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精选(九篇)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

第1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抽象美术;艺术观念;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1.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2.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2.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2.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2.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3.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3.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2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打散组合法

第3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抽象美术;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②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③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④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一)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二)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三)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四)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一)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三)打散组合法。

第4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学 抽象艺术 美术欣赏

一、引言

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发现欣赏教学较美术实践教学更难,欣赏现代作品又比古代作品更难。特别是抽象艺术的欣赏,“因为不可见的东西正是抽象绘画描绘的对象”,欣赏艺术时的主观性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困惑。从心理发展看,中学生的认知虽然已经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不成熟。再加上中学生的人生经验少,对这种取其本质,去其原形的艺术品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抽象艺术欣赏教学,以增加他们的审美体验,增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提升美术欣赏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抽象艺术的特点

理论上抽象艺术可以包含各个艺术领域,如抽象雕塑、抽象音乐、抽象诗歌、抽象舞蹈等,实际应用中则往往指抽象画。本文中的抽象艺术主要是指抽象绘画。

抽象艺术是基本或完全抛弃现实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思想方法,“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抽象艺术是纯粹视觉形式,有非具象和非理性的特点。具体的,一是抽象艺术作品不描绘客观形象和现实生活;二是抽象艺术作品没有主题和逻辑故事,“既不表达思想也不传递个人情绪”;三是抽象艺术作品创作形式上“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通过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

三、如何欣赏抽象艺术

由于不直接反映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学生有时觉得抽象画很难懂,有时又觉得如同小孩乱涂乱画。笔者就如何欣赏抽象画谈些教学中的体会。

1.改变写实主义的评价观念。

欣赏抽象艺术,首先要改变对艺术的观念。中学生在欣赏写实主义作品时困难并不大。因为写实主义作品与现实紧密联系,是人们熟知的对象反映。但抽象派作品则是形式为王,抛弃了具体的客体内容。因此,抽象画的欣赏与中学生的欣赏习惯与评价观迥异。

2.明确抽象艺术的价值观。

抽象艺术的构成元素看起来简单,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作品中蕴涵原创性、独立性、精致性乃至严谨性。抽象艺术体现了追求独立、原创、唯美、精致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才是读者要去感受的。

3.培养感觉、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的能力。

抽象艺术因为其形式上的非理性特点,与特定主题和故事无关,其欣赏取决于对作品中基本元素及其组合方式的感受。不但作品的创作要依靠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欣赏也必须借助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分析性思维企图通过解析作品来理解根本不存在的“作品主题”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同一色彩或线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联想,特别是对作品的不同的创造性想象,使得同一作品有了不同的作品欣赏。

4.了解元素、色彩与空间的“意义”。

抽象艺术的创作依赖于简单几何元素和图形、色彩及空间关系。其欣赏方法也侧重对几何元素及其构成,组合的直观心理感受及想象。这就要求对基本几何元素和图形、色彩及空间关系的心理学意义有一定的了解。如红色的心理学含义是热情、喜悦、激昂,社会学含义是暴力、革命。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元素的心理文化意义会有不同,甚至于同一个人不同情境下也有不同感受。

四、教学实践与探索

艺术欣赏,本质上不是教会的,而是欣赏者自己悟出来的。从心理学上来说,艺术欣赏如同格式塔学派主张的“顿悟”,而教学则是引领学生走向“顿悟”。可以说,艺术欣赏教学先天就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艺术欣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在学习方式上,特别适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适合探索学习,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及合作学习。笔者就抽象艺术欣赏教学的操作方式,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体会。

1.以启发式教学来改变学生的观念,培养新的欣赏习惯。

由于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欣赏的作品多为写实、写意作品,让他们突然改变观念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的“引导者”定位在此就可以体现在启发式教学上。首先呈现抽象艺术作品,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举看到的作品为例,说出自己的感觉。无论学生用愉快、讨厌或其他词汇,教师都要尊重他们的感受。进而启发学生评价画面上元素的处理方式,以了解作者的处理效果。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探寻抽象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引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最后进行情感反应,要求学生回答对这件作品的好恶程度。在经过教师若干次启发式教学后,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此时就可以让学生自我启发,或相互启发,渐渐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习惯。

2.以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等开放式教学形式来识别作品的价值观。

作品的价值观是抽象艺术欣赏的难点,蕴涵着作品以外的内容,如时代背景,作者个性、阅历、创作观甚至人生观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相关材料分发给各组,或用教学媒体呈现给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其他科目的学习不一样,不是为了得到统一的观点,而是为了交流多种思想。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有时候是相互争论,不但学会了“学术交流”的方式,培养了人文精神,对作品的价值观也有各自的理解。教师适时地将作品的独创性、个性和精致性以主唯美倾向表达出来,并表明这是教师本人或他人的观点。教学中切忌以教师的观点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3.活动教学培养感受能力和想象力。

抽象艺术欣赏依赖于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感受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的运用,想象力的培养则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经验有关。教学中,运用活动课或实践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创作抽象艺术画,以培养他们对点、线、面、体、色彩及空间位置的感受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解说,相互比较及与大师们作品的对比,培养他们将美术语言与自然语言进行转换的能力,进而借助自然语言情境中的大量知识经验进行想象。

4.利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促进对元素的意义理解。

抽象艺术着力于潜意识和想象,其画面消解了具体的轮廓和细节,一些极端作品甚至不是任何人们视觉所熟悉的物体,纯粹到只有色彩、符号、点线面和肌理等。心理学中有感觉相互作用的理论,这是可以用在对抽象元素意义理解的教学上的。如蓝颜色可能给人以悲伤和失落的感觉,音乐中也有类似作用的蓝调音乐,两种感觉容易相互激发。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音乐、舞蹈、影视等形式,将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感觉通道的作用协同起来,促进学生对元素意义的理解。

五、结语

抽象艺术欣赏的教学难度高,文中所述的方法在实践中虽有一定效果,但远非尽善尽美。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吴茜.抽象艺术在中学美术欣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4.

第5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抽象美术作品;社会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美术作品是凝结在画作上的画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能够理解画家高超的画技,同时也还要能够欣赏作品的美,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这在具体美术作品中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而在抽象美术作品中,由于其抽象性等特征,欣赏者较难理解其内涵。基于此,我们试图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生活环境以及政治背景等进行分析,使欣赏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美术作品。

一、通过对创作者的生平的了解来提升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欣赏者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创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把握作品中创作者留下的各种痕迹,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作品。例如,通过对创作者专业教育经历的了解,欣赏者能够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以及创作者成熟时期作品中所包含的其他派系的痕迹,对于欣赏和理解抽象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又如,通过了解创作者的情感经历,能够使欣赏者了解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经历的情感,从而能够将对画作的理性理解转移到对画作所表达的情感的感受上来,使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在对荷兰印象派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了解作者生平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幅画作,同时对这幅画作的美的印象更加深刻。彼埃・蒙德里安曾在早年师从其叔叔――海牙派画家富尔兹・蒙德里安,得到了写实浪漫主义的真传,这一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巨大。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到写实浪漫主义的特征――将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感通过写实主义倾泻而出。在青年时期,蒙德里安就读于国立艺术学院,受到了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1911-1914年间,蒙德里安受到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出采用了透视和立体三维画法的痕迹。在一战期间,蒙德里安致力于用画作表现和平和发展的理念,因而开始使用中性的色彩,这也是《灰色的树》中选择灰色作为主色点的重要原因。

这样,通过对蒙德里安生平进行分析,欣赏者就能够对《灰色的树》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看出在画作中创作者采用的方法和其创作时的情感等,更能够欣赏到作品的美以及作者人格的伟大。

二、通过对创作者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对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能够从源头上帮助欣赏者认识到作者对于现实事物的认识能力。这样,当作者把现实事物抽象地表现为画作时,欣赏者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主题和这样的情感。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不仅决定了创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同时还影响着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程度。只有了解到这点,才能够更好地欣赏抽象画作。

在对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地了解毕加索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女人”哭泣时面部扭曲、眼睫毛的移位到如此地步。《哭泣的女人》是以毕加索的情人多拉・马尔为原型创作的。多拉・马尔与毕加索维持了长达九年的情人关系,在两人关系刚开始的期间,多拉・马尔与毕加索情感很好,两人出双入对。但是,两个人性格都很强硬,在很多问题上意见相左,谁也不愿意妥协,因而经常硬碰硬。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之下,毕加索开始动手殴打多拉・马尔,并且多次将多拉・马尔打晕。多拉・马尔也因此多次哭泣。毕加索不仅经常打多拉・马尔,还经常出言刺激她,使她伤心落泪。在这种背景下,毕加索以多拉・马尔为原型创造出《哭泣的女人》。当欣赏者了解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之后,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哭泣的女人》中主人公面部的扭曲,也能够理解毕加索刻意对其的丑化,能够进一步地体会毕加索在创作时候的感情。

三、通过对创作者所处政治环境的了解来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作品的寓意

虽然抽象艺术不直接表达现实社会,不直接表现政治问题,但是创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创作主题和创作思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抽象美术作品的内涵。

在里希特的画作《派对》中,创作者就通过画作来对明星托里亚尼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并不是来源于里希特的一时兴起,而是在里希特早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因而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里希特在两德分裂之后,在民主德国生活,后来冲破阻碍到了西德。在与民主德国有着完全不同政治气氛与创作氛围的西德中,里希特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努力适应。美国当时在德国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政治政策深刻地影响西德的艺术发展,里希特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发展了其政治波普风格,这在《派对》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够使欣赏者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掌握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这对于欣赏者鉴赏抽象美术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抽象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社会学的视角,通过了解创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和立体的了解,不断提升对抽象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作品欣赏[J].大众文艺,2013(07).

[2]李诗雨,郭家明,董冰.美术作品欣赏[J].大众文艺,2013(15).

第6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1.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②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③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④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

2.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2.1 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2 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2.3 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2.4 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3、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3.1 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

3.3 打散组合法。

第7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关 键 词:自然形态 抽象形态 审美意识 重构

《二十世纪辞典》对抽象艺术解释的第一句是这样说的,“一切艺术都是抽象性的”或“非再现的,非描绘的”艺术,即经抽象的点、线、面、色块等组成的无具体客观形象的艺术,是在画面上作几何形体的组合或作抽象的色彩和线条挥洒的艺术。①笔者所理解的水彩画中的“抽象形态”,包含抽象美的因素,同时又区别于纯粹抽象派的理论。它存在于作品之中,与观众产生共鸣却难以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

一、水彩画中的抽象形态的内涵

水彩画中抽象形态的内涵只是一种直觉、情趣和意趣,而不是对具体事物或某种关系的记述、描写,因此它比具象形态绘画语言更具有含混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水彩画中的抽象形态绘画创作基于并表现了某种综合印象,不少作品力图表现直觉感觉,从而在即兴,甚至在下意识情况下进行创作。所以,在欣赏与接触抽象画时,观者感受到色彩和形式的奇和美,也就从中领悟非客观绘画的内涵和意义。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在分析评价抽象作品时说:“观赏一幅画的时候必须完全忘记它表现的是什么。”②

二、水彩画中的抽象形态的构成

水彩画的图式构成是画家在二维的画面上驾驭点、线、面、形体、色彩的组合来向观赏者阐释自己的审美的主要方式之一。抽象形态的艺术图式的构成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思维的过程,程度不同地包含了和思维运动仿佛一致的性质——抽象,或者说“艺术的抽象”,这种抽象是画家的审美对自然物象的特征进行提炼、概括、重构的结果。

在当今的各种水彩画大展中,凡是好的作品,除了水彩画家熟练的表现技法和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外,撼人的艺术力量主要来自画家对水彩画抽象形态的图式构成的深刻把握和创造。而另一类作品对所要表现的内容和物象则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不是进行画面的构成,见山画山,见水画水,依瓢画瓜,习作味太足,毫无画面的图式构成意识,只一味讲“水味淋漓”,草草数笔了事,画面浅薄单调,看了让人乏味。德拉克罗瓦这位以激情著称的浪漫派大师是从不低估思维的重要性的,他曾谈到:“画家在作画的时候看着或者考虑所见到的东西,在自己的心里加以想象;可是究竟是什么,使他坚持自己最初的设想呢?谁能向我证明,他所描绘的,不只是构思的模糊的影子?没有任何一个美术家,或者作家,不下百次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知道,即使在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最强烈意志与最活动的头脑的情况下,进入到脑子里的思想,往往还是经常要溜走的,那时候,美术家只能够表达一半,或者甚至只是四分之一的思想。”③像米开朗琪罗那样仰躺在亚西斯廷教堂里搭起的脚手架上画着系列巨作时,确是不可能凭所谓的“感觉”“激情”能完成的,在画家的心目中,不应该过于迁就十分浮泛的“感觉”“情绪”。

笔者以为,不经过布局谋篇的,或者说从没有体验过思虑痛苦的画家,他对抽象形态图式构成的体会和看法显然会是浅薄和轻率的。他不会认为图式构成是创造艺术的关隘,要越过这道关隘需得借助“感觉”后的苦思冥想,“激动”后的反复经营,甚至要刻薄自己做到“画面多加一点嫌琐碎,缺少一点欠精微”的功夫锤炼。画水彩画若能达到这步田地,大概可以叩响艺术创造之门的曾环了。这曾环清脆的叮铛声,不是给追求表面“帅气”,固守客观物象的画者们听的。谁如果畏惧这种艺术创造的必由之路——抽象形态的图式构成的艰难跋涉,就将永远听不到这种令人欣慰的声音。

三、水彩画中的抽象形态是创作主体个性的集中体现

水彩画的抽象形态是创作主体个性的集中体现。画家的创作个性基本上体现在绘画的抽象性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力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对美的因素的判断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胆识。有人认为,如果把自然事物的真实描绘看得重要,对其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给予充分关注,就会限制创作的自由,而创作自由是艺术的生命。因此,重视自然表现会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实际上这一说法过于片面。当然,不能否定自然事物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自然事物归根结底启发着水彩画艺术展开的可能性,也启发着画家的思维活动。其实,哪一种艺术在创作中不受限制呢?音乐只能诉之于听觉,肖像画最终要与真人而对,书法艺术也必须在对汉字正确书写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地发挥,诗歌也是借情抒情、托物言志。可见这些原因并没有妨碍各门艺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各自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画面上的艺术形象因作者的感情因素、作者的审美意识强化了自然事物的本质,给客观事物注入了艺术的活力,画面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再现的结果。应该看到,艺术创作的抽象形态总是在一定的限制中展开的,没有限制的前题,也就不可能产生所谓的抽象形态。同样,水彩画创作所表现的内容对水彩画艺术的发挥是一种限制,但创作过程中的抽象形态恰恰是在这种限制中所取得并实现的。抽象形态是水彩画创作过程中的必然因素,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创作的结果就难免陷入僵死或走向另一种极端。

总之,绘画的抽象形态是创作主体个性的集中体现。画家的创作个性基本上体现在绘画的抽象性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力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个心灵所提供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复写,也是他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其目的在于追求具体物象以外的某种情趣,意象不以酷肖对象为己任。以不尽合乎视觉科学和生活逻辑的手法造成某种背离,妨害破坏画面中视觉真实的因素。不对具体物象的如实再现,通过大量舍弃,排除具体物象的非本质方面,以高度概括提炼的形态,合目的地产生一般具体物象所不具备的价值。这种以其不尽逼肖对象的形象反而比具体物象更耐人寻味,更富有意义,也更完美。也只有抽象性的主观性才能赋予艺术作品以独特的光彩和魅力。

注释:

①刘剑利.浅论西方现代艺术形式——抽象主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7(1):54.

②同①p56.

③李嘉熙译,陈尧光.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蒋跃.“水彩画语言的诗性化”水彩艺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于秉正.“水彩画的多元与发展”水彩艺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3]贺建国.水彩画技法新探[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98.

[4]席耀良.“开拓水彩创作领域”水彩艺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5]黄铁山.水彩画技艺之道[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0.

[6]庞水红.水彩画的语言特性及民族风格[j].美术观察,2002(4).

第8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让・赫里翁;抽象绘画艺术;具象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3(565)文献标识码:A

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新世纪的开端回望艺术史,我们所面对的美术发展史是多元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或多或少呈现它的一些主流性的东西,各种插曲都在自己所属的时代奏响,并且相互交织、同时并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抽象艺术盛行,以霍夫曼、波洛克等人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方式流行一时。但是,就在这样的一个抽象艺术盛行年代,有一名成功的几何抽象艺术的领军人物却悄悄地离开了抽象艺术阵营,回到具象艺术的研究行列,探索了有抽象概念的具象绘画形式,他的“具象艺术”回归和当时盛行的几何抽象和无形式抽象格格不入。他的艺术风格的转向在当时便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于这样一种“逆潮流而动”的行为,当时的人们或困惑,或反对,也有高声的赞美。这个画家,就是让・赫里翁。他的“具象艺术”回归和当时盛行的几何抽象和无形式抽象格格不入。然而,通过我们对让・赫里翁的绘画艺术的研究,可以发现,他所描绘的单纯有趣的人物形体和宁静、几何化的空间环境,显示了他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他把抽象绘画中的元素带到了具象的作品中,创造了一种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现代艺术方式。

赫里翁1904年生于法国奥恩省的库泰尔纳,父亲是农民。17岁时他到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期间通过参观卢浮宫等博物馆接触到了古代艺术大师的创作,从此走向了绘画道路。1926年起,赫里翁全力投入绘画创作。开始他画的是写实性的风景、静物、肖像。在立体主义和风格派画家的影响之下,他渐渐放弃了具象语言,进行了抽象绘画的探索。在整个30年代,赫里翁充分地发展了他的抽象风格,1930年,他参加了由荷兰画家兼建筑家凡・杜斯堡和抽象画家蒙德里安一起创办的新具象艺术团体,1931年该团体进一步扩充,并更名为抽象创作俱乐部。1932年,他又加入了抽象创造社,并由此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赫里翁的抽象绘画使用了蒙德里安在1926年创立的新造型主义的基本原则,虽然也利用了几何形,但作品的效果有其独特的风格。三十年代赫里翁创作了一批几何抽象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抽象主义的领军人物。就在赫里翁在他的抽象绘画领域的探索获得不小的成功,地位也逐渐稳固时,他却出人意料地转向了具象艺术的探索。1939年画家创作了《倒下的形体》后,结束了抽象绘画的创作活动。二战爆发后,从抽象俱乐部解散后就去了美国的赫里翁,又回到祖国参战。被俘后他设法逃往美国,在美国他开始了具象绘画的道路,把目光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直到1946年才返回巴黎。

赫里翁的前期抽象艺术的创作,为他在艺术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他对于抽象艺术的探索也是卓有成效的,《构图》(1934年)、《均衡》(1934年)、《法兰西岛》(1935年)都是赫里翁抽象绘画中的代表作品,虽然使用了蒙德里安在1926年创立的几何抽象的原则,但作品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在赫里翁的油画上,更多的出现反复描绘的不尽规整的长方形,主要的色彩和个别的色块分布在相互对比与协调的关系中。这些形状和色彩看上去似乎是对几何抽象原则的小小背叛,在这些创作中,赫里翁更多的似乎是在追求一种诗意的、几何化的形式和谐,追求画面的“意味”,而跳出了几何抽象主义所重视的对于画面本身严谨的逻辑化的推导和经营。蒙德里安曾说:“赫里翁事实上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因为他的画中常常在垂直的结构中出现不合时宜的形状。”赫里翁自己也曾默认绘画可以表现非绘画的特点,绘画对于他来说不再局限于画家内心情感所产生的冲动。他研究线条和色彩形状之间紧张而不稳定性的关系。他笔下的几何形,往往是具有调子的变化,它们显现在同样有着微妙的调子变化的背景上,使整个画面获得了某种空间深度的错觉效果。他不只是以平涂的色彩来表现形,而是使用变化而和谐的色彩,创造出一个富有节奏感的诗一般的抽象画面。

1935年,他开始将形体掺杂到了越来越复杂、紧密交织的图形中。他不仅让这些形状存在抽象关系,还将叙事层面融入到了作品里,他开始用图形来编故事,在彩色的背景上凸显了拟人的架构,对于纯粹平面的绘画性的追求不再是他的主要目标。“形体”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的特点。这些转变充分体现在《倒下的形体》(1939年)和《构图》之中。这幅画不仅是风格转变的总结,更是对在画布上更加完美的形式代码的注释。这幅画被人们认为是赫里翁绘画生涯的转折,标志着他抽象主义时期的结束。人们之所以这么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题目的影响,画的题目,好象宣告一个时期的结束。几何抽象形体在赫里翁的画中倒下的同一年,人物形体在他的画中出现(《骑自行车的人》1939年)。

1947年创作的《错误》是赫里翁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抽象因素与具象因素的有机结合的画面效果。画面中一位作画者的右边,是画架上的一幅抽象作品,让人想起“平衡”。画架背后的两个字母“NE”也许是背后墙壁上一个单词的最后两个字母,法语中“NE”单独使用的意思是“不”,是否代表着对抽象艺术的放弃?在作画者的左侧,是一个女人体,她透过敞开的窗户展示她的身体和头发,而这个身体又明显与画面左边的抽象画形成了一个明确的呼应关系,在整个画面上,组成具体的人体、窗户、画架等形象的几何形状反复的形成呼应关系:女人体身上的毛发,床单的褶皱,女人体的腿脚的形状和画家的手的形状,这些相互呼应的形状都明确地表达了画家对于抽象艺术因素在作品中的灵活应用。画家对女人体的几何化造型处理,使人体具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红色和蓝色显示出一种更加文学和情感化的象征性。一种与生命、世界之间更加情绪化和明确的关系超越了画中的几何世界。

赫里翁出乎意料的由抽象画家变成了一位具象画家。人们当时的反应普遍有两种。一方面,有人说:“绘画从来没有被侮辱到这种程度,赫里翁是一个叛徒,一个逃兵。”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基本上是固执的坚信绘画永不改变抽象趋势的人,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赫里翁是抽象画派中了不起的艺术家,只有他知道真正的绘画是画家感受生活的表达,应该表现现实,甚至日常生活。

赫里翁本人对于这样的争吵并没有做过多的辩解,他更关心的是艺术本身的问题。在整个20世纪四五十年代,艺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发展就是一味地前进,不断否定过去并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艺术形式,认为艺术从具象走向抽象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相对具象绘画来说,抽象艺术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艺术形式。但是赫里翁却在自身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抽象主义时期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充满激情的禁欲主义的气氛……有一个符号象征十字架上的受难,这个符号是图像的基础,整个图像的死亡是为了这个符号而做出的牺牲……曾和我走在一起的抽象画家到达了终点,并想留在那里,我却决定走向另一个方向。我作品中的抽象产生于大笔触的描绘现实……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更接近显示的表现方式的开始。”

很显然,赫里翁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走回头路,在经历了抽象艺术的探索之后,赫里翁对于平面绘画的逻辑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他发现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在无差别的审美价值上的共同点,那就是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只是在艺术样式上的不同,具象艺术同样可以表达抽象艺术的追求。而抽象艺术由于很大程度上只能在纯粹的平面画面上表达其作为绘画本身的特点,对于人类普通视觉经验和审美习惯上通过错觉和暗示来达到审美表达有一定缺陷,因此,把对于抽象艺术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在具象艺术中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也就成为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了。

赫里翁并不排斥抽象绘画表达的中立性或者几何原则。相反,这些抽象绘画中的特点为赫里翁打开了一条新的绘画道路,视觉图像被重新创造,而日常生活的本质却保持着完整。他的作品中,形象首先是可以被辨识的,但是却仍保留着强烈的几何化的特征,赫里翁具象绘画中的形体有朴素之感,和构图有着结构性联系。他笔下的人物由大块的颜色组成,直线、斜线、曲线和半圆线的描绘,却是单纯、鲜明而突出。在画时,赫里翁的几何化处理手法使图形看起来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简略概括。

在《平躺着的人体》(1951年)一幅素描作品中,画家让观众从人体头部的前方倒看过去,胳膊、双腿是对称的,圆形的、臀部和躯干的线条处理,使人体在有透视感的窗口的空间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再从整幅画看,墙壁上砖的轮廓、窗框、窗台、窗台下的气窗,和窗户内的人体,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在强调抽象主义的形式与具象图形的融合。赫里翁早期的几何抽象形式的特点又体现在人体画中。

这一时期,赫里翁画了很多倒置的人体,他在诠释这些人体时写道:“通过将这些直线概括的表现物体,剪切线条和使用平面,所有重量的概念在画面中都消失了。各种物体不需要在呆在地面上,可以自由的循环……人们可以发现空间中新的奥秘,延伸事物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设想一种新的平衡。”在这些画中,几何抽象艺术中的线、面的方向性和构成作用由于可辨识的形体的暗示而得到加强,赫里翁通过自己的表达,把人体这样一个在美术史上备受关注的题材融入了几何抽象观念表现出来。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理解层面上,围绕着倒立的人体的绘画空间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们也证明具象艺术可以存在于抽象的空间――即抽象主义创立的精神世界之中,赫里翁并没有让他作品中的抽象主义因素背离其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些作品中,他预见了一种重要的、但是又不同于五、六十年代毕加索和70年代的巴塞利茨的抽象的辨证关系。

赫里翁早期的几何抽象绘画,放弃了对客观事物直观的视觉感受,以抽象秩序本身的美感为基础进行创作。在他的后期的具象绘画中,赫里翁把目光投向了现实,重新强调了客观形态与艺术本体形式的相互关系。画面中客观物体出现在他的仍具有抽象美的空间中,突出了视角和几何形的作用,使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一种形式的和谐。赫里翁对于具象艺术的深入探索,很显然是建立在对于具象和抽象两个方面的综合思考的基础上的。在他的具象绘画中,一些被以往的视觉经验所熟知的东西并没有按照预想中的那种方式出现,而是突出强调了单纯的几何形体的构成关系,赫里翁还是采用了抽象的空间来安排他的形体,在这样的空间中,重量、光影、实体连接等概念被模糊和颠覆,而代之以画面本身的构成逻辑,抽象艺术的优势在这些作品中并没有消失,它们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了,抽象因素和具象因素在这里是作为互补而不是相互矛盾的一对关系出现。另一方面,在这个抽象空间中,由于具象形象的出现,单纯的点线面的构成性的组合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充满暗示的节奏关系,抽象的空间也被附加了非抽象的空间暗示,具象与抽象这一对矛盾在赫里翁的手中被统一起来,共同形成画面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这一种新的画面关系,为赫里翁的艺术尝试增加了一种新的关于节奏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同时也使得他的作品在保留几何抽象艺术关于平面绘画的构成方法的成功尝试之外,还另外增加了具象艺术所特有的关于空间、叙事性和情节性的抒情与诗意。

抽象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绝非偶然现象,它是对语言形式不断深化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抽象的手法就必定比别的手法更为高级或先进,相反,恰恰因为抽象艺术在具象内容和形式语言的问题中选择了一种比较极端的逻辑,从而使其在创作实践上具有更大的冒险性。从总体上看,它们无论是对专家还是一般公众而言,还是缺乏绝对的说服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赫里翁的艺术创作,为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结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几何化的节奏感和抒情的形式感有效的结合起来,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分,精神与情感性的艺术表达,在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中都有可能集中体现,就艺术价值而言,好的抽象艺术作品和好的具象艺术作品同样能为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在这一点上,它们之间并无差别。由此而进一步,赫里翁的创作道路,还为艺术史的发展添加了一个独特的注释,赫里翁以自己的艺术实践经历证明,艺术史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呈线性向一个方向发展的,艺术史的构成,是由无数成功或失败的尝试,还有不停的反省、借鉴、各流派与风格之间的不断渗透和融合所组成的,并不是一种风格打倒另一种风格,一种流派打倒另一种流派的批判式发展,恰恰相反,艺术史的发展,往往是以继承和反省为主题的,只有如此,我们今天才可以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和尝试。就赫里翁本人而言,他的创作道路,恰好符合这一原则,并且也给很多后来者以有益的启发,许多今天欧洲的实验性作品都和赫里翁的艺术风格直接相关,在观念上他与当代法国具象绘画有着某些一致的特征。认识赫里翁的作品也有利于我们较全面的理解西方当实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第9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上海作为现代国际都市,与国际交流十分密切,起源于欧洲的抽象艺术就是在这种中外交流中进入上海。但是它那无规律、无秩序、无具体物象的形式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喜爱,经过近几年上海艺术市场的逐步发展,抽象艺术热潮也在上海迅速形成,同时抽象艺术也一步步被大众所接受喜爱。抽象艺术热潮已经影响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它已经成为大众追求时尚潮流的一种标志。

1.抽象艺术的本体论述

什么是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是相对于具象艺术而言,它塑造的艺术形象已经大幅度偏离或分离抛弃具体物象外观的艺术,只通过点、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某种情绪。抽象一词的本义是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这就是抽象艺术的特点,抽象艺术就是脱离客观存在事物的约束,简化客观的细节去最大的强调情感意味。抽象一词应用在美术研究领域中称为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与艺术抽象是不同的,所以首先应该区别它们的差异。 朗格认为:艺术抽象是一种不同于科学、数学和逻辑的抽象。它不是通过归纳概括的方式从某一类相似的事物中抽离出它们共同的形式。艺术抽象得到的仍然是具体的某物,然而这个某物却包含了比现实某物多得多的内容,包含着一种普遍的意义,容纳更多意味的东西。说得更明确些,就是断绝这个某物与现实的一切关系,与自然脱离。与此同时使其外观形象达到完美,成为一个不用分析解释便可直接把握的概念性形式。抽象方法实施后,抽象物仍然呈现具体的形式,然而它的一切方面:形象、轮廓、节奏、色彩、运动等都比未经抽象后的自然物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与意味,作为有机整体的艺术形象就成为一种情感符号。它们的相同点是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虚幻的空间,朗格说:“虚幻空间是各种造型艺术的基本幻想”。构图的各种因素、色彩和形状的每一种运用都用来创造、支配和发展这种单独为视力存在的图画空间。它们的不同点是,艺术抽象还是以具体的实物为载体的,但是抽象艺术就是已经抛弃了具体实物的形式,不再以具体实物为载体来表现情感,只用点、线、块面、色彩构成来组成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来表现情感。但是抽象艺术的形式美成为直接的虚幻空间,没有具体的物象。相对与艺术抽象,抽象艺术更能通过直接的视觉效果看到画面的本质。

克莱夫•贝尔说的“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具体的形象,只是抽象的形式:“艺术家能够用线条、色彩的各种组合来表达自己对这一“现实”的感受。”阿恩海姆说:“表现性就存在于结构之中”,“不必联系式样所表现的自然事物,就能从式样本身见出表现性”。 抽象艺术基本上脱离具体的物象,以点、线、块面、色彩构成组成一种情感符号。这种情感符号比艺术抽象更有意味。艺术抽象看到的是具体的物象,表现的是抽象的意味。但是抽象艺术看到的是抽象的形式美,表现的更是抽象的意味,已经脱离了具体物象的载体,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很抽象的形式,情感的复杂性的表现不是能用具体的语言和物象就能表现出来的,它需要一种抽象的意味形式来表现出来。

康定斯基认为:“它从表现上尽可能地消除客观因素(即现实),并通过非物质的形式体现作品的内容。在这里客观的意味减弱,抽象的意味极大的增强。这也就说抽象艺术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透视、光影、比例等。它用直接的形式最大自由的表现情感。朗格认为从艺术极向符号本体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化,从具象的实物到抽象的形式,又到形式知觉本质的过程,而抽象艺术的出现也就是具象艺术向抽象艺术发展的结果。这也说明抽象艺术的产生也是艺术本体发展的进步。

2.抽象艺术创作思想的形成

据上海美协副主席朱国荣介绍,现在上海已经涌现出一批专门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画家,其中多数是新生代的画家。上海角度抽象画廊主持人统计,全国目前拥有抽象艺术家大约1000名,上海占了500名,在这500人中,比较成熟的大约100名。因此,说上海占了半壁江山,似乎并不过分。

丹纳说:“我首先“认定艺术作品不是孤立的,”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是一幅画,一出悲剧,一座雕像,显而易见属于一个总体”丹纳为艺术品设定的三个“总体”。第一,它从属于文艺家全部作品这一个总体。也就是说抽象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有相似性,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第二“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扩大,就是他们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上海有1000多名的抽象艺术家,这些抽象艺术家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和相近已经不自觉的形成抽象流派。第三,这个艺术家家族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在他周围而有趣味的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没有从艺术本体中探讨艺术发生、发展。而是从社会、从现实去解释这种作品存在的必然性。丹纳从“环境”、“时代”、“种族”三个“动因”分析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思想的原因,从而决定艺术的特征。艺术思潮的产生总是由它以产生的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抽象艺术热潮在上海的形成不是艺术家个人能办到的,而是在抽象艺术流派和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下形成的。上海作为国际现代都市,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密切。随着国内艺术与国际艺术间的碰撞,起源与欧洲的抽象艺术代表着现代艺术独特的形式美。上海都市环境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高楼大厦、磁浮列车、东方之珠、车流穿行、这一切无不体现浓厚的现代美。设计步入人们生活,简约和时尚成为现代都市的主流。高科技和现代美学思想使得生活变得简洁明快,人们生活也开始习惯简洁明快,同时已经无法忍受那些烦琐的构造和装饰。艺术家的创作源泉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变化也促使他们改变表现生活的形式。抽象艺术的形式美更能直接表现现代都市的简约和时尚。抽象艺术的热潮也必然引起生活的变化,绘画、家居、服装、建筑、设计等无不带有抽象艺术意味。

同时,艺术思潮的产生还有艺术自身的发展对艺术思想提出新的要求的原因。具象绘画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现在的艺术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以往的表现内容,表现风格,只要能想到的都已经有了。抽象艺术作为当代的新的艺术手段为艺术开拓了新的艺术形式美。

艺术价值的产生还在于满足人们的特殊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外国人士在上海很多,他们大多来自于欧洲,受欧洲当代抽象艺术的影响,普遍偏爱抽象艺术,他们认为抽象艺术是最能表现现代人的灵魂和情感。市场的需求也促使艺术家纷纷抛弃传统的创作手法,改换抽象表现。

3.接受群体分析

抽象艺术进入上海以后经过很长时间的冷落。上海美协副主席朱国荣说:“现在不少老百姓喜欢抽象艺术。像金茂大厦这类高档的公共场所也张挂起来抽象作品,这对市民审美情趣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不理解,到有点理解,到接受,进而喜欢,这也是抽象艺术进入上海的里程。2006年底首届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也在沪开幕,这标志着抽象艺术在上海良好发展。这几年抽象艺术展每年要举行很多次,上海美术馆教育部主任马楚华告诉记者,上海美术馆新馆落成以后的三年中,所举办的画展中将近百分之七十都是抽像画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逐年增长。

抽象艺术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是中国人对抽象艺术有种独特的情感。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思想是儒、道、佛合一。但真正的中国艺术精神来自于老庄的道家思想,道家讲究“意”、“游”,指的是在精神王国里自由神游,主客合一,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虚静之意境。中国画从不讲究画面透视、光影、比例等,只用点、线的皴擦和留白就能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意味,虽然也有一定的具体的物象但是它已经脱离客观条件的很多束缚,并且具有抽象艺术的意味。中国人对抽象艺术的陌生是对新事物出现的最初抵抗,等待对新事物熟悉以后就会很容易接受抽象艺术形式美。

同时,上海国际都市时刻追求国际时尚潮流,除外商喜欢抽象艺术外,上海小资情调的白领人士也处处走在时尚前列,引导时尚潮流。抽象艺术表现当代简约形式美更多体现一种现代都市符号,不容置疑深受这些白领人士的喜爱。随着抽象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市民的审美意识的提高,相信不久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抽象艺术。

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者三者共同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我们必须把这三个独立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研究。抽象艺术在上海形成火热局面不是某一者所决定的,是抽象艺术本体的自律性发展、艺术家在当代中外现实条件下艺术思潮的影响、接受者欣赏艺术水平的提高和需求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共同造就了抽象艺术热潮在上海形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苏珊 • 朗格(美国). 《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 鲁道夫 • 阿恩海姆 著滕守尧 朱疆源 译 《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院,1984.

[3] 丹纳 著傅雷 译《艺术哲学》.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王宏建.《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