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精选(九篇)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

第1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开展单向灌输式的教学,而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情感态度和体验收获的关注则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给予更高的重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引导和教学情境的营造,引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小说、戏剧和诗歌的教学当中,情感体验教学策略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做好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的编排工作,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阅读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体验是个体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个事件,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它以主体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内在的心理世界和外在的客观世界,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它既是人的全部感官共同参与的一种对生存感受的情感过程,又是指向内心世界,且关涉个体认识、情意、精神生活的心理活动。

阅读体验式教学则是基于语文学科的特征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精神而衍生出来的,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阅读体验式教学主要有三个特征:(1)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与发展。(2)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和生活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揣摩与鉴赏。(3)阅读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让学生获得和拓展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在体验中感悟、创造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多关于社会、人生与世界的感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个人的更好发展。

二、初中语文实施阅读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实施,强调的是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主动体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解读,这种体验是以生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和前提的,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主观生命意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课堂内外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创造热情,是对学生以往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所以说,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一种与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知识经验密不可分的教学方式,对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主张学生从以往生活的感受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出发,将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有效的激发,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意蕴,提高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阅读体验式教学实现了体验对象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体验活动中,更好地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受、领悟与欣赏,不仅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再发现和再深化,也是对新知识的发掘与学习,有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最终形成与学生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

再次,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移情、想象、神思、悟解等多种心理体验因素之间的交汇、碰撞与融合,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时刻保持注意力,提高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原本静态的文本内容在学生的心中被充分的激活,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后,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对学生的品格进行不断的完善,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发展。这是因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的共同感受,但阅读体验式教学则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力争实现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发学生在精神上的共鸣,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受其个人经历和情感态度的影响,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气质与性格。

此外,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其积极意义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验与理解上,还在于学生对于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构,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所以说,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不仅仅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创新与发展,更是对学生阅读权利、解读权利的充分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阅读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阅读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设计教学环节,一定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选择科学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鼓励原初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印象会让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利用好这种原初体验,对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主要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语文阅读的原始体验并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表露和阅读情感的激发。随着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阅读学习的引导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所以,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当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通过学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阅读氛围。同时,在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成果进行评价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原始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保持好学生语文阅读的热情,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确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例如,在讲到鲁迅的《故乡》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全文,获取原初体验,由于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与故乡相关的文章,多是表达对故乡的赞美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对于鲁迅的回故乡的萧条景象和复杂心情便难以形成统一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展开讨论,调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最后教师再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鲁迅的成长经历对学生的深层次阅读进行引导,往往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的多元阅读和个性化体验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其人文内涵更是无穷无尽,加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为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素材的反应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品格和个人创新力、形象力的良好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学生的经历和人生经验不同,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的学生对一些语言不理解,这时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只要是能从课文和现实中找到依据,就应当先予以肯定,最近再寻找更加完善的答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通过多元阅读自己或相互教育自己寻找答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这样不仅可以让语文阅读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还可以更好的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养成。

(三)提升问题设计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深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才能提高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以问导读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可以引发学生开展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优秀的作品和历史上长久不衰的美文,因为这些文章在每次阅读之后,都有可能读出新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加上语文教师提问问题的巧妙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带着兴趣开展阅读活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学龄特征,设计出恰当的、探究性的、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从而增强学生阅读体验的深刻性。例如,在讲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显然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最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显然,“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但当主人公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惊飞后,却没有了下文,不免让读者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如此一来,学生仿佛已经进入了主人公营造的意境当中,实现了良好的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阅读体验后写作练习的拓展

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素质能力的协调性发展,尤其是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不应该将二者割裂开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阅读教学环节,还是在写作教学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进行二者之间的有效渗透。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本身就是在强调学生与文本、读者之间的心灵碰撞,尤其是在学生引感共鸣时,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此时的方式既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评写等形式,学生写作的过程一方面是对文本内容的升华与再造,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在细心体会和琢磨朱自清、老舍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将自己身边经历的春天和冬天进行仿写与创作;再如在学完《塞翁失马》这则寓言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写或续写,这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对文本内容阅读之后的深化与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是基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顺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在要求,它有助于改善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够理想的状态,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有助于学生逐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实现促进学生语文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兴杰.试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2]李娜.《珍珠鸟》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0(Z2).

[3]郑秋琼.形象体验性阅读教学之我见[J].教学研究,2009(04).

[4]陈水献.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3).

第2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一、创新阅读体验式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期采用一种单一的教学导入方式,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地创新教学导入方式。一是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让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更加容易、准确地解读文本。譬如在进行《背影》一课导入时,可以先由教师泛读一遍,让学生一边静静地听,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场景,将生活中的场景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播放出来。二是采用设置悬念导入新课。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就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快速地进入课堂,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在进行《岳阳楼记》导入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他是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千古名言的呢?”学生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就会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阅读,从而为整个课堂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石。

二、设置体验式阅读教学情境

一是采用多媒体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其动态的视频,逼真的声音,集文字、图片、动画为一体,能够给人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等感官系统带来强烈而直观的刺激,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多媒体在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中的应用。譬如在教学《北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时,可以借用多媒体课件将文中的情境展示出来:在弯弯的山路上,大雪纷纷,一辆马车转过弯去,茫茫的雪地上只留下马车碾过的痕迹……看着这样的场景,学生能够直观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到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文本的感悟。

二是创设阅读体验式生活情境。加强生活与阅读的联系,将生活元素引入到阅读教学中来,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在身临其境的生活情境中更加准确地解读问题,更加深刻地体验和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譬如在教学《故乡》时,可以让学生由鲁迅先生所描写的故乡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深刻地体验课文。

三是创设体验式阅读表演情境。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候,大多活泼好动,爱展示自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创设表演式体验情境。可以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剧情创编,让学生在剧情中扮演相关角色。学生为了搞好角色扮演,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而且在角色扮演中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大地提升。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

一是开展阅读竞赛活动。初中生大多争强好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竞赛元素引入到阅读教学中,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体验和理解。譬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理解小组抢答比赛。学生为了获得竞赛的胜利,就会倍加专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由此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进行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是采用合作探究法。按照异质同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安排好小组长,做好组内人员的分工。譬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可以先让学生初步阅读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曹刿论证的“一而战,二而竭,三而衰”等重点难点句子进行思考,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答相关问题。

第3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1.研究对象:项目组在实验研究中的对象是广东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的12级涉外旅游专业1班和2班的84名学生,对照班是12级市场营销专业1班和2班的98名学生。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这两个专业学生入学时分班是按照平行班划分的,总体英语水平相当,而且在文科非英语专业中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英语能力要求更高,更有必要提高通过网络及报刊等方式大量阅读获取和积累信息的能力。

2.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研究中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工具采用了一套5级量表的词汇学习策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词汇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大部分。此外,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访谈采集数据。对访谈采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对问卷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1世纪英文报》纸质版和网络版、普特英语学习网以及多媒体课堂课件。

3.研究过程:课题研究过程分五步,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参考,借鉴文献参考开发研究工具和设计研究方案,并对研究方案和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论证和检验。第二步是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第三步是开展实验研究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学生采用同一份问卷进行词汇学习策略情况调查,采集研究前数据。第四步是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采用实验前调查所采用的同一份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同学再次问卷调查。第五步对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撰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等。项目组的课题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教授大学英语都是必修课程,实验研究分别对12级涉外旅游专业2班和12级市场营销专业2班,即研究中的实验组开展网络、报刊及多媒体等三维词汇教学模式教学研究实验。对12级涉外旅游专业1班和市场营销专业1班,即研究中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堂词汇教学。对实验班开展了一个学段(18个教学周)的网络、报刊、多媒体课件等三维词汇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实验教学结束时对两组学生集中时间统一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开展访谈,回收问卷并记录访谈结果。本次随机发放问卷182份,回收182份,1份问卷漏答无效,一份问卷多选无效,即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4.数据采集: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采集研究数据。问卷调查的工具是一份关于网络、报刊及多媒体课堂等多维学习环境中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词汇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情感与社会策略。首先,在进行大范围调查前,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试用,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12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了同质信度来检验问卷的信度,SPSS15.0输出的同质信度a具体表现为:元认知策略0.876、认知策略0.891、记忆策略0.912、情感与社会策略0.867,由此可以看出,词汇学习策略问卷各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均在0.80以上,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选择正交因素专注法中的最大变异法,抽取4个因素,经分析条目分布比较合理,且累计解释变异量达到69.511%,表明量表的效度较好。第二,对实验教学前和实验教学后的问卷调查所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访谈数据来源于小组座谈和个案访谈笔记及录音。在研究中实验教学前和实验教学后分别对12级涉外旅游和市场营销2个专业4个教学班中的21位学生进行访谈,其中实验班11位,对照班10位,每次访谈都做了访谈笔记和录音,并随后对笔记和录音材料整理、总结归纳和分析。

5.数据分析:本研究中对采集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了SPSS15.0进行均值分析、双尾T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对比分析。本研究中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是5级量表,均值大于等于3的是经常采用的策略,均值小于3的是较少采用的策略。从表3.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5大类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均值大于3的都只有1项,而且都是认知策略,其原因还需要在其他研究中进行分析探索;两组均值小于3的都有4项;对照组最大均值是3.2198,最小均值是1.8560;实验组最大均值是3.0659,最小均值是1.8683;两组的统计结果中都没有均值超过4的策略项目。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两组都是认知策略的均值在5大类中最高,而交际策略是均值最低的。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均值都在2~3之间。

2.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词汇学习策略的对比分析。经过开展实验研究之后,为了发现两组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上是否出现差异,项目组分别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和社会策略等层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分别从5个层面分析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情况。研究中采用了独立T检验来比较两组学生群体的策略均值和显著性水平。(1)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1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元认知策略存在差异,从两组学生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均值看,实验组总体高于对照组;分别从元认知策略的各个因素来看,两个组在采用策略5、6、7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对策略5和7的采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对策略6的采用率高于实验组。(2)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认知策略的对比分析从Table3.2.2可以看出在词汇学习认知策略层面,实验组采用各项策略的频率都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频率最高的是策略(S11),均值为3.2527,最低的是S16,均值为1.8571。均值大于3的策略有9项,无均值大于4的策略。实验组采用频率最高的是S14,均值为4.893,最小的是S16,均值为2.8519,均值大于4的策略选项有2项。实验组与对照组策略采用情况存在十分显著差异的有7项(S10、S13、S14、S15、S16、S17.3)。存在较显著差异的有1项(S13),存在显著差异的有2项(S17.4、S17.5)。(3)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记忆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3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记忆策略上共有5项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显著性差异p≤0.001,共有2项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显著性差异p≤0.001,共有6项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差异性p≤0.05。从均值看,对照组记忆策略采用均值大于等于3的共有11项,实验组策略采用均值大于等于3的共有17项。(4)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情感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4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的情感策略采用中,在S49的采用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照组的第S49想策略的均值为3.8571,实验组的为2.2346,显著系数为0.000。(5)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5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交际策略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S50项策略两组的显著系数是0.538;第S51项策略两组的显著性系数是0.560。而显著系数p≤0.05时两组才具有显著性差异。(6)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策略方差分析Table3.3是采用方差分析法分别从元认知、认知、记忆、情感和社交等5个层面分析检验高职院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的特征与差异。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策略中存在十分显著差异的是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存在比较显著差异的是情感策略,而在元认知和社交策略方面从总体上分析发现,无显著性差异。

3.词汇学习策略与通过PRETCO—B考试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分析。Table3.4中显示5大类词汇学习策略中有4类策略采用的频率与通过PRETCO—B的时间成负相关,分别是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交际策略。其中情感策略与PRETCO—B通过的时间成正相关。

4.访谈数据结果。(1)访谈问题一:你每周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多少小时?对该问题的访谈回答归纳发现: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每周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大于等于5个小时的人数大约9%,4~5小时的人数大约12%,3~4小时的人数约17%,2~3小时的人数约20%,1~2小时的人数约22%,0~1小时的人数约26%,还有4%的学生课外很少或不学英语。访谈中超过60%的学生表示,上了大学二年级,没有参加CET—4或其他更高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目标了,如果没有英语课,可能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会更少,甚至不会自己在课外学习英语了。(2)访谈问题二:你在课外阅读中会选择网络英文读物、英文报刊或杂志吗?近85%的同学回答如果老师要求或指定某些网络、报刊或杂志阅读内容,在课外自己就会尽量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如果没有要求,自己往往及不起来读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读物等;近10%的学生回答在课外能主动阅读英文报刊或杂志;还有5%左右的学生上网时会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偶尔也会上英文学习网站学习。(3)访谈问题三:你认为英文网站和报刊杂志在英语学习中能发挥什么作用?访谈中95%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都认为如果能坚持在英文学习网站上学英语或能坚持在课外阅读英文报刊、杂志等读物一定能提高英语水平,但80%同学表示尝试过,但没有坚持,主要原因之一是感觉难度大,原因之二是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5%的学生对网络、报刊及杂志等课外读物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表示不置可否,因为觉得那些都太难,自己的水平差的太远,从没尝试过在课外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英文读物等。(4)访谈问题四:你希望网络、报刊或杂志等课外英语阅读学习如何进行比较好?48%以上的学生的回答都是希望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阅读,老师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求或安排学生适量适当内容的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阅读。希望老师能帮助甄选合适的篇章或内容。有31%的学生表示如果考试不考,就没有必要。有21%的学生表示希望网络、报刊或杂志等课外学习能和课堂教学挂钩,得到一定的指导等。

三、讨论及建议

1.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归纳分析及其对高职院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意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今这样一个能利用网络、报刊、计算机、电视和无线电等多媒体多维学习条件的立体化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情况及其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一些明显特征,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点。第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采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频率普遍偏低,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问卷调查中词汇策略所涉及到的51个项目中,采用均值最高的策略是3.5309,可见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采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高,不能通过有效利用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第二,经过一个学段的三维教学模式实验后,实验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词汇学习策略的频率比对照组高,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范围也相对宽泛,可见词汇学习策略是可以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培训和教授来提高对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的。第三,通过实验研究,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会利用网络、报刊、计算机以及电视等多媒体条件来学习英语词汇,积累词汇知识和扩大词汇量。在词汇学习策略的51个问题项中,实验组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条件有意识的扩大词汇和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条件学习词汇的分析结果明显高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采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第四,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与学习成绩有明显因果关系,特别是有意识的利用网络、电视、电脑和报刊等多维学习条件学习词汇,积累词汇知识,扩大词汇量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作用比较明显。第五,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成绩好坏有显著相关性。第六,词汇学习中的情感策略采用率与PRETCO—B通过的时间成正相关,说明在词汇学习中焦虑紧张情绪会降低学习效果。

第4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成为关于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价值的教育,要主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目的多样性的需要。特别是初中化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化学基础教育阶段,不仅仅要关心提高化学课程的理论水平。学科知识体系等学术性问题,还要特别关注每天都会接触到诸多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水、食物、环境保护、能源和材料、资源等。初三化学是起始学科,仅仅设一学年,受中考(含预选)时间、分数、学校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任务重、适应慢、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有利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关于课教学模式的说法大致有三种。第一属于方法范畴,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第二、教学模式是各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时间、地点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三、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结构作出的主观选择。综合各种认识下,我们所要研究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配有相应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并将教学模式具体转化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框架和主要流程:

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1、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为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环节的选择和教学策略和运用,明确了教学评价的指向,可以认为教模式是教学理论的一种简化形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因素,它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起着制约作用。正确地制约作用。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教学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学生独立自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已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学活动环节的顺序结构,确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该完成的各项教学任务。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服务并体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原则。教学策略确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生活动的方式、方法、任务、地位、关系等。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教师的策略,学生的策略。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联想推理、类比迁移、分层递进、形象比喻、摹仿操作、自主探究、激发支机、师生合作等。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效果的测量。教学评价是以教学为中心,依据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师素质、师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评教、评学,又要评价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介绍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I、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1、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用引导---探究的方式教会学会学生学习

2、功能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探究精神,激发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学力。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测定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3、教学程序

课题兴趣--素材疑问--点拔、假设、验证--评论、结论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是分层递进,学的策略是自主探究。

5、教学评价内部动机:直接经验的获得;知识只结构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

II、辅导---自学教学模式

1、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论认为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部分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

激感,会把学到的东西溶入记忆中去。

2、功能目标调控学习过程,达到有效学习;从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逐步

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双基落实和知识技能的提高。

3、教学程序

主题情感--目标阅读思考--设疑讨论质疑--反馈讲评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组织讨论、评价激励;学的策略:知识编码、有效记忆、集体效应、创造思维。

5、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多元化、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结果的检测等。

合肥市初中义务教育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卡片

设计人:朱世贤

学校:安农大附中

章节: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理论依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这一规律。

教学思想:1、“教学主导,学生主体。”2、遵人认识规律,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年

龄牲和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安排。

二、功能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化学实验操作)。

三、实施条件:1、学生已经获得了氢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初步知识,有过动手做实验的初步实践;2、本节教材的写法采用的是计论模式,便于学生学生自学;

3、本节课演示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所需仪器药品均为中学化学实验常用物品。

四、教学程序:1〖复习〗讨论氧气和氢气实验定制取垢比较,挂出小黑板表格:

(二氧化碳为后来拼续部分)填表过程中鼓励差生发言。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合肥市教委教研室蒯世定

学校的教育活动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必革的重要课题。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必需推进素质教

育,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

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成为关于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价值的教育,要主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目的多样性的需要。特别是初中化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化学基础教育阶段,不仅仅要关心提高化学课程的理论水平。学科知识体系等学术性问题,还要特别关注每天都会接触到诸多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水、食物、环境保护、能源和材料、资源等。

初三化学是起始学科,仅仅设一学年,受中考(含预选)时间、分数、学校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任务重、适应慢、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有利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关于课教学模式的说法大致有三种。第一属于方法范畴,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第二、教学模式是各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时间、地点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三、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结构作出的主观选择。综合各种认识下,我们所要研究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配有相应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并将教学模式具体转化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框架和主要流程:

----------------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

1、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为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环节的选择和教学策略和运用,明确了教学评价的指向,可以认为教模式是教学理论的一种简化形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因素,它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起着制约作用。正确地制约作用。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教学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学生独立自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已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传统。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学活动环节的顺序结构,确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该完成的各项教学任务。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服务并体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原则。教学策略确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生活动的方式、方法、任务、地位、关系等。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教师的策略,学生的策略。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联想推理、类比迁移、分层递进、形象比喻、摹仿操作、自主探究、激发支机、师生合作等。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效果的测量。教学评价是以教学为中心,依据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师素质、师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评教、评学,又要评价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介绍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I、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1、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

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用引导

---探究的方式教会学会学生学习

2、功能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探究精神,激发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学力。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测定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3、教学程序课题兴趣-素材疑问-点拔、假设、验证-评论、结论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是分层递进,学的策略是自主探究。

5、教学评价内部动机:直接经验的获得;知识只结构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

II、辅导---自学教学模式

1、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论认为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部分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激感,会把学到的东西溶入记忆中去。

2、功能目标调控学习过程,达到有效学习;从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双基落实和知识技能的提高。

3、教学程序

主题情感-目标阅读思考-设疑讨论质疑-反馈讲评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组织讨论、评价激励;学的策

略:知识编码、有效记忆、集体效应、创造思维。

5、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多元化、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结果的检测等。

合肥市初中义务教育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卡片

设计人:朱世贤

学校:安农大附中

章节: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理论依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这一规律。

教学思想:1、“教学主导,学生主体。”2、遵人认识规律,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年龄牲和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安排。

二、功能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化学实验操作)。

三、实施条件:1、学生已经获得了氢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初步知识,有过动手做实验的初步实践;2、本节教材的写法采用的是计论模式,便于学生学生自学;

3、本节课演示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所需仪器药品均为中学化学实验常用物品。

四、教学程序:1〖复习〗讨论氧气和氢气实验定制取垢比较,挂出小黑板表格:

(二氧化碳为后来拼续部分)填表过程中鼓励差生发言。

━━━━━━━━━━━━━━━━━━━━

┃制取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

┃化学反应原理││┃┃

──────┼────┼────╂──────

┃反应物状态││┃┃

──────┼────┼────╂──────

┃反应条件││┃┃

──────┼────┼────╂──────

┃实验装置││┃┃

──────┼────┼────╂──────

┃收集方法││┃┃

──────┼────┼────╂──────

┃检验方法││┃┃

━━━━━━━━━━━━━━┻━━━━━━

2、【板书】学习气体实验室制作法的思路和方法;

(1)需要研究该气体实验室的化学反应原理;

(2)需要研究制取该体所采取的实验装置;

(3)需要研究如何验证该气体。

3、【引题】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取的比较可知:制取气体的人口选择取决于化学反应原理,收集气体的方法取决于该气体扔物理性质。下面我们要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来研讨。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讨论】已经的能够着重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有: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加热石灰石;高温下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讲述】以上这些化学反应虽然都有二氧化碳产生,但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都不采用,为什么?这个问题留待课后去探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93页内容:(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阅读后带着下列问题观看演示实验:

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为什么长颈漏斗要插入液面下?回顾一下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二氧化碳?

5、【实验】先由教师演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操作,再请丙名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台做制取、收集和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实验后及时讨论和讲评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操作。

6、【小结】仍以表格方式用小黑板拼续在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比较表的右面。强调

制取二氧化碳的瓜原理,写化学方程式(此处是否介绍复分解反应,酌情掌握)要过细分析。

7、【板书】泡沫灭火器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由教师演示泡沫灭火器实验,简要介绍人口装置。(若时间允许,最好能将一只报废的泡沫灭火器实物边拆边讲,以满足学生兴趣。)

8、【布置作业】(1)课后思考讨论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碳酸钙?在泡沫灭火器里能不能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稀盐酸?

(2)习题:课本96页2、3、4题:

(3)酌情做家庭小实验。

第5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情感教学 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刘拴(1963- ),男,甘肃会宁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音学和应用语言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区教育厅教改项目“英汉双重图式对优化独立学院学生大学英语词汇体系构建的研究”(项目编号:2012JGA243)、2010年广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广西区英语应用现状及前景研究”(项目编号:201010LX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50-02

随着时代背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大学生大多学习习惯不良、感情较为脆弱,这种现状已不适合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学习的情感需求。然而,很多教师更注重认知因素和语言知识本身,却忽略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情感因素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突破口,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培养和利用他们的情感态度并将之渗透到教学中。探析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相应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加之高考的失败经验对心理的负面暗示,在英语教学中对他们采取合理的情感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情感教学策略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一)情感因素及英语教学中的情感策略

在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制约行为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是人体对外部世界积极或消极状况做出的反应。一般分为积极情感因素和消极情感因素。积极情感因素包括自信、愉快、良好的动机等;消极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恐惧、害羞、紧张、失望等。

情感策略就是学习者通过调控自身的动机、兴趣、态度、信心和意志等积极情感因素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建构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高效率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习者积极的、有利于获得知识的、有利于提高能力的、有利于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策略。

(二)情感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1.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是指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对输入有过滤的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异,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最佳情感条件有三个方面: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充满信心和学习者心情舒畅、没有什么过高或过低焦虑感。

2.图式理论。康德和皮亚杰等人的图式(Schema)理论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包括认知者的经验、动机、兴趣和情绪,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个体所以能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些刺激的某种图式。这种图式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知,从而建立新的图式。

3.元认知理论。费劳威尔的元认知理论是指关于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与调控,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本实验将以独立学院为例,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策略进行调研,以检验其效果。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三种方式,在理论基础上对情感教学策略进行定量分析处理,对比实验前后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的变化,并佐以实验后问卷调查反馈情况;同时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进行定性研究。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样本。研究所选实验对象是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2009级国际金融与贸易两个班的学生,所用课程为大学英语,由同一个老师进行教学。98个研究对象中,36个男生,62个女生。一班是实验班,有49个学生,其中19个为男性。二班为对照班,有49个学生,其中17个男生。入学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摸底考试成绩统计结果表明,t = -0.3302.000;p = 0.7590.05,均无明显差异(见表1)。

2.研究过程。实验进行两个学年,采集数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大学入学时的摸底考试成绩;二是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后的四、六级成绩和最后一次期末成绩。入学摸底考试采用与高考难易程度接近的150分的试题,评分标准和高考基本一致,严格监考;实验后的最后一次期末成绩采用百分制。实验前和实验后的阅卷均由实验组成员流水进行,采用同样的评分标准。采集数据通过SPSS分析,主要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之后的英语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中所用的具体的情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尊重学生、激发动机;跨越性别、男女平等;设计讨论式、游戏式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转变角色、减少讲解;创造发言机会,消除外语学习心理障碍;面带微笑、和颜悦色;衣着整洁、得体大方;语言清晰洪亮、抑扬顿挫;委婉纠错、禁止批评;展示才能、吸引学生;促膝谈心、单独答疑;关爱学生、鼓励上进。

3.研究方法。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学英语由同一个老师授课,在实验班,老师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备课时积极寻找教材中可能出现的情感因素。如教材中可能蕴含的思想情感、学生遇到难点时可能出现的情感变化等。第二,尽快熟悉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第三,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如走进教室时面带笑容,精神抖擞。第四,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语气和蔼可亲。第五,充分利用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如丰富的面部表情、富于变化的眼神、合理的肢体动作等。第六,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感教学环境。如表演节目、利用实物设置场景等。第七,批改作业以赞赏和鼓励的话语为主。第八,和犯错误的学生促膝谈心,以理服人。

而对照班采用日常大多数老师的一般教学方法,也就是不用或少用以上实验班所用的情感教学策略。

4.研究结果。实验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测试,对其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检验的数据显示,实验班的英语平均成绩为79.86,而对照班的英语平均成绩为66.54,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平均成绩差异显著(P=0.0000.05)。另外,从四、六级成绩看(见表3),实验班的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44.9%,对照班为18.4%;实验班的英语六级一次通过率40.8%,对照班为10.2%。结果表明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在实验后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92%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帮助或很有帮助。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克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激发了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热情,改变了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成绩得到了提高。实验进一步证明了Krashen所说的,在语言输入到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进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积极的情感策略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检查和督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执行元认知监控的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引导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学习者,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二)讨论

1.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的原因。第一,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大多数学生由于在启蒙阶段没有打好英语基础,英语学习越学越差、越差越不想学,造成恶性循环,对接触英语产生了心理障碍。但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而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他们从英语学习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感受由痛苦、畏惧变为愉快、轻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激发了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热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英语学习比以前轻松、感兴趣,自觉不自觉地增加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

2.学生元认知监控缺失或低下是普遍存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与学的单向灌输,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积极愉悦的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让学生重新建立英语学习的图式,改变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对提高英语成绩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莉.浅谈外语教学中情感策略的功能及运用[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2]徐燕,陈玮.情感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J].宿州学院学报,2008(2).

[3]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第6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情感策略体育教学影响研究1前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体育教学中探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与途径,已成当代体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情感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以指导其教学行为的操作指南,它为教师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指导思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体育教学2011级两个班学生,共6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查询结果进行有效整理与统计,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设计问卷。问卷的发放采取现场发放、当场填写、当面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96.55%。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情感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

3.1.1教学实验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研究结果

通过对教学实验后组间心理健康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各指标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实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证明情感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分析与讨论

4.1情感策略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

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调查结果表明,在58份有效问卷当中,对“在上体育课之前是否。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问题肯定回答有26人,占总体人数的44.78%;对“在上体育课之后是否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问题肯定回答有41人,占总体人数的70.63%;对“你是否喜欢上体育课”问题肯定回答43人,占总体人数的74.13%;对“上体育课后心里感受是否减轻问题的肯定回答有39人,占总体人数的69.64%,特别是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学生多数感到有所好转;对“上体育课后自主锻炼意识是否增强”问题的肯定回答有45人,占总体人数的77.59%,学生对体育印象兴趣、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体育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实验对心理健康影响方面,有15人选择“上完体育课后心理问题减轻很大”,占总体人数的26.79%,有24人认为上完体育课后心理问题减轻程度一般,占总体人数的42.85%。

4.2情感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情感策略的运用,通过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培养意志品质等,以减小内外应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实验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四个方面运用了情感策略,具体为形式匹配策略、角色转换策略、主体性评价策略、竞争互助策略。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2)情感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现在:情感策略能够积极地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表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际交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3)情感策略通过影响锻炼的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2建议

(1)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地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体育教师应从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和有效手段,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近代以来科学史上不断的演绎着分化和综合。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综合时代决定了现代教育也必然朝着综合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在这个大综合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1年6月,我国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政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部分中小学课程作了重大调整。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着变化是将一些原来的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课程。同时开设专门的综合课程,如小学和初、高中都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通过查阅1999、2000、2001年教育类核心期刊、有关教育论着、“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发现,1999年期刊、2000年期刊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研究很少,直到2001年才出现一些。在我国仅有少部地区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而很少有人专门进行过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设计开发课题研究。从教育技术的视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多见。即使是专门阐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书籍文章或者是研究报告也绝大多数是从教师的角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以及其课程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方面进行研究。而从学生的角度,对长期处于传统的分科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学习这门课程,以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却没有多少研究。为此,我们觉得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将结合中学生的个性特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两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历史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课程的超越和发展。和一般事物发展顺序一样,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三个阶段。

追溯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可以从古代学校教育课程中寻到它的足迹。我国隋唐时期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在西方,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教学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是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真正兴起的时期,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思想体系和实践类型。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不同的课程范式。主要影响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齐勒,美国的杜威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多种综合性课程的思想,如一体化课程、人本主义课程等等。主要影响人物有杰雷特福谢依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㈠教育观:从知识教育到生活教育的转变

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多年来教育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理论难题。教育是一种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实际活动领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人作为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以合理的方式展开人生,体现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获得个人的幸福。因此,教育必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当前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脱离。如果教育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方式,那么它就丧失了生活和生长的意义。从人的存在、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是儿童通向可能生活的终结,因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的教育。

教育本身应具有生活意义。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生命过程的重要环节。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不仅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人生活的智慧。从知识的传授到智慧的启迪,这是教育观的一大改变。

㈡课程观的转向

多年来我们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三种基本的课程观。第一种课程观是知识或学术理性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学科”,或者“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这种课程观在演变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生活预备取向,二是理性主义取向。比如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的学科课程,布鲁那为代表的“认知发展”课程理论等。多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主义倾向。第二种课程观是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比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的自然适应性”,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无不是这种课程观。从重视知识和理性发展,到重视儿童的存在、儿童的经验和活动的价值,以及强调课程作为儿童自我实现的中介和手段,无疑是课程观的一种进步。第三种课程观是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是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和批判理论基础上的。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注重学生创造课程的能力。

以上三种课程观分别从知识和理性、儿童与经验、生活和经验重建等不同角度建立其特定的课程观念。现在新的课程观要跳出“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框框的限制,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一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发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这种反思性、批判性、实践性的课程观和发展课程观来设计课程,是对“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和“课程即知识”的课程观的超越。

㈢新发展阶段论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1。新发展阶段论

日本学者安彦忠彦更具个性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当代儿童个体新的发展阶段论并提出根据其规律实施的不同教育课程。

儿童个体发展的早期,大体可分为如小三个基本阶段:

l感觉运动时期(0-3岁),教育课程应该以游戏、生活活动为主。

l外部语言运动时期(4-7岁),教育课程以言语的认知活动为主。

l内部语言运动时期(9-11岁),教育课程主要以逻辑性的认知活动为主。

学生个体发展后期,即进入青春期的11-22岁左右,是面向自我发展的阶段,可分为如下两个基本阶段:

l个体自我探索时期(11-15岁),它不仅仅是自己特性、适应性和个性探索的时期,而且也是进入到志向、前途、专业探索的时期。

l自我发展时期(16-20岁),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的经验为目标。

2。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第一阶段,小学1-3年级,以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的学习为主。

第二阶段,小学4年级-中学3年级,以主要表现为学问性知识学习,并逐渐出现反省性知识和自我知识。学生要通过逻辑性的思考探究活动,来实现法则概念和方法的习得。

第三阶段,高中1年级-大学2年级,以自我知识和反省知识为主。在这一阶段,学生作为面向内在知我得方面,开始关注自我的人生方向、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能力等方面,关心自己与外在的不同。这一阶段中,学校的教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自立、内省能力为中心,教育课程的内容以选择性为主,共同性知识作为必要的补充。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课程内容

㈠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关于综合性学习从它产生开始就有多种定义,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

东北师范大学的熊梅博士,根据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作如下的概括: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性是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徐晓东,给出这样的定义:所谓综合性学习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结合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础,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性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伸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实现学习者的生产学习。

日本“教育工学事典”将综合性学习定义为:不做学科区分,对于主课题和子课题,学生进行体验活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学习。

总结了以上各家的定义,我的认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围绕某一中心主题,有意识的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生存发展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有三个要素:丰富、多样、完整的人格,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寻求教学组织活动的弹性化是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它主要涉及到了学习环境(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组织、指导体制等一系列的问题。日本学者儿岛邦宏具体概括了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⒈学习环境的扩大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其学习环境扩大化的特点。它不可能局限在狭窄、封闭的教室空间范围内开展活动,而是需要在广阔的、开放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

⒉学习时间的柔软化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需要柔软而弹性的安排学习时间。应该是有学习内容来决定教学时间,而不是由教学时间决定学习内容。应该由学生们来支配学习时间和学习活动。在安排时间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并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确定不同单位学习时间的长短。

⒊学习组织的弹性化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两方面反映了新的“个人和共生”的教育模式,它要求通过个人与共生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学生确立具有个性的自我,以及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而建立起共生的关系。以这种模式进行学习,主要采取的是“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体学习”的方式。

⒋指导组织的弹性化

综合性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个别发展的要求出发,强调复数以上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分担不同的教学指导任务,为此人们提出了TT(合作教学)的指导体制。这样,可以满足学际学习特点需要,实现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适应个别差异,扩大协力指导范围。

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开展综合性学习需具备三个基本理念:第一,综合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综合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第二、实践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第三、主体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有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五大特性。

四、评述

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在实践方面世界各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一般只限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方面。对于如何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策略去学习这门课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转变态度,调控情感却没有什么系统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来说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要实施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切实达到培养目标,就要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策略,改变或者调整一贯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这一门新课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怎样才能学生自身态度、情感如何调控如何把握呢?为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部分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发展历史

学习策略作为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从现存的一些古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文献上,可以看到,历史上已有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夹在他们的着作中谈到学习策略并论述过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法国近代思想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卢所讲的“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古人对学习策略的这些认识都是比较朴素的,零碎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

真正开始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1956年家布鲁纳和他的同事作了一个有关人工概念的经典试验。在这个实验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策略”的概念。由于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在系统研究认知策略的同时,对学习策略也开始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中叶以来,在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㈠学习观的变革

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传统教学观中,学生一直是扮演着接收者的角色,是一被动接受的容器。现代的学习观不仅要与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发生联系,而且要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不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方法、策略,学智慧。学生不在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习者都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㈡目前的研究成果

⒈学习策略的界定

由于人们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类:

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方法或者技能,如,梅耶(GE。Mayer)(邵瑞珍、皮连生等,1990)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琼斯、艾米尔、凯蒂姆斯(Jones,Amiran,Katims)(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平特里奇(P。Pintrich)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技术或方法”;邵瑞珍(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

第二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如,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科尔比(Kirby)认为“学习策略是指与认知运算的控制过程有关的过程”;凯尔和比森(Kail,Bisan)(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事件”;魏声汉(1992)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胡斌武(1995)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规则系统,如杜菲(Duffy)(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必需的各种不同能力”。

第四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如,但瑟洛(Dansereau)(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信息的获得、存储和利用的一套过程和步骤”;胡电芝(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利用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史耀芳(1991)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以上四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观点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从抽象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则”;从学习的操作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从结构意义上来说,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因素组成的(超英,1999)。因此,综合以上观点,蒯超英给出的学习策略的定义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着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也就是说,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⒉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

由于对学习策略内涵的看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⑴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把学习策略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一般策略。其特征与态度和动机因素有关。

②宏观策略。其特征有:高度概括化、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随经验的积累而改进。

③微观策略。其特征是:概括化程度较低、容易为学习者所掌握、同高度有序的技巧构成统一体。它包括六个因素:

1)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人物等;

2)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

3)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

4)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5)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

6)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作最后的自我评价。

⑵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②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③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④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⑶但瑟洛(Dansereau,1985)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划分为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两类。前者有两个子策略构成,即①领会和保持策略。它承担获得与存储信息的任务,包括理解、回想、消化、扩展、复查等5项策略因素。②提取与利用信息策略。它负责提取和使用所存储的信息,也由理解、回想、详释、扩展、复查5项策略因素。后者包括3个子策略,即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包括情绪调节与情绪维持),监视与调控。

⑷迈克卡等人(Mckeachieetal。,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即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其他人支持。

学习策略的成分是从学习过程的环节或所涉及的诸方面如方法、步骤、手段和组织中提出的。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了学习策略既包含有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的成分,又包含有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并有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成分。但是,我注意到这些学习策略的成分都是针对陈述性知识,基于以自学为主的,阅读印刷教材这样一种学习活动的研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听讲、自学、讨论、看录像、解决问题等;利用媒体获得的信息种类也不同,有来文字信息,视音频信息等。因此,适用于各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类知识的学习策略还有待研究。

⒊学习策略的教学

⑴学习策略教学的内涵

学习策略教学(LearningStrategyInstructio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学者们使用的。它指系统地教授学习策略,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会学习的人的教学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就开始注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易懂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策略有了研究,如SQ3R学习策略等。这就向主要关心教给学生知识、是否记住了知识的传统教学发起了攻势,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并没有确立学习策略的重要地位,并且大多数学习策略教学也不成系统,仅限于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巩固等方面。

⑵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

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技巧。它是学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目前,成功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等尚无统一的划分。

⑶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大都与学科内容相联系,并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就应对学生的初始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此来确定不同学习的不同学习策略教学目标。一旦与学生能力相一致的适合某种任务的策略被选择使用,教师与学生就建立了学习策略教学目标和何时如何运用学习策略的教学体系。

有关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目前尚存较大争议。元学习方法的建立也可以说就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其中Biggs等人的表面深层成就法和Jones构架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表面深层成就法是Biggs等人1990年总结的。它指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形式,包括表面方法、深层方法和成就方法三部分。表面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订立目标,计划学习事件,并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的是导致机械学习的复述策略。深层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拥有动量有关方面内容的知识并在概念的高水平上进行概括;其次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完成什么和采取什么策略去完成,使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享受。成就方法是教师掌握教学中得到获得高分和赢得奖励的教学策略,它既有表面方法的复述策略,也有深层方法的语义加工策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Jones等人的构架法要求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活动解决学习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和成就教学目标⑧。它包括三个方面,即支持、调整和移去支持。支持是运用各种策略进行教学,提高各种策略的模式和补充例子;调整是调整教学的内容与策略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特点,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学习;移去支持是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知识与能力状态时,教学逐渐移去原有的对学生的支持。为了使教学适合学生特点,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更有效。

学习策略教学实现的途径一般有学科渗透式和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两种。前者体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学习策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后者则是独立的教学过程,具有完整性,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策略本身,而不会被大量的学科知识所淹没。但是,无论是渗透式还是专门课程式,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尝试监控、教师指导等一般途径来实现。

㈢评述

从以上对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所研究的学习策略所针对的知识类型是陈述性知识,学习活动是自学活动,信息类型是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在诸如英语、语文等学科中,有系统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探讨,只是基于从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或者学习方法,信息加工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

第三部分认识与思考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家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国外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起源、理论基础、价值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受益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现在学习策略研究已从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领域研究逐步发展到应用领域的研究。但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有关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二语言和阅读领域,其他学科学习策略研究则比较零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不规范”的课程体系来说,对其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更是少见了。

我国近一年多才逐渐开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正式纳入基础课程体系。目前研究较多的“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区别,它们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在主体性教育哲学观的指导下,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门未发展成熟还有待探索的课程来说,不仅广大一线教师缺少设计和实施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技能,而且学生也缺乏此类经验和策略。

一、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研究的原因

基于国内外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现状,我认为,对现代教育环境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⒈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生存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新型人才是创造型人才,非模仿型人才;是智能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是能动型人才,非机械型人才;是自主型人才,非工具型人才。学生虽然能从其它分科课程中发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但是其它分科课程并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个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培养“生存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是紧密结合生活,解决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问题的,这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学生必须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学好这门课程,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生成和发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为日后成为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对学习策略的系统研究,这不仅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所针对的知识类型、学习活动和信息类型都很单一,一般是陈述性知识、自学活动以及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的课程。原有的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并不能解决这门课的学习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会丰富和发展学习策略这一领域。

⒊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符合主体性教育理论这一时代教育哲学的。要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不仅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学生也要转变观念,要从被动的接收者向主动的探索者转变,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教育而存在”。本课题研究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

⒋对学生个人发展而言,本课题研究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生成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的界定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偏向的学习策略界定是: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邵瑞珍,1997)。这样,我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学习策略。

⒈认知领域: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加涅,1977)。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等人,1990))。

⒉情感领域:对人(包括自己和他人)、对事、对社会的情感态度。

⒊动作技能领域:生产劳动技能(比如,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和田间劳作等)以及体育活动等。

⒋社会领域:主要指社会活动和交往。有意识的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有利条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研究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的建议

㈠加强理论研究,不仅要善于演绎还要善于归纳。

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息息相关。要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学与教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要善于演绎推理,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学习策略的实质和要领,还要善于归纳总结,从实践经验中提炼精华,使之上升到理论水平。研究对象应有所拓宽,加大情感策略、动作技能策略的研究力度;注意整体性,在研究具体学习策略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动机策略和激励策略的研究;策略研究的侧重点要从以知识传承转移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加强协作、交互、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方面的学习策略研究。

㈡转变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创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为主、知识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况且高考的指挥棒以及标准化考试也束缚了教学工作,一时间也难以发生质的变化。从根上讲,“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因此,教师总是为学生担心,担心知识太难学生不易掌握,担心学生不自觉不守规矩,不管是对学生的能力还是品格总是怀疑多于信任、轻视多于尊重、批评多于表扬、苛求多于宽容、压制多于鼓励、约束多于自由。当然西方的教育观是建立于学生性善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是他们的一所高中的副校长汤普金斯女士则感慨“我们的问题也许是给孩子的自由太多了”。可见,自由过火对孩子也不是件好事。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建立其主体性教育思想,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平等的话语权,充分相信孩子,适当放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正如本文上述的“应该是牧羊人而不是饲养员”,牧羊人的责任就是把学生这群羊带到一个水美草肥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觅食,防止恶狼来犯和小羊失足落入悬崖。而不是像饲养员那样把食物选好送进羊的嘴里。

其次,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意充电,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胜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此外,还要注意克服囿于习惯,不愿有所改变的惰性,应该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校以后培养的人才的方向,同时也要放开手脚,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来改善现有的方式。

㈢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研究

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必要性

学习策略的教学,对学生至关重要。我们过去的教学,重视既定知识的传授,忽视如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形成被动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辨别能力,也因而失去了继续学习、自我深造的智慧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长期桎梏于教师指导下的结构学习,整个学习活动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对脚使得讲授形成依赖性,除去课内知识外,学生很少从课外活动中自觉的搜集相关信息,使用的学习策略也大多为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记忆策略。学习策略单一,不适合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实验表明,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张亚玲、郭德俊,2001)。帮助学习落后、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帮助他们学习,特别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的他们学有所得,学有进步,从中受到学习动机的正强化作用(张庆林,1995)。

已有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小学生往往还不能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他们选择有效的策略,他们对教师告诉的学习策略有种依赖性。美国心理学家布朗也发现,“当教儿童某种记忆方法时,他们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但在后来未要求他们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却不能自动地运用这些策略。”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必要且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教学。⒉将通用教学模式与专门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策略的教学有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以及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刘电芝,1997)。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宜用交叉式学习策略。这种模式是先独立得对学习策略进行教学,包括学习策略的意义,具体操作程序。简短的教学之后,将它与具体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学习请经的差异,要求并提示学生把所学的策略运用于具体的知识学习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它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要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它与其它分科课程在知识结构、学习方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况且,学科学习策略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对分科课程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将有利于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也有其独特之处,指导教师应该注意在课程指导中渗透相关的学习策略。因为学生怎么学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怎么教,换句话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是由于学生往往会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师解决问题的程序、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教法是蕴涵着学法的,因此,教师要在平常的指导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一定学习策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法能紧密结合活动内容,但不利于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策略迁移,对促进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还要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课,这“能引起受试者的充分重视,把注意力集中于思维方法本身”。而且,大量的训练表明,成人和儿童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儿童的训练效果更为显着。而通用学习策略(注:这类训练内容不涉及特定知识,不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的教学建议采用专门的训练课的形式。因此,我们应该把学科教学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和专门开设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和老师可能会认为专门的策略训练课可能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减慢教学进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凡事必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通过专门的策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发展了其“学力”,这不正是节省了整体的教学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吗?况且,有许多学习策略是学生陌生的但又是必须掌握的。比如社会、情感策略等。所以必先对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有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先决技能。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而且是生存能力的培养。有一些元策略不是简单的专门开设一门学习策略课就能解决的,它必须在实践当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有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试误、去总结、去反思、去批判才能逐渐内化,并能自如运用。

2。运用教学设计提高学习策略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是一门用来指导实际教学过程的规定性理论。它不仅关心如何教,也关心学生如何学。我们可以利用教学设计这个有力的工具,将内隐的学习策略外显化、展开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应该是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中体会到学习策略的真意,激发学生学习“学习策略”的兴趣,乐学,乐用,这样会加大学习策略教学的进度和效率,这就把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等外部条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动机,成为有意学习的内驱力。

3学习策略的教学要“因人而异”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是集体教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习策略的教学要传授与他们思维发展的水平、知识基础相适应的策略,这样才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当然,学习策略的教学也要对不同的学生侧重点应有不同。比如,对认知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进行策略教学时,要多让他们练习,并注重策略的使用条件与范围的教学,以促使他们能根据需要,有效的选择学习策略,注重培养他们的策略迁移能力。

(四)将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策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第8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3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8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校生源质量较差,英语课堂一贯沿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往往被动、静听为主;中间穿插简单的问答,或教师只是与个别积极的学生相互“应和”,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缓慢、理解能力弱。长此以往,教和学没能达到协调一致,学生难以在英语课堂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对英语阅读课堂逐渐失去兴趣,内心抵触、焦虑。在这种阅读课堂当中,学生实际阅读技能不能得到好的发展,学生对英语知识被动接受;英语学习逐渐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难以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不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动机、创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都遭到严重挫伤。高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获取语言能力能力。课改的重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合作阅读小组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彼此学习效果最大化、达到互惠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回顾小组合作的理论背景入手,重点研究当前我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教学现状,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可借鉴的教学策略,从理论上发展和充实高中英语小组合作阅读教学的策略。通过对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实验对比研究中,可以了解到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不仅能够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而且也可以成为英语阅读课堂小组合作有效互动的实际参考和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立足我校实际,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合作小组阅读理论依据;通过小组合作在英语阅读课堂的实践,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方面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办法;希望能够提高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我校英语教师在探索合作阅读实施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理论依据。通过相关文献,归纳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明确本课题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提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意义。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分组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兴趣、性别等作合理搭配,使得每个学习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习者,分组可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同时确保各个小组间总体实力相当,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式阅读教学拓展活动,分层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中设计一些分层性的任务,既要面对全体学生,还要兼顾原有各个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让学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或短语,或能根据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或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开展语言的综合利用运用能力。

4.研究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合理评价机制。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每个小组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开展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组成。

5.研究课题开展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形成进步的因素和改变过程。

6.通过课题的实施,对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运用到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总结。反思优势与不足,并对合作学习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筹备过程(2016年5月―2016年7月)。首先,在两个平行班分别进行系统的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的分类:略读、寻读、预测、猜词技巧、结构分析、推测、总结和评价,并进行巩固性练习。让学生直观地体会阅读策略的作用,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这些策略的习惯。

2.明确研究思路(2016年7月―2016年9月)。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中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为课题研究找到可支撑的理论框架;同时在导师指导下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方案,最终确定研究的实施方案。

3.探索实验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依据阅读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制定合作小组策略,并向实验班的学生介绍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在实验初期阶段,把合作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等学生适应并具备合作能力后,定期更换组内职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得以体验和锻炼。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组员,使每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成为合作小组的主人。尽可能确保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逐步接近并实现学习目标。

4.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6月)。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自己所任教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为对照,采用人教版高二英语教材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班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而在对照班进行“传统阅读教学”(教师导入―教师布置问题、学生阅读―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讲解重难词组、句法)。两个班课后阅读任务巩固一样,不同点在于实验班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班个人完成即可。

5.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收集整理过程、资料,并对实验前后得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阐述该课题研究思路,课题进行的优缺点,如何在教学中弥补不足之处。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不仅要查阅大量的有关国内外阅读策略理论资料,还要搜集国内外学者在阅读策略上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借鉴,明确研究思路。

2.实践研究法。教师将所任的高二两个平行班,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阅读策略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在不改变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而对照班则用传统阅读,以观察两个班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和阅读成绩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激发试验班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经验总结法。通过课题的实施,分析、归纳有关阅读策略训练的方法和模式,总结课题实施的优点和需改进处。

参考文献:

第9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的整合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和物理教师在此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两者整合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开展策略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开展有效教学,同时还要起到引领该研究领域不断发展的作用,即两者整合的策略研究必然要超越教学实施的层面,要在制度和理论层面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传感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开展有效的策略研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认为,在传感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主要包括利用传感器开展实验探究,针对中学物理实验内容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开展中学物理实验设计以及结合传感器和中学物理实验开展教研活动等几个方面。有效的策略将会对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展探究教学——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式

开展探究教学策略是指在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过程中,以传感器为操作平台,以探究为教学方式的研究策略。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解决物理问题和探索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等环节和过程[1]。开展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倾向,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之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参与意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新课程改革之后,实验探究已经成为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探究的意识,还要求为教师配备基本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平台。由于我国缺乏实验探究的传统,很多中学一线教师在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实验器材或技术上的困难,因此,将传感器应用于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传感器能够精密准确地探测、感受外界信号,并将之转变成电信号,教学使用的传感器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图像准确清晰的特点,而且品种齐全。我国目前中学和高校使用的传感器主要包括美国PASCO公司生产的PASCO传感器系统和上海朗威DISLab传感器系统,这两套系统基本都涵盖了中学物理所涉及到的实验种类和实验内容。将传感器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可以为学生和教师开展探究节省大量时间,学生不必从实验器材上考虑实验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而且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非常精确,图像清晰,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思考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为实验探究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这也符合实验探究的真正目的,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传感器为平台开展实验探究的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的有效性,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方式,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要积极主动地猜想、假设并实验证明,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获得结论。这必将有利于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的研究。

二、开展系统研究——使中学物理教师得以借鉴

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的整合研究已经成为物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理念,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课程整合的重要突破口,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我国的现实状况都显示出我国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的做法缺乏系统性,没能从整体的视角加以研究。

开展系统研究策略是指在将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过程中,要有整体的研究思路,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要求和设置,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专题角度开展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为中学物理教师开展传感器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我国现有的整合研究以案例为多,而且实验的类型多以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为主,缺乏系统地将传感器应用于中学物理实验的做法。由于中学阶段经费有限,很多中学没有能力购置传感器设备,所以我国的传感器与实验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相对系统的研究主要以硕士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中学一线教师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物理教师参与传感器研究的工作,也无法为广大中学物理教师提供系统而足够的示范,无法达到传感器应用于中学物理实验的理想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系统地对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加以研究,既结合案例研究,又要涵盖中学物理实验的整体,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物理实验内容通过传感器开展全面的研究,并将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中学一线物理教师和高校实验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具有更为广泛的研究视角,从理论探讨到策略分析,从模式建构到资源开发,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探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系统研究的策略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和实验内容要求,利用传感器有针对性地开展全面的实验设计与研究,以便为中学物理教师开展传感器教学提供案例观摩和参考,促进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的整合。唯有此才能实现传感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的系统化和全面化,才能为中学物理教师提供更直接、全面的指导。通过系统研究,可以促进传感器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使传感器成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要而常见的操作平台。

三、开展实验设计——提高实验设计与开发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的设计和研究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的重要策略之一。中学物理实验设计是一种介于基础教学实验和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具有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根据物理实验原理和要求,运用已学过的实验方法,结合实验器材,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3] 。中学物理实验设计涉及到对物理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实验器材的合理选取,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安排,实验操作的合理进行,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过程,这些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传感器系统作为开展实验设计的操作和研究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与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的数字传感器由计算机接口、传感器和软件三部分组成。其中传感器用来采集数据,将各种外界信号转换成电脑可以识别的电信号,通过数据转换接口在电脑软件中显示即时的实验数据。运用传感器开展的实验设计,学生通过自己查阅和搜集资料自行推证有关理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实验器材,独立地进行操作和测量,对学生实验设计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开展物理实验设计的机会,使学生在完成中学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感受传感器的优点和科学技术的魅力,体会实验设计的重要价值。教师要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开展实验设计,初级阶段的实验设计题目和内容可以完全由教师决定和完成,之后可以是教师跟学生合作完成,高级阶段的实验设计则主要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针对同一物理实验设计多种解决方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证据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完善和改进的建议等。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利用PASCO传感器对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传统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用沙桶带动小车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来分析和研究。但此方法要求沙桶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而且打点计时器打点过程对实验亦有影响。为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利用运动传感器来分析加速过程的实验数据,并且将沙桶(我们用砝码代替)自身的加速度问题也考虑进去,不再忽略沙桶自身的影响,实验效果非常准确[4],参与的学生和教师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研意识与能力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已经不是传统的教书匠,一个教师不仅要把书教好,即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研究意识,在完成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开展一定的教学研究工作,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教学经验层次的问题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理论问题,从而提升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在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过程中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整合层次和水平的重要策略,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还可以更加有效地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紧密围绕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意识地发掘一些问题,紧密围绕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的整合研究,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使这种教研活动成为物理教师改进中学物理实验手段、提高实验效率、体会科技发展、开展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结合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开展教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例如,国内外传感器教学的进展和现状、传感器的重要性、将传感器与物理实验整合的方式方法等。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案例开展一定的实验研究与分析,例如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研究[5]、单摆的实验设计[6]、动量定理的实验设计与研究[7]等。在动量定理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不易测量的合外力冲量通过力传感器测出,将动量的变化用运动传感器测出,两者进行比较即可分析出冲量和动量变化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教研的意识和能力,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教给他们基本的研究方法,这对参与研究的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的整合是物理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内容和理念,体现了物理课程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也体现了物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前沿性,其整合研究已经成为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策略更具普遍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开展有效的策略研究将会非常有效地促进传感器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茂军.用数据采集器实施“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2011(2).

[2] 姚文俊,武丰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教育学刊,1998(2).

[3] 刘茂军.中学物理实验设计思想方法拾萃.物理教师,2012(1).

[4] 刘茂军,刘惠莲,肖利.基于传感器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设计与研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1).

[5] 刘茂军,赵志刚,肖利.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研究.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