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案例陈述

(一)案例背景。

一天某高中“校长信箱”中有一封学生来信,反映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教师因对学生纪律不满,出言不逊,侮辱全班――因尽教师责任才来上课,要不然根本不会踏进班级半步”。此言激起全班愤怒,要求这位教师在全校广播操时间向全班道歉,意在为班级讨个公道,还扬言要写信到教育局。

(二)案例过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天下午第一节体育课后,一名学生将衣服遗忘在操场上。第二节课开始约10分钟后,该同学猛然想起,于是从座位直接起身,一边口头说明,一边往外冲。平时温文而雅的女教师,那天对该班体育课后松松垮垮的班级纪律已经产生了不满,又加之该班近阶段课堂纪律一度不佳、有些学生自由散漫。诸多负面因素综合之下,她便气不打一处来,以较为过激的语气批评了那位不履行基本请假程序、擅自离开教室的同学,同时言辞中表示出对全班的气愤与失望。

除了与该任课教师、当事学生、该班班主任及时取得沟通,做好相关工作外,我想,作为校长,必须要有一个正面的、明确的态度与立场来回应这封信,于是,我利用该班的一节心理辅导课,以“相互尊重”为题,以校长与心理教师的双重身份,与该班同学就该事件进行了一次正面的沟通。

1.直面问题――我将学生来信内容作大致介绍(隐去有关学生身份的一切线索),旨在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表明我直面问题的态度;

2.公开致歉――在学生讨论前,我先代表校方向全班道歉,并转达了当事人――那位教师对有伤学生自尊、有损师表形象的行为表示歉意,以此表明学校与教师的态度;

3.真实再现――由当事学生再现当时课堂行为:具体的场合、具体的言行、具体的班级状况、具体的教师反应等,营造真实情境,引发师生思考;

4.缓冲宣泄――让全班同学充分发表他们当时的感受,我只是倾听者,不作任何解释,让他们的不满情绪有一个充分的缓冲与宣泄的过程;

5.换位思考――我请同学以当事教师的身份,模拟感受教师当时的心态与情绪状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引发教师过激言辞的源头事件;

6.认知分析――待大家逐渐冷静下来后,我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师生双方不合理的认知,作全面的分析。

学生的不合理认知:教师应该是神圣、完美的,师生应该是完全平等的,这位教师的言辞不符合完美的师表形象,学生们没有得到教师平等的尊重。

教师的不合理认知: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把学生教好;学生应在任何时候尊重教师;失去尊重,就失去了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信心。

7.焦点辩论――利用RET(合理情绪理论)的技术,对师生的不合理认知进行逐项辩论,在辩论中调整师生的认知,使非理性认知趋于合理化。

教师是神圣与完美的吗?――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烦恼与情绪,教师的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难免会有冲突,而一旦教师的角色冲突带来的不良情绪或个性缺点在学生前有所暴露,便破坏了学生心目中神圣、完美的师表形象。事实上,教师是人,不是神!

学生与教师各方面都应该是平等的吗?――作为独立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方面的确平等,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先期熟练掌握某种专业知识的个体,与学生之间在知识上存在一定的授受关系,这种授受关系本身就意味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完全平等,这与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矛盾,也不对立。

学校教育可以完全教化并把学生教好吗?――学校教育仅仅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种主要环境因素,但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如家庭教育、同伴交往、文化媒体、社会发展等等,教育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具有复杂性、反复性、长期性与艰巨性,不能片面夸大教育的教化作用,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学生应该绝对尊重教师吗?――许多教师心中永远有着师道尊严的美好愿望,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得到学生的绝对尊重,但事实上,就如同师生并不完全平等一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也是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与个人特点的,形式上的绝对并不代表内心,因为,尊重,是相互的!

8.完善信念――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那些完美或并不完美的人或事,学会用二分法对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

即使是你最喜爱和尊敬的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

即使是你最不喜爱和尊敬的人,也是有优点的。比如:……

针对该事件,我在全班同学中征集当事教师身上的优点,结果许多同学纷纷表达了对该教师的肯定:

平时很亲切,很和善,笑容很甜;

上课很专注、很敬业,不会扯到与课无关的内容上去;

备课上课都很认真,有较为良好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养;

穿着很得体,平时较注意教师的形象,赏心悦目等。

在大家积极踊跃发言的笑脸上,似乎看到了凝结的冰山正在逐步消融。

二、说“法”单元

我们常说:不怕出问题,关键是在出了问题之后,我们如何解决问题。以上案例从问题本身来说算不上是“重大事件”,但如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式方法不对,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有激化矛盾,将问题扩大化的可能。该案例事件的平息者“校长”正是因为其采取了合理有效的方法,最终将竖立在师生之间的那座冰山融化。

师生关系即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处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下面就从该案例的处理过程中来寻找“方法”,进而说“法”。

(一)认识方法体系。

认识方法体系分三部分内容:信息获取方法;信息分析方法;确立施教方案。

该案例中只用了简单的几句话,便将认识方法体系的内容全部涵盖。如下:

“与该任课教师、当事学生、该班班主任及时取得沟通,做好相关工作”,和与事件有关的相关人员沟通,便是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获取充分的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即利用该班的一节心理辅导课,以“相互尊重”为题,以校长与心理教师的双重身份,与该班同学就该事件进行了一次正面的沟通。

(二)实施方法体现。

主要根据案例中校长跟同学们之间的直面沟通中采取的八个步骤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该方案中体现出的方法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1.校长出面,缓解冲突――冲突缓解法。

“校长信箱”类似的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目的是搜集各方信息,共同促进学校建设。

在目前相对较为开放的中学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教育客体,其与教育主体老师之间的平等关系也得到了保障。因此“校长信箱”的设置绝非只是用来接收“表扬信”。

案例中的校长并没有因为这是一件常见的小事以“忙”为由忽略之,或委派他人随便应付,而是亲自出面进行处理。看似只是一个人物的简单出场,其实正是蕴含着一个特殊的解决问题实施方法――冲突缓解法中的“权威作用”。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冲突缓解法?冲突缓解法是特殊情况下运用的特殊方法,其又包含:“冷处理”、“热处理”、“转移视线”几种具体的方法。在使用冲突缓解法的时候,实施者往往会利用“权威作用”结合以上方法进行。

一校之长,足够权威,校长出面亲自过问,已经说明学校对学生意见的重视。相信学生愤怒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有所缓解。因此单从人物出场上已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其接下来的“直面问题”、“公开道歉”、“缓冲宣泄”环节,可以说彻底的冷却了学生的“白热化”情绪。因对学生而言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且是从校长那里,已经大大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2.结合课堂教学,正面沟通――理论+实践教育法。

该校长利用“心理辅导课”,以“相互尊重”为题,与同学展开正面沟通。最后的效果为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解决了问题,一举两得。我们可以将该处体现出的方法看做是“基本教育法”,即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的结合。

青少年因为处于特殊的生长周期,其心理变化存在很大的跳跃,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一特殊性。选择“心理辅导课”是一个科学的决定。让课堂教学有真实素材的支撑,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学们在接受课堂知识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经历的事件全方面的进行考虑,而不会局限于“受害者”一个视角。

3.真实再现,换位思考――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真实再现”是对客观事件场景的还原,校长作为“法官”,要保证公正,让场景再现是体现自己客观公正的最佳手段。因为是事件重现,此时的学生再次面对同样的情况,心态上已经有所改变,会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思考事件背后的东西。而“换位思考”则将学生推到一个“自我批评”的角度,以对立的身份再去看原本自己的行为,也就更能客观的看待问题。

所以对于校长3和5的做法,个人认为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的反映。有些问题之所以不好解决,是因为当事人总是站在“批评”的角度。而“自我批评”才是打开问题解决之门的钥匙。

4.认知分析,焦点辩论――疏导法+比较方法。

疏导教育法指对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既不堵塞言路,又要善于引导,帮助人民群众提高思想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疏导教育的具体方式:1)分导;2)利导;3)引导。

比较法是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具体方式:1)比较鉴别法;2)回忆对比法;3)类比法。

认知分析部分,校长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师生双方不合理的认知(即非理性信念),作全面的分析。以此来引导同学们用客观的观点去分析事件。

在焦点辩论部分,利用RET(合理情绪理论)的技术,在辩论中调整师生的认知,使非理性认知趋于合理化。在这种引导之下一步步的将事件推向客观公正的解决道路。

5.完善信念,冰释前嫌――思想转换法。

校长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那些完美或并不完美的人或事,学会用二分法对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回到了最初的理论教育法的层面上,同时综合并用了“情感融化”、“事理说服”方法消除了同学最初的消极情绪。最后在积极的肯定表述下,完成思想的转换,成功愉快的解决了问题。

“完善信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该事件处理结果的一个陈述。既让同学们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知识,又使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很自然的对该事件释然。

三、总结分析

本案例中师生间冲突的起源是学生无视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而冲突的结果却是教师对学生的言语伤害,不仅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师表形象。

从该案例中校长缓解师生矛盾的实施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1.师生冲突前后,当事教师的自我意识与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2.在处理师生冲突时,正确、科学、辨证地分析并端正双

方的观点与立场(即分析并驳斥双方不合理认知的技巧与手段)是化解冲突的关键。

3.要适时发挥行政或专家的作用来化解师生冲突(利用“行政效应”或“权威效应”)。

4.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性质合理的使用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得到的正确的结果。这需要方法的实施者具备系统的方法论体系知识。

当师生关系遭遇“冰山”,我们期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学生会越来越成熟,教师会越来越理智。

好的方法的使用可以让你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带来的负面效果是无法准确衡量的。新时期背景下,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愿景下,“懂法”,“会用法”不仅仅是思想政治专业人群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努力探索先进科学的“方法”,让“法”被认知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郑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儒学;基督教;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71―03

一、儒家思想及其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儒教或儒学,是指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的一种学说体系,该学说创立初期的主要内容是为司仪活动服务和总结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秉承“亲亲”、“尊尊”的基本原则,维护当代社会基本的根本“礼治”,主张“德治”,尤其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被历代封建王朝作为社会思想理论发展的源泉,也是历代君王统一民众思想的政治武器。

(二)儒学基本内容

儒家思想内容很多,但是归结起来,无外乎“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以及中庸思想。

1.“礼治”。儒家学说中的“礼治”的根本涵义是“异”,主要强调尊卑、贵贱、高低、长幼之间存在的行为规则等。他们认为:只有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能够遵循各自的行为规范,才有可能实现他们认为合理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和谐状态。[1]一个国家的治理和控制与其很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等级秩序是否严密。儒家学说中的“礼”也是“法”的另外表现形式,其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为维护宗法层级制度和封建社会体制为根本任务,倘若不符合“礼治”的各种要求,就会受到“刑”的强制和惩罚。

2.“德治”。儒学中“德治”主义的主要内涵认为通过道德力量可以感化人的灵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儒家学说认为,不管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都可以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教育和感化人。这种理论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反省和改造,它会将人的邪念剔除和荡涤,使人的善意性不断增强,自知耻辱而减少奸邪动机。这可以说是非常彻底而治本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而不是靠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所能比拟的。

3.“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实质上是将人的特殊内涵和主观能动性提到非常高的地位,重视人的潜能和可能具备的道德力量,重视人的怜悯心,将人看成可以变化发展并且同时进行复杂的条件筛选能动性以及通过与生俱来的人来管理社会的统治思想。[2]从这个意义上看,德治与人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德治主义侧重的是教化的具体流程,人治主义强调的是德化者自身的发展水平,是一种具有传奇性色彩的圣人式政治体制。此理论的基础是“人格”应该具有强大的内在感召力,故在此基础上将能够发展“为政在人”等消极的“人治”主义。

4.“中庸”思想。“中庸”主要强调“善”对于“中庸”的概念。“中”是事宜,“庸”是按照恰当的方式行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行事则能够长久,即为“善”。“中庸精神”的主要含义是指做事应把握适度原则,遵循适中方式,这样可以保证结果在一个合情合理的控制范围之内。[3]

(三)儒学发展脉络

1.儒学起源。儒学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在西周初年已有儒存在,他们精通六艺,并且以此来教育人民。通过此可以得出,最早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社会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基础不断被侵蚀,社会急剧转型,周王室式微,各路诸侯日渐强盛、壮大,社会冲突不断、动荡不安。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纷纷雄起,发展壮大,他们著书立说,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的代表,希望恢复社会各阶级复杂的礼仪秩序。他将“仁” 作为核心思想,孟子和荀子又将仁和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2.儒家在历史上受到过打击。秦朝时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封建时代,儒家思想并未受到秦始皇礼遇,而是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极大打击。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血雨腥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得儒学发展极端受阻。

3.修成正果。秦王朝的残暴统治被之后,儒学的经典书籍得以流传下来。西汉初年修生养息,为了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局面,需要一种与稳定局面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此环境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其学说进行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改良,适时增加了君权神授和一统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然后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此建议后得到官方认可,至此,儒学渐渐走上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至魏晋和隋唐时期,儒家学说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融合了儒、道、佛等内容。这个时期,各个学说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各种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4.转型时期。宋明新儒学分为两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将孔孟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为人性论起点,升华至探究世界终极和本源,促进了儒学新的思想内涵。宋明新儒学的朱熹继承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独特的朱子学说。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存天理,灭人欲”,儒学思想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5.批判继承。自明清时期开始,社会开始对儒家思想进行继承性的批判。该时期涌现了反专制愚昧的社会呼声和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工商为本的经济主张。

6.近现代的发展。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等人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传统儒家学说相融合,宣传维新变法理念。为了使维新变法顺利,他著书立说言之: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儒学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二、西方基督教思想概述

(一)基督教基本教义

基督教的教义源于《圣经》。尽管各宗派众说纷坛,但基本教义大致相当,主要可归纳为下述四个方面。

1.“创世说”。《旧约创世纪》说,神用五天造出了自然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神创论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基督教认为上帝超凡脱俗、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所不至。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人越谦卑,就越能得到上帝的恩宠。

2.“原罪说”。基督教经典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由于受蛇的诱惑,偷食禁果,违犯了上帝法令,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人一生下来甚至在母腹中就有了罪过。基督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有罪的,所以,人在尘世的最高职责就是向上帝赎罪。

3.救赎说。基督教认为,全人类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是无法自救的。人既然犯了罪,就需要付出“赎价”来进行弥补,而人又无力回天,所以上帝就差遣其子耶稣基督为人类受刑,流出宝血以赎信徒的罪。

4.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客观世界是充满罪孽的,人的肉体和人生是昙花一现的,而人的灵魂则可以永生。人死后其灵魂将根据生前信仰决定是升天还是入地。

(二)基督教的历史发展

1.起源。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地区。1~5世纪,耶稣创立基督教,并从以色列传播到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基督教在希腊罗马文化区域传播方式上注意融合希腊罗马文化。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奉其为国教,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教基本教义。

2.冲突交流。由于罗马帝国瓦解,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日益悬殊,最终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处于冲突和融合的纠结状态。[4]中世纪,经院神学也悄然兴起,原先拉丁的哲理神学将柏拉图哲学作为基础,而后亚里士多德主义在社会上盛行开来。起初神学家大都将信仰与理性视作对立,此后神学家寻求把信仰与理性相杂糅,为此后基督教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蓬勃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基督教发展到达了蓬勃局面。14~16世纪,文艺复兴使人们冲破了神学的樊篱,人本主义逐渐凸显。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基督教新教教会。随着教会的产生,涌现出了各种信仰纲要。第一个本地教会的信仰纲要为“奥格斯堡信纲”,其他各派也有它们各自的信纲,其中1563年的“海德堡教义问答”在宗教改革中影响最大,并成为美国长老会的精神纲要。

4.发展成熟。宗教改革以后直至今日的基督教不断发展直至成熟。近代,随着西方各国殖民地的建立和基督教的不断传播,其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基督教成为一种统治手段而不断遭到诟病和抵制。现代以来,基督教逐渐意识到基督教本地化的重要意义,西方各个国家的教会也认识到“对话”和“普世教会运动”的必要性,他们逐渐试图通过交流和协同消解基督教各教派间的矛盾,争取达到教会的融合,通过“梵二”会议确立了“开化”、“沟通”、“普世主义”等政策措施。世界基督教协进会是当前最具规模的代表,虽然各派分歧和矛盾仍然存在,但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普世运动还是取得了共识。

三、共产党思想内核

(一)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泛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事业目标的工人组织。在中国,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简称,成立于1921年7月,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为实事求是,它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组织路线的基石,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制定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党的思想路线包括三层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运用,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5]党的十四大章程明确指出:“全党必须依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价值观、方法论,是领导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利器。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式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学习、整风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一度歪曲。20世纪70年代后期,“”结束后,邓小平全面倡导实事求是,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进入新世纪,以为首的领导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的实事求是要与时俱进,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讲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和武器,这更深入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探寻到儒家、基督教和共产党的共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作为社会的、利他的和与上帝(或曰作为整体的自然)相关联的人的本性的全面实现是三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叫作“人道主义”。如果映射到现代社会,人道主义实则是要求我们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人道主义精神也具有相对的崇高性、超现实性。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培养人的社会感,将人道主义精神视为人类宝贵的精神支柱,切实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创造和谐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周立升,颜炳罡等.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论文关键词:政治立场;美育境界;艺术表现;案例教育;教学手段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的提高,除涉及到教师的政治信仰、理论功底、文化素养外,还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特有的政治倾向和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政治立场的鲜明、美育思想境界的浓烈、艺术表现的多样、案例教育的精彩、教学手段的恰当等一些技术层面上的要素。对此本文特从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政治立场要鲜明

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不可能回避它的政治立场观点的倾向,它必须符合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在这一问题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毫不隐讳地向学生宣传他们的社会政治制度所谓的“优越性”,并将教育作为他们的政治教育重点,并对“对抗性政体”进行敌对性教育,同时开展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以培养符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观的接班人。

毫无疑问,我国在培养学生成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上,绝对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接班人。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重点是解决学生掌握有关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科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思政课”教育的目的,也是“思政课”教育的核心。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决定的。

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和立场,要在“思政课”教育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向学生传达我国新时期主流思想和时代的精神风貌,给学生一种阳光的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感召。这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使命。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的定型期,可塑性很强,给他们灌输什么样的思想,既关系到大学生能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毋庸置疑,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的教化功能。除对从事“思政课”教师要忠诚于马列主义教育的原则要求,对教育对象有灌输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义务外,还要围绕学生普遍关心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重要举措以及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等时政要闻,及时地向学生进行正确解读和正面的引导,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意识和对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等时政要闻的高度关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素质,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有效地防范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我们不排除对西方等外国的一些优秀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播,但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和介绍西方等外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在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与弊端的两重性。切忌不能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价值观,不加区别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宣讲。针对学生对西方社会的科技进步、生活方式的推崇,要给予正面的、健康的引导,尤其是要对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的高碳经济、高碳生活方式要给予批判性教育。结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中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让学生从中认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利害关系,树立危机意识、环保意识,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树立公民意识,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美育境界要浓烈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由于它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很高的美育思想境界。但是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人们普遍重视它的政治思想性的教育,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所隐藏的美育思想境界认识不足,一味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它的美育功能。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育功能,这是因为学生如果在人文方面有重大缺陷,那么在未来人生发展的空间将非常有限。而一个有很强人文素养的人会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兼容并蓄的独立精神世界。因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认同、欣赏,我们不能忽略它的美育境界的存在和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美育境界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内涵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的文化背景去空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政治教化功能,这是因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它本身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和多元文化背景,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内容、美育元素、美育氛围,并由此烘托出美育思想境界。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内涵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美育思想境界,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异彩纷呈的现实图景的多种美育功能。

尤其是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优秀的文化思想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也必然产生出的美育思想,对学生极具思想上的影响力,这种美育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外在的精神面貌更具内在作用的人文素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育思想境界的内在作用,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中,具有对人的心灵的撞击穿透力和对人的思想的冲击渗透力,正是通过美育思想境界润物无声的熏陶教育来实现的。美育思想境界是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艺术加工创造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美育思想境界的艺术加工和创造,是由教师的文化修养、人文精神、艺术品味等方面的素质使然。当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把特定的教育内容还原到历史原貌和现实生活,并经过教育艺术手段的加工处理,又非常客观地以一种独到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对特定的教育内容进行解读分析时,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经典案例中的历史风貌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形象描绘,必然呈现出一种美育思想境界。这种美育境界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经典案例的深度分析,对教学内容的激情演讲,对教学所涉材料的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对优美流畅的语言的运用,对名言佳句的巧妙穿插等教育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在这些美育境界的感染下,引起学生身心愉快、精神亢奋、灵魂净化、思想共鸣等作用,都表明一个客观事实,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艺术手段烘托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美育思想境界。这种美育思想境界实际上是教师将教育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再创造,把教育内容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来创作、欣赏。并把学生引入教育艺术的殿堂,把美育境界引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它融汇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情感囚素、艺术品味、审美情趣、美学修养等文化底蕴。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艺术手段所构建起来的美育思想境界,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思想的陶冶,培养学生勇敢、开朗、智慧、进取、创新等人文精神,这种启迪学生思维灵性,让学生具有蓬勃向上的朝气的美育思想境界的教育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教育。

三、艺术表现要美妙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枯燥泛味的空洞说教,它本身承载了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它除了要求教师对思想理论教育要有真才实学以外,还需要教师要有真情实感和文化素养。

首先,艺术表现需要教师的教育激情。只有富有激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有艺术的感染力。教师的教育激情,来源于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热爱,来源于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化底蕴;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领悟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来源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激情发挥,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追求的真情流露;并将对真理的追求、对邪恶的憎恨、对善良的推崇等思想个性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表露无遗地传递出来,并恰当地用充满激情的情感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教师在激情流露中,有抑扬起伏和舒缓快慢的节奏韵律。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精神状态,始终贯穿一种执著的爱意,充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基于教师的这些情感因素,才使得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以一种昂扬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循着教师激情下的教育思路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思考。由此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艺术表现需要教师高超的语言能力。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表现上,能够巧妙自如地借助优美流畅的语言节奏韵律,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这种语言韵味所传达出来的语气、语境、语意等语言艺术的优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既可以用自描叙事的手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教学内容,又可以用浪漫抒情的手段以诗情画意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这些语言艺术的表现力,既可以把教学内容讲得声情并茂、清新灵动,又能将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和个性特点表露无遗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美丽。

再次,艺术表现需要教师的文化底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放在时代背景中,放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文化背景下,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化现象中,甄别和筛选出具有思想价值、知识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艺术表现力的内容。并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等文化内容与教材内容巧妙而艺术地结合讲解当中,最大限度地给予艺术的表现张力,可以是娓娓道来的叙述,可以是层层递进的深度分析,可以是妙语连珠的比喻,可以是诗词散文佳句的借用,可以是名人名言的引用,可以是旁征博引的推理等艺术表现力的教育形式,只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内容,只要符合主旋律精神,只要合情合理、运用得当,就能使教学内容传神入画,就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就能引起师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互动。

四、案例教育要精彩

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宗旨,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当前社会和过往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事件选取与教材的理论知识契合的案例,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兴趣爱好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而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很好的教学形式。

案例教育形式,由于它生动形象并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广受学生欢迎。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案例教育就一定深受学生追捧和认同。究其原因,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信息社会,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途径、渠道很多的情况下,学生的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理解力强,这对我们的案例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案例要服务、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

案例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案例教育要有思想性和针对性,要有精辟的思想分析和独到见解。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教师积累的案例素材要多、要精,选取的案例应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举证和案例分析要合情合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找出案例中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本质特征,由此归纳总结并建构和深化理论。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与所举案例包含的思想道理融会贯通,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有趣而富有思想教育意义。其次,对所选案例的教学不能只是讲故事般的叙述,而是要对案例的内涵进行挖掘,要有深度思想解读,给学生留有余地回味思考,使学生透过案例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道理进行思想上的反思、反省、提升。通过案例举证和逻辑分析让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以案说理、以理解案、理案结合的有效教育。

案例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所选取的案例要贴切,要符合教育教学的目的,契合教学内容并与之相呼应。选取的案例要经典、新颖。所谓经典,是指案例具有深遂的思想性、代表性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所谓新颖,是指案例要有独到的视角和前瞻的思想,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能一味哗众取宠或为博取学生一时的好感而罗列一些不恰当的或低级趣味的,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案例充斥教学过程,否则,案例教学不符合或背离了“思政课”的教育宗旨而失去“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因而应选用经典、新颖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以澄清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与迷茫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需要。其次,要把所教理论知识贯穿于案例之中。所选案例情节应精炼,篇幅不宜过长,既要选择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兴趣爱好的案例,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需求;也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关联的正反俩方面的典型案例,案例要少而精,要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思想震动,形成台上台下的共鸣。再次,案例选取还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选取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案例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极大关注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今后走向社会、融入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教学手段要恰当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教学手段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的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视觉、思维、方法上的三维立体化的特点,使得“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知识传递的途径以动画、数字图片、图表、文字说明等授课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论知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使学生从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中感性地认知理论知识的客观性与针对性、生动性与形象性、真实性与可靠性、层次性与逻辑性等特点。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以快捷、动感、立体、直观等感性特点呈现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这些都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利方面。但现代教学手段有它的弊端。一方面可能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采用动画、数字图片等教学形式来解读教学内容,容易使教师的教学停留在理论知识表象演绎,而没有深入地剖析教材所蕴含的更多、更深层次的思想知识和文化背景。同时现代教学手段中过多地采用动画、图片演示教学内容又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使学生只为好奇、只图新鲜而不去深入思考问题,只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忽略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和电子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而忽略了教师应具备的深厚理论功底、广博知识、文化素养(书写能力、板书设计)、语言能力等基本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起到学高为师的示范作用,难免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舍本求末,而对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不够、知识牵引不足等缺陷。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学在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职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中职政治课教学效率。结合案例资料,通过分析理论知识了解其内部逻辑,让学生知道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外,案例的难度需要由浅及深,将浅显易懂的案例安排在前面,并逐步提升探讨深度,避免难度跨度较大引起的理解困难。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政治课;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56-02

我国最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该方法,推动我国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法主要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对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课本教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方针、道德规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学校学生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是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必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习好马列主义、思想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政治课程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知识和政治素养。学校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得当代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理解并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专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培养等活动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导致信念缺失和人文素质下降,这些都导致了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复杂。就现代中职学生表现而言,存在社会公德、个人道德以及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丰富教学内容外,还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讲解社会上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政治课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视频,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有关政治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政治思想教育质量。

2.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加强了政治课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的能力。教师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各种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从而能够学以致用。例如,教师可以收集时事热点,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案例能够应用于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可以认真看新闻类节目,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询问。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针对某个社会现象举行辩论比赛,既能分辨是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优化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措施

1.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教学内容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需要准确的案例资料才能为教学提供帮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以及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最为重要的,对教学的效率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案例要具备较好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案例;此外,案例选择要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步骤。首先要选好案例,根据课文理论知识的实际来设计案例;其次是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根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最后是组织学生编制案例分析报告,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面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基础知识,不断了解社会中的时政要闻,从而选择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责任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智慧时刻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都跟教师的适时恰当点评密切相关。课堂所选案例是否典型、真实,是否紧扣教材内容,案例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启发性强不强?课堂教学任务目标是否达到?等等,都和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关系甚大!因此,需要教师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授课能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优化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教学应用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中职政治课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洪.例案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4,34(4):36-36.

[2]姜富琴.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1,32(4):43-44.

[3]马震宇.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展望,2016,26(3):201-202.

[4]王晋艳.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3(32):262-263.

[5]龙霞.浅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4(18):10-12.

[6]黄瑾.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2(8):98-100.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思;回归

[作者简介]林楠,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广东广州510515;练庆伟,中山大学社科系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92-03

案例教学是指藉由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详言之,案例教学法指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P7)。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家,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我国,案例教学同样受到各领域的推崇,得到有效的使用。案例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同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产生了一批“优秀案例”等专著和来自各方面的专题研究,而且也被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然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反思这些偏向,回归案例教学的本真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展开的高度概括。以此为依据认真考察案例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可以发现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实施中都存在一些偏差。

(一)认识上的偏差

倾向一:案例教学等同于“事例的教学”。这是指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相混淆的情形。认为举例说明就是案例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这种偏向在实践中也许表现并不明显,因为我们不会在教学中进行严格的方法上的界定,但是这种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事实上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是不同的。首先,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实践中两者要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但两者不管在理念上,还是教学过程中都是有明显区别的教学方法。其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也是不同的。“其一,实际的例子经常用来说明一项重点,而案例不仅要提供抽象概念的具体说明,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讨论,协助学生从多元的观点,发展出分析问题的技能,并联系理论与实际,产生问题解决方案。其二,即使一个好的例子,也不可能有详尽的细节叙述,而案例的叙述较例子更为丰富。其三,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或准备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反省和思考的机会,也鼓励学生对案例产生自己的解释;这与例子只由教学者在上课时提出,并依赖教学者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1](P6)

倾向二: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的案例”。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过度强调案例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案例本身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社会现实本身的人物、情节又是活生生的、极具吸引力的,通过多样与多层的展示手段更是可以形成“强化①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就可能出现“案例”唱主角的情况。比如,在教学中可能花太多的时间用于案例本身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讲解,而淡化了与案例结合的教学主题。显然,这样似乎将案例变成了“典型”的报道或“事件”的回顾了。然而,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这一目的,案例教学更强调通过案例这种媒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的概念或理论,进而培养高层次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不仅在认识上存在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事例的教学”和“教学的案例”的模糊倾向,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1.使用范围扩大化。就教学内容而言,案例教学中案例一般都由特定的内容组成,所包含的知识体系相对琐碎,缺乏系统性;与此相应,案例所提供的知识也必然偏向于程序性的、实用性的知识,而对实体性的、理论性的知识则相对而言分析并不深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2]。这表明,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用案例教学具有契合性的一面,但并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等等内容使用案例教学法就有可能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性与方向性。然而,在实践中这一问题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注意到或落实得很好。由于这些内容具有价值性和较强的理论,不易在教学中讲好,讲得透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所谓的案例教学法”,以使教学具有“吸引力”。

2.使用方式简单化。如前所述,案例教学强调以案例为介体,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实现教学目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课堂内的活动,相反,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生成过程。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的实施至少要有实施前的准备(如案例的选择、教师学生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如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展开、如何处理)、实施后的反馈(如学习心得、教学评价)等三个相辅相承的环节。但是,由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少、学生多的“僧多粥少”现状,一方面,一个班级达一二百人,另一方面,每位教师往往要上三到四个教学班,工作量较大;此外,由于理论课教师在学校的位置较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生存”、“工作生存”的被动状态,而不是“学科生存”的主动状态,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时具体的要求并不能做好,甚至有些环节被忽略了,比如,教学反馈就是个极易被忽略的环节。

上述案例教学在认识上、实施中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当中。当然,这些偏差是很小的,并没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的实现,但是,这些不同程度上的偏差对当前的教学的影响也确确实实

存在,而且存在扩大的可能。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关节点”,将有可能转向相反的一面,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有可能形同虚设了。因此,如何实现案例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融与契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提升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核心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教育,而价值认识却是依赖主体自身特殊性的,其认识终极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从案例教学来看,师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为案例教学不是单向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相反,它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过程。综观上述认识上、实施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的种种偏向,不是由于主体的“不能做”,而是由于主体的“不想做”而形成的,其根本也正在于缺乏主体的能动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与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密切相关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成为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成功运用的核心。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3](P155)就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受教育者的全面认识;对教育介体的科学运用;对教育环体的优化与开发。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既表现为教育客体,又表现为教育主体;所以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对教育目的价值认同;对教育活动的积极互动。

(二)加强理论研究是关键

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的核心要求。但仅有能动性因素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教学展开的实际条件,这就需要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研究则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一架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案例教学法的契合性的研究,将可以减少将案例教学演变成“教学的案例”或“事例的教学”等倾向,超越教学的自发状态,达到自觉状态。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尤其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融合的研究。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案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成为避免偏向的重要条件,也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效教育的前提。从实践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整个学期的课程完全以案例教学法方式进行教学显然不太合适。如果同一专题先用其他教学法再用案例教学法或先用案例教学法再用其他教学法,也许在实践中更为可行。然而,具体操作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第二,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中心线索展开教学的,这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材体系,对教材体系进行“二次创造”,实现案例的合理运用。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既存在“照本宣科”这样几乎没有转化的一面,也存在“随心所欲”的不系统的一面。因此,研究的另一层次必然是教材体系如何恰当地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问题。

(三)优化教育环境是保证

案例教学法有其特殊的功能,但也有其教学上的限制。“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限制,也可以分为案例本质上及案例教学法实施上的限制。案例本质上的限制包括:案例与实际情境有差距不及亲身实地经历、成效因学生背景和科目而异等。而案例教学法实施上的限制,包括:案例撰写困难而且取得不易、案例发展及案例教学均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共四项。”[1](P138)如果说案例教学本质上的限制决定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注重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整合,那么,案例教学实施上的限制则是要求外部条件的保障。第一,加强教育培训。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被动状态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来改善。第二,调整班级设置。在可能的范围内对班级进行一定的调整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案例库。当前,虽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都有配套的教学案例,但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普遍性的案例,可能并不能适用于各层次、不同地区的教学;同时,这些案例既然成为专著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做到及时更新。所以,建立多层次的、不断更新的案例库成为必需。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倒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调研

案例是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普及,被人们所熟知的。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师生的讲授-讨论-分析-总结-阐发等过程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1870年,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20年,哈佛大学开始调查、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试用。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教学功能,与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居首位,知识的讲授和接受、储存方面居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居第四。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能力调查后,也认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国内教学案例运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来谈案例教学的特点;(2)关于案例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3)案例教学过程及操作策略的研究。但是研究对案例自身的介绍相对较少,对案例的一般规定性的介绍,也往往与案例的运用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涉及法律、道德、哲学等方面,案例运用较多。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但是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案作例用、案理分离和案评单一等问题。如何从案例的自身功能去发挥案例的作用,根据案例自身的基本要求,依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因此,调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对案例的看法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为例,拟从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时间、师生角色、质量与作用、与其他教学方式关系的四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对师生的案例认识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量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有效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力求为培养师生正确的案例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行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1调研情况

笔者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我校540名学生,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运用时间,如所用频率、时间段等;(2)师生角色,如运用案例教学时承担的是主导者、促进者或参与者等;(3)案例评价,如对案例态度、作用、质量等的认识;(4)案例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等。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537份,回收率为99.44%。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7.4%。调查结果显示:有47.72%的教师经常采用案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所占教学时间20%~80%的为81.37%,其中20%~40%的为33.65%;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评价中,喜欢并支持的为82.32%,认为提供案例质量较好的为41.06%,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依次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74.71%,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72.8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2.05%。对师生在案例教学的角色认知中,有45.82%的学生认为学生是促进者、主导者,教师是参与者。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中,有83.08%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可以使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2讨论

2.1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清,难以体现案例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案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等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照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以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调查显示,14.07%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83.08%的学生认为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和大部分教师认为运用案例可以增加理论课的吸引力、趣味性,仍然是侧重于传统授受式知识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能力,难以达成三维目标的统一。(2)案作例用,难以发挥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往往容易混淆了运用案例和举例的教学方式,简单认为,案例不过是一个例证,是对要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误把案例当作举例,把案例的运用当作了演绎或者说明理论而不是为了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师在举例中居于主要地位,学生通过例子被动认识理论,有近2%的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区别,有5.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有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作例用,并未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并未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3)案理分离,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因其具体生动,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师生往往过于侧重案例的趣味性、吸引力,忽略了案例的思想性、理论性。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案例分析缺少时代背景、社会意义,难以揭示案例所包含的普遍结论以及对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不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关联性,结果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成为无源之水。调查显示,对待案例教学的态度,不喜欢不支持的占6.4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1.22%,有3.61%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2.85%的学生认为案例在促进知识掌握程度上,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或无所谓。(4)案评单一,难以符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案例的评价侧重于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墨守唯一标准答案,忽视多元化思维交流碰撞的生成。缺乏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关联性,难以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只有19.58%的学生认为提供教学案例质量很好,有38.04%的学生认为一般,近1%的学生认为较差。

2.2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案例运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相关思维和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台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生成“多元价值取向”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一元价值导向”要求存在差距。传统的讲授教学一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其存在诸多弊端而屡遭诟病,教学案例的运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的不足,但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的教师也没有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标准答案。这就难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对案例本质认识片面。在实际的案例运用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就是案例加理论的描述或说明方式。或先讲理论,然后举出一些案例加以印证;或先举事例,后讲解概念和原理来说明、解释。事实上,前一种方法是举例,举例对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很有帮助,难以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种仅仅是导入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而已,引起学生注意或兴趣,但容易架空理论。还有的教师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案例,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关照案例的联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案例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案例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育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案例就是一种问题情境,案例运用就是设置内涵有理论导向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以问题为中心,汇集问题表征,指向问题解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案例运用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是教师缺乏教育性知识的指引;教师不能把理论与案例及自身生活经验融合,赋予案例与经验的个别意义,并升华为一般理论,是教师缺少实践性知识的根基。(4)发展性评价难以全面落实。中小学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制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狭隘地认为运用知识就是提取记忆。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成为附属的、次要的,乃至不需要活化的案例,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容易忽略案例中所隐含的理性知识,致使情感道德价值观失去生成和发展的引领,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观照,形成虚泛或苍白无力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2.3应对措施

2.3.1转变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案例多元价值生成的耦合案例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形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它生成着价值和意义;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而是发现新的生长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理论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三维的统一,教学案例的运用必须围绕和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的要求,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抓住理论体系的精华和灵魂,教学案例蕴涵理论,并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又要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意义,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案例的运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自己思想实际问题过程中,自觉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3.2强化案例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的背景基础上,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关照一个现实问题,或由现实问题指向已有理论。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客观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具有更强的意识能动作用和行动者的阐释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把问题或问题情境寓于案例之中,案例探讨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知识,而且还有对事实的解释。问题成为案例学习内容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过程。所以,任何一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都不是率性而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更是概念、方法、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命题或理论研究过程的理解。由此看来,案例所蕴含的问题必然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一定的开放性和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时时具备问题意识,处处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讨论基本概念或原理的发现历程,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经历独特感受,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3.3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性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及其认识。借助案例,糅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性和实践性知识,使教师逻辑思维结构由书本转向问题,在案例、理论与问题的交互中,形成教师知识结构在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吸纳新信息的开放性,预见新成果的前瞻性,和自主获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性。2.3.4完善案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1)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冲突。引发学生在已有理论或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案例在教学中的价值,它指向一个什么理论。(2)要能理性做出决定。学生从案例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回答为什么。(3)案例要简洁、典型。事实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案例的主题,要尽可能涵盖一般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运用;初中政治教学;案例教学法

引言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初中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以及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将教学与实际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重要。

一、初中政治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初中政治教师在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有充足的实践机会,从而实现教学的学以致用[1],充分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价值,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二)针对性原则

初中政治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一定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确保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让教学能更加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学习案例中的教学知识,总结案例经验并且吸取教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方向性原则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多初中生由于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较差,导致在面对是非对错时经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甚至行为偏差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初中政治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坚持方向性原则,在选择案例上重点选择正面、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案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是非辨别能力,正确指引学生的健康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一些反面案例有效警示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形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时效性原则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对新鲜事物、外界环境或者学习都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坚持时效性原则,引入时下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实时案例,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政治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拉近政治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政治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钻研教材,合理选择案例

教师是初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执行者,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2]。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在实施教学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尽量选择与初中生有关的教学案例,确保案例的有效指向性,通过自己编写、新闻收集等方式引入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案例,让学生可以在与教师一起分析案例后更加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可以从案例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上册《学会控制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马加爵案例,马加爵因为在校期间受到同学的歧视,产生了焦虑、忧郁、愤怒三大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日积月累使马加爵形成了扭曲的性格,最终他情绪失控,不仅亲手毁掉了室友的一生,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学生在听完这个案例后,更能激发自身的共鸣,不仅会对情绪控制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还会对同学歧视、同学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及反思。教师在与学生简单分析案例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会控制情绪,学生在听完这个案例后会更加积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和警示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找准教学时机,适当插入案例

目前,虽然很多初中政治教师能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案例教学法,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插入案例时机不够精准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初中政治教师想要在教学中最大化地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价值,就必须要找准教学时机,适当插入案例,让理论知识能够与实践充分结合,避免教学出现脱离理论、脱离实际生活的现象,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打破传统案例教学过于形式化、机械化的弊端,从而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初中七年级政治《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教学疑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暴力行为、网络游戏、活动等不良诱惑?”要求学生思考自己遇到过的不良诱惑并且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在学生互相分享后,教师要在这时适当插入有关不良诱惑造成犯罪和伤害的负面案例,以此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拒绝不良诱惑的重要性,在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后,教师要“乘胜追击”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该如何做到彻底抵制不良诱惑的侵蚀呢?”在学生思考并回答了这个问题后,教师抓准这一时机再次引入一个有关拒绝不良诱惑的正面榜样案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让学生能在正面榜样案例正确思想行为的熏陶下,提高拒绝不良诱惑的良好意识。在这种抓准时机引入案例的教学中,案例与教材理论知识融合到了一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也促进了学生从了解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迁移。

(三)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分析案例

分析案例是初中政治案例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分析案例,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政治学习环境,通过设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来,与学生一起全面分析案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提高教学互动性。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分析案例活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增加对学生分析的关注度,对于分析思路有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学习的方向正确;二是教师要多运用赞扬、激励性的语言,增加学生案例分析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能全面展现自己,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政治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5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在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刀,死记硬背,考过后没留下任何印象,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的原理和观点持怀疑态度,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1998年新的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令人忧虑的问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门数不少,学时不少,教师也不少,但如何能够“入耳”、“入脑”,真正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吸引力,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呢?除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进而达到“入耳”、“人脑”的目的。为此,除了上课形式应多样化外,更重要的是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根据教学目的,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及通过“师生互补、教学相长”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启发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特征,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行合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另外案例教学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社会各领域的典型实例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及趣味性和说服力,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1.案例的选择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案例的选择须符合思政课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心理,注意心理学上的“邻近效应”和“权威效应”;案例应正反结合,突出典型;案例应贴近学生实际,简单明了,注重时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实现教学要求的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要求其教学案例不仅要包含、融合学科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还要蕴涵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引导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和现实问题,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和讨论,不仅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培育能力与素质,并将知识、能力内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外化为实际行动。

2.搞好课堂讨论

课堂分析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教学案例的课堂讨论要充分。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协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帮助,补充相关知识,并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呈现案例,也可以直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案例的内容描述出来,或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进行课堂模拟。案例呈现给学生以后,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根据案例的内容及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开展讨论时,首先由教师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比如有时讨论气氛过于沉闷,教师可以作适当穿插,以活跃气氛。由于案例教学并不重视寻找标准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关键是学生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有很多问题的回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争议的。因而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以不拘一格,不强求统一答案,但教师必须把握住讨论的进程并予以引导。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要有倾向性的提示或结论,应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及主动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大胆地分析、讨论或辩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

案例讨论是整个环节的关键,讨论的过程也是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发表意见并能从对方的意见中获得启发的过程。因为讨论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他人的意见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见进行不断的理解和解释。这一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学生的再创造和再加工过程,它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意见。

3.总结点评案例

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进归纳总结,这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点睛之笔。有效的总结与点评,是对案例的理论价值的提炼,是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是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引起共鸣。案例教学最终要回到这个原始的出发点,才算实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本案例的教学目的进行归纳总结,如果缺乏有效的点评总结,从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得不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炼,甚至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反作用。因此,点评总结对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案例讨论的点评和总结到位与否,是案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和有效保证。实践证明,如果缺乏有效的点评总结,那么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结论难以得到有效提炼和深化,从而难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对案例讨论作出评价,尤其要指明案例中涉及的难点和关键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

此外,教师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于成绩要充分客观地表扬,对待问题和不足要及时纠正,为学生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判断及方案设汁成简要的书面形式进行总结,这既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有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报告完成后,教师应尽可能批阅,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给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不仅可以使一些错误的认识得到及时修正,还可以使学生对该问题从多方面获得系统的认识。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对平时发言不够积极而此次讨论中有进步表现的学生,更要注意正面激励,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对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些典型问题,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应给予正确的评价,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提高其思维能力。而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表达的不同观点,教师不应简单做结论,而要着眼于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师在点评时应当从个别案例的点评上升到一般性的讨论上来,最后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上。

总之,案例教学法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正确运用,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替论教学模式,应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既充分发挥讲授教学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精确性、系统性优势,弥补案例教学的局限,又发扬案例教学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克服讲授教学的弊端。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结合及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陈潮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2]李红军.“两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7(1).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政治与生活;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29-01

《经济政治与社会》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长久的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趋势。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已经为社会所淘汰,照本宣书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将课堂的知识于实际社会相联系,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激情和动力,更不能立足于事实,理解与应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传统教学中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与实际社会脱轨等问题,教育事业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也能够发挥出本身应有的教育意义。

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职院校的重点必修课,在众多院校中都有相关的开课安排。《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经济知识水平,综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得现代教育培养下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教育旨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让学生从包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上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督促自己,发展自己,在自身得到充足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到现代会建设中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综上所述,《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课程理论,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修养很有必要,案例分析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为上好《经济政治与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广大教育者与社会工作者不断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上好《经济政治与社会》提供了很大的优势。案例分析法主要是指通过运用案例教学,选取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给出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法在具体的应用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有很大的灵活性,教育者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选取案例,案例的来源也相当广泛,可以是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一幕,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正在发生的某件事。除了选材灵活多样,案例分析法应用能够有效的带动学习气氛,帮助学生的理解,因为只是简单的陈述不能让一个知识或者观点深入人心,而且学生在理解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案例分析就能充分带动学生的思绪,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与观点结合分析的时候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加工,学生以实例为基点联想能够有效帮助理解,也能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三、《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案例教学法贴近生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除了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举一些我们可以看到接触到的正在发生的事。比如国家领导人的某次讲话,某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某个社区的干部选举,具体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这些都是经济政治文化,这些事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能够从网络上、新闻上、生活中了解到很多这样的信息,我们对于这些案例并不陌生,这也就是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育中的一个重大优势,在对案例分析中,这样接近生活的实例能够帮助我们的理解,也能够让我们与社会更加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去了解世界。

2、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举例说明或者亲身去展开调查都是案例分析法中常用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案例调研中,例如在讲述“依法行使民利”时,可以组织或者鼓励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去深入调查,这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局限课本知识中,亲身实践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案例分析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教育模式的枷锁,使得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是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条件。

3、案例教学法更加利于生活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不断能够督促学生学好课程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因为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应用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与解决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向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不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深入了解社会,学会更好的行使权力,承担责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院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针对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开展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际脱离等问题,案例教学法等教育方法的广泛使用使得课程教育开展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在现代教育中,案例分析法能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向 芳.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生活》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