫正行为、提高自理能力为治疗目的。多采用综合疗法,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教育训练和行为矫正,并以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患儿心理护理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焦虑和恐惧(是住院患儿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依恋性增强、缺乏安全感、出现退行、自卑等[3]。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应加强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对患儿退行不能训斥,应耐心帮助患儿纠正,对患儿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增强患儿的自信感等。同时尽量提供机会让患儿表现自我,对患儿的良好表现(如打针不哭、自我照顾、对医护人员有礼貌等)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12患儿家长心理护理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反应多为紧张和焦虑,急于求成和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信心,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等[4]。护理人员要专心倾听家长的谈话和认真解答家长的提问。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家长。认真倾听其诉说,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并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训练教育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对于过分顺从儿童的家长,要鼓励家长尽可能理解和宽容孤独症孩子。

22饮食护理孤独症儿童选取食物种类范围狭窄、严重地偏食挑食,有许多患儿有偏食某类食物、抗拒某种味道或颜色的食物、不想吃饭或异食癖等饮食习惯。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膳食摄入量普遍不足,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6、叶酸、钙和锌摄入量严重不足,这些营养素对患儿的脑发育和维持脑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5]。加强对患儿家长的营养教育,协助制定饮食计划;指导家长在游戏中或孩子感到饥饿但还没有饿得很厉害时引进新食物,减少患儿对该食物的抗拒性,以增加患儿食物摄入的种类,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这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23对症护理根据患儿此次就医主要疾病给予相关的对症护理。对于不配合的孤独症患儿,应有家长陪护,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一起尽快找到能让患儿接受的方式,完成治疗。有些孤独症儿童只愿与特定的、长期在一起的人发生肢体接触,尽量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护理,多关心、爱护患儿,使患儿得到亲人般的关爱,鼓励家长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到医院,以解除寂寞,减轻分离性焦虑,使之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在条件许可时可先教会陪护人,必要时与护理人员一起完成治疗、护理。

3体会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其严重的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及刻板重复的行为致使大部分儿童不能融入社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我们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家长,并告知家长孤独症并不是不治之症,如早期积极采取治疗是可以改善预后,同时开展早期的家庭训练对促进儿童技能发展是十分有效的[6],从而使家长放下心理包袱,坦然地接受现实。定期举办培训班,内容包括孤独症的概论、评估、训练方法和原则,使家长了解和掌握孤独症训练方法和原则,提高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应保持耐心和热心,与其建立正常的亲子感情,避免对孩子冷漠、打骂、责罚,合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有步骤地进行强化和鼓励孤独症儿童行为改善。正常的孩子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日常生活的操作,而且了解每一步的意义,但对于一个孤独症儿童来说可能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要用数年时间来教导,因此家长在对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的操作训练时要反复进行,对于他们自身的变化和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妥善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与生活工作的关系,并与医生保持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开展家庭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结构化训练教育,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邹小兵,静进发育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265.

[2]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心理科学, 2004,27(6):14491450.

[3]谢美云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12.

[4]陈妙盈,邹园园儿童孤独症家长心理反应的调查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2008,(10):89.

第7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前些年,美国动物保护机构开始一周两次将宠物狗带进老人们的住宅。这些老人们长期孤独生活,这些宠物的造访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安慰。事实上,这种宠物疗法,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是非医生开具的、比任何其他药物更有效得多的“药”。

早在1991年,亚洲动物基金会就率先在亚洲地区开创了狗医生治疗项目。1998年9月,亚洲爱护动物基金会带领“狗医生”出诊探访了广东番禺的20多个残疾儿童。1998年10月,“狗医生”计划开始在北京推广。经过严格挑选的“狗医生”在主人的带领下,探望有智能障碍的儿童,通过与亲善可爱的“狗医生”的接触玩耍,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胆小孤僻、郁郁寡欢的孩子都逐渐大胆开朗起来。

去年11月,中国首支“狗医生”队伍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关怀科正式出诊,这支“狗医生”队伍由亚洲动物基金会在成都组建,条件是健康并年满两岁、需接受绝育手术、注射防疫针并提供证明、懂得基本指令等,不得有狼类血统。首批共有4只通过严格考试的狗当上“医生”。它们戴着紫色的“上岗证”,来给癌症病人看病。

国外把这种治疗方法叫“动物辅助疗法”,不仅是患癌症的病人,其他的疾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治疗。“狗医生”队伍将定期到医院、老人院、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探访,随着“队伍”的壮大,将来“狗医生”还可根据需要在家中长期陪伴有需要的人,为他们带去温暖和慰藉。很多病人都需要关心,“狗医生”便可以代替人做这个角色。

实践证明“动物疗法”有以下益处:

一、“狗医生”能给人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好处,缓解压力、增加愉悦;狗对青少年起着稳定情绪的作用,狗所提供的安慰感能减少来自同辈和父母的疏远感,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和他的狗朋友建立感情后,会从孤独自闭中走出来,对帮助消除孩子的自闭症有很大帮助。饲养和照顾宠物的举动有助于培养青年人的责任心。饲养宠物所付出的情感使老人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不仅可以为老年人舒缓孤独感,还使他们摆脱了孤独和寂寞,为独居的老人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而患有痴呆症的老人甚至能记住和他玩耍的狗朋友的名字。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可爱的、忠实的小狗,老人们有了安全感。

二、将有宠物和无宠物的两组相关疾病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前者在身心保健方面显示出戏剧化的变化:有宠物的心脏病患者比那些无宠物者康复得快,前者的血压也比后者较容易下降到正常范围。有宠物者能更好地享有健康和长寿,并且对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养狗的老人得病少,寿命长;无论是血压还是胆固醇指数,都要比无宠物的老人低。

第8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关键词 孤独症 社会交往 游戏与文化介入(PCI)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同伴介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83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a case stud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student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parent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with autism on an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of social intercourse for a period of eight months of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adopted visual text intervention, games and culture (PCI),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game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peer the most obvious.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ervention, peer intervention game interven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special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improved,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ordinary children charity, for autistic students social integr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autism; social interaction; games and cultural intervention (PCI);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 peer intervention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晓东是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情况如下:

(1)性格特征:该生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害羞,听从老师指令,待人友善。容易兴奋,情绪容易波动,有些刻板与固执。

(2)家庭情况:该生是独生子,父母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曾系统学习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

(3)学习情况:该生堂上表现较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会和同学说话。课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思考问题难于转弯,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

(4)确诊及康复训练情况:该生三岁时于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其父母就带他去医院及特训机构做康复治疗,持续到小学一年级。曾接受过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地板时光(DIR),游戏文化介入(PCI)等多种方法训练,多年的康复训练预后效果明显。

(5)医疗机构量表测验结果:该生于2015年8月在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4、92和81,其百分比分别是4.70、30.50、10.40。受试者的言语智商较操作智商弱,差度具有高度显著性。

2 研究对象社会交往行为问题及原因分析

该生有较强的社会交往意愿,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与同学交往。但是语言表达不流畅,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感觉比同龄人天真幼稚,不容易得到同学的认同;行为有点刻板固执,在同伴游戏中容易出现分歧而不懂得处理,因而不受到男同学们的欢迎,班里也没有好朋友。而与老师交往,因为老师的包容性使他表现出较大的社会交往的兴趣。

该生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较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差。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一就是语言沟通障碍。该生不能较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较难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同龄人。

(2)刻板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刻板地遵守自己认同的游戏规则,不会灵活改变。该生在游戏时只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玩法来玩,而不会改变自己去迁就别人,因而不易受到同龄人欢迎。

(3)社会交往技能薄弱。社会认知障K及引发的社会交往困难是孤独症儿童固有的核心问题。该生有强的交往意愿,喜欢和小朋友玩。但在眼神辨认、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较弱,缺乏交流的技巧,与同伴的交流多以失败告终。

3 确定行为干预方式

针对研究对象的上述情况,拟采用以下的干预方式:

(1)视觉文本干预。重点干预措施是心智解读,通过心智解读的训练来引导儿童,增进他们对社交行为的理解,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技巧,提高他们在社会适应与人际互动的能力。所谓心智解读能力是指个体理解自我和别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心等生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表明和预测的能力,是个体顺应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

(2)游戏与文化介入(PCI)。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为主要的介入目标,包括社会性趋向、相互调控、模仿、意图解读、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会话与叙事等。介入的做法,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介入与游戏介入为主,在介入时,特别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儿童亲身体验与建构各种的日常文化活动。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

4 干预研究过程

4.1 干预研究阶段

本个案的干预研究时间为2015年9月―2016年5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个案观察记录阶段(2015年9月),对个案个性、学习、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研究,分析个案的在社会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确定行为干预的方式。

第二阶段为视觉文本干预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重点是心智解读:运用不同的相片或图片做辅助引导儿童辨认基本情绪表情,再根据实际情况辨认与愿望有关的感受,正确表达自己要求与情绪。

第三阶段为游戏与文化介入(PCI)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集体游戏中学习基本的交往原则如轮流、合作、分享、互让等。

第四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根据个案的测试结果,选择《儿童人际关系活动手册》第二级学徒第五阶段至第七阶段的内容开展干预训练。在这一阶段引进同伴,教导对象要负起责任去维持与同伴互动的协调性。

基于三种干预方式各有交集,在干预过程中会按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4.2 干预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者对个案干预研究是每周一次,时间是每周五16:25-17:15(见表1-4)。

5 干预效果评估

(1)个案自我评价。现在喜欢和班里的几位同学玩,放假也想找他们玩,称徐xx同学是自己的“兄弟”。

(2)个案班主任的评价。个案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动语言变多,会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并且会赞美别人如“你今天好漂亮哦”,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想”“我不喜欢”,会寻求帮助,与同学们交往时分歧减少。

(3)个案父母评价。个案之前不接受游戏规则的变化,同小区的两位小哥哥交往相处容易闹矛盾,现在可以跟随两位哥哥的变化玩新游戏,相处比较和谐。个案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会主动关心父母,看见妈妈生病吃药会倒水给妈妈,同理心增加。

(4)研究者评价。个案在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增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会逐渐理解别人的感受,猜测别人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刻板行为减少,可以接受规则与环境的改变,情绪比较稳定。

(5) 医疗机构量表测验评估。个案于2016年5月到中山三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7、95和84,其百分比分别是7.20、35.50、15.40。与干预研究之前的测验评估相比,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数分别提高了3、3、3,证明干预效果明显。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次干预研究针对个案的社会交往中的实际问题采取了视觉文本干预、游戏文化介入(PCI)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每种干预方式都至少持续了两个月,结果表明:这三种干预方式对于改善个案的社会交往状况都都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游戏中的同伴介入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在训练过程中,同伴可以做到很好的引领,个案能模仿同伴,社会交往技能得到提高;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的积极干预对个案社会交往状况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6.2 建议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一种全纳与融合。如何让孤独症学生不再孤独呢?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师生观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对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应该是接纳与宽容,而非视为负担。学校应该对师生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有正面的引导,还应该普及关于孤独症的基本知识。老师要教给孤独症学生具体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常识,还应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既使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也使普通儿童懂得仁爱互助。

(2)专业特教人员的介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学校投入专业特教人员,以促进融合教育的真正实施。目前开展随班就读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在硬件(资源教室)与软件(特教人员)上都严重短缺。例如,增城区全区小学143间,目前只有5间资源室,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就难以针对特殊学生开展普特结合的教育工作。

(3)家庭干预的增强。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要积极干预。邹小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展行为中心主任)认为:治疗孤独症,父母才是最靠谱的康复机构。家长应该坚持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干预活动,节假日应该多创造机会给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交流玩耍,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干预,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研究(120157397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阿斯伯格症学生实用教学策略[M].杨宗仁,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2] 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3] 欧阳佩婷,何修瑜.解开人际关系之谜[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4] 刘慧丽.融合教育理念下资源老师角色的指导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 黄B译.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少年、青少年与成人版[M].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2007.

[6] 游f.游戏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个案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

第9篇: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计划范文

(2021—2030年)

 

为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提高新形势下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发展思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生命全周期服务的发展模式,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使命引领、目标引导、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为原则,聚焦妇女儿童健康新需求、新期待,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福祉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

(一)巩固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巩固完善多渠道筹资的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机制。

(二)巩固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服务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实施25项政府惠民项目,落实本市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工作指标,保障妇幼健康服务公平可及,本市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四)到2030年,实现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继续位于全国前列。

三、工作措施

(一)全力保障母婴安全

1.完善孕产妇保健服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为孕产妇提供孕期保健、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高危孕妇建立台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及时发现、干预风险因素,防范不良妊娠结局。

2.实施孕产妇专病管理。开展妊娠期营养、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控制,实施早期筛查,对筛查异常孕妇进行诊断、监测、治疗,指导孕妇妊娠期膳食营养、运动原则,维持正常体重增长。开展孕产期心理状况筛查,及时对心理异常孕产妇实施干预,保障妇女特殊生理时期心理健康。

3.强化危急重症救治。开展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控制与救治,夯实母婴安全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约谈通报五项制度,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低水平。持续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提升危急重症救治水平。开展助产技能与母婴急救模拟实训,提升助产技术人员产时服务能力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强化出生缺陷防控

1.深化孕前一级预防。加强婚前保健,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健康指导咨询“一站式”服务模式,实施孕前传染病筛查和叶酸水平检测,落实免费补服叶酸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防控出生缺陷。

2.做好孕中二级预防。开展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做好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加强产前筛查高风险孕妇的管理,及时指导高风险孕妇产前诊断,对确诊病例给予医学指导和建议,有效减少唐氏综合征等先天严重缺陷儿的出生。

3.完善出生后三级预防。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听力筛查,开展儿童先天性白内障、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孤独症筛查,预防和有效减少儿童残疾。加强对筛查阳性病例的随访、确诊和干预,加大对患儿的康复救助,改善患儿健康状态。

(三)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1.提升妇女儿童健康素养。开展健康教育,结合每年国际妇女节、国际儿童节、世界母乳喂养周、世界早产儿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及全国爱耳日、爱眼日、爱牙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等宣传日举办宣教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妇幼健康知识宣传。群体科普和个体指导、线上和线下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在天津妇儿App—母子健康手册、天津妇儿掌上通微信小程序、妇幼保健机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维护妇女儿童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

2.推进妇女疾病防治。开展妇女乳腺癌、宫颈癌及妇科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疾病影响。开展产后盆底功能筛查与康复指导,提供科学、规范、个性化干预,有效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3.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建立儿童保健/预防接种手册,开展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强化预防接种。开展早产儿保健与发育促进,实行专案管理,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对0至6岁儿童开展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加强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早期发现影响视觉发育的眼病和近视的高危儿童并及时干预。开展儿童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对早期发现慢性病的高危儿童或异常儿童,采取综合性干预,预防成人慢性病。开展7至9岁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病。

四、工作要求

(一)各区人民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继续实施控制孕产妇死亡承诺制度,落实好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工作。提出本区落实措施,推动有关部门落实相应责任和任务。协调解决本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中重大问题,宣传动员辖区居民积极参与政府惠民项目。

(二)市委宣传部要组织、指导新闻媒体,大力普及妇幼健康科学知识,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报道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妇幼健康工作成效。

(三)市教委要组织幼儿园、学校做好儿童保健知识宣传、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等工作,组织幼儿园做好儿童近视防控,组织学校做好7至9岁儿童窝沟封闭。

(四)市民政局要做好社会救助对象家庭中妇女儿童救助指导工作,配合做好婚前保健工作,推广落实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健康指导咨询“一站式”服务。

(五)市财政局要研究制定惠民项目相关经费补偿政策,做好资金保障和监督管理工作。

(六)市卫生健康委要统筹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推动和惠民项目的宣传工作,督促各医疗保健机构做好技术咨询、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

(七)市医保局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落实妇女儿童医疗保障政策。

(八)市发展改革委要将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九)市体育局要持续推进全民健身体育场地的规划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升妇女儿童健身活动场所服务水平,加强指导妇女儿童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十)市残联要落实好残疾儿童康复和救助等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儿童残疾预防,配合做好缺陷儿童的筛查、诊治和干预工作。

(十一)市总工会要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女职工健康体检,在女职工中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协助做好妇女保健、疾病防治宣传工作。

(十二)市红十字会要会同市卫生健康委针对妇女儿童健康设立募捐项目或者专项基金,开展募捐活动,并参与妇女儿童健康教育活动。

(十三)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结合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推动做好妇女儿童健康的社会宣传和动员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本市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工作联动机制,市卫生健康委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会议,沟通工作情况,研究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影响全市妇女儿童健康的重大问题。

(二)落实各方责任。各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加强领导,明确工作目标与责任,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积极推动各项工作。

(三)完善服务体系。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女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体验,完善本市以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机构为管理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工作网底、综合及专科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为技术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为提升计划实施提供服务保障。

(四)保障经费投入。各区人民政府要加大本区妇女儿童健康工作的投入,确保本区妇幼健康工作可持续发展。25项政府惠民项目经费由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医保资金及其他资金渠道予以保障。

(五)加强社会宣传。本计划政策解读,宣传政府惠民项目,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妇幼保健知识,提高人群疾病预防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六)开展督导评估。市卫生健康委定期组织开展本计划的项目实施、技术服务、资金管理督导工作,确保规范运行。开展中期、末期卫生经济学评价,全面、系统评估本计划的工作成效。

 

附件:1.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政府惠民项目

2.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工作指标

 

 

 

 

 

 

 

 

附件1

 

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政府惠民项目

 

一、婚前保健服务

二、孕前叶酸检测与补服

三、孕产妇保健手册一本通

四、孕产妇健康管理

五、妊娠期营养、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干预

六、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控制与救治

七、孕产妇心理状况筛查

八、产前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

九、产妇盆底功能筛查与康复指导

十、已婚适龄妇女两癌与妇科常见病筛查

十一、儿童保健/预防接种手册一本通

十二、儿童预防接种

十三、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

十四、早产儿保健与发育促进

十五、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筛查与救助

十六、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与救助

十七、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筛查与救助

十八、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干预与救助

十九、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与救助

二十、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筛查、诊断与救助

二十一、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与救助

二十二、儿童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

二十三、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

二十四、7至9岁儿童窝沟封闭

二十五、妇女儿童健康教育

 

 

 

 

 

 

 

 

 

 

 

 

 

 

附件2

 

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工作指标

 

序号

项目

目标

1

婚前保健覆盖率

80%

2

孕前叶酸检测率

90%

3

孕前叶酸发放率

95%

4

孕前健康教育普及率

95%

5

孕产妇保健手册发放率

100%

6

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

99%

7

高危孕产妇管理率

100%

8

产前筛查率

90%

9

妊娠妇女乙肝检测率

98%

10

乙肝阳性孕妇随访率

95%

11

妊娠妇女梅毒检测率

98%

12

梅毒阳性孕妇随访率

95%

13

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

<0.5%

14

妊娠妇女艾滋病检测率

98%

15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干预率

90%

16

妊娠期糖尿病干预率

90%

17

妊娠期体重干预率

80%

18

孕产妇心理状况筛查率

90%

19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100%

20

产妇盆底功能筛查与康复指导率

80%

21

已婚适龄妇女两癌与妇科常见病筛查率

90%

22

儿童保健/预防接种手册发放率

100%

23

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

90%

24

早产儿管理率

90%

25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率

90%

26

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率

98%

27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率

98%

28

新生儿听力筛查率

98%

29

儿童42天听力复筛率

85%

30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筛查率

95%

31

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率

95%

32

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复筛率

90%

33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

95%

34

儿童丹佛发育筛查测试率

90%

35

儿童孤独症筛查率

90%

36

托幼机构儿童屈光筛查率

90%

37

托幼机构4岁及以上儿童远视力测查率

90%

38

学龄前儿童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率

90%

39

学龄期儿童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率

50%

40

7至9岁儿童窝沟封闭率

40%

41

预防接种证建证率

100%

42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