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海外产品市场调研精选(九篇)

海外产品市场调研

第1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截止到2001年底,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0484户,合同外资金额达7459.0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3954.69亿美元。FDI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2001年,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为10.73%,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24.06%;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占工业资产总额的10.1%,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6%,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6.8%,利润占利润总额的29.2%,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8%;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增值税占全国增值税总额的比重达25.91%(江小涓2002,见图1)。

FDI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是否合理,国内一直存在担心和争论。争论的核心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投资,是否会产生垄断。如果形成垄断,就会抑制国内投资,阻碍新投资者进入,并且向消费者索取高价,产生垄断利润,从而损害国内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这种情况存在,就意味着吸引外资导致的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等多方面的利益,不是以更适用产品和较低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我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以较高利润的形式被跨国公司吸收。

附图

图1FIEs在中国重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

这种担心和争论在近几年有所加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一些项目的规模很大,远远超过中国国内同类企业,占据着企业规模排名的前列,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较高比重。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微电子、移动通讯设备、轿车、制药、工程机械等行业中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都占据着2/3以上的席位。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占据手机市场九成的份额,占据着轿车2/3以上的份额。其中一些企业,独家占据了市场很大份额,市场集中度很高。从理论上推论,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当然,所有的商业性公司都在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不论其是国内公司还是全球性公司。如果市场监管力量薄弱,无论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都有可能产生垄断行为。但是,跨国公司具有规模、品牌和技术等许多方面的优势,市场影响力更强,因此其行为特别引人关注。

对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上竞争行为的分析,是产业组织理论和跨国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跨国投资理论在它的形成阶段,就认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目的之一,是控制不同国家内的企业,消除竞争,使自己企业处于有利地位,获取超额利润。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实质上是垄断优势的扩张,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扭曲,它会产生反竞争的不良效果(Hymer,1970,1976)。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都有垄断意愿,但其在海外比在其母国更易形成垄断行为,这是因为在海外市场上竞争的对手较少,串谋容易,企业就会产生进行串谋的意愿和行为。(注:串谋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主要厂商之间组成公开默认的价格同盟,对市场进行人为分割的行为。)通过串谋,将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位,企业就有可能获取相对稳定的较高利润(Caves,1982)。相反的观点也同样存在:由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增加了东道国市场上的企业数目,使生产和市场的集中度降低,因此加强而不是削弱了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Fishwick1981;Gorechi,1976)。稍后一些,有学者注重研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假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具有垄断优势,而东道国企业间却是彼此竞争的关系,在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较早时期,有可能增加东道国市场的垄断性,但从长期看,技术外溢是一种必然现象,因而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一种潜在成本,因为免费搭车的当地企业迟早会变得足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最终结果,增加了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性(Das,198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投资增长很快,相关研究更加丰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大量吸引FDI,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有不少基于多国情况和大样本案例的研究成果问世。但是,研究得出的结论仍然不一致。有一些研究表明,大型跨国投资特别是采用购并方式的投资,往往被用来消灭竞争(UNCTAD,1997);另一些研究却表明,跨国投资引起竞争结构的变化只是暂时的,因为一旦一家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扰乱了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均衡,其竞争对手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以确保其市场地位。他们或者扩大投资,或者结盟,或者寻求购并,总之要努力使市场不被其竞争对手所控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印度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获取了市场支配地位,例如联合利华获得了印度香皂市场75%的份额和洗涤剂市场30%的份额(Mehta,1999);一项对捷克87个制造业集中率变化的研究却表明,虽然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捷克制造业的集中度加强和FDI大量进入同时发生,但数据分析却表明,跨国投资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并没有相关性(ZemplinerovaandJarolim,2000)。

本文分析FDI与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及对外商投资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行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和定价行为,是衡量外商投资企业竞争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

二、独占和寡头市场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垄断行为(注:如没有另外注明,本文中各个行业的情况,来自作者在1997、2001年的两次调研,其中洗涤用品行业的第一次调研是1996年。两次调研都包括对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访谈及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1997年的调研成果反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国投资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究辑刊》第一辑中,2001年的调研成果反映在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凡引自这两次调研的内容,文中不再加注。李蕊女士参加了洗涤用品行业的第二次调研,并计算整理了部分数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某些重要的产品市场上地位突出,一、两家企业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在这种独占和寡头市场中,外商投资企业确有垄断动机和垄断行为,典型的表现是不开发不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和产品价格居高不。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整个20世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被认定为技术先进企业的仅为2%左右,技术先进企业的投资额也仅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左右。不过,此时外商投资企业以海外华人资本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不转移先进技术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的技术水平不高(江小涓1993)。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长很快,这些跨国公司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它们来华投资的较早时期,向中国转移最先进技术的企业较少。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引进母公司最先进技术企业的比例仅为13%。(注:关于数据来源、技术先进性定义等,参见本文第四部分中对表5的说明。)

下面是三个典型行业的案例。

1.轿车制造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轿车生产的集中度很高,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总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市场地位突出。1983年4月,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上海大众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轿车市场上占据着垄断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期,桑塔纳轿车几乎占有国内同档轿车100%的市场份额,90年代初期占有9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到1998年3月,上海大众在中国已累计生产了100万辆桑塔纳系列轿车。其间,1995年上海第二代桑塔纳轿车(桑塔纳2000)下线和投入市场。

从1983年到1999年长达16年的时间内,上海大众的主导产品一直是第一代桑塔纳,车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这个期间,上海大众的外方母公司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球市场上淘汰了第一代桑塔纳这个车型,但上海大众却长期继续生产第一代桑塔纳,并没有引进其母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推出的换代车型。桑塔纳的市场价格也始终处于高位,在1998年年底之前,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水平,高出其先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近一倍。

上海大众这种基于市场垄断地位而产生的行为,长期受到国内各方面舆论批评,包括中方合作者上海汽车总公司,也对其不愿转移先进车型的行为不满意。1998年,上汽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用愿意将较新的车型放在中国生产。

2.无线通讯设备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通讯业以极高的速度增长。通讯线路由1990年的1200万条,增加到2000年的1.7亿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移动通讯业的增长速度尤其突出,以手机制造业为例,到2001年8月,中国的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速成长的无线寻呼市场和模拟手机市场几乎由摩托罗拉一家公司垄断,我国消费者以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使用其生产的落后于国际市场的产品,这个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获得了丰厚回报。

3.洗涤用品行业

英荷联合利华公司和美国P&G公司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开始在中国投资。1992-1995年,除P&G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继续大规模增加在华投资外,全球洗涤用品行业三巨头之一的德国汉高公司,也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P&G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和汉高公司,都是名列“财富500强”的跨国巨头,1999年,联合利华总资产280亿美元,总销售额440亿美元;P&G公司总资产321亿美元,总销售额381亿美元。而中国洗涤用品行业1999年的总销售额仅为192.82亿元人民币,约折合23亿美元,(注:这里的洗涤用品行业是指我国工业统计分类中的“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业”,统计口径为国家统计局使用的“分地区轻工业系统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提供。)全行业产值仅为联合利华公司的1/19,P&G公司的1/17。规模如此悬殊,致使当时国内存在许多观点,认为中国洗涤用品制造业将会受到严重冲击,洗涤用品市场将由跨国公司垄断,甚至导致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全军覆灭”。

到1995年底,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家,全部是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位的大企业。这15家企业洗衣粉和香皂的产量,约占全行业产量的35%-40%。在这15家合资企业中,P&G公司投资的有5家,联合利华公司投资的有5家,德国汉高公司投资的有3家。在1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两家为中方控股,其余均为外方控股。在外方控股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外方股份比较高。外方股份在80%-98%之间的有3家,在60%-79%之间的有7家,在50%-59%之间的有3家。总体上看,当时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的主力企业已经由国外大跨国公司控股(15家企业的情况见表1)。

表1洗涤用品行业排头兵企业的合资情况(1995年底)

企业名称合资企业的中方与外方

上海利华公司上海制皂厂,英国利华公司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上海制皂厂,英国利华公司

上海联合利华公司上海合成洗涤剂厂,上海日化公司、联合利华公司

上海白猫有限公司上海合成洗涤剂厂,香港新鸿基公司

北京熊猫宝洁洗剂用品有限公司北京日化二厂、美国P&G公司

成都宝洁公司成都合成洗涤剂厂、美国P&G公司

广州浪奇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广州浪奇公司、美国P&C公司

天津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天津合成洗涤剂厂、德国汉高公司

广州宝洁公司广州肥皂厂、美国P&G公司

张家口联合利华公司张家口合成洗涤剂厂、荷兰联合利华公司

桂林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桂林合成洗涤剂厂、德国汉高公司

天津宝洁有限公司天津香皂厂、美国P&G公司

四平汉高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四平市油脂化工总厂、德国汉高公司

合肥利华公司合肥日用化工厂英国利华公司

沙市活力奔腾洗涤用品有限公司沙市活力28集团公司、德国奔腾公司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这些合资企业当时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令政府管理部门、合资企业中的中方及更多的方面都不满意。合资企业生产的外方品牌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同类产品的价格,20世纪90年代中期,质量相差不多的外方品牌产品的价格要比中方品牌的产品高出50%左右。合资企业在广告宣传上,都将外方品牌放在主导地位,对中方品牌的宣传很少。1997-1999年,在35个大中城市中,宝洁和联合利华对其麾下品牌的广告费用一直排在所有产品广告的前列,这些企业当时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中方企业合资前的品牌,因此实际上是用中方产品的销售收入为其产品促销。1995年,某合资企业销售收入的95%来自中方原有品牌的产品,但企业每年投入5000万巨额资金为外方品牌作广告,中方原有品牌的广告费却仅占其1/20。

当时,有关管理部门按照这些企业的扩建规模和发展设想推算,到2000年,合资企业生产的洗涤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很高份额,例如合资企业的洗衣粉将占我国洗衣粉市场的60%以上,其中外方品牌产品的占有率会大幅度上升。管理部门还认为,这些合资企业在站稳脚跟后,会通过再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收编有实力的国内其它洗涤用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因此,中国洗涤用品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由世界三大洗涤剂跨国公司控制的市场,产品价格将处于高位,这些公司将从中国获取高额利润。

三、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进口、多家跨国公司进入和国内企业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往少数跨国公司居垄断地位的若干行业,市场结构迅速发生变化。三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1.入世后进口商品竞争预期

多年来,较高的进口关税和过多的非关税措施,对我国境内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在外商投资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中,贸易壁垒主要保护了外资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即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已成定局,对国内产业降低保护前景明确。

进口商品竞争预期是市场竞争性的重要因素。如果跨国公司继续在中国使用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或者向中国消费者索取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消费者就会转向购买进口商品。中国境内的汽车制造商在1999年后多次下调产品价格,应对入世后进口汽车的竞争是一个重要因素。

2.跨国巨头之间在中国市场上展开竞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在一些行业中放弃了以往坚持的“一个行业中只引进少数几家跨国公司,以便给国内企业留下市场空间”的政策取向,开始允许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当一两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较高收益时,其它跨国公司不会长期对这个潜力极大的市场视而不见,而是跟随先行的投资者,也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使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相互竞争。

在手机制造业中,中国市场的高成长性和投资于这个市场的高回报率,吸引了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1994年中国数字移动通讯网建成后,诺基亚、爱立信开始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摩托罗拉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三家企业一直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着激烈竞争,市场份额此起彼伏,交错变化。其它几家制造手机的跨国公司也相继续进入中国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形成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松下、三星等众多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局面。

轿车制造业中,以往坚持多年的轿车布点“三大三小”的原则,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明显松动。按近几年全球汽车业收购兼并后形成的九大汽车集团考察,到2001年底,这九大集团全部在我国有大规模的投资,建立了合资汽车制造企业。通用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杯通用汽车公司、长安铃木公司、昌河铃木公司、江铃公司、庆铃公司、北京轻型汽车公司、北铃专用车公司、南亚公司、南京依维柯公司和云雀公司。大众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福特集团的投资项目有江铃公司、长安福特和海南马自达。丰田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天津丰田公司和四川丰田客车。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投资项目有北京吉普公司、亚星奔驰公司、北方奔驰公司、湖南长丰公司、沈阳飞机公司、东南汽车公司和起亚悦达公司等。本田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广州本田。雪铁龙—标致集团的投资项目有神龙公司。雷诺日产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三江雷诺、郑州日产、杭州东风日产柴和风神公司。宝马公司的投资项目有沈阳华晨宝马。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正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3.国内竞争者的形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有一批内资企业竞争力迅速提高,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轿车行业中,已经有天津夏利、一汽红旗、安徽奇瑞、沈阳中华、浙江吉利等多款颇具市场竞争力的国内品牌车出现在市场上,而且不断扩大着市场份额。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也出现了同样趋势,国内企业的贡献突出。一批内资企业如华为、中兴、大唐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程控交换机市场由原来外资品牌产品之间竞争的局面,转变为外资品牌与内资品牌产品之间交错竞争的局面。

洗涤用品行业的情况更典型。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外商投资企业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位。外商原先的市场战略,是以国外流行的大比重高活性物的浓缩洗衣粉取代普通洗衣粉,并为此进行了密集的广告投资,但由于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洗涤用品市场仍以中方品牌产品为主。

这个时期的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合资企业大力促销的外方品牌产品,由于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缓慢;而合资企业对中方原有品牌的销售力度很小,使这些原先市场份额很高的产品的影响力下降。这种状况给国内一些原先居于“第二梯队”的企业提供了扩张机遇。一批改制后的上市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抓住机遇,迅速发展。表2是1992年和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集团)名录,入围企业有较大变化。在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企业中,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四位的企业分别是南风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力公司(集体企业)和纳爱斯公司(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排序并没有明显上升,在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企业中,仅有汉高一家跨国公司排名第二,在前10位大企业中,利华公司和宝洁公司分别列在第6位和第8位(见表2)。

表2排名前10位的洗衣粉生产企业(1992年,2000年)

序号1992年产量最大的10家2000年产量最大的10家

企业(集团)企业(集团)

1广州浪奇实业公司南风公司

2天津汉高公司汉高公司

3上海合洗厂全力(集团)公司

4徐州合洗总厂纳爱斯公司

5南京莞基苯厂白猫公司

6北京日化二厂利华公司

7成都合洗厂活力美洁时公司

8潍坊合洗厂宝洁公司

9济宁合洗厂杭州万里公司

10武汉油化厂开封矛盾(集团)公司

资料来源:作者1996年、2001年两次调研。

如果以单个企业为统计口径,合资企业在全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按工厂法统计,洗衣粉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中的合资企业,1997年为4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8.6%;1998年3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3.4%;1999年3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1.4%;2000年4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5.2%。产量排名入前10强的合资企业,产量比重2000年较1997年降低了3.4个百分点。

表3洗衣粉行业外资产量比重

年份外资企业产量占外方控股企业产量

全国产量的比重占全国产量的比重

199635%25%

199735%26%

199828%19%

199922%17%

200022%19%

资料来源:作者2001年的调研收集整理。

表3是1996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方品牌产品在我国洗衣粉产量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产量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较快增长后,90年代下半期的市场份额有明显的下降。总之,由于国内竞争者的出现,洗涤用品市场竞争激烈,大型跨国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明显的优势地位。

本部分的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中国制造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四、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变化:技术转移和定价

1.产品价格下调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长期坚持的产品高价位战略发生了变化。

合资品牌轿车价格开始持续下降。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第一代桑塔纳为例,1998年底到2001年底三年时间,第一代桑塔纳在北京汽车市场上的价格下降了近40%。通讯设备行业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资企业提供低价位产品的能力,使交换机的价格成倍地下降,例如局用程控交换机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每线300美元左右降到90年代末期的每线35美元左右。同时,各个公司提供的服务增多,包括融资、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主要的手机制造商,都开始在中国采用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定价机制:新款手机在市场上露面两、三个月之后,价格就开始大幅度下滑。以往那种产品更新缓慢、价格长期处于高位的现象已经消失。

面对激烈竞争,外方品牌洗涤用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调。以宝洁麾下的碧浪为例,1998年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全年均价7.99元,1999年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全年均价6.14元,到2000年底,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市场价已经低到5.16元,三年时间,产品价格下降了35%,而同期国内大致相同质量的洗衣粉价格仅下降了不到8%。2001年底,宝洁公司在市场上出售的主流产品是声称为第三代产品的碧浪漂渍(400克),价格已降至4.98元,与国内品牌产品的价格基本上持平。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由于价格持续下降,合资企业外方品牌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开始有所上升,占合资企业产量的比重有明显上升(见表4)。

2.加快转移先进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笔者主持了一个系列的调研项目,对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四个城市127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研,企业的技术水平是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前1997年,笔者曾主持了一项类似的调研,将这两次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行为的明显变化。

两次调研,我们都以其母公司为参照系,考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相对技术水平。(注:同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参照系:国内同行业的技术水平,按这个参照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绝大多数提供了等同于我国国内的先进技术。详细情况参见江小涓(2002),第三章。)对比两次调研结果可以发现,2001年与1997年相比,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比率大大上升(见表5)。

表4洗衣粉行业外资品牌产量比重

年份合资企业外方品牌产外方品牌产量占合

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资企业产量的比重

19968%22.86%

19977%20.00%

19984%14.29%

19997.73%34.60%

20009.50%42.81%

资料来源:作者2001年的调研收集整理。

表5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

1997年(%)2001年(%)

与母公司相比

使用最先进技术1442

使用比较先进技术5345

使用一般技术3313

注:1997年样本为96户企业,2001年样本为127户企业。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来自美、日、欧盟和韩国的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为了避免技术水平认定时产生歧义,我们简单地以时间作为技术水平划分的标准:母公司最先进技术,指在母国企业使用不足三年的技术或投放市场不足三年的产品;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指虽然在母国企业使用时间已达三年以上,但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技术或生产的产品;母公司的一般技术,指母国公司已经不使用的技术或不生产的产品。

1997年,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很低。向其在华企业转移最先进产品和技术的跨国公司,仅占被调研企业的14%;转移比较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占比重最高,达53%;还有33%的外商投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技术和产品,是其母公司已经不再使用的技术和不再生产的产品。

到2001年,使用其母公司最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占到了41%,有45%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使用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使用母公司已经淘汰技术的企业仅占13%。

几个行业的案例也很典型。从1998年开始,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市场份额开始被一汽捷达、二汽富康和天津夏利等产品分割,同时还有更多的新车型上马,特别是上海通用别克、广州本田雅阁的上马,才迫使德国大众改变态度,于1999年底将其全球流行车型帕萨特引入上海大众,使B2级的桑塔纳跃升三个等级,一次性升为B5级的帕萨特。此后,中国轿车车型乏善可陈的局面迅速改变,2001年和2002年,跨国汽车巨头至少将11款全球流行新车型提供给了中国的消费者。手机制造业中,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家跨国公司都在不断地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和降低产品价格。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完全能够享受到与国际市场同档次、同价格的手机消费。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手机市场的产品换代档次和价格水平已经与国际市场同步变化,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有新款手机问世。

五、简短的结论

中国的经验证实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全球性企业,在垄断性的市场中,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速度较慢,而且会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位,以获得垄断利润;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能够引导企业的行为合理,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不断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中国的经验还表明,在一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已经较高、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时候,东道国政府对国内产业实施较高的保护措施和限制国外投资者的数量,实际上是保护了现有的国外投资者的利益,使其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垄断能力,比在其母国市场上更强。

从中国的实践看,虽然跨国公司规模巨大,而且在海外市场上有垄断愿望和垄断行为,但是,与许多国家较早时期的封闭状况相比,进口商品的竞争、多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以及东道国国内企业的竞争,会大大减少少数巨型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居于控制地位、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巨大,只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国内改革政策,被少数跨国公司长期垄断市场的可能性更小。可以说,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行为在中国市场上不普遍和不能持久。

国内企业与跨国巨头的规模差距,并不是一个必然导致跨国公司具有优势地位的因素。引进外资的同时,技术、管理、观念等诸多因素必然产生外溢效应,推动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汽车、移动通讯设备和洗涤用品这三个技术特性和经济规模有较大差异行业的开放实践,都展示了中外企业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

最后要着重指出一个长期误传的概念。许多提出“跨国公司已经垄断了中国市场”的观点,是将“跨国公司”视为一个利益整体,计算其市场份额。这个概念是不恰当的,不同的外商投资企业来自不同的跨国公司,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是竞争关系而不是稳定的串谋关系,因此,即使外商投资企业总体上占有较高份额,但若这个份额由多家跨国公司分割,就应该视其为竞争性的市场而不是垄断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江小涓,1993:《中国工业发展与对外经贸关系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2002:《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国投资研究中心,1997:《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外商投资情况的调研》,《外商投资研究辑刊》第一辑。

4王洛林主编:《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王志乐主编:《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

6CavesE.R.,1982,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ndEconomicAnalyses.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London.

7

Fishwick,F.,1981,MultinationalCompaniesandEconomicConcentrationinEurope,

GowerPublishingCompany.

8Gorechi,P.K.,1976,TheDeterminantsofEntrybyDomesticandForeignEnterprises

inCanadianManufacturingIndustrie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58,PP

485-498.

9Hymer.S.H.,1970,TheEfficiencyContradictionsof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American

EconomicRevies,Vol.60,pp441-448.

10-1976,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s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Investment.

Cambridge,Mass:MITPress.

11JohnH.dunningeds,1994,UnitedNationsLibraryon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

Vol.18.TheUnitedNations.

12MehtaP.radeepS.,1999,ForeignDirectInvestment,MergerandStrategicAlliances:

IsGlobalCompetitionPolicyAcceleratingDevelopmentorHeadingtowardWorld

Monopolies.?",UNCTADSeriesonIssuesinCompetitionLawandPolicy,pp,19-26.

13S.Das,1987,Externalities,andTechnologyTransferthrough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

ATheoreticalAnalysis".InjohnH.dunningeds.UnitedNationsLibraryon

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Vol.18.TheUnitedNations.

14UNCTAD,1997,WorldInvestmentReport1997:TransnationalCorporation,Market

StructureandcompetitionPolicy.UnitedNationsPublication.

15ZemplinerovaAlenaandMartinJarolim,2000,FDIthroughM&Avs.Greenfield

第2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我国海岛众多,海岛环境独特,风光旖旎,海洋文化、民俗丰富而独具特色,因而海岛旅游对生活在陆上的人们有较强的吸引力。旅游业是海岛社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之一,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海岛旅游首先要重视市场需求,调研旅游市场,针对游客的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使海岛旅游健康发展,而不至于因盲目开发产生有产品无市场现象,甚至造成海岛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在传统概念中,旅游市场是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双方买卖旅游产品的实际场所;经济学意义上的旅游市场则是指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市场营销学将旅游市场定义为:在一定的时期内,某一地区中存在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本文所研究的海岛旅游市场是指市场营销学的定义,指的是对海岛旅游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潜在旅游者。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海岛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对海岛旅游市场认识不清晰,忽视对海岛旅游市场的研究,与国际海岛旅游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本文以在青岛旅游的游客为例,研究海岛旅游市场的特征,希望对其它地区的海岛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海岛旅游研究是随着海岛旅游地兴起而展开的,由于国外海岛旅游发展较早,相应的海岛旅游研究自然较早。David Edgell研究了海岛旅游的市场及其营销问题,提出相关问题的同时也指出了市场营销对于海岛规划和管理的意义。Tom Baum和Ram Mudambi以百慕大群岛为例,运用李嘉图模型(Ricardan model)分析预测旅游需求,以更好应对海 岛 旅 游 的 季 节 性 问 题。Catalina Juaneda和Francisco Sastre研究了海岛旅游的市场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细分问题。Reidar J.Mykletun通过对波罗的海附近海岛地区的游客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地域分布是影响旅游者决策的最大因素之一。加拿大捷夫瑞•华尔博士对海南的旅游业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海南在观光体验、旅游供需关系、市场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F.M.Diaz Perez指出必须对海岛旅游产品进行持续性的市场细分研究,只有以此为依据,根据市场需求,才能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准确的形象设计、产品创新。目前,国内关于海岛旅游的研究,集中在海岛旅游开发与保护、海岛旅游管理、海岛居民旅游感知等领域,海岛旅游市场的研究较少。赵飞、彭华、李新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广东南澳为例,主要研究了南澳旅游市场规模、旅游市场地域结构、需求类型、客源市场时间变化,并对南澳岛旅游市场发展制约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张志宏、李悦铮以长山岛为例,主要利用SPSS统计软件相关方法研究了长山岛旅游市场需求和预测。夏林根通过对上海、海口、三亚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远洋海岛旅游市场需求的特征。

三、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探究海岛旅游市场现状及影响因素,本文以在青岛旅游的游客为调查对象,采用实证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海岛旅游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并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本次调查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在2010年9月完成,调查地点为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第二海水浴场、栈桥三处景点,调查对象为进入该三处景点的旅游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方法,由调查员向被调查者仔细讲解每一个问题,然后由受访者填写,并收回问卷。根据游客是否到过海岛旅游,把问卷设计为两部分,即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部分和没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部分。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86份,其中第一海水浴场441份,第二海水浴场231份,栈桥14份。四、海岛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一)海岛旅游市场人口统计学特征

本次总共调查686人次,其中男性406人,占59.2%,女性280人,占40.8%。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为34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9.9%,其中男性为225人,女性为117人,分别占到过海岛旅游的人数的65.8%和34.2%。可见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中男性多于女性。 如表1所示,海岛旅游以中青年市场为主体。其中,26~45岁阶段的游客占64%,这一群体是海岛旅游的最大市场;46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人数较少,但到过海岛的游客占这一年龄阶段总人数的比例较高,说明此年龄阶段的游客较喜爱海岛旅游,也是海岛旅游重要的目标市场。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在这些游客中,拥有大专、本科学历人数最多,有235人,具有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人数有55人,拥有研究生学历人数有34人,三者占93.7%,这些游客的职业主要为公司职员、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科研人员,占到受访者的78.9%。受教育层次较高的旅游者,收入相对较高且稳定,他们是海岛旅游市场的重要目标市场。

(二)东部地区为海岛旅游主要客源地

如表2所示,在受访的游客中,山东省的人数最多,其它人数较多的省市基本位于山东省周边及东部沿海地区。人数超过十人的省市游客总数为589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5.9%,这些地区到过海岛旅游的人数为297人,占这些省市被调查人数的50.4%。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的游客到过海岛旅游的比例较高,说明东部是海岛旅游主要的客源地,海岛旅游者数量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

(三)海岛旅游人均消费低,消费潜力大

如表3所示,海岛旅游价格水平与陆地价格水平相比,认为海岛旅游价格比较高和非常高的游客占到过海岛旅游的人数32.16%,认为海岛旅游价格水 平 在 一 般 以 下 占 到 过 海 岛 旅 游 的 人 数 的66.67%。如表4所示,从最近一次到海岛旅游的花费可以看出,海岛游客旅游花费小于2000元的占到总数的61.70%,小于1000元的占游客总量的近50%,可见海岛旅游整体消费不高。由于海岛旅游产品、功能单一、档次相对较低,造成海岛旅游价格偏低,海岛旅游整体消费较低。在家庭月收入方面,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家庭收入大于7万元的占到44.8%,没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家庭收入大于7万元的仅占23.3%,可见到过海岛旅游的高收入家庭数量高于没到过海岛旅游的家庭数量。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家庭收入相对较高,说明海岛旅游者有较强的旅游购买力,到海岛旅游的消费潜力较大。

(四)海岛旅游市场处于观光旅游层次

针对海岛旅游目的的调查显示,有45.3%的游客认为海岛景观是影响他们选择海岛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因素。在海岛旅游者感兴趣的海岛旅游项目中,选择海岛观光的有216人次,选择宗教朝拜的有16人次,选择渔家乐活动的有168人次,选择海上运动的有111人次,选择休闲垂钓的有86人次,选择海岛度假的有115人次,选择其它的有6人次。以上统计数据说明,海岛游客的旅游兴趣集中在海岛景观上,观光旅游是海岛旅游的主要目的。这说明海岛旅游市场仍不成熟,处于观光层面,旅游产品单一,与国外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形式的海岛旅游有一定的差距。

(五)海岛旅游者获得信息渠道状况

旅游者获取海岛旅游信息的渠道由多到少依次为网络、亲戚朋友、报纸杂志、电视、旅游广告、旅行社,其选择次数分别为172、133、104、92、53、48人次。从信息获取渠道上来看,海岛旅游者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数量最多,利用电视及旅游广告了解海岛的数量较少,从旅行社获取海岛旅游信息的数量更少。(六)海岛旅游者旅游满意度情况旅游者对海岛旅游最满意的是优美的海岛风光,占52.3%,这与大多数旅游者把海岛风光作为最感兴趣的旅游项目相一致,此外有26%的受调查者对独特的海岛环境较满意。游客对渔家特色风情、海上运动项目、完善的旅游度假设施满意度较低。旅游者对海岛旅游需改进之处涉及海岛旅游的各个方面,其中以海岛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质量为主。

(七)海岛旅游市场潜力大

在对344名没到过海岛旅游的游客调查中,有89%的游客表示会考虑到海岛旅游。海岛旅游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主要为:海岛景色(143人次)、与陆地相隔的海岛环境(82人次)、海岛渔家风情(32人次)、海岛度假(25人次)、海岛文化(21人次)、坐船出海(13人次)、其它(28人次)。从统计数据看出,海岛旅游对大多数人有吸引力,最吸引他们的是海岛景色和与陆地相隔的海岛环境。可见,海岛旅游市场巨大,海岛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潜在海岛旅游者对海岛景色和环境最感兴趣。

五、结论与建议

(一)保护自然景观,科学开发海岛旅游

在开发海岛旅游过程中,需要根据旅游者的偏好编制旅游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旅游项目。大多数旅游者认为海岛最具有吸引力的是自然景观。因此,旅游规划、建设要以保护海岛景观、环境为前提,不能破坏海岛自然环境和海岛特色文化。在保护自然环境、海岛景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建设相关旅游设施,避免旅游设施的建设破坏海岛自然景观,最大程度地保持海岛景观的独特性、原生性。

(二)突出海岛特色,开发多样性旅游产品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旅游者到海岛旅游主要目的是观光,大多数游客在海岛停留3天以内,这就决定了游客的旅游花费不高。说明海岛旅游除观光旅游外的旅游项目较少,特色不足,对游客吸引力不强,难以吸引游客在海岛长时间停留,难以打动游客更多消费。从调查中发现,海岛旅游者对海岛文化、海岛民俗并不太感兴趣,而海岛文化、民俗资源正是海岛区别于陆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此,发展海岛旅游,应深入挖掘海岛文化、民俗,开发旅游项目应体现海岛的特色文化,推出能吸引游客的海岛文化旅游产品,开拓海岛旅游文化市场。游客对海岛静谧的环境、特色的景观特别感兴趣,据此应重视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引导以观光为主的消费观向海岛度假消费观转变,创造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

(三)细分市场,加强营销

海岛旅游应合理细分市场,加强营销力度。从游客的来源地来看,海岛旅游者主要来自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与海岛距离较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是海岛旅游一级市场。此外,中西部大城市也应是海岛旅游的重要市场。针对一级市场,海岛旅游宣传营销在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电视广告的宣传,使尽可能多的潜在海岛旅游者能了解海岛旅游,激发其到海岛旅游的愿望。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应为海岛旅游的次级市场。对于次级市场,海岛旅游应继续加强网络营销宣传,同时,加强与相关旅行社合作,由旅行社协助推介。其它地区属于海岛旅游的机会市场,目前应主要做好网络营销宣传。在经济基础较好、旅游开发较完善、国家政策允许的海岛,还应加强国际旅游市场营销与开发,根据海岛实际情况及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确定细分市场,制定旅游主题,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

第3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走出去”建立销售网络或生产基地。调研发现,一些企业“走出去”收购或在境外设立营销网络成为稳定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桐乡市生迪光电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收购爱尔兰一家wifi灯具产品,与国内生产线形成配套,抢占技术制高点和欧洲市场。二是收购贸易渠道。海宁市海利得新材料公司2010年投资10万美元兼并控股美国一家贸易公司,负责销售海利得产品,2011年出口销售产品7000吨,今年预计扩大到1.6万吨。海宁市蒙努皮革公司收购美国一家拥有135家连锁店和知名品牌的零售家具卖场,重组后连锁店由135家整合为80家,遍布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主要大城市,今年销售增长60%,带动蒙努公司对美出口增长20%。三是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桐乡市巨石集团在埃及投资2.5亿美元,建设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就近利用原材料,巩固和拓展中东及欧洲市场。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针对外需萎缩的不利形势,一些企业苦练内功,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海盐县七丰五金标准件公司面对出口订单下滑、国内高铁建设放缓的实际,与中国科工集团合作,研发生产核电和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紧固件,现已取得国家三级保密单位认证、武器装备许可证等技术认证,今年还将拿到国家军用品紧固件认证。同时,该企业还发起建立航空航天标准紧固件产业联盟。海宁市华尔纺织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袜子的企业,近年来研发出具有防水透湿、保温、抗菌、阻燃功能产品,获得17个实用新型专利、45个注册商标,大大提升了产品档次,从而成功打入沃尔玛、迪卡龙、梅西等国际著名大卖场。

多渠道开拓出口市场。外需疲软并非一片灰暗,国际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关键是及时找准、盯紧、巩固那些国际市场的亮点和增长点。3个县市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创新举措巩固欧盟等传统市场。面对美国、欧盟对光伏产品实行反倾销的压力,通过创新合作方式保市场。去年3月,浙江尖山光电公司在德国设立尖山光电欧洲有限公司,承包德国光伏电站建设,并与德国诺佛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做OEM加工,在产品上标注合作双方的品牌,成功打入德国市场。尖山德国公司在德国承接了8个光伏发电站项目,5个已投产运行,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申请德国银行备案,为顺利进入欧盟其他国家市场打下基础。二是积极开拓中亚等新兴市场。桐乡市在重视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深度开发的同时,大力开拓中亚等新兴市场。中亚地区有2亿多人口,对服装、家用纺织品、鞋类等传统商品需求旺盛,桐乡市以外交部授予“中国—中亚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基地”落户桐乡为契机,召开“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为桐乡与中亚地区扩大经贸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三是抱团参展开拓市场。海盐县发挥块状经济优势,推动紧固件产业抱团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工业紧固件展,通过“集中参展、统一特装”的方式,增强区域特色产品品牌影响力,避免价格恶性竞争。四是发挥优势开拓市场。桐乡市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自身产品轻工化两大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亚的经贸往来,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桐乡市是外交部授予的“中国—中亚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基地”,“走出去”对外合作得到了外交部的大力支持。中亚地区有2亿多人口,家纺、服装、鞋类消费潜力巨大,90%的轻工产品需要进口,需求结构与桐乡出口结构基本吻合。

积极主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各地充分发挥对外贸易预警点作用,及时掌握反倾销、反补贴信息动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调查。一是依靠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体联动”机制应对贸易摩擦。海盐县依靠这一机制,成功应对了3起贸易摩擦。2009年9月,美国对我出口碳钢紧固件发起“双反”调查,海盐县及时联合省紧固件协会,组织9家企业参与应诉,最终以“无损害”告捷。此外,海盐县利用这一机制,在应对美国对我螺纹钢反倾销案件、欧盟对我紧固件反倾销调查中均取得胜利。浙江摩根兄弟科技公司在应对美国对我螺纹钢反倾销案件中最终获得0.37%的低税率,使企业产品重返美国市场。海宁市在应对欧盟玻纤反倾销调查中,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和协会作用,欧盟最终对巨石集团玻纤产品反倾销税率从初裁的43.6%大幅下降至终裁的13.8%,使企业基本保住欧盟市场。二是创新外贸合作方式,加强与台湾、韩国、日本等企业合作,有效规避“双反”风险。首先,委托台湾加工电池片,以台湾为原产地出口。台湾地区不属于美国“双反”征收地区,浙江尖山光电公司通过委托台湾企业进行电池片OEM加工,然后从台湾进口电池片,再做成光伏组件以台湾为原产地出口美国。其次,接受韩国硅片委托加工电池片,以韩国为原产地出口。其做法是,让韩国提供硅片,尖山公司在国内加工成电池片,再返回韩国,这属于来料加工的方式,之后再从韩国进口电池片,在国内加工成组件以韩国为原产地再出口美国。第三,将半成品出口第三国,并以第三国名义出口。该公司已与土耳其桑泡儿公司签订销售协作协议,将组件的半成品运往土耳其加工,加工后再出口欧盟市场。第四,与日本企业合作,由对方提供JET-PVm认证规避风险。JET-PVm认证是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信赖性及安全性的确保认证,获得证书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日本相关政府机构提供的补贴,而且可以增强消费者信赖感,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三是规范政策制定和。海宁市政府在制定外贸扶持政策时,注意把文件中的“补助”、“贴息”等字眼改为“奖励”;并规定扶持政策不能随意在互联网上公布,在向企业宣传政策或散发相关资料时,将“发文抬头”、“文号”及“海宁”字样等内容从文件中删除,5万元以上的奖励须与企业签订合同,每一笔奖励须有相应文件做支持,但文件最好不是以政府出面,避免与WTO贸易相关规定相冲突。

第4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一)生产规模及优势向少数名牌企业集中

世界范围内,家电厂商呈现出了美、欧、日、韩四足鼎立的局面。美国家电厂商中惠而浦、GE、美泰克,欧洲欧家电厂商中伊莱克斯、飞利浦。如今海尔企业的家电产品也越来越多的销往世界各地。各家电企业在国外对外直接投资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国际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知名企业的产品。

(二)家电产品国际认可度提高

随着近几年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认知度逐渐提高,据调查得知海尔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家电品牌,随着海尔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我省家电出口量明显提高。

二、山东省家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建设模糊化,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建立

一个成功的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也是成功的,它拥有着清晰的发展方向,品牌建设呈现出集中化的效应,好的品牌建设会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它会影响着企业销量与利润,也对企业的品牌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海外市场开拓费用高,不利于国际市场的开拓

由于企业自身因素,我省家电产业在核心技术上相对缺乏,导致品牌优势不强,市场营销能力弱等问题,随着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其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产生较深远的影响,但在开拓成熟的市场时如日本、欧美等成熟市场时仍需要较高的费用。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企业完整体系的建立

山东省很多家电企业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机构。但在家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我省很多家电企业在产业链发展方面尚有欠缺,虽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集团等三大国内知名的家电集团在国外建立了机构,但所需的零部件却是从广东沿海等地购进,造成了产品生产费用高,浪费人力物力,忽视了产业链的发展。

(四)产品优势性不强,不利于品牌忠诚度的建立

国际市场竞争中,我省家电企业的产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产品不存在个性化差异,品牌优势性不强,不利于产品市场的开拓,也不利于品牌忠诚度的建立。

三、促进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品牌管理

在进行国际化的投资策略时,家电企业要注意品牌建设的发展,在国际上积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要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确定目标市场,塑造品牌形象的前提,这样才能在其他领域中如鱼得水,获得长久发展。

(二)进行市场调研,降低市场开拓费用

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中由于市场结构已基本稳定,进驻该市场时需要花费较高费用,这就需要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产品特征,找准切入点,可以采取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各种策略,吸引消费者注意,研发生产与众不同的产品,降低市场开拓费用。

(三)完善产业结构,重视企业长远发展

要想在今后的国际发展中站稳脚跟,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掌握核心技术,还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到严控把关,在各个环节降低成本,需要我省企业在产业链的发展方面进行完善,对于家电企业的零部件,我省需要加强研发,争取生产出企业自己的零部件,降低零部件购买环节浪费的人力物力。

第5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海城 水暖洁具 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45-01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在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23份,回收问卷117份,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达95%,有效率达95%。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对现今海城水暖行业品牌、未来展望、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实地访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海城水暖综合市场的部分商家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到海城水暖洁具行业的发展史、近年来的变化、该行业的前景、产品销路等;第二阶段是对浙江科博卫浴有限公司的人员进行访谈,主要了解公司发展史、现今面临的市场挑战及其应对方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海城水暖洁具的品牌很多,如莱卡、洁霸、卡西亚、博士达、欧美家等六十几个。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到以前海城的品牌只有十来个,近年来越来越多,可见品牌效应也是海城水暖洁具行业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实地访谈中了解到海城的水暖洁具行业由上世纪70年代的家庭作坊式洁具企业雏形,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方式,呼应政府的政策“先富带动后富”,成为现在的公司化,集团化大规模生产经营格局,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目前海城既有最具特色的水龙头产业,又形成全国首屈一指的水暖洁具系列、卫浴洁具系列、毛巾架系列、零配件生产系列、电镀表面工程、模具生产、镜业生产系列、包装印刷生产、水暖洁具专业市场等配套体系。在配套企业中,有专业生产手柄、阀芯、花洒、软管、注塑、五金、电镀、包装印刷企业等。

随着特色产业聚集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外地同行企业和客商,如宁波、慈溪、台州、福建等地区专业生产洁具、配套产品加盟的特色产业群。目前,海城已形成洁具配件专业庞大的营销市场,集群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产品远销美洲、欧洲、非洲、日本、韩国、中东、东南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在众多的访谈当中,负责人都谈到了海城洁具企业的营销市场半成以上不在中国,而在国外。海城水暖洁具市场的生产企业一家挨着一家,涌现出了一批实力强大的知名企业,如温州鸿升集团、浙江利尼斯洁具有限公司、温州市海霸洁具有限公司等企业。

随着市场的发展,海城水暖洁具行业发展有着有利因素: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引进环保等新技术,国外水暖洁具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带动出口,水暖产品集中度提高,避免恶意竞争,政府对水暖洁具行业的保护有利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水暖产品集中度的提高是最为有利的因素。

据调查,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企业产能分散,市场缺乏规范(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用地紧张、生产过程污染过大,增加生产成本,材料供应紧张,劳动力不足,企业缺少研发投入,国内生产成本提高等成了阻碍海城水暖洁具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海城水暖洁具行业的发展要求,而海城大部分企业缺少研发投入,这成了海城水暖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这是海城水暖洁具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水暖洁具行业产能过剩,主要停留在“拷贝”国外这一层面上;对协会而言,当前年轻的中国卫浴行业没有专门卫浴协会,更没有专门的部级的卫浴协会,而且在无政府干预下,水暖洁具行业荣誉评选已变得鸡肋一样,无法提高企业积极性。

三、调查结论分析及建议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海城水暖洁具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竞争力,使其蓬勃发展。首先加大对品牌建设的保护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树立企业品牌。另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就企业而言,研究新技术,提高竞争力,合理企业管理,遵守行业规范,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在竞争中强大,精益求精。就政府而言,创办卫浴协会,提高各企业对荣誉品牌的竞争性,促进水暖洁具行业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就市场而言,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特色,再根据市场情况为消费者“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整体卫浴产品。

【参考文献】

第6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然而,一批中国家电企业,从创业之初就树立了创世界级品牌的目标;他们中的佼佼者比如海尔,通过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自主品牌升级,探索着一条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创自主品牌的道路。

现状:出口还是出卖?

据了解,自2001年以来,我国家电产品的出口保持着飞速发展。目前,全球每销售的10台空调中有近8台产自中国,而冰箱、洗衣机、彩电的供应也占据了全球近6成的比例,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电大国。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中国家电产品大批量出口的背后,却是家电产业整体战略的断层。从上游的技术创新,到中游的制造加工,到下游的营销增值,国内企业沦落为制造代工厂,出卖的只是廉价劳动力,拥有的只是大规模制造成本的优势。

近年来,家电企业实施的海外出口,就是承接订单、提供组装,而缺乏在上游对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以及在下游的市场网络和品牌推广方面,基本上处在空白阶段。偶尔,也有一些企业通过资本并购,或者合资等方式,介入到海外市场的品牌化运作,但由于面临着商业环境陌生、区域差异性较大、政策法规风险多等问题,颇为坎坷。

一位家电企业直言,我们的出口,就是释放剩余产能,以订单合作挣点辛苦钱。在海外市场做自有品牌、自建销售渠道,太复杂了,不如直接跟海外买家合作。

正是这种操作理念,引发了近两年来我国家电出口的群体下滑,由于海外需求萎缩,广东、浙江等地的外贸工厂直接被迫关门歇业,还有更多的中小型家电企业的海外出口则出现了50%以上的大幅下滑。

以“出卖廉价劳动力、出卖大规模制造成本优势”为内容的海外出口,在遭遇金融危机袭击之后,企业必然会下滑和失败。

现在:因地制宜推动力

对于中国家电业,海尔的出口不仅“起步早、起点高”,还根据各国市场的特点和情况,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策略和手段。

记者注意到,与出卖制造环节的优势不同,海尔的海外扩张,是全面加速海尔品牌和营销网络在海外市场的快速建立起来,并积极通过“本土化”策略的实施,跻身欧美等国家电市场的主流渠道,让更多的海外消费者接触、了解到来自中国企业的实力。

此外,海尔还率先迈出了“海外建厂”的一步,全力推动“当地销售、当地研发、当地生产”为内核的海外产业链一体化构建。通过将中国制造与海外市场的资源和优势整合后,先后在美国、巴基斯坦等海外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工厂。最终,海尔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上,初步构建起“全球化研发、生产、销售”的“三位一体”的运营新模式,并一度还创造了从“出口到进口”的新轨迹。

这一系列变革,正是遵循海尔CEO张瑞敏提出的海外市场当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式扩张策略,即确立全球化的战略架构,进入海外市场中。然后再在当地建立生产工厂和研发中心,并积极建立销售网络。最终,则是要全面推动海尔产品和品牌在当地的成长与发展。

行业观察家指出,与很多企业的单一产品出口贸易不同,海尔的海外市场扩张,始终坚持既定的战略目标,既不轻易的盲目冲动,采取激进式的资本并购手段,也没有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一味地投入单一市场。最终,海尔按照“三步走”策略,将全球各个区域市场进行划分定位后,根据企业在每年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竞争状态,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销量和品牌的稳步提升。

虽然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坚持自有品牌、掌握了对市场的细分和销售网络的布局,海尔的海外战略显峥嵘,出现了较强的抗跌迹象,并实现了在逆市中的持续投入。

未来:理念与创新的融合

立足国内市场,并积极借助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全面加速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家电企业战略扩张的主方向。特别是在海外市场实现品牌和销售网络的自主化,将成为今后几年家电企业的主要任务。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前全球家电市场上,海尔已经成为品牌影响力最大、销售网点最全、产品种类最全面、海外工厂最多的中国家电品企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全球化的产业链一体化构建以及产业价值链分配等多个方面,海尔率先完成了从点到面的立体式布局,从制造业向销售、品牌环节的扩张,从产品卖出去到产业链构建以及海外生产工厂建设等多个环节上的系统构建。

第7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蓝色粮仓;海产品;空间拓展;科技支撑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和人类食品的重要来源。面对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我国粮食安全压力长期存在。相对陆地农牧业而言,“蓝色粮仓”建设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特点,还能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健康、安全的海洋动植物蛋白。因此,在重视陆地农牧业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对海域、沿海滩涂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广阔的海域和沿海滩涂建成人类粮食储备的“新大陆”,“海陆并进”构建我国大粮食安全体系。目前,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受近岸海域养殖空间日益减少、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足、海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和关联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的制约。为此,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策略,采取完善的保障措施,以推进“蓝色粮仓”的顺利建设。本文主要结合青岛市实际对此进行探讨。

一、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策略选择(一)“空间拓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掘海洋资源潜力,为“蓝色粮仓”建设寻找更多更大的仓储空间。

1

、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实现由近海渔业向深海远洋渔业的拓展。青岛市远洋捕捞目前仍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远洋渔船装备水平比较差,且大部分远洋渔船严重老化,多数由近海捕捞渔船改造而成,作业效率低、辐射范围小、安全性能差。加上作业人员远洋捕捞技术欠缺,使全市远洋渔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到了严重制约。

[1

]因此:第一,提升全市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开发与竞争的整体水平。通过技术引进,专业合作,不断做大做强远洋渔业公司。建造或购进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参与南极磷虾捕捞与产品深加工,探索其他新鱼(捕捞品)种的开发利用途径。

[2

]第二,加大远洋捕捞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提高捕捞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尽快制定出台扶持远洋渔业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国家税收政策,适度加大燃油补贴;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搭建融资平台,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促进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做好渔业从业人员远洋捕捞的技能培训工作。利用青岛市渔船数量较多、渔业相关从业人员多、很多船员拥有丰富的捕捞经验和渔场探寻能力的优势,加强与国内远洋渔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合作,通过派员学习和引进相结合,为远洋捕捞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

[3

]2、发展新型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实现由滩涂浅海养殖向深海养殖拓展。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如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消波堤等新技术的成熟,以及HDPE等新材料的运用,海水养殖开发区域应由目前主要集中于-10米等深线以内的滩涂、浅海向-20米、-30米等深线的深水区域推进,缓解近些年由于近海养殖空间趋于饱和带来的养殖压力。

第一,加大深水网箱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加大深水网箱养殖配套设施、材料研究与开发力度,如开发配套的养殖设施,包括网衣水下清洗技术及设备、防鲨鱼网片张紧结构、夜间警示器系统、鱼类起捕设备、网箱养殖监测系统等。

[4

]科学筛选养殖品种,突破相应的苗种培育技术和饲料加工技术。同时,建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示范区,指导地区性深水网箱养殖的发展。

第二,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在育种、育苗、新品种开发、养殖技术、网箱制作技术、饲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经验,推动深水网箱养殖从离岸管理转向陆基管理或海洋平台管理及自动控制系统管理。

(二)海域利用效率提升战略

在控制风险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高密度养殖技术,大力培育和引进养殖新品种,改善和优化海水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传统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基地养殖转变,提高海域利用效率。

1

、重点实施和扶持传统低效养殖池塘的标准化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消耗,增加产出和效益。倡导和鼓励间养、轮养、套养和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推广采用养殖互净清洁生产工艺,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使单纯的终端污染控制转向养殖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和污染源的再利用,减少海水养殖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总量,保持海水养殖生产的良性循环,提高水域的利用效率。

2

、加快循环水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推广。

积极推动循环水设施投入和研发投入,吸引非渔业企业进入设备研发领域,为渔业设施现代化服务。

鼓励现有的养殖企业向现代化养殖企业转变,从传统养殖方式向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在政策、财政、信息服务上给予大力扶持。

3

、积极推动养殖结构的调整。通过对现有海水增养殖品种的改良,潜在经济养殖生物种类的开发以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生物品种的引进,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基地,推动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的飞跃。

(三)价值链延伸战略

通过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为“蓝色粮仓”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供应,满足居民的多层次物质需求。

1

、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海产品加工业是渔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是渔业生产的纵向延伸,是海产品增值的主要支撑,也是“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把做大做强海产品加工业视为“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改变全市海产品加工空间发展失衡的状况,尽快扭转部分区市海产品加工相对滞后的状态,以适应广大居民日益提升的消费结构。依托青岛市藻类、鱼类和海参加工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实现加工产品品种规格系列化,推动海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海产品加工种类方面,根据行业特点,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海产品。在继续做强红岛现代远洋海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对亚洲周边国家及欧美市场的出口的同时,突出发展优质传统加工品、保健食品、罐头制品、海洋植物加工品及综合利用制品。另外,还要加强低值海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开发合成海产食品,新型海产饮料食品和调味品,以及具有美容功效的海产食品,丰富海产品品种结构。

2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依托青岛港口区、海洋保护区、渔港及旅游区和部分海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渔人码头和海鲜大排档,将旅游观光、餐饮、垂钓等休闲渔业与现代渔业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海洋渔业结构的优化。

(四)内涵式发展战略

依靠科技进步,以养殖品种优化和养殖方式升级为主要切入点,促使海洋渔业向集约化、高资源利用率转变,推动海洋渔业内涵式发展。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比例,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根据不同海区特点和资源优势,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要求,鼓励和引导企业科学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建立健全原良种体系,促进养殖结构合理化。以原良种场建设为总抓手,通过引进优良原种,加快传统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更新换代。加大主导品种、优势品种、名贵品种的苗种繁育和亲种储备力度及其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良种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

2

、积极改善养殖方式,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提高渔业科技水平。转变目前大部分海域单一化养殖生产模式,推广养殖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多营养级立体养殖模式和综合养殖模式,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科技支撑强化战略

1、健全渔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渔业公益性投入,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网络,保证新品种、新技术的顺利推广,提高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合理布局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重点加强乡镇及区域站建设,为渔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提供有效的服务。

2

、提高渔业科技研发能力。结合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发挥驻青涉海院所的科技优势,构建集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成果交易、项目合作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渔业科技研发能力。

制定扶持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在良种繁育和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创新,鼓励渔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3

、加大渔民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渔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利用科技下乡、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形成长效的渔民培训机制,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

4

、努力提升海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联合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海产品加工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精深海产品加工的发展,提高海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食品的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方面做好文章,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及快餐海产食品,重点突破海水中上层鱼类深加工、贝类产品的净化加工等难题。

二、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基于海洋渔业发展的实际,从保障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健全财政扶持和投融资机制、加大海洋渔业研发力度、强化海产品市场建设、提高海产品安全水平、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等方面入手,构建“蓝色粮仓”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保障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如同陆地农业的耕地一样,海域和沿海滩涂是渔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确保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保障海洋渔业发展的自然空间,是构建“蓝色粮仓”的基本物质前提。

1

、科学制定养殖水域规划。尽快扭转近海建设无序、严重挤占养殖水域的混乱局面,保证基本的养殖水域。借鉴陆地农业基本农田“红线”和城市“绿线”的管理模式,划定“蓝色粮仓”用地(海)保护线,建立渔业养殖基本保护区,不得随意改变养殖保护区的海域使用用途。结合沿海区市的实际,合理划分海域和滩涂类型,进行分类管理,确定宜鱼、宜贝、宜虾或宜藻等的具体功能。

[5

]对于规划中属于旅游岸线的海域,允许适度发展藻类和底播养殖等有固碳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养殖模式,实现海域立体化、兼容性开发利用。

2

、科学进行海洋功能区域划分。按照《中国浅海滩涂渔业区划》、《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待批)的要求,加快海洋功能分区规划的实施速度和质量。除港口建设外,应严格禁止各种名目的围填海。严格控制沿海房地产开发,禁止污染性工业项目占用沿海滩涂。统筹航运、旅游、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区、陆上排污区、特殊用海区、工业区、特殊工程预留区和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留足养殖水域和滩涂。

(二)健全财政扶持和投融资机制“蓝色粮仓”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包括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

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海洋渔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也是效益比较低、风险比较大的弱质产业。因此,必须像重视农业那样,实施财政支持政策。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规模化池塘改造、工厂化集约养殖、海产良种繁育、标准化藻类养殖、深海网箱养殖、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底播和增殖放流、海产品加工、渔业品牌建设等重点项目。政府应制定振兴渔业发展规划,出 台具体的扶持 政策,设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3]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域外资源。进一步完善养殖渔具等渔业设施的财政补贴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收购捕捞渔船马力指标,拆小建大,拆旧建新,实现海洋捕捞业由近海渔业向远洋渔业的转变。

2

、建立多元化开放型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蓝色粮仓”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渔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蓝色粮仓”相关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渔业养殖、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等知名企业来青投资,鼓励本地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蓝色粮仓”建设。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海洋渔业发展实际,引导银行创新信贷方式,加大对渔业信贷扶持,通过开展海域承包权和海产品订单等质押、渔船联保、与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等,解决贷款难问题。在进一步完善渔业互助保险,提高保障水平的同时,尽快将渔业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用财政资金对保费给予补贴,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渔业保险,降低渔民和相关企业的风险。

(三)加大海洋渔业研发力度

依托青岛海洋科教优势,逐步加大海洋渔业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把青岛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洋渔业科技研发基地。

1

、加快海洋渔业科技园区建设。以胶南和即墨为主要载体,规划建设海洋渔业科技园区。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推动科研院所的产业化成果进园区孵化,使园区成为产学研企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科研成果孵化的示范窗口。支持大中型渔业企业进入园区建立实验室或中试基地,以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

、提高企业自主科研能力。深化科研院所与渔业企业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参与渔业开发,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资金,重点向渔业小微企业倾斜。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向渔民和渔业企业从业者推广先进适用的渔业技术。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渔业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实验室,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的安全度。

3

、充分发挥渔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加快基地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如海珍品基地、种苗繁育基地、亲种培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海产品生产基地等,创新“基地+企业”、“基地+渔户”的渔业组织模式,以规范化基地建设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四)强化海产品市场建设

青岛市海产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城阳区,经营规模位居全国50强,年交易量50多万吨以上,年交易额过百亿。但由于市场交易缺乏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市场管理约束,经营比较松散。

[6

]从总体上看,青岛市海产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管理薄弱,海产品流通渠道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管理比较松散。

1

、整顿现有海产品市场,改变“散、杂、乱、差”状态,提升海产品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做好市场的功能区域划分,完善市场功能,保障大宗海产品交易需要。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市场流通速度和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市场电子交易信息平台,为渔民和海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科学的市场反馈信息,指导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

2

、加强政府对海产品市场的调控与扶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运用法律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海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制度。加大海产品市场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对企业软硬件投资给予银行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

3

、培育市场经营主体。鼓励民营、股份制企业参与市场建设,推动市场实现规模化经营。积极推动海产品市场建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培育海产品批发公司等经营主体,提高其经营实力和信誉。加强对市场经营商户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海产品市场秩序。

4

、促进渔商联手,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创办集生产、批发、加工、零售于一体的海产品流通体系,扩大直销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流通环节,千方百计降低流通成本。

(五)提高海产品安全水平

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体系建设,提高海产品安全水平。一方面,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在养殖过程中应采取自我控制,全程实施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

1

、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现有的渔业园区和无公害海产品生产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生产管理技术,引导激励养殖户、加工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从而推动渔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标准化进程。通过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无公害、绿色海产品基地的认证工作,辐射带动海水养殖业实行标准化规范管理。

2

、建立跟踪监管服务体系。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入手,完善海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制度,建立商品可追溯机制,强化海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对部分养殖大户、重点加工企业要实行跟踪监督管理,不断加大渔用药物检查和海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克服药物残留、有害添加剂等问题,从生产和加工环节上切实保证海产品质量安全,形成高标准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的产业链。

(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青岛市的地理区位优势,扩大海洋渔业领域的资金、技术、人员、物资的国际交流,为“蓝色粮仓”建设打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1

、借助中日韩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选择一批技术含量大、经济效益高的渔业发展项目作为嫁接载体,吸引外商来青投资建设。

2

、积极引进国内外海洋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装备,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精心打造高水平海产品养殖基地、加工集群和辐射国内外的海产品交易市场。

3

、积极开展绿色海产品、有机海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逐步提升安全健康生产标准,主动与国际标准接轨,为“蓝色粮仓”的安全建仓搭建保障平台。

4

、熟练运用WTO的有关规则以及我国已签订的国际渔业合作协定,制订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青岛实际的海洋渔业生产与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

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推动国际渔业合作长远规划的制订,以保障“蓝色粮仓”建设拥有长远的国际战略发展空间。

注:本文受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研究课题“青岛市蓝色粮仓构建问题研究”(青发改蓝办2011012)资助。

第8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战略;研发;球化;本地化

1 研发活动的战略导向分析

1.1 全球化的战略基础

研发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开展研发活动,即研发资源的全球配置,研发活动的全球管理及成果的全球共享。实施全球化研发的跨国公司多以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为导向,所谓全球战略,是向全世界的市场推广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取得高额利润。

在该战略下,企业以成本领先为目标,建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技术基础,集中在具有优势区位条件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服务于全球市场,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研发。

1.2 本地化的战略基础

研发本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子公司所在地,利用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开展研发活动。这种策略显然与实施多国战略的跨国公司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多国战略强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实现差异化战略。因此,在消费者偏好不同的国家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研发活动,用适合东道国的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充分渗入市场,抢占份额,这正是基于多国战略的研发本地化。

2 研发活动区位模式的选择

2.1 全球化的区位模式

全球化研发的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的海外研究与开发的区位,作为其全球市场的供应中心,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研究与开发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自身的规模,国际化程度和发展经营战略。能使各种因素取得平衡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区位(见图1)。

基于这些因素和全球化研发的战略动机,可以将其区位模式总结为4种:

(1)生产支撑型。

生产支撑型的r&d机构大多是为了支撑在海外的生产而设立的,为母公司在当地的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通常与海外生产基地联系在一起。

实施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主要在优势地区集中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与其密切配合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区位优势,为海外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取得成本领先,从而服务于国际市场。

(2)资源需求型。

这种类型的r&d机构主要着眼于东道国的研发资源,包括适合技术开发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当地的激励和扶持政策,以及人力资源等。

大型跨国公司多在经济和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显然是看中了这些地区的r&d设施和基础性研究成果。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一般都是此类机构的聚集地,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正在成为国际企业新的研发基地。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网罗和储备优秀人才也是全球化研发的重要策略和内容。

(3)市场导向型。

以全球战略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的r&d研发机构追求不同市场的一般偏好和需求,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强调标准化的技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无论身处哪个国家,消费者都品尝着同样的可乐,经典的口味风靡全球,长久不衰,这正是可口可乐公司立足于全球市场的产品开发所带来的效应。

(4)战略投资型。

这类r&d机构的区位选择不是从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直接依据全球战略规划来考虑海外研发的全球布局。规模较大和国际化程度高的跨国公司通常采取这种方式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国际企业在当地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如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中国加入wto后,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内地设立研发机构,显然也是看到了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

2.2 本地化的区位模式

影响本地化研发的因素与全球化研发不同,更加需要考虑到研发活动与诸多方面的相关性,从当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制定研发战略。

(1)基于区位优势的本地化。

本地化研发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但与全球化不同的是,本地化模式下对资源的利用是为了服务于东道国的市场,并非着眼于全球。因此,适合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都应从地区特点出发进行筛选和开发。另外,也有不少跨国公司受到当地相关政策的激励和吸引而设立了研发组织和机构。

(2)基于市场需求的本地化。

全球化研发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而本地化研发则是以东道国市场为导向。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多国公司大都是以本地化研发来实现其战略目标。在深入考察当地市场的规模潜力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产品和服务,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使研发活动真正为市场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公司和产品在东道国的竞争优势。

2.3 研发全球化与本地化的组织形式

为了适应不同的发展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研发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以更有效的协调和管理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为其全球目标服务。

(1)基于研发全球化的全球集权型。

跨国公司在母国研发活动的基础上向海外扩展,在全球范围内设立若干分支研发机构,跟踪全球市场,进行技术探索,同时,母国的研发中心仍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要执行者,这就是全球集权化的研发组织形式。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母国集权型模式集中进行研发的优势,又能兼顾全球市场,因此适合采取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

(2)基于研发本地化的多国分权型。

不同于集权型的组织形式,这种分权型是适应跨国公司经营“本地化”的趋势而产生的,因此大多用于采取多国战略的国际化公司。在该模式下,母公司将其研发职能分散到多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海外研发中心,并对各分支机构进行协调,以实现总体战略。海外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以当地市场为导向独立研发,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从而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多国战略。

第9篇:海外产品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供应 价格 西宁市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41-02

1研究农产品供应与价格现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农产品正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安定人民群众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具体表现在:

1.1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因此,农产品供应与物价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历史经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影响农民的收入;(2)影响社会物价水平。

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必将会引起居民消费品价格、工业产品价格、以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全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甚至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影响:(1)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就会引起以农产品作为原料的其他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工业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2)农产品作为CPI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会引起CPI指数的变动,而CPI的变动会进一步刺激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3)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会引起市场商品价格体系的紊乱,从而不利于正常的商品交易和流通。

1.2是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产品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减少,当收入仅能满足生理需要时,低收入者只能将多数收入用于购买生存必需品,而减少其他相关商品的购买。此外,低收入者储备较少,应急能力较低,因此短期福利更低。同时,相同价格的变动,给不同收入者带来的长期福利影响也不相同,对于低收入者,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福利损失相对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更大;而价格的下跌,为其带来的福利水平的改善也要优于中、高等收入者。

1.3理清区域性物价变动态势,是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目前青海省政府对农产品供给的宏观调控,基本上属于追踪型的调控。这种调控的缺陷主要是调控的事后性、被动性和放大性,为克服这些缺陷,需要将宏观调控方式转变为预期调控,从而为政府主管部门实施正确的宏观指导与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农产品价格的先行指标体系和蔬菜价格安全预警系统的对策库,可以先期采取措施,防止价格波动的发生或弱化波动的幅度,减少区域经济波动的强度,避免整个经济系统的严重震荡。

2青海省农产品供应及价格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自给率低,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高

根据2012年青海省统计年鉴,2011年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城镇、农村居民人均购买主要农产品的数量看出,青海省2011年鲜菜、肉类和鲜奶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其他多种农产品的消费量都超过本省产量,包括粮食、禽蛋、水产品、水果。其中水产品的供需最不平衡,需要依靠外部市场的程度为74.5%;水果为66.5%;禽蛋为59.0%;粮食为18.7%。这种大规模的从外地运入农产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直接影响的就是价格的波动,运输的成本、外部市场的供给量、外部市场的均衡价格等都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并且使得青海省的价格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物价的整体调控。

2.2农产品价格总体偏高,导致恩格尔系数偏高

通过横向比较2012年8月28日这一节点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种类的价格。总体看来,青海省的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还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水果(苹果)、水产品(活鲫鱼)和蛋类(鸡蛋)。粮食类和蔬菜类的价格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比一些省份的价格要高,特别是粮食类,和价格较低的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青海省2011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89%,在全国位于17位,处于中间偏下位置。说明居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是略高。同时也一定程度得反映出城乡食品物价的高水平。如果农产品物价的增长迅猛,必然加重人民的生活负担,变相降低生活水平,引起人民情绪波动,严重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2.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加剧了生活水平的下降

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说明青海省城乡收入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还是非常低的。其中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高的上海市相比,相差20627.2元,差距相当于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2.2%;农村居民纯收入相差11445.3元,差距相当于青海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48.35%。人均收入的巨大落差远比农产品价格的差距多出很多。甚至青海省有些农产品的价格比人均收入高的地区更高。双重的压力导致青海省的恩格尔系数处于不容乐观的水平,加剧了人民生活的恶化,拉大了与其他省市的差距。

2.4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存在缺陷,对调控物价作用有限

缺陷的存在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例如:政府对于农产品的补贴没有直接发放给消费者,而是补给了经营者或生产者,商人处于利益最大化考虑,没有按规定实行降价销售;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是偶尔性的,商户在检查时和更多没被检查的时候价格不一致;价格调节基金制度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只是对于粮油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进行调节和补贴,作用范围有限;该基金制度只是对价格暴涨暴跌时使用,而日常的波动则不启用,作用实效有限。

2.5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差异较大

为了分析价格的变化情况,我们于2012年10月1日对西宁市5家超市(王府井超市、北京华联超市、华润万家、西大街百货、家乐福)和露天市场蔬菜价格以及海湖路市场批发价格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对比。发现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价格相差甚大。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的差异反映出了青海省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不足。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在农贸市场、露天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社区肉、菜店要高出批发市场的一倍以上。农产品运输的中间环节多而繁,农民真正把手中的产品卖到市民手中,需要包装、运输、进场、租地、管理等等环节(详见图1)。这也成为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与价格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青海省农产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脱离了“计划”,生产、流通和消费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而且与粮、棉、油、糖等相比,缺乏相应的市场调控体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基于农产品市场波动成因,尽快构建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3.1加大农产品支持水平

近些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农产品的经营风险也在相应地上升。因此必须坚持农产品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原则,保证财政支持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增加。着力改善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配套农产品生产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稳定生产的能力。继续支持实施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提升农产品比较效益。

3.2确保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尝试创新性实施农产品生产“配额”管理,在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的主产区选择生猪、肉鸡等部分农产品开展生产“配额”试点工作。按照“政府委托、市场运作、权责明晰、适当补偿”的原则,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选择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专项承担生猪和肉鸡的生产任务,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有效减缓由于生产不稳定可能引发的市场价格波动。着力创新开发农产品价格和收入农业保险产品。不断探索合作社的组织和服务功能,为社员提供信息资源,集中土地,规模经营。帮助合作社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支持,在合作社内部实行在种子供应、生产技术、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等方面实行统一标准,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的供应价格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推动物价持续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低收入群体也正是由于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较大而受物价影响较大。依靠居民自身能力来消化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帮助其抵御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针对当前猪肉、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政府可以择机调用储备肉、储备粮增加市场供应,以平抑物价。

3.4改善流通条件

发挥现存的国有、集体所有的农产品流通网络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社区便民店,建立“绿色通道”。建设主次分明搭配合理的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以便更好的落实农产品市场调控目标。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制度的建立健全,例如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整合已有的与农产品流通相关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省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支持菜农直接进入社区销售农产品,因地制宜安排临时集贸市场或临时摊点,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应对农民自产自销的应给予支持。促进农产品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陈彦峰.近年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及蔬菜价格中长期走势预测[J].中国瓜菜,2008(1):47-48.

[2] 向中.吉首市蔬菜价格波动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3] 孙小丽,陆迁.蔬菜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福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1995-2010年为考察期[J].青海社会科学,2012(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