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

声乐教学课程全文(5篇)

声乐教学课程

第1篇:声乐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表演课程

一、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要求

声乐教学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而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做到日积月累、由浅到深的一个长期行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就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舞台表现力及舞台素养,所以,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合理性与有效性。1.声乐演唱是声乐表演的核心,所以,教师在制定课程计划的时候要结合声乐学习的特点,这样有利于规范上课形式。舞台,是学生检验演唱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从演唱的每个细节入手。把舞台的表现力和演唱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水平,声乐教学的实践性较强,每个学生也要因材施教,需要训练不同的曲目来了解学生对声乐曲目的需求。要考试时,通过学生轮流到舞台上进行演唱来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很重要,要对不同的学生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讲解。对发声方法的演唱技巧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学生的发声,纠正学生发声的错误,这样虽然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很清晰明了的指出来,但教学效率低。要有声乐学习小组的同一训练,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在声乐学习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声乐表演课程设置要将声乐核心课程及表演基础学科结合体现出来,声乐表演学生必须要掌握基础课程,如基本乐理、曲式与作品分析、视唱练耳及和声学等②。钢琴同样也是声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学好这些基础课程才有利于加快声乐学习进度,将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促进音乐基础课与声乐表演的结合。3.与声乐表演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是声乐学习的重点,例如,声乐语言学、中外音乐史、歌词创作与鉴赏等③,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声乐艺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与认识,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学习声乐的发声,能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在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声乐表演集体课也是一种重要形式,还包括声乐专题讲座、声乐欣赏及声乐观摩④。4.声乐表演是一种舞台艺术的体现,这就要求声乐表演学生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及发生技巧的前提下,还要具有舞台表现力,将声乐作品更好的呈现在舞台上。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演唱作品,学会分析及理解表演歌曲,加强自身舞台能力的训练,提高舞台演唱心理素质。舞台表现力的升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形体、舞蹈等课程来完成,同时,声乐表演还要注重音乐剧、礼仪、化妆等课程的学习。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声乐理论知识方面。例如,课程设置里面的声乐艺术史和声乐研究方向的研究,在课程设置里面,却以选修的方式存在,而且并不是核心课程。其实对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课。培养演唱者舞台心理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就是声乐艺术心理学,但是这门课程却并没在课程设置当中。声乐作品欣赏课及歌唱艺术美学等能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诠释,但是当前并没有开设这些课程。2.教学方式单一。高校声乐表演课的教学方式单一。在声乐表演学生打基础时期,需要利用大量是时间与精力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学习,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基础不够好,且学习进度较慢。声乐表演要创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进而达到教学目标。3.学生实践机会较少。高校声乐表演学生舞台实践机会较少,地方文化团等单位可提供的岗位较少,学生声乐表演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专业素质较差,无法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声乐表演学生的自信心,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进而提高自身舞台表现力。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学生有一种特性,就是可课下比较活泼,语言较为生动有趣,时常能体现出自己的自信,但是学生一站上舞台,就会表现出手足无措,局促不安,学到的知识无法回忆起来,声乐表演技巧也无法体现出来,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学生实践不足,出现怯场现象,所以,提高声乐表演学生舞台表现力是非常有必要的。1.有利于提高学生声乐表演综合素质。声乐表演不仅仅是表现声音艺术,还有表演的艺术,所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声音,还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创造力、想象力及声乐形式的培养,加强学习与了解舞台设计及布置,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全方位提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不应该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要做好知识的传承与提升工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将教师授与学生受更好地结合起来,对声乐表演只是有更前沿的了解,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去更好的学习。2.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无论从事那个行业,都摆脱不了“舞台”,既让人向往又使人胆怯,如果缺乏舞台经验,就会使人陷入尴尬局面⑤。声乐表演课程设置可以增加声乐表演比赛、音乐会等各种演出方式,为学生累积舞台经验。学生通过舞台经验的累积,渐渐会形成自己的声乐表演风格,进而表演自信心,在社会活动中,促进自己演唱技巧及风格的完善,符合现代音乐发展潮流,提高音乐审美水平,是学生呢给社会适应能力有效提高。

四、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

1.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学生舞台表现力。在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时期,教师要创建轻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天性解放,能够勇于表现和表达自己⑥。学生之所以会在舞台上出现眼睛不知道看哪,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形体来表现作品,所以,教师就要加强学生面部表情的训练。每个作品有其感情色彩,这些感情都需要表演者通过表情及形体动作表现出来。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吸引观众注意力,就要做到心中所想,眼中有所示,将观众也引入到表演的的情境中去。在形体方面,将形体与表演相结合,首先要注意形态,站姿不但要优雅大方,还要表现出较好的精神状态,手势要与表情相统一,准确、生动的将作品含义表现出来,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走步是指在舞台上进行移动,要求表演者的走步大方、自然⑦。2.培养学生歌曲处理能力。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每个声乐作品的形式、风格及题材都是不同的。在声乐表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色等方面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在演唱过程中,不能仅是将作品演唱出来,更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营造的已经及歌曲的含义等进行深入的了解。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想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表演相结合,学校就要对学生表演平台的搭建引以重视,将教学实践、校园实践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为学生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其中,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声乐大师班、声乐考试、实践音乐会及个人音乐会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累积表演经验,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校园实践可以通过文艺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方式进行,对参与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参与活动的学生也可以对参与的学生的情况,提出建议,进行指导,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与进步⑧。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商演、文艺活动等方式进行,由于观众性质发生了较大改变,所以学生要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提高应用各种作品的能力,需要接触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将声乐演唱与社会衔接在一起,提高了学生表演的专业性⑨。

结语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事物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了。在当今声乐表演中,舞台表演成为了衡量声乐表演者的平台,是声乐表演者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在当前高校声乐表演课程设置中,要注意提高学生舞台表现力,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不仅培养专业且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也要学生在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演唱中学习更多的声乐演唱技巧,有利于学生适应不同环境和学习的需要。

注释:

①陈威.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J].黄河之声,2017(4):30-31.

②宋艳琼.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J].戏剧之家,2016(23):212.

③陈光芬.浅谈高校声乐表演教学[J].音乐时空,2016(8):144-145.

④昌龙飞.论声乐演唱与教学训练中的声乐表演艺术[J].民族音乐,2016(1):96-98.

⑤付航.声乐与表演的融合———从青歌赛看中等艺术类院校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与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8):37-38.

⑥李丽.声乐表演课程的教学创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7):150.

⑦何琼.关于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艺海,2011(5):132-133.

⑧刘海燕.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戏曲身段课程的设置及应用原则———兼论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表演课教学模式的改革[J].艺术探索

第2篇:声乐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高等学校;兴趣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歌唱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模式。只有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帮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好歌唱课程。

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全国各大高等学校近年来在不断扩招,而音乐学专业被录取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却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音乐,所以对歌唱课程的知识有所涉猎。有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好奇歌唱课程,并没有深入研究。更有甚者,不知歌唱课程为何物[1]。学生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老师还是按照课标讲课,这会使得部分学生听不懂,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浪费其他同学的时间,同时影响老师讲课的进程。

(二)老师重视技能培训,轻视理论知识

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大部分是教导学生歌唱技能,只有极少部分教导学生理论知识。由于歌唱课程的特殊性,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但同时理论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培训才能更快的完成,也为学生学习歌唱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在音乐方面可以融会贯通提供思路。

(三)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和以往一样,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尽得这个老师真传[2]。但同时学生丧失了接触其他老师的机会,也就丧失了接触其他歌唱方式的机会。学生不能接触更多的歌唱方式,就不能发现自己更适合哪种歌唱方式,也就不能更好的彰显学生的个性。而学生学习音乐学专业只能选择一种唱法。学生想同时学习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中的其中两种都不容易实现。这会使学生丧失主动学习音乐学的兴趣,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进的方法

(一)利用互联网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同步掌握歌唱课程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歌唱课程基本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就需要老师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多关心、多辅导[3]。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把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整理成一个一个小小的视频,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去互联网上观看,尽快掌握,跟上老师讲课的步伐,保证课程按时进行。

(二)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

老师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可以让同学们参加理论知识大比拼。只有学生的理论知识过硬,才能在未来遇到乐曲的时候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而不是雾里看花。高等学校可以在歌唱课程中加入口腔知识的培训,只有了解口腔知识,知道怎么发出声音,怎么保护自己的嗓子等等才能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好嗓子,才能掌握科学唱歌的方法,才能保证音调的平衡,最后才能谈音乐修养高不高。

(三)优化授课的方式

高等学校要适当优化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几位老师,多接触几种歌唱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深入学习。后期也可以更换老师学习歌唱。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总结。让学生参与到授课当中,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唱法为主要学习对象,其他的唱法为次要学习对象。高等学校就需要设立各个唱法的大课堂和小课堂。大课堂是针对次要学习唱法的同学,小课堂是针对主要学习唱法的同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时学习多种唱法,为将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打好基础。

(四)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音乐学专业是一门艺术专业,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只有拥有很强的审美能力,才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让同学们多看、多听优秀的曲目,然后给出评价,老师在旁边辅助[4]。审美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这也需要学生要有耐心。音乐从来没有停止更新,音乐学专业的同学就需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音乐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管老师教的多么好,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且是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音乐的步伐。

三、结语

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音乐人才。当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学生的身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加强训练,同时老师也要带同学们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歌唱,才能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添加色彩。本次研究讨论受个人水平限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期待领导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丽.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之初探[J].戏剧之家,2016,11:204+206.

[2]周涵.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6,22:223.

[3]郑璟华,徐艳芳,邹婷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评鉴,2017,15:93-95.

第3篇:声乐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教材

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新需要、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新考验,党的五中全会确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范式的新变革。在新文科建设的教育创新背景之下,艺术类学科需要乘势而为,坚持尊重规律,立足国情,在学科领域内不断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新兴学科。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建设要抓住机遇,实现发展。艺术学科需要依照文科人才“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进行发展。龙宝新在《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一文中提出:“重点关注文科教育的四个环节:知道环节,即理解文科知识、道理与学问,开启文科学习的起点;体道环节,即体认书本知识道理,将之与个人经验体验相化合,形成身体化、个体化的人生道理;用道环节,即将体验到的知识道理付诸实践,发挥其升华灵魂、塑造人格、变革社会的功能;悟道环节,即在使用中领悟新知识、新道路,实现文科知识道理的创新与创生。”[1]这四个环节正是艺术学科在未来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1995年,吕晓明的《谈声乐艺术指导与教学》[2]是研究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的开篇之作,随后的20多年,国内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逐年递增。随着声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学科内专业化的要求更加清晰明朗,声乐艺术指导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发展状态。近些年来,该方向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加,这些文献资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无形的助推力量,本文将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解读,希望有利于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建设。

一、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相关文献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以主题“声乐艺术指导课程”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7月30日,共得到19条记录。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篇(笔者本人撰写),其余18篇为学术论文。通过前期分析,主题为“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的学术论文共101篇,学位论文32篇,特色期刊9篇。文献分别集中在四个研究方向:一是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类学术论文,共30篇;二是课程实践及教学方法类学术论文,共35篇;三是声乐艺术指导的重要性及作用类学术论文,共40篇;四是声乐艺术指导理论本体研究类学术论文,共37篇。这些文章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位论文则从一定程度上探究了声乐艺术指导的相关情况。

二、研究主题与类型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两种属性,课程内容既有理论的升华部分,又结合理论而开展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因此,这门课程的难度与综合度也是普通技能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主要内容基本与声乐专业学生所学习的声乐课程的内容一致,与声乐课程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把授课重点集中在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上,围绕学生演唱中出现的咬字发音、音准、节奏、呼吸、风格把握、表演、与钢琴的合作等方面内容综合展开教学。贾姝君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指导课教学实践探究》[3]中总结了声乐艺术指导课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作家作品介绍;二是歌词吐字发音训练;三是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四是听唱伴奏的训练。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授课内容。

(二)声乐艺术指导的研究者

“声乐艺术指导”既是一种职业称谓,又是一门专业课程。它作为一种职业,面对的对象就是声乐人才,而它作为一种专业课程,面对的就是该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就是该职业的储备人才。目前,中国该领域内的专业人才数量很少,研究该领域的群体大概可分为四个类型:一是专门从事声乐艺术指导工作的高校教师;二是从事钢琴伴奏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三是声乐教育工作者;四是声乐学习者。

(三)课程作用的研究

于妲妮在文章《“声乐艺术指导”对演唱者及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以意大利音乐学院为例》(2018)中,以一名声乐教师的立场写道:“声乐艺术指导就是我们学习声乐道路上最为重要的导师之一,是演唱者成功的天梯。”[4]合作钢琴家张佳林从资深声乐艺术指导的角度在题为《钢琴伴奏、合作钢琴还是艺术指导?》的文章中写道:“在音乐学院中,钢琴艺术指导的工作有时像‘声乐助教’,协助声乐教授对学生的音乐风格把握、读谱准确性、语言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就是负责学生声音技巧之外的训练。”[5]从两种职业视角论述声乐艺术指导对声乐教育对象的作用,更体现了这门课程对于声乐学习者的重要性。

(四)教学模式的研究

王丹丹的《民族声乐艺术指导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6],于萍丽的《论声乐教学中主课教师和艺术指导之间的配合》[7],这两篇文章对声乐艺术指导课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述,文中指出了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声乐课和声乐艺术指导两门课程在各自独立的要求下,首先完成独立授课,其次是和声乐主课共同授课,再融合起来授课。声乐主课老师和声乐艺术指导老师合作,对一名学生进行教学。两篇文章都认为两门课程是一种互相渗透、彼此辅助的关系。

(五)课程教材类的研究

该类研究几乎没有,因为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涉及内容较宽泛,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教授的内容综合化程度高。该课程的内容也受到声乐主课内容的影响,具有因人而异的授课特点。因此,编写教材内容时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这门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授课时常常一半是理论知识的教授,一半是专业技能的引导和启发。目前,中国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教材可谓凤毛麟角。基于该课程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特点,国内学者依托中国声乐作品创编了几本教材,但一直没有大范围地进行传播。其中,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贾姝君编著《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卷一)《中国声乐作品背后的故事(第一册)》。其中,《中国声乐作品背后的故事(第一册)》收录了34首经典声乐作品,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爱你,塞北的雪》《红梅赞》等。每一首作品都由乐谱与文字的形式书写,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每一首中国声乐作品的词曲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经过、歌曲的艺术价值等内容。在马金泉的《为了努力完善中国声乐艺术教育体系—访合作钢琴家、艺术指导韦福根教授》一文中,韦福根教授提及美国声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他们拥有非常专业且大规模的语音训练团队。美国的音乐院校中也有很多专门针对歌词语音训练而编写的教材,这些书大多都是由艺术指导教师编写的,主要针对声乐学习者的歌词发音进行指导纠正,它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语言正音。韦福根教授说:“就唱中国声乐作品而言,绝不是会说中国话就一定能唱好中国歌,而必须要接受歌唱的语言、语音训练才可以做好。”[8]中国的高等音乐院校中开设了歌词正音课程,但是据笔者研究发现,专门针对歌唱语言的教材非常少。

三、课程开设情况分布

(一)专业音乐学院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开设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开设情况还不太均衡,专业音乐院校对这门课的定位也存在差异。张晨阳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中写道:“大部分院校都把声乐艺术指导归属在声乐歌剧系(声乐系),其中设有钢琴教研室,也有部分学校的钢琴艺术指导归属在钢琴系或指挥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十所专业音乐学府对声乐艺术指导的称谓都存在差异。”[9]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隶属于声乐歌剧系(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教研室),钢琴系(声乐伴奏课程);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课设置在声乐歌剧系(歌剧教研室,民族声乐教研室),钢琴系(钢琴伴奏教研室);上海音乐学院则下设在声乐歌剧系和指挥系(艺术辅导教研室),钢琴系(钢琴伴奏(声乐)课程)。笔者通过前期研究发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人数基本和该校的声乐教师数目持平,比例相对均衡。天津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所院校的声乐艺术指导人数和声乐教师人数比例大约为1:2。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三所院校的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师人数比例大约为1:5。

(二)综合类艺术院校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开设

在综合类艺术院校中,该课程受到重视程度、师资配比等因素的限制,课程安排多为一对多教学。有一些综合类音乐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声乐艺术指导的重要性,这些学校从国外聘请声乐艺术指导专家来学校授课指导。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该校聘请了意大利著名的声乐艺术指导马克·贝雷依,他曾担任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米雷拉·弗蕾妮、男高音歌唱家卢奇亚诺·帕瓦罗蒂的声乐艺术指导。马克接受李法桢采访时说:“我在对待有些问题上是很严肃的,就像我前面说的,有很多人拥有很漂亮的声音,但是他们缺乏准备的过程或不知道该怎么去准备。他们不知道怎么去体验角色,有的甚至在节奏、音准方面还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在意大利,音乐学习者要用五六年的时间去准备这些基础,学到二十二岁后才开始游历。这是音乐的基础,是真的需要下苦功夫去做的,没有捷径。中国有很多好的声音,如果音乐基础能够再扎实一点,他们会唱得更好。现在我发现中国唱歌的人比意大利多得多,我甚至在想,未来中国歌唱家的数量可能会在世界上居于第一位。”[10]马克先生讲的,正是目前大部分中国综合类音乐院校中声乐教学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在综合类艺术类院校中往往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这门课为“歌曲艺术指导课程”,有的叫“艺术指导”课程,这些名称的不同一方面体现了开设院校对该课程的认知不清;另一方面则希望给予该课程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谓。无论出于什么缘由,此类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全国艺术类学生中占比很大,但是,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相比,其专业素质还差一些。因此,授课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设计。师资力量的薄弱是综合类艺术院校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这导致授课不得不采取一对多的模式。就授课内容而言,因为要考虑学生良莠不齐的演唱水平,又要实现好的学习效果,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依靠一对多的课堂教学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让旁观的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中认识到一些演唱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自己今后的学习中规避这些问题。从课时安排来看,大部分综合类艺术院校将此课程安排在该专业学生选择主修方向之后。一方面,对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有助于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这种安排也缓和了声乐艺术指导人才紧缺所带来的供不应求的教学矛盾。基于对综合类艺术院校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观测与研究,笔者认为,编写统一的教材适用于该层次声乐教学的需要,这是当下非常有必要做的事情。

四、课程教材与教学的展望

第4篇:声乐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民族声乐;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促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思想以及理念都能上升到新高度。在这一教育方式之下,学生可以利用德育思维,将民族声乐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深层思想提炼出来,重新展示在大众面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在声乐专业课程当中不断融入思政内容,进而丰富民族声乐教学方式。

一、课程思政渗透下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民族声乐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有着明显区别,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正是由于其鲜活的民族特点,使众多音乐爱好者得以学习并传承。在音乐发展的过程当中,难免受到西方艺术形式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判断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高校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西方音乐教育形式的同时,也要有目的地融入思政内容,在音乐当中融入更加深厚的情感,增加其感染性。课程思政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中也逐渐被加入新内容,这也使得教学问题更加多元化。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当前的高校教师年龄段普遍偏低,这也使得教师队伍需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推行教育学科的内容改革,形成新型教育方案。从近几年的发展形势来看,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但是在传统声乐专业上的改革较少。因此,教师将中外音乐优秀的教育方式进行整合,并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从而形成更加符合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案。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声乐作品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认知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能在学习当中完善个人品格;这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培养目标,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对策

1.利用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推动民族声乐教学。从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来看,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声乐作品当中不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此将思政理论、民族声乐内容以及综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更加完整的艺术教学体系。思政课程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需要从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着手,从而实现深层分析与研究。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将不同章节中相同的内容总结到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整理。教学环节也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见解,从而强化其学习成效。以“自由创作”教学模块为例,由于这一教学内容分散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当中。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将该模块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例如,以《东方红》为例,这首歌具有浓厚的陕北风情,在创作时,根据《骑白马》的曲调进行编写,并且在后期进行进一步地加工,为我们呈现出现在的《东方红》歌曲。在这首歌曲中,不仅融入了民族声乐特点,也涵盖思想政治内容;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红歌一样具有慷慨的曲调,但是在表现形式上依然是良好的教学范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形式,将具有代表性的《东方红》演出场景展示给学生,并详细分析歌曲中曲调特点。微课的时长大约在十分钟以内,因此,教师要将核心内容提炼出来,为学生自由创作奠定基础。在线下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渗透。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微课中对《东方红》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并且结合专业知识分析一下曲调中哪些地方具有明显的陕北民歌特点。由于学生在微课当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得到教师的提问后,学生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知识以及歌曲的特点进行改编,尝试创作出多种形式的《东方红》歌曲。学生在改编过程中显示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地区的音乐表现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生在自由创作的同时,也对歌曲内容进行深层理解和感悟,以此激发出内心的爱国情怀,从而产生民族声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民族声乐教学。民族声乐不仅仅是简单的校本课程,教师更应该积极开发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产生良好的合作能力以及实践探究精神。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涵。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建立紧密的教学合作关系,思政教师可以基于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歌曲创作背景的理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故乡是北京”一曲为例,这首曲目蕴含着浓厚的京剧韵味。从歌曲鉴赏方面来看,开头第一句便直接点出歌曲主题,并融入了满满的京腔味道,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歌曲中深层含义。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逐句演唱,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实行小班课、小组课、小合唱等教学形式。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水平进行个性化评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会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思想政治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更多是将教学目光集中在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当中,很少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也要有目的地了解相关民族声乐知识,在教学当中可以融合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升华课程内涵。例如,专业课教师首先进行声乐教学,对学生的演唱以及表现进行点评,当学生对该歌曲产生一定的理解后,专业课教师可以请思想政治教师进入到课堂当中,为学生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相关的思政内容,实现双向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教学契机,看学生对歌曲内容有什么见解;有的学生说歌曲内容涵盖了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歌曲中加入了京韵大鼓,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有的学生说歌曲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爱意,也促使自己想起了家乡。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回答欲望,并且每位学生的切入点都存在差异性,促使学生在回答的同时也能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见解;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提升民族声乐学习水平,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歌曲的认识高度。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专业的内容,对于自身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改善民族声乐课程考核方式。在传统的民族声乐考核中,教师一般仅制定周考核或者月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决定了最终效果。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教师可以制定多种考核形式,例如,教师随机考查学生的排练情况,观察其是否在当前教学阶段得到提升;或者利用音乐会等模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以音乐会为例,教师开展以“红歌”主题的音乐会,学生在排练当中需要融入适当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歌曲背景进行分析,对歌曲中的每一句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歌曲氛围当中。由于音乐会中的曲目较多,教师也要针对不同的曲目进行指导,从而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当前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注重民族声乐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政治内容的渗透,达到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为学生的全方面评定提供参考。综上所述,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民族声乐课程当中不仅意味着要演唱红歌,更多是指教师将音乐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有益于学生接受多学科的知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勇于创新教学形式以及方法,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课堂,利用民族声乐内容提升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并以此提升爱国情感,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晓辉.高职声乐课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60-64.

[2]宁兆卿.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保护[J].戏剧之家,2020(35):64-65.

[3]刘星羿.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22):178-180.

[4]陈韵.探究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新思路[J].北方音乐,2020(22):175-177.

[5]杨静.“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20(06):92.

[6]杨韵.课程思政语境中的民族声乐教学分析[J].艺术品鉴,2019(35):83-84.

第5篇:声乐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声乐课程;线上教学;新思路

2020年初,中国经历了全面抗击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就在社会各界都在争分夺秒帮助受到疫情影响的地区和个人时,为了不影响全国中、小学校正常教学进度,2020年1月29日教育部做出了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的教育安排。这是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的一次新的挑战,全国各类学校为了防止疫情在校园的蔓延,多次延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规定的学期内需要教授给学生的课程内容,也因开不了学而改为网上教学的方式进行,笔者也加入了网络教学的师资队伍。为了能让网络声乐课堂被学生很好的接受,笔者利用网络资源也收集了相关的文献进行学习与借鉴,希望能学习到最有利于网络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通过近3个月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教学心得,借此机会也思考了未来声乐教学的新思路,希望与同样进行网络声乐教学的同行共勉。

一、声乐课程

声乐课程是一门针对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而设立的课程。它作为声乐教育中的主要学科,学习过程较复杂,因为这门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需要通过面授课的方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门课程不像其他学科的课程,录好视频课程在网上或在线直播教学就可以了,需要教师边讲授边和学生互动才能完成教学。“在音乐表演中(器乐与声乐)凡是能表现音乐作品高水准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总是包括两大内容,即表演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二者缺一不可”①。可见,声乐是特别注重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学科,互联网上声乐类教学资源很多,但是这种针对自学模式的教学,是需要建立在学习者有一定的声乐学习基础,并且对声乐教学的内容相对熟识的情况之上的。借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学习,来取代线下面授的教学模式,对于声乐课程,这类注重师生互动和实践类的课程而言,确实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线上教学的优点

(一)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和学生以往的沟通大多是当面沟通的方式。这种方式突然转换成视频在线教学,就将这种平时只用于亲朋好友间的联络方式,用在了教学过程中。这种熟悉场景的转换,会给人一种比较亲切和轻松的感觉,从而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和谐。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是一门技能型课程,授课惯用的方式采用“一对一”方式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每次上课都只能关注一个学生,而不像大课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是多人的。因此,教师通过长期的授课,对学生的熟悉不仅停留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方面,而且对学生的性格及生活状况也会因为接触时间久而有所了解。这里需要用心理学中的“熟悉效应”来做一下解释,“熟悉效应,也叫曝光效应,意思是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面前,就能增加我们对他的喜欢程度”②。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是起促进作用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的,而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能和校园的建设”③。声乐学习中对艺术性的要求,就是一种情感的外在表达。如果声乐教师与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情感互通,那么对于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和学习效果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促进“教学相长”。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在线教学正式开始前,教师为了调适通讯设备,往往会和学生做一些简单交流,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无形中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也会在对学生短暂的嘘寒问暖中去了解学生近况。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的一些不太理想的演唱状态以及表现也可以被理解。

(二)补足传统授课短板在当今互联网事业发达的背景之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单单只有通过面授课堂这一种途径。声乐课是一项技能性与艺术性并存的课程,而学习声乐演唱技能,首先得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比如了解发声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等。传统的声乐课堂中,声乐教师也会给学生讲到这些理论知识,并且配有对应的器官解析图。但是,学生还是不够直观的认识这些器官,可以说认知也相对模糊。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下载一些3D人体与声音相关的器官运动动画视频,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一来也使习惯用快思维去理解事物的学生,更快速准确的理解所教授的知识。网络资源的多元化为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好的学习机会。肺炎疫情期间,各大网络线上教育机构免费为学生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课程和专家讲座。比如,微信中的公众号“声乐那些事儿”,在2020年4月17日就推送了“赵季平音乐基金会公益大讲堂”,其中廖昌永主讲的题为《廖昌永谈歌唱中的美》的专题直播讲座,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这些名师的教学视频,开阔个人的艺术见识来帮助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实现充分利用资源线上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我们通过搜索引擎,输入想要了解的关键词就能匹配出海量的相关内容。线上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得教师在准备课程时也不会像在线下那样相对局限,线上教学也可以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如果选择使用一些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教学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上就会设置很多有利于教学模块的设计内容。比如,教学资料的分享,教师可以把准备好的课程资料通过上传平台与学生及时分享,学生在提前浏览后,就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在没有听懂的情况下回放教学视频,对学习过程进行查漏补缺;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固定的教学模块对学生提出线上问题,学生在线回答;教师也可以通过软件中的考勤功能,及时了解学生上课动态,这就节约了传统课堂因为考勤签到而占用的时间。强大的功能性与丰富的内容是线上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学队伍追捧的原因所在。

三、线上教学的不足

(一)干扰声音判断声乐课是一门关于声音艺术的课程,教师对学生声音的判断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声音的发展。线上教学虽然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将教学双方的距离缩短,但是对于声音的准确传输还达不到声音自然接收的听觉效果。声乐教师与学生进行线上连线教学时,时常会伴随网络不稳定、卡顿、延迟等现象。假如此时学生正好在演唱作品,学生明明演唱的很顺利,教师听到的却是断断续续、模糊的歌唱,那么这就给教师对声音的判断带来了干扰。学生演唱的环境也是干扰声音判断的一个因素,除了演唱环境的嘈杂,学生所使用的传输设备及环境的大小也会使教师对学生演唱声音的判断出现失误的可能。

(二)缺乏教学连贯线下教学的环境在学校里,这种教学环境相对固定,干扰因素较少,学生之间也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但是,线上教学除了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学生的注意力会因为一些突发情况而分散。比如,网络卡顿现象发生时,学生的演唱就会被迫中止,演唱时所强调的连贯性就被打破了。学习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带来影响。学校是专门性的培训场所,这种环境相对稳定和安静,学生学习的时候往往能够从心理上很快进入专注学习的状态。因为疫情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环境被固定在了家里,学生每天的学习效果可能会因为各种干扰因素被破坏。有一些学生家里没有钢琴,在家里练声怕影响周围人,因此在练习方面就没在学校那么扎实,导致线上教学阻碍了教学的连贯性。声乐是一门与心理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上了课就需要学生多练习才能有教学效果,而线上教学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同时在一个空间里。虽然师生利用网络做到了面对面沟通,但是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教师的不同步割裂了教学的连贯性,从而使教学效果也处于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

(三)学习效果不明确线上教学需要有特定的学习环境。首先,它对网络的稳定程度有要求,如果网络不稳定,就很影响网络数据传输的顺畅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是建立在畅通的网络环境之上的;其次,它对学习的环境空间有要求,声乐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声音的塑造与判断,学生演唱时周边空间的大小和环境干扰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声音的判断。声乐教师是声乐课程的主导,声乐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完成的,线上教学则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网络卡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给声乐教师判断学生演唱带来了难度。除去网络自身的干扰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对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多媒体传输设备的质量要求。可视通讯设备是线上教学的必备条件,现在市场上的可视通讯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良莠不齐,这个因素也严重影响着画面的清晰度和声音的逼真度。而对于声乐课程这类对声音有高要求的课程而言,确实会因为使用设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声乐教师会对声音判断缺乏全面的考量,很可能出现对声音判断不到位的教学反馈,学生接收到来自于声乐教师的声音反馈就不明确。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新的声乐教学思路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而今,“云端上课”的教学模式依托于网信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发展潜力巨大。互联网成为了教育事业中最活跃的一股力量,它在带来便利和无限知识容量的同时,也成为了我们需要面临的最大的变量。对于声乐教学而言,声乐教师需要在浩瀚的信息化网络学习空间里,为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筛选和把关。现如今,教师利用线上教学教授声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今后声乐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使声乐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刻不容缓,这样的方式也促生了声乐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以适应当下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进程。笔者认为,“线上+线下”的授课模式,不失为一种对今后声乐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实时跟进新的教学成果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声乐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在搜索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海量分享,同样切实促进了“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目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加上先进互联网科技手段,将成为未来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薛礼,凌江川.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有效策略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3).

[2]刘旭光,金泉瑷.对传统声乐“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延伸[N].中国艺术报,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