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精选(九篇)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

第1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为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三农”能力,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农村防灾减灾水平,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农业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保障的群体。近年来,县气象部门把气象为农服务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有效减少了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偏弱,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较为薄弱,农民运用气象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县暴雨(雪)、低温冻害、连阴雨、大风、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与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气象支农惠农力度,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村级能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人员等基础条件,整合气象和县有关部门的技术资源,加强农村气象基础装备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实现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力争到“十二五”末,通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现自动观测、精细化预报到镇,应急预案、气象信息员、气象信息服务站到村(社区),风险调查、科普宣传、预警信息入户,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明确,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三、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一)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服务需求,建立完善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防灾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镇全覆盖。组织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监测和信息共享,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依托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资料,加强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精细化天气预报,增强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二)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播发工程。按照统筹发展思路,整合“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资源,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同步推进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预警显示屏、预警无线广播系统等项目建设,完善现有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农村广播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播发系统,最终建成以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依托的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镇、村(社区)以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到村入户。

(三)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县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各镇、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种养殖大户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稳步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的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镇、各有关部门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要根据《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有效提高灾害主动防御能力,加快推动全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完善与气象灾害应急相适应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突出预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尤其要加强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农村人口密集区等预案演练,提高农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根据突发气象灾害应急服务需求,配备应急移动监测和通讯保障系统,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增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开展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县气象局负责调查收集本县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发分灾害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全县建立以社区、行政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县气象局会同民政、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定期开展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六)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教育。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借助各类宣传阵地,通过各类科普法制宣传活动和广播、电视等方式,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领导干部、气象灾害应急队伍综合素质培训和农村、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县气象局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教育的指导和监督。

四、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各镇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和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不断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设施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县气象、农业、水利等部门要加强合作,结合我县四大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示范观测站,探索农业气象服务的方法、方式和产品,建立全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

(二)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手段。围绕关键农时季节、农事活动,大力开发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创新气象为农服务载体,进一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气象科技应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气象、农业、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联合会商制度,共同为防御农村暴雨洪涝、山体滑坡、干旱、森林火灾,以及实施农业“1115”工程、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种养殖大户、生态休闲旅游、危房住户等提供防灾专项服务。

(三)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装备和队伍建设,规范人工增雨作业流程,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生态改善、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围绕“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认真抓好组织实施。我县镇、村(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依托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项目实施,各镇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两个体系”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防灾减灾工程等项目和基础科学研究及基层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将气象灾害监测系统运行维护、预警信息、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三)加强统筹规划。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要求,把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在美丽乡村、农村休闲旅游区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农村气象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予以同步实施。对已在基层建立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监测预报设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效益。

第2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04

1 建瓯农村气象服务现状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存在的不足

建瓯位于福建省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4.4%,农业生产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农民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保障的弱势群体。笔者具有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民有一定的了解,现阶段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主要是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较大一部分农民看天气预报是从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到福建台天气预报到南平天气预报再到建瓯天气预报,他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相当高,天气预报是他们最喜爱的栏目,对气象服务需求迫切,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气象服务的主要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

现阶段建瓯市气象信息渠道有手机短信、电视、传真、12121、微博、微信、政府门户网站等。农民因白天劳作的因素,获取气象信息主要通过晚上观看电视天气预报的方式,对其他渠道的预警信息,因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基本上很少收到,所以气象部门既使及时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农民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当前,虽然手机己经普及,但是气象局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除红色预警信号全网外,其他针对乡镇的预警短信对象是乡镇分管领导、协理员、村级气象信息员,受各种工作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较大部分的农业生产者无法及时了解气象局的相关气象防灾减灾信息。部分县城、乡镇以及农村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仍低于建设目标的最低标准,导致农业生产者难以获得或较为完全获得相应的农业气象服务。

建瓯市在2015年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实施县后,建瓯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列入2015年建瓯乡镇(街道)绩效管理及创业竞赛考评中,当前虽然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乡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但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归口还不明确,有的设在农技站、有的设在水利工作站、有的设在乡镇府办公室,乡镇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仍处在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最明显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乡(镇、街道办事处)协管员和信息员变动较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象信息员的工作效果;县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三农”配套经费争取困难,也影响了信息服务站工作的开展;县级气象局缺乏农业气象服务方面专业人才,在进行气象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欠缺科学的技术方法,提供的气象服务不能根据局部区域的固有特点进行,缺乏针对性,导致提供的服务内容与主导产业的生产或开发不能相契合,也不利于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水平和建设技术的提升。

2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水平的措施

2.1 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御体系的建设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针对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相关体系的建设,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农村防雷减灾管理方案的制定方面,应当做全面、综合的考虑,以提升建设效果。相关体系建设的管理者应当遵守以政府部门为指导、社会积极参与的原则,积极争取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御体系的支持面,根据地方内部领导机制现状和发展目标,不断健全或完善相关气象工作者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落实各层级气象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使得体系建设朝着长远发展方向迈进的同时,可以吸引政府和社会的更多资金投入,进一步推动体系的建设。例如: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工作时,可以以《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标准,充分贯彻、落实基本要求的同时,加强防灾减灾应急机制的建设,以实现提升农业生产者气象灾害的防范能力。

2.2 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

相关政府部门在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降到最低。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开展县、镇、乡的调研工作,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对气象知识的熟知程度或情况,分析现阶段乡镇居民最为需要哪种气象防御知识和气象服务,以乡镇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和导向,侧重突出防御自然灾害和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针对性的为居民提供气象服务,加强宣传科普知识,不断提升相关气象人员的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例如:分区域完善建设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并以此为基础,对乡镇气象信息员、对气象知识感兴趣的农民进行气象基本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的培训。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推广建瓯气象微信公众号,通过宣传单页、广播、视频等方式教会农民使用气象产品,使得农民能够看简单的雷达图、卫星云图等相关知识,这样一来,便可以达到农民就像随身带了个“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效果,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天气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打破传统的电视、广播传播气象信息的渠道束缚,充分利用信息时代背景下衍生的电子产品、网络平台等,创立多元化的气象信息渠道,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户外广告等方式,及时更新气象信息内容,以保证信息可以及时传递。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升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气象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而且可以扩大农民获取信息的数量和内容,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者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知识讲座,通过互动的方式为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相关疑问,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强农民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

2.3 采用科学化、技术化的方法进行体系建设

采用科学化、技术化的方法进行体系建设是提升灾害监测水平、提升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有效方法,是保障农业生产质量和数量的有效手段,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尽快改善当前建设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加大对气象服务体系技术研究的投入预算,为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科技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应当深入研究、分析自然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或者机理,以此为基础,研究相对应的防御性科技措施,以实现提升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和防御水平。例如:相关气象工作管理人员可以综合考虑当前现有的气象设备、气象服务人员、科技人才和技术水平,遵循集农业、林业以及水利等多站合一的气象服务原则,通过人员、技术、信息互补,建设信息一体化的农村气象服务台。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还可以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评估,制定有效的、科学的预防措施,有利于在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可以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度。

2.4 建立“三农”服务专项长效机制

完善基层的气象设施,合理、科学分配相关气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可以让应急减灾的相关组织体系或者防御机制高效发挥其功能作用。为了提升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三农”服务专项长效机制。相关管理人员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相关工作进行全面性的工作划分。当地人民政府气象防灾减灾防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服务站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气象局负责提供气象灾害灾情预报、预警信息及专业技术指导,乡(镇)气象服务站负责按工作职责做好全乡(镇)气象灾害过程防御工作、日常气象工作。村级信息员负责完成乡(镇)气象服务站安排的各项相关工作。

气象防灾减灾防御领导小组,及时通过气象服务站了解气象灾情强度、持续时间、灾情预测信息等详细情况。召开气象防灾减灾防御领导小组工作会,研究具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布置事项;通过指示气象服务站通过双向信息传输机制灾害预警信息,做到信息到人,做到提旱准备,提前预防。

气象服务站,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及时分发灾情信息,并指导社会公众科学避灾。信息分发手段有: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灾减灾设施如电脑网络、农村广播、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及时向村级信息员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记录本次灾害性天气的观测与记录,并及时报告市气象局。灾后本辖区内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协助市气象局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鉴定工作。

村级信息员,负责接收和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利用各种渠道预警信息,及时转移危险点居民。一般通过电话、短信、锣鼓警示通知每个居民,必要时安排各村应急抢险队员到重点区域、人群进行逐户、逐人通知,必须做到人人知道预警信息。负责在灾情过后及时收集灾情信息,并向乡气象服务站上报灾情。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得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有序开展,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防灾抗灾能力,切实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

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收成和产量,在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深入分析当前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注重加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和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侧重于采用科学化、技术化的方法,侧重于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和建立“三农”服务专项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 成秀虎,王卓妮.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J].灾害学,2012(04):117-121.

第3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关键词 雷电防护;广西;农村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087-02

1 概述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统计表明,全世界平均每10个重大事故,有3个是由雷击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在我国,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滑坡塌方的一大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公众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雷灾造成灾害有两种,一是财产损失;二是人员伤亡。

据国家防雷中心近3年的资料统计,雷击造成的财产损失80%在城市,而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农村成为雷击事件的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

2广西农村防雷现状及成为雷击事件重灾区的原因

2.1 广西农村防雷现状

防雷工在“以人为本”的今天,防雷的重点首先是防人员伤亡,则重点应该在农村。然而在广西各级的气象部门大力推进雷电业务轨道建设,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之时,与城市防雷轰轰烈烈相比,农村防雷现状却不容乐观。城市防雷各地都抓的很紧,雷电监测、防雷检测和技术服务大都在城市进行,农村避雷设施基本上是空白,更谈不上检测和技术服务。防雷知识的宣传普及也大都在城市进行,因为人口集中,便于操作,而农村地广人稀,难以集中宣传,受众对象相对较少,从而成了宣传普及的薄弱环节。

2.2 农村成为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的原因

农村现有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受教育水平、农业生产的模式等,构成了农村雷灾隐患的内因。农村地区高层建筑少,低矮的民居、在野外劳作的农民经常成为空旷地区的制高点,特别是农民下雨时经常打着雨伞或扛着铁锹,更容易使自己形成致高点而引来雷击;因缺乏相应的减灾知识,农民的防雷减灾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以大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民,在野外劳作遇有雷雨来时往往不及时躲避,或者躲在孤立的大树下或小亭子里,直接招来雷灾之祸;另外,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建筑物防雷设施几乎没有,信号防雷、电源防雷措施更是无处可寻,雷电预报预警信息难以及时有效发送到农民手中,农民难以做到有效防范。

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技术服务支撑能力不足是导致农村雷击灾害事故的外部原因。在城市已经比较健全的防雷减灾组织体系没能在农村扎根,农村的防雷减灾还基本处在自发行动的层面;农民自然村的选址、农民建房的设计和审批、农村野外公共设施的建设等,缺少政府有效服务和科学引导以及防雷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农村的信息闭塞不利于防雷工作的宣传和管理。对农村地区雷电监测、预警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亟待加强;对农村防雷技术支持方面有所欠缺,如农村需求的物美价廉的防雷产品,一支为广大农民提供防雷技术服务的专业队伍等。

3 广西农村雷电防护体系的建立

农村雷灾形势严峻、农村防雷现状堪忧,故广西农村的雷电防御系统的建立更加不容忽视。

3.1 广西农村防雷工作体系化

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关方面应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气象防雷机构以及社会有关部门组成的农村防雷体系,编制农村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开展农村地区雷击风险区划。各级农村乡(镇)、村党组织或政府要高度重视防雷工作,并纳入安全生产的工作范畴。

3.2 广西农村防雷设施的完善

农村住宅建筑防雷装置建设滞后,与城市相比,大多数农村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防雷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广大农村,乡镇住宅的建筑物防雷设施被忽略,几乎没有防护装置。不仅如此,房顶上的铁塔、不锈钢装饰物成了一支支名副其实的引雷针,埋下了严重的雷灾隐患。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电力、电信线路乱拉乱接的现象,而且这些线路入户时均无采取防雷措施,因室内外乱拉乱接电力、电信线路而造成雷击人员伤亡或引发火灾时有发生。

首先气象防雷部门应严格农村企业和个人建(构)筑物的防雷设计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加强农村定期防雷检测,对未按规定安装防雷装置或安装的防雷装置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防雷标准及时整改,最大限度地减少雷灾隐患;其次要把农村防雷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地区对电力、电视、通信线路推行埋地技术,加强电涌保护措施。

3.3广西农村防雷宣传工作的加强

在农村雷击死亡案例中,绝大多数是缺乏防雷基本知识而遭雷击身亡。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自身防护能力,防雷知识进农村的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通信不发达,农民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各乡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采取结合当地典型案例进行“零距离”授课、宣讲,设置防雷宣传展板、板报、挂图,播放雷电知识专题片、幻灯片,印发防雷材料等形式,全面介绍雷电危害、雷电防护等科普知识和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讲解雷击事件发生的原理和防护要领,消除部分群众迷信恐惧心理,提高人民群众防雷减灾意识。同时依托当地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力求把雷电防护知识进村入户,使雷电防护、灾情处置等知识家喻户晓,增强群众自我保护和救助能力,有效减轻雷电灾害损失。

3.4广西农村雷电预报、预警和制度的建设

我区的雷电监测工作才刚刚起步,雷电分析技术还很青涩,缺乏成熟的可供实际使用的业务产品,雷电预警预报工作相对滞后,距离农村对雷电预警的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所以需要加快建设雷电轨道业务体系,从而加快广西农村地区雷电监测预警设施的建设。气象部门要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报警报业务,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及时把雷电灾害预警信息送到农村及各村民手上。通过加强广西农村雷电灾害预警预报服务,以增强农村整体防御雷电能力。

4 结论

通过对广西农村的雷灾情况的了解,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针对发生在农村常见的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件,提出农村防雷的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达到切实搞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目的。

第4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这次全市救灾办、农建办主任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省救灾办、农建办主任会议精神,对救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作总结部署。刚才,向东、谢平同志已就全省会议精神的贯彻和救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讲了很全面的意见,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我完全赞成,请同志们务必做好汇报,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两点:

一、切实加强救灾工作

救灾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突发性。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救灾工作抓得好,可以减少灾害给灾民带来的损失,极大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反之,就会造成政治被动,甚至带来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新的一年里,救灾办的同志们要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切实加强救灾工作。

(一)抓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完善,规范救灾程序,明确各级责任。市上已在《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新编制了《市重大干旱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市森林防火救灾应急预案》、《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市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预案》、《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等6个预案,加上原来已发的《市防汛总体预案》(宜府发[2003]31号)、《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方案》(宜府发[2009]8号)、《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宜府发[2002]3号)等3个预案,《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完善为1个总体预案和9个专项预案,使我市主要的自然灾害都有了救灾应急预案。这些预案规范了自然灾害发生后,应该怎样应对处置,谁来指挥决策,谁来具体负责实施。各区县要结合实际,制定好相应的预案,特别是要督促有关部门作好重特大灾害发生后,涉及各有关部门在预案中要具体实施的过细的预案。如重特大洪灾发生后,防汛、水利部门的抢险救灾决策建议、方案,救灾办的综合协调组织,武装部、公安局如何组织武警、公安、民兵抢险救灾,民政局的转移安置、灾民生活安排、灾后重建,卫生局的伤员抢救、卫生防疫,等等。做到预案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责任明确、到位,有备无患。

(二)抓好气候趋势预测、分析,研究对策、落实责任。根据市气象台预测,我市2010年气温正常,降雨量略偏少。春季有中等强度干旱和弱的低温阴雨;夏季有中等偏重夏旱,但复旱不明显,暴雨次数接近常年,有3-4次区域性暴雨,其中有1次大暴雨可造成局地洪涝;初秋低温绵雨偏弱。各区县要结合实际,对今年气候趋势作好认真过细的预测和分析,通过会商,研究相应的对策,按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和今年全市抗灾救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做好防灾救灾的准备。

(三)落实好救灾工作人员和救灾款物,保证救灾条件,提高救灾质量。各区县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救灾工作,要确定一名政府办公室领导分管、具体负责,做好协调工作;还要落实具体工作人员,确定一至二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做好汛期值班、灾情分析、报告、报表等工作。按照省政府救灾办的要求,市政府今年继续在农业的切块经费中安排100万元作为救灾紧急备用资金。请各区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作好救灾资金的安排和物资的准备,确保灾情发生后救灾工作政令、信息畅通,综合协调组织及时到位,款物及时到位,提高救灾质量,保证救灾效果。

(四)做好森林火灾高发期前和汛期前的检查,消除灾害隐患,减少灾害损失。各区县要在3月森林火灾关键期前对森林防火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在5月汛期前对防洪重要城镇、江河堤防及险工险段、病险水库、重点山地灾害地段组织检查,切实作好隐患整治,落实好防御、防范措施,减少森林火灾高发期和汛期灾害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提高应急能力,抓好抢险救灾,保证灾区稳定。灾害发生前,各级救灾办要及时与气象、防汛等部门衔接,在第一时间里将预测的雨情、水情、灾情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并通知有关部门,将上述信息及领导的批示传递到可能受灾区域的党委、政府和群众;灾害发生后,在第一时间里反馈处理有关信息(汇总、传递、上报、落实领导批示),在第一时间里协调组织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第一线,察看灾情、慰问灾民、组织抢险救灾、安置灾民,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确保灾区社会稳定。

二、大力推进农建工作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2010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已通过省市农建电视电话会和市农建会作了部署。这里我只强调两点:一是要按照省上的要求,把户办工程、新村工程作为农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大力推进;其次要抓住水利、农村公路建设和中低产田造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农建项目,力争突破。

(一)抓好户办工程,探索新村工程。翠屏区邱场乡谢坝村,引进业主开发,发展生猪、茶叶产业,以产业为支撑,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户办工程建设的经验很好,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抓好户办工程:要与扶贫新村建设结合,进一步完善户办工程的近期规划,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和各部门;要在继续搞好户办工程示范村的同时,整合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奖代补,以农户为主,市、区县给予一定的支持,将投入农村农业的资金打捆使用,在全市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各区县的经济产业区域,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开展户办工程建设;要加大户办工程的宣传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积极开展户办工程,推进面上的工作,确保2010年度省上下达的户办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

在推进户办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新村工程。新村工程是省农建办在户办工程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新村工程,向东、谢平同志已作介绍,我就不再细讲。省农建办将在除甘孜、阿坝外的19个市州各建1个示范村,省上负责指导和支持一定的启动资金,翠屏区邱场乡谢坝村的条件较好,市上确定推荐为省级示范村。按省上的要求,市上将在其余9县各选1个村,与各县共建示范村,市上负责指导和支持一定的启动资金,县乡镇村的同志具体组织实施,原则上定在原定的省市级户办工程示范村(县安边镇湖冰村、南溪县罗龙镇长江村、江安县井口镇复员村、长宁县铜鼓乡和睦村、高县罗场镇田村、筠连县筠连镇白杨村、兴文县新坝乡东风村;珙县宝山乡太平村、屏山县新安镇民主村)。各区县要在所辖的乡镇各选1个村,与各乡镇共建示范村。这样全市就可以建设213个示范村,力争省市级1-2年建成,区县级2-3年建成。

各区县在探索新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四个关键环节:一是选好地点。示范新村应选择基层干部得力,交通方便,群众收入较高,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示范。示范村必须是新规划,新建设,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搞修补。二是争取支持。示范新村建设应依托有关项目资金启动。要向党政领导作好汇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为搞点创造必要的条件,特别是资金的打捆使用上要有突破,要和有关部门协商,在申报项目时就要有的放矢,相对集中。三是培育产业。要精心选准、做强骨干增收项目。要在因地制宜、良种良法、适度规模上下功夫,形成产业支撑。四是宣传发劝。群众是建设的受益主体,也是投资投劳主体。群众积极性的高低,是建设成败的关键。我们的工作重点在激活民间资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工作开始时的难度会比较大,要通过循循善诱,参观学习,政策引导来发动群众。我们要在晓之以理、动之以利、导之以行上下功夫。

(二)抓住重点,力争突破。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按照省上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和焦市长“争取在2010年度我市农建各项工作在全省评比名列前茅”的要求,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在治水兴宜、修路富民、改田改土、户办工程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要抓好最后一年的病险水库整治,积极争取国家将“选择部分地区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实行补助的试点”、“国家对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的政策,引导农民群众自建防旱池、水窖,加大工程蓄水建设,提高有效灌面。二是要抓好农综开发项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引导业主参与改田改土,增加稳产高产田土。三是要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多元化筹集资金,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通过典型示范工程,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逐步解决农民出行难、生产资料调运难、农副产品运出难的问题。

第5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气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8001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央一号文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多年建设“广覆盖、普适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基础上,江门转型升级气象为农服务,以周郡村为试点,局村合作,将气象灾害防御深度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村庄应对风险能力和气象服务品质,村民满意。总结借鉴试点经验,对于基层气象部门适应改革发展新常态,探索新途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平安和谐村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立足乡情,明确防灾目标

1.1 村庄概况及防灾基础

周郡隶属江门市蓬江区,是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省级卫生村、生态示范村和江门市标兵文明村,有6条自然村共20个村民小组,常住(驻)人口近万人[1]。原属粮食水稻区,以丰产田、基塘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而闻名。现属鱼塘区和经济作物区,发展“三高”农业和乡村工业,走强村富民之路。有已征地未开发的100多hm2鱼塘和耕地,“农商工学医”自成一体,有贸易市场和大量店铺、有100hm2海滩围工业小区和80多家厂房等。2014年全村工农业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2万元/a[1]。村组经济实力强,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周郡地处珠三角西南部的西江河网区,属广东十大堤围江新联围的天河围系,田沃物丰,水风旱多发。城镇化后,周郡因鱼塘日渐填埋、难以调蓄,依然是敏感脆弱的承灾体。村民重视防灾,将电动排涝泵站建在鱼塘区,总装机容量为350kw,排涝流量共6.7m3/s。排涝标准按10a一遇24h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1d排干[2]。该工程措施有灌溉、防洪、排涝、供水等多种功能。

1.2 主要灾害风险分析

1.2.1 城镇化后旱涝

周郡集水面积5.5km2,主要靠3km长的排洪水道排入天沙河。地势低洼,地面硬底化面积大,每逢强降雨,村内多积涝。小时累积雨量70mm的降雨,30min内足已使村庄地面积水超过40mm,房屋受淹,交通阻断、村民焦虑,村干救灾,水患成为困扰周郡的一大难题。秋冬春三季,又因鱼塘调蓄渐弱而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1.2.2 水产养殖风险

苗种、水质、天气是水产养殖的三大因素[3]。村民在100多hm2鱼塘里养殖了经济附加值高的对虾和白鳝,需根据生物品种适温和天气变化,控制水温、水质、

盐度和投饲,需处理环境因子突变引发的应激性游塘;暴雨或内涝时,还需检查进排水口及拦逃设备,以防鱼塘漫顶、虾鳝游走。

1.2.3 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

周郡依山傍水,厂房多、人口密集,易受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学校沿山而建,山势倾斜,“龙舟水”降雨集中期和台风暴雨期间,易使土壤含水量饱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需校内千余名师生重点防范。全村800多名老人、残障和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4],易受高温寒害等极端天气影响。

2 找准切入点,推进试点建设

针对特定目标的气象灾害风险,气象局与村委会加强合作,着眼于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和防灾非工程措施,着重解决了村民最关注的内涝和公众预警服务等关键性问题,找准了试点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2.1 预警预排,防治洪涝

依村而过的滨江大道地势偏高,下水道排水设计对周郡排涝影响大,受地权产权和人力财力限制,较长年限内难以实施整改工程。因此,治涝须在非工程措施上下功夫。周郡村增建了电排设施,强排雨洪入天沙河;排查易涝“黑点”及成因,清挖主河冲河床淤泥,整改流通量[1];定期检查泵站,潜查水下设施隐患和清障,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年检岁修;主汛期加强巡查,疏浚清淤,使水道符合排灌标准。气象局把周郡村干部和排涝站负责人纳入应急决策服务短信平台,加强气象预警短信服务。村干部在收到强降水等天气预警信息和镇政府指示的第一时间,立即落实应急值班,预排水道,提高过流能力;强降雨集中期,雨势迅急积水过深,或雷电影响跳闸停电, 泵站无法抽排时,则报请镇政府协调,调用机动水泵、消防车对重点地段抽水作业。实践证明,这种重预警、抓预排、善应急、解难题的措施,是让群众得到实惠、促进村庄和谐的智慧。

2.2 公共预警,全村受益

考虑村庄人口集聚,气象局对周郡学校门口的大型显示屏进行了技术改装,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365d每天不间断播放“三天预报”、“天气实况”等本地气象信息,广受师生、村民欢迎。校门显示屏位于村干道和中心区最显眼的位置,人流量最大,是播发预警信息的最佳场所。长效的无偿公益,增强了村民主动防灾的意识,提升了村委会组织防灾的效果,扩大了气象影响力。

3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本土化的风险管理常态机制

牵住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并固化防灾长效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为此,气象局向周郡推荐全国先进农村社区的经验和素材,加强与民政局沟通,推动周郡以创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完善了气象应急组织、经费保障、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和灾情档案管理,发挥好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构建村企联防、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形成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3.1 应急组织纵向到底

按“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抓好应急队伍建设。村委会专门设有治保会,专职承担应急保障工作。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任信息员,上传下达防灾信息和组织应急处置等。村委会书记担任村级应急信息联络员、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目前,周郡村委会防灾应急管理队伍有13人,义工队伍21人,每逢重大灾害天气,都能迅速响应、抢险救灾。2014年台风“威尔逊”、“海鸥”影响期间,周郡村委干部和防灾应急管理队伍20多人24h轮流值守,井然有序[4]。

3.2 制度完善经费到位

制定了涵括洪水、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村级应急预案。重点突出暴雨、台风应急处置,形成了主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恶劣天气预警时,采取“户看户、人盯人”的方式,通知到每村每户;应急临时庇护场所根据预警信息有序开闭。村委会斥资兴建了3层高的治保会大楼,加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应急防灾人员、技术装备保障、办公场所、物资保障、通讯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发放信息员的固定月补贴。

3.3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组织开展了周郡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形成了灾害风险隐患清单、灾害脆弱人群清单、灾害脆弱住房清单等,拟制了灾害风险地图,标示危害类型、强度、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名称等。根据村内公园、球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分布情况,按照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则,制作了周郡村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方便村民合理选择避险场所[4]。

3.4 加强气象灾情档案管理

周郡村委会已通过江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的考核验收,档案工作基础好,气象灾害资料数据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现依照全国气象灾害收集上报的规定,规范了灾害记录档案管理。根据历年灾情记录,研判本村的主要致灾指标,确定防御重点部分,设置安全标志;重视整改防灾基础设施,定期巡查并建巡查记录,为排查灾害隐患提供依据。

3.5 防灾教育细分人群

倡导“自救互救、互助互济”的救灾方针,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群体,分类组织防灾教育,有利于防灾优势互补。周郡学校每周开展安全教育,每学期有安全疏散演练;幼儿、老人和残障人士分别由幼儿园、老年人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提供指引和帮助,经验丰富的老人在防灾中发挥智慧性的余热。本村青年和4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由辖内各民资、外资企业和法人单位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村委干部和治保会队员重点学习宣传各类防灾应急法律法规和防灾救灾、保险等常识;气象部门针对农村信息相对滞后的现状,适时为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和村内企业提供气象法规文本、防灾安全资讯、气象报刊等,向种养农户推荐天气自助查询方式等。现在,村民的风险意识更浓厚,企业、集市随处可见安全标识;50%的村居、民房都安装了防雷设施等。

4 村民对试点建设的评价和期待

经过调查和访谈,周郡村民对“气象入村”公共服务,普遍持赞赏和欢迎的态度,认为气象为农服务有成效。学校希望开展“特色学校气象科普”活动,培养学生高度的防灾意识;村民、商户期待更多生动的防灾知识宣传和更准确长效的天气趋势预报;种养大户希望能接收到长效详细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以科学减少农药、化肥用量,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产量,旱时能人工增雨;村干部希望更多地了解防灾政策法规和先进的防灾措施,发挥骨干力量。这些期待,正是基层气象防灾工作的内生动力与源泉。

5 体会与思考

5.1 试点应有综合示范意义

1958年7月3日,霄衣旰食、人格光辉的总理到周郡视察并题词“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可见周郡作为“最早版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意义。他视察、听课的周郡学校,如今是九年制学校和区级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因有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周郡村在“三农”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直是江门市新农村的先进典型,现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生态村庄。选其为试点,公共服务发展潜力大,示范性更强。

5.2 农村灾害防御要“大道至简”

要充分考虑农村受众因素,做到预案手册简明实用,防灾科普喜闻乐见,预报预警精细化。预案、操作手册和气象防灾明白卡,要简明易记,使现有的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防灾科普“进村入户、进学校上课堂”,应生动有趣,可结合农村书屋、特色学校活动开展科普,或与村委治保会、社会组织合作培训,提高村民自救能力和科普传播效果;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越广,意味着越多的人在检验和应用预报产品。气象产品越精准实用,防灾效果越好,美誉度越高。

5.4 全面融入、参与发展

借助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已有的防灾救灾应急组织和制度,突出功能互补,添加监测预报预警、跟踪服务、灾情直报和风险评估等气象元素,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产品,指引民众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和村委会增置必要防灾设备设施,强化风险管理,是村集体最易接受的融入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壁垒,融入“大农业”、“大民政”,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与农村信息直通车、农村社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广播电视通信工程等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形成为农服务科技创新链,让防灾机构、人力、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是解决气象服务有限供给能力与无限需求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6 结论

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目标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大一统的服务模式;清楚农村发展定位,气象服务的发力方向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保持一致;探索协同服务模式,共享社会资源,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气象主体思维;突出村集体组织、企业、村民的防灾主体作用,尊重乡土知识和群众技能[5],建立伙伴关系;充分考虑农村社区侧重社会综合治理和生活共同体建设的特性,坚持广覆盖的普适与微观主体的针对并重,提高气象服务品质;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成果和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分析农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基础和防灾需求,尊重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让气象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国佑,卢有协.打造富裕文明和谐新周郡[J],周郡刊物.

[2]百度文库-专业资料-工程科技-电力水利.排涝流量计算/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EB].关于蓬江区棠下镇大岭美电排站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13.

[3]林瑞强.养虾与养水[Z].中国水产频道,2011.

[4]周蔼娆,李荣满.周郡村委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周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应急认证工作方案[Z].

第6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一、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市共建立乡(镇)、村两级气象信息员1536人,其中市546人、市214人,县370人、县406人,分别由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干部、水库管理员及炮手等兼任。全市气象部门通过决策服务短信平台、手机大喇叭预警信息平台等,把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气象信息员,通过气象信息员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以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在市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局目前已将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全市气象信息员管理范畴。与市移动公司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化建设合作,由移动通信部门为气象信息员开辟气象信息发送专用端口,利用农信通、畜牧通及移动大喇叭等服务平台向农民朋友发送预报、预警、科普等气象信息,充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协助做好气象服务作用。

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每季度对气象信息员信息进行抽查核实,确保气象信息员信息真实、可靠。将中国局、省局印制的《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等书籍、材料发放到信息员手中,近期将编制印发《气象信息员工作日志》、《气象信息员工作责任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至每位气象信息员。:

二、制度制订及落实情况

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协调以地方政府名义下发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5月20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明确各乡(镇)、办事处分管农业或应急管理的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任气象协理员;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气象信息员;林业、农业、学校、水库及其它重要部门要指定1名工作人员兼任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明确协理员、信息员及应急联络员责任义务。要求气象信息员24小时保证手机畅通,调离工作岗位或通讯方式变更须及时上报市气象局,市气象局按上报信息更改信息平台个人档案资料。其他县(市)局也向地方政府报送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近期将加大协调力度,力争以地方政府名义下发。

完善气象信息员气象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信息上报制度。气象部门预报未来有气象灾害时,要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应急联系人;气象信息员接到预警信息后,要及时通过短信、广播、电话、大喇叭、上门等方式,尽快将预警信息传递到辖区内公众手中。当信息员确认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赶往灾害发生地开展灾情调查,并在2小时内将灾情信息上报至气象部门。

三、培训情况

气象信息员工作在气象防灾减灾的最基层,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加强气象信息员管理和培训至为重要。5月21日,局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全市气象信息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气象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别与防御、气象灾害调查方法及其它相关知识。使每个气象信息员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气象信息员的整体素质。其他县(市)局也于6月份先后组织开展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气象信息员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掌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与传递、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等工作方法,了解气象仪器设施管理办法等,为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切实发挥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信息员人员变化较大,对信息收集、更新存在一定难度。

2.气象信息员工作大多属于义务工作,财政补贴支持经费少。

第7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一、重要意义

我县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防灾减灾等工作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我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比较薄弱、农村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务必针对气候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利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气象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要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各乡镇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要有一名分管农业的领导分管气象工作,在机关干部中指定专人担任气象协理员,负责本地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和有关指导、协调、督办工作。每个行政村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按照公益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村干部或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挑选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熟悉本地农业生产、乐意为农民服务的人员担任气象信息员,并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气象信息员的通信费。县气象、农业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灾害预警、灾情收集、信息传递、防灾减灾、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把农村气象信息员培养成农业气象知识的宣传员、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员、农业气象灾情的情报员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员。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建设。各乡镇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尤其要加强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和农村人口密集区的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灾害评估制度,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管理,尤其是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要积极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气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各地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建设至少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要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推进城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县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水稻、油菜等作物关键生育期、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县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影响会商分析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农业生产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稳定。

(二)建设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按照共建、共享方式,结合高产创建,城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建立集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服务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开展为示范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以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建立村村有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的气象信息接收平台。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环境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积极组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

四、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政府主导,落实责任。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确保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气象部门要围绕规划编制、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业务开发等,做好组织实施和具体指导,发改、国土资源、水务、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第8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意义;建设现状;发展对策;辽宁辽阳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91-02

面对辽阳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亟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就辽阳市气象如何服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以适应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

1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原因除有气象灾害本身作用外,与气象服务条件相对落后有关。气象预报服务的准确性、精细化和针对性还不能满足需求;受信息传播手段限制,气象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达不到“进村入户”。农村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与农民生产生活安全密不可分,加强对冰雹、雷电、暴雨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提高广大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气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精神,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一是“两个体系”建设是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举措;二是“两个体系”建设是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两个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服务覆盖面的扩展和延伸,是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的有效方式;四是“两个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1-2]。

2 辽阳市气象局“两个体系”建设现状

2.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

2.1.1 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初具规模。市气象部门与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开展大田作物试验,与林业、农业等涉农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合作协议10份,分别与市农林科学院及市农委签署合作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会商、调查、联合发文。与市农委种植业科共会商50余次,联合下乡调查30余次,联合发文5次。

建成了36个乡镇区域自动站,成立了农业助理任站长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在两县粮食主产区各建1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535个村配备了气象信息员,为农服务产品400余期。

2.1.2 开展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将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等重点服务对象纳入信息库,并建立“直通式”服务,与8个农业或涉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辽阳市气象部门开展为农服务,走访种养植大户和蔬菜大棚种植大户,了解他们对气象服务的特色需求。为辽宁博丰集团菜业有限公司(主要种植西兰花,占地面积约200 hm2)提供中、长期预报;辽阳县气象部门开展蘑菇和南果梨气象服务,灯塔市气象部门开展特色蔬菜气象服务。与7个种养殖大户签订了服务协议,为他们提供中、长期降水、大风、降温、霜冻等预报。

2.1.3 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工作。为保障辽阳市农业生产顺利开展,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与涉农部门、乡镇政府及农户沟通,分析农业生产形势,结合当地实际,市、县2级气象部门制订了《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开展大田作物播种期、水稻育苗移栽期、大田作物收获期、粮食产量预报等有针对性的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与市农委、市农林科学院等涉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大田作物生长状况及病虫害调查,及时农业气象信息并提出生产建议;与林业局森防站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联合制作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3-4]。

2.1.4 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辽阳市、县2级气象部门联合编写了《辽阳市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市气象局与市农林科学院联合编写了《辽阳地区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应对技术》一书,灯塔市气象部门编写了《灯塔气候与农业减灾》一书。

积极组织测墒、及时制作决策服务产品。每年2月28日至5月28日,逢3日、8日进行土壤墒情监测,逢4日、9日服务产品;每年4月1日至5月21日,每周周预报及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及时大田作物播种期预报、水稻移栽期预报等。在玉米等大田作物大面积播种前对辽阳市境内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土壤墒情加密观测。

通过媒体、网络、电子显示屏及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来扩大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受众面。将天气、墒情变化情况作了介绍,预报透雨出现日期,提出农事建议。

汛期是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段,灾害多发期,更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密切关注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的同时与市农委联合下乡调查,了解作物长势及作物受灾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针对秋收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秋收气象服务方案”,与市农委种植业科进行联合会商,每周秋收决策产品,内容包括大田作物适宜收获期预报、秋收服务、重大天气过程等等。通过报送、报、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发送给市委、市政府、市农委、农村信息员及各乡镇政府。与市农委联合发文指导农业生产,为夺取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情况

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覆盖广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2.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市气象局、灯塔市和辽阳县气象部门分别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平台,36个乡镇全部建成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立了2套土壤水分监测站,开展精细化的乡镇天气预报。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成了37个单雨量站。建立了气象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建成了地质灾害预警业务平台,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制作地质灾害预报。

2.2.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初步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细化到乡镇,36个乡镇均安装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在辽阳县小北河镇23个村安装了气象预警信息大喇叭。将1 230名市县级领导、涉农部门领导、乡镇长、中小学校长、村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易发区联系人手机号码纳入免费手机短信用户。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合作,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全网。

2.2.3 农村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灯塔市、辽阳县政府成立了分管市(县)长为组长的“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小组,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公室,出台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文件。36个乡镇均成立了农业助理任站长的气象信息服务站,535个村配备了气象信息员。

为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其在防灾抗灾工作中的处置能力,辽阳市气象局多次组织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辽宁省主要气象灾害》《气象信息员管理》等知识,统一配发了《辽阳市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防雷避险手册》等教材。

2.2.4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预报预测,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传输能力和覆盖面,全面提升应急减灾能力”等写入《辽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通知》。与辽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辽阳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辽阳县政府印发了《辽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3 辽阳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尤为密切,气象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丰欠。通过了解和掌握乡镇小气候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按照其对农业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部门利用气象信息科学指挥农业生产、研究种植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措施、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3.1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

3.1.1 建立完善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在已建成36个区域气象站、37个单雨量站基础上,在灾害易发重点地区再建部分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强东部山区泥石流、尾矿库易发地区雨量监测,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暴雨实现自动监测和预警,升级改造部分区域气象站。

3.1.2 建立全市农业干旱监测网。进一步提高干旱监测能力。在有代表性的乡镇设置土壤墒情监测点,对春播期和作物生长期土壤墒情进行跟踪监测,为全市抗旱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1.3 建立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组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防护体系,为全市雷电灾害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3.1.4 建立气象卫星遥感综合监测系统。通过遥感卫星综合监测系统,对全市作物长势、干旱、洪涝、土壤墒情、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进行实时监测,为全市农村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1.5 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渔业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交流与合作,完善与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动机制。要加强与防灾减灾部门、科研单位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实现防灾减灾信息共享、信息员队伍共享、气象信息服务站一站多用,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作用和效益。

3.2 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

3.2.1 完善乡镇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以气象卫星、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农村雷电监测网等监测分析为基础,逐步建立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3.2.2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建立农业气象预报预测平台,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和全市作物物候、土壤墒情等观测资料,土壤墒情、作物发育期、农事活动适宜期、农业病虫害发生期、农业产量、森林火险等监测及预报预测产品。同时,建立人工增雨系统,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作业能力。

3.2.3 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渠道,积极构建由电视、广播、声讯电话、公共网络、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等组成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系统,不断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切实充分发挥农村气象信息员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传播、气象灾害及时反馈等问题。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适合广大农民的通俗易懂的信息内容,及时暴雨(雪)、大雾、雷电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3.2.4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完成辽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成辽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和2个县级分中心。在辽阳县、灯塔市气象局加挂“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牌子,在太子河、宏伟、文圣区相关部门加挂“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牌子并承担相应工作职责。在弓长岭区组建弓长岭区气象局(弓长岭区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

3.2.5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加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将区域自动站、单雨量站、乡镇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预警大喇叭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持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气象为农服务考核机制,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市农村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中。

4 结语

气象部T结合农业生产信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为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5 参考文献

[1] 赵湘辉.面对公众需求的气象影视服务改进策略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71(7):186.

[2] 任爽,安宁,蒲利荣,等.开平市气象影视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1):320-321.

第9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

为了进一步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我区建设系统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经研究,现就城市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建设监理、质量监督管理中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城市规划方面

(一)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查工作

1、加快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20*年6月30日前,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城市完成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中。其他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防震减灾篇章,对城市地震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地理环境等进行分析,科学指导城区建筑、城市基础设施的防震减灾工作和避震疏散、地震次生灾害防御等工作。

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的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进行分析,对城市的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估,对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分布进行控制,对避险场所的面积、容量、分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做出具体规划和要求,并提出避震疏散、预防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医疗救护、物资供应、防震减灾管理等方面的相应措施,使城市建设满足防震减灾要求,使城市防震减灾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

2、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审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有城市防震减灾篇章,作为强制性内容审查。在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中,涉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总量等相关指标的规划要求,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施,作为工程规划许可的必具的规划条件。

(二)开展避难场所备案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1、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避难场所指在预警信息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一般建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有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20*年6月30日前,各市完成避难场所登记工作。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记录各避难场所的面积、容积、位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情况,报我厅统一编号登记,并按照我厅的总体部署,在避难场所统一公布挂牌。

2、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12月31日前,有关城市完成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应分年度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有关城市应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要求,加快避难场所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勘察设计方面

(一)实施抗震设计新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已于20*年7月新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各市要认真做好新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实施工作,加强组织学习和宣传培训,同时,要做到正确理解、严格执行、监管到位,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二)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鉴于南宁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勘察设计单位对上述城市的工程建设,以及全区各地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和老年人福利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广播、电视、电影、通信等公共建筑,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均宜按当地抗震设防标准提高1个烈度进行勘察设计。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应逐步扩大提高1度设防建筑的区域和范围。

(三)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性能。研究、引进各地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包括农村建筑抗震实用新技术),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结合建筑节能及墙体材料革新政策,限制或禁止使用预制楼板、预制楼梯、悬浮楼梯,限制砖混、砖木建筑的使用范围。

(四)从严审查勘察设计文件。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的规定,我厅将继续抓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专项审查(以下简称“超限专审”)。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超限专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必须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其中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必须分别由具有高层建筑设计经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一级注册结构师承担。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必须由具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审查资质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承担。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中,必须切实加强监管。

三、施工方面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序管理,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规定,强化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好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制,严把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大型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施工许可要严格把关。继续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管理,在施工许可之前,对工程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等内容严格把关,凡不符合国家抗震标准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施工许可。

(三)加快对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特别是学校、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广电、通信、住宅小区等人群聚集的重要建筑,要在当地政府组织下,评估结构安全影响程度,并划分为基本安全、危险和需要进一步鉴定三类。基本安全的可继续使用,但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否则,要采取措施进行抗震加固;危险建筑要设立警示标志,不得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排险加固或拆除重建。

四、城市基础设施方面

(一)制定防震减灾应急预案。20*年12月31日前,各地市政公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完成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初稿。各地要严格执行《20*年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桂防震发[20*]1号),各单位在20*年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如有必要,可制定新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城市园林和景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各地要有计划地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全面巡查,重点检查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和道路、桥梁涵洞的受损情况,对损坏的设施要立即进行抢险、抢修。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市政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报告,力争尽快消除,确保使用安全。城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单位要加强景区防震减灾的安全管理。

五、村镇民居方面

(一)抓紧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强并抓紧村镇规划编制,按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火灾、水灾)等内容,将防震减灾纳入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村镇建设规划选址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塌陷、滑坡、泥石流、洪水、雷电等易发生灾害地段。

(二)加强村镇民居规划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一要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加强对村镇民居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抗震减灾的政策、标准、规范落到实处。二要按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编制单易懂、经济实用,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农村民居抗震建设图集,包括抗震设计、施工、鉴定手册,引导农民纠正不良的建房习惯。培训农村工匠,完善民居建设管理工作机制,使村镇抗震工作走上正轨,逐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

(三)稳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一是加强生命线工程和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镇一级的防震减灾设施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注意坚持“五个结合”,即预防为主与救助相结合、重点防御为主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固改造为主与拆除重建相结合、农民投入为主与政府补助相结合、提高抗震性能为主与改善村容村貌相结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使我区农村民居到2020年能基本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

六、其他工作

(一)办事机构

1、自治区建设厅统一对全区工程性防御措施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包括抗震规划、抗震标准、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民居抗震等),统筹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工作,提高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性能。位于抗震设防区内的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相关工作。

2、建立健全市政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加强市政公用行业防震减灾技术指导与服务,推进行业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有关建议并出台政策法规性文件。

3、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县建设局――乡镇建管站――村庄建设助理员(建筑工匠)的村镇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建房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二)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1、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培训教育力度。充分吸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醒和启示,广泛开展震时自救和震后互救的培训教育。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观,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抵御自然灾害的心里承受力。

2、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免费发放资料画册、举办抗震建造技能培训班和组织专家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我厅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地震应急预案》(桂建办[20*]34号),请各单位按照我厅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完善我区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