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精选(九篇)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

第1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 教学策略

小学课堂具有独特的思维培养和提升价值,利用数学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引导儿童逐步形成抽象概括的思辨、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理想的效果。根据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社会要求,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则成为数学课堂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课堂是一种天然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载体,而小学数学课堂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层次,决定了其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就在小学阶段,所以借助数学课堂利用多维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性思维概括起来讲包括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几种。

一、从三角形到圆形的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儿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将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各种事物的形象。比如,教师在讲述数量关系的时候就需要用水果进行示范,表示数量的组合与分配等关系。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引导儿童形成抽象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问题,引导儿童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利用几何图形进行培养形象思维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图形等直观的媒介,引导儿童进行数量关系的比对和转变,从空间和数量等多维的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可以有效的推动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对于立体空间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详见表1)。

二、从蝴蝶到飓风的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为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发散思维是一种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以及在事物之间建立天马行空式的合理联结的问题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借助数学课堂中的实例可以有效的开展该项工作。教师在讲述“比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将大小、多少、高矮等内容进行启发式的多维训练。比如,A、B、C、D、E比较大小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表格进行引导,建立多种比较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尽可能多的建立不同类型的比较关系,也可以组织比赛,在相同规则下,测试谁建立的关系最多(详见表2)。

除了上述的比较关系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多种的发散思维训练,采用头脑风暴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教师在讲述园的周长计算方法时,可以启发儿童进行发散思考,寻求尽可能多的测量方法。如果没有包括用绳子或者丝线围绕圆形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圆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厚度均匀橡皮泥按相同比例切割,然后按照同样的厚度改变成长方形,然后策略长方形的面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测量方法?不顾则容器的内部容积无法测量时,可以用水注入,然后将水注入到规则容器中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测量方法等等都是数学课堂中可以借助的促进发散思维发展的方法。

再比如,利用几何图形训练儿童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下述问题:某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另一内角度数的4倍,求顶角的度数。面对这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小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尚未具备,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进行发散性的启发,引导儿童从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角度去思考,如果题目中的内角指的是顶角还是底角――如果顶角是底角的4倍,应该怎么计算,如果底角是顶角的4倍应该怎么算。

三、从凹透镜到凸透镜的思维培养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归纳的思考形式,也就是将已知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运用,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和教师,逐步锻炼儿童的这种能力,从看似无关的因素中,归纳出一种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比如,教师在讲述应用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类似的训练,假设甲乙二人坐船相向而行,其中甲为顺流而行,流速为15千米每小时,船速为20千米每小时,乙的船速为30千米每小时,二人之间的距离为100千米,试问甲乙二人何时相遇?相遇时各自行驶了多少千米?在此问题中,教师需要进行的引导工作为启发儿童思考水流的速度对于航行速度的影响。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比如,一只船静止,另一只船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的情况下,相遇时间如何?将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全部考虑进去,系统全面的进行分析和比较,寻找出最终正确的答案或方法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思维训练方式,可以避免儿童因为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出现计算错误。

四、从充分必要条件到假设的思维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中就非常重视逆向思维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尝试采用逆向的角度进行审视和判断。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正式创造性思维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许多问题有时候由于惯性思维或者思维定势的影响,无法顺利解决,借助逆向思维去思考则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比如,教师在讲述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时,就可以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如果内角之和的数值不是180度,那么就无法构成三角形。而许多问题同样可以借助逆向思维进行思和判断,通过已知的条件进行逆向推理得出答案。比如解决部分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尝试假设已经得出得出答案,然后根据答案寻找问题所给的条件有哪些,最后将寻找出的有价值的条件进行正向的运用。最为有效的例子就是填空题,如果无法选择正确的答案,那就将所给的答案代入题中,然后使得题目成立的答案就是正确的选项。类似的案例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和应用,有效利用儿童当前的思维定势发展不稳定的特点,进行积极的逆向思维训练。

可以说,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利用小学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这种研究并没有取得完全的突破,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继续努力,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以及深度思维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陈贤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教学与管理,2009,(5).

[2]李英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青海教育,2001,(6).

第2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一、把握儿童心理的倾向性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关键,倾向性是求异思维规律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母用心良苦,培养孩子的目的明确,孟母善于了解儿童的喜好心理。知道在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势必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之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开发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计算1/2+1/2=1的同时,个别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2×2也等于1,他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再进行类似实验时,学生那种惊奇的表情荡然无存,证明主动性的特殊作用,教者应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巧妙地设置问题,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向,以教者为主导,以儿童思维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主要矛盾,恰当利用儿童的思维形式,引导他们自觉地领会分析的方法技巧,用自己设想的方法去进行,如在计算1至100连续自然数之和的过程中,不直接传授简捷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动笔算一算,到一定时刻,教者点化:“是不是想一想别的办法”他们会从计算中领悟到出现的新现象,1+2=3而加数中也有一个3,3+3=6加数中又有6……,导出求若干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之和乘以自然数的个数除以2”的结论。尝试到发现的喜悦,训练他们创新的意识,即使是出现了错误也不能硬性阻止,在错误中寻找机会,激发掌握正确知识的积极性,一步步突破问题中设置的障碍,使之倾心于解决问题,从曲折的道路中尝试到乐趣。其间,教者应有能力“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者的位置,在儿童自身意识中是“似有似无”,思维的主动权把握在儿童本身,培养他们对探求新知识规律的激情。

二、提高儿童思维的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求异性,而求异思维需要有规律地进行,缺乏逻辑思维势必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该教给他们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突破一般规律,“在教学中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教学始终”掌握基本技能,却不能单纯地把教者本人的思维过程灌输给学生,形成学生机械的跟着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维活动,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新异思维。应教给儿童思维的方法,主动体会思维规律,形成自己的“创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圆周长与直径关系形成了?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直径扩大同时周长也变大,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试验中发现“?仔”这个新生事物,同时启发用语言加以描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推导出圆周长公式,教者及时纠正不符合逻辑的思维,但避其简捷的归一成“应该怎么办”为“怎样才能更准确些”,启发内部动因。另外,恰当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使其自觉、积极、热情地进行逻辑训练,如:自制风筝活动,教者引导准备必要的材料,而怎么能让风筝飞上天,是个新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试验,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导致失败,他们会自觉地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从平衡问题到风速、风向问题到角度、绳长问题等等,在失去解决矛盾信心的时刻教者及时点拨、参与活动,最终,学生领会了原理,找出了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难点,教者同时把他们思维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总结,防止分化现象的产生。

三、培养儿童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从整体入手,以熟悉牵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思维可以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其主要特征:能迅速接近问题的核心,并使之快速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训练中,采取循序渐进,逐渐把握知识的跨度,由浅入深地进行越级训练的方法,在教学及练习中,灵活运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的“与一对一个别教学方法等效的群体教学方法”增强群体思维自觉性的训练。使任何能力类型的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得到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跳跃性缩短智力差异,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儿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对智力因素较高的学生,放手自学,使其直接介入新问题,达到自我完善,探索纵深的知识领域。对智力发展一般的儿童,也以自学为主,领会所学内容的全部,提出问题,以求思维横向发展。对部分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以旧知识做迁移,达到直觉判断的目的。教者对这三种层次的自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点化形式,分类精讲。在组织练习中,有意将题型分为三组,一组为尝试题型,二组为变化题型,三组为综合题型,使之具有梯度,达到跃级训练的目的。悟出思维规律,形成直觉思维习惯,引起模仿,从整体入手进行跳跃分析求证,将繁化简,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不按由因导果等逻辑步骤进行,思维发生“卡壳”时避开具体问题,寻求“似曾相识”的知识结构,改换题型,将问题化简,直接抓住其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内部纵向思维引渡到相似本质的横向思维,最终运用逻辑性解决问题,儿童在平行于具体问题的已知领域,迅速整理已有知识,对难点进行直观设想,爆发出“灵感”火花,迅速做出解决核心问题的直觉判断。

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是异性思维的思想基础,教师应该保护儿童的创新意识,善于启发运用联想的中介作用,产生相似的表象,创造出新生事物,如一题多解等,启发儿童广开思路,培养多思的心理能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在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下,由有联系的其他事物联想到核心问题。

第3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心理特点训练模式

一、概述

冰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仅消耗体能,同时也消耗心理能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量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使运动员在身体、技术和战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难以在比赛中取胜;特别是在一些势均力敌的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从少年运动就开始重视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1、认知特点

(1)感知觉的特点。运动员形成一切心理过程都要建立在感知觉能力基础上,少年儿童的训练水平和难度不高,感知觉发展落后于成年人。例如少儿运动员在训练射门动作时,常出现对球门位置判断失误的现象,因为空间知觉差。

(2)运动表象的特点。表象是对曾经感知的事物进行形象反映,是大脑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感性形象的过程。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的表现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对动觉表现的接受能力差,因此教练员要注重反复进行标准的示范动作。

(3)思维特征。思维过程是对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况的反映过程,冰球是集体运动,战术思维能力不仅是运动员水平的标志,也影响了冰球团队的战术水平。少年儿童的思维敏锐性强,但是缺乏与专项的有机结合,缺乏思维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2、心理状态特性

少儿运动员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自我调整能力还不高。冰球运动的对抗性、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从少儿时期就要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训练,适应艰苦和激烈的冰球运动。

3、个性特点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儿少冰球运动员个性的发展直接影响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以及他们将来的竞争能力。

三、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模式

1、心理训练的内容

(1)提高感知觉能力

要通过基础和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培养少儿冰球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少儿冰球运动员训练时从单一的技术动作开始,逐渐进行复杂技术动作,然后再开展技术和战术的培养计划,最后达到与全队训练和比赛适应的结果。运动员在一系列的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感知觉心理。

(2)强化情绪控制。少儿情绪的稳定性差,但是会因年龄的成熟逐渐进步,教练要打造和谐的师徒关系,训练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粗暴、单一方法,重视训练和讲解的艺术,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教练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因此教练情绪要保持平稳、态度自信、和蔼。教练对少儿冰球运动员进行情绪训练时,应该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方案。教练要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改进训练方法和内容,让少儿运动员因为兴趣而训练,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情绪、获得付出后的成就感。

(3)增强自信心。一切运动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具备自信心,冰球运动项目对抗性强,比赛场上形势复杂多变,自信心是比赛成功必须具备的心态。少儿运动员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教练要注重多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冰球运动,只要认真训练一定会成功;当球员表现失误或者训练效果不好时,也要用温和的态度指出缺点,保护少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注重激励和启发。比赛失败后教练要及时进行思想动员和教训总结,让运动员关注战略和技术上的问题,调整低沉情绪,增强运动员的斗志和信心,让运动员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4)提高注意力。冰球运动比赛一般比较激烈,竞技双方有直接身体接触、碰撞,赛场变化多样、惊险刺激,稍不留神,可能出现技术上的失误和配合上的疏漏。因此少儿冰球运动员必须在场上提高注意力,教练员要注重这方面的有效训练。

(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冰球运动要耗费很大的体力,训练难度很大,运动员经常要忍受巨大的生理痛苦和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因此,少儿冰球教练员必须对运动员进行对抗困难和挫折的训练,让运动员明确冰上运动的意义和困难,使他们逐渐形成挑战自我、战胜逆境、吃苦耐劳的良好意志品质。同时,冰球运动是个团体性项目,要让小运动员少儿时期就养成集体主义精神,能很好的协作和沟通,适应群体生活,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2、心理训练的方法

(1)放松训练。运动员可以利用自我暗示实现心理的放松,暗示主要是用语言对心理产生调节,使疲劳的肌体得到缓解和休息,从而使情绪迅速恢复正常状态。放松训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为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人对自己或者他人积极的语言产生作用,运动员可以闭目仰卧或者静坐,集中精力对积极的语言和情绪进行反应,产生放松心态,或者想象自己放松的情景,首先对过度紧张情绪的缓解。

(2)运动表象训练。使受训者通过训练唤起运动的表现,在大脑中进行虚拟训练,因此又称为念动训练。运动员在接受运动表象训练时,将教练的讲解和示范在大脑中进行运动表象思维,提升运动技术。大概包括以下环节:回忆-重复训练-改进-提升-创新。少儿冰球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表象训练时,可以先放松身心,然后在大脑中反复想象教练的动作表象和自己做动作时的身体感觉,然后再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

(3)适应与模拟练习法。在参加比赛前充分搜集与比赛有关的信息资料,例如:时间、场地、气候、对手情况等,然后结合自己教授的少儿冰球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制定科学的具体的训练方案。训练内容要尽量模拟将要参加的比赛,对可能出现的条件和情况进行赛前心理指导和分析,增强运动员对实际比赛现场的适应能力。

总之,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对其心理训练要遵循儿童心理发育规律,注重长期坚持、循循善诱。我们的教练人员要增强爱心和耐心,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进行多方面的心理训练,促进我国少儿冰球运动的长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一、问题提出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地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

我们认为,对于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存在着最佳的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两者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95名)的学生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取后20%(95名)的学生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的答卷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4人,低分组被试86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1~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0~087;同时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7~082。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出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独特的想象力、语言创造力等。考虑到创造性思维的维度,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3.研究程序

(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95人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二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实验设计

采用2×3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一个因素为被试的创造力水平:分为低水平、高水平,为组间设计;另一因素为训练方法:分为控制组(不进行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组、强制联想训练组,也采用组间设计。

(3)训练教学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这种训练方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充分发挥创造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可能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甚至是疯狂,都严禁批判和嘲笑。强制联想法主要根据是,联想可以活跃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观念,出现创造的灵感。训练中采用焦点法,给学生一个指定的项目作为焦点,让学生再任选一项目与焦点相互联想。根据训练要求和主要理论,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尽量控制因教师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科学安排实验和训练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

(5)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13.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创造力水平各组训练前后成绩增加值的方差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我们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

 

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上表。

方差分析显示,在创造力的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2081,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3.76,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2,164)=0.7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1.38,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在创造力水平方面,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1,164)=1127,p<0.01,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1,164)=5.94,p<0.05,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通过对各维度训练方法与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1592,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14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0.35,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简单效应分析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对在不同创造力水平上的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我们进一步做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上,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11.50,p<0.001,表明了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而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个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测试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四、讨论

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二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法训练组。

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该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内容。

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地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因为,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着许多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collins m a,amabile t m.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in sternberg rj(ed).handbook of creativit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97~312.

[2]eisenberger r,shanock l.rewards,intrinsic motivation,and creativity: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olation.creativity resarch journal,2003,15:121~130.

[3]king n,anderson n.innovation in working groups.in west ma,farr j l(eds.)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new york:wiley,1990:81~100.

[4]kurtzberg t r,amabile tm.from guilford to creative synergy: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eam level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al,2001,13:285~294.

[5]clapham m m.ideational skills training:a key element in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7,10(1):33~44.

[6]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3.

[7]沈德立,吕勇,马丽.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4):26~27.

[8]张景焕,陈泽河.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3):277~283.

[9]段继扬.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6):24~28.

第5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医学治疗手段,需要长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方能有所改善,孤独症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政府投入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康复教育和训练机构更少。很多孩子患有孤独症得不到有效专业的训练,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很难提高,身体各项功能得不到开发,无法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家长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中。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够

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对这部分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二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对孤独症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投入不足,康复训练机构更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训练机构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2、对孤独症儿童的鉴定水平有待提高

只有诊断明确,才能进行治疗。目前由于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筛选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内鉴定机构数量不足,很多孤独症患者往往被误诊为智障患者,给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3、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机构太少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和训练机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机构少,师资不足,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只能自己带孩子,由于家长专业知识欠缺,训练方法不正确,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也有的孤独症孩子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把这些孩子当智障孩子来进行康复教育训练,耽误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康复时机。

4、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难度较大

就是指给孤独症儿童创造家庭生活中的交往环境,创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全纳教育的交往环节,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活动,使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的康复教育训练模式,这种康复训练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很快融入社会,但难度较大。

传统的思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应在特定的场所中,利用训练器材让孩子完成规定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认为通过这种特定的训练,可以使孩子的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孩子就能走出孤独。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没用的,在家中,他们不知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5、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不够

孤独症儿童相比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社会适应中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建立一个支持服务系统显得很有必要。然而,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支持系统。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孤独症儿童支持系统,比如美国,不但建立了支持系统,而且还通过立法,明确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系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尤其是残联的重视,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已经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实效的路径

1、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孤独症儿童宣教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孤独症儿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了解孤独症儿童,为他们的康复奉献爱心,温暖他们的心。同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的老师有专业的康复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康复训练技能,造福孤独症儿童。

2、依托全国各地市残联和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共同建立孤独症诊断机构

我国大多数被误诊的孤独症儿童,都是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后,才明确诊断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出生时和正常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2岁以后才能确诊,专业性很强,因此早日成立诊断机构,对孤独症儿童的及早诊断,就为他们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同时孤独症儿童要做好与弱智、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语言发育障碍等的鉴别诊断。

3、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早教康复机构

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训练机构。政府由各地残联牵头,成立由专家、家长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协会,给孤独症儿童和其家庭给予更多温暖。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就读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给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有些机构尝试让孤独症儿童去超市理货,去餐厅端盘子,让他们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社会生活,帮助他??走出孤独。

4、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教育训练和个别训练

第6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本文仅就对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略述已见。

一、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取得新经验,但如果对这种新事物完全一无所知时,反而引不起兴趣,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已知的事物有某些不同,又有新的资料可供了解它时,求知欲就会增加了。因此,要通过学生们实际获得经验来启发兴趣,依靠各种视听教材,给予直接的联系,来促使学生求知欲的产生。

二、指导学生运用经验培育创造性思维及能力

1、能通过细心观察,自由操作来丰富经验

儿童们都想摸摸,动动或摆弄一个东西,也喜欢细致地观察、操作物件,想了解它们,这是他创造活动的基础。喜欢玩玩具的儿童,长大以后思路就比较开阔活跃,遇到问题想出的主意办法也多,富有独创精神。在这方面加以培养,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品质。

2、开辟活动内容丰富的场所,备齐充足的设备让儿童自由地探索,启发他们的思想、观点。在准备有用的充足材料和设备时,不要把半成品或破旧物品扔掉,它们也是有用的。让儿童们拆卸这些破旧东西也能有新发现,或者用这些破旧东西想出新的玩法,或者制造出重新组合的新玩具来。

3、对儿童的探索要有反应

对儿童的探索活动,要做出适当的反应,这能促进儿童好奇心的发展。教师首先要给予鼓励,其次是要准备有关的教具,如图书、视听教材给予帮助,也可以让儿童们讨论,能通过他们相互之间交流,更促进好奇心,丰富每个儿童的信息。

4、让儿童尝到创造活动的乐趣

在培养儿童创造性时,要让儿童进行创造活动,尝到创造的乐趣,体会到创造活动的价值。例如,让儿童试着发明一些东西,体验创造的快乐;学生自己总结出某数学公式,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完成一幅图画等,要予以肯定,由此来提高发明创造的欲望,培养创造的意识。

5、让儿童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在指导儿童时要注意使儿童不怕失败,不闹情绪。让儿童具备不因失败而垂头丧气,能够正确对待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失败从创造过程来讲,是走向成功的道路。这种失败不是作为结果的失败,而是过程中间的失败,它实际是创造的基石。失败了不要就此结束,而应该指导儿童进一步努力,使他们尝到最后成功的欢乐。

三、系统的进行思维训练,传授创造思维技巧

创造思维技巧是对成千上万个发明创造过程的概括和凝聚,但教师让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思考技巧和方法时难免会觉得生硬,克服和改变刚开始的生硬感的诀窍就是反复练习,经常重复,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学生就可将技巧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正如一个人刚学长笛演奏,他一定要按吹奏法技巧和要领学会嘴唇如何动作,呼吸怎样控制。经过长期训练,他掌握了这些技巧时,技巧就成为下意识的习惯。

第7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关键词:语文;说话;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89-0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对语文学科作过这样的解说:“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老先生的话是针对整个语文教育而言的,但我们从中能够看出听说训练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怎样定位听说读写的轻重呢?

显然,强调全面训练,并不意味着时时处处都平均使用力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全应该从学习阶段和不同年级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和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小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特征是:其一,思维发展方面具有特殊性。儿童进入小学以后,正规的、系统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学习任务的要求与儿童原有思维活动、思维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同时,在教学条件下,儿童的言语逐步从口头言语发展到书面言语,从出声言语发展到内部言语。

一、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

1、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主要属于这级水平。儿童所指出的特征或属性,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更多注意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

2、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对事物的概括已经初具抽象与形象两种属性,本质的内容逐渐被他们所认识。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已经能从事物内在的特征出发来认识事物,但他们对于高度抽象的,对他们而言缺乏直接经验的东西还是不能认知或认知极为困难。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语言的迅速丰富。这得益于日常生活视野的不断开阔,学校与社会有目的的训练及儿童对文字工具的自觉(如课堂学习)或不自觉(如各种媒体)的运用与注意。在口语迅速丰富的同时,书面语也得到极大发展。

说话教学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儿童基础上展开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员抓住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水平显著变化的时机,有效地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本篇中就说话教学而言,故下面重点来谈说话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说话教学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二、关于说话教学的方式方法

1、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这是小学说话教学中最主要的方式。朗读是小学生阅读的基础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对课文范读,范读时可以让学生检查读错、读漏的地方,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朗读要求发音符合普通话声、韵、调标准;且要求正确掌握有标点符号的语调、停顿时段、分段音重音强弱,准确地对句子进行字词组合,音节流利吐字清晰。朗诵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而课堂朗读的组织也是有章可循的。让学生试读,老师范读,或者对较难理解或断句的课文进行领读,后要求学生仿读;长课文还可以轮流接替读;全班齐读或齐背诵;寓言或故事性课文可分角色读,等等。这些章法是按课文特征来分列的,语文教师可以有选择的适当的运用。朗读而外,对课文内容的复述也是阅读教学中训练说话能力的重要方式。复述主要针对有趣有益的短篇故事性课文,小学生的概括水平尚处于开发阶段,对于复述的要求不可过于苛刻,只要主要人物、事件能说清楚即可。再次,可以课堂答问形式进行说话训练。这种方式主要训练学生克服不愿说或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教师于课前设计问题,安排好发问时机,然后“于无疑处于生疑”,训练学生口语解答问题、表达意思的能力,调动学生说话积极性。第四,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要及时评点。

2、作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小学生可以针对看图作文、写话中的生动画面进行口头描述,低年级学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事,高年级学生可以提出以三段论方式说事的要求,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3、课外活动中的说话训练。有趣的游戏往往能调动小学生的说话积极性,平时极少在课堂上举手回答的同学,课余活动中却不一定也静悄悄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活泼的一面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严肃而不失活跃,把语文课上得轻松而有收获。课余说话训练还可采取讲故事方式进行,使学生在回味自己身边事的同时,增加语言的表达感染力。

三、语文说话教学的开展,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基础的素养,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或改善以下四个方面

1、普通话语音的掌握。这是作为语文工作者的基础能力,教师必须讲标准语音的普通话。

2、教师语言表达要生动活泼。儿童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小学生处于形象认识向抽象认识过渡的时期,其接受能力仍偏向于形象的表述接受,教师语言如果缺乏形象的生动性,学生很难参与进说话教学中来。

3、短句为主的听说方式。这适合低年级儿童的语言习惯,要让学生把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形成书面语就是有组织的长句,而口语就是随心所欲,要让学生了解到口语是完整有序的句子,要养成完整表达的习惯。

第8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表象思维(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平衡组实验设计,整个实验为时一个学期(半年)。

(二)被试选择

本研究被试来自西南师大附属小学(重点小学)和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一般小学)两校二年级的学生。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二年级共5个班级,梨园小学二年级共3个班级,根据两校上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成绩,结合随堂听课以及对学校领导、老师的访谈,在两校二年级进行实验。两校实验班、对照班任课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条件相当。在两所学校选取被试,以考察本研究在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效果与本研究训练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材、教法

实验过程中,教材主要采用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为体现、突出表象思维训练,实验班选用少量与教材同质的材料,但所占比例很小。

本研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组以操作、加工表象为核心的思维训练策略,指导实验班教师在领会、掌握策略实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教学,主试坚持定期、不定期随堂听课,并组织实验班教师观摩教学、交流心得各1次。

本研究实验的具体策略及实际操作如下:

形象识字: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根据汉字形、音、义的特征人为赋予它特定的形象信息,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表象储备,使之参与到相关字词的认识之中来。

情境识字:教学中,根据相关字词创设特定情境,或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有关情境,也可直接利用影视、书报、街头广告等做字词学习背景,这样就把孤立的字词融入到活的情境与氛围中,把学与用巧妙地联系起来。

想象书空:在写字练习时,先让学生对照写字练习册或蒙写,或临摹,使学生不仅熟悉相关字词的笔画与构成,而且使他们形成字词在田字格或半字格中的具体表象。书空时,学生实际上是在重现、操作已形成的字词表象。

图文互译:训练时,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的前提下,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或就文字材料绘出简笔画。

听音响说话(写话):利用音响设备,先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想象体味阅读: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语词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四)测查材料

1.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量表。

本量表是我们参照中央教科所编制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量表》并经过试测分析与专家评定,最后编定的。量表由20个子项目构成,其中兴趣、态度各10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定。

2.看图说话。

从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小学生看图分类作文丛书《写人》《写物》《写事》《写景》等书中,精选出画面生动形象、形式简洁活泼、富有想象空间的图画100幅。测查时,由被试随机抽取一幅图画,准备5分钟后,自由口头表述图画内容。测试前,对四位主试(教育心理学硕士生)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被试成绩为四位主试所评分数的均值,采用百分制计分。

3.听音响写话。

这是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一部分,音响资料由重庆北碚电台提供,测试时,选取一组本身没有言语意义、无逻辑联系的自然音响,播放给被试听,要求据此写一段话,满分为20分。

4.其他材料。

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和大纲要求,与两校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一道共同编定字词学习与语文综合能力测验试卷各一份,采用百分制计分。

(五)实验程序

前测:对初步选定的条件大致相等的4个班级进行语文基础与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前测,在筛掉个别被试后,统计分析表明各班之间无显著差异,随机确定实验班、对照班,筛掉的被试仍在原自然班中进行实验与对照,只是不作统计处理。

实验培育:本研究只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培育,培育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每周在原有语文课时内抽取1节专门上表象思维训练课,二是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表象思维训练。对照班按常规教学,其他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

后测:学期结束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能力等项目的测试,以考察实验效果。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8.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低段儿童字词学习的实验结果

表1被试字词学习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注:Ⅰ班来自重点学校,Ⅱ班来自一般学校,合班指相应的Ⅰ、Ⅱ班之总体,*p<0.05,**p<0.01,下同)。

由表1可知,总体上无论是合班还是分班,实验班字词后测成绩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班;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被试字词学习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按被试水平分层,结果表明,各实验班中等生、差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提高非常明显,但实验班与对照班优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检测还表明,实验班被试比对照班被试人均多识字41个,占本期识字量(380个)的1/10强。

(二)小学低段儿童看图说话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整体上,实验合班被试与对照合班被试的看图说话成绩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照班(t=4.45,P<0.01);从学校类型看,本实验在说话能力培养方面一般学校效果极为显著(t=5.24,P<0.01),而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见明显成效,从被试不同水平层次看,中等生受益最大,成绩提高最为明显(t=2.98,P<0.01),特别是一般学校,看图说话成绩实验班中等生高于对照班中等生10分之多。

(三)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态度的实验结果

表2被试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2表明,本实验可极显著地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且一般学校的训练比重点学校的训练效果更好。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表中虽未反映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有明显差异水平,但结合前测成绩分析,经过本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实验班总体已扭转了前测时呈现出的语文学习兴趣低于对照班总体的状况,且总体水平已接近显著性差异水平(t=1.84,P=0.06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和培养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为其言语活动提供情感支持。

(四)小学低段儿童语文综合测试的实验结果

表3被试语文综合测试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3的数据显示,总体上,实验班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其中尤以一般学校实验效果更为突出(P<0.01)。按被试不同水平层次比较,各组被试中优生组,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中等生组,一般学校实验效果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各组被试差生的成绩在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测试的成绩,激发和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下面将对本研究取得的结果逐一进行讨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

汉语字词的学习,从形、音的记忆来说,基本上属于机械记忆,是人为联想的建立。但汉语字词形符和声符又表示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表象参与加工,能发挥被试的优势思维作用,充分利用被试的表象储备,改善被试字词学习中的理解与记忆。首先,汉字(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实践和研究都证实,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而言,“形”是主要矛盾,音、义是靠形结合起来的。字词教学中的表象思维训练正是以字形为切入点而进行的,一方面经过对字形的观察分析,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形象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被试的感知与生活积累,主动给字形赋予特定的形象信息,这种对字词的形象加工,实际上就是在给心理词典中输入词条时,也激活心理相册中的相关表象,让左右脑共同参与字词学习。其次,从字义方面看,汉字的本义实质上就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汉语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出发,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或象征性表征。因此,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就是建立字词与相关事物或表象的联系。第三,表象记忆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记忆的,与语词记忆相比,它的容量十分惊人。第四,学习情境生活化,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听说能力

本实验条件下,看图联想说话(图文互译)是在引导被试观察、读懂图画内容的前提下,展开想象,并根据画面提示,就自己眼前浮现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述。这种训练,首先为被试提供了观察样本,据此引导被试学会观察,而观察是人类智慧的能源,是丰富儿童心理相册内存的重要途径。其次,画面为被试的言语活动提供了一个激活点。由此,同时打开心理词典和心理相册并搜寻待用信息,生动的画面与长期的表象储备衔接,随着困扰被试“说什么”问题的解决,话匣子也就打开了。第三,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说话时,被试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与感受,此时的看图说话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述,被试说的是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听是说的基础。听音响说话(写话),有助于集中被试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初步的倾听技巧。同时,“听”能激发被试的听觉联想,扩展想象空间。听觉表象是人们在听觉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各种声音的表象,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听觉表象是一笔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认知资源。听音响说话(写话),音响能营造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给被试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

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由于:第一,表象思维训练强调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观察,语文学习因为融入了儿童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尤其通过对表象及其储备的激活、补充和应用,沟通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与言语活动的联系,学用结合,学习自然就成了儿童的主观需要。第二,表象思维训练通过实物、形象、言语等形式的直观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第三,表象所具有的情绪情感色彩以及教学所创设的特定言语情境,使听说读写等具体言语活动既可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情感的滋润使儿童的认知负担减轻了。此外,教学过程中各种具有表演与游戏性质的活动,将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

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这是源于:首先,表象思维训练为被试的言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开放的现实环境。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相互沟通、协作,改变了单调、枯燥的字词演练。因此,语文学习这只“果子”是被试跳起来能够吃到的,而且还是他们自身的确想吃的“果子”。其次,表象思维训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表情和体态语言的运用,使教师更显亲切,和蔼。这样,向师性极强的被试更多了一份对老师的依恋。最后,因为教学强调主体感受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班级气氛,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同时,言语学习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的吸收和表达,这些都有利于被试形成语文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这一价值认同感。

(四)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能力发展

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和言语能力,这方面的原因除前文述及的内容以外,还有下列几点。

首先,表象思维训练,能够开发、利用被试储量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均需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而个人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是有限的。若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所需资源与能量超越了个体所有,或资源与能量应用不当,开发不够,则易陷入资源短缺、负荷过重,从而影响问题解决与学习活动的效率。

其次,在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其言语形成之前已有了表象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沟通,有助于言语的发展,也有助于表象及表象思维的发展。

再次,表象思维训练,特别是想象体味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汉语是一种强调感悟的语言,汉语学习重知识积累,更重情感的积淀。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言语表象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感生成的关键,所谓言语表象即主体对表象的“铸意染情”想象体味阅读,要求被试在感知、吟诵言语材料的同时,唤醒相关表象,在语词与表象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细心体味文字材料所承载的特定内涵,使内部思维“图文并茂”。这实际上就是言语表象的生成与语感的培养。

最后,表象思维训练融学习方法训练于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有助于被试自觉掌握并应用学习策略。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其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表象思维训练实质上就是在听说读写各环节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开,让被试在感受、体味中自觉吸收、内化,从而改善被试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表象思维训练对不同水平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影响

本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但各项训练在不同水平被试身上,尤其是优生身上却少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各组被试中,实验班优生与对照班优生在字词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优生已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善于将表象引入字词学习活动,还是其思维发展超前等原因所致,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中等生与差生缺乏的正是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思维的情境性、形象化。因此,表象思维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成绩。

其次,各组被试中,一般学校的优生在言语表述方面训练效果显著(P<0.05),而重点学校则没有明显成效。这可能是两类学校的教学差异所致,即重点学校重视口语训练,随堂听课也证明了这一点。两校被试口语表达起点不一,导致了训练效果的不同,而且重点学校被试口语已达一定高度,暂时正处于新的突破与提高的“量变”过程中,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一趋势的存在。

第三,各组被试中,差生群体在语文综合成绩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表象思维训练虽在单项成绩如字词学习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既需以其他知识、技能为基础,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采取相关教育教学措施加以补救,因为差生不仅缺乏思维策略,他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明显低于优生。

五、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可显著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对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

(二)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小学低段儿童形成稳定、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

第9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1关于“双基多能”培养模式

1.1“双基多能”

临床实习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双基多能”培养模式是作者所在儿科系在多年的学生临床实习中,探索出的一种旨在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方法有机集合。其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双基”培养,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多能”训练,即一个核心能力加多个羽翼能力训练,核心能力指临床思维能力,多翼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双基”培养是基础,“多能”训练是拓展,“多能”训练是建立在“双基”基础培养之上的,而“双基”培养是为“多能”这个拓展而存在的。

1.2“双基多能”

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掌握“双基”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儿科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儿童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儿童的保健原则;儿童的营养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特点;儿童常见危重病的特点等。儿科学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儿童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能”,要求围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这个中心,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临床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学习儿科学就必须有儿科学的思维,以儿科学特有的思维去分析儿童的生理病理,营养状态,疾病特点,诊断和治疗等。学生应以发展生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特点等内容。在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献自学能力,和患儿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临床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能力体系和能力系统。“双基”加“多能”就形成了““双基多能”的临床实习培养模式。

2“双基多能”临床实习培养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2.1注重“双基”培养

明确““双基”训练内容。儿科双基训练是基础,在实习前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系统复习,强化要点;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儿科临床基本技能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病历书写、查体特点、体格测量、营养计算、喂养方法、补液的计算、用药方法、损伤性操作、基础护理、器械操作等,通过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学生对儿科临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通过双基训练,使在儿科只有短短3周实习时间的医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快速掌握儿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效果良好。建立训练平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考虑到儿科患者总体配合度差,患儿病情变化快,病房实践操作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对临床医学生技能训练的制约,作者针对性地建立起了儿科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平台,平台由小儿生命体征模型、儿童交互式急救模拟系统、小儿重症监护系统、儿童穿刺(腰、胸、骨穿等)模拟人系统、新生儿气管插管训练模型以及不同年龄婴幼儿模拟人等构成。此平台具有儿童体格特质,具有儿科临床特点。利用模拟教学平台,强化儿科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追求教学内容直观性、满足学生实践参与性、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显著的提高了实习医师的参与性和兴趣,提高了临床素质和基本技能。

2.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能”培养方式

明确医疗主体,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儿科临床思维能力是“多能”体系中的核心,培养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所特有的临床思维能力,从理论大课就开始了。理论大课首先强调儿科学的学科特点,思维特点,临床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下,逐步具有面对儿童这个医疗主体所该有的临床思维,如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临床实习时,首先强化的仍然是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不过强调的更加具体,如儿童营养如何去计算?儿童用药如何去按儿童体重去换算等。总之,通过多次、重复、强化,让学生尽快建立儿科的临床思维意识,并在不断地临床实习中培养训练并形成儿科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典型电子病案库,加强病案文献学习。儿科疾病发生的季节性较强,而医学生在儿科的实习时间较短,所以能够接触到的疾病种类就很有限,为了弥补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病种单一的缺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者所在科组织副高以上医师收集典型病案,整理成电子病案库,以供学生随时查阅病案文献,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训练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的重点教学环节包括英文晨交班制度、英文教学查房模式以及英文医疗文件书写训练等,在英文交班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表达清楚,教师听完以后,要有针对性的予以点评,表扬优点,指出缺点,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交班中英语表述更趋完美;对每轮到儿科实习的学生,要求完成一份英文大病历,然后交给带教教师审阅,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书写水平。通过这些训练环节,医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对他们的考研也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教学查房模式,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儿科临床实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带领床头查房,主管学生就诊治主题发言提问,大家讨论分析,带教教师点评,通过一定程度的教学主体互换,使临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双边活动中的主体角色,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投入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迅速提升。以学生为主角的疑难病案讨论新形式,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高临床实习生分析复杂疑难病案的能力,科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室每周一次的病案讨论基础上,另由临床带教组长专门为学生选择1份复杂病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互相分配角色,和病人家长沟通病情,网上查找最新医学资料,分析病因,提出诊治思路,制作PPT,准备成熟后,组织相关医师参与到学生的病案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式问答和交流讨论,最后由高年资带教教师对整个讨论内容进行总结[3]。

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今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实施儿科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位进入儿科实习的临床医学生都会由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教师一对一进行临床带教,分配给学生2-3个患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下医嘱、病历书写、知情同意签字等医疗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所管病人的病情了解得更深刻,将医疗工作做得更细致,但同时这样也使实习生接触的病人数量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科实行了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天晚上由住院总医师带队,所有实习医师跟随,将全科住院患儿复查一遍,扩大学生的临床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临床教学上可能存在的教学盲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见识到更多的疾病类型。对实习生进行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实习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带教教师辅导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撰写儿科临床方面的综述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课题内容,设计临床小课题,教师认真审校,发现特别优秀者,先组织科室小讲座,继而向相关期刊上推荐,目前共有3篇综述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建立医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机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4]。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与病人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5]。而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大多“书生气”十足,社会化程度不足,缺乏和病人沟通的能力,急需带教教师给予相应的培训,以利于他们改变自信心不足、容易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作者所在科对每轮进入儿科实习的医学生,都要安排资深的医师给他们进行一次有关儿科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内容的讲座,同时在平时的交班、查房、病案讨论等医疗活动中,上至科主任,下到住院医师,都会有意识的结合医患关系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教训,随时提醒医学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重视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变化,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使自己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融洽、更和谐。

3“双基多能”培养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尽管通过多年在临床实习中实施“双基多能”培养模式,使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科特点,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多能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教师的问题

儿科带教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管理好实习学生并把临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良好愿望。为了带好教,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从知识储备到实习平台,非常辛苦,但是,因为教师大都没有脱产,仍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任务,经常要值夜班,故有时可能会疲劳并仓促带教,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带教教师疏于管理,或责任心不强,学生也会放松对实习的认真体会和体验,往往以应付为目的,错过了实习中训练的机会,其收获就不大。因此,要尽可能对带教教师少安排一点夜班工作,让他们精力充沛地做好带教工作。同时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是关键,只有教师工作合格了,学生才可能学习合格。

3.2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是对大课上儿科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果在儿科学大课上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课,课后认真思考并复习,则可以较好的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但如果上课迟到,课中睡觉,课后遗忘,脑海里没有一点基本理论的概念,那么在实习中,就很被动和盲目,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实习效果;二是不重视临床实习,有些学生或在临床实习时为了考研究生,或为了出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应试上,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态度,也不会有好的临床实习效果;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四是儿科临床实践操作风险度高,学生心理负担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严格大课纪律,强调大课效果;二是在临床实习中,严格考核,要求对基本技能人人过关,如此才能保证临床实习有较好的效果;三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换角色,共同提升实习效果;四是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细心操作,保障临床实践操作不出偏差,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以达到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要点的目的。

3.3患者的问题

患者对儿科而言既是患儿的问题,更是患儿家长的问题。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病人大都不愿配合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导致实习医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尤其是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患儿和家长配合度差,有些家长不愿配合临床实习,有些家长不愿多次配合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也有些家长不愿配合全面地临床实习等。如何解决?一是多说服,讲清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意义;二是多沟通,和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信任感,以感情沟通获得临床实习的机会;三是耐心说明大学附属医院患者的义务和责任,如此多管齐下,为完成临床实习而让患儿很好的、自愿的配合临床实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