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问题;变式训练

在学习几何中,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定理、定义公式和已知的条件,让思维朝着多个可能的方向发展,不局限于现有的模式,从多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要想提高思维发散能力,克服现有思维定势,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训练

当问题的结论确定之后,尽量改变已确定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训练。例如,已知:如图1,OA=O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O≌DCO。比如可添加∠A=∠D;∠B=∠C;AB∥CD,OB=OC。这样,既揭示了数学问题的层次性,又充分暴露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对条件不确定的题目,可以从结论出发,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逐步逆推,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二、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训练

确定了已知条件之后,但是还没有固定的结论,这就可以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训练。让学生更多地探究未知元素,并对这些未知元素进行观察、猜想、推理,得出结论。

例如,已知:如图2,∠ABC=∠DBE=90°,BA=BC,BD=BE,求证:CD=AE。那么,CD与AE还有什么关系?

这样既可以充分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又可以了解知识间横向、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广阔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得出结论。

三、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训练

一题多解也就是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是指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该性质的证明方法就是多种的。不是只有构造全等三角形的这一个方法,可以做底边中线,可以做底边的高,也可以作顶角的平分线来论证该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启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寻找新的解题途径。

四、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

“一题多变”,就是对题目进行变式,是将题目引申、变化、发散。对问题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提示,不仅可以反复练习,触类旁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可以根据题目的演变过程来了解。

已知:如图3,如四边形ABCF和DBEG是正方形,连结AE、CD,则AE与CD有什么关系?

若将正方形ABCF顺时针旋转到如图4所示的位置,上述关系是否成立?

若将正方形DBEG顺时针旋转到如图5所示的位置,上述关系是否成立?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散,有利于学生在流畅、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教师要用心启发学生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拓展教育,通过解一题,带一片,强化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海玲.浅谈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学数学,2012(10).

第2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思维 创造能力 教师素质 教学方法 思维水平

中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但要教会他们的运算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将死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活的实践中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立足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寓创新意识于数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较高素质的学生。一个较高素质的数学教师,其素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数学修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必须依据特定的数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变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不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多种数学教学方法,吸收教育科学新知识,创新传统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究教学全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发现和创造的兴趣,指导他们动手、动脑,让他们体验作为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他们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当然,进行开发和挖掘要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教学内容,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为最佳,把他们完善、充实到教学中去,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新内容,并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工具。在进行题解训练中,要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部分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二、启发数学创造思维,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不但要学好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数学知识用于实践,用于生产活动、科技活动之中去,要有用数学的意识,要有用数学的能力。要教学生接触各种实践,观察各种现象,测量各种数据,调查各种信息,参与各种实践,要立足数学应用讲授数学,为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奠定理论基础,数学概念和命题的引入,数学方法的渗透和处理,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数学理论和建构等都存在一个角度和切入点的问题,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同。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可利用性水平,增强理论知识的可辩别性程度,为学生在应用中提取和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另外,立足于数学应用,数学教学还要注意“数学的模式观”渗透,还要强调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符合意识,数学教师要运用数学模型法指导数学应用题教学,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条件知识,并有目的的培训学生使用数学的意识,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对应用题基本上是定位在“理论联系实际”和“巩固新知识”这两个点上,显然能以实现数学应用教学目标,可事实上,要突出应用性,就应该站在数学模型法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教学,要用数学模型法指导应用题教学,要更加关注和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如何用数学模型的解来阐释实际问题的解,以及为科学决策提供可信的依据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三、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水平

选择了最佳的教学方法,关键的还得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学设计要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一般是先“难”后“易”,其原因很简单,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设计方案,体现出不同的思维形式和水平。我们的教学内容肯定会有难易之分,选择时应从难的开始,然后再进行调整。教师的设问往往是先“大”后“小”,使用问题法教学时可先提出一个相对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适当提示,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逐渐引导。

教师提问应先“低”后“高”,先“错”后“对”,“低”与“高”是相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言的,为了调动全班每个小问题逐渐引导,教师提问应先“低”后“高”,先“错”后“对”,“低”与“高”是相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言的,为了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应先提问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最后给予纠正,这样学生思维水平才能够得以提高,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处理应是先“猜”后“证”,正确处理似真推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提倡猜想与推测,鼓励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设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确保思维的畅通。当学生思维的火花刚刚点燃时,要鼓励而不要抹杀;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启发而不要包办;当学生思维偏离正确轨道时,要引导而不要责难;当学生思维过于活跃时,要疏导而不要压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常常有意设置疑问,设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欲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急切等待教师解难释疑,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效利.创新教育与数学教学[J].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

[2]符进才.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J].科教文汇

[3]王兴等.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

[4]苏朝辉.浅谈数学教学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理论版

第3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1 加强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和怀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进行分析,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情景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提出具体、有趣、负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知识的经验。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变换角色提问的方法,由一贯的教师问学生答变成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这样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

2 从训练中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设计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1)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专项练习;(2)针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对比性的练习;(3)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4)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的知识。

4 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善于创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其中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时间的情况。要尽可能教师的活动压缩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真自由地参与操作、讨论、练习等活动,经过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不仅没有把学生困死在一个模式里,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5 捕捉诱发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人们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分析归纳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第4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人才,首先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训练,还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会产生一种动机,这是因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内动力。所以,对学生思维动机的激发,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动机怎样进行激发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因素进行有意识地挖掘,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对知识的重要性有所认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并进一步形成思维动机。

比如,在除法算式中如果存在除不尽的情况,可以通过“进一法”与“去尾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用商的近似值解应用题。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红的爸爸要将3.2千克酒分别盛在几个玻璃器皿中,每个玻璃器皿最多可盛0.5千克,需用几个玻璃器皿。先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答出所需玻璃器皿的数量时,主要是观察3.1千克中有几个0.5千克,教师再让学生猜一猜所需玻璃器皿的个数,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果。最后所得的数是6.4,再提问学生:“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我们需用6个玻璃器皿可以吗?”学生会说:“不行。”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学生都回答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玻璃器皿盛装剩下的0.2千克油,最后得到的答案是需要有7个玻璃器皿方可。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验证,老师指出,有些得数是不能四舍五入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位,这种方法也称为“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去尾法”。因为这些例子与我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样学生探求新知,培养思维能力的动机得以引发。

这样设计的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一数学思想,还使学生明白了所学知识要与生活实际进一步结合。学生了解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与生产的相关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中。由此可以看出,思维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动机的激发,使思维的各个环节得到训练。

二、设计独到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组织存在不足,缺乏独立性与归纳概括能力,大多数学生也只是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与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处于活跃状态之中,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具有思考性、深浅适度的各种问题,这样,每名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在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下,对新学习的知识有所掌握。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还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方法引起注意,提问不能局限于“是不是?”“好不好?”这些提问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过难,或者没有明确提问,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教师要多问,使学生对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类比等经常性的逻辑思维形式逐步掌握。比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读题要仔细,一边读一边想,题目内容要弄清,对题意可以进行复述,教师还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有哪些?”“为解决所提问题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通过这一条件你总结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只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三、思维策略要多样化,形成发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的核心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发挥程度,如果发散思维不存在就别说思维的集中了,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与求异。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其实会有多种不同方案来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使其产生更多、更新、更独特的解题策略。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时,使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拓展学生对问题认识和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强度,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优化。

总而言之,传授知识不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良好思维品质得以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1设疑激趣,拓宽思维时空

古人早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戒言,也有“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训导,如果缺乏必要的深思熟虑,就不会促使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飞跃,迸放出创新的火花。“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维时空,既要张弛有度,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变化的规律,还要“处处留心搜求,把进行的其它活动或接触到的其它事物有意无意地和自己思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一遇到适当的剌激,就会触发灵感的产生”。因此教师要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启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要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开拓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例如,我在教学生求长方形面积的时候,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观察哪些物体是长方形的,试着计算它的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上班级来交流,有的同学提出了质疑,我们班小宋说:“我家桌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小沈说:“我家桌面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呢?我先给予鼓励,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我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和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的面积,只是大小不一样,也使得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时,课伊始,我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女生代表上台进行摸球比赛,比赛规则是蒙上眼睛摸五次,摸到红球次数多者为胜。结果女生代表每次都是红球,这时男生有的生气,有的责怪,有的打抱不平,说老师有“阴谋”。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知识之间的悬念,引导学生尝试改变固定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拓宽数学思考的思维时空。

2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有学生自己去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以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毛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只是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课题教学中追求是“小步走”讲究水到渠成,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的思维空间与时间。例如:我在教学“平行线”时,我采用了三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①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呢?③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老师用的黑白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法相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3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就是思维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的重要方式。

3.1一题多解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是最切实可行切实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好一题后,不要满足于结论,不要拘泥于常规,不束缚于定势,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数学依据地开展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合理分析,探索和开发题目的“潜在价值”,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后,比较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找出最佳方案,锻炼学生敏捷的解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1.1在应用题解题中培养思维发散性。应用题解题方法多样化,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针对具体题目让学生寻找不同方法,换个角度思考、分析,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数学第四册有这样一个应用题:“一辆公共汽车原有35个人,下车了9人,又上来了12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大部分学生列式:35-9+12=41(人),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不过,我没有满足,继续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时,一个小朋友举起了他的小手:“我是这样做的:12-9=3(人),35+3=38(人)。”好多小朋友瞠目结舌,然后就说:“不对吧”。另外有几个小朋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的”,我让这位小朋友说理由,他说:“12-9=3(人)求出的是上来的比下去的多的,多的加上原来的就是现在有的人数。”多么精炼的回答呀!

以上两种方法各具特色,妙趣横生,我似乎看见学生的思维正自由驰骋于数学领域。

第6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智能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培养计算能力,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这说明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以下几点认识,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概念理解素质教育

根据近代一些教育家的看法,概括地说:“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灵活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全方位地说,素质教育具有六个特征:强制性、平等性、全面性、社会性、未来性、创造性。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达到以下素质标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素质教育本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高水平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没有一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甘做“蜡烛”甘为“人梯”能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给人光明,助人攀登,引导青少年走向未来,使之成为“四有”新人,合格的接班人,

2.数学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文化修养

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培养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将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强决心,更应有系统的数学专业知识、有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积极实践的顽强意志。因为无“能”的教师决不可能带出有“能”的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必须融汇贯通,得心应手,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数学教师只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的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要求,才能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新的“营养”,使其素质不断提高。

3.数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

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主要在于教师是否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这种能力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和动手操作几个方面。数学教师必须学会普通话、语言必须条理清晰,有启发性、引人人胜。教师的板书、板图必须条理清楚、脉络准确分明,规范精炼。其次,数学教师还应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实现教学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三、选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含义以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仅有一定的了解是不行的,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还需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能逐步学会并正确掌握概念,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训练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训练方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师生谈话”“设问”展开学生思维

谈话法是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当中与学生的谈话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使教与学的双方以谈话的形式进行思维的交锋,这样的谈话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课堂上应给学生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不仅使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问题相伴随的,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靠教师按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逐步形成。课堂上的提问必须目的鲜明,要求明确,富有启发性,以促进学生思维为目的,一般应在知识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实际教学中三种设问方法要交替使用。例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10.25÷125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①今天学的小数除法与以前学的小数除法不同点在哪里?(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

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你能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在关键处设问)

③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变成整数,被除数不变,能不能得到原来的商?为什么?(在探求规律寻求算法上设问) 总之,各类提问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说出思维的结果,还要求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设问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第7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的连除应用题时,首先将连除应用题拆分成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再出示连除应用题,通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学生明白这题与上面两道题不同,然后我启发提问:“能不能一步算出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吗?”学生都回答说:“不能。”接着我又提问学生:“既然这道题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解答。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说出了两种算法,甚至有个别小组说出了三种以上的方法。这样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3.多样化的思维策略,让学生产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更谈不上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数学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增强思维的密度,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

第8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回归课本 通性通法 发散思维 摒弃题海 渗透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习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初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标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被考查地位。因此,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十分重要。

一、深究概念的运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和建立定理的基础,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握概念的本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才能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回归课本,浓缩所学知识,依据解题的通性通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该题出自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二章的B组第3题。

二、观察联想,培养思想的探索性

联想可以使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沟通知识间联系,可以发展思维品质的灵活性,独创性和发散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极为重要。

借助方程组的解法,避免了繁琐的运算,方法灵巧,过程简便,值得提倡。应用导数,是方法上的跨越,也是一种基本思想。

联想的途径很多:空间联想到平面,几何联想到代数,还有很多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法、方程与不等式法、向量法、导段法等,每一种方法都非常灵活,应用广泛,为培养学生思维探索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数形结合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是研究数、形及其关系的一门科学,深刻理解这一观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素质,有利于学生在解题时借助图形正确理解题意,并直观简捷地解决问题。

本题利用导数的方法,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求出a的范围,颇有新意。

四、优化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的最佳法

在解题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同时还要强调比较这些思路,通过比较、分析、鉴别、找到最佳思考方式,从而培养高效的思维,增强最佳性。

本题选材背景较新,思路较多,入口较宽,打破了以棱锥为载体的取材常识。让学生重视审题与解题后的反思,清理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答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行一题多解训练,使学生的能力提高落到实处,以高考试题为题源,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层次、强化探索能力,摒弃题海战术是十分有效的。

以上所谈的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学中易于实施的,这四种品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断摸索,使得解题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第9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革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必根据固定的解决问题的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做法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第一,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二,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三,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得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