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声乐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声乐培训总结

第1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歌唱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合唱 思考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条线的技能性人才。在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综合型人才。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合唱是一种最直接可行,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提高音乐鉴赏和审美的素质教育载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合唱,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对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团队合作的培养,学生相互配合意识和集体凝聚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目前的中职学生的生源素质较差,学生无心向学、集体意识薄弱、缺乏合作精神,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教育的质量。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对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表现的形式,在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今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作为中职学生,毕业后,由于学历低 ,技能差,他实际上面临着很严峻的就业压力。而且,现在的工作和用人单位,都很注重团队合作。对中职学生进行合唱的训练,并不一定能让学生唱得多好,但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演唱一些高尚、健康的歌曲,可以唤起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养成并保持良好心态,在心底积淀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一、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想要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合唱训练,首先就得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了解学生对音乐、对合唱的认知情况和兴趣程度。经过了解,90%学生对音乐基本都是喜欢的,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喜欢层面上,70%的学生,在以前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很好的上过音乐课,音乐课在他们的中小学学习生活中,都被其他主科老师占用,就算有上音乐课,也只是简单的唱唱歌,对音乐知识基本不懂。他们对音乐的学习更多的是从网络上获得,基本上是凭着兴趣爱好自学。他们喜欢唱歌,但是没有方法,不知道怎么唱。对于合唱,更是不了解,普遍认为大家在一起唱就是合唱。说到合唱,在他们的中小学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在某些活动上由老师挑选些学生,进行简单的排练演唱。可以说,学生对合唱这种形式是既熟悉又陌生。所谓熟悉,是因为他们知道合唱就是很多人在一起唱,可是,这很多人在一起怎么唱,他们是陌生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从2012年开始设立音乐、舞蹈专业,招收音乐舞蹈专业学生,总共招了三届的学生,十个班级,将近三百人。这些学生,都是没有音乐基础的,仅仅是凭着对音乐的一点喜爱,或者是没有其他更合适选择的专业,所以报读这个专业。在教学中,老师们都发现了这些学生素质低、基础差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困惑。在技能教学上,相当吃力。合唱教学中,更是问题多多,音不准,节奏感很差,声音都是大白嗓,排练的出勤率也不高,组织纪律性差等等。这些学生,由于进校以后都有开设声乐、视唱练耳、乐理等专业课程,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对音乐及合唱的了解相对会好些。

二、合唱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对中职学生进行合唱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从最基础的教学逐步进行。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发声训练。使集体的声音和谐统一,圆润流畅,融为一体。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难度要适宜。解决识谱、音准、节奏、节拍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视唱训练中的练习曲难度一定要适中,先是单声部视唱,慢慢过渡到二声部的视唱。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二声部合唱教学的渗透。重视训练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对中职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最具时效性的教学方法。

(四)音准是使合唱队的演唱做到和谐、统一的重要保证。但中职学生音准都是建立在天生的基础上,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音准训练应先从中声区开始,再逐渐向高低音区两边扩展。

(五)用科学的方法组建和训练合唱团,多参加演出和比赛,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训练

《合唱与指挥》作为一门课程,在音乐专业中,是必修的一门课程。笔者在去年开始担任《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以及校合唱团的训练工作。考虑到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兴趣小组的合唱团,是以女声合唱的形式进行。合唱艺术是歌唱的艺术,声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未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来说,要集体的声音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就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使每个队员都能用一致的方法来演唱,以达到“融合”的境界。合唱的训练,应先从声音训练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音准、节奏、音域、咬字等方面。在训练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训练:

(一)发声方法的训练。训练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发声方法。培养学生“高位弱声”的发声状态和整齐、统一、集中、圆润、明亮的声音质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要高,咬字吐字要清晰,结合直声训练,力求做到声音统一、集中。总之,气深、高位、直声三者结合是产生共性的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练声曲,从声部的中声区开始训练,打好基础后再向高低两方扩展。用“u”、“mo”、“lu”等母音的训练,来达到找准共鸣位置,打开喉咙,扩大音量。

(二)音准节奏训练。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在合唱中,如果个别学生的音不准,就会影响声部的音准,声部的音准不好,合唱中的和谐音响效果就很难保证了。因此,音准问题,是合唱训练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音不准,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比如歌唱的姿势,歌者的心理状态,合唱作品中的力度、速度、音域、节奏变化、咬字等,都会影响到歌唱者的音准。在音准的训练上,应多加强对自然音阶的训练。将自然音阶的全音和半音的关系搞清楚,用固定唱名将音阶唱熟,加强调性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当薄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只能放慢进度,在钢琴上一个一个音的帮学生校对音准,强化学生对各个音高的概念,帮助学生体会音与音之间音高的差距和辨别。跟着钢琴,边听边唱,不断强化。通过音阶模唱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唱完音阶,接着进行二度,三度,四度……等不同度数的音准训练。培养学生唱谱的习惯。而且,在唱谱的过程中,要边唱边打节拍,这同时也是在训练节奏。在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中,很多都是二拍子,或者是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歌,学生在唱谱的时候,就要用手轻轻的打着拍子,并且打出强弱拍。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演唱时赶节奏或者拖节奏。在二声部合唱过程中,要加强声部之间的配合,注重声音的和谐。

(三)分声部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论是上课班级还是合唱团,笔者都只是分为两个声部,女高和女低。每个声部先把自己声部的旋律唱清楚、准确,才能够把两个声部结合在一起唱。现在经常碰到的情况是,单声部唱得挺好的,当另一声部进入的时候,两个声部就开始“打架”了,高低声部就会混在一起,要么是音就唱不准了,要么是唱到另外的旋律,被“带跑”了。原因还是自己的旋律没有掌握好。在掌握好自己声部旋律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唱自己的,听别人的”的观念。在合唱中,不是自己把耳朵捂起来,然后拼命唱就可以的,在唱好自己旋律的同时,要时刻聆听另外声部的旋律进行,注意体会和声的准确性和声音的融合性。在合唱教学中,分声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最终,都以二声部的融合协调为最终目标,整个训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四)小型歌曲的训练。多排练、演唱一些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加强学生对合唱中和谐统一的和声的体会。同时也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合唱作品。同时,通过多媒体、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多听、多看优秀的合唱表演,加强学生对合唱之美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比如,给学生看了2010年笔者作为福建合唱团中的一员,参加中央电视台第14届青歌赛合唱比赛的视频,让学生观摩全国最高级别的合唱比赛,去体会和感受合唱中最美的声音。

(五)形体训练。适当开展形体训练,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台风。在台上要昂首挺胸,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落落大方。当需要进行适当的表演动作时,要求动作整齐,动作和表情,以及歌曲协调统一,不能因为做了动作,而影响了声音的发挥。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和提高

第3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师;成人;声乐教学;体会

一、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理念对高师成人声乐教学的启示性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园丁工程”所确定的我国中小学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为培训对象成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小学教育专家创造条件。这就意味着现阶段的骨干教师的培训要为这些教师将来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做准备。其培训理念的“新”,突出地体现在:一是培训思想的前沿性。培训要求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到培训过程的实施,始终贯彻“三个现代”思想,即要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内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培训,始终把握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体现中小学新课程、新大纲的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和前瞻性认识能力,具有能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能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逐步成长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二是培训模式的现代性。在培训过程中,强调遵循“求新、务实、严格、高效”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科学性、强调现代性、注重先进性、讲求实效性、着眼发展性”的培训原则,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前提下,着眼于中小学教师未来的发展,“发展性”、“研究型”始终是我们坚持的基本培训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指导、经验反思、师生互动、研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和教学力量的整合,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办学资源的潜力。三是培训的实效性。由于培训可以很好地贯彻现代教育思想与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受训教师实际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提高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能够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也切实体现了为社会基础教育需要服务的思想。

由此可见,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是一种突出创新意识,讲究培训过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实效性、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和培训对象的发展性,并以此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是一种理论指导、经验反思、师生互动、研训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笔者认为,这对高师成人声乐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克服初学期的阶段性问题是全面提高成人声乐教学效果的关键

高师成人招生的对象不是演唱天才,而是音乐师资队伍,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的嗓音条件属于尚未开发状态,歌唱技巧及歌唱功能起点低,未能建立一个基本的用声状态和歌唱心理。加之年龄大,歌唱器官成熟以及固有的用声习惯和观念加大了声乐教师的教学难度,这在普通高师成人声乐教学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种初学时期的声乐教学的歌唱基础入门和嗓音开发教育阶段。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阶段白声及换声问题。其一是白声问题。成人初期阶段的嗓音极易疲劳,无论是开嗓发声练习,还是歌唱作品,连续用声超过三十分钟声音就会变得粗糙暗淡、苍白无力,个别学生还会声带充血,并伴有沙哑和破音。另外,音域较窄,有效声音最大限度g―e2,音区过渡痕迹明显,棱角大;上行时高音区易偏低,音色直白、不统一,近似喊唱;下行时易因吸气浅、少而泄气、漏气,使声音漂浮不稳,声位支点模糊甚至消失,音波摇摆抖动,尖锐刺耳,缺乏应有的弹性;因声带闭合调控不好和气息流通不畅、不均衡,而使声带振动不规则,音头音尾不在一条线上(感觉一个乐句就好像几个人在唱);面部肌肉紧张僵板,阻碍歌唱表现和咬字吐字时的字音归韵及自然口形的演唱发挥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白声及换声问题范畴。其二是白声现象。所谓白声,就是指没有面罩共鸣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苍白暗淡,无色无力,多见于嗓音开发时期,即“拓荒”期。白声在“拓荒”阶段主要表现为用声感偏移,做怪劲,发声时没位置,不用气息的调节控制来推动声音,而是吸,进的气与呼出的气脱节分散,使发音器官失掉了气息能源的支持,造成声带振感弱,不规则,声音交点不结实而上浮,没有根基感,致使全身肌肉帮忙,用劲强迫出声,仅用微少散落的气息振动声带,维持一个乐句的演唱。这种现象仅为普通白声的一种类型,而沙哑型白声是因声带闭合不好,气息流通不畅,声门受阻,使声波变形,不集中,不统一,不在一个位置上,这种白声在高音区更为明显。“虚声型”和“内抠型”白声主要是由于用声概念混淆,用声器官先天生理功能疾病以及后天养成的不良用声习惯等因素所致。其三是换声问题。在歌唱发声过程中,从一个声区向另一个声区过渡时在用声感觉上客观存在着几个过渡音,这几个过渡音被称为换声点。换声点与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男声换声点比较明显,高音区换声点偏高,低音区换声点则低些,较难过渡;而女声换声点不太明显,容易过渡。此外,戏剧男高音的换声点往往较抒情男高音要提前一两个音出现。换声点是因人而定的,初期阶段普遍(一般性)的换声点在g~b(低音区)、e2~z2(高音区),如果这一阶段的换声问题解决不好,常常会使音色一下变暗,失去光泽,甚至破裂,更可怕的是换声点这几个过渡音无论怎么唱总是偏低,这种换声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假嗓打架”,令人畏途和心忌。

以上是高师成人声乐教学初期阶段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一个过渡期的障碍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深入开展好高师声乐教学乃至提高成人音乐课的整个教学质量都至关重要。

三、运用骨干教师培训理念改革高师成人声乐教学的策略

第4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态培养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主要是歌唱者用优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和得体的表演,将作品的内涵恰当地诠释给听众的演出活动。而要完美地完成这一过程,歌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美学、文学素养和高超的歌唱技巧,其歌唱心态也对演唱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众所周知,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种动作组合,所有这些动作都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协调。而歌唱者的心理状态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人的神经系统。因此,声乐教师对因不良心态造成的演唱问题应做认真分析,并在教学中进行调整训练。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所导致的各种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演唱前和演唱过程中的过度紧张

许多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因为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声乐老师,所以歌唱的整体效果还可以,但是一到考试或参加演出,就显得异常紧张,担心忘词、跑调等等,有的甚至逃避上台演唱。

有些学生,在台下显得相对放松,而一登上舞台就过度紧张,形体僵硬,面部表情呆滞,忘词、跑调、高音唱破、气息支撑不好,甚至晕台,导致歌唱失败。而造成以上紧张表现的具体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一)缺乏歌唱的自信。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对自己演唱的期望值过高造成了不自信。这些学生往往和比自己唱得好的同学比较,甚至和老师、歌唱家作比较。于是觉得技不如人,歌不如人,因此产生沮丧的心理。

(二)歌唱基础和技能不稳固。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一门技能性的活动,要将唱歌提高到声乐表演的程度,必须要掌握比较完善的声乐技能。而这种技能,不是短时可得的,它必须要在不断地学习、训练、积累、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刻苦的训练,就无法具备良好的歌唱机能,就更谈不上声乐表演。

(三)对音乐作品理解不深入。声乐表演的目的,是把最美的声音、最美的意境、最深的情感留给听众。因此,作为一个歌唱者,必须要对自己所演唱的作品作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挖掘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所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要以第一人称去唱,尽量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四)演唱前的准备不足。这主要指对作品的选择和演唱的技术处理方面的准备不足。有许多学生,在演唱中经常选择一些力不能及的作品。如有的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唱《星光灿烂》《人们叫我》等作品。显然,这些作品超出了其歌唱的能力范围,因而导致自己的心中无数,没有把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作品选择得比较好,但没有对演唱过程进行细致的设计,因而造成歌唱中的气息不好、声音位置不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就是选择的作品与自己的声音风格不相符,因而在歌唱中十分别扭,进而造成紧张的产生。

(五)演唱后的总结不够。有许多学生,不管演唱得成功与否,都不做详细的总结,不从一次次的演唱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这样日积月累,演唱中失误不断增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有的学生甚至不得不放弃声乐而换专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培养一个较为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除了注重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一)强化技能的训练。纯熟的技巧是驾驭一切作品的前提。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歌唱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训练歌唱技能。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作为一个声乐作品的演唱者,必须要深入地理解作品,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美学以及音乐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解释作品。因此,声乐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外,还要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声乐课上课形式的调整。无论是音乐学院还是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课,一直以个别课为主,特别是声乐主修生。这样,学生上课时面对的只有老师一人,而老师又是和学生非常熟悉的人,因而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存在紧张的因素。但是,如果上课时有另外一个人的话,这些学生就显得很紧张,连比较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了。因此,声乐课宜采取个别课、小组课、公开课相结合的上课形式。这样,既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歌唱的心理素质。

(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上台演唱的机会。一般来说,上台参加演出多的学生,往往不容易紧张;相反,上台次数少的学生,每逢上台就紧张。因此,在教学的同时,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能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班级音乐会、声乐专场音乐会等。这样就可以逐步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应开设表演基础课。因为这门课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能力。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认为自己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是音乐教师,因而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这至今仍然是多数高师音乐院系教学中的空白点。

(六)教师的鼓励与帮助。教师应当在学生表演前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或沮丧的情绪,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

总之,声乐教学、学习以及演唱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习与演唱的重要因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在歌唱技能和歌唱心理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千万不能只注重技能而忽略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2002.7.P131—287.

第5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声乐;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96-2

声乐,是歌唱的艺术,是一种把音乐通过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表演艺术。作为音乐本身来讲它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擅长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艺术则是由歌词及音乐内容相结合起来,由歌唱家通过自己的处理进行二度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众所周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最能够抒发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表达也是音乐最重要的内容。而在音乐艺术这个大环境下,情感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声乐艺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我们可以最直观的把声乐表演理解为“声音”和“表演”,往往大多数人把重心放在了追求一种声音的质量,而忽视了对于音乐情感的表现。这就造成了这种现象:很多时候声音没问题了,但演唱的时候太苍白,没有感染力,无法与听众达到共鸣。这就是在声乐表演中缺乏情感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说声乐艺术中浸润着情感的元素呢?声乐艺术离不开情感,情感的表达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们演唱一首作品的时候,情感的投入比音色的纯美更重要,纵有好的音色,但不能抒发歌曲的情感,就不能达到歌曲所要表达出的内涵,也就失去了演唱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科学的发声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基础,而情感的注入则是精髓所在,只有打动了自己,才有可能会打动别人,使听众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进而体验到所表达出的情感。总的来说,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是歌唱的最终目的。

一、如何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因素呢?

首先,理解歌曲背景。当我们拿到一部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该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以及所处年代的历史事件等一系列的社会大环境。以了止作词、桑桐作曲的《天下黄河十八弯》为例,这首艺术歌曲被誉为是中国版的《伏尔加河船夫曲》,作品寓意着劳苦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不单单要把字面意思唱出来,更要深层次的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将自己设身处地的融入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样才能适当的把握作曲家的情绪,才能更好更贴切的表现出歌曲带给人们的感觉。当然对于国外歌剧的咏叹调也是如此,首先要对歌剧的作曲家的生平以及所处年代做个了解,然后对创作这部歌剧当时的时代背景做大致的了解,对于歌剧内部各人物的形象塑造,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在演唱时,才能控制内心的情感来表现出作品所要展现出的内涵。

其次,语言的表达与吐字准确清晰。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相互融合的艺术,学习声乐,就是借助语言将音乐进行艺术化,借助语言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情感更加确切的加以说明,更直接的让听者感受到音乐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见,学习声乐并不是单纯地掌握声音的技巧,同时还需要把握语言的规律。歌唱中,准确的咬字和吐字是表达语句和思想的关键,在声乐演唱中,很多人只注重了歌唱的技巧及追求声音的质量,却忽略了咬字和吐字,导致演唱时语言不能够清楚的表达,使得观众“听不懂”。为此,清晰的咬字与吐字训练对于歌唱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演唱的作品分为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中国作品很多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带有不同的方言,这样就更要注重咬字和吐字时的准确性。而外国作品因为不是母语,发音上势必会有所困难,这样就更加需要演唱者静心的查阅单词的意思、音标发音、重音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歌唱中,不单单要把握歌词的意思,更要重视语言的语感、重音、语气、双辅音等发音的准确性。

再次,在识谱视唱时熟悉旋律。当演唱者拿到一首作品时,应该熟悉谱面,通读歌词,识谱视唱,把旋律唱出来,同时将歌词带入旋律中唱谱,并选择一些歌唱家的音频资料来试听,感受歌唱家对于歌曲的把握。当下很多演唱者在拿到一部新的声乐作品时,往往先听一些音像资料,来临摹跟唱,这样虽然能勉强的把歌曲学会,唱出来,但演唱的质量就不敢恭维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在没有仔细的掌握谱面细节包括节奏、强弱、速度、内容等情况下,盲目的跟唱必然是粗糙的,不细腻的。所以,最好是自己认真的对着钢琴识谱视唱,熟悉旋律,做好细节的情况下,再去聆听一些歌唱家的音像资料。这样可以学习歌唱家的处理经验,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歌唱臻于完美。

二、那么如何在声乐学习中培养情感呢?

首先,教师在情感培养中起到主导性。“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用积极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处在兴奋。良好的氛围里。在声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的局限于对于声音质量的追求,而忽视对于情感的培养,声乐课绝不是简单的声音技能训练,而是要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培养。要打破以往只重视对于“声”的培养,同时要以“情”来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任何只注重“声”或“情”的培养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核心。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并保持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情感成为声乐学习的强大动力。

第6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随着音乐剧在我国的兴起,21世纪社会人才的需求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广度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也被作为一个重要改革提到了重点。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全国已有的音乐院校大部分都建立了音乐剧训练班,因为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音乐剧是一种集演唱、舞蹈、表演于一体的高度综合艺术,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更为灵活的竞争能力。对学生演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成为重点。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即使不从事音乐剧表演,也仍然能学有所用。本着这个目标我们制定出一套教学模式。

一、教学体系的完善

第一,强化声乐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我们采用的是武秀之教授的科研成果,“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武秀之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声方法,主要的训练手段有:假声位置状态的训练,低八度训练,憋气训练,倒吸训练,真声唱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采用多种上课形式,一是大课,二是小组课,三是声乐个别课,即小课,是一对一的上课。首先是上大课,由武秀之教授亲自主讲,主要讲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由来,什么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如何结合的;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时所使用的手段有哪些理论;讲述歌唱发生的原理,让学生认识、了解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理论。其次是声乐小组课,声乐小组课是将学生按男女分开为五人一组,或者七人一组,按组上声乐小组课。通过一起训练,然后再进行逐个汇课,在汇课的时候再进行个别指导,这时其他学生在听别人唱的时候,可从中受到启发,共同受益。另外在小组课上,个别课的老师也参加小组课,主要是听课,因为在小组课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毛病和问题,有的是呼吸问题,有的是共鸣问题,有的是吐字问题。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受益。学生在小组课上,不仅自己要唱,还要听别的同学唱;不仅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听到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毛病和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样不仅学生受益匪浅,老师也通过听课提高教学的综合手段。再次是个别课的训练,对每位学生进行发声技巧训练,教师除了要上小组课上的内容以外,还要重点训练歌唱状态、发声技巧、练唱声乐作品等手段。教师通过听小组课,为个别课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通过这三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得很快。

第二,进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本着对全能型歌剧音乐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聘请戏曲专业的老师来学校作为专职教师。我们的经验是从戏曲学校或剧团招收学生,因为戏校的学生经过了三年或五年的基本功训练,通过舞台上的唱、念、作、打和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在舞台上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舞台调度,而且他们练就了做演员最基本的精气神,有了这点功力,演戏的点就找到了。因此,我们招收这样的学生,只进行声乐和舞蹈的转型训练即可。而现在由于戏曲的不景气,戏曲专业的生源越来越差,有的戏校甚至把戏曲专业变成表演、礼仪、舞蹈等来扩大生源,因此,我们现在的生源受到严重的影响。2002年招收的学生全部是中学生,别说表演,就连站姿都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胆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加大戏曲基本功的训练,从走远场、运手、台步、手绢舞、扇子舞等的训练,经过一年的基本功训练后,第二年进行戏曲片段的描红,通过演戏曲片断,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进行舞蹈训练。在进行戏曲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每周要安排四节舞蹈课,把学生的舞蹈按快慢班分开,针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重点进行舞蹈形体训练,解放肢体,使身体能够整体协调放松,经过严格的把杆训练、芭蕾的五位练习,一年的时间使学生能基本上掌握要点。第二步进行舞蹈组合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丰富学生的表现力。在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同时参加学校的各种舞台实践,丰富经验,学以致用。这样经过一年乃至两年的舞蹈训练,学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

二、综合训练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要想做一个音乐剧演员,必须具备能歌善舞、边唱边演的能力。这也是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最大难点。因为将歌唱、舞蹈、戏剧表演三者集于一身同时展示,无论是身体上或在心理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唱得好的一旦跳起来,唱得就不会很自然,有时甚至唱不出来。而跳舞好的要在跳的时候唱,他的舞蹈同样会受到影响,每每是气喘吁吁,更别说优美的表演了。往往是顾此失彼,苦不堪言。那么,怎样解决唱与跳、唱与表的相互矛盾呢?

无论是唱歌的时候要跳舞,还是跳舞的时候要歌唱,都会经过一个很不协调的阶段,因此必须经过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结合的不容易。但是此时,要记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跳舞与唱都需要呼吸,也都需要起一个“范”。由于舞蹈的呼吸支点与歌唱的呼吸支点不同。找出这点不同,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只要将舞蹈与歌唱的呼吸支点放在同一个支点上,而且要同时起“范”;当然,舞蹈的呼吸要求向上提气,而歌唱的呼吸要求向后、向下走气。但是舞蹈腰板是挺拔的,挺拔的腰板后腰处有一个用力的支点,正是这个支点才保持了后腰是挺的。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同样要求后腰挺直,把气息的支点放在尾骨上,而且在歌唱的时候后管要保持通畅。这时我们就要训练在挺直后腰的情况下,找尾骨的支点作为支点,让舞蹈的气息支点来适应歌唱的气息支点,在这种状态下,强化训练就会加快结合的步伐。

笔者的学生曾经训练过一段边跳边唱的戏,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协调,跳着唱不出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唱的时候跳不起来。但是经过一周的训练后,他已经能够边跳边唱了,到演出的时候,他能够很自如地演下来,当然学会边跳边唱还不够,还要会演戏。戏曲上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比较接近边跳边唱。特别是青衣、花旦、武旦等基本上是边唱、边舞、边演。例如《拷红》里的红娘的唱、舞、表的统一结合,就很说明问题,如“在绣楼我奉了,哪个呀海咿呀咳,我那小姐言命”……其中有一个跑圆场,充分体现了唱、说、舞、演的完美结合。再如《中国蝴蝶》中,四九的一段唱《两个秘密》,这首曲子节奏感强,有旋律轻快的现代舞的感觉,这一段不仅要求能边跳边唱,还要把四九诚实里透出机灵的可爱感觉表演出来,这种情况下,戏曲上要求的心到眼到手到

,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只有做到这点,在舞台上才显得有精气神,才能吸引住观众。总之戏曲上的精华,我们必须学会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唱、舞,才会有“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第一,专业分流,突出重点。由于任何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自身的条件有缺陷,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被淘汰。因此,面对现在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毕业去向,把所有的学生进行两年的严格培训以后进行一些分流,对适合搞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学生,继续加大专业的培养力度。把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其他的专业分配,可适当增加其他的知识学习,如艺术管理专业、化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舞台设计等。另外,还要突出重点、个别突破,针对一些条件特别好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培养。条件好的学生,往往是接受能力快,要给予重点训练,无论是在声乐的作品演唱还是戏曲身段的练习上,都要给予最强度的作业练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重点不突出,在排戏的时候主演上不去,托大家后腿。条件一般的学生、有偏科的学生往往是情绪很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巩固基础,分清主次,重点击破,这样的学生是多数。如某学生的舞蹈感觉很好,唱得很一般,就可以重点练唱,舞蹈先不练,天天练唱;声乐好的学生,就可以重点练舞蹈,这样去个别突破。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锻炼队伍。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教室里培养不出来歌唱家,必须加强舞台实践,多练多磨多合。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真本事,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唱得还好,但是,一到舞台上就跑样了,心理素质差的人一到舞台上就感觉很拘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学生,给他们排一些小节目在舞台上演,演十场下来他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再排一些大节目演,每次演完后再进行总结,给他们提出不足。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

第三,要培养音乐剧的“星”。我们的队伍中要真正的有那么两三位,即使是一位也好,唱、跳、演都非常棒,既有实力又有魅力,能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眼球的“星”。当然我们也必须像足球比赛那样团结一致,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可见音乐剧演员的“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就像一张王牌一样不可缺少,某一个演员因为某个剧而成名,而这个“星”自然也会给某剧带来明显的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一、中学音乐第一课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千万不要忽视中学音乐第一课的教育。

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既保留着小学时的童稚,又怀着对中学生活即将开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梦想。教师对起始课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今后音乐课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美好渴望和梦想,变成能感受到的东西,并化成希望,为今后学好音乐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呢?

上好第一节课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教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丰富多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可运用故事导入法、谈话法或让学生欣赏一段名曲,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开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精心选择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自弹自唱。教师的演唱与演奏要能化成一股暖流,融进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原来是如此迷人,令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恰到好处,既不能量大而太赘,又不能因量小而夹生。教学方法应力求灵活多样,切不可满堂灌,应既有教师讲解,又有穿插其中的音乐欣赏;既有教师提问学生,又有学生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伤害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和自尊心。总之,要让学生感到进入中学后的这第一堂音乐课与小学音乐课有着明显的不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比小学音乐课更丰富更多彩,使这第一课成为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王国的向导,又是一次诱人的艺术享受。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我国的社会音乐文化,高雅、严肃的音乐有之,粗俗、低劣的音乐有之,丑恶、污浊的音乐也有之。音乐教育者的当务之急就是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们对美的欣赏,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是人的一种内在自然的需求。人们会不止一次地观察一幅动人的绘画作品、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会在明丽的风景中流连忘返。十八世纪俄罗斯强力集团的音画就是作曲家根据画谱出乐曲,使视听融为一体。鉴于此,我们不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意识地借相关的美术作品辅助教学,把视觉和听觉统一起来,通过声像结合的情境设置进行直观的欣赏,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就可以如此展开。

审美教育以形悦目,以情感人,其教育效果往往是持久的。常有这样的情形:深刻的美感印象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道路,而这种美感印象可能还是人们在童年时代或少年时期所获得的。如《满江红》、《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歌曲,就曾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起了巨大持久的推动作用。这种艺术教育作用和巨大感染力,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三、注重班级合唱的训练

合唱是集体艺术形式,是靠集体歌唱、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合唱的基础关键在于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在于个人的基本功。要使整个合唱团声音上谐调、平衡、统一,除进行必要的集体训练和形成统一的发声状态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在合唱中的“冒尖”是破坏整体艺术的行为。

合唱训练实际上是整个身心的协调训练。音乐教师在进行班级合唱训练前,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科学卫生的用嗓知识,接下来可训练学生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及一些基础乐理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另外还应训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呼吸与起声状态的统一,母音状态的准确,将声音统一在高位置的共振上,音色的融合,语言的清晰,情感的表达,声部的平衡与和谐。

在合唱训练及平时的发声训练中应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手势动作是体态语言中的重要部分。手势是一种语言,它可以状物、言志、抒情。单纯用语言去表达音乐内容,既不生动,也不全面,往往力不从心。合唱教学中可运用手势指挥训练发声、演唱,使学生在训练中注意力集中,严格按指挥的手势要求去做。教师通过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往往能更好地表达内心情感并揭示出作品内涵。

合唱教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视唱、音乐听辨、唱歌表现、相互协作等能力明显提高。现在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已能协调、平衡、统一地演唱两个声部的合唱作品。

四、注重基础教学,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每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具有一种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决心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探索或尝试一些音乐教学方法。

1.根据音乐知识教学由浅入深的规律性,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音乐教育始于何时,以及什么是音乐,音乐表现十大手法,音乐欣赏的方法、步骤、目的等。

2.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讲解人声分类,演唱形式,民歌,民族乐器、乐队与西洋乐器、乐队,还可以介绍一些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进行节奏和节拍方面的基本训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内心节奏感,让学生在用手划拍的基础上,逐渐扔掉“拐棍”,形成不靠形体动作的辅助而单凭心智去准确掌握节奏、节拍的能力。内心节奏感的训练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可以结合视唱、听音、唱歌、欣赏音乐作品进行。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音的长短、强弱、速度等纯音响的运动形式方面之外,还要注意其中的表情因素和情感的体验。

4.器乐教学引进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而器乐的引进应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这里只能进行口琴、竖笛的器乐教学。可以看到,学生为了练好一首乐曲,经过反复刻苦钻研,在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锻炼。器乐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音乐,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第8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教学规律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 键 词 :声乐教学 发声原理 科学化训练

人的嗓音,如同一件用语言表现音乐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就必须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来表现音乐,同时还要了解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人的发声器是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起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科学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要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声带)”是总原则。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也拔苗助长,想在短时间内对学生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是很难改掉的。因此,对初学声者,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长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活动中,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洪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既要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更要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不可用“一般”的、教条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是各有特点的。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个性化,去挖掘和维护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单纯模仿,单纯模仿不是艺术。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把握自如、分析准确,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得以提高,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并了解个人的特点,才能建立起符合实际具有个性的发声体系。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那就必须对学生“真正了解”和循序渐进,拿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训练程序,了解学生即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软件程序”即个性化训练方案。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建高楼打基础。基础不打好,是无法建成高楼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教师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张口就来”。三是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唱之前要认真分析作品,使学生表现好每一首歌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作品,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运用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歌唱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都具有共性,都有相互借鉴之处。有人说,“西洋唱法”的声音洪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洪亮、浑厚、结实、宽广。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做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搞好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宝贵财富,应该很好地学习和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单纯地去学声音,去“造声音”。单纯的模仿,永远是跟着别人跑。事实上,好的声乐训练和好的歌唱家,都是既遵循声乐科学原理,又很好地发挥了各自特点与优势的。这是声乐教师和学生应该切记的。

参考文献:

[1] 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2] 张洪岛主编. 欧洲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