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幼儿绘画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绘画活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绘画活动总结

第1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一、利用故事、儿歌和绘画有机结合,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围绕绘画主题选择合适的故事,来帮助幼儿开阔思路、拓展想象空间。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给幼儿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又给幼儿展现自我提供宽松环境。

如在《贪玩的小猫》绘画活动中,我创设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并把整个活动融在故事里,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欣赏小猫钓鱼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情节,感受小猫的调皮与可爱,从而激起自己也来模仿小猫的欲望。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想象丰富,猫的神情、姿态画的各不相同。在绘画《馋嘴的小老鼠》中用“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这一传统的儿歌来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们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能生动传神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小老鼠的馋样和听到猫叫时连滚带爬的滑稽模样。既符合幼儿心理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又能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调动幼儿表达的欲望。

二、为幼儿创设充分可以说的空间,引导幼儿能够大胆的进行表述

1、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和绘画环境,使之在活动中想说、敢说、愿意说和想画、敢画、愿意画。

幼儿在绘画创作时总是不断地交谈、讨论,不断地进行着对话。他们通过相互提问、不断对话,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教师对此要给予支持的态度,允许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为他们绘画创作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

如绘画《心情晴雨表》,我要求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刘誉小朋友激动的大声说:“邱老师,我星期天去嬉戏谷玩正好下雨,我很生气,我要画乌云、暴雨和生气的我!”受刘誉影响,很多孩子也一边和周围的小朋友交流心情,一边绘画,几乎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为美好心情而笑、为不愉快的事情而伤心,真切体现了语言与绘画有机结合的特殊魅力。

2、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变换载体,为幼儿创造语言灵感。

在绘画活动中,我经常采用改变绘画工具和载体的方法,引导幼儿画出富有个性的画,激发幼儿的语言欲望,说出想说的话。如:美术活动《我的世界》,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小朋友在心形纸上画了两个幼儿手拉手跳舞,并跟同伴说到:“他们是好朋友,心都连在一起了”;在圆形纸上画了一个人和一只兔子,告诉我说“妈妈说嫦娥和她的兔子是住在月宫里的,我也想去月宫里看看”;在椭圆形纸上画鱼,说“我家的小鱼缸就是这样的,里面的养了好多漂亮的鱼”。通过变换绘画载体,幼儿的语言表达、表述的机会更多,语言灵感更丰富、更精彩。??? ???

3、把绘画活动融入幼儿生活情境,以便让他们有话可说。

源于生活的绘画内容是直观的、感性的,对幼儿语言的培养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将源自于幼儿生活的、比较熟悉的、和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美术活动的主题素材,给幼儿提供说的素材。如:绘画活动《我们居住的房子》,幼儿一边绘画,一边开心地交流讨论。“我画的是我们刚买的新房子”;“我画的是我们老家的房子……”幼儿们在活动中开心地画着,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画中迅速提高和发展。由此可见,回归幼儿生活的绘画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改变评价方式,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作品的评价

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每一幅画,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他们的一个想法,而这些想法的实现离不开语言的支持与促成。因此,我们要改变由老师总结点评的评价方式,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作品的评价。

为了激起幼儿兴趣,提高幼儿评价、欣赏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常采用幼儿自评、互评、教师补评相结合的方式来欣赏评价作品。幼儿通过自评,不仅提高对自身作品客观评价的能力,还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的互评可以促成孩子间的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老师画龙点睛般的补充评价既是对幼儿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幼儿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孩子在这种评价方式中,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绘画的乐趣,同时也在这种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了绘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以外,还可鼓励孩子们带上自己的作品走出班级,到其他班作客,为陌生的小伙伴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通过运用艺术作品的形式,深入挖掘内在的语言价值,使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提高语言的完整性及连贯性。

第2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班 美术作品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93-02

小班幼儿处于绘画的涂鸦期,这一阶段的幼儿会用已经掌握的图形与线条组合成各种符号,来表示自己熟悉的物体,而且喜欢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在作品上涂抹。但受年龄特点和技能发展的限制,它们的小肌肉动作还不够灵活,而且对一项单一的活动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使用色彩时不注重换色,致使作品画面单一,色彩比较单调,有的幼儿甚至完全不顾画面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了画面的杂乱。这样,成人就会用“象”或“不象”来简单粗略的评价孩子的作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评价,恰恰会给幼儿带来负面的消极作用,不但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使幼儿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在美术活动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适当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此,在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中教师注重使用积极适当的评价方法,不但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幼儿的绘画技能也相应得到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绘画过程中随机的指导评价

小班幼儿作品的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的基础上,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绘画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评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动态评价法

动态评价是教师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注重评价幼儿的参与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让孩子在鼓励与引导中完成美术创造,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作品的创作动向,及时肯定幼儿的思维闪光点,引导孩子更好的完成作品,如在组织油画棒画“下雨了”活动时,A小朋友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画,而是兴致勃勃的画了几辆他喜欢的小汽车,我并没有否定他的做法,而是引导他说:“你的小车真好看,要是让小雨冲干净车身上的灰尘,小汽车会更神气。”老师的赏识与鼓励让A小朋友很快拿起笔,在车周围画起了大大小小的雨点,顺利完成了这节活动的绘画内容和目标。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动态评价时,还应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适当的允许孩子们小声的自言自语或是“交头接耳”,让孩子边画边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幼儿绘画的指导过程中也要及时地引导幼儿,如对孩子们说“你画得真有趣”、“***小朋友与别人画得不一样”,或者说:“如果如过画的再……一些就更好了。”教师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绘画活动,多鼓励、多表扬。同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鼓励,不厌其烦,对每个孩子都抱以赏识的眼光、真诚的微笑,让幼儿敢画、愿意画。

1.2 游戏评价法

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涂色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技能,一般要求幼儿能有规则地涂色,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平涂和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的圈图等都是孩子们需要掌握的涂色方法,这些方法都要求能尽量不要涂到线外,如果用生硬的口吻一味的强调绘画技能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但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化情景进行评价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水粉画《顽皮的太阳》活动中,有部分孩子将水粉颜料涂到了太阳脸的外面,这时,老师一句:“看滴在外面的颜料象什么”时,有孩子说“象太阳流口水了”,“象太阳玩泥巴抹到了脸上”时,表现出孩子们对于这种现象的不满,所以教师一句:“请这些不小心的小朋友下次画画时要注意喽,让太阳的脸能更加干净,他会更高兴的”,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所以在以后进行涂色活动时,孩子们会自觉地注意仔细认真的涂色,尽量不涂到外面去,保持画面的干净。

2 运用有效的方法在绘画结束后进行集体评价

幼儿每次完成绘画作品,都会期待着老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所以每次绘画结束时,教师都会仔细的把作品一一展评在前面,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绘画特点、色彩、线条、比例等画面效果,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创作的成功感。

2.1 纵横交错评价法

所谓纵向评价是教师结合幼儿自身在美术方面的发展进行的阶段性评价,教师为方便观察幼儿的进步,为每位幼儿制作了美术绘画作品档案袋,档案袋里收集了每位幼儿从开学初到学期末的媒介绘画活动的作品,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根据这次绘画活动幼儿完成情况进行评析,在作品的右下角标注上评语,如:“画面干净,涂色均匀”、或“运笔流畅,有进步”、又或者是“想象有创意,内容丰富”等,简单的几句话小结了本次活动幼儿的完成情况,每位幼儿现阶段绘画技能的发展情况也一目了然。

所谓横向评价是教师根据平日绘画活动幼儿的发展情况,将幼儿分为强、中、弱三个能力水平,并且根据这三个能力水平所占幼儿总数的比例数,确定或改进下一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也就是完成人数多时说明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目标制定的合理,可以在下次的绘画活动中继续提高要求,完成人数少时说明本次活动内容和目标制定的不恰当,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得每次的活动都能让每一个能力水平的孩子都得到提高。

这样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及时的评价,因材施教,幼儿在绘画方面的发展情况才能真实的得到体现,为下一步教师如何提高幼儿美术技能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2.2 奖励评价法

每位幼儿在完成作品时,都是尽了力的,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他们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即便是那些能力偏弱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在评价时教师除了用言语的精神奖励外,还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如用星级小粘贴奖励法评价幼儿绘画作品:一颗星代表绘画基本完成;两颗星代表绘画颜色鲜艳,涂色均匀;三颗星则代表幼儿不仅完成了作品,而且还添加了自己的想象,画面丰富,这种星级奖励方式不仅能让幼儿知道自己怎样做会更好,还能激发他们完整创作的愿望,循序渐近的提高了幼儿的绘画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引导讲述评价法—— 幼儿自评

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它充满了幼儿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幼稚而又大胆的想法。特别是在色彩方面,幼儿完全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也不懂得色彩的冷暖,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用色,使得画面上充满了对比和夸张的表现。如:在美术活动《小鸡宝宝》的评价中中,因为受老师示范的影响,大部分幼儿的鸡宝宝、鸡妈妈都是柠檬黄或橘黄色的,而B小朋友画的鸡宝宝和鸡妈妈确是五颜六色的,当教师问她:“为什么你画的小鸡是五颜六色?”时,B小朋友得意地指着自己的作品告诉大家:“鸡妈妈找到鸡宝宝心里很高兴,鸡宝宝也很高兴,所以它们穿的衣服也是很漂亮的,五颜六色的!”说得多好啊,她将鸡妈妈找到鸡宝宝后的高兴心情用鲜艳夸张而不受约束的色彩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个值得赞赏的闪光点。

2.4 榜样评价法—— 幼儿互评

学期初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有目的的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评价”,如何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绘画时握笔姿势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涂色会更加均匀、好看等,教师评价完后会根据幼儿绘画的水平印星级印章,学期末,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评价绘画作品,当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教师先在作品上贴上一颗完成作品的星,然后让幼儿之间互相评价,根据画面内容结合同伴的评价贴上第二颗或第三颗,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学习其他幼儿绘画作品,还让幼儿在不断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幼儿自身的绘画的技能和水平,当孩子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情绪会更加高昂,那么绘画便会在他们心中得到升华。

2.5 对比发现评价法

幼儿绘画形象往往天真无邪,歪歪扭扭,曲曲直直,是任何成人作品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体会到他们并不注重外在的形象,而更重视内在情感的表达。如:在水粉画《樱桃》的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要画一碗满满的樱桃,C小朋友已经画了许多樱桃了,老师看了也不停地称赞道:“C小朋友的樱桃画的满满的大大的,一定很好吃!”……但到最后欣赏到他的作品时,一个樱桃也不见了,剩下的只是碗里的一块均匀的大红色块。老师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马上猜到了其中的原委:“C小朋友画了一碗樱桃后,他怕小朋友们不够吃,又在缝隙里添的满满的,这样就够分了,是不是C小朋友!?”C小朋友听了会心地笑了,“C小朋友真能干,这么一大碗樱桃一点都没有掉到外面(没有涂到线外),真棒!”……老师的“善解人意”,使得幼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虽然老师要求的樱桃不见了,但却恰当的向幼儿传递了美术作品带给人们情感的表达,让幼儿更加愿意画画,喜欢画画,用绘画表达心中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评价小班幼儿的美术作品时,首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读懂他们的作品;其次老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尽量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多鼓励,多表扬,尽可能地发现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优点,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最后,在让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优点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进步,进而萌发对下次美术活动的愿望,激发并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经过一学期观察和领导老师们在这方面的指导,我们认为凡是能够体现出幼儿的创作思想、纯真天性、大胆手笔、积极情感的作品,即使只有其中一个细小的闪光点,就是好作品,就应该给予赞赏,积极的评价能激起幼儿的自信心,使极富想象却画的不象的孩子得到理解和肯定,让其获得成功感,从而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与自信,这也是美术作品评价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原因是:传统的绘画教学扭曲了儿童绘画的真谛

我们现在绘画的方法是:多采用模仿画,单一的模仿画教学不但不能使幼儿掌握绘画技巧,反而让幼儿失去了儿童特有的生动画法。《纲要》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纲要》中还提出了“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表达方式,而要让幼儿真正做到自由、创造性的表达自己,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让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

根据《纲要》内容,怎样提高幼儿绘画兴趣,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美呢?

一、以游戏为主,注重绘画方法的多样化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更是不例外。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如大班画“毛毛虫”,教师可以利用晨间散步的时候,带孩子们找寻毛毛虫,并仔细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上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老师是魔术师,将在黑板上变出毛毛虫,请认真看,老师要变咯!”说完,老师在黑板上边说边示范,“小小球,排好队,长出脚,添眼睛,可爱的毛毛虫变出来了。”“呀!真的!”“好简单哦!”“我也要试一试。”“真好玩。”一下子就提高了幼儿画画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1.因材施教。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各年龄班和同一班内的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和绘画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幼儿绘画水平进行分类,然后提不同绘画要求。如:画“好朋友”,对能力强的幼儿要求画出朋友的性别,并画一些好朋友参加的简单活动,对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求画出简单的单线条人物,对中间水平的幼儿要求按教师的绘画标准来作画。对有绘画特长的幼儿则要求他们画带有故事情节的人物画面。小班幼儿适合于涂鸦活动,中班幼儿可以画喜欢的小动物,大班幼儿就可以画人物,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幼儿绘画活动的选材。这样从活动开始到结束,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创造中,使幼儿的绘画才能都得到发展,增强了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2.经常改变作画方式。单一的绘画方式,幼儿会感到厌烦。因此应注意不断改变画画的地点和作画的位置,来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在活动室、户外等作画。在班中作画时让幼儿小组合作,大家围在一起,有时让幼儿站着画等。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抓住幼儿绘画特点,调动幼儿情趣,他们都能认真作画,课堂纪律也松弛,活而不乱,同样收到好的效果。此外,幼儿十分喜欢集体作画。同在一张大纸上,一目了然看到自己和小朋友的合作成果,心里非常喜悦。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兴趣很高,分别在纸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教师根据幼儿能力的强弱组织引导合理绘画。如“我的家乡”,能力强的幼儿画家乡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喜欢画山水的幼儿就画山水,能力稍微弱的就可以添画花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也增强了集体意识。

3.提供各种绘画材料,为幼儿能大胆表现创造条件。各种类型的纸是绘画的重要材料:及时粘贴,色彩鲜明;黑色卡纸能最大程度的烘托出生动的色彩;而不同颜色的皱纹纸如果做成纸屑进行粘贴,也充满了童趣。当然废旧材料如:挂历、报纸等对孩子们而言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各种笔也是孩子特有的“武器”:如水彩笔、油画棒、记号笔等这些对于孩子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有了丰富而真实的色彩经验和感性认识以后大胆而富有个性的创作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比如圣诞节到了,我园一位老师搞的一个活动,教师事先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皱纹纸,希望孩子们能一人剪一种颜色,剪好后一起使用,培养孩子们的分享和合作能力,尤其新给孩子们准备了可以在阳光下反射出许多美丽光线的镭射纸。小剪刀在孩子们的手中变得乖得可爱,用来盛方便面的大碗也在接受孩子们精心的“礼物”——皱纹纸屑不断得从孩子们的小手中落到碗里面……一个幼儿突然抬起头指着自己剪的粉红色的皱纹纸屑说:“老师你看多像粉红色的雪呀!”你不觉得孩子的话像散文一样动听吗?在后来的自由粘贴活动中,我们又惊喜的发现他们单独找到了一只空碗,并且小心翼翼的从其他碗里捏了一些纸屑,嘴巴里很认真的说:“拌一拌,呀,真好看,彩色的雪,我可以用它做……”等到作品完成后,我们注意到每幅作品都很有生机,镭射纸被剪成自己认为的最好的形状,并与彩色纸屑配合,画面色彩饱满,很富有想象力,而且画面的造型很具有抽象的味道,很有感染力。

对儿童而言,完成绘画作品不是最终的结果,而在绘画过程中逐步认识自己,表达自己,拥有自信和丰富的创造力,真实的体验到快乐,感受和发现并表达生活中的美才是最重要的。

4.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儿童绘画作品,让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丰富自己的感知经验。

我们幼儿园的走廊里高低错落的张贴着为孩子们复制的儿童作品,孩子们特别喜欢,总是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看着什么。一个五岁的幼儿盯着一幅猪画,一个劲的睁大眼睛,看上去很专注,我轻轻对他说:“宝贝,你在想什么?”“很好看,我在动物园看到的猪肯定是妈妈,这只猪是孩子。”“为什么?”孩子很郑重的说:“你瞧,这猪的毛是彩色的肯定是妈妈给他买的围巾,猪妈妈怕小猪冷着了,这小猪多可爱,我也要画一头小猪宝宝……”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事物都被他们注入感情,都是有血有肉的,这就是儿童的可贵之处吧!经过一段时间的欣赏我们新奇的发现孩子们在自由绘画时,构图开始复杂起来,形象也变得丰富起来,原来我们想孩子们会因模仿限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担心并没有成立,我们认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些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并且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作品给予孩子们的是一种奇特的绘画语言,而每个孩子会用他们不同的方式通过绘画来诠释它们,从而拓宽了孩子们的思路,让孩子们有自信去创造出能表达自己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第4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绘画活动 教学方法 重要性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见,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活动,科学辅导和评价幼儿绘画就尤显重要。

一、绘画活动中导入的重要性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导入”部分。

1.故事导入

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采用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幼儿粘贴《小鸡》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鸡妈妈带一群小鸡到草地上去捉虫,可是有一只小鸡走着走着不见了,鸡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我们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好不好?”这样,调动了幼儿的兴趣,粘贴小鸡时就特别用心和仔细。

2.儿歌导入

儿歌生动形象,顺口好记。用儿歌导入引起幼儿学画的兴趣。例如:在教幼儿绘画《吹泡泡》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学习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大串,五颜六色真好看,小朋友们拍手笑。从而引发幼儿想画泡泡的兴趣。

3.歌曲导入

大多幼儿都爱唱歌,它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教幼儿手指点画:《草地上的花儿》,可先让幼儿演唱《春天》,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激发幼儿想把春天画下来的愿望。

二、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的重要性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绘画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运用不同方法对两组幼儿进行绘画引导,请一组幼儿直接画画,要他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观察着幼儿的反应,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埋头苦画”偏不看……10分钟过去,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然后来到二组,场面可热闹啦。孩子们三三两两,有在桃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教师蹲在孩子们中间也兴奋得涨红了脸。又是10分钟过去,当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结果可想而知,二组幼儿的作品充满了灵气,想象力丰富。当然,我们不能说一组教师的“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式就是错的,为什么收效甚微呢?是她并不了解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引导幼儿观察的重要性。

三、绘画活动过程中指导的重要性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学采取行动。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也很不理想,孩子们也未必能真正学懂。相反,如果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幼儿会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他们的表现会很投入。

2.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3.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

如中班绘画活动《太阳》,教师可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通过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

四、绘画活动中结尾的重要性

如果说,充满情趣的引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耐人寻味的结尾必将使一堂美术课得到美的升华,所以恰当地运用结尾,能使幼儿百学不厌,寓学于乐。

1.鼓励式结尾

在辅导幼儿学画过程中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

2.游戏式结尾

教师采用做游戏的形式作为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例如:画《小熊过桥》,教师引导幼儿画出小熊过桥的动态形象后,最后进行“独木桥”的游戏,从而教育幼儿勇敢坚强。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幼儿受到了教育。

3.故事式结尾

这是采用故事的形式结尾的一种快乐教学方法。例如:幼儿创作画《秋天的水果》,在启发幼儿画出各种秋天的水果后,还可以让他们讲讲自己画的是什么水果,讲一段关于水果的小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幼儿对水果的了解,也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4.展览式结尾

教师在完成美术活动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让幼儿互相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例如:手指点画《梅花》,在活动最后,可组织幼儿开一个梅花展,让幼儿既能欣赏到别人的作品,又激起了幼儿对绘画的热爱之情。

五、绘画活动中评价的重要性

经常看到教师们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象不象、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这简直是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

1.充分认识和利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赞赏幼儿的点滴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如展览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使幼儿得到满足。

2.尊重幼儿

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六、绘画活动中注重幼儿绘画水平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

1.将集体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如果经常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那么基础差的一部分幼儿就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集体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原则进行指导。

2.关爱能力较弱的幼儿

第5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幼儿 绘画 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无论在绘画还是其他方面,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接受了新的理念,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了极佳的逼真的效果,极其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引起注意力

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花很长的时间在范画,而且有时产生的效果不一定好,从幼儿年龄的心理特征看,他们以无意注意占优势,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而多媒体教学能以丰富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动像、生动的音响来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牢牢牵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大班教学绘画欣赏《少数民族》新疆娃娃服饰时,我首先让幼儿欣赏一段录像,新疆娃娃穿着鲜艳漂亮的服装跳一段舞,并配上节奏欢快的新疆舞曲。此时,幼儿被录像的声、形、色、动感强烈地感染并吸引着,情绪逐渐进入了积极的状态。随后,我特写新疆娃娃的衣裙鼓励幼儿讨论:这衣裙美在哪里。这样,通过听、看、讲的互相作用,幼儿便充分地欣赏、感受了新疆服装的色彩美及图案美。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动态情景

由于个性和环境的差异,幼儿之间的动手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下笔如流水;有的幼儿不知道从何下手;有的幼儿天性外向,动手较快;有的幼儿生来羞怯,动手较慢。这样一个班级的幼儿群体在动手方面出现了强弱两极。如果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丰富的绘画素材,只有几张静态图片等简单教具,那么幼儿群体在动手方面会呈现向弱极运动的现象。因为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中,能力强的幼儿没有想象的兴奋点,而能力弱的幼儿又缺少想象的凭借物。为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绘画环境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例如多媒体课件《圆形变变》展示了圆形添上几笔就可以变成其他图像。熟悉的动物形象一下就把幼儿吸引住了。他们也不由自主地参加到这场活动中,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其教学效果绝非几张图片可比拟的。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能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参与到绘画活动中当中,使幼儿群体的动手能力向强极方向运动,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表象

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美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幼儿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观察、感觉到的信息形象在头脑中行成表象,然后进行联想加工、改造而成。多媒体教学能为幼儿的观察提供方便,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为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的作画提供了可能。如:大班美术《蚂蚁搬家》要求幼儿画出蚂蚁生活的情景,而大部分幼儿很少有机会观察到蚂蚁生活的场面,因而作画有较大的困难。这时多媒体真实再现无疑是幼儿最佳的感知途径。短短几分钟的录像便把蚂蚁的巢穴、合伙运食、搬家的情景展现在幼儿眼前,并留在幼儿的记忆宝库中。然后幼儿根据刚才对蚂蚁生活表象的记忆进行联想、概括、取舍,进而创造成新的形象。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保持兴趣

小班幼儿生性好动,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更难以保持绘画兴趣的持久性。而电脑动画以生动的图像、美妙的音乐让幼儿耳目一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保持绘画兴趣的持久。如绘画活动《摘果子》,电脑画面一打开,幼儿既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天空是蓝蓝的,草地是绿绿的,果树林里红的苹果、黄的鸭梨分外诱人。不一会儿,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小兔、小鸡、小牛都跑来摘果子,果子哗啦啦地落到了箩筐里,也落入孩子惊奇的眼中。接着老师借助动画把苹果的绘画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增强了幼儿的感性认识,使之主动投入到绘画技能的练习中。由于电脑动画的神奇魅力,把幼儿作画时的“无意”引向“有意”,“无为”引向“有为”,从而保持了幼儿绘画兴趣的持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水平。

五、利用多媒体手段总结讲评提高质量

第6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绘画;情感激发;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64-01

幼儿美术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绘画活动是幼儿内心世界和思想活动的外在表现,体现了幼儿的情感世界,通过幼儿的绘画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对幼儿而言,绘画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他们通过绘画能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并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合理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十分重要。

一、绘画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绘画热情

兴趣是幼儿绘画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在绘画教学中充分释放幼儿的情感潜能,就要从幼儿的学习规律和成长特点着手,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主题,激发幼儿绘画的主动性。幼儿在学习的初期有愿意模仿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自己对绘画主题的理解。例如,在组织学生绘画“太阳”时,由于太阳是幼儿经常看到的事物,贴近幼儿的生活,容易让幼儿接受和理解,教师就可通过图片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太阳图案,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绘画给太阳做一个新发型,做成自己想象中的发型,没有固定的模式。于是,幼儿就开始将自己理解和想象中的太阳绘画到纸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卷发、冰激凌发、糖葫芦发型、蝴蝶发型等,各式各样,每一个人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充分调动了他们绘画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幼儿绘画的好奇心

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动机、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等内容。好奇心是幼儿阶段表现最明显的特征,也成为激发他们绘画创作的内在动机。新颖的教学形式总是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并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探寻结果。因此,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好奇心的调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绘画学习中。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七星瓢虫”的绘画时,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激起幼儿绘画的好奇心:“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身体是半球形的,背上有七颗星星,它还有一个本领就是让所有的蚜虫都害怕它,棉花最喜欢它了,那它是谁呢?”借助谜语的方式来导入绘画教学,无疑能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当幼儿猜到是七星瓢虫后,教师就顺利地引出绘画的主题,完美实现了课堂衔接。而且在七星瓢虫的绘画过程中,教师还借助了剪、贴、绘画三种手法来实现。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剪刀将七星瓢虫的圆形身体剪出来,增强幼儿的体验感,然后再贴到绘画纸上,之后再对七星瓢虫进行其他部位的绘画创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增强幼儿绘画体验感

在教师组织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热情,这有助于实现幼儿将生活化的思想与美术学习融为一体的目的,并在日积月累的行为中内化为幼儿的自觉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开展了“装点我们的花园”的美术教学活动。为了让幼儿体验生活艺术化的效果,教师预先在美工区的墙上贴好了葡萄叶子,并勾勒出了葡萄藤,要求幼儿运用皱纹纸团成一个一个的小葡萄粒,然后粘在画好的葡萄轮廓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葡萄的形状,然后演示用皱纹纸团葡萄的方法,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经常吃的水果也可以成为美术学习的素材,拓宽了幼儿学习的思维视野,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移情唤醒幼儿情感联想,拓宽绘画想象力空间

移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将个人的情感通过语言、肢体等的方式感染幼儿,使得幼儿获得情感体验,丰富情感世界层次,或者是幼儿从教学情景中感受到来自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体验,被绘画作品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绘画成品的方式来拓宽幼儿的绘画想象力空间,让幼儿在动态绘画主题中积累情感经验。例如,教师展示关于“牡丹”的绘画作品,通过展示视频的绘画流程以及绘画的成品来唤起幼儿对牡丹作品的联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别具一格的绘画创作,从而将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绘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幼儿美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创作灵感和绘画作品来感染幼儿,让幼儿在伴随情感的绘画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产生联想,丰富幼儿绘画情感层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绘画情感的激发是幼儿美术创作的灵魂,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可以运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教学中,完善和提高绘画教学智慧,从而提高幼儿绘画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祁佳,董佳羽.儿童在绘画学习中的审美偏好及指导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2]高兰慧.浅谈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指导[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第7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主题活动 幼儿 线描画教学

整合的主题活动能够给予幼儿美术创作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美感体验,而美术活动也能在整合中使主题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我国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在《艺术的综合与综合的艺术教育》一文中讲道:“艺术本身是综合的,教授艺术的方式也应该是综合的。”因此,笔者尝试鼓励幼儿把主题中汲取的丰富的感性经验用线描的形式表征出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绘画技能、创造性思维的协同发展。

一、挖掘主题内容,给予经验支持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开始对机械感兴趣,他们会围在一起讨论自家汽车的牌子、颜色及乘车的经历。于是,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交通工具入手开展主题活动“来来往往——交通工具”,期待主题活动能从多方面、多途径向幼儿传递丰富的信息,帮助幼儿直接或间接地建构各种交通工具的经验,并据此激发幼儿进行线描画创作的兴趣。以下是我们对幼儿提供的经验支持:首先,提供丰富的图片和玩具,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各种交通工具的主要特征。其次,带领幼儿走出去,参观“凯迪拉克汽车展”。孩子在聆听销售人员轻松的讲解、愉悦的互动游戏中既收获了汽车的感性经验。最后,力图通过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加深幼儿对交通工具的认识。例如通过泥塑、手工、拓印等方式鼓励幼儿表现交通工具的造型;角色游戏中我们开设出租汽车主题;区域及环境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结构区的幼儿利用各种材料拼插交通工具;唱唱跳跳区的幼儿手持汽车模型随音乐展示;探索区的幼儿则在拆装各种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了解交通工具的结构;巧手坊的幼儿则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交通工具。楼梯转台处则布置了“海陆空”的墙饰,让幼儿以线描画的方式在上面“展示”各种交通工具。三维空间处设置名车相框,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关交通工具的知识。主题活动支持下的“交通工具”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经验,为线描表征积累了大量的事物表象。

二、围绕主题线索,鼓励幼儿表征

(一)多种途径,积累线条语言

中班幼儿的审美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直感状态,他们不可能理解那些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事物。但是,幼儿的敏感又使他们更容易与具体的形式美的事物产生共鸣。于是,我们采用以下方法,以提高幼儿使用线条的能力:一是引导幼儿欣赏家长收集的名车图片,感受它们的造型及线条美;二是与大班的教师取得联系,开展混龄班“大带小”活动,力图促使幼儿在与大班幼儿的合作学习中主动汲取大班幼儿的线条语言;三是利用午间接待及餐前准备的时间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线描作品、平面构成图等,让幼儿感受点、线、面结合所带来的神奇效果。经过多途径的感受与学习,我们发现幼儿的“交通工具”线描画作品布局合理,线条处理疏密有序,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多样形式,激发创作欲望

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不断激发幼儿学习创作的欲望,让幼儿更喜欢参与线描绘画活动。所以,我们围绕“交通工具”主题,通过集中教学、混龄班学习、合作绘画、亲子绘画等形式,让幼儿在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线描画带给他们的快乐。一是集中教学。画画源于生活,当幼儿积累了交通工具的各种经验后,可以发动幼儿收集各种交通工具模型。鼓励幼儿尝试“交通工具”的写生活动。集中教学有利于大部分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并习得较好的美术技能;二是混龄班学习。与大班幼儿共同学习,在大班幼儿的带动下学习线描表现技巧;三是合作绘画。它不仅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养成,更能通过密切的交流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有利于幼儿借鉴他人的绘画经验从而表现出有别于单人创作的绘画作品;四是亲子绘画。它能有效提高家长的美术素养,并借助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各种教学形式的有机整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使主题活动支持下线描画教学呈现出生动、有趣、丰富的一面。

(三)策略调整,提高表现能力

主题支持下的线描画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需要根据主题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策略的调整。以下是笔者在活动中做出的调整,通过这些调整达成既定目标。一是调整材料。我们发现幼儿使用粗头笔绘画时较大胆,风格豪放,但是缺乏细节刻画,不能很细腻地体现线条的流动性,绘画语言比较单一,于是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两种不同粗细的笔,引导幼儿用粗笔表现外形轮廓,细笔则用来装饰内部,体现内部的线条。另外笔者还为幼儿提供了刮画纸、砂纸和水粉纸,让幼儿在尝试多种不同材料的过程中感受线描画的乐趣;二是调整座位。我们努力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在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和影响下有所进步;三是调整策略。我们认真分析幼儿的总体绘画状况,找出教师与幼儿在引导与表现中的不足,寻找突破点使下一次的线描画更具活力;四是调整评价。我们力图寻找每位幼儿绘画的闪光点,使幼儿在每次绘画中都能得到美的启迪和表达的肯定,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经历了1年多的线描画教学历程,笔者不断反思、总结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笔者的努力下,幼儿乐想、乐画,对主题《交通工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的作品天真活泼,充满童趣,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

总之,主题活动支持下的美术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帮助幼儿系统地收获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对线描的兴趣。同时它也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促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朱利萍.大班幼儿主题活动背景下线描创作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4).

第8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素质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发展,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与了解

在美术活动前,我们的教师深入幼儿中间,与之交谈了解,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在活动过程中仔细观察,了解其需要和帮助,尽可能为每个幼儿提供从自己兴趣出发进行学习的机会。根据观察了解情况,做好多种应变方法,给予幼儿灵活机动的教育引导。如我在上大班手工活动课“撕窗花”时,有一幼儿撕了一种窗花后就无所事事,这时我鼓励他去看看其他小朋友的制作。在活动结束前,这位幼儿又完成了第二件制作,而且花样比上一次复杂,还兴奋地举起来让我看――这充分说明这位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已被调动起来。

(二)提供让幼儿表现的条件与机会

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须打破成规、灵活处置,提供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供其选择,让幼儿自己在探索中获得学习经验。我在活动前为幼儿准备的纸张有大有小,底色有深有浅,绘画工具有油画棒、水彩笔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了什么画应配什么底色,运用哪些材料进行创作的经验,大大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还应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按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尝试表达,如在命题画《春游》中,我发现一部分幼儿画的是跟父母去游玩的地方,另一部分幼儿画的是老师带领去游玩的公园,还有一些幼儿画的是想象中未来的公园,其中不乏大胆的想象与创新。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会更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二、拓展幼儿自主性思维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提出了让孩子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创作,并对孩子的自主学习、创作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孩子自主学习、创作所需要的条件和因素。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走入误区:认为自主性美术活动就是孩子想画什么,老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样便是发挥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幼儿便能自主地、大胆地进行创造,提高绘画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孩子有思想、有想法,但是却画不出。原因是他们本身所具备的技能不能满足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封闭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而自主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学习和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

三、引导幼儿自主性绘画

自主性绘画是指引导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对孩子而言,学会教师教给他们的基本的方法后,便进入了一个自由自在的表现天地,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绘画方法、绘画顺序、绘画形式、绘画主题。他们可以不管基本功而“乱涂乱画”,他们甚至可以“错误百出”:画错结构、画错比例、画错色彩、画错自然界中用科学原理阐释清楚的任何现象和物体。这样说吧,在儿童画的世界里,几乎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在西方,绘画被称为是“没有错误的学科”,儿童画被认为是“真正的最自主的活动”。可见,儿童画指导中的重创造、轻临摹、能出“错”的教学模式,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因此,在具体辅导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少批评、少干涉、多启发、多鼓励的原则,并特别注意不当众拿孩子相互比较。教师的职责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被培养的权利,让每个孩子都有施展的机会,注意培养和强化孩子的自信,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持孩子的绘画兴趣。其次,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为幼儿准备多种绘画工具、绘画用纸,组织多种绘画形式,以满足孩子的绘画需要。再次,在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和幼儿一起做绘画游戏。但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是以孩子为核心、为主体,是围着孩子转。最后,自主性绘画与自由画不同,不是放任自由。儿童各种自发生成的表现中有“珍珠”也有“鱼目”,需要教师高瞻远瞩的策划和明智选择。

第9篇:幼儿绘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年长幼儿;低龄幼儿;混龄班绘画活动

一、问题提出

(一)混龄班绘画教学活动对幼儿合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本文所指的混龄班绘画教学活动是指在混龄班中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绘画教学活动。幼儿从合作绘画中学习绘画技巧、基本原理以及通过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相互影响来促进各年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混龄班绘画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幼儿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分工合作。在相互沟通中,年长的幼儿逐渐了解小年龄的能力水平,学会合理分工。其次,年长幼儿与小年龄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低龄幼儿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能力逐渐提升,而哥哥姐姐在帮助指导小年龄儿的过程中巩固已有能力,获得成就感。

(二)现阶段混龄班绘画活动组织策略存在的问题

1.错误制定“混合”目标

部分幼儿园的混龄教育只是混合不同年龄在一个班,而非真正的混龄。这些幼儿园在总结中会写到各年龄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往往只是他们“各司其职”。

比如,某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同时预设了三个年龄层幼儿的不同目标,制定了三个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按不同目标进行活动。这种混龄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混龄。

2.忽视“以小促大”

有些幼儿教师对混龄教育的理解并不深入,存在理解误区。根据某幼儿教师描述的活动情景,这位教师单纯以年龄为标准划分幼儿,机械地分配年长幼儿的任务之一是指导低龄幼儿涂色、添色,忽视低龄幼儿“以小促大”的隐性能力成为部分混龄班绘画活动中的弊病,扭曲了混龄教育的真实内涵及意义。

3.过分强调“榜样示范”

这里的“榜样示范”并不是指一般情况下年长幼儿对低龄幼儿的有效示范作用,而是指教师过分注重年长或能力较强幼儿的榜样示范,忽视了幼儿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认为低龄幼儿通过与年长幼儿一起作画,观看模仿,习得造型、用色及构图等技能和良好的美术常规习惯,提高绘画兴趣和自信。实际上,这并不是全部,教师低估了低龄幼儿的自主性,导致他们退缩、胆怯。

二、如何正确开展混龄班绘画活动

(一)树立正确观念,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不仅要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来改变课程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在面对问题、反思教育行为的改革实践中把握真理,改善行为,提高专业素养。教师对各年龄幼儿的行为特点、实际发展水平的观察十分重要,且相比同龄班要更仔细、全面、具体。通过观察、实践及反思,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

(二)内容具有合理性和包容性

1.选择共同兴趣点,激发合作积极性

教师设计的混龄班绘画活动主题应是各年龄段都感兴趣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兴趣能激发幼儿共同参与讨论,调动不同年龄幼儿合作绘画的积极性。这拉近了幼儿间的距离,也促使年长幼儿更愿意交流已有经验,弥补低龄幼儿经验的缺乏;而低龄幼儿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主题适当增加低龄幼儿的无意注意时间,让课堂更有效率。

2.选择包容性内容,促进幼儿共同成长

不同年龄幼儿在认知发展水平、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原有生活经验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其实这是一种教育资源。要发展混龄班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和其他能力,就需要将他们的技能技巧的差异进行有机整合,以便找到适合各年龄幼儿的教学内容,既不影响年长幼儿技能的发展,又能促进低龄幼儿能力的提升。即所有幼儿对这些内容都有生活经验,该内容在低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又能引发年长幼儿的共鸣。

(三)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1.以大带小:引导年长幼儿指导低龄幼儿绘画――最近发展区的运用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年长幼儿给低龄幼儿提供帮助支持,让年长幼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年长幼儿提供的建议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恰符合低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年长幼儿的引导过程也是其自身经验及原有认知重组的过程,得以复习巩固,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自信得到充分满足。幼儿通过合作做到的和独自做到的之间的差异就是合作的基础,幼儿之间的合作支持促进了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以小促大:交流讨论引发认知冲突――年长幼儿的经验重组与提升

多数混龄班绘画活动都采取“讨论、交流、分工、合作”的模式。而混龄班绘画活动更注重幼儿间的交流,幼儿相互交换经验、想法,双方互补更容易找到适合每个幼儿的发展区域,从中引发的认知冲突对年长幼儿已有经验有着重新审视的作用,帮助其对原有认知进行重组或进一步归纳、总结并提升。通过低龄幼儿对年长幼儿的促进作用,达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小共同进步。

教师注意不要过分追求年龄上的“大带小”,幼儿间能力强者对能力弱者也有促进作用。且混龄班绘画活动中低龄幼儿的某些能力(如想象力等)有时高于年长幼儿,此时低龄幼儿不再是学习者,他们也能无形中促进成年长幼儿的进步。

3.合作绘画:充分发挥自主性,开展合作绘画――大小共同进步

混龄班的绘画活动要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幼儿有意注意时间也有所增加,使活动更为自然有效。因此,混龄班绘画活动最好以主题展开形式进行,围绕确定主题进行想象和讨论,自主进行合作学习。幼儿自主讨论、交谈可在合作前,也可在合作过程中。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适时、适宜地给予引导。

(四)评价具有准确性与针对性

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幼儿由于动作发展及绘画能力的差异,呈现的美术作品肯定不同。教师不仅要独立评论作品中的个人部分,也要对合作部分给予正面评价。注意不要在合作的不同年龄幼儿间进行横向点评,应以个别幼儿的纵向点评为主。评价时,教师对幼儿合作结果给予肯定的评价,具体、客观,并且从幼儿的能力进行纵向点评,增加其自信。

总之,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并在混龄班绘画活动中合理运用这些策略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混龄班绘画活动的关键是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并且充分地尊重幼儿,让幼儿自主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房阳洋.对幼儿园混龄教学的思考[J].幼儿教育,2004(4):12-13.

[2]李颖,赵海燕.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混龄教育[J].淄博师专学报,2008(2):16-17.

[3]余红梅.混龄教育的实践价值与所面对的挑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5):179-181.

[4]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2006(3):35-38.

[5]李玉峰.国外儿童混龄教育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09(7):105.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99.

[7]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66-271.

[8]朱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之我见[J].今日科苑,2009(20):238.

[9]唐敏.开心涂鸦 稚手描绘: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J].山东教育,200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