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精选(九篇)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第1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第2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关键词:乡村环境;湿地;公园生态恢复;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是强调以自然为基本的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的多样化和景观的繁多性,都富有较高的观光价值。乡村湿地公园是指融入乡村绿地生态系统规划,适合成为公园的自然湿地类型,通过有效保护和利用,达成保护和休闲等为一体的乡村湿地公园。乡村湿地公园的2大基本功能是自然的生态和人们自主开发,是大家理想的乡村旅游之地。

1 乡村生态公园的发展趋势

乡村公园的建设是乡村投资的新方向,可以积极吸纳各种企业,更好地改善民生。乡村公园旅游与其它乡村旅游产品一样,对促进乡村发展有着大力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创造优秀的乡村环境,从而提高乡村的软实力。随着农业生产的变化,相应的各种旅游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对象的乡村公园旅游,也即将走向正规化和多元化。乡村公园的旅游主要靠的是自然景色,从而使乡村公园走向正轨。以乡村自然资源为旅游对象的乡村公园旅游,随着投资模式、建设模式的扩大,乡村公园等级将达到国家公园等级的风景名胜区。产品的营销管理将更加现代化。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使用,将使游客产品与游客沟通更加方便。

不难看出,乡村湿地公园将优先在一些经济相对较好,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开展,在政府的带动下,公民资金的大量投入,使乡村的公共空间得到了有效改善,进而乡村公园旅游也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乡村公园旅游的快速发展也能够有力地促进城乡一体化。

2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的分析

乡村湿地生态公园是乡村的主要开展空间,是乡村休闲的活动场所,也是乡村文化传播的场所。乡村公园具有3大特点:第一,乡村公园具有开放性。乡村公园向公众开放,与当地的生活紧紧相关,从而展现了乡村公园的开放性、公众性以及生活性。第二,乡村公园具有乡土性。在乡村的土地上,乡村公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进而体现了乡村公园的淳朴性。第三,乡村公园具有自然性。在乡村公园的土地上,废弃地址建设的材料具有浓厚的乡村特点,就地取材,结构简单大方,达到回归自然的目的。

3 乡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开发离不开保护,然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当然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价值。

开发乡村湿地旅游可以分散旅游者。乡村的地域环境范围广大,景点分布均匀切不拥挤,旅游者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这为旅游产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许多豪华的旅游城市比较拥挤,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在乡村发展旅游业更有前景。乡村环境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例如,乡村的空间范围大,能够容纳的游客就比较多,乡村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这一特点能够吸引很多的城市游客。

开发乡村湿地旅游给乡村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在乡村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的繁荣,从而加速农民的致富脚步,在环境相对较好的农村,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这对发展旅游业有推动作用。

4 生态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4.1 建设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4.1.1 生态旅游交通的建设给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性问题。乡村公园足够大,观光公园内部的风景就会成为旅游者最主要的问题。要想减轻游客观看风景时候的脚力活动,就要在公园内部组建必要的交通,当然这种交通仅仅限制于公园内部,一旦建立了公园内部的交通工具,就会对乡村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改变了本身的地质界面,也改变了土壤里水分的传送方向,原来的动植物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也就遭到了毁坏。但是如果不建设必要的旅游道路,让旅客自由地行走,动植物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更大,当然,造成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就会更多。

4.1.2 在乡村公园内建设相应的指示牌会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建立这些设施的目的是为了给旅游者尽可能多的带来方便,同时也增加了公园内的形象,让他们感到来到这里旅游没有失望,使游客留恋往返。例如,建设景观设施、游客服务台、垃圾箱以及卫生间等指示牌,当然建立这些设施,会占用公园内部大量的场地,从而给乡村原本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破坏。另一方面公园内监管人员管理的不到位,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破坏,因此,完善管理制度显得更加重要。购买节能环保性的设施、景区,使用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提高经营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保证旅游资源具有可循环性,可以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1.3 生态旅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旅游行为的开展,一定会给湿地公园内生活产生的污水以及旅游者观光景色时制造垃圾的数量会有明显加剧。因此,在湿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建立一组垃圾清理小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保证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会给生态旅游带来破坏。旅游者们的不当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进行生态旅游的活动当中,游客的过激行为将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毁坏,例如旅游者随地吐痰、吸烟者随地扔烟头等一系列的过激行为,都会对资源以及公园内景观造成污染;旅游者不小心弄坏公园内部的花草树木,也会对植物的再生产生影响。游客们这些不当的行为也会改变乡村公园内部的结构以及物质的再次循环,从而给动植物的赖以生存带来不便,使公园内部的资源大量较少,生物结构也随之退化。

4.2 开发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促进

4.2.1 站在乡村区域的特点来看。乡村经济条件的不足,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形成良好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旅游产业相对其它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乡村环境相对城市具有难得一见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当乡村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时期,要使乡村生态旅游推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取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是维持乡村生态旅游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4.2.2 站在当地公民的角度来看。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给人民的经济发展带来方便,并且大大提高了乡村内无业游民的就业率。由于在乡村内部建设的生态景观,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素质,这对改变乡村居民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4.2.3 站在旅游者的立场来看。从旅游者的自身角度出发,乡村公园具备一个生态环境好的条件,可以大力推动人们有特别想旅游的冲动,使乡村公园成为人们旅游的需要。乡村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了有利的发展,也就说明环境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乡村生态旅游,使游客在尽情享受美丽乡村公园的时候,也能对乡村公园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使游客达到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 使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方法

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还不成熟,由于游客人数相对较少,给景区造成的影响还不算很大。如果乡村公园监管和开发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湿地环境的建设,因此在开发乡村湿地生态环境的时候,就要有效检测乡村公园整体开发给乡村湿地带来的影响。竭尽全力保护乡村公园目前仅存的物质资源,使乡村公园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为了让乡村湿地公园有可持续性发展,应该为乡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5.1 公园内部的分区管理

乡村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项相对其它产业比较系统化工程,如果乡村湿地公园的开发不合理,就会对建设整个乡村湿地公园造成影响,也会给公园内部的监管人员治理产生一定的不利因素。在合并开发的基础上,应该对乡村湿地公园的各个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分为:旅游区、恢复区等。就乡村湿地公园的恢复区来说,应该设立禁止在恢复区内进行各种活动的标牌,从而对公园实行全方位保护。

5.2 制定生态旅游的制度

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我国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有关乡村湿地旅游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整,乡村公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及时建立乡村公园保护生态系统的各种相关规章制度,针对旅游者对乡村湿地公园造成的破坏,以及公园内部监管人员管理的不到位做出相应的经济赔偿。

5.3 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活动相对积极、茫然的改造自然环境,对环境保护的忽视,这就给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乡村湿地公园的环境也随之衰退,乡村环境中由于存在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废弃水源的任意排放现象,给乡村湿地公园水的质量带来了严重污染,形成了不堪人眼的臭水沟和垃圾堆。人们的频繁活动,导致乡村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改善,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应给游客们树立一个好的旅游形象,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繁衍,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湿地生态系统。

5.4 加强监管人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乡村湿地公园里的监管人员对生态旅游能否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乡村的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引入大量的旅游者非常困难,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不是很高,对已经存在的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并且有效的培训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一种实际的做法。通过短期的教育不仅可以强化乡村管理人员对生态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能完善公园内部监管人员的管理能力,明确管理人员的态度,使乡村公园内部监管人员起到带头作用。

5.5 改善旅游者的态度

在乡村旅游当中,旅游者们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不文雅行为,例如随地吐痰、吸烟者随地扔烟头、旅游者出现插队的现象,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脏话等行为不容易让公园的监管人员察觉,这时,公园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对旅游者进行轻微惩罚,当然在处罚游客的同时,要尊重游客,不能过分要求游客,公园的管理人员应该正确使用自身的权利。例如旅游者如果随地扔烟头,这时候管理人员有权利让扔烟头者把烟头捡起来扔到该扔的地方,也可以对这种人处罚相应的财产,当然财产会募捐到福利院,当旅游者接受惩罚的时候,我们公园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旅游者进行说服式教育,目的是为了禁止旅游者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情发生,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乡村湿地公园的保护措施当中,改善旅游者的态度,从而保护乡村湿地公园的永久性。

第3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第4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第5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WWW.133229.cOM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第6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第7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张明珠

福山区紧紧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主题,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目标和思路,着力发挥乡村生态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东厅街道作为城郊结合地区,响应全区号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始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相结合,强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与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路子,积累了推进承接旅游产业转移的新经验。

一、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东厅街道办事处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突出农民增收和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狠抓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取得了不少成果,吴阳泉、丁家夼等2个居委会获得"省级旅游特色村"称号,双龙潭樱桃谷、裕盛桑葚采摘园等4个采摘园获得"山东省精品采摘园"称号,2017年解字崖村地思泥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落地。通过对本地乡村旅游模式的调研发现:

(一)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1、农家乐。"农家乐"是指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亲近大自然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感受农家生活,这是普及面比较广的一种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满足附近城市居民周末近郊出行游玩的需要。目前,沿水库周围的栾家村、解字崖村等地开发了水库风光农家乐,丁家夼村、吴阳泉村等大樱桃生产基地开发了以大樱桃采摘配套为主的农家乐。

2、观光采摘园。在主要干道、知名景点、大樱桃等水果种植地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开发。如吴阳泉村的扳倒井-百花广场步行观光圈、解字崖村近水库双龙潭大樱桃生态谷等。

3、休闲农场。以体验农村农业情趣为主,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健康旅游。如解字崖村在建的综合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东厅村裕盛桑葚采摘园等。

4、农业公园。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综合性经营为特色,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产品生产、购物、消费场,观光休闲、会务等有机结合为一体。目前东厅街道重点开发的解字崖地思泥旅游项目,这是以农业公园为目标,积极进行开发建设中。

(二)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点

1、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各乡村生态旅游点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政府的积极引导、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解字崖村地思泥项目的发展为例,按照"自主经营、政府服务"的模式,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帮助跑手续,建立全村一百五十余名村民参与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合作社规划设计发展蓝图、发掘旅游资源。同时办事处对该村实施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联系旅游、卫生、环保、质检等多家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引导农户开办高品质农家乐。解字崖村的生态旅游项目一旦建成,将会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2、富民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连年宣传,大樱桃、苹果、桃等水果已经成为了福山的名片,大樱桃销量年年攀升。同时,随大樱桃、苹果、桑葚等水果市场一同走向繁荣的生态采摘、乡村生态旅游等经济形态,为东厅的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 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优势明显。第一,东厅街道地处城乡结合地带,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第二,802省道贯穿东厅街道境内,来往客流量大,承载能力较强,最终形成了沿水库、沿省道分布的乡村生态旅游带。东厅街道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以樱桃、桑葚等水果种植为核心形成了集采摘、购物、观光、餐饮等多种形式的配套产业。

4、乡村生态旅游客流量分布季节性较为明显。东厅乡村生态旅游旺季与本地的大樱桃、草莓、苹果等水果收获季节相吻合,旅游客流量波动较大,旅游客流高峰出现在在1月份的草莓收获季、5月份的大樱桃收获季,11月份的银杏林成熟季,在其他月份形成了空白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还有待继续发掘新的增长点。

二、东厅街道办事处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方面所做的工作

为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东厅街道采取多项措施,全力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成立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调度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加强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进行调度和宣传等工作。

二是制定了发展规划。平时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加强调查研究,就本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思路、目标、规模等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性、可行性的依据。

三是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旅游行业就是服务行业,必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东厅街道联系相关的部门,邀请专业人员定期对从事农家乐、生态采摘等旅游项目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才能打造东厅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成效和积极意义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收入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一是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并加快了经济发展。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亲近大自然等重要内容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消费群体日趋增多,一并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行业日趋兴盛,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促进本地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为了配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断发掘"最美乡村",东厅街道积极引导农户建果园、修微水池、硬化道路、改厨改厕等,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改变了过去小农经济意识、粮食就是"命根子"的意识,将农田改种成了大樱桃、火龙果、猕猴桃等果园,建成了丁家夼、双龙滩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收入。

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制约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的因素还有不少,经调研如下:

一是对乡村生态旅游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认识,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忽视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三是未能认识乡村生态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的乡村生态旅游还是缺乏全面规划,更多还是依靠农户自己经营,布局比较零散,缺乏在宏观层面上的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的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四是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二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三是整体形象有待提升,部分景点卫生状况不佳,还有的景点附近有乱搭乱建现象,影响整体效果。

五是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品位不高,建设规模小、档次低,未形成系列,造成产品雷同,难于满足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许多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

六是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宣传定位比较模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和回头客。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策及建议

一是把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拧成一股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要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这项工作摆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供服务,常抓不懈。同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积极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条件、留有余地,从而达到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二是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合力。实践证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单靠市场自然发育,靠农民自发行动,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作为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也要加强政府部门引导,使这些经济主体真正起到开拓市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的作用,成为联系农民、指导工作的助手和纽带。

第8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张明珠

福山区紧紧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主题,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目标和思路,着力发挥乡村生态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东厅街道作为城郊结合地区,响应全区号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始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相结合,强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与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路子,积累了推进承接旅游产业转移的新经验。

一、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东厅街道办事处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突出农民增收和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狠抓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取得了不少成果,吴阳泉、丁家夼等2个居委会获得"省级旅游特色村"称号,双龙潭樱桃谷、裕盛桑葚采摘园等4个采摘园获得"山东省精品采摘园"称号,2017年解字崖村地思泥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落地。通过对本地乡村旅游模式的调研发现:

(一)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1、农家乐。"农家乐"是指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亲近大自然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感受农家生活,这是普及面比较广的一种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满足附近城市居民周末近郊出行游玩的需要。目前,沿水库周围的栾家村、解字崖村等地开发了水库风光农家乐,丁家夼村、吴阳泉村等大樱桃生产基地开发了以大樱桃采摘配套为主的农家乐。

2、观光采摘园。在主要干道、知名景点、大樱桃等水果种植地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开发。如吴阳泉村的扳倒井-百花广场步行观光圈、解字崖村近水库双龙潭大樱桃生态谷等。

3、休闲农场。以体验农村农业情趣为主,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健康旅游。如解字崖村在建的综合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东厅村裕盛桑葚采摘园等。

4、农业公园。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综合性经营为特色,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产品生产、购物、消费场,观光休闲、会务等有机结合为一体。目前东厅街道重点开发的解字崖地思泥旅游项目,这是以农业公园为目标,积极进行开发建设中。

(二)东厅街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点

1、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各乡村生态旅游点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政府的积极引导、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解字崖村地思泥项目的发展为例,按照"自主经营、政府服务"的模式,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帮助跑手续,建立全村一百五十余名村民参与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合作社规划设计发展蓝图、发掘旅游资源。同时办事处对该村实施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联系旅游、卫生、环保、质检等多家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引导农户开办高品质农家乐。解字崖村的生态旅游项目一旦建成,将会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2、富民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连年宣传,大樱桃、苹果、桃等水果已经成为了福山的名片,大樱桃销量年年攀升。同时,随大樱桃、苹果、桑葚等水果市场一同走向繁荣的生态采摘、乡村生态旅游等经济形态,为东厅的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 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优势明显。第一,东厅街道地处城乡结合地带,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第二,802省道贯穿东厅街道境内,来往客流量大,承载能力较强,最终形成了沿水库、沿省道分布的乡村生态旅游带。东厅街道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以樱桃、桑葚等水果种植为核心形成了集采摘、购物、观光、餐饮等多种形式的配套产业。

4、乡村生态旅游客流量分布季节性较为明显。东厅乡村生态旅游旺季与本地的大樱桃、草莓、苹果等水果收获季节相吻合,旅游客流量波动较大,旅游客流高峰出现在在1月份的草莓收获季、5月份的大樱桃收获季,11月份的银杏林成熟季,在其他月份形成了空白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还有待继续发掘新的增长点。

二、东厅街道办事处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方面所做的工作

为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东厅街道采取多项措施,全力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成立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调度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加强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进行调度和宣传等工作。

二是制定了发展规划。平时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加强调查研究,就本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思路、目标、规模等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性、可行性的依据。

三是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旅游行业就是服务行业,必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东厅街道联系相关的部门,邀请专业人员定期对从事农家乐、生态采摘等旅游项目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才能打造东厅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成效和积极意义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收入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一是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并加快了经济发展。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亲近大自然等重要内容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消费群体日趋增多,一并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行业日趋兴盛,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促进本地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为了配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断发掘"最美乡村",东厅街道积极引导农户建果园、修微水池、硬化道路、改厨改厕等,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改变了过去小农经济意识、粮食就是"命根子"的意识,将农田改种成了大樱桃、火龙果、猕猴桃等果园,建成了丁家夼、双龙滩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收入。

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制约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的因素还有不少,经调研如下:

一是对乡村生态旅游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认识,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忽视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三是未能认识乡村生态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的乡村生态旅游还是缺乏全面规划,更多还是依靠农户自己经营,布局比较零散,缺乏在宏观层面上的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的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四是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二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三是整体形象有待提升,部分景点卫生状况不佳,还有的景点附近有乱搭乱建现象,影响整体效果。

五是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品位不高,建设规模小、档次低,未形成系列,造成产品雷同,难于满足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许多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

六是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宣传定位比较模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和回头客。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策及建议

一是把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拧成一股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要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这项工作摆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供服务,常抓不懈。同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积极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条件、留有余地,从而达到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二是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合力。实践证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单靠市场自然发育,靠农民自发行动,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作为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也要加强政府部门引导,使这些经济主体真正起到开拓市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的作用,成为联系农民、指导工作的助手和纽带。

第9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低碳、绿色的旅游模式也成为较适合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污染的环境、狭窄冗闷的城市空间使人们迫切希望走近此乡村,接触大自然,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外出休闲的另一种旅游方式。

一、关于乡村生态旅游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旅游。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较少,不少学者诸如王嘉学(2005)、刘德谦(2006)、曹瑞祺(2010)等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共识,学者们均认为其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观光,放松娱乐的需要,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以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崇尚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与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联系很紧密,具有乡村性、体验性、生态性、教育性等特征。低碳经济的理念核心是充分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资源和一些化学清洁能源例如氢,少量一氧化碳等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又能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以产业化带动乡村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区发展方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因此,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保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

二、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生态旅游规划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对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部分地区虽然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但其发展水平受到很多限制,没有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的投资较少,建设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硬件资源不具备,软件资源也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打着发展低碳乡村生态经济旗号的旅游区甚至没有对其碳排放量有过具体的统计,更别说在这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整体规划,科学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路线设计。

2.旅游者环保理念薄弱

尽管我国近些年多次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旅游者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观念不强,对于低碳环保等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不注重节能减排,不注重在旅游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例如很多单位集中在节假日安排旅游,使得旅游压力剧增,旅游地点选择时没有避开旅游热点,这对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旅游者都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汽车的排放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减少碳排放,部分旅游者为了便利,旅途中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制品包,积少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大,由于公共假日集体出游造成的垃圾数以吨计,垃圾清理工作量随之剧增。因此,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建立全民参与低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刻不容缓。

三、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1.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

目前,部分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乡村村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其产生的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得而知。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政府首先要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思考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模式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对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培训,使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带头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区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教育村民保护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机制和科学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区域

以前乡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乡村资源,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分区,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支撑与维持功能的区域,严格受到保护,限制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着便利交通,乡村气息浓郁和淳朴的自然村落或者村镇,则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集中区域,在评估该区域的旅游承载量后,旅游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旅游充分品味乡村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开展购物、住宿、娱乐等旅游活动,对于一部分村民的用于经济效益的生产土地、鱼塘、果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虽然会给游客带来新奇和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但更要注重乡村生态景观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游客的数量,以保护为主,不允许现代交通工具的进入,提供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木船等简单交通工具,保证这一区域的生态资源长久效用。

3.采用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主要以低碳技术为保障,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充分利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广其他能源的清洁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风能和水能,清洁能源逐渐取代秸秆焚烧,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保持。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利用资源过程中,政府同样要加强财政补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能源转换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奖励技术推广,对旅游产生的垃圾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发挥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创新低碳模式,加强游客管理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旅游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有不同,例如南方以村落景观、生态园为主,北方一些乡村以冬季雪景为主,但无论哪种地域,都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因此,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其次,我国乡村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景区管理,对游客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保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基础上,交通方式上鼓励游客采取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出行,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例如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景区设置垃圾点,及时清理旅游垃圾,个别景区放置醒目标识,注意安全防护等,宣传方式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APP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计划、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利用的有效结合,由于其低碳、环保的特性,必定会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旅游企业的重视,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甜颖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50-52.

[2]余昊.低碳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6(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