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护理学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护理学专业知识

第1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 实践能力 临床护理

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面临的就是实习工作,护理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更是要加强护理教育实践,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攒实践经验,能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的医院护理工作做出贡献,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 注重增强学生的优秀服务意识,注重学生礼仪方面的培训

学生在学校进行护理知识学习的时候,很难有机会可以实际接触到护理方面的工作,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对全体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培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礼仪老师来进行培训,让礼仪教师细致的给学生讲解护士工作时的文明用语以及护士的仪表和着装、电话沟通技巧等,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懂得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做到接待病人以迎接声接待,送别病人用送别的声音,操作前对病人能够有良好的解释的声音,操作失误后能够及时的向病人道歉。这样可以一步一步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礼仪形态,能够增加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竞争力。学校注重培训学生的礼仪形态有利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到医院参加工作后能够树立良好的模范护士形象,在广大的护士群体中能够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引导学生在内心树立起服务他人的良好意识,能够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护理人员的服务心态和合理的服务行为。

由此可见,学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学生的礼仪培训,要明确的知道,一名合格优秀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是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样在步入社会后才能尽快的适应自身的工作领域。

2 学校教育注重营造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下进行锻炼、完善

护理这门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强,很多的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很好,但是到了实际参加工作,却不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在实际中灵活应用,这就提醒了学校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时最多的,在学生时代,由于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都不是特别的完善,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实际的护理工作,因此,学校就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注重营造实际生活中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的创建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生活情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工作学习态度对待。因此,在每次情景锻炼学习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护理专业,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创建生活化情景时要注重情景贴近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生活情境下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上模拟医院实际情况,让学生依次扮演患者和护士角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扮演护理角色时掌握如何应用自身学到的护理专业知识,还能够扮演患者的角色,学会从患者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为患者考虑,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学校要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情景的实际模拟,通过定期的实际生活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灵活的懂得如何在实际情况下将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使用到,让学生掌握实践经验,不仅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由此可见,加强护理教育实践,贴近临床护理服务,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情景的模拟来使得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3 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化认识理解

护理这门专业课程,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临床实践性,所以,学校在进行护理专业的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性,护理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必须向更加注重全行业的护理专业实践转变。要能够深刻的提高学生对于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深刻的懂得健全疾病的护理常识以及护理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其规范性。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懂得从病人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学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要时刻的培养自身的责任性,护士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职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规范的履行护理的职责义务,要明白,不论是做什么职业的人,都要有自身的职业规则意识,切实的履行好自己工作的本分。对于责任心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人群,学校就要注重培养其浓厚的责任意识,让其能够清楚的认识护理专业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不要只是单纯的传授学生护理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以为纯粹的将专业文化知识学好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在进行护理专业知识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化认识理解。

4 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无论学生在教师及学校组织下进行短时间的医院实习,还是学生在教师组织的生活化情景下教学时要深化学生对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不能让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而不深入了解护理专业这门专业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独特特点和专业素养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化学生自身对护理专业内涵的理解,进行实践锻炼,学生都应该学会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其他同学的表现,能够吸取他人的优点长处进行学习,当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样才可以不断吸取经验,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

实践经验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进行实践经验总结,既是学生对于实践经历的回顾,又一次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认识,还能够吸取他人优点,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累计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学生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 总结

护理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对实践性要求也较高,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珍惜实践的机会,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的累计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注重珍惜实践的机会,才能够不断的将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在步入工作后更加贴近临床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段明娟.护理本科生循证护理认知现状和信息素质的研究[D]. 吉林大学,2008.

[2]殷磊,王艳.谈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J].中国护理管理,2009(01).

第2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物理课程 护理实训中心 对接 教学研究

物理是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物理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肩负着传授物理知识、衔接后续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所以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护理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一、本校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现状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物理学习现状

笔者分别从学生性别、物理理论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操作兴趣、物理学习对生活的用处、学生期望的物理学习课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一年级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女生420人,男生48人,共468人。调查物理理论学习兴趣,13.6%感兴趣,48.1%一般,38.3%不感兴趣;调查物理实验操作兴趣,54.7%感兴趣,38.7%一般,6.6%不感兴趣;调查课堂上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8.2%活跃,57.7%一般,14.1%不能;调查学生期望的物理学习课堂,89.9%例举生活实例,86.5%增加趣味知识,90.8%补充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内容,70.1%增加课堂实验。

结合问卷分析、学生物理中考成绩和学生学习态度,我们发现学生基础普遍较低,厌学情绪大,但是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实验操作,希望物理课程能够与专业对接学习。

2.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师教学现状

笔者对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师进行访谈,现物理教研室教师都缺乏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教师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教研室老师始终认为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是可行而且是必行的。如何保证物理学能紧密而有效地与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与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动态及专业发展的方向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物理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3.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师意见

笔者对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护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学会正确使用护理临床仪器设备,要开展多种护理操作,参加各类护理技能大赛,学生能记住教师传授的操作步骤,却不明白操作的原因,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专业课教师明确提出,学生有必要知道医用仪器设备的原理以便正常使用,这些原理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借助物理原理更深刻理解常用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同时架起物理与护理专业的桥梁。

二、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材现状

目前在全国职业教育中所使用的物理教材多数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学制特色,尽管这些教材都很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忽视了职业教育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内容陈旧,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二是缺乏特色,物理课与专业课不能很好地衔接,内容重复、脱节现象严重,有些知识过于偏、重、难,缺乏适用性;三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吸收与借鉴不够,忽视学生本身的素质状况和专业需求情况。

三、制定与护理专业课程对接的物理教学实施计划

物理课程的讲授内容要从学生的专业需要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要紧密联系护理专业,认真分析护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合理选择物理课的教学内容。

在为护理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护理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研究和学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吸收,使物理的科学基础性和应用性充分展现在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四、围绕护理实训中心,优化护理专业物理课程教学

对于与护理专业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相关的设备原理,如:输液的原理、洗胃机的原理及使用、B超原理、核磁共振原理等,由于物理实验室没有这些相关仪器设备,采取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滞后护理专业的要求,当学生在今后实习、工作中真正接触到这项操作时,虽然物理课讲过,但依然感到陌生和茫然。

学校护理实训中心拥有内、外、妇、儿、五官科、急诊科等常规科室以及护理基础训练实验室,拥有B超,X射线,内窥镜等现代化的各种医疗器械和设备,护理基础训练实验室并配有多媒体投影仪,是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地。

围绕护理实训中心,优化物理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实训中心硬件条件,结合校护理实训中心实际使用的现代医疗仪器和设备,重组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兼顾物理课程的性质又考虑到护理专业的特点,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淘汰、更新与实际应用脱节的内容。

五、依托护理实训中心,开展护理专业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操作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物理实验课是在物理实验室进行教学,实验内容没有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而开设,实验内容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依托学校护理实训中心,深化护理专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以护理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为基础,结合护理实训中心实际使用的现代医疗仪器和设备,将物理课程中的若干教学内容为研究专题,以实验项目的形式,重新整合物理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指导书,运用物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解决医学问题,开展护理物理实验的学习活动。

六、利用护理实训中心条件,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第3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1材料和方法

本课题采用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专三年制护理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及我校现行的高护专业三年制教学大纲和计划。对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对2001级和2002级236名高护专业学生就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各类课程学时的需求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36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回收率为98.73%。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专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必修课程20门、选修课程3门。其中必修课程中的物理、化学合并为一门理化基础,医学基础课程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合并为一门正常人体学基础,致使学时大幅度减少。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必修课程23门(公共基础课程4门、普通基础课程3门、医学基础课程6门、护理学专业课程10门)、选修课程5门。其中,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健康评估课程中专教学计划中没有,但其主要内容如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心电图等知识则在中专的内科护理学中有所讲述。

2.2各类课程学时数比较

在中专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时为2102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688学时,占32.73%;普通基础课程294学时,占13.99%;医学基础课程366学时,占17.41%;护理学专业课程660学时,占31.40%,选修课程94学时,占4.47%。高护专业教学计划的总学时198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476学时,占24.04%;普通基础课程172学时,占8.69%;医学基础课程470学时,占23.74%;护理学专业课程678学时,占34.24%;选修课程184学时,占9.29%。

2.3各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较

中专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29.50%;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25.76%。毕业实习时间均为1年,详见表1。

2.4高护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由表2可见,对口升学护生对课时调整方面的意见较多,其中7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学时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5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学时的课程有: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及专业实验课程。建议减少课时的课程主要是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专业课程及毕业实习时间。学生建议增设的课程有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社区护理保健、精神病护理、卫生法规、新技术新疗法等。

3讨论

3.1目前高护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课程设置重复,未能体现高护特色高护专业开设23门必修课程,中专开设20门,高护和中专的课程结构基本一样,在学时和内容安排上是一个模式,彼此之间重复太多,欠缺新意。如药物学均为76学时;病理学中专为56学时,高护为52学时;护理学专业课程中专为660学时,高护为678学时。这样的课程和学时安排,对一个中专毕业后进入高护专业学习的护生来讲,显然没有起到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作用。

3.1.2知识结构不合理,未能摆脱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从高护专业的课程设置看,知识结构并未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构成比为0.70∶0.25∶0.69∶1。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比重较大,占公共基础课程的43.70%,而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等知识明显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中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社会医学的知识及其他与护理学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学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然按照临床科室划分,未能突出高护专业的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病护理的知识更显不足。

3.1.3实践教学学时偏少,内容缺乏新意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教学计划中(不含毕业实习),高护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5.76%,而中专护理学专业则为29.51%。从实验内容上看,两者实验课内容重复,高护专业基础医学类实验课绝大部分是进行验证性实验,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在中专实验课中进行过教学。护理学专业课中,最基本的操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这些内容除了在中专实践课中已进行过教学外,通过1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已能熟练掌握。因此,现有高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从时间上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生再学习和再提高的需要。

3.2高护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3.2.1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拓宽护生的知识面对口升入高校的这部分护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虽然在中专学习阶段也学习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课时偏少、内容较浅,加上中专阶段以学习医学课程为主,大部分文化课程都是考查课,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收效较差。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75%以上的学生希望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学时及内容,其中主要有英语、文学、物理、化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增加,除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基本素质外,也能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的学时及内容。

3.2.2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内容随着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3]为此,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努力满足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应该有显著增加。目前,我们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如护理心理学,中专为36学时,高护为38学时,仅为澳大利亚护理学专业护理心理学课程的23%。[4]现有专业基础知识中,医学基础性知识比重过大,如高护专业的解剖生理学共234学时,比菲律宾护理学学士学位的96学时高出2.4倍。[5]由于大部分课程已经在中专阶段学习过,高护专业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学时比重应当减少,重复的内容不讲,传授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专业知识中,临床护理的知识要改变传统的内科、外科、妇科护理等以临床科室进行划分的方法,可以按照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进行知识的重组,如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等,特别要增加老年护理、社区保健护理、精神病护理等知识。[6,7]通过课程整合,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扩充新知识、新技术,真正使新的课程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

第4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

随着社会发展对各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模式不断拓展,呈现出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1]。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来说,同时存在初中生源的中职、5年制高职、高中生源的普通高职及对口招生高职等多种形式。生源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差异,如何做好不同类型的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安排,是护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为例,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探讨。

1我院护理专业学情分析

从护理专业招生的学制看,有3年制的中职、普通高职专科、对口招生高职专科以及5年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高职专科等4种类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只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易出现经常性的学习困难、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意识薄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对护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学习护理专业的能力较好,但对护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有时也出现学习情绪的偏差。“3+2”高职专科学生首先要完成为期3年的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然后进入2年高等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认为多数课程已学习过,再学习是重复,学生对于临床的护理专业认识与理解较全面,但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实践。对口招生高职专科的生源来自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既有护理专业,也有其它医学类专业,还有一些其它专业,其生源的专业有差别,进入高职后在护理专业学习亦有差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中职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学习护理操作时理解不到位,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模仿练习,学习效果欠佳。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和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在中职阶段进行了为期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已有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较熟练,少数学生还获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基本的护理专业操作能力,但缺乏高职教育临床护理专业的系统实习和综合性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知识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现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从时间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早期,自律性差、动力不足、对个人未来茫然无知、课堂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自觉性强、有一定的学习竞争意识。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及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学过的护理知识不感兴趣,对临床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极大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目标。

2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中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是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2]。实现不同类型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时迫切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2.1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而实施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不同生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同,其培养方案应该有差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以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为主导,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临床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指导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最终培养适应临床一线的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对于高职生来说,其理论基础高于中职学生,要以学生的高素质为基线,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临床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具有高等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对于“3+2”的5年制高职学生,则要5年统筹考虑,并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相加;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其文化课基础逊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意识都强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需要补充提高专业文化基础课。4种类型的生源、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均有差异,需要分别对待,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制定方案前,学校可到医疗单位、临床一线调研,可聘请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技术人才、兄弟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研讨,集思广益,制定可行、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基线,依据中、高职两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分层次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还可利用学院的附属医院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线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2.2需要科学设置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实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3]。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就是课程的衔接。学制类型不同,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有差异,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也应依据不同的生源,分类实施。就中职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必须够用,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因此在开设人体解剖学、健康评估学、病理学等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并在第3年进入临床实习,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对于3年制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基地,通过模拟或真实的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素养。课程方面,在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内涵。对于“3+2”高职学生,经过前3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已经具备够用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其后2年的高职阶段主要是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强化。为此,特地调整了高职阶段的课程比例,使基础专业课程、临床专科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达到1∶2∶4∶4,主要开设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技术等临床专科课程和内、外、妇、产、儿病例情境等综合实训课程以及护理人际沟通、护理职业素养、护理法律法规等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强化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同时,增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训和职业素养能力。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课基础及相关专业技能,但是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较薄弱。因此开设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以及成人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等临床护理课程,并在第3学年开展临床护理实习,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分类组合,各有侧重,使不同学制类型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

2.3需要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

面对不同学制类型、专业基础、学习自觉性、学习目标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除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衔接。

2.3.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中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层次的生源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适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护理技能操作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分角色扮演的模式展开教学,由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让学生进入到临床情境中;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效果得到较好地改善和提高[4,5]。

2.3.2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岗位需求,结合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技能开展讲解。例如在中高职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口护理专业与“3+2”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重复学习的厌倦感,可从人的护理的整体性着手,同时遵循临床护理认知规律,将临床护理专业课与基础护理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技术》,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妇幼护理技术》,将《老年护理》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老年护理技术》等,整合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进行课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贴近临床实际,也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得上的教学效果,教学衔接得以实现。

2.3.3注重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对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单纯的课堂理论融入临床实践,加深学生对实践认知的同时,也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氧疗技术时,不仅强调不同病情的患者其氧疗需求不同,更应该结合内科知识,告诉学生何种患者需要选择低流量持续给氧、何种患者需要选择高浓度给氧。在讲授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要根据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患者讲授不同的穿刺方法、不同的滴速调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将护理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整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如在讲授生命体征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肺炎的病例,简要介绍病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临床表现判断病情,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如何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会应用到哪些有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如何实施,通过分步骤思考问题,结合临床知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3.4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依据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现状,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实践方案,积极开展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安排学生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实训,或组织学生到家庭、老人院、乡镇卫生院等校外实训场所开展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患者,进一步熟练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毕业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地开展工作。

2.4需要建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教学衔接提供保障

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技能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要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实践培训,以获取相关临床技能。我院是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可以充分依托职教集团的力量,实现校校联合、校医联动,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临床,开展一线临床实践工作和医院临床培训,同时借助职教集团的教学优势,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互访、听课、研讨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临床工作水平,为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提供保障。高职院校中高职专业的多层次、多学制类型共存的办学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改进,才能逐步提高并最终实现不同学制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茜.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273-275.

[2]李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31):91-92.

[3]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4]孙建勋,刘笑梦,张彦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4,11(33):4116-4118.

第5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涉外护理英语 中职学生 教学对策 

 

涉外护理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里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技能型双语护理人才。该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来,随着招生生源的变化,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效果不甚理想。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出合格的涉外护理专业的中职人才,是中职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形势与现状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业内专家指出,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然而, 尽管需求量大、薪资诱人,我国护士的“出口”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入门的门槛要具备三年的护士学历、较高外语水平。其次,要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英语不过关、通不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几乎是所有海外护士不成功案例的主要原因。因此,强化英语学习,开展涉外护理英语专业成为我国护理人才出国就业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英语基础薄弱。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音发不准,词记不住,对英语不甚感兴趣,在英语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第二,英语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涉外护理专业是集护理知识和英语技能于一体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又能熟练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知识。由此要求从事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英语教师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备从事涉外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知识;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承担教学的老师,不仅应具有英语教学的本领,而且还应具备通用医学特别是护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类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尽管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教学能力,却一般不具备医学相关的知识和临床经验。第三,教材不适合,教学目标不够规范。目前涉外护理专业能够使用的英语教材仅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事业部编辑的《涉外护理英语》系列教材。这部教材需要在非母语语言环境和外域文化的基础上使用,也是目前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培训教材。目前中职卫生学校也只能选用这一套教材中的《情景对话》和《阅读与写作》。但是,对于英语词汇量过少,还未掌握系统英语语法知识和结构的中职学生来说,这部教材的使用仍存在很大的困难。例如,《阅读与写作》中第一章节第一小节的阅读材料中,大约300字的文章中就有37个新单词,涉及到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被动态、定语从句等语法知识,对于只有初中英语水平的中职学生来说,教材水平与学生基础不相符。第四,缺乏涉外护理英语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英语最终是与将来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英语对话,没有针对性的英语学习和可置身其中的涉外语言实践活动,很难获取实际运用的各项能力。 

 

二、教学对策 

 

(一)改进涉外护理招生制度 

涉外护理专业和普通护理专业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英语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及兴趣。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其专业的技能目标和就业竞争优势,更不能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吸收未达到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所需基本要求的生源,以免对后续教学形成障碍。因此,在招录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时,应了解生源的英语学习程度和考试成绩以及其对英语的兴趣和要求,把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要求告知报读此专业的学生,同时,在入学之际进行摸底测试,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录进本专业。

(二)强化教师护理知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师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水平,应培养一支具有英语教学科研能力和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英语教师参加教学学术研究,以研促教,提高从事涉外

[1] [2] 

护理英语教学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教师继续培训机制,选派英语教师参加新知识更新培训班及医学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 这样才能提高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 

(三)教材与国内护理教学结合,进一步规范教学与管理 

从国外护士培养的视角出发,以英语的语言形式把我国护理教学内容延伸到国外护理活动中。加强与国际护士教育的接轨,以现代护理概念、知识、技术、人文为基础,借鉴国外健康服务管理与护理教育体系,建立规范、标准的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和责任, 同时,把专业知识和方法、语言、国际化评价形式融合起来,构建积极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四)变革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提高人才的质量,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知识传承为价值取向,以“教师—教材—课堂—应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培养涉外人才的要求,应进行深刻的变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和兴趣低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提高听课效率,另外,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案例教学和实务能力的训练,补充合适、实用、相对系统且适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设置有关护理工作的门诊对话情节,让学生学会把英语应用于实践中。总之,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新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涉外护理学习环境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化的培养环境是关键。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应本着这一原则,注重职业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探索出学校和涉外医疗护理服务机构的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训的新模式。学校通过产学研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邀请医疗护理服务机构从生存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向学校提供物质、智力和信息方面的资源参与学校对职业人才的培育过程,从而获得人力资本的提升。 

第6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保护

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知识产权立法、行政处理、司法保护、社会保护等方面。其中,知识产权立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知识产权纠纷的行政处理以及司法保护则是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可靠保障和基础手段。此外,知识产权还可以通过仲裁、社会管理等形式获得保护。这一切构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体系。

(一)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是以知识产权立法为基点建立起来的促进知识产品的创造和传播的制度。迄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颁行了知识产权法。与其他立法相比,知识产权法修改更为频繁。这一方面在于知识产权立法衡平的知识产权所有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处于“动态运营”之中,需要适时调整;另一方面在于知识产权法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中每每出现新的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问题,都需要在立法上及时作出反应。

(二)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体系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除与世界各国基本相同的司法程序外,知识产权法律赋予有关行政部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民事调处权。行政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广泛采取的保护方式,其中的行政调处遵循与民事司法程序相一致的基本原则,但它不是司法保护的前置程序。行政保护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它是知识产权执法组织系统的组成部分。

(三)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体系

尽管行政处理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最频繁、效果最直接的手段,但它也不能替代司法保护。司法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知识产权最有效、正确地审理知识产权案件。

(四)仲裁及其他非诉讼保护体系

20世纪以来,随着《TRIPS》明确肯定知识产权为私权以及当代仲裁内容的扩大,知识产权争议使用仲裁方式解决的现实障碍逐步消失,不但包括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美国仲裁协会在内的各国仲裁机构开始受理知识产权争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建立了“仲裁与调解中心”,为知识产权这种特殊的民事纠纷提供了专门性诉讼解决机制。

二、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及中介市场机构。由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时间不长,无论是法律保护机制还是市场运作机构都还不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1.知识产权制度自身的缺陷。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表现出一些本身的不合理性。

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要求,使得侵权纠纷中无法及时确定权属,打击侵权行为。

3.行政机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机关由于体制因素而效率低下,同时,行政机关由于在司法中的地位,对严重的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因此企业经常反映难与管理机构打交道,而且很难适用刑罚手段来保护自己,打击侵害者。

4.中介市场很不完善。市场经济中,中介机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机构不仅可减少企业申请或注册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可抓住侵权行为的要害,收集有利证据打击侵权。

5.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由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健全,加上过去中国实行成果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导致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甚至有时达到公开化。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比较弱,尤其是起步较晚的中小企业。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能真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制度为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不多。2.中小企业专利的申请量少,质量不高。3.知识产权的管理大多停留在保护层面,还没进入资本化运作。

(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目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机构的设置和利用以及配置专业人员,没有设置专业人员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同样也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知识产权管理加以指导。例如,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在企业与雇员是否签订保密协议的问题上,有7.8%的企业“无任何保密规定”,29.4%的企业“仅在企业内部规章中规定,无专门协议”。

(四)中小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国内很少有企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均当作法律事务处理,缺少能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专利申请后无人管理,未能充分利用。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分离,企业仅仅是生产基地,科研开发主要由大学、研究所承担,由国家进行计划分配,导致企业研发能力薄弱,而大部分科研成果累积在高校、研究所,不能产业化、商品化;同时,也缺少精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和专利许可业务的专门人才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起来。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一)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专家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第三,政府可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第四,政府应加速我国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尽早建立开通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专利说明书全文、法律状态查询。建立多功能的知识产权文献馆,提供知识产权自动检索、知识咨询,提供专题培训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

(二)中小企业应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

首先,中小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研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中小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并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再次,中小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学习和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提供指导。

(三)官、产、学应加强合作,形成互补与互动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广泛开展对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其次,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要联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大学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培养既懂法律又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和企业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再次,可以由政府引导,加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尽快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四)构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框架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竞争集中体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竞争,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在不断的加强,而企业也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知识产权问题,有效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以开拓市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这是时代的要求。有着灵活经营机制的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管理。

(五)主要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在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中,专利战略以其具有的技术性特点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有着独到的功能和作用,也显示出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紧密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而技术创新又与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商标等知识产权联系紧密,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在源泉。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中小企业应拥有自主的专利技术,这要求企业必须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增强,创新以专利和专有技术为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家彬.如何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J].科学时报,2002.

[2]芮明杰等.新经济、新企业、新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昌柏.知识产权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加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法律,2001(4).

[5]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6]邹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还有优势吗[J].财会研究,2004(1).

[7]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8][英]C.巴罗.小型企业[M].中信出版社,1998.

[9]陈明森.市场进入退出与企业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王玉.企业战略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1]Brouwer Maria, Firm size and Efficiency in innovation: comment on Van Dijk,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98.12, vol.11.

第7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中外合作 英语 实践

一、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

1.存在问题。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2011年我院与美国托马斯大学签订三届护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服务理念及服务水平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在合作办学项目中,护理学生不仅要用英语听懂、记熟专业术语、理解上课内容,还要阅读大量专业英文文献,才能完成外教课后布置的作业,因此英语也是合作办学的关键学科。中外合作护理专业较普通护理专业课程更多,而且部分专业课由外教护理专家讲授,因此此专业不但学习难度更大,同时英语水平要求更高,这种双重困难正在困扰此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离中外合作所需的英语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寻找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

2.解决策略。使英语与护理专业学习两者相结合并相互促进:通过英语角、英语沙龙、专业学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练习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结合专业,以期在既提高英语能力的又同时巩固护理专业知识。

二、策略实施与结果

本策略实施对象:我校护理学院2013级本科护理中外合作专业有中外合作1班和合作2班,共91人。对照班级:普通护理1班和护理2班,共110人。两个专业入学后起点相同,成绩和英语水平基本无差异。合作班的专业课一部分是由外教教授,全英文交流、讲解专业知识,普通护理班无外教授课。

除正常教学外,另外实施:

1.学生先分若干小组,课前预习熟记专业词汇;课后搜集专业相关知识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2.期中和期末进行比赛和总结。

3.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竞赛等系列活动。英语角每星期开展两次活动,英语沙龙每月举办两期,如英语朗诵、演讲、翻译、写作等。

在此专业学习过程中,合作班要求尽量全用英文进行,普通护理班则用中文进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合作班要求尽量结合专业知识,普通班则不结合专业。

进行多样化训练一年;再对比2013级中外合作班与普通护理班的英语成绩、专业的成绩以及四、六级的通过率,结果见下表。

表1:专业成绩平均分80-90分段学生数,合作班为34%,普通班为13.6%,合作班专业成绩明显更好。

表2:合作班的英语人均分和四、六级通过率均比本护班明显较好。

三、分析与结论

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练习英语,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这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其一,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其二,这种方式等同于同一时间练习了两种学科,充分利用了学生有限的时间。其三,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英语和专业的学习几乎在无间断地进行,通过一年多样化训练,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都得以极大强化;其四,通过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氛围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原有困难,在专业和英语知识一同得以提高时,都有明显成就感,这又反过来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英语角、英语沙龙、专业学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练习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结合专业,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实现了英语与专业学习两者的相互促进,在英语能力提高的同时护理专业知识得以巩固。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张洁,刘静,朱荔芳.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3(08).

[2]高静,张先庚,杨翔宇,吴晨曦,梁小利.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3).

第8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由于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缺乏与之相应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专为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涉外护理与英语的课程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与涉外护理的专业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涉外护理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校期间通过大学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则更有吸引力,因为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增加在找工作等人才竞争中的砝码。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了背单词,追求通过率而非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就处在被忽视的地位。另外,学生缺乏对专业英语的认知,并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公共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也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在以后的护理基础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单纯地认为只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就足够了,不愿在英语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此外,护理英语本身学习难度较大,记忆困难,文章中复合句多,难以理解,使得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

二、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存在重英语轻护理的现象

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在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护理专业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涉外环境下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涉外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护理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护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将护理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护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护理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护理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而以上这些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涉外护理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第9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用化学;护理专业教学;学习兴趣; 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学科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对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有上过高中的,也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医用化学课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甚至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由于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可以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上好第一节医用化学课就尤为重要。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以及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之后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作为切入点,再逐渐引入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更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这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学习难度,注重化学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并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产生兴趣。如讲到碘的性质时,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在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C、维生素B的水溶性和维生素A、维生素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可以配位形成NH4+,NH3也可以与Cu2+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解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会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饮食上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教师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五、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