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

第1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艺术;审美;设计

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隐士智者对于美的定义都各有不同,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

著名美学家艺术史家文克尔曼(1717―1768)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效果,但是,一种普遍而清楚的意见,它的本质上属于那未发现的真理。”天才歌德也说:“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烁的影子,它总是躲着被定义所掌握。”难怪有人将美的本质问题称之为美学上的“歌德巴赫猜想”。

天才的文艺复兴巨匠,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丢勒(1471―1528年)也悲观地宣称“只有神才知道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以为主要是因为美的事物虽具体可感,但美并不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属性。美的事物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可以说遍布整个宇宙。美的事物的性质各不相同,美的形态又千变万化,要想从中寻找出一个普遍的定义,当然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美感也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的人们以同一对象的美感反应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亦不尽相同。有的事情,有人认为美,也可能有人认为不美。如对人体美的感受,有人认为丰腴的体态是健康的美的,而有的却认为“苗条”才美。一句话,审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正是由于上述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对美的把握的困难。

审美能力――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自身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为什么审美。

我校设计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城乡学生在其各自的审美观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艺术修养参差不齐,虽然在对审美的认识方面存在普遍的共识,但是在审美启蒙对象上的差异仍然是明显的。这就要通过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随着审美领域的不断扩大,学生就能对较深层次的审美有一定的把握。

介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情况,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通过高质量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迥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品《青蛙塘》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他与之不同的线条、色彩和构图。在这幅典型的印象派风格绘画作品中,莫奈特意使用了富有节奏感的笔触来表现水面上的光的波纹,突出的给人以波光闪耀的感觉。此外,这幅作品在构图上也很有特色,画家把水中的游艇设计成一种放射的形状,加上一座向画面外延伸的线条,使人感觉到画面虽小,但水上游乐园的面积似乎很宽广。正是这种精心构思、具有独创性的艺术语言,使这幅画成为世界名画之一。

当然,也可以有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二、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路易大卫最著名的作品《马拉之死》,记录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领袖马拉被刺死在浴缸的情景,这幅画情节十分单纯,场面也很简单,犹如一座雕塑,又仿佛是一个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但是当观众看到画上被刺后的马拉斜靠在浴缸边,他的头颅和手无力的下垂,鲜血从胸膛缓缓流出,庄重而深沉的色彩使人震惊,观众的心灵在一刹那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先让学生仔细的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充分的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简单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三、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比如,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的好去处。这些地方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综合能力全面素质的提高,而审美能力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应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审美能力普遍不高,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迫切性和紧迫性。学生要从意识上重视,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步培养起自己较高的审美能力。作为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为设计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2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作曲专业,钢琴,艺术思维

 

任何乐器都有其自身的长处及短处,而这些长处及短处又形成了这些乐器的特点。它们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有乐器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钢琴是世界上被之称为“乐器之王”的乐器,因为它具有许多乐器所综合起来的性能。作为一名作曲专业的学生对于器乐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钢琴的学习也是必要的。无论在任何一所艺术类院校,作曲专业的学生的钢琴水平都是仅次于钢琴演奏专业的。论文参考网。为什么学校会如此重视作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呢?原因有很多。

一、钢琴自身的重要性。

从钢琴的特点上来讲,钢琴的音域宽广,是任何乐器(除少数乐器,如:管风琴外)都无法比拟的,超出了任何其他乐器。钢琴声音的强度以及力度变化的幅度巨大,而这些不同的力度都是可以随钢琴家随意演奏出来的。这又使钢琴胜过了包括管风琴在内的所有单件乐器。同时,钢琴又是最理想的多声部乐器。由于钢琴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的原则,是音乐的转调手法及复调与和声获得了极其自由的发展空间。钢琴可以运用踏板来增加它的表现力,同时还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无限丰富的不同音的纵向立体组合。虽然也有一些其它的多声乐器,但它们在乐音组合的多种可能性上,却远远不如钢琴的表现力。多声性使音乐从单线条变为多线条,平面变为立体的,单色变为多色的,这就使钢琴具备了任何单个乐器都无法与其相比的表现力,以及表现无限丰富的艺术内容的可能性。

二、钢琴演奏的学习对艺术思维起着训练作用

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首先是对其艺术思维起着训练的作用。作曲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身所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作曲家们创造学习音乐的过程,学习作曲需要掌握及理解许多音乐思维,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悟的艺术家。因为钢琴音乐本身就像一所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就如同进入了专门的音乐学校一样,因为在这里学到的,将不是单一的某一侧面的音乐知识,而是要学到构成音乐艺术的所有最主要的基本元素,理解音乐思维所应用的语汇、语言和语法。在这里,有关于旋律的知识、和声的知识、复调的知识、曲式的知识和音乐史等知识,还有关于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和音乐风格等音乐美学知识;当然也有这所有的方方面面如何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论文参考网。作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对钢琴演奏的学习更好的掌握作曲的专业基础课。事实上,在钢琴学习中学到的,将不只是钢琴的演奏,而是全面提高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维力。在这方面提高了,无论对于我们自己弹奏的作品,还是别人演奏的作品、乃至室内乐、交响乐等非钢琴的音乐作品,都会有更好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而这些理解力以及鉴赏力都是作曲专业学生所必需拥有的,这对作曲专业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三、钢琴作品在音乐作品文献中最为完整

从音乐作品文献的方面来讲,钢琴作品是最完整也是最成体系的,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音乐形式。由于钢琴是最理想的,又是相对较普及的和声乐器,于是,开始在欧洲,后来在世界各地的专业作曲家们,为钢琴写下了数不尽的各种各样、各式各类的钢琴独奏曲。任何一件乐器,都没有像钢琴拥有那么多的独奏曲。在众多的钢琴独奏曲中,包含有巨大数量的属于人类最杰出创造之列的优秀之作,这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通过对钢琴作品的演奏以及对钢琴的改编曲的熟悉弹奏,可以更好的对室内乐作品以及交响乐作品有所了解。从而可以更好的掌握及解决作曲专业方面的技术问题。

四、学习钢琴演奏可作为学习作曲的一种工具

我们可以把钢琴当作是学习作曲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在传统作曲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即作曲“四大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对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学习。在前面已经提到过通过学习钢琴对艺术思维的理解可以了解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方面的知识。而在学习钢琴以及演奏钢琴的时候常常应用到这些方面的知识。

1、和声学即是研究多声音乐作品中的纵向思维以及立体结构的因素,它主要是一门关于和弦结构及连接关系的学科。想要表达一部作品的和声音响,如果只是靠单一旋律的乐器是不可能的,现代科技发达,电脑音乐也逐渐兴起,但机器化的东西始终没有人性化,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如果能够在钢琴上演奏是最好不过的,而一名作曲家不能在钢琴上演奏自己的作品似乎有点差强人意。通过对钢琴的学习演奏,每天弹奏和声,在这一点上来讲就比其它学生学习及应用和声方便得多了。从而在学习和声过程中,能学到更实际的生动的和声知识。

2、曲式学,是研究音乐作品横向展开当中的逻辑结构规律的学科,在单声音乐里,曲式体现为一个单线条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横向运动,在多声音乐里,又有纵向、立体的因素结合进来。学习钢琴对学习曲式学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们所弹奏的乐曲中,它们的曲式结构都是非常有规律的,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基本规律时,就会更清楚音乐过程中的逻辑,就便于从全局、整体上对乐曲的把握,从而更好的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3、复调音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各具相对独立意义的旋律的同时进行。对于复调音乐的学习,在作曲的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巴洛克时代,复调音乐是主要的音乐思维形式。那时代的巴赫是最伟大的复调音乐作曲家,直到今天仍被公认是最高典范,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大作曲家是不掌握复调技术的,在钢琴作品中,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是最为著名的,被称为是音乐圣经中的旧约篇,在学习演奏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掌握复调技法。

4、管弦乐配器法在学习作曲专业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学习管弦乐写作与学习钢琴又是密不可分的,在总谱读法中,我们会不停的运用到钢琴,作为我们的辅助工具。几乎所有的管弦乐总谱都有钢琴缩谱,而所有的钢琴作品都可以改编成管弦乐总谱,可想而知这对学习作曲的学生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五、学习钢琴可以更好的了解作品中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在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方面的总的特征。无论是在时间、地域及民族上都有所划分。每一个伟大的作曲家都有其个人及个人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比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他们的风格以及每个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都不相同,作为一名作曲专业的学生掌握音乐风格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最好掌握这些风格的方式就是学习及演奏他们的钢琴作品,通过演奏来掌握积累一些关于欣赏方面的经验,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等人就写了大量的键盘音乐,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又为钢琴写出了大量的作品,以贝多芬的奏鸣曲尤为著名,曾被称为是音乐圣经中的新约篇。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肖邦被称为是“钢琴诗人”,他的创作几乎全部都是为钢琴而写的,像肖邦这样将全部生涯献给钢琴创作的音乐大师是独一无二的。在他的音乐中无数次的和声融汇和半音体系微妙的转折,都是当时的单件乐器所无能为力的,因此对肖邦说来,只有这件被称为“万能乐器”的钢琴才能最好的表达他的思想,使他对于和声、旋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的理想付诸实现。同样,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钢琴写作同演奏是同等重要的,想要表达一首作品的内涵,最好的就是作者自身的演奏。

总结

作曲专业的学生,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常常会听到指导教师讲,如果下去可以自己弹一下就好了。论文参考网。或许这就是作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必要性吧,只有自己掌握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才能在有新的作品时,从各个方面及角度去欣赏及分析。而那些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们,如: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无一例外都具有很高的钢琴演奏水平。虽然作曲家不一定必须会演奏钢琴,但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讲,会弹一手好的钢琴就会有如虎添翼般的感觉。

收稿时间:2009-12-18

参考文献

[1] 凌远 著《钢琴艺术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2] 郑兴三 著《钢琴音乐文选》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9

[3] 赵晓生 著《钢琴演奏之道》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7

[4] 卞萌 著《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北京华东出版社 1996

[5] 辛丰年 著《钢琴文化三百年》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5

[6] 赵晓生 著《传统作曲技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第3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体育; 大学生; 性道德; 价值取向

A survey on sexual moral value of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PENG Ying, TANG Gang, YANG Bin

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approximately 1,800 college students to survey on their sexual moral valu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llege PE majors in general he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 the sexual morality and most of them showed obvious confidence in their sexual images. Their sexual behavior leve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sports maj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unstable sexual moral conception and inadequate sex knowledge. However, they showed greater approval for marginal sexual behavior but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ward self sexual behaviors. They generally held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homosexual tendencies and the action of dying for love.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morality; Value orientation

1 问题的提出

价值取向是个体对某种行为所代表的价值目标的选择和追求[1]。性道德价值取向是对规范所持的一种行为选择和态度趋向,它反映了性道德及其所依存的价值观多样性存在的现状。出于揭示性道德形成所依存的多元价值存在的需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特定的性道德价值取向作为研究的主题。

青春期是性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步入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2]。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一个特殊群体,体育专业的学生中男生往往身材高大,形象气质好;女生身材高挑,活泼健美。他们性特征突出,活动引人注目,行为活动影响大,他们在谈恋爱方面更是受同学们的关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活动具有引导和影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引领新时期大学生的新风尚,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恋爱观、人生观的重要作用。另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又是学校管理中难于管理的学生,往往给人留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容易冲动、好打架滋事的印象,往往十处打锣九处有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把体育专业的学生管理好了就把整个学校的学生管理好了。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成都体育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所有体育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调查时考虑样本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别的均衡,涉及2007~2010年四个年级,共发出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8份,回收率为91%。在1638名有效被试中,男生788人,女生850人。我们发放问卷的方式是按教学行政班当场发放,当场分男女生回收,回收后就能够注明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

本研究为自编性道德调查问卷,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性观念部分,性与道德的关系,用以考察大学生对性道德的态度,包括:择偶标准、对在高校内设置安全套自动售货机的看法、释放自己的性冲动的方式、对殉情的看法、争风吃醋的看法、同性恋的看法、性解放、性自由的看法、对易的看法、爱与性的关系、恋爱道德、“”观等;第二部分:性形象部分,性形象的评判标准道德,用以考察大学生对性形象道德观念,包括:性形象的自我判断、对男女生性形象的判断等;第三部分:性经历部分,道德,用以考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包括:恋爱经历、异往层级等;第四部分:性知识部分,性知识的道德观念,用以考察大学生的对性心理、性生理、性伦理、性法律、性病、性社会现象等性知识的道德观念。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的现状

3.1.1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性道德的态度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的态度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比较,见表1、图1。

其中P>0.05说明是否体育专业对性解放、性自由的看法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性开放的态度趋于既不赞成,也不干涉。男女不同性别对性开放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对恋爱中的不正常现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无显著差异, “课堂上卿卿我我”、“公共场所行为有失检点”、“在宿舍里留宿恋人”、“傍大款”所占比重较大。傍大款占18.8%是公认的最不正常现象。见表3。

3.1.2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性形象的评判标准道德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性形象的评判标准道德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比较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自己的形象对异性的吸引力”所表现的总体自信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自信。见表4、图2。

按性别分类进行卡方检验,发现P值小于0.05,说明男女生在自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调查中有63.9%的男生认为自己较有吸引力。64.3%的女生认为自己无吸引力。见表5。

3.1.3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道德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道德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比较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与异性的交往有着显著差别。体育专业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约会”、“接吻”、“抚”、“”比例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体育专业约占63.6%,非体育专业占36.4%;体育专业接吻占61.6%,非体育专业占38.4%;体育专业抚占81.8%,非体育专业占18.9%;体育专业占86.8%,非体育专业占13.2%(数据说明:以上数据是将与异往行为方式作为总体,得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各占的比重)。见表6、图3。

3.1.4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知识的道德观念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知识的道德观念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比较 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学生的性知识的丰富程度。对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进行调查发现,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男女生之间对性知识的了解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5)。他们认为“不戴”、“共用注射针头”是传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检验结果显示无论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性知识的缺乏普遍存在,性知识道德观念还很不稳定,这也正是目前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见表7。对被调查大学生按性别分类检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问题的存在性。见表8。

4 讨 论

4.1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性道德的态度

本调查揭示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认同性道德的存在。这表明“性解放”等观念虽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冲击,但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熏陶,以及大学生批判意识的提高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增强,他们绝大多数依然对“性道德”持肯定态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持纯生理冲动取向的大学生比例小,但是因为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基数多,其绝对人数是不可忽视的。而在持认同态度的人当中,亦不排除有极少数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认为性是丑恶的、肮脏的、需要道德约束。因而,我们不能盲目乐观[3]。

4.2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形象道德

体育和性是紧密相连的话题,体育运动最早产生于生物的性选择的雄性争斗,是为优生优育做的斗争,而现代体育运动则是这种竞技活动的高度文明化、仪式化的产物[4]。即使在现代的大学校园体育活动也是作为性选择、性争斗、性展示的舞台,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自己的形象对异性的吸引力”所表现的总体自信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自信,说明体育运动能够树立自己良好的性形象,培养性气质的作用,这也是他们正在采用的方法。男女生在自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调查中有63.9%的男生认为自己较有吸引力,64.3%的女生认为自己无吸引力,这说明男生是好展示、主动的一方,女生是评价和做决定的一方。

4.3 体育专业大学生道德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与异性的交往有着显著差别,从图3中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约会”、“接吻”、“抚”、“”比例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说明体育专业学生性经历比非体育专业学生丰富和时间更早,这与体育这一开放的、活跃的、竞争性的、好展示的、互动性的专业特色和受该专业性影响而培养出的体育学生气质与个性相吻合。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对性观念中的性解放、性自由的看法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都是趋于既不赞成,也不干涉的态度。从表3看,对恋爱中的不正常现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无显著差异, “课堂上卿卿我我”、“公共场所行为有失检点”、“在宿舍里留宿恋人”、“傍大款”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傍大款占18.8%是公认的最不正常现象。或许,可以说体育专业大学生性观念传统,但是前卫。对于道德,高校性道德教育中应加强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用以指导。

4.4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知识的道德

无论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性知识的缺乏普遍存在,性知识道德观念还很不稳定,这也正是目前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进入大学以后,当代大学生科学全面的性教育仍未得到弥补,男大学生主要需要的性教育是对具体行为方式的指导,女大学生主要需要是恋爱观实时,得到具体的、理性的指导。男大学生从色情文学与影视获得性知识的比率大幅增加。高校对大学生提供的性教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发育阶段与需求不相吻合,高等教育仅对恋爱观提供教育,其它方面几乎是空白[5]。

4.5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边缘、独自、同性恋倾向、殉情的看法道德分析

尽管男女对有关边缘道德的项目都持肯定态度,但女生的认可程度更高,其差异显著。女生更认可“注意场合”,可能是女性更羞涩和在乎别人的看法。女生更倾向于认为边缘是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更强调边缘的发生“应基于真挚的感情”。女生在体力方面处于弱势、心理上较为被动,容易受到异性的性冒犯,所以她们很注重“自愿”。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独自”存在矛盾心态,认可程度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专业男生选择通过运动来释放性冲动占61.9%,体育专业女生选择通过运动来释放性冲动占48.4%,这可能是他们所学专业对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的了解多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年级上,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对“独自”认可程度更高,也许是由于高年级大学生的性知识比低年级学生丰富,他们对此的认识相对科学,因而能够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观点依次是理解但不支持、变态行为、不道德行为、理解且支持、罪恶行为。另外无论是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殉情的看法,都是持反对的,也是不能理解的,说明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更加成熟和理性。以前认为学体育的更加不可能殉情,但是,从调查中未能看出专业、男女的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远贵.试论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155(3):70-71.

2 张正民.体育在青少年健康性心理形成中的应用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09,23(3):100-105.

3 刘电芝,莫秀锋.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8-71.

4 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5-86.

第4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法律专业 困境 成因 对策

纵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法律专业的高职院校的数量依然在增加,且招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就业难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始终困扰着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高职法律专业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但是进入新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法律职业与法律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高职法律专业已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及时的进行废止。[1]

一、高职法律专业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从学历上看,属于专科的第二批次类,与法律专业的本科学生相比,无论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自觉能力,还是教师力量的对比上,都有一定的差距性,这些现象的出现无形中对高职院校的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因为其自身的定位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发展状况等因素限定了他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从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是面向生产、经营的一线人才,而很少能培养那种理论性的研究性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多的情况下所从事的工作是律师助理、书记员等等,而一些职位高的职业,像律师、法官以及检察官等往往是他们今后努力、奋斗的目标,需要他们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付出更多等的努力后方能实现。

二、高职法律专业面临的困境

1.专业的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法律类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过分的考虑国家机关以及事业单位工作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状况。进入新时期,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人才竞争形势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所有毕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国家不统一分配工作的现实,毕业的学生都需要自己去找工作,而在市场双向选择的情形下,便会出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口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刑事执行、法律事务以及司法鉴定等专业的就业面过窄,面临法律专业激烈的就业现状,这类型的专业在其中可以说是毫无竞争力可言的,必然会被淘汰出局的。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法律毕业的学生往往因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从事了保安、服务员、售货员以及保洁员等工作。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是无法与同类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的。[2]

2.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缺乏技能性与实践性

衡量高职院校中法律专业学生的水平仅仅依据理论知识以及学术能力往往是不够的,岗位技能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会占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更应多注重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纵观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我们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陈旧的教育模式。而且当前高职院校中法律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不足,课程中有关实训教学的内容也相对比价缺乏,这无形之中将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中法律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中,学院的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生管理处的思想都比较陈旧,更不上时展的步伐,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由此看来各大法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

3、学历层次难以突破职业门槛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由司法、政法以及公安之类的专科院校升格而成的,或者是由一些成人干部学校转型而成的。因此,这类型的高职院校与同类的高等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设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很难与其相比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由于政策等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法律高职院校是专科级别的,这一级别带来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够获得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资格,因为司法考试的最低限定学历是本科,由此看来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很难从事法律职业,也就是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公证员一类的工作。

学生如若无法参加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那么他们也就得不到法律职业资格证,这对于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处于一种尴尬的进地。[3]

三、高职法律专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全,我国在法律专业对人才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相适应的法学专业也渐渐成为热门型的专业。很多高校看清了这一发展形势,于是开始大规模的扩招,不仅政法院校与综合类的大学扩招了人数,连一些理工类、农业与师范类的院校也开始设立法律专业。随着这类型院校的扩招,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始顺应发展潮流,一方面不断的进行扩招,另一方面多增设法律专业。但是需要我们意识到的是,与各大学校的扩招相比,市场上并不需要如此多的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见供与求之间并没有正比例增加的趋势。

社会中对法律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中:律师、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一些企业中。从这三个就业领域中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律师是为广泛的一个就业方向,一般情况下,从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会从事律师这一项职业,但是职业岗位中对律师的要求是首先应有法律职业资格证,那么这一要求就限定了很大一部分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无法从事律师的职业,而能去做律师助理,可是律师助理的需求量是极其有限的。机关事业单位也是法律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但是事业单位中对毕业学生的要求是极其高的,即使是一些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有时也很难达到要求,更不用说高职院校毕业的专科学生了。社会中的一些企业、公司也会招聘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让他们做法务人员,但是综合看来,只有一些大型化的企业中才会招聘这类型的人才,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来讲是不会设立专职的法务人员。

2.高职教育特色无法得到体现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标准应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动手实践能力。按照这样的标准培养人才,将会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同类型本科专业的学生拉开距离,体现他们自身的特色。从这一意义上讲法律专业又有一定的限制瓶颈,要想在法律专业上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是有一定难度的,它不同于其它工科技术类的专业。

除了以上两点重要的原因外,高职院校办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理念以及目标定位上的失误等都是引发高职院校法律专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因此,综合看来造成困境的原因既有外部条件的制约,也受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法律专业面临困境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四、解决高职法律专业面临困境的对策

1.合理设置专业,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专业学生不好就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法律人才太多了,恰恰是因为法律人才太少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很多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再有就是很多的学生并未掌握法律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知识。所以,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员在设置专业时,应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之后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设置专业,以使之后的广大毕业生能够很好的走向工作岗位。

2.培养双师型队伍,建立工学结合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建立一批具有实践教学经验与职业经验的双师队伍是十分有必要的。双师型的老师不仅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他们也富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有足够的能力胜任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教学,同时也能使

高职院校摆脱之前那些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以及枯燥课堂授课的模式。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也是解决人才就业的关键举措,这种教育模式既能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学生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坚持自身的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人才的教育模式不在仅仅局限于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技能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理念也渐渐深入到了人们心中。一个国家的良好治理必须以法律作为基础,因此国家对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等人才的需求量不会减少,而且在经济社会中还有其它一些法律职业有待充实,像一些大公司、大企业中的法律顾问、法务专员等等。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素质、技能型的法律实务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用。因此,法律类的高职院校应坚持自身的职业教育定位,在办学的过程中,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只有做到这些才能逐渐解决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面临着学历层次低、专业不对口、缺乏实践性以及就业难等一系列的困境,究其原因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失衡、高职教育特色无法体现等因素引起的。面对这一系列的困境,法律类的高职院校应坚持办校的遵旨,明确培养目标,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强化教师队伍以及做好工学结合工作的方式来使高职院校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兵.《高职法律专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10-09-20

[2] 陈希.《以就业为导向的财经类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育》.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8-25

[3] 王亚南.《高职院校教师管理队伍文化:现状、问题及重塑路径》.浙江师范大学,2013-05-16

第5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喜欢所学专业,认同专业学习是有趣的、有价值的,并乐意在今后从事和专业有关的职业。因此,积极的专业认同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内部动机的提高,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学生高水平的专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个体专业认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习和工作环境会影响法学博士专业认同(Mary,1997);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高能力、课外活动以及和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这三个因素会对个体的专业认同形成有促进作用(Tracy,2006);教学评价以及导师整体水平均影响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王顶明,2007);学校教育质量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魏永娟,2008),其中学校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力量、教学过程、教学硬件和实习等方面仍需要提高。从这些影响因素上看,学习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习环境包含了教师、教材、教室和实验室等,其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采用的不同教学模式是否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基于这个问题视角,研究者以问卷法的形式,对中南民族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研究对象

表1 被试基本信息表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中南民族大学201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150名,其中男生51人,女生99人,具体信息见表1。

二、研究工具

(一)自编“专业认同问卷”

在参照他人问卷的基础上自编“本科生专业认同问卷”,

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计分,依据题目选项,以完全不符=1分,比较不符=2分,不确定=3分,比较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计分。自编问卷设计维度为:专业情感性、专业行为性、专业适切性和专业认知性四个维度,共有21个项目。问卷信度系数为0.757,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解释的总方差的53.934%,具有较好的效度。

(二)教学模式调查

共包含四道题目:分别让学生回答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的情况,以及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情况,从而比较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影响。

(三)其他人口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级、民族等项目。

三、研究结果

(一)案例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表2 案例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对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适切性和情感性都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专业认同总分、情感性因素和适切性因素上,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选项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选项;在认知性维度上,选择比较符合选项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选项。因此,学生认为的案例教学法的符合程度对他们的专业认同有不同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表3 启发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适切性和行为性都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专业认同总分、情感性因素和、适切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认知性因素上,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选项的学生均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选项;在专业认同总分上,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确定。因此,学生认为的启发式教学法的符合程度会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不同影响,符合程度越高,专业认同水平越高。

(三)讲授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表4 讲授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讲授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行为性和情感性因素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专业认同总分和认知性因素上,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选项的学生均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和不确定选项;在行为性因素上,选择比较符合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选项;在情感性因素上,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不确定。因此可以发现,讲授法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影响。在认知性因子上,讲授法符合程度越高的学生专业认同越强,说明讲授法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认知,进而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师生互动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表5 师生互动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师生互动符合程度越高,其专业认同各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最高,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各个因子得分很低。方差分析发现,师生互动为对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和行为性因素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在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和行为性因素上,不确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选项均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选项;专业认同总分上,随着符合程度的下降,学生的专业认同得分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师生互动的程度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着显著影响,这也印证了前面的结果。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频率更为广泛,从而提高了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讲授法中师生互动的频率相对较低,也使学生的专业认同得分出现下降。

四、研究结论

第一,教学模式对应用心理学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了显著影响。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积极影响。讲授法对学生的认知性因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专业认同的其他因子影响不大。

第6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来看,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这些传统法律行业的准入都必须要求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但具有法律知识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⑤这一规定对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巨大,极大地压缩了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他们要进入这些传统法律行业,只能先通过自学考试等其他途径获得本科毕业证,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后,才具有初任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的可能(对于初任检察官、法官而言,还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而且一些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司法考试这条途径后也涌入了法律行业,进一步缩小了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情况来看,几乎全部的高职类院校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的存在对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收效很低。首先从就业指导时间上来看,基本局限于大三学生毕业前夕开始进行,这种短时间的指导较难起到好的效果。其次,从就业指导队伍来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且人数较少,就业指导经验明显不足。他们虽会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但主要局限于以讲座和会议形式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咨询以及就业技巧指导或者召开就业招聘会等。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仅仅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忽略了对高职法律类专业的特性和法律类学生职业发展前景的个体性分析。

三、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之路径分析

(一)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指导

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分析和认识,是促使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干预必不可少。高职院校除组织心理咨询师将纠正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心态融入到专题报告、讲座及日常心理咨询中来之外,还可以将正确就业心理的确立延伸到对学生日常管理中来。方式之一是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授课,及时传递正确的就业心理,使学生对就业有正确的认识。除此之外,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上的自卑情绪和消极态度,可以组织近年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通过专题报告、座谈会以及QQ、微信等比较便捷且深得学生喜欢的现代联系方式与在校生进行沟通交流。

(二)全面推行分类培养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过:“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他认为某些人格特质与工作存在着匹配关系,个体的特点与职业环境是否匹配决定了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因此,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应对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迷茫无所适从心理,应从入学伊始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专长、情商等进行综合测试,帮助学生找出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职业。根据测试结果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和价值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确立适合其特点的职业规划,形成其对自身职业潜力的信心。⑥同时,学校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法律核心课程之外,开设司法考试辅导、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辅导、律师实务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1.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扩大实训科目。增加非诉讼法律实务实训,切实锻炼学生多种法律实务操作的能力;在实训中教师应当只给出参考意见,不给标准答案,从而实现由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向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转变。2.对考试环节进行改革,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实训类课程的考试,应以学生实训环节的操作能力作为其成绩评定的主要标准。此外,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以法律为主题的辩论赛,由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带领学生到社区、广场进行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活动,在真实情境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及语言沟通等综合能力。同时,学校应开设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通过课堂模拟、实际训练,教师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

(四)引导学生跨专业或边缘行业就业

从社会实践看,许多交叉行业的出现,对法律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跨专业就业,即使在工作中不能用尽其所学全部的法律知识,但这些学生懂得法律规则,比起不懂法律的学生,他们能够更好地守法、用法,减少企业的风险。引导学生拓展到其他专业或在边缘行业,实现就业这一目标。

(五)发挥政策导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各级行政部门也应发挥其行政职能,从宏观政策等方面鼓励并引导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出台并实施了《河北省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河北省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一系列保障就业措施。通过简化贷款手续、为大学生创业开展培训、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大学生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服务等方法为创业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此外还通过免费就业服务、建立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网、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等方式探索并开创了就业工作新局面。其他各行政部门在探索大学生就业上可以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经验为借鉴,采用多种方式切实促进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的就业,从而形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法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此外,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灌输创业理念,为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加强舆论引导,在校园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可开设《公司法》等相关课程,积极渗透并宣传创业观念,指导学生敢于创业。对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学生,可聘用校外创业专家和毕业生的创业成功典型到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切合学生自身水平的指导和教育。对在校期间自主创业的学生通过承认学分、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等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团委及学生处等可以尝试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中心、组织学生成立创业者协会、对创业成功的典型进行宣传、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六)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建立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

第7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 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习教学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但是,几年来,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对上实习课的积极性并不高,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思考,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没有真正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现就我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际,针对如何上好电工专业实习课,谈点粗浅认识。

一、备课是上好实习课的前提

作为一名电工专业课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备好安全用电内容,因为电工的实际操作危险性较大,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教师在实习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用电安全的讲解和规范指导,但要每次课都重复同样的内容,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为此,我编写了机床电气实训安全口诀:工服衣袖要扎紧,莫叫衣服进机床。设备检修先断电,关机拉闸拔保险。认真查,仔细看,看看是否有隐患。工作完,查工具,莫将工具乱丢弃。通电要看有无人,打过招呼再试车。我要求同学们牢记口诀,从而提高安全意识。另外在同学们实训练习开始之前,我采用了“找茬游戏”的形式,请同学们通过观看一段机床检修视频,找出视频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之处,使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中避免出现违反安全操作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实习课在安全的条件下顺利进行。

另外在讲解触电急救的方法时,我还总结了这样的口诀:

1、口对口人工呼吸口诀:清口捏鼻手抬额。深吸缓吹口对紧。张口困难吹鼻孔。五秒一次不放松。

2、体外心脏按摩口诀:掌根下压不冲击。突然放松手不离。手腕略弯压一寸。一秒一秒较适宜。通过这两个口诀,可以使同学们既快又准的记住操作要领,从而就能及时正确的挽救触电者的生命。

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1“教室―车间”一体化

教学环境采用“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体验到上岗的视觉效果,学练一体化更能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减少学生毕业走上岗位的陌生感。

2.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电工实习课,我总结了四步教学法: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Z35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一课时,首先请同学们察看了一台出现故障的Z35摇臂钻床, 观察其故障现象,发现问题;其次教师对检修机床的操作要领和方法边讲解边示范,加深学生对操作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与直观感觉;之后教师要进行示范操作,可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接下来学生经过自己动手修好钻床。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例如在讲解《Z35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一课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为主,情景教学法、类比法,设问法等相结合。这堂课以检修Z35摇臂钻床为任务,采用情景模拟钻床出现故障提出任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讲解故障调查的方法时,可以采用类比式教学方法,将中医诊病法“望闻问切”与机床电气故障排查法“看听问摸”进行类比,经过这样趣味性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解选择测量方法时,教师先不做讲解,采用设问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归纳总结出各种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从而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机床检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巡回指导

巡回指导是电工实习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教师要不断巡视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总结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要领,从而加快技能的巩固和掌握。

第8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我国现今的法制环境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经深入人心。切实推行这一治国方略的坚定施行离不开我们广大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也离不开像电大开放教育这样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以最普遍的广大劳动者为教育对象的法学教育。

电大自99年实施法学开放教育以来,为我国基层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法律专门人才。具不完全统计,仅笔者所在的贵州省黔西南电大分校截止2008年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就有1919人,其中专科毕业生949人,本科毕业生970人。[1]近几年法学专业学生在校生人数还在快速增长。在电大法学开放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为基层提供了急需的专门法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法学开放教育办学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的一些不足。

一、 培养目标和现实情况差距巨大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2]。我认为这个培养目标的制定不符合电大学生实际,有待商榷。

首先,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不妨通过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来了解一下。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法学专门人才。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系统的掌握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并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较熟练的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法律事务,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并具有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3]。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非常笼统,并不向其他高校的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那样的具体。

其次,“达到四年全日制法学本科学生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法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对于只有2年半学制的电大法学本科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是很不现实的。来到电大学习的大部分学生肯定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机会接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后才会选择电大,而且在电大学习的学生也主要是以成人学生为主,成人学生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兼顾学习和生活,这势必会造成他们的学习时间肯定没有全日制本科生的充裕。最重要的是还要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达到四年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一个是全日制四年,一个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2年半,可以说,电大的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是很难达到全日制4年专业学习的水平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培养目标是急需要进行修改的。

二、 教学计划设计不尽合理

我们知道,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法学16门核心必修课分别是: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社会保障与劳动法学。[4]这16门核心课程是所有的法学专业学生必须要修满规定学分的专业课程。但是在我们的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5个学期里只看到了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和劳动法学这6门的核心课程。其他的10门核心课程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都没有涉及。

另外,我们看到在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有法律思想史、证据学、婚姻与家庭法学等一些省级必修课的身影,除此外还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位论文指南等一些和专业搭不上边的必修课程。我不反对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和实际工作联系密切技能训练,但法学专业最重要的几大部门法和程序法都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够达到“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法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呢?

三、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过于僵硬

开放教育的优点就在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支配,考虑到电大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校提供了类型丰富的学习模式工大家选择,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学习手段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在网络平台上学习;也可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面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观看远程教学信息。但是目前我们很多学生通过这些渠道得到的知识往往还仅限于理论掌握这一阶段,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就像是一门技能一样。理论知识掌握得再透彻,没有实际的操作和运用,那知识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发挥出它强大的实用功效。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对学生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实际技能的训练非常欠缺。很多学校都是把一门课程的考试是否过关作为评定学生对掌握这门课程是否掌握的最终裁决。忽视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胜任“基层专门法律工作者”这样的工作。

另外,电大至今的考核方式任然还停留在闭卷笔试,注重考察学生知识再现的能力上。每个学期的试卷都是由中央电大统一出题,试卷中分值比重较大的是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些着重考验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题目,真正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等题型分值相对较少。很难通过考核判断学生是都真正具备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今的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专业无论是从培养目标上还是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得到的一些经验来谈谈我个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 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从实际着手。电大的学生之所以选择电大是因为他没有享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和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基本知识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学习时间短,学生毕业后流向社会主要从事的工作等实际情况,结合这些主要因素来考虑培养目标的制定。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培养目标这个大前提下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比如,这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是基层法院或者检察院的工作人员,那么他的学习重点就应该是在对审判公正和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展开;另外一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是行政执法人员,那么他的学习重点就会移到行政法方面,特别是如何执法等务实性的问题上来。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不要过多的去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应该要达到什么水平,而是要侧重于学生来到电大以后他的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提高。我想,只要是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他到电大来学习,对他来说就是值得的,有帮助的;对老师来说也是完成了培养目标,真正让学生在电大收获了知识。

电大的学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顾实际,将培养目标定得很高,结果到学生毕业的时候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培养目标,那么长久下去。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受到社会的质疑,学校的质量肯定也会受到质疑。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法学专门人才类型。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出符合电大发展的,能够培养出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的专门法律人才才是我们现今改革培养目标的重点。

二、前面已经阐述了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几个不尽合理之处,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电大的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差距巨大。我国非常重要的几大部门法,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和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都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不难想象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接受过这些法学的核心课程的培训,这样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到底是否真正具有能够专门从事基层法律工作的能力。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都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修改法学本科教学计划,培养出的学生和专业接轨、和市场接轨已经势在必行。所以,我建议教学计划的修改应该要把16门核心专业课程全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为统设必修课程。另外,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修一些对在以后实际工作有帮助的科目,完成学分任务。

三、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应该灵活多样。法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虽然教学计划上也把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单列出来,但实际上真正组织学生去做的学校估计为数不多。所以,我认为电大法学教育中除了开展常规的,符合电大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以外,还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实际庭审现场、组织模拟法庭、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律师事务所实习等都是不错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电大现在实行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的闭卷笔试为主,考核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作业成绩占20%和考试卷面成绩占80%组合而成,题目也大多是由一些死记硬背的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组成。显然,这种呆板、僵硬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开放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也很难考察出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可以适当提高平时作业占考核成绩的比例,卷面题目应侧重于案例分析和论述等能够考察学生实际掌握知识能力的题型,适当加大分值。

只有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法学专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电大法学专业真正成为为广大基层培养和输送掌握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能在基层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法律工作者的摇篮,为我们电大法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对现今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方面提出的一些个人建议及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注释:

[1]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西南分校30年校史 黔西南电大校史编写组 57页

[2]朱海电大在线 http:///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305

[3]中国政法大学官网http:///eapdomain/ViewNote?nid=67132&pid=6542&ptid=2&unchecked=true

第9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于怎样处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某种注重经验性实践活动,轻视系统性理论抽象的倾向。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在具体的社会服务中主要依赖于实践的经验而不是理论的指导。这种倾向长期影响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更影响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学科建设。更多的学者则强调要重视实践,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中国则是从理论开始,带动实践的展开,所以一直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务的不足,因此,社会工作尤以实践为教育的目标与致力方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是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不管他们在学校里是接受理论教育多些,还是做实务多些,他们能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能说明问题。为此,笔者对该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从而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该卷该给专业已经毕业并正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通过这些学生再寻找其他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148份。接受调查的对象还有部分在读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没有在高校接受过社工的专业教育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考虑到在读的研究生在本科时接受了社工的专业教育,现在可以站在更高层次对该专业的理论教学进行反思,他们填写的问卷计算在有效问卷内。目前从事社会工作却没有高校社工作教育经历的不符合调查条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28份,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128人中,性别构成为60名男性,68名女性。学历构成为11名研究生,108名本科生,11名专科生,本科毕业生是这次调查的主体,占总调查对象的82.8%。毕业学校为湖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43所高等院校。开始从事社工的时间从2007年到2013,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这四年开始从事社工的最多,分别是29人、26人、25人、21人。所在的岗位既有机构社工、也有项目社工,从事的具体工作有社区社工、学校社工、企业社工、家庭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妇女社工、残障社工、社会工作行政、机构管理或项目管理等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最长的已经满了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从开始从事社工的毕业生,正处于角色的转换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能不能帮助他们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他们的感受最直接,而已经从事社工几年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本次调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工专业毕业生对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认识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校里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认为学校里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技术。具体情况如下:33人认为在学校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5.8%;59人认为比较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46.1%;35人认为有一点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7.3%,有1人认为完全没有收获,占被调查者的0.8%。20人认为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占被调查对象的15.6%;70人认为比较有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54.7%;36人认为有一点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28.1%,有两人漏填。17人完全赞同理论知识学好了,在实践中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占被调查对象的13.3%;52人比较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40.6%;50人有一点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39.1%;有5人完全不赞同,占被调查人数的3.9%,4人漏填该题。有1人认为理论学习比实践重要,15人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112人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一样重要,占被调查人数的87.5%。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问卷中的十门课程是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分别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对于课程设置,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很完善的有1人,占0.8%,比较完善的21人,占16.4%,一般的49人,占38.3%,不太完善的51人,占39.8%,很不完善的6人,占4.7%。回答一般及以下的人是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这样就有106人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是不完善的,占了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认为有必要针对特定实务领域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有12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6.9%。关于在实践中用得最多的理论课程(这一题为多选),被选择排前三位的课程是个案工作86.72%(111人)、小组工作82.03%(105人)、社区社会工作62.5%(80人),其余的则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60.94%(78人),社会心理学54.69%(70人),社会工作概论41.41%(53人),社会学概论26.56%(34人),社会工作行政23.44%(30人),社会政策概论16.41%(21人),社会保障概论6.25%(8人)。关于理论课程在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安排,4.69%(6人)认为很合理,44.53%(57人)认为比较合理,43.75%(56人)认为一般,7.03%(9人)认为不合理,考虑到被调查者来自43所高校,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理论课程时间设置上不统一,这个数据的参考价值不大。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题目了解被调查者对各门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的看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综合各学校情况看,同一门课程在各个学期开设的都有,而且分布比较均匀,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三)对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看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当老师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只有当学生认同了、满意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有效果。被调查者对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满意程度不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要学好专业理论课主要在于授课教师对实务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采用实训法进行理论教学。具体情况如下:在对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上,7人表示很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5.5%;49人感到比较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38.3%;48人觉得一般,占被调查对象的37.5%;23人不太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17.69%;1人很不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0.8%。对于怎样学好专业理论课,17人认为主要是学生努力,占调查对象的13.4%;27人认为老师好的教学方法,占调查对象的21.1%;8人认为老师要有高的理论水平,占调查对象的6.2%;74人认为老师要对实务熟悉,占调查对象的57.8%,有1人没填。关于最适合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这一题是多项选择),具体情况如下:54.7%(70人)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54.7%(70人)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86.7%(111人)选择“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50.0%(64人)选择“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放映电影和案例等;53.9%(69人)选择“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建议采用的是开放式的问题,有60个被调查者写出了对策和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被调查者建议除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列出的10门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有人建议理论课程可以不分科目,不要分门别类地上各门课程,而是整合各种理论及实务开设综合性课程。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先后安排上,被调查者建议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学习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等相对枯燥难懂的理论,应当先接触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论,等学生有了兴趣和一定的了解,再去学习更专业、理论性更强的知识。

2.在教学方法上,有人提出理论课程比较枯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讲课之前先花10到15分钟玩热身游戏。有人提出让学生去讲课,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将教学内容布置成各种专题,让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以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进行教学讲解。更多的建议强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以下的建议:借鉴国外及香港协青社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以轻松、幽默、搞笑的教学风格,多分享老师们的实务经验,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理论知识。多与学生互动、交流,采用案例模拟、情境假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到机构探访和交流。

3.对专业老师的建议,建议者提出因为社会工作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有着多样化的流派和相龃龉的理论观点,并未有一套固定的标准或者教学方法,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引导和反思,因此,老师不能仅空讲理论,而要与具体实践经验和理论反思相结合。这对于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理论功底要扎实,二是相关的实务经验要充足。教师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或者是对理论新的解析,把新的思想观念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的理论水平符合现在社工发展状况的需要。积极参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培训,比如到有经验的高教调研,以及参加权威专家对社工的培训。积极参加实务。要用踏实、努力、负责态度去影响学生。

四结语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