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经济与社会效益精选(九篇)

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1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医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81-02

医院的主要责任就是给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与保健的工作,支撑人们生存与健康,救死扶伤,满足病人需求的医疗服务机构,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浪潮推动下,医院经济效益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医院就需要必须制定一系列医疗方案和收费,从而保障医疗经济效益,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同时即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更好地讲求社会效益,如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能够求得双赢,那可是医院快速发展的最好选择。

一、经济效益

医院的经济效益是指:它指的是医院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所投人与支出的相关比例,是劳动耗费或资金占用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我们必须加强医疗经济效益研究,实现效益最大化,目前竞争激烈的时代,医院要想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讲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如果医院职工的工资发放都没办法保证,医院亏损巨大,就会致使医院无法生存下去,怎样可能讲求经济利益呢?如果医院条件要好,医生医疗水平要高,管理要善,服务要优,所以医院既要重视节约,促进医院增加收入,还要促进医院拓展医疗服务范围,扩大医疗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加强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还必需严格按照国家物价政策规定来执行,做到不多收、不少收、不乱收。还要加强流动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流动资产安全使用周转对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益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院绩效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社会效益

医院的社会效益是指:医院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数量、服务态度等得到社会认可,医院的社会效益就是公众对医院的评价,医院在老百姓中的威信。医院应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从而真正赢得让老百姓对医院的充分信任和支持,那么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在这种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呢?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信任?那就只有牢牢抓住百姓心理,与患者保持友好的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吸引患者,留住患者,占领更多的市场优势,从而使医院健康地向前发展,从而使医院能够在医疗市场上占领到制高点,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双丰收,首先医院的形象至关重要,包括视觉形象、医疗形象、环境形象、设施形象、公共形象等各个方面,首行医疗形象是指医院的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表现,是医院精神面貌、医院的价值观的体现,往往体现着医院信誉、医生的特长和整体实力,好的医院形象就是树立在病人心中的金字招牌,好的医生形象是医院的竞争力之所在,是医院的生命之所在。所以要注意医院的形象,做到外树形象,内抓管理,全院职工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一方面追求好的医术,另一方面追求好的医德,并把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它是一个医院是否能生存的社会环境,比经济效益还要重要,是医院生存的生命线,一个医院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讲究社会效益,两者是相依相随的,首先应该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公立医院的效益观要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目标应是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医院要想求发展就必须要求得双项效益双赢。

三、影响因素

1.医院的外部因素,影响医院经济的外部因素除了依靠国家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环境、同行的竞争、医疗患者的心理、医院声誉、方便程度、收费高低。(1)国家政府政策。政府发挥着经济调控和社会监管的作用,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发展规模、医疗成本实行监管,必然就会对医院经济效益起到很大的影响。(2)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良好的地理位置对医院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医院是从事医疗服务行业,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有超高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让群众信赖,这样才能使医院长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3)同行的竞争。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具备特有的占据领先地位,可为医院创造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医院在医疗服务竞争中的关键力量,是要打造医院在社会中的品牌和良好的口碑,满足老百姓对医院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是推动医院在市场竞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提高医院在竞争力,要提升团队战斗力、温馨感染力,医院是一个团体,要互补、团结和谐,利益共享,打造和谐医院,减少医患纠纷,做到社会效益第一,生命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医院信誉第一,这样才能在同行中赢得优势,在社会中赢得信誉。(4)医疗患者的心理。患者思维变化,逻辑性下降、依赖性提高,心境不佳,情绪不稳定,比较焦虑,病人常常对较轻的消极情绪刺激都会做出强烈的反应,需要尊重和平等对待,需要被关怀、被接纳。(5)医院信誉。医院信誉是病人、群众和社会赋予医院的,用于判断治疗水平、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的好坏,这些都会影响到医院的信誉。(6)方便程度。目前很多医院都开展了预约挂号,但由于其预约挂号的方式较多,更方便,更便捷,医院在网络上开通了免费的网上和电话预约挂号,患者可以凭自己在该院的诊疗卡实行网络预约和电话预约,当日提前15分钟到半小时到门诊取号,只需要付正常的挂号费就行,能让病人感觉做到方便、便捷。(7)收费高低。医疗收费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医疗费用所占医院收入的绝大份额,所以医疗技术要不断开展,医院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创新,医院在对物价部门指定的收费项目以外,执行着一些浮动的收费项目。一些诊疗项目的收费甚至出现不是多收就是少收的乱象,医院的收费处担负整个医疗收费任务,收款数目大、项目多、分类也比较复杂,所以收费处在经济管理这方面也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之一。因此,医院必须要加强对医疗收费的组织和管理,建立良好、合法的收费管理制度,以保证医院经济收入合法合规,同时保证病人的合法权益。医院的外因素是客观的,是当前社会环境造成的,医院的意志支配、自身能力也改变不了它,对医院来说是属于不可调控的因素,从而可以知道医院外部各因素之间是存在着关联关系的,医院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影响着病人的就诊质量和医疗服务。总之,医院要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与社会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发展。

2.医院的内部因素,医院的内部因素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经济成本核算健全,哪些是财务支出分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1)技术水平。包括医疗、护理、医技水平等,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治愈率、出院率、手术成功率等临床统计指标反映。(2)服务质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追求越来越高,群众对医院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那就必须对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不断的提高。(3)经济成本核算。有效控制成本,杜绝浪费,实行全面经济成本核算,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行有效的经济核算要控制各项工作指标、质量指标和控制指标,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和分析,促进医院增收节支,降低成本。而医院的内因素则是主观的,可以通过医院自身不断的努力,加以改善和提高,内在因素可以说是可调控因素,通过正确方法来统计因素分析,从很多笼统的问题通过具体细化成为单一的因素,并从中找出哪些是可调控的变动因素,好供管理者决策者掌握和使用,促使医院做好计划,通过不断的努力,从而使每个主观因素调达到最佳状态,促使医院不断地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

总之,就两种效益比较而言,经济效益是有形的,短期的、有限的;社会效益是无形的,长远的、无限的。从长远来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效益往往是医院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所在,所以医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追求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从眼前利益来看可能觉得是吃亏的,但从长远来看,社会效益则必然是医院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从根本上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应该同步增长。坚持社会效益为第一位;以提高社会效益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增进经济实力,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所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徐莹钓.王国飞提升医院竞争力途径[J].中国卫生,2006,(10).

[2] 刘焉.有关医院信誉问题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

第2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两个部分。经济部门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各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其他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体育产业是以体育市场为导向的配置体育资源的经济运行形态。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可以合法的获得利润,也承担有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需求配置相关资源,围绕各类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及产品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因此,体育产业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

二、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意义

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促进作用和体育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即经济效益刺激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促使体育经营者在该行业的持续经营。

2.体育产业对社会效益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对社会效益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丰富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全面发展和进步。

3.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通常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目的上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二者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微观角度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通常指微观经济效益,即经营者能够获取并衡量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及服务,是以盈利为目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即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经营者的首要目标,但体育活动也好,其他行业、产业也好,其根本是围绕社会、依托社会来进行的,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因此,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也是经营者得到社会认同的必然的环节。只有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兼顾社会效益,才能吸引更多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2)宏观角度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从宏观角度分析,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民经济服务,只有利国利民的产业,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因此在经营者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则是经营者必须要承担的义务。体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经营者提品和服务赚取利润的同时,其功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福利及义务,诸如面向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社区体育的需求,体育产品及服务的基本目的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因此,从政府的角度看,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明确了体育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属于国家宏观考虑,并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国家通过扶持体育产业,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通过市场手段调节相关资源配置,把宏观目的与经营者的微观诉求相结合,既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产业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1.加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

如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大型场馆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建设等,应由政府占主导地位,并增加舆论宣传导向,如我国的奥运政策,提高了国民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在公共体育方面,建议开放各类体育场馆,通过各级组织、单位以及社区组织各类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健身娱乐业方面,建议对该类经营者通过不同的税收政策引导经营者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以更好地通过市场手段调节体育资源和资本的配置。

2.加强法制建设和宏观调控规范体育产业,制定行业法规,明确职业和业余的区分

由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不够规范,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教育目的与效益目的结合过于紧密,以教育为表,利益为里的情况比比皆是,体育产业的畸形繁荣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的长期利益。因此,国家应在宏观调控的层面上,通过制定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去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和市场惩戒机制,妥善地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确保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同时,应创造条件,引导国民观念,鼓励企、事业及社会团体支持和参与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结合。

3.培养体育产业的经营人才,规范体育中介组织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国家重点、优势体育项目发展迅猛,群体体育发展滞后,尤其是体育中介的发展极其滞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形成目前正规的体育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和市场行为不规范的局面。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大量合格的体育经营人才和具有良好信誉的体育中介机构,对比发达国家的经纪人制度和体育参与、国民意识等方面,我国从事体育中介的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过体育事业、政府官员及其他行业的人转行形成,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教育,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体育中介服务是体育市场化运作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各类协会实体化、企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应逐步引导个人以及各类社会团体、企业进入中介服务行列,有条件可创办专门的学校、学科,自行培养一批体育经纪人队伍,规范体育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服务体系。

总之,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协调好国家长远利益和体育事业从事者、体育产业经营者的切身利益诉求,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3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科技馆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经营管理

科技馆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基础区域,主要是通过向公众展示、讲解或培训等方式,完成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活动,是推动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科技馆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科技馆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非营利公益机构。而为了衡量科技馆是否成功,可以通过对科技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其进行衡量。基于此,本文对科技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展开分析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分析

根据科技馆的基本属性,得到科技馆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非营利公益机构,其社会效益是决定科技馆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技馆内部具有较多的展项,并通过相关参观、参与和讲座等内容,使得科技馆的参观人员能够切实的参与到科技馆中,从而将部分客观事实和自然现象,能够充分的展示在参观者的面前,使得参观者可以懂得些科学原理,培养观众的创造力。科普教育是全面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二)拉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普及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创造力。要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归根到底依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尤其靠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科技馆通过其特有的科学技术传播方式,对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得到更新,进而使得社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对提升劳动者对先进设备等进行合理利用。进而有效的推动劳动的效率提升,进而积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三)展示科技前沿,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技馆展示科技前沿研究取得成果,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应用前景,探计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介绍当前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未来发展走向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并引发思想共鸣,增强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借由科技馆的人才培养能力,激发青年人群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为科学技术进步奠定基础。

(四)更好地传播科学精神

通过参与科技馆科学实验,其一培养青年执着的探索精神,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其二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其三敏锐的洞察精神,对偶然的科学现象有敏锐反应,深入探索背后的科学奥秘的专注精神。其四虚心的继承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旨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五怀疑精神,不盲目迷信已有的结论,敢于通过思考和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六创新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二、科技馆的经济效益

科技馆在为社会做出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可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科技馆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使得科技馆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就存在差异,不能按照传统企业的经济效益计算方式,需要按照其具体的特点展开分析和理解。

(一)间接性

科技馆主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得社会公众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有效的带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馆的间接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实现。

(二)迟效性

科技馆的经济效益不能立刻得到显示,由于教育存在一段时间的,科技馆通过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生产能力提升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不会立刻得到展示。故此,科技馆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延时性。

(三)长期性

由于科技馆是长期完成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和教育工作,且教育和服务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得到间接的经济效益时,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会始终持续进行,使得科技馆可以获得持续性的间接经济效益。另外,某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均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而掌握且利用这一科学成果也将为社会和科技馆带来长期的效益。

三、科技馆效益的提升措施

针对科技馆效益情况,科技馆需要不断寻求有效的效益提升途径,促使科技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得到综合体验,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基础。

(一)丰富的科技馆活动

科技馆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丰富的科技馆活动,促使科技馆参观者可以得到体验式、参与式等培训活动。例如:科技馆采取构建兴趣实验班方式,以青少年为主要的培训和服务对象,使得青少年在具体参与兴趣班的同时,通过动手动脑,激发观众发散思维。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引起探究与思考。

(二)多元化的服务理念

结合科技馆现有的条件,根据不同层次的参观者给予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例如,增加4D影院的影片,增加放影场次。在展开科普的同时,需要重视相关配套服务的构建,使得参观者在享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得到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馆的教育职能的发射。

(三)人性化科技馆

为了提升科技馆的效益,科技馆需要对不同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并建立在参观者为本的理念下,构建适宜的服务,合理对无障碍设施和老年设施进行应用。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科技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科技馆的基本情况,并选择适宜的提升科技馆效益提升方式,积极推动科技馆的功能性和服务性发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陈江艳.科技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中外企业家, 2014(21):35-35.

[2]李永保.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J].科技风, 2011(10):9-9.

第4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经济秩序

价值是法律科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是古代或近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法学家的主要活动。”[1]古今中外的学者通常认为法的价值包含秩序、正义、公平、效率、安全、自由等方面,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自由和秩序的要求。现代社会中,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经济法的价值则是经济法通过其规范和调整所追求的目标。[2]学者们对于经济法的价值,已多有阐述。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在于“整体效益”;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包括社会经济福利价值和经济民主价值两方面;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包括工具性价值-结果公平、经济安全与体制效益,目的性价值-可持续发展。[3]上述观点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反映出经济法的某种价值属性。然而,毋庸讳言,它们却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沿用法哲学通用的概念,却不曾赋予其有别于一般意义法的价值的特别意义与属性;未能通过将经济法价值与邻近法律部门(尤其是民法、行政法)的价值对比并有效区别,从价值角度来突出的经济法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和独特的存在意义。只有把握经济法独立的内在价值并与其他法律部门如民法、行政法的价值相区别,才能从理性和逻辑的高度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为实现经济法律体系内在和谐统一奠定基础。[4]鉴于此,笔者倾向认为,经济法的价值表现为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和谐,并在本文中试图将经济法价值与一般意义上法的价值以及邻近法律部门,主要是民法和行政法的价值进行比较,以论证经济法独特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一、实质正义

自从人类社会发生公正与不公正的社会问题以来,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法一直被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艺术或工具。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法学家强调,正义是法的实质和宗旨,法只能在正义中发现其适当的和具体的内容,也只能在正义中显现其价值。但是,“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Protean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5]从法哲学的理论高度来看,思想家与法学家在许多世纪中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尽一致的“真正”的正义观,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正义意味各得其分,各得其所;正义指一种德行;正义意味着一种对等的回报;正义指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指某种“自然的”从而也是理想的关系,指法治或合法性,指一种公正的体制,等。在上述诸种正义观中,社会体制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具有决定意义,[6]是首要的正义。而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包括两个基本方面,首先是社会各种资源、社会合作利益和负担的分配方面的正义,即实质正义;其次是社会争端和冲突的解决方面的正义,即形式正义。

近代法尤其是近代大陆法系或民法法系,从亚里士多德的校正正义中发展出来的形式正义,其要求同等的人受到同等的对待。众所周知,在各个法律部门所确立的形式正义是以民法为典型代表的。民法的形式正义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是与法律的普遍性相联系的,其以个人主义为指导,以抽象的人格平等为假设条件,强调机会均等,一视同仁,提倡对所有的人普遍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民法形式正义的价值取向表明,民法试图用自然法来建立永恒不变的法律与正义,只要实现平等对待就足够了。与此同时,民法的正义价值又承认市场主体起点不平等的合理性-只要这种不平等不是市场外的因素造成的,他们之间的交易就是公平的。[7]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国家积极地参与到经济生活的管理、调控和运作之中;同时人们之间的能力、财富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别,如果法律严守形式正义的需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就必然导致、甚至加剧竞争结果的实质不平等。面对这些问题,以形式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民法无力解决,从而导致了新的正义观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出现。“经济法产生于国家不再任由纯粹司法保护自由竞争,而要求通过法律规范以其社会学的运动法则来控制自由竞争的时候。”[8]相对于民法的形式正义而言,经济法所要实现的法的价值首先在于实质正义。从理论角度讲,经济法在追求和实现实质正义的过程中,其强调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法律调整,要求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来确定经济法的任务,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和发展;同时随着法律调整手段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立法者和社会赋予执法者以不同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而执法者不仅根据普遍性规范来解决问题,也针对个别情况、个别主体、个别案情作特殊调整,体现了实质正义要求法及其调整所具有的能动作用、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实质正义的法律调整手段之多样化,更表现为经济法为了纠正社会不会而采取的种种积极措施或手段。[9]从实践角度讲,经济法在追求实质正义的过程中,亦努力平衡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和保障最大多数人的福祉。一方面,经济法从市场规制角度出发禁止垄断、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等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以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市场交易主体一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给以特殊的保护,以维护交易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经济法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通过金融、税收、产业指导等经济手段引导市场主体作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规定企业、金融机构等权利义务,促进社会经济收益的公平和社会分配的公正。

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行政法法也不例外。然而行政法对正义价值的追求与经济法又有不同,其对行政程序正义更加关注。美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精辟地指出:“行政法的要害不是实体法,而是程序法”。现代行政法是通过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程序的规范和制约,最终达到行政法控权的目的的。一个行政机关,权力即使再大(如可以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如果其行使方式有严格的程序规范,遵守一整套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规则,其对相对人权益的威胁并不是很大;相反,即使其权力很小(如仅可对公民进行小额罚款),但如果其行使方式没有程序制约,可以任意行为,其对相对人权益亦可能造成重大威胁。[10]“行政法的基本目标是在公民受到不法行政行为损害时为他提供充分的救济。”[11]正是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在具有经济内容的行政中,行政法对正义价值的追求不体现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正确与否,而体现在防止权力在适用这种手段的过程中被滥用,并以有效的方式来监督权力的行使。显然,行政法对程序正义价值追求是有别于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的。

二、社会效益

效益(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概念,表达的是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其基本意义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

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效益作为一种法的价值目标导入法学领域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律经济学的勃兴。从法哲学角度讲,所谓法的效益价值是指法能够使社会或人们的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而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以满足人们对效益的需要的意义。[12]法的效益价值在于利用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方式,来规范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利用法律的有机作用促使效益结果的出现。法律不仅要以自由、正义、秩序、安全和平等为指向,而且要以效益为皈依;法律所指向的自由、正义、秩序等价值之实现性是建立在法律效益前提上的。法律效益作为现实的法律价值,总是与某种评价相关联的,包括个人效益价值和社会整体效益价值;其中法的社会效益外延十分广泛,主要表现为权力运用效率的提高、社会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和社会公正的维护等。[13]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而市民社会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有学者认为,在民法的规制与引导之下,个人自由竞争成为规范经济活动之高度有效手段,可以将劳动与资本引导至能产生最大利益之场所,实现对资源分配及利用的低成本、高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4]可见民法根源于社会分工、个人占有和个体小生产,它追求的价值目标虽然也是效益,但其却是以个人利益的基点的,它确认和保护单个经济主体依照自主意志与市场规则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它的效益价值追求的是个体的、微观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民法的个体效益价值追求在法律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民法规范不应为主体行为设置人为障碍,不得使主体的交易成本无谓增加;二是民法规范应该尽量增加或保护交易的达成,而不是减损主体的交易机会。[15]基于民法对个体效益价值的追求,按照亚当?斯密之观点,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最终会促进实现社会的财富最大化。换言之,民法的价值取向是充分保证个体效益的实现,而对社会效益的维护则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调整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来实现个体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自身固有的缺陷,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面对市场失灵,面对“对个体利益的无限追求反过来会扼杀个体利益”的悖论,[16]虽然传统民法亦作了一些修正,如对契约自由作出了限制,从过错责任发展出无过错责任等,但其自治性的性格及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其无力解决效率与公平、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等矛盾问题。于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应运而生。

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经济法根源于集体协作、共同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其效益观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在于它不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微观和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之一。[17]具体而言,经济法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自身延展到整个社会,也就是说,经济主体追求效益的行为,必须置于社会效益之中来认识和评价,只有符合社会效益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经济法从社会效益的需要出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即通过经济法的一些强制性规范来规制经济生活,重新确立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界定经济个体活动领域和行为方向。[18]经济法对社会效益价值的追求,要求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相协调,其不是追求每个市场竞争主体的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是侧重于促进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益、调控个别、微观经济效益以取得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优,另一方面,经济法亦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止“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状态的出现,为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从而为每个市场竞争主体自由竞争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总而言之,“经济法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法”。

行政法对“效益”的价值追求与经济法、民法有着明显区别。行政法调整的主要是行政管理关系,其并未直接介入生产过程,不能直接创造财富,而且其在调整行政管理关系过程中都以消耗社会物质为代价。因此,行政法并不以“经济效益”为其价值追求,而是以努力提高行政效率为其价值取向。在行政法规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作出行政决策时尽可能减少误差,做到行政管理活动的效果与管理目标之间的一致或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能,加快行政行为的进程。行政法在提高行政效率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通过行政决策的准确化和工作效能的提高,不仅减少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物质消耗,而且也间接地改变再生产过程中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同所提供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从而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19]

三、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

自由是人生而具有的属性。从哲学角度讲,自由是要能够行使自己的意志或者至少自己相信是在行使自己的意志,其是对血缘、宗法联系、思想禁锢和专制政经体制之解放。法律上的自由是对自由的设定和保障,是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而秩序从广义而言是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自由与秩序本身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当放任、无度之自由破坏了由一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之人与人的正常秩序之时,法律就必须发挥其强制作用,规制自由以恢复秩序。法律,甚至于社会都是在“既定之合理秩序对社会个体不时发生的自由冲动构成约束并予以匡正,而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引起新的自由要求,又对旧的秩序时时构成冲击”[20]的轮回中而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自由作为传统市民社会的基本精神,天然地贯穿于市民社会的代表法-民法之中。民法所追求的自由带有浓烈的市民社会个人主义的色彩,这突出表现在民法最基本原理-私法自治原则中(它是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主义观念基础之上,即依个人意思形成其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自由始终以个人权利的弘场为最终目的,其基本内涵在于:一是行为自由,即民事主体可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方式,选择做或不做什么;二是意思自治,即要求任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都仅依自己的个人意志决定行为的内容,排除任何形式的意志强制。[21]当然,民法对自由价值的追求并不排斥其对秩序价值的向往。在“让市场机制自主发挥作用以实现经济运行的良好的状态”的经济学观念的指引下,民法试图在无任何外力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然秩序状态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主体的自由,即为市场机制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以保障和实现人们最大的经济自由。

过于理想化的东西往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19世纪末期当垄断等出现之时,民法所热切追求的经济自由与自然经济秩序的和谐状态即宣告终结。自始就将公与私融为一体的经济法,在自身对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独特的价值追求中,开始重塑市场经济的自由与秩序的和谐与统一。如前所述,经济法以实质正义和社会效益为其价值取向,在经济法对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价值追求中,实质正义与社会效益价值亦发挥了其应有作用。例如,经济法在自由价值的追求中,多数情况下它总是表现为以适当牺牲个

人自由去争取社会自由,以此实现社会效益和实质正义。社会整体的自由不仅是经济法独特自由价值取向追求的结果,更可以认为其表现为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以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整合选择度的延拓为目标,更强调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应有广阔的空间。可见,经济法所追求的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和谐的。现代经济法更是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的法律手段,经济自由是其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为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而采取干预、限制的手段,以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从而实现自由与秩序之平衡。经济法对于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之统一性与和谐性的实现,在于经济法是一种将代表“公”的国家意志渗入经济关系之法律制度化的产物。[22]为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经济主体按照经济法制之规定,保证其行为之合法性,彼此间形成规范的相互关系,消除任何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对自由之不当限制或无度妄为;要求国家经济机关积极执法,严格遵守法律约束,不得利用经济权限使经济主体承担不法义务或侵害其权利,并克服政府经济管理中非理性之任意;要求司法机关正确适用法律,保证经济司法之合法性。

现代行政法的“控权”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自然是行政职权的赋予、行使及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责任。因而,在自由与秩序的价值选择中,行政法往往侧重于对“秩序”的追求。行政法在立法中合理设定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公平分配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行政执法既要求公民服从行政权,又掺入民主与公平的机制与因素,以保证权力的正当使用;而行政救济则是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或行政权滥用的监督和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可见行政法的“秩序”价值的追求处处表现于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在权利上的动态平衡之中,而行政管理的井然有序正是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经济法与一般意义的法以及民法、行政法的价值取向定位差异,是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必然分野的根源所在。这不仅决定了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各自迥然有异的法律精神与基本观念,从而使它们在根本价值取向或法律理论上大异其趣。由此也突显和验证了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和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5.

[2][9][17][20][22]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52,154-155,157,158.

[3]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J].法商研究,1997,(1);鲁篱,苏明。经济法价值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吕忠梅,陈虹。论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J].法商研究,2000(6)。

[4]单飞跃。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J].现代法学,2000(1)。

[5][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2.

[6]所谓社会基本结构是指一整套的主要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基本结构的作用是把各种主要的社会组织一体化,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社会合作项目和利益。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03.

[7]贾海燕。经济法价值分析[J].法学论坛,2002(6)。

[8][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7.

[10]姜明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

[11][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序言[M].群众出版社,1986.3.

[1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06.

[13]卢云。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18.

[14]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3.

[15][21]何平。论民法与经济法价值定位的二元互补律[J].山东法学,1999(4)。

[16]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J].法商研究,1997(1)。

第5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经济效益

一、案例背景介绍

随着现代我国社会经济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数十年来我国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从来都未消停过,各行各业问题层出不穷。全国震惊的今年3月份爆发的“毒疫苗”事件。据相关方面的报道:自2011年以来庞某非法购进国家规定的二类疫苗,并将未经严格冷藏存储的疫苗通过非法的销售渠道销往全国18个省市,由此从中获取暴利。涉案人员为了经济利益而销售毒疫苗,此举完全将群众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此次的毒疫苗事件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此次事件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经相关调查人员发现沃森生物公司控股子公司涉嫌其中。沃森生物也意识到了这一危机,该公司害怕此次事件对公司股价造成不利影响随即将股票停牌。沃森生物公司因此次毒疫苗事件在相关的经济效益方面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这概念源于西方国家,Oliver Sheldon曾提出企业应当将自身的利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后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逐渐传入中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越来越重要,已经影响到其经济效益;比如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已把劳动者相关的权利纳入了法律的范畴,企业必须遵守。近年来,社会责任已不再只是学术研究和探讨的范畴,而成为企业界和其他各类组织的一项重要实践。许多国际组织制定了有关社会责任的标准、准则或指南,还有些国际组织组建了有关社会责任的认证制度,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的社会责任实践。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联合国的“全球契约”等是最具影响力的社会责任指南文件。企业已不再是最初传统的“经济人”角色,只专注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仅从经济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同时还应当关注其在法律、伦理道德、社会方面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逐渐从单一“经济人”角色逐步演变为具有“社会人”与“经济人”特点的角色。

1.社会责任四阶段模型

该模型分四个阶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在第一阶段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此时在相关的法律条件下其所关心的只有股东的利益。在第二阶段,管理者开始重视对员工的责任,保障员工的权利,改善其工作的环境。在第三阶段,管理者重视企业上下链的关系,即供应商与消费者的利益,在充分维护好供应商和消费者关系的情况下,更能维护股东的权利。第四阶段,上升到社会这一整体的高度来,而不再是局限于企业自身,包括公共环境、教育、医疗等领域。

2.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

该模型将社会责任分为4个层次:首先是经济责任,即企业提品,获得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障股东的利益;其次是法律责任,意思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障股东的权益;再次是伦理道德责任,即符合道德,抑恶扬善;最后,企业要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慈善、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出社会贡献。当然在这一模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从金字塔的底部到顶部的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逐渐减少的,所占的比例也是逐步缩小的。

三、沃森生物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华森生物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人用疫苗产品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所属的行业为医药类的行业,事关普通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应该不以盈利性为主要目的,该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社会公益慈善这三方面。

1.法律责任

所谓的法律责任是指企业在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下进行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追求利润,是社会责任中的一部分。

虽然此次的毒疫苗事件爆发不是发生在沃森生物公司本部,但由于其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所以沃森公司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连带责任。据相关机关报道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可能是相关疫苗非法购入的构成渠道之一。由于疫苗作为医用药物的特殊性其保质期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且相关的冷冻链储存成本高,相关的销售机构将从生产商手中取得疫苗,或为了增加企业利润亦或是为了降低公司的损失,而将二类疫苗通过非法途径出售给疫苗贩子,而不通过国家所规定的法定渠道销售。并且出售给疫苗贩子的疫苗在保管的途中并未带到规定的冷藏保管,再将其销售出去这也严重影响并威胁到了广大群众的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很可能违反了国家相应的法律,虽然沃森生物一味的否认母公司并未涉嫌其中,但其子公司这样的商业行为已经说明了沃森生物公司并未履行法律的社会责任。

2.伦理道德责任

沃森生物公司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此次的毒疫苗事件,这不仅严重影响并威胁到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在这些二类疫苗中,虽然有些疫苗是未经过低温保存失效影响不大,但如果像类似狂犬病这类的疫苗,当事人受伤时如没有及时接种那会对其健康造成严重的隐患,严重时甚至危及人的性命。而且对于那些抵抗力薄弱的来说这些毒疫苗对他们而言不是良药而是毒药,尤其是对那些小婴儿、小孩子来说接种这些失效的疫苗后果可想而知。这不仅仅是社会舆论的问题,事关自己身边至亲之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仍谁都无法冷静。从这一层面来说沃森生物公司并未履该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伦理道德责任。

3.慈善责任

沃森生物公司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此次的毒疫苗事件,没有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引起了社会的舆论和公众压力,国家相关的部门也正在彻查此案件,作为医疗行业是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的,但该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也医药行业的企业愿景相违背的,并且涉嫌参与此次毒疫苗事件对公众、国家、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沃森生物公司没有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社会公益、慈善方面的责任。

四、沃森生物公司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

目前,沃森生物公司旗下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病毒疫苗事件的传播,其公司的股票已于2016年3月22日公布停牌,公司的股价必定会受到此次事件的影响而下降,这是无可厚非的。从财务分析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股价的下跌就是公众不看好该公司的发展,而不愿选择购买或是持有该公司的股票。而且在我国这一市场经济体制下也有着其运行规律的特殊性,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而沃森生物作为医疗这一领域不仅违背了其最初成立的愿景,对人民、国家、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都将会是对它的严峻考验。至于沃森生物会不会如三鹿奶粉事件一样最后导致三鹿企业的坍塌这就不得而知现在。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经济效益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关的且彼此呈正相关。即使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很快给该企业带来经济的流入,或是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效益的产生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最后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点是肯定的,就如现在国内的海尔集团,它已成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内,除了本身产品具有竞争力、企业的规划发展等因素外,也是它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由此而打造了企业的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反的如果企业不重视其社会责任由此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却非常快且明显的,就如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它使该企业在骤然之间坍塌。所以各个企业都该承担好自身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婉琳.企业的角色平衡: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5,(7):178-182.

第6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节能 收益 能耗 成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83-02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当前共同面临的世纪性难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重要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资源战略问题,必须大力开展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

我国“十一五”规划建设从产出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人均GDP翻一番,同时也提出一个约束性很强的指标――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而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途径有:结构节能、推进技术节能及管理节能。可以看出节能减排已成为一项政府行为,是“十一五”规划的工作重点之一。

电力资源是资源战略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电力工业具有建造工期长、吞吐量大、消耗高和排放大的特点;电力项目建设对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巨大的电力需求,在加快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抓好节约,提高效率,保护环境。通过技术革新,逐步提高电力利用效率,节省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力是火力发电厂的主要可销售产品,有效地降低生产电力时的综合能耗,就等于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为企业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并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一次能源价格的大幅波动,反映出节能工作不单是一项政府行为,也是广大火电厂谋求持续发展的必须途径;由此突显火电厂在运营中节能工作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2003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新建设成一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这些燃气轮发电设备相对燃煤机组而言,其效率高、环保性能好、建设周期短,并且具有启停及增减负荷速度快的优点,特别适合做调峰机组,在稳定整个电网方面起着燃煤机组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批联合循环发电的燃机电厂中,以重油为燃料的9E机组最有代表性,突显其在发电行业中节能、环保和安全的优势。尽管燃料和电价之间存在许多不定因素,对比燃机电厂中两种加热方案的数据,可以证明,通常情况下节能效益与经济收益是一致的。

以重油为燃料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中,运行期间需要把重油从50℃或更低的温度提高到125℃左右。一般情况下,加热这些重油所需热源可从以下两种方案中获得:

①利用现成的重油为燃料,单独设置效率比较高的辅助锅炉(通称为启动锅炉)提供饱和蒸汽来加热燃机运行所需要的重油;这是分散燃烧的供热方式,其物料及能耗的平衡情况如下图1所示――辅助锅炉供热物料及能耗示意图。

②利用机组现有的配置,从燃机燃烧后的余热锅炉中抽取部分蒸汽(或通过减温减压)来加热重油;这是集中在燃机中燃烧后的供热方式,其物料及能耗的平衡情况如下图2所示――抽汽供热物料及能耗示意图。

图1所示的第一个方案中,燃油锅炉直接把初始参数为hw(p11和t11)的给水加热到指定最终参数为hs(ps和ts) 的饱和蒸汽。消耗的主要物料和成本都是重油,因排烟所带走的热量没有被回收利用,所以计算供汽能耗时只按供热蒸汽可用热能占输入总热能的比例来计算。从给定的条件可以计算出每小时产生F吨饱和蒸汽所消耗的重油量:

式(1-1)

由此可得第一种供热方式中每小时提供F吨蒸汽的能耗E1及成本C1如下:

式(1-2)

式(1-3)

图2所示的第二个方案中,因加热工艺要求一致,所以要求最终蒸汽参数与方案一对比时,Ps2=Ps1且ts2=ts1;从余热锅炉提供给汽轮机发电的主蒸汽中抽取初参数为hms(pms和tms)的部分蒸汽,通过减温减压后变成最终参数为hs(ps和ts)的饱和蒸汽。虽然本方案直接消耗的主要物料和成本都是主蒸汽,但对联合循环发电而言,主蒸汽是靠余热锅炉利用燃机烟气而产生的,抽取部分主蒸汽的能耗代价就是减少了汽轮机的发电量,并且在计算综合经济效益时也是以发电量为主要指标,即本方案的主要成本就是减少发电量所应产生的经济效益。所以计算供汽能耗时需考虑余热利用效率,计算成本时须把抽取的主蒸汽量折算为发电量。同样条件下,每小时需要提供F吨饱和蒸汽所消耗主蒸汽为量:

式(2-1)

由此可得第二种供热方式中每小时提供F吨蒸汽的能耗E2及成本C2如下:

式(2-2)

相对方案一:取汽方式没有大型电机等耗电设备(余热锅炉岛内所耗电能反映在余热利用率ηr中),主汽流量Fms与减温水流量Fw2之和等于供热蒸汽流量F,所以取汽用电Erd=0且两种方式的原水耗能Erw=Ebw。

式(2-3)

上述两种方式的能耗差E和成本差C如下:

上述各式中符号意义及两套9E机组的平均数如下:

F―辅助锅炉产汽量(供汽量10t/h),hs―供热的(饱和)蒸汽焓(2775kJ/kg),hw―辅助锅炉给水焓(104.9kJ/kg),ηb―辅助锅炉热效率(90.7%),hy―重油低位热值(40800kJ/kg),E1――辅助锅炉提供F吨蒸汽的能耗率(kJ/h),Edl――辅助锅炉的用电功率(60.5kW),ηe――火力发电厂的供电效率(48.2%),C1――辅助锅炉提供F吨蒸汽的成本(元/小时);hms―主蒸汽焓(3460kJ/kg),hw2―减温水焓(532.3kJ/kg),E2――抽取主汽提供F吨加热蒸汽的能耗率(kJ/h),ηr――余热锅炉的余热利用率(76.2%),ψg――汽轮机的发电汽耗(3.38kg/kWh),C2――抽取主汽提供F吨加热蒸汽的成本(元/小时), My―重油成本(元/吨);Md―用电成本(元/度) ,Me――供电价格(元/度)。结合与市场价格波动范围比较接近的数据(My=2500~5000元/吨,Md=Me=0.4~0.8元/度)可得:

E≈7050~458918kJ/h是正数。因为技术革新来明显提高设备效率需较长的历程,通过调整运行方式来提高总体效率的效果是有限的;即使在短期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总体效率,对E>0的结果影响不大。即用燃油辅助锅炉产汽时比从余热锅炉抽汽方案的能耗高,即在节能方面方案二总是比方案一有优势。

C≈0.72154My-2266.35Me+60.5 Md≈1140~1840元/小时。C也是正的,说明在上述假设的重油、用电及供电价格下,用燃油辅助锅炉产汽比从余热锅炉抽汽的供热成本高;即方案二比方案一的经济收益更好,如果把设备折旧费计算在里面的话,这个运营成本的差值就更大了。这个结果反映出运行时能耗大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其运营的成本也提高了,体现出技术节能中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收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节能就是为企业节省了金钱。

只要辅助锅炉和抽取的主汽源头确定,各技术指标不因燃料或电价而变化,能耗指标E就确定;受重油价格和上网电价波动的影响,作为经济指标的C是不能一概而论。从C的计算式中不难发现,如果重油价格相对售电价低得多(或上网电价相对重油价格高得多)时,成本差C有可能为负数,说明方案二比方案一的运营成本高,虽然方案二在节能方面一直有良好社会效益,但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不利。因为市场价格不象技术参数那样平稳,要适应目前节能环保的大趋势,同时顾及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时,运行中取舍上述两种加热方式前,都需要适时对比分析,以便为最大化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体宽.热力发电厂(重庆大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6年.

[2] 林万超,瞿钰.论分析热力系统的等效热降低法.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76年.

[3] 金定安,等.工业锅炉原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年.

[4] ‘企业热平衡’组.节能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年.

[5] 张永照,牛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年.

第7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耦合性分析;长春市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0-539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57

Abstract: By using a complete, scientific theory and method,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socio-economy benefits and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Changchun city, between 2000 and 2013, and made a dynamic coupling analysis between the socio-economy benefits and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of land 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io-economy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Changchun city generally being a steady increase state during 2000 to 2013, but which was greatly increased from 2004 to 2008. The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were rising state in 2000 to 2013, but the evolutionary trend is not stable. Changchun city shoul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cale of construction land, advance new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crease investment in urba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Key words: land use; socio-economy benefits;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coupling analysis; Changchun city

在过去的30多年,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飞速发展,对国土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使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也为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承担了代价。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如今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它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其生态环境效益。党的十报告又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这预示着将来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与规划中,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如何保持二者之间的和谐是城市土地利用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二者的耦合关系,寻找合理的平衡点是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长春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目标,构建了完整、高效、科学的动态耦合关系分析模型,为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提供建议与参考。

1 研究区域

长春市幅员辽阔,矿产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产地。截至2013年末,长春市国土面积20 593.5 km2,长春市区面积为3 583 km2。长春所在地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处东经124°18′-127°02′,北纬43°05′-45°15′,市中心坐落在东经125°19′,北纬43°43′[1]。气候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素有“塞北春城”的赞誉。

长春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在国家近年来的大力扶持下,长春市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3年长春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 003.2亿元,实现了可比价格同比增长8.3%的高速增长。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也完成了66 286元的佳绩,同比增长8.3%。总体上来看,城镇居民以及农民的生活质量又有显著的提高,基本上全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 0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 060元[2-4]。与此同时,随着长春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长春市高架桥项目及地铁项目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用地及城市绿化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昔日绿茵连天、繁花锦簇的城市景色成为长春人昔日的记忆,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不断被侵蚀。土地利用中人地矛盾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如何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长远发展,成为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长春市兴建高架桥、地铁,使得原本市区内的街道绿化带转化为建设用地,而新的绿化建设项目还未启动,市区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本研究以长春市为实证对象,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计算长春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值及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耦合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耦合度演化曲线,为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5-9]。

2 研究方法

2.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2.1.1 选取评价指标及确定权重 对一个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耦合关系的研究,构建科学、符合评价城市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需要合理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本研究根据长春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特点,选取了符合长春市实际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1),并通过德尔斐法及专家打分,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10,11]。

2.1.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本研究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长春市统计年鉴(2000-2013年)、长春市“十三五”规划、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0-2013年)、长春市环境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13年)等基础数据。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由于单位不一致,在进行评价时需要消除单位以及计量量级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即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按照如下公式对4个评价子系统中的20个u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12]。

x′ij=(xij-ni)÷(Ni-ni)(正向指标)(Ni-xij)÷(Ni-ni)(逆向指标) (1)

其中,x′ij是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后的标准化值,xij是评价指标的实际值。i代表第i个指标,i的范围是1~20;j代表年份,范围为2000-2013年,相对应的取值范围为1~14;Ni表示指标i的上限;ni表示指标i的下限。在上述20个评价指标中负向指标包括城镇人口密度、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以及市区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其余17个评价指标为正向指标。

2.2 评价模型

2.2.1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设定xi(i=1,2,…,n)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第i个指标;设定yj(j=1,2,…,m)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的第j个指标;则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Qi与生态环境效益Qj的一般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xi为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yj为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ai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权重;bj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权重。

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演化系统以及生态环境效益演化系统皆为非线性的系统。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其系统的变化方程如下:

根据李雅普诺夫第一近似定理[13],将上述公式以原点为基准按照泰勒级数依次进行展开,并舍弃次方高的项∈(x1,x2,…,xn),将上述方程转化为如下表达式[14]:

2.2.2 土地利用效益演化方程 由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复合系统来表示,因此这一复合系统是由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所组成的。将该复合系统以演化方程表示如下:

其中,A方程表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的演化方程,B方程表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的演化方程;由于A与B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A的任何改变都会引起B的改变;同理,B的改变也会导致A的变化;同时,作为整个复合系统构成的部分,A与B其中任意一者的改变,都会影响整个复合系统。换句话说,A系统与B任意一个评价因素的改变会作用于整个复合系统,表现出这一复合系统的整体性[15-18]。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系统A及生态环境效益系统B在自身指标因子以及外界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系统的演化速度表达式如下所示:

其中,VA、VB代表的是系统A与系统B的演化速度。由于整个复合系统是由A、B两个系统构成,那么整个复合系统的演化速度可以用VA、VB作为变量的函数来表示。在研究整个复合系统以及系统A与系统B之间的耦合关系时,可以通过控制VA、VB两个变量来实现。

2.2.3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 由于整个复合系统的演化速度V是受VA、VB两个控制变量影响的,则可以以VA、VB作为变量在由两个变量组成的二位系统(VA,VB)中来分析复合系统V的演化类型,建立起以VA、VB为坐标系,以复合系统演化速度V为变化轨迹的图形[19,20]。复合系统演化速度V与生态环境效益演化速度VB之间存在的夹角表示为α,即耦合度,则耦合度的表达式为:

2.2.4 土地利用效益耦合阶段 在由社会经济效益演化速度VA和生态环境效益演化速度VB为轴建立起来的坐标系中,依据上述耦合度α与VA、VB的关系可知,耦合度的值表示某状态下整个土地利用复合系统所处的阶段。依据梁红梅等[16]所构建的演化周期,将耦合阶段分为低级共生阶段(Ⅰ)、协调发展阶段(Ⅱ)、极限发展阶段(Ⅲ)以及再生发展(Ⅳ)4个阶段[21](表2)。

3 实证分析

3.1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计算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长春市2000-2013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值(图1)、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图2)。

由图1、图2可知,长春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2000-2013年总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在2004-2008年上升幅度较大,这一演化趋势说明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与土地资源的配置较为匹配。这与长春市作为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的复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关。长春市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作为省会城市所应有的发展活力。长春市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在2000-2013年间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但演化趋势并不稳定,生态效益综合值处于0.25~0.83之间。

3.2 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如上所述,土地利用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并不是线性的,将二者的演化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如下演化方程:

将上述A方程和B方程对时间t进行求导,得到了如下的社会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的演化速度方程:

其中,t的取值范围为1~14,相对应年份为2000-2013年。

在得到上述土地利用效益的速度演化方程后,代入式(8)即可求出长春市2000-2013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度(图3)。

由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演化曲线特点可知,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大致可以分为4个过程。

第一阶段为2000-2003年,耦合度变化较为缓慢,耦合度较小,这是因为在2003年之前长春市的土地利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显著,长春市作为全国有名的绿化城市,其生态环境承载空间较大。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发展耦合度较低,说明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较低,长春市的土地资源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第二阶段为2003-2005年,由图3可知,这一阶段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41°~55°之间,依据耦合度的定义,此阶段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最佳状态,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和谐发展,整个复合系统较为稳定,这是由于在2003年国家推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使得长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快速增长,促进了长春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

第三阶段为2005-2011年,土地利用效益复合系统耦合度出现了第二个快速变化阶段,较为合理的耦合度趋于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变得不稳定。究其原因是长春市由2006年开始大范围建设快速路,大量城市绿化土地及公共绿地转化为道路用地。快速路的兴建盘活了长春市的劳动力市场,为长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但与此同时,长春市为了建设快速路及地铁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绿地,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降低,土地利用效益复合系统开始偏失,总体的系统协调能力下降。

第四阶段为2011-2013年,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复合系统耦合度变化幅度放缓,整个复合系统趋于相对稳定。这是由于长春市快速路修建工程基本结束,长春市社会经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和内部道路设施不断完善的支撑下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视,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投入。由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显现快于对生态环境投入所带来的效益,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效益系统还处于平稳上升的阶段。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模型,对长春市2000-2013年14年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动态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在2000-2013年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长春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效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基于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得到快速提升,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然而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力度不够。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生态环境效益的增长速度,长此以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春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复合系统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日趋失衡的情况下逐渐变得不稳定,如何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成为了长春市土地利用的重点问题。自2007年开始,长春市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失衡的速度开始加大,究其原因是长春市的快速路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绿地,使得长春市内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渐下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承担着带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所以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是全省各个城市所要借鉴的重要参考,在新的发展时期,长春市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力争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达到最佳耦合度,为将来的建设留足发展的余地,有了生态环境的承载,才能使得社会经济得以长足的发展。为了保障长春市未来社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长春市要立足于当前建设用地规模,对城市内部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新型环保科技,促进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型。同时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光明.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优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车松虎.长春市产业布局演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 庞瑞秋,白鸿蓉,刘艳军.长春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轨迹、机制与调控[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4):143-148.

[4] 王明慧,刘惠清,姜锡东.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定量分析与管理对策――以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1):147-151.

[5] 张 军.长春市产业空间与土地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6] 匡文慧,张树文,张养贞,等.1900年以来长春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5):841-850.

[7] 李彩敏.长春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8] 田富有,张楚宜,杨 莹,等.长春市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效率研究[J].世界地质,2015,34(4):1140-1148.

[9] WANG Y Q,ZHANG X S.A dynamic modeling approach to simulating socioeconomic effects on landscape changes[J].Ecological Modelling,2001,140(1-2):141-162.

[10] 黄奕龙,王仰麟,卜心国,等.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城际比较[J].热带地理,2006,26(2):145-150.

[11] FITZPATRICK M L,LONG D T,PIJANOWSKI B C.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urban and agricultural land use on surface water chemistry, across a regional watershed,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J].Applied Geochemistry,2007,22(8):1825-1840.

[12] 宋 戈,高 楠.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28(2):185-188.

[13] 廖晓昕.稳定性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4] EELES C W O,BLACKIE J R. Land-use changes in the Balquhidder catchments simulated by a daily streamflow model[J]. Journal of Hydrology,1993,145(3-4):315-336.

[15] 武京,涂建军,阎 晓,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42-45.

[16]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36-641.

[17] LOUW E. Land assembly for urban transformation―The case of ‘s-Hertogenbosch in The Netherlands[J].Land Use Policy,2008,25(1):69-80.

[18] 王雨晴,宋 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6):743-748.

[19] 卞兴云,冉瑞平,贾燕兵.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17-621.

第8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当前,全国上下各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站已经面临着改革。我们桐乡市文化站经改革后,从原来的文化局派出机构,变成了现在的乡镇事业单位,从原来的全额拨款,改变为现在的差额拨款,文化站工作的重点几乎都在“挣钱”上,根本没有心思再搞“务虚”的文化工作,搞社会公益,文化站的职责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精神文化建设被严重削弱。对此问题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笔者认为文化站还是应该姓“文”,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挣钱当中解救出来,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从我们桐乡这两年改革后的文化站情况来看,文化站对经济效益不得不重视起来。这是国为文化站每个人员下拨经费太少之缘故,虽然全市各个文化站所拨经费不等,有的市里财政拨给经费后,镇财政也相应地拨些经费,但都面临着经费的严重短缺和紧张。如石门文化站的每年每个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仅拨6000元,这点钱,如果不重视经济收入,文化站人员的工资就难于保障,日常办公就难于维持。因此,文化站人员头脑里被如何挣钱占领了很大位置,过去那种每年计划搞多少文化活动、如何文化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为镇中心工作服务等必须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时间实施,实际上已经被抛在脑后,或者说成了敷衍对付的事,事实上在 一情况下文化站人员根本没有办法再考虑文化工作,毕竟经济收入关系到人的切身利益,但是自从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表以来,文化工作越来越繁忙。镇政府一方面要求文化站自己创收,一方面又要文化站无条件地完成和做好文化工作,除平时和节假日全面搞好文化活动外,在农村又产生了文化示范户,还有广场文化活动等。演出越来越频繁,再加上桐乡每年还要举办节,每个文化站承担着大量的文化活动选送任务,文化站的文化工作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搞经济创收的时间几乎所剩无几。抓经济收入和搞文化活动已经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总的说来,文化站一是工作没有方向,二是工作没有重点,三是经济收入难创,四是感到前程渺茫,按文化站人员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碗饭已经吃到头了。

那么自古以来文不理财、文不经商,文化站搞经济创收出于何因呢?笔者认为,都是教?,脱离实际之缘故,一是只要谈起文化站改革,一些领导干部马上想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站必须搞经济创收,脱开财政,搞自收自支;二是一些理论文章经常出现以文养文务业助文,借鸡生蛋等文字,误导了文化站可以走经济的道路,忽视文化站性质和脱离实际。但是,他们都犯了一个“不实事求是”的错误,没有展开深层次的分析,盲目硬套。文化站重经济收入的不是主要表现在:首先从文化站的性质和任务来看,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它的工作任务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利用文艺这个载体,来开展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文艺宣传,使人民群众达到精神调剂的作用,宣化传教的作用,普及知识的作用,团结凝聚的作用。因此文化站工作是公益性的,讲的是社会效益,我们有些领导干部连这点起码的道理都不懂,无论什么性质的单位都要搞经济建设,我看倒不如取缔了文化站这个事业单位来得省心;其二,文化站所谓搞创收成功,报上报道、杂志刊登,实际上都是小打小闹,靠的是有利地形、出租些店面和其它房屋来创收,工资和办公经费靠这里供给是天方夜谭;三是文化站出租房屋,实际上是减少了本来就不多的文化活动场所,从严肃的态度和政治方面来说,是跟国家文化阵地抢地盘,曾经说过:宣传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要占领;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文化站不好好地守着,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这些组织就会有滋生土壤,最后吃亏的还是国家,损失的还是党,算小不算大是何家的道理。第四,就是可以出租文化阵地,对文化站的人事制度改革也不能一刀切,全省文化站站舍面积大的几千平方米,小的还无阵地,如果一马切的话,由于经济收入不同,结果肯定也不同,文化站改革必将失败。第五,政府要求文化站搞自收自支,目的是要让文化站脱离政府,但文化站实际上跟政府是血脉相关、鱼水关系,文化站要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所要经费是大量的,这与文化活动的大小有关,这些经费必须由政府解决,不可能文化站一头千方百计地挣钱,另一头又无偿地为社会作贡献。第六,文化站有一大批艺术人才,是其他单位人员不能代替的,如果文化站工作重点不搞文化艺术活动,这一批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文化站艺术人才是每个人员几十年钻研、积累的结果,而且必须具备艺术天赋的,不可能随叫随到,随要随有,或者举办一至二期培训班就能达到水平的。第七,文化站如果要自收自支,那么文化站的领导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而现在文化站的领导基本上都是艺术方面的尖子,搞经济建设是外行,也是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文化人就是文化人。因此,文化站如果工资、奖金、办公经费要自己寻出来,找米下锅,那么文化站领导必须大换班。第八,文化站如果把心思用在挣钱上,一味找寻经济效益,那么文化站也可以改名了,它的性质可变成企业了。第九,既是文化站有高超的人,可以办一个很好的企业,这跟当前体制改革又发生了矛盾,现在各个企业都在转给个人,文化站的企业就不要转为个人了吗?再说,如果文化站确实存在有这样搞经济头脑的人,想必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中,他肯定为跳出文化站这个单位的,不可能自己挣到钱后,来养活文化站其他人员。第十,文化站是一个职能单位,担负着一方文化市场的管理重任,某一地区的文化市场是否健康有秩,直接与文化站管理有关,如果文化站开电子游戏机室、开录像室、搞演出收入,那么必须也要千方百计地打政策和法律的球,甚至当利益的诱惑力增大时,它也会违背政策忘记自己是个文化市场管理者,不择手段地去搞些违法经营活动,给其他经营者大胆违法有了把柄,给文化市场管理造成了被动和混乱。

纵观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文化站重经济效益利少弊多,如果这档改革文化站,必将最后导致改革的失败。那么文化站就绝对不能挣钱了吗?笔者认为也不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行各业搞经济收入也是对的,不过文化站的经济效益只能在文化站职责任务范围内突破口。如举办培训班,过去不能收钱,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政策下,就可以收培训费;如搞活动,可以让单位赞助,进行主题文化活动,减少活动经费。总的说来,文化站搞经济收入是为了缓解文化站经费紧张,增加自身实力,提高单位福利的需要,而不是象企业一样全靠挣钱来维持。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正确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必将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它的间接经济价值一定会越来越突出。

第9篇:经济与社会效益范文

为满通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对一些早期修建的公路进行改扩建,公路改扩建对现有的交通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施工组织管理不好,会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短时交通中断。交通中断影响巨大,因此,如何加快施工、实现快速施工,缩短工期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公路修建过程中,路基工程一般占总工期70%左右,路基工程的施工受地质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对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快速施工的项目管理模式、施工组织,交通管理与疏导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加快公路路基施工速度,从而为尽快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以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快速施工及管理保障等关键技术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特点出发,进行了基于路基快速施工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P3软件的山区公路路基改扩建工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工程进度计划的跟踪、调整和动态控制,为快速施工提供了管理保障。为确保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的路基快速施工,提出了应用于多工作面条件下的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施工优化排序方法,并确定了路基快速施工的动态物流管理的目标、模式、实施的关键内容和环节。针对不同路基改扩建模式提出了相对应的交通组织管理方法,提出了以外部分流和内部交通组织为核心的路基改扩建作业区交通量控制策略。针对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期长,工期紧张,对异常天气、夜间施工等对于交通以及施工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制定了异常天气、夜间施工及高峰时段的交通预案,最后建立了改扩建期间交通应急管理方法。

2 经济效益分析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先期建成路段由于设计标准较低、超中、大修期服役等原因,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交通量日益快速增长的需求,面临着大修、改建、扩建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交通建设的重点已逐渐向山区延伸。受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及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采用旧路改扩建方式来提高公路等级,许多改、扩建公路的部分路段都采用了旧路改造的方法,原则上以现有道路为主,只要路线线位、线形满足规范要求的,尽量利用老路改扩建,以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占用山区有限的耕地资源。

对于山区公路改扩建项目建设中,存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期紧、建设资金少及保通压力大等诸多问题,针对改扩建路基快速施工特点,提出了基于P3软件的山区公路路基改扩建工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工程进度计划的跟踪、调整和动态控制,为快速施工提供了管理保障。为确保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的路基快速施工,提出了应用于多工作面条件下的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施工优化排序方法,并确定了路基快速施工的动态物流管理的目标、模式、实施的关键内容和环节。针对不同路基改扩建模式提出了相对应的交通组织管理方法,提出了以外部分流和内部交通组织为核心的路基改扩建作业区交通量控制策略。同时还提出了适应路基快速施工的预制构件式挡墙和石笼挡墙等路基支挡防护结构,确定了手持式落锤弯沉仪和面波法(包括附加质量法)两种路基施工质量快速评价方法。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快速施工技术,2009年以来该成果在泌阳县S334至马谷田公路、泌阳县二铺至双庙公路、S220-文城-阳丰公路等改建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工程应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多次到现场实地指导、试验。提出了基于快速施工的山区改扩建及抢修工程路基快速施工项目动态管理模式,从项目施工施工准备、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与贮存,使项目的管理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为加快施工进度提供管理支持。针对S220-文城-阳丰公路通行车辆在工程施工期间不分流,沿原路线行驶,根据改建工程施工步骤,提出了山区公路改扩建作业区的交通管理与疏导方法,编制了作业区突发事件预案,保证了路基施工期间的车辆通行。泌阳县二铺至双庙公路由于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期长,工期紧张,所以异常天气、夜间施工、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出现交通高峰时段在所难免,这些因素对于交通以及施工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制定了异常天气、夜间施工及高峰时段的交通预案,最后建立了改扩建期间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在地形条件差的路段,采用预制结构、组装式结构等进行路基挡墙施工,节约了施工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对交通的影响。针对泌阳县S334至马谷田公路工程快速施工的要求根据合同工期,实施超前路基施工组织,进行了路基快速施工工序与施工阶段优化,路基施工过程的时间组织,使工期提前了15%,节约管理及建设费用280万元。项目组提出的石笼及石笼加筋土组合式挡墙加快了路基施工速度,降低了工程量,与传统浆砌片石和片石混凝土挡墙相比可缩短挡墙施工工期约20%,从而节约了工程建设与管理经费。

通过项目工程应用表明,根据工程具体特点,采用项目提出的改扩建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式、交通组织方式、路基支挡防护结构及路基施工质量快速评价方法,不但能大大提高工程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达15%-20%,同时能节省工程投资。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公路设施建设,遇到大量路基工程,仅在建和未建的高速公路就达5万公里。本项目成果应用于这些高速公路,按节约工程建设费用、减少交通阻断的费用、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费用等进行粗略的计算,其经济效益将达数亿元。

3 社会效益分析

3.1 对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支撑作用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解决山区公路改扩建及抢修工程路基快速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了改扩建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并对新的结构、新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应用,为公路改扩建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3.2 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仅从宏观的技术角度看,本项目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我国山区高等级公路改扩建、抢修、养护的若干关键技术,通过项目的研究,使工程的管理更为合理,从而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采用新的技术和结构,来提高公路施工速度、并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建设费用,缩短工程建设周期、确保公路畅通、降低建设成本,由此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3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使项目参加单位技术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将有利于培养从事公路科研工作的年轻的专家和学者。

结束语

改扩建工程同新建工程一样,施工质量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没有质量就达不到投资建设的目的。本文结合山区公路改扩建项目施工管理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路基施工优化排序方法,提出了预制构件式挡墙和石笼挡墙两种适宜快速施工的支挡与防护结构形式,为路基快速施工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从管理和技术方面进行了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路基快速施工的关键技术提高了山区公路改扩建项目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降低了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在山区公路进行改扩建施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