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护理学的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护理学的专业知识

第1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人文精神教育;影响因素;建议

1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人文精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还能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与能力,人文精神是护士的心理支柱。如果人们缺少人文精神,那么人们的思想将逐渐庸俗与世俗,缺少精神支柱。传统观念对护士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护士从事的护理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所以,一直以来,护理工作被认为低人一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但是,医院仍然存在着重视医疗轻视护理的现象,同样是中专毕业,临床医生比护士的待遇要高得多,这将影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在中专院校的护理教学中,需要指导护理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与崇高的专业理想,所以,必须重视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影响护理专业人文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

2.1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我国护理专业的学生都是理科生,他们在入学以前,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理科知识,因此,人文知识与文科生相比,基础比较薄弱。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中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渴望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但是人文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与临床等其它课程相比,提高较慢,这导致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相对轻视。

2.2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对于护理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专业课、专业普通课以及基础课,也就是说,传统护理教育基本上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教育。根据研究调查,发现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在总学时中,我国人文课程的学时不到十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人文课程的学时约占四分之一。此外,我国的人文学科,在知识结构以及学习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最近,虽然医专院校开始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并出版了人文课程教材,但这些教材不能形成统一的人文教育体系。

2.3人文课程师资匮乏

目前,在我国的多数护理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缺少人文课程师资力量的现象,为了完教育工作,很多学校中人文课程的教师是由护理专业的教师担任的,他们与专业的人文教师相比,人文知识相对薄弱,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尽管现在有些学校已经设置了人文教研室,但其中的老师缺少医疗与护理知识,他们只能机械的传授人文课程的教学,不能将人文知识与护理专业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不能满足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没有现实指导意义。

3提高护理院校人文教育水平的建议

3.1完善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精神是个人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整体,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人文知识,才能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在学习阶段,学生拓展人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人文课程的学习。所以,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加强人文教学工作,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并使其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护理知识与人文知识完美的结合为一体,为学生以后较好的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2护理专业教师加强人文教育

事实上,在护理专业知识中,也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医学专业知识中挖掘出其中的人文因素,由此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将学生的人文关怀转化为自觉行动,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分析实际医疗事例的方法,如医院因为某位癌症晚期病人无法上交医疗费用,予对其停止治疗,启发学生从人文角度对医院的行为进行讨论。

3.3补充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

目前,师资力量匮乏是大部分护理学校中人文教学工作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应引入部分医学心理学的工作人员,由此来补充学校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完教学任务,解决人文师资匮乏的难题。

3.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加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周期性的开展人文辩论会、演讲会或体现人文精神的画展等活动,成立健美操、瑜伽等健身俱乐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王芳.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S1).

[2]张运生.关于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4,(02).

第2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十分重视护士的护理伦理素质,这是构建护理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护理实践中,涌现出了很多护理伦理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护士。就整体而言,护士伦理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我国许多护理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陆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部分护理人员在校期间的接触只是散见于其他课程,也有部分护理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电大等方式对护理伦理学有了初步了解。有关调查结果显示,42.92%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基本了解,47.74%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有接近20%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不了解[1]。此外,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护士自身不思进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被动医嘱执行,轻主动整体护理;重治疗效果数据,轻护患交流沟通;重常规护理操作,轻知识结构更新。同时,医院缺乏为临床护士提供护理伦理学再教育的机制,未建立护理伦理评价体系来指导护理实践。这些原因,是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理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相关院校重视、加强护理伦理学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保证,也是当前我国护生接受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迅速发展,目前护理伦理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担任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师,人文学科背景的占51.4%,专业背景的占28.6%[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特点及相关知识缺陷,对护理伦理学在护生培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教师把护理伦理学定位为思想品德课,从道德层面上剖析课程,对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伦理道德等知识讲授透彻,但由于缺乏护理学知识背景及临床护理实践的体验,对临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关怀等伦理问题的判断、推理、决策训练的能力欠缺,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的说教色彩,淡化了护理工作中蕴含的伦理关系[2]。有的教师将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授课时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正确的伦理行为,但对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不够明晰和透彻。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意识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伦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护理学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这些“专业偏向”,都不利于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不能有效指导护士处理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2.3高职高专护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成绩较差。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因素,诸如一些不文明现象、医患间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使护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护生甚至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偏移[3],导致职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重个人享乐,轻服务意识;重个人利益,轻奉献精神;重自我凸现,轻团结协作。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漠,在面对临床中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3.加强护理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让护生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在护士的培养方案设计上,科学安排护理伦理学的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学时,并将伦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把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4],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以上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认为临床课程学习时期和临床实习时期是他们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职业信念的最重要时期[5];重视实习阶段的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把护理伦理素质要求纳入实纲,有目的地指导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护理伦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2优化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护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情感,在掌握伦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团队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课程的定位及对教学重点把握不一致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通过集体备课,知识互补,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上,既考虑知识性,也考虑趣味性,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讲座、评议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去解决在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与道德冲突方面的问题,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将结业考试成绩、教学过程参与度、案例分析、论文的质量等,从认知、情感、表达、价值观多方面考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3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护生职业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全体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在学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树立服务意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角色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护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法律意识

第3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护理专业 实用性 英语教学

一、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为教学目标,体现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特点,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语言技能训练,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根据这一教学目标,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注重与护理专业知识的联系,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

二、国内外护理专业形势分析

1.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国际护士紧缺,国外独资、合资医院逐渐进驻我国,进入我国旅游、工作、定居的外国人士逐渐增多,国内护理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外国病人。为了满足工作需要,护理专业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目前国内一些比较好的医院招聘护士岗位时,要求英语必须过级或者有相关的英语证书。

2.国内同行学校的护理专业都非常重视英语教学,学好护理与英语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我校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示范专业”和国家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基地,2007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护理专业开设了涉外英语护理专业,开拓了护理专业海外市场,鼓励学生走出国门,目前已成功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到海外实习、就业。

三、护理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

(1)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护理专业生源质量却逐年下降,入学门槛也在逐年降低,生源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有高考落榜生、高中辍学生,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逐渐丧失对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2)虽然各学校护理专业每学年都开设英语课,但是英语教学和护理专业知识、临床操作严重脱节,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英语不过是一门普通公共课而已,对英语课程不重视甚至厌倦,在课堂上不活跃、不积极,从不开口说英语,再加上学生认为学英语也没什么用,所以抱着学不学好无所谓的心态。

2.教材分析

目前高职护理沿用公共英语教材《高职国际英语》,高职所有专业英语课程都使用这本教材,教材内容与护理专业没有联系,学生不会将英语知识运用到护理学习中,只是单纯学英语、学语法,与专业知识脱节。学生未能掌握将来护理岗位需要的一般英语技能。

3.师情分析

目前护理专业英语教师一般毕业于英语教育专业,虽然有着丰富的英语知识和教学经验,但是对护理岗位和护理专业知识了解少之又少,只满足于上好公共英语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单纯为了教英语而教英语,难以将英语教学与护理专业结合起来,没有体现教学的实用性。

四、开展实用性英语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教材使用与建设

《高职国际英语》图文并茂,教学内容包括对话、听力、语法和练习,对夯实学生英语基础有一定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护理英语实用性教学,需要开发出适用于护理专业的实用性英语教材,注重和同一学期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程相联系,教材内容与护理临床工作如用英语询问病史、收集资料、记录病情、医患之间的交流等相关。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巩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其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成就感。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开展护理专业实用性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不仅有专业的英语知识,同时对护理知识及护理岗位工作内容也有一定了解,因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尤为重要,可通过加强英语教师护理知识培训或者在护理专业教师当中选派英语底子好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加强英语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3. 实用性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1)实用性英语教学理念

实用性英语教学要和同一学期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引入人体结构名称骨、血管、神经的英文单词;临床常见病如炎症、溃疡、结核、癌症等英文单词和护理常用操作如注射、穿刺、测血压、测体温等英语词汇,通过引入专业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开展情景教学,在模拟护理工作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2)实用性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①医学词汇、术语构词教学

医学英语词汇、术语不像其他英语词汇一样简单易懂、好记,但是却有规律可循:例如,cardio 来源于希腊语 kadia, 意为 heart(心脏),cardioscope (心脏检查镜)、cardiology (心脏病学)等词由它派生而来;多数医学词汇由固定的字根、前缀、后缀构成。例如, “- itis”表示“炎症” ,“cholecys- ”意思是 “胆囊” ,“- ectomy” 意思是“切除术”,“chole-cysitis” 意思是“胆囊炎”,“cholecysectomy” 意思是“胆囊切除术”。 教师可以通过构词法向学生分析讲解专业医学术语,让学生灵活掌握,不觉得枯燥。

②图片展示和游戏教学

通过课件图片向学生展示相关医学词汇如骨骼(bone)、细胞(cell)、神经(nerve)、肺(lung)等,通过看图片说出单词的活动或者进行做动作猜单词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③临床护理工作情景教学

通过在英语课堂上模拟病房,开展写病例、急救护理操作、康复治疗、护患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实施临床护理英语情景教学,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以临床常见的操作――腰椎穿刺为例:首先播放腰椎穿刺操作小视频,视频结束后教师对视频里面出现的关键词加以讲解,如穿刺(puncture)、消毒(disinfection)、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等,随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构思15分钟左右,然后各小组选派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将视频中的操作情景用英文表演出来,最后进行评比,教师加以总结。

五、小结

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原则,开展护理英语实用性教学,让学生提前进入护士角色,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要,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护理工作,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余薇,陈文松.涉外护理(专科)国际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784.

第4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97-02

当今护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不在于课程的宏观结构,而在于其内容的设计与编排,必须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现实需求。

一、护理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中高职护理教育,已经成为卫生事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护理职业教育与当代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现象。

(一)中高职教育仍然是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

1950年,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将中等专业教育作为培养护士的唯一途径,高等护理教育停止招生。直至1980年南京医学院率先开办了高级护理进修班,护理专业恢复了高等教育。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D2010年)》: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应达到中专占50%、大专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结构目标。这说明,在我国多层次的护理教育结构中,中高职教育仍然是培养满足社会护理专业人才需要的主力军。

(二)中高职护理教育的对象

护理教育的层次被提高以后,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生源素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和扩张,护理中高职教育,受学历层次的局限、教育资源的扩张与利用不同步以及护理教育本身存在的比其他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等条件的限制,其生源被迫定格在初中毕业生或者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这种结构的生源,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比较,很自然地给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临床护理岗位任务新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代中高职护理人才随着就业领域的扩展,岗位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大中城市医院或者医疗机构中中高职人才并存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得出: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以二级以下医院、社区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为主;预计近50%的人员将进入社区服务机构,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同时无论何种医院中都有不同比例的中职护理毕业生在岗。

这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中,中高职护理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的区别在于:就业初期,前者多从事一些经验性的工作,而后者被容许从事策略性的工作。当然,前者如果经过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工作时期,同样也被容许从事策略性工作。

(二)不同岗位的护理任务概况

1.国内大中城市的社区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基本操作技术水平、家庭护理、老年人护理、健康教育技术、康复技术指导技能等,具有较高的要求;涉外机构对于护理学生的礼仪沟通能力、不同文化护理等具有较高的要求。

2.随着临床新技术、新知识的广泛应用,大城市医院对护理人员在心理学、社会学和艺术欣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人文和人际沟通知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护理工作是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象主要有人、家庭和群体,它在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下为人们提供卫生服务,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重视心理、生理和社会对人健康的影响。护理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多的护理学、医学知识,同时还要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为患者带来人性化护理服务,从心理角度出发,重视人文关怀,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护理两条知识体系并存

从我们普遍使用的现成的护理专业课程来看,较之早期的护理专业课程,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从教材的名称上看,经历了由《××科学及护理》向《××科护理学》的转变;二是教材结构也由纯粹的医学教育结构加上补充内容式的“护理要点”组成的模式,变化为现在的这种由不完整的护理程序贯穿其中的课程模式。这些改变,都充分表现了一个主题,就是护理学科在发展的进程中,教育体系正在逐步脱离临床医疗专业学科的影响,走向学科独立。但是在现成的课程结构模式中,依然表达的是医学知识和护理学知识的独立性特点,并没有很好地表达这一学科思想。也就是说,在我们现成的护理专业课程的结构中,有两条独立的知识体系――医学知识体系与狭隘的护理知识体系并存。

(二)医学知识的护理功能有待课程体现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学不仅包含了基本的医学知识,也包含了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对于医学知识来说,当它被医疗人员通过诊断、治疗等方法应用于实践的时候,实现的是“诊疗功能”,它就成为了医疗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当它被护理人员应用于实现其“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维持健康、增进健康”的服务功能时,它却又成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当护理人员将医学知识运用实践领域的时候,既发挥了医学知识的护理功能,又体现了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表达了重医轻护思想

关于医学与医疗和护理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医疗学科一直伴随着医学科学的成长,所以整个人类社会都认同医疗与医学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认为医学就是医疗科学,医学知识体系就是医疗专业知识体系。但是关于护理学与医学知识体系的关系的认识,则不尽然。无论专业内人士还是专业外人士,虽然都不可否认地承认,学习护理必须学习医学知识,但是很少有人是把医学知识当成护理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护理学发展的特殊历史对人们历史思想形成的影响。虽然说护理的历史可以追踪到人类的早期,但人类早期的护理多局限于生活的护理,护理作为职业出现在人类健康事业结构中的时候,其工作任务或内容也只是局限于一些经验。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现代护理,才真正带领护理专业走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二是以上所述课程模式所致。上述传统的课程模式,不仅安排了医护两条知识体系并存的结构,而且在内容编排上还重医轻护――也可能是为了强调护理学的科学性,课程常常把医学知识的分量安排得比护理专科知识更多,相反护理专业范畴内的知识内容大多局限在一些经验性的技术方面。事实上,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医生和护士都必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方法或者手段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共同完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健康总目标。依照护理程序构建的新课程、新教材,完全把医学理论放在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之中去应用,充分发挥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使其较好地与护理知识体系融合,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表达了“医疗护理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相互协作、不可或缺”的科学思想,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以上传统课程对人们认识护士与护理的不良思想形成,并纠正人们对护士和护理的传统错误认识。

四、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护理中高职教育面临着生源基础不足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却越来越高的现状。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教育者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方式方法。而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的课程,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形式,是教学思想的表达,是知识传递的途径,是学习者完成思维构建的直接引导者,它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形成。因而,课程是首先需要改革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紧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构建课程体系,是当前护理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临床护理实践区域作为课程内容范围选取的依据

课程内容的基本范畴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过程性知识,而不是所谓陈述性知识。重视基础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日常人际交往与沟通技术、人文关怀、健康教育等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医学理论的强烈追求和对医学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三)以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为课程标准调节的依据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组织与课时的调节,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课程的核心地位。比如增加实践训练学时,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过程监督与激励等。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四)以临床实践过程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过程

突出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社会护理人才市场的变化,还是从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看,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护理职教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结合护理临床实践过程,为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改革护理专业的现行课程,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1-6.

第5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作者:何晓璐 唐英姿 李芳 阳娟 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讨论

法律知识方面1993年3月26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对护士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及执业资格等一些事宜作了规定。2002年2月20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2002年9月1日施行,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定性和处理等原则,是卫生行政处理和法律裁决的依据。该条例中增加和改变了许多内容。2002年,4月1日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将本属于原告应负的部分举证责任分担给被告承担,举证倒置不但把责任的行为转移给了被告,而且也把举证的结果责任转移给了被告,在规定的期限内,被告拿不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就要承担败诉的结果。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熟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1]。大部分护生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护生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如医疗事故的处理办法回答问题正确率大专仅为19.1%,中专更低,仅为13%,在所调查的十个问题中,回答问题正确率达到50%以上的仅有三个问题:护理侵权行为与犯罪、疏忽大意与渎职罪和品与物品的管理,而这个问题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及考点,因此护生掌握程度较好。而其他问题课堂内容涉及比较少,不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学生不重视,因此调查中护生掌握程度低。护生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明显学历差异,学历不同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专科护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比中专护生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历层次不同,护生年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综合素质均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中专护生由于起点较低,且学校护理专业教育时间有限,其对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度较差,另外中专护生年龄偏小,责任心也欠佳,故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较低。而专科护生大多已成年,学习能力及意识均优于中专护生,并关心专业相关知识,故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较高。大部分护生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有需求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护生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有需求,但也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在所调查的护生中,大专护生仅有3个、中专护生仅有6个持无所谓态度,而大专护生有61.7%表示有强烈需求,中专护生仅有27%有强烈需求。这说明学历层次高的护生对工作质量要求高,学历层次低的护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欲比较低。同时护生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有学习的欲望,只要有合适的途径,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护生希望增加法律教育在调查中,如表3所示,护生获取相关法律知识现有的途径及希望获取途径排前三位的均为:课堂教育、讲座及医院培训。这说明调查的护生中,大部分喜欢采取被动的受教育方式,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主动的通过关注新闻媒体、法律法规来获取相关知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建议

课堂授课增加相关法律知识目前,护理专业学生只开设了《法律基本知识》,而没有专门的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只有在《护理学基础》基础中涉及一些散在的、不系统的相关法律知识。而在德国护理基础教育中设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公民法》两门法学课程,总共140个学时,占全部理论课学时的5%[2]。因此,在护理专业授课过程中,增加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定期举办护理法律相关讲座大学学习生活应该是多样化的,讲座已成为现在大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专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护生认识到护理相关法律的重要性,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定期举办护理相关法律讲座,这是护生获取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医院定期法律知识进行培训要提高护生对护理相关法律的掌握程度,医院与学校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护生进入医院前,可以进行岗前培训,不仅培训护生的护理专业知识及护理操作实践,同时也要注重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在实习期间,可以不定期的组织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使护生明确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已降低实习期间法律纠纷的发生率。

第6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护理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关爱病人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为契合高职教育创新的育人理念,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护德护风,这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但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往往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易忽视人文教育。因此,重视人文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提高护德品质和个人素养有促进作用,对促进现代护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高职护理专业同本科护理专业相比,在生源、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在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上还存有误区,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浓厚。高职护理专业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总体来说,大都“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

相比本科生的入学成绩,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高职教育的学制又较本科教育短1-2年。依据专业培养方案,高职医学专业相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须在有限的两年多的时间内修完,这也增加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压力。虽然大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此项工作是一项软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在诸多高职院校谋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体现在课程构建和课程教学研究上,就是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因此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与将来自身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人文社科课程只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生在上人文素质课时埋头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课程漠然置之。

2.忽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权衡就业与学历提升的关系,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衡量一所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此,一些学校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或者把人文素质教育仅仅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认为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就业时必备的人文素质。从现状看,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护理实习期间即能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赢得带教医师和患者的肯定,在毕业后的求职面试、工作期间的胜任能力和创新性诸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高职高专护理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认可,能否具有较好的职业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与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

3.把人文教育简单视同为通才教育

目前在一些高职医学专业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旨在强化通才教育,如公共音乐、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文学欣赏等。通才教育是有益的,但不能完全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记忆性、工具性的,人文精神是思考性、批判性、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最深刻的在于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渗透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仅仅通过几门人文课程的学习,就想要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二、医学人文精神对护理学生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在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但需要毕业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护理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护德水平,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谐相处,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1.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融通

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护理中,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医乃仁术”这一医学本质特征反映出医学是学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护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这种相通性决定了二者的相互融合。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有现实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2.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高尚护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促使护士生对患者形成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提高技能熟练度的原动力,这是护士生高尚护德的基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既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护德护风的护理毕业生。

3.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护理模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并把护理程序系统地用于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将护理学理论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意味着对健康与护理疾病的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在护理中,人文教育倡导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从而实现健康公平,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三、高职护理教育融入医学人文精神

对护理专业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就是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1.与时俱进,引导人文素质教育良性发展

护理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护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高度完善专业的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将人文素质与护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只有结合护理专业实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充分激发医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职医学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医学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机会,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教师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他们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实施者和体现者。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及课程研究,增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上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向教师推荐有价值的书籍,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及学术交流等,多方位开拓教师视野,培养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3.护理教学方法寻求多样化

护理专业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护理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可开展讨论实践教学,例如在讲一个专题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谈谈体会等,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时,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

4.积极探索将专业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方法

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精神是使专业教育得以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两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结合的方法,提高结合后的教育成效。首先,要把握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度,即在两者融合中要把握分寸,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内容上要契合。也不是每节课、每次课都要结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机遇,不能牵强附会,搞成形式主义。其次,灌输的教育内容要贴切,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医学人文精神真谛的热情。无论在专业课程教学或医院实习教学中,都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及言传身教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护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护理患者,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风发扬光大,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总之,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社科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护理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必然趋势。护理专业院校要积极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李树贞.《护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5-122.

第7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31-03

知识产权为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享有该成果的专有权利,并受法律保护[1]。农业知识产权为农业方面的智力成果专有权,可有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2-3]。农业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重要的生产基地,从科技成果、科学发明、科技专著、科技论文到植物新品种、高新技术新产品、育种栽培新技术等,有多项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因此,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于有效保护、科学运用知识产权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各农业科研院所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规范,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专利申请到授权这一过程需要1.0~1.5年的时间,申请不同类型的专利所需的时间略有不同,申请发明专利耗时最长,从申请到授权约需要1.5年的时间,而报奖、成果鉴定、耗时较短。因为取得这些成果耗时短,且有利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所以科研人员比较重视报奖、成果鉴定、发表科技论文,而对申请专利不够重视。因此,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刻不容缓。

本文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科院品资所)为例,介绍热科院品资所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阐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1 热科院品资所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1.1 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为提高科研人员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热科院品资所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如: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明确规定各个研究室每年申报并获批的专利超过5个以上的,申报并通过审定植物新品种超过3个以上的,其超出部分所需缴纳的相关费用由单位自筹经费支付;有些研究室的研究经费比较短缺,但其申请的发明专利研究方法较新颖,在国内外具有市场竞争力,且对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有助推作用的,实施前景显著的发明创造,单位也会根据这些研究室的具体情况承担一部分专利申请费;根据不同的授权专利,单位还会自筹配套奖励数额不等的奖金。这些相关办法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热科院品资所科研人员申报专利的积极性,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逐年上升。

1.2 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窄,类型单一

农业知识产权是国家依法对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主要包括以下6种: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权、农产品商标权、农业商业秘密、农业著作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4],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较广。热科院品资所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和软件著作权的寥寥无几。目前,热科院品资所已自主选育了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12个,热带牧草新品种24个,芒果、蔬菜、花卉和水稻等新品种17个,共选育了新品种53个。从热科院品资所近10年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统计情况(表1)可以看出,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仅有3项,占选育的新品种总数的5.66%,申请软件著作权的有4项,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非常窄,类型很少。

2 热科院品资所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热科院品资所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申请及授权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申请专利保护意识淡薄,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长久以来,我国对于科研成果的管理方式是进行成果评定或课题检查[5]。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评审职称或职务晋升的前提是或获得自主科研成果,现有的科研单位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科研工作者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不足,缺乏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意识,对品种审定非常重视,但忽视了新品种权的保护,极大地抑制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据统计,热科院品资所2005―2010年5年间,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有17项,审定的新品种有11个,获省部级奖励27项,在各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或交流论文553篇,出版专著38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项,申请专利21项,授权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重视,许多科研成果通过成果鉴定,报奖,发表SCI、EI、ISTP等科技论文而公诸于世,一旦公开知识产权也随之流失。

2.2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完善

热科院品资所为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例如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没有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管理部门主要挂靠在单位科研办公室,管理职责不强;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工作人员兼职管理,管理工作尚停留于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批数量的统计;依然以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未加强对立项查新的重视,只知一味地埋头钻研,同时忽视了技术保密工作,盲目急于[6-7],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尚未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便被公之于众。

2.3 知识产权管理与项目管理严重脱节,知识产权管理滞后

众所周知,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至关重要。当前,热科院品资所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联系,在项目立项时未进行知识产权目标设计,项目研发过程中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在项目结题、成果产出后知识产权管理才开始介入,致使有些创新成果不能获得知识产权,权利“无辜”丧失[8]。

2.4 知识产权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多数实验室申请获批专利后,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非常少,由于专利转化实施率低,因而对于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显著。2007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9]。截至2013年12月,热科院品资所已获授权专利30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23项,转化6项,占授权专利总数的20.0%。专利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专利技术含量不高,对农业科技发展实用性不强;专利技术脱离市场需求,导致专利转化难度大;缺乏转化资金,导致专利转化渠道不畅通。

3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单位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挖掘农业科学技术发明,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创新应用,以及实现知识产权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共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应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细则》《知识产权奖励办法》等,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中,有效联系知识产权与科研创新、技术推广、产业发展等环节,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及应用水平。

3.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实施知识产权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科研工作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于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同时负责普及教育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是应建立知识产权审核制度,对于创新性强的科技成果应先申请专利再进行评审鉴定,对于向外提供的技术与产品应提前评估其知识产权,办理法定的知识产权手续,使公有科技成果在转移过程中得到法律保护。三是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管理人员除了应选聘具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人员外,上岗前还需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提高管理人员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经济法等法律知识水平,防止和控制单位无形资产的流失。

3.3 加强知识产权知识传播,强化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应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因而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科技人员应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了解和认识,从主观意识上重视知识产权。强化对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单位简报、单位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加大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单位领导和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讲座,并组织部分科研人员深造学习。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10]。转变科研人员“重成果、轻专利”的传统观念。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应先申请专利保护,再、鉴定成果及报奖,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4 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申请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应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制订相关规定。在科研人员的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审、授予荣誉称号中,把获得专利及其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评审条件中。如美国联邦实验室把科研人员对技术转移的参与纳入人员考评体系中。农业科研单位应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基金[11],激励科研人员加强源头创新。有许多科研人员因经费不足而放弃了部分专利的申请,有的申请了国内专利,而没有申请国际专利,或已获得专利授权,但因没有经费维护,不能得以长久维持而被遗忘丧失。单位内部应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基金,对某些潜在市场大的发明创造因经费不足无法申请专利和维护的专利,应给以部分经费上的支持,激励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无形资产以防流失。

3.5 建立产学研合作方式,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了实现共同愿望、获得最佳利益和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彼此的资源或优势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12]。农业科研单位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产生的重要基地,理所当然希望自身的科技成果能够投入到经济领域,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作为人才和知识产生的殿堂,高校也希望其科研成果能有效地发挥服务经济的作用。高校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使其科研更加符合社会市场需求,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研发资源的作用,还有利于高校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产学研合作正是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各自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将农业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投入到经济领域,推动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4 结语

知识产权管理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有效手段。因此,农业科研单位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通过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跨越式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2] 林祥明,蒋和平.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评价[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27-28.

[3] 李军英.论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的保护[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56-158.

[4] 赵新生.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类型与其保护措施[J].种子期刊,2012,30(5):21-23.

[5] 于志娜,马三喜,陈彦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新农村建设,2010(10):29-30.

[6] 郭郢.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的难点浅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5):50-52.

[7] 黄亦鹏,李华军,吴凡.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142-146.

[8] 周云祥.论技术类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5):403-404,411.

[9] 张丽,杨怀卿.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6,26(5):1-3.

[10] 蒋和平,孙炜琳.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1,20(6):12-18.

第8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专科;护理;教育模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9-01

护理专科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医疗临床护理护士。根据我国社会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护理专科教育模式,应大力改革我国的专科护理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方式及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校教育与临床教学之间的关系。

1 专科护理教育的社会需求

相比于社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护理教学工作相对落后。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护理教育只是一种职业教育,而与学科无关。这样的观念对我国护理专业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且现阶段我国的护理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医疗的需要。

随着新的医疗体系的成立,护理观念也在逐渐发展,现代的护理观念要求护士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方面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场所更是扩大到家庭、社区等地方。因此,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对其基本医学素养及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我国专科护理教育模式的改革

2.1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对于医学院的教学管理方面来说,明确其办学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医学院的办学过程中,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清晰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将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高等护理教学模式中,保证高等护理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将人文文化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实现知识教育与创新实践相一致,并以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国专科护理教育的基本前提。

2.2 稳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1 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加剧等社会问题,器官移植等伦理问题以及克隆技术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一方面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渠道,对人文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培养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而为了实现上述护理人员的培养要求,就要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课程设置,使护理教育逐渐摆脱对医学教育的依赖。

2.2.2 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①拓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在专科护理的课程中,加入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心理学及伦理学等学科,以免护理实践脱离人文科学的辅助。②加强工具课程教学。在专科护理课程中,加入计算机及英语等科目的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英语的学习课时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同时,将语文、数学等学科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合理调节护理专业的学制短与负担重之间的问题,而且督促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为以后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③突出护理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学课程的学习,采用最新的教学教材,在临床专科教学过程中提倡少而精的学习方式,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及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④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专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急救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社区的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大大降低病人的住院率。

2.3 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工作 根据我国专科护理的教育模式,要打破由专职教师组成教研室的模式,启用创新性人才,举荐素质高、能力强,并有强烈责任心的护理人员作为教研室的主任,大力推进专科护理教育的模式。同时,各教研室还要从护理专业的教学任务出发,组织编写与专科护理教学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大纲。

为了保证专科护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教研室要督促任课教师对上课内容提前准备,更新护理专业的知识及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型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直观、更清晰的体会。同时教师对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增加课程的知识量。

2.4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了满足我国专科护理教育改革的要求,需要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要求教师知识储备丰富、创新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这就要求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骨干充实师资力量,发挥其特长,传授自己的护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现有护理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时,以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为前提,定期对教师进行组织培养,以便逐渐适应发展迅速的护理教育方面的改革。

2.5 加强学生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专业的人才,就要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尽早与患者接触,熟悉医院的治疗流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学生的护理技能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2.6 加强生产实践教学管理 在专科护理教育过程中,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要求教师必须编制完整的实习过程任务书。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需要带教教师、医院主任及相关病区的负责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习辅导,制定出详细的考察标准,帮助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

2.7 全方位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塑造高素质实用性护理人才 为了护理专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老师要大力支持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针对护理专业的知识,举办一系列的知识竞答活动,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开阔视野。

3 结束语

护理专家概念在我国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时间,全国各地在关于专科护理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及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当前护士的学历较低,学科发展还是不够完善,因此我国的专科护理教育模式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是近年来大部分的专科护理教育项目逐步得到完善。由此可看,随着护理人员在护理教育模领域的不断探索,我国终将实现一套完整的专科护理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晓杰,沈宁.对我国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概念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05).

第9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一、教学过程中的问卷式推介设计要点分析

以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清洁护理(Cleansing Care)”这一知识点的讲授为例,为最大限度的确保护理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性与稳定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并利用问卷式推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认识。首先,教师可以规定与清洁护理相关的几个关键词语,包括“牙膏(toothpaste)”、“牙刷(toothbrush)”、“冲洗(rinse)”以及“卧床(bedridden)”在内。其次,还需要按照以上关键词组,围绕医院清洁护理工作这一中心问题,制作一份完整的调查表格,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性的调查研究工作。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上来说,调查推介的最关键目的在于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交流与沟通,确保学生在护理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征。在学生自主进行护理专业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所产生的成就感以及自豪感表现显著,知识接受度也能够得到显著性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的语富整理式训练设计要点分析

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即将护理专业英语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段落或是重点小节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对其进行排序处理。学生在这种语言整理式的训练过程当中不单单能够吸收相应的护理专业英语知识,同时也能够对整个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以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有关“静脉输液(IntravenousInfusions)”知识点的讲授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实现将包括:“查对医嘱、输液单(Investigation on doctor's orders,infusion alone)”、“选择血管(Choice of vascular)”、“排气(Exhaust)”、“消毒皮肤(Disinfection of theskin)”、“穿刺(Puncture)”、“胶布固定(Adhesivetapefixed)”以及“调节滴速(Adjust the drip rate)”在内的相关操作程序以打乱顺序的方式排列,并要求学生按照正确且合理的操作方式对以上关键步骤进行重新排列。借助于这一推介类型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应用,一方面能够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词汇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学生对于静脉注射一类专业流程的熟练程度,确保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英语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的双重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的团队情景模拟式训练设计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