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第1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一、认真抓好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管理

   今年以来,通过各项努力,我科申报和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こ痰认钅浚??∠钅孔式鸾?0万元。

   1、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13个街镇乡实施,落实示范户1000户,示范面积5000亩,以Q优6号、合优3号为主推品种,以水稻旱育秧技术、水稻半旱式规范化栽培技术、杂中稻间栽糯稻技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平衡施肥,推广专用肥技术、杂交中稻穗粒肥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为主推技术,确保示范户的水稻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长10%以上。目前,该项目正在顺利实施当中。

   2、组织实施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项目。已组织二批街镇乡农技人员参加市级片区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下半年,将组织100名街镇乡农技人员参加粮油、水产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3、已做好新型农民培训的准备工作,确保全年培训XX名技术骨干农民的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科技教育与宣传

   结合科技宣传月活动、科技活动周和《农业科技下乡百镇千村示范活动》,组织相关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了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活动,印发各种农业技术资料2万余份,及时把农业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三、认真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

   1、及时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填写专业技术考核登记表。

   2、组织需要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参加各种资格考试。

   3、完成了2名高级农艺师的评聘工作和4名中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因中级职务岗位缺名额,目前正积极申请增设中级职务岗位,尽早做好4名中级职称人员的聘用工作。

   4、认真准确统计了我局专业技术人员设置情况和人员花名册,并及时上报我局专业技术职务设置申报表。

   5、及时上报了我局新一届中级职称评审委员的推荐材料。

   四、完成了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XX年下半年打算

   一、继续抓好项目的实施、监督、协助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加以完善,坚决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完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续聘工作。

   三、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对继续教育情况严格审核、登记、验证,作好档案保管。

   四、保质保量地完成局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2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七星农场 水稻 全程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99-01

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1010475亩,占农场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实现水稻产量648154吨,占建三江管理局水稻总产量的11.14%,水稻产值占农场农业总产值的91.9%是七星农场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作为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重点示范地区的七星农场,在加快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推进农场和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动力。

1 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

1.1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拥有量现状

截止到2014年底,七星农场水稻生产机械16900台。包括农机作业拖拉机2980台,其中70马力以上拖拉机1600台;插秧机3716台,其中高性能插秧机956台;收获机970台,其中大中型500台,履带式收割机380台;水稻电动精量播种机784台。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万千瓦,水稻生产机械化率达97%;农机持证、挂牌率99%以上;农机田间作业合格率98%;农机更新投资总额5000万元;农机基础建设基金投入200万元。农场实现100%工厂化育秧,能够在10天内分别完成百万亩水稻芽种生产、秧田播种、搅浆平地、机械插秧、机械收获和秋整地“六个”关键环节。

1.2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基础设施现状

七星农场以建设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为基础,经过三年时间的建设,以“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为标志的七星现代农机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农场在六个管理区分别建立一个规模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标准硬化停放面积11万平方米。截止到2014年,七星农场有排灌站7座,排灌能力达到25立方米/秒;有机电井2866眼,粮食处理中心4座,农用飞机场和种子加工厂各一座,用电量达到843万千瓦时。农场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入库(场)率达到100%。

1.3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管理现状

七星农场实行水稻机械的标准化管理,重点强化机具检修保养,突出机具工作状态性能达标。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整地、播种插秧、秋收重要农时节点,分别以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强化农机具准备和田间作业标准的落实,全方位加强农机田间作业质量监管,优质高效完成田间作业任务。七星农场全面执行农机技术状态标准验收制度,常规管理实现“六统一、七加强”,机械停放坚持“十字标准”原则。制定并完善农机作业质量监督制度,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操作,作业质量实行追溯制度,力求全面提升现代化大农业下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

2 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从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可以发现,七星农场水稻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机械数量较多,机械基础设施较全面,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机械管理制度体系。但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水平低

七星农场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机械数量众多,在水稻全程机械化要求下不断引进国内外大马力,更为先进的农机具,这使得新型农机具技术推广服务的难度和强度在不断增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原有的技术推广服务刚刚完成,农机具用户刚刚开始熟悉这些技术和农机具的操作规程和标准,但又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配套农机具,农机服务人员又要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服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效果差且有死角。此种情况将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具发挥自身优势,降低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质量和效率。

2.2 水稻机械管理人员缺乏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数量众多,但与之相匹配的农技管理人员数量极少,现有在岗人员农机管理素质有待加强。国内外先进水稻机械性能的发挥不仅要通过合理规范地操作,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对于农机管理岗位来说,必须由专业农机技术人员担任。在农场各管理区都存在着非农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情况,造成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不利于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效率保证和质量提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专业限制,一些农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因地理环境和解决条件而不愿意到管理区工作,这也造成农机维修和管理人才的缺乏。

2.3 水稻机械配备结构待改善

对于水稻机械来说,不同马力和类型的机械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七星农场现有水稻机械中配备结构需改善,主要体现在水稻机械应对各种生产自然灾害的能力方面。在2014年出现涝灾的情况下,接粮拖拉机和翻地机车动力不足,造成收割时间的延长,耗费人财物并容易造成粮食收割的不彻底。因此,大机械收获防陷性有待改善,而履带式收割机通过性好,应科学配置农业装备机械性能。

2.4 水稻机械投入仍然不够

在七星农场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全流程进行农机分配会发现,产中部分作业项目无法机械完成,原因是没有相应的作业机具。具体来说,如田间运苗机、秧田平地机、一次成型筑埂机和池埂割草机等农机具缺乏。另外,水稻生产产前、产后机械化发展较慢,如种子烘干、包衣和清选设备,粮食烘干和储存设备等较少。这些情况将影响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进程,而主要原因是水稻农机具投入还不够。

3 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问题对策

3.1 提高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水平

以七星农场6个管理区作为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的主要对象,建立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实行技术培训的集中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技术理论的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通过制作技术培训演示视频进行水稻机械模拟拆装和技术参数的解释与操作演示,提高技术培训服务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在每年水稻机械入库检修之前组织各管理区技术培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以技术培训服务知识竞赛的形式调动技术培训服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共同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3.2 加大引进水稻机械人才力度

水稻机械管理人才是七星农场水稻机械保驾护航的基础,但由于农场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本科及以上农机管理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农场要在每年毕业生毕业季走出去,不拘泥于本省高校,主动与农机管理人才培养单位沟通和联系,引进高层次人才。此外,可以通过与农机人才培养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的方式来确保所需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结合农场水稻机械的现状向培养单位提交培养要求,确保人才的适应性。最后,加大对农村现有农机管理人才的培训,如可以通过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的形式,派出水稻机械管理人员到企业或其他水稻生产省份进行深造和培训。合理引进农机技校的毕业生,发挥农机技工擅长农机维修的特长。

3.3 合理调整水稻机械配备结构

七星农场不同管理区土地平整程度和土层构成均有所不同,有些地块排涝能力较弱,易发生涝灾。现有水稻收割机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造成收割季节机械的效率和作业质量下降。如接粮拖拉机和翻地机车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合理调整水稻机械配备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收割的不彻底性和机械的浪费。可以与农机生产厂家进行沟通,对现有机械进行必要的改装,或者引进专门针对涝洼地进行设计的水稻收割机械,以解决水稻机械配备结构的不合理。

3.4 进一步加大水稻机械投入

虽然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在黑龙江垦区处于领先水平,但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机械不足的问题,如田间运苗机、秧田平地机、一次成型筑埂机和池埂割草机等农机具。因此,持续的水稻机械机具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投入方面,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进入,发展急需农机的租赁服务,也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鼓励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对于七星农场,可以积极争取总局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断完善投入体系,形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为了充分认识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和建设重点,农场相关管理部门应切实担负起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加强协调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共同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强.黑龙江建三江寒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J].科学种养,2014(8):5-8.

[2]李冬.黑龙江垦区水稻全程机械化应用的问题与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4):3-3.

第3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摘 要:通过对巢湖市银屏镇水稻高产创建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进一步搞好高产创建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经验;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47-02

巢湖市银屏镇地处巢湖市郊区,裕溪河南岸,国土面积88km2,耕地面积1 832hm2。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 666.67hm2,平均单产540kg/667m2。根据农业部、省农委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镇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自2012年开始,结合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示范建设、落实配套服务,扎实开展以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推广为主要内容的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展示和辐射效果。经测产,示范片平均单产681.3kg/667m2,核心片平均单产721.1kg/667m2,(市专家组测产),均超过目标单产,带动全镇一季稻单产达585kg/667m2,较前两年平均增长10%以上。

1 主要措施和做法

1.1 成立组织,领导创建 镇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镇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科技、所在村村长等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聘请了市农委周益浩高级农艺师为首席专家,镇农技站的业务骨干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分工,推进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制定方案,落实创建 根据市农委的统一要求,结合我镇水稻产业实际,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制定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意见,上报镇党委、政府。镇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各村、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将活动开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真抓实干、抓出成效。极大地促进了镇高产创建的力度,确保了各项创建措施的落实到位。

1.3 政策激励,推动创建 为进一步加大对开展创建活动支持力度,镇政府研究决定,一方面兑现市政府的奖励优惠措施,另一方面决定核心示范片每年在良种良法、机械耕作、种子肥料等方面给与一定的补贴。

1.4 加强培训,营造创建 镇技术指导组一方面积极参加市农委组织的省推广总站专家、省农大教授的集中培训,进一步统一技术标准;另一方面组织技术专家组深入核心示范片开展技术讲座和技术咨询。据统计,共培训种植大户和农民田间学校学员18期500多人次,咨询530人次,散发技术明白纸5 000余份,进村入户指导150多次。

1.5 组织协调,推进创建 在创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村级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在工作中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工作方法,调动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良种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等全程服务,推进水稻高产创建中的产业化运作,促进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开展。

1.6 整合资源,集中创建 一方面集中本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各部门的力量,增强创建的科技力量;另一方面努力争取市农委在业务工作、人员、资金等方面重点向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倾斜,尤其在核心示范片上,不断提高创建的科技含量。同时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水稻科技入户、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腐熟剂的应用、农业科技补助项目、示范县建设项目等紧密结合,统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充分发挥项目捆绑优势,集中资金优势,把创建优势最大化。

1.7 广泛示范,辐射创建 我镇在黄周联圩连片建立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际落实674.67hm2,在此示范片内开展了目标单产为700kg/667m2的新两优6号、两优6326、C两优608等品种超高产攻关示范,并在主干道旁边醒目位置,树立了高产示范标牌,牌上标明示范地点、面积规模、产量目标、种植品种、关键技术、首席专家、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工作责任人等内容。

1.8 集成技术,保障创建 在全面总结本镇以前水稻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组认真研讨,在“一增四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将培育壮秧(推广旱育秧和水育稀播壮秧技术),增加基本苗(推广改单本栽插为双本栽插和合理密植、宽行窄株30cm×13.32cm栽插,机插秧。实现以苗换肥技术),提前烤田(推广够苗烤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施穗粒肥(穗粒肥中氮钾混合施用)以及推广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防御高温热害等配套技术进行了有机集成,形成了我镇水稻高产高效补偿栽培技术体系。在高产创建过程中,结合水稻苗情监测点建设,根据苗情监测结果,及时提出田间管理意见,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补偿法栽培,为高产创建的目标实现奠定了技术保障。 (下转74页)

2 实施成效

2.1 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镇水稻应用品种由2007年的14个减少到2013年的6个,特别是核心示范区应用品种优化为3个,品种的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明显扩大。

2.2 水稻品质进一步提升 全镇新两优6号、两优6326等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1 066.67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0%,比2009年增长10个百分点。

2.3 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通过技术培训和驻点指导,促进了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升水稻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通过组织开展多项试验示范和高产攻关,不断完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集成技术,推进提升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

2.4 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升级 积极组织引导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水稻核心示范区建设,实行订单加价收购,合力发展“三品”稻米生产,提升了水稻产业化水平。

2.5 节本增效进一步凸显 核心示范区内平均每667m2水稻节本增收153元左右,其中每667m2增产稻谷60.6kg增收97元;节约种子、化肥、农药成本17元;每667m2订单加价收购预计增收24元;每667m2良种良法补贴和粮食综合补贴15元。

2.6 农技推广机制有所创新 成功组建了以专家组、技术指导员、高产创建示范户和种粮大户、辐射户为核心的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农技推广链,形成专家包镇、技术指导员包户、高产创建户带辐射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3 经验体会

3.1 责任落实是关键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布置安排,保证了各部门、各村委的工作主动性,协调了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健全了工作责任制。

3.2 大户建设是重点 突出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建立健全干部包村、农技骨干包示范大户制度,建成了一批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3.3 技术集成是基础 高产创建的目的是实现高产、高效,这不仅要求有一批能够保证实现高产优质良种,还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因此成熟配套的集成技术是实现高产创建经济技术目标的基础。

3.4 服务指导是保障 做好水稻苗情监测、品种展示推介、主推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确保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到位、服务到位,积极开展水稻苗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指导示范区农户及时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确保了关键技术直接到户、应用到田,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3.5 观摩交流是促进 根据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开展阶段性的工作调研、现场观摩和总结交流等工作,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广大干群直接看到了高产创建实施成效,进一步推进了高产创建的实施,促进了辐射带动作用。

3.6 合力推进是保证 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涉及千家万户,尤其是良种良法配套补贴项目,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政策性强,必须实行部门配合,区、乡、村联动,村企、技企合作,合力推进。

第4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一、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必要性

是全国水稻优势产区,发展水稻产业既有生产优势和种植效益,也有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支持,但是,我省目前水稻单产水平低,良种良法不配套,品质档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加工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粮食总产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实施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主要内容: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水稻产业。

单产目标:全省水稻平均单产在基期410公斤的基础上,提高50公斤,每年单产增长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倍);总产增加150万吨。

质量目标: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达到商品标准的优质率提高30个百分点,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中,部分中晚稻和山区一季稻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准。

品牌目标: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和档次。以现有品牌整合为基础,培育5—10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效益目标:通过生产环节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实现亩增效益100元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重点推广六项关键技术,即大力推广以优质专用品种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攻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为代表的培育壮秧技术,加快推广以抛秧、直播稻、免耕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配套推广以防高温热害、节水灌溉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大力推广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精确管理技术。力争良种覆盖率达95%,生产基地品种专用化;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80%以上。同时,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搞好品种选育及引进品种的筛选,强化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中心建设,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

(二)产业集聚保障。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化经营: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早籼和优质晚粳稻、优质中籼稻、沿淮优质粳稻、山区绿色和有机稻四大稻米产业带建设,促进优质稻向产业带集中。二是推进专业化生产。主攻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10个水稻生产大县,?100个种稻大户,1万个科技示范户,建立500万亩核心示范区。通过典型示范,带动面上水稻专业化生产。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全民创业,发展壮大稻米产加销龙头企业,选择10个基础好的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优质稻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稻米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方向转变,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产品订单收购率和品种一致性。

第5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水稻;现状;优势;问题;发展趋势;陕西横山

横山县是水稻生产大县,水稻是该县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横山县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焕发水稻产业的旺盛活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对横山县水稻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调查。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中游,榆林市中西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水资源丰富,浇灌方便,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 815.8 h,年平均气温8.6 ℃,≥10 ℃的有效积温3 259.7 ℃,无霜期146 d,且雨热同季,生产水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横山县水稻生产现状

1.1 生产规模

1981―2007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由1 533.33 hm2增加至5 333.33 hm2,增加3 800.00 hm2;稻谷总产量由4 800 t增至4.4万 t,占全县粮食总产的比例由7.5%提高到40.0%;平均产量由3 127.5 kg/hm2增至8 214.0 kg/hm2,提高了约1.6倍。从2008年开始,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到2013年种植面积不足3 000 hm2。

1.2 栽培技术

横山水稻生产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传统生产阶段、塑料薄膜育苗卷秧移栽阶段,发展到目前全面推广早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阶段,产量分别由1 500~2 250、4 500~6 000 kg/hm2增加到现在的8 250~9 000 kg/hm2。其中京系21和通粳288栽培面积占87%,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普及率达96%。

1.3 加工作坊

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稻谷加工企业2家,年稻谷加工能力2 200 t,小型大米加工作坊逾60处,几乎遍布全县每个水稻种植村,年加工能力逾6万t,主要以个体户、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初加工。

2 发展优势

2.1 水资源优势

横山县共有大小河流114条,稻田主要集中在无定河和芦河两岸,其中无定河在县境内流经6个乡镇1个农场95 km,年平均流量19.12 m3/s,水量充沛,年均径流量5.66亿m3,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55%以上。流域内主干线及各支流都没有污染源,水质洁净,为优质淡水资源。

2.2 技术优势

通过水稻生产的2次技术革命,农业部门已将小苗卷秧带土移栽技术、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完全传授给了广大稻农,水稻产量已由最初的1 500~2 250 kg/hm2,迈上了6 000~7 500 kg/hm2的台阶,目前已突破了9 000 kg/hm2大关。品种也逐渐被优质高产品种所替代,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2.3 品质优势

横山县水稻生产区处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毛乌素沙漠南缘,远离工矿企业区,土质砂壤,昼夜温差大,光合效率高,水源洁净,排灌方便。通过引洪漫淤、冬闲过水,加厚耕层、抬高田面、增强地力、淹埋杂草、溶盐消碱,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生产优质大米。加工后的横山大米,米粒光滑饱满、晶莹透明,煮出的米饭软硬适中、清香油润。

3 存在的问题

3.1 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水稻以家庭为主体的千家万户自主生产,仅有的几个水稻专业协会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发挥作用,作为村级基层政权,只有宣传、引导、服务的义务,没有强迫干预的权利,要将一个村几百户的种植意向统一起来,难度大,政策也不允许。种植水稻的田块,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不适宜机械化作业[1-2]。

3.2 稻田大面积撂荒或者改种其他作物

由于种植水稻的作业环境差,渠道维护难,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种植水稻的纯收入多年基本保持在6 000~7 500元/hm2,明显低于同期种植玉米、大豆、西瓜等其他作物,致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锐减。截至201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为2 000 hm2,有逾666.67 hm2改种玉米、豆类等其他作物,其他稻田全部撂荒。

3.3 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3];大米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加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大,财政底子薄,扶持能力有限,历经多年,横山大米的品牌依然没有形成,影响了优质水稻产业的发展,这是制约横山县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建设重点

4.1 发展特色水稻,打品牌战略

按照优质水稻生产标准要求,规范目前推广的水稻旱(下转第66页)

(上接第64页)

育稀植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机脱技术。按照“示范引路、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设横山县优质无公害大米百亩示范田、千亩丰产方、万亩大样板,大力推广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2年内把横山县大米注册成为全省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形成横山水稻生产特色,打造横山大米品牌。

4.2 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稻区

到2015年建成一批水稻龙头企业,5 333.33 hm2无公害水稻全部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真正体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年加工大米达到3.2万t,实现产值1.28亿元,75%的农户参与水稻产业生产与经营,稻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 000元。

4.3 倡导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组建由加工龙头企业牵头、村民自愿参加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使摞荒稻田、闲弃滩涂向种田能手、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放心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把品种、技术引进来,产地品牌打出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4]。

5 发展趋势

5.1 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鼓励和支持通过专业合作社(协会)或家庭农场将一个村或几个村的种植规模统一起来,提高稻农的组织化程度,对田、渠、路进行统一规划,推广机插、机收、机脱等机械化作业技术。

5.2 加大水稻补贴规模

继续增加水稻补贴资金规模,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为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应形成水稻良种的育、繁、推支持长效机制,设立水稻引种、繁育、推广专项资金,每3年引进一批包括优质杂交种在内的水稻优良品种,对水稻原原种种性保纯、良种繁育及农民使用良种予以补贴,使稻农形成年年使用良种的良好习惯。

5.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6 参考文献

[1] 王婷.榆林沙区衬膜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构建[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 王婷.榆林沙区水稻施肥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2):88-89.

第6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为扎实推进**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百亿粮仓”建设步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主要目标

产量目标:水稻平均单产达490公斤以上,较上年增产5%。其中水稻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600公斤,部级万亩高产创建单产达700公斤以上。总产超过50亿斤,占粮食总产计划的60%。

质量目标: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一般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全市水稻品种优质率达93%,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品牌目标:通过订单生产、加价收购,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和档次。234万亩核心示范区100%实现订单生产。以整合现有品牌为基础,培育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效益目标:通过生产环节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实现亩增效益100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落实建设任务。在**区建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234万亩,其中天长、全椒作为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县(市),整建制纳入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范围。要按照布局合理、规模推进、产业开发和滚动发展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将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农户和田块。每个示范村民小组确定1名科技示范户,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努力形成以户带村、以村促片、层层推进的示范格局。示范区实施方案、建设地点和规模、科技示范户姓名和联系方式等资料要在6月底前报送市农委备案。

(二)开展两大活动。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中,开展100万亩水稻农机农艺结合示范工程和100万亩精确定量栽培示范行动。示范区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农机服务、统一订单销售“六统一”服务。力争核心示范区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90%以上,实现核心示范区比非示范区亩均增产100斤和增收100元的“双百”目标,真正发挥示范区在宣传、辐射和培训农民中的作用。

(三)夯实服务基础。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中,建立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6个;建立“万、千、百”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点700个以上;建立水稻苗情点21个(其中省级3个);建立水稻病虫害监测点16个(其中省级8个);建立土肥监测点21个(其中省级7个);建立水稻主导品种展示点15个。

(四)提升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水稻产销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扩大订单生产覆盖面,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尤其要大力培育水稻种植大户,实行水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家庭经营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全市建立优质水稻订单生产基地260万亩以上,巩固发展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80个。

三、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特别要发挥水稻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中的引导作用。粮食丰产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科技入户等重大项目要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紧密衔接,向核心示范区重点倾斜。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水稻政策性保险,降低风险,促进水稻生产稳步发展。

(二)技术保障。要着力构建水稻主导品种的展示、推介和机制,形成主导品种规模优势,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实施100万亩水稻农机农艺结合示范工程,做到机插一片、带动一片、影响一片。推广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宽行窄株、定向栽培、平衡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防、高温热害防控等实用技术,增强科技对水稻生产的支撑作用。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的办法,对水稻生产进行全程监测,及时监测信息和田管对策建议。继续组织技术专家对口联系和指导种粮大户,发挥大户的示范带动和现场培训的作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包村驻点,开展生产指导和服务。

(三)组织保障。要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行政推动和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工作方案,建立督促指导、绩效考评、动态监测、信息交流等长效工作机制。农业、财政、科技、粮食、统计、气象等部门,要强化协作,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扶持配方施肥公司、植保专业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绩效考评机制,切实加强对核心示范区建设的动态监测、检查督导、定期通报和考核验收,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情况交流和信息反馈,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促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为扎实推进**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百亿粮仓”建设步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主要目标

产量目标:水稻平均单产达490公斤以上,较上年增产5%。其中水稻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600公斤,部级万亩高产创建单产达700公斤以上。总产超过50亿斤,占粮食总产计划的60%。

质量目标: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一般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全市水稻品种优质率达93%,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品牌目标:通过订单生产、加价收购,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和档次。234万亩核心示范区100%实现订单生产。以整合现有品牌为基础,培育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效益目标:通过生产环节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实现亩增效益100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落实建设任务。在**区建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234万亩,其中天长、全椒作为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县(市),整建制纳入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范围。要按照布局合理、规模推进、产业开发和滚动发展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将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农户和田块。每个示范村民小组确定1名科技示范户,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努力形成以户带村、以村促片、层层推进的示范格局。示范区实施方案、建设地点和规模、科技示范户姓名和联系方式等资料要在6月底前报送市农委备案。

(二)开展两大活动。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中,开展100万亩水稻农机农艺结合示范工程和100万亩精确定量栽培示范行动。示范区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农机服务、统一订单销售“六统一”服务。力争核心示范区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90%以上,实现核心示范区比非示范区亩均增产100斤和增收100元的“双百”目标,真正发挥示范区在宣传、辐射和培训农民中的作用。

(三)夯实服务基础。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中,建立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6个;建立“万、千、百”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点700个以上;建立水稻苗情点21个(其中省级3个);建立水稻病虫害监测点16个(其中省级8个);建立土肥监测点21个(其中省级7个);建立水稻主导品种展示点15个。

(四)提升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水稻产销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扩大订单生产覆盖面,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尤其要大力培育水稻种植大户,实行水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家庭经营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全市建立优质水稻订单生产基地260万亩以上,巩固发展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80个。

三、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特别要发挥水稻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中的引导作用。粮食丰产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科技入户等重大项目要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紧密衔接,向核心示范区重点倾斜。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水稻政策性保险,降低风险,促进水稻生产稳步发展。

第7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对策

一、自然地理概况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年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降雨量1341毫米,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535米,属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有水田25.9万亩,旱地35.8万亩,拥有万亩水田以上的坝子有: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阿镇,一年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滇陇201、滇屯502等优质米,素有“滇南粮仓”之美誉。

二、机插秧发展现状

勐海县自2003年开始引进示范水稻机插秧这一新型农机农艺技术来,通过农业农机技术部门的试验、示范与以点带面的方式,插秧机逐步被农民群众接受认可,水稻机插秧面积逐年扩大。2003年至今全县累计推广机插秧2万余亩,节约水稻栽插资金100余万元,提高粮食产量60万公斤。

1、水稻插秧机数量和机型不断丰富

插秧机的品牌从原来的东洋PF455S、久保田SPW-48C,增加至现在的久保田SPU-68C型、碧浪BILANG、常发2ZS-4等几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水稻插秧机69台,分布在9个乡镇。其中,高速插秧机4台,手扶步进式插秧机65台。

2、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完善,服务队伍逐步壮大

随着国家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的加大,农业农机推广部门的经费得到保障,人才队伍得以充实,农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三农”能力也不断提升。目前,全县除财政全额拨款的县、乡农机推广部门外,还有民营性的农机公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县有民营(个体)农机公司11家,各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5家,从业人员达300余人。

3、技术逐渐成熟,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开始引进示范时秧盘育秧的技术不成熟,农民操作不当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了试验示范效果不明显,农民群众不接受。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农机购机补贴金额的提高,适合山坝区的机型配套,农业农机部门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勐海山坝区发展的水稻插秧机集成技术。从2003年全县试验示范的50亩推广增至2012年的6961亩,增幅达139.2%,乡镇也从坝区的勐遮镇、勐海镇辐射带动至全县的7个乡镇。

4、农业机械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勐海县近几年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机具与运输机具。耕作机具包括大、中、小型耕整机与大、中、小型联合收割机等。目前全县有各种耕整机3万余台,各种联合收割机84台,这为勐海进一步实现水稻栽插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全县坝区乡镇的农田机耕率已达100%,机收率已达8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勐海县农业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近几年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坝区乡镇。但是山区与半山区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随着近几年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勐海连续干旱,全县原有的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和一些蓄水坝塘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另山区与半山区乡镇的耕作田块不标准,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操作。

2、农民对水稻栽插实现机械化的认知度不高

勐海县在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与盲区,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对机插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历史上推广机插秧技术多次失败,许多人对新一轮机插秧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机插秧技术能否稳产高产心存疑惑,信心不足;三是重视程度不够,对机插秧的推广应用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推广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四是重视了坝区的示范推广而忽视了半山区与山区的示范推广。

3、农机队伍建设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勐海县农机推广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是非专业工作人员占1/3以上;二是对新型农机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三是水稻机械化栽插的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与技术娴熟的机手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水稻栽插时的需求。另拥有插秧机的农户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服务范围和领域较窄。

4、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是机械化插秧技术关键和难点是育秧,育秧技术农艺较为复杂,农民不易掌握;二是水稻品种多,种植要求差异大;三是步进式插秧机行距不能调节,30厘米的行距对有些品种和土壤肥力偏差的田块来说太宽,影响水稻产量。

四、对策及措施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投入

随着国家近几年正在投入的土地整治、兴滇睦边、台地平整和爱心水窖等一批项目的实施,抓紧完善田间生产道路、耕作田块及排灌沟渠。全县现有的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和蓄水坝塘搞好除险加固与扩建,争取勐满水库、勐遮的曼桂水库早日动工,增加日常蓄水量,确保春耕时生产生活用水。

2、加大对水稻插秧机的宣传力度,争取政府政策扶持

在近两年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政府和职能部门应站在全县粮食生产安全的高度加大机插秧技术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机插秧技术优势,加大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机插秧的认知程度。把机插秧技术列入经常性农业推广项目,财政每年专门安排部分资金给予农民机插秧种植补贴。另外要不断扩大试验示范的点与面,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机插秧技术。

3、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专业人员素质

采取举办机插秧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和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来提高农机专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机具性能的了解,提高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对水稻品种特性的了解,对秧盘育秧,大田管理与水稻病虫害等技术农艺的掌握;培养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方式技巧,更好的开展工作。

4、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要加强农机与农业技术部门合作,成立由农业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机插秧技术指导小组或办公室,共同来指导推广机插秧技术的普及应用。在插秧时,根据水稻的特性调节好插秧机插秧的适宜株距、秧苗的喂入量和栽插深度,保证单位面积内秧苗的栽插苗数。秧插好后,要组织技术人员指导农民抓好田间管理,特别要注意分蘖期高峰苗的控制,避免造成无效分蘖过多、穗小,做到农机与农艺充分结合,达到稳产高产的最佳效果。

第8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一坚持行政推动不放松

为了做好今年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县政府一如既往高度重视,准备充分,部署有力。以全政[2011]34号文件形式,安排落实了今年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任务,要求各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切实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议事日程,做到“认识不减、力度不减、扶持不减”,“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每个镇必须建立3个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示范片,要落实到田头、机头、人头。今年,县政府再次把水稻育插秧工作列入农村工作综合考评中,并设立水稻育插秧推广工作单项奖。提出四点要求:1.抢抓机遇,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工作打造成各级组织的社会事业和参与者的人生事业;2.狠抓关键,不断创造、培植、支持水稻育插秧工作的载体、平台和着力点,推动此项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3.健全机制,促进工作常态发展,成就“三农”伟业;4.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为做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各镇政府会后相继成立了机插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奖惩措施,落实了示范片,工作开展有序。

在育插秧关键时间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曾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组织召开各镇、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会、调度会,实行每日汇报制:各镇将每天育插秧进度反馈到农机局,农机局汇总后上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县农村工作组领导;技术人员对示范点做到一天一巡查、一天一总结、一天一汇报。期间由督查局牵头,农机、农艺等部门参与督查各镇育插秧进度。分管县长杨勇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机插秧工作,亲自解决在机插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坚持资金扶持不减少

为了激励农民购买插秧机、运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鼓励农机服务合作社从事机插秧作业,县财政安排了7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各镇政府都相应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购置插秧机补贴、作业奖励等。

1.县财政对规范化合作社,2011年机插秧面积达3000亩以上的,给予每社20000元的资金扶持,2011年机插秧面积达2000亩以上的,给予每社10000元的资金扶持。

2.对购置机械育秧硬盘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每张1.5元的资金支持。

3.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购置插秧机继续实行优先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安排。

4.各镇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对推广好的典型,根据作业面积进行奖励,有的镇对购置育秧流水线给予3000元/套补贴,有的镇对机插秧农户提供种子补贴(5—15元/斤)、育秧软盘补贴(10—20元/亩,有的无偿提供软盘)、作业补贴(机插秧10—20元/亩)等。

三坚持宣传培训不滑坡

农民对水稻育插秧技术的使用,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接受程度。为了加快我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接受、实施这项新的水稻种植技术,我们充分利用农民赶庙会、上街下集等机会,支起桌子、摆上资料、竖起牌子,向过往的群众宣传机插秧技术。并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详细讲解育秧技术、大田耕整技术、大田管理技术和机插秧操作技术。有时为了方便群众,总是利用下雨天、晚上,深入到农村,组织几个村民组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播放宣传光碟、散发技术资料、讲解育插秧技术。今年全县共散发技术宣传资料2800份,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农民420人。

四坚持农机农艺不脱节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需要农机农艺做到紧密结合,两者缺一不可。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农委安排专门技术人员与农机局安排的农机技术人员组成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指导小组,在农机部门对农民进行插秧机操作培训时,给农民上课,讲解水稻的有关知识、大田水肥管理、水稻病虫害防治等;和农机人员一起走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选种、指导农民育秧,并及时帮助解决机插户遇到的问题。农机、农艺的紧密结合,让农户感到有了技术保障,增强了他们运用技术的信心。

五改变服务对象,促进作业组织做大做强

“市场运作”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一家一户的小农作业,必将被专业化服务所替代。我们在推广服务过程中,不放弃一亩地、一台机的星星之火,同时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发展规模化作业上,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发展壮大。育秧流水线配套硬盘进行育秧作业,效率高、秧苗均匀、省工、省时。今年县政府在地方财政叠加补贴中,特别增加了硬盘补贴。目前全县已成立的22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插秧机135台(其中高速机14台),育秧流水线12套,硬盘180000张,成为机插秧作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同时我们积极帮助种粮大户和土地流转大户与机插秧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对接,为大户找机械、为合作社找市场。今年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机插秧服务合同35000亩,作业收入达450多万元。

今年水稻机插秧工作我们顺应农村发展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流转,坚持扶持农机服务组织抓大户、建大片、发展机械化流水线育秧,服务对象由过去的零散农户向承包大户作业方向转移,今年全县建立500亩以上的作业片56个,比去年增加了11个。

存在的问题

(一)推广力量单薄。推广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人还要留守办公室,而镇农机管理员由于被镇政府其他工作束缚,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农机工作上。另外,机插秧涉及很多农艺方面的知识,而农机人大多是外行,加强推广队伍的知识培训,更显必要。(二)发展不平衡。各镇由于自然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农民的积极性存在差异等因素,机插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三)插秧机价格偏高。尽管农民在购置插秧机时已经享受了一半以上的政府补贴,但一台机械依然要拿出八、九千元,高速机几万元,居高不下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四)法律不完善。叠加补贴后的插秧机仍有流失现象。目前没有过硬的强制措施,应逐步完善相关法律,予以重拳出击整治。

2012年工作打算

1、立足当前工作基础,摸索创新示范推广工作新模式;

2、宣传工作上增加手段,加大力度,使机插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继续加强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乡镇农机、农技人员的能动性,发展壮大推广队伍;

4、加大对机插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投入,促进水稻机插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9篇: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抛秧 增产增效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68-01

水稻双季抛秧高产技术是新型轻简高效技术模式,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等技术特点。该技术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符合农业发展节本增效的基本要求。都昌县作为赣北稻区的产量大县,大力推广水稻双季抛秧技术,近五年全县水稻双季抛秧率达49.2%。双季平均亩产突破了1000公斤,单产平均增幅达6.8%。其主要增产增效技术分析如下:

一、科学选用良种是增产的前提 从2008年起,都昌县水稻双季抛秧工作注重了良种应用,在开展新品种对比试验的同时,科学筛选了当地主导品种;同时进行了品种生育期科学搭配,总结出了生育基本搭配公式:早稻全生育期+晚稻全生育期≤225天。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模式搭配,二晚可确保在9月20日前安全齐穗,可实现双季双高产。

早稻品种先后选用了“先农37号”、“金优458”、“淦鑫203”,晚稻品种先后选用了“先农4号”、 “五优308” 、“五丰优T025”、“荣优225”等超级稻品种。所选用的双季稻品种各项产量性状均优于其它品种,表现出良好的增产优势,成为当时全县水稻生产上的当家品种。

二、增加抛栽密度是增产的关键 合理密植是双季稻增产的重大技术措施。在合理密植上,生产上必须注重了三个方面:一是适度增加用种量。针对过去的生产用种量现状,都昌首次提出了“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思路,早稻抛秧用种量每亩增加至2-2.5公斤,晚稻抛秧用种量增加至1.5公斤;二是提高育秧质量,主抓成秧率,早稻大面积推广了旱床育秧技术,晚稻主抓了湿润育秧,全县双季抛秧软盘育秧成秧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平均成秧率超过了85%;三是提高抛栽密度,首先是增加抛秧盘,每亩大田秧盘保证了65-70片(434目),其次是确保抛栽密度,早稻每亩保证了2-2.2万蔸,晚稻每亩保证了1.8-2万蔸。平均每亩比常年增加了5000蔸以上,总有效穗比常年增加了1.5万穗,实现了“小蔸匀蔸”的增产目标,每穗有效粒数和结实率都有了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主穗和早期低位分蘖的大穗增产作用。

三、推行配方施肥是增产的基础 都昌县2006年开始实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2007年在全县全面铺开,每年检测水稻土样3000个左右,根据土样检测结果,采取“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的指导思路,平均每年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3万份以上,指导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万亩以上。同时大力推广了“玉露牌”水稻专用配方肥,首次提出了“百斤肥千斤粮、大配方小调整、一亩一包配方肥”的简化配方施肥方案,对促进全县水稻平衡增产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实施晒田控苗是增产的杠杆 晒田控苗是水稻增产的重要杠杆,2006年起,都昌在全县提出了大力推广水稻晒田控苗技术,针对以往不晒田控苗和晒田控苗不到位的情况,专门就水稻科学晒田工作召开了100名乡镇技术指导员培训班,并进行了现场培训,制定了晒田原则,制定了晒田标准。通过调查,都昌水稻晒田到位率达到了80%以上。实现了“壮秆大穗”的增产目标,成穗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后期病虫害也得到了有效抑制,基本达到了“健康栽培”要求。

五、开展综合防控是增产的保证 病虫害综合防控是水稻增产的基本保障。在防控方面主要抓住了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了防治重点,注重了“三虫二病”(即暝虫、稻纵卷叶虫、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治;二是强化了防控措施,大力推广了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观念,全县已建立各种专业化防治组织17个,每年专业化防治面积达20万亩左右。同时大面积推广应用了电子杀虫灯、生物农药、性诱剂、稻田耕沤治螟等“绿色植保”技术;三是改进了预报方法,大力推进了《病虫情报》进村入户,每年要发放《病虫情报》20期左右,每期要印发3000多份。通过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病虫害损失,确保了病虫为害损失率低于3%。

参考文献

[1]余震川,何庆富. 连作早晚稻双季抛秧节本增效技术示范(节录)[J]. 杭州农业科技,1999,02:3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