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传统礼仪的内容精选(九篇)

传统礼仪的内容

第1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视阈;文明礼仪;研究

从周代礼乐文化的发源,到党的十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新闻曝光率不断增多,折射出中华礼仪文化在传承、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大学生不容推卸的责任。高等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引领者,理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着力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一、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定位

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习惯、规章、典制等礼仪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主要包括:重礼讲仪的良好风尚,以知书识礼为美德;礼仪规范的合理内容,将人类千百年来凝练起来的精粹吸取下来;礼仪修养的先进典范,以之作为学习、践行礼仪的榜样;中华民族礼仪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心。作为高校工作者,要在进行礼仪传统教育中,要帮助学生着重领会礼的精神内涵。

同时,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教育要立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不是全盘照搬,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礼记・礼器》云:“礼,时为大。”这是说,礼之为礼,不应是刻板的教条和一成不变的戒律,在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更新,这是礼的内在要求和原则。

二、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的现状

(一)礼仪文化认同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的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礼仪懂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多有了解,对国外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我们的传统礼文化在现代青年慢慢消逝。

(二)礼仪修养意识淡漠

《礼记》:“礼也者,理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讲道理。现在大学生缺少谦敬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缺少公德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既妨碍和影响了他人,又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 )礼仪文明知行不一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有些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知礼而不会行礼,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和矛盾。大学生基本礼仪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大学的个人素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同时,这种现象也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原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冲击

近代以来,由于我国落伍并挨打,不少人把它归咎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发起了一次一次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文化重视不够,中华传统的礼仪文明当然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礼仪之邦”丢掉了礼仪文明,文化因割断而无法传承,招致的结果是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不健全甚至是不道德的人格的生长和西方礼仪和文化的乘机“进攻”。

(二)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三)多方面教育体制的不合理

家庭传统礼仪教育的淡漠和偏失是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缺失的第一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实效的启蒙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学校传统礼仪教育的弱化和缺失是另一个原因。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容易忽视在礼仪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社会传统礼仪教育的错位也易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系统全面,营造传统礼仪环境。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礼仪活动,如开展传统礼仪方面的讲座、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如上海电机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校园礼仪大赛,以礼仪文化为主题,促使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主动弘扬中华礼仪文化。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历史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二)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开设专门的传统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的课程,既可以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在重大典礼仪式中,蕴涵着丰富的、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场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毕业典礼中可以举行“谢师礼”,毕业生在向老师行礼的过程中感谢老师培育学生的辛劳,永远记住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三)创新发展,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而新媒体的丰富性和开放性,逼真生动的情景模拟,饶有兴致的传统礼仪故事再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新媒体下的大学生传统文明礼仪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依托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开展线上微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举办在线传统文化展览,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参考文献:

[1]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J],青少年研究,2010(1).

[2]桂署钦.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俞琳娜.90后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

[4]李彬.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第2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93-02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促进礼仪教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课题组以邢台学院为基地进行了调研。调研以发放问卷为主,辅之以个别访谈。调查对象来自我院2007级21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答卷191份。课题组通过对问卷结果、访谈信息和搜集的其它资料综合加以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出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礼仪的重要性及基本内涵的认识

在问卷中,100%的学生认为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或非常重要。88.4%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更加意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对礼仪教育有着迫切需求。85.3%的学生认为礼仪是内外兼修的结果,11.6%的学生认为只要内心对人尊重就可以了,3.2%的学生认为讲礼仪就是外表彬彬有礼。少部分同学对礼仪的内涵认识不清,直接影响到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践行。

(二)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与人交谈时,36.7%的学生会注意语气、音量和语速等,47.4%的学生有时会,15.8%的学生没注意过。在问到正式宴会的请柬一般在什么时候发出时,17.9%的学生选择提前一两天,71.6%的学生选择提前一两周,10.5%的学生选择提前一个月。在进行介绍时,对于地位不同的双方,41.1%的学生先介绍地位低的一方,8.4%的学生选择先介绍地位高的一方,50.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交礼仪知识比较贫乏,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迫切需要加强礼仪教育,提高礼仪修养。

(三)对一些日常文明礼仪的践行情况

73.7%的同学上课时会把手机关机或调至静音,20%的同学认为重要的课会,3.1%的同学表示老师提醒会,而另有3.1%的同学经常不会。对课堂上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等行为2.1%的同学经常这么做,43.2%的同学有时这么做,23.1%的同学认为这么做无所谓,31.6%表示对这种行为很讨厌,自己不会这么做。

在家中,92.6%的同学离家或归家时会向父母打招呼,6.3%的同学有时会打招呼,只有1.1%的同学选择从不。46.3%的学生表示在家中吃饭时会请长辈先入座,32.6%的学生选择一起入座,21.1%的学生没注意过。家中来客人后56.8%的学生会起立欢迎,礼貌称呼,请客人坐上座,为客人敬茶;43.2%的同学会站起来打个招呼,然后回自己房间,没有人选择马上躲进自己房间或不理会,该干什么干什么。

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场所,49.4%的学生表示自己很注意小声说话,同时也有49.4%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忘记,只有1.2%经常忘记,没有人从来不在乎。89.5%的同学表示吃完零食会把包装或残余扔进垃圾桶,附近没有垃圾桶时会暂时带在身上;10.5%的同学会找个没人的地方扔了,没有人会随手扔掉。对于大学生在公共场合的亲密行为57.9%的学生表示反感,认为公共场所应注意自己的举止,不能旁若无人;9.5%的学生认可,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由;26.3%的学生无特别感觉,但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做得较好,是令人乐观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执行不经常,甚至一些基本文明礼貌也做不到的情况。在问到有时不讲礼仪的原因时,高达35.8%的学生选择了周围环境影响。

(四)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和掌握情况

在问到你怎么看待中国传统礼仪时,86.3%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10.5%的学生认为传统礼仪仅仅是待人接物的礼节;还有3.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传统礼仪是什么;没有学生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这86.3%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而不是真正的了解。在问到你是否了解中国传统的冠、婚、丧、祭等基本礼仪时,74.7%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18.9%的不了解,只有6.3%的学生了解,可见我们传统礼仪知识的普及做的很不够。

在谈到你觉得过哪种节日有意思时,按百分比排序,学生们的选择依次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七夕节、清明节、情人节。其中春节、中秋节高达77%和75%,端午节也达到45%,高居前三名,位居第四的愚人节32%,圣诞节是31%。所以面对洋节流行我们不必大喊“狼来了”,那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商家为了促销营造出的一种气氛,年轻人也只是借机找一个玩乐、浪漫的机会,作为中国人真正从文化心理上接受和理解洋节不是那么容易的。

(五)大学生对自身礼仪素质的认知

在回答你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总体如何时, 8.4%的学生认为很好,58.9%认为较好,31.6%认为一般,1.1%认为较差,没有人认为极差。通过问卷分析和个别访谈后认为,总体上大学生对自身的礼仪现状有着较为清醒客观的认识,这有助于礼仪教育的开展。

(六)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途径

在谈到现有礼仪知识获得的途径时,29.5%选择来自学校,45.3%来自家中长辈的教诲,56.8%来自日常生活,26.3%来自电视、网络和阅读书籍报刊,12.6%选择其它。反映出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比较多,但也比较乱,多是来自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观察和家中长辈的教诲,学校礼仪教育严重缺失。

二、关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对大学生礼仪教育做出了如下思考: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

1.礼仪教育应内外兼修,“礼”与“仪”并重

“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美的形式表达崇敬之意,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现有的高校礼仪教育教学目的不明确,功利性强,学生学习礼仪只是为了学到一些技巧方法,利于求职就业,礼仪教育的兴奋点集中在操作层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内在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大学时代是礼仪的理性升华阶段,应注重认识的提高,内在德行的培养,提高礼仪的自觉性。

2.加强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

大学阶段的礼仪教育不应再停留在基本的文明礼貌层次,而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加强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礼仪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社会通过礼仪为人们设定了一条参与社会生活的固定轨道和应遵循的模式,“遵循它,生活变得简单而顺利;偏离或违背它,生活会变得复杂而难以应付,”[1]甚至受到惩罚。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礼仪修养、岗位所必须的交往与沟通能力等也是很多单位在录用人才时考虑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岗位要求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求职就业,顺利实现社会化。

3.大学生礼仪教育应融入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由于传统文化的断裂,现代礼仪基本照搬了西方的模式,生活中中西杂糅,矛盾和不伦不类的情况屡见不鲜,让人无所适从。这种现象也表现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礼仪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政,以西方礼仪取代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出现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研究,对其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发掘其古为今用的精华部分,如传统的书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等都应当学习,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让传统与世界并存。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大学阶段,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礼仪知识的新鲜感以及实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目前大多高校只是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旺盛需求。大学应该设置多层次多角度的礼仪课程:所有专业都可以开设《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一些礼仪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根据其特点可以开设专业礼仪课,如文秘专业的秘书礼仪,酒店管理专业的服务礼仪等,注重职业特征,提高职业能力;还可把求职应聘礼仪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各种不同类型的礼仪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礼仪知识体系,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表现出较高的礼仪素养。

2.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

学生欢迎的是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礼仪教育,而不是传统的道德说教。教师既要进行课堂讲授,又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拟训练,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训练中,让学生逐渐改掉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提升礼仪素质。另外,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接待任务,利用假期、实习或其它各种社会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在生活海洋里活学活用礼仪知识,“知”与“行”有机结合,“学”与“用”并重,才能使礼仪真正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3.营造良好礼仪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开展礼仪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老师,离不开和谐的校园、家庭、社会育人环境。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携起手来、互相支持, 共同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应注重教师礼仪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学礼、讲礼的校园氛围;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督导,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礼仪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如果家长毫无礼仪可言,则很难有彬彬有礼的孩子。我国有着优良的“家教”传统,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重视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们的礼仪环境正在恢复重建,国民学礼、明礼、行礼正在成为一种风尚,但素质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各级政府要重视国民的文明礼仪素质的培养,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才会有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才会再现中华礼仪之邦。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课题编号:08080013)的研究成果。

第3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的外在表现。幼儿期是培养文明礼仪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不仅能够使幼儿终身受益,而且会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是必要且必须的。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观念淡薄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许多幼儿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使幼教陷入“幼小衔接”的误区,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都明显存在着小学化倾向。

 

例如,将小学教育内容提前到幼儿园施教,开设汉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许多幼儿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要求幼儿手背在后面,不许随便说话,并且自由活动开展较少。教师在制订教育教学目标时,只关注幼儿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轻视兴趣爱好、意志品质以及道德礼仪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环境下,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难以养成。

 

二、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缺失

 

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十分模糊,没有适合幼儿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都比较强的规范、科学、系统的幼儿礼仪教育教材。幼儿教师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培训,对幼儿礼仪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由于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更容易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部分幼儿园为了彰显“先进”的园所文化,大肆宣扬西方礼仪文化,忽视面向幼儿传播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这是舍近求远、舍本求末的做法,使优质、宝贵的本土礼仪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更喜欢过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于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则表现得十分淡漠,有的幼儿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盲目地崇洋、跟风,会导致外来礼仪文化渗透、入侵现象加剧,更有甚者会使中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一步步走向没落。

 

三、幼儿园礼仪教育方法不当

 

1.忽视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匮乏,他们往往根据成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在良好礼仪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盲从性。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礼仪教育效果,成人必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都会要求幼儿的言谈举止符合文明礼仪规范,然而部分教师自己却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不一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会使幼儿感到疑惑,会使礼仪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身教要远远胜于言传,教育者必须要时刻牢记这一点。

 

2.忽视引导启发。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培养应该是使幼儿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的良性循环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礼仪规范的兴趣,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礼仪教育的效率、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部分教师一味地向幼儿灌输枯燥的礼仪知识,当幼儿表现出不文明行为时,教师往往是采取呵斥甚至体罚的教育方式消极地禁止,而忽视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启发,这很可能会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造成师幼关系紧张。

 

3.忽视与社会、家庭的协作共育。幼儿礼仪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一己之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社会和家庭因素会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充满正气和正能量,家长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统一,注重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这些都是提升幼儿园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部分幼儿园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认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与幼儿园无关,将礼仪教育局限于幼儿园之内,不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及家庭的支持,造成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幼儿园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是要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幼儿园要完善礼仪教育的内容,制订教师和幼儿的日常行为标准,对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礼仪培训,通过多种渠道、方式,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配合。

 

幼儿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不断改进礼仪教育的方法。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

第4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规范。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学习礼仪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和个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基础”课开展形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形象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审美等素质的培养及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修养。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包括待人接物、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职业修养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貌和礼仪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礼仪修养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学会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必定会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外显于形象礼仪。

12形象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形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我国,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流失,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与排挤,时代在变化,文化一方面要继承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关系到中国的民族本位、民族特性问题,也是新的时期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基础。将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13形象礼仪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结合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生实际,高职学生形象礼仪素质现状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职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礼仪形象知识相对淡薄。第二,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形象礼仪的重要性,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很多大学生为人害羞、腼腆,言谈做事不够自信,举手投足不显大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社交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限,而这些恰恰体现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低下,因此,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知识培训和规范的礼仪训练,能为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储备好基本的礼仪素养知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之形象礼仪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学生群体礼仪现状,我院思政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将此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之一,自2013年开始,对全院大一新生进行形象礼仪教育,并举办形象礼仪大赛,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形象,提高学生礼仪素质。

1形象礼仪教育的设计

形象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体现的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形象礼仪教育的内容

主要以职业礼仪为主,包括站姿、走姿、坐姿训练;以及打招呼、递名片、介绍、握手等礼仪。

3形象礼仪教育的形式

第一,系统学习礼仪知识。教师给学生提供礼仪教程视频,PPT等辅导材料,学生对照视频,认真学习礼仪形态动作要领。

第二,布置任务。在大一第一学期,思政教师组织所教班级以小班为单位,学生按每组10~12人的标准进行分组,落实相关工作。

第三,分组练习。学生分好组以后,各组组员根据教师的活动时间安排,抽取课余时间在组长的组织下自由排练,分组进行或分班进行。

第四,分组展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课室,按顺序按要求分组展示。成立学生代表评委组,教师发放计分标准表格,评价标准包括仪容仪表、坐姿、走姿、站姿礼仪、创意等,总分100分。

第五,活动总结。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开展进行评价。按照各组评分成绩,对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颁发证书,给予鼓励。学生个人在活动结束后填写个人实践活动表格,进行活动小结,教师集中记录并整理存档。

第六,参加比赛。在班级分组展示的基础上,按照个人自愿、优先优秀的原则,选出10~12名参赛代表重组,参加学院思政部组织的“形象礼仪”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对参赛选手颁发证书和奖品。

24形象礼仪教育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形象礼仪教育以来,我院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已成功举办三届“大学生形象礼仪”大赛,形象礼仪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扩大。在我院,由学生代表成立了行知礼仪协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形象礼仪教育的认知,使我院思政部的实践教学活动扎根在了学生的实践之中,形象礼仪教育的实效性也较为凸显。

3对“基础”课实践教学开展形象礼仪教育的反思 1高度重视形象礼仪教育的价值

当前,在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对“美”的定义相比传统美德的定义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奇异的服装、怪异的造型就是美,也有的学生认为对人冷酷、表情淡漠也是一种美,还有的认为穿名牌服装、用高档手机、花钱大方也是一种美,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逐步开放,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对于大学生而言,形象礼仪教育并没有过时,形象礼仪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而“美”的标准,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通过形象礼仪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感受、体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引领的“美”。

2在观念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象礼仪教育

从我院开展学生形象礼仪教育活动来看,虽然每位同学都参加了此次活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部分学生对此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意参加;也有学生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就想逃避;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好的班级学生凝聚力强,有好的带头人和组织者,班级活动氛围浓厚,展示效果较好。而有的班级学生涣散,迫于要求敷衍了事完成任务,展示效果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在活动中,也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有的同学非常感兴趣参加比赛,但是因身高、颜值等方面的原因被拒之于外,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活动功利性强,只是冲着能得奖而参加等。

因此,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①强调形象礼仪教育活动不是选美大赛,不是模特大赛,活动目的在于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参与锻炼,是形态礼仪到内心信念、素质修养等全方位提升的过程。②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帮助班干部或组织者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促使礼仪教育在每个班级都能很好地开展。③形象礼仪教育不仅仅展现外在形象的美,教师应更注重教育学生追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3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形象礼仪教育内容,拓展形象礼仪教育的途径目前,我院思政部组织的形象礼仪教育活动,其教学内容侧重于学生职业礼仪,而其他的如商务礼仪、用餐礼仪、乘电梯礼仪、拜访礼仪、公关礼仪、涉外礼仪等没有列入活动教程,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在形象礼仪教育的内容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拓展内容。①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视频教程、PPT等,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模块。②思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形象礼仪教育铺垫正确的思想基础,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形象礼仪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追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③校企联合。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交由企业专门人员培训学生礼仪。此外,校方和企业也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企业与学校的互助培训,学校教师可以进入企业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企业也可以对学校学生的礼仪素养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礼仪素养教育的实效性。④融形象礼仪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调集学校内外的各种德育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积极性。

第5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礼仪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结果。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在语言和行为方面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在汉语里,“礼”和“仪”最初是两个词,各有各的含义。“礼”主要有四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三是表尊敬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四是指礼物、礼品。“仪”的含义包括:法度、准则;典范、表率;仪式、程序、容貌等’。体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礼仪是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以及典礼仪式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仅仅是礼仪文化在体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运动规则相同的。

1.1体育礼仪的内容

体育礼仪的内容可以从体育礼仪的要素和不同组成的体育礼仪两个方面来说明。体育礼仪的要素与礼仪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包括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典礼仪式等。在体育礼仪中,服饰规范往往因为运动项目的不同或运动规模的大小而有所差异。学校体育礼仪主要包括:课余体育礼仪,体育课堂礼仪,比赛礼仪,体育观赏丰L仪,体育服饰礼仪,体育语言礼仪,体育教师礼仪等等。

1.2体育礼仪的特征

1.2.1体育礼仪是礼仪规范在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体育礼仪具有时展性

体育礼仪是符合礼仪的具体规范,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必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任何时代的礼仪由于其时代的特性和内容,往往就决定了它的表现。时代的特色对文化冲击的烙印是巨大的,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化正是时代变迁的缩影,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方面是社会自身的进化使礼仪不断完善发展礼仪习俗随着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外交范围的扩大,东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种因素的渗透,使我国的礼仪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内容,任何国家民族的礼仪都具有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而任何时代的礼仪都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

1.2.2体育礼仪与民族传统习惯相一致

礼仪以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礼仪已经推演成为一种有特色的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现在,面临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中国礼仪所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现代化转化。可以说,体育礼仪正是中国礼仪、中国文化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很好的探索成果。礼仪的价值在于主体的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高,使社会主体的整体和谐度得到彻底改善。北京2008奥运会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尊严和荣耀,中国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和谐。体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萌芽于原始社会,和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及早期的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

1.3体育礼仪的人文意义

1.3.1体育礼仪是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体育礼仪发展伴随着各种文化的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据史书记载,我国自夏朝开始,就具备了礼仪的雏形。礼仪从春秋发展至今,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化、民族性的相互矛盾与融合,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的冲突斗争的和谐产物,是不同亚文化共荣同存的表现。体育礼仪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射礼”,在现代西方体育大行其道、中国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体育不得不接受西方体育文化礼仪的洗礼。但在由于早期二者的结合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激进的方式迅速完成“西学东渐”,在后期往往出现“排异反应”。在诸多不断出现的排异反应之后,我国开始重拾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礼仪中的精髓,开始进行体育礼仪文化现代化的重新定位,找到一条体育礼仪“国际化”和“民族性”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运作模式j。随着近年来体育国际交流的发展,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西方的体育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包括高尔夫球、网球、足球等项目特定的礼仪方式和文化内容随着赛事举办地的不断扩散而传播开来,各国都成立了相应的赛事推广部门,通过赛事的传播和举办传播体育项目特有的礼仪规则,同时传播相对应的文化。

1.3.2体育礼仪的规范作用

用礼来规范和节制人的行为的传统思想,对于有效的制止当前体育界滥用药物,赛场斗殴。贿赂,裁判,过分职业化和商业化等一些有悖奥林匹克精神的弊端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J。随着各种竞技项目要求越来越高,体育礼仪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其过度操作,使体育礼仪走向规范化。在比赛中不能因为商业或其他原因来确定比赛环境,以避免某些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发生。其次,在对体育参与范围进行限制的基础上,应该制定法律法规来确保体育礼仪的规范化,体育礼仪的规范化并不只是在运动会开幕闭幕上所举行的一系列仪式的规范化,更应该是在比赛过程中对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重义轻利的体育精神的贯彻程度,对于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以评论人员种种违背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行为应该从法律上进行处罚,以合适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竞技礼仪:。

2学校体育礼仪现状和缺失原因分析

2.1学校体育礼仪的现状简析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礼仪的大方向是健康发展的,但也存在着诸如此类的不乐观现象,比如:在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体育课中不懂礼让,不听体育老师的组织安排,体育课上服饰的不正确,体育语言的不文明,体育课堂礼仪不规范;在比赛中毫无秩序的口哨声和不时响起的喇叭声;球场上球员间的争执和打架;一部分学生在赛场内外缺少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喜欢意气用事、情绪冲动,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比赛中漫骂裁判赛场上顶撞裁判员、故意冲撞绊摔对方队员、球迷蓄意的不文明行为、“京骂”、“省骂”、“市骂”等屡见不鲜,当学校体育赛场上的种种不礼貌行为被大众媒体放大出来时则更显突出。这些现象暴露出我国民众体育礼仪的欠缺,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礼仪培养体系的不健全。

2.2学校体育礼仪缺失原因分析

2.2.1体育礼仪教育的缺失

学校体育礼仪的普及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由学校组织进行体育项目及相关礼仪知识的教育,我国这个层面的体育礼仪普及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目前,国内体育课的基本授课方式是体育老师教授学生如何熟悉并运用体育项目进行身体锻炼,在授课时间上,体育道德和体育礼仪只占极小比例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结果检测也多是通过学生的体能测试的方式¨。体育礼仪教育的缺位对于广大民众缺乏体育礼仪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2.2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礼仪素养教育实效不明显,表现出先天不足。进入高校后,教育的重点又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忽视礼仪素养层面的培养表现出后天失调。一些学生从小养成唯我独尊的心态,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早已司空见惯。一些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一些学生与人相处,缺少友好善良的愿望,缺少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容易意气用事、情绪冲动,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2.2.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体育教师自身缺乏体育礼仪素养,无法给学生做好良好的榜样作用,从而不能影响学生对体育礼仪的学习和认识。教师适当的形象设计,优雅的举止,潇洒的风度,是影响体育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2.4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正处在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加之学生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在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交叉并存的状态下,大学生群体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所认同与接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礼仪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接受。

3重构学校体育礼仪的对策

3.1更新观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过于看重动作技能及技战术的传授,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成分。因此,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调研,把礼仪教育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在运动场上因发生不文明行为而斗殴是学生打架斗殴的一个主要因素。赛场上顶撞裁判员、故意冲撞绊摔对方队员、球迷蓄意的不文明行为、“京骂”声等等屡见不鲜,这与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不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责任。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刻不容缓,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把体育礼仪教育提升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深远意义。充分利用体育礼仪实践操作性强、教育内涵丰富的特点,结合体育教学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的特点,积极引导,充分挖掘体育文化中丰富的体育礼仪教育因素,通过礼仪教育与训练使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从而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塑造出良好的礼仪风范,出众的形象风采,使学生既具有自尊、尊人之本,更具有立足、立业之源。

3.2加强教师和学生礼仪修养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加强体育礼仪教育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的礼德修养水平¨。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成为一个讲礼仪的楷模。体育礼仪教育涉及心理、形象、语言、体态、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要通晓种种体育礼仪规范的操作与科学的教学、训练方式。更重要的还要求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滋养。高校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促使广大教师以德育人、以“礼”服人、以德施教。开展多彩的体育礼仪活动人对任何事物的接受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下完成的,要加强学生的体育礼仪教育就不能不了解他们对体育礼仪教育的认识。要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有目的、有系统地贯穿到每一堂教学活动中。因此,我们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在整队和调动队伍时,教育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在练习时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竞赛中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和体谅对手、胜不骄败不馁,在观看比赛时要保持安静、鼓掌要适时适度等等,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和生机。

3.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文明育人环境

当今,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健康的学习榜样,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逐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从硬、软件两方面着手站、网站。①重视学生刊物、广播等宣传主阵地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弓I导人,为青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②积极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容,促进大学生礼仪培养。如开展礼仪讲座、大学生礼仪大赛、文体活动等活动,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培养学生。③教管结合、奖惩并重,加强大学生学校体育礼仪教育。把礼仪表现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标准中,让同学之间互相监督,鼓励学生注意平时和各种比赛中的礼仪表现,从生活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提高自身的体育礼仪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繁荣,以服务礼仪为代表的专门礼仪研究蓬勃兴起,公民礼仪学研究作为礼仪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其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开放进取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在呼唤与大国形象相称的当代公民礼仪学研究。专门礼仪研究的蓬勃兴起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公民礼仪的概念和特点

在当代汉语语境下,“礼仪”往往指代“礼仪行为”而不涉及典章制度等传统内涵,确切地说,当代行业礼仪学的研究还都只止于礼仪行为的研究层面,应该称为行业礼仪行为学,如服务礼仪行为学、外交礼仪行为学等等。沿袭这一语境习惯,礼仪的概念可表述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随着人类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约定俗成的社交规范。礼仪行为的本质是社交规范,礼仪思想的核心是尊重。

(一)公民礼仪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与当代“人民”的概念相比较,“公民”更多地关照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从语词上讲,公民礼仪即公民必须遵从的礼仪规范,其研究与行业礼仪、涉外礼仪、传统民俗礼仪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民礼仪与行业礼仪。行业礼仪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行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如餐饮服务礼仪、军队礼仪、银行商务礼仪等等。在礼仪学学科体系中,公民礼仪是基础礼仪学研究的主体,是行业礼仪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与行业礼仪相比公民礼仪具有全体性和随时性,即:公民礼仪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行的,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公民礼仪的要求是随时的,不分工作与否,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时段的行为。

公民礼仪与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国际交往中遵行的礼仪惯例,就其本质和行为个体而言是国际公民礼仪;而公民礼仪则是本国内部的礼仪惯例。显然,国际礼仪惯例(涉外礼仪)与国内礼仪惯例(公民礼仪)在确立的过程上无本质差异,但在适用范围上则有大小之别。可以预言,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礼仪必将弥合国界内外的差异,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

当代公民礼仪与传统民俗礼仪。传统民俗礼仪是当代公民礼仪最重要的渊源,礼仪约定俗成的特性决定了任何礼仪形式都不可能是纯粹人为地凭空杜撰,都只能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改造和重建。建构全民性的当代公民礼仪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传统民俗礼仪所提供的丰富文化营养。

结合以上分析,公民礼仪的概念表述为:

公民礼仪又称基础礼仪,是在约定俗成的前提下,经国家意志提炼、规定和教化逐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行的基本礼仪规范,是社会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二)公民礼仪的特点

1、约定俗成性。民间礼仪具有毫无争议的约定俗成性,公民礼仪体系的建构是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为基础的,尽管期间有国家意志的介入,但在建构过程中国家意志的作用是甄别、提炼前提下的规定和教化,而不是无中生有、闭门造车,换句话讲,公民礼仪是国家意志甄别和提炼出的民间礼仪,究其根本是约定俗成的。

2、德礼一体性。任何时代的任何礼仪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内涵,礼仪行为与其道德内涵互为表里,德礼一体。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内涵,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3、差异共融性。当代公民礼仪的建构受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国别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公民礼仪必将在差异的碰撞中走向共融和大同。

4、审美向善性。作为全体公民遵行的社会行为符号系统,公民礼仪行为的规定具有审美和向善的倾向性要求,如“坐立行”的规定中对腰部挺直的要求既符合人类行为审美的规律又关照了有益身体健康这一善的诉求。

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行业礼仪研究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繁荣,以窗口服务行业领军、以金正昆《礼仪金说》等为代表的行业礼仪研究应运而生。行业礼仪研究的触角广泛地触及到了服务、商务、家庭、旅游、社交、外事、教育、军队、司法等诸多领域,其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乏可圈可点的精辟观点。三十年行业礼仪研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探索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诸多模式,为公民礼仪的确立奠定了丰厚的标本基础。其二,廓清了当代礼仪行为的基本范畴。其三,端正了社会心理对礼仪的认识,提升了今后公民礼仪规范推广的民意认可度。

(二)西方礼仪登陆和中国传统礼仪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境外资本、先进技术一道,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情人节等等当代西方人文元素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大家庭等社会集体心理的影响下,作为西方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仪制度被广泛的介绍、引进和接受,吃西餐、穿西装、行洋礼、过洋节一时成为人们效仿和追逐的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体内的“排异反应”渐次显现,加之工业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倡导“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礼乐文明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祭孔大典”、诵读儒学经典、倡导孝道文化等多种形式悄然回归。无论是西方礼仪的影响和渗透,还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回归都为当代公民礼仪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日渐清晰。特别是近十年来,以“2008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竞技比赛的成功举办更是成为中国展现新风貌新形象的亮丽名片。同时,与国家硬实力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2006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余晓辉为“奥运礼仪工程”编著的《2008公民礼仪手册》,作为应对具体活动的急就之章虽然解了一时燃眉,但反映出的却是中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不该有的贫乏和缺失,其深层的话语已十分嘹亮,即:中国公民礼仪已到了不得不全方位建构的时刻。显然,提升综合国力、改新国际形象的国家诉求已成为确立当代公民礼仪的强力推手。

(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颁行。

第7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现代礼仪;素质教育

1.礼仪的内涵和作用

礼仪的内涵。礼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内化于个人修养、道德规范、交际艺术、沟通技巧、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的作用。从人际交往角度看,礼仪是建立、巩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从公众形象角度看,礼仪是建立良好公众形象的前提;从职业发展角度看,礼仪是事业成功的条件;从对外交往角度看,礼仪是组织形象的保证、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培养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素质。具有时代性、全体性、综合性、主体性和长效性。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要求其具备宽大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挑战;其次,在当今社会,时代主题是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第三,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最后,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这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

3.开设现代礼仪课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礼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和教化的过程。通过学习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到底是什么,涵盖哪些方面,了解学习礼仪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学习礼仪概念、原则、表现形式等,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学习目的与意义;通过日常礼仪规范和专项礼仪规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礼貌,懂礼节,将礼仪规范贯彻于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些对于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和谐优美校园建设、顺利地与社会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1现代礼仪与德育育人

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而礼仪教育正是上述四项基本任务的交织点。因为礼仪教育,是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所以,只有以礼仪教育为契机,才能带动四项德育工作的开展。学习现代礼仪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包括忠心报国,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等等,现代我国提倡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都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这些内容在礼仪的基本原则中都有体现,要利用礼仪课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奉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要求,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领悟文明、践行礼仪。

3.2现代礼仪与文化育人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结合国际礼仪惯例而形成的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一种新时代的礼仪规范。学习现代礼仪暨要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又要学习西方礼仪文化。比如宴会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别就很大,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通过这些文化差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了解并热爱中西方优秀历史文化。

3.3现代礼仪与审美育人

第8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这与中国古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重视礼仪的制定及其教育是分不开的。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精华,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历史溯源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据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礼乐教育的先例。《尚书・舜典》就有舜命契、夔以“礼乐”教育百姓、胄子的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五教”即礼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教育。通过乐教,使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刚毅而不妄为,简朴而不高傲;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境地。夏商周时期,用“礼乐”教育世子成为传统。

西周时期,礼仪就已经成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宗伯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五礼”之事,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通过这“五礼”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国家的治理。按照《周礼》的记载,西周治国有“六典”,其二为“教典”,为地官所掌。通过社会方面的礼仪教育,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治国安民的目的。西周学制分“乡学”与“国学”,予以实施礼仪教育。“乡学”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德”“六行”和“六艺”。六德是指六种品德,即知(智)、仁、圣、义、忠、和;六行是指六种善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是指六种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三德”“三行”“六仪”和“三乐”。三德指三种品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是指三种善行,即孝敬父母、尊敬贤良、顺从师长;六仪指六种重要场合或事件的礼仪,即祭祀礼仪、宾客礼仪、朝廷礼仪、丧纪礼仪、军旅礼仪、车马礼仪;三乐指三种乐教,即乐德、乐语和乐舞。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目的是为了“节民性”“兴民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可见,西周的礼仪教育实质是以道德伦理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的礼仪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及其子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孔子在对西周的礼仪教育进行借鉴反思的基础上,把礼仪教育从贵族的狭小范围推广到平民社会,使礼仪教育成为提高普遍人性和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孔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不能使人们仅停留在知礼、识礼的层面,而是引导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使人们明礼知耻,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礼仪规范,不做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事,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实现“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3]的和谐局面。

继孔子之后,荀子更为重视礼仪教育。从其性恶论出发,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即通过“礼”调节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乐”的感染熏陶,使人们认同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也即“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4]242荀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五经成为官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也就成了经学教育,礼仪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教育家,大多也重视礼仪教育。宋代张载特别推崇“礼”,认为学礼、崇礼、从礼、守礼,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朱熹著有《家礼》一书,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方面所行的礼事,包含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日常应用家庭礼仪;同时,他为白鹿书院制订了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了学生在修身、处事、接物方面的基本礼仪要求。

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之所以被当政者和诸多文人重视,原因是其在教化民众、涵养德性、治国安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通过礼仪教育,使青少年了解立身处世中个人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鼓励、督促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反复体验、感受并践行这些礼仪规范,日积月累,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随之养成。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现为非常具体、细致乃至繁琐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几乎覆盖社会中每个人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弥散于生活实践中的每一个场景,蕴含于每一个或盛大隆重或简单朴素的礼仪活动之中,使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礼仪规范的浸染之中,经过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内化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模仿、掌握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可见,中国传统礼仪教育通过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把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化为素质修养和文明教养,使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从而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礼仪浩如烟海,表面上是规定人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具体内容,但实质是以涵养人的良好德性为旨归,使人做出更多的道德行为。孔子认为,礼仪的本质(核心)是仁爱,不只是表现为人际交往的仪式和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特别是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使受教育者领悟、体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要求,并自觉的认同和践行,从而逐渐内化为个人品德。中国古代众多礼仪活动的举行,除了表达人们的情感之外,主要目的是给人以教化,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例如,作为众礼之始的冠礼,中国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通过冠礼的各种仪式,使加冠者意识到,作为成年人要服装齐备、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在生活中,要做到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国君忠诚,对长辈顺从。总之,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习惯将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贯穿于具体的礼仪实践之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

3.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礼仪不仅仅是维护尊卑等级关系的制度,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伦常秩序的准则,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荀子说:“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4]312礼仪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因此,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彰显社会交往中每个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每个人都要以此行事。一个人如果不懂礼仪,在生活中就会不知所措,在社交场合就会手足无措,也往往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所以,孔子说,把礼仪运用到宗庙之内,就会人人恭敬;把礼仪运用到朝廷之上,就会贵贱有别;把礼仪运用到家庭之内,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睦;把礼仪运用到乡里之中,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可见,通过礼仪教育,使每个人了解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的规矩以及职责所在,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和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和谐景象。

参考文献:

[1]孔子.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12.

[2]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48.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7.

第9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礼仪课程 创新启示

我国向来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崇尚“礼仪”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大学生,更是国民素质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一部分的大学生礼仪却存在比较严重的示范现象。

那么,我们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开展得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呢?大学生礼仪课程应该如何从传统文化里吸取有效成分,获得创新启示呢?本文围绕这些问题,阐述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和理解。

一.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的现状

虽然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不喜欢礼仪课程

对于礼仪课,不少大学生不以为然,总觉得这门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不合时宜,多此一举。在大学生心目中,礼仪课就是对他们言行举止的限制和规定,对其日常生活有点过度干涉。因此,崇尚自由的九零后大学生往往不会喜欢、不重视礼仪课。

2.礼仪课程缺乏文化内涵

当前,大学生礼仪课的开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文化内涵,简单地对各种场合的礼仪要求罗列出来便了事。其实,每一种礼节要求都有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了解每一种礼仪的文化含义。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创新的启示

面对上述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的现状,笔者经过切实的教学实践和个人思考,认为传统文化对该课程的创新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所谓“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蕴藏在一个民族里面,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文化形式,具体来说,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风俗礼仪、等不同层面。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撞击而成的文化集合,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佛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传统”并不代表“落后”,对待我国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创新的启示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发扬光大,而且对我们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创新,具有一些启发性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归纳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1)“伦理道义”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礼仪修养

礼仪是一个人品德修行的外在呈现,集中凝聚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由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只侧重分数而忽略品德修养,加上家庭、社会的缺位,种种原因导致当前大学生的礼仪失范。比如,考试作弊、生活糜烂、谈吐不雅、乱丢乱扔等不良的失礼行为。要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礼仪,单靠大学生的礼仪课是不够的,还必须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用“伦理道义”来感化大学生的思想灵魂。

如果说西方传统文化是宗教,那么我国传统文化则是道德。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爱国、爱民的道德精神,推崇仁义道德的品格,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儒家讲求道德、仁义。儒家代表作《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意思是“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小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我国传统经典《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刚劲强健,对应于此,有德行的人处世必定像天一样的刚强坚定、自强不息,像大地一样的厚重踏实、容载万物。在校大学生学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必定有助其文化修养,进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礼仪规范自然随之提升。

(2)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雅言美行,对大学生的礼仪形象塑造具有示范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赞誉,讲“礼”重“仪”成为中华民族的良好作风。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大学生更应该达到“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的目标。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礼仪行为经常出现“失范”,极大地破坏了大学生的美好形象。因此,大学礼仪课程需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重视“雅言美行”的优良作风,对塑造大学生的礼仪形象树立示范作用。

我国有一句经典古谚:“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对个人的言行举止提出比较形象的要求:站立如同一棵松树,行走如同一阵清风,端坐如同一鼎金钟,卧睡如同一张弓。我国最早的学生日常守则是《管子・弟子职》,比如“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提出具有概括性的行为规则要求。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强调雅言美行。大学生礼仪课程吸收这些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的礼仪品德都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儒家文化尤其强调“仁礼”,对大学生的礼仪培养有积极作用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化古国之一,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底蕴。儒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尤其强调“仁礼”的道德品质。儒家创立者孔子在《论语・季氏》更是指出“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学习礼仪,无法在社会立足,可见“礼”在个人修养的地位和作用。《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要求在具体的礼仪运用都需要以“和”为贵,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礼”的精神和内涵。我们教师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仁义”“礼仪”精神,运用到大学生礼仪课堂上。用儒家的礼仪道德来感化当下的大学生,提高其对礼仪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尽快促使其成为知书达礼的社会精英代表。

三.总结

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礼仪失范行为。为此,大学生课堂更需要开设礼仪课程。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礼仪”,可以取其精华成分运用到大学生礼仪课程里,希望借此让该课程获得创新。经过切实的教学实践和个人思考,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义”、“雅言美行”、“儒家仁礼”,对大学生的礼仪培养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l]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占军.浅议对大学生礼仪普及与规范的重要作用[J].品牌(理论月刊).2010(11)

[3]江艺敏.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4]赵振有.论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中国报业.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