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精选(九篇)

体验式学习论文

第1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相比于对其他语言的体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体验会更加直接一些。英语通过语法、词句等内容来体现差异,在不同的词句以及语法中,这些差异往往是比较大的,一个单词的顺序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英语内涵,对词语的变通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才能明白英语的内涵。学生在体验英语表达的意境的过程中,也可以激发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

英语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工作以及生活实践产生的语言,随着近年来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教学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结合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采取不同交际手段,为了提高交际成功率,需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掌握。但是当前很多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教育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刻的体验,导致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足,学生学习过程中效率不高。

(二)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体验意识不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比较难懂词汇,有的比较生涩,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读量较少,因此在遇到一些生僻单词时往往不知道具体的意思,对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阻碍双方的交流,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以及体验意识不够。

(三)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西方文化的融入不够

西方文化是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西方的文化和礼仪的教育不够,因此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力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够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是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对课外活动的拓展比较少,往往注重一些实践理论课程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进行课堂教育,而且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最终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

三、加强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教学

(一)加强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中职英语的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职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在使用,尤其是随着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西方的文化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文化是中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在进行中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体验,英语文化涉及到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传统、习惯以及礼仪,因此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及应用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才能在英语交流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对方的意思,防止出现理解误差,对双方的交谈造成影响。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对一些语言文学的表象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英语在表达过程中,并不是字面意思,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交谈场合中,更需要对单词的意思进行延伸,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理解误差。比如“It’sFriday.”在某种场合并不是单纯地表示今天是星期五,因为在欧美国家,星期五是黑色的,是令人感到烦闷的一天,所以也叫做黑色星期五。因此在表达过程中,有可能表达的是对当天的情绪一种描述。加强中职英语的学习,需要接触的不仅是自己母语文化范围内的东西,更多的是接触外来文化,因此需要建构一个比较完善的文化框架,对不同的文化内容以及背景进行思考以及理解,最终能够实现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融合,并且能够将这种区别应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助加深对中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的理解。在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利用图片、文字、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加强学生对英语中的各种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运用英语知识。

(二)加强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的体验

中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英文文本,需要学生加强理解能力的提升,才能对全文的意思有大概的了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训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使得学生可以对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涉猎,在进行中职英语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应付自如。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英语体验,不仅需要对教材中的阅读部分进行学习,还需要阅读更多课外的读物,比如各种英文名著,就是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教材,这些作品也是学生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些文化差异问题进行很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英语文化相关的作品有很多种类,在英语阅读和体验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需要对阅读的作品进行丰富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阅读的范围也应该逐渐拓展,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加深阅读材料的难度,比如最开始进行教育时只需要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然后可以逐渐加深,对一些文学名著、科技文化作品等进行阅读,从易到难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要选择一些带有趣味性,同时又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使得学生对更多的社会动态以及文化进行了解,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三)加强课外活动中对英语的体验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更多中职英语常识。比如可以在课后开展一些实践,以举办一些音乐欣赏会、读书会等,也可以模拟职场英语的场景,还可以开展一些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读写译以及视听说的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体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因此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该要生动有趣,避免传统枯燥的课外活动形式。

(四)联系生活进行体验

英语体验需要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很多英语文化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因此在加强学生的英语的体验以及理解的过程中,需要联系生活,结合生活的实际,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实际生活,指的是在英语体验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其中,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到英语对话中的场景,从而加深学生的英语体验。

四、结语

第2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1.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ning)理论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科尔布(DavidKolb)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的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有效的学习从体验开始,过程过后反思、交流分享,再总结提升为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成行为的改变。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向内学习,强调知行合一,注重通过学习者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自身实践来认识事物,这是一个有力激发个人潜能、获得个人及团队成功的学习工具。

2.体验式学习理论对于普通高职艺术教育改革的意义。第一,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是精心设计的各种有针对性的项目“游戏”,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在成功的喜悦中,在与他人合作的愉快中,体会到的学习的乐趣,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第二,体验式学习“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自己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事前不作任何指导和理论讲解,摆脱了来自前人的限定与暗示,学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导引,有利于新思维的产生;另一方面,团队学习使“头脑风暴法”有用武之地,不同见解的对立冲突往往有灵感的火花产生。第三,体验式学习活动跨领域地分享内容,有利于公共艺术课程“人文价值”的实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面对文理各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应与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融合贯通。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学习内容不是由教师事先圈定的,而是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出来的。同样的活动,不同专业和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的人,必然有不同的体会,在集体分享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第四,体验式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教师的引导由教师对学生的感悟进行提炼归纳后,紧密联系学生学业与生活加以理论指导,把艺术教育“慢热”的德育、智育功能在体验课程的过程中消解融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润物无声地完成。第五,体验式学习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教育理念实施的实践典范。体验式学习,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活动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能力,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队素质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

3.体验式艺术活动的主要特点。一是面向全员的公共性。体验式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在校生,即使没有任何艺术基础,也可以参与到所有活动项目中,体会艺术创作带来的巨大精神满足。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校园艺术教育或高或低的“门槛”,做到全员参与。学生兴趣盎然,将课堂演绎成一个体验学习的乐园。二是严密的组织流程。虽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但体验式艺术活动过程非常严谨。针对不同的项目活动,在情景设计,时间、活动规则、安全等方面都有周密的要求。人文化地把质量、安全、环保理念贯穿于自由的艺术创作中,使创作的艺术生命力得以保障和发扬。三是活动主体是个人与团队的完美融合。体验式艺术活动是一种团队学习活动,是团体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团队学习可以有效发挥队员个人优势,达到“1+1>2”的效果。知识共享使团队智慧融入个人理念中,实现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从而隐性地促进学生艺术的成长。四是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同行者。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全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参与团队决策,不示范,不指导,不纠错。课后,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行过程梳理、点评和理论提升,从艺术创作和学生行为两个方面,促进成长。五是“双核”课程内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开创的体验式艺术活动设计,不但关注艺术创作的结果,而且重点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注重以人为本,催化艺术人文与科学间的融合。传统艺术教育人文功能的实现,往往依赖时间的沉淀和学生个体的“悟性”,新的形式有目的地将这种功能进行了催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快速提高。从实践来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注重从课程中得到人文素养提升,积极参与分享讨论,分享反思环节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艺术创作的时间。

二、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应用于艺术教育的探索

1.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开发。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将体验式学习的先进理念融入艺术教育,解决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创了一种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新形式,我们称之为“体验式艺术活动”。“体验式艺术活动”是按照体验式学习模式,以特定的艺术创作为实践内容,由情景布课、艺术创作、回顾分享三个环节串联而成。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进行特定内容的艺术创作行为,并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分享,一是对艺术创作的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二是对团队决策、合作沟通、创新等方面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和综合素养得以提高,对今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遵循《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体验式学习模式,开发了多项体验式艺术活动,如已开发的“建塔”“合力造桥”“绳索系列课程”“自画像”“LOGO定向”“鼓舞飞扬”等近20个项目。

2.与高职专业及公共课程结合的探索。“体验式艺术活动”产生的初衷之一是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真正的“公共性”,如将其应用于现有的各种课程方法,包括艺术类和非艺术类课程,甚至一些专业课程,才能快速发展体验式艺术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受益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如尝试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合力造桥”项目。要求将团队一分为二,在规定时间内,共同搭建一座桥(模型),并对桥的美观(设计艺术性)和实用性(承重)进行评比,对造桥过程中团队的表现进行讨论和反思。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一是实现创意设计多样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效契合,写实体现;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三是使学生感受最有效地利用物资和人力资源;四是使其树立双赢心态,实现成果最大化。在实际运用中,这个项目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活动广泛开展,还可以与建筑工程、管道工程、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师配合,将项目应用于工程力学、立体构成、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热烈欢迎,将艺术、科学、人文教育完美共融。类似的项目还有“建塔“”绳索课程之搭房子”等。

3.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体验式艺术活动目前还是实验阶段,主要是开发活动项目和找到与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结合方式。但从长远来看,由一系列的“体验式艺术活动”组成的科学系统的“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要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和不同专业背景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研究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探索艺术教育新形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避免几种倾向:一是对体验学习的“泛滥和概括化”倾向,认为只要安排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管学生有无体验或切实感受,这就是体验式学习;二是只关注体验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过程;三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体验的“趋同化”。

4.挖掘体验式艺术教育与生活链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第一,深入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学习形式。通过体验式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头脑风暴、集中集体智慧等现实策略,让学习者有积极参与的机会,有主动体验的过程。其中体验式实践活动,除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外,更包括“经历一些新奇的,未曾尝试过的或固有习惯盲区的历奇的活动过程”。这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切实体验过程。

第二,探索体验学习中有效体验的策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与培养形成各种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形成与丰富的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体验痛苦、欢乐、喜悦,感悟正义、良知、善恶、同情等,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在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意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其道德内化。情境设计、工具、道具的制作使用,现场氛围的营造与控制,项目管理技术的现场应用等,都有效促进了学生有效的体验过程,是一种艺术化的有效体验。

第三,挖掘体验学习与生活链接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技术,链接生活场景,融入角色体验,使学生感官参与,深入体验。通过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跳一跳等多种形式,使心理、感官、肢体等多层次的体验丰富呈现,有效叠加,使体验更深刻地与生活链接并艺术地呈现、体现。如常见的学生团队文化的建设。通过学生团体旗帜、LOGO、歌曲等组织文化符号的设计,利用班会、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的有效链接和艺术呈现。

第四,探索促进学生“历奇”经历以及应对困难能力的可行方法。通过项目活动的针对性设计、组织实施、安全过程控制等,以活动“体能消耗适中,心理挑战巨大,团队熔炼为主”的实践基调,引导学生利用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体验。如创设情景剧、角色体验、编编歌词、想象画、写实化等。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艺术素养,促进其健全人格、良好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研究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内化吸收,提升应对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也是我们深入思考创新艺术教育形式,为大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空间,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智的有效媒介的探索初衷得以初步实现。

第3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重点从课前素材准备、课堂情景体验、课堂知识归纳、课堂及课后语言运用四个方面探索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问题,以期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英语人才。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体验式教学;应用实践

修订后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注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文旨在探索出一种新的特色教学模式,使之既符合新大纲精神又兼顾自身办学定位,从而加快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发展,培养出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验”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认知行为,对人类而言,“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备条件。体验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体验也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体验语言的实质就是“语言、交际知识”和“语言技能”在解决实际交际问题时的组合过程。

体验式教学模式成为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真实或模拟的语言学习活动,获得语言体验、反思总结、增加信心、体验成功和快乐(程琪龙,2009;王立非等,2009)。

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代表人物之一J. Piaget认为学习过程中的建构是个体积极参与的意义构建,是个体根据自我经验而达到的理解(Williams & Burden,2001)。在众多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中,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是教学环节的共性,因而与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色非常吻合。同时这种教学理念的发展有助于促进语言教学从“传授式”向“体验式”这一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转变(伍忠杰、高照等,2010)。这就可以看出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与新大纲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二、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1、体验式教学的核心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的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情境的设计。只有创设合适的情境,才能体现交际教学的原则。

2、体验式教学的模式

根据体验学习的本质特征,我们提出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时,应首先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体验、感知和思考所接触的新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观察思考后的内容加以归纳,得出新的概念并运用到新的语境中。

三、体验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包括四个阶段:课前素材准备、课堂情景体验、课堂知识归纳、课堂及课后语言运用。

1、课前素材准备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教师备课。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语言素材、场景素材、视听素材、语言应用情境素材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等等。在此基础上把相关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事先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任务以便让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主动预习相关语言素材。

对课文的处理要首先让学生体验。例如,教师对这一课的准备是收集有关“灾难与拯救”题材的图片,包括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重大事故等,把它们做成PowerPoint 文件;剪辑著名的“灾难”片电影,如Titanic,飓风等用于电脑多媒体,更简单的方式是准备几张有关灾难的图片(用于实物投影仪),教师根据图片改编课文。

2、课堂情景体验

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共同观看并体验相关素材,体会在不同情境下,语言是如何应用的。教学就在师生共同观看图片、影片的资料中开始。从电视、故事片、纪录片以及音乐片中精选一些片段通过电脑多媒体用于突出语言英语情境和语言应用方法。尽管这些录像资料不能取代授课内容,但可用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区域,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3、课堂知识归纳

学生根据自己在体验阶段得到的语言点,结合预习内容,总结所学语言如何应用;教师进行点评;同时教师还要扩展相关语言点的使用环境、用法和变异。

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问题思考并简单写下与灾难拯救有关的表达方法,如果有问题,要求学生主动求助教科书或老师。除此之外,还要写下他们对灾难与拯救的认识。然后,学生讨论问题,口头表达出各自从教科书中找到的答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再次具体体验。归纳阶段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通过思考归纳,学生较容易根据前一阶段的经历、观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新学到的知识。

4、课堂课后语言运用

学生根据老师问题,运用体验和归纳的语言点进行实际运用,教师进行评判和纠正。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后通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进行语言应用。

最后,“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善于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到适合当代大学生讨论的素材以便设计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教师还是注重效率的组织者,能事先做好准备,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并善于将开放性的讨论归结为有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尽管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概念和教学模式。但其对新建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的积极影响已经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 蔡明.体验式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0(9).

[2] 陈昕,宋云霞.体验式英语教学与自主学习策略[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3] 李秋.基于图式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体验式教学[J] .消费导刊,2010(5).

[4] 李响,向前进.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学习论基础[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2).

[5] 陈小睿.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 施慧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体验式英语教学[J] .温州大学学报,2009(4).

[7] 张静知.PDCA循环原理在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0).

[8] 王菊娥.从语言输入输出理论视角谈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09(8).

[9] 黄玉华,梁友珍.关于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探讨[J] .高教论坛,2008(6).

[10] 戴日新.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11] 郭玉荣.新课程标准下的体验式英语教学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

[12] 胥冰.中等职业学校互动体验式英语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9).

【作者简介】

第4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模块;教学

前言

在传统的体育课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按部就班式的学习方式,忽视学生身心体能的全面发展,忽视个体差异,缺少生动活拨的教学形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个性,妨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某学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80名初一学生。选取的试验班共40人。其中男22人,女18人;对照班也是40人。男23人,女17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教育学、体育教学、体育心理、教育心理学和一些相关的论文,了解关于分层次、合作和竞赛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基础以及标准测试量表。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些领域的研究理论和动向,最后综合这些理论方法,找到适合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2.2教学试验法

1.2.2.1研究时间:2014年1月-2014年12月

1.2.2.2教学试验的组织

对选取的试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干扰变量的控制,即人数、性别比例要大体相等;学生的身体素质(50米跑的成绩)大体相当;在我们的教学试验中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相同,男、女生的分配也不相上下。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步骤

2.1.1实验实施

教学分组:教学分组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学生性别比例平均,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平均,而同组中学生的能力要有一定的差别。两组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新的动作,巩固学过的动作。

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实验组分成8个组,每组5个人,分组时尽量保持各实验小组能力上的平均。

2.2实验结果的分析

2.2.1实验前测

从表2-1学生的身体状况统计表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身体状况方面情况接近,说明两个班的情况接近,说明两个班的情况基本一致,保证了非实验性因素的均等,便于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从而保证教学实验组和教学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前处于同一个水平段。

2.2.2实验后测试

从表2-2实验班实验前后学生技术水平的对比中,经过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对比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教学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足球技术水平也就是在绕杆和脚背内侧传球两个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2.2.3实验后分析

通过教学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法能不能成功运用体育教学取决于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之间增进彼此的感情,并体会体育课的乐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合作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强调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竞争与合作兼容并存。

3.1.2“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合作,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竞争和个体兼容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共存能力。并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合作技能和意识。

3.1.3合作学习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环境。

3.2建议

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相关的知识,而且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把合作学习理论和技能技术的传授有效衔接起来。老师要擅于表扬和鼓励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及时表扬讨论中有积极发言的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肯定讨论的结果。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互相帮助的精神,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提高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刘丽娟.初中体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资治文摘,2009.5.141-141:173

[2]林开青.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河南科技,2010.8

[3]独家海.合作学习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10

[4]顾德贵,汤晓夏.浅淡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J].体育教学少年体育训练,2006.3.25

[5]何珈.谈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6]徐文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教学[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3):112

[7]陈优良.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合作教学模式群体效应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5):92-94

[8]蒋钦亮.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体育世界.学术2010.5.62-64

[9]易思东.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法”探究[J].读与写杂志2010.1.Vol.7.No.l163

[10]王杰尘.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5.2.15-16

第5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逐步发展,语文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正不断深入传统课堂,使语文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式写作教学,突破传统写作理论界限和写作实践教学模式。这符合了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① 的理念。

2、网络环境的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作文教学源于体验式理论,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而非由他人传递的;教师对学习者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学思想。建构主义要求教学环节中包含情景创设和合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为此,在充分比较、借鉴的基础上,以活动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当前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体验式作文教学这一新的作文教学指导思路。

3、如何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体验式作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科学合理地指导和调控。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教学活动过程,没有过程的教学任何体验都无从谈起;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体验从无到有,到被加强,到引导学生进行新的体验或者写作,一开始就表现出持续性。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不断修正完善先有的不完满、深刻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体验,教给学生思想,也要在教学中处理和修正学生的原有经验,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新的体验,让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成长。

(2)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和积累生活经验和经历。学生作文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经验和经历的艺术加工,是对个人情感流露的真实表达。从“生活体验”入手,是对学生生活的尊重,对学生作为主体的尊重,“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③。体验式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作文内容定位在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环境;将写作动机从学生自发,使学生因有“体验”要表达而作文,而不是为写作而写作;将写作扎根于学生生活与生活体验中,使作文成为交流的需要与生活的自觉。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④

(3)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积累写作素材。阅读是一种巩固学习成果,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各学科的学习,都有极大帮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丰富了识储备,从中汲取了文中的精华,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技巧,倾吐于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大量的阅读,可以将他们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良好的能力。体验式作文教学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个学习过程中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在写作前,让学生先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大量的信息,通过思考与交流,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吸收-整合-表达的过程。

(4)积极创设写作模拟情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写作。“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⑤这是体验式作文教学追求的方向。比如,教师可以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灵感。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人无限的想象力。在作文课堂情境活动设计中,让音乐渗透其中是让学生张开想象翅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我放了一首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婉转、深沉的音乐声中,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之中,在“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的歌声中,学生如痴如醉,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可一人完成,也可多人协作,也可由老师编导,学生参与来完成。这种表演富有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实际上是情景作文的训练。如学生表演集市喧闹场面,公车上失窃现象,夜自习停电后学生的反应,学生迟到或考试成绩公布后的众生相……

第6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安康学院学院根据培养应用型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目标的要求,精细设计,整合实验课程,以够用、管用、会用为原则,精简课程门数,突出核心课程,实现实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3,4],构建了全新的“平台+模块”实验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目标。该体系的实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专业实验基础平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是实验技术模块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分析测试技术;第三阶段是结合学生的兴趣、就业取向而开设的个性化就业方向模块课程、应用分析模块。新模式实验课程体系的行课计划如表1所示。

2.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必须通过实验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化。在实践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2.1优化实验内容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专业实验课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5]。因此,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的需求,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内开设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室内空气中总有机挥发物(TVOC)的测定、空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等实验;在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内开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水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废水中有机污染综合指标评价与分析、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等实验。当前的环境专业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较少,无法达到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调整了各课程的实验内容,并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开设用活性炭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的比较、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安康学院西校区空气质量评价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样能够使学生把握课题研究领域前沿,并尽可能地利用新手段和新方法解决实验问题,同时可以节省实验经费,充分利用科研经费。

2.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最重要的直观感受途径,实验室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6]。传统的实验教学属于保姆式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依赖程度高,缺乏独立性,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训练不足[7]。因此,需要对部分难度不大的实验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8]。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院实验教学主要采用开放式和自主式结合的方式。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先和学生一起预习实验内容,一同探讨实验中的有关事项,教师只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行进行操作,教师再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错误,最后再完整地重新操作整个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实验课除了开设必要的实验外,还购买一些实验操作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学习。这种类型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的实验结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3加强实验室管理

学生一般只有在实验课时才有机会操作仪器设备,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学校学生课外活动以及学生科研项目资助活动的开展,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在正常行课外都实行开放式管理,以增加学生操作仪器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强化实践环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9]。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开放实践教学途径,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企业生产实际不脱节。

3.1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将来参加工作、选择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安康学院将生产实习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这样,学生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思想,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毕业论文(设计)

由于安康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目前仍是专科专业,不涉及毕业论文内容,但是随着该专业升本,毕业论文(设计)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检验他们大学学习成果的标尺[10]。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院按学校规定将毕业论文时间定于第8学期,论文完成时间一般为6周。但学生此时面临着找工作和理论课程学习的双重压力,毕业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2006年后,调整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在第6学期就启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第7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及其相关准备工作,并在第8学期停课6周让学生全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确保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在选题时将毕业论文与大部分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联系,这样使学生的选题既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并有一定的创新性。今后,学院还计划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紧密结合起来,与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研究实际生产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1]。

第7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中国作为代表性的EFL语境国家,借用“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的框架与思路,从EFL语境下寻找新的英语

教与学的突破点,构建符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验式;EFL语境;教学理论;英语学习者;教学模式

一、EFL语境下体验式教学理论源缘

1.中国语境下的“体验式”英语教学理念及其思

想源于刘援(现任国际语言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对我国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深度思考。事实

上,“体验式”英语教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

有改革的动向,但真正意义上的提出始于2002年,

而当“体验式”理论成功列入2006年国家哲学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时,我国外语教学界真正有了中国语

境下的“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在实践和探索过程

中,以刘援为首的我国英语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打破

学科界限,跨越学科领域深入研究,从语言哲学、语

言学、教育学原理、过程研究和教学管理、方法和手

段、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与团队建设、技能培训与

二语习得等角度,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元化视觉,提

出了合符时代需要且具有中国语境特色的“体验

式”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尽管研究成果毋庸

置疑,作为新生的教学理论,在特定的实践与探索

中仍会有不同的体验与发现。

2.当前,“体验式”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

的英语教学,其理论和模式在实践探索中日趋完

善。笔者在梳理有关“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和相关

文献中发现,“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深度和广度是不可置疑的,刘援(2011)指出,其理

论的核心在于关注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动力系统,

笔者归结为中国语境下的内外因环境所构建的英

语学习动力系统,其中包括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心里

感受和情感体验。桂诗春(2003)指出:“学习活动说

到底是一个心理过程”。而笔者认为,语言体验正是

基于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通过

语境实现主体与客体在体验中产生相互依赖的内

外部语言条件和环境,例如在多媒体、数字化、网络

技术支撑的语言学习生态环境和体验学习人文环

境中,实现语言习得的教学目标。这恰是与刘援

(2011)提出了中国语境下“体验式”英语4E模型即

“参与(Engagement)”、“愉悦(Enjoyment)”、“共鸣

(Enhancement)”和“环境(Environment)的教学理念

相吻合。

二、EFL语境下体验式内外构建成因

1.王海啸(2010)指出,语言习得不可能像普遍

语法所宣称的那样有着飞跃式发展,而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尤其是在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互动中产

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背景下,英语作为全球

性的普通话,在对外交流中日趋显要,从我国的外

部交往,国民经济发展包括进出口贸易,再到对外

学习与交流,作为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能赢得了

全球举世瞩目的地位,当然离不开国民对英语语言

学习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代表性国家,无论外界环境和内

部环境都给英语学习者带来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社

会、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都意识到对英语的要求

提升将在未来生存环境和职场环境中日显突出。

2.从外因的角度上讲,英语学习者的外在动力

理应不缺乏,甚至在外部良好语境作用下对学习者

的内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但是,什么成

为英语学习停止不前、效果不佳、动力缺乏甚至消

极抵触而成为英语学习的绊脚石?究其原因,内因

是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者个人的学习

的积极归因作用有待进一步激化,对英语学习丧失

信心成为英语学习障碍的最大因素。早在幼儿园开

始,对英语就有了最初的接触,再到小学、中学、大

学,基本上是每个受教育的阶段都与英语学习紧密

关联。学习英语的漫长过程和痛苦经历,大部分学

习者学会了如何应对英语相关考试,却难以应对真

实情景的交际,显然,这种错误的导向跟EFL传统

的语言教学观和语言学习观有极大的关联。

3.从内因的角度上讲,“体验式”英语教学最鲜

明的特点和实践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关注学习者

的内心体验。大卫・考尔博(David Kolb,1984)的体验

学习理论被称为学习圈理论,从广义学习理论的角

度研究,关注一般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体验式”

英语教学理论以“非母语习得领域”作为研究落脚

点,这一点为笔者提出了EFL语境下的英语语言习

得奠定了研究的基础,不仅关注学习主体的动力维

度,更加关注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特殊教学规律。

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综合提高意

味着教学观和学习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重视语

法练习、句法操练、阅读细讲到听说兼重、重在口

语、重视语言交际能力到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的学习发生了实在性的变化。这正是“体验式”

英语教学顺应英语学习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4.从EFL语境上讲,环境是“体验式”英语教学

体验机理赖以发生的依存条件。“体验式”强调的环

境除了语言学上所指的语境外,还包含教育学上所

指的语言教育环境,体验的4E理论模型表明,在一

定的环境作用下,“参与”、“愉悦”和“共鸣”三个体

验的要素才可能顺序发生作用,语言在环境中生

成。以交际为目的的交互式场景教学设计要求教师

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仿真能力的现代信息技术

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把音频、图像、文本、视频等感

官元素融合在教学环境中,让学习者尽可能在虚

拟、逼真或真实的环境和语境中体验学习,正如刘

援(1995)指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使用

者,使用者在各种生活场景和语言环境中漫游,却

又没有真实世界的压力。这恰是对EFL语境下“体

验式”学习的最好阐释。

三、EFL语境下体验式学习效应

1.杜威(Dewey,1938)认为,“体验式”学习最重

要的学习或许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是一种没有

计划,没有支持,甚至没有意识到在学或被教。这说

明“体验式”学习应让学习者处在一种相对放松的

环境中,这样才更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尽管上个世

纪70年代关于“体验式”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

课堂教学方面(Conrad,1974;Walther 1976;

Newmann,Bertoeei,Landsness 1977),但Stephen.F.

Hamilton(1980)把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情

境与“体验式”学习的相互依赖关系论证了课堂情

境是“体验式”学习不可缺少的语境。美国国家教育

发展评估办公室报道:“13至17岁的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利用‘体验式’学习方法”。这种“体验式”学习

方式可以减少技能与知识之间的差距,因为知识和

技能会在应对真实的情景中习得的(Denver,Colo.

1977)。Coleman断言“体验式”英语学习方式是通过

借助学习者内在动机,而不是利用信息同化方式习

得语言的(Coleman's,1977)。这就表明学习者是在

体验式的情景中做出相应的反应,学习成了一种意

愿,而不是制裁式或压迫式的一种外界力量的一种

被动行为。

2.杜威(Dewey)用“体验学习”的思想来指导“体

验式”英语学习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更注重学习

者学的过程而不是聚焦于结果,语言从严格来说不

是被动教会的,而是学习者主动学会的。融合体验

要素的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对主张死记硬背,操练

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学习方法持否定态度,而肯定语

言习得是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建构

知识的过程。研究发现,以亲历亲为的行动为基础

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强学习者主动学习

的意识,对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互相协作能

力、自我发现能力和建构知识的效率也有大幅度的

提高(Riehards&Rogers,2001),更重要的是把对语言

学习的复杂性和难度性降到低点。“体验式”英语教

学重视体验语言,关注学习者如何发展语言能力的

过程,包括如何体验语言、如何在交际中体验、包括

人和世界、人和知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贾巍

巍、周龙,2010),从而在交际过程中获取体验语言

的魅力和成功。

3.“体验式”学习重点关注学习者的作用。建构

主义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

下,借助人际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

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经验的获取则是学习者在具

体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从而获取知识,

并将所获知识在具体活动中加以验证,从而获取经

验。鉴于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

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程琪龙,2009)。学习者在主

动参与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在英语习得过

程中获取体验的愉悦感受,在情绪、思维、观念的融

合下达到共鸣的状态,最终获取成功的语言体验。

“体验式”学习要求学习者作为主体去获取参与、体

验和感受,而不再是语言获取的被接受者,从被动

的接受到主动的参与是学习语言内在动力因素的

真正转变,这种改变正是语言习得的最佳过程。

4.“体验式”英语教学之所以高度重视构建语言

学习的生态环境,正是因为人类语言在自然习得过

程中,语言环境直接制约人的情感状态,克拉申

(Krashen,1981)首次强调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作

用。语言的摄入或习得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

度、学习焦虑有关联,学习者在低焦虑感、动机高度

明确、自信十足的情况下能促使语言加速习得。正

如儿童受生理需要的循环拉动,在表扬、鼓励的语

言环境中,让儿童处于自然而无心理负担、无羞耻

感、无自信心缺失的非语言知识传授中掌握语言交

际能力。刘援(2011)指出,科学的语言教学应当符

合人类语言学习的天性。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处于无

心理压力、无自信心丧失和充满鼓励和表扬的愉悦

的教学环境中来完成语言的交际和习得,这样才能

维持对英语学习的长久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们会发现,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

趣和信心影响之大,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构建自主学

习的人文环境和语言生态环境。

四、EFL语境下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

1.“体验式”英语教学研究表明,为语言学习者

创造体验语言的条件对语言的学习极其重要,教师

在教学设计中尤其注意创设有利语言发展的体验

元素,融入有利语言体验元素的教学内容、活动、情

景和人文气息等,才能充分体现“体验式”教学的独

具风格。贾巍巍、周龙(2010)认为教师、学生、教材、

方法和教学环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五要素,而教师

应当算是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教师若要获取最佳的

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因素

来加强或弥补其它的要素,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有

足够的能力驾驭其它的几个要素,若要使教学效果

最大化,教师必须依赖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

容。大部分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习得的来源依赖于

教材,教材也是英语教师教学的主要途径,教材的

内容和设计很大程度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习得

观,从语言习得的四个基本要素“听、说、读、写”看,

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是交替的过程,只有大量的语

言输入才能有大量的语言输出。在“体验式”英语教

学中,教学内容是教师得以控制其它要素的重要内

容,设计好教学内容是“体验式”英语教学成功的基

本保障。

2.“体验式”英语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关注学

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强化语言学习

的动力系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语言生态环境

和人文环境。贾巍巍、周龙(2010)认为获得情感体

验有利于保持无压力、无自卑、有自信和有积极性

的尝试心理状态,可为英语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

从英语语言习得的特点和当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出

发,我们提出“重视情商”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通过

围绕形成以学习者的积极体验来设计学习环境的

课堂教学,把建立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作为

体验式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

标将是未来英语教学得以长足发展的动力源。

3.“体验式”教学强调交互式场景教学的作用。

学习者可以在交互式场景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获

得愉悦,在愉悦中引起共鸣,在共鸣中获取语言能

力,实现实际应用的目标(刘援2010)。而这恰恰是

过去多数英语教师难以达到的。传统的以提高应试

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忽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体验,更谈不上去

享受获得语言能力带来的愉悦。这种只为考试或只

为教学,严重与语言实际运用相脱节,导致课堂乏

味,授课效果不佳,学习效果不明显,从而带来教师

与学习者双方的消极体验,即教师无法获取满意的

教学反馈,学习者也无法获得学习成功的积极体

验。而布鲁纳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因,认为

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

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瞿葆奎等,1988)。一旦学

习者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严重受挫,而这一创伤,

对一些学习者来说就会导致自我泄气,甚至会放弃

对英语的学习。

4.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扮演多种角色是

“体验式”英语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角色的

转换是从知识传播者,技能训练者到实施教学的专

家,活动参与者,从师长转到朋友或伙伴,其转变的

出发点在于扭转师道尊严给学习者带来的学习压

迫感,能更好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更好

尊重学习者的个性,能更好培养独立思考意识,而

课堂活动和教学则更多关注过程而不是注重学习

结果,更多是为了讨论和为了参与,而不是为了标

准的衡量或考核目标,这样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充分体现民主自由平等交流的“人本主义”特点,达

到一切以学习者为出发点的精神境界,这样的师生

关系的转变能有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独

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5.克罗斯比(Crosby,1995)认为,所有真正意义

上的教育均来自于体验。所以学校教育要将学习者

放在体验的中心,而教师则是扮演合作者和指导者

的角色。也就是说“体验式”教育必须实现“以学习

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一重要教学原则

的导向下,实用理念向体验理念发展是一种必然结

果。而体验本身就在于关注学习者各个层面的感

受,把学习者定位为体验感受的主体地位,从而更

突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国语言学者王寅

(2009)提出了语言体验观,即从语言体验观的视觉

来认识和研究语言。这一新的语言认知视觉充分体

现后现代哲学观所推崇的“人本主义”精神。语言研

究应当基于人的且“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解释和认

识语言的形成机制和运作原理。为实现体验式教学

的真正转型,融入体验教学的元素和体验理念,提

高教学效果,教师应从课堂环境和教学手段人手,

利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以及网络媒介的仿真能

力,把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感官元素融合在课堂环境

中,力求做到从听觉到视觉对语言学习者的感官进

行全方位体验,从而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正如刘

援(2010)所构想的“努力实现使学习者在真实感中

学习,却又没有真实世界的压力”。

“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在中国语

境下逐步得到验证,日趋成熟,现已成为我国英语

教学界开辟新的教学篇章,“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可

行性为英语教师们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新鲜的教

育血液。为此,笔者从新的角度再次认识和探索“体

验式”英语教学的突出作用,通过对大量的“体验

式”英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认真梳理,对“体验式”英

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较为系统的思考,也认清

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即把教学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构建新

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在

“体验式”英语教理论的指导下,发展成新的教学理

念,在“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发展成新型

的英语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体验式”英语教学模

式以学习者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驱动力和导向特

征,这就意味着把关注学习者的心理体验作为内在

的学习驱动力尤其重要;以情景、互动、任务,项目、

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这充分体现教学形式多模化

是“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借助现代信

息技术整合英语教学资源,搭建英语学习的语言生

态环境,营造英语学习的人文环境,意味着“体验

式”教学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在适合

第8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学习平台模式;社会实践模式;混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85-03

一、传统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内容容量大、教学课时紧。会计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教学,多数教学容量难以按质量完成。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通常讲授主要章节内容,有些章节少讲或删讲。实验课程有的学生课上完不成,课下完成,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难以保证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

2.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资源不均衡。会计专业的学习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目前师生只能在实验室或有限的实践基地教学或实践。缺乏具有真正意义的开放实验室平台,供学生课下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实践学习。

3.对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不高。当前课件单一,没有形成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的应用软件,把会计理论、实践培养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教学的院校很少。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1.混合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混合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在于网络化学习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其中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而混合式学习的说法在80年代已存在,近年随着因特网和e-leanging的普及,国际教育技术界赋予新含义: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ng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会计混合教学模式指从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视角,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实体教室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虚拟教室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社会实践的混合模式。优势如下:(1)教学方式灵活多样。(2)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会计网络学习平台以数字形式整合了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信息网站、扩展学习资源及跨学科精品课程,使学习由时空有限至随时随地。(3)体现了既以学生为中心又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4)学习效果的多向性评价。形成了课堂、网络、社会实践一体化评价体系。

三、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设计理念:会计本科教育应确立创新思维理念、综合素质理念、信息技术理念、团队合作精神、多元化立体的会计教学理念、国际化教育意识。设计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国内外会计教学现状,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下,构建会计混合教学模式,使其在会计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实践环节、评价形成了新的体系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从而改革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会计课程体系的完善,根据教学理念,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多元化、国际化、个性化、微型化。因此,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即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及实践课。(1)理论课尤其注重会计国际化。在专业选修课中,注重西方会计、比较国际会计、国际税收、国际报表分析的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会计模式和会计准则、会计国际前沿理论和制度;强化外语教育、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授课。(2)开设的课程与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金融类课程的相关。(3)兼顾人文和科学教育。选修课中,精选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信息技术类课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智力、社会责任感及精神价值等方面多元发展。会计专业实践课应突出会计实验课的层次教学,从会计核算到财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与税款缴纳及审计一体化的实验课程的开设;突出仿真与实务演练,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会计教学方法、教材的完善应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模拟、案例、演示、虚拟,情景、网络等多种方法教学。同时,不断充实和更新、丰富教材:如增加双语教材、电子教材、自编的专业特色教材等。

2.会计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实体教室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模式)。首先,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内涵。它是为自主学习或辅助教学而开发的应用软件,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会计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局域网或Internet硬件环境塔建一个虚拟的学习和辅助教学环境,同时对会计核心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以图文并茂进行课件开发。分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其次,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内容及特色。该平台界面分为网站首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政策信息、习题与答案、模拟测试、轻松时刻、下载服务、师生在线交流10个模块。课程内容模块内有多门会计课程,每门课程以重难点形式开发,并通过功能模块实现。特色:(1)对会计理论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图文并茂形式清晰梳理课程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2)使会计理论课程及扩展资源与网络平台整合。(3)通过实验室开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内容及特色。该平台界面分为网站首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政策信息、习题与答案、模拟测试、轻松时刻、下载服务、师生在线交流,实验软件等10个功能模块。课程内容模块内有多门实验课程,以动漫、重难点、框架图形式对课程数字化开发,包括每章框架图、重难点分析、目前的政策网站、扩展学习资源、实验习题及答案、实验课程财务软件或网址并通过功能模块实现。特色:(1)是对会计单一实验课程的教材、课件搭建成会计类实验课程体系的开发。它可开发多种实验课程,同时分别配有实验软件。便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使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实验在网络上形成一体化。(2)实现政策信息网上链接,为学生知识的扩展提供便利。(3)在课程资源模块,实验课表网上链接,以了解实验课开设情况。(4)形成多系列实验课程体系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虚拟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如下图:

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1)虚拟教室教学环境:可以在会计网络学习平台上“课程资源”模块所挂的课程进行直播教学、问题咨询与辅导等教学活动。如:可与目前的开通有关网上视频公开课链接,收看国内外名牌大学名师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的领域的课程,身临其境听大师们的幽默的精彩的讲课,激发思维灵感。链接网易公开课(HTTP://),至今已收录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幅大学等10多所世界顶级学府的课程。(2)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学生根据网络平台提供的模块功能,按教学要求或提供的课件资源等,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可根据“师生交互平台”模块进行交流。“轻松时刻”提供了名画欣赏及各种高雅音乐,便教师课间播放,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休息;下载服务模块可下载课程任何一部分。“课程内容”模块以图文并茂形式采用动画、双语、框架图、重难点、关键词等方式清晰梳理了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3)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小组设计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政策信息”模块(链接目前会计信息网站)及其他模块收集和分析资料,分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学习活动。

3.会计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1)会计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也可建立自己的学习基地或联系相关的单位。如:开办会计事务所。利用高校高级会计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聘请经验丰富的CPA等专业人才开办会计事务所;与会计事务所、企业联合办学;与企业合作开发经济领域的课题,选择定点实践单位。(2)开展第二课堂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验证学生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开展以下实践项目:竞赛类实践;科研学术实践;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践,其他实践活动等。

五、构建课堂、网络、社会实践一体化评价体系,使会计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高校本科教学的评价以学院、教师、学生为主要评价对象,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的评价。会计教学评价体系按会计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学习、社会实践三个模块进行评价。考评比重根据重要性原则设定三个模块所占比例。对教师来说,通过三个模块的考评,督使其增强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开展科研及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给予质量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对会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会计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新型会计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发挥,有效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同时该模式把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会计理论教学、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学习和社会实践)形式,从而把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会计教学的发展,实现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5.

[2]田冠军.我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化问题探讨[J].会计教育研究动态,2010,(10):6.

[3]齐宇歆.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理性审视[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25.

[4]潘建华,张国伟,陈义等.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2).

[5]董榕,许玮,张剑平.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2):55.

第9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社会学概论 工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43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as sociology, basic cours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nd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objects are in line with the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introduc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into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course has much significance. In particular,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nd increase the classroom practice and research, to construct a favorable supporting system from the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context.

Key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tools

1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1.1 体验式教学的起源与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二十世纪初由德国教师科翰(Kurt Hahn)所创立的。他认为,知识传播与学习就如同学游泳、学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为践行这一教育理念,科翰创办了Gordonstoun School ,培训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明显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此后,体验式培训的独特创意和培训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培训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培训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培训扩展到心理培训、人格培训、管理培训等。1941年,科翰在威尔士建立Outward Bound 户外学校,目前已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验式教学”可定义为: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个体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特征,以直接经验为主要课程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活动。①

1.2 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1.2.1 体验式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

体验式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并不一定发生在课堂外,也可以在课堂内完成。比如,其载体既可以是课堂内通过情境设置所实现的讨论、辩论,也可以是专业实习、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课堂外行为。但它与偶尔一次或不定期的课外活动不一样,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②

1.2.2 体验式教学注重参与者的能动性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具体方法是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体验式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参与其中,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的落实,从而获得直观、生动的课堂感受和深刻的知识记忆。

1.2.3 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

体验式教学不仅主张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还进一步强调尊重与凸显学生的个性。也即在课堂建构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分享的机会,而且还有给予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以不同的引导,尽可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体验式的场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普遍理论基础上建构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2 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使用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与意义

2.1 “社会学概论”课程中使用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较为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科。如导论类、理论流派类的课程不适合用该方法,因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并没有很好的基础,难以完成相关知识的自我建构。有鉴于此,在大学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必须先对课程特征进行分析。“社会学概论”课程在大部分学校和相关专业,都作为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开设,这使得其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两方面均满足体验式教学需求。

(1)从课程内容来看,“社会学概论”与个人生活联系紧密,易于体验情境的创设,不会给学生造成理解负担。和很多较为艰深的专业课相比,“社会学概论”立足于对各类社会情景与问题的探索,其涉及的内容包括: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文化等等,其中每一项都可以在个人社会中找到相应表现。比如在谈到爱情的时候,学生会特别有新鲜感和分享欲望;谈到家庭时,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原生家庭作为研究样本;而社团、院系、学校又天然是学生长时间生活的社会组织……因此,社会学所提及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理论,学生都可以将其迁移到自身生活之中。但体验式教学并非停留在“体验”,而是需要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由于大部分知识的“经验性”,保证了这种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不可能或者过于困难的。比如,针对“亚文化”这个概念,作为追星一族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在观察粉丝群体的过程中,自己提炼出代表“粉丝亚文化”的一些符号、规则、信念。这些优势,是诸多专业课程所不具备的。

(2)从授课对象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偏好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等特征,对体验式教学有较强的参与度。体验,不仅需要老师创设良好的情境,也需要学生全面配合,积极投入体验环节。相比于高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刚从高中学习的压力中摆脱,对大学的学习环境有着很大的期待与新鲜感,不同于高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激发其学习热情。尤其是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和开辟课外的实践环节,让初入大学的学生在强烈的教学模式对比中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因为思维尚未受到过多专业知识的束缚,在情境体验中更容易产生比较独特、具有个性的想法,可以作为传统理论的一种补充,也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2.2 “社会学概论”课程中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2.2.1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丰富多元,如果仅依靠老师上课的传授和学生背诵记忆,无法达到知识的内化。而体验式教学通过多种工具,将学生引入鲜活的情境中,通过与情境中个体、群体、环境的互动,自主提炼理论并与书本比对,这对于加深印象、深化认识很有帮助。

2.2.2 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意愿与能力

在学习意愿方面,通过体验式教学,实现“先讲授后学习”向“边体验边学习”的转变,既有助于学生形成课堂主人翁意识,提升学习积极性,又可引导其构建“自主学习”文化,更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再进阶到“我会学”和“我会用”。

2.2.3 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知识建构与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的精神;通过小组互助与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堂演讲、辩论、话剧表演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下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统筹安排、与人交往、体认生活的能力。

2.2.4 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塑造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核心在于“社会学的视角”,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与技术,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一视角,形成对自身社会角色与位置的正确认知,对社会问题与人生难题的客观思考、善意面对、理性处理,进而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实现社会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3 体验式教学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3.1 在课堂内运用多元化的情境创设工具

如何创设情境,是在课程中融入“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根据“社会学概论”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工具有以下几种:

3.1.1 餐前小点

在课堂教学这一“正餐”之前,先由学生查阅并选取任意社会热点,作为“餐前点心”在课前十分钟展示,组织全班进行问题原因与解决方法的讨论, 老师更多起到激发、引导、发问、评价等辅助作用。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体验社会、寻找问题、解读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训练,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了“社会学概论”的知识体系对社会问题应对的实际意义,实现了理论的盘活。

3.1.2 世界咖啡馆

这是一种集体交流的方式,4~5人组成一个“咖啡馆”,设立“馆长”,在社会学的特定范围内自选话题,话题,进行自由思考、产生观点,并在几轮讨论后,对观点进行评估、挑选、整合与汇报。鼓励各“馆”成员相互流动,使问题能够在更多不同思维、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得以分享。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了问题创建的机会、更宽松的思考环境,通过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思维网络,让学生体验同伴的想法,为自己的观点辩驳,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并实现智慧的汇集。

3.1.3 主题话剧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境创设法,而且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点理解之后的自我创设。这使知识形成了一种“理解―展示―强化―内化”的方法。比如对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这一专题,学生们分组编排话剧,展示了不同年代、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下的社会分层与阶层固化,通过表演,深入体验了不同于自己真实阶层的其他角色,加深了对社会各个群体的理解,在知识建构的同时还实现了“同理心”的塑造。

3.2 在课堂外增加实践与调研

“社会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贴近社会,了解社会。所以,“翻转课堂”模式释放出来课堂时间有必要分配一部分给学生进行课堂外的体验。

在课外实践方面,可以将学生放入特定的社会组织,比如社区,实现为期半个月到一个月不等的实践。在与社区管理人员和普通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上形形的人际交往、公共问题、治理策略,在亲自体验中形成观点。

在课外调研方面,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调查”。比如学习“社会组织”时让学生对社团、办公室、院系等的建立与运行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社会角色”时,让学生访谈五位不同社会位置的人,了解其角色扮演及角色对个人行为的约束等。理论在调研过程中变得更加鲜活,学生在学习时跳脱了死记硬背的困境。

3.3 构建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支持性制度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仅仅依靠课堂模式的更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系列制度的支持。

3.3.1 转变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考核制度

传统教学以试卷,尤其是客观题为主要考核方式。但为了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匹配,考核应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并减少期末考试的客观题。通过与学生协作,共同为每一种体验工具开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按照指标打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3.2 优化课程的学时分配制度

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与课程还是以课堂授课与期末考试为主,这使得“体验式教学”所需要的大量课堂外实践课时得不到满足,从而削弱了该教学模式的特点与效果。一门课改革的成功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因此,如何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学时规划、教学地点安排等,是一个重要环节。

4 结语

目前,笔者已运用多种工具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探索并实践了体验式教学,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如何提升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联系的紧密性;如何推动传统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体验式教学考评体系;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如何在体验式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等。以上种种,将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予以继续思考总结。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