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

第1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态 业态演化 双驱因素 趋势特征

零售业态演化是近十多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对于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现象作了一般性的描述,对演化的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原理与趋势特征,较之于其他学者的发现,更能精准地揭示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与趋势。

多种业态渐次出现与发展

我国零售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何佳讯、卢泰宏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1979-1992年,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得以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1993-2001年,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1992年为界,此前发展缓慢,以后则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制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演化成为许多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讨论的热门话题。

林勋亮(1998)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百货商店大型化;超级市场再度兴起;专业店、便利店连锁经营发展;仓储式商店超前发展;购物中心崭露头角。张素丽(1998)仔细比较分析了百货商店、折扣店、专业店、类型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超级购物中心六种主要零售业态在市场中的表现,提示了零售业态依次发展的趋势。何云、王芳(1999)考察了广州市大型零售业竞争与发展情况,发现大型百货商店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新的业态得以发展,形成多态并举格局。大型国营商店效益下滑,而外资零售业增长较快。方虹(2001)讨论了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问题,认为零售业态生成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每一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人口、购买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近年来我国零售业打破业态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并呈现四种趋势:突出规模经营效益主题;实行专业化经营;大型仓储商店发展潜力大;无店铺销售方式特别是网上销售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

杨森林(2002)对“无店铺销售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表示怀疑。他认为零售业态结构遵循着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道路,并基本上与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个体性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后,原先的业态没有被取代,而是与新的业态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业态互补的关系。史锦梅(2003)基本上坚持了消费需求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导的主张,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需求满足论”的新假说,按照这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一个都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其衰落后不会完全消失,新的业态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表现为提高的消费层次与质量。我国零售业态依次由乡村杂货店、百货店向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以及未来提供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业态发展。可见,众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突破了单一业态格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举的态势。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

一般来讲,各个国家的商业零售业态的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若干理论假说,以揭示这些规律。在众多的理论假说中,主要有六种假说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mcnair(1958)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新的商业零售业态取代旧的商业业态。丹麦学者nielen(1966)则提出了“真空地带”假说,他认为零售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将自己的经营范围选择在较少或无人经营的真空地带,从而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美国学者davidson(1976)等人认为零售业态都将历经改革,加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因而不同业态次第发展。此外,“进化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解释业态发展中的竞争选择机制;“辩证过程论”则借用哲学之辩证规律,认为零售业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业态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商品结构综合化与专业循环假说认为商品的丰富发展导致了新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交替循环发展。

这些理论假说,无疑对欧美经济发达、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国家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多年的演进规律。但是,仅仅依据这些假说去认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商业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化相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外商逐步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我国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就完全打破了单一的业态,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而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才依次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四个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以解释零售业态在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动力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概念模型进一步探索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零售业态发展与演化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商业流通在“一、二、三、零”的格局中,由国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几乎掌握了全部日用品的购销调运,并实行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原来由国有批发商业依靠计划指令集中的货源,部分地由工业企业自销,各地区和部门新办的批发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和个体(私营)经营批发分流。

流通体制的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食杂店、便利店与专业店等。有研究表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变化。到1992、1993年,国营商业零售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1.3%与39.7%;集体零售业占27.9%和26.3%;个体(私营)零售业占20.7%与22.6%。零售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1992年,国有商业零售机构、人员分别占3.2%与17.9%;集体占12.2%与30.19%;个体(私营)占84.6%和51.8%。

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1991年,第一家外资零售商日本八佰半进驻深圳;1992年,第一家外资便利店7-11投资上海;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与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家乐福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商业零售巨头,1993年进入,1994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2月,在我国内地开设42家分店;沃尔玛1996年在深圳开了头两家店,然后东莞、昆明、大连开设了8家店,投资9.0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我国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由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在与国内零售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必然在经营观念、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领引业态的演化。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多元化零售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而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又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模板。双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我国商业零售竞争结构。首先是商品超市对国营商店的渗透。超市在我国的原始形态是大中型百货商场里设立的自选商场或自选柜台,以及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自选摊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以“超市”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公司全国就有22家,拥有门店1530个。然后是连锁经营的大发展。1992年,北京诞生了幸福连锁店,它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的第一家连锁企业;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达到400多家,有各种类型的门店6000个。再后是购物中心的攻城掠地。1994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连锁经营会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被正式引入我国。上海港汇商城、北京国茂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中华广场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排头兵。进入本世纪,随着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摩尔相继开业,带动全国各地的摩尔热。

双因素共同作用的另一结果是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提供了自由比较、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购物场所。1990-199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转型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到1997年,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交易方式从“供给决定型”转变到“消费决定型”。多种业态竞争态势中,零售企业新业态只要能向顾客提供比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中,尤其是外商进入提供的新型业态或经营方式,迅速学会了改变其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新的业态逐渐取代旧业态成为零售商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化在两个外在环境因素的驱动下,通过两个中间变量因素的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演化轨迹。由此不难发现,在零售业态演化过程中,商业企业经济实力、经营的商品品种与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最基本的因素。即商业零售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或服务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而业态的演化说到底是零售经营方式从企业、商品与顾客三个基本角度出发进行改变的。在企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零售商业投资导致其规模化演化;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零售商业的进一步专业分工;顾客消费需求与购买准则的改变决定了细分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正是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一)规模化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定交易达成的企业因素,不可能像制造企业那样拥有某种独特资源或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能将其资源实力与形象等因素综合地通过业态表现出来,进而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信任感,这种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就是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投资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化可以区分为集中规模化(即大型化)与分散规模化(即连锁经营)两种。

(二)大型化

大型化是指各种业态的单体面积在扩大。一方面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极大丰富,需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予以展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较大面积来陈列商品,以建立足够的挑选性和一次购足的能力。大型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百货店向大型综合百货店演化,购物中心与商业摩尔的出现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开设大型综合超市115家,营业面积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已建成购物中心3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

(三)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

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另一表现。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活动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要素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化;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商业活动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却在几年内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与方向。1990年,我国开始引进连锁店,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达到150多家,2500多个店铺。

(四)专业化

差异化营销是大规模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这在零售业态的演化中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趋势特征。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不仅可以集中某类商品采购到品种齐全的商品,而且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与可充分比较选择购买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

专业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表现为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是指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类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其次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专业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示在由传统百货店演变成的大型百货商场、大卖场通常在业态上要与超市区别开来,往往以经营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而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五)细分化

消费者决定型的成交类型是买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建立与发展新型业态是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化的趋势特征不同于专业化那样,基于商品的门类来设计与调整零售经营方式,而是以细分顾客购买来设计与发展零售业态,所谓细分化,是指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和/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并描述他们的轮廓(kotler,1999)。细分化首先反映在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在业态上的差异,中心商业街,无论是大厦的品牌厅房,还是品牌专买店,突出的是品牌系列;而在社区商业的大卖场、超市、百货店,多为大众产品与服务,缺乏品牌色彩。即使是中心商业街,也表现出细分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南京东路讲繁荣,淮海中路定位时尚,四川北路讲热闹,南京西路讲三高。

又如上海红星眼镜公司年销售1.6亿元,占上海眼镜市场份额的20%,它在淮海路中路红星眼镜公司旗舰店经营的是卡地亚、范思哲、登喜路、古姿等30多种国际一线品牌。在南京东路、四川北路、徐家汇等中心城区新辟出的2020眼镜馆连锁店经营的伊保罗、阿玛尼、毕堡士、蒂安加等世界二线时尚眼镜,锁定阳光青年消费群。在市区郊县及长三角的闹市地段的校园密集的学区及新楼众多的社区,开出以实用镜更多些的专业眼镜店,为学生及中老年提供独到的服务。细分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现为新型百货商场、服装商城也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区分为高档、中档与大众,以及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商场类型。

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作为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衡量零售业态演化的三个基本维度。一些业态如家乐福、人人乐等连锁超市,苏宁、国美等连锁家用电器,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规模化、专业化两个因素;而如西武商场、太平洋百货这一类,则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三个因素。因此,本文与其他学者提出多种趋势的观点不同,认为只要抓住了该三个趋势特征,就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认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规律与基本趋势。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归纳与命题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骏阳.零售商业业态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商业,2007(1)

2.朱连庆.摩尔的演进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上海商业,2006(5)

3.俞稚玉.中国的购物中心,融合中创新,变异中发展[j].上海商业,2006(5)

4.汪建成等.中国零售业的环境指数,业态生命周期与业态变迁[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5.韩沌,陈功.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5(9)

6.黄芸飞.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对策[j].上海商业,2004(7)

7.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11)

第2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主题:商业创新增强消费拉动力

积极探索新的消费载体拓展新的商业发展空间

日本零售业态竞争中的创新与探索

快乐营销:点燃新的消费激情

上海境外游客购物退税方案的构想

区域经济中商业街的定位和错位——巴黎案例

淮海路传统商业街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思考

美丽的拉菲

社会媒体兴起催生大行业

地理信息系统助你规划战略

消费习惯改变供应链运输终端压力增大

妈妈首选“辣妈”店

一座利用旧建筑改建的现代化市场——西雅图梅尔罗斯市场

欧洲奥特莱斯会议掠影

大型零售商的“城市化”

宜家中国商场:来者即是客,不买也欢迎

沃尔玛推行“联合采购”——联手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

跟上年轻的脚步“李宁”重领中国体育用品市场

“双名”互动打造“良源”金字招牌

免费——商业的未来

从美国的中餐馆谈起

2011年美国消费者行为九大趋势

2011年美国零售业十大趋势

2010年美国最佳小企业

品牌折扣店面临的窘境

过山车后,前途坎坷依旧——2010年英国最受欢迎公司排名

奢侈品零售商目光瞄准儿童市场

超越饮料行业——中国首富宗庆后目光投向购物中心开发

环球商海纵横(36)

上海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上海商业的发展要点

正视上海商业发展的成绩、问题和新机遇

从传统餐饮业到现代餐饮业的飞跃——上海餐饮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思考

科学规划整合开发学习创新——访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石光华

10位零售业首席执行官眼中的2010

跟进沃尔玛?——塔吉特的营销新方向

非常新加坡

信息技术开创现代商业模式

零售业信息技术的四大创新

“在线设计运送路线”——自动供应链解决方案

与时俱进的都市特色商业街——日本秋叶原电器街

世界最美的商业街——巴黎香榭丽合大道

别样的精彩纷呈——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特色商业

细分需求特色经营为购物中心二次发展助跑

上海周浦万达广场——外环线旁最大的多功能购物中心

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差异化、精细化的孜孜追求

商业服务模式转型的思考

信用卡、退休金和全民保险

美国零售行业消费者服务调查:服务欠佳

沃尔玛超级购物广场里的商店

2010年美国最有价值的零售品牌

2009年美国最大的77家商业服务业企业

2009年美国500强出炉沃乐玛重夺冠

品牌折扣中心的复兴

第3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新趋势;主要风险

一、 引言

近些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2016年1月~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 46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约1 027亿美元,同比增长61.8%。中国企业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重要力量。

在投资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影响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领域和方式等方面,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在这种新趋势下,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风险不断上升并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而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主要风险也并不相同。本文意在对近年来中国企业OFDI出现的新趋势,以及企业在不同区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 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投资发展路径(IDP)理论与资源基础观(RBV)理论分别从从宏观和企业角度阐释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和动因。国内的一些研究,如吴先明和胡翠平(2015)发现,2003年~2012年10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自然资源寻求和效率寻求动因,而战略资产寻求动因表现不显著。但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寻求市场、特别是寻求战略资产的趋势日益突出。比如美的(Midea)公司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海尔(Haier)收购GE白色家电、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工程产业巨头普茨迈斯特,等等,都意在通过收购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来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这种变化意味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不同时期的各有侧重。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资源配置状况,进而对企业选择在国内或国外投资产生影响。基于这个思路,本文在IDP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理论之间引入产业结构的变动来构建一个分析框架,以此解释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势的变化机制。

1. 人均GNP低于400美元的阶段表明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面临国民储蓄与外汇储备较少的“双缺口”局面,以衣食为主的需求决定了农业、轻纺工业等成为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较为成熟、企业生产主要依靠土地与劳动等丰裕要素的投入。这决定了企业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对外投资,故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空白。

2. 人均GNP为400美元~1 500美元时,工业化由前期向中前期过渡;主要需求集中在诸如家用电器、通讯、交通设施等领域,主导产业以轻工业为主,一系列如煤炭、金属、电力、木材、化工等配套的上游产业发展起来;市场的扩大与投资机会的增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持续流入,并通过产业集聚作用带动国内企业出口;由于对外投资比出口的门槛更高,故此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仍很少,且多集中在为满足国内需求的自然资源领域,如首钢1992年收购秘鲁铁矿、中矿国际投资澳大利亚氧化铝项目(1996),等等。

3. 人均GNP为2 000美元~5 000美元时,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过渡;产业结构在这一时期变化迅速,需求结构转向以耐用品、住房为主,主导产业演变为钢铁、石油、机械、船舶、化工、汽车、电子、建筑等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以及服务业;对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续扩大,同时出口的迅速增长使外汇储备日益增多,因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迅速增长。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显著特点是寻求自然资源,兼有寻求效率和市场动机。比如中国五矿收购加拿大诺兰达矿业公司(2004)、中海油竞购优尼科(2005)、中信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能源公司(2005)、中铝收购力拓(2008)、中海油购买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2008)等等都属于资源寻求型投资;同时这一时期海外工程投资大幅增加,呈现寻求效率与市场的动机。

4. 人均GNP为5 000美元~10 000美元时,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需求结构逐渐转向以金融服务、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传媒、医疗、电信、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消费者群体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并开始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各方面质量和性能,比如用户体验、绿色环保等等;新一轮科技创新带来的诸多技术促进了产业融合的趋势、新兴产业出现并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借此促进转型升级,进而培育出一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如互联网领域的BAT、城市出行领域的滴滴打车、智能手机领域的小米等等;以高铁、核电、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此外,产能过剩的局面一方面造成了传统领域投资回报率下降,进而减缓了能源、原材料等行业海外投资的步伐,另一方面促使资本流入盈利前景看好的新兴产业,进而为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支持。基于上述因素,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在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表现抢眼,并有显著的寻求战略资产和市场的动机。如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2014)、百度投资Uber(2015)、万达集团收购美国传奇影业与英国院线(2015、2016)、腾讯收购芬兰手游开发商Supercell(2016)、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2016)、复星国际收购日本、欧洲等地区的房地产项目(2016)、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2016),等等。第二,高端制造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如土耳其伊安高铁项目(2014)、泰国高铁项目(2015)、印尼雅万高铁项目(2015)、中车公司美国马萨诸塞州制造基地(2015)、中核集团在中东、北非和南美的一系列项目(2014、2015),等等。第三,股权并购、海外研发基地等方式逐渐增多。

由上述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可知,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投资动机方面,寻求战略性资产日益突出;投资区位方面,对发达国家的投资相对上升;投资领域方面,以金融、IT、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与以高铁、核能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增长迅速;投资方式中,股权收购相对实物资产收购上升;海外研发基地逐渐成为绿地投资的一种方式。

三、 不同区域的主要风险

国内外有许多文献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研究,按风险类型可大致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制度和法律风险五类。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新的趋势,一些风险的来源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主要的风险类型看,可以将投资地区分为五个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拉美地区和非洲地区。

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政治风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较为显著,是主要的风险之一。首先,政治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以极端组织(ISIS)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内乱或骚动(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等因素对当地社会造成的严重冲击。根据美国PRS集团2014年的国际国家风险指南(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ICRG),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来说在政治风险指标得分方面较低,具有较高的政治风险性(如图1所示)。

随着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来自国际上的大国干预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在近年来成为政治风险的另一个主要来源。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如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在政治上都高度依赖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因而容易受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影响,这一现状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而日益严重。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被一些发达国家误读成所谓的“亚洲版马歇尔计划”、“珍珠链战略”等等,使许多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了疑虑和不信任,进而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泰国高铁项目和印尼雅万高铁项目所经历的挫折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2. 北美地区。北美地区对于中国企业直接投资的主要障碍和风险来自法律、政策等方面,比如严格的政府监管、对中国投资者的歧视性和非歧视性的法案、政治和经济集团为保护国内市场进行的游说、对国有企业所谓的“竞争中立”原则、担心国家安全和机密泄露与窃取而进行的审查等等。近一两年来,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规模迅速增长,且多为高科技领域的战略资产寻求型投资,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企业的监督审查的力度、范围和频率也在上升;此外,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一些政治层面的因素也影响到对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如中国五矿、三一重工、华为、中兴、万向、中海油等中国企业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频繁遭到阻挠和干预,对这些企业造成了很大障碍和损失。

3. 欧盟地区。中国企业在欧盟地区的投资障碍和风险往往来自并购过程中当地政府、企业、工会、社会组织等机构对消费者权益、劳工福利和工资、管理方式、行业标准、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监管审查与疑虑。但是随着中国企业投资逐渐转移到新兴产业部门,相关部门的监管也在趋紧并更加强调国家安全、产业保护等因素。比如中国广核集团在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2016)上的耽搁、美的收购德国库卡公司引发当地政府和社会对工业企业数据安全性的担忧,等等。此外,欧盟地区的另一个主要风险来自社会安全状况的动荡。近年来,外来移民和难民的持续涌入、宗教文化冲突加剧、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导致欧洲地区的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受到很大干扰,这对于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经营、员工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都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

4. 拉美地区。该地区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经济和制度方面。沉重的债务问题一直是困扰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一方面导致违约风险加大,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中铁建在委内瑞拉高铁项目上中止(2015)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无力支付合同款项;另一方面,债务问题影响到货币币值的稳定性,进而加剧了货币贬值压力与汇率波动性,容易形成汇率方面的风险,从而使企业投资收益稳定性受到影响。其次,政府政策和倾向的频繁变化、腐败程度较高、犯罪活动猖獗等也极大影响到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投资活动。比如,2015年中国竞标的墨西哥高铁项目遭遇的撤标问题。拉美国家的一些地区,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大城市的贩毒、暴力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也损害了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利益。

5. 非洲地区。非洲市场的主要风险在于制度和社会方面。一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腐败程度较高、公共部门设租、寻租现象十分严重,增加了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二是非洲国家具有较长时间的殖民地历史,许多国家的法律和经济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独立之后希望摆脱落后局面、实现工业化的愿望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民族主义的倾向;而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具有很强的寻求效率的动机,往往希望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且本地化管理能力欠缺。因此在劳工权益、当地员工管理、生产组织、施工标准等方面频繁发生纠纷与冲突,而当地公共部门则经常利用这类冲突进行寻租活动,甚至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因此给企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也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形象。

四、 结论与建议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近年来逐渐由寻求自然资源、效率转向寻求市场和战略性资产;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向发达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日益增加。同时,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剧,并且随着投资趋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同地区的主要风险类型也有所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风险较为显著;北美地区主要是法律、政策和政府监管等方面的风险;欧盟地区的主要风险是微观层面的消费者权益、劳工福利和工资、企业社会责任等等,以及政府监管和公共秩序的因素;拉美地区的经济风险是主要障碍;非洲地区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制度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冲突。

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的新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诸多不同类型的风险,政府在引导企业走出去、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相关服务的同时,应继续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事务并逐步引领和构建规则框架。比如在包容性、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将“一带一路”倡议完善并构建为区域性的国际投资体系,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投资在沿线国家的便利化和自由化,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其次,企业“走出去”并不仅仅是经济行为,而是塑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系统性工程。应推动中国的文化、发展理念、国家形象等“软实力”协同走出去,而这些方面更多的依靠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如新闻媒体、网络、教育、卫生、公益组织等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并与走出去的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对于海外大型投资项目需要加强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不仅应涉及项目本身的财务分析和市场风险分析,还需要进行政治、社会、法律、劳工以及文化和宗教领域的风险评估,并配备专业的战略和风险分析团队进行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先明,胡翠平:国际化动因、制度环境与区位选择[J].经济管理,2015,(5):51-62.

[2] 李晓敏,李春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度风险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济逻辑[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14.

[3] 卢国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与控制―从综合安全视角审视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J].东南亚研究,2015,(6):56-63.

[4] 谢春芳: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与防范[J].贵州社会科学,2011,(5):44-49.

[5] 聂明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J].经济管理,2009,(8):52-56.

[6] 王梅:中国投资海外:质疑、事实和分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8).

[7] 赵青,张华容:政治风险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7):1-13.

[8] Dunning J.H.Explaining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of Countries: Towards a Dynamic or Development Approach[J].World Economic Review,1981.

[9] Robock, Stefan H.Political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71.

[10] Simon, Jeffrey D.Political Risk Assessment: Past and Future Prospects[J].Colu- 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2.

[11] 杜鹏.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1.

第4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二、论坛主办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

三、论坛支持单位:

世界汽车组织(OICA)

四、论坛参与方:

世界经济论坛等

五、官方战略合作伙伴:

江淮汽车

六、论坛协办: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 上海国际汽车城有限公司

七、论坛嘉宾:

主要包括:OICA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世界经济论坛专家、中国政

府官员、国外政府官员,国内外大型汽车与零部件公司高管、演讲嘉宾、

专家和学者等。

八、参会人员:

中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负责人

跨国汽车公司、零部件公司代表

科研院所、学校专家和学者等

协会年会代表、相关行业或组织的代表

国内外相关媒体

九、论坛时间:

2017年5月14日至5月16日

十、论坛地点:

上海颖奕皇冠假日酒店

中国上海市嘉定区博园路6555号,邮编: 201804

电话/ Tel:(86)021-60568888

十一、论坛主题:

创新驱动・品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新趋势

十二、论坛基本议程:

1、2017年5月14日 15:30-18:00,“2017中国汽车论坛”闭门峰会

2、2017年5月15日 08:30-12:30,“2017中国汽车论坛”大会论坛

3、2017年5月15日 14:00-18:00,“2017中国汽车论坛”主题论坛

4、2017年5月16日 08:30-12:30,“2017中国汽车论坛”主题论坛

附:

2017中国汽车论坛

日程安排

5月14日

09:00-12:0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会

15:30-18:00

闭门峰会

5月15日

09:00-12:30上午

大会论坛

国家科技部领导致辞

国家工信部领导致辞

上海市(嘉定区)政府致辞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致辞

世界汽车组织(OICA)主席致辞并演讲

中国汽车产业新趋势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世界经济论坛

当前中国经济走向 ― 邀请著名经济学家

中国品牌汽车的机遇与挑战 ― 江淮汽车集团

各国汽车组织主席的互动交流:

各国汽车产业最新趋势,对中国汽车产业建议

主题论坛(共15个主题论坛,1个沙龙)

5月15日

14:00-18:00下午

主题论坛一

汽车产业创新与品牌发展策略

演讲环节:14:00-16:20 会议室一

拟邀中国主要汽车集团高层发表演讲

(不限此名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江淮集团等

高峰对话:16:30-17:30

新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汽车工业挑战与机遇,汽车强国战略与企业创新发展途径(参与:各企业高层)

主题论坛二

如何打造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汽车品牌

14:00-15:40 会议室二

1.国家扶持政策探索

2.国际汽车品牌成功经验

3.主要中国汽车品牌成功经验分享

4.影响中国品牌提升的关键因素

高端对话:

如何促进中国汽车品牌迅速提升?

主题论坛三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品牌战略

16:00-17:40 会议室二

1.国家扶持零部件发展战略探索

2.国际零部件品牌成功经验

3.主要中国零部件品牌成功经验分享

4.中国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空心化”与对策

5.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零部件产业机遇

高端对话:

如何促进中国汽车零部件品牌迅速提升?

主题论坛四

电动汽车发展瓶颈与创新解决方案

14:00-15:30 会议室三

1.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2.新能源汽车后补贴时代,国家主要政策趋势

3.发展电动车大背景下,汽车企I应具备什么样的创新策略

4.如何突破动力电池技术瓶颈

主题论坛五

电动汽车生态发展环境

16:00-17:40 会议室三

1.使用环境与政策

2.分时租赁等措施

3.充电桩及其基础设施

4.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发展分享

主题论坛六

汽车市场深度影响要素

14:00-15:40 会议室四

1.全球与中国汽车市场分析

2.国家相关政策对中国汽车市场影响分析

3.二手车、进口汽车市场的趋势

4.新法规下,SUV是否还会成为最大增长点

主题论坛七

汽车销售模式创新

16:00-17:40 议室四

1.高度竞争压力,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厂家与经销商共赢模式

2.新的汽车反垄断指南出台后,汽车4S店功能将产生哪些变化

3.销售模式如何创新,汽车电商将起到哪些独特作用

4.2017厂家销售模式的变化

主题论坛八

中英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论坛

14:00-18:00 会议室五

中美汽车产业发展沙龙

19:00-21:00

5月16日

09:00-12:20上午

主题论坛九

跨国汽车集团的中国发展策略

演讲环节:14:00-16:00 会议室一

1.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份额与趋势

2.主要跨国汽车集团中国战略

3.著名跨国零部件集团中国战略

高峰对话:11:10-12:20

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下的企业策略

主题论坛十

跨界高峰对话――汽车产业未来

09:00-10:30 会议室二

1.中国制造2025将如何影响汽车产业发展

2.国际汽车制造趋势

3.跨界造车是否将颠覆传统产业格局

4.智能制造与汽车产业生产方式变革

主题论坛十一

智能汽车将如何改变人类生活?

10:50-12:20 会议室二

1.国际智能与无人驾驶汽车发展趋势

2.中国车企的“智能化”应对方案

3.智能汽车将如何改变城市交通出行方式?

4.汽车“智能化”的机遇与挑战

主题论坛十二

新油耗法规下的企业应对策略

09:00-10:30 会议室三

1.2017与2020年新油耗法规解读,油耗与积分制等

2.国外汽车产业节能法规思路

3.混动汽车与电动汽车的企业技术选择之辩

4.燃油车未来节能方向

5.汽车轻量化与节能趋势

主题论坛十三

热点交锋 环保挑战下的汽车产业

10:50-12:20 会议室三

1.中国汽车环保政策解读

2.国际汽车环保政策动向

3.国六标准体系实施对中国车企的挑战与应对方案

4.治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与雾霾的国内外经验与对策

主题论坛十四

汽车零部件配套采购趋势与企业发展机遇

09:00 -12:00 会议室四

演讲内容:

1.美系车在中国配套采购策略与趋势

2.德系车在中国配套采购策略与趋势

3.法系车在中国配套采购策略与趋势

4.日系车在中国配套采购策略与趋势

5.韩系车在中国配套采购策略与趋势

6.中国品牌汽车配套采购策略与趋势

7.零部件企业配套经验分享

8.售后服务与原装配套件协调发展

对话:

拓展国内外整车配套市场的主要途径,中国零部件企业创新发展机遇

主题论坛十五

汽车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09:00-12:00 会议室五

演讲内容:

1.国家与地方发展汽车产业鼓励政策

2.中国地方城市创新发展集群情况分享

3.国际地方城市发展经验分享

4.整车企业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探讨

5.如何利用汽车产业特点,促进地区经济招商工作

第5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展览:新品、专利亮相光电平板展

高交会光电平板显示展作为行业内最权威的展示、交易平台,多年来备受光电平板企业的青睐,先后有京东方、华星光电、创维、TCL、康佳、超声、盛波、三利谱、国显、亿都、长信、ULVAC、SUMIKA、凌达、国际触控、清溢、路维等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本次展会将于2011年11月16日至2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预计参展商总数达到400多家。长达6天的展出时间,参展商在展示产品,品牌推广的同时,可以利用新品推荐会的机会向现场观众推荐其新品。

江门亿都将在此次展会上展示FSC(Fast Sequential Color Display),这是新一代8种颜色的液晶技术,采用了红、绿、蓝RGB背光和快速扭动系列液晶,使笔段能显示出相应的颜色,取代传统的彩色滤光片,FSC液晶是高端液晶显示器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福和达作为京东方BOE、夏普SHARP、中华映管CPT、彩虹等国内外光电大厂的COG、FOG、BLU、POL设备供应商,此次展会将强势推出四大金刚――中尺寸预本压COG邦定机、8工位OCR点胶贴合机、全自动BLU叠片机、福和达3D显示模组自动贴合机。亚的斯科技在贴合设备实现点胶和贴合工序上有更多的革新,保证点胶贴合设备稳定性好,无气泡、无偏位、无异物,良率98%以上。此次展会将有更多的LED封装用苯基氢基硅树脂的制备方法、单组分LED封装材料用硅及其设备方法、有机硅导热组合物和有机硅导热贴片等方面的专利产品和技术展示。此次展会俨然成了光电平板行业的“新品会”。

论坛:行业达人齐聚国际显示大会

本届展会组委会亚威会展有限公司继前六届CIDC成功举办之后,将联合台湾显示器产业联合总会共同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显示大会CIDC 2011”。CIDC 2011于“高交会光电平板显示展”期间11月17~1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

大会以“海峡两岸携手探讨平板显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为主题,为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合作发展提供双边对话交流平台!将邀请海峡两岸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达人共同探讨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另外还有触摸屏发展交流会,海峡两岸携手探讨触控面板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携手合作触控面板产业战略、海峡两岸新兴品牌高峰会等等交流探讨环节。而在海峡两岸新兴品牌高峰会,京东方、熊猫、天马、ULVAC、华星、友达等龙头企业将展示新品,预测国内外更多平板产品技术发展趋势。此次大会还邀请到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泰斗和高层,首次高峰对话,畅谈双向合作之机会。高峰对话围绕“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发展高峰对话”和“海峡两岸触控面板产业发展高峰对话”两个主题,共同探讨平板显示产业和触控面板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两岸合作的契机。还有来自多伦多的证券公司为与会企业进行上市评估,共同探讨上市热潮中的“光电平板显示企业何去何从”。本次国际显示大会为平板显示行业提供一个及时把握行业命脉,抓住最新资讯,交流技术和经验的平台。

交流会:海峡两岸共享平板行业供采商机

近年来海峡两岸商贸、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以展览、交流会的形式带动两岸合作的形式受到两岸政府和企业的大力赞赏。海峡两岸媒合平台(采供销)交流大会于高交会期间11月1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3号馆举行。此次采供销交流大会主要为两岸光电平板显示行业企业提供一个采购、供应、销售的平台。此次交流会,台湾显示器产业联合总会理事长首次率台湾平板显示产业采购代表团参加此次采供销交流大会。该采购团成员来自友达、奇美、华映、彩晶、元太、胜华、正达国际、嘉威光电、长兴化工等业内知名公司,且遍布光电平板显示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主要为负责公司采购,为公司采购提供决策依据的管理者。

此次交流会将探讨“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合作发展”、“台湾平板显示产业概况与海峡产业发展机会”和“中国平板显示发展最新现状与BOE发展趋势”。友达光电台将部署“AUO最新发展与未来战略”。

而本次交流会的最大亮点就是海峡两岸厂商双向采购会,本次交流会囊括光电平板行业上、中、下游的厂商,突破传统采购会的单向采购、单向供应的模式,首开双向供应采购的最新采购会模式,即采购商在寻找供应商的同时,也可以向其上游产业的厂商供货。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台湾面板厂商与中国终端厂商、中国材料设备厂商、中国面板厂商与台湾材料、设备厂商初步供、销匹配,准备在海峡两岸媒合平台(采供销)交流大会上详细洽谈,了解双方的供、销需求,达成供、销协议。另外,此次交流大会的另一个重点产品是LCD面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块(LED、导光板等)、偏光板(感压胶、离型膜与保护膜)、驱动IC、液晶、Touch强化玻璃、贴合材料,此类厂家可以抓住此次机会推荐产品。

此次采供销交流大会不但为台湾企业提供来中国大陆淘供应商的机会,而且为中国企业拓展台湾市场、寻求与台企业合作提供了绝佳平台。同时,参会者中也有大量的台湾名企供应商,大陆企业的采购商可以利用此次大会向其团购,争取到最优惠的价格。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将集中大陆厂商的采购需求向台湾企业集中团购,提供采购清单,向其拿到团购报价,在自家门口享受“宝岛”的“团购价”产品。

采购沙龙:展商采购商的饕餮盛宴

高交会光电平板展组委会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参展商的服务,注重专业观众组织特别是专业采购商的邀约工作。组委会除了成立专门的买家组织团队,通过短信电话邀约到大量的采购商,还与环球市场强强联手,共同打造高端采购沙龙,将于展会期间在会展中心3号馆举办此次采购沙龙。

第6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上市公司;中国平安;上海家化;财务效应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历史较短,并购失败或并购效果不理想的案例随处可见。处于相对较为弱势的我国上市公司与国外上市公司并购相比,面临很多挑战和风险。因此,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正确的认识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效应,使其充分发挥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从而推进我国上市公司的不断发展,加强其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背景介绍

2011年末,上海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100%股份以51.09亿转让给中国平安,因此,上海家化实际控制人由上海国资委变成中国平安。本文以此事件作为案例,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此次并购的财务效应。

二、案例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表1 中国平安2010-2014年偿债能力分析表

由表1可看出并购后中国平安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有所提高,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在2013年有所下降,总的来说并购前后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说明中国平安资金流动性较差,应关注负债及偿债的安全性;中国平安现金比率相对较低,说明中国平安即时偿付能力有待提高;资产负债率一般在40%-60%较为合适,中国平安资产负债率并购后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比率始终较高,对债权人来说风险较大。

(二)营运能力分析

表2 中国平安2010-2014年营运能力分析表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并购前后在存货周转比率上波动较大,但始终保持较高比率说明企业存货周转能力较好;中国平安并购后应收账款周转率开始下降,说明由于并购后各项投资增加以及经济危机导致应收账款周转变缓,收账较慢,但随着经济不断好转周转率有所增加,收账速度有所加强;中国平安并购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有所降低,且始终保持较低的水平,说明中国平安营运能力较低。

(三)盈利能力分析

表3 中国平安2010-2014年盈利能力分析表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在并购后销售净利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说明通过经营活动获得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平安在2012年后总资产报酬率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并购后为股东创造收益能力缓慢增长;中国平安净资产收益率在并购后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较稳定的比率,每股收益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说明股票价格始终保持较好的水平,盈利能力较好。

(四)成长能力分析

表4 中国平安2010-2014年成长能力分析表

由表4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并购前后始终有着较高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说明企业产品处于成长期,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净利润增长率在并购后也呈上升的趋势,说明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净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有所降低但随后逐渐增加,说明平安未来仍有较好的发展期望。

综上所述,中国平安尽管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有些比率有所下降,但多项指标仍有较好的增长趋势,因此中国平安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结论与启示

此次并购是被并购方上海家化主动出击的易主交易,主动出击衡量并购方各方面情况,上海家化始终坚持不卖外资企业,坚持走民族品牌道路,想要通过体制改制摆脱现有外企强大的竞争束缚,并且中国平安保证未来还会追加资金70亿元以促进发展,最终上海家化和中国平安并达成协议。而中国平安为了降低行业壁垒,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基于上海家化这个百年本土日化企业和自身强大的实力,平安目标不仅想要在日化行业停留还想打造集旅游地产、日化等为一体的新型集团,通过并购上海家化可以获得协同效应,共同利用彼此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中国平安并购上海家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便是面临着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两企业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依旧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平安并购上海家化的财务整合总体上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石建勋,李海英.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奇峰.企业并购与重组会计案例解析[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3] 赵国平.上海家化控制权争夺案例分析与启示[J].财会月刊,2014(14).

[4] 周秀娟,夏培培.中国平安并购上海家化的财务整合绩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30).

[5] 张韶.中国平安收购上海家化的估值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

第7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持续升温

《迎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新时代》报告指出,从并购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情况来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5%, 交易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5%。仅2014年一年,中国企业就完成了154起海外并购交易,交易金额高达261亿美元。然而“升温”背后仍有隐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仅为67%,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

海外并购目的日益多元化

BCG针对中企海外并购行为的调研结果显示,过去五年中以获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为目的的海外并购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0%,以获得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海外并购占比却高达75%左右,这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状况有所不同。过去,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多是由国企为主导的资源驱动型;如今,希望借海外并购之力来获取市场份额及提升核心能力的民营企业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现在,中国企业力图通过海外并购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占领新的市场,以及成为全球竞争的领导者,而不只是为了保障关键资源的供应。他们还希望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宝贵的品牌和海外市场管理经验。随着海外并购目的的转变,能源和资源类并购项目的数量逐渐减少,工业品、消费品、金融以及科技、电信、媒体类并购项目的占比则不断上升。

什么助推了中企海外并购?

BCG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持续升温是国内外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从国内情况来看,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以及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推动大量国内企业向国外学习技术和经验,以及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全球扩张。站在全球的视角来看,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不少发达市场卖家认识到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与优势。此外,欧元区债务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低价收购欧洲企业的契机,而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欧洲经济减速又为中国企业创造了理想的海外投资环境,不仅相对压低了资产估值,更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埋下了伏笔。

中企海外并购还面临哪些挑战?

过去,中企海外并购的首选目的地是亚洲,尤其是东亚,因为这与国内在市场环境、文化等方面相对比较接近。而近年来,欧美和北美市场已超越亚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首选目的地。以2014年为例,以欧洲和北美为并购目的地的交易数量占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量的六成左右,而针对东亚等传统并购目的地的交易数量大幅减少。由于欧美企业在语言、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与中国企业差异很大,这对中企做好海外并购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BCG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对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并购战略制定、尽职调查和并购后整合等环节。

并购战略晦涩不清。BCG调查发现,不少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缺乏清晰的路线图,并购目的含混不清,或对协同效应的价值和把握方式了解不足。比如有的企业急于做大做强,未做充分准备就盲目地进行海外并购;有的企业尚未制定好可行的海外并购路线图,就开始加入海外并购的竞争。

尽职调查欠完善,风险量化成软肋。中国企业的尽职调查团队在海外并购中有时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如缺乏国际化经验,对海外商业法律环境和盈利模式了解不多,组织和协调商务、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等尽职调查的能力有限,以及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对风险点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能力欠缺等等。

并购后整合规划不足。一些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的并购后整合效果,是因为他们没有对整合过程进行全面详尽的思考和规划,进而导致买家和被收购企业无法在成本和收入协同上达成一致,也无法共享在促销、产品组合以及供应链等领域的最佳实践经验。在缺乏协同的情况下,双方只会将自己现有的最畅销产品盲目推入对方的销售渠道,销售工作很快就会陷入一片混乱的泥沼。产品线合理重组的职责涣散不明,致使责任无法落实到位;如果缺少明确的财务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情况还会进一步恶化。

中企如何应对海外并购挑战?

面对海外并购中出现的多重挑战,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BCG认为,成功的海外并购项目由厘清战略、有效执行和能力建设三大关键支柱构成。基于这种判断,BCG向要做海外并购的中企管理者提出了如下三点建议。

理性战略是基础。企业领导人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和外部数据处理工具,根据公司愿景和战略,结合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如政策走向、技术发展趋势、消费习惯变化等),梳理企业海外并购的优先发展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清晰的海外并购战略。此项战略应详细指明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向,并体现出企业的海外并购理念和思路,包括:企业的海外并购目的是为了进军新市场、获取新技术,还是保障关键资源的供应?企业寻求通过海外并购进入哪个细分行业?企业在海外并购时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对计划中的海外并购交易,哪种交易结构和融资方式最为适宜?

第8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网络代购代购网元搜索引擎市场定位

自1997 年的“爱加悦网络代购中心”网站推出 “网络代购”服务后,这种绕过了国内物流、资金流以及直接购买时语言交流障碍的服务并未吸引大多数人的注视,因为当时国内的整个网络购物环境并不成熟。

从21世纪初的风生水起,到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下的逆流而上,网络代购正在国内悄然发展。网络代购中的个人代购开展得风生水起,而专业的代购网站却一直不温不火。为了促进我国网络代购的发展,我们需正确认识网络代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纠正这些不足的前提下制定未来发展策略。

一、我国网络代购的发展现状

1.网络代购的发展优势

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兑美元稳健走高,在国际上直接体现为购买力的提升,能够带动国民财富效应和进口的增加。海外代购一般用美元结算,而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意味着国外商品在不断降价。人民币已经步入了上行通道,而由此带来的对内财富效应将引爆海外代购。

2006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了5.6%,06年也正是海外代购出现转折性变化的一年。2007年,海外代购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28.95亿元,较06年增长了691%。“海外代购”、“美国代购”等词慢慢开始在百度竞价里变热。自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逼近6.62关口,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竟达到了78.2亿元,专家称有望在2010年底达到110.3亿元。

网络代购势头强劲,专业的代购网站却一直不温不火。cnnic的《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网购消费者大多集中在18~30岁,月收入则集中在1000~3000元。在作者针对代购网的调研中发现,被调查者收入在1000~3000元的只有6.57%的人经常性在代购网购物,偶尔在代购网购物的人群占23.74%,而有27.27%的人甚至从来没有浏览过代购网。因为锁定购物目标太麻烦、费时而不愿在代购网购物的比例占到44.1%。可见专业的代购网站未能强势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其本身的经营模式、营销策略、网站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不论是在便捷性以及完整性方面都不能贴合消费者需求。

代购分享着人民币升值的优势,正在开启它强劲的“长阳线之旅”。而今年9月关税制度的调整也将为海外代购营造出更好的环境,这也是中国网络代购发展的有一个契机。为了促进我国网络代购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正视代购网市场份额低、未能形成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大型代购网、未能引起强烈关注等问题,除了通过调整关税政策来规范个人代购,更要分析代购网的内在问题,纠正不足以制定未来发展策略。

2.代购网站功能与特点

目前,国内代购网主要代购某区域各类商品或代购某类各区域商品。例如美国购物网(usashopcn.com)专门代购美国的各类商品,而美妆时尚代购网(mybluo.com)则代购世界各地的平价美妆产品。区域性代购多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国,而奶粉或化妆品是主要的代购物品。

消费者可以直接在代购网站上选购,也可以通过代购网提供的国外品牌网站的链接进行检索,并开出代购单,委托网站代购,代购网则收取一定的代购费用。这类网站往往调用google翻译,为消费者提供中文页面,虽然翻译存在某些缺陷,但也足以让消费者有选购的能力。

二、当前代购网存在不足之处

1.市场定位模糊

模糊的市场定位将导致代购网的经营零散,无疑会增加成本,从而价格也变得难以控制。

现今的代购网经营趋向于网络超市模式,一个代购网站中的商品从玩具、化妆品、服装到it产品等,应有尽有,而价格也从几十到几千不等。商品跨度大,市场定位模糊,妄想网罗所有人群,却也增加了海外物流费用等。

2.搜索引擎的功能问题

消费者除了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还有追求方便、快捷的心理。在网络代购网站中,同其他电子商务网站一样,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搜索引擎。

随着网站内信息量的日益剧增,使得准确找到网站内相关信息变得越来越难。一个好的站内搜索应该尽量实现准确、快捷、方便和智能化的查找。目前,相当一部分站内搜索引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进一步结合相关先进技术发展完善。

(1)搜索速度慢。多数代购网使消费者的搜索操作与数据库查询直接挂钩,网站数据库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当信息日益增多,数据库日趋庞大,频繁数据库访问,将使得查询速度日渐缓慢,进而会影响网站的整体性能。尤其在大量消费者同时访问的时候,会导致信息堵塞。如此,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商品选择的时间成本。

(2)没有采用本体搜索。站内搜索引擎关键词匹配问题是国内众多代购网的硬伤。如输入一品牌的英文名与中文名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且有些网站只接受英文名查询。如若在拼写中出现缺少一字母等问题,也不能得到需要的结果。在只知道商品用途而不知道该商品的确切名称的情况下,更是难以搜索出该商品。

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使用合适的关键词来进行搜索。我国网购人群中,多数人并不能完整地拼写出该品牌的英文名。他们输入的往往是一些简单的短语,甚至是一句话。此时,往往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3) 界面友好性差。据统计,每个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至少使用搜索引擎(以google、百度为主)进行信息检索5次。当消费者使用传统搜索引擎对商品信息进行检索时,出现在检索结果中的前几项往往不是代购网的信息,可见代购网在搜索引擎优化方面显示出的不足。

搜索引擎友好性低,意味着网站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后,排名靠后将直接导致商机的流失,对代购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促进代购网的发展策略

1.代购网的市场营销

(1) 明确市场定位。2009年12月,cnnic的《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吸引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网络购物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和价格。对于消费者,能用较少的钱买到质优的商品,无疑会使消费者达到心理的满足,并充满成就感。

调查还显示,女性网民成为网络购物的活跃人群,在网购人群中的份额已超过男性比例,并逐步增大。然而在大额产品的消费中,仍是男性多于女性。网购人群年龄大多集中在18~30岁,月收入集中在1000~3000元,近年来30岁~40岁的高收入人群也在日益增加,且网购频率和金额最高。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年龄段、收入等因素明确市场定位,不能妄想面向所有网购人群,而最后却未抓住任何消费者的心。

(2)改进营运模式。现今的代购网中有两种营运模式,一是订单模式,采用即等消费者下订单,然后采购的零库存模式,是个人或小型代购网站常用模式。这种方式一方面降低了网站的营运成本,却在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由于消费者下订单的时间差,同一种商品,在n个消费者订购的情况下可能要产生n次的海外物流费用。且自今年9月1日起,个人邮寄进境物品免征税额从原来的500元下调至50元,关税的调整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利于网站的长期营运。

  而另一种模式便是大型海外代购网站的常用模式,即库存模式,网站定期海外进货,进行仓储,这在减少消费者海外物流费用的同时,却增加了网站的运营费用。

两者各有其缺陷,故此,可以在此二者的基础上创造第三种营运模式。为商品设定下单批号,每三天为一批,消费者查看商品信息的同时可以看到该商品该批订单的倒计时时间,在此时间段内订购的消费者的订单将一并处理。在零库存的基础上降低消费者的海外物流费用。

(3)设立实体店。在网络代购的营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海外产品的推广。消费者不会花大把的钱去买一个不确定。没有对商品的认识,就不会产生对该商品的需求。而那些对于海外产品认同度高的消费者群体将是网络代购的主要成员。

因此,对于网络代购来讲,对海外产品的认同应该是其主要内容。增加这个群体将给海外代购带来巨大的发展。因此,为了拓展这一群体,可以考虑在主要城市设立实体店,抑或展示厅。作为网络查找、展示以满足消费者的认知需求。

2.商品信息检索的技术优化

(1)元搜索引擎的应用。与传统搜索引擎相比,元搜索引擎在接受消费者查询请求的同时,能够在多个独立的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并将结果返回给消费者。消费者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真正享受到“货比三家”,基于元搜索的代购网框架如图4-1所示。在电子商务网站中使用元搜索引擎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网站信息检索的速度与准确度。

不仅如此,基于元搜索引擎的技术特点,在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搜索结果的基础上,将消费者每次的搜索、查看、购买的行为进行相关记录,通过后台系统为每个消费者生成与之相对应的“个人偏好数据”并保存。如此,对于消费者的下一次商品搜索,系统将结合这些数据,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把符合相关标准(即与个人偏好数据关联性大)的商品排在前面。

(2)搜索引擎优化。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后,主流的搜索引擎就能够很好的抓取代购网的相关信息,使得代购网在检索结果中的排名靠前,以此增加网站的访问量,提高知名度等,这将对代购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只需要加入数条代码就可以实现,这些代码的功能就是搜索引擎优化。

四、结语

人民币升值无疑带动了进口的增加,这是中国网络代购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代购网要抓住这个契机需改变以往网络代购缺陷,制定专业的营销计划,利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改善搜索引擎功能、优化网站结构,而不仅是强调网站为消费者绕过物流、资金流以及直购时语言交流障碍所起的作用。对网站本身的忽视,将会是网络代购发展的重大阻碍。

参考文献:

[1] 黄国安: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市场研究,2010,8:5~6

[2] 赵园丁:浅谈电子商务网站站内搜索引擎.网络与信息.2009,1:29~30

[3] 胡炎生:《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上海信息化,2010(1):88

[4]史勤波.刍议网络代购的市场机会及发展思路.商场现代化,2006,03(416):150~151

[5]吴小兰,汪琪:元搜索引擎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9,9(53):46~47

[6] 王忠 程磊:基于元搜索引擎的个性化web信息采集.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30 (13):3117~3119

[7] wingyan chung. web searching in a multilingual world.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8,51(5):32~40

第9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3月中国的白电市场格外震荡。

稳坐老大交椅的海尔在上海连续召开高端战略,先有高端冰箱趋势的全球,引出卡萨帝子品牌在冰箱产品上的首次亮相,紧随其后又了Luxurii・净界高端战略,并宣布和GE的技术合作。

空调起家的美的电器并购小天鹅洗衣机,使得“美的系”再获调整,更让美的有了觊觎老大、叫板海尔的底气。

甚至,连一直在边缘游走的康佳集团也在3月高调了2008年度的白电整体战略,宣布以冰箱洗衣机进军“百万阵营”来实现“白电提速”发展的目标。

中国冰箱市场新军的博世,打着75周年制冷技术纪念的口号,一次了十数款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其背后正是握有国内高端市场的西门子。

一时间,市场上兵马喧嚣,各方决战中国市场之意毕现。

市场竞赛,逐步升级

中国的白电业起家与发展,和其他行业一样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提速发展的阶段。近10年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洗衣机产销量增长了10倍、空调增长了15倍、冰箱更是用激增的存储容量,来证明中国白电业的飞速发展。“我们用20年走完了别人50年的路”,中国白电业实力提升由此可见一斑。

市场的遽然扩张,竞争的剧烈程度也在逐步升级。从最初海尔“砸冰箱”蕴涵的质量之争,到竞争趋于白热化的空调价格战,再到并购频频带来市场重整,格局逐步趋稳。可以说,中国的白电市场历经发展,已逐步进入产业成型的格局。市场竞争逐步“升段”,也引导着各厂商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白电版图初步稳定。

随着国产品牌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少品牌已经通过高、中、低不等的品牌策略,来最大化每个细分市场的份额,在保持中低端市场份额的同时,将触角伸向高端阵地。

作为本土白电巨头的海尔首先变单一品牌策略为双品牌战略,并针对全球市场推出高端子品牌卡萨帝,还将在2008年采取调整策略,对原有中高端品牌在高中低端市场全面进军;海信集团将空调、冰箱等白电业务集中在海信科龙系下经营,根据产品功能、性能生产差异化产品,引导市场细分。2007年初海信科龙推出容声门冰箱系列,已成为海信科龙系在高端产品市场的排头兵;美的电器则明确提出将美的定位为高端品牌、主攻一、二级市场,将荣事达定位中低端、致力于三、四级市场,将华凌定位为区域性品牌的市场战略,与小天鹅洗衣机的跨界整合,更是对国内白电格局的一次意义深远的结构性调整。

国际品牌则纷纷祭出高端品牌,塑造高端形象。GE、LG莫不如此,西门子更是出招狠棋,推出博世、西门子双高端品牌的策略,颠覆性地将高端营销的策略重新书写。

而不管海尔卡萨帝是否具备强力去撬动高端市场,也不管插上“小天鹅之翼”的美的能否再进一步逼近头把交椅,再包括例如博世-西门子的双品牌战术、长虹以美菱“亮剑”……这些手笔已经着实推动了中国白电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前行。

交替领先

正因如此,交锋的市场让我们看到彼此交替领先的发展格局,也让我们看到亮点不断的全新产品,推动着所有白电产品向着更个性、更人性的方向发展。以洗衣机为例,为了摆脱烦琐的家务劳动,最初的洗衣机是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设计而出。于是,第一代的搅拌式洗衣机设计理念在欧美市场上尚存,与中国市场上直接进入下一代洗衣机的断展对比,更佐证了中国市场跳跃式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巨变。

此后,我们看到波轮式、滚筒式,被冠为第四代“双动力”,以及融入了智能洗衣理念的智能洗衣机被相继推出,并成为市场新宠。它们不仅能够辨识衣物材质自动设定洗衣程序,甚至根据洗净程度自动判断洗衣流程。

而这种交替领先,更让白电类产品有着消费电子般发展趋势,快速更新,并注重使用感受。

一开始,各大白电厂商热衷于给它们的产品贴上来自不同认证出处的产品认证标签,似乎标签成为一种标准化的代言,标签越多越证明产品的畅销和流行。

随后是各种创新概念的比拼:变频风潮、环保节能,甚至智能都有区分――各种紧跟社会热点的设计理念成为厂商竞相比拼的PK台。其结果是,能耗低、智能化的产品层出不穷,冰箱节能、洗衣机快洗省水的记录不断被刷新。

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外观造型、新材料的应用、模具的制造精度、色彩搭配上的创新设计,以及更带着艺术概念、“生活美学”的潮流家电,成为功能与时尚结合的尚品。例如松下斜面滚筒洗衣机、镶嵌液晶屏幕的冰箱、海尔“美学滚筒”、可对话的冰箱,LG“气质洗”等等,都是各领一阵。

事实上,在市场上眼球之争,正是行业竞争中彼此交替领先的明证,而实际上,决胜于市场的往往又超出于市场。

资本市场触动震荡

相对于市场引发的震动,资本市场的整合带来的更是白电格局的震荡,由此带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版图的重新划分。

洗衣机领域,国内市场本土企业的前三位分别为海尔、小天鹅和荣事达,目前小天鹅和荣事达均已被美的收购,仅剩下海尔与美的“两强”。据统计,去年海尔洗衣机产量为785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23.4%,美的和小天鹅分别为270万台和416万台,市场占有率均低于15%。据专家测算,美的在收购小天鹅后,2008年的洗衣机产量预计将超过686万台,市场占有率也将超过15%,直逼海尔。

冰箱领域,国内市场仍然是海尔“独大”,在美的并购小天鹅之前,已经通过并购荣事达、华凌两个二三线品牌,使得美的在冰箱领域的实力大大增强,稳坐国内冰箱第二的宝座。

空调领域,已经成型的格局是格力领先,而美的压倒海尔,共同组成空调领域的前三强。

目前,美的通过收购荣事达、华凌和小天鹅,组成了“美的白电系”,海信通过收购科龙、容声,再加上自有的海信品牌,已形成“海信科龙系”,长虹通过并购美菱进入白电行业,组成“长虹系”并成为综合性家电品牌。经过一系列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后,中国白电业竞争格局逐步趋于明朗,形成了海尔、美的、格力、海信科龙、长虹这五巨头并立的格局,而美菱、小天鹅、科龙、荣事达、华凌等企业觅得新主,行业资源由此迅速集中。

一方面,国产白电企业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的三大产品线上,相互制衡的局面也骤然成型;另一方面,巨头们通过整合增强了研发能力,实现了上游原材料采购和下游产品销售资源共享,开始积累了足够的产业势能。

而下一阶段,行业也许将再次围绕产品展开竞争,新的座次即将排定。几个巨头瓜分白电市场,将使中国白电在整合后的规模化效应充分体现,中国家电市场也有望诞生几家全产品布局的航母企业。

西渐东进的“大陆漂移”

与此同时,整个世界白电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白电行业的中心正在发生“大陆漂移”,一场由从欧洲、美洲为核心地带行业重心,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上转移。

究其原因,全球白色家电产业从欧美转移到日韩、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更因为中国已经开始从“世界最大工厂”向“世界最大市场”转变,这意味着中国越发掌握市场发展的自。

赛诺公司的一组监测数据表明,2003年至2007年主要白电产品平均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到,冰箱在2003年年初的均价为2200元左右,但是到了2007年1月上升到了将近2800元。再看当前的家电卖场,3000元已经成为了大众价格,家电消费总量也达到了7000亿元,仅次于汽车的1万亿元,成为中国家庭消费的主要部分,并正以每年10%的比例增长。

中国品牌崛起迅速抢去了这个最大消费市场的份额。以海尔冰箱为例,在中国冰箱销量排行榜上,以25.61%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并连续第18年占据第一。同时,海尔冰箱也是第二名西门子市场占有率的两倍多,在销售额上,海尔冰箱几乎是国内其他兄弟品牌的总和。

跨出国门的海尔已经向一个全球品牌转型,成为世界第四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在美国、中东、欧洲、亚太都有很强的影响力。排在海尔之后的美的,也稳步布局空调出口格局,1/3在欧洲,1/3在北美,1/3在亚太和其他地区。

目前,排在全球白色家电前三位的伊莱克斯、惠而浦和西门子,其白家电的年产值依次约为150亿美元、140亿美元和100亿欧元,但它们排名时有变化;第四、第五位分别是LG、松下。而海尔和美的两家的白电年产值分别为1000亿元和900亿元左右。

通过整合壮大的“美的系”也逐步成长为国内真正综合的白色家电制造商的两家之一。美的集团一位高管透露,未来的目标,海尔与美的都将瞄准全球白电五强。

此外,从西渐东进另一方的欧美市场上看,整个欧洲、美洲的家电市场进入了稳定期,增速开始放缓,在欧洲德国、意大利、波兰、奥地利、芬兰和希腊等发达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高端替代型的消费结构。

而作为全球白电前两位的伊莱克斯、惠而浦,始终无法找到中国市场的钥匙,在这场与时间竞速的赛跑中,已然落后一步。中国市场的崛起与西方市场的发展放缓将全球冰箱市场带入了一个东进西退的交错节点。

由此,全球白电西渐东进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将成为决胜的战场。

市场破局再命题

市场破局的命题再次呼之欲出。

中国白电产品已不是质低价廉,或是“廉价制造”的代名词,而是具有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知度也逐步提高。国内家电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过硬,已经获得市场认可。

海尔率先出征,将海外战略分外为三阶段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过渡到“走上去”。“走出去”目标是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市场,但只销售单一产品;“走进去”是全系列产品进入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为主;“走上去”目标是在一流渠道销售全系列高端产品。

2007年以来,海尔冰箱出口提升就是明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销售比例进一步扩大,目前平均单价较同期增长了30%。海尔法式对开门冰箱以高出中国出口冰箱平均单价20多倍的价格从欧美客商手中频繁赢得订单,一改中国冰箱长久以来在国际市场的低端印象。具有首创意义的“美国原装”海尔冰箱进口中国,更是见证了中国品牌不仅可以走出去,也可以从容地走回来。

而通过整合小天鹅成功扩张版图的美的集团,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扬帆破浪者。

此前,小天鹅在07年产销量均位列洗衣机行业第二,在波轮、滚筒洗衣机上均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美的与小天鹅的整合将使得美的品牌、资产规模等多方面获利,在业务上弥补了短板,同时也能达到产业整合的目的。

在规模扩张上,美的集团也不遗余力。去年年底,其投入11.7亿的合肥工业园竣工,预计到2009年园区三期工程完工后,将新增洗衣机产品650万台,新增冰箱产能250万台,到2010年园区冰箱、洗衣机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将使美的冰箱总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台,洗衣机产能达到800万台,均进入行业前两位。

通过规模扩张,开辟品牌输出的新天地,这也是中国品牌敢于叫板全球的底气所在。

消费者为导向的趋势

随着中国融于全球经济环境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地区。欧、美、日、韩等国际家电巨头纷纷在中国展开攻势,各大品牌都将战略重点向高端领域偏移不仅说明各厂商对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充满信心,而起到决定性因素的,仍然是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策略。

当中国城市的“恩格尔系数”普遍降低至40%以下时,人们发现偌大的世界未必就是内心所追求的世界,进而转向对生活品质方面的需求,由此带来的不断变化、又同时享受的生活形态,成为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关键,更决定了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走向。

立足于全球白电行业活跃程度最高的中国市场,白电企业要做的不仅是决胜宏观战场,更需要细致为一份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微观趋势研究。而无论全球市场还是本土竞争,中国家电企业都已经在市场份额上不输于甚至超过了国外品牌,更奠定了中国品牌将开始引领全球白电业发展的去向。在国内,海尔等国产品牌的高端冰箱销量份额已经在2007年接近了40%,而在美国,海尔产品已经占了美国市场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