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精选(九篇)

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

第1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关键词】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加工贸易是东道国从境外进口部分或全部原材料、辅助材料和中间产品,将经过东道国企业加工装配后的制成品再出口的生产经营活动。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就我国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关于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以国民收入恒等式为基础的传统方法。林毅夫、李永军(2001)年发现1981-1998年加工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简均水平为0.19%。但是林毅夫等人也认为利用传统方法很可能会低估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原因是该方法只考虑了加工贸易净出口的直接影响,没有考虑净出口对消费、投资的联动影响。鉴于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来研究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王晨钟(2005)对1981-2003年间GDP总量对数和加工贸易总额对数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加工贸易的产出弹性为0.588%。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中国的加工贸易总额(简称PT)、一般贸易总额(GT)作为解释变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各方面都有很快发展,GDP、PT、GT等指标甚至呈现指数式发展轨迹,在实证分析中,为了消除异方差,对上述的三个变量分别取其对数形式。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所涉及的时间序列经济变量有可能是不平稳的,如果对其直接进行回归有可能会造成“伪回归”现象,所以应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显示,lnGDP、lnPT、lnGT的ADF检验值都大于临界值,故都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同时他们一阶单整的ADF统计值均小于临界值,故其一阶单整属于平稳序列。lnGDP、lnPT、lnGT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通过协整检验来进行判断。

(三)协整检验

首先我们用lnGDP对lnPT、lnGT做OLS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In GDP=3.474623+0.128363ln PT+0.687464ln GT

t= (12.36694) (3.404253) (11.10924)

R2=0.985517 D―W=0.573832

根据以上方程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也都通过了检验,但是D―W值却只有0.573832,表明存在序列相关。在原回归模型中添加AR(1)、AR(3)项,得到如下新的回归方程:

ln GDP=4.050085+0.348388ln PT+0.410407ln GT+[AR(1)=0.781361,AR(3)=-0.116586]

t =(9.383032)(2.599765) (2.888489)

R2=0.994760 D―W=1.934665

由新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通过添加AR(1)、AR(3),D―W值通过了检验,自相关得以消除,方程的拟合优度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然后,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的ADF统计量为-4.742294,大大小于在10%标准下2.629906的临界值。由此可以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调整后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加工贸易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会增长0.34838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会增长0.4104407个百分点。

(四)结果分析

加工贸易进出口确实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加工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所起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所选数据时间段的影响。1981-1989年,我国加工贸易处于起步阶段,加工贸易对于GDP的增长一直是负拉动。而该时间段几乎占了我们所研究时间段的1/3,所以一定程度上会使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表现不明显。(2)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带动效益差。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依靠着廉价劳动力优势做着利润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这种以简单装配来获取加工费用而难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加工贸易模式,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对策及建议

加工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同时更需要促进我国加工贸易模式的升级、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1)延伸加工贸易价值链,提高加工制造附加值。我国很长时间以来发展加工贸易所依赖的是大量廉价劳动力优势,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各种资本不断进入加工贸易领域以及国外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我国加工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在逐步丧失,获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加工贸易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是由产业链中间的加工制造向两边的研发以及销售扩展,提高加工贸易过程的附加值创造。(2)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相互带动,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多种贸易方式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贸易方式多元化,分散贸易风险。同时,一般贸易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应该带动加工贸易的发展,走出一条技术水平高、产业升级快、贸易壁垒少的良性贸易发展之路。(3)完善相关的加工贸易服务和贸易法规。加工贸易涉及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多种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各部门应该加强合作,积极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协同努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企业自管、海关主管、政府协助”的加工贸易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9).

[2]王晨钟.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05(8).

第2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

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颁布施行,是我们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审计工作规范经济行为,增强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法规。

《规定》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制度建设,行为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2】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重点在于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就等于在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出差距,肯定成绩,提供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1、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首先必须依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后才能实施审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程序,报告内容,技术方法,责任权限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对于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审计和评价的范围不同,人员轮岗时审计任务过度集中问题,诸如此类,产生的审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缺乏健全的审计评价体系,项目开展相对滞后

审计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应该关注到一个长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很难系统全面的衡量一般要么就是核准数字,要么就是对被审计对象各方面都做出评价,这都会损害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审计一般都在离任时开展,缺乏对总体的把握,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

3、组织模式单一,缺乏部门协调配合,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内部审计就涉及财务和审计,对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联动,尤其是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充分,报告是否工作,建议是否可行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弱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本身,但他们执行不同的审计程序,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等等方面。如果有效的制定这样的评估,使其产生良好的评估结果,就应该遵循独立、客观,并赋予一定的权限和工作应有的保密性。他们履行的审计工作必须直接面向董事会或者相关分委会的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评估结果。

2、内部审计的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准确,也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决策的源动力。其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程序的全面内部审计程序控制就是关键,这个控制在于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的监控。

这种信息数据的监控首先在于技术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技术控制,并且保障这种审计技术的连续性,随着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还应建立对相关计算机数据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应用控制,防范审计的信息漏洞。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修补管理控制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此外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本身也应该具备被控制和被发现机制,如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审计,统计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核审计项目的连续、完整,保障内审数据的科学合理,确保内审本身经得起审核监督。只有确实完善了内审程序的控制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更改和修补经济活动程序和管理控制程序,反映相关业务活动的真实、长效变化等各个方面。

第3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关键词:桥梁;结构计算;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65-03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自1998年开始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按个人兴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部分学生在第三学年进入桥梁工程课群组。这些学生在前两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中,已经学习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等基础课程。经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学生已经储备了各种桥型结构计算的一些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各门专业课程中学到的计算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仍然是分散的,而针对一座桥梁的系统的、全面的结构计算直到毕业设计阶段才得到锻炼,导致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了课程设置改革,将桥梁课群组培养计划中涉及到的桥梁结构计算方面的内容整合成一门独立的《桥梁结构计算》课程,成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间的重要纽带。本文着重介绍《桥梁结构计算》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并就教学特色谈谈作者的体会。

一、课程设置

桥梁结构计算是指:通过桥梁设计资料的汇集提炼出计算条件后,运用结构分析理论和方法,计算得到结构的位移、内力、应力、约束反力等效应,再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审核,在决定取舍后将结果转换成有用的设计数据,作为评估桥梁性能和进行结构优化的直接依据提供给设计者的全过程。《桥梁结构计算》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在学生学习完直到《桥梁工程》等阶段的专业课程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桥梁工程设计及科研中常用的一些桥梁结构分析基础理论、方法,并初步具备使用桥梁结构计算程序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结构计算奠定必要的基础。《桥梁结构计算》课程主要设置以下内容:

1.桥梁结构分析的准备工作。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是得到广泛应用的桥梁结构空间内力计算的一种实用近似方法,对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计算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结构内力和变位,乃至计算桥梁横向分布以及对桥梁构件进行承载力和应力验算时,作为结构有限元分析求解中的重要数据,我们都会遇到断面几何特性的计算。课程中介绍了梯形分块法、三角形分块法、矩形条法、分舱板法等常用的截面特性计算方法,以及杠杆法、刚性横梁法、铰接板法、铰接梁法、刚接梁法、比拟正交异性板法(G-M法)等常用的荷载横向分布方法,通过手算及电算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

2.桥梁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桥梁结构计算程序的编写原理。有限单元法作为一种数值分析方法在当今工程分析界中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理论是在开发或使用以有限元为基础的桥梁结构分析程序之前所必须基本掌握的。课程中基于结构力学中位移法的基础知识,介绍杆系结构有限单元法分析原理和静力分析程序的编制原理,包括杆系结构的单元刚度矩阵、坐标转换矩阵、总体刚度矩阵及荷载列阵的集成、边界条件处理、方程求解得到节点位移、单元内力及支承反力计算等内容。图1给出了杆系结构静力分析程序的流程图。

3.桥梁结构殊问题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及将一般杆系分析程序扩充为具有施工仿真分析功能程序的原理和技巧。实际桥梁工程中的一些结构特性往往超越了普通杆系结构有限单元法的适用范围,桥梁结构计算必须能够明确桥梁结构殊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对一般的有限元程序进行改造,实现桥梁结构的特殊分析。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后期结构的受力状态与前期结构的受力状态密切相关,因此进行施工分析程序是必要的。课程中介绍带刚臂单元、等效节点荷载、节点同位移约束、单元端点自由度释放、支座强迫变位等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理论与方法,介绍桥梁结构施工分析程序编制原理,另外将较为复杂的预应力效应分析、徐变效应分析、活载效应分析和索力调值

计算等内容作专题进行介绍。图2给出了桥梁施工分析程序流程图。

4.初步应用桥梁专用程序系统进行各桥型的结构分析。利用桥梁结构计算原理与程序进行实桥的结构分析是桥梁结构计算的直接目的。课程中介绍梁桥的结构计算,主要涉及一次落架法与悬臂浇筑法两种典型结构施工方法,并重点关注结构挠度计算和预拱度设置、挂篮模拟、连续刚构桥群桩基础的简化模拟等内容;介绍拱桥结构计算,包括拱桥的结构体系、施工方法概述、拱桥的稳定分析、拱桥的动力分析、上承式混凝土拱桥计算、中承式梁拱组合体系桥计算、斜拉扣挂法施工中承式桁架钢拱桥计算等;介绍斜拉桥结构计算,包括斜拉桥的结构体系与施工方法概述、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及合理施工状态确定方法、斜拉桥几何非线性分析方法介绍。由于悬索桥结构计算涉及到较为复杂的几何非线性分析,超出本科生教学要求和接受能力,因此本课程暂未讲授相关内容。课程中还给出了各桥型桥梁分析的一般流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梁式桥的结构分析流程如图3所示。

二、桥梁结构计算教学特色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在国内土木工程专业较早开展了《桥梁结构计算》课程,作为桥梁工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这门课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强调手算能力向电算能力的过渡与衔接。不断推出的国内外结构分析通用程序和桥梁分析专用程序,为桥梁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也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课群组本科毕业生必须初步掌握的内容。桥梁课群组学生通过《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学习到了计算原理,并通过课程作业及配套的课程设计锻炼了手算能力。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不仅在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专门讲授常用桥梁结构计算程序使用方法的《工程软件应用》课程,更重要的是,作为手算和电算方法的过渡,开设《桥梁结构计算》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综合应用锻炼之间的重要纽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强调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由简入繁。课程内容考虑到学生群体多为初涉桥梁工程的中高年级本科生的现状,从桥梁结构计算的基本原理入手,再有层次地引入相关程序功能的介绍,最后实现对实桥的结构计算。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概念,同时也符合思维认知的一般过程,降低了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难度。

3.强调桥梁结构计算实现方法的非唯一性。桥梁结构计算实现方法的非唯一性体现在两个层面:通过对不同桥梁结构计算软件的比较,可以发现各软件的程序编制原理存在着不同,这一点在预应力、徐变等模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使用人员对同一计算需求采用的不同计算方案,也会导致结果不同。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能够了解桥梁结构计算的基本原理,对于特定的结构能够进行准确的模拟与合理的简化,选择适合该结构的计算软件与相应的实现方法。

4.强调计算分析人员对程序结果的把握。程序终究只是结构计算分析人员的工具,无法替代工程师在结构计算分析中的主导性。学生要理解输入数据的计算方法(比如预应力线形输入的导线法),以及如果输入了不同数据可能造成什么后果;要具有定性判断程序计算是否合理的能力。课程特别关注了学生对程序输入模块中各输入对象的理解,例如在预应力线形的输入中,课程利用导线法示意图扼要地讲解了其原理,学生在理解了基本原理后,也就自然掌握了预应力线形的输入方法。

5.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布置荷载横向分布电算与简支梁结构电算作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本身较强的实践性成为较为偏重理论的《桥梁工程》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配合学生之前先修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课程设计(手算)以及之后需要修习的大跨度桥梁课程设计(电算)等实践课程,为学生架起了从手算到电算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把握手算与电算的异同,切实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6.注重和先修主干课程的有机联系。在第5点中已经可以看出,作为一门整合学生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结构计算能力的重要课程,《桥梁结构计算》十分重视和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这样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实践环节的课程上,也体现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上。例如在讲解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部分的内容时,课程给出了脉络清晰的计算程序框图(图4)。

7.介绍了多种桥梁结构计算分析软件。对当今国内主流的桥梁结构计算程序桥梁博士、Midas Civil等都有简要的介绍。多种软件的介绍不仅使得学生在之后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能够较快上手,胜任结构计算的工作,更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增进对桥梁结构计算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对相同结构在不同软件下电算结果的把握。

三、学生反应

本文的第二作者是曾选修过《桥梁结构计算》的学生,也切实地感受到《桥梁结构计算》对于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桥梁结构计算》课程在桥梁工程课群组中的纽带作用。譬如在《桥梁工程》中对荷载横向分布也有介绍,但限于课程目标与课时限制,对常用的荷载横向分布方法只有原理性的介绍。而《桥梁结构计算》则通过刚性横梁法的手算联系加深了对横向分布理论的认知,同时让学生通过软件采用其他多种方法计算结构的荷载横向分布效应,节省了计算机时代前繁复而意义不大的手工计算,高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各种荷载横向分布方法理论的认知。又如课程中的实桥结构计算部分,老师提供一个完整的与给定结构相关联的“桥梁博士”计算模型,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与扩充,并通过对结构分析基本理论的理解采用Midas Civil软件进行复核,解决了学生对于一个实桥结构难以直接上手的问题,有机地串联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利用两种软件分别建模的过程中体会桥梁结构计算实现方法的非唯一性以及各软件在不同模块上表现的差异,对两个模型结果进行比较来相互验证,从而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在课程改革中开设《桥梁结构计算》这门课程,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桥梁结构计算分析发展的时代步伐,在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加强程序应用实践的意识。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未来桥梁设计中坚的他们,一定能够使我国早日实现从桥梁大国到桥梁强国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肖汝诚.桥梁结构分析及程序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第4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论文题目: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

一、选题缘起、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由于裁定依据既判力与执行力的扩张,裁定措施外观推定的特点,均可能对裁定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如果不为裁定当事人和第三人提供救济,那么,他们在裁定过程中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将成为一纸空文。但我国的裁定救济制度规定较为粗糙,在救济范围、救济方式、救济程序等方面规定极为简单,存在理论上难以弥补的缺陷,难以实现对裁定程序中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救济。同时,裁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也是裁定实践“乱裁定”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民事执行救济具有独立的价值、功能和地位,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现行执行救济存在严重不足。

我国现行法只规定了执行异议和执行回转两种救济方法,且执行异议只授予对执行标的物有排除执行力的第三人享有救济权,而对裁定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缺乏相应的保护。这不利于确保裁定公正,提高裁定效率,也远远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现实的需要。就执行异议而言:1、对执行异议的审查制度并不能充分地保护案外人及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当案外人对裁定标的主张实体权利而提出裁定异议时,案外人与执行当事人就裁定标的的实体民事权益产生争议,而依据诉讼法的基本原理,民事主体之间就实体上权益发生争议的,就应当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即诉讼程序予以解决,裁定人员仅仅通过审查就来处理民事主体之间的实体问题,这与诉讼法的基本精神是相悖的。因为审查程序本身毕竟不是诉讼程序,不能促使各方提供全面、真实的证据,不能保证充分听取争议各方的意见,也无法进行公正的裁判,这在事实上剥夺了争议各方应当享有的通过正常的诉讼程序获得救济的权利。司法实践中,多发生裁定法院仅凭案外人的一面之辞,便确认异议有理而中止执行程序,使申请裁定人的合法权益再次受到侵害。对异议理由成立的中止裁定,不能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经审查异议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裁定。这是对提出执行异议有理由的案外人的最基本的保护方法。但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对该裁定标的的强制执行,或对已裁定的部分恢复到裁定前的状态,以确保其对裁定标的实体权利,并不是中止裁定,因为中止裁定以后仍要恢复执行。根据现行法规定,案外人对裁定标的物主张部分或全部权利时,只能向执行机关提出异议,而不能直接起诉,而执行机关以裁定的方式解决实体问题,这在法学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原因在于,裁定机构的任务就是以国家强制力确保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的得到实现,裁定人员只能就案外人在裁定程序中异议情况作出裁定,无权就案件的实体权利进行裁判,这是其一;其二,以裁定的方式解决实体权利无异于剥夺了当事人的诉权,使当事人无法通过举证、辩论、质证等开庭审理程序请求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这种裁定实际上是一裁代替了一审、二审和再审。

将审判监督程序和裁定救济制度混为一谈,而且第三人异议制度不能仅仅依靠审判监督程序来解决。审判监督程序又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或者很可能有错误时,依法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执行救济则是执行当事人、案外人因强制执行行为而遭到损害时,按照一定程序对受害人予以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目的、内容、作用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混淆。案外人寻求裁定救济,只能限于因法院的执行行为受到的侵害;因裁定依据错误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不是裁定行为错误,案外人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错误的法律文书,或者另行起诉保护自己的权利,但不能通过执行异议寻求保护,因为这时案外人所称的损害不是由裁定行为造成的。但《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却把执行异议与审判监督程序直接联系起来,即:只要经审查异议有理的,决定中止裁定,便要对裁定依据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再审,如果经审查认为裁定依据确有错误并决定再审,便是异议理由成立;如果经审查认为裁定依据无误,便是异议理由不成立,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在关于金钱债权的裁定案件中,案外人对裁定标的异议与裁定依据是否正确毫无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只存在异议有无理由的问题,不存在是否应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的问题。

对程序上违法及不适当的裁定行为缺乏相应的救济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裁定救济制度就是一种程序上保障制度,对裁定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来说,则更是如此。当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赋予其可行的救济途径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必然手段,否则,一切所谓的权利都是虚无的,不真实的。正是在这个意义英美学者认为“救济先于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8条也规定,对于案外人的异议,由裁定人员执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但是,这种法定程序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所以,我国的案外人的异议制度其实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在司法实践中某些裁定机关和裁定人员想依法办事,却又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同一案件或同类案件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某些别有用心者就可能利用这一制度上的缺陷,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任意作为,损害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

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的不够健全,致使裁定救济制度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陷,最为明显的是裁定机关的裁定行为还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机制。

(二)选题目的

民事裁定是运用国家公权力实现私权的一种国家强制力。国家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公民私权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对公民权利的危险或侵害,既是个人权利的保护神,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危险的侵害者。随着权力制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即企图在国家权力大厦内部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良性机制,以便防止专制和集权的产生。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即赋权予公民制约国家权力。具体到民事裁定过程中,赋予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在裁定程序中获得裁定救济权利,为强制裁定权设定必要的限度,维护国家权力体系内部的平衡。

裁定中出现错误时,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抗辩,具体而直接,利于裁定机关发3现导致错误的原因而易于纠正。同时,裁定救济应当在裁定程序中提出,使得错误的裁定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受到的损害也能及时得到补偿。因此,裁定救济在规范民事强制裁定行为方面表现得有力且有效,成为维护法律尊严和法院形象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一切程序都含有对程序安定的价值追求。强制裁定中,强制裁定权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确实易于滥用而导致侵权,权利受害者往往对侵权表现出相应的回应以避免侵害。若无裁定救济,受害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性行为必然表现为“私力救济"。很可能造成程序上不安定因素的产生而影响裁定的顺利进行。由于“私力救济"的不可预见性,很可能将裁定中的争议事项升级为社会冲突,现实存在大量的涉法上访案件便是实证,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因此,必须从制度的角度规范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救济方法与救济行为,维护裁定程序的安定,预防社会冲突。

(三)选题意义

法具有公正、效率、效益、自由、秩序等若干价值。从总体上来说法应当是这些价值的完美结合,但就具体部门法而言价值追求会有所侧重。民事审判程序功能是确认权利、定纷止争、以公正为其价值所向。民事裁定程序功能不是在于确认权利,解决纠纷,而在于实现执行依据所确认的权利。如何实现执行依据所确认的权利,是民事执行程序的根本任务之所在,其价值取向应当为效率。所以,有人认为效率是执行的第一价值取向。当然,强调高效执行并不能否定执行对公正的追求,公平与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如果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民事执行就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公正也是民事执行程序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只不过在执行程序中更加侧重于效率而已。

由于民事裁定强制性以及效率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执行措施必须迅速及时,所以执行时只能就裁定依据的外表加以判断。裁定程序具有侵害当事人和案外人实体权利的特点。裁定工作所追求的效率与公正地保护当事人案外人合法权益之间必然存在冲突。裁定瑕疵即冲突产物。但是效率是以公正为边界,效率如超越公正边界,只是速度。民事裁定救济程序作为执行程序中纠正瑕疵裁定行为和排解有关利害关系人之间权利、义务纠纷的程序装置,首先对瑕疵裁定行为予以纠正,保护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使执行机关依法、合理执行。即纠偏和救济双重职能。其次,对裁定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纠纷进行解决,包括程序争议及实体争议,依法排除执行程序的障碍,确保执行顺利进行。最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人们对司法的信赖度。民事执行救济程序价值取向仍在于富于效率地实现对公正的追求,在效率与公正辨证关系上,对公正则应当更为侧重。民事裁定救济程序的公正包括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必须坚持法官中立、当事人平等、程序参与、程序公开,保障执行人员及裁定法官独立审查、审理裁定程序中出现的违法和不当裁定行为,保障当事人救济权的行使不受贬损和压制,保障民事裁定救济体系的完备,保障法官准确认定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而在程序效率方面则应当尽量缩短民事执行救济周期,简化民事执行救济程序,提高救济的效率,保障当事人及时获得执行救济。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对民事裁判救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零散杂乱的,很多学者侧重于对我国立法上规定的裁定补正程序的研究,从适用范围、权力保护、缺陷弥补等入手,提出设想,完善裁定补正的具体程序。有的学者则从脱漏判决的现行救济机制入手,分析该机制的缺陷,提出应然的救济机制。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我国学者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规定,开始对民事裁判瑕疵救济机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主要有:2004年邵明在《人民法院报》发表的《民事判决更正要论》;2008年陈晓君在《法律适用》一书中发表的《缺陷的弥补与权力的补充救济一民事裁判瑕疵的补正程序》:2009年占善刚在《法商研究》一书中发表的《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探究》。还有学者注重对民事裁判瑕疵问题的研究,界定民事裁判的内涵以及种类。若是对民事裁判瑕疵的内涵以及种类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对于其相应的救济机制的研究也会变得简单许多。各理论学者的观点可说是真知灼见,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的珍贵的资料,学者们的研究针对的是某一种救济程序,并非整体的救济机制。

国内学者早在1994年,就提出我国诉讼保全制度在对象上的不完善,建议将行为纳入诉讼救济的范围,而对诉讼保全进行简介评析的文章就更多。另外,也有些学者对我国民事诉讼体系中财产救济和先予执行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之提出完善的构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在制订《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修订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时均引入了与国外相关法律中类似的法律制度,如海事强制令和诉前临时措施的建立。理论界也对立法上的新变化做了很多探讨,如:《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禁令制度》(张成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美国禁令制度研究——兼评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临时禁令制度》(李澜,《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2期)、《浅析海事强带怜与玛瑞瓦禁令的异同》(赵彤)、《美国商业秘密法中的禁令救济》(彭学龙,中国私法网)等。归纳起来,对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临时性救济措施,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在保持现有的财产救济和先予执行不变的基础上,确立行为救济制度,使之与前两者成为并行不悖的制度;二是以临时性救济措施的直接目的为标准将民诉中临时性救济措施划分为两种类型,保全性措施和暂时状态方面的措施,三是将海事诉讼中的强制令引入—般民事诉讼中,同时确立财产保全、行为保全、强制令和先行给付几种并行的制度。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一)研究思路

第一章选择了民事裁定的涵义、功能以及民事裁定的类型等三个基本问题进行阐释。首先,通过对我国民事裁定概念的历史追溯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相关规定介绍,厘清民事裁定概念的法律涵义,为下文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论述做好铺垫。其后,简要分析我国民事裁定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如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等等。最后,就我国民事裁定的类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在后文详细阐述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打下基础。

第二章是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概述,通过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内在机理的阐述,剖析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法院时常随意运用判决或裁定、裁判类型适用比较混乱,注重判决的效力、缺乏对裁定效力的应有尊重等等。同时,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裁定救济方式的规定为基础,对民事裁定救济途径进行了分类,即复议、上诉审以及再审。

第三章是对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进行了完整论述,本章紧密承接第二章内容,对民事裁定救济从复议、二审上诉、再审制度三种制度上分别加以剖析。在民事裁定复议制度中,主要论述了民事裁定复议的缺陷以及完善。在民事裁定上诉审程序中,不仅阐述了我国民事裁定二审上诉程序的目的以及法理基础,还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裁定二审上诉制度进行了介绍,在对上述立法例有较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阐述我国民事裁定二审上诉制度的弊端及其完善措施。民事裁定再审制度是程序完善的基础,其后以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裁定再审的规定为线索展开对民事裁定再审问题的研讨,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于我国民事裁定再审程序中的弊端及其完善。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查阅法。运用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2.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有关民事裁定救济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民事裁定救济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民事裁定救济理论做较为系统、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把民事裁定救济置于社会背景下,对其理论本身的价值做探讨,来确证其民事裁定救济在现实社会的应用中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

(三)研究的进程

1.20XX年8月——20XX年2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2.20XX年3月——20XX年5月,撰写开题报告,并参加开题。

3.20XX年6月——20XX年12月,完成论文初稿。

4.20XX年1月——20XX年3月,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第二稿。

5.20XX年4月——20XX年5月,论文定稿,并参加答辩。

四、前期研究基础及主要参考文献

(一)前期研究基础

本文以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及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民事裁定救济的涵义、分类、存在的原因以及效力。机制问题上的缺陷,并针对笔者界定的民事裁判瑕疵完善相应的救济机制。民事裁定是人民法院执行机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依法采取裁定措施,强制负有裁定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完成一定义务,实现裁定权利人权利的司法活动。执行程序的职权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债务人必须容忍并服从裁定行为。

(二)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李浩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童兆洪著:《民事执行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5]于喜富主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创新与争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齐树洁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7]肖建国主编:《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0]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梁启明、邓曙光译:《苏俄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12]EdwardD.Re&JosephR.Re,Remedies,FoundationPress.[M].At2(5thed.,2000),page78.

2.论文期刊类

[1]石洪彬:《论强制执行救济》,载霍力民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黄伟:《论完善我国的强制执行救济制度》,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黄胜春、韩俊:《民事上诉权的法理透视》,载《江西法学》,1994年第4期。

[4]马登科:《程序上的执行救济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5]张卫平:《论民事诉讼法中的异议制度》,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

[6]李霞:《论执行救济制度及其重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l期。

[7]童兆洪、林翔荣:《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刍论》,比较法研究2002年03期。

[8]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环境科学[J],1997第3期:38页.

[9]邱聪智.公害与环境权.载台湾:法学评论[J],第42卷第1期:58页.

[10]陈泉生.环境侵害及其救济.中国社会科学[J],1992年第4期:76页.

[11]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法学评论[J],2002第3期:103页.

[12]温世扬、廖焕国.论物权的民法保护之范式——以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为中心考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1期:28页.

[13]赵梅生:《关于专利侵权救济的国际比较分析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3.优秀硕博士毕业论文

[1]刘润发.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D],中南林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6月,23页.

[2]钱怡:<论专利侵权救济中的临时禁令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民事执行、民事执行权以及民事执行救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执行救济制度的经验,分析我国执行救济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措施。

(二)本文论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民事裁定救济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设计之一,是民事诉讼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有用性。通过分析民事裁定救济的基本理论,对其的价值、分类、存在原因以及效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借鉴日本、德国、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成功经验,从民事裁定基本内涵出发,提出我国现行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不足,从而以程序性裁定救济和实体性裁定救济提出了相对的应对措施,并对其予以完善,是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本文在研究梳理民事裁定救济理论的基础上,对民事裁定其救济对社会的现实意义等进行整合和进一步的归纳。

1.研究的重点

本文力图在充分和合理借鉴中外有关对民事裁定救济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民事裁定救济思想所包括的内容进行重点阐述,从民事裁定救济理论的域外考察的分析论述中,对民事裁定救济在日本、德国、法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救济进行了剖析总结,这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缺陷不足是本文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对民事裁定救济的解读,为解决国内外社会现实问题,探寻民事裁定救济实际应用中的措施。

七、论文写作提纲

拟论文题目: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

导论

(一)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及意义

1.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

2.民事裁定救济的意义

(二)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特征

(三)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1.国际上对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2.国内对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民事裁定救济的基本理论

(一)民事裁定救济的内涵与价值

(二)民事裁定救济的分类

(三)民事裁定救济的存在原因

(四)民事裁定救济的效力

第二章民事裁定救济的域外考察

(一)日本民事裁定救济

(二)德国民事裁定救济

(三)法国民事裁定救济

(四)台湾民事裁定救济

第三章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的缺陷及构建措施

(一)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的缺陷

1.缺少债务人救济

2.缺乏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

3.民事裁定过程中没有全面的程序保障

(二)构建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措施

1.程序性裁定救济

2.实体性裁定救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环节,是大学本科生今后就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期训练。开题报告是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举足轻重。笔者拟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

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大学本科生在完成文献调研(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文献综述的撰写)后写成的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是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主要说明选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本科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末或者第八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开题报告的意义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没有硕博研究生开题报告要求严格,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小于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步骤、流程和解决科研课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形成过程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开题者可以通过开题报告把对课题的认识和想法加以整理、概括、提炼,并通过开题报告的答辩明晰解决课题的思路,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方法,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解决的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研究内容、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开题报告主要体现论文的构思和写作的大致思路,因而篇幅不必过长,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但要侧重把计划研究课题的题目、研究的大致思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说清楚。

1.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历史背景,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现实应用中存在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要写得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与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致相同,但更加精炼。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总结三部分。

3.选题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主要介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基本基础理论以及研究内容的确定。重点写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包括对解决问题的一些假想或构思,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

4.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收集的文献中的一些论点或论据;“研究方法”一般指归纳、分析、证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开题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构思。

5.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应以文献综述部分所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创新性强、可信度高、科学性强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主,且一般要引用新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容易反映选题的研究最新进展和争论焦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可参照一般正式发表的学术期刊上的格式来写。

调研计划中,方案的制定要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周期偏短,在这一部分一般不提倡难度较大的调研方案。相反,一些电子文献的查找、简单的实验或就某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四、开题报告的答辩

关于开题报告的答辩,研究生的答辩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由于每个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较多,同时其要求没有研究生的标准高,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的时间较短,一般是陈述10分钟,然后评委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约10—20分钟。因此,文献综述部分宜精炼,不能为求全面而掩盖了综述的重点;同时,应该把报告陈述的重点放在拟研究的内容或关键问题上,并在陈述时对拟研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阐述,尽量解释内容的含义,以及自己对此的观点或打算着手解决的构思,使人容易明白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评委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倾听,认真思考,对不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明确表示不懂,不能糊弄评委。要认识答辩的目的,答辩不是为了蒙混过关,而是通过答辩,从评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中明白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使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受到启发。

五、开题报告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部分力求精练

简要介绍选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切忌长篇大论。关于这一部分的写作,很多同学常常是将文献综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开题报告中来,冲淡了开题报告的主题。正如前面所述,开题报告的重点应放在陈述拟研究的内容上而不是陈述文献综述。因此,这一部分的写作其实是单独文献综述的“综述”,即浓缩或提炼。另外,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一些叙述的术语表达。例如,许多学生往往在开题报告中作如下的叙述:“本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须知,开题报告是在毕业论文形成之前就要写的,而文章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议改成“本选题主要对……问题进行……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在写作中要简短醒目,叙述清楚

很多学生在写作此部分时,常常叙述得很多,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成了其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同学在写作时,把一些概念的定义也作为研究关键问题,给人一个无论什么问题都是关键问题的感觉。关键问题一般应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这部分要把关键问题和选题用到的基础理论分清楚。

3.关于开题答辩进行中的问题

为了使评委能对开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开题时最好能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在演示时,应重点展示研究的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边展示边口头阐述,以便评委能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4.关于开题答辩之后的问题

这一部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很多学生只重视开题答辩之前和进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而对开题答辩之后的工作则极不重视,把开题报告当成了一种“期末考试”,答辩完毕后就不再考虑开题报告的问题了。实际上,开题答辩是对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能否如期进行的一个初步检测,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评委往往会提许多不曾想到的问题,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认识,帮助同学们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答辩完毕后,应该根据答辩情况,再次修改开题报告,有时甚至可能要重新选题,并且将答辩时的一些思想贯彻到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去。

第5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1: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3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82-02

一、引言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高频词汇。“十二五”时期,应在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将城镇化视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之一。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中,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 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城镇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活动。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对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城镇化还面临着内需开发、农民工市民化、城镇体系结构布局等方面的问题[2]。浙江的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从产业布局突破过渡到全面推进阶段,从改变经济结构来确立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所以本文就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浙江省城镇化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浙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二、指标与模型

(一)城镇化指标选取

1、城镇化的衡量指标。

本文以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这是统计年鉴上常采用的指标, 市镇人口类似于常住人口, 是指市、镇辖区内的所有人口。

2、结构转换指标。

对于结构转换指标, 选取农业占GDP比重衡量农业发展程度;选取城乡居民收入比来反映城乡人口流动情况;选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来反映工业的发展程度;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表征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与模型

1、基本思想。

灰色系统理论是邓聚龙教授于2 0世纪8 0年代创建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灰色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3]。其中,灰色关联分析是研究定量比较系统之间或系统内各因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间而相对变化的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灰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4]。

2、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1)确定参考序列。关联分析首先要确定参考序列,设xn={xn(k)/k=1,2,…n}为参考序列(又称母序列),xi={xi(k)/k=1,2,…,n,(i=1,2,…,m}为比较序列(又称子序列),其中k表示不同的时期。

(2)无量纲化。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计量单位不一致,不能直接比较。在进行分析时要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一般采用初值化无量纲处理,公式为:xi(k)=,其中,xi为原始数据,xi(k)为初值化后无量纲数据。

(3)求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灰色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公式中ζ0,i(k)是比较序列xi对参考序列xn在k时期的关联系数,ρ是分辨系数,其取值在0和1之间,一般都取ρ=0.5。将各年的关联系数进行平均即得关联度:

(4)关联度排序和评价。灰色系统理论指出,在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关联度的大小反映因子的重要性,关联度越大,表明因子的作用越大,其评价也越好。一般来说,关联度大于0.7才有影响。

三、关联分析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浙江省2005-2011年城镇化中的相关数据(见表1)进行初值化处理,取分辨系数为0.5,按照灰色关联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公式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计算机运算得出了浙江省城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联度表。

(一)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值转换,以便消除量纲对关联度的影响(结果见表2)

(二)计算关联系数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关联系数,其中取ρ=0.5,min min=0,max max=0.757。表3反映了各年度各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关联程度。从中可以知道,农业中GDP比重与城镇化的关联程度最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关联系数在进一步减少;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城镇化的关联程度最大,其中2008年后受经济危机而有所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比、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关联程度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三)计算关联度和关联度排序

从表4可以看出,各影响因素对城镇化率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农业占GDP比重。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关联度最大为94.24%,表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城镇化有很强的关联关系,即浙江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城镇化趋势相似。表征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指标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度达到83.99%,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城镇化关联度较高,但不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可以发现在现阶段农业发展对城镇化的贡献更多地表现在农业为城市发展提供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关联度相差无几。农业占GDP比重关联度最小为50.78%,表明农业的发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一) 浙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此外是第二产业(尤其工业),要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换,努力提高工业化的质量。

(二)由于存在伪城镇化,导致了对于城镇化真实水平的分歧。今后应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促使人口向中小城镇聚集。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实行城乡通行的户籍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合理自由流动,推动浙江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现代城市地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2] 马晓河.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及其总体布局[J]. 改革, 2010,(10)

第6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均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浙江省GDP总值由1978年的12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283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7%。同期,进出口总额从0.7亿美元增长到187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浙江对外贸易高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浙江省贸易顺差较大、民营企业出口在浙江对外贸易发展中作用较强、一般贸易强于加工贸易发展。这些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外贸发展特点和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在后危机时代浙江省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浙江外贸结构分析

(一)浙江外贸在全国外贸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全国外贸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1978-2009年,浙江省的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大体上呈现出逐步提升(1978-1993年)、快速增长(1994-2004年)和稳步发展(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1978年浙江省的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仅仅为0.5%,之后逐年增加,至1992年增长为4.5%。从1994年开始,浙江外贸出口总额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超过5%,浙江外贸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浙江外贸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了10%,之后浙江外贸出口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在全国外贸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10%-11%之间。

相比浙江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浙江外贸进口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也较小。1978年浙江外贸进口在全国的比重仅为0.1%,一直到1990年这一数字才上升到1%。2007年,浙江外贸进口在全国的比重才超过5%。

(二)浙江外贸出口方式

一般贸易出口一直是浙江外贸的主要贸易形式,也是浙江外贸有别于全国及沿海主要省市的典型特征。1995年,一般贸易出口在浙江外贸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77%,之后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都在70%以上。2002-2004年,一般贸易出口在浙江外贸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更是高达80%以上。之后,又开始下降,2009年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重新回到80%以上。

(三)浙江外贸出口主体分析

1995-2009年,浙江国有企业出口比重逐年下降,而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在浙江外贸出口中所占比重增长较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有所反复,从2002年开始,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2003年,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基本各占1/3。2004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占浙江出口比重超过了40%,浙江出口主体结构演变为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出口格局。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浙江出口的比重超过了50%,占据浙江出口的半壁江山。

二、数据与实证模型

(一)数据选取

由于民营企业的系统出口统计数据是从1995年开始的,考虑到数据分析的一致性,本文选取1995-2009年间浙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分析。经济增长数据用浙江GDP来反映,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外贸结构数据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外贸进出口额结构、外贸出口方式和外贸出口主体,数据主要来自于浙江统计年鉴和浙江商务年鉴。考虑到外贸出口价格指数较难获取,因此本文数据均采用当年价格。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外贸和经济增长数据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处理之后的变量分别为LNGDP、LNEX、LNIM、LNEXGT、LNEXPT、LNS、LNF、 LNP,分别表示GDP、外贸出口额、外贸进口额、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国有企业出口、外资企业出口、民营企业出口的对数变量。

(二)模型建立

为了考察外贸结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三个模型:

公式1主要考察了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公式2主要考察一般贸易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公式3主要考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三、实证检验结果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时间序列变量水平值是平稳的,则可用普通OLS回归。如果时间序列变量水平值不平稳,则需要运用协整检验考察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因此,本部分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次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如果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则对方程进行回归。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主要运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的是否平稳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水平值的ADF结果均小于10%的临界值,说明这些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处理之后,LNEX和LNS的检验值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均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现出平稳的特性,说明这些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二)协整检验

为了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本部分对三个方程的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虽然各个变量的发展路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波动,但长期来看,浙江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之间存在唯一协整关系,浙江国内生产总值与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也存在唯一协整关系,浙江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有企业出口、外资企业出口和民营企业出口也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三)回归结果

由于三个方程的变量之间存在唯一协整关系,因此为进一步考察贸易结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需要对三个方程进行OLS回归。方程1的回归结果为:

从方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出口和进口的回归参数均为正数,说明进出口增长均对浙江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影响。回归后的具体参数表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长期来看,需要重视进口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方程2的回归结果为:

从方程2的回归结果看,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但是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方程3的回归结果看,从长期来看,外资企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而国有企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有限,民营企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四、政策建议

长期来看,从进出口结构看,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出口对浙江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贸易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第一,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相互促进的长期均衡关系,浙江应继续推进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重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加中间产品的进口,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外溢效果。

第二,浙江省要加大出口贸易的发展,更需重视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促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发挥。

第三,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关键是要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浙江生产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Feder,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De

velopmentEconomics,1983

[2]高峰,范炳金,王金田.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3]张丽华.湖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

际贸易问题,2008(5).

[4]魏林.安徽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经

第7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关键词] 工业工程 服务业 生产效率

一、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已成为发达国家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成功的重要因素,被喻为“企业管理的点金术”。它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的集成学科。工作研究是工业工程最经典的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最广泛的应用。工作研究由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两部分组成,首先通过方法研究,消除开发系统中不合理、不均衡、不经济的因素,寻求开发者最经济、最有效并令人愉快的操作方法,制定出标准方法然后,通过时间研究得到标准时间,作为经营管理、进度控制的依据。工作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人才、物资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二、工作研究进行服务流程优化的方法

工作研究应用于服务业改进问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程序分析使服务流程中的每一项活动显性化,进一步应用“5W1H”是一种询问考查方法,如对每一道服务程序都是从原因、对象、地点、时间、人员、方法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考查;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原业务流程中的问题,然后再运用 “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重排 (Rearrange)、简化(Simplify)”四大原则对工作进行具体优化。通过上述过程使服务流程简化,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

三、工作研究优化超市工作流程分析

超市购物的特点是方便、快捷;但一般消费者都有排长队等候交款的不愉快经历,如何优化收款作业流程,提高收款作业效率是每个超市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是对桂林市某大型超市的收银服务流程进行观察分析,该超市优化前的收银服务流程程序图如下表1所示。

表1 收银流程改进前的程序图

经过改进的收银服务流程程序如表按照改良前基本作业程序对记录的事实采用提问技术逐项提问。

对第一个操作――步骤2进行提问:

问:完成了什么?

答:扫描商品。

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因为要将商品登入POS机,并且把未扫描的商品和已经扫描的商品区分开来。

问:如何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答:如果将已经扫描的商品直接放到已经准备好的购物袋,则可以取消后面捡取商品再入袋工序。

问:在何处做?有没有更合适的地方?

答:在收银台。没有

问:何时做?

答:顾客把商品放到收银台上时。

问:由谁做?有没有更合适的?

答:由收银员做,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因为一般一个收银台就只得一个收银员。

通过依次对其余各个工序进行提问。根据提问、归结、整理,应用程序分析的四大原则,总结出以下意见:

1.借助购物袋支架,可以预先把购物袋撑开准备好,扫描完的商品,直接放进购物袋,取消原来先把扫描过的商品放一旁,然后再逐一放进购物袋的方法。

表2 收银流程改进后的程序图

2.在等待顾客付款或其它空闲时间把放在辅助工具上的购物袋撑开,以获得更高的服务效率。

改进后的收银服务流程程序如表3.2所示(改良方法),经过改进操作次数减少3次,等待次数减少2次,改进后缩短作业程序,提高了收银作业的效率。

四、结束语

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已进入服务型社会,如在2003年,美国的服务业收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5%。因而可以预见,服务业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亚于制造业。我国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因此,将工业工程的管理和技术应用于服务业领域对提高服务业领域的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关键词: 商品房价格 灰色关联分析 gm(1,1)模型 西宁市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房地产业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迅速成为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伴随着房地产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房价节节攀升,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隐患。

影响商品房价格的因素众多,有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财政金融政策等一般因素,也有道路交通、城市设施、环境状况等区域因素,还有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征等个别因素。但是,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的房地产业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大小各不一样。

一、商品房价格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密切。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程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相对于以往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份分析等系统关联因素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自身的优点可以弥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做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

关联度的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评价数据

设m个数据序列形成如下矩阵:

其中n为指标的个数,

2.确定参考数据列x0

参考数据列应该是一个理想的比较标准,可以以各指标的最优值(或最劣值)构成参考数据列,也可根据评价目的选择其他参照值。记作:

3.对指标数据序列用关联算子进行无量纲化

4.逐个计算每个被评价对象指标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差值

5.求两级最大值与最小值

6.计算关联系数

式中,ξ为分辨系数,在(0,1)内取值,ξ越小,关联系数间的差异越大,区分能力越强,通常ξ取0.5。

7.计算关联度

最后,将结果按照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关联度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就形成关联序。它直接反映了子序列对母序列的贡献大小或主次关系。

(二)影响因素的选取

房地产市场波动、房地产价格水平波动,从经济学上来说,是由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统计资料和数据的易得性,确定西宁市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有(见表1):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gdp、城市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房地产供给的因素——房地产开发投资、地价、竣工房屋造价、商品房销售额。

(三)计算过程

1.对指标数据序列用关联算子进行无量纲化,然后逐个计算每个被评价对象指标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差值,求出两级最大值与最小值

2.计算关联系数(表2)

3.计算各因素与西宁市商品房价格变化的关联度(表3)

(四)计算结果分析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关联度γ大小排序为:

γ07>γ05>γ01>γ06>γ03>γ02>γ08>γ04

即影响西宁市商品房价格变化各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竣工房屋造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gdp、地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口、商品房销售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各比较序列关联度分值上来看,研究选择的8个指标得分值均大于0.5,说明文中指标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可以看出,对西宁市商品房价格影响最大的因子为竣工房屋造价。建材成本的增加、高品质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工人工资的增加都推动了房价进一步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gdp、地价与商品房价格的关联度都大于0.85,说明这几个因素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非常密切。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数也是影响西宁市商品房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商品房销售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西宁市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弱。

二、商品房价格的灰色预测

(一)gm(1,1)模型的构建

gm(1,1)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种预测模型。它以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从而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状况。该模型是一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它能根据少量信息建模和预测,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方法主要是gm模型的建立与求解。gm模型一般对应一个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求解形成一个预测模型的函数方程。灰色系统理论的微分方程成为gm模型,g表示gray(灰色),m表示model(模型),gm(1,1)表示1阶的、1个变量的微分方程模型。

gm(1,1)建模过程和机理如下:

1.设原始数据序列x(0)为非负序列;

其中,

2.对x(0)做一次累加,生成数列x(1) :

其中,

3.构造数据系列 和数据向量y:

4.确定参数 和u。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待定系数求解则有:

5.白化方程 的解为:

6.gm(1,1)模型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7.还原值为:

8.模型精度检验:

(1)计算均方差比c:

其中:

(2)计算小误差概率p:

统计满足式子

(其中)的的个数,若此数为r ,则p=r/n。对于建立的模型是否优良,一般要进行均方差检验和小概率误差检验。一般地,相对误差越小越好;均方差比值越小越好(因为c值小,说明残差方差小,样本方差大)。而小误差概率p越大越好(因为越大,说明残差与残差平均值之差小于给定值0.6745s1的点越多)。对于已建立的gm(1,1)模型是否有效,一般参考精度检验表4。

(二)计算过程

以1999-2008年商品房价格作为依据,对西宁市商品房价格进行预测。

1.建立1999年到2008年西宁市商品房均价序列值:

x(0)=(716,874,1071,1279,1315,1964,1993,2002,2294,2654)

2.对x(0) 做一次累加,生成数列 x(1) :

x(1)=(716,1590,2661,3940,5255,7219,9212,11214,13508,16162)

3.构造数据系列b和数据向量y :

4.确定参数a和b

5.确定模型

其时间响应序列为:

6.模型精度检验

(1)计算均方差比c

,精度为一级。

(2)计算小误差概率

所以,p=1>0.95精度为一级。

参照灰色系统预测精度检验等级(表6),灰色预测模型综合精度等级为一级,模型预测结果有效。因此,模型: ,可用于预测西宁市商品房价格。

根据上述预测模型,计算得到2009-2013年西宁市商品房价格的预测值(表5)。

(三)预测结果分析

从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今后5年西宁市商品房价格将呈现上涨趋势。

推动西宁市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主要包括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从供给的角度看,在供应和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成本的上涨将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房地产开发成本主要由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组成,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土地价格的总体上行趋势。受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影响,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也逐年上涨。土地价格和建筑安装工程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商品房价格。因此,不断提高的房地产开发成本将成为客观事实。

从需求的角度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和城镇投资的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流动性指标的高速增长,需求量将会持续增长。此外,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城市的相对优越条件,使得各州、县人口不断向西宁集中,加上青藏铁路的建成,也使西宁市辐射面积大大增加,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口居住,这都将推动西宁市商品房价格的不断走高。

三、结论

(一)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近10年来西宁市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商品房价格影响最大的是竣工房屋造价,其他因素依次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gdp、土地价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口、商品房销售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建立了商品房价格预测的gm(1,1)模型,对西宁市商品房价格进行了预测。检验模型精度为1级,说明模型能很好地对商品房价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今后5年西宁市商品房价格仍将呈上涨趋势,且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西宁市商品房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不断上涨。

参考文献:

[1]梁云芳,高铁梅.我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波动成因的实证 分析[j].管理世界,2006(8).

[2]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8.

[3]“房地产价格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我国房地产价格发展 趋势研究[j].统计研究,2008,25(5).

[4]赵莉莉,焦继文.房价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统计 与决策,2007(23).

[5]张磊,郑丕谔,张晔等.房地产价格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 体制改革,2006(5).

[6]施灿彬.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价 格理论与实践,2004(9).

第9篇: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范文

关键字:建筑工程 风险识别 分析控制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风险研究与控制综述

对建筑工程风险研究的第一步就是风险辨别,辨别风险源要收集建筑工程的环境、项目规划、历史情况、风险种类以及制约情况等相关资料。根据已经收集好的以上资料,通过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等等,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分析风险因素的方法。通过利用以上方法分析风险源,可以更清楚地辨识主要风险因素,有利于项目管理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减少风险对工程的不利影响。这一过程是将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可分为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

1.建筑工程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根据风险影响的程度以及发生的概率对风险因素按照大小排序,评估风险影响程度以及概率的方法。定性分析的主要依据有风险管理计划、已识别的风险、概率范围与后果、假定的条件、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等。定性分析的方法有随机决策树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在进行分析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对施工控制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要进行再次细化分析并进行管理控制。

2.建筑工程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定量分析一般是和风险定性分析同时进行的,在定量分析中要善于采集相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按照乐观、悲观以及最可能发生的类别进行分类列表。然后再定量分析可以确定的施工成本、时间目标、质量的概率情况。

二、建筑工程风险控制的措施

2.1、风险转移

在每个施工项目中,会有两个或者多个企业共同参与施工,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工程项目发包、分包、担保、转包等手段把风险较高部分转给其他工程参与者。通过风险转移的这种方式,一是降低自身企业发生风险的概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工程抗风险能力。

2.2、风险规避

在工程项目选择以及招投标阶段,如果发现将要运行的项目存在潜在风险大、发生概率大并且带来的损失严重等现象,为了规避工程风险,施工企业应该主动放弃项目或者改变项目目标,把风险控制在矛头阶段。

2.3、风险缓解

为减小工程发生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工程发生风险的概率。可采用有形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消除物质性风险威胁,如在项目开始之前就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来防止风险因素的发生;或是采取措施来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也可采用无形的手段,如加强项目各级实施人员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法规等,从主观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建筑工程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具体过程

2.1风险因素的识别

工程项目风险因素一般有四个,分别是工期风险因素、安全风险因素、质量风险因素、造价成本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级别不同,以上四个因素又可细分为几个二级因素,工期风险可以细分为经济风险(资金来源与使用、利率风险、工程进行中的通货膨胀),自然风险 (地震、洪水、地基沉陷、塌方等),管理风险(材料采购价格市场变化、人力、能源价格变动、合同风险等),技术风险(设计变更、施工、设备安装),其它风险(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根据风险因素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损失程度,绘制如下表格,加以分析。在这风险因素里面,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最为关心的风险因素莫过于经济风险,这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

危险源评估表

注:Ⅰ-可忽略风险; Ⅱ-可容许危险; Ⅲ-中度风险; Ⅳ-重大风险; Ⅴ-不容许风险。

2.2风险的评价

专家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该项目各层次内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风险因素的权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各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排序,并算出各项的累积风险权重,按照ABC分类法将累积风险权重分为A、B、C三类。评价结果认为对工程影响最大的风险因素为A类风险,应对它们进行重点监控和管理;对工程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为B类风险,应对它们进行一般监控和管理;其他的风险因素为C类风险,也应给予相应的重视,防止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对项目威胁程度增大。项目建设期内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有的项目会采用贷款方式进行融资,这些因素可以评定为B级风险因素。假若建筑工程项目地质条件良好,前期的勘察工作准确到位,那么地质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一般,此时可以把地质条件确定为B级风险因素。

2.3、常见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

不同的建筑工程会面临不同的危险源,现在列举一些较为常见的因素,并对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2.3.1、资金以及通货膨胀风险

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以及社会金融情况,科学的、合理的分析融资渠道的可行性,选出风险最小的融资渠道;通货膨胀会影响到施工材料、设备机具的价格,工程实施阶段要预估好通货膨胀对工程价格的影响。通过以上方法,不仅会降低资金成本风险,还会提高财务人员对资金的管理能力、掌控能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进度款审核,竣工后要严格审查结算报表,控制好造价成本。

2.3.2、施工技术、方案风险

为应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方案风险,在实施前的技术经济论证阶段,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加强施工质量安全教育、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按符合工程要求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施工。在工程进展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来进行补救,将工程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3.3、人力、材料风险

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加强项目人员之间的沟通,在工作互通信息互通有无,减少工作的分歧;提高工程人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打造精品工程;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防止人员出现意外身亡。人力因素是工程项目中最灵活的因素,其发生风险的频率较高,影响较大,所以可采取风险减轻的策略来应对。材料是工程项目中耗资较大,市场价格变动反复无常的不可确定因素。材料管控人员在工程开始前以及进行中要多调研、多比较,正确预测、掌握最新的材料价格变动情况,合理确定采购和库存数量。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程建设高峰期,建设规模大,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以往,工程质量和工伤等事故时有发生,工程风险大大增加。通过对工程风险含义、解决措施和应对策略等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在工程施工发承包、合同履行中增强风险意识。预先制定风险防范计划,合理分配风险,从而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维护建设领域经济秩序,促进建筑市场走上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