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对法医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法医学的认识

第1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中医教育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  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  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第2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1.1现代医学的时间划分

在欧洲,从15世纪后半叶文艺复兴起,以后的400年间为近代医学时期[1]。依据这种划分,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应为现代医学时期。

1.2现代医学的理论主体

近代医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实验这种特殊的实践形式,所以近代医学也称之为实验医学。实验医学是医学发展史上新的突破,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1]。因此可以说,现代医学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仍是实验医学。

2关于医学研究基本形式的一般认识

医学有两种基本的认识形式:实验医学和经验医学。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2],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3]。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它的本原和内容都是客观的。人们总结经验使它上升为理性认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可以更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我们理解,实验和经验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医学上表现为对人体研究的基本手段不同。经验医学是医学存在的原始形式和基础,其优点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去观察任何现象并进行总结,但经验医学受人体肉体感官认识能力的限制,无法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讨其物质变化的本质;而实验医学是医学研究的高级形式,其优点是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把人们的认识延伸到肉体感官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客观外界,但也存在缺点,实验医学的研究受医学实验各种特定条件等的限制,具有局限性。

3现代医学存在的自身缺陷

可以肯定地说,实验医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智能最光辉灿烂的结晶之一,其成就是卓越的,但在本文我们只谈其缺陷问题。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工作者过于依赖实验医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哲学的指导作用,因而逐渐地放弃了传统经验医学的可取之处,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导致了其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造成了难以自我完善的自身缺陷。

4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4]:哲学便是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它同各门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同各门具体科学一起共同组成人类知识的大厦。因此,哲学对于各门具体科学就有一般的指导作用,成为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将具体科学的研究工作和哲学的指导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从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看,医学曾经与哲学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自实验医学诞生以后,医学发生了由经验到实验的历史转变,实验医学的优越性使人们的认识能力透过了生命的表面现象而渐渐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由于医学实验所创造的特定条件和所进行的一切操作或活动都要求必须具备无可置疑的可控性和重演性,因此,哲学在客观上的一般指导作用已越来越被淡化,哲学在目前的医学领域内实际上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而缺乏了哲学作指导,现代医学就不能正确认识实验医学的优点和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合理地继承经验医学的优点,因而就不能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去研究人,就不能把有形的物质形式与无形的意识范畴的研究统一起来。

5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医学依据

现代医学是以实验医学为主体而建立的,而实验医学对人仅进行了部分研究。

5.1在研究内容上缺乏全面性

5.1.1对意识的产生以及意识支配行为的机理缺乏深入的研究:现代医学承认意识的存在,但对意识的产生以及意识支配行为的机理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在人的及卵子细胞内肯定不存在人的意识,但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婴儿却有了人的意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5.1.2对意识作用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现代医学虽然发现了意识对人体疾病和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却未能加以重视,故而并未能对意识、心理、情绪等因素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直接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阐明其机理。我们认为,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是因为人具有意识,而人的意识是人体内具有能动作用的最高反应控制中心[5]。事实已证明,人的意识对人体的健康状况具有巨大的影响,但现代医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比较肤浅。

5.1.3缺乏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与社会及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联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对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缺少,但现代医学显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杜治政认为[6],现代医学必须加以改造的理由很简单:疾病被告知为多层次的来源,它有生物、分子和遗传方面的起源,也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起源。

5.2在研究方向上缺乏整体性

人体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独立的专职功能;其二,与机体的其他结构共同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医学研究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人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等各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而现代医学似乎把分科的精细与研究的深入当成了判断其科研成果是否先进的标准,这些医学工作者们常常忽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在科研工作中仅在自己分科狭小的、局限的领域内片面地追求纵深的认识,而缺乏横向的联系,并没有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完全融入到人体这个统一体中。这种分科研究的结果根本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人。

6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根本原因

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6.1没有认识到实验医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这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6.1.1受实验医学本身认识方法的限制:实验医学研究要求所进行的一切实验必须具备科学的可控的重演性,因此,最能发挥实验医学研究优势的领域是对人体物质组成及其功能的研究。但问题是,人不仅具有物质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属性,意识本身并不就是物质。也就是说,意识现象的发生并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实验医学对这些目前无法找到实验学依据的生命现象,就没有进行充分地进行研究。

6.1.2受实验医学分科体制和研究者认识能力的限制:实验医学由于分科体制过于精细,缺乏横向的联系,加上受研究者自身经历、哲学素质的限制,因此在目前还不能把人体内所有细胞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都研究到。

6.1.3受人体生命特征的限制:虽然人体也像是一部“机器”,但人体与没有生命的机器却具有根本的区别。对于任何一部机器,我们都可以随意拆卸或改换。对于人则不同,因为人是有意识有生命的,是一个功能和结构的统一体。

6.2没有认识到经验医学的存在价值我们认为,经验医学研究最大的优点有三个方面:(1)可以研究任何通过肉体感官所获得的生命现象;(2)可以分析所获得的生命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3)可以利用可靠的经验依据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现代医学一个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只有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因而经验主义的认识在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内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这是以科学性自恃的现代医学理论最缺乏科学性的地方。

6.3忽视了哲学的指导作用

7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现象

现代医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不科学现象,具体地表现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7.1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的自身缺陷

7.1.1不能完整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功能状态:人体组成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人体细胞在人体内生存并进行功能活动是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和制约的。在细胞外,神经、甲状腺素、胰岛素、离子、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素均可以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发挥作用;而在细胞内,各细胞器的功能活动必然要受到诸如基因突变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影响。因此在理论上,人体细胞应该有三种基本的结构功能状态:(1)正常状态:人体细胞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各种制约因素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可调控范围,即人体细胞可根据机体的整体需要,接受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表现出各种生理的工作状态;(2)疾病状态:当人体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结构和机能的病理变化并有了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细胞就处于疾病状态;(3)第三状态[1]:第三状态概念为:无病不等于健康,健康亦非仅仅无病。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但在实际上,现代医学却不能完整地认识细胞的这三种结构功能状态,尤其是第三状态。这是因为,现代医学仅仅在各分科领域内单方面地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细胞的调节刺激作用,对于基因变化影响的研究也是单方面进行的,而事实上,这些因素对细胞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分开进行的,而经常是同时地、协同地进行的。正常状态下细胞的生命活动与这些因素的协同调控作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现代医学没有把影响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从而研究其对细胞的协同影响,更没能建立一个细胞与各种调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及失衡的理论。

7.1.2不能正确认识基因的具体作用:我们认为,基因工程,也就是重组DNA技术的理论基础并非无懈可击。这是因为: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当细胞进行某些生命活动需要使用DNA时,其产物仅仅是某种蛋白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如何进一步加工处理,如何进行使用,并不能由DNA所决定,DNA只不过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被被动使用的遗传密码[5];其次,组成相应的表型的物质并不仅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其他物质如糖、脂肪等等,这些物质如何组成相应的表型,并不能仅仅由基因所决定。此外,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尚有胚胎诱导、诱导物、激素等许多因素的参与,因此,现代医学认为受体细胞只要能改变其基因型,就应该能获得相应的表型,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7.1.3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基础医学理论体系:现代医学对人体组成的功能研究视野深陷在微观的世界里,先把人体分成系统,再分成器官、组织和细胞而进行精细研究,没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地探讨组成人体的60万亿个细胞在意识的调控下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多维立体结构,在这个多维的立体结构中人的意识、心、肝、脾、肺、肾、皮肤、毛发、舌、脉等所有组成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相互影响或相互制约关系。现代医学在病理研究方面仅描述了疾病发生物质变化的具体过程及其结果,而且尚不全面。例如,人体内甲状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人脑细胞的作用是同时而且协同进行的,如果这些因素都发生了超常的改变,此时的人脑细胞会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7.2在病因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学认识未能全面地进行,没有研究某些疾病之所以发生的启动因素,有关病因学的探讨大多围绕疾病本身进行。其具体表现是:(1)没有深入地研究人的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重视了致病的局部因素,而忽略了致病整体因素;(3)缺乏对社会因素与人体疾病之间作用关系的认识。杜治政认为[6],由于疾病结构和病因结构的变化、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增长,社会行为等因素愈来愈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4)缺乏对环境因素与人体疾病之间作用关系的认识。

7.3在临床医学诊查方面存在的自身缺陷

7.3.1对有明确外在原因所致的疾病,如外伤、传染病等,现代医学忽略了对人体整体损害程度的进一步检查。

7.3.2对于由机体功能状态失调而缓慢发生的疾病,现代医学在临床诊查方法上的问题是:(1)不能检测人体细胞的第三状态;(2)对于某些已患了某种疾病的病人,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的结果也仅仅提示了其局部病变的一般情况,而忽视了或无能力探寻疾病之所以出现的内外环境。

7.4在临床治疗上存在的问题

7.4.1未能从人体的整体角度去治疗疾病:现代医学在临床治疗上常常只能是通过一些方法中断疾病的病理过程,而无法清除疾病的启动因素。(1)药物治疗常常是仅暂时地解除了导致某种疾病的局部环节,或是给机体以简单的支持治疗,因此,当药物治疗停止后,某些疾病常常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复发;(2)手术治疗与仪器治疗只能在某种疾病发生以后进行,只能修缮机体的解剖或功能结构,或是去除了已患病组织,但其修复后的结构又处于新的机体失衡状态,而原有的诱发失衡状态未必得以改变,这有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出现或所治疾病的复发;(3)对目前世界上兴起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其理论基础正如本文所述并非无懈可击。

7.4.2未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病变组织的愈合: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使病变能够尽快得以修复,但现代医学对如何才能促进疾病的痊愈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第3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低年资;医院感染;认知;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06月对我院工作5年以下的在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共68名,均为女性,年龄:25岁2人;职称:护士66人,护师2人;学历:中专42人,大专25人,本科1人;护龄:1年以下8人,1~3年34人,4~5年26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低年资护士中大部分年龄在20~25岁,职称均为护士,文化程度近2/3为中专,1/3为大专,本科占极少数。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医院感染认知现状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4部分:(1)一般情况;(2)对医院感染的总体认识;(3)对医院感染基本概念的认知;(4)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经我院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后由笔者进行调查,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要求仔细阅读后真实作答。其中第3部分采取开放式提问,根据标准答案进行评价。共发放调查问卷68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回收率100%。对调查结果采用百分率统计。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的总体认识具体见表1。

2.2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认知调查中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掌握最好,基本上都能回答;而对院感的诊断标准掌握最差,只有7.4%能全部答对,而41.2%完全不能回答;对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分类分别有5.9%和11.8%的护士不能回答。可见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基本概念这方面知识还是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见表2。

2.3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调查见表3。

3讨论

3.1低年资护士医院感染认知现状

3.1.1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危害性认识不够医院感染工作涉及面广,复杂且繁琐,每一细节做不到位就可能酿成不良后果。医院感染所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安危、医务人员的健康、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对于直接受害的患者及其家属,表现为身体的、精神的、经济的损害和损失,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收治患者的医院,既是感染发源地,也同样存在受害,包括正常医疗秩序的打乱、额外工作量的增加、经济上受损等等。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了严重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和安徽宿州“眼球事件”的发生就是典型的医院感染例子。本次调查低年资护士中29.4%否认发生医院感染会损坏医院声誉,16.2%否认医院感染损害病人利益,有11.8%居然认为医院感染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收入。分析认为,基层医院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意识到发生医院感染后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医院感染危害性的宣传教育迫在眉睫。

3.1.2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自从有了医院,就存在医院感染,它与医院相依并存,关系到包括病人、医务人员在内的与医院相关人群的健康。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近2/3的医院感染是可预防的。本次调查有13.2%的人认为医院感染是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她们认为外源性感染大多可以预防,而内源性感染则不能预防,其实工作到位,内源性感染也是可以控制和减少的,比如抗生素的合理有效使用。有23.5%的人认为用于医院感染的投资是不必要的,可能是由于她们还不了解发生医院感染后的严重后果,不知道预防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虽然用于医院感染的投资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但是如果使用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措施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则可以为医院节约很大的开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3.1.3低年资护士医院感染角色认知不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及监测后的效果评价。实际上这些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就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自然而然成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本次调查13.2%认为医院感染与护理工作无关,不愿承担医院感染任务;27.9%认为院感监测工作是在挑医务人员的毛病;14.7%认为院感的预防和控制不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责任,而是医院领导和院感部门的事,自己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才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角色认知,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责,明确自己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自觉、主动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将控制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变成自觉的行动,最大所能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1.4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够本次调查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总的来说,对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认识最好,大部分都知道医院感染对象包括病人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定义,大多数不知道医务人员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叫医院感染,而有5.9%完全不能回答;对医院感染的分类,一半以上能部分答对,11.8%完全不能回答;对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认知程度最差,仅7.4%完全答对。分析其原因:(1)在我国,医院感染学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在个各医科学校中设立,仅在《基本护理学》的教材中有提及。因而,护生缺乏系统的感染知识。(2)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只重视基础护理学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灌输,忽视院感知识的传授与教育。(3)医院感染监控落实不到位,没有及时检查、督促及整改。

3.1.5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本次调查结果有11.8%的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的学习需求为“不需要”,表示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自己不必去学习;有50%表示需求“无所谓”,可学可不学,有时间可以去学,学习欲望不强。因此在鼓励低年资护士提高学历的同时应鼓励她们主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用发生医院感染的例子进行反面教育,提高她们对医院感染重要性、危害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强化意识,使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提高低年资护士医院感染意识的对策

3.2.1强化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任何一个与病人接触的环节都不能忽视。强化低年资护士医院感染的知识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建议在医学院校开设医院感染管理课程,系统地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及法律法规,使护士在进入临床前就对医院感染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在医院内组织各种培训讲座,强化护士对医院感染理论的再学习,培训内容除加强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监测方法、职业防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每年组织强化训练并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奖惩挂钩。

3.2.2强化医德和法制教育

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与医院感染管理密切相关,提高医院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医德水平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2]。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不仅是完成护理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对患者承担的一种道德责任。因此基层医院要加强低年资护士医德医风、素质及法制的教育,尤其是在无人监督情况下,更有“慎独”精神,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消除薄弱环节,减少工作中医院感染的一切危险因素,避免在救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伤害和感染因素,减少医疗矛盾,保证医疗安全。

3.2.3加强医院感染的健康教育,改变错误认知医院感染健康教育可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健康与安全教育,既可以减少她们发生医院感染,又可以更好地发挥她们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因此应积极开展防范医院感染的健康教育,强调防范医院感染的主动性,转变低年资护士认为医院感染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增强全体护士对医院感染监测、控制、防护的意识水平,积极主动地参与医院感染的控制、管理工作,使医院感染工作局面由被动转为主动。

3.2.4加强监控,提高整体意识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彻底,使得少数护理人员放松了警惕,这就要求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委员会加大监控考核力度,定期监测,定期通报监控结果,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真正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院感染整体意识水平,从而充分发挥低年资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总之,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护士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力量。而低年资护士由于医院感染意识不强,技术不熟练,并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也就更多。因此,必须重视对低年资护士医院感染的教育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对医院感染的的认知水平和责任感,从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第4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生命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社会的认同度。当然,作为社会中的人生命价值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个体的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同度等等。(1)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是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信的尺度,调查显示,58.31%的医学生在意别人的看法,14.25%的医学生不置可否,7.29%的医学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行我素。这其中,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男生55.28%,女生56.73%,可见,男生对别人的看法较为忽视。(2)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的态度是?当挫折来临时,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调查结果显示,61.21%的医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能够战胜挫折”,其中男生占58.86%,女生占38.84%;2.3%的医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放任自由”,其中男生占3.11%,女生占2.36%,性别差比较显著。年级比较来看,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可能与高年级即将面临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有关(见图2)。

2对医学生职业意识、责任的理解

医学生首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履职尽责,成为一名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1)面对社会媒体的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特别是医学生自杀,你的态度是?调查发现“,为一条宝贵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所占百分比最高,占91.87%,觉得“正常现象”及“事不关己”,仅占8.13%,说明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环境下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2)你觉得医务人员对绝症晚期病人的处置态度应该是?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增强病人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提高临终的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必要的素质,从调查当中也可见,77.78%的医学生持这种观点,6.78%的医学生认为“为了减轻其痛苦,对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给予一定药物加速其死亡”。由此可见,医学生所受到高校及临床医院实习的环境教育下,能较好具备医德,但也仍加强这方面教育的渗透和引导。(3)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你对捐赠器官或遗体行为的看法是?遗体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明行为,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国外遗体捐献的程度高达60%以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因此祖国的医学事业是需要国民的支持和理解的;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遗体捐献能够帮助更多的危重患者重塑新生。46.88%的医学生觉得“为社会、为医学发展做最后的贡献”;33.6%的医学生认为“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体上延续”。由此可见,作为高校医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确实在医德教育下有显著的升华。

3研究结论与对策

3.1研究结论

(1)医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具备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持有积极的生命观。(2)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好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心态。(3)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已有所体现,仍应以系统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为切入作为强化。

3.2对策

第5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依法治国 医学生 医事法律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01 (a)-0000-00

党的十以来,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提高全民族的法制水平有赖于成功的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实行法治、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所以,培养高职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和全面实施高职院校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1国内现状

2010年10月30日,卫生法学国际研究院在南方医科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卫生法学专业性的国际科研教学机构,其设立的宗旨是:与国际著名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卫生法学高端国际型人才,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累高端管理型人才资源,同时也为我国医立法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借鉴经验。这足以见,医事法学教育在我国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己经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社会效应。

冯玉芝在《浅谈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一文中,对于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进行了界定:认为医事法律素质就是法律素质,就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主要指从事医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在医事法律法规知识占有、医事法律知识运用以及法律意识具有等方面所具有的素质。对于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界定:1、熟悉并理解医事法律相关规定;2、培养履行医疗医务的守法意识;3、强化医患关系平等的观念意识;4、培养医疗纠纷与诉讼中的证据意识;5、培养承担医疗侵权责任的法律意识。针对当前医学生的医事素质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的途径:1、树立培养医学生素质教育新理念;2、以案例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3、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4、提高教师法律实务水平。

李军海、安娜在《论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一文中,深刻的剖析了当前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病因:1、基础课效用不足;2、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参差不齐;3、学生工作者在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缺位;4、学生欠缺法律素质自我教育。针对以上的病因,提出了针对的改进措施:分为四个层面即:医学理论教育层面;法律理论教育层面;学生工作层面;学生活动层面等。认为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既要认清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一般特点也要突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特性,而且必须将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至于国家法治建设的潮流中,今儿根据学校特点建构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相对合理的思路。

程乐森,徐玉梅、宋茂银在《面向医疗实践加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认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依法行医不仅要求卫生机构的设置,各类人员的组成、职责、考核、奖惩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病人的求医行为乃至尊医行为也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论教育,还应于医疗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走出校园,到生活中去学法、用法、服务社会。

李喜、范利国、姬翠梅等在《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一文中认为: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符合要求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和养成符合时展的人文素质,其中法律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人文素质。然而,当前医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令人担忧,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实践能力欠缺。因此,提高和加强医学生的法律素质就迫在眉睫。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医学法学地位;2、提升师资力量,培养一批专门的医法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3、丰富培养手段,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4、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

杨丽、岳远雷、赵敏等在《武汉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武汉市学院校564名大学生进行的医事法律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地区医科大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呈正态分布,处于中间水平;但是医科大学生对于医生执业领域的一些法律知识明显不足,在某些领域中虽然掌握了相关的医事法律知识,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有较大的不足。

然而,当前医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令人担忧,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实践能力欠缺,在国家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国外研究现状

19世纪,美国法学界开始关注因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而引发的诉讼,医事法学教育逐步走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罗马大学法学院在四年级开设有“医药与保险法”。日本法科大学院开设了“法与医疗”课程。医学院校也都开设了医事法学相关课程,运用医事法学理论规范医生医疗行为和指导医学立法执法等工作。现今,医事法学、健康法和艾滋病防治法等己经成为国外大部分法学院和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医学和法学的不断完善与相互交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学院或医学院校都逐步开设了医事法学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针对医师和医院的诉讼迅猛增加,医事法学教育、医事法律问题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我国高职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方面的科学研究尚不深入,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体系、培养原则、培养方法,甚至没有清晰的关于高职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存在问题的认识,所以根本没有进一步形成加强高职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改革途径和措施,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培养模式陈旧和单一,并没有显示出全面改革的迹象。通过文献查阅,目前尚未见到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思想与高职院校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联系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因此,基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域下高职院校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个有待开拓、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李煜.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改进[D].长春理工大学,2009.

2. 冯玉芝.浅谈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3):27-28.

3. 何嘉莉,梁敏莉,钟凌.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学教育亟待加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学版),2007,28(5):332-333.

第6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从宏观角度看,中国文化倾向于“内向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倾向于“外向型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从古希腊与罗马开始的欧洲传统文化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和实质上的区别。其基本点在于:中国文化是从静观自身、从自身的内向实践开始而发展、形成起来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方法论,以及生活、生产方式和各种文化形态,欧洲的文化是从动察外物、从自身的外向实践开始而发展、形成起来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方法沦,以及生活、生产方式和各种文化形态。我们认为,可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简称为‘内向文化’,或者是‘内行(xing)文化’,把欧洲的传统文化简称为‘外向文化’,或者是‘外行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向型”的特点是比较明显的。内向型文化中,哪怕是对于人体之外的认识和研究,也往往从自身出发。例如,古代中国对于宇宙的认识,就认为天人是合一的,认识了人体,也就认识了天地,天地只是一个更大的人体而已,两者是同源的,也是“同构”的。而外向型文化则不同,哪怕是研究人自身的心理活动,也用外向对待的方式去认识和研究,如实验心理学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内”的关注,可谓是蔚为大观。“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系列的称谓和术语可以证明,如内学、内算(指数术学)、内志、内美、内行(指内向的实践)、内功、内表、内炼、内景、内照、内视、内省、内动、内转、内证、内醒、内丹、内家(指武术流派)、佛家带来的有:内典、内明;在典籍名称上的反映有:内经、内篇(多为专写内向文化的部分〕、内易、内传;又有与内字相通的返字词语,如返观、返照、反省、反躬;实际上已经运用过的内字词语还不少,如内唱(戏曲用语〉、内劲等,气功与武术界最多用内宇词语;此外,还有真意、真人、真气、真元、真火等真字词语。”

这些内向型文化特色的词语,有很多是西方文化所难以理解的,如“气”、“血”、“阴”、“阳”,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或许能够理解,但“真气”、“真元”、“真阴”、“真阳”、“真水”等就是内向型文化所独有的东西了,不是此文化背景中的人则难以理解。

1中医与“内向型文化”

1.1内向型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中医的两大特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本质上都是和内向型文化有关。内向型文化不将身体拆开来对待,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而是生命,而且生命还和天地这一大“生命”的秩序是一致的,感通互动的。如《灵枢·邪客篇》有:“人与天地相应也。”对人体整体观念的认知,构建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的身体观。

辨证论治同样也是如此,在诊治过程中,不是针对具体的病,而是把握疾病背后的一种无序状态——“证”,证型即是对人体的无序状态的一种归纳和表述。同时也不抛开主体去认识疾病,认为疾病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不抛开“正”而单独地去认识“邪”等,如《素问·评热病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也都是“内向型文化”的体现。

1.2中医学认识方式的“体知”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外界的认识,也依靠内在的“体知”,汉语中有“体悟”、“体验”、“体察”、“体会”、“体谅”、“体认”等一系列的词语来表达认识的方式,都离不开“体”,可见“内向型”的“体知”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独特的“体知”性的认识方式,也是内向型文化的体现。而现代科学所代表的外向型文化,主要还是以“认知”为主,“体知”无法获得“合法”的地位。如现代医学的研究,总是希望量化,希望找到物质基础,希望建立统一的标准,这些都是“认知”的认识方式的要求。

很多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这是与西医学的“实证医学”相比较而言的。但是,“经验医学”的说法,本身也是从外向型文化的角度来说的。中医中确实有大量的经验的内容,而且中医中的很多东西确实用实验的方法无法得到证实,但却不能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应该是一种“体验医学”或者说“体知医学”。

气、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六淫、五运六气、经络运行、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人与时空之间的联系、药物归经,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体知”所得来的,而不仅仅是靠“经验”。靠经验,可以总结积累一些具体的医术,但很难将中医提升到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葛洪在《抱朴子》中曾说:“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如在指掌,万代之远,有若同时。”中医是建立在对天地规律的“体知”之上的,当然,“经验”是“体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很多疾病,医生并没有“经验”过,但却可以凭借着“体知”,而获得治疗的方法。中医讲求上观天,中观人,下观地,如《灵枢,逆顺肥瘦》说:“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在增强医家“体知”的能力。

还有学者指出,中医的很多东西靠“内证”的方式获得,内证,指人通过修炼而具备内视反观的能力之后,自我验证阴阳、气血、经络、脏腑乃至天人相应真正含义的过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也提及内视,曰:“反听而后所闻彻,内视而后见无联。”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与中医密切相关的道家著作《黄庭内景玉经》,记述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这些“体知”,一般人很难做到,但也可反映出对人体的“内向型”的“体知”的特点。

中医一直讲求“医者意也”,讲求“体悟”,这本身也是内向型文化的体现。中医学史上,以‘心悟’和‘心法’命名的医学著作层出不穷,便是明证。如刘完素的《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薛己的《外科心法》、吴谦的《伤寒心法要诀》、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万全的《片玉新书》、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窦材的《扁鹊心书》等,不一而足⑺。

中医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体知”。如四气五味理论、归经理论、命门学说、病因学说、经络学说的产生,都是靠着“体知”来完成的。而中医医生诊疗疾病,对自身的“体知”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体知,不仅是生理上的体验能力,还有心理和思维上的体验能力。历史上高明的医家,都是“体知”能力较高的医家。现在中医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体知”的重视不够,总是偏重于“认知”,这也是我们处于外向型文化的时代特征的大环境使然。有很多人强调学中医的人要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这种诉求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掌握传统文化的多少,而是希望通过传统文化来增强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那种“体知”能力。

1.3内向型文化的特点,是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原因

中医的“内向型”的倾向,也是中医这门科技门类一直还独立存在的原因。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门类: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其他的三门都已经融入现代科学之中了,而独有医学,依然独立存在,现代医学很难将其融合,其原因就是现代科技都是一种“外向型文化”的产物,都可以用外向对待的方式来进行研究,而天文学、数学、农学这些以人体之外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的科技门类,可以很方便与外向型文化的研究方法相融合,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的,天然具有“向内”的倾向,而且内向型的方法具备天然的优势,其对人体的很多认识,反而是外向型文化所做不到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东西方物理学,早在耶稣会士活动时融为一体了。中国和西方在数学、天文和物理学方面,很容易有共同语言。在植物学和化学方面,过程就要长一些,一直要到19世纪才达到融合。而医学方面却至今没有达到。中国医学中的很多事情,西方医学解释不了。我想可以这样说:某一门科学越复杂,就越难实现东西方的统一。”

历史上的“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这些主张都难以实现,其本质都是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的不兼容所造成的。也有学者指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其实,中医的复杂性,来自于中医的内向性,对人体的内向体知的复杂性,因此难以完全用外向对待的方式进行研究。

1.4内向型文化与中医药发展困境

内向型文化的特点也是目前中医药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我们现在的文明阶段基本上是以外向型文化为主体,对以内向型文化为主的中医学体系会产生研究和认同上的困难,如中医中一些表达“无形”事物的概念,如“气”、“阴阳”、“六淫”,中药药性的“走”与“守”等概念,难以在现代科学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二是内向型文化形成的中医学体系,存在许多自身的缺陷,如对医家自身“体知”、“心悟”能力要求较高,对很多中医知识无法量化,造成了知识的存储、传播的困难;一些理论解释力强,但反过来却无法产生指导作用;很多知识难以证伪,甚至也给一些假的医术提供了市场。这些都是内向型文化自身的不足造成的。

2从“内向型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的价值

    2.1新的医学模式体现了内、外型文化的融合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医学模式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活动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一些由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导致的疾病已经得到控制,而另一类非生物因素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类疾病等开始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曾经应对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十分有效的生物医学模式,在应对这些疾病上却显出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社会因素或心理因素成为导致这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于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于1977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论文,提出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也给健康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的新的健康概念。这一定义对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实现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良好状态为目标,更加重视生命质量。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生物医学模式主要是一种外向型文化下的医学模式,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体现了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开始融合的趋向。因此,我们会发现中医学中的很多方面,天然地符合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某些特征,给新的医学模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背景。中医的内向型文化特点所带来的重视整体和综合,重视体知,重视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等特点,将会在新的医学模式的构建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其所具有的一些内向型的医学理念和方法会使现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更加深厚,对疾病的认识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分类更加优化,外向型文化发展出的现代医学存在的许多不足、局限或无奈将得到克服。

2.2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融合更好地面对生命和疾病的复杂性

生命具有复杂性,远非目前的外向型认知科学所能完全认识的,内向型文化对于认识生命的复杂性具有自身的优势,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一种了解生命和人体的范式,而这种范式在某些方面更符合医学发展的需要。“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建立并不断完善人体的整体模型,利用整体模型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化倾向,实现对人体的整体调控这个新的发展方向。与已往新学科的分化不同,它代表着未来现代医学发展的主流。”充分发挥内向型文化的优势,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结合,才能给医学发展提供一个更加深厚的思维基础和发展方向。

我们对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明了或尚未完全明了,就像临床上很多冠以“原发性”或“特发性”词头的疾病,其实都是至今还未找到其原因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这是因为许多复杂疾病的病因是十分复杂和隐匿的,探明其真正原因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但外向型文化难以跨越的障碍,内向型文化有时却可能十分轻松地跨越。内向型文化更能够了解人体的感受、人体内部的互相配合、协调动作关系,更好地把握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对于那些复杂隐匿的疾病,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的协同,可以更加深人地认识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更优化的疾病分类系统和更优越的治疗方法。如中医中的“证候”研究与现代“组学”研究的结合,就体现了这一趋势。“证候复杂性决定了简单还原论方法难以阐明其科学内涵。后基因时代,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展示生命一般过程的同时也注重个体差异,其整体观、个体观、动态观与中医学思想不谋而合……随着组学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完善,证候本质的研究有望得到客观阐释,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也藉此相互汇通。”

第7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 医德教育 内容

一、定义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医德教育的更加关注和重视,医德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同传统医德教育单一的医德规范要求相比,对医德教育内容的学术研究扩展到了包括哲学、伦理学、法学、医疗实务等在内的各个方面。

现代医德教育注重的不仅止于医学共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还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授医学蕴涵的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把医德教育推及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医学伦理教育、医疗法纪教育、医学文明教育、医学消费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等;医德的内容已不断拓宽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说明了医德教育已经不单纯是医务人员的事情,而是整个医学领域甚至是全社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狭义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德规范,而广义的内容还包括医学伦理学中的医德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中的医德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课程中的医德教育内容等。

二、主要表现为

1.医德规范教育

医德规范是传统的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医德规范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方法,对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功能和鲜明导向功能,是属于他律层次的医德教育。

1988年国家卫生部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将医德规范定义为: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医德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1988年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是国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和规范了医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未在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就这一内容有新的表述。因此,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医德规范,仍是遵循这些内容展开的。

医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条式的,但施行医德规范教育不能仅仅是对教条的解说和背诵。通过分析医德规范内容的各条款,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包括: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要求、医事法律要求、医患沟通能力要求、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可以说,医德规范是纲领性的,在这一纲领统领下的各层次,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医德教育体系。因此,医德规范教育应在对制度条款的学习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医德教育各层次的内容,才能深入并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和医德情感,达到教育的效果。

2.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伦理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医学道德观念不仅是来自外部的社会要求,也是医学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需求,因此外部的驱动和内部的滋润相结合才是我们培养医学道德的有效途径。医学的进步并不是孤立的科学行为。由于医学所面对的直接对象是人,具有生物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实践范围的扩大,不仅需要符合科学本身的物理性标准,还需要得到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的认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上许多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的研究成果能否应用于并造福于人类,不仅是医学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医学伦理已变成使医学富有人性的努力,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人文(性)医学。

医学院校的课程中普遍开设有《医学伦理学》课程,这是医学伦理教育的直接形式。医学院校多将医学伦理学设为必修课程或与医学专业课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理论。同时,医学伦理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科学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它关注诸如生与死的问题、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器官移植等敏感问题。因此,现实生活中人的生、老、病、死问题,对人的关怀问题,都属于医学伦理教育的范畴。通过医学伦理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价值认同,使其负有社会责任感,能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关心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3.医事法教育

医事法是指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掌握医事法律法规是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作为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医事法教育可以使医学生了解医事行为中医方和患方所具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从而站在法律的视角和高度来认识和规范自身的医德行为。医事法教育也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医事法教育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并逐渐成体系的教育领域。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医事法学理论、医事法律制度、医疗风险、医事争议与处理等,关注医事法律体系的构建、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的社会问题、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实务等。

医事法教育的形式应不拘泥于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医院、法院等社会资源,通过了解医院中由医德引起的投诉、矛盾,以及法庭上观摩不良医德引发的医事纠纷庭审等。通过多种手段的医事法教育,可以促使医学生一方面从正面形成并强化自觉的医事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接受不良医德行为及后果的反面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医德价值观。

4.医患关系教育

医患关系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生和患者为了治疗或缓解患者的疾病而建立起来的联系。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一对主要的矛盾体。正常健康的医患关系应当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医患的共同目的指向是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不是有求于人的关系,更不是冲突和敌对的关系。正常有序的医疗活动是建立在医生和患者良好的沟逋和合作基础上的。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对作为医疗活动对象的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患者应享有的一系列参与并知晓医疗环节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患者的个人素质和对医疗服务工作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故医疗纠纷也时常发生,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医患关系一度成为社会的敏感问题和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虽然不是仅靠医德教育就能达到医患关系的最终调和,但医学院校学生今天的医德教育状况必将影响其日后的医疗执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从医学教育开始阶段就注重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素质、工作热情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以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并获得患者信任,将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同时也是解决和降低医疗投诉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为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医患关系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医患关系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医患角色的认知、医患关系定位等。医患关系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活动的对象是具有有思维和丰富情感的人,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治疗的目的是使人拥有身与心的健康,而不仅仅是解除人生理上的病痛。除了通过在课堂上的医患关系理论学习,还应结合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医学生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意识。

5.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医疗从业人员医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国家很早就将医德教育纳入高等医学教育的必须内容。比如在美国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就专门包含有职业道德教育、与人交流的技巧、如何照顾病人等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把医德教育纳入到完整的医学教育系统之中,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在日本对于医学教育的定位是“全人的医学教育”。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医学知识及诊治技术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另一方面是医学生自身使命感的教育。显然日本的医学教育也是把职业情感教育作为了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成立,在2002年2月该委员会制定并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MER)。在这个要求中强调指出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医学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这一提法将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教育整合进医学教育,明确了医德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职业情感是医学生医德良知形成的情感基础。要将一定的医德认识要转化为个人道德意识中的稳定成分,为形成道德良知奠定基础,就必须要经过医德情感这种非逻辑力量的催化。医学生即使已经认识到医德的重要性,即使能遵守医德规范,大都也是处于他律水平,只有医德情感才能把医学生引向道德自律。医德认识只有被医德情感所接受,并渗入医学生的心理深层,才能成为构成道德良知的稳定成分。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是医学生医德良知形成的认识基础。包括什么是医务人员的“应当”、“应当”的内在道德根据、违背“应当”的后果等。只有当医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医学职业道德,才能向往和遵守医德规范。

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新生入学前教育和《医学生誓言》宣誓的仪式教育以及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教育、就业前的职业培训课等,都可以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

6.医德实践教育

医德实践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内容。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医德实践教育在整个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其他高等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显然占了更大的比重。在高等教育中,大学本科学制大多数为4年,其中实习阶段以不超过半年的为多,而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为数不多的学制为五年的本科层次教育之一。医学的实践教育除了在理论学习阶段的临床见习课和实验课程,还专门设有1~1.5年的临床实习,足见实践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正是基于医学教育对实践环节的这种特殊高要求,医德实践教育在整个医德教育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西方国家医学教育中关于医德实践教育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医德实践教育在整个医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西方伦理学认为,对医学伦理学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在美国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的观点认为,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医德培养的有效途径。美国医学院校注重把课堂医学教育应用于实际,实现课堂理论教育、医疗实践和医德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医院,接触病人,开展类似“关爱生命”这样的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急病人之所急,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些医学院校还通过网络创办“道德教育社区”,收集一些医疗道德事件,为医学生创造条件进行自由讨论,交流真实想法,使道德教育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医德实践教育既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德教育理论深化和发展的需要,是使医德教育理论有效内化为医学生自身素质的必然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这是医德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医德实践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目前的医学教育越来越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学生的医学实践能力,医德教育也应同步跟进,在进行医学实践的同时,有意识地强化医德实践教育。通过医学实践中医学生与患者进行正面接触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医德互动带来的正面情感体验,这是使医学生的医德理论教育转化为自身医德素质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在课余时间,通过党团、社团等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医德实践教育的内容,开展义诊、送医下乡、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等活动,使医学生认识到良好医德行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体现,巩固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并指导其医德行为。

三、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应根据时代要求,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充实医德教育内容,将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医患关系教育、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医德实践教育作为医德教育的常规内容。建立并完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以医德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各种人文课程为辅、覆盖医学专业课程、涉及课堂教育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求梅.新形势下医德教育之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

[2]戴正德.医学伦理教育及其教学法的研究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1,(5).

第8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法律教育;妇产科;临床实习

DOI:10.13555/j.cnki.c.m.e.2016.03.050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6)03-0480-0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和卫生法律规范的出现,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已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加强医学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增强法律意识,正确掌握临床思维、临床知识及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医疗制度及法律法规的改革,患者对维护自身的健康权、隐私权等意识在逐步提高。面对妇产科工作对象及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相关部门统计,妇产科医疗纠纷居高不下,约占医疗纠纷的40%~50%[1]。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工作岗位上的医生,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参与妇产科学临床实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惑。

1我国现今医院妇产科的医疗环境

随着我国整体医疗环境的改变、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患者维权意识普遍增高,医疗纠纷及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一方面,由于妇产科医生面对的人群的特殊性,疾病的特殊性及自身的特殊性,全国各地妇产科医疗纠纷高居首位[2];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的法律及风险意识并没有相应的提升,造成了患者维权意识与医务人员法律意识不对等现象,有文献报导,约67%妇产科医疗纠纷与医务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关[3]。二者之间的落差,有必要通过让医务人员(包括医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将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融入临床诊疗全程加以解决。目前,法律知识的教育大多只是对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宣教,而医学生法律认知度普遍较低。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需加强法律知识教育,避免由于临床实习医患交流不够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医疗纠纷,以免为今后职业生涯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2法律意识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医学生的妇产科学临床实习中的重要性

2.1熟悉相关法律知识,融入法律意识

当前医学生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并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要加强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培训,要认真学法、守法、用法,并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让医学生更清楚侵权责任及过错追责,避免医疗过错的发生。在相关医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医学生对医疗相关法律知识认知程度普遍偏低[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需要结合临床工作融入医学相关法律知识教学,学习与医疗、教学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应拓展法律知识教育渠道,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临床实习前,请法律顾问以案例的形式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执业医师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侵权责任法》、《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以提高实习医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认知度;临床实践过程中,组织医学生学习与妇产科临床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母婴保健法》等,结合相关医疗纠纷案例对妇产科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并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纳入临床实习考核;还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对相关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探论、以问题为基础及情景再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鼓励学生发现及分析问题,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5]。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医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及义务,依法行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规避医疗纠纷的发生。

2.2保护患者隐私,注重人文关怀

《执业医师法》中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要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性尊重及人文关怀,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患者隐私权是患者应当受到保护的一项重要人格权利[6]。《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六十二条规定:医务工作者及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包括疾病信息、个人信息、身体隐私部位等为主体的私人信息,若泄露患者隐私,造成患者损害的将承担侵权责任。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患者的隐私权容易因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薄弱或疏忽而被忽视,加之在妇产科诊治过程中涉及患者疾病史、婚姻史、孕产史等重要信息,且患者患病部位特殊。因此,近年来由于患者隐私权而引发的医疗投诉或纠纷逐年增多,所以,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加强医学生对患者隐私权教育至关重要。保护患者隐私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病史采集时应选择合适的环境,回避患者家属、探视人员、其他患者,避免患者病史信息泄露;实行各项操作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对患者进行诊疗时选择适当的环境,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部位;妥善保存患者病历资料,禁止非工作人员及无关人员翻阅患者病历;避免公共场所讨论患者病情。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化、成长的第一步,实习学生往往对患者疾病、信息等充满好奇,在公共场合讨论患者病情将导致患者隐私权被侵犯;合理使用社交网络,避免在网络平台泄露患者相关个人信息及病历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为医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途径,但也为患者隐私权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2.3培养医学生合理的告知义务意识,提升其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双方因沟通不到位,成为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诊疗方案、治疗计划、预后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有详细告知患者或家属的义务。相关文献显示,医患沟通不到位在医疗纠纷中约占80%[7]。临床医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与患者沟通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疾病的诊断及认知不到位,在实施医疗诊察活动过程中未详细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并取得同意;实习生沟语言通能力及临床经验缺乏,对疾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远期预后结局如何告知及解释不充分,对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不能进行充分说明,并对疾病预后等盲目地进行保证,造成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完全理解及因实际情况与预期结果不相符而不满,从而引发投诉或者出现医疗纠纷。因妇产科学疾病的特殊性,专科检查多少会给患者带来不舒适感,加之分娩过程的紧张及宫缩痛,需要认真、科学、实事求是并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让患者及家属做出正确的认识及选择。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不仅能增加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信任,更能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清楚、合理、科学的认识,且对住院期间的疾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并发症能充分地理解。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的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及临床操作规范,要规范、客观、真实的向患者沟通病情。为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及临床技能,教师在临床工作中应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适当的语言及非语言行为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最大程度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8]。

2.4规范病例书写,提升证据意识

医疗文书是医务人员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记录,是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的反映,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医学鉴定、司法举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书。因此医疗文书的书写必须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规定、及时、详细、真实地进行记录。规范的病历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且是维护医院及个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训练实习生临床思维、掌握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及鉴别诊断的重要途径。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每位医学生必须进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岗前培训,并对妇产科学相关疾病的诊断、诊疗计划、治疗方案及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医疗文书的书写进行规范化培训,指导医学生详细采集病史,尤其是个人史、月经史及孕产史等对疾病诊疗有重要价值的信息;熟悉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及盆腔解剖结构,训练妇产科专科体格查体技能,要详细并准确记录专科查体情况;结合具体疾病及患者隐私对病历书写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详细记录,必要时要以患者亲笔签字为证,对病历书写缺陷引起医患纠纷的病案及时请示带教教师并展开分析讨论,加强医学生对医疗文书的重视,提高病历书写质量,避免因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3结语

总之,医学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保障医患双方权利义务、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疗环境及提高医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要做到注重临床实习生医学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又要将法律意识融入临床实践,还应依照医疗卫生法规进行医疗活动,从而做到保护和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并要有防范意识及前瞻性思考,在临床工作中防患于未然,规避由法律意识及法律知识缺乏导致的医疗纠纷,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瑞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途径———医务社会工作[J].医学与社会,2005(9):10-11.

[2]高晓飞,周维燕,孙忠河.我国医疗纠纷原因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0-161,163.

[3]杨建华,张锦奇,陈奕霖,等.妇产科医疗纠纷成因及防范[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169-1171.

[4]何嘉莉,梁敏莉,钟凌.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学教育亟待加强[J].医学与哲学,2007,28:70-72.

[5]包权,徐敏,李明珠.案例式PBL教学模式建构交互式师生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87-189.

[6]于京珍,栾成允.患者的隐私权及其保护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22-23.

[7]杨曦,白文佩.妇产科临床实践中的医患沟通要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1-164.

第9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c)-0143-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al model in emergency medical teaching research.Methods Two questionnaires (Paper A and Paper B) with the same content were issued by using self-controlled method to 93 interns who had internship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Yankuang Group from September 1st,2015 to May 16th,2016 before and aft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 respectively.Corresponding questions on the interns′ recognition of integrated medicine,emergency medicine und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 and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long-wire-guided gastrointestinal tube replacement were answered so as to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mmarized results.Results Aft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interns showed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specific content and mode application purpose of integrated medicine,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long-wire-guided gastrointestinal tube replace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o teach medical students integrated medical content in emergency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Integrated medical model;Emergency medicine;Education

整合?t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趋势和必然方向,整合医学的临床思维和应用更是急救医学必须的,一切有利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所有措施都应该及时落实。2014年底,课题组立项时查阅国内外文献,未发现密切相关性研究,结题前再次复习近3年文献,整合医学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带教[1]、呼吸系统疾病教学[2-3]、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4]、组织学教学[5]、肝胆外科[6]等有叙述性的研究描述,笔者等从整合医学的认识、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和相邻学科技术转化应用实例三方面内容培训实习医生、评价培训效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面对急危重症患者综合临床救治和思维能力,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兖矿集团总医院2015年9月1日~2016年5月16日的全体实习医生,包括济宁医学院60名、冀唐医学院24名、山东中医药大学6名、菏泽医专2名、潍坊医学院1名,共93名实习生,不包括实习护士,发放A卷93份,发放B卷93份,收回A卷93份,收回B卷79份,A卷有效回收率为100%,B卷有效回收率为84.95%。

1.2方法

此次问卷目的是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教研中的探索,包含A卷和B卷,A卷和B卷内容完全一致,教研组对实习生进行关于整合医学与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作为检验实习生通过培训后对整合医学认知程度的检验标准。问卷中的问题有3个方面:

1.2.1实习生对整合医学的认识 此方面包含3个问题,①整合医学的概念,该题目选项包括A.不知道;B.仅了解;C.熟悉并应用。②目前认为整合医学的具体内容,该题目选项包含:A.学科交叉;B.转化医学;C.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相整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防控;D.内外科整合,优化治疗;E.整合各亚专业资源;F.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整合;G.医学与人文的整合;H.整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医学人才;I.以上都是;J.以上都不是。其中I项为最佳答案。③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的目的,该题目选项包含:A.还器官为患者;B.还症状为疾病;C.从检验到临床;D.从药师到医师;E.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其中E项为最佳答案。

1.2.2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 此方面包含4个问题,①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该题目选项包含:A.应用最有效的措施用最短的时间救治患者;B.急会诊各专业救治。其中A为最佳答案。②急救?t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该题目选项包含:A.心、肺、脑的复苏;B.循环功能引起的体克;C.急性创伤;D.多器官功能的衰竭;E.急性中毒等;F.急救医学还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抢救、运输、通讯等;G.以上都是;H.以上都不是。其中G为最佳选项。③急救医学组成部分包括,该题目选项包含:A.院前处理(急救中心);B.院内抢救;C.危重患者监护病房(EICU);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其中D为最佳选项。④急救医学技术在实际工作应用原则,该题目选项包含:A.不知道;B.仅了解;C.无伤害。其中C为最佳选项。

1.2.3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 该题目选项包含:A.不知道;B.仅了解;C.熟悉并应用。其中C为最佳选项。

1.3质量控制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发放调查问卷,发放时进行现场说明指导,在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完毕后统一回收,审核确定是否合格并剔除无效问卷,不合格无效问卷包括未答完整问卷、矛盾答案问卷,以确保回收率及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录入和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实习生对整合医学的认识

2.1.1整合医学概念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概念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整合医学内容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具体内容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的目的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目的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

2.2.1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4)。

2.2.2急救医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工作的内容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提高不明显(表5)。

2.2.3急救医学组成部分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组成部分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6)。

2.2.4急救医学技术在实际工作应用原则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组成部分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7)。

2.3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

培训前后,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整合医学理念提出时主张组织多学科团队重视研究过程和方法论的探讨,主要理由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系统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整合、生物科学与人文哲学的整合和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整合[7]。整合医学是从人的整体角度,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整,即整理的整,是方法,是手段,是过程;合,即适合的合,是要求,是标准,是结果。内涵包含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的统一[8]。在疾病认识上,整合医学需要从遗传、生活方式、治疗方案、预后、最好临床依据、生物信息学办法预测疾病的整体转归,在疾病处理上重视的不是给患者一个方法而是要给出一个方案,该方案包括疾病的最优化治疗、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等全过程指导[9]。

整合医学在急救医学教研方面的应用,国内外未见密切相关文献报道。李丽君等[10]述整合医学发展应始于急诊和重症医学,将急危重症医学进行整合改革,将相关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和临床技能渗透及融合到疾病的急危重症阶段的新医学学科,必将有益于大量急危重症及多脏器病变患者的治疗。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BL)[11]、情景教学[12]、分层次多元化培训模式等在本科医学教学或培训的应用[13]文献于国内可见,在国外发现加强心脏生命支持(ACLS)教育模式在本科急救医学教学的应用[14]和混合模式在训练外科和急救医学住院医师中的应用[15]的文献,目前国内外均未见述及整合医学在急救医学教研中的应用的文献。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