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地区经济分析精选(九篇)

地区经济分析

第1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 河南与经济发达地区数码艺术教育差异的对比分析 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盈利分析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分析 试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的问题 发达国家蓝色贸易制度的政治经济分析 发达国家政府规模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党建 浅析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贷市场的格局 欠发达地区的县级政府经济功能 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探讨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之路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开发的意义 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思考 欠发达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考 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规划模式的探索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分析 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就业形势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7],刘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选择——以辽宁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12,(11):50.

[18]罗卫东,许彬.区域经济发展的“浙江模式”:一个总结[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1):72-79.

[19]郭占恒.中国区域发展的“浙江模式”——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三十年回眸与前瞻[J].江南论坛,2008,(6):12-15.

[20]姚莉.财权与事权配置视角下的乡镇改革趋势——兼评“乡财县管”与“强镇扩权”[J].农村经济,2009,(2):8-11.

第2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从2007年到2012年,广西地区的生产总值在短短的5年中,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8%,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除此以外,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金融结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方面多出现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最多的年均增长为51.9%,最少的年均增长也达到了18.3%。这种经济数据的增长和翻番,说明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市官员的管理下,企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保障和基础。通过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社会贡献了GDP,促进了广西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因子分析法是对相关矩阵进行的数学处理,必须将原始数据通过矩阵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现有A个地区,B个评价指标,于是在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时就需要建立 这样的矩阵。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矩阵R。

(4)对相关矩阵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据所求解的特征值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下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三大特征根,它们分别是6.665,1.755,1.026,选取这三个特征根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871%,满足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主分量编号,分别为F1,F2,F3,针对这三个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各个因子载荷进行有关处理,比如在结构上进行简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载荷因子在反映数据时更加明显和清楚,在提高简洁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这个区间内,而主因子能够对这个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效果。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4.2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战略定位和措施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广西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放眼于未来,制定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措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利用东引西联战略和南北钦防等战略,吸引沿海地位的企业进驻广西,一方面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引进人才,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以外,广西应不断创新和探索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优势重点继续发展,薄弱环节及时改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广西应注重铁路、港口、旅游、边贸这四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全球经济迅猛发展这个契机,打造出新的广西,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高广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第3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 因子分析 经济综合竟争力 综合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相当成就,但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并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同时贵州省也是中国典型的省域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之一。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差异,找准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优势,促使各个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尽快实现落后的地区经济向先进的转变,这既是贵州省缩小与发达省份经济差距的迫切需要,也是贵州省统筹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贵州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探讨了贵州省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提出了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研究和评价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个能够客观、准确地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和研究的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本文所研究比较的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主要是比较地区经济功能的强弱,关键是地区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为了定量测量和实证分析的需要,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贵州各地区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能反映地区综合竞争力的16项统计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为:X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2:人均GDP(元/人);X3: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元/人);X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X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7:GDP(亿元);X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X9: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亿元);X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X1: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X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X13: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4: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15:客运总量(万人次);X16:货运总量(万吨)。这16项指标分别从各地经济的潜力与现状、结构与总量、效益与流量等方面反映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标统计数据根据《贵州各地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统计数据详见表1。

三、对贵州地市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

1、评价方法

本文中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在各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的一种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其基本步骤如下:假设有m个地区,n个评价指标,则矩阵X0=[Xij]mxn即为评价样本矩阵。

(1)原始矩阵的标准化。为将不同质的指标综合加总,对全部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Yij=(Xij-Xj)/dij,其中:i=1,2,3…n,Xij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值;Yij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Xj为m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均值;dij为第i个地区指标的标准差;

(2)求出标准化矩阵Y的相关矩阵R;

(3)求R的特征值,并根据特征根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4)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相应的特征向量矩阵;

(5)计算主因子得分值;

(6)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

2、实证分析

根据表1的原始数据,将其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证明其适宜做因子分析,再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略),借助于SPSSl1.5软件操作,可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从略)。求出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根:12.167、1.702、1.163。它们解释了变量X的标准化方差的93.952%(累计贡献率)。这样,对于此项研究的绝大部分要求,前三个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同时,基于过程内定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主因子分析(factor)过程相应提取三个主分量:F1、F2、F3,从主成分方差值可以看出,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主因子F1、F2、F3解释。

对提取的三个主分量Fl、F2、F3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A(从略),同时,为便于对各因子载荷作合理解释,对其进行旋转使其结构简化,使得每个因子的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以起排除嗓声干扰的作用。表3即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A1。

由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阵可知:第一公共因子(第一列)高载荷的指标有:

X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2:人均GDP(亿元)、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8: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元/人);X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X13: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4: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这些指标均反映区域经济实力与对外物资与信息交流方面的信息,称为经济潜力与效益因子;而第二公共因子上(第二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X7:GDP(亿元);X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X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X10:全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X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些指标多与经济总量有关,故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第三公共因子上(第三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5:客运总量(万人次);X16:货运总量(万吨),这些指标主要与工业及运输相关,故命名为产业及流通因子。

通过SPSS11.5可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由Thomson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估计B=A1R-1为经过方差正交最大正交旋转之后因子载荷阵的转置A1与相关系数逆R-1乘积。

根据表4可得到:

F1=0.162ZX1+0.121ZX2+0.178ZX3+0.032ZX4-0.143ZX5+

0.327ZX6-0.148ZX7+0.027ZX8+0.015ZX9-0.011ZX10+0.295ZX11-0.224ZX12+0.112ZX13+0.154ZX14-0.19ZX15+0.025ZX16

F2=-0.101ZX1-0.074ZX2-0.04ZX3+0.13ZX4-0.095ZX5-

0.121ZX6+0.282ZX7+0.158ZX8+0.129ZX9+0.137ZX10-0.227Z

X11+0.465ZX12+0.055ZX13-0.097ZX14+0.199ZX15-0.2ZX16

F3=0.084ZX1+0.11ZX2-0.032ZX3-0.051ZX4+0.469ZX5-

0.213ZX6-0.005ZX7-0.087ZX8-0.021ZX9+0.005ZX10+0.003Z

X11-0.199ZX12-0.068ZX13+0.09ZX14+0.165ZX15+0.403ZX16

通过计算最后得分可将贵州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评分及排序如表5所示。

四、结论及评价

第一,从因子总得分可看出,贵州总体上经济实力弱,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除省会城市贵阳得益于省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各项因子得分较高外,其余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低于1,且与贵阳的发展差距较大。

第二,贵州省经济上总体落后于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包括贵阳在内的各地区其产业发展及流通因子的得分普遍较低。众所周知,农业是弱质产业,对于贵州这样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来说,期望农业持续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第三产业在实现工业化之前要迅猛发展也是不现实的。大力发展工业,进一步加大贵州省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东部工业项目到贵州安家落户,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贵州各地区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现实举措。

第三,贵州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如六盘水地区总体经济竞争力在全省排名第五,但其产业发展及流通因子得分却高达2.3分,在各地市中位于第一名,究其原因,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六盘水已发展为一个经济门类较多、社会事业较全面的新兴工业城市,其支柱产业有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六盘水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工业规模虽大,但均属于资源及基础类产业,其产值附加值低。只要增加其产业的增值链条和环节,提高工业的利润率,六盘水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将会大大提升。在因子得分排行上,遵义地区的排名居后,主要源于其经济潜力与效益因子上的得分偏低,遵义地区国土面积30753平方公里,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7.68%,是贵州所辖面积较大的一个地区,就其经济总量因子而言,其得分位居第一,但其人均指标均落后于全省,导致其综合排名靠后。

【参考文献】

第4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国际贸易又进一步加深国际分工,解释贸易的理论都是以阐释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比较利益理论。李嘉图认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其相对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并以之出口换取其相对具有较低劳动生产率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则表明,商品价格差异是贸易的基础,要素价格差异是产品价格差异的根源,各国应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并以之出口换取密集地使用本国所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二是新贸易理论。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人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该理论仅解释了要素禀赋具有差异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贸易是发生在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其一是着眼于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以边际成本递减作为生产分工与集中的理由,其二是用不完全竞争及其市场细分策略来解释这类贸易与国际分工,说明规模收益只要超过运输成本,生产应有集中化的趋势,并且市场规模越大、“学习曲线”效应越明显的行业,成本就会越低,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分工与选址,不再决定于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而是历史因素与政府政策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理论出发,分析经济一体化在贸易流向与产业组织结构两方面对分工的影响,可以发现具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效应:第一,市场规模效应。一体化以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降低,因而无论从市场范围还是消费者效应来说,都有效地扩大了市场的规模,相似要素可以更密集地使用,按照一国都趋向于出口在本国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产品的原理(克鲁格曼、赫尔普曼,1985),一体化区域将具有增加对区外出口的倾向。第二,市场竞争效应。贸易壁垒降低将导致区内市场竞争激化,减少寡头垄断,降低区内市场细分的程度,可以强制地带来经济效率的调整。第三,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的效应。市场规模扩大以后,企业可以通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一些厂商能够从事更多的工厂专业化分工,减少每个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降低服务成本,增强出口与区域内进口替代的能力。以上三方面都将增加一体化区域的区位优势,增加一体化区域内部分国家的竞争优势,引起区内投资格局的调整与区外对区内投资的增加。

从贸易对分工的影响来看,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有三个共同点:一是产品都是由一国国内的企业生产的;二是贸易保护的对象都是一国的产业、产品及其生产的企业;三是要素在地区间不流动。但如果以跨国公司的跨国一体化经营为分析背景,以上三点结论就需要重新推敲,国内有学者将跨国公司内中间产品的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贸易与投资的融合概括为贸易投资一体化现象(张二震、马野青,2002),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我们认为,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可以以要素的跨国流动与各国同类要素的异质性为基础,当跨国公司实行跨国一体化经营时,跨国公司的管理、技术以及品牌都可以成为投入的要素,地区经济一体化降低了贸易壁垒,有利于要素与中间产品的国际流动,从而推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依据各国的要素差异进行不同的价值增值环节的选点布局,一国科技型、管理型以及高素质劳动力较多,将有利于价值增值环节大的生产投资与研发机构的建立,低素质低技术的劳动力较多,将有利于一般加工型生产环节的建立。贸易投资一体化使产品乃至产业失去了国家的界限,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不能再说是由中国制造的,但国际分工仍存在,不过分工不以产品、产业为标志,而以国家之间的要素差异为标志,以要素创造的价值增幅为标志。以这种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结果不是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而是其差距的扩大,如跨国公司专门将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价值增幅大的生产环节放在本国,而把生产的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放在中国,或仅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的技术应用中心,中国将专门成为成熟技术的生产加工基地,长期下去中国的知识型管理型人才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造成人才培养的困难与人才的流失,进而掉入要素低水平成长的贸易陷阱。

对一体化国家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了区域内的市场,降低了区域内同类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增加了同类生产要素尤其是知识型管理型人才的聚集,这都将增加区内的区位优势,提高以贸易投资一体化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层次。但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的生产选址将非常重要,使价值增值幅度大的生产环节落址于本国,通过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来实现本国有竞争力要素的持续增长,将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新目的。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要有量,而且还要有质。

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国际经济学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分析总是以一体化对新贸易格局的影响作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随着新贸易理论的创立,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的理论被植入国际贸易的分析,因而投资效应的分析就以产业组织的行为分析作为基础,贸易投资一体化基础上的贸易与投资行为主要还是以寡占反映战略为主,在方法上仍属产业组织的行为分析,下面我们以这两个阶段为界分而述之。

  二、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跨地区跨集团的直接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策略,从根本上来说将成为打破地区封锁抑制排他性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当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从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要素寻找型向市场开拓型转变后,国际贸易的作用将是长期的基础性的。从贸易的角度分析一体化对投资的影响,出发点是一体化对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与福利的影响,理论基础基于比较利益之上的专业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部门间或产业间的区域内部贸易的增长,市场规模以及规模经济都成为一体化收益的主要来源,经济特征相似的国家都可以在专业化分工中收益,从与一体化之外的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变中获益。分析一体化对贸易的影响,主要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考虑关税、配额和其他贸易障碍降低后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以及价格对贸易商行为的影响。由于影响相对价格的行为因素很多,如政策、收入等,因而不联系具体产业与产品是很难下具体结论的,但总体的分析可以提供基本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美国经济学家J·瓦伊纳于1950年提出了“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这两个基本概念,用以反映贸易对一体化的反应,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投资转移”与“投资创造”,用以反映外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区域一体化贸易流向的反应,由此奠定了这一领域的基本分析框架。

金德尔伯格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表明,一体化组织的贸易流向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流量产生影响,形成投资创造效应与投资转移效应。投资创造是由贸易转移引起的,一般而言,关税水平越高的国家,一体化后贸易转移效应越大,该国将从成员国进口成本更高的产品,消费者获得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但国家失去部分甚至全部关税收入。如中日组成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中国可能以从日本进口汽车来代替从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但别国厂商自不会坐以待毙,中国厂商也不能面对新格局而束手无策,由此形成的区外非成员国对一体化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和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即为投资创造,区外的跨国公司在一体化内部建立“避税工厂”(Tariff-exempt  factory),并向一体化市场供货,以维护其原来以出口方式占领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使市场扩大与需求增加,为厂商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一体化内外的跨国公司互相竞争以追求潜在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增加在区域内的直接投资。

投资转移是由贸易创造引起的扩大了的外国直接投资,贸易创造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成员国的数量,数量越大,表明市场越大;平均关税水平的降低程度,平均关税水平越是降低,同盟越可能趋向贸易创造;成员国经济的竞争程度,受保护的同类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差异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大。贸易创造的产生来源于规模经济与专业分工,为从一体化经济中获取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的收益,需要进行生产的重组,由此引起区域内直接投资布局的调整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区外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产生投资转移。

投资创造与投资转移根源于一体化的规模效应与市场统一效应,相对于区外国家而言,一体化内部的总收益无疑是提高的,尤其是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工业的偏好,其收益更具有长期意义,但对一体化内不同的国家而言,其收益是不对等的,模型分析表明(Peter  Robson,1998),一体化区域内产业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是必然的,甚至存在产业全部向一国偏转的可能,因而认真研究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优势及产业分工趋向,制定适当的补偿机制就成为一体化的重要制度内容。

  三、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由于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为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进行的跨国投资战略调整,建立在地理意义上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概念的界限已变得模糊起来,因而以地理概念为基础的金德尔伯格的二分法就难以反映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全部复杂问题,随着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占领市场为导向的寡占反映战略就成为解释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

这种方法着眼于一体化从哪些方面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其分析一般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依据,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的组合:第一,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具有某种垄断优势,以抵消在陌生环境中经营所需增加的额外成本,一般业主的无形资产与规模经济都可能体现特定的所有权优势,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营销技巧、特殊的组织结构以及进入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市场的便利条件等。第二,内部化优势。制度学派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科层组织,与外部市场相比具有减少交易成本的优越性,根据邓宁的分析,国际市场的失效主要有两类,一是结构性失效,如贸易壁垒的存在与无形资产的溢出效应影响外部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二是交易性失效,如交易渠道不畅及国际市场经营风险过高都将提高交易的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提高促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第三,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来自东道国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自然资源的禀赋、社会文化、法律、政治和制度环境,以及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政策所提供的优越条件等,这些因素不是跨国公司特有的,但跨国公司可以不断适应它,利用它。

将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合理清楚地解释国际生产的组织形式,所有权优势决定了“谁”来生产,内部化优势决定了“怎样”生产,区位优势决定了“在哪里”生产。而一体化从规模性、结构性与交易性三个方面增强了区域内国家在以上三个方面的优势。贸易壁垒的降低尤其是专用性资产、中间产品及要素流动壁垒的降低,提高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的能力,一体化后的区域市场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的市场,具有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为区域内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国际经营的学习机会与条件,使一部分区位优势转化为所有权优势(Mira  Wilkins,1991),一体化最为突出的还在于它凸显了区域市场的区位优势,拓宽了市场的范围,加大了经济的总体规模,提高了经济的抗震性,能使经济周期的波幅减少,周期拉长,降低了国际贸易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对于一体化的小国来说,生产的种类可以减少,规模可以加大,生产的某种地理分工变得更自然,一体化产生的规模经济尤其有利于那些在大工厂中应用的重要生产要素,如某些类型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也成为跨国公司对区内投资的重要原因。

将直接投资的增长与企业的战略对策结合的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种形式的战略投资对策(Yannoponlos,1990):(1)防御性进口替资,也叫“桥头堡投资”或“跳越关税”的投资,是外部企业对一体化贸易转移效应的一种对策,反映了一个企业为维持在一体化经济中的市场份额从以贸易为基础的战略向以投资为基础的战略的转变;(2)进攻性进口替资,亦称出口导向投资,它以一体化对竞争效率、收入水平、增长和创新的影响为依据,投资的动机在于利用地区一体化所造成的市场扩大和需求增大的势头,是企业抢占市场进一步扩大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的一种战略投资;(3)重组投资,又叫合理化投资,即生产经营的布局按一体化后更自然的区位优势重新组织所进行的投资,因为贸易壁垒消除以后,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成为资源重新配置的主要依据,生产活动将向成本较低的地区集中;(4)寡占反映投资,指当地企业面对外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该地区,为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也必须通过做大规模进行回应,从而刺激其通过直接投资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一体化对直接投资的效应,最主要在于强调它对工业效率的影响,这可能是比资源配置效应更为重要的一种收益来源,因为从贸易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是在完全竞争的框架内展开的,而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所作的分析强调的是以不完全竞争为框架,分析一体化对厂商竞争行为的影响。鉴于一体化后兼并与收购将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因而如何规范本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垄断行为,就成为新的更重要的课题。

  四、启示与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参与经济一体化必将有得有失,但一般总是得大于失,这是双赢、多赢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体化分工的格局趋向,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导向,一国要从一体化中获得有益的分工,就要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以及竞争性要素的持续增长等几个方面来引导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向,从以上贸易与产业组织两方面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参与经济一体化主要应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依照传统贸易理论,中国是简单劳动力要素的供给极其丰富的国家,几乎可以说具有无限供给弹性,因而一体化后,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将有向中国集中的趋向,依照新贸易理论,生产也有向平均成本低的国家集中的趋向。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向别国开放市场也具有诱人的利益,当中国与东盟拟建立自由贸易区时,日本不无妒忌地宣称,为了享受中国对东盟出口的零关税,日本企业可能进一步向中国投资,为了同样的理由,日本可能将已或拟向东盟的投资转向中国(冯昭奎,2002),其实,中国与东盟都大可不必为此而担心,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是存在的,但制造业的产品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只要一体化内的商品比要素多,要素价格就有均等化的趋向(赫尔普曼、克鲁格曼,1985),如果其生产全向一国集中,则比较优势的天平将向另一面倾倒,况且生产同样的商品对要素的组合方式仍有差异,可以起到平衡各国生产要素供给的作用,东盟即使生产的种类减少了,但贸易壁垒的降低使中国辽阔无边的市场向他们优惠开放,从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运转来看,自由贸易的协定尤其有利于小国,因为他们的增长与繁荣有了更多的空间(Shyamalendu  Sarkar,2001)。对东盟而言,中国是竞争者,也是有利的合作伙伴,其合作的空间将主要在制造业、电子、通讯等产业内部的分工与贸易,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最初的生产与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实证分析这些产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分工布局将对资源的配置起导向作用。

2.处理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关系。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分析表明,一体化后的市场将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角逐的场所,其第一阶段的投资将是对资源重新配置、生产合理化布局的反映,第二阶段的投资则是实现企业的快速增长和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而兼并和收购当地企业便成为其迅速占领市场的最有效的手段。面临外国跨国公司的竞争,我们在不同的产业市场结构中应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具体而言,在规模经济较显著的行业,如汽车、化工、金融、民用飞机等部门,在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的部门,如电子通讯、计算机、药品等部门,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企业兼并的国际化倾向也明显,因而应鼓励国内企业实现并购,形成产业组织的集中化,以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而在规模经济不明显、生产处于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已标准化、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的部门,如纺织、服装等,应以鼓励竞争为主,制定较严格的反垄断管制,这种按产业结构的差异制定垄断管制的双重标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都采用的方法。

3.处理好具有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培养与跨国公司一体化经营的关系。在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经营的战略下,中国既要发挥简单劳动力丰富低廉的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优势资源相结合,也要发挥中国优秀人才的竞争优势与跨国公司的优势资源相结合,既要有生产加工中心,也要有技术中心。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背景下,要保护本国有竞争力的要素在本国有就业机会,有获取高工资的机会,要力争让跨国公司的价值增值幅度大的生产环节,具有核心创造力的研发活动在中国展开,如法国在药品生产行业就规定在当地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是外国投资进入法国市场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跨国公司,只要能对中国关键的核心生产要素付高额报酬,都应受到鼓励,这是从根本上获取关键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关键要素与技术的持续供给能力,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具有“独立于一体化经济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上海三联书店,1985.

[2]  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  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福建论坛,2002,(3).

[4]  高乐咏.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与企业.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  冯昭奎.10+3:东亚自由贸易区之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3).

[6]  Kindleberger.c.p.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lumbia  Joural  Of  World  Business,Vol.1.1996.

[7]  Peter  Robson.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Routledge,1998.

[8]  Mira  Wilkins.The  Growth  Of  Multinational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9]  Yannopoulos.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Jou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28.1990.

[10]  Shyamalendu  Sarkar  And  Hong  Y.Park"Impact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第5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地区电网;经济调度;运行措施

在地区电力生产环节中,电力调度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并且在合理配置电力资源方面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全球都在节能的潮流中,地区电网的经济调度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电网的安全运行是电网调度的基础,强化电网经济的调度管理,不断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也能实现电网的节能降耗。在地区电网的运行之中,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在保证优质安全的用电的基础上才能实施节能的措施。做好地区电网的经济调度,就能不断的提高电网的经济运行的水平,还能很好的保证电能传输中的损耗最小化,保证电力营销的经济性。在供电局中,电网调度是保证电网安全的最高指挥者,也是保证电网运行效果的重要方面,运行良好跟供电局的竞争能力有重要的关系。

1 目前电网经济调度运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供电系统中,地区电网经济调度关乎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要明白这些问题的存在,找出习惯性的错误做法,进行改正。这些问题包括:一部分电网调度人员思想认识上比较守旧,他们认为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两个不相干的对立面,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电网运行过程中的调度部门是比较有权利的机构,要采用行政手段来对电网的调度实施管理,并把安全作为行动的主要目标,假如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度的话,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电网调度的权威性,还会引起电网调度的混乱。在电网运行中,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但是也不能无限放大其重要性,不能因此而忽视地区电网的经济调度,因为电力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经济效益是其中重要的考核指标。

2 地区电网经济调度运行的分析和措施

2.1 在合格范围内适当提高运行电压

对于电网的功率损耗来说,主要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固定的损耗,一个是可变的损耗。变压器铁心的损耗跟电压平方是一个正比例的关系,但是线路的导线和绕组的动率损耗跟电力的平方是一个反比例的关系,如果电压比较高的话,那么损耗就会降低。要保证电压的质量问题,为用户提供合格的电能,这也是降低损耗的重要方面。所以,可以根据具体符合的变化来对电压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不断的降低电网的损耗。对于地区电网调度来说,主要是承担着电压控制的任务,一般都是实施逆调压的方式来对电能的质量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输送的电流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网的损耗,设备的传输效率在逐渐提高。要加大电压的监视力度,保证电压是合格的,在高峰时段进行主变分接头的调整,提高电网运行的电压,在低谷阶段,如果电压比较高的话,就需要把电压调低,从而保证设备的运行是安全可靠的。

2.2 合理投退无功补充设备,提高功率因数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电器设备的功率主要是其有功功率,事实上,多数的电气设备中不但有有功电力,还要无功电力的消耗。如果在电网中输送比较多的无功,势必会增加电网中电能的损耗。我们要进行分层分区进行就地平衡,从而减少电网中无功的传输,这样也能减少电网的损耗。作为变电站的值班人员,要强化无功潮流的检测,对于功率因数产生的变化进行密切的监视,能够及时的安排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的投退,一旦发现功率因素出现变动,当其下降时要对无功投入进行补偿,尽可能的提高功率的因数。在负荷的低谷时期,对于无功负荷比较小的时候,就要无功的补偿设备做退出处理,这样就能减少无功的过分补充,保证功率的因数是相对合格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无功的损耗,提高了地区电网运行的效益。

2.3 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

要使得电网运行中设备的生产和输送效率得到保证,就要不断的降低自身的损耗,要选择安全合理的电网运行方式,这是比较有效的手段。要在保证电网安全性的基础上考虑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当确定了地区电网的运行方式之后,可以有一段实验期,在这个时期内要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和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要尽可能的做好电网运行的分析和预算,不断对其运行方式作出合理的调整,减少设备线路可能出现的故障,从而降低电网的损耗。

2.4 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

要尽可能的减少设备检修中出现的失误,制定严密可行的检修计划。在进行电网调度的时候。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电网的运行和检修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检修计划。根据现有的地区电网框架,对于可行的检修方式进行了解,综合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调度部门在制定一定时期的调度计划的时候,要统筹兼顾,需要那排合理的检修方式,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最佳经济状态。

2.5 做好各种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措施

在日常事故的演练的时候,要求调度人员和相关部门认真的编写事故的应急方案,相关人员要强化事故的演习工作,要具备应变的能力,做到有备无患。在电网事故发生的时候能够沉着应对,协调统一电网事故的处理,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争取电网运行方式的恢复,尽可能的减少客户的停电时间,从而减少电量的损失,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2.6 提高调度人员的业务水平

作为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只会人员,电网调度人员要具备比较高的业务水平。要本着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保证地区电网经济调度运行,其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因此,我们要加大电网运行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调度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对于调度人员的考核,提高地区电网调度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对于电网经济调度来说,属于比较复杂也是比较系统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争取作出比较科学的调度,能够对电网的运行方式作出合理的调整,从而对运行方式进行优化,争取减少电网损耗,提高供电用户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吴乾德.新时期对电网经济调度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0).

第6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采用广义矩 (GMM) 估计,引入相关变量空间和时间上的滞后性项,对外环渤海地区城市间外资溢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外资与所在城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相关性,邻近城市间经济发展具有联系,但外资对邻近城市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FDI;外资溢出;空间滞后;GMM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49-02

1 引言

一般认为环渤海地区不仅地理空间上分散,区域内城市间经济间联系也不够紧密。为了从实证的角度去考察和验证这种观点是否成立,文章从FDI溢出效应角度出发,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环渤海地区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对其邻近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无溢出效应?二是哪些因素影响环渤海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2 模型引入

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索罗模型 (Solow Growth Model),并结合以往相关研究中使用的模型,将空间滞后因素考虑在内,加入FDI,得到的新公式为:

lnyi,t=a0lnyi,t-1+a1lnki,t+a2lnhi,t+a3ln(ni,t+g+d)+a4lnFDIi,t+b1lnWFDIi,t+b2lnWyi,t+ηi+γt+εi,t其中,yi,t代表经济增长用人均GDP来表示,yi,t-1是yi,t的一阶滞后项,把其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说明前期经济表现对当期经济表现的联系,另外,由于经济增长收敛 (Growth Convergence) 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加入yi,t-1滞后项可以在一定程度消除经济未来增长同前期收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ki,t表示的是国内投资对经济表现的影响,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来表示,hi,t表示的是人力资本量,这里用高校当年的在校生占总人口比率来表示,ni,t+g+δ中ni,t指的是人口平均增长率,这里用人口每年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另外g值在此处为给定的技术外生变化率,δ表示的是一个共同的折旧率,这里仍然按照曼昆文章中的做法,将g+δ设定为0.05,随机扰动项有城市的固定效应ηi,γt表示的是时间效应,εi,t表示的是随着个体和时间而变化的扰动项,论文中仍然使用来自环渤海9城市从2000-2008年的数据。

另外由于需要检验地理空间某城市邻近周边城市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即空间滞后性,所以需要在模型中加入一个含有距离加权矩阵W的变量WFDIi,t作为i城市周边邻近城市外资集聚对该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型中同时还加入有空间加权矩阵Wyi,t来表示邻近地区经济增长对i城市的效应。加权矩阵W具体展开表达为:

3 实证检验结果

由于数据中含有因变量的滞后项,用OLS的方法进行回归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这里采用One-Step System GMM即系统广义矩方法对模型公式进行回归。同时文章列出了Pooled OLS即混合最小二乘和固定效应两种方式下的回归结果作为参考。下表是通过Stata程序xtabond2所得系统GMM回归结果:

GMM检验的结果中Arellano-Bond 的AR统计量检验的是一阶差分残差序列的一阶,二阶自相关性,其零假设为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GMM的AR(1) 在0.08和0.09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接受存在一阶自相关,即差分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可能性很大,而GMM的AR(2)项都可以在较高的水平上接受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的零假设。Sargan检验是为了观察GMM工具变量是否具有过度识别约束 (Over-Indentifying Restrictions),其零假设 (Null Hypothesis) 是工具变量约束有效,从而说明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合适的。从给结果中可以看到,Sargan检验P值意味着在0.754和0.646的水平上接受工具变量约束有效的原假设,这说明GMM回归中选择的工具变量是合理的。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分析中比较关键的的两个空间滞后变量中,Wy跟预想中的符号一致,这说明环渤海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相互关联,i城市对其邻近城市经济增长对该城市具有促进作用。另外从GMM分析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项ki,t, FDI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显著。

WFDI效应不显著,即周边邻近城市的外商投资对该城市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这与城市间的劳动力素质差异,总体城市产业结构趋同有很大关系。外资集中的城市从邻近城市吸纳大量优秀人力资源,对邻近城市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而总体产业结构相似,外商生产活动只要在城市内就可以完成,邻近城市很难受益,同时还与其他邻近城市竞争稀缺资源。这些都影响外资向周边城市的溢出。

4 结论

环渤海地区外资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对于那些城市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的城市,他们可以在最初吸收大量的外资,增加FDI存量,从集聚经济中受益,拉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间外资溢出效应不明显,外资集聚对邻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外商投资水平较低的城市,为争取发展机会,应该一方面从城市化水平入手,提高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城市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努力发展经济,提高本市市场规模,为吸引外资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其次,外资集聚存在不经济,因为外资空间上过度集中会引起所在城市工资水平上升,集聚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基础设施不足等,这些都会促使外资一定程度向周边城市转移。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应该利用好这些有利的内外部因素。

环渤海经济联系不紧密的结论不准确,单从外资对其邻近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来看该地区经济没有较紧密联系,但如实证部分所示,城市经济的发展仍然可以带动邻近城市的发展,两者正相关。

参考文献

[1]D. Roodman. How to do xtabond2: An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ce and system GMM in Stata[J].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2006.

[2]Elitza Mileva.Using Arellano-Bond Dynamic Panel GMM Estimators in Stata: Tutorial with Examples using Stata 9.0 (xtabond and xtabond2)[J].Economics Department Fordham University,2007.

[3]Easterly W.Troubles with the neighbours: Africa's problem, Africa's opportunity[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1998.

[4]Madariaga, N., S. Poncet. FDI in Chinese cities: spillovers and impact on growth[J].The World Economy,2007.

[5]Mankiw, NG., D. Romer.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

[6]Shanzi Ke. Agglomeration, productivity, and spatial spillovers across Chinese cities[J]. Springer,2009.

第7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地理信息系统;协调发展;山东省

0 引言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山东省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然而省内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快慢不一,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政府甚至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1]。针对山东省区域间的经济差距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一问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2]。近年来,有些专家学者开始尝试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的研究,但是用来探讨山东省经济发展收敛性和发散性的就很少。本文从一种新的角度,结合本专业利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传统的经济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和发散性进行了研究。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指标的选取上,因空间尺度的不同,数据样本会不同,本文主要选取GDP、人口、人均GDP等指标,对于缺少人均GDP指标的区域单元,我们根据区域GDP和年末总人口数据计算出人均GDP。

其中以山东省17个地市作为研究的空间基本单元。1990-2011年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山东省各地市的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性[3-5],尝试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然后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可视化的角度研究了各地市之间的集聚现象,直观的表达了从1999年到2010年山东省各地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情况。

1.2.1 空间自相关方法

空间数据一般包括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通过位置信息为基准对其属性信息进行分析,常存在自相关性,这种自相关性叫做空间自相关[6]。空间自相关分析(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主要用于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依赖于数据的空间分布。Tobler(1970)曾指出“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东西与别的东西之间都是相关的,但近处的东西比远处的东西相关性更强”[7-8]。

全局Moran's I主要用于分析整个研究区域全部空间对象的某一个相同属性取值的空间分布状况,计算公式为:

式中:n代表山东省各地市的总数,xi和xj分别表示i和j地理单元上的属性值,x表示n个地市属性值的平均值,wij是定义地理单元i和j之间关系的权重矩阵。在这里,Moran's I的取值是在-1和+1之间的,当其为正值时标明空间事物的属性取值是空间正自相关的,为负值时标明空间事物的属性取值是空间自负相关的。随着Moran's I值的大小越接近-1(+1)时,表明空间分散(聚集)现象越明显。当Moran's I取值为0则表示空间事物的属性取值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9-12]。

对于Moran's I指数可以使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Z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当Z值为正且显著时,标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也就是说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反之亦然。当Z值为0时,观测值呈独立随机分布。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单个对象出发,对空间中每个事物进行逐一分析,有效的反映出各个单一空间对象属性值的空间聚集关系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局自相关分析的不足。本文利用GIS空间统计图来描述空间对象周围的空间集聚形式,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年份进行分析[13-14]。

2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2.1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Moran's I法分析

利用Arcgis9.3软件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人均GDP进行空间分析,计算出了从1999年到2010年的Moran's I值和Z值(表1)

表1 山东省1999-2010年人均GDP的Moran's I

指数及Z检验结果

从表1中数据分析得到,1999-2010年的Moran's I始终大于零,说明山东省各地市与其自身相临近的地市之间存在着正空间自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得到,1999-2010年山东省各地市与其自身相临近的地市存在正空间自相关,但是并不明显;从2007年以后,山东省各地市与其自身相邻的地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关系。

从图1就可以看出Moran's I指数和Z-Score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产生的波动趋势也大体相同,均在2000年出现第一个波低,2002年出现第一个波峰,从2006年以后总体趋势平稳上升。结合Moran's I指数的具体含义,值越大表示正空间自相关程度越高。随着年份的增长,山东省各地市与其自身相临近的地市之间正空间自相关程度和显著性逐渐增大,从2006年以后产生较大程度的波动,到2009年的时候基本保持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上述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空间自相关性在逐渐加强,同时也表明地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在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差异在逐渐缩小。

我们根据Moran's I指数线选取有代表性的2个增长点(2000、2010)作为Moran's I指数增长过程中的特征点,利用GeoDa创建距离权重矩阵,并进行Moran's I散点图的计算分析。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山东省人均GDP的Moran's I散点图中有四个象限,分别对应着四种不同的空间联系方式:第一象限代表地市人均GDP高并且周围临近的地市人均GDP也高的样本点(高-高);第二象限代表地市人均GDP低但是周围临近地市的人均GDP却较高的样本点(低-高);第三象限代表地市人均GDP低并且周围临近的地市人均GDP也低的样本点(低-低);第四象限代表地市人均GDP高但是周围临近地市的人均GDP却较低的样本点(高-低)。从整体来看,三幅图大多数的样本点集中在第一三象限,说明山东省各地市属性取值总体呈现空间聚集的现象。

我们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三象限的城市数量占了大多数,这表明山东省各地市的属性取值总体呈现空间集聚现象。第一象限的青岛、烟台、威海在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周围地市的共同发展,促进地区的共同发展;第三象限地市的数量增加了莱芜、泰安、德州这三个地市,总体上是属于空间集聚现象,但是它们的经济增长性却不如以前,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经济落后了。第四象限的三个地市济南、淄博、东营在注重自己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这需要政府的工作人员做好统筹工作,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总而言之,这从一个侧面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出来,山东省各地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逐渐收敛的。

表2 山东省各地市人均GDP的Moran's I散点图

对应省区表

2.2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GIS法分析

目前GIS作为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决策支持工具给区域经济注入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通过将各种与空间有关的数据与地理位置链接在一起,可以从空间角度出发来表达、分析各种数据[15-17]。例如,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可以借助GIS技术来完成经济活动空间统计分析、经济活动空间决策与空间规划等。

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将山东省各地市人均GDP这个属性与各地市相关联,然后利用分类统计工具将其区别开来,这样就可以将各地市人均GDP的集聚情况直观地反应在图上,如图3。

在图3中,深红色表示高高相邻,深蓝色表示低低相邻,这两类表示各地市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而浅蓝色和粉色表示出现低高和高低相邻的负空间相关现象。图3集聚图显示2000年只有6个地市有明显的低低空间集聚现象,说明刚进入21世纪的山东省经济发展情况局部空间相关性还比较低,到了2010年,经过了10年的经济发展,出现低低的地区增加到了9个地市,同时高高地市的空间集聚没变,总体上看,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正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省会的济南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营市,处于高低空间集聚,没有发挥经济带头作用,周围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希望政府在制定新的发展计划的时候将着重注重济南市、东营市和淄博市的经济带头作用,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1999-2010年山东省各地市人均GDP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1999-2010年,山东省各地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到2010年相邻的地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关系。

2)从整体趋势来看,山东省各地市的正空间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长,正空间自相关的程度也在逐渐增大。

3)1999-2010年,各地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它们之间的经济差异呈现收敛的趋势。这说明山东省各地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在逐渐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在减小。

总结上述结论之后,我们发现以山东省各地市为单位研究其空间自相关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详尽的体现空间的依赖关系,今后我们将以县为单位进行分区研究,然后再作整体分析,这样的结果可能更加详尽,趋势分析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时亚栋.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 (2):60-62.

[2]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 (7):70-80.

[3] 鲁凤,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2):44-51.

[4] 潘竟虎,张佳龙,张勇.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83-91.

[5] 曾庆泳,暖.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7):558-561.

[6] 王劲风,李连发,葛咏.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体系[J].地理学报.2000,55(1):92-103.

[7] 周翠玉.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影响[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3):52-56.

[8] 孙希华.基于GIS的山东省产业重心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0.3(1):27-31.

[9] 朱光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10] 徐维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浙江省经济发展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2(5).

[11]Goodchild M.Haining R.Integrating GIS and spatial data analysis: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J].Int.J.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92,6(5):407-423.

[12] 陈斐.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2.

[13] 朱传耿,沈山等.区域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7.

[14] 孟斌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

[15] 李昌峰,杨树滩.基于GIS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因素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12):42-46.

[16] 刘振波,赵军,倪绍祥.基于GIS的区域发展均衡性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4(2):27-31.

[17] 叶明.基于GIS的宁波区域经济数据空间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9.

第8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摘 要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我国住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我国目前城镇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保障。2004年至今,国家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和税务总局曾多次联合颁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我国的经济适用住房规范管理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但国内对经济适用住房领域仍有很多的争论和探讨。本文以我国当前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中“泰州模式”的共有产权房政策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结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结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角度对我国当前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和制度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 政策分析 泰州模式

一、经济适用房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1998年左右是房改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起步时期,那时商品房的价格同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差距甚大。国家为了解决这一关乎民生的矛盾,经济适用房于1998年适时推出了。从1998年经济适用房开始兴建以后,全国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在短短几年内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房价的相对低廉,逐渐成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重要选择。

二、经济适用房困境

经济适用房是以微利价出售。其成本价由7项因素(征地折迁费、勘察设计费、配套费、建安费、管理费、贷款利息、3%以内的利润)构成。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比商品房低了很多。经济适用房享受政府优惠,其购买对象是特定的,只供给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因而要实行申请审批制度。而事实上富人享有更多的行政资源,在实际中,富人利用人脉资源非法获得了经济适用房。房产商违规操作,扰乱了经济适用房市场秩序。因而经济适用房在05年06年间屡屡出现问题。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闲置“豪宅”,已售经济适用房呈现高租售率。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有钱人,奔驰,宝马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低收入者却很难享受经济适用房。

三、共有产权房泰州模式

“泰州模式”,即根据城镇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情况,采用政府和个人共有住房产权,即“共有产权”;对住房采取部分购买、部分租赁的方式解决住房困难,即“租赁并举”。政府面向城镇居民中不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而又买不起普通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者,从人民利益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这一模式,实为惠民之举。未来5年,江苏省泰州市将根据居民特殊情况,建立起适合不同困难家庭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限价房为主要载体的五级住房保障体系。更加丰富了“泰州模式”的内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较模糊

对开发商费用的减半和对申购者贷款利率的优惠,虽然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出现种种问题,在实惠无法落实。

因此,亟需各级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经济适用房的优惠细则,从而落实好优惠政策。

(二)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对象界定不明晰

经济适用房申购人资格审查条件相对宽泛,如泰州规定“具有本市户口5年以上,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m2,两年家庭年收入在市区最低工资标准(800元)以下”,满足条件的申购人数远大于经济适用房的数量,导致许多满足条件的低收入者无法申购经济适用房。

所以房管局有关单位在划定条件前,应该较为全面地调查当地低收入者的情况,并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合理方案,切实做好房屋调研工作。

(三)经济适用房的监督措施不到位

经济适用房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源,对经济适用房的申购审查类似于对出口配额的审查,处理不好极易滋生腐败。因而需要严格监督审查机构的行为,实行责任制,即“谁签字谁负责”,如果发生舞弊行为,严厉惩处相关责任人。同样需要各地政府制定相应细则,在行政处罚的同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经济适用房区域分布问题

经济适用房是国家重要安居资源,资源的配置和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申请经济适用房的人员一般为社会低收入者,但作为社会的重要阶层,其利益也需要得到重视和维护。政府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也许不会将经济适用房安排在市中心等黄金地段,但也不应该安置在偏远的郊区地带。

城乡结合部为较好的分布区域,原因如下:第一,因该区域许多尚未开发,易于规划和建设,减少了拆迁成本;第二,低收入者大多集中在农村,有利于其不至于与农村脱钩;第三,城乡结合部物价与市区相比较为便宜,因而政府在给予住房支持的同时,也降低了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

政府在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时候,需要对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建立和完善,诸如学校、卫生院、菜场等基本场所,形成新的居住群,让广大低收入者切实感受到安居工程的好处和实惠。

五、中国香港与新加坡模式的借鉴

让“居者有其屋”,不仅是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更是和谐社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民生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较为重视的问题,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此问题上,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对健全现今的住房保障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资金安排

中国内地对于经济适用房建设资金基本均由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统一拨款,本着微利的原则,“经济适用房项目利润率按不高于3%利润核定,市、县人民政府直接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只能按成本价销售,不得有利润”(《办法》第二十条)。这一政策虽然表现出政府对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决心,但也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如何“开源”成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中国香港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有着一套较为有效的“生财之道”。香港的保障性住业由香港房屋委员会(以下简称“房委会”)进行专业化管理,其资金收入构成为公屋(保障性住房的称谓)租金、公共房屋附属的商业楼宇租金和出售资自助居所的收入。

因为长期坚持低租金的政策,所以公屋租金占收入比重较小,大多集中在商业楼宇租金和自助居所的出售收入。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了国家财政压力,同时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避免了一些由于低收入者聚居区的形成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二)定价方式

既然是针对城镇低收入者的住房政策,价格的制定至关重要。政策规定“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应当实行明码标价,销售价格不得超过公示的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办法》第二十一条),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从制度上减轻了低收入者的负担,另外“收费卡制度”(《办法》第二十二条)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某些部门收取额外费用,同时也使交费过程更加的方便快捷。但作为经济活动,平等交易、合理定价依然需要重视。

新加坡在价格核算体系上采用一种新颖的核算方式,即土地价格是倒过来算的。先根据低收入者的经济状况,将其能承受的价格算出一个标准,然后从该标准价格中扣除建筑成本、房地产商的比例利润(微利)等费用后,剩下的就是土地价格,然后政府按照这个价格将土地卖给房地产商。这种公正透明、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价格核算体系,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开发建设管理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虽然价格较低,但质量依然不能马虎,“设计和建设必须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建设水平”(《办法》第十七条),同时加强对经济适用房区域的物业管理,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与此同时,“泰州模式”中确定新城区绿地率不得低于30%,旧城改造的居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25%,给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中国香港房委会在开发公共住房的同时,也会建设商业设施和非住宅设施,如商场、街市铺位及停车场等。这些附属设施齐全,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方便了居民生活,增加就业岗位,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四)转入和退出机制

对申购者的资格审查是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环节,政府从户口、当前住房面积以及家庭人均收入三个方面规定申购条件,从而实实在在地为真正需要的家庭提供住房,保证其生活的必需。在申请程序上,“经济适用房住房资格申请采取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市(区)、县人民政府逐级审核并公示的方式认定”(《办法》第二十三六条),对申购者资格的审核,既保证了申购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保证经济适用房配置的合理性的需要。

在资格审查上,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有自己明确的房屋政策定位与不断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例如香港对申购者资格有严格规定,申购者要接受房委会家庭收入和资产审查,每年不定期查验收入及资产限额。通过这些近乎苛刻的方式,来保证住房限额符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使保障政策真正让有需要的人符合资格申请公屋,切实解决这部分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五)监督管理

政策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加以落实,在关乎民生的保障性住房问题上更是如此。《办法》第四十二条至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对违法违规的经济适用房交易行为严厉惩处。对违规的申购人在取消申请资格的同时,根据当地规定处罚;对违规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处分,追究主要领导的失职。同时,“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办法》第四十五条)则赋予了社会监督权,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实施合法合理。

在监督管理上,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例如香港房屋条例规定,任何人士如故意向房屋委员会虚报资料,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罚款20000港元及监禁6个月;新加坡极为严厉的法律及执法,也有效监督着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基本运行。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管理,一方面让政府在经济适用房问题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加大投入,建设“安居工程”;更大的另一方面,让人民得到实惠,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政府这一行为的真正目的。

六、结语

泰州共有产权模式在房改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被认为有助于解决实施十余年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中“产权难以界定困难”等诸多困境。作为最早的“共有产权试点”之一,泰州其实已经低调潜行多年。实践中泰州模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的燃眉之急。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衍生出的“不当牟利”现象已让经济适用房制度备受拷问。泰州模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一些瓶颈,但是经过我们对泰州经济适用房实地调查发现,地方正在推行的“二次房改”的尝试,随着试点的扩大一系列的制度性限制亟待突破。而与此同时,共有产权房要走的更远,必须在融资定价,开发建设等多方面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大环境与当地政治经济的小气候,突破经济适用房的困境,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泰州探索“共有产权租售并举”新模式.快报.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第93期.

[2]高富平,黄武双.房地产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特瑞.M.杰劳瑞特,斯泰西.西蒙.房地产金融¬――原理与实践.2004.12.

[4]陈则明,张泓铭.中国保障性住房阶段定位思考上海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2006.

[5]房改泰州模式:共有产权房“夹缝寻路”.21世纪经济报道.2010.3.15.

[6]“一房两制”破解“夹心层”住房难.人民日报.2007.11.28.

第9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俄欧亚所研究员李建民:俄罗斯经济处于新的转折点

2005年,俄罗斯经济继续平稳增长,财政金融状况良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总体看,俄经济增长仍未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国际油价居高仍是其经济增长的巨大源泉。2006年,国际环境如果不发生大的变化,俄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一、俄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

在最近6年的经济增长中,石油价格对俄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油价仍将是支撑和拉动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国际经济环境对俄仍相对宽松。根据油价可能发生的下跌、不变或上涨三种变动趋势,俄经济发展相应有次、中、优三种前景。其中,在俄产乌拉尔牌石油价格保持40美元/桶的条件下,俄GDP将增长5.8%,名义GDP总量将达到24.38万亿卢布(折合8874亿美元),工业产值增幅将略高于2005年的水平,达到4.5―4.6%。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仍是抑止通胀

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俄政府和中央银行将实行统一的货币信贷政策和可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首要目标仍是降低通货膨胀并使其能稳定在较低水平、提高国内加工业的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2006年,俄的预期通胀率为7―8.5%,要实现预期目标,俄政府还需要在货币―信贷、预算、税收和结构领域采取协调一致的配套措施。

三、改善经营和投资环境,扩大投资

俄罗斯将实施一整套投资主导型的税收创新,改变税务检查程序,为经营主体创造更文明的经营条件;为引导外逃资本回流,将简化流出资金的登记程序;加快已确定的6个经济特区的建设;为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力度,将通过投资基金和联邦专项纲要提高政府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使对联邦专项纲要项目支出保持比GDP更快的速度增长。2006年,俄的固定资本投资将比2005年提高2到3个百分点,资本净流出会进一步下降。

四、继续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

俄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仍是反贫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福利。尽管存在着较大的通胀风险,2006年,俄将进一步扩大社会领域的支出,刺激国内需求的增长。俄仍将保持职工工资收入、居民货币收入、养老金、居民最低生活费和社会补助增长超过GDP和消费物价增长的态势,以此创造和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期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

五、加快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俄将调整进出口结构,在保持能源等资源型产品稳定出口的同时,启动扶持出口的机制,增加机器设备等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中小企业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内需,降低出口在GDP中的比重。预期2006年俄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将略低于进口,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收入和外汇储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加快“入世”谈判进程,预计2006年秋天,俄将结束“入世”双边谈判。

总体来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降低经济增长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降低通胀率是俄罗斯政府当前和未来3年经济政策的优先选择。目前,俄经济处于新的转折点,亟待从以原材料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创新为导向的竞争型增长模式转换。为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俄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亚太所副研究员王小敏、研究员柴瑜:东南亚经济总体上将保持轻微下降趋势

2005年,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外需增长的减缓、高昂的油价、海啸、禽流感等问题考验着东南亚经济。由于政府对油价的明补或暗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私人消费和投资没有因为高油价因素而显著下降。但是,财政压力的加重使一些国家逐步放弃了对油价的补贴。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两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可能保持轻微下降的趋势。

从积极方面看。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较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3%,仍是七国集团中增幅最高的国家。而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比较适宜,日本内需的复苏有助于东亚地区其他经济体的出口。近年来,东南亚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有所下降,但欧美仍然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市场。2005年,欧元区经济尽现疲态,但2006年欧元区经济仍可能维持现状。2004年中期开始的高科技产品需求的低谷可能已经过去,有利于东南亚地区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恢复。尽管我国的进口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并对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增长有一定影响。但是,考虑到我国对东盟的资源及能源需求仍然非常旺盛,同时,作为装配基地,在电子业的中间产品及零部件方面,我国对东盟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也不可能下降。因此,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吸纳作用仍将较显著。上述形势有利于东南亚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来看,主要有五方面。一是高油价。因为能源消耗量大,因此高油价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威胁更大。二是全球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加剧可能会引发全球货币和汇率的无序调整。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协作,包括美国增加国内储蓄,欧盟、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培育内部市场等。马来西亚等国虽然就汇率进行了微量调整,减少了不平衡的危险,但作用仍然有限。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一些主要经济体以“高失业率”为借口,实施贸易保护,对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WTO“多哈发展议程”谈判各方分歧严重,进展艰难,多边贸易体系面临着严峻挑战。东南亚国家以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势必受到贸易自由化进程趋缓的挑战。四是禽流感。到目前为止,禽流感的主要经济影响仍局限于这些国家的农村地区,对宏观经济的总体影响比较有限。例如,在禽流感疫情比较严重的越南,对GDP增长的影响也只有0.1―0.2%。但是,如果疫情失控并在人群中蔓延,则将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破坏。五是政局不稳定。政局不稳定仍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泰国、菲律宾等国相继出现了政府危机。其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绩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2006年,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的GDP增长率估计分别为4.6%、5.2%、5.5%、4.5%、7.0%。

俄欧亚所研究员孙壮志、助理研究员张宁:中亚国家将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

2005年是中亚地区的多事之秋,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发生了局部的政治动荡,地区稳定受到威胁。尽管如此,中亚五国官方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除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外,其他中亚国家的经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

根据亚行的预测,2006年,中亚国家将继续保持较高的GDP增长率:哈萨克斯坦为8%,塔吉克斯坦为6.8%,吉尔吉斯斯坦为5.5%,乌兹别克斯坦为6.5%,土库曼斯坦为7%左右。

一、哈萨克斯坦经济最被看好

石油增产和政治稳定使2006年的哈经济前景一片光明。石油产量预计会轻松突破6000万吨,重视经济的“均衡”发展是未来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2006年,非石油领域将受到政府的更多关注。巨额的石油出口收入将使财政状况保持良好,也有利于政府进行税制改革和落实社会项目。2006年,哈的预算赤字将占GDP的1%左右,通货膨胀率预计为5.7%。为了经济的整体利益,哈可能继续采取干预措施,以防止汇率的不适当升值。出口可能维持在200―350亿美元的水平。受国内市场强劲需求的影响,进口将增幅较大,但外贸可以继续保证盈余。石油和天然气部门仍将是经济的主要发动机,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有望取得快速发展。

二、吉尔吉斯斯坦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较大,石油价格居高不下,黄金价格可能出现低迷,对吉经济将是沉重的打击

吉的居民购买力低下,虽可使通货膨胀率保持较低水平,预计为4%,但将面临更严重的内需不足问题。政局不稳和地区差异将使吉政府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也不可能引进很多外资。不过,2006年,吉经济将可能走出困境,出现小幅增长。因为外债重组和谈判比较顺利,有望争取到新的国际援助,财政赤字将逐步下降,到2007年将占GDP的3.7%。吉新政府已经确定了经济优先的发展领域,包括矿物开采、水能开发、农产品加工、旅游、信息技术和服务业。

三、塔吉克斯坦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放缓

塔过去几年所取得的经济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因素,如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较高和向俄罗斯大量输出劳动力。可是,棉花和铝这两种主要出口产品极易受价格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出口创汇和税收。而塔进一步提高这些原料产品产量的空间不大,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其他工业部门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由于债务谈判成功,塔的外债将从2004年占GDP的41.1%下降到2006年的37.5%;预算赤字预计非常小,约占GDP的0.1―0.2%;通货膨胀率将保持在5%左右。

四、土库曼斯坦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土盛产能源,其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国际市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走向。根据“政府2020年战略”,土的天然气产量将逐年增加。但是,土的农业生产可能处于停滞,因为农民的收入过低严重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补贴、价格控制和现金限制措施下,土的通货膨胀率预计维持在5%左右;官方汇率可能固定在5200马纳特兑换1美元;出口增长主要靠能源,进口也将增加。

五、乌兹别克斯坦要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也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