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地区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地区发展前景

第1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通化地区;物流;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通化地区的简介

通化是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吉林省第五大城市,是中国医药城,中国葡萄酒城,中国钢铁城,素有“人参之乡”、“中国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滑雪之乡”和“中国松花砚之乡”的“六乡”之美誉。

二、通化地区物流发展的现状

(一)通化地区发展物流的优势

1.自然条件

通化市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大小河流1000余条,水资源总量49.37亿立方米。丰富的水利资源促进了水利经济的发展。每年水利经济总收入1.2亿元。通化市也是吉林省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林业用地面积10.48万公顷,森林覆被率62.9%。野生经济植物共13科,约1000余种。其中,人参产量占全国的40%,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生经济动物有100多种,是中国著名的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和优质大米之乡。另外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地质储量较大,非金属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都有较大储量。目前已经探明的矿种已达50余种,在境内分布较广。

2.工业基础

通化工业已形成了以医药、冶金、食品三大支柱产业为龙头,能源、机械制造、建材为支柱的产业格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试点城市,正在打造一座千亿规模的生物产业基地和一座千万吨级的新型钢铁基地,并推进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使优势产业得到跃升,正在成为一座新型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城市。

3.区位优势

通化位于中国东北东部,吉林省东南部,属东北亚经济圈腹地,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国家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同时也是吉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其东邻白山市,西接辽宁省的抚顺市、本溪市和丹东市,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慈江道隔江相望(边境长约204公里),北接辽源市、吉林市。南北长238公里,东西宽108公里,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边境城市。

(二)通化地区发展物流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物流现代化水平低

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很多都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简单的,常规的运输和配送,无法实现高端的个性化的服务,并且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是人工的,只是在局部环节运用计算机管理,在信息化,网络化上的发展水平较低。

2.物流市场经营粗放,人才匮乏

在我国,物流发展还处在起步上升的阶段,物流人才还很少,大多数企业缺乏物流实用性人才,缺乏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企业中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才的缺乏使得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不高,各个环节不好掌控,造成了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3.政策落实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健全

政策落实不够,不能有效地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融资难,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当竞争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和个别物流企业存在的诚信度缺失问题都制约了通化物流业的发展。

三、通化地区物流发展的前景

通化地区的物流业发展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后发优势。因此,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划,科学布局,依托特有的市场平台和资源优势,加快构建通化地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根据通化地区的“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依托未来交通枢纽优势,打造连接“长吉图”、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圈的东北东部物流中心,依托支柱、优势产业,构建辐射域内外大型物流产业群,打造钢铁、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物流基地和商贸物资基地。

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通过通长、通丹、通集、梅沈、通靖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沈吉铁路复线、梅集快速铁路及通化机场的建设,使通化成为吉林省物流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形成了多条物流通道,促进了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经济的发展。主要物流通道有:

鹤岗—通化—丹东—大连物流通道:通过通丹铁路和和鹤大高速公路,使通化成为连接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重要节点,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开辟出了出海通道,建设中的通化陆港,承接了大连,丹东港区的功能并享受相关政策,加快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步伐,促进了吉林东南部地区的发展。

通化—长春—青岛物流通道:通过通化到青岛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使通化与省会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连成一线,资源共享,方便通化的三大支柱产业,医药、钢铁、食品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全国的各个地方,为通化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集安—通化—锡林浩特物流通道:通过集锡线打造出吉林省中南部地区连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物流通道,推进吉林与内蒙两省的物流一体化,对通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边境贸易及与外国的文化,经济的沟通与交流都有非常广泛的益处。

长白山—通化—沈阳物流通道:通过通沈高速公路和铁路使通化和全国的交通网并联到一起,不仅有力的推进了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使通化地区与全国有了一个紧密的联系,大大促进了通化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加快物流通道发展的同时,建立通化地区的物流发展体系,发挥中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在发展的同时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促进物流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正规化。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的服务和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政府也应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为物流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完善通化地区的物流体系,规范物流市场,增强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智利.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4(12).

[2]姜悦学.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9):70.

[3]刘华平.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D].上海:上海海运学院,2001.

第2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历史回顾;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34-03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素质,因此经济发展常包括三部分,包括:经济成长、所得分配以及生活素质。大体而言,台湾在这三方面,于1950―2000年之间,普遍获得相当的成就。其他经济指标方面,表现的还算相当卓越,例如:几乎无外债负担且拥有充沛的外汇累积、温和的通货膨胀、过去数十年拥有比全球多数国家有较低的失业率、中小企业打拼精神而创造台湾高科技的奇迹以及一度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等。在与全球多数国家或地区相比,台湾过去的表现,可以说有其独特且良好的一面。

一、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

台湾经济之开发,始于日据时期,早年着重于发展农业,自1931年起继而推行工业化。1949―1960年,进行著名的“”,此阶段,企业活动以公营企业为主,此外政府采取的手段来促进农业发展,是当时的主要成果。1960―1975年,出现“劳力密集”时代。台湾靠着为数众多的家庭手工,逐渐发展成后来的“中小企业”,1964年台湾经济成长率首次出现二位数的成长(高达12.3%),第一次有出超,同时国民每人所得突破200美元,而长达14年的财政赤字首度消失。不过,就在经济日益稳定的同时,囿于岛内市场太过狭小,为了进一步发展,于是在当时政府的政策鼓励下,中小企业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从此进入外销拓展期。

1975―1985年间为资本密集时代。此段期间,台湾遭逢重大的挫折,包括退出联合国,与美日等国断交,致使台湾在国际社会上处于被孤立的状态。但是,在蒋经国先生的领导下,推动了扭转台湾经济向上发展的各项经济建设,在累积了技术与外销的丰富经验后,台湾经济开始起飞,产业蓬勃发展,外销使得企业规模逐渐变大,产业开始从事多角化经营,而集团企业也因此诞生,例如台塑、新光、国泰、台南企业等。另一方面,1980年新竹科学园区成立,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奠定了日后台湾信息产业的基础。

1985―1995年间,属于国际发展的年代。在1988年蒋经国先生宣布解除、开放大陆探亲后,台湾开始迈入崭新的时代,从过去的贫穷逐渐走向茁壮、成长,当时的外汇存底就已高达760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二。在这样有利的发展环境之下,中小企业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国外产品进口或替国外厂商代工,从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生产]商)到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甚至自创品牌,此时台湾的中小企业不再以廉价劳工为优势,而改以优良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当时极富盛名的《捷安特》脚踏车、《肯尼思》网球拍……等,都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1995以来,属于技术密集时代。随着因特网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全球企业竞争的模式。由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使得企业对于经营方式与信息科技的应用和以前大不相同。而随着信息发展的趋势,使得企业管理者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压力。企业管理,改朝重视“创新”、“快速灵活”以及“虚拟化组织”等新思维的突破与建立,因此许多企业管理者将营运重点摆在策略联盟及网络应用上,以求具备国际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的时期区隔

(一)农业培养工业,进口替代时期(1950―1960年)

1950年代初期,台湾百姓约60%依赖农业为生。政府实施了三项重要的土地政策,包括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逐渐地改善并提高农民的所得及消费能力。而在工业方面,发展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iton)工业,并以劳力密集型的农产加工及手工艺品为主。

(二)轻工业由进口替代转为出口(1960―1970年)

1960年起,台湾已渐被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所饱和,于是政府采取一连串的改革,包括实施外汇单一汇率,以出口扩张代替进口制约,并鼓励国民储蓄与投资,奠定了1970年以后经济起飞的基础。此一阶段台湾经济成长在1971―1973年平均年成长率达12.93%,最高一年为1972年的13.1%,劳力密集型的纺织及装配性电子,成为该阶段的主力工业和出口的主力。

(三)十大经济建设及后续各项建设(1970―1980年)

此期间,台湾面临二次重大的石油危机,使得台湾经济呈现低成长、高物价的变动,但自1973年起,政府推动十大经济建设及后续各项建设,启动台湾经济的发展。但因两次能源危机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影响,使决策当局重新思考调整过度依赖能源与资本密集的产业结构,而影响经济发展。

至于自1980年起科技导向阶段,因与1980年新竹科学园区成立后,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相似,在此不再重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近代史可谓饱经沧桑,伴随台湾政权更迭以及社会变迁,台湾的纸币也不断地变化。关于纸币上的变化,概述如下:

1.1915―1932年及1933年版的纸币,是由当时日本人操纵发行,名叫“台湾银行券”,发行银行的名称含有“株式会社”等日文用词,并有“大日本帝国”等字样。

2.1946―1947年版的纸币,因台湾已经光复,故纸币上出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名叫“台币”,发行银为“台湾银行”。

3.1949年开始发行“新台币”,票面上不再标注台币字样,改背面出现英文“台湾银行”的字样和标注的币值。1969年版的纸币上出现“中华民国”的字样。在此之前,则以民国纪元的年号中带有中华民国字样。1976年版的纸币上,开始出现先生的人头像。1999年版的纸币,其汉字排版顺序改为自左至右的形式。同年版的不同面额的纸币上首次出现了儿童肖像,发行银行的名称也由台湾银行改为“中央银行”。

三、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前景展望:当选,两岸出现新契机

2008年3月22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过后,的比对手赢超过220万票而当选下一任领导人,两岸又多了一项《最大公约数》。看来历史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自然法则”(Nature’s Law),在21世纪,对于两岸“合”(统一)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是活在当下的炎黄子孙,值得喝采的大事。

依据“人力银行”最新调查发现,岛内企业对求才景气出现一年来首见的“征才人数高涨”指标,3月征才领先指标达到17%,相对于去年底还是-3%,征才指标增加整整20个百分点。同时人力银行每月都会进行企业征才及景气指标调查,虽然最近一次调查是在选前进行,但是或许是预期选举结束后,一切将回归正常,企业对3月景气及征才指标都出现较为乐观看法。以景气领先指标为例,去年12月还是-15%(即将表示乐观与悲观者相减),但是到3月时,已经大幅反转为16%,对于4月则小幅缩到15%,光是对景气乐观期待就较去年底增加30个百分点以上①。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公布后,许多民众的消费意愿大幅提升,也更敢花钱买房子等,预期这股趋势持续至年底,可带动岛内生产毛额(GDP)的增加。②另外,加强两岸紧密互动方面,已开始规划建立两岸金融预警及防卫机制,促成两岸金融监理机制运作,未来政府将积极协助金融业以更有利条件进入并开拓大陆市场。对于台商赴大陆投资,新政府也将从以往的“管理重于开放”,改为“开放重于管理”,台商赴大陆投资上限的放宽,将有助于台商的发展和升级转型。

表1 台湾自1949年以来重要政经事件纪录

值得一提的,竞选期间马萧阵营提出之“两岸政策”方面,包括520后马上直航谈判、有限度承认大陆学历、开放陆资来台投资房地产、陆客来台观光、建立两岸金融监理机制、朝开放方式规划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未来两岸人民的互动,相信未来我们两岸的关系,将会展开一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天堂与地狱[J].财讯月刊,2006,(345).

[2]李金龙.黄金十年(1)[M].台北:元清出版社,2000.

[3]台湾省商业会成立60周年纪念专辑[J].省商会月刊,2006,(345).

[4]Michael Parkin着Economics[M].台北:台湾培生教育出版社,2001.

[5]林毅夫.教您看懂中国经济[M].台北:帝国文化出版社,2006.

[6]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

[7]王军云.态度决定高度[M].台北:福地出版社,2006.

[8]台湾省工商管理学会,颜宗明发表文章之“台湾经济与高科技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颜宗明,国家科学园区管理副局长,东

吴大学,玄奘大学兼任教授.

[9]台湾期货公会[EB/OL].option.省略.tw.

第3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地区;俄罗斯西北联邦区;可持续发展;人口发展;人口预测;区域类型

一、引言

纵观整个世界,大批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实施,这类项目涉及复杂的社会、生态及经济体系。在俄罗斯,一方面需实现农业生产的短期经济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农村地区人口、环境及社会发展的长期利益,但两方面要达到平衡尚存一定的困难①。

俄罗斯人民历来认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效率提高、土地合理管理、农村劳动人口零失业及生活水平提高。然而,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因此,根据《俄罗斯联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俄罗斯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国策的重大目标之一是:到2030年时通过降低死亡率、延长平均预期寿命及减少人口外迁等措施,确保农村人口②数量稳定,并为人口增加创造有利条件③。随着《战略》的实施以及一些目标指标的逐步实现,农村地区人口状况也在慢慢得到改善。农村人口数量稳定,维持在3500万左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达到75.6岁;人口外迁数量减少,每年不超过7.41万人,如表1所示。当然,由表1可知,当前人口两大主要目标值,即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口外迁数,与2030年的目标参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状况使得俄罗斯农村地区人口前景问题亟待解决,寻求可行办法以改善农村人口状况变得日益重要。

从宏观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颇为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区域单位有着相同的自然条件、环境条件、人口条件、文化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等特点,凡此种种,可满足该区域内居民和行政部门的共同利益和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以及经济实体之间合作关系的维护①。

俄罗斯西北联邦区面积广阔,共辖11个联邦主体②;人口逾1380万,其中农村人口达220.4万(约占西北联邦区总人口的16%)。在全俄联邦区中,西北联邦区的农村人口比例最低。对比如下:各联邦农村人口占比平均值为26%,中央区为18%,乌拉尔区为19%,远东区为25%,西伯利亚区为27%,伏尔加沿岸区为29%,南方区为37%,而北高加索区高达51%。西北联邦区气候条件恶劣,大部分属危险农业生产区,故其农村人口比例低于其他联邦区。

西北联邦区各联邦主体农村人口比例不尽相同。比例最低的是摩尔曼斯克州,为7%;最高的是列宁格勒州,为35%。此外,各联邦主体居住条件也有所不同。比如,摩尔曼斯克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以及科米共和均位于俄罗斯所在的北欧地区,属极端高寒地带,不适合人类生存;而位于西北联邦区南部的普斯科夫州和诺夫哥罗德州,其居住环境和俄罗斯中央区较为相似;加里宁格勒州属西北联邦辖区,它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是俄罗斯一块飞地(隶属某一行政区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圣彼得堡是列宁格勒州行政中心,在全俄城市中举足轻重,也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文化、历史和旅游中心。

另外,西北联邦区各联邦主体经济差异较大。一方面,“北部半荒漠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发达的矿业基地及全俄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人口相对稠密的南方地区”的经济问题类似于俄中部地区的典型经济问题③。

过去25年间,西北联邦区农村人口减少了52万(减幅为19%)。在西北联邦区总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由过去的18%降为现今的16%,如图1所示。另外,笔者此前的研究显示①,过去数十年间,除上述趋势外,西北联邦区大部分农村地区人口状况还出现了一系列不利变化,如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死亡率增加、生育率下降而导致的人口减少、人口外迁、平均预期寿命降低及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出现较大差距。以上变化说明,西北农村地区出现人口危机,改善农村人口状况刻不容缓。

西北联邦区各地地理、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存在差别,因此,一些辖区的人口发展显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战略》实施期间,西北联邦区有7个辖区的农村出现了人口减少现象;情况最严重(减少1/3以上)的有摩尔曼斯克州(44%)、普斯科夫州(38%)、阿尔汉格尔斯克州(34%)及科米共和国(36%),如图2所示。经济学博士里巴科夫斯基(L. L. Rybakovsky)称,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减少是因为地区间存在稳定的“移民通道”,人口从这些地区迁出后被圣彼得堡这块“移民磁铁”吸了过去①。该段时期,圣彼得堡的人口增加了18.92万。

加里宁格勒州和列宁格勒州的情况与上述恰好相反,两州人口增幅分别是17%、11%,如上页图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自1990年以来的25年间,这些地区的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如图3所示。由统计数据可知,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农村人口增速放缓。如2002―2004年间,列宁格勒州人口出现小幅度减少,这与当时的移民浪潮有关。从2005年起,人口恢复正增长模式,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具备吸引力。在西北联邦区,加里宁格勒州、列宁格勒州及圣彼得堡经济最为发达。它们有着多样化的市场,人力需求大,就业机会多,薪资待遇好,公共基础设施完善。除此之外,加里宁格勒州之所以能够吸引外来人口,是因为当地人积极参与国家所实施的项目②。

1992年和1993年时,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卡累利和国有不少城市居民摇身变为农村人,从而导致当地农村人口激增。这一情况,卡累利和国并非独例。20世纪9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由城市人向农村人转变的风潮,从而影响了城市结构的转型③。

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西北联邦区的农村人口在近数十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如下页图4所示。2003年,人口负增长出现峰值(-14.7‰),此后,负增长成为趋势。在某些年份,尽管人口呈负增长,但外来人口的迁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口;然而,目前这两项指标均为负值,分别是-3.9‰、-2.9‰。

农村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死亡率极高,如下页图5所示。西北联邦区人口死亡率在2003年达到峰值(24‰),是总生育率的2.6倍。2003―2014年,农村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现今这一比例为16.2‰;相反,出生率在增加,达到12.3‰。目前,出生率呈上升趋势,但如果当前生育参数及年龄性别结构在未来数十年仍然维持不变,农村人口态势难以迎来积极发展。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人口状况面临着不小阻力。这一阻力是由女性人口结构变化所致,尤其是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使出生率难创新高,甚至难以维持原状。另外,低出生率将导致老龄人口增加,劳动适龄人口从而减少。

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人口状况是否能改善?必需资源是否已消耗殆尽?如果当前人口相关指标保持不变,如果通过实施各种人口政策来应对不利趋势,通过对人口预测进行分析,我们便能够预测未来人口数及年龄性别结构的变化情况。

二、研究方法

人口预测是对未来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其他质量特征)和人口流动主要指标(生育率、死亡率及外迁率)的科学性预测。这一预测立足于预期人口规模及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而出生率、死亡率各类特征的未来动态变化假说又为该预测指标提供了基础①。预测人口状况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使用特定的数学函数(外推法和分析法),二是年龄转换法(亦称合成法)。但是,由于第一类方法未考虑人口增长和年龄性别结构成分的变化,预测结果可能出现偏差。此时,启用第二类方法更为可靠,因为它考虑了自然和机械运动预估波动率以及当前的人口结构。

在预测人口情况时,我们采用了年龄转换法(合成法)――仅有此法既能预测总人口数,又能通过年龄、性别预测人口分布情况。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口学家维尔普顿(P. K. Whelpton)造了合成法②。该方法的实质是依照三类指标(生育率、死亡率及迁移率)定时“追踪”一类人群的运动情况。计算方案如下:在年初t,将某一年龄段人口总数设为S,一年内,原来的总数会因以下因素发生变化,如人口死亡、人口出生、人口迁出及人口迁入。一年后,时间为t+1,人口年龄段为x+1,即人口总数公式为:

除新生儿外,该算法适用于各个年龄层。在t+1年,我们考虑了新生儿群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为并非所有的新生儿都能活够周岁。首先,必须统计新生儿的数量。因此,我们要弄清楚年龄别生育率和相应年龄妇女的平均数量。育龄妇女数量倍增促使生育率提高。年龄别出生率的相关数据经初步预测得出,即“未来出生率不变假说”。妇女人口数量相关数据源于此前变化的影响。由于变化的影响,我们获悉女性在年初的数量,所以有必要计算出育龄妇女的平均数。

为了在出生人口中获悉婴儿性别比信息,我们可使用出生性别比,即通过长时间观察而得出的经验法则(105名男孩比100名女孩,相当于0.52:0.48)。由生命统计表可知,相应性别人口存活下来,出生率倍增,从而计算出t+1年新生儿总数St+10 ③。

在制定预测方案时,我们对人口动态作了一系列猜想:

其一,在计算过程中,我们的立足点是从2015年到2035年农村人口的生育模式保持不变。我们认为,这种不变模式意味着主要人口指标处于同级水平,相应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别死亡率、年龄别生育率及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其二,在预测时,我们考虑了人口发展过程中几项主要指标可能出现的变化,包括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我们未研究结婚率、离婚率、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住房条件等,因为这些因素从一开始就体现在自然运动、机械运动的量化特征中①。

其三,为了简化计算过程并清楚地了解所有方案的变化情况,这一系列猜想满足的前提是该地区迁移率为零②。

该预测活动围绕四种方案进行:

一是“零变化”。该方案立足于生育率、死亡率及迁移率的现行趋势。换言之,以2015年为初始年份,到预测期截止日,上述三项指标保持不变。

二是“生育率提高”。生育率逐年提高,符合主要法律文件中所规定的目标指标。

三是“死亡率下降”。在官方目标值基础上,死亡率逐年下降。

四是“管理优化”。生育率逐年上涨,死亡率逐年下降,符合国家解决人口发展问题的相关规定。

“管理优化”“生育率提高”及“死亡率下降”这三种方案中的死亡率和生育率年变化一致,它们以国家概念性、政策性文件中的目标指标为基础。这些文件旨在改善人口状况,包括农村地区复杂特殊的人口问题,如上页表2所示。根据俄罗斯2014―2017年及2020年农村可持续发展计划,到2020年,农村人口毛出生率有望增加33%,即年均增长率为5%。目前,俄罗斯制定的项目或战略性文件均未涉及降低农村人口死亡率。因此,我们从起点开始,坚持指导方针(该方针基于预测期间俄罗斯人口政策概念),到2025年,毛死亡率将下降40%;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推断,死亡率年均下降率为2%左右。

三、研究结果

预测结果表明,在所有方案中,即便采取最积极的人口发展方案,西北联邦区农村人口依然不可避免地减少,如上页图6所示。“零变化”方案意味着生育率将停留在2015年(基准年)的水平,同时会面临最糟糕的局面――到2035年时,农村人口将减少108.29万,减幅达49%。

如果选择更为有效的“死亡率下降”方案,西北农村人口也会减少,但减幅比上述情况要小,为44%(合974.6万人)。由“生育率提高”方案可知,农村人口在2035年时将达到135.59万,较2015年减少84.82万,减幅为39%。而如果采用“管理优化”方案,极有可能出现最佳结果,但仍不能解决人口下降问题。由该方案可推知,农村人口在2035年时将达到146.88万,较基准年减少33%。

预测数据中,农村人口减少主要是指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如表3所示。因此,即使实施“管理优化”方案,到2015年时,西北联邦区农村劳动力仍将减少60.2万(较基准年减少49%)。因此,当局在实施社会、经济及人口政策时,应着重关注劳动适龄人口。同时,人口政策(尤其是“提高生育率”和“管理优化”方案)将促进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到2035年时,农村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将由原来的17%增至33%,而据“管理优化”方案可知,该比例有望达到35%。

因此,实施上述任一人口发展方案,到2035年,西北联邦区农村人口较2015年仍然会减少。然而,不同的方案所产生的减幅则不同。因此,预测人口数量最低是112.12万(“零变化”方案),最高数量是146.88万(“管理优化”方案)。通过对比各种预测方案,我们发现,总体而言,“降低死亡率”方案与“零变化”方案有着类似的发展趋势,而“生育率提高”方案与“管理优化”方案则有着紧密联系。

在预测期间,农村人口数量表明,跟“提高生育率”及“降低死亡率”方案相比,“管理优化”方案通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表明,在筹划和实施国家人口、经济、社会政策时,综合法存在可行性。

如上所述,俄罗斯西北农村地区人口状况各不相同,故需区别看待预测结果。上述数值也表明,农村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依照农村人口预测的动态类型,西北联邦区可分为三个模块,即人口持续增长区、非稳定变化区和人口持续减少区。

如下页图7所示,第一个模块仅包括一个主体,即摩尔曼斯克州。据上述四种方案可知,该州农村人口在未20年将实现逐年递增。所以,依照预期效果最佳方案(“管理优化”),到2035年,该州农村人口将增加8.38万,涨幅达48%。

如下页图8所示,第二个模块的农村预测人口主要呈下降趋势,但至少有一种方案可以断定,到预测末期时,人口会出现小幅增长。这些地区包括普斯科夫州、列宁格勒州、加里宁格勒州及科米共和国。据“管理优化”方案,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数虽处于下行趋势,但在某个点将出现“逆转”,表示人口正增长。然而,从多方面看,这些积极变化受结构性因素牵制,持续不了多久。

如下页图9所示,第三个模块由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沃洛格达州、诺夫哥罗德州及卡累利和国组成。它们的人口发展前景最为黯淡,也就是说,其农村人口数呈逐年递减趋势。这些地区的人口预测结果不尽如人意,即便是采用最有利的“管理优化”方案,人口数依然会下降,显示出人口变化的集体性特征,这也会导致这些地方农村总人口减少。因此,对联邦当局和地方而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应对人口问题。

四、结论

依据俄罗斯国家未来重大计划和战略文件中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而制定的目标指标,预期是促使俄罗斯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得理想的效果。但研究结果(尤其是预测结果)却表明,该目标指标未能使得农村地区人口增长,且有可能导致人口大规模地减少。这说明此前按照生育参数所制定的目标指标亟需调整,尽管有预测认为此指标能打破不利局面,确保农村人口稳定增长。

通过对俄罗斯西北农村人口规模、构成进行中期预测,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人口状况的影响,从而推测出人口变化最可能带来的影响。此外,由预测结果可知,为了改善西北联邦区农村人口状况,我们有必要调整最有效的政策方向,采取单项措施、复合型措施以提高生育率。俄籍科学家兼经济学博士帕斯沃科夫斯基(V. V. Patsiorkovsky)的论述证实了这一点:“如今,即便在穷困潦倒的农村地区,人们对鼓励生育的措施仍保持极大的迎合。”他还提到,为妥善解决俄罗斯农村人口问题,必须重点关注农村,关注不断上涨的农村人口数①。我们应高度重视完善激励生育机制和生育政策,对农村地区拥有小孩的年轻家庭给予更多帮助,提高其生活水准。

第4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旋挖钻机 工艺 优点 局限性 应用 发展 

  

本工程为苏州市北环快速路西段工程的重要的一部分,西起清塘路立交桥西侧,东至广济路交叉口,采用地面快速路形式,快速路全长385m,辅路全长755m。另外,还包括B线的411.162段。2007年5月13日开工,于2007年12月28日完成了快速路的施工。  

  

1桥梁工程  

1.1 清塘路立交桥  

桥梁跨径为20+19.076+18+15.931+15.058m,总长88.065m。桥梁下部桥墩为桩接盖梁形式,钻孔桩基础;桥台为重力式桥台,钻孔桩基础;桥梁上部为简支变跨径预应力及钢筋砼板梁。钻孔桩采用C25砼,桥墩桩径为D120,桥台桩径为D100,预应力板梁采用C50砼,预制钢筋砼板梁采用C40砼。  

1.2 十字洋河箱涵  

涵洞采用16+13m,总长29m,两孔,更利于水流的畅通,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基础,箱式底板,钢筋砼板墙,上部为钢筋砼现浇梁板。  

1.3 C线桥  

跨径组合为20.54+10×21.04+17.07+20.54米,简支板梁,共13孔,全长268.55m。下部结构采用暗盖梁+承台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桥宽为18m~22.7m。  

1.4 B匝道桥(B0—B10墩)  

跨径组合为(3×32)+(25+38+25)+(2×35)+(2×27.4)m,总长308.8m。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基础,承台柱式桥墩,上部结构采用现浇预应力砼箱梁,桥宽8m,采用墩梁固结,箱梁为小悬臂直腹板连续箱梁,满堂支架施工。  

1.5 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结果,场地岩土层按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分别为如下成份。  

(1)淤泥:厚度0.3m~2.4m;(2);素填土:1.5m;(3)粘土:3.5m;(4)素填土:1.5m;(5)粘土:3.5m;(6)粉质粘土:4.4m;(7)粉砂夹粉土:8.1m;(8)粉质粘土:2.5m粘土:4m;(9)粉质粘土:6.0m;(10)粉土:7.0m;(11)12粉土:8.2m。  

1.6 钻孔桩的实施情况  

钻孔桩共480根,投入12台钻孔桩机,计划30d完成。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桩机损坏、拆迁不到位及天气原因影响,8d成孔44根桩,比计划慢了约88根,即每台钻孔桩机每天成孔67根。  

现场项目部经过与桩施工队协调,增加投入1台苏州地区较少使用的旋挖钻机。结果,在最后5d的时间里,钻孔桩机成孔70条,旋挖钻机成孔40条,平均8孔/d。支护桩施工按计划顺利完成,为整个地下室施工赢得了时间。  

  

2旋挖钻机的成孔工艺  

旋挖钻机成孔首先是通过底部带有活门的桶式钻头回转破碎岩土,并直接将其装入钻斗内,然后再由钻机提升装置和伸缩钻杆将钻斗提出孔外卸土,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取土卸土,直至钻至设计深度。对粘结性好的岩土层,可采用干式或清水钻进工艺,无需泥浆护壁。而对于松散易坍塌地层,或有地下水分布,孔壁不稳定,必须采用静态泥浆护壁钻进工艺,向孔内投入护壁泥浆或稳定液进行护壁。  

  

3旋挖钻机成孔的优点  

3.1 广泛的适应性  

第5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要把“远山设卡,近山管护”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坚持林权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把要管护的森林划分成若干个经营区,交给职工管护和承包经营,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有偿使用。要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贯彻执行国家林业局关于木片生产经营四统一的管理政策;抓好木材经营加工网点的清理整顿,强化制止滥砍盗伐力度;提高森林火灾的综合预防和扑救能力。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好森林病虫害的部级工程治理项目,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能力。

2、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多种成份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力度

2.1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加快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步伐。在延边州政府对林业集团公司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条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集团公司内部建制,明确经营管理者的责、权、利和企业党组织、工会、职代会的权利、义务,建立起所有者与经营者、出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制衡关系,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督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本和产权市场为依托。可集聚延边州林产工业优良资产,组建林业股份公司,以增强林业自我发展的实力。

2.2加大多种成分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政府应允许林业企业中多种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充分发展。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林业活动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家庭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以及外商投资经济等形式。由于多种成分参与林业活动可以进一步实现资金、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增强了林区职工的市场意识,缓解了林业资金投入的不足,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带动了交通运输、加工业、包装业等相关产业,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等。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林业对外融资,广泛吸收社会多元主体的投入,增加多种经济成分。在直接融资方面,要更多地采用股份制,并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采取承包、承租、承让等方式对林业系统进行直接投资,并拓宽间接融资的渠道。同时,必须在所有制上实行开放性政策,大力发展私有林、企业所有林、社团林,允许各种所有制森林的存在和发展等。

3、要强化科技兴林工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3.1要尽快建立科技兴林的运行机制。要坚持以林业实用技术开发为主,深化林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通过科技兴林先富起来。坚持把科研成果作为、品来开发,引导林业科研单位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选题立项。要加大投入,重点解决营林生产中速生丰产林树种选择、良种培育、濒危珍稀树种造林技术、资源开发中食用菌栽培及保鲜、中草药材栽培、林蛙高密度圈养、野生经济作物开发技术、林产工业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3.2要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技改步伐,大力开发新产品。围绕增加品种、提高档次、改进质量、扩大市场、提高效益的总体发展目标,逐步对现有企业特别是林产工业厂家进行技术改造。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技术合作,积极寻求科技支撑点。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把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第6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不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暖,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旅游业获得前所未有发展的前提下,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可以有效推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对“基于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若干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相关概述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以及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而低碳旅游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运用低碳技术、倡导低碳旅游消费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最终推动旅游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低碳行动,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污染和能耗,进而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绿色旅游。但是低碳旅游不仅仅停留在绿色旅游的理念上,更需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降低旅游业中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具体的措施有:制度的调整、观念的转变、技术的创新等。

二、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现状

①低碳旅游的理论研究现状。表现为将低碳旅游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方式来作为研究,首先提出了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其次,提出了低碳旅游发展的策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强旅游的规划,加大低碳化生活的宣传等。②低碳旅游的实践现状。当前我国部分的旅游景区已经开始推出了低碳旅游的实践活动,比如有台湾的低碳旅游示范区坪林低碳型旅游景区、北极低碳旅行项目、携程旅行网推行的“碳补偿”项目,以低碳为主体的“杭州低碳科技管”,等等。

三、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的政策建设和行业支持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首先需要相关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支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根据低碳旅游发展的本质要求,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②根据低碳旅游发展的行业要求,完善低碳旅游的相关规划,明确低碳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指导低碳旅游的全面发展;③完善低碳旅游管理的制度,对低碳旅游管理职能的制度、条例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改正,促进低碳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进行低碳景区科学的目标定位

低碳景区的目标定位对景区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进行旅游景区的建设时,首先要将低碳旅游的理念融入到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树立低碳经济的观念,进而指导景区建设的科学规划,有利于景区持续、长久的发展。

(三)低碳景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科学的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功能分区作为景区规划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指的是根据景区内的土地利用、资源分布以及项目设计的状况来对景区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关系着景区后期的建设与发展。具体来说,低碳景区的功能分区主要是对景区建设的住宿区、餐饮区、交通线路、集散中心以及核心景区的位置进行明确。一般来说,景区的功能分区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和集中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景区要根据自身的地形地貌、采风通风的情况来进行景区的布置,尽量在平坦开阔的地方进行建设,以减少工程量,通风采光良好的地区可以减少景区照明、空调的使用率。而景区的集中原则可以降低景区设施建设的成本,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进而减少景区建设的工程量以及碳排放量。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景区的餐饮店、宾馆、接待设施以及购物设施进行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宾馆和饭店每日的垃圾产量和能源消耗量,产生了巨大的碳排放量,影响景区的低碳建设。因此,景区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布局,首先在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的地方进行选址,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材要积极采用新型的材料与减排的技术。具体来说,景区宾馆的饭店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的管理方式,广泛地利用节能节水的技术,积极实施高效照明的改造,创建绿色环保的产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景区的交通要尽量选择公共交通,使用非机动车工具,减少小轿车的使用量,以实现低碳排放。比如:九华山、黄山等景区已经采取了统一交通的方式来避免自驾游的污染。

(四)推行低碳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物、旅游纪念品以及旅游线路。景区旅游产品的发行与使用需要严格遵循低碳、节能、环保的原则,主要有:旅游纪念品减少包装,并尽量采用当地原材料制作;景区的人造景观要与服务的设计建设相一致,并采取专门的低碳措施;景区线路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并适当地增加徒步旅游的线路以及自行车旅游的线路。比如:九寨沟推出的栈道徒步旅游,在满足游客个性化服务前提的基础上,也让景区的低碳化发展有了保障。

四、结语

第7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一、营销策略制定原则

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只有在思维理念和基本环节稳扎稳打,才能保证营销效果的可观性。现有营销策略的施展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自然景区是社会公共资源,在欣赏和使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对其加以保护。它承载着资源保护、教育、文化弘扬的多种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严重影响旅游体验,也会在社会上引发较大影响。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出台,使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开始注重“度”的限制。与营销管理的初级理念相契合,成为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永续经营的执行依据。为避免过度开发、票价随意波动、促销手段滞后等多种问题的发生产生良好的治理效果。

(二)多方效益结合原则

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营销应充分重视游客的需求,在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产品策略等多个角度入手,通过多方效益组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位的共同发展。景区营销策略制定及改进需重视市场导向,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同时讲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谋求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I销适度超前原则

营销策略的制定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性,以发展的眼光制定长期的营销策略。旅游景区的营销过程中适度遵循超前原则对于提高收益、预测市场需求、打造更加富有竞争力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提供很大帮助。

(四)关注竞争者原则

在制定自然景区营销策略时需要时刻关注竞争者产品规划和行为状况。通过对比找出与对手之间的差异,借鉴并加以模仿,或者与竞争对手之间达成联盟,共同开发设计优质旅游产品。尤其在定价方面,联合定价可以帮助双方取长补短,避免终端渠道竞争,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双方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营销策略影响因素

(一)区位条件

交通投入是区位条件影响营销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多数景区地处山沟,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交通不畅、配套设施不齐全,游客想要进去游玩必定要饱受舟车劳顿之苦。因此,景区必然需要加大交通投入,打造交通便利的景区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当然景区的区位也会影响到景区的产品类型,一般距离市区较远的偏远山岭地带,就不适合组织休闲类型的旅游。

(二)景区资源

景区资源是影响景区特色、景区类型的关键环节。景区资源的特色是吸引大量游客观光的核心要素,只有景区资源极具特色时,才能更加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倘若景区设置单一,景区风景较为普遍,则很难吸引远方的客人,这也是限制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景区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山地、森林、水源、洞穴等,景区类型的不同对于其营销策略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所属景区资源的旅游景区规模实力,包括财务、地方支持、范围等,对于产品的丰富性、景区的特色性也将产生很大影响。

(三)营销目标

营销目标的合理性,也是影响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国较为常见的旅游景区多属于公共资源,不仅具备经济价值还有资源保护、科教、文化弘扬等多种功能。因此,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将促进营销策略的执行,为更好地经营旅游产品提供支持。当然,对于景区的营销目标的设定也要避免僵化和短视,单纯以利益为导向的营销方向只会增加旅游产品的经济效果,而包含在景区中的人文情感、文化体验都会大打折扣。营销者落后的营销观念只能导致经营效果不断恶化,景区发展和营销过程的可持续性难以得到保障。

三、我国景区营销策略的几点建议

(一)塑造景区品牌形象

由于旅游者在旅游之前不能体验景区产品的价值,所以对于景区品牌、口碑的树立将对无论是休闲类还是观光类的景区打造知名度,吸引游客都产生积极地影响效果。品牌景区的打造能够激发游客对景区的联想和想象,以形象化的口号让游客心中自然萌生一种记忆性。正如我国九寨沟景区就以“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景之王”等形象让游客记忆犹新、流连忘返,一旦想要看水,首先就会联想到九寨沟,营销效果十分明显。此外,从社会效益上入手,例如在营销的过程中传递景区保护、和谐景区等理念,会对景区的品牌形象的塑造产生积极效果。

(二)注重景区路线的规划

景区路线的设计是吸引游客的又一大亮点。如果能够实现景区之间的串联,重点摄取景区中的精华部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满意度,打造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但旅游路线的设计基本很难更新,所以在旅游路线的规划上,最好做到“一次成功”。路线规划应避免重复,通过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发挥景点的整体效益,避免由于游客们的相互碰撞,道路阻塞而影响旅游体验。环线设计、步行路线的宜曲不宜直,更能为游客带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体验。

(三)产品配套营销策略

建立在衣、食、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之上的任何一环出现差错都会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营销策划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要使景区中的各项要素协调统一,将景区的道路、停车场、休闲旅游中心、厕所、食宿设施、商业圈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有计划的联系起立,通过协调各方面职权,实现景区旅游产品的配套性。

(四)季节性定价策略

旅游景区在淡季和旺季的旅客流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景区在价格的设置上,应当考虑到不同时期的游客量,按季区分门票价格和各项旅游产品的定价。旅游旺季,可考虑实行联票制,每张票上综合涵盖门票、餐饮、住宿和特种项目。也可针对不同的购票群体,开发家庭套票和学生票、团体票等票种。淡季时,则可开发一些免费性观光游览项目,比如景区的纪念馆、科技馆、展示区等。让游客更多地去体验景区的人文氛围。

第8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2月20日,四川《华西都市报》报道称,为进一步增强旅游综合实力,提升旅游产业品牌地位,汶川县近日启动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

消息甫出,一经网络发酵,争议顿起,许多网民质疑:在震中遗址上建5A景区是“伤疤上文身”,“用灾难来创收”,会伤害灾区人民的感情,更是当地官员的“政绩冲动”。

张通荣每天都密切关注着网络舆情的恣肆、蔓延,他坦言在遭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倍感委屈:“我们发展旅游,争创5A景区,有着很深厚的背景和现实选择,是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谨慎的权衡的。”

3月2日下午,张通荣,这位41岁的率直的藏族汉子,在汶川县政府4楼县长办公室接受时代周报独家专访,首次详细披露了汶川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台前幕后,并坦诚回应外界质疑。

5A景区计划惹争议

2月16日,汶川县正式启动“汶川5•12震中纪念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当天,该县成立了该5A景区创建领导小组和创建指挥部,下设秘书组、软件资料组、文化宣传组、风貌与环境整治等专业工作组。

然而,《华西都市报》的简短报道把“汶川5•12震中纪念地5A景区”称为“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5A景区”,将“映秀”这一字眼凸显出来,再一次刺激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源所在地,映秀承载了民众对于伤痛的回忆。“供人们参观游玩、放松心情的星级旅游景区,和需要被铭记、缅怀的震中遗址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很多网民表示,把地震震中纪念地打造成5A景区,是“消费国殇”,发国难财,他们无法从感情上接受。

一时众多网友将“板砖”抛向汶川主政官员,指责后者“政绩冲动”,或背离民众的愿望。2月24日,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国新办新闻会上证实,这些争议和质疑早被四川省高层关注。

汶川县长张通荣向时代周报记者坦承,网民们的激愤反应是他此前未曾预料到的,“我们尊重他们发表观点、看法的权利,但显然他们误读了”。

张通荣称,“汶川5•12震中纪念地5A景区”并不仅仅特指映秀震中遗址,“它只是计划景区中很小的一部分”。汶川县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该5A景区事实上是在整合映秀、水磨和三江景区的基础上创建。

此前,号称“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的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联合国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水磨古镇景区,映秀5•12震中纪念地,在2009年-2011年先后成功创建成为4A景区。

“5•12纪念地5A景区”,2011年6月修编完成的《汶川县旅游发展规划》称其为“南部熊猫家园生态旅游度假组团”,规划拟在2015年前申5A成功。

按照目标,这次启动创建的5A景区,以映秀会展游、水磨休闲游、三江度假游、漩口产业展示游为内容,将进一步提升民俗风情、乡村体验、独特生态、地震震中等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三大4A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精品。

三大4A景区此前已分设有景区管委会。景区整合后增设“南部熊猫家园生态旅游度假区管理局”,景区管委会变身为“管理处”。

《汶川县旅游发展规划》对整合后景区的进一步旅游开发投资作了测算,到2020年拟共投资18亿元,届时旅游总收益将达110亿元。

以上规划称,景区投资包括政府性投入、招商引资、居民投入和宗教文化投资四部分。其中,政府投入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景观系统、游客中心,以及公益性投入等;居民投入按民居接待住宿投资的70%预算,其余经营性项目为招商引资。

汶川县县长张通荣介绍说,他们已对创建中的5A景区内的三大景区重新进行了发展主题定位。

其中,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为自然生态观光、藏羌民俗体验与山地运动休闲、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水磨古镇景区立足西羌民俗体验、休闲度假;而映秀5•12震中纪念地,则集震源遗址观光、地震主题纪念、民俗文化体验、新镇及乡村旅游于一体。

启动映秀、水磨和三江为组团的国家5A景区创建计划,已进入2012年汶川县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入2012年该县的主要工作之一。

尴尬现实下的选择

事实上,这个5A创建计划只是汶川震后押宝旅游业的重要一环。

“灾后重建伊始,我们就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张通荣说,汶川的旅游业发展目标是,围绕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起跳方向,逐步把每一个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推进全域景区化。

在旅游布局上,汶川提出“南生态,北文化”。“北文化”,是以大禹文化、古羌文化、释比文化为突破口,将汶川北部的威州、雁门、龙溪、绵等地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建成羌禹民族民俗文化示范区。

“南生态”,则是充分依托三江大熊猫栖息地以及大熊猫资源,整合三江、水磨、映秀三个已建成的4A景区,打造“汶川熊猫家园生态旅游度假”,也就是这次争创的“汶川5•12震中纪念地5A景区”。

汶川的县城、三江、绵等地,大地震之前就已经是成熟景区,“不能说震后反而不能搞旅游了,我们现在只是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提振旅游业。”张通荣坦言,汶川选择发展旅游,争创5A景区,有着很深厚的背景和现实权衡,不是“拍脑门”的临时行为。

经过3年的努力,汶川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但灾区群众和地方政府面临一个共同问题:除了建好房屋和基础设施外,老百姓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尽管映秀、水磨灾后建设得非常不错,但老百姓收入依然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张通荣表示,首先没有土地,无法搞农业,进行种养殖。

5•12大地震前,汶川本身土地资源稀缺,震后耕地大面积被毁,土地更为紧缺。据统计,仅映秀镇受灾耕地面积2096亩,灭失耕地953亩,涉及村民1046户3602人。

其次,震前的汶川,是四川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其中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映秀、水磨等多个工业经济走廊和工业经济园区;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

但大地震后,该县的整个工业布局发生大调整:除了一些无污染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工业转移到茂县、理县、成都。水磨以前是汶川的工业重镇,震后搬走企业,将土地完全让出来,用于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这样一来,汶川的工业优势没有了,“老百姓过去没有土地还可以到工厂去打工,现在这条路堵死了,发展旅游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张通荣说。

2月24日,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国务院新闻会上回应汶川争创5A景区一事时亦强调:“由于当地地势条件,老百姓在恢复重建结束以后,主要就业门路和商业形态是旅游。”

而汶川创5A景区的背后,还有一个现实:尽管映秀、水磨、三江在震后被评为4A景区,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服务设施不足、接待服务水平差等。

李霞在映秀镇大爱路上经营着一家纪念品店,但生意并不好,“映秀景点太少,游客来后直奔地震遗址,半个小时看完就走了,消费并没有留下”。在她看来,映秀的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比如全镇就一座公厕,经常有游客到我家来借用厕所。

汶川创建5A景区的消息,让李霞有些振奋。她希望通过创5A,改善景区的硬件和软件,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实现就业、创业。

其实,汶川选择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为主,还参照了“丽江模式”――1996年一场强度7级的大地震,使丽江直接经济损失达46亿元,但这个遭受重创的古城,凭借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把恢复重建与旅游相结合,一举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2009年以来,我们每年都会组团去丽江考察、取经。”汶川县长张通荣说。

最大民意:生者幸福

对于汶川争创5A景区,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是,是否有强大的民意作支撑,“是否尊重了当地人的权利和意愿”。公众担心,政府主导将地震遗址这个伤痛之地创建成高级景区,会伤害灾区民众感情。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2月24日表示,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升地震遗址所在地的旅游形态,怎么提升和发展当地旅游,“最终是听当地老百姓的,因为毕竟是他们要在那儿生活一辈子”。

汶川县县长张通荣透露,早在5A景区创建计划出台前,他们就对映秀、水磨、三江的居民进行过民意调查。时代周报获得的民意调查表显示,受调查者中的90%知道创5A景区事情,77%称创建震中纪念地5A景区不会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伤害,所有受调查者则都表示支持创5A工作。

一家经营餐饮的渔家大院,最近在映秀震中纪念地附近开张。这是当地20多户居民联营的。蒋永福是联营者之一,他在地震中失去两位亲人,曾长时间陷入悲痛。

“日子总是要过,我们得吃饭。”蒋表示,5A景区如果创建成功,将给当地居民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是经济上的收入,二是能把灾区民众昂扬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让关心、帮助过灾区的人放心。

37岁的范安全在地震中家园尽毁,目前在映秀镇开旅游观光车,每月工资1500元。他希望随着创5A,映秀再多一些旅游项目,吸引来更多的游客。他透露他妻子已在学习导游。

针对网民们的“政绩冲动”的指责,张通荣回应称汶川选择发展旅游业、创5A景区,是顺乎灾区民众的民本需求。

“震区群众的情感,历经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张通荣说,第一个是在抗震救灾时守望相助的情感;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重建中感恩和自力更生的情感;第三个阶段是进入灾后发展振兴时期渴望发展的情感。

前两个阶段灾民的情感需求已通过社会援助、对口援建得到满足。目前震区已全面转型到发展振兴阶段,民众最渴望发展,但他们自身无经济和谋划产业布局的能力来支撑。

“面对灾民们的朴素情感,当地政府该如何回应?”张通荣说,我们还能靠社会援助、对口援建、国家包养吗?不能!必须自力更生。当地政府必须为群众寻求一个好路子。

张通荣将震区民众需要表述为:住上好房子、拥有好身子、过上好日子。这亦是灾后重建“三部曲”。好房子已建起,“好身子”工作刚拉开帷幕,汶川正在开展“迈向全民健康新汶川”行动,3月1日在映秀启动了全民免费体检活动。

第三步就是“好日子”,就需要选择一个好路子来支撑。汶川正是在选择好路子时,突遭非议。张通荣坦承压力巨大,“在当前中国政治生态下,外部压力可能会干预我们决策,而让灾区民众渴望发展的愿望落空”。

地震灾区最大的民意是实现“生者幸福”。在张通荣看来,“灾难中死亡的人不再复生,我们只能寄托哀思,怀念他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地震灾区就不应该有微笑、温情和发展,灾区民众就理应永远生活在痛苦中,脸上布满愁云。”

灾区民众有选择幸福生活的权利。张通荣认为,只尊重死难者,而不关怀生者幸福是最大的不道德,“旅游业发展起来了,灾区民众就可以去旅游企业服务,或者靠亲戚朋友资助,开一间投资不大的商铺、酒吧、茶楼,实现就业、创业。”

汶川旅游的效力已初现。据汶川县官方数据,2011年该县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而震前的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仅8.8万人次,旅游收入4860万元。2008年汶川农村人口年均收入2000元,2011年达到5000元,城镇人口则超过18000元。

“不屈服于道德绑架”

汶川此次饱受争议的5A计划,实际是将映秀、水磨、三江这些成片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后,建成一个更成熟的景区,映秀地震遗址只是该景区中的一个点,位于景区的核心保护区。

张通荣说,映秀在旅游功能上并不是单一形态的,“它在国际、国内专家的支持下已被打造成一个旅游风情小镇,游客在这里不光能感受地震文化,抗震救灾精神,重建成果,还能感受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映秀镇的旅游已被规划成五大功能区――入口形象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地震纪念区,震源科考区,以及山地乡村观光休闲区。地震纪念区包括漩口中学遗址、震中纪念馆、遇难者陵园、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是游客祭奠、缅怀、追思的主要场所。

矗立在映秀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前的一块纪念碑,镌刻着法国著名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写给当地政府一封名为《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信。安德鲁称,重建应该让映秀人民生活在幸福之中,而不是充当守墓人。

映秀的灾后重建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地震遗址纪念区和居民生活区,已被生态屏障――树木、围栏等相隔;而在氛围营造上也不一样,纪念区以肃穆为主,生活区则为温情小镇。

原漩口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震中纪念地都被纳入了地震遗址保护范围。“在这些遗址区,大地震的记录、见证、展示、悼念、激励、反思、警示、教育等意义并没有减弱。”张通荣表示,在遗址区外的生活区,老百姓有权选择从事旅游服务。

创建5A景区不意味着揭疮疤或者遗忘过去。这只是一个评价体系,是旅游主管部门对当地交通、安全、卫生、邮电等方面评估后进行分级的依据。张通荣强调,5A景区并不会收门票,但游客的吃、住是要收费的,“创5A的目的,是要让老百姓更多地参与到景区服务中来,以谋取收入,但这种服务必须规范,是按照5A景区的标准进行的。”

5A景区的公共服务将由政府财政投入,现代服务由企业和老百姓自己投入。张通荣介绍,地震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水电等都由政府投资,前期已投入一两个亿,接下来将撬动民间投资。

汶川创5A景区计划,并未遭到四川省高层否认。将灾区打造成景区在整个四川地震灾区并非个案。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景区评定验收。同样是4A景区的还有广元市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德阳绵竹市也将灾后重建的年画村按照4A景区打造。

北川县提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以新县城为中心的旅游服务基地,并将其与老县城、唐家山堰塞湖区联合打造成为5A景区。

汶川县决策者们的压力正在逐步消减。3月5日下午,汶川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在该会上再次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发展旅游,创5A景区计划不会改变。

“我们理性看待网络质疑,并不认为我们的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政绩观出现了问题。”张通荣表示,当地政府为灾区民众谋福祉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动摇,因为网络质疑而推卸责任,不再谋求当地发展,这样的政府才是最不负责的政府。

第9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旅游景区过度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 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目前,游客对景区环境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游客的乱刻乱画,生活垃圾的乱丢弃等不文明行为,都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再者,社区参与景区环境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旅游景区与当地社区的协调发展,也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要从当地社区利益出发,考虑社区利益,追求旅游景区及所在社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加强社区参与,同时使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相应保障,使居民产生旅游景区“主人翁”的感觉,那么,他们自会在景区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景区,使景区开发得以顺利进行。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反例比如青州仰天山,在开发初期,没有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致使在十一旅游旺季,当地居民毁坏进景区的道路,切断电源,严重影响景区的发展与利益,更谈不上当地居民会主动参与到景区的环境保护中来。?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不是对景区不去进行开发而是在保护之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对景区进行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要开发势必有破坏,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者们应在合理的保护之下对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将其投入旅游市场,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应立足于保护景区的自然性,确保旅游资源的生态性和完整性,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当然,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保护不仅仅是对原有景观的天然性进行保护,而是要用更为合理科学的规划和方法去进行维护和管理,旅游景区开发要在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和当地社区居民的社会和环境利益的基础上,使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