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精选(九篇)

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1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 水稻种植 优质高产 栽培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84-01

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水稻产量最大的国家。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3300万公顷,成为世界栽培水稻的主要发源地和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之一。新时期,水稻在粮食生产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水稻种植的管理和改善力度,使水稻的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是,由于受到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封建的农业技术的制约,如何栽培、生产优质的水稻仍成为许多农民的疑难问题。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期刊文献,对此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为我国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带来帮助。

1 我国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

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的高低是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水稻的种植技术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即可,更多的是对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需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相关农业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水稻优质高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了适当整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受到我国落后的农业基础和封建的农业种植技术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现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人们对该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现在,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人不再以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活。因此,现代生活中的大部分人认为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是国家农业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毫无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对该技术的研究,制约了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第二,人们对种子和稻苗的选用不恰当。云南地区少数民族较多,他们对新时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理念了解较少,对水稻种子的选取仅限于可以正常生长,于是诸多低产量、劣质的水稻种子和稻苗便频繁出现,影响了优质、高产量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该地区的水稻种植农民对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也极度不到位,对于施肥、浇灌等工作更是随便应付了之,导致稻苗枯黄、水稻产量下降、质量过差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提高,并影响着我国整体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2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措施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出台,我国社会对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及栽培技术有了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单位必须从水稻种植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下面是结合我长期的观察经验提出的几点优化措施:

2.1 提高人们对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人类自身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事物的发展方向。水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量及其大。为了优化水稻的质量、提高水稻的产量,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区的居民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对有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多了解当今社会对农作物发展的需求,汲取其他地区种植水稻和农作物的先进方法,及时更改自己错误、落后的栽培技术,使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

2.2 正确选择具有高产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稻苗进行栽培

农作物种子、种苗的选用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高低,水稻的种植也不例外。该地区的农民在种植水稻之前首先要测定了解所要播种土地的酸碱度,并结合土地的性质选取合适的水稻种子和稻苗。在此过程中,还必须所选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尽量避免免低产量、劣质种子的选用。其次,要对种子和稻苗进行正确的处理。譬如,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在85%以上方可使用;用浓度合适的盐水等进行浸泡,并选取具有一定助长剂的水进行浸种。而对于稻苗,所育出的秧苗必须素质相对较好,以确保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除此之外,要想实现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还必须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为稻苗选择具有高营养的旱田土,并进行合理配制和填埋处理,为水稻生长提供优良的土壤环境。

2.3 注重对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疗,做好施肥、浇灌等工作

病虫害的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是任何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过程中,相关工作者要及时观察稻苗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叶片发黄等状况不良的稻苗,并为其喷洒适量的农药或者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最主要的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尽量避免虫害的生长。另外,要适时对其进行施肥和灌溉,以此来促进水稻更好的生长,提高其产量,为我国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3 小结

水稻是我国各地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对于中国整体农业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在日常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和改革力度,将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并从稻苗的选择、对稻田的施肥和浇灌技术等多方面出发,对水稻种植的优良技术进行探讨,争取培育出优质的、高产量的水稻,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仇红. 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D].扬州大学,2014.

[2]张自常. 水稻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D].扬州大学,2012.

第2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水稻栽培;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分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虽然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要求,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关切程度。我国人口已经突破14亿大关,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不断提升,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水稻栽培技术显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必须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技术改革和推广。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化影响,尤其是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农业技术、生产设备还相对落后。因此,尽快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水稻栽培的技术要点

1、科学化选择育苗

水稻的育苗重点是选择品种,水稻品种应当满足尽可能大的增加产量,选择应当因地制宜,结合水稻种植地区的地理特性,实现高质高产的水稻。其次,注重壮苗时期,采用农业技术推广知识,整平压实床土,为利于稻苗的根系发展及水分的下渗,土壤紧实度要求控制良好,不能过于结实以至于板结,随后,将有机肥和土壤按照特定适宜的比例进行配置,最后调整土壤呈酸性。

2、播种准备控制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需要测试水稻发芽的状况,将种子在常温水中浸泡4小时左右,再将其置于器皿中,定期观察种子发芽状况,成活率需达到80%以上。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浸泡种子前需要晒种,目的是保证酶的活性,时间在3h左右;选种时采用一定比例的盐水进行浸泡,水与盐(Nacl)的比例达1.12即可,合理控制好温度在12℃左右,时间为8天左右,随后将种子置于清水中洗净,保证适宜的温度,一般25℃即可,进行催芽过程。

3、整地准备

稻田耕作采用格田形式,要求土地平整,对于轮耕制度,需要进行翻土过程,为规范性作业,翻土标准控制在深度20cm左右,结合旋转翻土,保证水整地过程的顺利进行,水整地过程目的是改良土壤,保证泥浆质软,泥不外露,并在水整地后期进行施肥。整地过程中,不乏土壤中含草较多的情况,应当采取药物封地灭草的方法。

4、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主要包括两点,一点是肥水管理,另一点是病虫害管理。施肥对水稻的生长至关重要,通常将人和牲畜的粪便作为水稻种植的基肥,将之与泥土混合均匀,之后再施加有机化肥,确保水稻生长所需的养料;水稻的灌溉主要注意把控灌溉时间及灌溉水温即可,灌溉时间及水温将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一般而言,水稻的灌溉时间控制在每年的7月下旬之前完成,水温控制在18℃左右,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且不影响产量。其次是病虫害管理,控制水稻的病虫害管理主要是采用预防结合的措施,早期进行水稻病虫的监测,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除虫除草是保证水稻产量的关键,应当结合农业推广技术做好控制预防工作,并采取适量农药治理。

三、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

在初步的试行中,总结农业推广工作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农民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加上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因此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和掌握较为缓慢。尤其是一些以来现代化设备,或是新型的种植技术,许多农民存在半信半疑的态度,不敢主动进行尝试,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面临重重阻力;第二,国家虽然从宏观层面上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但是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地方农技部门的宣传程度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仅仅停留在报纸、电视报道等层面上,没有在“田间地头”得到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也很难真正掌握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培训效果;第三,农技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基层农技部门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人才,加上服务意识缺乏,往往是被动的等农民上门询问,才给予技术指导,没有发挥应有的服务职能和主动性。

四、优化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科普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首先要完善推广体系,做到基本的服务到位。增加农业技术的专业知识,引进农作物高产高质量的新技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人才的引进,政府加大投资,成立专门去田地里帮助农民实际解决问题的团队,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标准,逐渐解决农民的问题,如病虫害的问题。

2、提高农民的自我投入意识,创新农业技术机制

农民对新技术的领悟能力较差,因此,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农业种植技术,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怎么解决,无从下手。与此同时,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就要具备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大各县政府,乡镇的农业技术培训及交流,同时设置竞争机制,实现不同地区的资源整合,做到不同地区相互竞争比拼,共同进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质量,确实落实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结语:农业技术推广是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农民传统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技术推广仍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作为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客观看待工作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通过转变服务态度和优化工作方式,为实现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动力,进而实现我国水稻的高质高产。

参考文献:

第3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优质生态稻农业标准化产品竞争力

一、标准化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称为农业标准化。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隆化县水稻生产的现状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工业发展滞后,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河流较多,没有工业污染,气候和水利条件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因米粒饱满、米质晶莹、色泽清白、口感香醇而远近闻名。但是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由于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造成水稻产量比较低,加上信息不灵和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自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但我们的产品走不出去,外面高质量产品大量涌入,原本占有的市场也有失掉的危险。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和紧迫。2007年,县政府做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水稻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拉开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

三、标准化生产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方面,一是真正能够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达到既高产又质量过硬的优质水稻品种还很少,不能适应大规模发展优质水稻的需要。二是缺乏优质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专用的化肥农药。种植户手中虽然也有技术部门和收购企业发给农民的“明白纸”之类技术资料,但没有国家或地方统一的操作规程,更没有优质水稻生产的教科书。三是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化程度整体不高。

在产品品质方面,主要是整体品质较差且不稳定。部分单项指标很高、综合指标不高,同一品种品质不稳定。由于千家万户种植,管理上千差万别,同一个品种品质指标变化很大。

在产业化经营方面,一是产业化经营的链条还不够稳定和完善,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二是订单收购的比例偏低。据对汤头沟镇130家水稻种植户的实际调查,按订单种植的农户为37户,仅占被调查农户的28.46%。即使已经签订收购合同的订单,由于缺乏制约监督机制,违约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精深加工的规模、能力、程度不高。四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中介组织还比较缺乏。中介组织对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提供服务,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它可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手段和条件。在调查的四个乡镇中,只有汤头沟镇有水稻协会,而这一协会也只是粮食部门的附属。其他乡镇都是靠政府、加工或销售企业直接与农民合同收购。五是缺乏知名品牌,目前只有一家。六是粮食收购部门缺乏水稻检测设备,由收购人员凭感觉、靠经验作为水稻鉴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四、通过标准化提升水稻竞争力的对策

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其目的就是着力提升水稻品质,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隆化县水稻生产的优势和潜力。其基本思路是:以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重点把握了几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按照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确定水稻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主攻方向。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实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探索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四是运用经济调控手段进行正确引导。五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六是规模生产,突出重点。

1.加强科学研究

(1)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按照市场和加工企业对水稻品质的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技术上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全国著名水稻专家苏宝林教授为技术顾问,进一步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力度,自育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促进了水稻品种的优化调整。

(2)研究制订水稻品质生态区划和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隆化县水稻地域分布广泛,生态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耕作栽培制度各异,水稻品质在地域间、年际间有较大差异。为充分利用各乡镇自然资源优势和品种的遗传潜力,实现优质水稻的高效生产,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隆化县质监局会同农业部门起草制定了《A级、AA级生态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对水稻种植全程实施严格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即: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用生物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使大米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做到了有标可依、地尽其利、种得其所,提高了优质水稻品质。

(3)加快优质水稻专用化肥农药的研制和生产。

2.实行订单种植,完善产业链条。为提高优质水稻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二是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优、精、深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水稻加工新产品,拓宽加工层次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值转化途径。三是积极推广和完善适合当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3.抓好三大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优质水稻的生产全过程,重点抓好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培育促进市场中介组织。二是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各乡镇设立了优质水稻信息室、配备专门人员和相关设备,收集市场、技术、加工、购销等信息,为农民、企业提供服务。三是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按照水稻质量升级、产业化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需要,制定优质水稻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与安全卫生标准,用标准化规范水稻生产行为和评价水稻质量、发展无公害水稻生产。制定了《A级、AA级生态大米质量标准》、《生态米加工技术规范》等六个标准,覆盖了水稻产前、前中、产后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生态稻标准体系框架,做到了有标可依。

4.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在隆化县原种场建立了省级优质生态稻示范区,种植面积2800公顷。一是建立了组织机构,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任组长,县质监局和农业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二是进行了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典型示范、发放科技资料和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普及;三是制定经济责任制,由项目主管部门、科技依托单位与农户签订技术合同,明确责任,保证标准的实施;四是抓基地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兴办基地,做到建一个基地,带动一批农户,采用合同订单的形式,由公司提供种子和配套物资,所产水稻公司以高于普通水稻一倍的价格回收。

五、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作用与效果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广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众所周知,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一项成熟的科研成果的推广,一旦制定出技术标准,把科技成果变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或一张通俗易懂的图表,复杂的技术就很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掌握。所以说,农业标准化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科技应用、科学普及、科技总结、科技水平提高的过程。目前,隆化县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生态米生产示范基地”,被国家外专局授予“农业引智成果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并被农业部唯一授权使用生态食品标志“爱比美”。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了水稻质量、增加了产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隆化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但品种退化、技术落后,播种面积少,平均单产为5250公斤/公顷,主要是自给自足,很少外销。实施农业标准化后,改良了品种,采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种植由传统走向科学,播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比原来翻了一倍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树立起了一些知名的品牌。如隆泉米业公司不但完善了一系列产品标准,还认可了食品标签,办理了商品条码、组织机构代码和食品市场准入(QS)认证证书。经过国家认证机构的全面考核,“隆泉”牌大米还获得了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取得了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品牌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今“隆泉”牌生态米被评为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河北省第六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产品畅销六省市。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了全县近3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了400多元,加快了全县脱贫致富的步伐。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保护了环境、生态、安全和卫生。由于对水稻种植全程实施严格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即: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用生物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使大米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做到了食品安全,有利于食用者身体健康。目前,隆泉米业公司的AAA级生态米销售价达到了20元/公斤左右,如今水稻已成为产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激发了农民实施农业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农户、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实施农业标准化,构筑隆化县农业发展的新平台,确实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促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农业标准化不但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敏华,等.标准化教程.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07).

[2]李瑞.企业标准化人员培训专用教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06).

[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标准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第4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朝鲜;农书、水稻品种;分析

一、 序论

朝鲜后期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中心开展起来,水稻种植占据了不小的比重。根据1919年土地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当时水田占据全部农田的34.2%,比1432年的比重(19%)增加了大约2倍。[1] 朝鲜后期如此发达的农业生产与水稻生产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移秧法的普及是朝鲜后期农业生产变化的核心。

为了进一步严密地再检讨朝鲜后期水稻技术发达的原因,首先必须对当时栽培的水稻品种进行严密的考察。因为,要研究朝鲜后期水稻技术,首先要了解朝鲜后期水稻农业中主要栽培的水稻品种是哪些,这些水稻品种又怎样被分化,其所具备的特性又是哪些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我们才能客观地把握好围绕朝鲜后期水稻耕作农业的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维持朝鲜后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何况,这种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摆脱所谓的“移秧法普及”的神话,能够更加客观地将朝鲜后期稻作农业的原貌展现出来。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试图首先从数量上把握 “朝鲜后期水稻品种分化”的现象,再通过朝鲜后期的主要农书具体分析不同水稻品种的不同的栽培方法及其变迁。尤其是对当时的农学家们主张的新优良品种普及论和输入论进行多方面的重点检讨。

关于朝鲜水稻品种的最初的研究早在殖民地时代,由日本农学者初步尝试过。[2] 尽管由于现代生物科学知识较为缺乏,这些日本农学者片面地强调了日本水稻品种的优越性,而忽视和贬低了朝鲜水稻品种的优良性,但他们所进行的基础性调查研究不可否认地成为对朝鲜传统水稻品种及其栽培法的几乎唯一的记录。[3] 解放以后,有关朝鲜水稻品种的研究广泛展开。

但是,另一方面,解放后韩国的农业史研究主要偏重于日本的水稻品种的扩散过程上。[4] 作为对日帝殖民政策研究的一个环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帝的优良品种的试验研究和普及政策上。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会附带地涉及到朝鲜的水稻品种研究。[5]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关注朝鲜水稻品种自身问题,[6] 但还没有对朝鲜后期农业发展状况做出系统化的研究。

1948年,韩国的农学家金熙泰曾经以殖民地时期农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适应朝鲜稻作特点的水稻育种目标。[7] 现在看来,他所提出的育种目标有相当大的时代局限。但是,认真回顾朝鲜后期稻作农业中贯彻的育种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意在大概把握朝鲜后期水稻品种,并分析不同水稻的栽培方法和利用方式及其栽培期(播种期、移秧期),并最终探究这些水稻品种的分化过程。尤其,笔者想探求朝鲜后期农学家们的新优良品种普及论的背景下,当时水稻农业所追求的育种目标是什么?通过探求这一问题的答案,一方面反驳日本农学者对朝鲜水稻品种的过低评价,同时更重要的是想要通过丰富的水稻品种,再发现朝鲜传统遗传资源来开辟韩国农业特有的发展道路。

二、 朝鲜后期水稻品种的分化

(一)朝鲜前期的水稻品种

《农事直说》是1429年由朝鲜官府编撰的最初的农书。此书在种稻编中将水稻以播种期为基准分为早稻和晚稻两大种类。(见材料A1)

A1 稻种有早有晚,耕种法 有水耕(乡名水沙弥)有干耕(乡名干沙弥)又有播种(乡名苗种)除草之法大抵皆同(《农事直说》,种稻)

当时,早稻栽培为水耕法,而晚稻则要根据水利条件从水耕法和干耕法中任选其一。但是在《农事直说》中并没有言及即移秧法的情况下选用什么稻种。比《农事直说》晚 63年刊行的(1492年)《衿阳杂录》中,将稻种分为早稻、次早稻和晚稻三种,并介绍了当时常用的水稻品种共27种。但《衿阳杂录》中对移秧法却只字未题。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京畿道地区[8] 无论是什么稻种都只用水耕和干耕两种方法栽培的原因。

总之,《农事直说》中并没有明确记录用于移秧法的水稻品种。尽管没有直接记录,但写到用来移秧的水田必须在2月下旬和3月上旬之间结束初耕,并进行渍种发芽和播种。从此可推知这种水稻的播种期当在早稻和晚稻的中间时期。笔者曾推论《衿阳杂录》中提及的次早稻就是《农事直书》中用于移秧法的稻种。[9]

(二)鲜后期水稻品种的分化

进入朝鲜后期之后,由官方编撰的农书《农家集成(1655)》中保留了《农事直说》中有关早稻和晚稻的栽培技术,同时大幅度增加了有关移秧法技术的“早稻秧基”条目内容。[10] ]由此才知早稻即是由于移秧法的水稻品种。但此处所指早稻从播种期推测当与水耕法栽培的早稻系不同品种。[11] 对此,金容燮教授认为这类早稻就是《衿阳杂录》中提到的次早稻,也即是徐有榘在《林园经济志·本利志》中提出的早稻、晚稻、中稻三个品种当中的中稻。[12] 《农家集成》表面上虽然同《农事直说》一样,将水稻分为早稻和晚稻两个品种,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用于移秧法的水稻品种。所以,可以说《农家集成》中已经使用的水稻品种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种类。

对于朝鲜后期水稻品种的理解与认识在这之后的各类农书中逐渐显现出来。

A2 南方水稻 其名不一 大概为有三早熟而紧细者曰籼 晚熟而香润者曰粳 适中米白而粘者曰糯 三者清明节同时布种。小满芒种之间 分而莳之 闲情录(《山林经济》)

A3 早稻;鸡鸣稻 无芒 色微黄 耳聪 寒食后即种之 驱雀最难 即今卢原人多种之。(《山林经济》)

A4 凡稻类极多 难以胜记 然盖种稻有早晚之别 亦有水耕干耕 或有插苗之不同者 而治田除草之法 大抵皆同(《增补山林经济》)

A5 吾东稻品 无虑累十百种 皆以方言相传 一物也而古今殊号 一类也而南北异称 规俚凌杂 转不可训 今以姜希孟衿阳杂录 柳重临增补山林经济 所列稻种 参考证正 录之如在 而问附以余之所得于老农者焉(《林园经济志》,本利志7,谷名故)

A6 我邦种稻之法 早稻即一穑而不移……晚稻即播而移之(《林园经济志》)

A7 又有中稻一种 其熟在于早稻之后 晚稻之前 此即或有移秧者 或有不移者(《林园经济志》,本利志5)

18世纪初(1715年以前)的著作《山林经济》引用了中国的《闲情录(1610——1617)》,将水稻品种分为三类(见材料A2)。这三类即是:(中国)南方水稻中早熟而紧细的籼稻;晚熟而馨香有润泽的粳稻;介于早熟和晚熟之间的色白而有粘性的糯稻。这三种水稻都在清明节播种之后在小满和芒种之间分别移植,都属于移秧种类。《山林经济》中记载了(见材料A3)鸡鸣稻等新水稻品种。这类新品种比《衿阳杂录》中多出了九个品种,而且附加有“即今卢原人多种之”等说明,可见这种新品种都是当时实际耕种过的。[13]

而在《增补山林经济》(见材料A4)则有如下记录:水稻的种类极多,难以胜记。只是诸多的种类有早晚之别,其“水耕”“干耕”“移秧”等耕种法各有不同,治田和除草方法则大抵相同。

到19世纪前期,徐有榘的《林园经济志(1827)》本利志中(见材料A5)记录了当时朝鲜水稻品种大概有一百余种,除去重复记载的,介绍了大概69种水稻。[14] 徐有榘以《衿阳杂录(1492)和《增补山林经济(1766)》中收录的水稻品种为基础,追加了新的水稻品种。但是,材料A6记载了当时朝鲜的水稻栽培法中早稻只播种一次,而晚稻则要播种之后还要移植。这一材料说明,以早稻和次早稻(中稻)为中心的初期的移秧法到此时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到19世纪前半期,早稻只用于直播法,以晚稻为中心的移秧法作为新的水稻栽培法广泛普及。

比较不同时期成书的三本农书中的水稻品种,发现《山林经济》经《增补山林经济》到《林园经济志》的112年期间比《衿阳杂录》到《山林经济》的223年期间出现了更为丰富的水稻品种的分化。这一事实意味着18世纪以后水稻农业在急剧扩散。

虽然在《林园经济志》中介绍的水稻品种最多,但并没能包括当时农业中使用的所有的水稻品种。例如,参加正祖22年(1798)《劝农政求农书》编撰的公州幼学林博儒、生员柳镇穆、巡将郑道星等人的农书中就提及了在《林园经济志》中没有记载的新水稻品种。如黑粘禾、斗应水利禾、山于里禾、水不如禾、东宜禾、如术禾、正金禾、玉著光禾、黔不禾、赭葛禾、王山稻、景上禾、密多利唐鞋禾(以上品种出自林博儒的农书),正金稻、杜冲稻(这两个品种出自柳镇穆的农书),还有天上稻、斗于罗山稻、淳昌稻(这三种出自郑道星的农书)。以上水稻品种多数在当时其他类农书中都没有出现。所以,此时在不同地区都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新水稻品种的分化。

日本学者滨田秀男认为1910年以前留存的朝鲜传统稻品种中,水稻有991品种,陆稻有167品种,总计达到1158品种。[15] 而1913年,朝鲜总督府劝业模范场发刊的《朝鲜稻品种一览》中记载了朝鲜传统水稻品种有1258品种,其中,粳稻占876种,糯稻占386种;陆稻有192品种,其中粳稻占117种,糯稻占75种[16] 。水稻和陆稻品种总计达到1450品种。但是,自从1912年日帝在朝鲜实施“在来稻 废止,日本稻 导入”政策之后,朝鲜的稻品种开始减少。到1930年,农事试验场进行的“在来水稻调查”结果发现水稻品种剧减了一半以上,只剩下581种。其中粳稻占388种,糯稻占193种。[17] 朝鲜固有稻种只在地形和气候特征明显的山区仍有栽培,到了1935年,只剩下水稻12品种,陆稻13品种,干田稻20品种仍有栽培。

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所以,被统计出来的水稻品种数比实际品种数肯定有夸大的成份。但尽管如此,1450品种这一数目证明朝鲜后期水稻品种在分化,而朝鲜水稻农业技术适应了朝鲜特有的气候和地形,得到了发展。可以说,朝鲜水稻品种是我们认识朝鲜后期水稻农业情况的重要证据和重要资料。

朝鲜后期水稻“凡稻类极多,难以胜记”,这些水稻品种大体上有早稻,晚稻,中稻三类早晚之别,而且各自已经具备了不同的栽培法和技术体系。例如,在朝鲜前期主要用于水耕栽培的早稻到17世纪的农书《农家集成》中记载为主要利用于移秧法,而到了19世纪则又专用于水耕(水播,水付种)法;晚稻在朝鲜前期用于水耕和干耕,到了朝鲜后期则主要用于移秧法。但可以确定的是,虽然所占比重很小,晚稻在朝鲜后期仍有用于干耕(干播,干付种)法的情况;另外,在朝鲜前期和17世纪主要用于移秧的中稻,到了朝鲜后期仍用于移秧,但有时也用于水耕。

三、栽培法的变化,引发的水稻品种分化及其利用方式

(一)、水稻品种分化及干田稻

前面所提及的朝鲜的稻品种到了朝鲜后期在既有的水稻和旱稻(陆稻)的基础上发展分化为水稻、旱稻、干田稻三个种类。

B8 稻种甚多 大抵皆同 别有一种 曰旱稻 乡名山稻(《农事直说》种植附旱稻)

从材料B8考察《农事直说》中所记载的稻品种,可以明确朝鲜前期稻品种大体分为水稻和旱稻(山稻、陆稻)两大种类。而此时的水稻又分为旱稻和晚稻(早晚二种),其中只有晚稻可用于水耕和干耕两种栽培法。所以,从材料A1可以看到,此时还没有出现专用于干耕(干田直播)的稻品种。

但到了19世纪后半期的很多材料中都可以得到确认,干田稻是与水稻、陆稻相区别相并列的一个新的稻品种。从当时的农书可以推断干田稻在朝鲜前期是属于水稻中的晚稻一种类,但适应了朝鲜西北地区的气候,逐渐发展变异成与水稻或陆稻有明显区别的特异稻品种。以下是1928年8月份在朝鲜平安南道用于干田的代表性稻品种。[18]

荒租(稻) 为本道的本土稻,现在几乎不再栽培

龙川租(稻) 相传为100年前从平安北道来的渠流长携带而来,也有认为是200年前带来的。

大邱租(稻) 为水稻品种,相传于数十年前从庆尚北道大邱附近移入。

牟租(稻) 相传为数百年前本道观察使李某(一名五厘先生)从中国携带来的。

芮租(稻) 相传从中国被称为颖泽的芮国传入,其时代不明。

从这些材料看,首先,由来最久的当是数百年前从中国传入的“牟稻”。虽然记录时汉字有所不同,但在此所指五厘先生恐怕应该是梧里李元翼先生,[19] 他是1592年倭乱时平安道观察使。从此可推测至少在17世纪,已经开始形成干田稻这一独特的稻品种。而龙川稻或大邱稻最长不过1—2百年的历史。所以,干田稻确定其作为一个新稻品种的地位应该是在18—19世纪。日帝殖民统治时期,在以上干田稻品种中,栽培使用得最多的是龙川稻和大邱稻,其次为牟稻、荒稻,再次为龙稻、金稻、黑稻等。总之,这些干田稻品种原来超过100种,而且具有抗旱抗病能力强,发芽率高,叶面粗硬,收量在反当一石或一石以上,米粒瘠细等特征[20] 。

滨田秀男[21] 总结出这些干田稻品种的特点:大邱稻、芮稻、牟稻等显现出水稻的发芽器官成长倾向;龙川稻、海稻及米稻则显现出陆稻的发芽器官成长倾向。这说明干田稻就是从耐旱性强的水稻或陆稻发展变异来的。对此,菱本长次[22] 则认为:大邱稻、龙川稻、牟稻、龙稻等品种原是作为水稻栽培的,作为干田稻栽培时则表现了更强的耐旱性。这一主张说明干田稻主要是由水稻发展变化成的。菱本长次还认为,陆稻品种几乎没有用于干田的,而把用于干田栽培的品种称之为干田稻是因为这一品种无论与水稻或陆稻都有差异。

总之,到了朝鲜后期,专用于干田直播法的干田稻,与水稻及陆稻相并列成为世界稻作农业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水稻、陆稻、干田稻的区分法的根据是其不同的栽培法。早在数千年前开始,水稻是主要用于移秧法或水耕法的品种,陆稻是主要用于旱田和旱田作物栽培法的品种。相比之下,干田稻作为新的稻品种得到确认是因为在传统的稻干耕法的基础上发展完成了独特的干田直播法。

2.不同稻种的消费及贮藏等利用方式

曾经访问过韩国的西方人著作中对朝鲜的三种稻品种,有如下记载:

B9 “韩国有三种类稻。一种在水中栽培,另一种在普通旱田栽培,还有一种在山坡上栽培。最后一种较小较硬,不容易被损坏,可以保存8年至9年时间,所以多用于军仓贮藏当中。”[23]

B10 “韩国有具有多种亚种(SUB—SPECIES)的三种稻品种。第一种在一般的水田栽培。这一种被称为(TAP-KOK AND PADDY FIELD RICE),专用于做饭(PAP);第二种为( CHUN-KOK FIELD RICE),即所谓旱田稻(UPLAND RICE)比第一种要干燥,主要用于做米粉或酿酒;第三种专在山坡栽培,为野生稻(WILD RICE),比其种类要小且硬,所以多用于军粮,这类稻对气候的抵抗力强。在低洼地带栽培的稻子(LOWLAND RICE)一般可贮藏五年,而在山地栽培的稻子(MOUNTAIN RICE)可保存十年而完好不变质。”[24]

材料B9是胡尔伯特的观察记录,B10是汉密尔顿的观察记录。这两人观察记录的三种类稻中,(TAP-KOK)即指水稻,田谷(CHUN-KOK)即指干田稻,山坡上栽培的种类(MOUNTAIN RICE)即指陆稻(即《农事直说》中的山稻)。在他们的观察内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类稻种各自有不同的使用消费领域。它们分别被用于食用(水稻),制粉及酿酒(干田稻)和贮藏(陆稻)。

另外,材料B10中汉密尔顿特别将陆稻(山稻,MOUNTAIN RICE)和低地栽培的稻子(LOWLAND RICE)进行对比,说明了这两种稻子的贮藏问题。从贮藏的立场上看,低地栽培的稻种即水稻和干田稻(田谷)最长也只能贮存五年,而在山地栽培的陆稻(MOUNTAIN RICE)则能贮存十年而完好不变质。对此,HULBERT也认为较小而不变的陆稻种类可以。保存8—9年而不受损坏,可以作为军粮。总之,这三种稻子在贮藏方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朝鲜后期的稻种根据栽培法的不同而分为三大种类。到19世纪,这三种稻子从生产到消费贮藏都具备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一事实证明,朝鲜后期稻种根据播种期可分为早稻、中稻、晚稻三种;根据栽培法则可分为水稻、干田稻、陆稻(旱稻=山稻)三种。其中,干田稻原是属于晚稻的一种,在适应朝鲜西北地区气候和风土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朝鲜特有的,新的稻品种。而且,这三种稻品种各自有不同的消费方式:水稻主要用于食用;干田稻主要用于制粉及酿造;陆稻主要用于贮藏。

四、播种期和移秧期的分化及其变化

朝鲜前期比较单一的稻品种到了朝鲜后期,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和扩大也更加分化和多样化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可以从朝鲜后期稻品种的播种期和移秧期的变化中略窥其前后。基于以上想法对比了朝鲜前期和朝鲜后期的播种期和移秧期。兹列表<1>。在此比较了著于19世纪,被奉为牧民官的指针书《居官大要》和著于1429年的《农事直说》中记载水稻播种期和移秧期。

表 <1>《农事直说》和《居官大要》期间水稻播种期变化

资料 早稻 水耕(早稻) 移秧 晚稻 水耕(水付)

秧 坂 移 种

《农事直说》(1429)《衿阳杂录》(1492)《四时纂要抄》(1492?) ——— 2月上旬 2月下—3月上旬 — 3月上—芒种节

3月上旬(清明) — — —

2月春分 — — 清明

《居官大要》19世纪初 早种中种晚种最晚 谷雨前 谷雨前 芒种时 谷雨后

谷雨后 — 夏至时 —

— 立夏前后 夏至后 立夏后

— — 小暑初伏间 —

首先,整理了朝鲜前期农书中记载的早稻的播种期:《农事直说》记为2月上旬,《衿阳杂录》记为3月上旬(清明),《四时纂要抄》记为2月春分。相比之下,19世纪的《居官大要》中将早稻分为早种和中种两类,并记播种期分别为谷雨前和谷雨后。其中,早稻的早种情况和朝鲜前期大概类似,但早稻的中种情况在朝鲜前期农书中却根本没有提及。所以,可以说早稻中种是朝鲜后期新分化的早稻品种之一。

其次,朝鲜前后农书中对晚稻水耕的播种期也有不同的记载。《农事直说》和《四时纂要抄》中记为“3月上旬到芒种”或“3月清明”。而在《居官大要》中则把晚稻水耕与早稻水耕区别开来,称之为“水付”,并又细分为谷雨后播种的早种和立夏时播种的晚种两类。其播种期跟朝鲜前期农书中的记载相比,大体一致,但时间更加具体化了。

比较朝鲜前后期的农书中对用于水耕的早稻和晚稻的播种期的记载,早种的情况前后没什么变化,而朝鲜后期新增加的中种和晚种则有很大的变化。即,在朝鲜前期早稻和晚稻的播种时差至少有一个月以上,而到朝鲜后期早稻的中种和晚稻的早种大致在同一时期进行播种。[25]

另外,所有农书中都没有提及晚稻干耕(干种)的播种期。因为晚稻干耕法是由于春旱时无法进行水耕或移秧时所采取的栽培法,所以没有什么特定的播种期。笔者推测晚稻干耕的播种期可能与晚稻水耕同时期。殖民地时代,朝鲜平安南北道平野地带干田稻的播种期在阳历5月上旬,尤其5月6日至22日期间是最适合播种的时期。[26] 这一时期正是在立夏和小满期间,与《居官大要》所记晚稻晚种时期相吻合。

表 <2>朝鲜后期农书中移秧期的变化

农书别 秧坂的播种期 移秧时期

早种 晚种 早种 晚种

《农事直说》 1429年 2月下—3月上2月下—3月上3月2月下—3月上 3月 4月 5月芒种前后5月芒种前 芒种后 芒种后15日 4月 5月

《农家集成》 1655年

《穑经》 1676年

《山林经济》 18世纪初

《增补山林经济》1766年

《课农小抄》 1798年

《经世遗表》 1810年

《林圆经济志》 1842年

朝鲜后期播种期及移秧期引起最大变化的无疑是用于移秧的稻品种。为了分析这些稻品种,笔者整理了各种农书中所记载的秧坂的播种期和移秧期。兹列于表<2>。

首先,《农事直说》记载秧板的播种时期是2月下旬到3月上旬,《农家集成》照抄之。但是到《林园经济志》和《居官大要》中则记为早种在“3月谷雨前”,晚种在“4月立夏前后”。《农家集成》中所记秧坂为早稻秧基,所以其播种期大体相似于早种的情况,而晚种的情况直到19世纪的农书和著作中才有提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事直说》中对于移秧时期,没有任何说明。但是朝鲜后期代表性农书,如《穑经》《增补山林经济》《课农小抄》等农书中则记录了移秧当在“5月芒种前后。”另外,《经世遗表》中计算农忙期间兵卒的雇价,亦提到“芒种后十五日移秧之时也。”从此可知,移秧多在芒种至夏至期间进行。19世纪前期的农书《林园经济志》中亦提到“4月和5月之间移稻秧”。同一时期的牧民书《居官大要》,记录时将稻分为“早种、中种、晚种、最晚”四种情况,并记到这四种分别在“芒种时”“夏至时”“夏至后”“小暑一初伏间”四个时期进行移秧。

由此看来,至晚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移秧普遍在芒种和夏至期间进行。但也有在过了夏至之后(阳历6月22日)到小暑和初伏(阳历7月18日)期间移秧的特殊情况。这一事实说明,随着移秧法的广泛普及,遇到干旱情况时,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水源,经常会有等到小暑一初伏期间雨季到来后再将“最晚种”移秧的情况。[27]

分季节整理各种农书中出现的“秧坂播种期”和“移秧期”的变化,兹列于表<3>。但是这些节气是按阳历计算的,把它换算成阴历时每年都有不小的差异。《农事直说》到《山林经济》时期秧坂的播种期在“春分—清明”期间,而到19世纪的农书《林园经济志》以后,秧坂的播期延长到“清明—小满(阴历3—4月)”间。另外,考察移秧时期的变化发现《穑经》和《增补山林经济》中记载移秧时期在芒种前后,而在此之后,移秧期体现出延长扩散的倾向。18世纪末的《课农小抄》和《经世遗表》中移秧时期大概在小满到夏至之间,到19世纪的《林园经济志》中移秧期则在立夏到小暑之间,《居官大要》记录的移秧时期甚至延长到芒种和初伏之间。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播种期和移秧期也延长扩散,这是因为有不少新的稻品种正在开发并得到推广的缘故。

表<3>朝鲜后期农书中的水稻播种期和移秧期的变化

节气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初伏

阳历日时(1995) 3/22 4/05 4/20 5/06 5/21 6/06 6/22 7/07 7/18

阴历日时(1985-1995) 2/012/22 2/163/06 3/013/21 3/164/07 4/024/22 4/185/09 5/055/25 5/206/10 6/016/21

秧坂播种期变化1)《农事直说》(1429) 《山林经济》(18世纪初)2)《林园经济志》(1842)

移秧时期的变化1) 《穑经》( 1679) 《增补山林经济》(1766)2) 《课农小抄》(1798)《经世遗表》(1810)3) 《林园经济志》(1842)4) 《居官大要》(19世纪初)

1798年,响应朝庭颁布的“求农书纶音”而应旨进农书者有叫裴宜者,对移秧时期的变化有如下论述:

C11忠义?裴宜疏曰 臣本农夫 略知为农之事 有可裨于农者有三 其一古今时差也 古者 以谷雨之际落种 夏至之际移秧即为早矣 今即落种必以谷雨之前 移秧必以夏至之前 乃为早不然即为晚 早即虽或被灾 犹有可食 晚者或被灾即全无可食 以是知种移之 必以早为务可也——(《增补文献备考》,P147,田赋考7)

在此,农夫出身的裴宜首先指出农耕时节的“古今时差”。再提到以前“谷雨之际落种,夏至之际移秧即为早矣”,而现在必须在谷雨之前落种,夏至之前移秧才能做到即使受灾,也能将损害减小到最低程度。以此观点为前提,裴宜向皇帝建议必须将播种期和移秧期大为提前。

从此可以推知,朝鲜后期的移秧时期实际上比农书上记载的要提前许多。可能裴宜也是适应了这些变化才提出“早期移秧”的建议。

可以明确,无论直播法或移秧法,水稻的播种期更加多样化和更加扩散了。尤其,移秧时期在原则上体现了早期化的同时延长扩散到芒种至小暑的约两个月期间,说明朝鲜后期的水稻栽培范围大为扩大。水稻的播种期和移秧期如此多变,促进了稻品种的开发,反之,水稻播种期和移秧期多变又是新的稻品种开发的结果。

五、新优良水稻品种的普及论及输入论

(一)、新优良水稻品种普及论

1798年提出应旨进农书的18世纪末巡将郑道星的上书中反映了在当时众多的稻品种当中已经开发了多种优良稻品种。

D12 郑道成疏曰 凡稻种 有强者有柔者 柔者遇旱即难茁而易枯 强者于水于旱?无害焉 盖稻种之强者有三 天上稻 斗于罗山稻 淳昌稻是也 三稻之种其性最强 枯水稻即注秧 干田即付种 而二月翻耕 三月付种 即晚移秧插之时 比三色苗 半已成长 而结实亦早 虽遇水旱 少无所损者也。(《正祖实录》)

在以上疏文中郑道星认为稻种可分为强者和柔者,而强者即使遇到旱灾和水灾都不会受损害。郑道星还举出“稻种之强者”有天上稻、斗于罗山稻、淳昌稻等三个品种。这三个品种无论是移秧栽培或干付种栽培,其成熟结实都很早,所以即使遇到旱灾或水灾都不会有大的损害。

另有公州林博儒者则主张要区分峡地、野地、高处、低处、饶地、瘠地等土地条件和谷物的特性,主张应选择适地适种的稻品种。他还进一步指出了哪些品种适合土品和谷性,而又有哪些品种是不适合土品和谷性的。[28]

另外,与林博儒同时代的柳镇穆提出当时农民多种的早熟品种正金稻,只要稍受一点风就会不结实,所以这一品种不适合多种。与之相比,十几年前从日本传入的杜冲稻(始种于湖西地方),即使刮风,其受灾程度也不严重,而且霜落后还能继续成熟,所以又不受早霜之害。[29]

到了18世纪,由农民自发地培育出了不少优良品种,随之当时农村的知识阶层则主张积极奖励开发优良品种并提出适地适种的营农方法。由这一批人开发和普及了晚植早熟种,适应峡地、高处、瘠地的品种,具有耐风性和耐寒性的优良品种。

2.代播和优良水稻品种输入论

在灌溉设施极其落后的时代,浅水田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所以,以上提到的优良品种无法都用于移秧栽培。于是巡将郑道星提出“水?即注秧,干田即付种”的主张。[30] 从此可以说明当时的优良品种往往根据水利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可变的栽培法,尤其遇到旱灾时代播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选择。随之,各地都提出应该有效应对突发的农业环境变化,以克服灾害的主张。

D13 镇穆农书曰 臣伏奉论音 敢将训农治农害农者……一曰分田三等 而付种移秧 各随其宜也 一曰沿野邑各仓储置杂谷种还 以备代播也(《正祖实录》,正祖22年11月)

D14 林博儒 亦进农书……一田分三等 以为移秧付种代播也 一沿邑各仓 换置杂谷还 以备代播也(《正祖实录》,正祖22年11月)

首先,材料D13中,柳镇穆提出应该“分田三等,而付种移秧”,而且应该在野邑各仓储置杂谷种还“以备代播”。材料D14中林博儒也提出应该将田分成三等份,各自作为移秧、付种、代播用,而且为备代播,沿邑各仓要“换置杂谷还”。林博儒和柳镇穆系同一地方的农村知识阶层,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出应该根据水田的位置和水利条件分为三份,各自作移秧、付种、代播用,而且还提出应该在沿邑各仓储备杂谷“以备代播”。

当时,用于代播的杂谷主要是荞麦和绿豆两种,主要因为这两种杂谷即使晚播也能收获。而且这两种谷物“恶湿而喜燥,宜瘠而忌肥”,所以遇到大旱灾时,可将此两种杂谷直接代播在水田上,到秋还可以有所收获,由此将旱灾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1838年,大司宪徐有榘以他在1788年(正祖22年戊午)官任淳昌郡守时的经验为背景,提出了代播时的注意事项和应该引进优良品种的提案。

D15 在司宪徐有榘疏略曰……昔在正庙戊午 插秧衍期 朝令代播荞麦 臣时守淳昌郡 劝相其役 未几淫劳 南人告饥 代播诚是也 而所播之种 未德其宜耳 我东谷种 各品虽繁 其晚莳而可食者 唯有荞麦与绿豆两种,而俱恶湿而喜燥 宜瘠而忌肥 以是种而播 植?笔???nbsp;旱极涝至 无怪乎徒劳无功也 臣闻中原通州等地 有六十日稻 初秋下种 初冬收获 上海青蒲等地 有深水红稻 六月播种 九月成熟 德安府有香籽晚稻 耕田下子 五六十日可以食实 此皆晚时而可食者也 臣谓 每岁节使之行 多方访求购来 颁之八方传殖 即不过一二年 人享其利 其于广嘉种而救灾荒 岂云小补栽

(《宪宗实录》,宪宗4年 6月已卯)

D16 如稻一也 而益州之青?稻 早熟而可避晚灾者也 通州之六十日 德安之香籽(耔)晚莳而可避旱灾者也 西安之安南早 太平之六十仙 耐旱而可种者也 松江之鸟口稻 山阴之料白水 耐水而可种者也 惠安之鸟芒稻 青州之海稻 不畏咸卤 而可种近海棣田者也(《拟上经界策》下)

材料D15记载,1792后遇到大旱,朝庭下令代播荞麦,却“旱极涝至”,植于“高湿之地”的荞麦大受损害。以此为经验,徐有榘建议应该从中国引进晚植早熟品种。他还特别提到了可代替“代播”使用的中国的稻种有通州六十日稻、上海青蒲深水红稻、德安府香籽晚稻等三种,并认为这些品种即使在初秋或六月时晚播,因其栽培期短(只有50—60天左右),也能有收获。所以,他认为“每岁节使之行,多方访求购来。颁之八方传植即不过一二年,人享其利。”

材料D16中,徐有榘进而详细介绍了引入朝鲜后能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国稻品种,其中有晚植早熟而能避晚灾的青?稻;晚播而能避旱灾的六十日稻和香籽晚稻,耐旱性强的安南早稻和六十仙稻;耐水性强的鸟口稻和料白水稻;耐盐性强的鸟芒稻和海稻等四大类九个品种的稻种。

综上所述,19世纪前半期最有影响的农学家徐有榘认为当时朝鲜的水稻农业必须引进如下新新品,包括晚植早熟种、耐旱性、耐水性、耐盐性强的稻种等。特别是早熟而能避免晚灾和旱灾的品种的引入是当时最切实际的课题。尽管这时朝鲜已经确定了新的育种方向,并已经培育出像“天上稻”这种早熟早收获的新品种,而且还开发出了在初伏(7月8日左右)移秧也能收获的最晚种品种,但徐有榘还是坚持认为应该从中国引进更为优良的稻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代播时经常出现的诸问题和局限性。

六、 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稻种的评价

日帝殖民地时代朝鲜稻作农业的发达并不是依存于殖民地社会内部的要求,而是依存于殖民宗主国的社会要求。所以,这一时期极端轻视朝鲜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强制推行了日本的试验技术成果。[31] 整个殖民地时代,朝鲜原有稻品种急剧减少,同时急剧展开了日本优良品种的“普及、交替、统一”。于是,朝鲜稻品种利用率由1912年的97.2%急剧减少到1935年的17.8%。

日本殖民统治者还多次收集了朝鲜后期的稻种,并调查研究了这些稻种的特性。[32] 即是由“劝业模范场”(1911—1913年经二次调查了各道府郡的稻种)和“农事试验场”(1930—1934)进行的“在来水稻调查”活动。但是,对朝鲜在来稻品种的研究越来越被忽视,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甚至被排除在品种对比对象范围之外。

当时,为日本农学者总结的朝鲜稻品种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33] 首先列举的缺点是“有芒种”“大体早熟”“分蘖数少而秆长”“易倒伏”“抗病性弱”“多有米粒粗的品种”“一穗粒数多”等。而优点则有“耐寒性强”“出穗到成熟期间短”“缺乏水分的土壤中亦能发芽”等等。另外,日本农学家滨田秀男也对朝鲜稻品种做了以下评价:“适应了朝鲜的气候,耐春旱、耐夏水、耐秋冷,而且可以无肥粗放栽培,谷粒食味佳良。”相反,也举出了朝鲜稻品种的缺陷,如“容易倒伏,抗病力弱,粒形瘠小,去壳时杂物多等,无论从品质上或从数量上都远不如日本米。”[34]

简言之,被日本农学者指出的朝鲜稻品种的缺陷是:不符合当时日帝的“多肥多收栽培”要求,也缺乏市场性、商品性和经济性。但日本农学家们的这种比较并非是在同一的农业环境(气候、水利及地形等风土)前提下的比较。日本稻品种只有在充分的水利灌溉设施和化学肥料的供给下才能提高其收获量,也只有在保障上述条件的前提下,才优越于朝鲜稻品种。如果考虑当时朝鲜的客观情况,如大部分水田仍为浅水田;频繁的旱情致使晚播和移秧成为普通使用的方法;严重的夏涝和秋早霜,加上化学肥料的极端缺乏等等,其比较结果必然会大相径庭。适应朝鲜自然环境的晚播早熟性品种,耐旱性、耐水性、耐寒性强的品种,无肥粗放栽培品种等品种在当时朝鲜的环境下,其生产能力或收获是反而比日本的所谓优良品种要强。

实际上,朝鲜后期稻作农业的发展方向与日本的“多肥多收”型方向截然不同。朝鲜后期稻作农业生产也试图提高单位面积生产量,曾经展开“多肥多收”农业方针,但是最主要的农业方针还是开发研究适应环境、克服气候制约、向不利条件地区扩散稻作农业的政策。所以,朝鲜后期的稻作农业与气候条件相对优越的日本农业相差较大。而完全不知客观情理的日本农学者对朝鲜1450种稻品种持有偏见,在根本没能收集齐全稻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评价,所以没能予以科学的评价。因此,朝鲜的1450种稻品种遭到灭绝的不公平待遇。

从滨田秀男的研究中可以类推,日帝的消灭朝鲜本土稻种的做法无疑是消灭未来食粮遗传资源的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尽管对朝鲜的本土稻品种有着都是“日本型稻种”的先入为主的观点,但实际上朝鲜稻和日本型水稻、印度型水稻以及陆稻并列为稻种的四大系统之一,尤其“米稻”这一品种从形态和生物性角度来讲都是不同于日本型或印度型的特异品种。[35] 这一事实还说明朝鲜本土稻品种包含着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独特而丰富的遗传资源。

七、结论

综上所述,朝鲜后期稻种根据播种期可分为早稻、晚稻、中稻;根据栽培方法和栽培地点又可分为水稻、干田稻、陆稻等种类。其中的干田稻原属于晚稻一种,到朝鲜后期则发展成朝鲜特有的新品种。朝鲜固有的稻种进入朝鲜后期之后呈现出种类的多样性和品种数急速扩大、分化的特点。19世纪初的农学家徐有榘整理统计出朝鲜稻品种有69种,而他的统计肯定有不少遗漏之处。根据1910年的调查统计,朝鲜稻种总计达1158品种,甚至达到1450品种之多。

但是,实际上现有许多材料都可以证明朝鲜后期稻品种根据播种期进一步分化的事实。例如,19世纪初的《居官大要》记载了此时早稻已分化为早种和中种,而且晚稻也分化为早种和晚种。而移秧的情况则更细密地分化为早、中、晚、最晚四种稻种。当时在农政第一线为了指导农民而被著述的这些民政资料所记内容,比当时的农书更加如实地反映了稻品种的分化和多样化情况。另外,胡尔伯特和汉密尔顿指出水稻、干田稻、陆稻三类稻种不但各自的栽培法和播种地域有所不同,其消费领域和贮藏方式亦各不相同。

众所周知,在朝鲜后期,移秧法新技术广为普及。与之相应,为了将移秧的危险负担降至最低,移秧时期大为延长,而且,抗旱灾、抗水灾、抗风灾性的稻品种也广为普及。但是在遇到大旱灾情时,荞麦和绿豆的代播仍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试图从中国引进晚植早熟和栽培期间短的稻种以克服代播的缺点。此外,还有引进耐寒性、耐水性、耐盐性品种的主张。

朝鲜后期稻品种的发展过程要放在浅水田占绝对多数和干旱缺水的朝鲜半岛的气候和风土背景中考察,才可能客观全面地理解。当时的稻品种无论移秧或直播,都朝着早熟方向得到育种发展。即,较晚移秧或直播都有可能收获的“晚植栽培适应性”是当时最重要的品种选择基准。其次,如金熙泰所指[36] ,早熟多收性、耐风耐寒性、耐病性(稻热病)耐寒性以及味道和品质也是重要的育种目标。

朝鲜后期稻品种的形成过程是在既定的自然环境下更能“适地适种”的过程,也即选择适应土品和谷性的品种的过程。因此,朝鲜后期育种方向与日本德川时代以“多肥多收性”为首要目的方向大相径庭。但是到目前为止,以日本官方农学家为先驱的研究都只在“多肥多收”的前提下研究朝鲜稻种,而对朝鲜稻种的固有特点完全忽视甚至视而不见。所以,这些研究者都无视朝鲜半岛非常不利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毫不留情地指责了朝鲜稻品种的缺陷与局限性,并认为日本稻的强制移植是作为优良品种的引进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了。甚至试验朝鲜稻种的唯一的研究者滨田秀男也只重视对稻种特点的研究,但并不重视这些稻种具备的丰富的遗传资源问题。

当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关注,为了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直播法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虽然有相当大的时代差异,朝鲜后期的稻品种和栽培法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意义。因为朝鲜固有稻品种包含朝鲜半岛上四千年来所有的环境因子,只有基于这丰富的遗传资源,才是开发未来食粮资源的唯一手段。

注释

[1] 李镐澈,《第一章 水田农法》,《朝鲜前期农业经济史》,韩吉社,1987,47页

[2] 朝鲜总督府劝业模范场,《朝鲜稻品种一览》(1913);小早川九郎,《朝鲜农业发达史(政策编)》,朝鲜农会(1944);盛永俊太郎,《朝鲜水稻种类和改良》(农业发达史调查会编,《日本农业发达史》第9卷,中央公论社(1959);最近,在以下书籍中亦收录了相关研究成果(农林省热带农业中心,《对旧朝鲜的日本农业试验研究成果》农林统计协会(1976)。

[3] 朝鲜总督府殖产局农务课,《水稻的传统耕作法和改良耕作法的经济比较——根据大正十三、十四两年劝业模范场事业报告调查》(1928年,抄写本

[4] 李斗淳《日帝时水稻品种普及政策的性质研究》,《农业政策研究》17—1(1990,12);李正行《韩国水稻品种变迁史》,农振研丛书,第14号(1945);林茂相、金钟昊、崔铉玉《韩国水稻品种的变迁》,(李殷雄外,《韩国农业技术史》发刊委员会(1983);林来敬、林茂相《韩国的稻作农业和稻品种的变迁》;许文会外《稻的遗传和育种》,汉城大学出版部,(1986)

[5] 苏淳烈《殖民地时期全罗北道的水稻品种变迁》,《全北大学校农大论文集》第3辑(1992.2);苏淳烈《殖民地时期全罗北道水稻品种的试验研究及普及——为阐明殖民地农业技术的主体性》,《全罗文化论丛》第5辑(1992.11)。

[6] 滨田秀男《朝鲜传统水稻》,《朝鲜学报》5辑(1953.10

[7] 1948年,韩国的农学家金熙泰提出适应朝鲜米作特点的水稻育种目标:(1)适应水量不足的晚植栽培性,具有耐病性(稻热病),耐寒性的(2)适应一年二收的早熟多收性的(3)适应稻草袋生产的稻秸杆品质良好的(4)适应输往国外的,品质良好、味道好而且多收获量的。与今天相比,金熙泰所提出的育种目标当然存在着相当大的时代差异,但我们必须认真检讨他所提出的目标在朝鲜后期农业中有多少成分被坚持了下来。(金熙泰,《朝鲜米作研究》,正音社,1948年,169—170页。)

[8] 《衿阳杂录》中的衿阳县原指京畿道衿川县。太宗14年曾与果川县合并,数月后又与阳川县合并而称衿阳县。但过了一年又废除。世祖时也曾与果川县合并,后改为今用地名始兴。

[9] 笔者曾推论《衿阳杂录·谷品条》中记载的黄金子就是用于移秧法的水稻品种。因为这一水稻品种多为庆尚道人所栽培,而其播种期在庆尚道恰好是在2月下旬到3月中旬之间。(李镐澈,《第一章 水田农法》,《朝鲜前期农业经济史》韩吉社,1987,47页。)

[10] 新增加的早稻秧基相关技术内容中多写道:“庆尚左道人行之”“右道人行之”,从此可知这种技术主要是采录了惯行于庆尚道的技术。(农家集成,农事直说,早稻秧基)

[11] 用于水耕的早稻一般在2月上旬时二次起耕和捡去土块后进行播种,而早稻秧基品种则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之间制造秧基进行播种。

[12] 金荣燮《朝鲜后期农业史研究(2)——农业变动,农学思潮》,一潮阁。1974,7页。

[13] 另外,对柳稻则详细注明为“今卢原丰壤人多种之”,可知柳稻是当时卢原及丰壤地区实际栽培的新品种。但是,到《增补山林经济》的同一条目中已经没有详细的注明,可知到18世纪中期之后这些新品种已经向其他地区广泛扩散。

[14] 金荣镇的《农林水产古文献备要》69中叙述到《林园经济志》中记录了170种水稻品种。笔者认为多数研究者误以为这么多的水稻品种都是朝鲜的水稻品种。但是,详细研究《林园经济志》可知这本农书中提及的多数水稻都是当时中国的品种,其中朝鲜的水稻品种,不过为69种。(金荣镇,《农林水产古文献备要》,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研究丛书9号,1982)

[15] 滨田秀男,《朝鲜在米稻》,《朝鲜学报》5辑(1953.10),59页。

[16] 朝鲜总督府劝业模范场,《朝鲜稻品种一览》,1913。

[17] 农林省热带农业中心,《朝鲜的水稻品种改良》,《对旧朝鲜的日本农业试验研究成果》。农林统计协会

[18] 朝鲜总督府劝业模范场,《平安南道的干田》1928,4—5页。

[19] 刘鸿烈《国事大辞典》,(教育图书,1988),1090页。

[20] 滨田秀男,“朝鲜在米稻”,《朝鲜学报》5辑(1953.10)68—70页。

[21] 滨田秀男,“朝鲜在米稻”,《朝鲜学报》5辑(1953.10)69页。

[22] 菱本长次,《朝鲜米研究》,东京千仓书房1983。

[23] H. B. Hulbert, The Passing of Korea, (New York, 1906),PP. 15-16。

[24] A. Hamilton, KOREA,(Loudon, 1905), PP.124。

[25] 对于水稻直播的播种期研究情况可参考以下文章: 杉弘道,《关于水稻直报告团的适应期和最晚直播期限》,《朝鲜总督府农事试验场丛报》第4卷,第3号(1929.8.1)。

[26] 朝鲜总督府劝业模范场,《平安南道的干田》,1928,37页。

[27] 杉弘道外,《移植期不同的品种比较试验成绩》《朝鲜总督府农事试验场丛报》第4卷第3号(1929.8.1)。

[28] 《日省录》,正祖23年2月11日。

[29] 《日省录》,正祖23年2月11日。

[30] 《日省录》,正祖23年12月29日。

[31] 苏淳烈《殖民地时期全罗北道水稻品种的试验研究及普及——为阐明殖民地农业技术的主体性》,《全罗文化论丛》第5辑(1992.11)

[32] 朝鲜总督府殖产局农务课,《水稻的传统耕作法和改良耕作法的经济比较——根据大正十三、十四两年劝业模范场事业报告调查》(1928年,抄写本)。

[33] 苏淳烈《殖民地时期全罗北道的水稻品种变迁》,《全北大学校农大论文集》第23辑,(1992.2),126—127页。

[34] 滨田秀男《朝鲜在来稻》,《朝鲜学报》5辑(1953.10),61页。

[35] 滨田秀男《朝鲜在来稻》,《朝鲜学报》5辑(1953.10)66-68页。

[36] 金熙泰《朝鲜米作研究》,正音社,1948。

参考文献

[1] 滨田秀男《朝鲜在来稻》,《朝鲜学报》5辑(1953.10)

[2] 李斗淳《日帝时水稻品种普及政策的性质研究》《农业政策研究》17—1(1990.12)。

[3] 苏淳烈《殖民地时期全罗北道的水稻品种变迁》《全北大学校农大论文集》第23辑(1992.2)。

[4] 苏淳烈《殖民地时期全罗北道水稻品种的试验研究及普及——为阐明殖民地农业技术的主体性》《全罗文化论丛》第5辑(1992.11)。

[5] 朝鲜总督府殖产局农务课,《水稻的传统耕作法和改良耕作法的经济比较——根据大正十三、十四两年劝业模范场事业报告调查》(1928年,抄写本)。

[6] 朝鲜总督府劝业模范场,《平安南道的干田》1928。

[7] 金熙泰《朝鲜米作研究》,正音社,1948。

[8] 李正行《韩国水稻品种变迁史》,农振研丛书,第14号,1945。

[9] 林茂相、金钟昊、崔铉玉《韩国水稻品种的变迁》;李殷雄 外,《韩国农业技术史》,韩国农业技术史发刊委员会(1983)。

[10] 朴来敬、林茂相《韩国的稻作农业和稻品种的变迁》;许文会 外,《稻的遗传和育种》,汉城大学出版部(1986)。

[11] 盛永俊太郎《朝鲜稻的种类和改良》,农业发达史调查会编,《日本农业发达史》第9卷,中央公论社(1959)。

[12] 农林省热带农业中心,《对旧朝鲜的日本农业试验研究成果》,农林统计协会1976年。

[13] 河合和男《朝鲜的产米增殖计划》未来社,1986。

[14] 金荣镇《农林水产古文献备要》,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研究丛书9号,1982。

[15] 小早川九郎《朝鲜农业发达史(政策编)》,朝鲜农会,1944。

[16] 朝鲜总督府 劝业模范场,《朝鲜稻品种一览》,1913。

[17] 李台钟《朝鲜在来水稻品种赵同知的起源(杂录)》,《朝鲜总督府 农事试验场丛报》第2号(1926)。

[18] 许文会《关于1302年阿弥陀佛腹藏的水稻·米·大豆》,《1302年阿弥陀佛腹藏物调查研究》,温阳民俗博物馆,学术丛书2,1991。

[19] 杉弘道《关于水稻直播的适应期和最晚直播期限》,《朝鲜总督府农事试验场丛报》第4卷,第3号(1929.8.1)。

[20] 梅景修《20亿人的主食——米食民族的稻栽培和米利用》,1985。

[21] 李镐澈《第1章 水田农法》,《朝鲜前期农业经济史》,韩吉社,1987。

第5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 绿色稻米产业;现状;对策;江苏沭阳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20-01

沭阳县位于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县域总面积达2 298 km2,其中耕地面积13.6万hm2,农业人口129万人。沭阳县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商品猪基地县、科技先进县、部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8.73%,农、田、林网化率达100%,大气、土壤、水质等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1 沭阳县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的消费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数量满足型转向质量选择型,由营养型转向安全型,由单一消费转向多样化需求,从无公害稻米到绿色稻米,再到有机稻米,对稻米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同时随着稻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面对国际稻米市场的价格冲击和一些国家的绿色壁垒政策,发展绿色稻米产业势在必行,也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1-4]。

沭阳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7.33万hm2以上,年产稻谷60万t。沭阳县已通过无公害种植业产地认定面积达9.29万hm2,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39万hm2,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242 hm2。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6个,绿色食品34个,有机食品9个。其中无公害大米占主要部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几乎全部都是大米,尤以“江淮”、“茂安”、“白雪”等品牌逐渐叫响“绿色”品牌。无公害、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已逐步推广,县、乡农技服务、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禁、限用农药品种得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病虫预测防控能力加强,高效低毒农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逐步建成。银河、江淮、星宇、茂安、华源、金益康、黎明等一大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初步形成“白雪”、“高墟”、“裕农”等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大米知名品牌。

2 发展对策

绿色稻米产业发展要从建设优质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着手,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绿色认证面积,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推进申报品牌,提升绿色稻米整体经济效益。按照“建基地抓粮源,扶龙头促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稻米生产、收购、加工、销售4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绿色稻米的理念、机制和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企业+基地+市场”的绿色稻米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民、企业双赢。

2.1 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品种区域

要发展沭阳县绿色稻米生产,优质品种的定位非常关键,筛选米型靓、品质优、口感佳、销路好、农民认可度高的品种作为主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实现品种基本统一。选择稻米种植历史长、农田基础设施好的区域,规划建设绿色稻米常规基地。

2.2 以示范为推手,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创建新品种试验区、配方施肥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区等绿色稻米示范田,发挥科技、品种、新成果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激发农民种植优质绿色稻米的积极性,提高辐射区域农民种植绿色稻米的意识。

2.3 以质量为目标,强化生产管理

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绿色稻米生产操作规程,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农业部门应加强在技术方面的指导,逐步建立品种统一、规程统一、投入品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的生产管理制度,把好生产关。

2.4 以农业执法为抓手,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

定期公布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抓好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和基地监督检查,扶持建立绿色稻米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发展农资连锁配送和服务,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2.5 以科技为支撑,强化绿色稻米技术推广

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配备绿色稻米生产技术推广员,负责绿色稻米技术的指导和生产规程的落实;同时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保证生产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2.6 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绿色稻米产业化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组织形式,通过签订购销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推行订单农业,通过委托技术服务,强化绿色稻米基地质量管理,形成公司、技术服务单位、农民利益共同体,促进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稳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受益,实现多方效益的最优化。

2.7 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绿色稻米品牌

绿色稻米产业必须打造品牌,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要紧抓国家对发展绿色食品扶持的机遇,申报绿色标志、地理标识,着力打造绿色稻米品牌,进一步开拓优质绿色稻米市场,扩大沭阳县绿色稻米的知名度,促进稻米产业集群发展。加强绿色稻米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绿色水稻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

2.8 以深加工为新增长点,延长稻米产业链条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米糠油、精炼油、谷维素等下游产品,以及速食米、碎米深加工等粮细化加工产业,从而使稻米产业链延长,产业发展空间拓展,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形成稻米绿色循环经济,促进全县稻米加工产业实现循环、健康、持续发展。

3 参考文献

[1] 金连登.我国有机稻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稻米,2007(3):2-5.

[2] 何忠伟.中国稻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压力与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3(6):41-44.

第6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技术 育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74-01

前言:随着我国农民的种植水稻的技术的不断的提高,在水稻的生产环境中,水稻栽培技术和水稻育苗技术已然成为水稻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性要素。但是如果我县农民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农户们在水稻栽育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技术方面的方式执行的不到位,稻田的保护差,从而导致水稻的质量下降,甚至产生破坏秧苗的现象,造成我县的水稻的产量下降。所以也就有了以下的措施。

一、水稻的栽培与育苗国内外的发展与变化

水稻是全球上的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播种的占地的面积大概占据了全球的粮食作物的种植的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并且在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们是以水稻作为主要粮食,而且中国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稻王国”,水稻的每年的产值大约占据了全球的水稻年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七之间。并且是位于全球的第一位。水稻作为一个在国民生活和经济的地位仅此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它的栽培和育苗技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并且我国的水稻栽培和育苗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水稻栽培与育苗研究的意义

在我县,农业是最为主要的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我县人们生活的根本。而水稻在中国是一项主要的粮食生活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县的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而且,我县的面积十分的广阔,地势较为复杂,并且水稻的栽培和育苗受到的气温条件,地势的环境和种植的制度以及农民生活经济的条件的等等诸多方面和因素的影响,在我县的水稻养育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因此我县对于水稻的栽培技术以及水稻的育苗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所要对水稻栽培与育苗的研究的意义十分重要。

三、水稻栽培技术

1.水稻常用的栽培技术

关于水稻常用的栽培方式,我们要根据我县的实际的地理因素去研究,并且也要根据稻田中所含的养分,稻田中的盐碱含量,稻田的病虫害的各个方面去分析。还有要分析这几年国内外的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及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去因地制宜的发展,这里我所要讲述的是以下的水稻栽培技术,其一是水稻牛耕人工栽培技术,其二是是旋耕机人工栽培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由于耕种技术较落后都是人工插秧。以下将重点介绍上述两种的水稻栽培技术。

2.水稻栽培技术的优缺点

首先先要介绍的是水稻牛耕人工栽培技术,主要流程是:1先对于整个稻田的铺平和起出一些垄地,2十分重要的施肥环节,3进行插秧处理,4对稻田中水分的控制,5是除草和预防病虫毒害。其优点是利用牛耕栽培技术能够稳定的高产,增产的作用,而且利用牛耕技术能够节约成本,十分方便,虽然在牛耕技术上的劳力大了点,但是这一切是综合了我县的实际情况而定的,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的环保。但是此栽培技术依旧是对于地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要求,只要老牛进入了稻田中,就可以我们的进行了水稻牛耕栽培技术的实施了。其二是旋耕机人工栽培技术,基本上是一样的,首先要人工把旋耕机开到田地中,先将整个稻田铺平,然后再进行人工插秧处理,所以在旋耕机耕田时,根据不同地方的地理形式,并不适用于每块田地,只有一些土地整改后有公路的地方才能进去,所以要及时对道路进行检查。

3.水稻栽培所注意的问题

对于水稻栽培时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在技术的支持方面,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所以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要能够有一个合理化,规划化的管理水稻栽培的完善的方案,若是有一个完善的方案,我们就能够全程的控制水稻的发展与成长。

四、水稻育苗技术

1.水稻常用的育苗方式

关于水稻育苗的方式,我们要根据我县实际的地理地貌环境因素去考虑,若考虑到的地势因素的话,例如一些旱田,水田,油菜田等等,最好是利用是有塑料薄膜的纸张对其进行控制温度的旱育苗。其中一些特色的育苗方式是:硬盘育苗和旱育浅植育苗的方式,还有一些其他的育苗方式,而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上两种育苗的方式。

2.水稻常用育苗方式的优缺点

首先,我先介绍硬盘的育苗方式。有关于硬盘育苗的方式,他的育苗的成本太高,所以不利于在我县实行。其次重点介绍的是旱育浅植育苗方式。其一它的育苗的面积的范围较大,受到的光合作用的面积广阔,他所能吸收的热量也非常之多。对于热量的利用率较高,使育苗内的温度增长速度较快。出现的秧苗会早。其二其它的突出的特征是,具有适应范围广,育秧成本低,移栽无返青期,抗逆能力强,增产幅度大的特点。但是其育苗方式也存在缺点,如此育苗方式所需要的床田需要经过酸化处理或者加入调剂而配置成的标准化的营养稻田,制作此秧田的工艺较为复杂,并且此育苗方式所需要秧田的面积要大,所以在播种秧苗时不能播种的太多,若播种的太多,秧田内也就难成状苗。

3.水稻育苗所注意的问题

关于水稻育苗所注意的问题,首先是有关温度的控制,为了保证秧苗能够过早的发芽,早点出现整齐的秧苗,在旱育苗出现秧苗时要做好保温管理的事情。且一定要在此时盖好秧苗的塑料薄膜,并且要保持塑料薄膜的透光性,增加薄膜内的温度。其二是有关水分的控制,播种秧苗的稻田内的水分缺少,不足的话,也是影响秧苗的出苗率,因此要在此时检查稻田中的水分的情况,若不足时,应当及时补水。其三是预防病虫,鼠害等等情况,所以要在此时及时观察,打好防疫药水。

五、总结

纵观全球的水稻栽培和育苗的技术的发展历史,不能够以已在世界的前列而骄傲,要真正的为我国的水稻栽培户们考虑,清楚更多的水稻技术,更有效的,更完善的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1]韦宏宪.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2:81-82.

第7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一、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以“国家粮食增收工程”和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为契机,积极开展推广优质品种、优化栽培技术、发展订单农业、扶持粮食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整合品牌等措施,进而不断提高我市水稻的数量、质量和商品率,提高我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水稻产业化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达到水稻产量和农民种稻效益不断增长,品质和质量安全不断改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目的。进一步促进我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使我市由水稻面积大市变成水稻产业强市。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产与优质并重,良种与良法配套,食用稻与专用稻同步,生产与精深加工结合,保证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并举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用五年时间,使我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435公斤,较**1~**5年平均385公斤增加50公斤,年递增2.1%,总产较前五年平均180万吨增加25万吨以上;商品率达到50%左右,商品稻谷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达绿色标准占20%;水稻生产关键技术到位率达80%;高档品种占80%以上,大米的品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要求;培育整合稻米加工、流通企业,形成1~2个部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2~3个省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使稻米精深加工量占水稻总产量的15%以上。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每亩水稻增加效益11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要内容

按照省农业委员会的部署,我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强化质量,提高效益,全面提升水稻产业竞争力。

(一)主导品种:要选择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的水稻品种,高档优质品种率达80%。中、晚稻优质品种率和高档优质品种率要分别达到95%和85%。

(二)主推技术:以推广轻简、节本、高效、安全技术为中心,坚持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原理与结合我市生产实际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达到有利于农民掌握、有利于稻米安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三)主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稼仙、青草香、联河、浮渡山等大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品牌进行资源重新整合;通过订单收购、基地生产等方式,确保企业加工数量、质量来源,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实施稻米品牌包装进超市工程,实现稻米本地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同时,争取进入北京、上海、广东、合肥等地超市;成立粮食产业协会,进一步搞活稻米流通,使我市水稻商品率达50%以上。

三、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要技术措施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稻田生产环境。一是严格控制耕地资源。认真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做到科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划定耕地保护区的基础上,明确粮食用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杜绝滥用、乱用耕地和盲目抛荒现象。要切实做到征地、用地与农田开发和复垦相结合。二是大力培肥地力,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我市现有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这些田块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作物不能高产稳产,单位面积产量要比高产田低1/3左右,是我市粮食产量提高的重点。要投入资金,科学治理,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气、固、液三相,创造农作物生长良好的地下环境。三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固了长江堤防,但境内水利设施不配套,排灌能力差,要利用农业开发项目,千方百计搞好水利设施建设,搞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田地养分含量和抗旱排涝能力。四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水稻从栽培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进一步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二)调整水稻种植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市场行情和生产习惯,要适当压缩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粳稻种植面积,做到籼、粳、糯稻三种稻布局合理,早、中、晚三季稻搭配适宜。要在确保水稻种植总面积稳定的前提下,早稻压缩到150万亩左右,中稻稳定在210万亩,双季晚稻170万亩左右;其中,粳稻面积要逐步扩大到100万亩左右,主要在桐城、枞阳、宜秀和怀宁县高河、马庙以北地区种植,要相对集中成片。在缺粮的岳西县和潜山、太湖山区仍要以推广高产籼稻为主,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在水稻商品率高的桐城、枞阳、望江、怀宁县要以发展优质籼稻和优质粳稻为重点,力争商品稻的优质品种率达90%以上。在一些丘陵地区和圩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糯稻、饲料稻、特种稻等。

(三)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一是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在桐城、怀宁、枞阳、望江等水稻调出量大的县(市)重点推广部颁二级以上并经过审定的优质良种。在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外调的宜秀、潜山、太湖等县(区)兼顾优质和高产选择品种,在缺粮的岳西和太湖、潜山的山区仍要推广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同时积极开发绿色稻米和有机稻米示范片,有条件地方要建设有机、绿色稻米种植带。二是推广水稻直播技术,水稻旱育稀植和软盘抛秧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等。三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我市已制定了《早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等三个水稻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要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片并逐步推广,力争到2010年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0%左右。四是开展试验、示范先进种养模式。要大力开展稻菜、稻油、稻鸭共生、稻田养鱼(蟹)等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稻田经济效益。

(四)强化产销衔接,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一是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要在桐城、枞阳、怀宁、望江等县建立120万亩优质双季稻生产基地和80万亩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二是发展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要以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为基础,积极扶持粮食加工转化企业,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线,有效地整合资源,把产、购、销、加工等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组建企业集团,形成一县(市)一品牌,最终实现2~3个全国著名品牌。三是发展订单生产。大力推行“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订单生产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将生产、销售、加工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订单生产积极性和履约率。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搞好水稻精深加工,提高稻米及副产品附加值。四是发展水稻产销合作经济组织。要培育水稻行业协商,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积极搞活流通。同时,加强安庆大米市场和华东农业大市场的建设,组织当地企业、中介组织参与国内外粮食贸易展销会、洽谈会,进一步扩大稻米外销量。

(五)拓宽渠道,增加资金投入。要千方百计拓宽发展水稻生产的资金投入渠道,不断增强水稻产业提升后劲。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提高粮食生产预算内资金,并从土地出让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切块用于粮食安全生产,如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等。二是以实施水稻产销改进、创新项目为突破口,利用项目增加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水稻生产转化项目,用于粮食生产、转化工作和有关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经费。三是招商引资。加强我市水稻生产、转化优势宣传,吸引商家合作或独资开发高附加值稻米产品或实行水稻规模生产,不断提高稻米加工转化率。四是引导金融机构把保护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贷款用于水稻生产、加工和流通。五是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要大力吸引农民、龙头企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发展水稻生产、转化项目投资参股,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金。

(六)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立和完善水稻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每个县(市)、区,都要建立常规水稻良种繁殖基地,确保区域内良种供应和更新,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确保杂交水稻自我供给率达50%以上,有条件的要逐步做到自给;同时,结合农资“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良种供应体系,确保农民买到价廉物美的优质良种。二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指导体系。市、县(市、区)联合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技术指导组,制定方案,搞好培训,定点观察苗情动态,开展测产验收。做到市培训到乡(镇)和规模种植大户,县培训到村和规模种植户,乡镇培训到所有的组、户。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做到高师包乡(镇)、联系种稻大户;中师包村、联系示范户的技术指导责任制。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要利用“安庆农网”、“安庆粮食网”、“安庆农业信息网”搭建水稻产销信息平台,市、县、乡(镇)和种稻大户联合行动,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等形式将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畅销的优质稻米信息及科学加工技术传递给农民和水稻加工企业。四是搞好农资供应服务体系。要做好适销对路的种子、化肥、农药推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净化农资市场环境,避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合力推进。要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作为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有效整合各部门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市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和由农技推广、农业科研、农资供应和稻米加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组织、协调、技术服务和管理。

第8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南方水稻;科学技术;策略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以及人均粮食数量的影响都具有深远意义。据统计在全国的总人口中,以水稻为主食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5%。2013年我国种植水稻的面积在全国作物总种植面积中占有20%的比重,其中在粮食种植面积中占30.3%,稻谷产量就占了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8.26%。由于南北气候原因,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由此可看出,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水稻种植生产的发展过程

我国现阶段种植水稻均由之前的野生水稻,经过驯化,人工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以及一系列高技术手段的培养而得出。我国目前的水稻种植主要是分布在南方地区。水稻由古至今都是我国人民主要的粮食生产作物。在原始农业生活时期,由于人们生产力低下,所以在种植水稻时基本采用直接播种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水稻种植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直至1975年,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博士研发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水稻产量的问题,并在此之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水稻等先进的种植培育技术。

二、我国水稻的生产情况

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面积从整体来说呈下滑趋势,依据相关数据。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在2003年之前为2650万公顷左右。而到了在2010年之后我国为鼓励农民种植水稻,提高水稻种植面积以及水稻产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对种植水稻的农民进行政策上的奖励。同时水稻的市场也有了非常稳定的表现。这一系列措施都使得水稻市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012年以后,早稻与晚稻的种植面积又出现小幅度的下降。

三、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稻种植方式的选择不仅仅是由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决定的,绝大多数时是由生产力结构水平以及种植水稻的资金问题决定种植者用何种方式进行种植。相对重要的因素还有环境问题,包括气候是否适宜,水资源是否充沛,这些因素都对水稻的种植生产加以限制。针对上述的问题,我国正在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努力让我国水稻种植事业向高产、高效、高水平发展。当前,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有机抛秧、机直播和机插秧3种。

1.我国南方水稻种植一直以直接播种为主要手段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推敲,我国南方地区农民将直接播种的方式作为他们播种水稻的主要手段。这种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节省人工、机动性强、省时省力。因为优点尤为突出,所以这种播种方式便使得各位种植者奔走相告,并且已经到了不宣而传的效果。与传统的移栽播种方式相比较,直接播种每亩地平均节约成本70元。与此同时水稻的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水稻的机械化种植将会在今后或为主导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更高更快水平的种植技术也将最终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机械对秧苗的精确控制,并且依靠机器的稳定性对所培育秧苗进行准确移栽。随着世界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对水稻产量的需求,这种机械化的种植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水稻种植的主要方式。虽然南北地区存在差异,但是机械化种植技术将终归成为主导性的种植手段。

3.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水稻种植技术的影响

第9篇: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捉鱼咯!”伴随着这一声号令,河边早已按捺不住的上千游客和村民扑向稻田,开始“渔王杯”捉鱼大赛,场面甚是壮观。不久前,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首届“稻田鱼节”精彩上演,瑶族传统的稻田鱼(也称“禾花鱼”)被融入了大量现代元素,成为当地一个响亮的品牌。

传统稻田养鱼遭遇瓶颈

稻田养鱼,在连南“八排瑶”地区已有千百年历史,是颇具民族特色的耕作方式。

稻田鱼以本地鲤鱼为主要品种,鱼苗于春耕时放养于稻田中,秋季稻田收割后收获。稻田养鱼模式中,鱼与稻谷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稻田提供杂草、虫和稻花作为鱼的饲料;而鱼又能为稻田清除杂草和病虫,达到相互促进生产的效果。

传统的种植,稻田里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鱼和水稻都是纯正的有机无公害健康绿色食品。稻田鱼集鱼肉本身的美味及稻花的清香、草虫的自然气息,味香肉甜,营养丰富。然而现代以来,为追求稻谷产量,人们开始在稻田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稻田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失衡,稻谷病虫害更加严重,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在这种恶性循环下,稻田鱼难以生存,稻田养鱼在很多地方逐渐被放弃。

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的稻田养鱼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来看,都很难引发人们的兴趣。跟连南地区相同,我国稻田养鱼多见于一些偏僻山区,多是农户自发进行,是小农生产方式下的低效生产,资金及技术投入很低。鱼种放养以后,大多数群众疏于田间管理,抱着让鱼儿自生自灭的态度,靠天吃饭,收成时能抓多少是多少。

目前,大部分用于养鱼的稻田基础条件满足不了产业化发展需要,例如排灌设施未配套,一场暴雨过后,稻田鱼往往就被冲走了。稻田鱼品种主要为鲤、鲫和草鱼等低值鱼类,品种较为单一,经济价值难以凸显。而且稻田鱼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存在,养殖品种种质退化严重,生长慢、个体小、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力下降。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得稻田鱼养殖面积日渐萎缩。

600万建稻鱼生态渔业示范园区

受资源环境制约,不仅是稻田养鱼,我国传统渔业增长方式都面临困境。为解决这一瓶颈,2012年,广东启动节地节水高质高效渔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稻田养鱼作为国家确定的农业重点推广技术之一,也成为该项目重点扶持对象。

项目提出,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结合当地基本农田改造和水利建设,扶持适合山区渔民的“稻田养鱼”生态养殖模式。在连南农业部门的积极争取下,2012年,广东省下达资金600万元,扶持连南地区稻田养鱼项目的提升改造,项目初期目标为建成50亩鱼苗繁育基地,建设近3000亩示范园区的3万多米田埂硬化,修建鱼沟和500多个鱼凼、进排水口及相关水利设施等。

项目实施后,连南县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如何利用现有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做好田间鱼沟开挖、鱼凼修葺、拦鱼设施编织、鱼种放养密度、田水水位深浅控制等等的技术指导。同时举办稻田养鱼专项培训班,使农户转变养殖观念,从传统自给自足的简单养殖观念转变为利用现有水产新技术提高养殖产量、养殖质量的观念,使农户从被动的简单生产转变为主动的田间管理,使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建设,目前连南稻鱼生态渔业示范园区已经基本建成。建成的50亩稻田鱼苗繁育基地,可以培育出适合当地养殖的优质稻田鱼苗种,以解决稻田养鱼优质苗种来源的瓶颈问题。项目还建成田埂硬化工程34150米,修建鱼凼工程510个,建设水利设施排灌渠1611米,小陂坝共10座。

据了解,为了推广和带动连南地区的稻田养鱼,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向各示范园区稻田鱼养殖户发放鱼种2000多公斤,价值13万元,普及面积约1000亩,惠及农户1000多户。

“稻田鱼”的连锁效益

“加高加固田埂及建设水利陂头的成效明显,在2013年‘尤特’和‘谭美’的强台风灾害中,田埂未实施加高加固工程的稻田鱼基本全部失收,示范园区加高加固后的稻田鱼基本没有损失。”当地农户介绍说。

据连南水产技术推广站统计,示范园区建成后,稻田亩产稻田鱼达到30~40公斤,比以往亩产增收15~20公斤。连南大古坳村村委书记说,稻田鱼是健康优质水产品,年年供不应求,如今,村民一亩田一年就能靠稻田鱼增收2000元左右。

稻田鱼增产的同时,稻谷亩产也随着提升,据当地农技人员介绍,示范园区稻谷亩产可以增收30~40公斤。连南大坪镇一位农民就提到,她家的田在示范园区内,去年6月份在修葺好的两分田里放了几十条鲤鱼种,收成时发现稻谷竟产多了一包。“以前只能收割到两包稻谷,养鱼后农药和化肥用量都少了很多,没想到稻谷反而增收了。”

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不仅给连南地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还产生了连锁效益。随着休闲旅游业的兴起,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有鉴于此,连南当地政府把稻田鱼变成了休闲农业的一项合理载体,连南稻鱼生态渔业示范园区内举办的首届“稻田鱼节”正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稻田鱼节”一开锣,游客蜂涌而至,在示范园区的田间地头抓鱼、捕鱼、烤鱼、品鱼。稻田鱼以特色生态农业的形式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带来了良好的旅游效益。

连南县委书记雷玉春表示,希望通过举办“稻田鱼节”,建立瑶山稻田养鱼产业标准示范区,打造及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品牌营销等一体的瑶山生态渔业旅游产业项目,辐射和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奔康。

链接

“南岭无山不有瑶”,南岭一脉沿线区域,分布着广东乳源、连南、连山,湖南江华,广西富川、金秀等多个瑶族自治县,瑶族乡更是星罗棋布、密密麻麻,广西金秀和广东乐昌各有一条南岭余脉,同叫“大瑶山”。

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民族走廊理论,长期以来南岭山脉及周边地区正是我国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瑶族,千百年来生活聚居在南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因此瑶族也有“高山民族”的称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