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精选(九篇)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

第1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一、根据幼儿概念形成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

幼儿掌握概念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以掌握实物概念为主,心理实验表明:幼儿实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开始,幼儿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或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物体的实际联系来概括,只有把有关物体归在一起。然后,发展到能按物体的某一突出的非本质的特点来进行概括,形成初步的实物概念。最后,才学会按照物体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概括,从而形成实物概念。根据上述过程结合日常教学内容,确定在组织幼儿认识桌、椅、床、书架;碗、碟、盘、勺;鸡、鸭、鹅;马、牛、羊、狗、兔子;苹果、梨、橘子;公共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的外形特征和用途的基础上,再根据物体的非本质特点及几种特点的总和,进而掌握物体的本质特征,形成“家具”“餐具”“家禽”“家畜”“水果”“交通工具”等概念。因为这些概念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是幼儿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符合幼儿概念形成的特点。

二、根据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注意教学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具有不随意性,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从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角度来说,活动的、新颖的、直观的刺激物,最易引起幼儿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乃至形成优势的兴奋灶,采用生动的、形象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幼儿乐于学习,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掌握概念。与此同时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要强调按照幼儿形成概念的发展过程予以安排。例如:形成“家禽”的概念,第一次,对鸡、鸭、鹅作观察,认识它们的外形特征。第二次通过看图、对话、比较鸡、鸭、鹅的外形特征。第三次通过游戏利用鸡、鸭、鹅的立体模型采用“小动物开联欢会”的方法对鸡、鸭、鹅的外形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形成“家禽”的概念。第四次,运用“找朋友”的教学游戏形式进行的。幼儿再一次认识了“家禽”的本质特征,形成“家禽”这一概念。事实证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采用形象的、生动的形式,做到教学游戏化、戏剧化,是形成概念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启发提问,教会幼儿掌握思维的方法,有条理的讲述,形成实物概念

幼儿在认识实物特征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加深幼儿对词义的理解,掌握了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词,从而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形态,从上到下、由表及里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这个过程幼儿掌握了思维方法并有条理的讲述,有助于幼儿形成概念。例如:在形成“家禽”的概念时,教师就是有目的的引导,采用启发式的提问,通过幼儿的讲述,训练了幼儿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的思维方法,也学会了用已经形成的概念去概括那些具体的实物。使他们形成概念内涵的扩大。培养了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四、通过各项活动,使幼儿巩固和加深对概念认识。系统的教学活动在形成幼儿概念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概念,必须通过游戏、劳动、散步等各项活动予以巩固。在各项活动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做到手脑并用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中班幼儿通过“娃娃家”“动物园”等角色游戏、拼图等结构游戏可以巩固对实物概念的认识。特别是智力游戏和体育游戏相结合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体力与智力协调活动的积极性。例如:走过小桥,穿过树林从山洞里找到一类实物的图片,说出它们的共同名称和特征等。这种游戏形式生动新颖,符合幼儿好动、好奇的特点。是巩固与加深对概念认识的好方法。在户外散步时,教师组织幼儿拾树叶,捡到的树叶粘贴成各种实物,通过活动达到手脑并用,巩固认识的目的。

教师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不仅掌握实物的名称与外形特征,还要掌握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的能力。综合概括一类实物共同特征,掌握其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因此,幼儿在系统教育教学活动下分析、综合、抽象、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得到培养和训练,为幼儿形成概念创造了条件。在形成概念时,教师掌握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对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充分利用实物、逼真的形象、生动的图片和情境布置,使幼儿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获得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通过启发、提示,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讲述兴趣,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2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一、关于“数的分解”的操作材料

(一)原有的操作材料

在行动研究前,教师提供的关于“数的分解”方面的操作材料如图1、图2所示,如要把8分解成两个数,幼儿就摆出6个点子和2个点子的叶子,或者5个点子和3个点子的叶子。类似材料可能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制作过。这样的材料与纸质练习单相比有所进步,可供幼儿摆弄。但我们发现,幼儿操作几次之后便再也没有兴趣了,而且幼儿并没有“做中学”,而是头脑中先有答案再摆出来的。这样的操作材料对于那些尚没有掌握数的分解的幼儿并无太大益处,也有悖于“通过让幼儿操作材料达到运算的逐步内化和对运算过程反省抽象”的初衷。

(二)调整后的操作材料

1.“玩转保龄球”

如图3,地上摆好10个瓶子,幼儿站在离瓶子一定距离处“打保龄球”,之后数一数自己打倒了几个瓶子,站着的还有几个瓶子。然后取出相应的小木棍插入图表下方的口袋里,并写出相应的分解式和加法算式。比如,打倒了6个瓶子,就在“瓶子倒了”图表下的口袋里插入6根小木棍,在“站立瓶子”图表下的口袋里插入4根小木棍,然后写出“4+6=10”。对于那些还没有接触过加法算式的幼儿,教师可以改用数的分解式。

2.“打滑梯”

如图4,幼儿根据纸上显示的3个点子,将3个小球从“滑梯”上撒下来,3个小球就自然地被分到两个小盒子里。幼儿可以在记录单上记录每次“打滑梯”的结果。

3.“分球”

如图5,幼儿晃动3个球,这3个球会被随机分到两个格子里,幼儿记录分配的结果。

(三)调整后的操作材料的优点

数的分解这一概念涉及“整体与部分”“集合比较”“加减法”等概念。首先,幼儿应知道被分解的数量与分解后的两个数量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且被分解的数量比较大;其次,幼儿需要更加精确地知道哪两个集合的数量相加等于被分解的数量。这个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抽象的,而实物和行动过程演示有助于幼儿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在运用调整后的操作材料时可以把数的分解过程完全显现出来。比如“10可以分成6和4”,完全可以用“打倒了6个瓶子,站立着4个瓶子”这一动作和形象表征出来。由于学前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把内部运算过程外显化,有助于幼儿理解抽象的概念。

另外,多种感知觉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概念的获得。列乌申娜通过让儿童一边沿着几何形状的边缘触摸、一边看、一边说出几何形状的名字(触觉、运动觉、视觉、听觉结合起来),来提高儿童对几何形状的认识(转引自陈帼眉,1993)。调整后的操作材料主要就是将幼儿的数学学习与运动觉联系起来,以促进幼儿对抽象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其实,数学教育中还有很多把不同感知觉联系起来促进幼儿数学概念获得的做法,比如利用音乐或乐器让幼儿获得模式的概念(听觉、运动觉),提供不同粗糙程度的材料让幼儿分类(触觉、视觉),等等。

二、关于“加减法”的操作材料

(一)原有的操作材料

在行动研究前,教师提供的关于加减运算的操作材料如图6~9所示:教师转动滚筒出现不同的加减题目,让幼儿口头说出总数;把算术题和得数拼在一起;把得数正确的算式套在相应的手指头上;变换瓶盖列出正确的加减运算题目。这是教师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自认为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但是投放到区角后,教师发现很少有幼儿光顾。即便有时教师“揪”几个孩子过来玩,他们也表现不出太大的热情。经过观察和研讨,我们达成了共识:(1)这些操作材料跟纸质练习单并无本质差别,幼儿只是心算完题目之后摆出正确答案而已。这些材料显然没有给幼儿任何思维上的支持。(2)四种材料中有三种材料都涉及进位加法,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当然,对那些数概念发展较好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个别化教学,让其接触一些进位加法,但教师仍需给予一定的支持。

(二)调整后的操作材料

1.“好长的毛毛虫”

加减运算的过程与位值概念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在遇到包含进位和借位的加减运算时。有研究证实,儿童对位值的理解与儿童在进行加减运算时所使用的策略存在相关。当儿童的位值概念有所发展时,他们会从使用基本的策略(如口头数数、数手指)向使用高级的策略转化(如凑十法)。〔1〕

位值(place value)是指在一个多位数中单个数字的值是根据它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我们所使用的位值制,是以“十”作为基底的,也就是十进制位值制。〔2〕比如“11”中第一个“1”代表“1个10”,第二个“1”代表一个“1”,虽然幼儿不会这样绕口地表达,但是幼儿对此有自己的感知。比如,教师提供捆在一起的10支铅笔,还有一些散落的铅笔,然后让幼儿拿出11支铅笔。有位值概念的幼儿会很快拿一捆(10支)铅笔,再拿1支铅笔。位值概念没建立起来的幼儿则会直接拿11支散落的铅笔。

那么如何促进儿童位值概念的发展呢?有研究者指出,“部分―整体概念”(如上述10支铅笔捆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单位:1个10)、“分群”(以不同的群来计数:大班点名时,有的幼儿2个2个数,有的幼儿5个5个数)是幼儿理解位值的关键。〔3〕所以,我们制作了有利于幼儿获得这两个概念的操作材料。

如图10所示,我们提供不同长度的单位(分别是:1个圈为一个单位,2个圈为一个单位,5个圈为一个单位,10个圈为一个单位),第一行的毛毛虫由那些10个圈为一个单位的长度组成。第二行中,让幼儿用其他单位长度与第一行的毛毛虫对应。在摆弄中,幼儿可以获得“部分与整体”及“分群”的概念,从而慢慢获得位值的概念。

2.“雪花条”

沃建中对5~10岁儿童加法策略运用的研究表明,我国儿童运用的加法策略主要有:从头开始数策略、从小数数策略、从大数数策略、凑十策略和心里盘算策略。〔4〕我们通过对班上幼儿的观察发现,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大部分幼儿会选择从大数数策略,有些幼儿会用凑十法。我们在之前的教学中非常希望幼儿会用凑十法这种“更高级一点”的策略,所以会让幼儿背诵“口诀”,比如“8+3”的口诀是“8说,我多么想变成10啊,3说,我借给你2,3就剩1个了,最后得11”。但是,幼儿在背诵“凑十”口诀时是凭空想的,靠的是头脑里的表象,所以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我们在区域投放材料(见图11)供数概念发展较好的幼儿操作。

我们把10个黄色雪花片用透明胶带粘成一长条(作为一个单位),摆在第一排作为参照。把其他超过5的雪花片也粘成长条,再提供给幼儿一些散落的雪花片。比如,幼儿操作“8+3”时,第一步,拿出一整条黄色的10个雪花片放在第一排作为参照,然后拿出一整条红色的8个雪花片,把两条雪花片的左端对齐;第二步,拿出散落的3个雪花片,接着往后摆8个雪花片,然后会发现与第一排的10个雪花片相比,第二排多出了1个雪花片,从而得出“8+3=11”。其实,这个操作材料就是把凭空背诵的“凑十法口诀”视觉化。

在幼儿操作这个材料时,我们并不要求幼儿心里想着“凑十法”或一定要运用“凑十法”。有些幼儿在操作时,只是在8个雪花片后面接着再数3个雪花片,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选择的策略也不一。但是,幼儿即便是在运用“大数接着数”的策略,也会在视觉上感知位值,感知加数、被加数、得数与10的关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只提出了“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要求,但《指南》是针对全国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而言的。对于那些对数概念较为敏感、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来说,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一定要提供帮助他们发展思维的脚手架,不然很容易造成“小学化”。

(三)调整后的操作材料的优点

调整后的操作材料虽然不那么花哨,却是真正从幼儿数学概念获得的过程出发,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作铺垫的。位值与幼儿加减法尤其是与涉及进位和借位的加减法关系密切,位值概念的获得会影响幼儿加减法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首先提供材料让幼儿了解“部分与整体”“分群”,以促进幼儿位值概念的获得。然后提供“雪花条”,为幼儿理解十进位和凑十法提供视觉上的提示。这两种操作材料是在教师真正理解了加减法、位值、部分与整体、分群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更加符合幼儿学习加减法概念的思维特点。

三、启示

(一)以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为出发点

以往,我们在制作操作材料时,首先想到的要么是“好玩”“有趣”,要么是“达到练习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操作材料有时候却不那么受幼儿欢迎,因为那些不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花哨的操作材料对幼儿并没有持久的吸引力。

操作材料的确要“好玩”“有趣”,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更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以下问题:“我要制作的操作材料是想让幼儿获得哪些关键经验?”“想让幼儿获得的这个关键经验与其他数学概念有何关系?”“幼儿在获得这个概念的过程中会有哪些不同的阶段?”“应该针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制作哪些不同的操作材料?”“制作的操作材料是否有助于外显那些抽象的数量关系?”

(二)提高自身的“幼儿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水平

我们大体能说出“幼儿加减运算时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但不能详细指出“从头开始数策略、从小数数策略、从大数数策略、凑十策略和心里盘算策略”,也并不清楚加减运算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与位值之间的关系,这就急需补充“幼儿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厘清幼儿数学学习过程、思维发展特点、数学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问题,有助于我们制作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并吸引幼儿的操作材料。

参考文献:

〔1〕刘易.4~6岁儿童数表征和位值概念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MIURA I T,OKAMOTO parisons of U.S and Japanese first grader’s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number and understanding of place value〔J〕.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89,81(1):109-113.

第3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 幼儿 智力开发 游戏法 操作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以往独立存在的数学领域纳入到科学领域之中,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对自然界的探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转变: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的重大变革。那么如何探求适合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数学活动,是当前幼儿数学教育领域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主要教育活动之一。智力是幼儿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在以认数、计算开始到掌握运算法则,从认识形体到了解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掌握数学概学概念到具体运算技能,都应十分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通过这些认知过程,发展幼儿思维的自觉性与有意性。

幼儿的数学教育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一、游戏法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纲要》十分强调游戏对于幼儿的作用,它是幼儿的生命,可是如果老师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游戏氛围和环境,又怎样能调动起幼儿自主学习的资源?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去体验快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赋予的活力和乐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幼儿在孩童时期就能感受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苏联教育家普鲁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幼儿的观察力极其敏锐,但其目的性差,不深入,不持久,缺少有效观察的方法。幼儿的形象记忆强于抽象记忆,无意记忆力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形成,但记忆的精确性差。幼儿的想象力以无意想象为主,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上升为创造性思维。根据这些特点,教师通过一系列数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综合能力的基础训练。

在应用游戏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克服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实践证明,玩是儿童进行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注重“上课”、不爱“玩”的孩子上小学后成绩不一定好,而喜欢“玩耍”的孩子上小学后多数发言积极,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智力发展水平较高。

2.游戏设计不宜单一,缺少幼儿独立思考成分。如幼儿在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可组织进行拆拼游戏。先让幼儿将一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再用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之后,让幼儿想一想,拼一拼,四个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什么图形?用八个三角形又可拼成什么图形?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操作法

操作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幼儿爱动手、喜欢活动的特点,给幼儿提供小玩具、游戏棒等东西,让幼儿做集合、分类、排序等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获取数学知识。操作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示范性操作、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此外还有巩固性操作、个人操作、集体操作、实物操作、抽象操作等。这些操作方法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幼儿接受能力,灵活掌握运用。如早晨活动时,可让幼儿清点人数。先数小组人数,再数全班人数;开始时一个一个地数,然后两个两个地数。通过让幼儿收发餐具、碗勺等活动,渗透“多与少”“一样多”“平均分”等概念和对应思想。玩积木时,可让幼儿按积木块的形状大小进行归类,渗透物体“形”的概念,培养幼儿初步的综合归纳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会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提高。

在使用教具和学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具应是幼儿所熟悉的,不宜采用趣味性太强或陌生的教具,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达不到操作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应注意教具的安全性,以防幼儿吞咽或戳伤。

二是教具必须多样化,但也并非数量越多越好。如在认识数字“4”时,只提供4个红皮球,幼儿可能出现认为“4”只代表4个红皮球的片面认识。因此,教学时应提供适当种类和数量的教具,如提供4朵红花、4朵白花、4张桌子、4把椅子、4只小狗、拍四下手,学小猫叫四声、学小兔跳四下等,使幼儿充分理解“4”所代表的抽象含义。

三是教具使用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适当减少,使其思维脱离对直观事物的依赖,促使其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思考操作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有趣化,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生理特征,用自身的教育热情和情绪去感染带动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产生对数学的情趣,幼儿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迁移,终身受益,让孩子一生对数学的情感有极大的影响效应,正如《纲要》中指出那样,“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薛丽花;游戏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吉林教育

[2]刘加英;让幼儿学数学更加生活化[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3]孙臻;如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J];科教文汇(中旬刊)

[4]王金娥;蒙台梭利教育对幼儿数学思维养成的延续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第4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一、幼儿数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策略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本能,也是孩子学习的内驱力。《纲要》中也提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多提供幼儿操作材料,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情境问题,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运用数学的方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缩短幼儿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不至于对数学产生惧怕。教师也可多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从而增强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幼儿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激发幼儿解决问题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幼儿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要能面对复杂世界中的问题情境,但是,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幼儿无法将概念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去研究、挖掘,体现孩子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些与幼儿生活相关的问题呈现到幼儿面前,激发幼儿去思考,幼儿会以各种方式去猜测、操作、讨论以及做简单的图表等去寻求与验证答案,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法。如:让幼儿帮助老师统计用餐人数、帮助商店清点货物等,幼儿在不断地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得经验,学会设计表格等。在此过程中,孩子有了对加减的理解,学会了逻辑分类,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解决问题学习法,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所谓解决问题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中思索并寻求解答的一种方法。而解决问题学习法是指让学习者围绕生活中体验到的矛盾、问题,去克服它、解决它的过程中去学习、体会的方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无焦虑、有充分时间的环境,设计好“课题”,让幼儿自信地、尝试地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强化幼儿面对不确定、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时进行思考、推理的能力。在幼儿解决问题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开放式问题,如:“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不一样?”“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等,以引发幼儿对情境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地引导幼儿通过合作、思考、推理与探索来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是知识中介者、激发思考者的角色。

三、幼儿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培养策略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数学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材料和在他们的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而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其数学经验和对数学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

1.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孩子积累数学经验

幼儿数学概念的习得是和具体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一开始总是和个别事物联系,对孩子来说,一个新的概念或技能不是学会了就会了,会了也不一定会用。一位台湾学者曾做过让孩子认识三角形的实验,当一个三角形改变了空间位置时,孩子就不认识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注重数学经验的积累,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主动建构。如:(1)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周围事物中的数、量、形的知识从生活中抽取出来,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用数学语言表现生活中的问题,如用3>2表示三个男孩比两个女孩多。(2)引导幼儿将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抽象的知识举出实例,加以解释,如:在加减算式的教学时,要引导幼儿编出应用题来,赋予它有意义的实际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的操作。还有如:给幼儿各种形体的建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模型,帮助幼儿积累一些空间知觉的经验。(3)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样例,丰富孩子的经验基础,使一些分散的数概念组成概念系统,如: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提供若干变式的三角形,让孩子通过操作探索,积累经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是由三个角和三条线组成的封闭图形。

2.关注操作过程,促使孩子主动建构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去关注结果,纠正孩子的答案,而是要纠正孩子的思维,教师要站在孩子错误的立场上去体会孩子的思维方式,帮助他去思考。更多的时候,孩子的错误蕴涵着他思维的不完善,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准备去接受这种知识的逻辑结构。例如:让孩子进行长短排序时,大多数孩子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排出来,只是一根根地找,这是因为孩子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但这种结构又不是可以传授的,而是幼儿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的,通过反复的操作,当获得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和可逆的经验后,孩子的这种逻辑结构就会在头脑中慢慢形成(新概念的建构)。

其次,教师要引导孩子反思他的操作过程,让孩子用语言讲述他的操作过程,帮助孩子建立思维活动外化的习惯。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初期,教师要教会孩子表述的格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教师要关注他是怎么知道的,再通过延迟性的评价策略,让孩子反思为什么对了或错了,帮助孩子反省,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评价,让孩子学会简洁化的逻辑方式,促使孩子对数概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要善于研究、了解孩子,在了解孩子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合适的、与旧经验有相互关联的新经验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幼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

第5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一、运用实物或图片,启发幼儿自主造型

进入绘画发展图式期的大班幼儿已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图形、线条的组合进行造型,但在发现某种图式可以表现某一物体或某类物体后会反复运用,而传统的模仿教学法又加重了这一倾向。因为模仿教学法往往提供单一的标准化范例图式,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为帮助幼儿摆脱造型上使用固定图式的倾向,我以实物或图片代替标准化范例,引导幼儿在观察实物、图片的基础上自主造型。由于没有教师抽象好的标准化图式可以参考,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对物体的形象作出概括,进而创造图式加以表征。这样的表征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幼儿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与创造,从而使造型形象体现出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独特性。

阿恩海姆指出,绘画作品是一种运用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与原物在结构上等同的创造物。因此,在绘画中对物体结构的把握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幼儿来说,把握物体的结构就是把握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长颈鹿由头、颈、躯干、四肢、尾巴组成,树由树干、树冠组成……由于许多物体的结构类似(例如所有走兽类动物都由头、颈、躯干、四肢、尾巴组成),所以在把握物体结构的基础上还要抓主要特征。如此,幼儿才能既发挥想象进行开放式造型,又创造出与实物相似的画面形象。例如,幼儿在把握长颈鹿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抓住长脖子这一特征,用圆形、梯形、椭圆形、三角形甚至长方形表征长颈鹿(见图一)。这些形象打破常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充分说明了只要教学方法适宜,大班幼儿完全可以避免概念化造型。

二、运用欣赏素材,引导幼儿有变化地运用色彩

大班幼儿色彩运用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客观用色,即根据物体的固有色涂色。从主观用色发展到客观用色,是儿童在色彩运用方面的一大进步,却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他们一成不变地在作品中将某一物体与某一颜色联系起来:草地――草绿色,苹果――大红色,小老鼠――灰色……幼儿色彩运用上的概念化趋势,使幼儿作品的画面色彩显得僵硬呆板,缺少变化和层次,不利于美的表现和创造。

其实大班幼儿对色彩的认知已经达到相对精细的水平,它为有变化地运用色彩做好了准备。为引导幼儿有变化地运用色彩,我的策略是向幼儿提供优质适宜的欣赏素材,包括实物、图片、视频和范例,鼓励幼儿接触这些素材,细心体会其色彩的美。幼儿只有感受到色彩变化的美,有了美的体验,才会有表达色彩美的欲望。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色彩丰富的素材,比如,公园中的绿色层层叠叠,山茶花花瓣从里向外按深粉、粉、浅粉的顺序渐变,苹果有红的、黄的、绿的……所以画树林前,我会带幼儿去公园观察树木,感受树木色彩的层叠变化。画苹果前,我就让幼儿观察实物苹果色彩的多样和变化。除实物外,为了拓展幼儿色彩感知的范围,我又充分利用网络图片和视频资料。例如,画蝴蝶前,我和幼儿一起收集网络上关于蝴蝶的各种图片,观察蝴蝶世界中绚丽变化的色彩;画海底世界前,我就给幼儿观看有关海洋的视频,感受海水色彩由近及远渐变的美。对这些素材的观察能使幼儿体会到,色彩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色彩的变化使世界丰富而美丽,同时也使幼儿产生了把这种种变化表现在绘画作品中的愿望。

然而,光有对色彩的观察、感受和表现的愿望还不够,还需要丰富幼儿的色彩表达语汇,启发幼儿运用多种色彩表达方式,有变化地表现色彩美。在绘画教学实践中,我常借助多样化的范例启发和丰富幼儿的色彩表达语汇。例如,在“夜色下的蜗牛”教学活动中,我提供了三幅幼儿作品作为欣赏范例(见图二),这三幅范例巧妙运用了色彩对比、色彩渐变等色彩变化技巧,使画面色彩丰富而有层次,协调而有变化,为幼儿在创作时有变化地运用色彩提供了直观的示范,有助于幼儿在色彩运用上进行创新。

三、运用故事想象画,促进幼儿构图的多样化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构图,表现一定的情节。他们喜欢使用基底线,常常把数个形象并列画在基底线上,以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为了达到空间的平衡,他们还会在画纸的上部画上太阳、小鸟、白云、星星等形象。但整体来看,这一年龄段幼儿的构图比较拼凑、程式化。这种表现与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有关,幼儿关心的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经验、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整体构图。

第6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一、提高幼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

1.幼儿园相关工作条例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数学的认知部分被归入了“科学”领域。2016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新增了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中的第二十八条:“教育活动的过程应注重指出幼儿的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2012年09月国家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对于“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部分的目标1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而对于5~6岁幼儿的要求是:“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科学”提出明确目标:“初步理解失误数量关系,能用比较、分类、测量等方法探索事物。”其指导要点是:“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2.幼师数学教学大纲、新课标的要求

幼师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数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不管是幼儿园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还是幼师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幼师数学教学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有数学的应用意识,能利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只有学生拥有了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当学生成为幼儿园老师的时候,才会有相应的数学理论作为指导,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以及问题,提取出对于幼儿教学有用东西,在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事物的基础上,设计出好的教案让幼儿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结合幼师专业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途径

1.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学习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想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出学生好的应用意识,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现象抽象出背后的数学理论以及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前提。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掌握本质的数学概念是进一步进行数学判断、推理的前提,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重要基石,同时更是学生能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奠基。没有正确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就谈不上运用数学知识解题,更谈不上利用相关的数学理论指导自己开展研究。

(1)数学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个很自然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辨析、理解、抽象进而得到结论的过程。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同化,就是新的知识在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而教师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同化的工作。

数学概念的引入,要以具体的典型材料和实例为基础,揭示概念形成的背景,帮助学生完成由材料感知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并引导学生把背景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特别是对于幼师这样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在概念的教学上,应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实例或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开始,从具体到抽象,学生通过概念的获得,锻炼了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例如在讲授“数列”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

(1)幼儿园中,小朋友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

青蛙的只数:1,2,3,…… 眼睛数:2,4,6……

(2)本周的气温(单位℃):18,23,16,21,20,22,19.

(3)老师近四个月每月的还贷款数额:3000,3000,3000,3000.

(4)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学习倒数:10,9,8,7,6,5,4,3,2,1.

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教师可以通过“老师举的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说出举的例子都是数字。从而教师说“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这些按一定次序排列的数”顺理成章地得到了数列的相关定义,同时也为探索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做好准备,并且为后面的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等的讲解做好铺垫,而学生对于定义的接受也变得容易简单。

(2)数学概念的教学的另一个关键是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只有在真正掌握了概念的含义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概念的正确使用进一步地巩固、深化概念。

例如,在讲授映射概念的时候,还应给幼师的学生补充映射的特殊情况:一一映射,因为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很多的地方包含着一一映射的思想。例如,幼儿数数的时候,幼儿能手口一致,则要建立数词与手的点数物体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再例如,幼儿在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时,也要发生一一对应的关系。幼儿教师在给幼儿讲课的时候不需要讲解具体的映射的概念,但已经有映射知识的体现,为发展幼儿的思维打下基础。

再例如,给学生讲授集合概念的时候,应该补充基数的概念。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基数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基数的教学贯穿整个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学生应该知道基数就是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学生将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教小朋友的时候也应该让小朋友知道基数的本质。“幼儿初步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以后,要进一步使幼儿知道数到最后的一个数,就表示所数的物体的总数。教师要说明数到最后一个数是几,就知道这堆物体一共有几个。点数到最后一个数时,在数过的物体外面画一个圈,帮助幼儿强化对总数的理解。”在数过的物体外面画一个圈正是用文氏图法表示集合,基数正是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体现了集合的思想。幼儿教师渗透集合的思想,有利于幼儿加深对数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和加建运算。

2.重视培养幼师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受僵化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能及时根据题目及问题变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向,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寻求答案,对于问题的解决具有主动性。

我们在幼师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善于创设问题,提供让学生相互讨论的情景,激发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的思维火花。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题目要尽可能地进行一题多解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要提供适当的变式,促进学生的思维的整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得学生进行不断思考,突破原有的思维水平,学生才有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思考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猜想,多方位的思考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思考的深刻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多视角、多方位审视问题的思维品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幼儿园的数学基本来自于幼儿熟悉的实际的生活和环境。一个好的幼儿园老师在讲授数学课的时候,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例子向幼儿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可以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观思维,需要幼儿教师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展示同一个问题或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幼儿数学教育“量的守恒”的教学中,幼儿教师需要给幼儿示范守恒的例子。教师需要从长度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数量守恒等多方面举例对幼儿进行解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的思维的广度要宽,从不同角度的“守恒”对幼儿进行解析。而对于每一种守恒,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各种的变式来进行说明。例如数量的守恒,同样数量的东西,可以横着摆、竖着摆、弯曲着摆、无规律摆,通过摆出各种变式让幼儿从中掌握“量的守恒不受摆放形式的影响。”再例如等分教学中,等分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例子中,无时无刻都体现了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数学教学中实际应用部分对幼儿教师思维灵活性的要求。

3.注重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我国大学、中学数学建模的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著名的数学家怀海特在《数学与善》的演讲中提出:数学是对模式的研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解析:“一般来说,数学模式指的就是按某种理想化的要求(或实际可应用的标准)来反映(或概括的表现)一类或一种事物关系结构的数学形式。”而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建模正是怀海特的鲜明观点的明确表达。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观察、思考问题,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最后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这对于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要使得学生学会用数学建立模型解决实际的问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从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在教学的各个章节合适内容、合适的位置中,加入现行幼师数学书本中较为欠缺的实际应用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实例引入,到公式定理模型的建立、解决,再到最后的练习题,都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加入一些起点低、可参与性强适合大部分学生参与的数学模型。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知道知识的来源以及作用,通过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巩固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让学生慢慢从量变到质变。在讲课的过程中,除了结合书本的内容,立足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构建数学模型之外,还可以联系幼儿园的教学实际,排除学生认为学习幼师数学无用论的思想,通过具体的幼儿园数学教学实例的展示,在看似简单、容易的幼儿园数学中,教师给学生以提示、分析、引导、最后抽象出能指导学生在日后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数学模型。

在挑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数学建模的时候,尽量挑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而且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例子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时,可以把泰姬陵美丽的爱情故事作为引入:国王沙杰罕为王后建立的泰姬陵的陵寝中传说有一个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嵌而成的三角形的图案,共100层,最顶的一层一颗圆宝石,以后每一层比上一层多一颗宝石,共多少颗宝石?当然也可以用高斯小时候老师给他的数学题:“1+2+3+…+100”为引例。再例如在讲解分段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挑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上网流量的计费方式等作为实际的案例进行讲解。

而在挑选与学生幼师专业相结合的例子时,则要求所选的专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符合,不可牵强。例如在讲函数的增减性的时候,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幼儿园中的教学案例“用自然物进行测量”,幼儿教师在教小朋友如何用自然物测量的同时应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知道:当距离一定的时候,用的自然物越大,则量数就会越少。幼儿教师不必给幼儿解析具体函数的概念,但当幼儿教师让小朋友知道这其中的数量变化关系,则为幼儿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这个过程已经渗透函数、以及函数的增减性等相关思想。

4.呈现不同形式的课后作业

课堂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理解各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而课外的作业则是对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一个加深巩固并进一步理解的过程,更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好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几种形式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通过开放性的作业来开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学生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作业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作业的开放性是指我们可以使得作业不限于课本,可以来源于生活;作业的形式不限于作业本,还可以是与游戏、实践等结合;作业完成的过程可以来自于自学、互相帮助、合作等。这就使得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入手,留意身边的数学,在学生开始寻找身边数学的时候,学生的能力会慢慢得到提高。学生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与数学相关的,还要从这些现象中提炼出其数学元素,并利用数学加以应用、解决,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得到了提高,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例如,我们在讲完相应的内容后,可以布置相应的开放性作业:请写出你身边存在的集合,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表达;你能设计出一种带有“集合”思想的游戏吗;请留意你身边的事物,找出一个能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的案例,并将其描述、解决;请感知身边的数列,并将其写出,你写的这个数列具有什么特点吗?

(2)结合幼师专业特点,制作数学教具、手抄报、数学角等

中等幼儿师范数学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要求: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画几何图形和制作简单教具的能力。

让学生单纯地做数学题目,学生的兴趣不大,但是如果将数学的内容结合幼师的专业,那么学生就会有兴趣。学生毕业成为幼儿教师,会面临着教具的制作、环境的布置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具的制作能力以及环境布置的审美能力,我们结合数学的作业做了调整。

在学生学习完空间几何体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利用空间几何体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内容来设计并作出各种富有创意的几何形体,例如学生会制作出一座座的城堡、花园等。在学生制作教具的同时再次温习了几何形体中空间点、线、面的基本关系,并加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环境布置在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国考中被明确提出,为了结合这一形势的要求,在学生学习完幼师数学的整个几何部分的时候,我们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幼儿园中的区角,利用斜二测法作图、空间几何体、平面几何图形以及它们的组合等为元素做一个数学角。

幼儿教师资格证中的国考,有一部分的内容需要考古代的文化常识如:2014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真题(幼儿园)第18 题:“度量衡”是中国历史上对“计量”的称谓,其中“衡”计量的是(A)长度(B)质量(C)容量(D)面积。于是我们结合国考的考纲和最新的精神,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通过上网查询、查书籍等方式以某个数学定理、数学典故、某个知识点、数学故事等作为主题,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可以让学生在兴致中将数学的知识与专业结合,学以致用。

第7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教育 新价值 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新价值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常用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1.明确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5.讨论操作的结果。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必须突出重点。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幼儿数学教学的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这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幼儿中、后期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幼儿运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两种促进幼儿初步推理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希望出版社,2001,8.

第8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教师设置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有趣、有用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乐趣、价值,提高了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准确定位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言下之意,数学是最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数学这一课程来实现。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可以从奥数、珠心算、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课程很有市场,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一点上看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数学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地扩大,数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仅仅体现在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就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具体包含了计数、计算、推理、归类、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计算、推理、归类和排序等数学思维能力。它并不能促进幼儿语文思维能力、音乐思维能力、美术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语文的思维包括了分段、归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阅读、写作等,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难以达到了,如音乐中的歌曲创作,其依赖的是一种声音形象思维,这种能力只能主要依赖于音乐课程进行培养。

三、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不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非常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假如通过幼儿数学教育,并不能让幼儿产生数学的兴趣,反倒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于有一种恐惧感,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在实际幼儿数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老师数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儿数学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学化;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如认识不到不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受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影响差距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结果是一部分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常常体验一种挫折感,数学学习效能低下,数学学习动机减弱,最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下面这个教育案例或许会让人们明白幼儿是如何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的。有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用凑十法做数学题目。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只有个别还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所以很多幼儿都已经不耐烦了。这时,笔者说:“金佳,汪小辉,郑茜,我讲这些就是专为你们讲的,你们还不认真听,班里还有哪个小朋友不会用凑十法呀?”“还有张佩佩!”(均系化名)金玲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弄得笔者真的哭笑不得。的确,他们四个人是我们班数学学得最差的,数学反应比较慢,以至于在小朋友头脑中形成数学差生的印象,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特别不喜欢上数学课,每次上数学课都想逃避。有一天小辉知道第二天要上数学课还借故不来幼儿园。

四、了解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

概念学习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表象层面的学习,二是本质层面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表象层面的学习,所谓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头脑中有电脑、房子等与图像有关的形象,救护车警报、歌曲旋律等与声音有关的形象,还有醋、酱油等与味道有关的形象。表象层面的学习指的是通过学习能掌握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其他事物作出简单区分。而本质层面的学习指的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能与其他事物作出严格的、准确的区分,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掌握。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概念的学习能达到表象层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标就达成了。但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受到中小学教师概念教学的影响太深,无意识地模仿中小学教师那样来教幼儿学习概念,即要求幼儿达到本质层面的掌握。当教学不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或成为许多幼儿教师的困惑。有一位老师因无法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平行”,无法让幼儿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恼。

五、明确幼儿数学应用能力提高的路径

第9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 * *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比较难教,幼儿 在学习中感到比较枯燥。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教、幼儿愿学的一门学科,是幼教工作者正在探索的 问题之一。在此,笔者介绍幼儿数学教育中可采用的八种途径,力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的共同探讨。

    一、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 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 概念。由此,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 展,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安排了能为幼儿提供分类学习的环境。在一个架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 不同形状的积塑片,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另一个柜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卡片,让幼儿根据名称( 车、船、飞机、火车)分类。

    二、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 ,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将餐具(勺、碗、筷子等)一一发给“孩子们”。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幼 儿发展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三、通过操作进行数学教育。只有在幼儿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 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

    例如,当儿童通过大量的操作,发现“1 ”是所有一样东西所表示的集合时,并能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所有 一样东西的集合时,幼儿才真正掌握了“1”这个数的含义。

    四、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数学教育。儿童学习的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活动,提供 不同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例如,在进行分类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各种不同颜色小型积塑片、各种不同的积木、各种学习用具、各 种餐具……,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索需要。

    五、通过激发幼儿的思维来进行数学教育。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儿童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 ,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提倡启发式的教 学,鼓励儿童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答 案。

    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何知道谁是最高的”这个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运用了挨个比较和测 量的方法比较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后,教师又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找出全幼儿园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 找出全中国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找出全世界最高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六、通过激发幼儿的情感来进行数学教育。幼儿的情感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应该通过提供幼儿 可接受的、鼓励的、刺激的、可欣赏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 数学的,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例如,“这只杯子装得水多,还是这只碗装得水多?”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 又使他们确信数学是有趣的,他们喜欢数学,也能学好数学。

    七、通过语言进行数学教育。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同时也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 学概念的理解的机会。

    例如,当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具体的实物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以后,启发幼儿用“三角形有 三条边,三个角”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八、通过讨论进行数学教育。幼儿通过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数学中的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受,急 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并和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 问题。

    例如,当幼儿用小石头进行8的分解以后, 教师就让幼儿分几个小组讨论,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感 受,并能从同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

    在幼儿数学教育,这八种途径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这八种途径的合理、充分的 运用,将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幼儿的学习更加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