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

水稻嫁接技术全文(5篇)

水稻嫁接技术

第1篇:水稻嫁接技术范文

1种植模式

早春3月中旬水稻播种,4月份移植大田,7月份收获;6月中旬番茄开始育苗,7月中旬嫁接,7月底8月初栽培嫁接番茄,10月份开始采收至翌年的1~3月份。

2模式的特点

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是一种生态环保增效的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在:①水稻与番茄轮作为水旱轮作,减轻了连作障碍问题。②禾本科与双子叶植物轮作,吸收的营养不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种植番茄施放肥料较多,种植水稻可以减少基肥的用量。③番茄采用嫁接栽培,减少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④嫁接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保温保湿的材料要求不高,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

3效益特点

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作物收成效益,每亩水稻产量500kg,按2.8元/kg计算,产值1400元;成本每亩870元,包括机械耕田、机械收割、种子、肥料、农药等,每亩纯收入约530元。嫁接番茄在每年国庆与中秋节前后,售价较高,每亩产量4000kg,按3.5元/kg计算,每亩产值14000元;成本每亩4000元,包括机械耕田、请人定植、种子、农药、肥料等,纯收入约1万元。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每亩总产值15400元,纯收入约1.053万元。

4早春水稻栽培技术

主要栽培潭两优83、陵两优268等杂交水稻品种。

4.1育秧

在3月中旬播种,采取塑料软盘半水育秧的方式育秧,首先选择土壤肥沃、肥力中上水分排灌方便的田块,按每亩大田需种子1.5kg、秧田30㎡计算。在播种前10d左右,灌水沤好田,犁耙田2~3次,然后将田水放浅做播种畦,畦宽120~140cm,沟宽40~50cm,沟深30cm,用木板拖平畦面,把秧盘整齐地排在做好的秧畦上,同时把泥浆装入秧盘至孔穴七、八成满,并使秧盘陷入泥土,盘与盘之间无缝隙,盘底与秧床面无空隙、无高低。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种子浸种前3~5d选晴天晒种3~4h,浸种时先用清水浸12~13h取出,用800倍多菌灵液浸种消毒12~13h,然后洗净药液再浸种12~14h即可播种。播种要撒播均匀,每穴1~3粒种子。播种后压种,再把孔穴边上的泥浆抹净。再采用小拱棚覆盖保温防雨,保持畦面湿润,雨后开沟排水;2~3叶期,施一次叶面肥,一般用150g/m2的2%的硫酸铵或尿素液;经常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早防治,预防为主。苗期主要病害是立枯病,可在2叶1心时用猝倒立枯灵或立枯灵等喷施预防。

4.2移植

用抛秧的方式在4月份移植至大田。整地前每亩施用50kg的猪鸡粪等作基肥,均匀撒到田里,整地要做到地平、泥烂,表层有泥浆,无杂草、杂物,随整随抛。抛秧前7~10d,逐渐揭去覆盖物炼苗;抛栽前3~5d施送嫁肥,同时喷施1.8%阿维菌素+20%三环唑750倍液,预防稻瘟病和害虫,做到带药带肥下田。待3.5~4.5叶时抛栽,秧龄20~25d。

4.3田间管理

抛栽时宜为薄皮水,抛后2~3d不进水,以利于扎根立苗,同时配套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由于是水旱轮作,病虫害较少。病虫害防治主要根据病虫预报及时使用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前3~5d,茎蘖数苗到达20万左右晒田,中后期保持土壤湿润。

4.4收获

适时采收。采收前晒田,采用人工收获。

5秋冬嫁接番茄栽培技术

主要采用砧木为宝山2号、改良砧、申砧,接穗品种为凯撒、磊石901(F1)、瑞德莱特等。

5.1育苗

6月中旬开始育苗。种子预先冷水浸种15~30min,然后恒温55℃热水浸15min,要不停地搅拌,待水温30℃左右后再浸种4h。之后用10%磷酸三钠或用1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捞出用清水洗净后,放入农用链霉素(1000mg/kg)溶液中浸30min,浸种结束后把种子搓洗干净直接播种。砧木、接穗分批播种,接穗与砧木数的比列为1∶1或1∶3~5,每培育一批嫁接苗,砧木需比接穗提前播种2~3d。为了保证砧木、接穗粗壮,需苗床撒播待第一张真叶长出后,砧木假植到穴盘上,放置于小拱棚里;接穗按20cm×20cm苗距假植到小拱棚里。按常规番茄苗的培育进行管理。

5.2嫁接

7月上中旬当接穗和砧木长到5~7叶时开始嫁接,采用多侧芽嫁接技术,改良斜切接法进行嫁接。嫁接时,在苗床上搭建简易遮阳网平棚,在遮阳网下,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一般嫁接后盖遮阳网保湿即可。若中午湿度低于75%,可在小拱棚顶覆膜保湿。由于山区早晚凉,且遮阳网有适当的降温效果,气温适合嫁接愈合生长,薄膜覆盖不用太严实,早晚可适当放风。7~10d,伤口愈合,逐渐撤去覆盖物。

5.3定植

定植一般在7月底8月初最晚在8月20日左右开始栽培。定植前,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kg,采用畦宽100~120cm,沟宽30~40cm,株距45~55cm,亩定植2000~2500株,施用氮磷钾15∶15∶15的复合肥和等量的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共100kg到定植沟,与土壤拌匀后平整地膜覆盖栽培。

5.4田间管理

主要保持土壤湿润。结果前,适当控制水分促进花芽分化,防止徒长;结果盛期,需大水大肥,一般15d左右亩施氮磷钾15∶15∶15复合肥15~20kg;整个结果期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3次。采用单篱架和平顶架结合的方法稳固藤蔓。用双秆整枝,多余的侧芽及时抹除。采用嫁接栽培植株抗病性较强,病害较少;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和螨类,经常进行预防和药物防治。同时挂杀虫灯和黄板,进行物理防治。

5.5采收

第2篇:水稻嫁接技术范文

农业作为古老而传统的产业,具有风险大、周期长、区域性强、品种多、易受资源限制和环境影响、与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天然相联等特殊属性。农业的创意即是把创意理念引入农业,是一种拓宽农业生产途径、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业态,它既有创意产业的一般特性,又有农业产业的特殊属性。农业科技的创意创新是指发生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科技的创意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始和主要的动力之一,一般体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如耕作制度、农业区域、品种种子、栽培饲养、动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水利灌溉、设施农业、食品安全等,还可延伸和体现在农业的生产关系中。

2宁波市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创意、创新实践

2.1创意、创新的实践

回顾宁波市农业历史,有很多创意、创新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稻生产为例,其创意、创新包括:品种的更换、更新(20世纪50年代的农家品种整理推广,60年代的矮秆品种引进选育,70年代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90年代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优质稻米品种推广,21世纪初籼粳杂交晚稻的示范推广),耕作制度的改革创新(20世纪60年代双季连作稻的推广,70年代稻麦三熟制推广,90年代种植业结构调整,21世纪农作制度创新),栽培模式的创新(三高一稳、稀少平栽培、模式栽培、叶龄栽培、轻型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育苗方式的创新(大、中、小苗培育,二段育秧,乳苗抛栽,盘式育秧,机械插秧,旱育秧,半旱育秧),施肥方法的创新(重基早追后补施肥法,V字型施肥法,平衡施肥法,施足基肥、适施面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前氮后移,根外追肥,配方施肥等),水浆管理技术的创新(薄露灌溉,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薄水促蘖,适时搁田控蘖,以水养胎,干湿到老),病虫草害防治措施的创新(农业、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又如农作制度创新,这是浙江省农民和科技人员实践的伟大创举,突破了以前种植业的耕作制度范畴,把农林牧副渔五业紧密结合起来,种养结合、间作轮作、套种套养、生态循环,开展了粮经结合(如稻菇轮作)、粮禽结合(如稻鸭共育)、粮鱼结合(如稻田养鱼、虾、泥鳅)、林下经济(如山林套种灵芝)、水产(鱼虾鳖)套养等模式,使单一利用的耕地拓展到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依据光能利用、物质循环、多级转化、生物共生互补、生物的生态位和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构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生产生态系统,做到物种上多种群(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不同品种)结合、组合上多序列(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之间)、搭配上多模式、空间布局上多层次(间套种,立体种养)、资源上高利用(生物共生互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技术上多学科综合配套、产品上多样化(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微生物产品)、效果上“三高一持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取得的成效

农业科技创意、创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蔺草的挂网,解决了蔺草倒伏难题;二段育秧和高山育秧,提高了秧苗素质和繁殖系数;喷灌、微滴灌技术的应用,节约了劳力,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水培等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作物生长对土壤的依赖;拉线(杆)授粉、棚内养蜂,提高了杂交水稻制繁种和草莓的结实率;吊针注射农药、肥料,解决了大树施肥喷药难的问题;茭白田套养甲鱼,找到了防治福寿螺的有效途径;南美白对虾套养中华鳖,能有效防治对虾病害;鸡稻轮作、稻鸭共育,使生物共生、资源互补、粮禽双收;蔺草田套直播晚稻,破解了蔺草焚烧难题;从稻田挖沟养鱼到挖塘养鱼到稻鱼(虾、泥鳅、黄鳝)共育(或轮作)思路的转换,既确保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效益;设施栽培的推广,解决了蔬菜反季节栽培问题;精品农业、都市农业的提出,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延伸了产业链,且依托、服务、适应城市的发展,构建、培育了融生产、生活、生态、科教、文化于一体的高层次、高科技的现代农业体系,具有食物保障、就业增收、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体验参于、美化环境等功能。

3宁波市当前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1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大多数生产劳动者文化低、年龄结构老化,易受传统思想束缚,精力、资金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商品观念不强,竞争意识不强,因而农业创意意识淡薄、创新思想落后。

3.2设施手段落后,新技术推广速度不快,科技相对滞后。

3.3由于体制落后和机制僵化,缺少相应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在农产品和技术廉价的时代,农民缺乏对技术进行开发研究的兴趣,农技人员缺乏激情。

3.4农技人员忙于应付事务工作,直接从事科技工作、亲自参与试验和实践的时间少,拿来主义、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和重引进、模仿、嫁接而轻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的现象较多。

4推动宁波市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意、创新的途径探讨

4.1广泛地收集信息,积极向外学习

要创新,首先是要学习,引进、模仿、嫁接创意、创新农业模式和先进技术,这是最便捷、实用、有效的途径。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书刊、网络,开展经验交流和实地考察学习,加强创意、创新信息的搜索、收集、分析,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即推广应用。

4.2到社会中去,到群众中来

实践出真知,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了解社会需求,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维水平,从而发现新萌芽,酝育新思想,激发新的灵感和思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在生产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灵感,是众多发现、发明的原石和见证者,也是创新活动的实践者。农技人员要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工作中,发挥好突击队和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及至无穷的过程,得到提炼升华。

4.3学习借鉴其它领域的先进理念技术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原则。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发展相对滞后,科技进步慢、应用少,应积极借鉴生物、信息、工业、医学等领域中的先进科技理念引领农业,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仪器设施武装农业,如在农业中积极应用机械化装备、化学工业、分子育种、智能大棚、太阳能温室、网络技术、分析仪器设备和循环经济、创新经济理念、工商业管理模式等。

4.4培育创新主体,开展自主创新

知识是基础,实践是根本,而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是思维的蓝图。要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寻找新的灵感,虽然书本知识、外地技术、前人经验为新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也拓宽了新的思维,但这些技术与当今的前沿技术相比,已经落后,只有自主创新后的技术才是一流技术。

4.5有科学家精神,有企业家胆略

第3篇:水稻嫁接技术范文

1盐城外向农业科技创新实践

盐城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市场导向、注重技术集成、完善平台体系,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服务和支持沿海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区域特色产业集聚趋势明显,农产品提档升级,出口量稳步上升,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已达46.7万hm2,农业总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均超1000亿元水平,农产品年出口额达2亿美元,呈现出快速发展、转型发展的良好势头,并在实现科技成果“走出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1品种资源引进改变生产水平

近年来,盐城从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水稻、大麦、蔬菜、耐盐植物、生猪、渔业新品种及种质资源近万份,为江苏沿海地区新品种推广及品种改良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聚合优势资源,成功育成盐稻系列耐盐水稻品种,2014年在废弃盐场示范种植,创下在中重盐土上水稻9000kg/hm2以上的高产纪录;经过品种筛选和驯化,耐盐蔬菜三角叶滨藜、海英菜、海芦笋等已成功走上百姓餐桌;引进的欧亚种葡萄成为本地主推葡萄品种,生产上使用的耐寒、耐贮草莓主打品种基本来自日本;从南非引进纯种波尔山羊,培育新品系核心群,大幅度提高了沿海山羊养殖效益。

1.2技术联合开发研究务实高效

紧跟产业发展形势,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努力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与澳大利亚托斯马尼亚大学开展大麦耐湿性鉴定试验,与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合作开展大麦赤霉病和白粉病鉴定试验,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黎巴嫩)合作开展大麦新品种鉴定试验,与美国A&B公司合作开展啤酒大麦的品质测定和种质资源互换,及时掌握全球研发动态,有力提升了自主研发的水平和层次。与国外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开展合作交流,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研究手段,可以更好地让创新成果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目前,已累计培育推广适宜沿海地区种植的啤麦新品种10个,啤麦产量达到7.2t/hm2,质量达到国标优级标准,有力提升了地产啤麦的品质,缩小了与进口啤麦的差距,为啤酒大麦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3技术输出技术援外彰显特色

结合自身优势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输出活动,涉及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品种和技术的输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等领域[2],带动杂交水稻、特种蔬菜、花卉、新型农机具出口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承担科技部中越长期合作项目“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商务部项目“援瓦努阿图水稻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江苏省科技厅中越合作项目“设施栽培蔬菜、花卉在越南的应用与推广”,作为市级科研机构单独执行国家援外任务,在江苏尚属首家。“援瓦努阿图水稻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项目结束了瓦努阿图无法种植水稻的历史,受到商务部和驻外使馆的充分肯定,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在中非农业合作中,盐城市连续7年派出专家赴埃塞俄比亚培训当地农技人员,帮助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受援国家的高度评价。

1.4农业科技服务产生广泛影响

外向农业需要各类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单纯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难度不算太大,难在技术成果的吸收与创新,难在技术成果的本土化利用,难在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务体系。在这方面,盐城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通过龙头带动、部门协同、院地共建,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联合建设外向农业示范园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极整合技术推广部门、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资源,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基地等多种为农服务模式,开展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精准服务,管种管卖又管加工,有效带动了企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外向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2外向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外向农业离不开技术引进、示范与推广,需要大胆走出国门,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满足国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3],不失时机开展对外技术交流,策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应该看到,我国外向农业的支撑基础仍较薄弱,面临生产、管理、创新的一系列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除水稻生产领先外,其他品种如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跟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对前沿技术跟踪研究不足,特种经济作物、设施蔬菜种质创新与市场应用两头在外,生产用种过多依赖进口,蔬菜加工以速冻、脱水为主,精深加工技术几乎没有储备;三是外向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需要进一步培育,与之配套的重点新品种、新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与熟化,相关技术服务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四是对外技术合作范围小,部分优势领域的技术输出缺少有效的组织引导,缺少有力的调控监管[4];五是区域特色仍不明显,富有竞争力的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不多,市场份额不大。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3外向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3.1基本原则

围绕外向农业发展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内引外输、内外结合、提升内涵、扩大影响的发展原则,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国外优良品种与技术,以国际化视野发展外向农业,打造外向农业发展的新名片。

3.2目标任务

发挥地方农业特色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创新服务模式,优先培育优质粮油、特经蔬菜、特色畜牧、林木花卉等科技型产业,积极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面向海外新兴市场、国内高端市场,切实提高科技支撑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前景好的农业新品种和深加工产品。

3.3对策措施

发展外向农业是一个大战略,建设外向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5]。针对外向农业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实践,围绕发展布局和目标任务,以市场为主导,以增加创新能力为重点,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充分放大自身优势特点,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外向农业发展新格局。

3.3.1强化关键技术支撑科技、农业、商务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立足“高、精、尖”,加强对关键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安排,选择生产急需、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突破种植、加工、流通过程控制等制约瓶颈,解决种苗繁殖、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控制、延伸产品开发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问题。注重境外品种资源的收集、交流、交换,加快改良驯化,尽快拿出可替代进口的优良品种,大幅度减少农用成本支出。依据生产、加工、贸易的实际需求,加强产品定位研究,加大科研专项投入,帮助龙头企业按照日韩、欧盟和美国等主要目标市场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建立出口农产品从“基地”到“目标市场”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和控制体系,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在基地建设、项目扶持、市场开拓、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熟悉运用有关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3.3.2扩大技术对外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搭建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探索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一是巩固传统合作关系。东南亚地区是江苏农业对外技术输出的桥头堡,南繁育种基地与东南亚国家基本处于同一纬度,经过三亚加代选育的水稻、蔬菜新品种在东南亚适应性好,几乎都能种植,而且综合性状都能得到体现,在这一带进行品种技术扩张有基础、有条件,也最能出形象。二是发展新型对外合作关系。深化与欧美、非洲、以色列、俄罗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在耐寒、抗旱品种的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与轻简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目前商务部和科技部在该类项目有相应支持。从长远看,未来我国农业技术输出的方式应以深度合作为主,即技术合作和建立综合农业合作实验区[6]。加速整合国际创新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优势技术输出,重视配套的技术服务,完整、全面、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及产品,通过技贸结合等形式,在农艺、加工工艺、机电等专业技术方面提供有力支撑[7],与境外跨国公司、知名研发机构、国际组织建立高效务实的合作关系。

3.3.3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外向农业的基础,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是加快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能够体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牵市场、联基地、带农户,可极大地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一是创制一流农业品种。与国内上市公司合作,对农业科研院所现有的种业公司进行育繁推一体化改造,促进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提高外向农业的育种效率,使科研、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良种良法的快速推广应用。二是支持企业开展深加工技术研发。农产品深加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的有效突破,初加工要搞,精深加工不能丢。在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快速扩张的今天,更多的农产品面临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要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围绕功能食品、休闲食品、食品添加剂、生物中间体提取、副产品利用等技术,促进深加工向深层次、多样化和系列化延伸,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三是建立外向农业生产基地。在多个产业、多个区域、多家企业广泛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集中配置人才、项目、成果资源,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新型农用装备及轻简栽培技术,形成一批以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经营服务信息化为特征的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3.3.4创建优质产品品牌创建优质品牌首要是品质,这在紧跟国内外消费潮流、推进产业创新升级、提升外向农业的含金量方面显得十分重要。以大麦为例,大麦按用途分为啤酒大麦、食用大麦、饲用大麦3种,国内燕京啤酒厂提出啤酒酿造中的过氧化物酶会影响啤酒的货架稳定期和风味度,科研院所应从目标性状选育入手,用本地大麦品种与国外无过氧化物酶大麦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着重提升地产啤麦的品质;利用食用大麦生产的大麦茶、嫩叶汁(粉)具有多种功能成分,营养价值高,深受日本、韩国消费者的欢迎;黑大麦糯性好,可以制作大麦营养粉,浙江太阳公社通过订单生产保健黑大麦,实行会员制供应,产品销价140~200元/kg,比常规产品2.8元/kg高出数倍。充分挖掘产品潜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品位是推动外向农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出路。

3.3.5完善技术服务体系针对外向农业门类多、品种多、栽培技术复杂、管理要求高、实施周期短、农户期望值高等特点,需要大力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外向农业服务新模式,通过委托攻关、技术承包、订制服务等形式,一对一、多对一开展个性化服务,组装集成产业链全程创新技术,满足外向农业多元的服务需求。积极探寻产业与经济、技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科技服务立足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把外向农业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在提质增效上发挥支撑作用;稳步放大科技服务新优势,鼓励科技人员一心钻研外向农业,把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富民成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驻村专家必须加强学习,反复实践,当好二传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4政策建议

4.1培育外向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目前紧缺创造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人才投资能减少高新技术研制开发的风险,是发展技术输入输出的重要捷径[8]。建议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围绕研究开发聚人才,围绕产业创新引人才,围绕成果转化用人才,促进项目、人才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深度结合,依靠人才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使他们得到的回报与创造的价值相符。

4.2重视本土资源开发

在新形势下,要利用自身科技资源,吸收更多外来资源[9],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外向农业发展基础。如引进的畜牧品种一般繁殖系数高,但品质略差;引进的家禽品种产蛋率较高,与本地品种肉蛋兼用有所不同。因此,在大力推广应用国外动植物品种、改良品种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依靠科技嫁接改造,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带动出口创汇,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另外,江苏沿海滩涂药用资源有几百种,生物资源得天独厚,开发利用前景巨大。

4.3优化审批服务流程

目前我国引进或输出品种资源,需经过检疫、商检、海关等审批环节,层层级级,程序复杂繁多,来回奔波,耗费时间太长,一边是用种单位的翘首以待,一边是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执法,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效率。相关部门理应严格把关,履行职能,确保合法引种、安全引种;但应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帮办制度,利用部门上下联系、沟通方便的条件,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促进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4.4加大各类经费投入

第4篇:水稻嫁接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动能;天门市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系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国土面积2622km2,耕地面积11万hm2,2016年农业总产值129.8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178元,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产业又是支撑县域经济的重头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培育天门市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天门市要突出解决农业有效供给不足、生产成本过高、质效不高等问题,调方式、调结构、调路径,向地域优质转型;强基础、强主体、强科技,向品质效益转型;促加工转化、促品牌打造、促增效增收,向业态活力转型;建平台、建基地、建体系,向市场开放转型[2]。

1天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1农产品市场的迫切需求

棉花收购价探底以后,天门市“棉花之乡”的优势不再,每667m2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降到不到200元,棉花生产周期长、劳力投入大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天门市油菜生产近三年的比较收益也不高,2014年纯收入接近300元,2015跌到最低谷,每667m2纯收入91.29元,2016年为133.8元。因为价格等因素,现有的5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和780家小型加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到地域、水源、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2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变

社会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期,消费者由“胡吃海喝”转向“吃少点、吃好点”。解决“吃好”问题就是讲究食品安全,生产上由化肥促、激素控的产量农业回归到有机生态的品质农业,单纯的产量追求失去意义,以健康营养、功能食品为最佳需求,特色农业、功能农业、区域优势必需呈现亮点。同时,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实体”转向“虚拟”,解决好消费方式转型,重点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3政府政策牵引与驱动

天门市系湖北省惟一的“四化同步”示范区,通过“四化同步”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成为天门市的第一要务,各级各部门已达成了共识。工商资本下乡、工业反哺农业将成为重要的引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力越来越强,信息化技术逐步融汇到农业的各个领域,以城带乡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会产生持续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2天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性

2.1农业资源优势突出

按照《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天门市作为江汉平原富硒区已被纳入全省种植业示范基地、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家禽类养殖示范基地、温水性综合示范基地。全市已建设优质粮、棉、油、特色蔬菜、畜禽种养、名特水产等6大高效农业标准化基地195处,总面积15.33万hm2。除了传统的棉乡优势,天门市还是江汉平原的大粮仓,6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是全国两江流域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也是“首批农产品禽蛋出口示范基地”和“第四批出口禽蛋质量安全示范市”。

2.2综合服务能力提升

基地的规模化促进了机械化,天门市机械耕、种、收面积处于湖北省领先水平。农业综合机械作业率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了81%。2015年农业部对天门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标考评中,综合得分达到74.63分。2016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考评中,天门市综合评分在湖北省名列第四。

2.3农业业态实力显现

天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7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14家。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商标15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6个。全市已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79座,储藏保鲜能力达到8000t,已认证3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0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值415.95亿元。

2.4绿色监管力度增强

天门市坚持科学施肥、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农药综合利用率达36.5%。执行“一控两减三基本”方针,天门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机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近年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质量防控居全省前列。

2.5项目支撑奖补到位

天门市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整合政府财政项目,举全市之力,每年配套近亿元的财政资金支撑土地流转奖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等部级、省级、市级的农业项目建设。

3天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3.1调优产业结构

3.1.1实施“五化”转型,促进主导产业区域化粮、棉、油是天门市的主导产业,要以“五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社会化)战略转型为目标,促进产业调优升级。发挥江汉平原大粮仓的优势,水稻种植结构进一步“区”化。全市形成3万hm2高产创建区,0.93万hm2稻田综合种养区,0.53万hm2富硒水稻种植区,0.20万hm2再生稻示范区,0.67万hm2有机稻保护区,0.20万hm2生态产品定制区。发挥传统棉花种植优势,构建棉花产业核心区,面积调减到1.67万hm2,向黄潭、渔薪等传统、优势区集中。加强两江流域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构建天门市优质油菜保护核心区,依托中粮集团,快速恢复种植面积到4.67万hm2。3.1.2助推“五+”模式,实现支柱产业优质化蔬菜产业是天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要用独特的“五+”模式(规模+特色、富硒+品牌、设施+工厂、休闲+采摘、互联网+营销)作为推手,助力这一优质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因地制宜进行蔬菜产业布局,以红日子、聚源盛等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多宝、拖市等地萝卜、甘蓝等绿色蔬菜;以黄潭、岳口、竟陵等城郊片为主体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水资源丰富的九真、皂市、胡市等地为主导发展莲藕、慈菇、茭白等水生蔬菜;以“花菜之乡”张港为基地,发展富硒花菜。3.1.3做强“五大”产业,推进地方精品特色化特色精品产业是天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要着眼于产能提升,水产养殖产业面积达到1.56万hm2,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40万hm2,其中稻虾面积1.13万hm2,稻鳅面积近0.27万hm2;精品畜牧产业依托全盛禽蛋、仟仟鹤源、天强、红雨、荣昌、兴旺等企业实现年产鲜蛋2亿枚、肉猪20万头、牛3.5万头;地方名特产业发展义河蚶、芋环、苋菜、荸荠、慈菇、野莲、野菱面积达到0.67万hm2;中药材种植产业依托云腾菊业、三军菊业、鼎药中药发展菊花、金银花、枯草、丹参、荆半夏等生产基地0.13万hm2;高效园艺产业依托金莓科技、万紫千红、火门茶园建设树莓、紫葡萄、茶林面积0.13万hm2。

3.2调强产品结构

3.2.1调结构转方式,提高产品优质率1)调新品种结构。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水稻推广隆两优、徽两优、晶两优品种;棉花推广铜杂411、EK288;油菜推广华油杂系列;花菜发展松花菜和西兰花等中高端品种。全市引进新品种47个,试验示范面积达到1.69万hm2。2)调优发展模式。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推广再生稻、直播稻、粳稻和稻虾、稻鳅等综合种养模式;棉花试行轻简化育苗生产和机械化采收;油菜推广油稻模式。全市推广绿色高效模式13个,面积达到5.34万hm2。3)调绿增长方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从70%提高到98.42%,面积22.9万hm2;主要农产品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发展到50%;节水灌溉面积由80%增加到9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7%;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8%要提高到63%以上。3.2.2强基础建市场,延长产品产业链1)设施化育苗。推广水稻、花菜、蔬菜、红薯、中药材等产业的钢构大棚育苗,利用好0.24万hm2设施大棚的作用,推广育苗后种经济作物,发挥其最大效益。2)工厂化保鲜。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提升工程,扩容红日子、鑫天、天丰惠农、元淼农业等生产加工企业的初加工厂房、冷库,提升库容量。扶持新满园公司对花菜、莴笋等蔬菜加工脱干成更耐储藏的干蔬菜产品,延长保鲜期。3)市场化营销。发挥华西农商城、舒彬农业等10余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的作用,构建农产品物流基地,形成生产基地与城区之间半小时无缝对接。在天门各大农产品市场建设体验店,解决传统商务活动的时空障碍。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微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口、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3.2.3塑造品牌讲故事,做足产品价值链1)寻找品牌背书。天门市农业品牌可背书的资源很多,要积极讲好故事。从生产条件着眼,涵盖产地位置(江汉平原腹地)、气候环境(北纬30°阳光)、地理环境(汉江活水湿地)、栽培技术(自然生态农耕)、土壤条件(富硒土壤生产)等特色优势。2)塑造品牌文化。把陆羽茶文化、石家河文化、佛祖山文化、皂市古风国文化、侨乡文化、水乡文化、竟陵派文学、天门民间文艺与农业品牌有机嫁接,让消费者享受美味的同时,再享受历史农耕文化大餐。3)细分品牌市场。依托大数据,开发对位不同阶层、不同人士、不同需求的农业品牌,稻米品牌细分,比如老人米、小孩米、月子米、团圆米等。

3.3调活市场主体

3.3.1激活资源要素,加速转型升级1)“华丰”模式继续放大。合作社与中化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站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0.57万hm2流转土地的最大效益,建设高标准农田0.27万hm2、稻田综合种养面积0.10万hm2,建设循环农业基地7600m2,建设粮食烘储中心11000m2,建好华丰小区。2)“庄品健”向上游和游下拓展产业链。集团发挥中国驰名商标“庄品健”的品牌价值,提升原有加工转换能力,拓展产业链。新进流转11个村土地建设0.27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0.03万hm2稻田综合种养和0.02万hm2有机稻生产基地,新建佛祖山休闲农业体验园。3)“天海龙”突出婚庆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生态观光、趣味采摘、养生度假、婚庆旅游功能区,利用通用航空和天海龙酒店优势,做好婚庆文化。4)鑫天农业延长产业价值链条。在建设0.67万hm2富硒花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打造0.13万hm2“毛豆+花菜”、0.03万hm2“青豆角+花菜”、0.03万hm2“甜豌豆+花菜”,做到花菜、毛豆、小龙虾等10多个品种轮番上阵,四条生产线全年生产。3.3.2利用资源禀赋,培育养生农业1)建设稻乡文化风情园。以长寿山和皂市古风国文化为资源,以稻乡文化为基调,在园区搭建稻乡文化历史长廊,通过草编工艺、艺术植被、声光电影讲述皂市古风国文化,在园区内建设小型土地庙、孔庙,石磨、石碾、豆腐推磨、水车、风车等景观。2)建设水乡文化风情园。以汉江沙滩为资源,彰显多宝生态旅游风情,突出三峡移民村瓜果蔬菜大棚采摘基地特色,融入花鼓戏、天门13种民间文艺、关公庙、地域特色生态盆景。3)建设湖乡文化风情园。以建设南湖休闲旅游区为契机,模似鲁迅社戏里的场景,建设社戏台、乌篷船、采莲船、垂钓园。融入蒸菜文化、状元文化、天门糖塑、天门剪纸窗花等元素。4)建设休闲农业风情园。以多节点旅游园为依托,通过黄潭镇的知青瓜果采摘园、九真八一休闲农庄、马湾天荷野园、佛子山火门山茶林、杨林方舟休闲农业、张家大湖田林茂,进行田园综合体的打造,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人到城里的茶馆品茶、跳广场舞、逛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城里人到乡下养眼、洗肺、暖胃,采摘鲜果,看民间文艺表演,在张家大湖湿地公园和沉湖湿地公园轻舟慢摇。

3.4调顺政府市场关系

3.4.1强化社会服务,优化生产体系1)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全市重点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配备高效精量直播、水稻育秧与栽插、联合收获、稻谷干燥等关键装备,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绿色防控,推行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智能化,通过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开展大田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3)加强农产品质安全监管。开发监测预警、市场监管、科技信息查询、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等五大应用系统。全市农业基地、农业产品实现全覆盖监测[3]。4)实现农业保险支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出资为辅助,进一步引入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对农业企业和农业风险进行全覆盖投保,降低农业风险。3.4.2强化政策支撑,优化产业体系1)强化项目支撑。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政府的重大项目向农业投资体量大的企业倾斜,支持农业电商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运用物联网技术,支持设施农业建设,支持稻田综合种养等特色生态模式,支持粮食烘干仓储建设,支持农村专业市场建设。2)补齐金融短板。保持政府对品牌农业、休闲农业贴息补贴办法。建立金融支持农业机制,通过PPP、BOO、BOT等模式,引导财政资金重点向农业倾斜[4]。3)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利用专业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4)职业农民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CEO)。3.4.3强化权能改革,优化经营体系1)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合同、建立登记簿、颁发权证、汇交建库、资料归档,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2)完善“三权”分置。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5]。3)产权改革试点。赋予农民对土地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六大权能。

4结语

2017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年,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要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注重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为手段;要着力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新潜力,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7(3):60-63.

[2]刘先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J].经济视野,2016(16):14.

[3]张星联,张慧媛,唐晓纯.国内外农产品安全预警现状研究[J]农产品质安全,2012(3):19-21.

[4]中国新闻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温州农业科技,2016(1):36.

第5篇:水稻嫁接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典型案例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提高我国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1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部分全省知名乃至全国驰名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个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维护涉农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纽带作用,是协助涉农企业对外宣传的有力代表,是服务企业发展带动企业盈利的重要组织,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外部条件。河南省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从发展前景、布局规划、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应用、资源保护、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财政支持、产业化发展和流通销售等方面做出具体、详细的指导。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民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和眼界限制,难以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只有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意义,才能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1]。河南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农业发展的生态理念,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对农户自身及企业带来的现实利益等,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逐步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而使河南省生态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2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河南省生态农业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并成功摸索了一系列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1.2.1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深化绿色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以及加强当地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凸显[2]。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河南省大程面粉实业、驻马店市天中面粉实业等面粉企业,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1.2.2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现如今,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布局清晰、发展思路明确,结合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涉及农业全产业链的新格局。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面粉为主导产品的特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该企业在小麦的选种、种植、收割、加工成面粉和面条以及销售环节等方面全过程参与,形成鲜明的全产业链结构。

1.2.3重视各地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河南省政府出台了鼓励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省、市、县三级联动,打造生态农业园的示范效应。利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在生态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让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真正获得好处。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实现转变,带动农民在经济上实现大的跨越,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例如,留庄稻田公园是确山县重点打造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该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的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大米。确山县具有种植大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稻田公园在水稻品种培育、种植等方面积极探索,每年找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优选水稻品种,在水稻插秧之前进行图案设计,每年形成不同的主题图案,为后期的观光旅游打下基础。稻田公园是确山县打造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该公园生产的富硒大米质量上乘,每年收割之前被全部预定,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四五倍[3]。此外,还有内乡县与以色列合作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生态园内部功能结构多样,融采摘、种植、亲子体验等多种功能,而且生态园内部环境优美、种植方式先进,也是当地有名的农业研学基地。未来,河南省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发展重点可以放在内化品质、外化名气上。

1.3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循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种植、养殖业统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

1.3.1发展节约型种植业。河南省注重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如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灌溉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漫灌的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用水。

1.3.2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有多种用途,加强对作物秸秆还田、秸秆加工饲料、秸秆作为原料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广阔平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还田率。花生在河南省农作物中所占比重也较大,花生秸秆富含营养物质,是加工饲料的重要原料。目前,河南省逐步形成以秸秆还田为主、秸秆饲料化为辅的秸秆多元化利用模式。

1.3.3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农田残膜、农药废弃包装、灌溉器材等逐步成为农田新的污染源。为了减少这些物质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河南省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农民加大对农田残膜的回收力度(农田残膜回收示意图见图1),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一次性农膜;采用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减少农业对农药的依赖,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土壤质量,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生态农产品。

2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2.1典型案例介绍

以驻马店市确山县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为例,留庄镇民风淳朴、气候优良,土壤中富含元素硒,自然资源丰富,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生产的富硒水稻驰名海内外。留庄镇的艺术稻田项目,是由留庄镇人民政府与金稻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联合打造的一个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公园项目。园区内现已建成超2000m的观光小径和长廊,供游客拍照留念和休息之用;并建成高达20m的观赏台,供游客从高处观赏艺术稻田。2018年,留庄镇稻田文化艺术公园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园区规划了多样式的亲子体验园、观赏种植区及采摘体验旅游区域。目前,留庄艺术稻田(见图2)已经开发成熟,后续还会依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开发更多特色旅游观赏项目,扩大生态农业发展规模。

2.2案例探讨

留庄艺术稻田项目,将亲子游、体验旅游、艺术元素、观赏价值等理念嫁接于传统农业之上,同时以本地地质条件为优势种植的富硒水稻营养价值高、品质特色鲜明,已然成为本地一张亮丽的名片。留庄艺术稻田项目的意义体现如下:一是富硒水稻的日常种植管理工作繁复,水稻除虫、灌溉、施肥等工作均需要付诸大量的人力劳动,本地农民参与艺术稻田的经营和管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中其逐步转变身份成为新型农民[5];二是从富硒稻田到艺术稻田再到当地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公园,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促使传统农业向生态化、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丰富了当地百姓的营收结构,切实改善了农村环境;三是对当地生态农业发展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亚玲.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基于改革开放后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8-24.

[2]石冬梅.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19-20.

[3]孙小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37-39.

[4]翟志纯,苗万强,李红梅.依托生态优势发展观光农业[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1):47-4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