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农学专业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农学专业实践总结

第1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2009年11月至12月对湖南农业大学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发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问卷483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回收率为64%。调查对象包括2005到2008级的各级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涉及农业推广硕士的所有领域。通过文献检索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2.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但校外导师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

    农业推广硕士校内导师数据是抽取作物、园艺、植物保护、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利用等几个领域作为样本得出来的结果,表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导师中高学历的比例较高,其士学位的78人,占教师总数的53.4%;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9人,占教师总数的19.8%;具有学士学位的有39人,占教师总数的26.7%。总的来讲硕士以上学位的占到73.2%;正高职称的人数明显高于副教授占到总数的77.4%,副高占22.6%;师资队伍的主体在41~50岁年龄段,占到52.6%,但是30~40岁之间的比例比51岁以上的小,分别为10.3%、33.5%。这说明校内导师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专家,指导力量相对较强。校外导师的数据是收集2002年度至2009年校外导师数的总和,其中高学历的比例偏低,博士、硕士的比例仅到13.1%、26.8%,即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9.9%,比校内导师硕士以上学历73.2%要低很多,其本科及以下的比例较大,占到60%;正高职称的仅占到35.8%,比校内导师77.4%低了42个百分点,副高职称所占比例明显较高,比校内导师22.6%的比例高出40个百分点,占到64.1%;年龄结构上40~50岁的中年骨干占到57.1%,50岁以上的占到30.5%,40岁以下的仅占12.4%。可见,校外导师硕士以上学历以及正高职称的比例不大,这说明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对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要求没有校内导师那么高,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应该要更加严格。农业推广硕士任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了52.8%,硕士学历占到26.9%,即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79.7%;正高职称的比例为60.1%,副高职称占到32.6%;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大多是中年骨干40~50岁之间,占到53.9%,而且50岁以上的比例较小,仅占到17.6%,20~4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到27%。这说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任课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较大,有较高的科研究水平。年龄结构中中年比例最大,而且青年教师比例比老龄比例要大,其整体结构是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2.2“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需加大力度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用校内导师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必须是本校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过一届以上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责任感强,指导学生的经验丰富,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以及写作与答辩等等。校外导师必须业务水平高,责任感强,具有高级职称的本行业专家、领导或有较强实践技能的能手,是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而配备的,主要为了在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果表明:有194名研究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占总数的63%,有115名研究生未配备校外导师,占总数的37%。从表2也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至2009年校外导师与硕士生的配备比例为1:1.2~2.0之间,也就是说平均70%的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因为专业学位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再加上专业领域的增加,其生源也正在逐年增加,2009年配备校外导师的比例比以往有所下降,66%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校外导师,同问卷调查63%的结果基本一致。“双导师”模式培养有一定规模,但仍有30%以上的学生未配备校外导师。

    2.3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外聘教师数量偏少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生产实践背景往往不足。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湖南农业大学有三个月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教师占到7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三个月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为65.4%,湖南农业大学外聘任课教师数仅占3.6%,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零。很显然,教师队伍的实际经验还需加强,外聘任课教师的数量未达到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其比例应该加大,选聘本行业的专家及突出贡献者来校担任授课教师,对提高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4研究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学生的工学矛盾较严重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效果要求高,旨在对其自身有较大的指导与帮助作用。据笔者的调查,湖南农业大学56%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优,36%的学生评价是良,总体来讲86%以上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但是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都是在职人员,其也有自身的局性,通过调查显示:61%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基础对硕士期间的学习有大的影响,在几个主要的因素中占第一位;58%的学生认为工学矛盾也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应采取针对性的弹性管理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

    2.5课程体系基本合理,应增加专业动手能力培养及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

    目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专用教材很少,几乎没有。任课教师只可参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使用教材,经过教师不断改进,总结与归纳,其课程体系趋于合理。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课程体系是合理的,53%的学生认为是基本合理的,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总体来讲符合专业学位的要求,但是仍然有7%的人认为不合理。在考虑课程设计时,69%的学生认为应该关注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课程设计最重要的部分;62%的学生认为农业推广案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它主张知识结构、学科前沿与进展、理论知识重要的比例分别为50%、46%、34%。调查结果表明课程体系设计仍需进一步改革,多增加案例分析与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环节。

    2.6教学及考核方式单一,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及考核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59%的研究生认为教学及考核方法有待于完善,78%的学生主张案例式教学,65%的学生主张讨论式,另外主张启发式、自学式、传统讲授式的也分别占到46%、26%、26%。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学术型学位教育,应该偏重实践部分的考核,轻化纯理论知识的记忆。目前大多数考核方式是理论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显示60%的人主张多种方法相结合,主张讨论式、开卷式、面试及闭卷式的分别占到48%、43%、40%、12%。由此可见:以案例式为主的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是与学术型硕士学位教育的显示区别,也是培养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途经。

    2.7研究生对双导师满意率高,导师指导方式需改进

    笔者通过对309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的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方面,无论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超过了90%。说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目前双导师指导总体上是满意的,对校内导师的满意度比校外导师要高。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导师的指导方式采取单一的师徒式(一对一进行指导),实践证明师徒式的指导方式有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专业学位的发展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认为协作式(各学科交叉共同指导)指导较适合专业学位教育;52%的人主张专业式(相关专业联合指导);34%的赞成师徒式。因此,目前应该采取联合指导方式,各取所长,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

    2.8校内校外导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达到联合指导的目的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涉及面广、学科多,学员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对研究生的培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培养方面各有侧重。问卷调查发现:77%的人认为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占到第一位;其次63%的人认为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认为课程学习、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内导师的帮助的分别占到28%、27%。在对校外导师的需求方面:59%认为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外导师指导;57%的认为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需指导;论文选题与开题方面需指导的占43%。可以看出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位论文方面是起重大的作用的,对校外导师的要求,主要是丰富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其次是对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指导,因为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岗位与实践,校外导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

第2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实践中,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措施使得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众多高等学校尤其是农林院校金融专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进入21世纪,受制于高校本科毕业生总体外部就业压力,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鼓励及纵向推动下,财经类专业(包含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目前各高校纷纷踏入并广泛摸索尝试的教学改革领域,并逐渐转化为各高校教育事业费的一个重点投向。然而,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中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和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有区别。既然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区别,那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子模块之一——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也应有所区别。我们查阅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方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国内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开展模式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没有多大区别。根据农林院校开设金融学专业的特点,极其需要构建适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的一种实践教学体系,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照搬其他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一个复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

一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盲目效仿其他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时,往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即在行政评估以及外部市场压力下,如果没有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运行规律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就很难总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与管理办法,从而既容易使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无从有效展开,又有可能造成农林院校有限资源的低效投入,因此构建一个周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根据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服务对象特点进行金融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复合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结构中,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金融学专业人员偏少,高层次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更是缺乏。随着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公司等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又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拥有金融技能的人才。而农林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其它综合性大学或者财经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一个合适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意义。在金融业日益开放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构建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确保稳定生源,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体现自身特色,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学校项目资金来源主要靠涉农的自然科学来争取,比如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等,因此,许多农林院校重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而轻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尤其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尚未做到完全匹配。这样,实验教学与原有的理论教学就不能有效匹配,使得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脱钩,学生从中收益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够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经费限制,学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二)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目前,多数农林院校对开放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认识不足:如仅把实践环节教学看成衣服与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实践教学实际应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来实施,突出其科学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另外,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进行规范布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其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想效果。三是,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孤立,综合性不强。这样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而不能系统性、全面性地掌握专业技能。

(三)教学师资队伍资源不足,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

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满足金融专业教学要求,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数农林院校在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依赖教师的社会关系。另外,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而忽视实践教学能力,将最后学位及毕业院校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少考察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多数年轻教师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工作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是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合二为一,没有明确的金融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现有的考核方式就是上机考试一种方式,方法单调也不科学。学生们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不但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反而在应对目前死记硬背的考试中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没有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奖惩措施。“有没有专业技能是学生的事,跟教师没什么关系”。这种想法也影响了部分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农林院校应加大对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实践教学在培养机制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农林院校要要充分认识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大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的相关学科和自然学科均衡发展,使人文社科发展成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另一个“轮子”,自少在实践教学环节是“双轮驱动,比翼双飞”。

(二)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金融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要加大对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环节的课程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专业技能培养全程化。从二年级分专业后就应该进行个人的未来发展规划引导;在接触过一些专业课程之后,就可以带领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上校内的专业能力培养,并辅以校外的实地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高层次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配置专门岗位或专项资金,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内容;此外可以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四)多元化进行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的全过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一般侧重三大块:即主干专技术、应用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同时,根据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即实验课或实践课,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较为妥当,实践课在总评分数中的占比,可以因不同的专业而相异;对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工作与课程高度匹配的情况,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决定考核方式,或完成一件指定的项目工作,或撰写一份有应用参考价值的科研论文等等;对于学期末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比如社会调查、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之类,可以采取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参考文献]

[1]姬便便,杜君楠.对农林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2(1):

[2]李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新西部,2010(1)

[3]王斌,王秀芳,王建中.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与改革建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6)

[4]张玉纯,戴序,徐扬.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第3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部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李玉柱,姬江涛.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71-173.

[2]易国顺,许绮川.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7):59-62.

[3]林小峰,等.实行责任教授制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7(11):86-88.

第4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围绕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学生培养方案的贯彻落实,以“聚焦时代主题、关心社会热点、结合行业发展、助推国家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现实、增强实践才能、传播科技文化、倡导科学发展,实现“长见识、增才干、强能力”的基本目的。

二、选题方向

1、和谐社会建设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开展“和谐都市乡村、校园等建设方略研究”、“社会基层人民生活状态调研”、“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变迁研究”、“居民居住情况调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研”等方面的调研实践活动。

2、新农村建设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农民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状况、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农村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等问题进行调研实践。

3、科学发展观主题: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生态开发、能源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实践调研与研究。

4、助推奥运会、大运会建设主题:以志愿参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服务为中心,开展相关知识宣讲、志愿服务宣传、文明礼仪宣讲、奥运和大运会筹备建设状况调研等方面的活动。

5、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主题:以“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民族遗产”为中心,对家乡及其他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发掘,通过文字、影像等手段加以整理、记录。

6.志愿服务社会主题:以“志愿社会”为中心,积极倡导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助残助困、支教支农、勇作义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7.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主题:以“加强专业学习、增强就业能力”为中心,开展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等方面的活动,尝试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创新精神。

8.感恩教育主题:以“感恩责任”为主题,通过实际行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进一步自身增强感恩意识,将孝心献给父母,将爱心撒向社会。

三、实践形式

1.调研、采风与访谈。围绕目标问题进行实地考察,搜集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归纳,以文字、影像、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表现。

2.参加志愿服务。身体力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撰写活动总结和体会。

3.参加实习见习。结合专业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见习活动,并撰写活动总结报告。

四、组织方式与活动程序

1.实践范围

黑河学院全体学生(参加实习的学生以实习为主)。

2.组织人员,拟定实践计划

各团总支将本实践通知认真传达到每一名同学,学生可以单独或者组团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规模、人数、时间可自行决定,邀请一名教师做为活动指导。可以打破班级或者专业、年级的限制自主组团,不具备组团条件的同学也可以单独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实践。

3.开展实践。

各团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计划自行奔赴实践地开展活动。实践活动中各团队要注意安全,把握好时间。

4.总结工作

1上交材料:开学后一周内,各团总支负责将各团队和每名学生的实践成果收集、汇总和归类,做好总结,然后将成绩突出的实践团队和个人的实践成果的相关材料和本单位的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总结上报团委。

2学生实践成果包括:实践团队整体完成的实践课题成果调查报告、论文、总结等1份,团队指导教师和团队实际参加人员名单,团队个人小结或实践课题成果每人1份,至少10张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照片,以及其他材料如自行拍摄的影像、多媒体材料,当地媒体对实践活动的相关报道,当地领导或者知名人士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题词,接收单位评语……等。实践个人上报实践课题成果和其他辅佐支撑材料。

第5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在“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到来之际,总书记到我校视察。总书记在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的殷切期望。要求我们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要求同学们到基层一线去经受锻炼、发挥才干。按照团中央、北京团市委的统一部署,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紧密结合建国六十周年和“”九十周年契机,结合我校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历程,特制订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主题

扬五四精神.促动医科技

二、活动目的与任务

结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契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充分发挥自身科技文化优势,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担负起振兴“三农”的历史使命,明确责任,为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将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三大功能与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我院分团委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要求:实践活动围绕动医专业相关问题开展一系列专业实习、专业调研等主题活动,帮助同学认识“三农”,了解专业。

三、组织领导

动物医学院成立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立波

副组长:沈建忠吴文学

组员:王晓玲张海燕牛金刚孙丹各班级辅导员

活动报名表及项目书请于6月10日下午五点半前发到邮箱主题注明“暑期社会实践”及队长联系方式。

四、实践内容

(一)必做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除做专业实习类的团队以外,其余团队在完成各自申报实践内容外,还要完成以下内容:

1、建国六十周年专题调研

1949年,世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瞬息变换之间,中国的变化已超越此前千年。中国农村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祖国各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感受这些变化,我们将设计与建国六十周年相关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各团队,要求每支队伍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实践结束后选择60个村庄档案编辑成册。

2、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搜集及分析

广大同学在暑假期间结合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问题,先进的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开展的典型工作及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对这些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根据团委具体安排撰写事迹材料,筹备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库,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

3、科学发展观知识、中央文件一号文件等宣讲

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以及“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主要原则等内容的宣讲。

宣讲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及近五年来关于农业的“一号文件”,国家其他的惠农政策,主要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使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同时调研基层政府贯彻和落实一号文件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情况,了解农民群众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程度,了解农民群众对国家政策的反映。

(二)选做内容

1、专业实习

结合动医专业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实习活动。鼓励同学组队联系畜牧兽医行业相关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到工作的一线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认真学习、了解畜禽等疫病防治、繁育饲养、科学管理等知识和技术,增强同学对兽医行业模式、能力需求等方面的认知,进一步拓展同学知识面,巩固专业学习知识。

2、专题调研

鼓励广大同学在暑假期间结合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就当前我国地方动物疫病的流行情况、动物食品卫生状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事迹和发展地方畜牧兽医科技的典型企业或个人等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3、送教下乡

组织师生深入师资力量薄弱的贫困地区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英语、音乐、美术和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第2页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有关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举办中小学生文化辅导班,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实施素质教育。

4、送书下乡

通过多种渠道送实用科普图书下乡,主要筹集适应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需求的科技文化图书以及打工维权图书,在加强原有乡镇青年科技图书站的建设基础上,继续援建一批乡村图书站,在一些乡镇特别是一些贫困乡镇协助建立科技读报栏,丰富和提高农村青年的知识文化水平,促进农业实用科技的推广。

5、环保科普知识宣传

结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考察农村生态环境,宣讲环保科普知识。积极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发挥我校同学的专业优势,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保观念,推动节能减排生活方式。通过植绿护绿,治理环境污染,同时通过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举办环保讲演,在基层宣传倡导环保观念,参与各种治理环境污染的工作和活动。

五、组织形式

(一)、团队层面

1、“以院为主,校院结合”的社会实践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扩大活动规模,增进活动影响力,使得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中来并得到锻炼与提高,我校实施“以院为主,校院结合”的社会实践管理办法。院级团队由各学院分团委直接招募,每个学院可向校团委推荐1-2支重点团队,其余重点团队由社团申报和校团委自行招募。经组委会统一面试后确定最终资助团队。重点团队约为60支,重点向革命老区倾斜,甲型h1n1流感高发地区不予以考虑。

2、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手段

为了科学合理的组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采用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组织实施。项目内容分为已设定项目和自选项目,所有参加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团队需选定题目确定课题主持人和参加人,向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申报项目,所有申报项目必须有指导老师,根据项目的预计影响和成果以及组织方式,由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最终资助对象和经费。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各实践团队和个人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概括新经验,以小见大,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社会实践团队在活动结束时,要撰写好以所选课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未参加社会实践团队的其他志愿者也要带着课题参加社会实践,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3、组队原则

(1)团队一般由5-8人组成,对于地方有重大需求,队伍精干,有重大服务与调研内容的可以组成10人左右队伍;

(2)团队队长要求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对拟选择实践地点经济、社会、人文状况熟知,具有较强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

(3)根据地方需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招募队员,鼓励有硕士、博士参加实践团队;队员中必须配有文字能力强、摄影技术好的同学参加,可以考虑从学生记者团、挚友社、曲辰网、广播台等各大学生媒体招募队员;

(4)实践团队一般应有一名以上指导教师,鼓励指导老师随队并给予深入指导,对实践内容、方法、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指导;

(5)一些学生社团组队开展的特殊社会实践,需高标准严要求进行,不适用以上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4、实践地点选择

(1)实践地必须愿意且能够接待我校社会实践团队并尽可能提供简单住宿条件;

(2)鼓励到我校社会实践基地或曾经走访过的地方(在投标书中请注明我校曾在何时在该地实践以及和实践地的基本合作情况);

(3)能够确保实践人员人身安全,社会环境较好;

(4)对科学技术有迫切需求,能够积极主动配合社会实践;

(5)与体育、教育等相关社团组队需高标准严要求进行,不适用以上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二)、08级同学社会实践组织形式:

1、以个人返乡调查为主,学校通过学院发放个人返乡调查问卷。

2、确定几个与动医专业相关的课题,实行课题招募,08级同学可自由挑选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按时将图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并提交课题实践报告。其他事项待通知。

3、08级同学也可以作为实践小分队成员参与到暑期实践中。

六、经费来源

为了保证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来,暑期社会实践经费来源分为四部分,分别是:

1、学校提供部分经费;视项目申报、专家测评、媒体报道、地方反馈及作品上交以及作品质量情况分级审定支持金额。

校级重点团队出发前发放审定活动经费的50%;实践总结阶段,发放剩余支持经费;根据各队表现情况,总的支持经费可能在审批经费基础上有所增减,一般合计支持额度为审批经费的60%~120%。经费支持额度上限为元/队,对于地方有重大需求,队伍精干,有重大服务与调研内容的队伍活动经费协商后确定。

2、学院提供部分经费,具体提供经费金额根据上报团队等情况进行合理分配。

3、团队自行争取赞助;

4、队员自负部分费用;

实践要求:

确定中标小分队以后,各中标小分队需着手准备。在此阶段,各小分队须上交的书面材料有:

1、实践团队任务协议书;

2、所有已签字的团队队员个人责任书;

3、政府或单位邀请函;

4、投标书整改后纸质版本和电子版。

实践成果:

各小分队须按时返校,需各小分队上交的材料与物品有:

1、数码照片不少于20张,照片应尽可能涵盖所有实践内容,对照片内容进行简短说明;

2、社会实践小分队须提交至少一份专题调查报告(不少于4000字);

3、小队日记,个人实践论文,实践随笔;

4、正规发票、交通票据。

七、工作要求

1、鼓励我院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的宣传,展示动医学院的特色与风采;

2、在实践过程中要把实践人员人身安全随时放在第一的位置,确保社会实践工作顺利进行;

3、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讲奉献,办实事,办好事,争取办一件办成一件并取得实效;

4、参加社会实践者一定要讲收获。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用结合,认真思考和及时总结;

5、参加社会实践成员一定要注意对经费的合理、节约使用。

八、日程安排

6月5日-6月7日组建动物医学院社会实践工作组

6月8日动物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方案

6月8日-6月10日社会实践正式报名,准备面试资料

第6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一)回应国家要求,践行职业学校服务社会职责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31条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第七条提出:“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作为专门的农业类中职学校,打造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实践教育活动,责无旁贷。

(二)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在基本原则中提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中职师生参与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辅导活动,是遵循教育规律,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目的

打造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具体目标:

(一)建设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二)开发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社会实践教育项目。

(三)培养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社会实践教育辅导员团队。

(四)凝聚多方有效力量,开展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三、活动的开展

按照“4343” 模式开展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即从四个方面构建实践阵地,从三个方面打造辅导团队,开发四类实践项目,聚合三方有效力量开展实践活动。

(一)利用专业实训基地,构建实践教育阵地

开展实践教育,阵地是前提。学校利用示范校重点建设的畜牧兽医专业、园林专业强大的实训基地优势,从四个方面构建功能齐全、设备设施完善的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一是添置设施设备,满足实践教育的需要,主要包括供中小学生实践的工具、苗圃、养殖园以及行走道路、安全防护设施等;二是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实践教育氛围,主要包括宣传标语、农业科普常识介绍等;三是对实训基地进行分类管理,为实践教育活动提供活动场地,主要是将实训基地各个场地进行分类,一类是供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一类是供中小学生体验实践的;四是建设信息化课堂,为实践教育活动提供集中宣讲场所,主要配备大型多媒体系统,供视频播放、讲解、图片展示用。

(二)发挥师生专业特长,打造实践教育团队

开展实践教育,团队是关键。学校将专业教师、专业学生组织起来,从三个方面打造实践教育辅导员团队。一是精选队员,专业教师首选双师型、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专业学生首选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专业过硬、善于表达沟通的。二是组建团队,学校组建畜牧养殖、植物种植两个团队,专业主任为组长,下设若干小组,专业教师为小组长,若干专业学生为成员。三是培训队员,对所有辅导员开展专题培训,使之能胜任辅导员工作;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使之能胜任科普教育宣讲工作;对所有小组及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职责。

(三)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教育项目

开展实践教育,项目是基础。学校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基础,进行筛选、整合,根据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社会实践教育特点开发四类体验项目,供中小学生实践学习。一是畜牧养殖类,供学生进行动物饲养体验;二是兽医类,供学生进行动物医疗观摩;三是植物种植类,供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体验;四是园林养护类,供学生进行园林修理、护理体验。每类项目有活动方案、宣讲文稿、宣讲PPT、宣传视频、活动场地、活动工具物品等。

(四)聚合多方有效力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开展实践教育,离不开多方支持,学校主要聚合了三方面有效力量。一是争取当地政府、科协等部门支持,挂牌成立了“暑期社区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基地”,有序、依法开展活动。二是与中小学校、社区进行沟通,由他们发动、组织学生参与农事体验活动。三是对本校全校教师、学生进行宣传动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中小学生农事体验辅导活动。活动开展基本流程是:中小学、社区组织学生到学校科技实践教育基地――根据兴趣分组――与我校辅导员组建团队――集中进行科普教育宣讲――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总结分享。

四、保证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实践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策划、管理本项活动;组建了“畜牧养殖、植物种植两个辅导员团队”具体负责本项活动的实施。

(二)制度保障

学校挂牌成立了“暑期社区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基地”,并制定了相应管理制度;制定了“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实践教育活动流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实践教育活动辅导员职责”。

(三)经费保障

示范校建设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学校为本项活动的开展安排了专项资金,两年来共投入25万元。

五、成果成效

第7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1

1 绪论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指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部署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在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更好的发挥当代农业学科办学优势,各农业高校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知识和技术;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但是如何将上述方面教学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结合,培养适应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专业多方面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现有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学历亟待提高

据权威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一线农机研发、维修、经营的从业者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不足1/2,具有硕士学历及以上的骨干力量绝大多数集中在省级机关单位,基层从业者学历普遍偏低,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知识储备量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1]。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向一线生产实践倾斜的课程体系。

2.2 教学课程效果质量需要提升

主观方面,因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性有着严格的要求,除应合理安排必要的专业实习以外,因为教学任务多,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的安排不尽如人意,对教学效果有所削弱。客观方面,由于技术性强,机械化水平要求高,对于不思进取,学习观念差强人意的学生缺乏条例标准,这无形中就把教学课程课堂化、形式化、应试化,形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懂与学不懂一个结果的现状,使学生一旦走向工作岗位,无法将书本知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以实践。

2.3 学生业余文化专业实践性有待提高

现有的学生第二课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文化体育类活动为主,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相比较少,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接触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实践的人数较少,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对接触生产实际的要求,且由于扩招速度过快,师资力量积累成长不足,致使指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接地气、针对性、实效化。

3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3.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为基础,培养适用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机械化程度。

以改进传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方法为基础,培养大型先进农业机械的设计型人才与应用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以强化通才教育为基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2 突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特色

在土地流转政策下,紧跟新政策、新形势、新方向、新装备的新要求,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为基础,突出以农业机器运用管理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结合地域特点和经济条件,立足于平原区大中型农业机械配套和半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开发,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色。

加强通才教育,突出科学基础、文化基础、农业工程技术基础及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宽基础教育的特色[2]。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突出具有鲜明的未来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色。

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能力与技能训练的特色。

3.3 增强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性

通过积极与农机生产农业合作社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师生动手实践能力接地气工作,在生产实践中锻炼提高,并结合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理论创新;通过开展机械创新大赛,生产技能大赛,就业锤炼工程等活动,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为保证教学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

4.1 修订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原则,以“实际操作”为要素,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要求,完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与设计型2类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

4.2 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是实践指导理论的情况下,构建“理论、模拟、实训、实践”四位一体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促进课程设置的对象化、实效性、接地气,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现代化授课形式,研究出版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授课时数。

4.3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基地的建设,并大力投入使用,使广大在校学生能够在全部真实的环境中检验每一阶段的学习质量,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效果。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基层挂职锻炼、延长毕业设计时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严把毕业设计通过标准、积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及机械创新大赛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与校外企业、农机生产合作社及相关部门有机联合,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通过采取课堂上书本教学与安排课下参加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在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提供良好的平台,还能为企业及合作社的良性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4.4 明确考核机制

以培养应用型和设计型“双型”人才为宗旨,通过教学秘书统一排班、记录,加大院系领导听课制,提高学院领导班子的职能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准、解决突发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个人协调性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更新专业设备,保证师资队伍,改革考试制度,不断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各项教学环节的学分考核比例。

4.5 重视管理制度

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授课环节的检查指导,实行青年学生导师制,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接地气,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强科研立项与管理,以科研促进教学,并努力构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科研制度。

4.6 壮大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应该采取内强外聘的手段,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整体提高本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技能。从而,逐步建设一支严格锤炼、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积极聘请其他高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家学者、培训机构资深讲师等高端人才为专业顾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授课方式,在建立长效协作的基础上,就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形成共识,从制度模式上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5 结论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高校在进行这种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给学生树立敢于动手的意识,提供勇于实践的机会,增强职业规划的方向,确立人生目标,从而使广大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提升就业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春桥,欧阳欣.浅析我国基层农村农业机械化建设中的人才短缺问题[J].湖北农机化,2014(3):14-16.

第8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15-02

一、加强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农业保险、农业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业务实践技能,还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

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

3.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兴农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农业院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对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的学生,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但由于学生自身及家长对其就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学生正确从业观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一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和强农的使命,不愿意涉农就业,既造成该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从低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学生培养爱农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端正职业定位态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立志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和综合索质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尽管也安排了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安排得过于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毕业实多设在第八学期,此时的学生忙于求职择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毕业论文少有实地调查的材料支撑,质量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各种专业实用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呈弱化趋势。

2.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

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相应的软件支持。由于农业高校对建设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建设落后,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一些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依附于课程设置,实验室开放和共享的程度低,实验教学资源还有待挖掘利用。校外实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且建设落后,主要原因是学校与接受实习单位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实习对锻炼学生能力的益处大,但是对接受实习单位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效果,许多单位因此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受了,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也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脱节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仅被认为只是学生政工干部的工作范畴,与实践教学毫不相关。两者的脱节使得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各行其是,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对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是农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情况下,第二课堂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很好补充。第二,开展以了解国情、奉献社会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的有效载体。第三,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本科生科研课题立项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期望,逐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农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明确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干化,重新修定教学计划,在学时和内容上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实践课程内容中来。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

2.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根本支撑

建设好高标准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根本支撑。农业高校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功能,不断改善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教务、学工、招生就业及学院的社会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大中小型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抓住政府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契机,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要邀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管理者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实效性,同时鼓励实习师生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的多赢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紧密联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例如,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必选课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力推动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一是以“班村共建”的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班村共建”最初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推广到全院百余个班级,成为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感的重要载体,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二是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为每门专业课都设计了实践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并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及作品参加学院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科研课题立项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有两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三等奖,有三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 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

[2] 李崇光,关桓达,任宇华,王雅鹏,齐振宏.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

第9篇:农学专业实践总结范文

实践(调研)内容

(一)了解赵康镇概况

(二)了解赵康镇三樱椒生产经营以及发展典情况

(三)了解赵康镇三樱椒生产经营发展中的具体做法

三实践(调研)结果

(一)实践(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1.随着赵康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三樱椒产业持续发展,生产经营一定颇具规模,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重大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二)实践(调研)结果的科学分析

1数据和资料来源:山西省襄汾县农业局

2实践(调研)方法:专人访谈、网上查询

3通过数据计算,确定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对调查结果做出评价。

(注:黑色数据为原始数据,蓝色数据为计算所得数据)

1通过计算发现计算所得数据和原始数据有很大差别,可能是由于自己错用三樱椒亩产(平均亩产公斤)及售价(元\公斤)的数据和“纯收入=亩产*售价”式所导致。

2,,实践(调研)方法存在很大漏洞,没能够及时了解有关三樱椒最新数据和三樱椒市场行情。

3,,实践(调研)所获数据和资料只可作为初步了解山西省襄汾县新型农业的资料,并不一定准确科学。

四实践(调研)总结和体会

(一)对赵康镇三樱椒生产经营发展情况的总结和体会

1.体会:

2.总结:

()赵康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农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将三樱椒产业做成赵康镇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率先加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行列中,为襄汾县乃至临汾市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由于三樱椒生产省工且效益高,市场需求量大,所以规模化种植是赵康镇三樱椒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三樱椒生产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政策、农资、资金支持,所以积极培育三樱椒一村一品基地建设是加深赵康镇产业链条的最佳途径。

(二)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调研)能力的总结和体会

1体会

(1)所学专业知识过于浅薄,只存在于理论上,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3)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2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