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精选(九篇)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第1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南方水稻;病虫害;防治

在我国南方地区,随着我国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种植技术的提高,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南方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点,水稻种植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病虫害等等,致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不断下滑,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究南方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南方水稻病虫害的特点

南方地区水稻的病害虫害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病害、虫害的数量多、种类多。当前,我们已知的、已被记录的种类就达到了30多种。由于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整体较为温暖,给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发生与生存条件,因此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病虫害都要比我国的北方地区多。这一特点加大了防控水稻病虫害的难度。其二,病虫害的持续时间长。与其它农作物相比较,水稻在各个生长时期都有可能遭受病虫害的攻击。

二、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害虫害

1.立枯病。立枯病是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疾病,在水稻的秧苗期是这种病害的高发期,主要特征是从幼苗开始,秧苗出现腐烂,叶心枯黄,随着病情的加重,叶心逐渐从枯黄色变成黄褐色,进而整珠秧苗都出现枯萎。出现立枯病的原因是生存环境温度过低。在低温条件下,细菌容易在秧苗上大量繁殖。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寒流的侵袭,秧苗的抵抗力较差,出现立枯病的可能性较高。

2.纹枯病。通常情况下,种植水稻过于密集、浸泡时间过长、在种植过程中不合理应用氮肥都会给水稻带来纹枯病的风险。这种病害的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的叶面会出现淡褐色点状物,随病害加深斑点会扩大演变为云状大小,纹枯病的以叶片底部为主要发病区域,有时也会出现在水稻基部位置,使水稻不能正常发生光合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水稻产量和质量。

3.稻瘟病。在南方地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瘟病是比其它病害更严重的一种病害,所以,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必须重点防范这种病害,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并且由于稻瘟病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无论水稻是在什么环境下生长,都有遭受这种疾病侵害的危险。水稻的多个部位都易受稻瘟病侵害,其主要病症是叶子为灰黑色,且伴有病斑。

4.稻飞虱。稻飞虱是常常在水稻生长的中前期出现的一种虫害,通常与水稻立枯病一同发生。这种虫害的主要特征是持续时间较长、造成的危害较大。一般我们将稻飞虱细分为三种害虫,即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水稻受飞虱虫害较严重时,会出现干枯,水稻的叶子变成黄色、根部会变成黑色,倘若没有及时处理这种虫害,在水稻种植的后期将会引发水稻倒伏,从而减少水稻产量。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

1.种植前的防治。在种植水稻之前,应当科学安排水稻的种植距离,使种植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为水稻提供一个较好的生长空间。在选种方面,应当选择那写适合在南方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生长的水稻种子,选择那些抗病虫的高质量水稻种子,水稻自身具有较强的防病毒干扰的能力,不仅能够节约抗病虫药物的使用,还降低了因农药的喷洒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降低害虫的抗药物性。在种植前,可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比如对于稻瘟病的防治,可在种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每1千克种子使用20%的三环唑浸泡24小时,从而提高后期水稻秧苗的抗病性,为防治病害虫害打下夯实的基础。

2.采取化学防治手段。对于南方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当把预防作为主要应对内容,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在发现水稻感染稻瘟病、细条病的初期就应当立即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其蔓延。有的秧田面积小,便于开展防治工作,每一块小秧田做好防治工作,能够有效控制病虫的传播。对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可进行井冈霉素喷雾防治,也可使用浓度为15%的纹清喷雾进行防治。对于稻飞虱这种虫害,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浓度为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还可以使用浓度为10%吡虫啉的泼浇,将浓度为3%的喃丹颗粒剂撒入稻田间也可有效防治稻飞虱。

3.采取物理防治手段。温度和湿度是决定水稻生长状态的首要要素,采取有效的物理手段对防治水稻遭受病害虫害侵袭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对于开展物理防治工作,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科学有效的控制囟龋二是有效控制时间。通过以往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总结水稻种植中一些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有的病虫害并不是在任一时间都会发生,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这些病虫害频发的特定的时间前,积极采取有效手段,事先做好预防工作。

4.采取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有益的生物,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减少病虫危害。比如青蛙、蜘蛛、寄生蜂、瓢虫等生物可以帮助我们防治水稻病虫害。

5.采取综合防止手段。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就是因地制宜、以不同的病害虫害为出发点,科学、协调地采取化学、物理、生物、法规等多种多样的防治措施,降低因病虫危害所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保障水稻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加大病虫害的宣传力度,农业部门可以借助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教育,真正让农民意识到病害虫害的巨大危害性,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切实深入到农民当中去,向水稻种植者讲解病虫害的防控技术,使每一个农民掌握基本的防控技术手段,实现全面、大众防控水稻病虫害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等有关部门还要深入到稻田中去,认真做好病害虫害的分析、研究工作,实时了解各种病害、虫害,掌握病虫害的发展动态,利用当前的科学技术手段,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水稻种植者的经济损失。

四、结语

水稻是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农作物,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质量与产量。在防治工作中我们应当立足于整体,改变以往的防治方法,借助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采用多样化的防治策略,及时抵御病虫的危害。水稻种植者、各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应当加强交流,多方合作、相互配合。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还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的和谐发展为原则,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文.南方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16(18):63-63.

第2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南方水稻;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87-01

水稻病虫害种类繁多,其中以“三病三虫”(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面积大、危害重,一般年分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10%左右,严重年份可达20%,部分甚至无收[1]。因此,必须积极因地制宜地选取合适的防治方式进行有效防治,确保高产、稳产。

按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将水稻病虫防治分为5类,即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法规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这些防治方法各有优缺点,必须综合应用,单独使用某种防治方法,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

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抗耐虫的优良品种。如:中选181、浙辐802等感稻瘟病品种(组合)。二是合理搭配早、中、迟熟品种。在三化螟发生危害严重的地区,应以中熟品种为主,适当搭配早稻品种,大量压缩迟熟品种。三是消除带病稻草,进行夏耕灭茬,打捞稻田浪渣。四是设置诱杀田。将害虫诱集到少量稻田里,然后喷药防治。五是健身栽培,推广壮秧剂育秧、抛秧等,科学管水,合理施肥,推广全元肥料。

2 化学防治

2.1 防治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具体即采用“治小田,保大田”、“抓秧田、控本田”、及“压前控后”等策略[2]。一是“治小田、保大田”。如稻瘟病、细条病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防治,以防止其蔓延。二化螟危害出现枯心团时,即使数量不多,也应用药防治,以减少下一生数量。二是“抓秧田、控本田”。秧田面积小,防治方便,省工省药,秧田防治好了,能有效地控制本田病虫杂草的发生和危害。如做好苗瘟防治工作,能减少本田叶瘟发生;秧田除稗工作,可减少本田夹心稗的数量;将在秧田产卵的螟虫防治工作做到位,能减少本田的螟害等。三是“压前控后”。压低上一代害虫数量,以控制下一生量,如晚稻褐飞虱,采取措施压低第4代的发生量,可减少穗期发生量。

2.2 主要防治技术

2.2.1 秧田超剂量送嫁药技术。早稻秧苗在移(抛)栽前2~3 d,用40%三唑磷乳油1.5 L/hm2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20~180 g/hm2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225 mL/hm2对水450~675 kg/hm2,稻瘟病常发区、易感病品种秧田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喷施超剂量送嫁药,可预防大田稻瘟病及1代二化螟发生。中、晚稻移栽或(抛栽)前2~3 d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25%噻嗪·异丙威750 g/hm2,加8%宁南霉素水剂750 mL/hm2,对水300~450 kg喷雾,可有效防治稻飞虱,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另外晚稻秧田可用15%络氨铜水剂喷雾以预防大田细条病、白叶枯病发生。

2.2.2 混合用药保穗技术。水稻病虫防治必须树立“预防为主、混合用药”思想,争取一次过关。在病害的发病初期及害虫低龄盛期及时用药,能把病虫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农药的合理混用,能取得增效和延缓抗性产生,改进药剂性能,取长互补,还可以兼治多种病虫,有利于抓住防治时机,省药、省工。水稻破口抽穗阶段是最易感病生育期,也是防治适期。在破口抽穗期早稻用75%三环唑450 g/hm2或2%春雷霉素1.2~1.5 L/hm2,50%吡蚜酮150 g/hm2或10%吡虫啉300~450 g/hm2,30%苯甲·丙环唑225~300 mL/hm2或20%井冈霉素750~900 mL/hm2可预防穗瘟、稻飞虱,纹枯病。晚稻可选用戊唑醇、井·蜡芽、井冈霉素,吡蚜酮、噻嗪酮、三唑磷、杀单苏云预防稻曲病、纹枯病,兼治稻飞虱、二化螟、大螟等。此外,易感稻瘟病的晚稻,要加三环唑预防穗瘟。

2.2.3 水稻后期综合症防治技术。杂交稻或部分常规稻在破口抽穗后,发生病害种类较多,主要有叶尖枯病、云形病、叶黑粉病、粒黑粉病、稻曲病和鞘腐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常年造成减产5%~8%。为预防后期早衰,可在破口初期后用30%苯甲·丙环唑225~300 mL/hm2加磷酸二氢钾1.50~2.25 k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

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保护利用有益生物或人工繁殖有益生物,用以控制病虫发生和危害。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保护有益生物,如保护青蛙、蜘蛛、各种寄生蜂、寄生蝇及瓢虫等。二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如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用灭瘟素、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用Bt乳剂防治稻苞虫、纵卷叶螟;用杀苏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等[3]。

4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指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对有害生物控制作用,因时、因地、因病虫而制宜,协调应用生物、物理、化学、法规等各种防治措施,促进生态平衡,把病虫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之内,保障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

南方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策:要十分重视抗、耐的品种和天敌的作用,节约合理使用农药,协调用药与保护天敌的矛盾。调整农药品种结构,在秧田带药或病虫相对较少时,坚持插秧后1个月内不用药;坚持有效低剂量;坚持按防治指标用药、不普防。喷药适期选择避开天敌虫态敏感期、天敌发生盛期施药。讲究施药技术,用药量要准确,改大水喷雾为细喷雾和低容量喷雾。注意药剂轮换使用,1季稻1种药最好只用1次,前期施药时间不用广谱性农药,减少天敌的杀伤。关键是协调好控害和丰产的矛盾,把控害措施与栽培措施融为一体。

5 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是指植保部门采用一定组织防治方式,以水稻主要病虫为主要防治对象,运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对其实行全面地综合治理。最基本服务形式是五统一分,统防统治,即: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供应农药、统一用药方法、分户施药或统一施药。目的是推广防治新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打药次数,减少损失。一般要求每季减少用药2~3次,减少用药量40%,单个病虫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总的损失控制在5%以内,提高防治效果10%以上。

主要做法:以村或村小组单位展开,植保部门与乡村或村小组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明确各方责、权、利。一般由植保部门负责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确定防治对象田,防治时间,提供药剂或药械等;村负责落实农户,登记造册,召集劳力,组织施药,收取费用等[4]。

统防统治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它是植保产业的重要内容,它克服了当前农民防治水平低、滥用、错用药等问题,通过植保部门对病虫防治统筹安排,使用防治新技术,从而提高防治效果,节药成本,将农民从繁重劳力中解放出来。各地农业植保部门应加强对水稻统防统治工作的力度,重点推广高剂量送嫁药、混合保穗药和机动喷雾器防治3项技术[5]。

6 参考文献

[1] 姚英娟,曾小军,舒平平,等.有机水稻病虫害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10):80-82.

[2] 王利明.水稻病虫害草害防治技术[J].科技与生活,2011(6):109.

[3] 许明发.水稻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97.

第3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研究 进展

中图分类号:S435.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71-01

引言:米饭是人们饭桌上非常常见的主食,这种主食不仅营养价值较高,而且易于消化。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是世界上水稻文化的起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水稻生产产量最多的国家。纵观现代,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展,水稻种植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水稻实际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较大面积的病虫害,这一情况会严重损害水稻的生产产量与生产质量。如何结合水稻生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是我国水稻种植领域现阶段发展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进展进行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

(一)国外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为关注,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为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也提出了很多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生态防治手段。避免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应用大量的化学药剂,积极进行生态化水稻生产建设。国外有关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科研成果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国家发展过程中对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的需求,美国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投入了较大资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在生物防治、遗传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可观成绩。在保证不会对自然环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国内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我国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科研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也取得了很多可观性进步。现阶段,可以抗病毒水稻品种选择、水稻病虫害检测预控、病虫害产生实质原因研究等方面都逐渐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水稻作为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水稻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水稻农业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势中。为了提升水稻生产产量,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水稻种植人员任然更多的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我国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还不够成熟化,这也是我国水稻种植领域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面临的新问题分析

(一)水稻品种和多元化导致新型病虫发生

社会经济市场对水稻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性,致使我国水稻种植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使得优质、多抗水稻品种培育较为落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对象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在长时间化学药剂病虫害防治模式下,多种病虫害抗药性逐渐增强,以往应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水稻栽培种植领域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稻瘟病、白叶枯等较为严重的水稻病虫害频繁发生,对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提升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致使病虫害新情况出现

为了克服重迎茬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通常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镶嵌、 轮作种植。然而,不同作物生态环境的多样化致使病虫等有害生物频繁流通, 单一病虫或单一作物为单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已不再适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稻区病虫害发生的新规律已迫在眉睫。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出新要求

以往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水稻栽培种植人员更多是选用见效快,并且适合大规模应用的化学药剂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这种防治技术非常可以较为高效的预防和处理水稻病虫害,但是如果应用不当、频繁应用会导致水稻农药残留程度较高,对水稻种植区域流域水质以及生态环境平衡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生产出的水稻产品对人们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威胁。为了提升我国水稻生产质量,为社会民众提供质量过关的水稻产品,我国对水稻种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健全和完善,要求水稻种植人员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应用甲胺磷、久效磷等众多高毒性的农业药剂。水稻种植人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是看重水稻生产产量,要逐渐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水稻生产质量控制意识,从而在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得水稻生产呈现出生态化的特性。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一)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

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必须对病虫害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病虫害预报系统及防治决策信息魇渫络,合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及时传输信息,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二)农业防治

1、选择抗性强的品种

水稻种植时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品种,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施用。如可以选择华优 638、星优 712 等抗稻瘟病的品种。此外,为了有效防止因长期种植而抗性降低的情况,应不断更换稻种。

2、种植前对种子做防害处理

为了控制水稻种子上虫口的数量,尽可能地提高抗性,水稻种植前应挑选叶毛较多、质地较硬、叶子较窄的优质水稻种子。播种前采用低浓度的强绿精等消毒液浸种,有效预防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

结语:综上所述,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根据水稻生育特点和以往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防治期内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环境的化学药剂去防治病虫害,确保稻米安全、绿色,保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晓霞.农作物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22)

第4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0.前言

水稻是我县主产粮食之一,同时也是人畜生活的必须产品之一,所以抓水稻生产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但是在生产水稻过程中,由于气候、农业栽培措施等综合因素,每季生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威胁,为此抓好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业生产稳产增收的一个关键措施。目前,危害水稻的病虫害达260多种,其中对水稻生产威胁严重的达30多种。近年来,由于耕作栽培方式的改变,品种抗性的下降以及气候异常因素的影响,使水稻病虫灾害有加重的趋势。为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降低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实践经验,对当前水稻常见病虫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我县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1.1水稻病害

1.1.1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1.1.2纹枯病

纹枯病又叫云纹病,俗名有眉目斑、花脚瘟和霉绿秆等,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病害从分蘖期开始发生,愈到后期发生愈重,主要为害靠近水面的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上部的叶鞘和叶片。病斑初期为椭圆形,叶片中央为灰绿色,以后不断扩大成为纹状不规则病斑。病斑扩大后,叶鞘和叶片枯死,分蘖死亡,严重时稻株不能抽穗或虽抽穗而不能结实,或引起早期倒伏,发病轻的增加空秕粒和降低粒重。

1.2水稻虫害

造成水稻虫害的害虫有外源性害虫和内源性害虫两类,外源性害虫即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黏虫等。内源性害虫即本地虫源,在本地繁殖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等。

(1)稻螟虫:水稻分蘖期受害,先蛀食叶鞘,造成枯鞘,后咬断心叶,造成枯苗;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死孕穗或白穗。

(2)稻飞虱、叶蝉:稻飞虱、叶蝉体形小,常常混合发生,一般年份减产一成以上,大发生年减产二到三成,有的甚至基本无效。

(3)稻纵卷叶螟:水稻长势和高温多雨的气侯状况,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卵巢发育、、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受本地虫源及外地虫源迁入重叠的影响,以及田间小气候条件、禾苗长势及种群繁殖力分析,预测我县第七代稻纵卷叶螟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幼虫盛孵高峰期在8月上旬,防治适期为8月9日-15日。

2.防治措施

2.1主要防治措施

(1)建立良好的预测预报制度,为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调查依据。

(2)抓好选用抗病虫良种、种子消毒、培育无病虫壮秧、施好送嫁药以及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回青肥,综合化学除草,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等常规技术措施,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为综合防治措施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栽培环境。

(3)抓好兼治和重点挑治,减少用药次数。在明确病虫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采用主治与兼治、全面施治和重点挑治、病虫兼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次数。

(4)抓住关键时期用药。

由于三化螟连年发生量偏低,枯心苗少,蛹量不足,所以传统的“枯心苗查蛹,定防治适期”的工作很难开展。因此,我们采用一套“田间查蛾为主、查蛹为辅”的测报方法:即在螟蛾盛发期,田间定点,清晨赶蛾、排查卵块,查明田间发蛾始期、高峰期和盛末期产卵期及螟卵密度,以查蛹印证田间蛾、卵盛发期的方法,在螟蛾始盛后8天,为施药适期。稻纵卷叶螟也是以田间“定点赶蛾”的方法,掌握在螟蛾始盛期后7-8天施药。

纹枯病是普发性病害,在杂优稻和翻秋稻上较重,常规稻发生较轻。在水稻分蘖未期至抽穗前,是纹枯病的发生侵染期,病害主要以科间、株间侵染传播为主,发病科率、株率迅速增加。孕穗至抽穗后,病害迅速向上部叶鞘扩展,侵害功能叶,严重度增加。根据对不同时期施药的防效调查,水稻分蘖末期,在科发病率10%-20%时施药比80%时施药,平均防效提高24%以上。所以,掌握在水稻分蘖末期、始穗期各施药一次,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稻瘟病主要是抓好早造破口期至齐穗期的防治,破口期结合除螟施一次药,遇多雨季节应抢晴施药,切莫等到全面放晴再施药。晚造田应重点防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在做好对杂优稻、翻秋稻、低洼渍水田等感病类型田的调查监控的基础上,掌握在台风过后、水稻破口期或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

2.2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2.1稻瘟病的防治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用量为每亩75-100克,加水50公斤,在病菌侵染前施用,可充分发挥其药效。或者用40%富士一号乳剂,每亩75-100克,加水50公斤释释喷洒。

2.2.2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可选用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2000倍液、或1%中生菌素水剂300倍液、或70%甲福硫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隔7天施1次,连施2~3次。

2.2.3白叶枯病的防治

合理施肥、科学管水。除此之外,要加强大田喷药防治,病害大发生时,每天喷药2次,每次间隔7-10天,用20%川化-018(叶枯宁)可湿性粉剂,在风、雨过后或水退立即喷药防治。

2.2.4纹枯病的防治

井冈霉素每亩用药100-125克,加水50公斤,喷在稻株下部叶片上,该药对水稻安全,残效期长,且耐雨水冲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公斤;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加水50公斤;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加水50公斤。

2.2.5三化螟的防治

25%杀虫双乳剂用量为每亩200克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50%甲胺磷或40%乐果乳剂每亩100克,加水50千克;50%杀螟松乳剂每亩150克,加水50千克。

2.2.6稻飞虱的防治

用10%吡虫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防治时保持田间有薄水层。

第5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摘 要:目的:通过对试验地进行病虫害防护措施,观察使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效果,确定这种方法是否可行。方法:在试验区采取农药减量增产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护工作,做好防护病虫害的相关记录,将试验地分为示范区以及对照区,一种采取农药减量增产方法,对照区则采用常规防护方法,分别观测防护效果并记录。结果:示范区的水稻产量更高,而对照区的水稻产量偏低。结论: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能够帮助农民有效防护病虫害的侵袭,提升农作物的生产量,这种农业生产技术值得推广。

关键词: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水稻病虫害;应用效果;防治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是人们依赖度极高的食物来源,我国的农民在进行水稻种植时,不断根据水稻的具体情况,改变原来的种植方式,我国的水稻年产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水稻种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了影响,主要是来自于病虫害的不良影响,为了保证水稻的年产量,提早实现“绿色植物保护”的理念,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对病虫害的防护工作不断进行研究,使用单一的防护病虫害的药品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防护需求,观念先进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水稻的种植过程进行调研的时候,提出一种新型的农药组合方式,通过对施药的时间进行调整来加强病虫害的防护效果,这种防护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农药的用量,从而使农作物上的残留量更少,有效使农作物增收,本文以具体的实验案例为依据,对这种农业技术进行分析,现有实验过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次实验选取的材料是较为标准的试验地,这两片试验地相隔的距离比较近,可以使采集数据的工作更为容易,土壤营养程度高,较为肥沃,交通便利,灌溉水源充足,两片试验地均没有布置杀虫灯等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设备。

1.2 方法

示范区于8月1-2日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8月15日在稻纵卷叶螟1龄高峰期内使用5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用于防治第3代与第4代稻纵卷叶螟,每次用药量160g/hm2,并采取对水喷雾的方式。由于第4代稻纵卷叶螟基数比较低,所以需适当减少用药,在9月10日使用30%苯醚甲环唑・苯环唑160g/hm2对水喷雾。对照区所采取的药剂用品以及药物施用的时间由农户自行决定,并分为5次进行给药。第1次给药时间为8月5日,用三唑磷1.8L/hm2防治二化螟;第2次给药时间为8月15日,用丙溴磷1.8L/hm2防治第4代稻纵卷叶螟;第3次给药时间为8月25日,用井冈霉素剂3.8L/hm2防治纹枯病;第4次给药时间为9月15日,用三唑磷1.8L/hm2与30%噻嗪酮700g/hm2综合防治晚稻穗期病虫害。

2 结果

2.1 仿效

在使用减量农药增加产量这种技术之后,农业生产者对示范区以及对照区分别进行了观测以及记录,并做出了合理的调查,现有如下研究结果:在示范区中,出现二化螟枯梢的概率是4.3%,平均概率是1.4%,而对照区的二化螟枯梢的现象比较严重,概率达到12.7%,平均概率为4.5%;对示范区中存在的稻飞虱虫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总量在每丛300头到500头之间,在对对照区中的稻飞虱虫出现的情况进行记录时,发现总量在每丛1300头到1500头之间。

在对稻纵卷叶螟叶的概率进行研究时,发现示范区的概率为5%,平均概率为3.4%,对照区的概率为28%,平均概率为7%。

在水稻出现纹枯病的概率进行分析时,示范区的发病率在10%以内,平均发病的概率为2.3%,而对照组的发病概率偏高,在16%作用,平均发病概率为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示范区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要由于对照区。

2.2 水稻产量

在10月时,农业生产者对水稻的产量进行了详细地记录,随机从示范区以及对照区选择几部分实验地,对其产量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后发现示范区的产量相对比较高,其平均产量比对照区的产量高出12%,因此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使用减少农药提高产量的技术可以使水稻的产量有效提升。

3 讨论

农业生产者的普遍特点是文化水平偏低,在治理病虫害时,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治理经验进行治理,没有成体系的治理知识系统,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差,而且一些农药贩卖商为了从农业生产者身上赚取更多的利益,而去诱导农业生产者选取更多种类的农药,但是使用更多的农药并不会对农产品起到保护与增产的作用,反而会破坏农产品所在区域的土壤,是农业环境污染加剧,因此农业生产者只有根据农作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才能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与预期相符。农业科研人员应当对这种技术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才能保证这种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农业领域服务。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使用农药的时候,一般都是凭借耕地经验,缺乏科学使用方法的指导,简单的认为只要农药用量多,便可以起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忽视了农药中所含有毒物化学质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在喷洒农药时不会刻意控制农药用量。并且,农药类型比较单一,病虫害对农药抗性会越来越高,最终导致农药失效,无法对病虫害起到抑制作用。使用农药过程中,除了抑制病虫害之外,还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会有很多残余农药无法被病虫害和农作物吸收,会逐渐渗透到土壤中,农药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会对土壤结构中的养分造成破坏,在造成土壤污染的同时,还会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并且,渗透到土壤中的农药会随着雨水渗透到地下水中,污染引用水源,严重威胁了人体健康。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农药时,要选择最佳时间防治病虫害,尽可能的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降低田间农药的残留量,提高水稻产量,保护生态环境。

该试验结果表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药剂选取、施药时机以及施药方法等。其中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不仅高效、低毒,并且药效持久性长,水稻杀虫范围比较广,能够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有着良好的防治作用,能够在水稻分蘖初期对稻飞虱进行有效防治。只要保证药物施用得当,时机把握得当,不仅可以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并且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三唑磷、丙溴磷、井冈霉素、噻嗪酮同样作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药物,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出现几率,保证水稻病虫区的产量。因此,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上,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与分析,不论是哪一种病虫,只要达到防治的指标,就需要进行防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降低田间农药的残留量,才能真正提高水稻的产量。

参考文献

[1]卢仲良,孔学梅,袁文龙,陈赣海,邹新华,邹信才.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

[2]邹前锋,杨晓晖,彭杨,成连香,吴述云,胡柏森.浅谈如何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6(18).

第6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0.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尤其在水稻种植、培育上取得了突破进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伤害,研究如何防治病虫害很有必要。要想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必须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并将之落实到实处。即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对水稻病虫害、周围环境以及有益生物进行充分的综合考虑,并将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找出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而有效的运用各种防止措施,做好“预防为主”工作。同时,还需要统筹兼顾,做好综合防治工作,要尽量减小病虫害对水稻的伤害,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还应当提高其经济效益,做到高效率、高安全性。

1.稻瘟病

稻瘟病为学名,民间一般将之称作为“鬼掐颈”,它是到目前为止对水稻伤害最大的虫害病之一。

1.1 发病特点

稻瘟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的三个部位,分别是苗、叶以及穗颈。下面我们对发生在这三个部位的瘟病进行分别阐述。①苗瘟:一般情况下,当水稻的苗遭受到稻瘟病的侵害时,病苗的基部发生颜色变化,主要变为黑褐色;与病苗基部不同的是,其上部往往呈现出褐色或者淡红褐色,并且处于枯死状态。当周围相对较为潮湿时,则病苗的表面上往往会附着一定的霉层,且颜色大多为灰绿色。②叶瘟:当水稻的叶受到稻瘟病的侵害时,其颜色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最外层往往表现为黄色,中央主要呈灰白色,在其最内部的部分主要呈现出褐色。而且此时叶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特点,为纺锤形。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③穗颈瘟:当水稻的穗颈遭到稻瘟病的侵害时,在病体部分呈现出褐色或者墨绿色。而且穗颈所受稻瘟病时间的长短所表现出来的病状也存在着差异,当发病早时,穗颈大多形成“全白穗”;而如果发病相对较迟,往往水稻所结出的果实不充实,而且大多呈现出吊颈的状态。

1.2 防治措施

①一般情况下,不同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而且水稻的抗病能力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当水稻所受到的瘟病存在较大的差异时,菌群的生理小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此时,不同品种水稻的抗病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在进行对于水稻品种的选择时,不能过于单一,应当根据市场的行情,及时进行更新,选择抗病能力相对较高的优良品种。②从市场上购回种子后,应当对种子进行一定程度的消毒,消毒方法为调制出1%浓度的石灰水,将种子放入其中浸泡,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强氯精对种子进行消毒。③药剂浸秧。首先要配置浸泡药液,配置方法主要如下:首先,调制出浓度为2%的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然后按照药剂50g:水25kg的比例进行调配;其次,洗净秧苗之后,将之放入配置好的药液中进行浸泡,浸泡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确定,不过一般在30s左右较为适宜,浸泡之后将其取出进行堆闷,堆闷30min之后再进行摘插。④喷药防治。如果发现水稻的叶已经发病,应当立即找出其发病的中心,并及时运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l000-1500倍液进行喷液。水稻往往存在着一个孕穗破口期,在这一特殊时期,无论相应的田块是否已经发病,都应当对其进行积极的防治,防治方法主要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进行防治。

2.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在民间被称作为花脚杆,与稻瘟病并列,同样是最为常见、对水稻危害较大的虫害病之一。

2.1 发病特点

当水稻遭受纹枯病侵害时,水稻表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病斑,且病斑的颜色也具有一定的层次,病斑的中部呈现出灰白色,而其边缘主要为暗褐色。一般情况下,几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大斑块,大斑块的形状一般是云纹状。当周围环境较为潮湿时,病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菌丝体,而且它一般为蛛丝状,呈灰白色。

2.2 防治措施

①要从本质出发,从根本上对菌源进行有效的清除,然后再将“浪渣”打捞出去。②对水稻进行施肥灌溉时,不能盲目,应当根据相关指导进行有效的施肥,保证其合理性以及准确性。③及时喷药:应对此种虫害病可以选取多种药剂,主要有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井冈霉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将之按照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 gg~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 125kg进行喷雾。

3.稻飞虱

稻飞虱在民间被称作为“蜢子”,对水稻的伤害程度较大,主要存在两种稻飞虱,分别是白背稻飞虱以及褐色稻飞虱,前者出现在水稻的前期,后者出现在后期。

3.1 危害症状

当水稻田受到稻飞虱的侵害时,稻叶往往会发黄,并且伴随着分蘖减少的状况。一般情况下,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当危害程度较高时,水稻从基部呈现出黑褐色,然后逐渐枯死。

3.2 防治措施

首先,应当对稻田中的稻飞虱数量有所了解,当数量达到50头/百丛以上时,就可以对稻田进行用药,此时最为适宜。一般情况下,可选择的药剂主要有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4.水稻稻曲病

4.1 发病症状

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

4.2 防治措施

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5.水稻自叶枯病

5.1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

5.2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进行培育,品种主要有嘉育280,皖稻61号,赣早籼40号,中优早81号等。

6.水稻螟虫

6.1 危害症状

这种害虫往往将幼虫蛀入水稻内进行取食,当水稻受到伤害时,往往表现出成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以及白穗的症状。

6.2 防治方法

这种虫害较为适宜选择农业防治的方法,当然,这也需要运用药剂防治进行辅助。一般情况下,主要采取齐泥割稻的方法,去除杂草。然后运用25%杀虫双粉剂15.0-22.5kg/hm2拌细土撒施。

7.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飞虱、水稻稻曲病、水稻自叶枯病以及水稻螟虫的发病症状以及防治措施,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第7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病虫害;晚稻产量;影响;江西泰和;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39-02

为了解水稻主要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及其防治效益[1-3],2013年泰和县在晚稻上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泰和县冠朝镇冠朝村十组一农户家稻田进行,土壤肥沃,稻田为砂质壤土,水源条件好。供试晚稻品种为五优华占。试验田纹枯病重发生;叶瘟、稻瘟病未发生;稻飞虱中等发生;3、4代卷叶螟中等偏轻发生;3、4代二化螟轻发生。试验对象:稻瘟病,纹枯病,3、4代螟虫,3、4代卷叶螟,5代稻飞虱。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常规防治,按测报防治稻瘟病、纹枯病、3代螟虫、4代螟虫、3代卷叶螟、4代卷叶螟、5代稻飞虱;完全不防治,试验期间不防治稻瘟病、纹枯病、3代螟虫、4代螟虫、3代卷叶螟、4代卷叶螟、5代稻飞虱;不防治稻飞虱,按测报防治稻瘟病、纹枯病、3代螟虫、4代螟虫、3代卷叶螟、4代卷叶螟;不防治卷叶螟,按测报防治稻瘟病、纹枯病、3代螟虫、4代螟虫、5代稻飞虱;不防治螟虫,按测报防治稻瘟病、纹枯病、3代卷叶螟、4代卷叶螟、5代稻飞虱;不防治纹枯病,按测报防治稻瘟病、3代螟虫、4代螟虫、3代卷叶螟、4代卷叶螟、5代稻飞虱;不防治稻瘟病,按测报防治纹枯病、3代螟虫、4代螟虫、3代卷叶螟、4代卷叶螟、5代稻飞虱。不设重复,共7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74 m2,小区间做埂[1-3]。

1.3 试验实施

晚稻7月18日抛栽,9月10日破口露穗,10月20日成熟收割。施45%三元复合肥375 kg/hm2、尿素75 kg/hm2作基肥。移栽后7 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225 kg/hm2作追肥。

防治纹枯病用井・蜡芽1 500 mL/hm2;防治稻瘟病用75%三环唑600 g/hm2;防治螟虫用40%三唑磷1 200 mL/hm2;防治卷叶螟用40%丙溴磷1 500 mL/hm2;防治稻飞虱用25%噻嗪酮900 g/hm2。

8月2日第1次喷药,防治3代二化螟、3代卷叶螟、稻飞虱;8月26日第2次喷药,防治纹枯病、4代卷叶螟、稻飞虱;9月10日第3次喷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4代二化螟、稻飞虱,兼治稻曲病、卷叶螟;9月16日第4次喷药,防治纹枯病、稻瘟病、4代二化螟、稻飞虱,兼治稻曲病、卷叶螟。

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喷雾,前期对水450 kg/hm2,后期对水675 kg/hm2。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各病虫发生危害定局后调查1次。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个小区调查25~50丛水稻[4-6]。各种病虫害调查内容和方法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17980.53-2000)进行。产量损失调查,每个小区5点取样,每点1 m2,各小区分别收割、脱粒、扬净、晒干、称重,折算单位面积产量。

1.5 气象条件

晚稻期间,气温偏高,降雨偏少。试验田水源条件好,禾苗早生快发,生长旺盛,纹枯病发生早且重。2013年影响泰和县的台风有“尤特”、“潭美”、“康妮”、“天兔、“菲特”,卷叶螟迁入不多,有一定的飞虱迁入量,但9月上旬及下旬连续几天的低温天气对飞虱的发生影响很大,飞虱发生呈前重后轻的态势,天气好有利于防治,病虫发生总体中等,防治后损失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纹枯病防治区的病株率为21.7%~24.3%,未防治区的病株率为76.4%~78.6%;试验田未发生稻瘟病。3代螟虫防治区的枯心率为0.42%~0.54%,未防治的枯心率为2.28%~2.36%;防治区的白穗率为0.11%~0.16%,未防治的白穗率为1.88%~1.94%;稻飞虱防治区的虫量为384~416头/百丛,未防治区的稻飞虱虫量为5 260~5 328头/百丛;卷叶螟防治区的剑叶卷叶率在0.34%~0.41%,未防治区的剑叶卷叶率在28.23%~29.16%。

2.2 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完全不喷药防治病虫害,造成产量损失2 421.21 kg/hm2,损失率32.01%;不防治纹枯病处理,损失产量1 220.61 kg/hm2,损失率16.14%;由于试验田未发生稻瘟病,故稻瘟病对试验田造成产量损失忽略不计;不防治螟虫处理,损失产量200.10 kg/hm2,损失率2.65%;不防治卷叶螟处理,损失产量400.20 kg/hm2,损失率5.29%;不防治稻飞虱处理,损失产量1 000.50 kg/hm2,损失率13.23%。

2.3 效益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常规防治处理喷药防治4次,挽回经济损失6 537.267元/hm2,农药及施药人工费用1 087.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6.01;不防治稻飞虱处理,挽回损失3 835.917元/hm2,农药及人工费用909.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4.22;不防治卷叶螟处理,挽回损失5 456.727元/hm2,农药及人工费用852.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6.40;不防治螟虫处理,挽回损失 5 996.997元/hm2,农药及人工费用903.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6.64;不防治纹枯病处理,挽回损失3 241.620 元/hm2,农药及人工费用966.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3.36;不防治稻瘟病处理,挽回损失6 267.132元/hm2,农药及人工费用937.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6.68。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013年泰和县晚稻病虫发生较轻,水稻主要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明显,不喷药防治产量损失率达32.01%。各主要病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为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螟虫>稻瘟病;投入产出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稻瘟病>螟虫>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病虫发生越重,损失越大,挽回经济损失越小,投入产出比越低。因试验田未发生稻瘟病,稻瘟病对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效益有待于以后进一步验证[7]。

4 参考文献

[1] 吴小兵,丁旭,钱秀山,等.有机稻主要生产模式对病虫害综合防效及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2):56-59.

[2] 卢仲良,孔学梅,袁文龙,等.水稻病虫害对水稻危害程度及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91,93.

[3] 熊立群,杨应龙,汤普兴,等.水稻主要病虫害对中稻产量影响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2009(1):56-57.

[4]徐善忠,曾宜杰.水稻主要病虫对产量的影响[J].江西植保,2003,26(1):16-17,15.

[5] 毛建辉,刘万才,何忠全,等.水稻主要病虫综合危害损失评估试验初探[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5):1662-1667.

第8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一、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

(一)概况

2005年,广西遭遇50年一遇大旱,先是春夏连旱,7月份全区大部遭受洪涝灾害,但时间不长,接着是秋冬持续高温连旱,全年没有台风登陆广西。早晚稻播插期偏迟、拉长,早稻普遍偏迟7~15天,局部稻区播插期拉长至1个月左右,田间桥梁天多,苗情复杂。全区全年水稻病虫总体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有常发性的稻瘟病、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和鼠害等。其中全年三化螟、上半年稻纵卷叶螟、下半年稻瘟病的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比上年同期偏重,局部稻区稻蝽象、稻蝗、螨类、稻胡麻叶斑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它病虫基本持平。发生总面积约8300万亩次,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36.6%,略比2004年重,防治面积约8870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06.87%,总体防效86.0%,经防治后挽回稻谷损失约160万吨,实际损失约21万吨(见附表1)。

综观2005年广西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半年重于下半年,虫害重于病害。上半年为中等程度偏重局部大发生,下半年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后期病害偏轻发生。

2、迁飞性害虫来势猛,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次多、面广、量大。稻飞虱维持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格局。粘虫发生早、量大面广。

3、流行性病害发生流行快,稻瘟病发生呈回升态势,在局部出现“落窝”现象。稻瘟病桂东北、桂东及右江河谷历史性发病区及种植感病品种较多的稻区发生严重,象州、博白等县局部出现“落窝”。

4、钻蛀性害虫比上年偏重发生。桂中、桂东北稻区及桂西北稻区局部三化螟发生期长、为害重,回升态势明显。

5、持续严重干旱天气,导致三化螟发生为害期延长,下半年稻纹枯病、稻飞虱发生偏轻。次要病虫如稻象甲、稻螨、稻胡麻叶斑病、稻赤枯病、稻根结线虫的发生为害在局部呈上升趋势,稻蝗、蔗蝗、竹蝗等土蝗发生范围广,呈点、片为害。

(二)发生原因简析:1、气候:严重持续干旱影响水稻移植和生长,也对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产生较大影响。2、栽培:中稻面积较大,晚稻移植期比上年偏迟,田间水稻生育期差异大,苗情复杂,不仅利于病虫的扩展蔓延,也可能使病虫发生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钻蛀性害虫的发生期拉长,迁飞性害虫为害期增多。3、防治:下半年开始禁止使用高毒农药,部分农民对替代农药的使用还不完全适应;由于干旱禾苗长势较差,个别农户不重视防治工作,影响防治效果。

二、防治组织实施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和强化公益性防治行为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农业厅成立由张明沛厅长、韦祖汉副厅长为正、副组长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领导小组,全区各地也相应成立了由当地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挂帅的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防治指挥机构,切实加大对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领导、组织、资金、技术、物资”五到位,扎实有效的开展水稻病虫防治工作。年初自治区农业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开展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5]1号),以此拉开全年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序幕。2月下旬,自治区农业厅韦祖汉副厅长在“2005年全区植保工作会议”上对植保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服务“三农”,促进“三增”作了重要动员部署,具体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植保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根据此次会议精神,自治区植保总站及时形成重大病虫灾害控制预案制度,制订出台广西水稻重大病虫、水稻螟虫“四虫三病”及农区鼠害、蝗虫等10个防治预案,以预案指导开展全年防治工作。

根据各时期病虫防治重点和进度安排,自治区植保总站以农业厅名义先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2005年全区中后期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发生动态趋势及防治意见》(6月)、《当前病虫害对晚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9月)2个材料和10个防治预案。以农业厅名义先后召开“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对策专家研讨会”、“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会议”、“全区晚稻中后期病虫防治网上工作会议”3个会议,韦祖汉副厅长都亲自动员部署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总站名义先后组织召开“全区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暨早稻病虫防治动员会”(柳州)、“全区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现场会议”、“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对策研讨会”、“全区早稻重大病虫防治现场动员会”(合浦)、“全区下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暨防治会商会”、“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现场动员会”(临桂、邕宁、柳江)“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现场会”和举办“全区农作物病虫化学防治替代技术高级研修班”(南宁)、“全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可视化培训班”(南宁)“全区蝗虫防治技术培训班”(桂林)等8个会议和3个大型培训班。先后下发全区各地《关于切实抓好早稻中后期及中稻病虫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植保发[2005] 26号)、《关于切实抓好洪涝灾后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植保发[2005]28号)、《关于切实抓好晚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农业办发[2005]176号)、《关于开展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的通知》(桂农业办发[2005]190号)、《关于切实做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的函》(桂植保函[2005]1号)、《关于切实做好农区灭鼠示范专用竹筒控鼠毒饵站制作的函》(桂植保函[2005]3号)等6个文件(函)。先后印发全区各地《2005年全区水稻重大病虫防治预案》、《2005年全区农区鼠害监测控制预案》、《2005年全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意见》(农业厅名义)、《2005年全区农区统一灭鼠工作意见》(农业厅名义)、《2005年全区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实施方案》、《全区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方案》、《广西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实施方案》、《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策略研讨会议纪要》《2005年全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意见》、《2005年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实施方案》、《广西农区鼠害区划与综防技术协作研究实施方案》《2005年广西蝗虫防治预案》、《2005年全区秋蝗防治工作意见》13个技术方案及“2005年春播春种农田灭鼠技术要点”、“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牌”、“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区示范牌”、“毒饵站控鼠技术示范牌”等系列技术应用和示范资料,组织和指导全区开展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

各地积极响应,采取相应有力措施,切实有效地抓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尤其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及早做好下半年粮食生产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防治水稻重大病虫的组织协调、动员部署、协作联动和督促落实,初步构建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快速反应、高效运作和农民广泛参与的水稻重大病虫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通过几次大规模防治战役、几个重点区域和综合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区面上常规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除局部稻区穗颈瘟、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危害造成一定损失外,水稻病虫总体上控制在其为害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未出现大面积病虫为害减产失收事故,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安全。(见附表1、2)。

(二)加强监测预警,明确主攻对象,打好关键防治战役

全区各级植保部门在加强病虫调查监测,及时、准确情报,科学指导防治的基础上,切实当好各级领导参谋,协助政府组织好三水稻病虫灾害防治的各项有关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级测报站全年共病虫情报约1800期,平均每县15期以上,病虫覆盖乡镇率达100%,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指导防治工作开展。全区水稻病虫防治仍以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四虫三病”为主攻防治对象,同时抓好农区统一灭鼠,重点组织实施三大关键防治战役。一是春秋两季农区统一灭鼠。全区统一灭鼠1750万亩、420万户,挽回粮食损失16.5万吨,建设完善农区灭鼠示范区(样板)78个,示范面积约90.4万亩、32万户。春季农区灭鼠以农田灭鼠保春耕春种生产安全为主,秋季灭鼠重点抓好灭鼠保晚稻穗、保冬种和灭鼠示范建设。二是早稻重大病虫防治战役。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病虫。全区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切实做好防治组织发动、宣传培训、试验示范和技物配套服务,全区早稻病虫防治约4500万亩,挽回损失约90万吨。三是中、晚稻病虫防治战役。以稻瘿蚊、三化螟、稻飞虱、稻瘟病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病虫。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及早做好下半年粮食生产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和“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技政结合、技物结合、上下结合、统分结合和点面结合(即示范带动)组织实施,全区晚稻病虫防治约3800万亩,挽回损失约70万吨。

此外,突出抓好来宾、北海2市东亚飞蝗和隆安、合浦、全州、桂林叠彩、隆安、容县、银海、邕宁、南宁郊区等地腹露蝗、异岐蔗蝗、绵蝗、竹蝗等应急防治,切实抓好靖西、德保、宜州、南丹、天峨、环江、象州、柳江、兴宾等县(市、区)粘虫历史性发生区粘虫,以及局部地区如港南区晚稻胡麻叶斑病、田东晚稻害螨等次要病虫的应急防治工作。

(三)抓好重大病虫区域治理, 推动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根据水稻病虫区划研究,实行综合治理与应急防治结合、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的策略,重点抓好全区稻飞虱综合治理,桂东北包括桂林、贺州、梧州3市的16县(市)稻瘟病、稻瘿蚊重发区综合治理,桂中、桂东北、桂西南右江河谷20余县(市)三化螟重发区综合治理,桂东南包括玉林、贵港、钦州、北海4市的15县(市)细菌性条斑病普发区综合治理和桂中、桂西南约20个县(市)稻瘿蚊重发区综合治理,以及桂南、桂东南、桂西北稻纵卷叶螟的应急防治。通过重大病虫区域治理,推动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四)推广关键配套技术和配套服务,实行全程技术控害

在大区病虫治理上,按照《广西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规范》,从稻田生态出发,推行“农业防治压基数,科学用药控为害,保护天敌促平衡”的防治技术模式,突出准确测报、达标防治、健身栽培、保护天敌和科学安全用药,大力推广水稻综合防治规范技术,实行全程技术控害。

在重大病虫防治上,针对三化螟发生为害的特点、规律,普遍采取“抓秧田,保本田”、“抓1、3代、控2、4代”、“防秧田枯心,控本田白穗”的治理策略和措施,协调应用农业、人工、化学应急防治措施。防治稻瘿蚊推行“一并重、二把关、三选准、四为主、五结合”的防治策略、措施及其实施模式,做到秧田本田防治并重,把好秧苗针叶及禾苗分蘖两道危险受害关口、培育无虫壮秧,保有效分蘖成穗,选准高效对口农药、防治时机和田块,药剂防治以施保护药为主,以水稻为主,以施颗粒剂为主,以毒土为主。防治稻瘟病实施以种植抗(耐)性品种(组合)为主体,以强化高产健身控害栽培为基础,以科学用药应急防治为保证的“三一”(一主体、一基础、一保证)的治理策略,挑治苗叶瘟发病中心,狠治穗颈瘟流行区域,抓住大胎破肚危险感病期施药的配套技术。

在应急防治用药上,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对口防治用药品种:稻瘟病:丰登、三环唑、春雷霉素等;纹枯病:井冈霉素、纹枯净等;稻飞虱: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噻嗪酮(扑虱灵)等;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抗虫灵、杀虫双、杀虫单、氟虫腈;稻瘿蚊:毒死蜱、氟虫腈、丙线磷(益舒宝、益舒丰)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消菌灵、菌毒清、三氯异氰尿酸等。

在技物配套服务上,全区植保系统继续发挥自身技术及网络优势,巩固和发展全区14个市的50多个县(市)的防治技术推广网络和试验示范基地。在全区重点推广应用水稻重大病虫主导防治用药、农药新品种及其相应配套技术,做好试验示范,增加防治技术贮备和增强服务能力,通过技物结合服务,实现控害与效益的统一。

(五)建设完善水稻重大病虫综防示范网络体系,促进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根据《全区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方案》,全区14个市分桂东北、桂东南、桂中、桂南、桂北、桂西7大区域在桂北的永福、临桂,桂东北的钟山、八步,桂东南的北流、容县、博白、合浦、防城,桂中的柳江、象州,桂南的邕宁、灵山,桂西的宜州等粮食主产县(市、区)建设14个自治区与市级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另有52个县(市、区)也建设相应县级示范区。示范区统一设综防、常规防治、不施药防治三个处理,并树立示范牌,公示示范内容及技术措施,印发技术资料,做好宣传培训,关键防治时期组织群众开展现场培训(内容包括病虫调查、决策防治、现场防治配药及科学安全用药等),适当免费发放防治用药,开展统一防治行动,并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做好实况宣传报道,及时指导和带动面上病虫大区防治工作开展。全区示范面积约82万亩,辐射面积400万亩以上,示范区内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稻谷基本都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同时开展水稻螟虫灾害调查和禁用高毒农药替代品中筛选试验,均取得一定成效。

(六)组织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策略研讨与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桂政办[2005]13号)要求自2005年6月1日起,全区范围禁止任何单位及个人销售和在各类作物上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其混配制剂后,全区农业植保系统及时研究和调整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策略,围绕“禁高”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3月和6月,自治区植保总站先后组织召开“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对策研讨会”、“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对策专家研讨会”,区内农业植保领域科研、教学、管理、推广及农药生产、销售方面的有关专家及全区市、县植保站负责人参加会议,自治区农业厅分管副厅长及有关处室领导也到会指导。这两次研讨会从我区高毒农药品种现状、替代品种、农作物病虫防治对象及防治技术、禁高后病虫应急防治对策和中长期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研讨,确定了我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和禁用高毒农药后我区农作物病虫灾害应急防治技术,对禁高后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9月,再次组织全区市、县植保站负责人召开“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交流会”,总结阶段性成果,部署下一步工作。南宁、桂林、柳州、玉林、贺州、崇左及柳江、灵川、灌阳、全州等市、县取得较好实践成效。

(七)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抓好农民培训和技术普及

一是实行品牌带动战略。广西《植保进农家》大型电视节目作为广西植保系统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的科普品牌于2004年成功注册。在《植保进农家》科普品牌带动下,2005年全区植保系统围绕“禁高”主题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服务,累计培训农民达10.8万人次,并通过病虫情报和防治意见张贴到乡村,实行零距离指导防治,使“禁高”政策法规、无害化治理技术及科学安全用药意识进入千家万户。6月,自治区植保总站联合广西电视台在合浦县成功举办主题为《生态农业病虫无害化治理——科学安全说“禁药”》的广西第六届《植保进农家》大型电视科普活动,以合浦县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样板为平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禁高”后广西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对策、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及“禁高”的有关法律法规。整个活动实况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在广西电视台连续播出,并将电视专题片刻录成光盘作为宣传培训资料下发全区植保系统。

二是推进防治指导可视化、网络化。4月,自治区植保总站举办全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节目制作培训班,全区50余县(市、区)不定期开展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工作,玉林市坚持每周一至周六定期播放。自治区植保总站在广西卫视《走进农家》栏目中制作播出“病虫预测与防治”节目11期,在广西卫星广播《金土地》节目板块中播出32期;在《广西日报》、《南方科技报》等报刊杂志上刊登有关防治技术稿件约30篇。同时利用“广西植保信息网”植保信息交流园地和宣传窗口。全区50余个县(市、区)实现与自治区总站联网,崇左、北海等市拥有率达100%。广西以电视(卫星、有线)、互联网为中心的集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和技术资料、标语板报等传统方式于一体的病虫信息传递和防治指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是以现场为主形式的大众宣传培训。按照区域治理要求,在重点区域、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各级植保部门及时组织群众开展现场动员培训,并制作成电视节目播出,指导面上大区防治工作开展。自治区组织大规模防治动员培训现场16场(次),在水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防治关键时期,深入合浦、临桂、邕宁、柳江、玉林等地现场培训和动员开展群防群治,拍摄应急防治电视指导节目播放,为及时有效控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水稻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措施及其效益

(一) 春秋两季稻田统一灭鼠。推行“春季农田为主,统一毒饵诱杀;秋季农田农舍并重,分区分类控制”的技术策略。春季推行毒饵诱杀的“统一行动、全面围歼;选好药剂、正确制饵;因地制宜、有效覆盖;饱和投毒、药饵到位;查遗补漏、扫除残鼠;常年监测,巩固灭效”全套灭鼠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杀鼠醚及毒铒站控鼠技术。2005年全区春秋两季稻田统一灭鼠175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31500万元。

(二) 农业防治压基数

1、压低害虫基数和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及时春耕灌水、犁耙沤田,压低越冬螟虫源基数;打捞浪渣,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纹枯病菌核;收割后,及时销毁带病稻草,或堆放在远离稻草的地方,或沤制完全腐熟的堆肥;搞好种子消毒工作,用使百克等消毒,预防稻瘟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全区全年实行种子消毒约410亩次,新增纯效益6500万元。

2、搞好健身控害栽培。①培育无病虫壮秧。提倡旱育秧、抛秧或直播等新型栽培技术。②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早、中、晚稻混栽,减少“桥梁田”,使水稻受害危险期避过螟虫发生危害期。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多施有机肥,忌偏施、迟施氮肥,以免禾苗过于贪青,有利病虫侵染为害。④科学用水。浅水插秧,寸水回青,溥水分蘖,够苗晒田,抽穗杨花时回浅水灌溉,后期干干湿湿管理。实施稻田农业防治配套技术约14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22400万元;

(三)科学用药控制为害。(1)坚持达标防治。(2)合理选用农药品种,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3)巧用防治策略。采用“兼治”、“挑治”方法,尽量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巧用“治小田,保大田”,做好秧田稻瘟病、稻瘿蚊、三化螟的防治工作,减轻大田为害;通过“压前代、控后代”压低上一代的数量控制下一代的发生为害。实施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为主的早稻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综防配套技术约40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80000万元;实施以三化螟、稻瘿蚊、稻飞虱、细菌性条斑病为主的晚稻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综防配套技术约3600万亩,新增纯效益72000万元;实施稻田化学除草技术约19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30700万元。此外,在螟虫盛发期,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螟蛾类成虫,减少发生基数,全年推广面积约8万亩,新增纯效益160万元。

四、水稻病虫防治补助经费使用情况

2005年中央财政支持广西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补助经费450万元,根据经费使用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和病虫发生区域特点,自治区本级使用180万元,有关市县使用27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重大病虫防治组织实施、监测预警、灾害调查、成灾机制及持续控害技术研究、技术宣传和农民培训、示范区建设、应急防治药剂发放和应急机制构建(见下表)。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质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杂交稻种植比例稳步上升,但缺乏抗性考虑;育秧方式的变革,“旱育稀植”、“免耕抛秧”、“抛秧”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插期不统一,田间苗情复杂;效益农业迅猛发展,栽培方式呈现多样化;加上气候变异,如去年秋冬以来的持续干旱少雨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结构也不断变化,全区迁飞性、钻蛀性害虫发生严重,局部流行性部还发生偏早、为害严重,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病虫灾变风险不断增大,但相应的测报与防治技术跟不上,运作高效、反应快捷、多元投入、广泛参与的病虫防治机制也尚未形成,应急防治工作尤显被动。

2、群众施药防治病虫害观念根深蒂固对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有较大负面影响。

3、全区各级财政普遍困难,业务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县市工作开展难以正常保障,防治手段陈旧落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工作开展不平衡。

4、农药市场比较混乱,地方经营政策不一,农药监督管理缺乏力度,假冒伪劣或陈旧失效农药时有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防治成效和新农药、新技术推广。

(二)持续治理水稻重大病虫的对策建议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加强病虫监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治手段,增强技术创新和贮备后劲,创新防治技术模式和以民为本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政策保证、运作高效、快速反应、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实施机制,使水稻害虫综合治理逐步进入可持续控制新阶段。

1、加强重大病虫监控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提高灾害控制能力。总体上,广西水稻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已较为成熟、规范,但监控基础设施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尤其是应急防治体系和手段亟需健全改善。立足于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推进集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应急防治、农药试验和安全使用于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奠定水稻重大病虫可持续控制的基础。

2、加大救灾减灾投入力度,创新重大病虫防治实施机制。水稻重大病虫灾害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大局,是国家和政府必须重视和治理的自然灾害。因此,立足本职,形成重大病虫防治预案制度、专项基金机制和资金追加制度,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减灾救灾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一个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政策保证、运作高效、快速反应、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实施机制,是实现对水稻重大病虫持续控制的关键所在。

第9篇: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

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导致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抗病品种。②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晒田。③种子处理。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80% 402抗菌剂2 000倍液浸种48~72 h,直接催芽,或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 h,洗净后催芽。④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喷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剂选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40%富士1号1 500 g/hm2,或40%克瘟散乳油2 250~3 000 g/hm2。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应保证用水750 kg/hm2,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二、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为害水稻的主要是越冬代成虫,防治好越冬代成虫,既可减少越冬代幼虫危害,又可降低新一代成虫数量,从而减少下一年越冬代成虫基数。因此,做好越冬代成虫的防治是稻水象甲防治的关键。稻水象甲一般在4月末5月初出土,先为害越冬场所附近杂草,5月中旬玉米出苗后向玉米田转移为害玉米苗,5月下旬水稻插秧后开始向水稻秧本田转移为害水稻。水稻的最佳防治时间是插秧后7~10 d,即5月末至6月上旬[1]。防治药剂:过去普遍应用象甲净、稻乐丰、克甲螟,还有的农民用甲基异柳磷、氯氰菊酯、呋喃丹颗粒剂等,这些药剂虽然对稻水象甲都具有较好的防效,但它们有的含有高毒的有机磷农药,有的是水田禁用的菊酯类药,水稻生产田要禁止施用。按照水田安全控害技术要求,对稻水象甲防治,可采用1%苦参碱1 125 mL/hm2,或20%三唑磷乳油1 500~2 250 mL/hm2,或5%锐劲特悬浮剂750 mL/hm2,或25%杀虫双水剂3 000 mL/hm2,或10%吡虫啉150~300 g/hm2对水喷雾。其中,1%苦参碱适合养殖河蟹的稻田,对河蟹非常安全,对稻水象甲也有较好的防效。

三、水稻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是水稻苗期虫害。一般发生在5月下旬,过去防治水稻潜叶蝇的主要药剂是40%氧化乐果。现在按水稻安全控害技术要求,禁止使用氧化乐果。防治方法:插秧前苗床用5%锐劲特悬浮剂750 mL/hm2,或20%吡虫啉150 mL/hm2对水喷雾;受害稻田可用80%敌百虫晶体或可溶性粉剂1 500~2 250 mL/hm2,或20%吡虫啉1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四、二化螟

一般在6 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水稻。防治方法: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450~600 mL/hm2,或20%三唑磷乳油1 500~2 250 mL/hm2,或8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25~600 g/hm2,或25%杀虫双水剂3 750 mL/hm2对水喷雾,还可用18%杀虫双撒滴剂3 000 mL/hm2直接洒施。

五、稻飞虱

对水稻的危害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有关,当南来气流频繁、台风多、迁入量大、危害重时,当地种植穗型紧凑的品种多,危害重。防治方法: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300 g/hm2,或5%锐劲特悬浮剂450~600 mL/hm2,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六、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属于迁入性害虫。一般在7月末8月初随南来气流迁入。如迁入量大,将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要认真搞好预测预报,抓住防治适期,科学用药,密切注意成虫迁入动态,发现迁入高峰及时预报。防治适期为成虫高峰出现后10 d,此时幼虫在2龄以下,一次用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治方法:可用Bt乳剂3 750 mL/hm2,或20%灭幼脲一号悬浮剂300~450 mL/hm2,或8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25~600 g/hm2,或18%、25%杀虫双水剂3 000~3 750 mL/hm2,或20%三唑磷乳油1 500~2 250 mL/hm2,或5%锐劲特悬浮剂450~7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七、稻蝗

稻蝗对水稻的危害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一般靠近坝埂周围的水稻受害较重,往往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疏于防治,造成水稻减产。稻蝗的防治适期为水稻苗期稻蝗集中于稻苗及杂草地带危害时。防治方法: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150~225 mL/hm2,或40乐果乳油900 mL/hm2,或80%敌敌畏乳油2 250~3 750 mL/hm2对水450~600 kg/hm2喷雾。

八、水稻纹枯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