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声乐教学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声乐教学基础知识

第1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 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03-01

随着中省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措施政策出台,学前教育已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热门和重点专业,这种发展趋势给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的声乐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传统或普适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必须主动进行变革和探索,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本质要求和声乐课程的现实选择。

1 “知+技+能并行”声乐教学的内涵

“知”指知识、理论,是人们在完成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认识和经验。“技”指手艺、本领,通常是完成活动的方法、技术或技巧。“能”指才干、本事,通常是完成活动所表现出的特征。

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以下简称“声乐课程”)教学上,“知”指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技”则指以“知”为指导的唱歌技术、声乐演唱的技巧,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程度和应用的方法。而“能”则是指有效的运用“技”而正确把握声乐作品的能力,除了自身二度创作能力外,还要有指导他人(含儿童)演唱的能力、编排声乐节目的能力以及驾驭声乐课程教学的能力等等。“知技能”在同一时空上,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三位一体,并行照应,协调发展;在不同时空上,积累、充实、完善和丰富、增强。

2 “知+技+能并行”声乐课程教学目标

“知+技+能并行”必须遵循声乐教育教学的规律,突出专业和课程特点,考虑学生现实和能力的不同需求,反映声乐教育实践育人的本质要求。

第一,学会“唱”。掌握基本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基本的歌唱方法和必要的声乐基础知识,声乐演唱的基本技能技巧等。熟悉不同类型的少儿歌曲。

第二,学会“教唱”。掌握声乐教学的原则,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掌握少儿声音特点,正确分析、表达和教唱少儿歌曲,培养少儿声乐教学能力,能够发现声乐训练中的问题,辨别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三,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艺术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技能,具有二度创作的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

3 “知+技+能并行”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实施“知+技+能并行”教学模式必须以学前教育专业和声乐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接“学、教、演”三大教学模块,循环往复、递进地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础能力、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1 基础模块化、项目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应立足于对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技法和学生艺术实践、学前教育实践的指导。因此,教师要了解区域内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与声乐教育所需要的人才,深刻认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对声乐技能形成的支撑作用,将基础模块化、项目化,拓宽学生在声乐教育理论上的知识面,如发声的原理、发声技巧、歌唱生理和嗓音的保护、幼儿唱歌教学理论和童声训练或童声合唱训练基础理论等,并尝试讲述“儿童歌唱生理与心理”,以适应幼儿音乐教学的需要。切实完成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声乐教学和培养任务。

3.2 紧扣教学环节,促进技能训练

以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岗位需求为依据,多层次选择教学内容。如一年级注重正确呼吸方式,喉咙打开,咬字部位准确,在自然声区中训练歌唱的平衡;二年级注重拓展音域,加强演唱的艺术处理;三年级在注重会唱的同时更要学会教,学习和了解声乐演唱和儿童作品的诠释和演绎。

选用练习法、欣赏法、讲授法和演示法等,加强声乐技能的训练;选用示范模仿比较法、观摩纠错比较法、自我与互评分析法、情感分析法等培养声乐理论知识和学生音乐素养。如采用示范模仿比较法,对学生演唱某一乐句时声音方法出现的错误,做两次示范,一是正确的声音;一是模仿学生发出的错误声音。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很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差别,主动调整自己的发音方法,完成正确发音训练。

发挥多媒体形象和感染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完整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直接感受运用声音、音色、气息、力度、节奏、速度所表现的乐曲思想内涵;利用网络功能,播放教学音像资料,强化声乐教学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生理感观,激发其积极心理因素,引导其发现问题、校正错误、纠正缺点。

3.3 多元化实践教学,助力能力提升

将教学内容按照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学习基础,实施个体化分层次小组课实践教学,解决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问题;用个别实践课提升具有一定声乐条件和潜力的学生的专业水平或提高不具备声乐演唱条件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个性问题。定期举办班级、院系的音乐会、沙龙、校内观摩交流、专业技能大赛及各类积极有益的声乐实践活动,组建学生合唱团、艺术团,开展儿童歌曲演唱赛和少儿声乐教学试讲活动等,巩固学生声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声乐技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特色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实训实习场所,与歌唱艺术团体、群艺馆、少儿活动中心及幼儿园、社区建立长期的声乐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实训中提高声乐专业技能,将课堂上的声乐知识在实践实训中变成实际能力,提高学生技能。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频次,延长顶岗实习时间,使学生能将在课堂上学的声乐知识、技巧、方法及时运用到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检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充分锻炼的舞台。积极参与到当地的音乐文化市场发展和企业文化活动中,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个人、集体)、文艺下乡、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活动和政府、企事业搭台的节庆、旅游促销等文化活动中,在真正的舞台实践中得到发展和锻炼。

4 结语

实施“知+技+能并行”教学模式必须以学前教育专业和声乐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接“学、教、演”三大教学模块,循环往复、递进地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础能力、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洲.浅议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定位[J].神州,2012(14):26-27.

第2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 声乐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声乐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当前, 声乐课程主要在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开设,从教学目的来看,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这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每人都是歌唱家,但是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则大为不同,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唱歌,学会使用各种乐器等,而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并不是特别需要掌握的。由此看来,两种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学的目的有所差别。但是我们看到,当前存在一种现状,即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与音乐学院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一致,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院校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关键在于抓住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使得其不仅学会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等,还必须学会传授上述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声乐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为保证每位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指导工作,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在课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即很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对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有清晰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教授,很难掌握声乐的理论、演唱的技术。尤其对于师范院校中的学生来说,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由于接触声乐知识较晚,对于怎么样发声、怎么样唱歌有所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生活中发声的惯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最为基础的发声练习开始,建立歌唱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运动习惯。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一方面掌握丰富的声乐基本理论和全方位丰富的声乐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敏捷的辨别声音的耳朵和思维能力,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正确发声及时进行纠正。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钻研,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以及时间。教师既要学习新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要深入钻研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同时,为了提高自身在声乐课程领域的业务水平。第二,强化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将学生尽快成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声乐天赋的不同,每个学生掌握的声乐基本理论、声乐发音正确程度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如何让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在每次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要结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做出评价。并对照自身的教学与活动指导过程中予以分析,及时发展问题并予以总结,探索有效教学的方式,将声乐理论、正确发声方式等简明扼要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教学手段灵活有效,能够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活动中的感受、想法真实的记录下来,为自己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声乐素质

对于声乐课程来说,不仅是一门声乐学习的课程,更是一门教育学课程,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得好是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管理,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当前声乐课程,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始,主修课在三、四年级开始。必修课的开课形式为集体课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主修课开课形式为个别课,主要要求能演唱有―定难度的作品,对于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为未来到课堂上教授课程打下基础。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如下可以优化之处,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中,学生在对应的年级学习一样的内容,无论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最后能够顺利升到上一个年级。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主修课,逐步学习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提前接触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继续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学习,达到必修课程要求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主修课课程,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单纯以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考核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区分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于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掌握情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应该考核声乐教学基础知识,并采用实际教学的考核能力。第三,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除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可以适当教授中等师范院校和中学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学生之间互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究,确立科学教学方法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似乎是最主要的,其实不尽然。通过刻苦的训练、科学的教学,坏嗓子是可以变成好嗓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原理中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课教学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声音训练课的原理、原则、要求等的讲解。讲授艺术的要素是:既要讲授内容充实,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还要例证生动恰当,趣味性强。同时,论证合理,易于接受,在得出结论之前,最好启发诱导学生试作结论,以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之效。第二,训练教学。训练教学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中的教学方式。训练艺术的要素是:一要选择练习曲目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一听就爱,就想学;二要教师范唱生动感人,并可慢速,使学生得其要领;三要练习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四要“微笑教学”“平等练声”,上演成功的“师生二重唱”;五要纠正学生发声弊病时可采取教师学唱夸张法,把学生的毛病置于“放大镜”下乃至“显微镜”下,使其发觉、认同,以利纠正。第三,语言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艺术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有力工具。语言艺术的要素是:一要准确精炼。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要说废话;二要规范标准。要说普通话,不要说“这个”“那个”“那么”“然后”等赶时髦的话;三要生动幽默。要用巧妙的、出入意料、引入发笑的双关语、歇后语和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话等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用“打哈欠”状态比喻发声时喉咙张开的姿态,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低声区的气息流动,用“笑”的肌肉运动提醒颧骨和面部肌肉的积极运动等等;四要富有节奏感。声乐教师要懂节奏,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都要十分讲究,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字调”和“催眠腔”。第四,组织教学。笔者在课程中尝试让学生上台扮演教师角色,使得其既学会唱歌,又学会怎么讲教授唱歌。组织教学包括课堂组织与课外辅导组织,都要讲究技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的节奏。

四、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知识被动的进行接收,教学的效果令人堪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意义强调把知识从教师声音中传送到学生的声音中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而学生则是参与者、活动者、学习者与收获者。声乐教学的目标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声乐课程中的目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尽管不能熟练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等,但是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果让几个学生一起进行声乐学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呈现几何数级别的增长。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教学恰好就是一种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前提。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让学生既充当学习者,又充当教学者,使得他们既学会学习声乐,又学会如何教授声乐。第三,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声乐教学的课时紧,教学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总结出相对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同于完全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观。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容易,其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声乐教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如前所述,当前学生基本声乐素质还达不到以上要求。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加强相关的指导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实现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第3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摘 要:高师声乐教育改革应实施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并探究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高师 声乐小组课 创新

伴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具有扎实、过硬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作为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教师的摇篮,面临诸多有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当前高师音乐声乐课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被从事高师声乐教育的教师所普遍认识。诸如:采用音乐院校的授课方式;一味机械式地进行专业技巧训练;作品追求高、难;缺乏与音乐理论课的横向联系,以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会一些声乐作品,不知所学为所用,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样的学生是无法胜任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高师声乐课不同于音乐院校,它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课。学生多,老师少,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都按音乐院校一对一的小课上,教师任务繁重,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那么,如何改变现有高师声乐课存在的问题,使之能为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合格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想适应呢?我认为高师声乐课的上课模式应是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实施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明确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的目标。

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为主要目标的。而这种新的创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一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对教师发出的指令进行接收。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师生作为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创造者和实践主体,依靠师生共同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在活动过程中共同确定研究的主题,以学生创新活动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来完成课程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归纳、研究问题的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是教学、科研、创新型的人才。高师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显而易见不能符合时代突飞猛进变革的要求。那种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而且大大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才能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转换成一种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才能唤醒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热情,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大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中,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拿到作品之后,自己要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对相关音响进行视听,写出对作品的书面分析报告,再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演唱,这样,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综合人文知识,在表现作品时也会更积极、更投入、更准确。俗话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在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尽可能的调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并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

三、加强声乐课和其他音乐课程、艺术形式的横向联系、渗透与融合。

基础音乐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应是多面手,既能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又能具有学校各种活动的组织和辅导能力。而高师毕业的学生声乐水平与音乐院校的学生水平相差甚远,但又无法完全胜任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要想改变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声乐课与音乐其他各门课程的横向联系。如高师声乐教学课可以与乐理课、视唱练耳课、和声课、曲式课、即兴伴奏课、舞蹈课相联系。学生通过乐理课、视唱练耳课对作品乐谱加以学习练习,可以准确表现作品;通过和声、曲式课可以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掌握作品结构、脉络,即而达到合理的处理作品;通过即兴伴奏课可以自弹自唱,完美表现音乐作品;通过舞蹈课(形体课),可以根据作品风格、内容,用形体加以辅助表现,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这样,声乐课程教学才能达到一种完整完美的表现,而其它各门课程则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具有了实用性,即“所学为所用”。又如声乐课也可与任何艺术形式相联系、渗透与融合。学生可以通过把声乐作品与美术作品、文学作品、舞蹈作品等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渗透与融合来更好更准确的理解音乐与完美的表现作品。只有加强声乐课与各门课程的横向联系,才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即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音乐感相分离;技术的练习与艺术的表现相割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的敏锐的感受力和表达音乐的愿望,具备真正的音乐素质;才能改变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使学生胜任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成为能够组织学校各项活动的多面手。

四、开展课堂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中,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要具有创新性,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例如:为一首宋词创作旋律。学生首先要对宋词进行理解,把握宋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再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调式,在创作中还要考虑古诗词的朗诵韵律以及旋律的走向与宋词的情感取向一致等因素,创作完成后再填词演唱,还可根据音乐表达的需要,为作品编配二部和声。又如:通过大量视听各种调式写成的音乐,了解、掌握各种调式表现音乐的色彩、情感、风格后,可以让学生自发用各种调式创作小型的声乐作品。如创作儿童歌曲,可以锻炼学生为将来的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创造能力,更加固了对所学音乐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在声乐小组课中进行与声乐相联系的音乐创作活动,能使学生将学到的音乐基础知识变为基本技能,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并能更好地丰富其思维想象力,促进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还能加深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五、要进行创新成果实践展示。

学生通过自发的组织实践,编排声乐小组课中完成的声乐作品,编写作品介绍,创作舞台表演,编写节目解说词,明确实践主题,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一次次反复的舞台实践中,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表现力在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因此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成果艺术实践,以艺术实践展示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的标准。这样学生不仅在艺术实践中增强自信心,并能最大、最深地挖掘自身的潜力,真实、完美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做到理论技巧学习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

高师实施声乐小组课创新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积极认真的协作精神,而且更能进一步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并从中获得专业之外的大量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能真正理解、热爱音乐。通过创新课程的锻炼,使学生能更好的胜任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过硬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第4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第5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声乐教师 综合素质 教学能力 提高

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指声乐教师在从事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而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则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专业展示能力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均是构成声乐教师优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对搞好声乐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和解决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的问题。

1.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基础

1.1提高声乐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理论是歌唱家们从歌唱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系统的声乐知识,是形成声音和进行演唱的理论基础,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依据。声乐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一首声乐作品除了优美的旋律、精美的歌词外,还有调式、和声、转调、力度、速度、装饰以及节拍、节奏等许多乐理方面的内容。声乐教学中的指导性用语,对作品的处理,无不渗透着声乐理论。声乐教师如果基础理论贫乏,不懂声乐知识,就很难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处理。

因此,教师的理论水平对声乐教学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师必须加强声乐理论的学习。要掌握全面的声乐理论,首先就要从这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声乐论著中汲取营养,大量地阅读并领会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声乐发展的脉络,更科学地、更全面地深入领会人体发声的有关知识,正确地对待声乐各流派的优劣,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做到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其次,全面的声乐理论的掌握还要求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对待理论的学习,而不能良莠不分,一并咽下。只有在学习中批判性地继承,才能使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目标明确,少走弯路,科学地培养人才。

1.2提高文化修养是把握声乐教学内涵的必然要求。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美育学科,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声乐教师要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储备,对中外古典的、现代的艺术和文化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和认识,并能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全面、透彻地讲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能,分析和处理歌曲,形成自己对声乐作品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和演唱风格。同时,加之声乐艺术与其他相关学科、姊妹艺术之间的连带性,都要求声乐教师具备相对全面而系统的文化素质。

声乐教师要充分汲取各种知识养分,不断地充实自己。声乐教师的文化素质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学科知识,如唯物辩证法、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语音学、美学、外国语等;二是其姊妹艺术,如舞蹈、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提高相关学科知识的途径,应以学习教科书为主,辅之以通俗性的讲座、辅导材料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论文等。对于其他姊妹艺术,提高的途径和方法则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抓品位、抓根本。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其艺术品味的培养,如同文学趣味的培养,基点要高。

1.3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声乐教学也是教育科学,十分讲究规范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具有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演唱水平。教师还要根据教育学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2.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重要保障

2.1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展示能力。

一是加强歌唱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歌唱水平。声乐教师有精湛的歌唱技艺是教学立足之本,是教师的教学魅力之所在。学生对声乐的喜爱,也许恰恰是听了教师的某一次示范或者某一次演出。因此,声乐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珍惜每一次给学生示范、表演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位声乐教育家曾说: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唱得好,要想给学生讲得准确、示范得准确,教师就要唱得准确。这是由声乐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不能只靠热情和想象,必须有真知灼见。二是不断提高教师用歌唱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唱歌不仅是肌肉、声带、骨骼的生理运动,更是歌唱者的心理活动表现,它受到人的情感、情绪、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把握音乐作品心理变化的能力,随时把心理调控到音乐作品反映的心理,这样诠释的音乐作品才有感染力,才能感染学生,才能把学生教好。

2.2学习掌握传统声乐教学手法,并发展创新。

传统教法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努力学习掌握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法,灵活用于教学,科学解决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学生身上出现时,因为其性格、习惯等个体差异,就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喉音重”的问题:可能是张嘴太大的原因,也可能是使劲大、憋住的原因。又如“高音难”的问题:可能是声音重、力量大的原因,也可能是气息憋、流动差的原因,或者是咽壁力量差等原因。只有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教有成效,因此,声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的异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开展教学,才可能事半功倍。如有些学生唱歌时嘴巴张得大、位置低、高音难、使劲大,教师可以让他们咬着一只笔来朗诵、歌唱,这样就可以使声音轻些、位置高些,慢慢就会感受到歌唱语言的位置所在,这样坚持练习定会收到良好效果。“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每个教师都很重视,但憋劲唱和在气上唱可是两码事。憋着劲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善这种状况,可以采用走动、弯腰、跳舞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声音流动之感,叹气之感。这些方法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但又要灵活施教,不得盲从。

2.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的语言组织能力是关键,如果课堂中的语言运用适当、准确、生动而又精彩,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格外活跃、流畅而富有动感,学生的思维情绪随之高涨,“当堂效益”的教学效果就会出现。除了课堂语言、教态之外,我们还应注意专业上的“术语”应用,特别是“概念性”的语言,表达要适当、准确。目前,我们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例如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圆、字清腔纯、字领腔行”既是声乐教学中“吐字行腔”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清晰的吐字可以营造出干净的声音,良好的语言可以充分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石月婷.简论声乐教师的基本能力结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115-117.

[2]汤红期.论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7,(12):58-59.

第6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课程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综

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它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强,技能多,应用熟练。学生不只要掌握学前教育所教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唱歌,跳舞,绘画,钢琴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这些之中,唱歌所占比重较大,而声乐课则是唱歌的基础,所以学好学前声乐这一门课程十分重要。

 

(一)课程定位

 

学前声乐课是学前音乐课的一门附属课程,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提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如何使幼儿从音乐中收到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情感和利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此课程“幼教”特色鲜明,为了学好这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学好理论,多多联系,熟练处理各种场景下的幼儿教育。

 

(二)课程目标

 

学前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知识,掌握构建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将声乐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所教授学生内容要符合幼儿教育发展所需要。让学生能开口唱,会演唱,会边弹边唱。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的发生,如何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觉歌曲的艺术形象,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表现能力,有感情的演唱,感染小孩。

 

(三)课程设计

 

学前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其他课程的基础,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支撑,在掌握识谱,视听,视唱能力后,就可以你进行声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声乐课的教学设计顺序是声乐基础,儿歌代词练习,儿歌表演,儿歌自弹自唱,逐步展开教学计划。课程的重点是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歌唱知识及器官运用,还有唱歌的姿势,科学发声。课程的难点是学会基本的歌唱技能,正确理解歌曲所含思想,有感情的演唱。

 

二、教学内容

 

(一)声乐基础

 

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没有声乐基础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所以我将声乐基础放在第一个位置上安排20%的课时,重点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发声技巧,识谱等,在此模块内选曲要选择简单通俗,适合专业的歌曲,并且还要根据专业特点,尽量选曲中外少儿歌曲。在内容上,要教学生认识发声器生理构造及作用,学会发声技巧及如何保护嗓音的知识,懂得歌唱的缓吸缓呼,急吸缓呼两种呼吸方法,学会连音,颤音的发声方式。进行唱时姿势正确,精神饱满的声音练习,正确唱出单韵母和歌名,掌握歌唱的呼吸,有意识的控制和运用呼吸开更好的发声,做到中声区发生自然。

 

(二)儿歌代词练习

 

儿歌代词练习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对于歌曲的节奏,音准,音乐风格的把握,还有在发音时保证吐字灵活,清晰。同时结合专业是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联系,一举多得。在儿歌代词练习这一模块,我们安排20%的课时,这一模块的要求就是学生将词唱对,吐字清晰,掌握个别复杂的节奏的演唱,灵活运用气息,使声音统一,自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正确处理和表现不同风格的歌曲。

 

(三)儿歌表演

 

幼儿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幼儿唱跳结合,在儿歌表演唱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具有表演力,能够引导幼儿跟其进行表演,要求学生能够唱跳结合,与舞蹈课的韵律结合,唱演同时进行,可以较好的表演歌曲同时引领学生。

 

(四)儿歌自弹自唱

 

儿歌自弹自唱,将弹唱二合一,针对性较强,难度较高,所以此模块安排30%的课时。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技能都需要会一点,而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声乐课专业的学生,有关音乐的都要涉及一些。会弹会唱,还得能将二者结合。这一教学模块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处理能力,知道儿歌的音谱,并且边弹边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手脑口同时进行运转,所以操作较难,这一模块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对于音谱,乐器都要十分熟悉。

 

以上就是学前教育声乐课的课程设置,这个安排是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紧密联系了将来就业的需要,同其他课业配合,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安排。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教育模式主要是创造情景,重点探究,多多合作,获取知识,分享运用。老师为学生提供进行联系的场景,学生在此场景下进行练习,重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更好完成任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指出缺点不足之处,从彼此身上获取知识,同学之间分享各自心得,并将其总结运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将教与学统一,运用于实践。老师传授的知识还是较为书面的,学生们之间进行探讨可以得出许多课堂没有教授的经验。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方法手段

 

学前教育声乐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譬如,声乐专业不同于其他,但是理论教学还不够,需要实践需要练习。儿歌表演唱的教学法,是练习法,律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创作教学法的结合。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变能力,身临其境,更好的体会幼儿教育。在学生表演结束后,一般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以探究,发现为主,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去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声,如何表演较为顺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探讨,学习。并总结得出结论。

 

四、总结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国家教育需要。

第7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 键 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学法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重任。《声乐》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师师生专业技术训练的重点。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一直以来都为“西乐”模式。声乐课程的学习,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1949年以后又有了“中国民族唱法”,所以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学生能够演唱技巧很高的美声、民族声乐作品,而毕业到了小学却唱不好“儿歌”,也不懂怎样进行声乐教学,这不仅对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师资浪费,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一种浪费。所以高师在声乐课中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学为所用,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对声乐教学法的认识

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它在声乐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将声乐实践理论化,将声乐训练总结成系统的、较全面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研究,以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声乐教学水平,使其在基层声乐教学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声乐教学法是提高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则首先要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发声的肌能状态,歌唱的姿势、正确呼吸、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特征等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并在歌唱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更好的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歌唱能力的必要环节。

3.声乐教学法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将来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声乐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首先是弄清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器官的大小与成熟度不同,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儿童与成人的声乐学习效果也将是一致的。其次是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主要介绍儿童嗓音保护与发声指导,青春期变声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以及变声期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与歌唱教学方法。再者是声乐艺术心理学、共鸣的原理、歌唱表演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模块

一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站姿、坐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科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教学等环节来完成。二是演唱作品的选材。给学生选择能唱好的作品,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演唱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获得有效的音乐表演实践体验。一般要做到:选择音域适中、容易上口、具有情感和美感价值的作品,以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和唱法。三是清晰的吐字。吐字也称“咬字、吐字”。所谓咬字是指找准声母的着力点,咬准字头。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引长,然后归韵。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借助学生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四是歌曲的处理。歌曲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演唱作品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演唱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和表达作品的情感。

3.课堂歌唱教学方法模块

一是听唱法和视唱法。听唱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方法。学生可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上,直接、简便地学习唱歌。视唱法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谱技能,通过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新歌教学的方法。教授新歌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的课程标准及学校所在地的基础与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教唱方法。教师们一般常用的过程是: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范唱和导入新歌;教师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歌曲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三是歌曲教学的穿插与交错。每一堂音乐课中,以学习一首歌曲为主,同时学习或复习另外一两首歌曲,将同期学习的几首歌曲恰当地相互配合。将学习过的歌曲不断进行复习、背唱。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模式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

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到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4.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获得舞台经验,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的表演能力,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总之,声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加进声乐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曹理,缪斐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第8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成人高校声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人高校声乐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一专多才的复合型声乐人才,但是,当前成人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的发展已出现了瓶颈,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声乐教学在职业大学中还出于起步阶段,教学目标尚不十分明确。职业大学由于对教学目标的模糊,导致其一味地追随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处于盲目的状态,而对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误区。

(二)学生基础差异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往往由于自身文化课程基础较差而选择进行艺术课程的深造,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音乐专业并不是出于自身的爱好。目前,就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而言,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都相对较差。特别是声乐方向的学生,差异化严重,同一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演唱技巧以及基本技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声乐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只是在培训班进行短期的突击培训,缺乏节奏和音准的基础知识,更有甚者,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五线谱知识都不具备。

(三)师资力量薄弱

成人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术和科研的氛围不够浓厚的现象。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中坚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成人高校中声乐教师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弊端,其一是部分资历较深的声乐教师有着丰厚的演唱经验和声乐技巧,但是缺乏一定的声乐理念知识作为支撑。其二是一些从高等音乐学院毕业的优秀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具有较为扎实的理念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缺乏相应的声乐技巧和知识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还会渐渐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长而久之会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课程设置过于保守

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我国成人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大多模仿了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导致教学过于理论化,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目标和特色。传统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念知识以及声乐技巧的学习,如和声训练、音乐作品鉴赏、乐理知识等,忽视了实践过程,枯燥的理念知识会阻碍学生的思维上的发散,无法满足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缺乏实践的操作,学生再强的理念知识和技巧也只会成为一纸空谈,只有通过适当地实践,才能达到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提高成人高校中声乐专业教学对策建议

(一)制定教学目标

不同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成人高校声乐专业主要用于为文艺团体、艺术团等培养应用型的声乐人才。声乐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差异也引起了教学模式的区别。教学目标的定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导向,因此,成人高校应在明确自身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促进声乐教学的快速发展,进而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构建完整的声乐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包括声乐理论知识体系、声乐教学体系以及声乐实践体系等,良好的声乐体系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的质量是学校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声乐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高职院校在进行声乐专业学生录取时,需严格把关,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考察。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学生声乐的相关知识,还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文化课程的普及,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三是由于生源声乐水平的差异化,成人高校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地采用分层教育的模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的课堂教学效果,声乐教师集声乐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于一身。长时间的艺术教师扩招政策导致了声乐教师处于缺失的状态,很多成人高校出现采用乐器等其他教师进行代课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况。尽管受当前形势的影响,成人高校仍需进行一定的考核,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乐知识基础,还需有充足的实践经验,促进声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展声乐教师的专业培训,如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此外,可以加强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分享,共同进步。学校需积极鼓励有潜力的教师进行出国深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调整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

相对高等院校,成人高校的学生对于声乐基础文化知识积累较少,但是其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引起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味地进行模仿,缺乏自主创新。舞台表演的机会不仅能够检测学生的声乐水平,也能满足其内心的需求。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自身的教学特点,增加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特征,并适当地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校应建立系统化的声乐知识讲解,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教学提供适当的导向,并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保障学生实践和理论的全面发展。

第9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基础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10-02

声乐(vocal music),是一种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性课标之一。随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全面展开,高师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无法与现阶段基础教育音乐课标有效的衔接。因此,如何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有机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已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展开了,而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专业却并没有与之同步。早在2001年,国家就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标(实验稿)》,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标目标和基本理念作了新的阐述。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内容看,主要以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将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反观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依然秉承了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以美声作品为主,教学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理念依然存在弃本从洋的思想,很少把中国传统的现当代声乐作品融合到声乐教学当中。不但如此,高师声乐教学在培养方向上也存在“偏”的倾向,一味的追求专业技能的高、深,忽略了对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声乐演唱的有骨无肉的现状。

二、准确理解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展开已有些时日了,通过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解读及实地调研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新课标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树立起平等的音乐价值观。单就声乐课而言,它并不是要求老师为学生讲授多么专业而又高深的发声及演唱技能,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分析各类的演唱方法,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美声、民族及通俗唱法,能正确的演唱一些简单的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声乐教学是为了塑造学习者的自由人格,其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声乐作品、识别各类演唱方法、创造性的演唱一些力所能及的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最终达到热爱声乐的目的。

三、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衔接的途径及方法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从试行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的实施,体现出了音乐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尽快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以实现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有效衔接,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高师声乐教学应与《音乐新课标》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音乐新课标要求以音乐鉴赏为必修,以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和戏剧表演四门技术性课程为选修课程的新理念。声乐演唱虽然是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它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果音乐老师能够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范唱,其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远远高于多媒体在课堂上起到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要求将来的音乐教师要有多高的演唱技能和多么深厚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要求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基本的演唱能力,还要有能够把声乐演唱与合唱相整合的能力。这是因为,中学的音乐教学不需要歌唱家,而是需要一个能唱、能跳、能组织和能指挥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因此,高师应加强声乐教学改革的力度,以使学生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2.打破传统的技能型声乐教学模式,建立起声乐与合唱指挥相结合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 广大高师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的高师,其目标已经被定格在音乐教师上,再加上课程设置和生源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应该按照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来教。从音乐新课标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要求看,它并不需要未来的音乐教师要具有多么高超的演唱技巧,也不需要未来的音乐教师有多么高深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需要一个能够组织很多学生一起歌唱的音乐教师。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该把以往的一对一、一对多或者集体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一些改变,把声乐教学改为以声乐与合唱教学为主,以一对一或一对多为辅的声乐教学模式。这既为学校节约了课时,也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不因为选择了器乐或舞蹈而放弃声乐学习,而且这种声乐教学模式也能与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相适应。

3.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声乐(vocal music)是一门融表演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然而,高师学生却存在一种“关起门来挺能唱、走出门后不能唱”的怪异现象,这其实就是因为学生对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欠缺。要知道,课堂声乐教学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演唱技能,而这种技能必须要得到足够的艺术实践才能得以完善和成熟。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在气质风度、语言、表情、形体等方面进行指导,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摩学习。同时也应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编排一些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音乐剧、歌伴舞、配乐诗朗诵等节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创造力、想象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以使其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让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得到巩固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声乐演唱技能和音乐综合素质方面得以逐步完善。因此,必须把课堂声乐教学和各类艺术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面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国高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教学大纲、教学法、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同人们参考指正,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高师声乐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国家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郭建,王湘云.论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3,(9).

The Musical Feature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Qiang Folk Songs

LONG You-cheng

(Basic Education Department,Aba Teachers’ College,Pixian 61174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