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精选(九篇)

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

第1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关键词:专业自觉;职业幸福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职业幸福感,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对教育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专业自觉与职业幸福的关系

专业自觉是职业幸福的基石,职业幸福能促进专业自觉,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什么是专业自觉

专业自觉是指教师专注教育事业,能够自主地审视和研究个人专业发展和教育工作,以“自我驱动、自我设计、自我导向、自我管理”[1]促进自身素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1.自觉明确发展方向。

教师自觉地确立专业理想、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发展策略,实现自身和教育的价值追求。

2.自觉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自觉地增强专业信念、专业道德、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3.自觉研究教育现象。

教师自觉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在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梳理、提炼、总结自身的教育经验,形成教育研究成果。

(二)什么是职业幸福

职业幸福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潜能不断得到发挥、情志不断得到历练、专业不断得到发展、理想不断得到实现,从而对教育工作产生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2]

1.职业幸福体现了生命价值。

教师能够克服职业倦怠,追求理想和抱负、自我更新和发展,做到德为表率、术有专长、教有特色、研能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2.职业幸福体现了积极心态。

教师既能接受现实、自我调适、悦纳自我,又能自我加压,以忘我的精神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

3.职业幸福体现了思想境界。

教师忠诚教育事业,有着坚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追求、积极进取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奉献精神。

(三)专业自觉与职业幸福的关系

“教育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它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3]专业自觉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对自己在职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切关注,由此滋生并强化研究教育的真心真情,立志成为优秀的育人者”;“教师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愿望越强烈”,越能获得成功,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就越多”,[4]职业幸福感就越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专业自觉使教师在积极履职中感受幸福。

教师会“以坚守职业良知为基础,自觉并积极地履行职业的责任和使命”,[5]对教育的复杂现象与问题充满探究的兴趣,能够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提升育人水平,从而不断感受职业幸福。

2.专业自觉使教师在愉悦工作中感受幸福。

教师会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对待工作,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心情愉悦,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幸福。

3.专业自觉使教师在成就人生中感受幸福。

教师会保持清醒独立的角色意识和创造成绩的激情,具有“强烈的求知、求好欲望”,“主动开拓、奋发进取,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6] 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追求中来,以良好的业绩赢得学生的尊重、家长的敬重和学校的器重,从而感受人生的幸福。

二、确立专业自觉,在实现职业理想中感受职业幸福

“只有精神能力的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幸福和完美的人”。[7]职业幸福是通过专业自觉逐步获取的。自主、自动、自发地工作是幸福的源泉。确立了专业自觉,教师就会以执著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充分挖掘潜能、发挥创造力,将自己的存在不断引向完美,在提升幸福能力、实现职业理想中感受职业幸福。

(一)自觉坚定教育信念,在增强职业认同中感受幸福

教育信念是教师确证、认定、坚信并执著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內驱力。教育信念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对其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从心底里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产生完全认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感受。职业认同能促进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化为勤奋工作的无穷动力。

没有职业认同,就没有专业自觉,就没有职业幸福。“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8]坚定教育信念,教师就会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将自我在思想和身份上认可教育工作、投入教育工作,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和教育价值,感受职业幸福。

(二)自觉规划,在实现目标中感受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9]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想、能力、长处、弱点和现实条件及发展潜力,确立专业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发展策略,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行动计划。它对教师“创造职业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

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时,教师首先要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分析自己“现在是怎么样的”(现状定位),明确“将来要怎么样”(目标定位),[11]决定“今后怎么做”(措施定位)。通过规划,激发内心深处的成功欲望和发展需求,协调个体内在需求和学校长远目标需求,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12]并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中体验职业幸福。

1.自觉规划,就会明确个人现状。

自觉规划,教师就会对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对个人在专业信念、专业道德、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人的兴趣、需要等个性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不足和优势,明确不同发展阶段有待改进、突破的重点,明确最善长的发展领域和必须优先发展的领域。

2.自觉规划,就会确定发展目标。

自觉规划,教师就会确定不同类型的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性目标,即教师为完成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专业素养的目标;问题性目标,即教师为解决自身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而确立的补短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即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素养确立的某一方面的更高、更新的扬长性目标。[13]

3.自觉规划,就会落实发展措施。

自觉规划,教师就会以理论学习(学)、教育实践(行)、自我反思(思)、著述立说(述)等作为实现专业目标的基本措施。每一项活动都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包括内容、步骤、时间和预期的结果等,以提高发展措施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能完成角色转换,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促进“内在素质结构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教育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增强、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不断完善”,[14]在实现专业目标中感受幸福。

(三)自觉学习,在增长智慧中感受幸福

学习能够增进知识和文化的修养,而知识和文化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具有深厚意蕴,它决定了教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态度和信念,[15]不仅可以生成智慧,让自己在教育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并且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为一个睿智的思想者和踏实的实践者,从而孕生出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1.自觉学习,就会学习专业知识。

自觉学习,教师就会学习优秀的论文著作,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点;学习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科系统知识,掌握学科的前沿动向;学习同行的教育教学经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从而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

2.自觉学习,就会学习相关知识。

自觉学习,教师就会不但学习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还多读看似与教育工作无关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拓展思维,滋养心灵,激趣,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思想境界。

3.自觉学习,就会灵活运用知识。

自觉学习,教师就会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课题研究之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通过持续不断的超前学习,教师能“对自身的智能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建构”,[16]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提升职业素养、思想境界,丰厚人文底蕴,提高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在增长智慧中感受幸福。

(四)自觉实践,在形成教学风格中感受幸福

教师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感受职业幸福的,而形成教学风格是重要的措施和途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17]

1.形成教学风格,就会发现自我。

要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就会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进行梳理、提炼、总结,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从教以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套路,而这种教学套路实际上就是教学风格,不过没有有意识地加以梳理、提炼、总结而已。过去形成自己教学套路的过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现在就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反思,充分挖掘个人的优势,分析、提炼成功的经验,[18]加速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发现自我中感受幸福。

2.形成教学风格,就会创造自我。

要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就会“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19]坚持“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的统一,[20]“以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大胆的创造精神”,[21]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反思,学会捕捉教学的精彩瞬间,对已经积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进行艺术性的再提炼、再创造、再加工,并进行理论的升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创造独特的自我中感受幸福。

3.形成教学风格,就会成就自我。

教学风格是教师用科学与智慧、探索与创新获取的学术的结晶。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就会丰富教学手段,积蓄教学经验,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使教书育人呈现科学性和艺术性,[22]从平凡、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在不仅成就学生、而且成就自我中感受幸福。

总之,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善于在平凡枯燥的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和思考,就能建构教学知识、生成教学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操作体系、独特的教学见解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不断受到鼓舞和鞭策,感受职业幸福。

(五)自觉研究,在教育创新中感受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做研究型教师”,[23]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学水平、育人水平和科研水平。

1.自觉研究,就会增强科研意识。

自觉研究,教师就会把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对常态中的教育行为、教育现象、教育细节等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成功的经验中凝结生长点,在现实问题中探寻突破点,在教育理论中寻觅支撑点,在教育发展趋势中捕捉拓展点”,[24]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

2.自觉研究,就会提高科研能力。

自觉研究,教师就会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将影响教育的瓶颈问题,转化为富有个性特色的研究课题,进而聚焦问题,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攻克研究课题,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寻求有效的教育改革措施,努力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3.自觉研究,就会丰富科研成果。

自觉研究,教师就会增强质疑和吸纳的意识与行为,用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捕捉自己的教育成果,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提炼、总结,做到观点鲜明提法新、内容翔实事例新、重点突出举措新、亮点凸显特色新,形成新的教育经验,并升华为个人的教育理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教育风格、教育思想,在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话语权”。

总之,教师只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改进,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在经验反思中提升自己,在研究探索中超越自己,在实践交流中完善自己”,[25]就能生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智慧,提高自己的学术思想、学术行为、学术品位、学术地位,使自己的“精神独立、专业自主、话语权力和新的教学思维与能力”[26]都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创新中感受幸福。

三、融入学校文化,在增强组织归属感中感受职业幸福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结、积淀起来并得到学校成员认同和维护的由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

组织归属感是教师对自己所在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并且愿意承担作为其中一员的责任和义务。它是教师长期的、全面的、自觉主动的工作积极性的积淀、凝聚与升华,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强烈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没有组织归属感,就没有专业自觉,就没有职业幸福。教师只有主动融入学校文化,才能增强组织归属感和专业自觉的内在动力,激发积极性、创造热情和奉献精神,理解、支持并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把知识和文化、智力和智慧注入到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促进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科研工作,从而感受职业幸福。

1.增强组织认同感。

要在内心深处确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组织观念,逐渐感受、感知、熟悉、适应所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将对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决策、学校精神和行为规范产生的深层次的认同感内化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对自身的组织成员身份倍感珍惜。

2.增强主人翁态度。

要确立“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态度,主动关注学校的发展,把工作和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从学校发展的整体出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校工作之中,积极承担学校赋予的责任,具有强烈的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

3.增进人际关系。

要建立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对同志满腔热情、以诚相待,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具有宽大、容忍的胸怀,不计较个人恩怨,不泄私忿,求大同、存小异;从善如流,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温馨与快乐的工作氛围。

组织归属感的建立有一个过程,但一旦形成后,会使教师一方面加深对所在学校的认同,另一方面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以专业自觉在为所在学校努力工作的同时创造人生的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过程”。[27]“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幸福,就只能努力”。[28]《幸福在哪里》这首歌唱得好,“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温室里,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的确,幸福来自我们的感受,幸福来自我们的奋斗,让我们珍惜自己的岗位,通过专业自觉促进专业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11][13][14]杨骞.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J].教育研究,2008(4).

[2][24]徐启建.校长,点亮教师的职业幸福感[N].中国教育报,2011-9-6.

[3]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4][5][10]张音.信念与执著成就专业幸福[N].中国教育报,2009-7-10.

[6]严丽荣.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N].中国教育报,2008-6-9.

[7][16][21]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9、294、120.

[8][9][28]泰勒·本-沙哈尔著;汪冰,刘骏杰译.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108、65、172.

[12]张兴华,等.胡东文:把教师引向幸福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1-9-6.

[15]邵龙宝.幸福的实质与创造[N].中国教育报,2004-10-5.

[17]顾一琼.精品课堂成就优质教育 教育学术催生教学风格[N].文汇报,2008-11-21.

[18]王敏勤.普通教师也能创立自己的教学法[N].中国教育报,2010-6-4.

[19]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

[20]王升,赵双玉.教学艺术使教师职业更加美丽[N].中国教育报,2006-7-1.

[22]庄小凤,王懋功.静下心来 研中智来 艺高起来[N].文汇报,2011-11-29.

[23]郭自立.浅析学校教研组长和教研组如何高效开展工作[EB/OL]. /s_jiaopei/2008_12_31.

[25]张培.教师生存状态异化现象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第2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新疆医科大学所有预防在校本科生355人。共发放355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342份,有效回收率96%。其中男性128人,女性214人。民族分布为汉、维、哈、其他,分别为152人、145人、25人、20人。

2.调查工具。自编《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3,采用五级评分法,分为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专业期望6个维度,专业认同为六个维度得分之和,得分越高专业认同水平越高(得分分段:≤90为低;91-120为中;121-150为高)。

3.调查方法。用普查方法对预防专业355名在校本科生以自编《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员,统一调查程序;专人负责收集、整理问卷。

4.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1.预防本科生专业认同得分情况。新疆预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得分110.44±13.01。各维度中专业意志得分相对较低,见表1。

2.不同性别专业认同评定结果。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专业认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高于男生;其中专业认识(P<0.05)、专业技能(P<0.01)得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女生均高于男生。见表2。

3.不同年级专业认同评定结果。不同年级专业认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三得分最高,大四得分最低。大一与大三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均高于大一。大一与大四在专业认识、专业意志维度及专业认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一均高于大四。大二与大三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三均高于大二。大二与大四在专业认识、专业技能、专业期望维度及专业认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大二高于大四。大三与大四在各维度及专业认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大三均高于大四。见表3。

4.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专业认同评定结果。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维度及专业认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均高于汉族,见表4。

三、分析讨论

第3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关键词】 国培 提升 教师专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64-02

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深入推进“国培计划’,强化教师的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赢在课堂成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意。

1 教师专业发展

1.1 教师专业的标准

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设定内容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要求,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理念,其别强调教师应具备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

1.2 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体现

教师培训对于体现教师的核心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实质就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教师认知能力的提高;教师行为改变或改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提高,对上面四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①20世纪70年代中期,舒尔曼研究了教师教学的研究认知过程,提出了教师知识的七大领域,分别是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知识、教育情境知识以及教育目的与价值知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教师通过培训能够使以上认知领域的能力提高,说明真正完成了培训目标。②Freeman(1989)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而决策主要基于四个基本要素:知识、技能、意识与态度。知识技能有形,由具体内容表现出来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在这四个方面得到明显提高;而意识和态度是无形的,只存在于教师主体头脑意识中,不可能立竿见影,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增强他们的教学意识,端正教学态度,提升教学价值观,促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提升教学水平,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

教学方法等,不代表你就能够完成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而使你的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有所创新,能够解决所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教育过程将比以前更加复杂,具有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学生生活模式与学习意识将会发生极大改变(如农村的留守学生问题)学校管理,模式和理念也会有所更新等,所以教师必须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基本专业素养。

从上面不难得出,一种培训有没有价值,主要是它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对学员的评价方式是否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而有价值的培训方式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所迫切需要的。

2 我的专业发展的具体体现

2.1 专家的理论指导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认为专家有效的理论指导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们聆听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又尤其是专家们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阐述简要而精辟,为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教育名家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观看学习了示范课《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评》,给我的感触颇深,使我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接受了“国培”教育后,我感悟到,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我们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实施国培计划后我专业发展的感悟之一。

第4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市场营销教学法

市场营销学科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具有非常鲜明的应用性和实战性。但目前许多院校在市场营销学科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授—受教学,偏离了市场营销学科的特性,也与市场营销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差甚远。近二十多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营销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却和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规格不符合企业要求,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因此深刻反省目前的教学现状,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是解决上述矛盾、实现市场营销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体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体验是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是一种亲身经历。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的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与态度生成,它是包含认知在内的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体验不仅包括认知,更包含情感和态度。通过体验,认知可以不断进步,情感得到渐次升华,态度得以不断发展。体验所获得的深度认知,尤其是情感的产生和态度的生成,在传统的授—受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在授—受教学中,师生的投入尤其是情感的投入是浅度的,因而教师的教是机械的,学生的学也是被动的、机械的简单重复,教学没有生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学习成了一种主动性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全部参与,身心处于紧张和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对于市场营销这样的应用性学科,传统的授—受教学是不能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只有采用体验式教学,才能符合市场营销学科性质,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市场营销学科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营销教学情景,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营销环境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强化学生的营销体验,使学生在各种营销情景中去领悟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从而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对营销人才的广泛需求促进了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迅猛发展。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市场营销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这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基于市场对营销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绝大多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专科的培养目标都是应用性人才,而非理论研究人才,这就要求营销专业的教学要紧紧围绕营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在掌握营销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各种现实的营销问题,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接轨。而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各种营销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会和操作中领悟营销的真谛,掌握营销的技能,培养营销的情感,成为能将知识灵活应用的营销专门人才。

(二)符合学科性质

市场营销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作为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新的科学能够研究并指导市场,于是,以市场营销学为核心的营销学科群诞生并迅速发展。无论是市场营销学,还是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品牌策划等等,都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形成的,它们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指导着实践。这些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都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市场营销学科的教学必须要遵循学科特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将知识真正运用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实践,同时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形成活的技能而非死的书本知识。

(三)符合学生认知的需要

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的MichaelH.Goldhaber曾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注意力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信息的极大丰富甚至是泛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获取知识成了极为容易的事。人们面对不知道但想要知道的任何知识,都可以迅速地从互联网上获得。而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互联网使用者的主流群体,可以说把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对学生来说,他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深入思考,是集认识、情感、行为于一体的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体验就是个体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运用单一的感官认识事物,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调动多种感官尤其是情感的投入,则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知识的引路人、技能的培训师、情感的调动者。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的不是营销知识,而是对营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去体会和验证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体验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调动了全身心的力量,思考、关注某一事物或经历某一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体会,形成新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之内化为个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个体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互动交往、亲身经历,不仅能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还能有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实现。另外,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强,教师对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是一次智慧的旅程,这无疑也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因此体验式教学也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常用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本身源于工商管理教学,市场营销作为工商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而然离不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产生来源于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或有价值的企业营销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读、讨论,领悟营销的真谛。因为案例是具体的、真实的、生动的,学生尤如身临其境,可以获得近似于真实营销活动的效果。

(二)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就是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通过情景模拟和再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营销知识和理论,并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同时也能对这些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充当营销活动中的某个角色,用该角色应有的思想、态度、情感、行为、语言等来处理营销问题,使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态度立场等,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四)陶冶法

陶冶法就是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在营销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了解企业营销的运做情况,和营销人员接触,获得感性认识,培养专业情感;也可以邀请营销界大师或精英来校讲座,让学生感受营销的奥妙。同时营销大师们成功带来的自豪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决心。

(五)游戏法

游戏法就是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激烈的竞赛和无比的兴奋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某些知识。游戏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营销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营销类游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

四、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也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启发式提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去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探索。因此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为便捷的体验教学方式。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案例、小游戏,既避免了课堂教学枯燥单一的说教式局面,又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讨论中、游戏中获得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感受。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实验设备,通过动脑动手实际操作,体会知识运用的乐趣,完成营销技能的训练。营销实验可以通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和设备来完成,比如ERP沙盘模拟和各类营销实验软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灵活多样的实验,比如客户投诉的处理、公共关系活动模拟、沟通技巧等等。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的体验、感悟,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市场营销教学也是为实践服务的。学生营销能力和营销技能的培养不是在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而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接触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并发展为专业技能。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方式来完成上述目标。

(四)实习

实习是大学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衔接阶段,也是学生将大学几年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检验自己、获得体验的过程。扎扎实实地完成实习阶段的任务,是大学教育圆满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常丽丽.大学教学的革命:从授受教学到体验教学[J].太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李雪松.公共关系管理体验教学运用模式及反思[J].南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毛静娣.体验教学在“问”中的运用[J].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第5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1.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已在当代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职业学生的学习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数学又是极为重要的学科,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将来的就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适当的教学方法都应当引起重视。

2.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观察

2.1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的数学老师往往拥有专业、良好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但对于中职学生的专业而言,教师往往缺少对专业的了解,不能根据专业的需求施教,只惯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因此会淡化职业特色。

2.2学生

学生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受教者,其接受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也是教学工作中应当考虑的问题。如今,由于专科院校的扩招,中职学生越来越少,很容易出现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的情况,尤其是数学方面。导致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只重视其专业课程的学习,认为数学是可有可无的。

2.3教材

中职的专业相对较多,每个专业的情况不同,对数学的要求也不同,但是现在的数学教材往往都是一样的,每个专业的学生所学数学内容大致上也是相同的,这就导致了中职学生所学专业课与数学之间出现矛盾。其次,学生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会因为数学教材的统一化而缺失。并且,教材中往往没有涉及到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实例,这样会导致学生越来越忽视数学的学习。

3.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方法

3.1教师应当挖掘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是生活与工作中应用率非常高的学科,尤其是对中职的学生而言,社会实践课程在其专业课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但学生们往往缺乏一定的数学思维。在生活工作中与数学相关的案例容易在不经意间被忽略,学生不能认识到数学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融入符合学生职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不仅是单纯、枯燥的传授知识点,应用实际的案例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1]。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解决数学难题的基础上,为其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当W生能够积极融入教学中时,可以提高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2在强化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上,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外,还要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接近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才可以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教学内容并且积极探索,此外,还要将数学的特点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尽量使学生独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职业教育的目的为重点,掌握日后工作中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将数学中的思维方法、分析过程等与实践结合。教师不能够仅仅按照教材的内容讲授,应当适当的进行加减,结合学生的专业,符合学生的需求。

3.3通过设计数学应用性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3.1对生活的关注度提高,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当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通过观察家具的外观,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立体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知识中脱离出来。

3.3.2在学生的提问中,尽量让学生以生活为背景提出相应的问题,学会在生活中进行分析、解决问题[2]。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不难,但如何将其应用到社会与生活中,并且解决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读题(发现问题)到思考(分析问题)到解答(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逐步养成这样良好的思维能力,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发现和解决。其次,相对而言,数学是一种思维上较为抽象的问题,在学生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依靠良好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从容不迫的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数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法。

3.4数学中蕴含的人文知识的理解与感受

3.4.1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实事求是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是有唯一正确结果的学科之一,无论应用何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唯一的。因此,遵循一定的规则,追求不变的真理是数学中所蕴含的道理。这就要求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讲求诚信。

3.4.2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智慧与创新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公式与方法,感受到科学家们研究的伟大成果和数学的魅力。数学是一门抽象但是充满智慧的学科,是对很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总结。通过对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学会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拥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和灵活性,对于数学中充斥的智慧与创新,值得我们深思。

3.4.3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美与和谐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比如几何中的对称美,在很多行业都有涉及。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中的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能够在丰富的联想中提高创造力。

3.4.4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理智与自律

现在的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自律能力。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其自律能力也不够充足。然而在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有着严谨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规则”的力量,对提高学生的理智和自律能力有一定的感染力。

4.结语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在社会、科技不停发展的当代,数学更是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社会实践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使其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不仅仅是一门技能,在学习数学的感悟中,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数学会对生活实践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关键词】专业认同 大学生 厌学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39-0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为更多有志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大学的机会。但就在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背后,大学生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使读书无用论又一次浮出水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学生表现出厌学的倾向,严重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它更强调学生的专业性。而目前大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其对专业的不认同,不认同自己的专业就很容易出现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倦怠的现象。

据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调查数据显示,“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1/3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会严重影响到其学习的有效性,甚至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因此,如何缓解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并加以解决。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的一种现象,是学生因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而出现的消极对待学习的一种表现。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一般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各种方式逃避学习。主要表现在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以作弊等形式应付考试、成绩不合格、整天沉溺于学习之外的事务等。

专业认同可以从认知、情感和持续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理解,认知表现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状况;情感表现为学生从自己的专业学习中获取的安全与心情愉悦等的满足;持续是学生情感上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从而形成专业认同。因此,专业认同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对专业的在认知的情况下,对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对其产生持续认同的行为。

二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确定

个案研究是对某一特定的个体或组织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进行个案研究首先要合理确定研究对象,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抽样,使抽取的研究对象尽量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的信息。本研究个案的确定着眼于专业认同程度较低的教育学专业,以相对而言专业认同动力不足的男生为研究对象。本文选择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某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小张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紧紧围绕研究目的的。为了深入地了解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找出其深层的原因,结合个案研究法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等特征,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法。通过非结构访谈的方式,随机进行访谈。同时辅以文献法,对已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提取相关的资料,从而明晰研究思路,丰富研究资料。

3.资料收集

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访谈的时间每次大约15~20分钟,在每次获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关键词记录法在访谈时做记录,同时留意被访者一些特别的面部和肢体语言,访谈结束之后,及时地通过记录的关键词整理汇总当天的访谈资料,并且回忆补充自己观察到的个案的动作和表情,并将访谈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

三 个案分析

1.个案背景介绍

小张,男,河北省石家庄市某高校教育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在家中是独生子,平时不注重于自己的外表,给人总体感觉邋里邋遢,热衷于网络游戏,性格活泼开朗,为人做事不拘小节,在班里人缘不错,同学眼中的小张很仗义,但他给班主任的印象不是很好,因为经常有老师反映其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是睡觉就是干别的事情。通过访谈了解到,小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并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并且其厌学程度相对较高。入学以来好几门课程出现挂科情况;上课经常迟到,逃课现象也较严重;课堂上很少听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作业的完成情况基本是抄袭完成。

2.对教育学专业不认同的原因

在一次访谈中了解到小张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教育学专业,但是他选择了服从调剂。入学以前对该专业几乎没有了解。在得到录取结果以后,家人都认为教育学应该以后可以从事教师职业,普遍都很认同。但是在入学后不久,小张对该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也不喜欢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总体感觉该专业的理论性太强,跟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相比,缺乏针对性。用小张的原话说是“每天学习一些大理论,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感觉学到的东西跟现实相差太远”。同时,在如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教育学专业职业前景显得如此渺茫,从而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担忧。通过访谈还了解到,对小张的专业认同感产生影响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即学校因素。小张所在的学校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所普通二本B类高校。每一位尚未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内心对大学进行过憧憬,憧憬那美丽的校园、憧憬那美好的大学生活。然而在小张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的憧憬与现实相差甚远,因此更加重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负面情绪。另外,通过在访谈过程中对小张的观察和了解,其外表和性格特质,以及性别因素,也是其对教育学专业认同感不足的一个原因。

3.目前对学习的感受

谈到对学习的感受,小张的眼神里透漏出彷徨和迷惑,他对目前学习感受的描述是:对目前的学习实在提不起兴趣,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学什么,也不清楚应该怎样去学,朝什么方向努力,想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又感觉自主性不是很强,对自己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很迷茫。目前的心态完全呈现出停滞的状态,因为对自己的未来不明确,从而更不愿意去想自己的发展前景。因为大学的学习节奏比较慢,本专业的学习并没有考试的压力,理论的内容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基本都能通过考试。同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班里其他同学也不怎么学习,有的迷恋网络游戏,有的在谈恋爱,真正喜欢学习的学生没有几个,加之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无聊乏味。因此目前处于一种“混”的状态,难以静下心来进行专业学习。

四 研究结论及教育建议

本文中的主人公小张是由专业认同感不足导致出现厌学问题的典型个案,研究他的厌学行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概况。当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时,会直接导致其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当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出现厌学的行为。通过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个性特点、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所在高校的学习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等,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为缓解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提供改进的建议,对高等教育的完善和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启示和反思。

1.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首先应提高其对专业认知的程度,只有当大学生对一个专业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时,才能有效地避免专业不认同的现象出现。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中,作为家长应全力帮助孩子了解相关的专业。在了解自己孩子性格、能力及兴趣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结合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从而避免盲目地做出选择。同时也不要过分地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另外,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各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应组织相关活动以给予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机会。如在迎新或入学班会上,辅导员应充分向学生讲解本专业学习目标、课程安排、就业前景等。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目前,国内一些高校还采取大类招生的方式,允许学生入学半年或一年之后,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情况下,再结合自己的意愿在一大类相关专业中进行自由选择。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此外,还可以加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教育,在高中阶段即向学生普及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为自己定下目标,并向目标的方向努力。

2.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与目前我国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理论化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高校的教学都是从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入手,在这种抽象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因此,面对此种情况,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丰富课程设置。以教育学专业为例,当前个别高校对该专业的学生施行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教育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教法等知识,获得教育学学位,同时还可以兼修一门具体的学科专业,毕业后即可以获得双学位证书。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进一步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在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强化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注重专业课和学位课的同时,也应该设置更多的选修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学习感兴趣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获得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效果。

3.合理协调专业与就业的衔接

专业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就业服务的,在当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前首先都会考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调查研究表明,就业率高的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率低的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认同感明显要高得多。因为就业前景直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可见专业的就业前景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学习影响很大。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社会也应该拓宽相关专业的就业面,共同努力做好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合理衔接。不但要使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所了解,还要让用人单位对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的优势有所了解,使整个社会合理配置人才,不断完善社会的就业系统。另外,国家和高校还应该增进对市场的了解,依据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专业设置,避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药丽雯、阴怀勇.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57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

第7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习惯;畏难情绪;自学能力;人生目标

一、引言

根据现在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中职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现状、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等,我个人认为影响中职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有:没有深远的学习目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和方法不科学;心理承受力差;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初中、中职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强烈反差;各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

二、不利因素分析

1.没有深远的学习目标

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以后,立刻抛开了原先沉重的学习压力,认为在中职学校学习会很轻松,没有任何的学习任务。多数学生学习懒散,听课漫不经心,经常上课睡觉、玩手机,还有少数人挑衅滋事,严重影响课堂纪律。

2.基础薄弱

初中教学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为挤出更多的时间复习迎考,部分教师挤压新课学习时间,删减未列入考试的内容或自认为考试不重要的内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初中数学对函数等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学生感到困难,到职中碰到函数等内容的学习,没有学就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

3.学习习惯和方法不科学

初中教学不太关注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譬如:数学课,忽视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可以接受的),热衷于通过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来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譬如外语,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创设语言环境,而是通过机械记忆来巩固知识点。

4.心理承受力差,非智力因素的干扰

初中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职中学习,由于中考失利,很多周围同学进入重点高中学习,这让他们经受了不小的挫折,心理上具有自卑感和挫折感。进入职中以后,面对的同学大多是以前的学困生,学习成绩已不再是他们竞争的目标,突然离开了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学习压力消失了,这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进入职中以后,就不用学习了,尤其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女生居多,她们认为在职中就可以随意穿着、化妆,把学习当成不重要的事,觉得毕业以后就可以胜任工作,所以,一到考试学生就感到很不适应。

5.初、职中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方法的强烈反差

随着初中新课改的实施,普九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教学内容在不断删减,要求在不断地降低。而职中教学内容,就不同专业而言,除多数专业课以外,剩下的基础课在学生看来,可学可不学,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学生上大多数基础课时不能集中精力,而这样的态度会很快蔓延到学习每一门课中。另外,在专业改革和学校改制当中,专业课的课时数减少而教学内容未减,这就造成了很多专业课负担繁重,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直接导致学生对本来陌生的专业课越来越恐惧和疏远。

6.中职教师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

各中职院校每年都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新教师,而很多的专业课教师都是非师范毕业生,他们对于教学非常陌生,而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要准备授课知识,还要准备好应对各类学生的方法,这让很多年轻教师疲于应付,在这种紧张的授课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讲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上课会很随意。一旦学生形成“上课老师不管,干什么都行”的习惯,以后是很难改正的,这样的态度对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研究分析

针对中职生学习习惯及现状,结合我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为学生制订不同阶段的各类目标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举办各专业的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礼仪竞赛、特长比赛等等,组织相关教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包括思维、方法的指导,让这样的竞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为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多设立奖项名额,让学生逐渐爱上自己的专业,并为自己制订更远大的人生目标,进而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2.定期为学生做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考虑到很多学生的自卑、畏学情绪,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每个专业也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可是仍然不能改善学生现有的自卑、冷漠、自我忽略的心理状态。作为班主任,要经常自学心理学知识,并为学生做定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正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堂堂正正地做人,理直气壮地做事。

3.对非师范毕业生的教师做有针对性的培训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主要针对管理学生的方法、态度和处理应急事件等进行培训。

第8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调查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可见,中职学校要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掌握专业应用技能的人,一个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人。当下,在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滑坡现象很严重,给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尤其给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

㈠调查对象

笔者选择了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其中计算机专业45人,商贸专业38人,服装与艺术专业人40人,机电36人,共计159人。发出160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回收率为99.3%。

㈡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从人文知识、人文态度、行为表现以及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㈢调查结果

1.关于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

人文知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文学、-108-职业技术VOCATIONALTECHNOLOGY专题研究史学、艺术、民俗学和哲学六个方面,从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获得知识的方式两方面进行汇总,得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获取知识渠道的状态。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例如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有关知识,有70.3%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而对于“中国近代历史”、“世界历史”分别有66.7%、66.1%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可见,在中职学生看来,课堂教学是最能获得有关人文知识的渠道。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是能够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的。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程度多处于“了解”、“略知”甚至“不知道”状态,缺乏深度,例如,对“艺术”有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只有8.5%的学生“熟知”,有29.7%的学生“了解”,55.9%的学生“略知”,还有8.47%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对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只有10.2%的学生“熟知”,有37.3%的学生“了解”,43.2%的学生“略知”,还有1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中职学生对于一些人文知识的了解是贫乏的。在几项基本知识中,中职学生对于“语言学”、“历史”、“民俗学”有些方面了解较多,对于一些“艺术”、“哲学”有关知识的了解较少,尤其是对于“哲学”的了解很少。

2.关于人文态度方面的调查

(1)关于“选择所读专业的影响因素”的调查表明:影响学生选择本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兴趣和志向,其次是就业的压力,因为志向所在而选择本专业的并不多。(2)关于“对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一些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的调查表明:43.4%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很有利,16.8%的学生认为在校时间少,必须集中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3.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范围窄,不得不这样,没有学生认为可以忽略人文知识。37.2%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都很重要,6.2%的学生认为人文知识可以增长见识,促进专业发展,8.9%的学生认为重视人文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培养。(3)关于“你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是什么”的调查表明:57%的学生明确表示“知道”,有40%的学生“不十分清楚”,还有2.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4)关于“人文素养的作用”的调查表明:认为可以“提高综合素质”的占77.9%,认为可以“拓宽知识面”的占9.8%,认为可以“获得精神动力”的占13.3%,对于这个问题“说不清楚”的占9.8%。(5)关于“对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主观评估”的调查表明:对自己人文素养水平认为“满意”的学生占5.1%,认为“有待提高”者占81.1%,认为“无所谓”者占8.8%,还有5.0%的学生“说不清楚”。由此可见:对于“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关系”,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比人文知识重要,仍然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可见对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作用较为明确,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

3.关于行为表现的调查

(1)关于“学生日常行为的实施”的调查表明:学生比较关心时事,对自己的品行修养要求较高。(2)关于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表明:对于“你的人生支柱”这一问题,54.9%的学生认为是“知识”,这说明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但选择金钱、爱情总比例超过24%,超过奉献的比例,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调查表中还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个人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另外,从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有利于今天人们的生活过得好一点”的调查来看,64.6%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这说明,一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一定的认识。(3)关于中职学生“课余阅读”的调查表明:在中职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中,阅读最多的是报刊、杂志、随笔、与专业相关的书,文学名著、历史、艺术、哲学类书籍读得最少。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人文课余阅读量都是很少的。从表12还可以看出,结合阅读写一点读书笔记和感受的学生很少。由此可见:中职学生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同学,但是参与社会活动不够。一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诸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倾向。一些学生虽然能认识到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在课余时间里接触人文书籍的学生并不多,而且,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获取往往浅尝辄止。

4.关于中职学生所在学校的人文教育的调查

(l)对于“人文课程的设置”,31.9%的学生表示“满意”,59.3%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还有7.1%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认为“很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是“几乎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大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合理的设置。(2)对于“选修人文课程的目的”,有17.7%同学是为了“拿学分”,68.1%的为了“提高人文素养”,“对它感兴趣的”的有14.1%。对于“感兴趣的人文类课程”,35.4%的学生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其次是文学、艺术、哲学等课程,最不感兴趣的是口语类课程。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人文选修课持积极态度,认为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对自身的提高及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3)对于课程考核方式,27.6%的学生表示“满意”,56.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14.2%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这说明目前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检测出广大学生的学识水平。

5.关于与教师相关的方面调查

(1)对于“专业课老师人文素养”的看法,78.8%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好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2.7%的学生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就行,有没有人文素养无所谓”,认为“人文素养不好的老师不受欢迎”的占23.9%。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出色的专业课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2)对于“人文类课程老师的人文素养”的看法,21.2%的同学表示“很满意”,表示“基本满意”的占64.6%,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6.2%、1.8%。对于“你所认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问题”,43.4%的学生认为“都有体现”,38.9%的学生认为“只有一部分体现”,14.2%的人认为“很少体现”,还有2.7%的学生认为“都没有体现”。(3)对于“你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要重视的问题”,61.1%的学生认为应该是“教学方法”,10.6%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个性”,16.8%和17.7%的学生分别认为是“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关于“教学方法”,8.9%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比较满意”的占了69%,有22.1%的学生表示“满意”。调查得知,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所学科目的兴趣。(4)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平等、互动交流”和“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老师讲解为主,讨论热点问题为辅”,而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老师讲学生听”基本上没有人认同。

6.关于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相关的方面的调查

(1)对于“所在学校的人文氛围”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1.1%的学生认为“一般”,认为“较差”的占11.5%,有0.9%认为“很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人文氛围不能很有效的影响和帮助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发展。(2)对于“所在学校的校园网络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经常查看、浏览”的学生只有11.5%,表示“偶尔看看”有45.1%的学生,有27.4%的学生认为“不清楚”,还有9.7%的人“不想了解”。这一结果表明,中职学校的网络建设还很不完善,内容不丰富。还有9.7%的同学“不想了解”校园网络,可见学校的引导、宣传不到位也是一个因素。(3)对于“所在学校的人文类图书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的问题,调查中有18.6%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有54.9%的学生“很少去看,不清楚”,只有24.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需要”。这一结果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人文类藏书不足的问题。(4)对于“听人文讲座的原因”的问题,有36.3%的学生去听人文讲座是因为“话题有吸引力”,“想长见识”的占46.9%,因为“讲座者的影响力”的占15.9%,由“同学的推荐”的占7.9%。由此看来,话题的吸引力以及讲座者的名望与水平比较重要。(5)对于“你最喜欢哪些人文活动”,53.4%的学生认为是“艺术类活动”,“书画展、邮票展、寝室装饰之类”占29.2%。,“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之类”占15.9%,“人文讲座”占13.2%。可见,中职学校学生对艺术类活动、书画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人文讲座之类的活动的喜爱程度较高。(6)对于“所在职业学校是否有必要建造一些人文景观”的问题,被调查者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了73.5%,22.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还有5.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建造一些人文景观。

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缺乏,首先与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我国的小学、初中教育,受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使得在初中阶段本来文化基础不好的中职学生成绩每况愈下;其次与进入职业学校后所受的教育不无关联。

㈠中等职业学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不很合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调查显示,31.9%的学生对“人文课程的设置”表示“满意”,但还有7.1%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认为“很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是“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设置的比例失衡”以及“专业课程的全面设置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从调查中还得知,当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程还很不完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老化,知识不成系统,学生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甚至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

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

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是课堂教学,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劣。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现状还不太能满足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为了尽最大可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注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教师人文素养、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养。然而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是很高的,正如有些学生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石成金的手指”。只可惜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师资情况离学生的期望还存在很大距离。

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由上述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表明,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重视学校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未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天资、气质、性格、趣味、知识水平、审美倾向都不一样,如果教师不因材施教,不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师只能沦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工匠”和“机器”,要想实现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而己。

㈣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不浓郁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对于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太满意。从调查数据来看,中职学校在网络、图书、人文景观、人文活动等方面,还不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上有着品位不高,环境氛围、人文气息不浓厚,文化活动少,有意识的引导更少等弊端,从而让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枯燥无味,认为学不到真本领,从而放弃了主观努力。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不得力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也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植。

㈤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方式不科学

第9篇:对法学专业的认识感受范文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职业的评价和比较[1]。良好的职业态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还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目前对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的调查较多,但针对专科层次护生职业态度的调查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调查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2006级护理专业专科生职业态度的现状,旨在为今后教师在专科层次的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态度教育,增强护理专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在临床护理实习前2个月的在校二年级护理专科生232名,年龄19~22岁,平均20.85岁,其中女生213名,男生19名。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是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分3部分,共有37个条目,第一部分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家庭来源等;第二部为职业态度,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按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从积极到消极态度将每一成分的每个项目分为3个层次,即同意、一般、不同意;第三部分是对职业态度的深入态度。向护生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后,集中发放问卷,各自独立选择认可的选项,不记名,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32份,回收229份,回收率98.7%,其中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94.32%,本文对21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

1.护理专科生对护理职业态度情况

(1)认知因子调查的具体内容有:A入学时我对护理专业是了解的;B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接受高等教育;C护士有时能起到医生及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D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护理工作;E好护士应该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尚的护理道德和艺术服务。见表1。表1 护生对护理职业态度(知识因子)调查情况(略)

(2)情感因子调查的具体内容有:A入学前我就喜欢护理专业;B现在我喜欢护理专业; C我愿意刻苦钻研护理专业知识;D护理工作需要智慧、力量和爱心的统一;E从事护理工作,能实现自我价值;F毕业后如果有机会选择其他的职业,我还是选择护理。见表2。表2 护生对护理职业态度(情感因子)调查情况(略)

(3)行为因子调查的具体内容有:A毕业后,我愿意在护理岗位上努力工作;B基础护理很重要; C我愿意为患者热情的服务;D我愿意参加各项护理活动。见表3。表3 护生对护理职业态度(行为因子)调查情况(略)

2.护理专科生对护理职业的深入态度

调查的具体内容有:A“护士今后的工作量大、繁琐、辛苦”你的态度是;B如果碰到类似“非典”这样的传染病爆发,有受传染的危险,你的态度是;C毕业后如果要你到艰苦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你的态度是;D“护士今后的工作要三班倒,作息不规律”你的态度是;E“护士经常要进行各种考试,精神压力大”你的态度是;F“临床护理工作,不断重复着病人的生活护理、躯体护理”你的态度是;G“护理工作经常和满面愁容的病人打交道,自己心理会很压抑”你的态度是;H“护理工作高风险,经常会碰到医疗纠纷”你的态度是;I“临床护理工作服务性强,人际关系复杂,有时病人及家属不理解,甚至无理取闹。”你的态度是。见表4。表4 护生对护理职业的深入态度调查情况(略)

3.护理专科生毕业后希望到的工作科室调查,见表5。表5 毕业后希望到哪些科室工作调查情况(略)

讨论

1.护理专科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较好

护生一旦进入临床实习,便扮演着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代表医护人员甚至医院的整体形象,直接接触并操作于患者,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可对临床护理工作造成极大隐患[2]。从认知因子、情感因子和行为因子构成比中反映出大部分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是积极的。“现在我喜欢护理专业”,同意者36.11%,不同意者为7.87%,一般者为56.02%,与杨爱芳等[2]在护理本科生实习前临床护理职业态度调查中对护理工作喜欢者9.2%,不喜欢者30.3%,一般者60.5%比较,说明护理专科生比护理本科生具有更高的临床护理工作认可度。认可度高者可能成为今后护理工作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认可度一般者仍然为主体力量,这部分学生呈一种观望态度,随着实习中对护理工作较深入的接触,可能转变为喜欢,也可能变为不喜欢,促进她们态度向积极方向转变应成为这两个月进入临床实习前教育和今后护理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重点。对于表示不喜欢护理工作的学生,应针对其具体原因,从摆正学生心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我院这几年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护理教育,为了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可度,从护生入学教育就开始进行护理道德教育;邀请我院优秀毕业生——全国抗非典英雄、优秀护士长张积慧回母校做事迹报告,激励了护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决心;大一就开设有《医学伦理》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也从入学开始,每学期8学时,每年还举办业余党校培训班1次和主题党课教育4次,通过开展两课活动,护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每年开展大型的5.12护士节活动,包括护理基本技能操作竞赛、护理礼仪比赛、个人才艺比赛、体育竞赛,汇报表演等,整个活动时间持续1个多月,极大地促进了护生自信心的发展和校内外对护理专业的认同;学院还要求护理专业任课老师在授课中注意贯穿临床现代护理理念和护理职业道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这些对我院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护理专科生具有较好的职业态度

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态度是关系到新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稳定护理队伍,减少护理人员流失的根本之举。虽然护生在入学时抱着不同的想法入学,但认为“从事护理工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占64.81%,一般者占31.02%,不同意者占4.17%,说明大部分护生因自身学历层次关系,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并认为能实现自我价值,就业态度好。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每一个护士流失所造成的后果需要平均花费6886至15125美元来弥补(包括重新招聘,职业培训,其他人员替代工作等)[3]。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大专层次的护理教育,因为她们是保持今后护理队伍稳定的主流力量,让她们学有所用,在护理岗位上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是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护理专科生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护生能看清社会就业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毕业后我愿意在护理岗位上努力工作”同意者占70.83%,一般者占24.54%,不同意者仅占4.63%;当问到“如果碰到类似‘非典’这样的传染病爆发,有受传染的危险”的态度时,愿意接受者占64.81%,看看情况再说者占31.48%,不愿意者仅占3.7%,说明大部分人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下一步进入临床后,带教教师还应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临床护理工作氛围,使学生能顺利的适应工作特点,愉快地完成临床实习。

4.护理专科生的择业观是较为成熟和务实的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大专护生的择业观越来越成熟、务实,经过2年的就业指导教育,她们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恰当定位、从基层做起”,“所学不一定所用”的务实择业观。从“毕业后如果要你到艰苦的乡镇卫生院工作”愿意接受者占29.63%,看看情况再说者占50%,不愿意者占20.37%,这组数据说明虽然很多人抱着希望毕业后到城市大医院工作的良好愿望,当不能如愿时,也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务实态度。“毕业后如果有机会选择其他职业我仍选择护理”愿意者占14.81%,到时看看情况再说者66.67%,转行者占18.52%,也反映出护生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她们能认识到大专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的平台,能接受“先就业再择业”,“所学不一定所用”的成熟择业观念,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5.教学上存在的缺陷与对策

(1)护理专科生在选择科室上有畏难情绪

从护生毕业后希望去的科室调查中我们看到,没有人愿意选择传染科,选择肿瘤科的只有1.39%,说明在这些专业课教育上还不是很理想,学生对在传染病房和肿瘤科工作状况不太了解,还有较大的忧虑和担心。教师应该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她们自我防护的方法,消除对这些科室的担心和害怕。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对特定职业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会塑造个体的职业兴趣。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擅长从事某种职业,或预期从事该职业将带来满意的回报将会形成对该职业的兴趣并坚持下来[4]。

(2)护理专科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还存在缺陷

调查中发现护生对“护士经常要进行各种考试,精神压力大”的态度,愿意接受者占40.50%,看看情况再说者占25.62%,不愿意者占33.88%,反映出她们护理理论知识水平方面的缺陷,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开展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学生授课、写反思日记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让护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毕业之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取得职业成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护理专科生在校期间要进一步加强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对“护士今后的工作量大、繁琐、辛苦”的态度,愿意接受者占42.59%,看看情况再说者占50.93%,不愿意者占6.48%,对“护士今后的工作要三班倒,作息不规律”的态度,愿意接受者占49.59%,看看情况再说者占19.83%,不愿意者占30.58%,也暴露出护生的某些畏难情绪,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生活安逸,对艰苦工作环境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要对大专护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因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成就不了事业的。同时在校期间还要加强挫折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在受挫时,能分析原因,找到应对的办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遇到挫折,能诚实而平静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帮助护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一遇到挫折就盲目和冲动。只有当护生学会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具备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懂得珍惜和关爱时,才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工作,在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护理专科生对护理专业是热爱的,有较好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国家教委应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护理教育,促进护理队伍的发展;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强护理专科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开展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本研究仅限于1所学校,其代表性受限,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多校合作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影响护专生职业态度的相关因素和教育对策,为护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护理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68-169.

[2]杨爱芳,王红,李萌,等.护理本科生实习前临床护理职业态度调查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6):31-32.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