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现代服务业大会及杭州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产业融合中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开好今天的大会,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我们不能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离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谈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定位问题。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要进一步理清余杭区到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服务业、扶持哪些重点现代服务业等问题。三是举措问题。抓好现代服务业工作的落实,需要把服务业放到全区整体产业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来考虑与落实。

下面,我就年以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和所做的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相关工作作动员部署。

一、肯定成绩

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年以来呈现出总量扩张、效益提升、布局优化、空间集聚的良好态势,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1.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年,我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幅6.3和9.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在全省16强县(市、区)中位列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9.8%,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1.9亿元,同比增长14.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8.4%。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幅均位于杭州市七县(市、区)第一位。

2.服务业贡献率稳定增长。年,全区服务业税收达42.3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2.32%。其中,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97亿元,增长33.86%,占财政总收入的19.96%,同比增加2.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服务业税收46.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1.9%,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2亿元,增长33.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21.3%,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随着“四基地十一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旅游综合体、文创产业基地和商贸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创新基地成功申报了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两大部级试点拓展区;同时,为推进集聚区建设,明确了10个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区。其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农副物流中心九大市场运营良好,截止10月底,成交量206.5万吨,成交额135.96亿元,正北货运市场税收入库900多万元。余杭港口物流区发展形势良好,10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总计为220.3万吨,首次超过杭州港运河港区,居杭州港九大港区吞吐量之首。

4.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一是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提升发展,拓展了商贸物流业的盈利空间,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如中国轻纺原料交易城创新商业模式,率先建立“临平·中国”轻纺原料网上交易市场,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有机结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二是信息、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阿里巴巴“淘宝城”等重大项目带动下,信息服务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9.92亿元,同比增长58.3%,是我区增速最快的服务业行业;金融服务业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同比增长17.2%,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老板电器、南方泵业境内首发上市,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良好,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筹建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6.45亿元,同比增长26.3%,创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如“农夫乐园”将文化创意和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呈现耳目一新的旅游创意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旅游业提升。

5.服务业规划布局得到优化。一是立足现状,深入分析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眼“十二五”时期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研究编制《余杭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明确“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布局;二是对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制订了专项实施规划,规划了服务业主要部门发展方向与布局,推动了全区服务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三是编制了《余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将全区服务业集群发展目标确定为6个重点区、12个特色区,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二、正视问题

虽然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通过前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无法回避。

1.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从服务业行业结构上看,房地产、住宿餐饮、批发销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尚显滞后。另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消费业,多数服务业领域狭小、品种单调、层次不高。

2.贡献结构有待优化。余杭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房地产业会在一定时期内迎来暴发性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尤其表现在对税收的贡献上。但这种现状离科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合理的结构应当表现为各种服务业业态发展均衡,并驾齐驱。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降低经济运行风险的角度,服务业的贡献结构亟待优化。

3.发展理念有待厘清。目前,要摒弃以服务业比重论英雄的观念,避免盲目乐观。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如何更合理?从年的数据来看,尽管余杭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增速均高于萧山区,但是萧山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仍高于我区69.6%。萧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明晰定位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现代服务业的谋划是否科学、定位是否明晰将直接关系到余杭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要把服务业放在余杭产业发展阶段上来谋划。从产业来说,我区正处在农业提升发展、工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次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在确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对产业的发展规律要予以尊重。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证明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后半阶段,工业化的进程必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对现代服务业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科学合理谋划,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要把服务业放在产业融合中来谋划。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突出一、二、三产互动、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以金融服务、文创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要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老板电器、南方泵业等企业的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企业上市推进了企业规模和能级的提升;要积极发挥文创产业、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助推作用,七格格“研发设计+委托生产+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整合了传统生产企业资源,创新了商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念;要积极发挥现代物流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完善城乡功能配套的作用,正北货运市场的物流配送促进了农产品快速有效流通,特别是带动了本区和周边水果连锁业规模化发展,值得借鉴;还要加强科技服务与中介(商务)服务等对生产企业推动创新和管理规范的作用。

3.要把服务业放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来谋划。目前,余杭已进入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实现手段和后续动力,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谋划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提供保障,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和其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同时,余杭的服务业要在一副三组团城市框架构建中,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模式。

4.要把服务业放在“十二五”规划中来谋划。“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黄金期。因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还处于“五化”加快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阶段。“五化”即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认识“十二五”期间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大背景上寻找突破方向,紧抓发展机遇,谋篇布局,完善政策扶持,花大力气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让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亮点,新的增长点。

四、落实举措

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区建设,重点突出生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实力,逐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围绕总体思路,下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优化规划布局。一是科学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科学有序地编制《余杭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服务业领域各项发展规划。二是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在细化各重点区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并分析和把握“双铁”建成带来的重大机遇,谋划主要区域道路沿线产业带,强化临平新城业态规划,以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业态支撑临平新城发展;根据先进制造业“三区八园”的空间布局,促进生产业集聚,强化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积极研究西部生态环境优势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带动西部各乡镇产业发展。着力将产业规划布局做优做实,促进全区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

2.完善扶持政策。一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让政策发挥最佳效用。对企业的扶持要着重体现在创业和培育发展阶段,政策的完善要针对企业的需要,统筹并用活政策,使政策奖励补助向前端扶持转变,真正地助企业一臂之力。二是要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对新生事物要高看一眼,加强研究,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要先促其发展壮大,而不是限制。如对网店这一新兴业态,有关部门就要创新方法,完善扶持政策。三是要制定出台扶持先行先试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健全集聚区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集聚区的建设主体、管理机构和考核部门,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集聚区倾斜,加快集聚区平台建设。

3.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重点发展生产业。着重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新兴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重在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有形市场与物流园区建设,金融业重在创新区、股权交易、创投参股上试点,总部经济重在依托杭州,着眼上海,以环境和人文优势策划总部经济区块招商。特别要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信息服务业本身既是产业,同时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媒介,要充分依托创新基地、省科创园中大量的IT企业,使信息服务业成为余杭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突出平台与产业链建设。探索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投融资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在集聚区建设上注重产业链布局,在项目选择上注重产业链对接与延伸,在配套上注重产业链环节间的支持。三是突出商务服务,发展税源经济。加大力发展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等楼宇经济,瞄准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提升商务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管理支持。突出发展税源经济在项目引进、建设、运营的投入与产出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4.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四基地十一区”集聚,重点推进10个先行先试区的建设,分解落实先行先试区目标任务,配套细化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区的创建和成形。二是积极推进以杭州科创产业集聚区、临平新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乔司商贸新区、良渚汽车产业服务基地、塘栖水乡风情旅游区项目建设,加快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三是探索建立服务业项目准入机制,以空间规划布局为基础,以重点产业为导向,以项目准入和选择为手段,在项目研究、前期、论证、选择、资源配置、建设等环节形成决策机制,引导新引进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四是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深化服务业三级协调机制,做好服务业各级重大项目申报,争取各级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5.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创新服务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专卖店、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现代商贸业发展。利用现有商业楼宇,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城。支持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建设好网上交易平台,积极拓展会展、旅游等新功能。二是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模式。加大人才政策投入,重视服务业各领域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加大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创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引进或培养力度,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2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Abstract:The article combed domestic and foreign has gathered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about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zed the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gather the area development process, summarized the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rom the theory and the real diagnosis angle to gather the area development to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growth way enlightenment.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 发展模式 理论实践

Key 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Gathers the area; Development model; Theory; Practices

2009年3月25日中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对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拓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以及改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相关文献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网络传媒、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业等。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理论界研究热点,如杨亚琴和王 丹(2005),刘俊杰和王述英(2007),何骏(2007,2008),李志平和白庆华(2008),吴家喜(2008)等都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展开研究,重点在于集聚区形成机理、特点、功能开发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为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总体来说,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引导。

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现代服务业布局的集聚化与扩散化并存现象。Scott (1988, 1993)指出现代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的现象是源于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弹性生产方式的出现;Storper和Walker (1989)认为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阶段时,空间上的扩散就成为现代服务业寻求低成本布局的选择。Scott (1988)、Moullaert和Gallouj (1993 ) 、Storper(1995)、Pinch和Henry (1999) 、Camagni (1991)、Keeble和Willcinson (2000)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Nachum和Keeble(1999 )、Amin和Thrift(1992)等对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聚区、硅谷(Silicon Valley)等进行实证分析。Naresh和Gary(2003)、Peter Swann ( 2001)、Sam和Kee-Bcm (1998)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 Ottaviano (2000)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模型。国外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现象,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存在、演化和发展,提出了各自观点。综合而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也有政府人为因素的推动作用,理论界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保持统一的肯定观点,对与创新和网络密切相关的知识型集聚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核心作用给予了重点关注。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起源,逐步形成了虹桥商务集聚区,这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现。

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加快服务业发展,2000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首次过半(50.5%),GDP10.8%的增幅中有6.2个百分点是由第三产业提供的(上海市统计局,2001)。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大大增强了上海这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都呈现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积极规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大在品牌建设、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并启动了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4年上海率先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分两批确定了20个建设项目,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2007年正式公布第二批8个集聚区名单。希望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新亮点。

上海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已经全面推进,可望2010年左右全部建成,目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成效逐步显现,产业布局得到统筹协调。中心城区通过功能提升和完善配套,已形成服务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区域,实现了集聚区的商旅文结合;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设中的集聚区,通过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显现了中心城区CBD溢出效应和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效应,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业,凸显了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形成与中心城区集聚区错位互动发展的格局。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启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经验,对我国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较好启示作用。

(一)国际对标与经验积累相结合,深化发展理念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规模扩张等因素驱动下,城市服务业集聚出现了由单点的中央商务区(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应运而生(广州协作网,2008)。上海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从国际对标起步,市政府组织国际大都市考察活动,召开国际研讨会,对标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成功之道,深入细化适应上海发展特点的集聚区发展理念,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构想。在具体项目的逐步推进和实施过程中,积极经验,树立样板,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现代化。通过样板示范效应,加大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区县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指导下合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的新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二)优化规划布局,完善核心区域专项设计

上海制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实施纲要。规划上围绕“一个核心”、“两个依托”、“三个合理集聚”、“四个集约发展”、“五个空间集合”,“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布局上“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建设上“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结合未来功能定位,上海明确各集聚区的核心区域和衍生区域。针对核心区域土地资源稀缺、现代化商务楼宇供给不足的困境,上海借鉴东京等城市成功的空间设计经验,一方面完善集聚区内部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在控制集聚区整体容积率的前提下,实行容积率局部调整,挖掘潜在的商务楼宇空间,加强保护性建筑的功能开发。通过国际招标形式确立的实施方案与上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固化有效衔接,合理规范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三)完善交通枢纽,构建科学交通系统

上海计划于2010年建成的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将承载全市出行量的10%左右,而且交通集散强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交通目的多样化,呈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分散化、多极化特点。2008年5月4日,由上海市经委与市建交委、市规划局共同编制出台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交通导则研究》,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立体交通系统的思路,解决集聚区的交通瓶颈问题。地铁、轻轨、道路等城市交通规划要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协调。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干道、隧道、桥梁等立体交通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把交通枢纽设立与商务楼宇、休闲场所互通连接,方便工作、生活与休闲之间的流转,加强交通网的功能新开发(叶松,2007)。依托轨道交通站点。

(四)吸引专业人才,发挥服务创新优势

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实现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关键是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熟悉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能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做出创新性成果,有助于推动产业调整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本身具有更高的学习与创新效率,集聚区内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等行为主体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频繁联系和沟通,使创新成果更易传播、吸收和转化,从而促进整个集聚区服务能力的提高。集聚区具有有利的创新基础设施,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促使集聚区整体及区内个体均成为创新主体,发挥服务创新优势,推动产业进步。

除了上述经验外,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探索还有其他很多启示,比如:强化区位优势,打造主导产业群;以人为本,协调生态和人文环境;有机连接产业链或创新链,提升整体辐射能级;构建市场服务体系,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等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过度依赖政府政策、企业竞争与协作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总体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增强上海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小结

产业集聚理论转变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从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配套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分析区域产业发展,从传统的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换为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知识竞争优势,形成独特的经济分析视角。产业集聚区具有整合优势、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等作用机制,因此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低且区域间差别较大,因此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演化规律,总结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经验,构建适应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2]何骏.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 J.城市,2008.04.

[3]杨亚琴,王 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 J .世界经济研究,2005.01.

[4] Keeble, Wilkinson. High-technology clusters, 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in Europe. Ashgate Adlershot. 2000.

第3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徐州 对策

一、引言

徐州人口众多、环境优越、交通枢纽作用显要,具有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优厚条件。2011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亿元,环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440.06亿元,环比增长14.5%,居江苏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徐州市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逐步发展,近年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功能格局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其他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加强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的实现,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与对策研究上,而对于类似徐州这样的省域边缘城市研究少之又少。如程大中(2005)研究强调了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魏巍、原毅军(2006)则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为对象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将区域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特质环境;李娟(2010)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化程度、产业化、城市化、优秀人才和国际化水平几个方面;毕秀晶(2010)以上海为例,通过绘制三维图,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及机理;刘斌(2012)则在分析上海生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提出其“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以徐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特征的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问题,试图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徐州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市场取向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如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都是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1、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动力

市场程度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徐州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有些领域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加上2011年徐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35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居民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与规模。

2、城市化滞后,缺乏需求基础

现代服务业集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2011年年徐州城市化率为53%,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徐州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水平。此外,徐州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服务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缺乏统筹规划和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也影响着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水平。

3、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

徐州长期以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徐州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制造业刺激生产需求未能更好地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

4、人力资本缺乏,科技落后

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与科技的支撑,而徐州相对于苏南、苏中的城市水平、地理位置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尽管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以上院校,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基础比较好,收入比较高的苏南城市,这些问题导致徐州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三、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与途径

结合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其次,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徐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再次,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四是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根据以上原则与途径,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结合各个产业特色,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多样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四、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策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要加强规划引导。徐州要安排一定的人力、财力,从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着重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六大现代服务业和七种集聚区基本形态,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楼宇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宽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城际列车和空港建设,形成立足本市、服务周边、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务服务体系。徐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无论是发展数量上还是区内企业的规模层次上,与苏南苏中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徐州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仅占全省总数的2.3%。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工业还有较大差距,亟需提高这方面的认识程度和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2、不断完善,扩大辐射

要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徐州要进一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如徐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加大自己对周边省份的辐射能力,发展物流及服务外包业,目前徐州已经具有徐州软件园、淮海综合物流基地、香山物流园与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等四个物流业集聚地。

3、政策倾斜,优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提升集聚区建设和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徐州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建设问题,连续多次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并与2011年3月出台《徐州市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集聚区建设给予优惠条件与政策倾斜,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4、吸引外资,科学发展

要强化招商引资。要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导向,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例如,徐州已经形成了6个初具规模的生产型集聚区,具体是邳州大蒜批发交易市场、丰县木业市场、新沂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睢宁科技创业园区、江苏盛联科技创业中心等。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No.11YJC7

90189);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No.CXLX12_0972);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No.12XSC-2-6);2012年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等: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3).

[2] 魏巍、原毅军:中国区域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第4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苏沪两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上海、苏州两市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确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推进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到2007年,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了6000亿元,达到6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金融业增长33.4%,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速均达2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苏州市在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服务业也在大踏步前进,10年间,苏州市服务业增加值翻了3番多,苏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33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6,增长速度居第9,同时也是江苏省第一个服务业增加值超千亿的城市。

二是服务业态新。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产业等生产业的同时,沪苏两市也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上海市注重将零售商业经营业态向创新型、混合型和专业型的业态发展,通过买断经营或开发商业品牌形成经营特色。苏州市在金融服务方面设计并推行了全新的订单融资方式及票据管家、融资租赁、现金管理和企业理财等。

三是集聚能力强。目前上海市仅创意产业园区就有75家,引进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创意设计企业。苏州市仅在现代物流、产品市场、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等4个领域就规划建设了1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四是投资结构优。2007年,苏州市服务业投资超千亿元,达1144亿元,同比增长21.5%,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9.2个百分点。除房地产、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同比增长29%和110%外,以物流、仓储、会展服务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更快,仓储业、商务服务业投资以3.5倍、2.1倍的速度增长。上海市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0%以上,其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

二、苏沪两市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通过学习和考察,我们感到,苏沪两市特别注重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平台,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有效地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注重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

上海市为解决服务业密集市中心、定位雷同、功能不适应等问题,从2004年起,借鉴国际大都市成功经验,突破土地、资源等瓶颈制约,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探索发展途径及运作模式,努力探索一条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和集优发展的新路子。几年来,先后编制了《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制定了《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有效促进了各类资源的集聚。一是围绕城市功能转变,结合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开发,重点打造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功能与形象的黄浦江、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和城市商务走廊。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强势产业,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12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依托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在郊区规划建设一批以生产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苏州市编制了《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苏州市现代服务业五年倍增计划》,提出了载体倍增(5年内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增加两倍)、项目倍增(品牌项目翻番增长,项目总数超过3000个)、贡献倍增(服务业增加值5年翻两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意见》,在市场准入、税收、金融投保、土地供应、就业与再就业等方面提出了优惠政策。2007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的发展战略,即: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完善提升一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塑造一批服务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至2007年底,苏州市已有30家重点集聚区,入驻企业近36000家,就业人数超过23.5万人,营业收入达1054亿元,完成投资203亿元,上缴利税85亿元。

2.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为服务业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是建设产业园区(基地)。通过改造废旧厂房,鼓励开发商建设办公楼出租、企业自行建设等途径解决动漫创意产业企业生产、办公场所问题。如上海市杨浦区的滨江创意产业园就是利用原有的旧厂房,改造建设而成的;同济大学附近的63号工场则是由开发商牵头,按BOT方式建设写字楼出租给动漫创意企业建设而成的,“8号桥”创意园区原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厂房,运用新的设计和模式改造,为历史的留存注入时尚、创意的元素。园区汇集了与创意相关的各行各业,促进了设计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形成,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时尚聚集地。

二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苏州市在建设苏州国际科技园过程中,配套建设了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测试中心,协调和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起到科技孵化器作用。上海市杨浦区则专门设立了上海市知识产业园,在帮助企业落户的同时,还有效地为企业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产品营销等问题。

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上海市成立了创意产业协会,苏州市成立了动漫行业协会、创意产业协会,向会员企业提供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市场发展趋势、产业经济预测等信息情报,建立创意产业的交流平台。

通过产业园区、服务平台和行业组织建设,促进了创意产业业界的合作,形成研发商、运营商、销售商及周边服务商紧密联系,创意、制作、开发衍生产品以及商业销售产品一条龙的循环系统。

3.注重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工作方案》,着力推进总承包、总集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研发与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专业售后服务等重点领域。2007年,全市184家重点生产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完成利润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3%。目前,上海市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制造业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形成总集成总承包商向服务集团转变;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非核心企业业务的外包,培育生产业市场。此外,各类开发区逐步成为制造业、生产业共同集聚的发展区域,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园区转化。

苏州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苏州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工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了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国际科技园(含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生物纳米基地等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科技提升的特色功能区,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而言,缺乏的就是人才。因此,两市想方设法多途径地吸引和培养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切实搞好当地服务业人才培养。苏州市为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专门在国际科技园区内设立软件学院,为园区内企业培养订单式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海市在《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对文化、金融、物流、港航、信息服务、会展等领域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机构等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引进高层次、国际化和紧缺急需服务人才的,优先办理《上海市居住证》。

三、加快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

服务业集聚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提升中心城区产业能级、集聚辐射功能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以及降低交易成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发达省市结合实际都制定了或正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2007年初着眼于振兴发展全局,做出了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制定出台了《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全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2008年又下发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全省服务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从目前服务业发展内部结构来看,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比重达50%以上,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我们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采取“1+n”和“一主多辅”的发展模式,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1+n”是指一个园区集聚多家企业。“一主多辅”是指以一个产业或一个领域为主,其它多个产业或领域向其集聚。

2.功能定位,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平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未来几年,我省应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生产业为重点,抓住企业和人才两个关键,积极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进行建设。根据当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应重点发展以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是中央商务集中区。以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为核心,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商务活动为主体,高级酒店、高级零售和高级公寓相配套,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集中,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区域。重点布局在市区人口规模较大、人均收入较高的城市主城区。二是软件服务外包集中区。以软件开发、生产、服务和出口为核心,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重点布局在软件产业已具备相当基础和规模的地区。如长春、吉林和延边。三是创意产业集聚区。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主要利用城市内的保护性开发建筑或存量土地和资产,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场所。另外,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主要载体,建设动漫产业集聚区。四是现代物流集聚区。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体,以物流园建设为主要形态,重点布局在空港、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周围,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有效集中的区域。五是休闲旅游集聚区。以城市观光和农村休闲旅游为主要形式,形成两大集聚带。城市观光旅游主要是结合9个中心城市的旅游资源形成观光旅游带;农村休闲旅游主要是对已建成的“农家乐”在服务、卫生、餐饮住宿条件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鼓励二人转演出、农产品展销等向其集聚。此外,在延边朝鲜族、伊通满族、前郭蒙古族等集聚地建设具有民族风情和特色的“农家乐”,形成集旅游、民族文化、小商品市场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六是科技创业集聚区。以科技服务为重点,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的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七是产品交易集聚区。以产品批发为主体,以集中管理、租赁经营为主要形式,依托有形产品,在产品集中生产地或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集中布局以电子商务、产品展示、产品交易、批发零售、研发设计、旅游会展、价格、储运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八是工业集中区服务平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在园区内建设若干个服务平台,为众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技术服务、培训等服务。

在全省建设好以上8个方面的服务业集聚区,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由相关部门牵头,分管省领导挂帅的8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组,编制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和8个专项集聚区发展规划,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争取利用3到5年的时间,建成100个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加强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第5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于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新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__是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建设成为京津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提升我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业呈加速发展势头。

1.规模不断扩张,作用更加明显。20__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区gdp比重由20__年的34.4%增长到36.9%;从业人员16.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1.2%,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服务业在提升城区功能、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门类日趋齐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形成以批发零售贸易为主导,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为支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体系。20__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9%。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会议培训等需求的带动下,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得到快速发展,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20__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2%,占服务业比重11%。

3.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集中发展趋势显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有力带动了现代商贸设施开发,服务业呈现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大的新特点。目前全区列入市级29个重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14个。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__年的26.7%上升到20__年的54.6%。城区103国道沿线京津时尚广场、优联第六城、华北国际工业品原料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商业商贸主轴带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保税物流园“两库”投入运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基础条件明显提升。随着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大黄堡湿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等面向京津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但我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20__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6.9%,低于天津市40.4%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9.3%的水平;人均服务业占有量略低于全国水平,不及天津市的1/3和塘沽区的1/4。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范围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二是集聚度低,结构不尽合理。业态比较分散,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和形象的服务功能区,缺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均衡,生活业比重大,生产业比重小,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能力薄弱。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业科技水平低。特别是会展场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欠账比较大,现有旅游景点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差。服务业整体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服务方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和单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京津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专门意见,明确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这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工业生产规模加速扩大,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将有力带动物流仓储、商贸流通、信息科技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__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同时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三是京津同城化趋势显现。随着京津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受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京津两地的服务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溢出趋势明显。__作为京津重要节点和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环境综合优势,有条件通过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承接两大城市服务产业转移,实现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四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热点逐步转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特别是京津两大城市现代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区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其

今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一是在发展空间上,受京津两大服务高度发展城市的抑制性覆盖比较明显,特别是金融、科技、技术服务、咨询等辐射力强的服务业在我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相似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与周边地区在服务业上很难实现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潜力大的产业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二是在观念上,受传统思维限制,有的部门和人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服务业发展难以真正摆上位。三是在体制上,缺乏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特别是对物流、中介等一些行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服务和引导,影响了服务业的规范和发展。四是在政策上,长期以来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带有导向性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影响了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五是由于收入、创业成本、发展机会等方面原因,有些领域存在“自己的人才难留住、外地人才难引进”的现象,造成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围绕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改造传统服务业与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生产业与巩固提升生活业并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打造“借势京津、广域辐射、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发展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加强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的分工合作,形成协同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处理好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3.发展重点。按照服务业发展规律,围绕发挥__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行业,集中力量在具有相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领域突破:一是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京津工业化大生产需求,通过国际保税物流园、华北工业品原料城、环渤海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以及运输枢纽和场站建设,形成规模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辐射能力强、组织效率高、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联系紧密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使__成为京津两大城市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结点。二是现代商贸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态,形成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结合__新城开发建设,以103国道、前进道开发为带动,加快在建商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新的商贸龙头项目;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社区市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进工程”建设水平。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等龙头项目,重点发展科技创意和业务流程外包、艺术品创意等产业领域,大力支持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建成京津之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四是休闲旅游业。发挥__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通过运河、湿地、森林公园、水库等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通过中国自行车王国、地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旅游,通过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形成旅游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发展格局。五是会展业。挖掘京津会展服务需求,积极推进会展场馆和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专业化的会展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机构,积极承接和举办各类论坛、展会,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四、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强力推进。做实现代服务业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搞好与市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为项目运作和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我区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准确反映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考核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重要指标,调动各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

2.制定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出发,尽快完成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加快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按照分类聚集、适度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各种功能区或专业街,推动产业集聚,扩大产业影响,形成聚集和规模效应。

3.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干部培训,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对重点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对法律、法规、规章未禁入的行业全部放开,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自由进入,破除行政限制,降低进入门槛。在放宽入口关的同时,加大行业管理规范力度,搞好行业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4.推进改造升级。以扩大对外开放为手段,坚持以项目带产业、以载体促发展,借助新城和城镇组团开发建设,把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的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着力引进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企业、新兴行业,并促进与传统服务业的嫁接与合作,提高全区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以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抓手,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入驻,提高我区服务业的牵动和辐射力。

第6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第7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现代服务业经过十余年的战略定位、理论研讨、概念设定、范畴界定和重点领域凝练,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热点,对于改善工农业生产、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一批部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相继涌现。在未来发展中,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海峡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若干战略合作机遇。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3年6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启动,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作为特定的专题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提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工农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伴生发展,各国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规模和增量,更多体现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达到51%;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美元左右。并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实施“一体两翼”的行业发展战略,即以“加速发展”为战略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为两翼;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面向市场,务实创新,重点跨越”。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如通信业、金融业等;二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移动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是:建设以“普遍服务、人人受益”为目标的面向服务业的先进信息网络综合平台,是发展现代服务体系的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学习体系,是长期战略重点,优先服务于生产,提升国民经济质量,发展现代金融业、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现代传媒、现代医疗,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提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现代传媒服务示范工程、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做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组织国务院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编写并提出实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简称《行动纲要》)。指出:在“共性支撑、横向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下,四项主要任务是:1.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现代服务业共技术与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与平台;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2.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推广,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区域协同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八项服务示范工程。3.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包括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测试工具和认证机制。4.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组建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培训基地、测评认证中心、中介咨询机构;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形态趋于明朗,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6年,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随后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有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期间,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共投入国拨经费10多亿元,支持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及空间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生殖健康服务、电子工商服务、药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等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十一五”这五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包括:突破60余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服务共性支撑技术;50余项带动性、战略性的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了30多项第三方共;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典型应用领域开展了近160项共性技术和共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创新了20余种新型服务模式。共研究制定了91项现代服务关键技术标准,其中行业标准32项、国家标准52项、国际标准6项。科技部认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导向

为全面推进《行动纲要》四大任务的实施,国家科技部提出八项政策措施:1.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地方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2.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3.建立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4.推进现代服务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5.加强现代服务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6.加强服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8.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精神,落实《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传统服务业提升和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服务业领域,继续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和课题。2012年3月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重点支持的方向与内容包括:

* 数字文化方向。主题: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 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向。主题: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向。主题: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数字化教育服务方向。主题: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 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向。主题: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社会化公共服务方向。主题: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 科技服务方向。主题: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数字文化、文化科技创新领域,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倡导全社会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五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和政策保障措施。2012年7月,按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总体部署,科技部等六部委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度预备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2013年度支持重点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科技服务等六个领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荐的基础上,已审核立项支持近300项重点课题任务,国拨总经费10亿元。

* 网络文化领域。主题:网络影视制作与传播;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网络监督与互动服务。

* 文化旅游领域。主题: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

* 文化艺术领域。主题: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物知识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广播影视领域。主题: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

* 新闻出版领域。主题: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

* 文化科技服务领域。主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部级科研项目,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七个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 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 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 艺术创作与表演;

* 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现代物流、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现代物流、物联网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工信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推广和标准编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项目:

* 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 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 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 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电子商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是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其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0%。并明确提出九项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商务部于2011年9月《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央及各级财政将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电子商务科研创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明确,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合作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有条件的省(区、市)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广州市、宁波市、成都市、郑州市等地相继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数字教育在行动。2012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据教育部科技司透露,国家拟尽快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其中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五项行动。

*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 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建设高校数字校园,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

*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数字医疗在行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离不开信息化。新农合系统,跨地区、跨县的即时结算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各地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两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展开了多方探索,但试点项目多数仅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业务信息系统。2010年中央财政专款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总计投入27亿元。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由于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有效衔接,将有助于消除各家医院独立发展造成的“信息孤岛”瓶颈。鉴于此,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已在逐年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卫生部正在研究医保卡的信息化问题,将有助于实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社区管理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已上升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的战略高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已批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涵盖近2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区)、县(镇)。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已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7月下旬报请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

网络出版、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微博、微信、微电影(电视)走进每个用户身边,深得用户青睐。

第8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培植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力争6家服务区集聚区进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行列,确保1家以上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

*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负责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管理工作。

(一)认定条件。凡满足下列条件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可以申请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规划;

2、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

3、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力;

4、符合商务(贸)区、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旅游文化休闲区、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科教集聚区等形态特征,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

⑴中央商务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注册企业1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5.6亿元。

⑵现代物流园:园内物流企业达到7家以上,营业面积7万平方米,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⑶产品交易市场:经营方式先进的专业类市场营业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⑷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企业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7千万元以上。

⑸旅游文化休闲集聚区:区内配套服务企业(项目)达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4亿元。

⑹软件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园内软件及相关企业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⑺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进驻企业7家以上,年总营业收入3500万元。

⑻科教集聚区:区内学校4所以上,在校学生2万人以上,配套服务项目7个以上。

已获国家和省市批准的物流、软件、科技等以服务为主体的园区,可以凭相关批件,直接认定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申报材料。申请认定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镇(区)单位,经所在镇(区)政府同意,向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⑴经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批准的园区发展规划;

⑵县级有权部门关于设立园区的批件;

⑶经有权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规划批件;

⑷集聚区发展现状(包括:园区具置、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管理机构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入驻企业目录和企业基本情况);

⑸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三)认定程序。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并提交县政府审批。通过县政府审批的园区,即为“*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管理力度

(一)加强政策扶持。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有关部门要把集聚区的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发改委和服务业发展局要把进入集聚区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服务业项目,优先申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及时帮助较为成熟的县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规划局和工商局等部门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适合到集聚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和现有服务业企业,到相应的集聚区投资创业;规划部门要把集聚区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对集聚区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

(二)健全管理机构。各集聚区要分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对区内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按照优质、高效、共享的原则,根据不同形态集聚区的需求,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投融资服务、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加大招商力度。每年开展以集聚区为载体的专题性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国内外知名的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行业领军人物,不断提升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第9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淮安;跨越发展;对策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淮安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既是加快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有力举措,又是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推动淮安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对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淮安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区域中心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从服务业内部来看,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物流业、旅游餐饮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4%。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三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2%。

目前,世界著名国际化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纽约、香港等城市甚至高达80%以上。淮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见表1),2000年是86.53亿元,2005年是188.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7%、35.3%。“十五”期间,淮安服务业年均增长15.6%,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淮安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2006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为222.05亿元,在全省所占份额仅为2.8%,在苏北五市的占比为15.3%,低于徐州、盐城等市。因此,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通过其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对淮安来说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二、存在问题

从统计数据分析(见表1、表2),当前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产业包括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几个新兴服务领域发展不足。

表1:2000-2006年淮安市国内生产总值

和服务业增加值统计一览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淮安统计年鉴(2001-2007)

一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目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如信息、计算机软件业在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二是开放度不高。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外资比重都很低;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全省比,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显得相对薄弱,2006年淮安服务业增加值人均4188.5元,仅为全国的66.4%;总量位列全省第11位。四是区域经济中的服务业总量偏低。淮安下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4个城区以及涟水、盱眙、金湖、洪泽4个县。从城区和四县面积、人口比重以及相应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来看,2006年,淮安城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1.5%,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1.8%,城区和四县的三产从业人数分别占全市从业人数的18.4%、21.5%,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6.3%。相反,四县土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市的68.5%、48.2%,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只有33.7%。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比例和服务业增加值构成比重来看,2006年全市GDP为651.06亿元,城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为62.6%,但四县服务业增加值为74.8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只有33.7%。可见,无论是从人口、面积所占比重相比较,还是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比重相比较,淮安四县的服务业发展显然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间,产业结构将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2006年淮安人均GDP达1650美元。“十五”期间,淮安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苏北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形成,城市品牌逐步确立,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表明淮安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内在条件已经形成,为加快淮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成为淮安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对策措施

加快淮安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必须立足淮安实际,瞄准赶超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确立“为制造业生产基地建设服务、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服务”的理念,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南北挂钩合作和“四项转移”的契机,以发展楼宇经济为载体,以会展物流业为龙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着力培育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积极促进生活型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努力形成综合服务功能强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强化规划引导,科学编制分区规划和服务业发展纲要。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要结合淮安城市发展的新定位,以淮安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淮安中心城市分区规划》,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融合”,真正把推进城市化和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淮安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2008-2010年)》,进一步深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划重点、主要任务,明确产业空间布局,促进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楼宇经济,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

要结合“重点区块、重点楼宇和特色楼宇、特色街”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定位,按照“盘活整合一批现有楼宇资源、改造提升一批专业型楼宇档次、新建发展一批高档次商务楼宇”三个“一批”的目标,加大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的力度,科学论证,超前规划,提升品位,完善功能,力争推出一批设计理念新、管理服务好、智能程度高的现代楼宇、会展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要切实加强楼宇的针对性招商力度,提高楼宇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档次。要加快楼宇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服务网络,规范楼宇经营管理行为,实现楼宇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全程服务和监管。

(三)强化招商引资,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

要始终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的原则,逐步建立政府产业主导、业主主体招商、中介机构整体策划的新型招商模式,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努力引进各类公司、区域性总部和管理中心、营销中心及研发中心;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培育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国内外资本以兼并、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服务业企业改造和提升,促进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积极引进技术和智力,促进服务业企业大力采用先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四)强化信息服务,努力提供核心支持功能。

要坚持“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方针,高起点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业,重点扶持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IT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中介业务,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增强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强度。

(五)强化指导服务,切实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服务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研究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府激励措施;要扩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要积极构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公开透明、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形成市、区(县)两级政府联动,街道、部门互相配合的良好工作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府协调服务体系,努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