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专业范文

农学专业精选(九篇)

农学专业

第1篇:农学专业范文

(一)新授课缺乏有效过渡,直接进入主题

以《复种》一节为例,不少教师都是这样进入新课教学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今天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专题,对复种进行研究……”如此导入的目的在于要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后续内容复种、轮种、连种等知识恰恰是以前面耕种制度、作物布局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已学知识的衔接性进行复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显得思维缓慢、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识。由此可见,简单明了的直接导入法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否则就可能让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却收获无几。

(二)教学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我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内容是《棉花田间管理》,教师在讲述“化促化控,以促为主”时忽视了学生《土壤与肥料》课程教学的滞后,使得学生对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这个问题,听得似懂非懂。我觉得该教师其他环节的设计还是不错的,整个教学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设计“化促化控,以促为主”这一部分内容时,没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致使学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需要将氮肥和磷肥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加阐述就可使教学更加完美。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仍然坚持“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讲,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映与变化,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农村社会基础》内容是固定的,没必要展开,只要教师划出条条框框,学生像小学生背古诗一般地背下来即可。于是整节课除了教师自问自答地说,就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根本见不到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结果学生是这节课的内容记住了,上节课的内容却又忘记了。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再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讲解,学生则能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四)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从教学实际来看,所谓的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实际上就是大学农学专业教材的“精编本”,其中的一些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存在严重的拔高现象。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中职农学类专业大多不开设中职化学课程和中职生物课程,中职学生又多是初中的待进生,理化成绩较差,但是中职农学专业教材的内容选择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土壤与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没有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复习和提高,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迷惑不断。对于学习积极的学生还好一些,他们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通过百度或图书馆弥补化学和生物知识的不足。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懒得学习,听不懂正好有借口不听课了。

2.教学目标过度拔高。

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授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教师大篇幅地讲解“基因表达学说”,结果由于学生欠缺遗传学的知识而使学生毫无所获。

(五)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中职农学专业仍然是以升学为主,一切评价指标都最终指向了对口本科的升学人数,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只是走过场。这种评价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的根本原则,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学生。

二、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前的时代已经非同以往,我国的用工荒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工业上,涉农产业同样需要大量谙熟现代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论的错误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就必须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勇于实践和不断付出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导向教学法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个性化

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专门化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中职农学专业的教材多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各版本教材编写而成,各课程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学生农学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不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有序衔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课程同步教学,以使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共同参加,对所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以归纳,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进度,然后再依据教学进度编写教材或教案。另外,针对中职学生化学基础差的情况,在必要时可将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以“附录”“爱心小贴士”的形式出现在课本或教室的知识专栏当中。

(三)重视教学过程,建立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体系

第2篇:农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农科专业英语;师资构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专业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提高写作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工作,只要从事科技开发或研究工作,就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在阅读、翻译本专业各种体裁的英文文献方面有所提高。对本科生而言,需要初步具备对学术性文章摘要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对研究生而言,不仅要能够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研究或调查报告以及完整学术论文的写作,还要具备口头交流、演讲和书信交流的能力。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局限于专业阅读和笔头翻译,则有失偏颇。

1 专业英语的特征

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多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这时学生已经修完了普通英语,应及时巩固,因为这时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牢,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就此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此外,从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生开始接触专业术语(大部分注有英文),英语学习逐步向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以及写作专业文章过渡,使学习英语和学习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如果专业英语教师局限于用英语读原文、中文讲解词汇和语法、中文翻译课文、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很难与基础英语区分开。而且,学习好专业英语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

2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师资构成特点

学生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概括地说,专业英语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专业+英语”,可理解为专业在先,英语在后或者二者并重,因此农科专业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宽广的知识面,对作物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和推广、植物化学保护、生理生化、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中的某一领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并对其他学科也有适当的知识积累[1]。教师不仅要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标志绿色革命成就的矮秆小麦的育成、杂交稻的育成)以及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如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还要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目前以科研和教学并重型的农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的现状是: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但是在英语听说和教学方法上与基础英语专业教师可能存在差距,如发音不够标准,不能完全进行全英文教学;有些教师可能有短期出国留学的经历,现身说法对专业英语授课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要用流利的英语上课还有待提高;少部分教师虽有长期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备很好的专业功底和流利的英语,但是由于没有或者很少受过基础英语教学的专门培训,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能够比较娴熟地用英语进行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但是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却受到限制。

鉴于以上情况,部分学者建议选送英语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学习,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学习先进国家本专业的教材,掌握该专业的最新国际动态[2]。虽然这项建议理论上可行,但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限制,实际可操作性较小。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晚,许多农科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基础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对于大部分农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授课来说,短期内难以找到能够有效协调专业英语本身以及学生的高要求和专业英语师资配备的局限性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的矛盾,这种不协调性很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任课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自觉学习可能是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3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

3.1 阅读材料的选择

现有的面向农科或生物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文章或章节,内容比较单调陈旧,选择的课文要么过于专业和生僻,大量的专业词汇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或者所选文章与某门专业课的章节内容完全重复,学生缺乏新鲜感,难以接触到新知识。目前很难找到一本将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教材。因此,许多教师建议应该尽快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3]。笔者认为,由于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不同,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专业和专业英语课的理解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专门的教材。专业英语应提倡个性化教学,选择面向本科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时应尽量避免与专业课的重叠,既不应成为专业课某些章节的英文版,也要避免选择过于专业的研究性文献。在教师讲解之前,以80%以上学生能够读懂60%以上的内容可作为所选阅读材料难易程度的标准,而且所选内容尽可能涉及本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热点,是专业课没有涵盖的内容。本科英语阅读材料的精选一般以浅显易懂的关于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发明或新产品的科普性文章、评论性文章(letter and comment)和综述性(review)文章为主,内容涉及介绍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如green revolution,evergreen revolution等)、与农业相关的跨国大公司(Monsanto,Pioneer,Sengenta等)和国际性研究机构(如CIMMYT和IRRI等)的研发动向、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如转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等)、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生产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4]。此外,选择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涵盖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的结合)、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改善、病虫害防治及抗逆性改善、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种质资源及利用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单门专业课教学不可能涵盖的。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在难易程度上要适当拉开差距,从而进行快速阅读、精细阅读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英语课程是专业课的补充和延伸,选择阅读材料时注重内容的前瞻性、综合性和交叉性。

3.2 英汉互译和写作训练

翻译和写作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难点,英汉互译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只有较好,没有最好。而英文写作虽有大致的规则,但写作水平因个人的英文基础、写作风格和专业背景而异,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关于翻译和写作技巧,国内外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借鉴。虽然农科专业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翻译中的词法、句法、章法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但教师可尽量提供大量的例句和相应的翻译实践,做到讲练结合,重点讲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翻译所选课文、译例和练习内容最好涉及农业科学领域的多门学科。专业英语的写作技能训练应尽可能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性原则、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对于本科生而言,以范文为例,对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基本写作要求作简单的介绍,重点是掌握英文摘要翻译和写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对研究生而言,翻译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应高于本科生,至少精选不同期刊或杂志的3~5篇范文(综述性文章和研究性论文)。论文的写作顺序和具体要求因不同目标杂志而异,详细讲解英文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包括英文参考文献的编辑和管理(简单介绍和演示参考文献编辑管理软件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等),比较中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和习惯差异(特别是讨论部分),培养研究生独立撰写英语文章及投稿能力。此外,笔者认为个人简历和书信写作的要点也应作为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研究生英文书信来往较本科生频繁,如向作者索要英文文献、投稿时写给编辑部的cover letter、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观点和研究材料的交流、申请国外读书深造、应聘博士后职位、交流互访或者应聘外资机构等。英文书信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献和网络资源可供参考,但教师可简单介绍正式或非正式书信的范例。

3.3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口语表达技能正式体现英语的语言功能即交际功能,该部分不论对农科专业英语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可能是一个弱项,应尽量开展适当的强化训练。对本科生而言,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用英语提问和回答专业问题、上讲台讲解部分段落、偶尔邀请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或专家“客串”都是很好的训练途径。对于研究生而言,由于不同研究生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不一致,除了进行上述训练外,专业英语教师应鼓励研究生用英语就自己的论文设计思路、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进行口头报告(辅以多媒体),保证每堂课至少有1个研究生提供7~8 min的口头报告,每个学生选修专业英语期间至少有2~3次的锻炼机会。然后教师尽可能从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语音、语调、话语组织、流利程度、用词是否恰当以及语言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学生和教师还可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用英语进行短暂的提问和相互交流,这样既可锻炼口语,又能拓宽专业知识面。

4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据调查,多数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时教学方法单一,只给学生讲一讲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或者老师讲解课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学生对专业英语理解不够和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与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背景相关,但是课堂讲解策略和授课艺术也至关重要。虽然把农科专业英语讲解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比较困难,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可以弥补这种“先天性缺陷”。例如把部分讲课活动编排得像是做游戏,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或配对,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用英语提出问题,由各组用英语抢答,采用记分制,在规定回合数后,积分最多的学生胜出,或者采用“专业英语单词接龙”、“专业知识英语大比拼”。总之,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提问题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如用英语讲解专业词汇(比如转基因食品的英文术语有很多种表达方式Transgenic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bio-engineered food等),用英语竞猜或描述专业知识点(标志绿色革命的主要成就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in green revolution),英汉短句互译,或者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专业英语关键词(如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climate change,conventional breeding,biotechno-logy)。让学生根据这些单词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学生们就不觉得是在做一件压抑的事,而是在争取赢得某种东西或是进行一场比赛。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选择性地将学生的表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此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5 参考文献

[1] 苗艳芳,李友军.农科专业英语[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张昕.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246-247.

第3篇:农学专业范文

目前,高职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基本素质和能力也不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也有的学生虽有明确的目标,却不熟悉专业课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点拨,就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现就农学专业课《土壤肥料学》谈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做法和体会。中国

一、互动导疑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

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

互联网信息传递方式是人类一种新的、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能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阅各种资料,获得各种新信息;指导学生利用模拟仿真实验的各种软件,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逐渐向学习者的角色转换,作为独立体,越来越多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学习。

总而言之,教师把学法指导融入教学,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诱导学生乐学、会学,正确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能力。

第4篇:农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非植保专业 《农业昆虫学》 教学改革

农业昆虫学是针对农学、种子等非植保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昆虫学基础和农作物害虫各论两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了解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及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农业上重要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实践中,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相关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我们根据其课程特点,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沟通,从授课时间、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对《农业昆虫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调整授课时间

该课程的授课时间为每年的9月至11月,这个时间段多数农作物均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各类农业害虫及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大幅减少,不利于相应标本的采集与研究。目前教学标本因制作时间较长,存在颜色失真与虫体损坏等现象,可供观察的标本数量与种类明显不足。因此建议将调整《农业昆虫学》课程至每年的上半年,这一时期大部分昆虫均结束冬季的休眠期开始活动,易于发现与捕捉,也便于制作成标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充足的新鲜虫源保证了各项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内容,拓宽授课面。

传统农业昆虫学所使用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版耗时长达数年。在此期间,各种新虫害与入侵生物不断被发现和报道,造成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如我院目前使用的该课程教材第四版编写于2011年,参考教材则多出版于2000年前后。其农作物害虫各论部分所介绍的依然是传统生产中的主要虫害,而对近几年新爆发与入侵害虫如西花蓟马、美洲斑潜蝇等基本没有涉及或介绍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与实际生产相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前沿性,与时俱进,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害虫防治新动向。

2.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农业昆虫学同多数课程的传统教学一样,存在所谓的教学“三中心论”,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常常单纯进行灌输式或说教式教学。授课过程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鉴于此,建议在部分章节授课过程中引入开放式讨论环节。如“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一章,教师在课程前半段讲授各种传统防治方法,后半段学生通过前期文献搜集与分组讨论,推选数位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不仅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文献综述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注重素材积累,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载体,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教材内容的大段摘抄,否则只能使授课从“人灌”变成“机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充斥大量生硬的动画、声音与动作切换,华而不实,导致课件与教学形成一定的“代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日常素材的积累,随时留意与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有关的国内外电视节目,如中央7套《科技苑》、《农广天地》等。网络新闻报道与早期教学录像、报刊摘要和配图也可以进行搜集,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补充更新,及时地向学生展示。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三、实验教学改革

1.设立实验课考试环节。

过去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主要以各类昆虫的形态观察为主,在实际授课中教师难以把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程。加上没有考试压力,仅以实验报告的完成作为唯一成绩评定依据,于是便出现少数不听讲解、不看标本、不做作业的“三不学生”。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实验考核制度。即首先对学生随机分组,再将考试所用无鉴定标签的标本进行编号(以确保每组考试标本不重复),最后学生根据不同的考核要求,独立观察后作答,一定程度地杜绝学生逃课、上课不认真与抄袭作业的现象。

2.减少验证性实验课时间,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下,传统农业害虫的识别早已脱离简单文字描述与少数标本检视的局限,变得更生动直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但对非植保专业学生而言,因缺少课程实习,无法在田间地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致使课堂讲授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学生普遍感觉农虫课与其他理论课一样,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难以达到对课程所学使用灵活、掌握牢靠的理想效果。适时增加部分实践教学,如诱虫灯与性诱剂的使用、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等,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也可以迅速派上用场。

四、结语

针对传统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部分问题,我们不仅要在授课时间上进行调整,还要对课堂与实验教学等进行合理的改革。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理论结合实践,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考核体,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熟悉农业昆虫学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为解决相关农业问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夏淑春,孙丽娟,鄢洪海.《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9):6504-6505.

第5篇:农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教育;创新改革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购置补贴等[1]。在这一大好政策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企业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创新研发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产品。然而,农业机械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制约了农业机械的研发、使用培训和售后技术服务,培养具有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能从事农业机械化方向研发、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是迫在眉睫,这也促使高校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培养新形势下的农机专业人才,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2]。

1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办学现状

中国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设置可追溯到1948年,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也由简单的机械化产品发展成为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门专业领域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农机产品,而原本成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思路也已经不再适用[3],目前该专业办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招生难。近年来农业机械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社会认知普遍存在偏见,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认为农业生产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酬劳低,不愿意学习农机专业和从事农业生产工作[4],这使得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形势。据资料[5]显示,目前中国仅有42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校学生仅50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滞后。目前很多高校农机专业并未及时对农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特色,教学设备陈旧[6]。

(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农机专业真正从事农机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年龄较大,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现代自动化、智能化农业设备还不够熟悉,一是学校缺乏现代农机教学设备,二是其精力也有限,不再愿意研究新型农机设备;而年轻教师大多数是机械、车辆等相关专业毕业,缺乏农机方面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农用机械的操作技能培训[7]。

2农机专业建设创新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深入调研、创新培养目标

2009年起,中国开始推行中职院校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以浙江、安徽、北京、湖南等省市为代表,相继出台了高职高专院校本省市户籍生源涉农专业免收学费的政策,并加大各奖助学金的投入[8]。同时,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出台,农机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传统机械类企业将目光投向农业机械领域,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农机产品。调研结果显示从事农机生产工作的大多数是30~50岁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不到一半的人通过短期培训,且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有意愿回农村从事农机和农业工作,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营创业意识。因此,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培养;二是面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或同等学历,35周岁以下,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经验的农民,或是愿意回农村从事农机工作的农民、退伍军人等的培养。因此,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维修、研发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留在农村生产一线,并能发挥骨干作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2.2成立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创新办学模式

以服务“三农”为立足点,紧紧围绕农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一方面成立由来自农机企业、高校教师等的专家组成的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合作教学、共同研发、推广技术;另一方面在各级农机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深入各个县、乡镇、村,设立教学点,开设培训班,实行农学结合,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能手。(1)成立由农机企业的专家和高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顶岗实习机制。以农机企业新型农机产品的科研项目为基础,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农机科研”小组,协助项目开展研发工作,提升农用机械科研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2)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加强与农机局等相关部门交流,深入各个县、乡镇、村设立教学点,开设培训班,以从事或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学员为培养对象,采用农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又能进行专业学习,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在各个教学点的教学过程中,无形之中深入各个县、乡、村对学校起了非常有力的宣传作用,可提升学校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招生渠道,而且还可以作为在校生校外实践生产教学的重要场所。

2.3因材施教、改革教学体系

以因材施教为根本,以岗位职能为技能要求,创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改革实习实训项目。以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校生为对象,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9]。通过调研分析农机专业岗位群的职业素养和要求,以“三阶式能力提升”(一阶为农机维护能力,二阶为农机检修能力,三阶为农机研发能力)为出发点,重新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并以“集中实训、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实践锻炼。以从事或愿意从事农机工作的学员为对象,针对学员的学历、工作任务等特点,开发相对应的培训教材,分层次、分批次开设培训班,在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提升生产管理、销售经营等职业拓展技能及职业人文素养。

2.4以项目为依托,兴建校内外农机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多形式多途径兴建农机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积极申报部级、省级项目,获得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力度,与一线品牌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比如:实训课程的开设与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节对应,实训项目以具体的农业生产作业为任务,实训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共同评定;充分发挥农机科研小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一般的科研子项目则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学生为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10]。

2.5理论实践并重、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人才的高质量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农业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农机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学校应多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学校可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问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或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农业生产作业,提升农业机械的检修实践能力,尤其是新型农机产品的维护检修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农机局、农机企业等专家作为外聘教师,以教学公开课、技术培训的形式,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通过各种方式,打造由专家引领,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才能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2.6注重实效、创新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因此制定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加分制度、参与科研项目的奖励制度、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的奖励制度等,以提升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比赛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和能力。上述评价激励机制显然不适用于教学点培训班的学员,新形势下对于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即农民通过专业技术学习后是否能提高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量、农机作业质量是否满足农艺要求、生产经营规模是否扩大、收益是否增加。因此,对于这部分学员,主要考核学员掌握技术的情况,制定这些机制: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奖励制度、获得政府表彰奖励等奖励制度,激发学员扎实学习,钻研技术,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

3思考与建议

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农村社会空心化等阻碍了现代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人才保障。农业教育应及时把握机遇,紧贴生产一线、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蕾,史振良.新形势下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农机,2013(1):41~71.

2吕小荣,马荣朝,张黎骅.对农业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2(6):200~202.

3王海燕,邵喜武.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2):72~76.

4崔勇,翟旭军,金濯,等.高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5):134~136.

5左萃,杨彪.职业院校农机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4(9):128~130.

6李云伍,冯熙.提高农机化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2(3):177~184.

7张旭红.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举措[J].农业机械,2015(5):114~115.

8张珠让.基于服务“三农”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3(2):55~57.

9黄晓鹏,万芳新,孙伟,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31~34.

第6篇:农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38

中职涉农专业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主阵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涉农人才,对于促进我国“三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的中职教育仍然以传统职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对于很多中职院校还是一个空白,下面就对中职涉农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一、中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教改的重要方向

在我国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始终是研究的重要话题,而创业是一种新兴的教育观念,在中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突出了以服务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创业教育成为了当前如何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如何提升学生的创业本领和就业能力的科学回答。

2.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

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较窄,就业不稳定,即便是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对口的就业单位,但大部分涉农企业的办公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待遇方面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在工作一阶段后都会选择转岗。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开展创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促进学生就业,这样也能够确保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是一项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3.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中职农业专业的创业教育,是一种考虑长远、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向我国农村社会未来发展的教育。中职涉农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为我国农村经济建O输送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毕业后在当地从事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产业,同时可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中职涉农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将创业贯穿到中职涉农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创业指导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身的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创业教学计划

中职涉农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就是,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甄选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相融合,课上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涉农专业特点,建立完善的涉农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制定全面的创业教育计划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中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要考虑到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培养目标、知识和能力体系,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二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三是根据涉农专业教育课程特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考核方法

中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知识讲座、案例分析、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此来提升创业教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本校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优秀典型,也可以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回来介绍自身的成功经验,以及在创业中面临的种种困难是如何应对的。还可以邀请业内人士就学生们缺乏体验的现实性问题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明确自身的创业之路。此外,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通过笔试、调研、口试等形式,对学生的考核要突出该准也的特点,考核内容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目标。

3.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其不属于单独的教育体系,同时也不属于专业技术教育,它是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整合。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在具有完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创业知识、技能和体验,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必备条件。首先,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由全职和兼职组成,聘请涉农领域的农业专家作为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这样不但确保了校方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同时也弥补了部分专职教师缺少创业经验的不足。此外,应定期组织专职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使其自身的创业经验和知识理论掌握的更全面,从而更好的开展中职涉农专业的创业教育。

4. 完善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另一种是校外的合作企业、农业示范区。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校方要给予极大的支持,同时要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使学生们在在校期间便可以深入到企业岗位,使自身的技能得到验证和锻炼,学生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中,自身的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5.多渠道筹集创业资金,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学生在创业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校方可以利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在学生创业初期为其提供小额贷款的担保,帮助创业的学生争取到国家农业项目资金,这样便有效的解决了毕业生创业初期的经济困难。校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纳社会各界的赞助资金,并严格的筛选学生的创业项目,将赞助资金投入到学生的创业项目中,同时要做好后期的指导和监督,这样不仅保证了投资基金可以顺利回收,而且要确保了学生创业成功。为了使中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校方要为创业教育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创业者演讲、创业知识讲座、交流会等,在学生间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学生被动的创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创造出成果,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其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率较低,而通过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的稳定性。创业教育在教育领域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业教育会得到更好的推广。

参考文献

第7篇:农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加入WTO后,最感到棘手的问题就是农业(农产品)问题。可以说,农业迈向现代化是我国提高世界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第一产业,基础经济的农业在这一新的时期能否腾飞,关键是提高其科技含量。而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无疑是关键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不应任其萎缩,应从现阶段农业生产对从业人员的特殊需要这一角度深入探究、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为新的时代培养新型农民。

一、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应课程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的萎缩尽管有多种原因,但是专业设置及其开设的课程一直沿袭以往传统而未能紧贴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没有能够紧跟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农”字头专业毕业生应该无论在科学知识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劳动技能方面都要强于未经这类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只有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后能够显示出自身优势,才会增强专业吸引力。如果学生怀有“学不学习该专业,回家种地都一样”的偏见,那么学生及其家长就不会认可。自然,“农”字头专业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入困境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设置及其课程开设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农业理论学习的做法,要努力培养贴近现代农业生产实际的劳动技能,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发挥自身所学,以增强专业吸引力。

二、着眼引导未来农业发展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应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设置及其课程开设应有前瞻性,要积极面对未来农业发展的特点,努力培养能够从事未来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从业人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日趋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造成的竞争使农业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农业生产受到发达农业国家的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强烈。而目前这种以土地“包干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带有某些自给自足性质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模式,是难以应对来自国内国外的这股巨大的压力的。可以说要“化解”这股压力,使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之路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字头专业设置及其课程开设应以未来农业发展这一特点为主,积极探索、引导与培养未来农民(即学生)把握这一特点去经营农业,使之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农业生产。

三、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应课程

随着WTO规定的农业关税保护措施的消失,未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肯定会发生大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类型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加强对学生应对这一变化的知识、技术,甚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

可以想见,未来我国农业一定会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化、从分散型转向规模化、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点转变成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规律为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的设置及其课程的开设要积极培养学生这类知识技能,为“三农”工作做出自身的贡献。

四、针对农业产品增产增值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应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设置及其课程开设,不仅要促进农业产品产量的提高,更应向产品增值方面延伸与拓展。从某种角度而言,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目前比其他任何专业的“宽基础,活模块”都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农”字头专业建设,要努力改变以往传统这类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僵化、单一的做法,要以农业增收和农产品增值为主要目标,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各种生产项目中都能有一定的技能(专长),要使学生能够依据市场的变化灵活转变经营方向。这样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整个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都会大大增强。

而这也会大大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专业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五、结合产品加工、流通领域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应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字头专业建设应该着眼于“大农业”,要和农业产品的加工、商贸及金融服务等专业相结合,要对与农业相关的各种技能都有所涉猎,努力改革以往只是局限在狭隘的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培养。

目前,在农业生产的加工、商贸与金融服务等领域中的这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属于低层次的经验型人才。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农”字头专业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开设上都远未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而一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又很少能亲临农业生产第一线。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中等职业学校应抓住这一时机,努力培养能够胜任农业产品加工、商贸及其金融服务等类型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可以说,开设有关农业加工、商贸与金融服务等“农”字头专业及课程,不仅是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者应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及课程的改革,以促进“农”字头专业的重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意见,1999-09.

第8篇:农学专业范文

现在尽管各高校对于农业与资源环境专业设置的课程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以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法、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监测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等为主要课程。根据该专业设置的课程,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土壤与植物营养、肥料加工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专业课程和学生就业领域考虑,为学生设计的实践内容包括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植物营养研究法和基础微生物学实验,土壤学、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植物营养学、植物学、农业气象观测、环境调查实习等,还包括在修完规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后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我校在如何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改革和探索,一直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力度,切实加强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一些硬件设备不能及时跟上,尤其是实验项目和实习时间被删减或者压缩,比如只开设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通常一个实验室要负责几个班级甚至几个专业的实验,为了节约时间在每个实验前实验员都会把药品配好,实验材料制备好,学生来了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学生按步骤重复操作一遍,这个实验就算完成了;而一些野外实习则改为校内实习,试验时间也由长变短,更甚者将野外实习内容放在室内,通过幻灯片或者录像完成。由此可见,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实验内容具有单一性、重复性和验证性的特点。②学生数量大,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实验,这样导致很多学生都是应付,并没有正真的参与到实验中去,更别说增强动手能力。对于产生的实验结果,很多学生不会考虑其中的原因,即使实验后要求完成实验报告,也基本上是敷衍了事,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实验本身简单,加上实验课前老师把步骤和结果都给点出来,另外,由于人数众多根本参与不进去,使学生从思想上认为实验课不重要,对实验产生一种轻视的心理。久而久之实验课就在这种应付中完成,实验课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更别说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很多知识并不是从书本上可以读到的,必须深入到野外自然亲自动手动脑来夯实基础,增加经验,而野外实习很多都流于形式,用看录像代替学生的“倾力亲为、身临其境”,这势必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效。

2对农资专业实践改革的探讨

实验内容由单一独立向综合性转变。增强各个实验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使实验成为一条生产线,任何人的懈怠都会影响实验的进行,杜绝“打酱油”现象存在。利用多媒体和仿真技术先进行虚拟试验再进行真实实验代替实验员实验前灌输实验过程,图声并茂代替单一讲述,由被动变主动。加大实验课所占成绩的比重,消除轻实验重理论的心理。督促学生做到实验课前预习实验指导,实验课后认真对待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尤其写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进行认真思考。实验课是在校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是和理论基础课并重的,学生往往更加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而忽视实验课的锻炼,这往往与学校考核学生的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学校对于一个学生的考量总是更注重课程成绩的高低,实验课或实习课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有时甚至完全通过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实践课的忽视。

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真正的得到专业锻炼,增加学生的考核渠道势在必行,必须兼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即使理论课再优秀而实践课不达标,该课程也不能算合格。此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应改变传统的以课程为基础设置实验,应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来设置系列实验,把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设置成四大实验系列:土壤农化类系列实验、生态环境类系列实验,遥感与信息技术类系列实验、微生物类系列实验。这样就可以整合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环境,在系列实验室中可以完成综合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验的探索又可以节约时间。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不仅在上课时间可以做实验,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实验,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这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付诸行动,通过开放实验室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以往的实验课相比课余时间的实验相对自由,时间也相对宽松,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完成实验。实验成果的展示也不只是通过实验报告来体现,可以利用现在的网络新技术,如微博、论坛等,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而且还可以在网络上交流心得互相学习。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很多技术都要从野外实习获得,因此,推展实习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切不可不实习或“形式实习”。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应依据目前就业实际、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类型来建设我校特色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原则和互惠互利原则。实验基地可以为我们锻炼学生,是教学、科研的堡垒,但它更应该是生产的第一线,脱离生产的实践就相当于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实验基地是锻炼学生的熔炉,我们在利用它的同时也要不断给实验区所在地引进新技术,注入新血液,使之长期处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教学、科研和实习。野外实习要削减形式注重内容,通过学生习得经验,第三方评价,有效证书和回溯追踪等方式保证学生在实习中学到内容。一个学校的办学需要有特色,专业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是一所以气象类专业为主的单科性大学。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应用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环境科学、生态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优势,依托这些学科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既体现学校综合办学的特色也体现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优势。

第9篇:农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一、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 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2)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 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 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 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 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4)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较差, 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 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 生产力水平低, 农村经济落后, 农业工作条件艰苦, 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 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 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 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 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 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 如何扩大生源, 提高生源质量,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 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 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 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 搞好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 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 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 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 课堂上提, 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 出息在何处? 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 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2)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